书单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Sun, 09 Dec 2018 15:11:0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8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书单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奥美“文案女王”的26个广告心得! //www.f-o-p.com/109099.html Wed, 05 Dec 2018 09:10:55 +0000 //www.f-o-p.com/?p=109099

 

最近迷上林桂枝,奥美前首席文案总监,低调得不像话,她很少抛头露面,却常能从她一众徒弟——李诞、白雪丹的采访或文章里,瞥见一些她的智慧。

周末听了她聊广告的节目,喜欢加倍,催更不及,只好搜遍全网,昨天上午到今天凌晨3点,把她以前接受的采访,她公众号一素一荤写的所有文章,带林桂枝关键词的文章,都读了一个遍,还没动笔写稿,光记的她的思考片段,就洋洋近万言。

浓缩再浓缩,五千字她关于广告、职场的思考,先奉上一睹为快,末了还有她的私人书单

不管你是新人,还是老鸟,一定能从她的见解中,找到适合现阶段的专业营养。因为信息密度高,大多是成段摘录。

 

自1987年入行,林桂枝做广告已有30余年,出于广告法的考虑,说她是国内广告圈第二低调的奥美文案女王,一点都不为过。

尽管如今的她不再服务奥美,更多以自由创意人的身份做广告,奥美文案女王这个标签,于她却依然名副其实。WPP集团大中华区董事长、奥美大中华区董事长宋秩铭评价她“永远闪耀真正奥美人的卓越素质”。

1

Brief,男泳裤,也指内裤,港人称为底裤。广告公司的Brief(简报),同样神性。孕育、繁衍、捍卫之外,Brief更是想法的本源。

一个人认真去写一个Brief,可以省却许多人的时间。广告公司的创意经常没休止的加班,常常是因为那些“馊裤衩”。

2

如果产品能够满足有意义的需求,更不需要多费唇舌与周折。任何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意义的产品,都不需要过多的宣传费用,意义越大,传播费用越低,媒体自会为你宣传报导。如果你生产的不是这样的产品,那么最好想想,你的产品可以赋予人们的生活什么意义。

3

所有广告的真正媒体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的大脑。电视也好,手机也好,手段再日新月异,也不过是传达的渠道,而只有我们的脑瓜,才是不变的媒介。

4

广告教会了我读书。因为做广告,我学会了读书需要对人物提炼,对人物关系提炼,对书中的物件提炼,对场景提炼,情节提炼,徜徉于字里行间,深入思考,细致辩析,寻找之间的应和与离析。

读书需要找到靶心,看看作家如何实现意图,广告是定好你的意图,全力以赴射中靶心。做广告跟读书一样,必须提炼。

5

广告对我的影响——我学会了以资本主义的谋略看世界。

6

许多人在工作中遭遇困境,归咎于自己表现不好;实际情况是缺乏基础的积累,误把表现当为工作的唯一模式。

文案的工作模式不单是表现为文案,文案的首要工作模式是学习:掌握相关领域的技能,学习广阔天地的知识。唯有这样,才可以从含混不清的方向中不失准确的判断力,勇猛精进,让工作的尊严归属自己。

我们的工作有两种模式:第一是学习模式;第二才是表现模式

不管你是否从事广告,无论你的职位高低,在工作中,必须不断学习;因为学习关乎救赎,那些只启动表现模式的人,终有弹尽粮绝的一天。

7

大部分从事广告创意与制作的,只用半天来创作,却用半生来修改。

8

广告有意无意总在暗示人们:你活得不够“好”,你有权“拥有更好”,你必须厌倦已有,更应该“好上加好”。广告所塑造的“好”,让无辜者无助,让无助者厌倦,再从厌倦中勾起欲望前行。

“不够好”将无数女性推进了自惭形秽的深渊,用金钱与时间消费自己臆造的缺欠,热情悲壮地涂改自己,漂白自己,切削自己,为填补自己虚构的残缺而奋不顾身。

9

成功的电话会议提案,要领只有一个:事先知道对方的需要,把对方心里所想漂漂亮亮地说出来,或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支持对方的观点。通过电话会议期望对方接受截然不同的观点,简直是痴人说梦。一方面是人最善于保护自己,防御没有必要的攻击,另一方面是思考太费精力,不符合本国国情。

10

客户挑广告公司,就像是进一家餐厅,进去了,便将一顿饭的权力交了出去。

当顾客的一定要清楚自己想吃的是什么,有什么忌口,愿意付多少钱,然后选择什么样的餐厅。

首先要挑好餐厅,如果不清楚餐厅的水平,不妨问问大众点评,看看吃过的人如何评价。一旦在餐厅点好了菜,这事已经定了,至于菜怎么做,味道如何那全是厨师的事儿。

我从业多年,见过不少顾客对菜边装饰情有独钟,往往为了盘边上的一两片芹菜叶而弄得整个厨房人仰马翻,哭着喊着要厨师拿出专业来解决。厨师手忙脚乱,不堪其烦,其结果使菜肴大失水准。

还有一些顾客比较喜欢集体趴在厨房玻璃上隔窗指挥,主观愿望固然是好,但客观规律永远自行其道。你进了一家餐厅,事实上菜已经炒了八成,你只能在点菜的时候说清楚要轻口还是重口,要辣还是微辣,抑或重辣,或干脆不辣,麻辣单说。如果觉得口轻,桌面有酱油,如果不喜欢酱油味,问服务员来点盐花尚可。

另有一些顾客,别有韵致,喜欢花钱进餐厅自己掌勺,自己掌勺自己吃,味道自然是不错的。

我很幸运,我有一个好客户,远庖厨。

11

传统广告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企业必须思考如何为消费者带来“超越商品卖点“的价值,才可以达到“真正的商业目的”。

12

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不速之客。广告主与广告商必须了解以下事项:

1)既然有事相访,请先了解对方。

2)作为客人,请勿冒然闯入,应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以免打扰人家。

3)不要随意喧哗,切勿大惊小怪。

4)勿乱丢果皮,随地吐痰,制造垃圾。

5)不要一个人在那儿没完没了,自说自话。

6)如果对方容许你登堂入室,通过座位时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也就是说,没必要将前前后后,过分的信息强加于人,以免适得其反。

7)上门造访,须有礼有节。请将你需要传递的信息包装成一份人家心仪的小礼物。

13

现代最具煽动性的口号之一:免于匮乏的自由(文案:罗斯福)。好的口号常带有普世价值或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人人都想免于匮乏。然而,世界永远是匮乏的;人的需要,永远没有止境。

14

通过投入事业而实现自我价值是一件美妙的事,只可惜广告创意的本质是代广告主说话,最终创意的决策权不在自己,而是以甲方的商业决策或个人喜好拍板。通过当广告文案来实现自我价值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至今没有做到。

15

我认为每个人的生命时钟节奏不一样:有的人365天为一岁,有的人730天为一年;按365天为一年的40岁,依730天来算才刚20。

40岁初学文案似乎偏大,40岁当上总统却又显年轻;掌握自己的内心年龄至关重要;而出生年龄,更多在证件上有效。

16 

我以为替广告主撰文推广商品或服务的人都应称为文案。作家的基本动作是写作,画家的其本动作是画画;只喜欢当作家而不热爱写作,只梦想做画家而不习画,是自欺欺人。我现在每周写两篇微信公众号的推广短文,获益良多。我不知道自己是初级文案还是高级文案,我从来不在乎这些,也不需要别人为自己下定义。

17

对那些希望在人群中引起注意,突出自己的个体而言,时尚是永远的运动场。对那些思想不够独立的人来说,以时尚的外表提升自我价值,是最容易、最便捷的手段。

奢侈品广告的模特儿常常表现出对世界不屑一顾的神情。他们假装蔑视一切,以求一逞,潜台词只不过想抬高自己,赢得世人的仰望。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假装蔑视的态度被人们称之为“有态度”。

18

如果你希望做出一点成绩,最重要是潜心屏蔽,不受外界的干扰,清静澄明,方可能有所成。广告的本质是表面功夫,浮光掠影,要摆脱惯性,并不容易。潜下去吧,最美的境,在最深的海。

19

在个人感受最大化的前提下,今天的广告已经不讲消费者承诺,而是以消费者体验为关键。

体验是感官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如德芙巧克力的“丝般柔滑”。体验是人们对事物的情感触动,好像麦当劳的“我就喜欢”。体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悟思考,比方说路易威登“旅行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生命就是一场旅行。”

消费者体验就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产生的感官感受、情感触动、感悟思考。

20

我坚持广告是广告,音乐是音乐。音乐应该保持自己的品性,不要因为广告而变成将就的快餐。

21

《红楼梦》说,女子一出嫁,就会混账起来,有点像广告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广告公司都这样,比稿的时候使出最强的团队,展现最好的一面。一旦客户拿下来,便渐渐蓬头垢面,原形毕露,时间一长,更往往自我放弃。

客户见广告公司每况愈下,懊悔自己没有想好,就急着结婚。合同已签订,钱也分批交付,想退也来不及,心里难受又无处倾诉,少不了会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要求。

22

如果我们在商业世界不能实现内心的呼唤,那么起码要创作对得起自己的作品。

23

大广告公司都有交通部,中午前后,交通部便开始热闹起来,电话微信邮件说不清的,都会前来面谈。 问题离不开:时间太短做不出来, 没有人手你要想办法;工作太多顾不过来, 没钱外发要你内部消化。这么多年还是这些,到底这些问题从未解决,还是虎去狼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广告公司的交通部门做的是成本控制、资源调配、时间把控,管家不单没有权力,连副象征性的行头都没有。

24

业务部的重中之重是摸透东家的心思,消化提纯。

25

做广告最重要是你的位置是否到位。做人到位,上班不累。说话到位,顾盼生辉。管理到位,无为无不为。做事到位,做不做无所谓。敬请诸位:各就各位。

26

祺哥对广告的认识,远远超过很多广告公司的高管。

祺哥说冰红茶的广告是地上喷水街上跑,滑板乐队加冰块,男生女生那点事儿,大口大口喝那玩意。

越野车在山顶上,商务车在楼顶上,汽车广告全是路上跑,司机边开边乐,洋洋得意,再加一堆扯淡的旁白。

化妆品是大脸蛋上摸着,几何图案,一片镜子,偶尔有个迷宫,有个女孩在其中。

电信、银行、人寿保险的广告可以互相借用。前面都一样,家庭、白领、加学生,换个标版就搞定。

白领不在办公室,就在咖啡馆;大学生不是在宿舍,就在路边打篮球。成功人士不在山顶就在楼顶,画面必须仰视图。

做车的广告只需把鞋的广告稍加修改,做鞋的广告把车的广告互换一下。越野车的广告可以借鉴运动鞋,皮鞋的广告可以参照商务车。

还有些创意可用于各行各业,交响乐团加指挥,适用高端房地盘、头疼背酸关节炎、电器、西服、方便面、穿的戴的卫生巾。

好的创意人应该像高级脱衣舞娘,是水中月,雾中花,若隐若现,绝不叫你一览无余。留有余地,客官您呢下回来。

 

作者:广告常识,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广告常识

]]>
如何写出有创意的文案?7个步骤! //www.f-o-p.com/105476.html Thu, 08 Nov 2018 01:41:15 +0000 //www.f-o-p.com/?p=105476

 

在我中小学的时候,周围家长老师普遍留存着一个观念: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很多人认为只有理科生学到的知识才叫知识,才能找到好工作。而文科的写文章这种东西就像是旧时代穷酸文人才推崇的东西。

但斗转星移,时代早就变天了。

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即理工科从事的机械、电子、冶金等行业早就产能过剩了。

而所谓的文科:艺术、美术、文化、音乐等这些没有什么实体但却能给人们带来美好体验的东西,行业从业者人才却非常稀缺,因为人人都去做理工科了。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稀缺才产生了价值,越稀缺也就越有价值。

尤其在人工智能发展这么迅速的时代,大量的机器人正在逐渐应用在富士康的工厂里去取代工人。

所以说:内容必然是未来时代的主宰!也就是说:今天大家也正身处在历史的行程里,就是知识大爆炸时代下的知识变现!

一个好的文案创意几句话就可以卖几十万。比如京东数科最近征集一句slogan,被采用排名前三即可获得20万元奖励。

看今天的知识网红,比如说李笑来,他一年仅仅通过知识变现——他做的得到专栏:新生大学、一块听听等,保守估计年利润可以过亿!

看各个领域的公众号媒体,自媒体们,靠着一只笔杆子写出了估值上亿的公司到处都是:科技领域的差评君,差评早就估值过亿了;文化领域的罗辑思维的罗胖靠一张嘴,17年就估值几十亿了。

所以,非常建议所有的朋友们都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软价值,即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由写作和说话演讲构成。

所以,本篇文章分享一些表达的基本思路,只需要15分钟读完此文,可以让你瞬间提升你的表达能力,可以一剑封喉,说服你的受众。

简单来说,七个步骤:

  1. 树敌:欲卖米饭,先使其饥饿
  2. 观点先行/结论先行/概念先行:对比的方式表达你的观点
  3. 类比表达:让受众瞬间get到你的点
  4. 筛选有利事实:用触动人心的事实论证观点
  5. 正反案例对比+结果夸张化
  6. 引经据典:借力经典的力量
  7. 下达行动指令(动词+名词)

一、树敌:欲卖米饭,先使其饥饿

很多人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之前,喜欢一股脑儿的直接抛出来,开门见山,一点铺垫都没有。

比如:我认为读书有用,读书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样也不是不行,而是吸引力不强,很难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你在开始卖面包前,要先引起对方的兴趣,让他对你的面包产生渴望吧,让他先饿吧。也就是说:欲卖米饭,先使其饥饿。

在你想表达一个观点之前,一定要让对方对你的观点产生渴望。

有什么办法呢?

其中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先找出与你的观点相关的错误的观点,或者完全相反的观点。树立起来,作为一个靶子,否定他!

比如说,我写一个书单,我在开头就要塑造表达一个观点:读书有用论,读书是重要的,读书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大事儿~ 我并没有直接说“读书有用论”,而是找到了“读书有用论”相反的观点“读书无用论”这个观点,树立成一个靶子,然后否定他,否定这个错误观念,然后论证这是个错误的观点。

只要说明“读书无用论”是错误的,那么他的相反的一方面不就是自然而然的正确了吗?

网络上总是流传着“读书无用论”的言论,其实你只要关注下互联网上牛人的博客或者报道,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太过偏激。

只要你随手一搜,比尔盖茨的书单在网络上到处都是,这些大牛在学习和阅读上,以及掌握新知识方面,比名校生下的苦功夫要多的多,对知识的尊重和热爱也是远远超过普通名校生的。

再比如:一个报道上说:85岁的李嘉诚,从最早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是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是再难,他也会把它看完。

这种逻辑论证法,叫做“归谬法”。即首先抛出与你的主张相反的观点,然后揭示出其中的矛盾之处。如果那个“相反的观点”不成立,那么你的观点就得以彰显,甚至被证明,如果没有其他可能的观点的话。

二、观点先行/结论先行/概念先行:对比的方式表达你的观点

你的观点是什么?

你在表达一个观点时,你就要先把你的观点放在前面表达出来,即观点先行。你在解释一个概念,你就要概念先行。你在讲述你的结论,你就要结论先行。

结论是一个观点,它需要由事实来支撑。

因此,如果有人断言某件事、某个看法是正确的,或者某件事应该去做,却没有提供相应的事实来支撑他的看法,那么这一断言就不能称之为结论,因为提出此断言的人并没有提供这个看法得以建立的任何基础。相应地,我们把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之为纯观点。

结论先行可能是表达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也是所有人可能最难以改变的表达技巧。

因为人人都是用演绎推理来思考的,这是人人固有的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常见的情景:一个实习生向经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嗨,经理啊,老王说他今天下午的会议来不了了”。小李的秘书说:“小李明天晚上才能从国外赶过来。张姐说她不介意晚一点开会,她觉得明天开也行,但是明天中午之前她没时间。还有会议室明天被占用了,但是后天还没有被占用。我觉得会议要不改到周四吧?你觉得呢?”

经理这时会怎么想?

哇,你讲了半天才讲到要「建议把会议改到周四」,而且前面陈述了一堆事实,毫无逻辑可言。

其实实习生的表达过程就是演绎推理。基于一系列的证据和事实等,然后说出自己的结论。实习生把自己头脑里思考的过程简单的说出来。

应该怎么改正自己的表达顺序呢?使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实习生要这样说:

经理,我建议把今天的会议改到后天,因为:

  • 老王和小李今天来不了了,所以今天不行了;
  • 会议室明天被占用,所以明天不行;
  • 而后天大家都能到场而且有会议室。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就清晰明了了?

在这个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大家都挺忙的。所以如果有人问什么是提高沟通效率的最好办法?

那一定是结论先行。把结论放在前面,比如实习生的第一句话是说出其要表达的结论:我建议把今天的会议改到后天。

另外,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的方式表达你的观点,可以让你的观点更有力量。

比如:

  • 无印良品首席设计师原研哉说:“我做的是光线设计,而不是产生这些光线的照明器材的设计。”
  • 刘克亚:“生命的意义不是让你去弥补缺点,成为完美的人;相反,生命的意义在于发现你的天才,弘扬你的优势,找到你的独特价值!”
  • 华与华:”企业战略不是企业的战略,而是企业为承担某一社会责任,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为社会制定的战略。”

三、类比表达:让受众瞬间get到你的点

如果要讲述的观点大众都知道了,烂大街了,这算不上你厉害。如果你有本事通过语言文字,让对方能理解他原来不懂的东西,那才算厉害。

当你提出一个你的受众不熟悉的新观点,为了让受众理解,你就需要找到对方熟悉的事物做类比了。

一个非常精准的好类比,他的本质作用是在已知和未知的鸿沟之上搭建一座虚拟的桥,在熟悉和不熟悉之间建立关联,帮助你的受众理解和思考。

我们中学时课本上陈涉有一句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并没有说“你们这些市井小屁民啊,怎么知道我陈涉的大志向”,而是说“小麻雀怎么能知道天鹅的远大志向呢?”。

雷军有一句名言,叫“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他并没有说:“只要运气好,抓住机遇,顺应趋势,笨蛋也能赚大钱”,而是说:“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

邓小平曾经引用提及过一句民间谚语“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广为人知,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他并没有说“不管啥经济,啥主义,只要能够发展生产力的,都可以在实践中使用。”

当你表达出你的观点之后,并且通过类比让对方理解了你在表达了什么之后,就到了论证你的观点的时候了!

四、筛选有利事实:用触动人心的事实传达观点

记住,说服别人靠的是事实,而不是看法。

看法和事实的区别在哪里?

比如:“北京空气不好”这是个人看法,而“今天北京很多地区PM2.5浓度测值达到700微克/立方米以上”就是事实。

当你有一个明确的看法和观点、试图影响对方的时候,要把一些对你不利的、与你看法不一致的事实屏蔽掉,这就是筛选事实。

然后通过筛选出对你有利的事实,将事实按次序讲给别人,有目的影响别人,使别人接受你的看法和观点,影响他所得出的结论,进而影响他的行为。

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吧:一般夫妻两口子吵架,如果你只听男方对你诉苦,你会觉得他很有道理,很委屈。当你去听女方对你诉苦时,你也会认为女方说的对,吵架的根源是男的错。

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这种假象呢?

原因在于这两口子在说话的时候,总是在筛选对自己有利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对,对方的错!结果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过一段”瑞德申请假释出狱”的故事情节(三个片段)。让我们来看看瑞德的表达方式。

影片中,服刑20年的囚犯瑞德申请假释出狱,警官衡量能不能让他获得自由的标准是:他出去以后对社会还有没有危害。

第一次,警官问道:你被判无期徒刑已经20年了,你悔过自新了吗?

瑞德:真的,我敢说我已经完全改变了。上帝为证,我不会危害社会。

警官毫不留情地盖了一个章——不予假释,把他假释的申请驳回了。

10年后,瑞德又获得了一次假释的机会。

警官第二次问道:你被判无期已经30年,你悔过自新了吗?

瑞德:是的,的确如此,老实说我已经改过了。上帝为证,我不会危害社会,我完全悔过自新了。

警官再次驳回了他的假释申请。

大家替片中人物想一下,他入狱已经有30年了,10年才有一次假释机会。

多么重要的时刻!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的未来很可能就取决于你眼前这个人的决定,你要打动他,说服他,因为他手里有权力决定你的职业,决定你的未来。很遗憾的是,瑞德只说了个人看法,尽管比较诚恳:“我完全悔过自新了”。

“悔过自新”这只是你的个人看法,你没能让对方认为你悔过自新了。

又过了10年,瑞德又得到了一次申请假释出狱的机会,这一次他是怎么说的呢?

警官:你被判无期徒刑已经40年,你悔过自新了吗?

瑞德:悔过自新?我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我后悔犯罪吗?没有一天我不感到后悔的,但并非因受处罚才后悔。我回首往事,想到当年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了。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这副垂老之躯,我得接受事实。

警官终于被打动了,假释被核准了。

为什么这段话最终打动了有权力决定他命运的人?因为他终于讲到了事实了呀!“犯罪的少年不见了,只剩下这副垂老之躯。”听到这个事实的人,自然而然会得出一个结论:他已经是个老头子了,他出去以后不会再危害社会了,可以批准他出狱了。

五、正反案例对比+结果夸张化

首先,先看一首90年代歌曲的歌词:

  • 一支竹篙呀,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
  • 一棵小树呀,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
  • 一根筷子呀,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呦,牢牢抱成团。
  • 一个巴掌呀,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哟,声呀声震天。

这首歌完美地论证了“人多,团结力量大”的观点。

怎么论证的?

  • 用“一只竹篙”和“众人划桨”作对比,并用“难渡汪洋海”和“开动大帆船”的结果作对比。
  • 用“一棵小树”和“百里森林”作对比,并用“弱不禁风雨”和“并肩耐岁寒”的结果作对比。
  • 用“一根筷子”和“十双筷子”作对比,并用“轻轻被折断”和“牢牢抱成团”的结果作对比。

案例的本质是由故事包装而成的事实。

你需要在你的案例(故事)中,通过描述出夸张的结果才能让读者深信不疑你的观点。

什么样的夸张结果?诺兰的电影《致命魔术》中讲述了是什么成就了伟大的魔术?

电影中通过几个例子给出了答案:对魔术完全奉献,彻底自我牺牲,这是扬名立万的唯一方法。

  • 中国魔术师的魔术谜底在于每一次出现在公开场所,都要假装瘸腿。
  • “鸟笼魔术”的谜底在于每表演一次魔术,都要杀死一只小鸟。
  • 伯登的瞬间移动魔术的谜底在于切去几根手指和一生一半的时间都要装成另外一个人,而且直到死为止。
  • 安吉尔的瞬间移动魔术的谜底在于每一次表演魔术,都要自杀一次,然后克隆出另外一个自己,而且是自杀了100次!还有比自杀更大的牺牲吗?

六、引经据典:借力经典的力量

引经据典,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论据。

在《平“语”近人》节目的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关于“劝学 ”的思想中,第一部分引用典故“学如弓弩,才如箭镞”,阐发“为何学”的问题;第二部分,引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典故,阐发“学什么”的问题;第三部分,引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典故,阐发“怎么学”的问题。

引经据典的本质作用是借力,借用名人名言,借助权威的话来为你的观点做背书,作为论据。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引经据典时千万要长点心,不要被网络上的段子手给骗了,闹出笑话。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说”的鸡汤段子就开始在网络上疯狂地传播起来。莫言也亲自转发微博澄清:这心灵鸡汤真不是他说的。

莫言也表示很无奈,这就很尴尬了啊!

很不幸,很多明星也中招了。2012年,舒淇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张照片,图上写着“莫言小说里最深刻的十句话”。

七、下达行动指令(动词+名词)

人性是懒惰的,懒于思考,即使你给了他理论、观点和道理,他就是不去想“这对我有什么用”。

所以你必须下达一个非常明确的,具体的,清晰的行动指令。既然你认同了我的观点之后,你就应该这么做!

当你试图向别人讲述“助人就是助己”的道理时,最终一定要传达一个的行动理念“丧心病狂地去帮助别人。”

当你讲述“传播学的关键之处在于传的过程,而不在于播的过程”,那么就要传达类似的行动理念,比如“打造个人品牌时,要不断地去创作/打造有利于个人品牌形象的传播内容”。

如何去传达你的行动指令?

要用“动词+名词”的文字结构来传达。

例如:“怕上火,喝加多宝”,喝是动词,加多宝是名词。“爱干净,住汉庭”,住是动词,汉庭是名词。

说服最终的目的是改变对方的行为,让对方产生行动。没有行动,前面你的一切努力都白费。

没有行动,世界仍然只是一个观念。

 

作者:王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运营军火库

]]>
3年内下载量破亿,微信读书为何这么受欢迎? //www.f-o-p.com/93452.html Mon, 06 Aug 2018 08:31:01 +0000 //www.f-o-p.com/?p=93452 微信读书

 

今年以来,微信读书在阅读类APP榜中异军突起,虽较晚入战场,但丝毫不示弱,稳稳占据第五名的位置,目前总下载量超过1个亿(仅安卓手机用户,数据来源蝉大师)。由艾瑞《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案例研究报告》可知,截止2017年末,数字阅读行业市场总体规模152亿,总体用户规模3.8亿。而微信读书在不计苹果用户数量的情况下,已经占据了将近1/3的用户,未来前景看好。接下来,我将为大家破解微信读书成功的密码。

一、产品简介

微信读书是一款背靠微信的阅读社交APP,在这里用户不仅可获得同类阅读APP相同的阅读体验,还可了解微信好友的在读书籍,与好友相互分享阅读心得,比拼阅读时间,甚至可以与同看一本书的陌生人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还可以听大咖说书。

1. 产品定位

  • 社交化阅读平台
  • Slogan——让阅读不再孤独

2. 目标用户

(数据来源于易观千帆)

由易观千帆数据可得:微信读书的男女用户数量基本持平;用户年龄层主要在24到40岁之间,其中24至30岁占比最多;用户消费水平中等偏高;用户主要来源于超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

2.1 用户特征

(1)基础属性

主要集中于24-40岁的学生、白领、以及金领。

(2)消费特征

  • 学生消费能力一般,但愿意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付费;
  • 白领和金领消费能力较高,已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愿意为自我提升的知识付费

(3)行为特征

  • 日常会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或听书学习;
  • 每周会专门抽出一段时间用于学习,提升自我。

(4)心理特征

有知识焦虑症,希望获取自我提升,乐于分享交流。

3. 用户使用场景推测

  • 场景一:早上7点到9点之间,大部分白领用户起床上班,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开始了新一天的阅读(多),部分用户也会选择听书(少)。
  • 场景二:在中午11点到14点间,白领与金领用户进行午后阅读。
  • 场景三:下午5点到7点间白领下班,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听书(多)或阅读(少)。
  • 场景四:20点到23点,用户进行晚间学习与睡前阅读。
  • 场景五:学生党每天得空便进行阅读。

4. 产品功能架构图

5. 业务流程图

二、产品生命周期

(安卓版本数据——来源于禅大师)

通过对微信读书发展过程中各个版本以及用户数量增长的情况进行分析,按产品的生命周期发展曲线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 产品从0到1的阶段:产品打磨期;
  2. 产品从1到10的阶段:产品成长前期;
  3. 产品从10到N的阶段:产品成长中后期(该段时期还在持续)。

1. 产品打磨期

1.1 产品定位

集社交与深度阅读于一体的阅读平台

提倡与好友共同发现正版优质好书。

1.2 目标用户

一线以及超一线的24-40岁的人群,主要特征为有知识焦虑症,希望获取自我提升。

1.3 产品策略

这个阶段主要打磨产品的基础阅读与基础社交功能,满足用户的基本诉求,在用户的使用场景中融入基本的运营策略,为后期用户的拉新留存做准备。

1)精心打磨基础阅读体验

  • 内容上:主推正版优质好书,主打深度阅读,通识类书籍偏多。
  • 功能上:打磨阅读体验,支持ETUB和TXT格式,提供热书推荐,词典功能等。
  • 为用户提供基础个性化服务:新增书架文件夹功能,支持用户打造自己的书单

2)搭建基础的阅读社交环境

具体表现为:可见好友在读书籍和共读书籍,可与好友交流阅读感想,提供好友之间的阅读排行。

这是本产品的亮点,“可见好友在读书籍和共读书籍,可与好友交流阅读感想”是在打造阅读朋友圈,将阅读融入社交,对应产品的slogan“让阅读不再孤单”,在满足用户基本阅读需求的情况下,勾起用户的情感需求,给予用户超出预期的体验;同时加入“好友阅读排行”,激发用户之间的攀比心理,促使用户积极阅读,提供用户留存

1.4 运营策略

将运营策略融入用户的使用场景,打造站内基础运营策略环,步步紧绕AARRR漏斗转化模型。

(AARRR漏斗转化模型:Acquisition 获取新用户、Activation 激活新用户行为、Retention 留存用户、Revenue 促使用户购买、Referral 促使用户推荐)

1.4.1 Acquisition:获取新用户

  • 开通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提示下载APP可免费领三本好书(长久性活动)
  • 分享感兴趣的书给好友,获取好友支持,即可免费获取书籍(暂时性活动)

以市面上大部分付费书籍作为诱饵,促使新用户为了获取书籍而进行分享,使得产品在用户朋友圈获得了2次传播,拉进了想获取书籍的种子用户,同时也潜在地影响种子用户的好友。

1.4.2 Activation:激活用户行为

(1)增加免费栏目,并提示用户热播剧的书籍可以免费看

用户下载APP后不一定会使用,这时需要产品给予引导,而微信读书利用“其他平台需要付费的部分书籍免费看”作为诱饵,促使用户产生阅读行为,同时紧跟热点,以“可抢先看热播剧结局”为噱头,使产品对用户形成强有力的吸引力,促使用户行动,提高用户的阅读动力。

(第一次的宣传卖点就是热播剧《琅琊榜》大结局抢先看。)

(2)提供“限时特价”栏目

该栏目主推的书籍多为在各个平台上需要付费,并且相对较贵的书籍,内容上对大部分用户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利用限时,提高用户内心的紧迫感,抓住用户害怕失去机会,喜欢占小便宜的心理,使得一本可买也可不买的书籍瞬间在用户心理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促使用户购买,引导用户阅读,提高留存。

1.4.3 Retention:留存用户

主要是让已激活用户行为的用户能够长久的留在平台上。

(1)阅读时长换书币

让用户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获取知识外,还可以获取金钱奖励,大大提高了用户的阅读动力。同时,对这个金钱设置局限性——“不能提现,但可与真实金钱一样在书城购买书籍”有利于促使用户持续购买书籍,再次阅读,提高用户留存。

(2)建立基础用户成长体系——显示已读书籍,阅读时长,好友阅读排行

通过显示已读书籍和阅读时长给予用户打怪升级的成就感;而突出好友阅读排行,可激发用户与好友间的攀比心理,再加上前面提到的“阅读时长可换取书币”,这一套组合拳足以赋予用户欲罢不能的体验,能够大大刺激用户的留存。

1.4.4 Revenue:促使用户购买

(1)在阅读中促进用户购买

这个功能没法具体确定在哪个时间推出的,所以暂放于此。

书籍可先行阅读体验,但阅读到一定章节后需要购买才可看全书——这个功能名义上是给予用户提前了解书籍的人性化服务,但因大部分付费书籍具备“高价值,极易吸引用户继续阅读”的特点,所以这种“在阅读中促进用户购买”的方法极易提高用户的购买率,促成消费。

1.4.5 Referral:促使用户推荐

(1)提供用户无法拒绝的诱惑

为用户分享提供理由,降低用户的金钱成本——买一赠一。

“买一赠一”的推出为用户自发的分享提供了理由,毕竟不分享就等于浪费了,而将书籍赠与好友,可与其共同阅读,增进感情,何乐而不为呢?甚至于可与好友一同购买,一同承担价钱,降低自己的金钱成本。

一条活动就是典型的“用户不玩就是傻子”的案例,提供让用户无法拒绝的诱惑,让用户跟着你走,促使用户分享。

(2)为用户制造社交货币

通过“晒阅读成就,分享书籍内容”为微信读书的用户制造社交货币,同时抓住当下超一线以及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与中年人普遍存在的知识焦虑心理问题,能更有效的促进用户分享与提高用户好友的下载转化率

1.5 活动推广

这一阶段举办了新春红包活动,活动安排时间得当,外部以春节为由给予“安装APP发红包”的承诺,进行宣传拉新,而内部也在此时推出“阅读时长换书币”和“晒阅读成就”的组合拳,这大大刺激了老用户的留存,为老带新提供了机会,提高了对焦虑的新用户的转化。

2. 产品成长前期

注:产品强度=产品体验-成本

  • 体验为调动用户的情感,分三阶段:满足基本诉求、满足用户的预期,给予用户超预期的体验。
  • 成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风险成本+行动成本

2.1 产品策略

这一阶段微信读书在原有定位上做深做透核心目标人群,提高产品的强度,形成口碑。体验上满足用户的基本诉求和预期,同时给予用户超预期的体验;成本上降低用户的行动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阅读形式的轻便性,同时深化原有的运营策略。

2.1.1 书籍阅读

(1)体验

①满足用户的基本诉求与预期——丰富书籍内容、重塑书籍分类、并优化书籍推荐逻辑

  • “丰富书籍内容”为个性化推荐提供了基础,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搜索的需求;
  • “重塑书籍分类”即可以体现产品的核心业务,同时又可暗示用户产品类目的扩张,扩大用户认知,也为用户寻找相关书籍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入口;
  • “优化书籍推荐逻辑”增强对用户的精准推荐,时时get住用户的需求点,有利于提高用户的粘性,促使用户留存。

②满足用户超预期的需求,给予用户惊讶感——可阅读书籍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文章

增加“可阅读书籍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功能,有利于丰富用户的阅读体验,加强对书籍的认识,满足用户之前“看完书籍会去其他平台了解他人观点与文章”的需求,给予用户超预期的体验。

(2)成本

  • 降低用户的行动成本与时间成本——用户讲解书籍、听书、电台功能。
  • 增加“用户讲解书籍”“听书”“电台”这一系列多样化的功能,降低了用户的行动成本与时间成本,提高产品的强度。
  • 引入“用户讲解书籍”功能,使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一本书籍的精髓,降低了用户阅读的时间成本,开始利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
  • “听书”与“电台”功能则是释放了用户的双眼,降低了用户的行动成本,用耳朵听也可学习,可满足用户下班后缓解双眼疲劳,睡前释放双眼等众多场景的需求。

2.1.2 社交

体验:满足用户的超预期需求——“书单”功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具体表现为用户可对自己的书单进行分享与收藏,微信读书开始加深重视用户的个人体验,通过细节打动用户。

2.2 运营策略

加固原有AARRR用户转化漏斗模型

2.2.1 Retention:留存用户

(1)加强信息反馈体系——在恰到的时候提醒并暗示用户

具体表现为“阅读进度鼓励”,用户阅读书籍到1/2的时候,书籍会提示用户阅读进度,鼓舞用户前行,从用户心理上对用户进行鼓励与暗示,再次激发用户阅读动力,增强用户留存。

2.2.2 Referral:促使用户推荐

(1)降低用户的金钱成本——购书分享得书币、邀请好友得书币、限时赠一得一

  • 在用户购书过程中加入“购书分享得书币”“邀请好友得书币”“限时赠一得一”的功能,促使用户分享,多种活动环环相扣,降低用户的金钱成本。
  • “购书分享得书币”给予新用户积极反馈,促使其回购;同时让老用户养成习惯,不易流失到其他平台。
  • “邀请好友得书币”是一个双方都可得书币的优惠活动,为用户之间的相互推荐提供了理由,又因其涉及到的书籍知识是有利于个人成长,所以分享的过程也不易使人反感。
  • “限时赠一得一”则是通过利用限时性加强用户的知识焦虑感,同时通过免费诱惑用户,提高书籍在用户内心的地位,加上赠书本是对用户与好友都有利的行为,用户心理抵触程度相对较低,可以加快促使用户进行分享的行动。

(2)降低用户的行动成本——想法链接分享、优化截屏

“想法链接分享”“优化截屏”功能使用户分享变得更加的方便化与个性化,降低了用户的操作成本。

(3)给予用户超预期的体验——赠书可以设置语音留言

“赠书可以设置语音留言”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给予用户惊讶感,使用户更容易分享。

3. 产品成长中后期

3.1 产品策略

3.1.1 开始扩大目标用户范围,扩张内容品类

内容上引入热门连载2次元漫画和网文,新增公众号文集,引入热门小说作家入驻作为kol。

3.1.2 形式更显个性化与人性化,注重用户各方面体验

书籍新增作者寄语,公众号文章也可以做笔记,阅读时可以直接看他人的想法,消除时间空间上的影响,帮助用户理解。

3.1.3 社交上开始注重用户隐私

阅读排行可以关闭。

3.2 运营策略

继续完善AARRR漏斗转化模型:

3.2.1 Retention:留存用户

以个性化推荐为基础,挖掘新玩法。实行“摇一摇可以赢书币”的活动,以赢书币为噱头,吸引用户使用,当用户抽不中书币时,对用户进行书籍的个性化推荐,促使用户购买书籍,提高用户留存。

3.2.2 Referral:促使用户推荐

再次降低用户的金钱成本,推出“付费书籍可以通过分享免费领取”活动,以免费给予用户动力去进行分享。

3.3 活动推广

这段时间微信读书的微博上线,并在各个节假日推出转发抽奖送书活动,可预见未来“微信读书”将会开始执行大面积推广。

三、总结

微信读书的发展一共分为三个时期:

  1. 第一个时期是打磨产品的核心功能满足用户的基本诉求,搭建基本的AARRR漏斗转化模型,并融入用户的阅读场景中,促使用户自发的进行阅读与分享。
  2. 第二个时期在原有定位上做深做透核心目标人群,提高产品的强度,形成口碑。利用产品强度公式,体验上满足用户的基本诉求和预期,给予用户超预期的感觉;成本上降低用户的行动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阅读形式的轻便性与多样化,同时深化原有的运营策略。
  3. 第三个时期产品开始横向扩展,内容上扩大品类,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社交上更加注重用户的隐私体验,同时开始进行一些推广活动。

这一期的总结分享就到此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作者:紫衣书,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紫衣书

]]>
转化率太低!产品介绍文案到底该怎么去写? //www.f-o-p.com/92937.html Thu, 02 Aug 2018 02:57:19 +0000 //www.f-o-p.com/?p=92937 产品介绍文案

最近在新世相公众号上看到一个叫“100天进步计划”的活动!

主要是100 天, 2 万人一起读完 3 本英文原著。

每天花10 分钟读英文,有打卡、有日签、有一对一英文指导、有奖励、有社群陪伴等等。

这应该算是典型的互联网读书训练营,整个看起来还是挺吸引人,我顺着就点进了它的产品转化页。

依次浏览下去,我觉得它应该很快就能卖满20000人,除了靠新世相强大的粉丝基数及KOL效应,老贼觉得这个产品页的文案设置也很重要,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和使用。

它的逻辑非常清晰,一条一条的递进式推进,每个点都有得可说。

这里给大家简单拆解浅析一下。

首先,一进入这个产品介绍页,直接就点明了活动主题的相关信息,既说出了活动核心价值点,又给出了关键性背书,提高用户兴趣。

而在“学什么”这个版块,我比较喜欢“100年内被超过5亿人检验过阅读价值的书单”这样的表达方式。

这个类似于一句Slogan,精简又直接,“100年”、“5亿人”,时间和口碑都经得起考验,有很强烈的社会认同暗示。

《影响力》一书中有提到“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往往会受到他人影响,甚至会根据周围人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反应。“

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100年内有这么多人都阅读过,那肯定没什么问题。相反,有5亿人都看了,我不看会不会有所损失?

这是一种降低损失的自我暗示:如果不从众,感觉会损失什么。比如就餐时,大家都会认为门店外排队长的肯定好吃,纸质书的“畅销多少万册”会让你更愿意掏钱。

道理是一样的。

接着,是这个书单制定的规范性和专业教研团队介绍。

看到这马上就会觉得这个书单很专业,团队不是哥伦比亚大学就是剑桥大学,还特别加红了剑桥大学,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马上会让人感觉很权威。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权威转嫁。

这一点我把后面的“名师大咖推荐”这个板块也拿过来一起说,因为它们可以说都是权威背书,增强用户信任。

课程权威背书,是大多数线上课程都会做的,可以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信任,这本身就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行业KOL、知名专家、行业认证、权威平台等都可以作为背书。

这种背书本身的权威度越高,转嫁给到产品的这种权威暗示也就越高,所以你看KOL们,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头。

然后,就是书单“怎么学”的板块了,这个部分很简单,但我觉得仍有2个点可以说。

第一个点是,这段内容是在强调学习的方便,但它没有说非常非常方便、超级方便之类的话,而大多都是用的动词、名词和数据。

动词是最容易让用户在脑海里浮现画面的,名词也是,不过要用具体的名词。但是如果你用太多的形容词,特别是那种笼统的形容词,很难产生具体画面。

而用户对具体数字的接受程度,更是远高于我们用文字性的描述,数字能够带来清晰具体的描述,而越清晰就越引起受众的兴趣。

如果你仔细看,这个技巧应该来说是贯穿整个产品介绍文案的。

那第二个点是什么呢?是这个部分的图文其实帮读者设计了一个产品使用场景,这个也很重要。

我们多数情况都是冲动型消费,我们喜欢逛电商平台时把很多东西都放进购物车,这个也喜欢那个也想要,但是却又迟迟都没下单。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缺一个马上要用他们的场景。

所以,不仅不要告诉你的用户产品好,还应该努力去设计一些可能的产品使用场景,帮他们去想象拥有这件物品,将会马上获得怎样的美好体验。

接下来,在学的过程中,平台还提供了树苗养成系统,这个很有意思,你每日阅读都可以获得水滴去浇灌自己的专属阅读树苗。

把阅读这个行为变成了更可见的种树,效果外化更为明显。

而且,相比于分享阅读这件事,这样的植树卡片更加会刺激用户的分享。

紧接着,就是“学习奖励”部分,学习奖励一般现在线上课基本都会有,这里就不多说。

只说一点,这里设置了阶梯型奖励,学习完成有什么奖励,连续打卡21天有什么奖励,这样更能刺激用户的期望。

再然后,就是“学员反馈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客户证言。

现在的课程大多都会加上学员证言,但是你看,这里放的用户证言没有只从一个角度去说,而且还给每一个证言打上了不同的具体标签,非常清晰直观。

而且,这些基本都是新用户关注的点,很有针对性,从学员证言里面提炼出来,比直接自己说出来要好太多。

另外,对于客户证言,老贼也有两点建议:

第一,要口语化,不要刻意去用华丽的文字包装客户写的证言,这样很假。真正的客户写东西是不讲究什么文采的,他们评价很随意,甚至有错别字和语病。这都刻意接受。

第二,不同的客户写出的东西,角度和语气肯定都不一样,当你把几个客户证言放在一起,发现像是一个人写的时候,那就尴尬了。

不同的人,语气风格都不一样,他们关注的点都不一样,甚至有的还有一些小挑剔,这才是真的。

接下来,这里用到了引导下单的方法,它用了很明显的对比参照法,“100天”和“只要1块钱”对比,“培训机构499天/天”和“水滴阅读1.29元/天”对比,“没时间学习”和“10分钟高效学习”对比。

一个东西有多大价值,人们根本不知道。人类脑子里没有一个“内部估值系统”,来直接告诉我们某个东西的价值是多少,而都是通过对比来估算价值。

这一轮对比下来,课程价值感爆棚。

关于对比参照,之前我举过一个例子,南孚出过一个迷你充电宝,这个充电宝相对于之前充电宝更加小巧轻便,方便携带。

要怎么突出这个卖点呢?

他们就用了这个妙招,直接用口红进行参照对比。这个问题马上就完美解决了,看的人都知道了这个迷你充电宝非常小,竟然和口红差不多大小。

参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突出你要表现的目标项,而且消费者立马就能get到。它比大量的说服和诱导更加有用。

最后,前面一直在强调课程的价值,结尾的时候这里再次强调了课程的几点强力刺激点,又是免费咨询,又是7天无理由退款,还有大优惠。

无疑是一剂强力针,乍一看,确实很激动啊。

另外,课程底部还有一个报名截止的倒计时,它一直都在手机屏幕底部的,用户时时刻刻都看着时间在一点点流逝。

很显然,它制造了一种消费紧迫感,和稀缺感是一个道理。

直接给你一个好机会摆在面前,而且还告诉你这个机会将会一直为你准备,你会珍惜它吗?

应该不会,没必要嘛,反正也不急。

而“制造稀缺和紧迫感”,就是对文案中提供的机会加上限制,不论是时间限制、价格限制还是人群限制,让这个机会看起来更稀缺和紧迫。

消费者觉得这个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利益也是稍纵即逝,之后马上就可能是损失了,因而就可能更快地付出行动。

好了,就说到这了,一点观察希望能对大家有启发。

广告文案的本质可以说是沟通,而沟通,最基本的可能就是你有谈资,而且你懂TA。

 

作者:老贼,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木木老贼(ID:mumuseo

]]>
“世界读书日”如何做品牌营销,杜蕾斯这份书单亮了! //www.f-o-p.com/79959.html //www.f-o-p.com/79959.html#respond Tue, 24 Apr 2018 09:48:08 +0000 //www.f-o-p.com/?p=79959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最近你在读什么书?

陌陌发布了《2018网民阅读报告》,超八成网民坚持阅读纸质书籍。

简单盘点下借势营销案例。

Aimer爱慕 

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日快乐

搜狗手机输入法

#世界读书日#不要抱着目的去读书,享受简单的阅读快乐,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你表现得更出色。

携程

海尔

书籍 为灵魂保鲜

汇源果汁官方微博

脚步到不了的地方,还有书籍帮我们抵达。一杯果汁一本书,便是人间四月天。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记得多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哦

百雀羚

江小白

可口可乐

三星GALAXY盖乐世

一家好书店是可以陶冶情操的,随时打开三星阅读逛逛吧~

一加手机

用文字丈量世界;用「阅读模式」Dash 你的视界。

华为手机

统帅

#世界读书日# 作为一个爱干净的文化人,衣服不可以不洗,书更不可不读书。

饿了么

书,就得吃透。

杜蕾斯

#世界读书日#读。

#世界读书日# 深入阅读,反复感受。杜蕾斯书单,请查收:

 

 

本文作者@广告记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9959.html/feed 0
3+7个套路,教你玩转海报裂变 //www.f-o-p.com/79049.html //www.f-o-p.com/79049.html#respond Tue, 17 Apr 2018 09:17:49 +0000 //www.f-o-p.com/?p=79049

公众号吸粉有一个很重要的玩法——海报裂变。既然以海报为载体,那么整个活动中海报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海报的形式、文案对一次成功的裂变活动都是非常重要的,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能对裂变海报有更深入的理解。

用户裂变增长研究社群一直推崇,懂=反复做,那大伙都应该明白,学习完的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反复执行。

我们都知道社群裂变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玩法:叫做海报裂变。

比如传播海报加积分,或者海报扫码进群,扫码关注公众号,扫码加好友,海报以最简单快速的方法传递信息,获取流量

既然传播的载体是海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报在整个裂变活动中的重要性,至少占了70%以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简单做个分析。

朋友圈看到海报的人,和看文章标题一样,平均点开的动作一般不超过0.5秒,这时候如果他对看到的信息不感兴趣,会马上关掉海报,跳出。

如果看到令他感兴趣的东西,一般会多看两眼,停留时间延长3秒左右。3秒内会马上做出决断,要不要参加这个活动,买还是不买这个东西,然后他会再花2~3秒的时间去找海报上的其他辅助信息,来帮他做出决断,整个过程耗时8秒左右,一般不会超过10秒。

整个过程全部取决于你的海报做的如何。如果你的海报很垃圾,即使你拥有非常多的资源,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你必须十分重视海报,必须在8秒内,让一个用户采取行动。

那么如何做到呢?这就是今天咱们要讲的主题——“1小时,你也能写出0.5秒内勾人的裂变海报文案”。

我会给你一套写海报文案的思路,告诉你一步一步该怎么做,并且给你方法和模板,甚至是句式,你直接套用就行。只要按照这些方法去设计文案,你的裂变海报一定会更精彩。

现在,我想给你留一个问题,你可以一边听接下来的内容,一边思考一下下面这个问题:

下面,我会跟你主要分享3个板块的内容:

一、让裂变海报文案0.5秒勾人的3种思路

一个好的裂变海报文案呢,一定是能够洞察到用户的真实动机,戳到用户的真正痛点,并且提供刚刚好的解决方案。

在所有的文案写作中,我们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痛点。所谓痛点,就是深层次的需求和欲望,即用户生理、心理或者财富上所处于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些什么而想获得它们。

所以,优秀的文案一定是善于攻心的,通过了解用户的心理,准确挖掘到他们的内在需求点,这样设计出来的文案,才能迎合了用户需求、满足了欲望、填补了空缺。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2个刷屏海报案例:

一张是新世相职场课的分销海报,一张是网易戏精课的分销海报。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呢?这些课程海报之所以能刷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了用户的某些心理,我们才非常想要去扫码去学习。在这种逻辑下,成功的裂变海报一定是具有“马上获益、简单易得、预期明确、人格权威担保、价格看上去非常优惠”等特点的。

为此,我曾经总结过一个公式,我给大家看一下这个公式:

一张比较成功的裂变海报,基本上等于普适(意思就是你的裂变主题能覆盖的目标人群尽可能的广泛)+痛点(就是用户痛点,刚刚已经说过了)+心理(就是用户心理)+易用+名人+群体+促销+包装。

这个公式大家建议大家保存下来,等下一次你去做裂变活动的时候,就可以一一对照,看看符合几条,就能大致预判出活动的效果。

好的,既然用户心理那么重要,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设计裂变海报文案的时候,究竟使用哪些用户心理,可以激发用户的扫码兴趣呢?

下面,我将从恐惧、获得、求快3个用户心理工具的角度,详细解析一下,高转化的裂变海报文案,到底是如何利用并满足用户心理的。

第一个心理工具:恐惧

现在我给大家看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经典到什么程度呢?有一个公众号凭借一个裂变项目,在一年内涨了大约一千万的粉丝。这个号估计很多人都知道,叫有书

还有一个号也是凭借同样的项目,一年涨了100万粉丝,这个号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叫十点读书会,是十点读书旗下的一个小号,我当时主要负责的就是这个号。

这个项目呢就是共读项目,巨牛逼的一个涨粉裂变项目。那他们的裂变海报文案写的是啥呢?大标题很简单,就只有一句话——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

怎么样,看了这张海报,是不是很有感觉?

让你情不自禁地问自己:去年我读完了几本书?今年又读完了几本?是不是让你想到自己定了很多的读书计划,列了一张又一张书单,买了一堆书,结果每次连十分钟都看不下去,心里马上就会觉得愧疚、恐惧、感觉自己就是个不读书的废材。可以说,这句话成功唤醒了用户长期不读书的恐惧。

你们知道这句话,有书用了多久吗?我告诉你们,有书用了整整三年。从2016年年初我注意到有书共读的时候,他们的海报上就是这句话。直到今天,有书的共读推广海报上,还是这句话。

再给大家看几张海报:

也就是说,从2016年到现在,基本上有书所有的共读海报都是同样的文案,只是换了不同的背景和形式。不过呢,有书中间也换过其他文案的共读海报,比如这一张:它把大标题换成了——“半年时间会让我们发生什么变化?”

结果呢,这张海报很快就消失了。

有书又用回了原来的那版共读海报。为什么呀?因为转化差呀。我是怎么知道转化差的呢?

因为我那时候在十点读书会也做共读项目,十点共读。我们第一版共读海报,可以说,和有书的非常像。其实吧,就是抄了有书的海报文案,打的也是“你有多久没好好读书了”这个点。

后来经我手也改过好几版文案,比如“每周读完一本书,一年你比别人多读52本”、“我害怕阅读的人,尤其是还在阅读的人”、“打败拖延症,每周读完一本书”,结果发现,卧槽涨粉人数锐减啊,吓得我们赶紧用回了第一版裂变海报,然后很明显涨粉人数很快就上来了。

前段时间,我的同事王六六,在给恶魔奶爸策划“英语”微信群裂变增长活动的时候,我们怼了两三个小时,想了好几版海报文案,最后还是决定采取同样恐惧的套路,确定的大标题是——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学英语了?接下来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4天涨了10万+粉,从此,王六六同学在增长圈一炮而红。

所以,有书的共读裂变海报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做:就是海报的核心标题,不要写产品卖点或者项目亮点,你要突出的是,用户的恐惧感。通过敲响“警钟”,制造压力直戳用户的痛点,唤起他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来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

利用恐惧感,是很一个很重要的营销策略。用得好就事半功倍,但是用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所以要正确利用人的恐惧心理,去设计你的文案。

怎么设计呢?有三点你需要掌握好:

第一点,恐惧的程度要适中,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

比如,我曾经看过一则理财APP的海报,文案的主标题是:“在家心疼电费,在公司心疼房租”,副标题:“年纪越大,越没人会原谅你的穷”。

这则海报文案,之前在朋友圈刷了屏。但是,从转化而不是曝光的角度来看,这则文案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除了描述“穷”以外,它没给出具体的解决“穷”的方案啊,只给出了“让理财给生活多一次机会,上支付宝搜“XXXX财富号”……

我想说的是,就凭理财那点4%~5%的投资回报率,就能摆脱“穷”?你这不是扯淡嘛!能够靠理财解决“穷”的人,本金都特他妈多,怎么会缺那点电费和房租呢?这就是恐惧程度和解决方案没匹配上的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

第二点,恐惧一定要发生在眼下。

只有近在咫尺的恐惧才会真正戳痛用户。人都是只考虑眼前利益的,至于多少年以后的威胁,未来有多糟糕,谁会放在心上呢?

第三,消除恐惧的方案要有说服力。

记得我曾看过一个公众号在推一堂英语单词记忆的公开课,文案写的是“单词总是记不住?1小时从英语菜鸟到高手!”我就转发给一个正在学英语的朋友看,他的第一反应就是:1小时我就能从英语菜鸟到高手了?那2小时,我是不是可以打败罗永浩了?所以你看,用户是很疑惑的,完全不相信的。

如果让我来改文案,比方说“如何1小时牢记100个英语单词?记单词,竟然可以不用单词书!”这样是不是好很多,是更能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呢?

现在你是不是比较清楚的了解了,怎么利用人的恐惧心理,来写海报文案呢?为了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个思路,现在,我要提供给你一个万金油式的模板,直接套用就行了:

引发恐惧的某个具体问题+合适的解决方案,有书的共读海报不就是这么干的吗?——用具体问题(很久没读完一本书了?)引发长期不读书的恐惧+合适的解决方案(加入有书共读,组队对抗惰性)

以上我们讲的如何利用人的恐惧心理,来设计海报文案。他怕什么,你就指出什么, 把需要转换成恐惧 。只要用户怕了,你就赢了。对于一个被吓到的孩子,是最需要安慰和关怀的。而你的产品或服务,就是贴附用户了。

第二个心理工具:获得

很好理解,获得就是用户买了你的课程或者参加你的活动之后,他能获得哪些实实在在的利益、福利、好处等等。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顾客都很烦躁,看海报都是一闪而过,写出“获得”,给他们一个能快速提升自己的心理暗示,或者占了很大便宜的感觉,甚至是超出预期的回报,就能很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那么如何写“获得”呢?教你3个方法,从这3个角度来思考:生理获得、心理获得、财富获得。

看一看你的活动或者产品,能够让顾客获得什么利益?把它非常直接明了地说出来。

下面,我继续用1个案例拆解,帮助你快速学习理解。

是这样的,现在有一个免费的微信群,名字叫区块链知识学习成长群。

群里可能会请到李笑来、老猫、朱嘉伟等币圈大佬,入群进行分享交流。活动方想把它策划成一个裂变活动,把对区块链感兴趣的人,圈到区块链知识学习成长群这个总群的分群里面来。

假如裂变海报做好了,上面的文案写的是——“加入区块链学习成长群,从0到1学懂区块链”,你看了以后,会扫码入群吗?如果你会扫码,请现在请动动手指头回复下1,如果你不会,请回复下2,咱们群里看看大家的反应哈~

好的。估计你也感觉到了,“加入区块链学习成长群,从0到1学懂区块链”,确实是把意思表达清楚了,但是你有获得感吗?你有心动的感觉吗?我们用“获得”这个心理工具来思考一下吧。

  1. 它带来生理上的利益获得感了吗?显然不行,这是来学习交流的,不是来做按摩的。
  2. 它带来心理上的利益获得感了吗?是的,加入讨论群会给人一种充实感,发到朋友圈,也有一种荣耀感,让别人感觉我很爱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一种虚荣的装逼感。区块链是大热门,大家都在讨论,尤其是很多大佬也在深度参与。发到朋友圈会显得自己很有逼格,让人感觉自己和大佬是同一个圈子的人。
  3. 它带来财富上的利益获得感了吗?是的!想入群的这群人,其实都有比较强的赚大钱、暴富的投机心理,如果直接描写能帮你赚大钱,就能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所以,最终海报的标题是这样的:

“普及区块链系列知识,了解背后红利,找回那些年,你错过的一个亿。”

整张海报里面最吸引人的话,就是这句“找回那些年,你错过的一个亿。”

对区块链感兴趣的人,早就听过不少关于区块链、比特币一夜暴富的神话,这句话给用户带来强烈的财富获得感,忍不住就要入群,好好跟大佬请教下,怎么玩区块链实现暴富。

当时这张区块链课程裂变的海报,一推出很快就在朋友圈刷屏了,一天就组建了上千个群,吸引了数十万粉丝。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让我们又一次见证了海报裂变的魔力。

这种“利益导向型”的方法,现在不少课程都在用,效果都很棒。

所以,想打动用户,就别总是强调你的产品能做什么,没人愿意浪费宝贵时间,去听你吹跟他无关的东西,你要告诉用户的是:用了你的东西,他们能干什么,或是能变成啥样。

只有明确把这种实际的好处告诉用户,让他们意识到,用了这个产品真的能有不少好处哎,他们才会停下脚步,认真了解,然后扫你的二维码,或者买你的东西。

第三个心理工具:求快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时间短缺的时代,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成功的捷径,希望短时间内就能掌握某项技能,所以知识付费才能够火起来。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话术:七天掌握核心技能/15天成为摄影达人/30天说一口流利英语/等等。因为,大家实在是太太太太太焦虑了,又实在是太太太太太没有耐心了。人人都想快速成功,人人都想一夜暴富。

那怎么利用求快心理来写海报文案呢?我同样给大家总结了一个公式,你们一看就懂,然后直接套用就行了。这个公式就是:

第一,强调时间少,利用数字定律就可以了。

人们对数字比对文案敏感太多,数字表达更具体直观,不需要读者思考,也更容易激发读者兴趣。比如7天速成,从小白到入门只要3天,这些数字自身带有很大的冲击力。

海报的数字有个原则,最好使用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相对于大写的汉子更容易被人读取。

第二,既然强调时间少,那就尽量用小一些的数字。

“30”跟“10“相比,显然10更能击中人心。下面这两张海报其实做的挺不错的:

烧脑一小时(强调了时间短),引爆你的学习力(展现了结果);同样的,两天一夜(强调了时间短),就能get新零售新玩法(展现了结果),如果再具体说明能get多少种新零售新玩法那就更棒了。

还有一点小纳闷,两张海报为啥不用阿拉伯数字呢?

利用求速心理的第二点,就是强调学习量少。如果学习量大,就把学习变成了一件有负担的事情,会给人很压迫的感觉 。重点标题要重点突出,任务少,学起来轻松,结果还挺不错的。比如下面这几张海报:

根据“求快型海报文案=时间少/学习量少+呈现效果”的公式,我还提炼出了10个常见句式,这些句式是从我们职场充电宝和有讲做过的近1000期公开课的积累中提炼出来的,已经经过验证效果是很不错的。

你需要用的时候,直接套句式,把相应的内容替换掉就行了,绝对能帮助你快速写出好文案:

为什么这些句式的扫码率会比较高呢?其实,用户之所以会扫码参加公开课,是因为我们通过海报把公开课包装成很有实用性跟即时性的课程。

这里面包含两个重点:一个就是我们洞察了用户求快的焦虑诉求,一个就是课程符合实用性和即时性的利益点。

二、裂变海报所具备的8个元素

学会利用上面4种用户心理,我们可以写出很勾人的海报标题。但是,海报不止一个标题,还有副标题、大纲、二维码等其他内容,具体包括哪些,我们应该怎么写呢?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内容,我要给你一张图,和一个通用模板,帮你快速帮解决这些问题。

这张图基本上涵盖了一张完整的裂变海报所具备的8个元素:主标题、副标题、主讲人简介、主讲人真实照片、大纲内容、权威背书、限时限量福利、二维码。其中有4个元素是几乎任何一个活动或者项目必须具备的。

其他4个元素则属于锦上添花,有的话效果当然会更好,甚至好很多。看上去,好像挺简单的,但其实这里面的每一个元素,都是很讲究的。后面我会一个一个仔细说。现在我在再给你一个模板,让你秒懂一张完整的裂变海报的构成元素。

选用这张海报当模板,是因为他结构很完整,基本所有元素都包含在内,而且痛点很准。实际上,它的每个部分都值得研究。

我们从上往下看:

整个海报的主标题——“首席增长官进化营,流量转化课。”有什么用呢?告诉你课程名称,让你知道这是节什么课。

副标题“如何花1块赚10块,转化率,是一门可以掌握的科学”,这个部分可以用来描述用户痛点,或者阐述购买理由。接下来中间的部分,是课程的大纲,也就是这堂课要教给你的东西:搭建流量体系,提高转化率。

对于复杂一点,不太常见的产品来说,大纲这个版块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对课程本身进行解释说明。简单或者人人都很熟悉的产品,就可以不要这一部分。

另外,复杂的产品,还需要增加的一个版块:产品的权威背书,这里写的是讲师权威的履历,包括南孚充电宝13倍天猫增长,真朴围棋ROI高达102,等等。

利用这些权威品牌的数据,来给讲师背书,让用户相信,老师有水平,能教好。

最后,是号召行动。因为票价比较贵,要五六千,所以就没有直接写出来,怕把顾客吓跑了,留的是一个二维码,“扫我加小雪咨询”,这样呢,能够增加咨询量,因为顾客要加她才能问到价格。

有了顾客的微信,就可以跟顾客慢慢聊,不担心他跑走。这里虽然没有写“限时限量”,其实是有的,只是这段文案变成了小雪的话术。小雪可以跟客人说:我们现在早报名,门票是5000,如果早鸟票卖光了,那么之后就是6000了,这样可以引导顾客尽快下单。

到这里,我想问你一下,你认为这张海报真的很完美吗?

其实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有两个点我觉得是可以更好的:

第一个点是,主标题和副标题应该对调一下,也就是把“如何花1块赚10块,转化率,是一门可以掌握的科学”作为主标题,把“首席增长官进化营,流量转化课”作为副标题。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如何花1块赚10块,转化率,是一门可以掌握的科学”写出了用户痛点,利用的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心理工具“既得利益”,突出了花1块钱就能赚10块钱的财富获得感,和用户的相关性很强,所以很能吸引注意力,而主标题写得是产品名称,和用户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个瑕疵的地方,就是二维码旁边的那句话,为什么要进行从下往上的竖排呢?我得扭着头才能看清楚那句话,明明可以从上往下排版嘛。或者干脆去掉那句话。不会有影响的。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裂变海报的8大黄金元素:

1. 主标题

这是整个海报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了,它要让用户看到马上就想参与进来。主标题需要洞察目标用户群体的痛点,提炼需求,才能给出相应“解决方案”,也就是你需要找一个目标用户群体感兴趣的“吸引点”。

在前面的分享中,我给出了3种用户心理工具——“恐惧心理”、“获得心理”、“速成心理”,可以很好的帮你get用户需求,激发参与欲望。

在写主标题的时候,有几个点一定要注意:

  1. 主标题一定要非常明确,千万不要大而全、杂而多,一次只主打一个痛点;
  2. 在文案上要短平快,够紧凑,够直接,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懂,完全不需要思考;
  3. 主题一定要够大!要让人第一眼就能看到标题,第一时间接收到你要传递的最重要信息。多大合适呢?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发到朋友圈,别人不点开图片也能看到这个主题的文字。

2.副标题

可以用来突出课程名称,或者对主标题进行其他痛点的补充。副标题不一定要有,视具体情况而定。

3.主讲人介绍

名字+牛逼的Title,而且是和这个课题最相关最牛逼的Title,这个大家应该都懂的。

4.主讲人照片

很多课程海报会把主讲人的真人照片放到中间位置,而且很大。使用真人照片,会让大家觉得这个活动有情感有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一个活动名称。而且还会更有现场感和信任感,也更容易吸引用户目光。

5.课纲/亮点

有的产品比较复杂,要拆解给顾客看,我们具体有什么内容,给你带来什么价值。如果是课程,这一块就可以写课程大纲,也可以罗列对目标用户有吸引力的亮点,免费课程,电子资料,实物产品等等都行。

比如这张海报罗列的就是赠送福利:

6.信任背书

有两种方式:

  • 一种是找各种KOL、权威机构、或者某个行业的标准认证作为担保。目的就是让用户知道,有这些人背书,你被坑的机会就会小很多。
  • 一种是真人推荐。大家还是看下刚才的那张海报,最最上面那一部分,头像+昵称+文案充当了一个信用背书的作用。相比于一份陌生的海报,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认识的人推荐的东西。

7.短期福利

有了这些还不够,精明的营销人会发现,用户已经动心了,但是还差临门一脚。怎么办?这时候一般会给用户设置一个价格锚点或短期利益。

常规的比如:原价199元,限时特价39元;限时特价19.9元,仅限前1000名用户;扫码即送XXX资料。

很明显这些短期利益都是故意设计的,有的比主题本身都还要吸引人。目的也很简单:最后再一次吸引用户对海报进行扫码,提高转化率。另外突出紧迫性稀缺性,暗示用户时间紧急,调动其惧怕损失的心理。

8.二维码

上面做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这一步。放上二维码,左下角、右下角都行。有时你还可以加一句行动召唤的文案,比如:立即扫码,先到先得。通常二维码旁边还会放促销信息,标注上原价,然后划掉,再写上优惠价,让顾客感觉对比之下很便宜。

三、做到这一点,你的海报会更牛逼

OK,以上8个部分,基本涵盖了一张裂变海报的所有元素。你根据项目情况来定,可能8个元素全上,可能选4、5个上,就能帮你应对大多数的裂变项目。

好,现在你已经懂得了如何去写一份勾人的、完整的裂变海报文案。那是不是你写好了一版海报文案就完事了呢?所以,这就是我最后要补充的一个部分,做到这一点,你的海报会更牛逼。是哪一点呢?我用六个字来概括:修改、迭代、测试。

做文案的都知道,不管是写长文案还是短文案,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稿就定稿的。反复修改,打磨你的文案,甚至全部推翻重来是很常见的。而标准就是你的文案是否经过多重测试,达到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一个转化率。

比如前段时间刷屏的“三联红”的病毒海报,活动是交给第三方来做的,但第三方本身并不是三联的用户,拿捏不准用户喜好,所以人家就根据不同的卖点侧重,设计了近10个版本的裂变海报,让种子用户测试选择:

之前“网易戏精课”也是设计出4个版本的裂变海报,进行A/B测试才定稿:

还有我们职场充电宝和有讲的公开课,每一期的课程海报不论是文案还是设计,都会调试出5个以上的不同版本,然后在内部群进行测试,最终根据数据来决定终稿。

所以,在写海报文案时,一定要多出几个版本,打磨每个元素,直到测试出最好的那一个版本。

现在,你手上有了写出精彩裂变海报文案的4大用户心理工具,以及排版上的8大元素,你完全可以马上就把它们用起来。你可以从新的海报文案开始练习,也可以把以前那些旧海报找出来,重新写文案,就当练习了,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成果。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喜欢。

 

本文作者@安顿王六六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9049.html/feed 0
3步教你获取公众号用户,提升粉丝转化率 //www.f-o-p.com/79020.html //www.f-o-p.com/79020.html#respond Tue, 17 Apr 2018 03:43:56 +0000 //www.f-o-p.com/?p=79020

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产品、服务、课程、公众号等,那怎么样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产品以后,能够被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购买,更多人关注呢?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话题:就是如何让你的用户数能够得到一个不错的增长。

今天分享的第一个话题是如何提升粉丝转化的效率。

一、提升吸粉转化的效率

我在用户增长线下课现场的互动环节当中,经常会找些同学有个这样的互动,“请自己介绍一下你们的产品或者公众号。”

然后在当他介绍完以后,我会问现场的其他同学,我会问:“当他介绍完了以后,你们会很想马上打开手机关注他吗?如果你的朋友也类似有这样的需求,你会介绍你的朋友选择他们家的产品服务或者去关注他们的公众号吗?”

我发现现场的同学当中,大部分都表示摇头。

这个事情不是一个特别简单的现象,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在大家注意力集中的一个场合,听了你介绍完一个你的产品或者服务以后,用户都没有特别想要关注,当他的朋友有这个类似需求的时候,他也不会推荐介绍,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这把这个场景放大100倍、1000倍,你能够得到的最后的结果肯定也不会太好。

你在现场面对的是线下课的30位同学,都没有多少同学会想要关注,大部分人都是摇头,那把这个场子过扩大100倍,如果台下能够面对1万人同时演讲,去介绍你的这个产品和服务,会有多少人关注呢?

你会发现,其实得到的结果可能也还是差不多,可是得到万人分享的机会去介绍产品是多么不容易。

很多人觉得现在用户数不够多,都在抱怨是因为缺少曝光渠道、缺少大号带我、缺少优质流量渠道、缺少推广方法

其实,还有一大块事情没做好,那就是转化,接下来我们详细说说。

由于不同的产品增长方法有很大不同,我们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公众号为例: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公众号粉丝增长的简单流程模型,当一个粉丝要关注公众号的话,他会经历两个非常简单的步骤,第一个是他看到,第二个是选择关注,对吧?

我们需要提高最终的关注数,就是要把这两个环节,每个步骤都尽可能变得更好。

换句话说,我们要做的是让更多人能够看到,同时要让更多的人能够选择关注他。

说完这个,有人可能觉得这有什么呀?这个我早就知道了。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大多数人只在关注让更多人看到,却忽略了后面同样重要的一步——让看到的人尽可能多的去关注。

所以今天这一部分想让所有人都停下来思考一下,是不是我们在诱导关注的这个步骤做得不够好,才导致了增长的速度不够。

那如何能够让别人想要关注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那你可以先问一下自己,当别人介绍一个公众号给你的时候,你在什么样情况下会很想要去关注那个公众号呢?

在大家已经关注很多公众号的情况下,一定会需要给你一个强烈关注的理由,对吧?

他不能简单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公众号,你就关注,对吧?

就像我今天告诉你有一个公众号「张三讲运营」,他也是说运营的,你会很想关注吗?

不会,因为给你的理由不够强烈。

但我们非常常见的公众号介绍会是这种:

  • 张三的成长日志,与你分享成长干货
  • 李四的职场心得,少走弯路升职加薪
  • 王五的读书笔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种公众号介绍看完后,你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关注一下吗?

反正我是没有什么感觉。

所以我们需要给用户一个非常强烈的理由,这个理由是,别人为什么要关注你的而不是关注别人呢?

所以独特价值和诱导非常重要,而我们很多的人在做公众号的时候,过于自嗨的放了很多的个人心得日记,很简单的描述下今天又见了谁、然后这个今天看了什么书啊、今天又感悟到一些什么。

这些简单总结对你来说确实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进步,很不错的提升,但是很有可能这当中对别人的价值没有特别独特的价值,对吧?

尤其是当你不够出名的时候,你写的这些感悟和感受,可能不会给别人带来足够多的刺激。

我们接下来看一个例子,你来看一下以下两篇文章,哪篇文章的阅读量会更高?

  • 第一个是《【首发】ofo 完成4.5亿美元D轮融资,DST领投》
  • 第二个是《共享单车的竞争壁垒与潜伏危机,6个月发展预测》

请大家回复一下,你认为哪个的阅读量会更高?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写哪篇?

揭晓答案,第一篇文章阅读量会高很多。

但是!第二篇文章的新增关注会高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来想一下,当你看报纸上的一篇文章的时候,你会很关心那个写文章的记者是谁吗?

不太关注对吧?那现在如果你看了一篇朋友圈里的文章,你会很关注这个作者是谁吗?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会关注的,那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关注这个作者呢?

一定是这个文章的内容激发了我的欲望,让我好想认识一下这个人呀,我好想了解一下他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好,或者是他的这篇文章写的真好,我想在下一次也能够继续收到这么好的文章,所以我才会选择关注他。

而前面的那两篇文章示范,第一篇是一个新闻资讯,那新闻资讯帮我get到的这个事情之后,我在「知道了」这件事上已经满足了。

而第二篇是相对来讲,可能是更深度的文章分析,而这个深度分析可以看到这个作者背后深厚的功力和深度的思考,以及这当中能够展现出他的一些价值观,他的一些预判,他的一些思维,这些东西都在帮助我们塑造出对这个作者的想象,而这个想象如果确实很好的话,我们就能够激发读者的欲望想要关注。

这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如果是专业领域的公众号,也就是说不是那种情感号、八卦号,写得精彩远比写得频繁更重要。

比如阿翔老师团队每天日更公众号,在私房课见完之后,我建议他们不要日更了,每天日更两三百的阅读量,还不如把这个精力集中起来,选一个精彩的热门话题,写透写好,效果远比10篇不痛不痒的普通文章好。

极少的人能够像秋叶大叔和易仁永澄一样,能够在保证高质量的情况下,还能日更的。

我有的文章为了写得更有深度,会看十几本书,几百篇文章,用一个月时间写透,这样就能做到在这个话题上,比市面上大多数文章都更好。

用户看完之后,就更容易认可我,更想关注我,同行的公众号也更愿意转载,曝光机会更大,增粉也就更快。

当然,这里也要提醒,不要因为这种高标准要求后,成为了自己停止了每天的输出练习的借口。

每天多思考多输出还是必要的,只是不要把质量太普通的内容,太高频地发出去,其实会让人觉得你不够厉害。

第二个启发是,我们如果短时间无法做到文章好到让人看完就想关注,就必须想其他办法补充。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的文章其实都还没有好到会让用户想要马上关注。那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额外给一个让用户关注的理由,诱导他来关注,注意我这个词不只是简单的引导他关注,而是诱惑他关注。

“这是我写的公众号,大家来关注吧”,这可能只是一个引导,但我们需要诱惑,诱导他要用一个钩子来勾引他,或者是用一个这个致命的诱惑,让他非常想要此刻就来关注他。

而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文章发出去以后,用户如果觉得好他就会关注,但事实上用户都是偷懒的,他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刺激,他就不会去关注。

再说一遍:用户行为,都是需要刻意诱导的!

我们想一想最近很火的冲顶大会,冲顶大会的这个产品也确实有一些话题性、趣味性,但为什么很多人会把他的那个邀请码发到朋友圈和群里呢?

不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推荐这个产品,而是因为他想获得复活卡继续冲顶对吧?

那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功能存在的话,可能这个传播就会少很多。

所以你看,不是产品很好、口碑很好,用户就会自发传播,而是我们需要刻意的给用户制造一些东西去诱惑诱导用户,去完成一些我们期望的行为,而不能让他自发去传播。

我们要知道大部分产品是不会好到用户会很自动的帮你带来巨量的传播,而这当中其实需要刻意营造的,就像秋叶大叔在私房课讲到,我们要学会给用户造浪,让用户去把这个口碑能够传播出去。

这个传播出去,不是自发完成的,而是刻意设计的,这过程中包括了我们需要用一些精神或物质上的激励,来激发他去完成这个行为。

在公众号里诱导用户关注,也要做类似的事情。

接下来举一些具体例子,在公众号结尾加上一些诱惑他关注的技巧。

比如说最常见的就是在结尾回复关键词,可以得到一些精彩的文章回复。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这些截图,这些截图就是刻意引导用户方面,做的一些事情。有做这件事情和不做这件事情带来的结果影响其实是翻天覆地的。

不要小看这些关键词,每天都会有一些用户,看到文章之后在公众号里回复的。

回复关键词,能够得到跟这个文章高度相关的一篇内容。

关键词还可以得到资料包、能够进群、有小编爆照、免费课程、红包、优惠券、抽奖等。

二、让读者5秒内就认可你

我们接下来分享第二个部分,让读者五秒内就认可你。为什么需要五秒内就认可你呢?

因为每个行业里厉害的人太多了,他为什么要选择你?

对于用户来说,现在已经不是那种找不到学习资料的时代了,信息太多反而成了困扰。

现在的公众号注册这么容易,很多的大号也已经做起来,对用户来说,他需要关注一个新公众号,或者是需要信任一个人的时候,他很有可能不选择你,因为你给他带来价值感很可能不够大。

所以如果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让他意识到你很不错、你很优秀、你很厉害的话,你在公众号或者是产品的转化方面,就会效率高很多。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要给你的厉害「找一个证据」。

证据!证据!证据!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营销定位理论里面,这个专业术语叫做信任状,就是你的定位匹配一个让别人相信的理由。

我们看一下我们经常描述自己的那些词语,比如说专业,优质,顶尖,权威,这些词语,基本上每个人可能自己都会把这些词加上。

但是因为大家都会讲的时候,这些术语给用户带来的震撼就不够大了。

就像我们去商场上商场里买东西,我们经常看到优惠、甩卖、大促销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不会觉得特别优惠或者特别廉价,因为大家都在这么用,所以我们不可能仅靠这些简单的形容词就形成用户对产品的认可。

所以我们需要给这些形容词,找到相应的证据,而且最好是这些形容词或者这些夸奖的词语,是用户自己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得出来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这个广告语用户能够自动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个手机的续航不错。

再比如说香飘飘奶茶,一年卖出的奶茶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两圈,用户就能够得出一个结论,这个香飘飘奶茶的产品很热销。

所以针对于你希望用户得出的那个结论,给我找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证明他呢?而且这个证据跟这个结论之间是否合理的呢?

我前两周在上海开线下增长课的时候有一个学员,是做水果生鲜的,我在让他做自我介绍的过程中,他反复强调他们的生鲜性价比很高的,同时品质也非常的高,然后针对的是高端用户。

我就会想,你凭什么证明你性价比很高呢?品质很好,怎么又会性价比高呢?

我们一般认为,性价比高的东西质量不会太好,质量很好的东西性价比不会很高。

他说他比百果园便宜一点,那我觉得这个好像证据不是特别可信,而且真正对于注重高品质的用户来说,他可能没有那么注重性价比,然后现场地多轮互动之后,发现他们最大的优势是在于,产品品质控制做的非常好。

关于价格方面,事实上它的价格还是比较贵的,他的苹果需要十块钱一斤,他的樱桃需要几百块钱一箱,所以我建议他应该打的这个关键点是高品质。

大家都会说自己的这个生鲜水果品质很高,让他能够有一些什么样的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这个品质确实很高呢?

我们先看下,百果园是怎么做的呢?

百果园试吃完,如果觉得不好,你可以在无理由、无实物、无小票的情况下随时全额退款,而且是真的敢这么执行的。

这就是底气,敢这么说出来以后,别人会觉得你的品质确实好,不然你怎么敢这么做,对吧?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这个信任状,可以帮助用户很好的信任百果园,这是大部分用户去百果园的时候不用担心水果品质的问题。

那我的这个学员,他其实做得非常好,最后我们发现他可以提出一个更有价值的证据,这个证据是——

用户只要发现,苹果要是坏了一颗,直接补一箱,如果是樱桃坏了一颗,直接补你一斤。

总结出这个证据之后,在场的几个女同学马上坐不住了,叫他马上把链接发到群里,我也想买几箱送朋友。

营销大咖小马宋有一个客户做那种高端的瓜子,比一般的瓜子贵10倍。

那别人为什么要去买他这个这么贵的瓜子呢?这个瓜子特别贵,别的瓜子也很香,为什么要买这个呢?

他说他这个瓜子保证没有坏籽儿,那怎么证明呢?

他说,十斤瓜子只取二两,这个广告语清晰地描述了他的这个优中选优的这样一个特点。

我们总结一下,当一个形容词出来的时候,用户是天然会产生怀疑的,所以你最好可以很具体的很详细的,最好还是数字化的一些证据。

我再举一个例子,是在一个在行上咨询我的学员,她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形象设计师,现在也还在个人能力和品牌发展的早期,粉丝也不算很多。

咨询的过程中了布置她一个作业,我说你未来想成为一个厉害的国际形象设计师,那在未来你完成和做到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别人自动得出这个结论,让别人觉得你就是一个厉害的形象设计师呢?

为了打开她的想象力,我给她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求她写100条这样的证据型事件,然后这个所有能够让别人看完以后能够自动得出结论——你是一个厉害的形象设计师。

在写出来了这么多条了之后,我让她选出几个实现起来【性价比】比较高的事情。

什么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事情呢?

就是做这件事情的投入产出比,会比其他人或者相对他的其他事情来说回报比较高的事。

比如说写一篇普通文章投入相对来讲比较低,但是能这个产出回报也不算太高啊,不容易直接让别人认可你,得出那个结论——这个人是厉害的国际形象设计师。

而在一个非常厉害的舞台上,去做一场有影响力的演讲件,这事情投入蛮高的,但是产出更高,所以我们分析了很多的事情,最后我们发现一个她能够完成,但相对别人来说性价比最高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

就是在东京的大学里去做一场关于形象设计有关的演讲分享,这事情对她来说挑战也不小,但是比起其他人来说,她会容易得多得多,因为她自己本身就在日本定居了。

而对于绝大多数在中国的形象设计师而言,这个目标是比较难的,因为不懂日语,也没有当地的关系。

而对她来说她会容易很多,这让她完成这件事情后,这个证明他很厉害的这个信任状就会强得多。

所以这个事情对她来说就是一个性价比特别高的一件事情,也是可以去完成的事情。

我就引导她把这个作为非常重要的目标去实现和完成,去找朋友去联系东京大学的一些学生社团,请吃饭甚至可以赞助,那这事情可能完成起来就非常快。

这些事情完成了以后,可能抵她写50篇专业的文章,而需要花的时间可能只需要花可能写5到8篇文章的时间。

那我是怎么样在这个运营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步步,找到被别人认可的这个信任的呢?

首先,我会努力打磨出一篇好文章,这篇好文章能被很多的同行所转载。

第二个是我是讲运营的,所以我不能让自己的公众号阅读量很差,所以我要努力去写出来阅读量比较大的文章。

那时候做了几件事情,第一个是找一些大号转载,另外努力的发了很多的群,当时加了这个大概两三百个互联网类、个人成长类微信群,在早期文章阅读量阅读数不多的时候,单这个发群动作可以给我带来上千阅读量。

当时只是新开的公众号阅读量就这么好的话,别人会觉得你应该蛮厉害的。

再接下来第三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输出优质内容,让粉丝先过万了,完成一个小目标。

再然后在下一个是能够被行业的权威媒体认可,互联网的知名媒体平台的微信头条单条推送,推荐我讲的课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任状。

而且当我发现有可能得到这个非常好机会的时候,我会非常努力去争取。

别的讲师可能不够重视,我是非常重视,专门飞趟北京,让虎嗅放心合作,然后在这个课程推出以后,我也努力用尽自己的资源去推广这个课程,给平台导量,也给对方不错的App下载量。

除了这些,同时这次课程的内容准备上,我也提前1个月花了特别多的时间去准备,在课堂中尽可能地认真给每个同学答疑,老师态度认真,学员得到解答了以后满意度比较高,所以这样好评也比较多。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包括给知名老师做咨询,努力冲刺让运营控这个公众号的这个粉丝在运营类的个人公众号里面努力做到第一,再之后努力做到知乎Live运营类课程报名量第一。

也许有人会想,我这个东西暂时没有啊,那我怎么办呢?

我想告诉你,事在人为。

比如说我在知乎Live的报名量,如果我只是按照别人的种打法的话,我很难做到第一。

那我为了能够得到这个标签,那我就努力刻意的去做,包括了做了一些活动裂变,给很多大V送一些送票,找了一些大v点赞,然后努力各种推,然后超过了在知乎上原来排名第一的人。

这样的话,我就能够给自己留下一个很不错的这个信任状标签。

通过努力,其实可以在某一个小点上突破。

一旦突破拿到了这个点的第一名或标签,之后再去做其他的一些事情就会容易很多。

三、寻找可用的流量渠道

关于流量,值得说的第一个点是自然流量,什么是自然流量?

就是你每天什么事情都不做,它都会自然而然来的这个流量,比如说有一些公众号的名字,天然带有这种能被搜索的属性。

比如说在早期的时候,我的这个运营控还是能够被自然搜索到的。

有用户搜索「运营」两个字的时候,我的公众号排在比较靠前的,然后每天就会有人关注这个号。

那当然现在不行了,因为现在搜索规则算法发生了一些变化,我这种没有被认证的订阅号,会排在很后面。

再举个自然流量的例子,比如你在百度上搜索「转化率」这个词,搜索结果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不算前面百度百科之后,第一链接是个知乎上的问题,这个问题排名第一的答案就是我写的。

我写的这个答案最后,有一个引导关注的二维码,然后我的公众号关注就自然增多了一些。

这个词语,在运营、营销行业用得挺多的,每天搜索的人也不少。

类似的,还有些文章也会这样被搜索到,这样的话其实每天就会有不少人,通过这些东西搜索到我的文章,然后选择关注我。

关于这点,我的一个建议就是,如果有可能,去找那些网站权重非常高的这个平台去发布那些长效的内容。

我这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网站权重」,一个是「长效内容」。

先说网站权重,网站权重就是说在百度搜索的时候,不同的网站它的权重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知乎的权重就非常高,然而另一些我们认为流量很大很知名的平台,它的权重很低,比如说今日头条

所以你在百度搜东西的时候很难搜到有今日头条的文章,你回想一下是不是?

因为今日头条在百度那个权重很低,所以这里给大家一个新的启发和思考的角度就是,很多人不断的在今日头条上更新东西,然后它的流量也确实是很大,动不动就100万的阅读量,但是给作者自己的沉淀其实非常少。

就是当作者自己有一个产品,比如有个课程产品、有个客户广告想要发的时候,会发现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到,因为推荐算法不会让这种内容有大曝光量的,所以今日头条的这个流量,目前来看,它对于个人IP来说本身是不太具有变现价值的。(另一方面,对企业投信息流广告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现在今日头条赚钱的,大部分赚的是今日头条给的一些补贴,和算起来并不高的广告分成。

所以同样类似的,我同时签约了悟空问答和百度问答,同样都是答1题200块钱,我觉得从这个未来的流量价值上考虑的话,百度的价值会更大。

当然了,如果有时间,我还是会优先答知乎的问题,O(∩_∩)O哈哈哈~

我们写了一些文章后,可以同步在一些信息权重比较高的信息平台上,比如说知乎专栏、搜狐媒体平台、网易号等,别看这个平台看上去是流量不大,但是好处在于它权重高能够被搜索到。

这是一种自然流量,希望大家能够把握住。

第二个关键点,就是做【长效内容】,我们有一些内容是属于短效的,就是看完就拉倒的、用户再也不想去翻开看的,比如说我们可能追的某些热点内容、明星八卦。

这事情结束以后内容就已经沉寂了啊,那什么是长效内容呢?

长效内容可能是用户会持续不断的关注的,比如说我写的那个答案如何提升转化率,这些事情就是一个长效一直都会有价值的内容。

从自然流量的角度来说,你有必要去写一些内容,能够长效的内容,然后努力在这个长效内容里,你能够成为这个长效内容里最好的。

比如,我写过的一篇运营书单,这篇文章是放在菜单里阅读量,你们看一下。

这个阅读量没有一个是推送来带的,就是放在菜单里的。

又比如说我们在这个群的@乌素,就写过一篇如何排版的文章。

那就是一篇非常长效的内容,大家当有需要的时候会去找出来,朋友需要就会转出去,这篇文章就是刚开始几百到几千,现在变成了10万+,所以我们既要写长效的内容,也要把这个长效内容写出高质量。

再分享一个主题,我们需要对流量进行监控,就是当我们有意去引流量的时候,要很清晰知道自己的流量从哪里来。

比如说我的这个图,我是很清楚的知道我的用户从哪里来的,现在填写问卷的用户已经超过8000人,填完这个问卷,我知道我的用户从哪里来,然后用户层次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我就能够更好地判断我要把时间精力投在哪里。

从这个数据有机会看到知乎引流的效果远比今日头条好40倍,所以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能放在知乎上,而不是在放在今日头条上。

当然不同的公众号属性有不同的选择,我这个策略仅针对我这种干货型的公众号有效。

通过这个流量构成,就会知道最近一个月我的这个新增用户主要来自哪里,哪些渠道可能非常有用,那些渠道可能没用。

比如说你做了一个互推,你可以看看最近的增长用户是不是来自于你做这个互推,如果不是那说明你做这个运营动作有问题。

第三个就是,找到优质的合作渠道,对于新人来说,非常重要。

哪怕像我已经不是新人,而且在流量方面我已经是”专家“了,但是在获取流量这件事情上,我还是会努力开发更多合作渠道。

因为我的精力时间有限,不可能天天只去拉流量,不做产品不写文章的。

所以我和虎嗅合作就是一种,它会成为我一种流量来源。

那些有流量的媒体,也是需要优秀变现产品的。你可以试着去联系一下。

社会化大分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你可以把一些获取流量的事情,与别人合作。

之后我可以把这个精力专注在打磨内容上,把获取学生的事情交给他们。

其实对于我来说,我自己其实也擅长获取流量,但是为什么要把这件事情交给他们呢?

因为帮我很省心的帮我解决很多问题,我能够更加专注地把时间投入在更有核心价值的地方——给高潜用户咨询解决高价值问题。

现在找合作渠道方面的人,很多会说我现在不想跟人合作,人家也不一定会跟我合作。

但合作这件事情是这样的,很多东西都是主动争取来的,你不要等到这个别人想到你的时候才来找你,你可以主动去聊对方,可以把证明自己很厉害的证据抛出去,主动去聊,飞过去谈也可以。

而且在初步合作的时候,表现出比较大的诚意,就是你今天看到你说这些平台这样他流量很大,他们也想请名师,但是名师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价格很高。

但你可以以一种更坦诚的心态去跟他聊:我现在不不够出名,那我可以给做很大让步,我要的报酬不要那么高,甚至分成全部给你都行,我就想先和你合作起来。

自己也要珍惜合作机会,在这个课程的文案、内容打磨、服务上,也做出非常大的诚意,就是努力把课程内容做得非常用心,别人可能只是随便讲一下,而你尽可能更认真地去研究,把这个事情给做出超预期。

就像今天的分享,其实我花了好几天准备和修改,增增减减改了好多内容,最后有了一万多字的文字稿。

让合作伙伴也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人不错,值得我好好推一把。

好,这些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

 

本文作者@飞鱼船长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9020.html/feed 0
张小龙发明了小程序,他也不知道怎么玩 //www.f-o-p.com/76852.html //www.f-o-p.com/76852.html#respond Tue, 27 Mar 2018 03:21:30 +0000 //www.f-o-p.com/?p=76852 4

2018年1月15日,微信官方举办了一年一度的PRO版微信公开课,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之父”张小龙在现场做了开场分享。我们公司作为微信钱包入口目前交易额最大的第三方,微信流量的最大受益者,自然对小程序的发展充满无限期待。但是整场下来,我的最大的感受:张小龙发明了小程序,但是他也不知道该怎么玩!

 

对于整场谈到的小程序的部分,涉及到几个方面,跳一跳小游戏;小游戏外挂;用完即走;先紧后松。

 

(1)跳一跳

相信很大一批用户首次接触小程序就是通过跳一跳。作为小程序内部打样产品,张小龙也直呼效果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从一年前的不准许小游戏上线,到今年的小游戏带来的小程序的第一波爆发,可以说转变是非常的大。腾讯内部也在邀请更多有实力的游戏开发商进入,大力开始小游戏在小程序上的布局。

 

(2)跳一跳外挂

一个很小的游戏外挂都已经很严重,张小龙在意的是外挂对于整个系统规则的破坏,让规则变得无效。而从我的视角里,产生外挂是一款小游戏火爆的标志,如果一款早期程序,用户都没有一种突破常规的欲望,不能算是成功的。只是外挂并非一条正路。微信在创立之初,甩开竞争对手的两个产品,附近的人,摇一摇。综合前两点说的内容,社交背后的人性的需求是产品挖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这块又无法摆在台面上说,就像相声一样,台上说的都是需要能播的,而当初观众喜欢的恰恰是台下不能播。

 

(3)用完即走,还会再来

此次张小龙针对去年公开课上讲的“用完即走”,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走了还会回来”。这下大家顿时感觉难度就大了,95%的人都可以做到用完就走,但是真正能做到还会回来不到5%,这个比例甚至更低。后半句才是考验一款小程序成功与否的关键。有点类似很多互联网公司内部数据的老用户占比,多频客户,APP的用户还可以下载个程序,闲来无事还会看到操作。小程序是基本关闭之后,想不到的话,是基本不会再打开。这个也是目前市场上好的小程序不多不火的主要原因,也导致了很多人不看好小程序的关键点,难度很大。

 

(4)先紧后松

张小龙对于小程序的管控是先紧后松的方式。小程序作为新物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新生事物充满无限可能,腾讯作为家长,定然希望他能够茁壮成长。但是个人理解,前期的紧应该更多是在于“是”与“非”的决定,合理性尤为重要,例如:外挂,诱导转发,涉赌,这个时期的决定相对简单。后期的松才是真正的挑战,A方式也可以,B方式也可以,这个时候就看小程序团队自己的定位。所以换个角度来说,前面的”紧”才是相对松的时候,这个阶段各路高手可以各出奇招,抓住机遇,至于小程序这个孩子将来是“从文”还是“习武”,基本在这个时候确定了。后面的松也只是修修补补。

 

那么对于微信公开课说了小程序这么多,我这边概括为一句话。张小龙内心os:犬子小程序年级尚小,希望将来能够大有出息,关键在于在座高手的调教,同时邪门走派的人请远离。仅此而已。

 

张小龙自己为什么不给大家指一条明路

 

了解张小龙的人都知道,属于内向型性格,极度爱惜羽毛。当年做邮箱的时候,宁愿自己落魄都不愿意商业化。这两种性格的结合使得他对于人性的洞察非常的细腻,同时对于产品的体验要求令人发指。同时我们从张小龙的书单来看下,《失控》《信息简史》《女人的起源》《数字乌托邦》。这些书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 内容集中在很多已经被我们边缘化的学科:生物学,社会学,行为学。而并非火热的经济学,管理学等实用性学科,甚至很多互联网产品经理经常看的产品书籍,这就是“道”与“术”的区别。
  • 焦点集中在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的原理。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历史的重演,基本的规律是不会改变,外在的东西只是形式,追本溯源,万物归一。

 

这两点东西也是为什么个人一直很支持张小龙的原因,可以做到产品不为眼前的利益,KPI所羁绊。只要把握住了最基本的规律,外在的呈现形式都不会差。但是至于外在的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展现,这个无法描述的,虚无缥缈,又无限可能。

 

道德经里面讲,道润养万物,而不据其所有。这个道就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张小龙那边用的是词是“工具”。润养万物,而不据其所有–小程序只做赋能的事情,让开发者顺着规律自己去发展,并不把自己作为中心,也不强制要求开发者,用户要怎么做,甚至引导的动作都不会。这个道理就像之前一位设计师的做法,如何在一个公园里面规划小路,最好的办法是全部种上草,2个月后,被踩出来的才是最科学的路数。所以张小龙一直在做得是提供一块很肥沃的土地,至于土地上面会长出什么样的草木,什么样的花朵,需要的自然演化与选择。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土壤肥沃是一定可以培育出大物种,只是等待他什么时候出现。这个时候恰恰是百家争鸣,一席之地的时候。相信过不了多久,会经常听到的感叹: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小程序的创业团队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先看下微信公众号最初的诞生过程,在PC时代,那个时候流量入口在搜索,大家想要的内容都是通过网页的形式,在网页之间跳转,相对比较快捷容易。随着无线智能手机的到来,大家会在自己的手机上下载APP,这导致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结果,每个人在头部的几家APP上面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到时后面的APP很难被使用。微信作为留存时间最久的APP,想到了把长尾的APP压缩在自己里面,成为可以承载APP的超级APP,这就诞生了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的诞生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很多的人关注微信公众号,并非一直都用,很多人可能是为了防止忘记,下次再用到的时候可以找的到,其实很多的消息推送自己并不愿意去接受。相对于PC时代的自主网页切换,失去了很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我的隐私。这个是导致小程序诞生的初衷。所以微信想要做的是,把聊天以外的功能都通过小程序实现,而这个过程,最好让用户非常的舒服,不要产生反感(一旦产生了反感,可能连对于聊天这个功能都比较排斥,动了微信的根基)。

 

我们来看下目前做得相对比较好的几个小程序,包括跳一跳小游戏,携程春运火车票助力,美宜佳优惠促销,于小戈电商等等。除去这些,我觉得想要做出一款火爆的小程序,有两家公司一定要好好分析:拼多多,云集。这是两家完全依托微信的大黑马,更具代表。

 

从上面可以得到几个方向:

 

  • 流量。微信目前具备的流量可以等同于国内网民数量,在目前流量获取成本高昂的环境下,与其花费巨资购买流量,不如把这部分的时间精力放在转化微信自有流量上面。做产品之前有三个问题至关重要,需要自己反问下:1)如何在这么多人中,通过合理的方式找到我的目标客户,精准人群。2)第一批种子用户从哪里切入,这种切入要像切西瓜一样,一刀见到水,不能砍了很多刀都还没变化。3)凭什么可以让他下次还可以想到我,走了还会再回来。
  • 社交。微信的整个体系是由社交搭建而起,社交是一切后续发展的基础。一系列的传播,推广与裂变,要建立在社交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说,抓住每个人社交时候的人性需求点,是因为炫耀而互动;因为乐趣而共享;因为实惠而拼单……能把其中一项做得透了就够了,拼多多也就是把拼团做到了极致,发展到目前的百亿估值。
  • 轻量化,碎片化。模式越简单越好,切入点越直接越好,最好一个小程序就解决一个问题,让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完全没有负担。之前的APP的发展,大家为了稳固住自己的流量,会尽可能多的拓展多品类,多业务。小程序要恰好相反,一个功能就做一个小程序,傻瓜点开都可以一目了然,不需要说明指导。按照乔帮主说的话,一般人都是事情越做越复杂,牛人都是把事情做得极简。

 

小程序从研发设计上来讲,已经相对于APP简单,方便很多,很多小程序可能利用业务时间都可以搞定。在目前的时间节点,对于小程序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创新大胆的思维尤为重要,需要有着极客一样的热爱与执着。

 

本文作者@沙震_Mask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6852.html/feed 0
如何获取公众号用户,提升粉丝的转化率? //www.f-o-p.com/74797.html //www.f-o-p.com/74797.html#respond Mon, 12 Mar 2018 02:51:06 +0000 //www.f-o-p.com/?p=74797 6

 

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产品、服务、课程、公众号等,那怎么样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产品以后,能够被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购买,更多人关注呢?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话题,就是如何让你的用户数能够得到一个不错的增长。

 

在开始之前,我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方便还不太熟悉的人了解下我。

我的网名叫飞鱼船长,目前创立了一个咨询品牌,叫做增长侠。

 

增长侠是专门帮助有潜力的互联网产品实现用户爆发式增长,并提供用户增长相关的培训和咨询服务,立志成为在用户增长这个细分方向的“麦肯锡”。

我的咨询客户包括一些圈内的知识ip,比如说新精英创始人古典老师,香港第一自媒体人Spenser,这种咨询不是在行那种简单咨询,是高顾问费的深入项目咨询。

也给一些企业提供内训,比如顺丰集团。

 

我做了一个运营公众号,是国内粉丝最多的运营类个人公众号,这个公众号目前有10万粉丝,从数量上来看并不多,但放在我们这个运营的这个细分这个领域里面,已经算是非常多的啦。

而且我跟很多同样的运营类公众号不一样的是,我的更新并不是非常多。

但是每次的更新,带着粉丝增长都还不错。

 

大家可以计算一下,我目前是10万粉丝,大概是100篇干货,也就是平均每篇干货能够带来1000个粉丝,这比很多的同行的涨粉效率都会更高几倍。

而且即使我不做任何动作,每天都会超过100个粉丝的自动增长。

好啦,进入正题,今天分享的第一个话题是如何提升粉丝转化的效率。

 

1.提升吸粉转化的效率

我在用户增长线下课现场的互动环节当中,经常会找些同学有个这样的互动,“请自己介绍一下你们的产品或者公众号。”

然后在当他介绍完以后,我会问现场的其他同学,我会问:“当他介绍完了以后,你们会很想马上打开手机关注他吗?如果你的朋友也类似有这样的需求,你会介绍你的朋友选择他们家的产品服务或者去关注他们的公众号吗?”

我发现现场的同学当中,大部分都表示摇头。

 

这个事情不是一个特别简单的现象,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在大家注意力集中的一个场合,听了你介绍完一个你的产品或者服务以后,用户都没有特别想要关注,当他的朋友有这个类似需求的时候,他也不会推荐介绍,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这把这个场景放大100倍、1000倍,你能够得到的最后的结果肯定也不会太好。

 

你在现场面对的是线下课的30位同学,都没有多少同学会想要关注,大部分人都是摇头,那把这个场子过扩大100倍,如果台下能够面对1万人同时演讲,去介绍你的这个产品和服务,会有多少人关注呢?

你会发现,其实得到的结果可能也还是差不多,可是得到万人分享的机会去介绍产品是多么不容易。

很多人觉得现在用户数不够多,都在抱怨是因为缺少曝光渠道、缺少大号带我、缺少优质流量渠道、缺少推广方法

其实,还有一大块事情没做好,那就是转化,接下来我们详细说说。

 

由于不同的产品增长方法有很大不同,我们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公众号为例: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公众号粉丝增长的简单流程模型,当一个粉丝要关注公众号的话,他会经历两个非常简单的步骤,第一个是他看到,第二个是选择关注,对吧?

我们需要提高最终的关注数,就是要把这两个环节,每个步骤都尽可能变得更好。

换句话说,我们要做的是让更多人能够看到,同时要让更多的人能够选择关注他。

说完这个,有人可能觉得这有什么呀?这个我早就知道了。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大多数人只在关注让更多人看到,却忽略了后面同样重要的一步——让看到的人尽可能多的去关注。

所以今天这一部分想让所有人都停下来思考一下,是不是我们在诱导关注的这个步骤做得不够好,才导致了增长的速度不够。

那如何能够让别人想要关注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那你可以先问一下自己,当别人介绍一个公众号给你的时候,你在什么样情况下会很想要去关注那个公众号呢?

在大家已经关注很多公众号的情况下,一定会需要给你一个强烈关注的理由,对吧?

他不能简单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公众号,你就关注,对吧?

就像我今天告诉你有一个公众号「张三讲运营」,他也是说运营的,你会很想关注吗?

不会,因为给你的理由不够强烈。

 

但我们非常常见的公众号介绍会是这种:

  • 张三的成长日志,与你分享成长干货
  • 李四的职场心得,少走弯路升职加薪
  • 王五的读书笔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种公众号介绍看完后,你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关注一下吗?

 

反正我是没有什么感觉。

 

所以我们需要给用户一个非常强烈的理由,这个理由是,别人为什么要关注你的而不是关注别人呢?

所以独特价值和诱导非常重要,而我们很多的人在做公众号的时候,过于自嗨的放了很多的个人心得日记,很简单的描述下今天又见了谁、然后这个今天看了什么书啊、今天又感悟到一些什么。

这些简单总结对你来说确实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进步,很不错的提升,但是很有可能这当中对别人的价值没有特别独特的价值,对吧?

尤其是当你不够出名的时候,你写的这些感悟和感受,可能不会给别人带来足够多的刺激。

 

我们接下来看一个例子,你来看一下以下两篇文章,哪篇文章的阅读量会更高?

  • 第一个是《【首发】ofo 完成4.5亿美元D轮融资,DST领投》
  • 第二个是《共享单车的竞争壁垒与潜伏危机,6个月发展预测》

请大家回复一下,你认为哪个的阅读量会更高?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写哪篇?

揭晓答案,第一篇文章阅读量会高很多。

 

但是!第二篇文章的新增关注会高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来想一下,当你看报纸上的一篇文章的时候,你会很关心那个写文章的记者是谁吗?

不太关注对吧?那现在如果你看了一篇朋友圈里的文章,你会很关注这个作者是谁吗?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会关注的,那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关注这个作者呢?

 

一定是这个文章的内容激发了我的欲望,让我好想认识一下这个人呀,我好想了解一下他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好,或者是他的这篇文章写的真好,我想在下一次也能够继续收到这么好的文章,所以我才会选择关注他。

而前面的那两篇文章示范,第一篇是一个新闻资讯,那新闻资讯帮我get到的这个事情之后,我在「知道了」这件事上已经满足了。

而第二篇是相对来讲,可能是更深度的文章分析,而这个深度分析可以看到这个作者背后深厚的功力和深度的思考,以及这当中能够展现出他的一些价值观,他的一些预判,他的一些思维,这些东西都在帮助我们塑造出对这个作者的想象,而这个想象如果确实很好的话,我们就能够激发读者的欲望想要关注。

 

这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如果是专业领域的公众号,也就是说不是那种情感号、八卦号,写得精彩远比写得频繁更重要。

比如阿翔老师团队每天日更公众号,在私房课见完之后,我建议他们不要日更了,每天日更两三百的阅读量,还不如把这个精力集中起来,选一个精彩的热门话题,写透写好,效果远比10篇不痛不痒的普通文章好。

极少的人能够像秋叶大叔和易仁永澄一样,能够在保证高质量的情况下,还能日更的。

 

我有的文章为了写得更有深度,会看十几本书,几百篇文章,用一个月时间写透,这样就能做到在这个话题上,比市面上大多数文章都更好。

用户看完之后,就更容易认可我,更想关注我,同行的公众号也更愿意转载,曝光机会更大,增粉也就更快。

当然,这里也要提醒,不要因为这种高标准要求后,成为了自己停止了每天的输出练习的借口。

 

每天多思考多输出还是必要的,只是不要把质量太普通的内容,太高频地发出去,其实会让人觉得你不够厉害。

第二个启发是,我们如果短时间无法做到文章好到让人看完就想关注,就必须想其他办法补充。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的文章其实都还没有好到会让用户想要马上关注。那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额外给一个让用户关注的理由,诱导他来关注,注意我这个词不只是简单的引导他关注,而是诱惑他关注。

 

“这是我写的公众号,大家来关注吧”,这可能只是一个引导,但我们需要诱惑,诱导他要用一个钩子来勾引他,或者是用一个这个致命的诱惑,让他非常想要此刻就来关注他。

而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文章发出去以后,用户如果觉得好他就会关注,但事实上用户都是偷懒的,他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刺激,他就不会去关注。

再说一遍:用户行为,都是需要刻意诱导的!

 

我们想一想最近很火的冲顶大会,冲顶大会的这个产品也确实有一些话题性、趣味性,但为什么很多人会把他的那个邀请码发到朋友圈和群里呢?

不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推荐这个产品,而是因为他想获得复活卡继续冲顶对吧?

那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功能存在的话,可能这个传播就会少很多。

 

所以你看,不是产品很好、口碑很好,用户就会自发传播,而是我们需要刻意的给用户制造一些东西去诱惑诱导用户,去完成一些我们期望的行为,而不能让他自发去传播。

我们要知道大部分产品是不会好到用户会很自动的帮你带来巨量的传播,而这当中其实需要刻意营造的,就像秋叶大叔在私房课讲到,我们要学会给用户造浪,让用户去把这个口碑能够传播出去。

这个传播出去,不是自发完成的,而是刻意设计的,这过程中包括了我们需要用一些精神或物质上的激励,来激发他去完成这个行为。

在公众号里诱导用户关注,也要做类似的事情。

 

接下来举一些具体例子,在公众号结尾加上一些诱惑他关注的技巧。

比如说最常见的就是在结尾回复关键词,可以得到一些精彩的文章回复。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这些截图,这些截图就是刻意引导用户方面,做的一些事情。有做这件事情和不做这件事情带来的结果影响其实是翻天覆地的。

不要小看这些关键词,每天都会有一些用户,看到文章之后在公众号里回复的。

回复关键词,能够得到跟这个文章高度相关的一篇内容。

关键词还可以得到资料包、能够进群、有小编爆照、免费课程、红包、优惠券、抽奖等。

 

2.让读者5秒内就认可你

我们接下来分享第二个部分,让读者五秒内就认可你。为什么需要五秒内就认可你呢?

因为每个行业里厉害的人太多了,他为什么要选择你?

对于用户来说,现在已经不是那种找不到学习资料的时代了,信息太多反而成了困扰。

 

现在的公众号注册这么容易,很多的大号也已经做起来,对用户来说,他需要关注一个新公众号,或者是需要信任一个人的时候,他很有可能不选择你,因为你给他带来价值感很可能不够大。

所以如果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让他意识到你很不错、你很优秀、你很厉害的话,你在公众号或者是产品的转化方面,就会效率高很多。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要给你的厉害「找一个证据」。

 

证据!证据!证据!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营销定位理论里面,这个专业术语叫做信任状,就是你的定位匹配一个让别人相信的理由。

我们看一下我们经常描述自己的那些词语,比如说专业,优质,顶尖,权威,这些词语,基本上每个人可能自己都会把这些词加上。

但是因为大家都会讲的时候,这些术语给用户带来的震撼就不够大了。

 

就像我们去商场上商场里买东西,我们经常看到优惠、甩卖、大促销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不会觉得特别优惠或者特别廉价,因为大家都在这么用,所以我们不可能仅靠这些简单的形容词就形成用户对产品的认可。

所以我们需要给这些形容词,找到相应的证据,而且最好是这些形容词或者这些夸奖的词语,是用户自己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得出来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这个广告语用户能够自动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个手机的续航不错。

 

再比如说香飘飘奶茶,一年卖出的奶茶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两圈,用户就能够得出一个结论,这个香飘飘奶茶的产品很热销。

所以针对于你希望用户得出的那个结论,给我找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证明他呢?而且这个证据跟这个结论之间是否合理的呢?

 

我前两周在上海开线下增长课的时候有一个学员,是做水果生鲜的,我在让他做自我介绍的过程中,他反复强调他们的生鲜性价比很高的,同时品质也非常的高,然后针对的是高端用户。

我就会想,你凭什么证明你性价比很高呢?品质很好,怎么又会性价比高呢?

我们一般认为,性价比高的东西质量不会太好,质量很好的东西性价比不会很高。

 

他说他比百果园便宜一点,那我觉得这个好像证据不是特别可信,而且真正对于注重高品质的用户来说,他可能没有那么注重性价比,然后现场地多轮互动之后,发现他们最大的优势是在于,产品品质控制做的非常好。

关于价格方面,事实上它的价格还是比较贵的,他的苹果需要十块钱一斤,他的樱桃需要几百块钱一箱,所以我建议他应该打的这个关键点是高品质。

大家都会说自己的这个生鲜水果品质很高,让他能够有一些什么样的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这个品质确实很高呢?

 

我们先看下,百果园是怎么做的呢?

 

百果园试吃完,如果觉得不好,你可以在无理由、无实物、无小票的情况下随时全额退款,而且是真的敢这么执行的。

这就是底气,敢这么说出来以后,别人会觉得你的品质确实好,不然你怎么敢这么做,对吧?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这个信任状,可以帮助用户很好的信任百果园,这是大部分用户去百果园的时候不用担心水果品质的问题。

那我的这个学员,他其实做得非常好,最后我们发现他可以提出一个更有价值的证据,这个证据是——

用户只要发现,苹果要是坏了一颗,直接补一箱,如果是樱桃坏了一颗,直接补你一斤。

 

总结出这个证据之后,在场的几个女同学马上坐不住了,叫他马上把链接发到群里,我也想买几箱送朋友。

营销大咖小马宋有一个客户做那种高端的瓜子,比一般的瓜子贵10倍。

那别人为什么要去买他这个这么贵的瓜子呢?这个瓜子特别贵,别的瓜子也很香,为什么要买这个呢?

他说他这个瓜子保证没有坏籽儿,那怎么证明呢?

 

他说,十斤瓜子只取二两,这个广告语清晰地描述了他的这个优中选优的这样一个特点。

我们总结一下,当一个形容词出来的时候,用户是天然会产生怀疑的,所以你最好可以很具体的很详细的,最好还是数字化的一些证据。

我再举一个例子,是在一个在行上咨询我的学员,她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形象设计师,现在也还在个人能力和品牌发展的早期,粉丝也不算很多。

咨询的过程中了布置她一个作业,我说你未来想成为一个厉害的国际形象设计师,那在未来你完成和做到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别人自动得出这个结论,让别人觉得你就是一个厉害的形象设计师呢?

为了打开她的想象力,我给她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求她写100条这样的证据型事件,然后这个所有能够让别人看完以后能够自动得出结论——你是一个厉害的形象设计师。

 

在写出来了这么多条了之后,我让她选出几个实现起来【性价比】比较高的事情。

什么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事情呢?

 

就是做这件事情的投入产出比,会比其他人或者相对他的其他事情来说回报比较高的事。

比如说写一篇普通文章投入相对来讲比较低,但是能这个产出回报也不算太高啊,不容易直接让别人认可你,得出那个结论——这个人是厉害的国际形象设计师。

 

而在一个非常厉害的舞台上,去做一场有影响力的演讲件,这事情投入蛮高的,但是产出更高,所以我们分析了很多的事情,最后我们发现一个她能够完成,但相对别人来说性价比最高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

就是在东京的大学里去做一场关于形象设计有关的演讲分享,这事情对她来说挑战也不小,但是比起其他人来说,她会容易得多得多,因为她自己本身就在日本定居了。

而对于绝大多数在中国的形象设计师而言,这个目标是比较难的,因为不懂日语,也没有当地的关系。

而对她来说她会容易很多,这让她完成这件事情后,这个证明他很厉害的这个信任状就会强得多。

所以这个事情对她来说就是一个性价比特别高的一件事情,也是可以去完成的事情。

 

我就引导她把这个作为非常重要的目标去实现和完成,去找朋友去联系东京大学的一些学生社团,请吃饭甚至可以赞助,那这事情可能完成起来就非常快。

这些事情完成了以后,可能抵她写50篇专业的文章,而需要花的时间可能只需要花可能写5到8篇文章的时间。

那我是怎么样在这个运营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步步,找到被别人认可的这个信任的呢?

首先,我会努力打磨出一篇好文章,这篇好文章能被很多的同行所转载。

 

第二个是我是讲运营的,所以我不能让自己的公众号阅读量很差,所以我要努力去写出来阅读量比较大的文章。

那时候做了几件事情,第一个是找一些大号转载,另外努力的发了很多的群,当时加了这个大概两三百个互联网类、个人成长类微信群,在早期文章阅读量阅读数不多的时候,单这个发群动作可以给我带来上千阅读量。

当时只是新开的公众号阅读量就这么好的话,别人会觉得你应该蛮厉害的。

再接下来第三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输出优质内容,让粉丝先过万了,完成一个小目标。

再然后在下一个是能够被行业的权威媒体认可,互联网的知名媒体平台的微信头条单条推送,推荐我讲的课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任状。

而且当我发现有可能得到这个非常好机会的时候,我会非常努力去争取。

 

别的讲师可能不够重视,我是非常重视,专门飞趟北京,让虎嗅放心合作,然后在这个课程推出以后,我也努力用尽自己的资源去推广这个课程,给平台导量,也给对方不错的App下载量。

除了这些,同时这次课程的内容准备上,我也提前1个月花了特别多的时间去准备,在课堂中尽可能地认真给每个同学答疑,老师态度认真,学员得到解答了以后满意度比较高,所以这样好评也比较多。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包括给知名老师做咨询,努力冲刺让运营控这个公众号的这个粉丝在运营类的个人公众号里面努力做到第一,再之后努力做到知乎Live运营类课程报名量第一。

也许有人会想,我这个东西暂时没有啊,那我怎么办呢?

我想告诉你,事在人为。

比如说我在知乎Live的报名量,如果我只是按照别人的种打法的话,我很难做到第一。

 

那我为了能够得到这个标签,那我就努力刻意的去做,包括了做了一些活动裂变,给很多大V送一些送票,找了一些大v点赞,然后努力各种推,然后超过了在知乎上原来排名第一的人。

这样的话,我就能够给自己留下一个很不错的这个信任状标签。

通过努力,其实可以在某一个小点上突破。

一旦突破拿到了这个点的第一名或标签,之后再去做其他的一些事情就会容易很多。

 

3.寻找可用的流量渠道

关于流量,值得说的第一个点是自然流量,什么是自然流量?

就是你每天什么事情都不做,它都会自然而然来的这个流量,比如说有一些公众号的名字,天然带有这种能被搜索的属性。

比如说在早期的时候,我的这个运营控还是能够被自然搜索到的。

 

有用户搜索「运营」两个字的时候,我的公众号排在比较靠前的,然后每天就会有人关注这个号。

那当然现在不行了,因为现在搜索规则算法发生了一些变化,我这种没有被认证的订阅号,会排在很后面。

 

再举个自然流量的例子,比如你在百度上搜索「转化率」这个词,搜索结果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不算前面百度百科之后,第一链接是个知乎上的问题,这个问题排名第一的答案就是我写的。

我写的这个答案最后,有一个引导关注的二维码,然后我的公众号关注就自然增多了一些。

 

这个词语,在运营、营销行业用得挺多的,每天搜索的人也不少。

类似的,还有些文章也会这样被搜索到,这样的话其实每天就会有不少人,通过这些东西搜索到我的文章,然后选择关注我。

关于这点,我的一个建议就是,如果有可能,去找那些网站权重非常高的这个平台去发布那些长效的内容。

 

我这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网站权重」,一个是「长效内容」。

先说网站权重,网站权重就是说在百度搜索的时候,不同的网站它的权重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知乎的权重就非常高,然而另一些我们认为流量很大很知名的平台,它的权重很低,比如说今日头条

所以你在百度搜东西的时候很难搜到有今日头条的文章,你回想一下是不是?

 

因为今日头条在百度那个权重很低,所以这里给大家一个新的启发和思考的角度就是,很多人不断的在今日头条上更新东西,然后它的流量也确实是很大,动不动就100万的阅读量,但是给作者自己的沉淀其实非常少。

就是当作者自己有一个产品,比如有个课程产品、有个客户广告想要发的时候,会发现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到,因为推荐算法不会让这种内容有大曝光量的,所以今日头条的这个流量,目前来看,它对于个人IP来说本身是不太具有变现价值的。(另一方面,对企业投信息流广告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现在今日头条赚钱的,大部分赚的是今日头条给的一些补贴,和算起来并不高的广告分成。

所以同样类似的,我同时签约了悟空问答和百度问答,同样都是答1题200块钱,我觉得从这个未来的流量价值上考虑的话,百度的价值会更大。

当然了,如果有时间,我还是会优先答知乎的问题,O(∩_∩)O哈哈哈~

 

我们写了一些文章后,可以同步在一些信息权重比较高的信息平台上,比如说知乎专栏、搜狐媒体平台、网易号等,别看这个平台看上去是流量不大,但是好处在于它权重高能够被搜索到。

这是一种自然流量,希望大家能够把握住。

第二个关键点,就是做【长效内容】,我们有一些内容是属于短效的,就是看完就拉倒的、用户再也不想去翻开看的,比如说我们可能追的某些热点内容、明星八卦。

这事情结束以后内容就已经沉寂了啊,那什么是长效内容呢?

 

长效内容可能是用户会持续不断的关注的,比如说我写的那个答案如何提升转化率,这些事情就是一个长效一直都会有价值的内容。

从自然流量的角度来说,你有必要去写一些内容,能够长效的内容,然后努力在这个长效内容里,你能够成为这个长效内容里最好的。

比如,我写过的一篇运营书单,这篇文章是放在菜单里阅读量,你们看一下。

 

这个阅读量没有一个是推送来带的,就是放在菜单里的。

又比如说我们在这个群的@乌素,就写过一篇如何排版的文章。

那就是一篇非常长效的内容,大家当有需要的时候会去找出来,朋友需要就会转出去,这篇文章就是刚开始几百到几千,现在变成了10万+,所以我们既要写长效的内容,也要把这个长效内容写出高质量。

再分享一个主题,我们需要对流量进行监控,就是当我们有意去引流量的时候,要很清晰知道自己的流量从哪里来。

 

比如说我的这个图,我是很清楚的知道我的用户从哪里来的,现在填写问卷的用户已经超过8000人,填完这个问卷,我知道我的用户从哪里来,然后用户层次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我就能够更好地判断我要把时间精力投在哪里。

从这个数据有机会看到知乎引流的效果远比今日头条好40倍,所以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能放在知乎上,而不是在放在今日头条上。

当然不同的公众号属性有不同的选择,我这个策略仅针对我这种干货型的公众号有效。

 

通过这个流量构成,就会知道最近一个月我的这个新增用户主要来自哪里,哪些渠道可能非常有用,那些渠道可能没用。

比如说你做了一个互推,你可以看看最近的增长用户是不是来自于你做这个互推,如果不是那说明你做这个运营动作有问题。

第三个就是,找到优质的合作渠道,对于新人来说,非常重要。

 

哪怕像我已经不是新人,而且在流量方面我已经是”专家“了,但是在获取流量这件事情上,我还是会努力开发更多合作渠道。

因为我的精力时间有限,不可能天天只去拉流量,不做产品不写文章的。

所以我和虎嗅合作就是一种,它会成为我一种流量来源。

 

那些有流量的媒体,也是需要优秀变现产品的。你可以试着去联系一下。

社会化大分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你可以把一些获取流量的事情,与别人合作。

之后我可以把这个精力专注在打磨内容上,把获取学生的事情交给他们。

其实对于我来说,我自己其实也擅长获取流量,但是为什么要把这件事情交给他们呢?

 

因为帮我很省心的帮我解决很多问题,我能够更加专注地把时间投入在更有核心价值的地方——给高潜用户咨询解决高价值问题。

现在找合作渠道方面的人,很多会说我现在不想跟人合作,人家也不一定会跟我合作。

 

但合作这件事情是这样的,很多东西都是主动争取来的,你不要等到这个别人想到你的时候才来找你,你可以主动去聊对方,可以把证明自己很厉害的证据抛出去,主动去聊,飞过去谈也可以。

而且在初步合作的时候,表现出比较大的诚意,就是你今天看到你说这些平台这样他流量很大,他们也想请名师,但是名师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价格很高。

 

但你可以以一种更坦诚的心态去跟他聊:我现在不不够出名,那我可以给做很大让步,我要的报酬不要那么高,甚至分成全部给你都行,我就想先和你合作起来。

自己也要珍惜合作机会,在这个课程的文案、内容打磨、服务上,也做出非常大的诚意,就是努力把课程内容做得非常用心,别人可能只是随便讲一下,而你尽可能更认真地去研究,把这个事情给做出超预期。

就像今天的分享,其实我花了好几天准备和修改,增增减减改了好多内容,最后有了一万多字的文字稿。

 

让合作伙伴也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人不错,值得我好好推一把。

好,这些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

 

本文作者@飞鱼船长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4797.html/feed 0
运营人该如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www.f-o-p.com/74510.html //www.f-o-p.com/74510.html#respond Thu, 08 Mar 2018 06:47:17 +0000 //www.f-o-p.com/?p=74510 5 (15)

最近,许多读者私信我,问到这个问题。恰好又要推送了,索性分享一些心得。说实话,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要彻底讲透,大概得写一整本书。所以,我尝试用尽量简洁的篇幅,将这个问题说清楚。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这是我总结的知识体系矩阵」。它有 9 个元素,分别代表了「建立知识体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 9 个要素。我们一个个来探讨。

一、我们学什么:三种知识

什么是知识体系?

在我的定义中,知识体系是跟碎片知识相对应的概念,指高度有序的知识集合。也就是说,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量的知识点,二是有序的结构。

什么是「有序」?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对某个领域非常精通,无论问他什么问题,他都能从你的话题切入,旁征博引,将大量的原理、机制、知识点……一一娓娓道来,清晰而严谨。

这就是「有序」—— 在他脑海中,所有的知识点都链接在一起。他知道某一个知识点「应该放在哪里」,也知道「它会通向何方」。

如果说碎片知识是一张张街景的速写,那知识体系就是一副完整的地图。

那么,如何实现知识的体系化呢?

我们需要从三个层次切入,分别是通识、应用和资讯。

1. 通识

知识体系的根基,是「大量的知识点」。缺乏这一点,就不成其为体系。没有量的支撑,再精巧、复杂的结构,也是无意义的。

所以,建立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足够的基础知识 —— 我将其称为「通识」。

这一点至关重要,但许多人却往往在这一步就走错了路。

举个例子:

学哲学,去看心灵鸡汤、人生哲理;

学心理学,去看微表情、性格分析、《梦的解析》;

学社会学,去看《乌合之众》;

学经济学,去看《国富论》《资本论》……

这些,都是不恰当的例子。

以及知乎著名的三大流派:Legal High法学,三体政治学,货币战争经济学。

为什么呢?很简单。好的通识,必须具备如下三个特点:

 

1)范式

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目前有哪些普遍认可的原理?—— 这就是范式,亦即一个领域的「话语体系」。

它可以将你的思维方式,调整到这个领域的「公认模式」。

好的通识教材,必须是具备专业范式的。它未必一定要「严肃」,但必须足够「专业」。

譬如某些艺术史,从艳情、宫闱等角度去解读名画,这就不是一个好的范式 —— 它会将你带偏。

 

2)广博

任何领域在发展中,必然都会不断经历「正-反-合」的过程。

在入门初期,过多接触某个人、某个流派的观点,乃至于拥有立场,不是一个好的做法。这会束缚你的视野,让你先入为主,再也难以看到整个领域的全景。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不断地去追求「合」,寻求最新、最广博的成果。

比如,比起读《国富论》《资本论》,读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后者会站在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前者有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你会知道哪些是可以吸收的,哪些是可以扬弃的。

 

3)客观

不用多解释了。带着立场和倾向的内容,会导致许多恶果 —— 譬如故意选择有利论据,丑化和批判对立流派,以偏概全,等等。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煌煌巨著,但就是在这一点上广受诟病。包括某些教科书,也多少有不够客观的嫌疑。不展开讲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

通识是入门的必要条件,但尚未入门的人,哪里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分辨?

这确实是一个悖论。

不用急,我们后面会聊。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层次:应用。

 

2. 应用

如果说通识是构成知识体系的原料,那么,应用,就是让这些原料发光发热、建立有序结构的方式。

人类是由意义驱动的族群。你会发现,我们所有的知识,本质上,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的:艺术是为了表达,哲学是为了探索自然,历史是为了认识自己,等等。不存在没有源头、没有意义的「知识」。

在研究和学习上,也是一样的。我们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是问题驱动。

一定是你先有了一个问题,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你再去探索它,去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试着解决问题。

 

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

所以,从应用层面上来说,同样有3个层次:

1)使命:这个领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

2)大问题: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哪些推动领域发展的「大问题」?前人们是如何思考、回答的?

3)小问题: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哪些方面有兴趣?我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如何组织和思考这些问题?

 

大问题是就某个领域的发展和演化而言。举个例子:以心理学来说,情绪是什么?意识是什么?大脑的机制是什么?这些,就是心理学家所面临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大问题」。

哲学的入门书,我一直推荐《大问题》和《哲学的门槛》,就是因为它们采用了这样的结构 —— 不是照搬流派和历史,而是告诉你:哲学的发展是要回答什么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历来的哲学家们做出过什么努力?分别有了哪些进展?

这是非常好的入门方式,也是将通识「点石成金」的方法。

 

小问题,则是针对个人的学习而言。学习这个领域,是为了回答自己哪方面的疑问?解答哪些实际问题?

只有采取问题导向,用这种方式去思考,才能更好地激发和活化你所学到的知识。

举个例子:时间管理有大量的基础知识、工具和方法论,学完这些之后呢?不是照搬,而是看你的背景和需求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从这些大量的方法论中,抽离出它们的精髓和骨架,重新进行组织结合,演化出一套最适合个人的管理法。

 

这就是一种「有序的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你才能对学到的知识赋予意义和价值,让它们体系化。

一张地图画出来,不是放在那里积灰,而是要用来指引道路的。

知识也是如此。

 

3. 资讯

前面两点,通识和应用,共同构造了知识体系的绝大部分。

剩下的一部分,就是资讯。

什么是资讯?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前两者的更新 —— 亦即一个个小的更新包。

任何一个领域都在发展之中,不断地修正之前的小错误、在某些方向进行探索。它们的形式,可能是论文,杂志,网络文章,书籍,等等。

重点是什么呢?知识体系不是一个静止的东西,而是需要不断迭代和完善的。必须有新的水流进来,再将沉渣冲洗掉,才能不断维持它的生机。

举个简单的例子:上个世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短时记忆可以保持7个单位左右」,这就是经典的「神奇数字7」。它是一个「通识」。

但21世纪初的最新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其实只有 4 ,不是 7 —— 这就是一个「更新包」。那么你就会知道:喔,我的知识需要更新了。

现在,你去看近几年出版的心理学科普书,基本全都改过来了 —— 这就是「资讯」经过时间检验,变成了新的「通识」。

 

如果你不关注这些前沿成果,不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你就会发现,不知不觉,你的知识已经变得陈旧,已经无法跟上时代,也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了。

所以,求知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知识不是终点,而是在路上。

 

二、我们从哪里学:三种方式

1. 导师

我在「通识」中讲过,这其实是一个悖论:要想入门一个领域,你需要好的通识材料;但尚未入门的人,又如何去分辨,什么才是好的通识材料?

这就是答案:你需要一位「导师」。

导师未必是老师,他可以是你的朋友,同事,名人,任何一个人。甚至,也可以不是一个人 —— 一个网站,一个服务,一个在线教育平台,都可以。

他的作用,是为你提供一条有效的「学习路径」(Learning Path)。

什么是学习路径?你该从什么地方入门,然后学什么,再然后学什么,接着学什么,等等。最简单的形式,就是书单

列书单谁都会,但好的书单,非常难得,因为必须考虑许多因素。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梯度:一条好的学习路径,必定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广至专的。

入门时,挑选哪些通识书籍,能最大限度地平衡趣味性和专业性?入门后,该如何挑选不同流派、立场、观点的内容?如何引导一个人,慢慢延伸向更专业、更深入的部分?

这些,都非常考验导师的功力和积累。

 

另一点是难度。

我们知道,学习有一个「舒适区」理论。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舒适区),是学不到东西的,你只是在不断重复;离舒适区太远(危险区),也很难学到东西,因为你完全不懂。

最好的状态,是找到舒适区的边缘,向前一步,我们叫做「成长区」—— 既给自己一个挑战,又不至于太难。

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东西。

如果你身边缺乏足够专业的人选,不妨考虑像 Coursera、EDX 等专业的在线教育平台。它们往往有比较成熟的学习路径设计和延伸阅读,这些都有助于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2. 输出

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

输出是最好的内化方式。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更好地记住一个知识点?答案很简单:把它用你的话说出来,教给别人。

同样,如何确保100%掌握一个知识点?把它写成文章,发出来,让别人去挑刺。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太注重输入,而忽视了输出。

我们每一天刷朋友圈、看新闻、看视频、读书、看公众号、聊天,都是在输入,但输入之后呢?真正能够记住、能够纳入知识体系的,有多少?

可能10%都不到。

这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少输出 —— 我们不断地用「输入」的新鲜感来刺激大脑,却一直害怕思考和付出。

这是没有意义的。

 

3. 渠道

渠道,在这里专指信息渠道,亦即我们获取一切「碎片化信息」的来源。

许多人问我:您如何看待碎片化学习?它跟知识体系是不是相悖的?

其实不是。碎片化学习有其作用,但它的意义在于「更新」和「补充」,而不是「建造」。

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对一个领域一无所知,那么,碎片化信息有害无益。因为它们往往简单、片面、直观,难以构建有效的逻辑和结构。你所得到的只是一堆砂砾,而不是一座房子。

但如果你已经有了成型的体系,那么,碎片化信息就相当有用了 —— 它可以成为有益的补充。

看到任意一条信息,你会知道,应该把这条信息「放在哪里」,应该如何去批判、吸收,应该如何去溯源。

 

这时,你就是在「将碎片信息体系化」。

但前提是,你必须拥有对这个领域的充分认知和积累。

这方面,我常用的渠道是这些:

 

1)Google无论任何领域、任何时刻,Google都是最好用、最全面的信息来源;

2)论文:国内用知网,国外用Google学术+Sci-hub,可以获取某个领域的前沿信息;

3)数据库:包括Useit知识库、各大咨询公司官网、官方统计部门等等,能够帮你获取足够的实证数据。

4)媒体:各类知名博客(如medium.com)、网络媒体(如NYT)、杂志(HBR、Fast Company)、聚合平台(Solidot、Techcrunch)等。

5)社群各类行业微信群,等等。

以上这 6 点(三种知识+三种方式),基本从两个维度,剖析了知识体系。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三部分。

 

三、我们怎么学:三种心态

1. 联系

我在学习任何一个知识点时,必然会问三个问题:

1)它是什么?

2)它从哪里来?

3)它往哪里去?

 

不要笑,这是严肃的。

第一个问题,我会去找「同类项」。亦即,从记忆里找到与其相似的概念,弄清楚,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点;这个新的知识点属于什么,不属于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我会去往上溯源,找到这个知识点的来源:谁提出的?怎么来的?原本是为了解决/解释什么的?造成它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我会不断地问「为什么」,来逼近整个逻辑链条的起源。

第三个问题,我会去往下拓展,去找这个知识点的应用情景。我会去思考,把它放到这个场合下,会怎么样;把它放到那个语境下,又会怎么样。

这就是我的「包围式学习」。

 

你会看到,包围式学习的核心,就是「联系」:尽可能找到并建立起,这个新的知识点,和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原因,之前的文章中也讲过许多了,可以参考:读书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孤立地去理解一个知识点,是没有意义的,你记不住它,也无法将它纳入体系中。只有不断去寻求联系,去建立接点和连线,才能将这个知识点,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里面。

这才是学习的本质。

 

2. 系统

系统和联系,非常像,但又有不同之处。

联系是以新的知识点为核心,对其进行发散关联;而系统的思维方式,则是「拔高一个层次」,从更高的维度,去看待眼前的「整张网络」,关注它本身的结构、所在的位置和接触点。

这说起来有点玄,我举个例子:

 

打开你手边的一本书,翻到42页,你会看到书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它们构成了某种表达。

现在翻到目录,你会发现,整个42页的内容,都浓缩成了目录上的一句话。看到这句话,你就会在脑海里将其「展开」,恢复成原本的内容,你会知道,它大概是讲什么的,提供了什么信息。

现在,将这本书放到书架上,再退后两步,看着你的整个书架。于是,这条目录又跟其他的目录一起,隐藏到整面书架当中,就像一滴水汇入一片海域。

但你会知道,当你要找某个内容时,你可以打开哪本书,找到哪条目录,翻到哪一页,将你要的信息找出来。

 

这就是一个最最简单的「系统」。

上面所说的,是这个系统中的不同层级。具体内容是一个层级,目录是一个层级,书是一个层级。

再往上延伸,书架、各种知识载体,等等,又是整个更大的系统的一个层级。

每一个层级,就是一个子系统,也是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当你的视野拔高时,你会发现,你看到的东西会完全不一样,你的思维方式,也会完全不一样。

某个局部战役可能输了,但从整体战略来看,却赢了 —— 就是这个道理。

下围棋,连续三四步无理手,走到后面,却连成了一整片大势,也是一样的道理。

时刻注意「系统」,将自己的思维和视角不断拔高,能有助于你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知识体系。

 

3. 开放

最后一个至关重要的心态,是开放。

前面讲过,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必然不断重复「正-反-合」的过程 —— 旧的「合」,会成为新的「正」,再进行循环,不断螺旋上升。

这就是一次「迭代」。

 

许多人的弱点就在这里:

笃信自己的「正」,却不敢直视「反」,更不敢推翻自己。

这就无异于断绝了知识的来源,只会一直抱残守缺。

所以,我们说「科学精神」是什么?不是追捧某个理论,认为某个理论「永远正确」,而是求证、探索和质疑。

当一个人坚定自己代表真理时,真理就已经离他而去了。

 

最后,我们再看这个「知识体系矩阵」。

你会发现,纵向看,它们也是一一对应的:

学什么?通识。怎么学?通过导师。什么心态?联系。

学什么?应用。怎么学?输出。什么心态?系统思维。

学什么?资讯。怎么学?信息渠道。什么心态?开放。

知识体系的本质,就在这里。

 

当然,从这里开始,到真正掌握和理解一个领域,还有着遥远的道路要走。

一起死磕深度思考和终身学习吧。

知识永远不在某处,知识是在路上。

 

本文作者@Lachel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4510.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