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移动互联网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Fri, 07 Dec 2018 12:14:1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7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产品经理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微信群的运营思路及方法策略! //www.f-o-p.com/109393.html Sat, 08 Dec 2018 01:22:53 +0000 //www.f-o-p.com/?p=109393

 

“群”将同型用户聚集到一块,让他们在特定的活跃周期内进行快速的交流,这些发散的群,想要发挥价值就离不开运营,运用恰当的运营手法,群也可以做好用户圈层及深度服务。

一、微信群的局限性和价值

基于系统、人工层面去做用户圈层及深度服务,在面对升级的用户服务体系会出现一些局限,例如:

1、用户无法快速高效的响应系统发出的信息(EDM/短信定向发送)。

2、用户的反馈不一定是及时与真实的(客户回访)。

微信群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1、用户覆盖的触及成本小。

2、用户反馈、处理及时。

3、能引导用户做真实反馈。

4、节省人工维护成本。

同型用户在微信群中互动所表现出的行为跟反馈,这对于运营数据来说,会起到很重要的补充、延伸作用,特别是在数据量不足的情况下。例如:

1、种子用户在微信群的行为表现,可以提供给产品经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2、电商的老会员在微信群中对新品体验的反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后续新品营销策略有影响。

二、微信群的运营思路

这里主要讨论微信群,除了因为微信群是目前蓄客圈层比较有力的工具之外,微信群产品对于移动端用户转化的体验比较好、路径相对短。

想要运营好微信群,就需要先了解目前微信群存在的常规价值形态:

微信群与QQ群等其他群组相比,会有一些“特别”的属性,这些属性会决定用户圈层及深度服务的运营方法

1、微信群更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QQ群中偶尔会出现一两条刷屏的广告,对于群员的影响会相对弱一点。但是如果在微信群中出现,特别对于高质量的微信群而言,这将会被即时清出群或者刺激群内一部分人退群。

这就意味着,群运营管理员除了高频的关注到群内的动态之外,还需要制定并且执行引导良好的群氛围。没有运营手段介入的群,会越来越多的广告跟三俗内容,没有价值的闲谈,这样的微信群很容易就会随着私下加好友而失去存在的意义。

2、微信群产品特性强调社交效率

微信群更推崇高效的社交,从产品表现上可以看出:

(1)、封闭的群环境(扫群二维码满100人就不能继续扫码加入)

(2)、即时最新信息(虽然有最新消息提醒,但红点信息数量过大容易让人直接选择不查看)

(3)、提醒功能(@提醒功能可以隔离无关信息)

(4)、微信群更加强调社交效率,筛选出跟自身关联性最大的人及信息进行沟通。

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在QQ群,会存在几个核心成员在沟通,更多人处于潜水但不退群的情况,但是在微信群中,如果几个核心成员进行灌水沟通,无关信息红点过多,很容易就会刺激其他微信群员退群。

3、临时群与长期群的差别明显

虽然QQ也有不同级别的群还有讨论组,但是临时性及长期性的区别没有微信群表现的明显。微信群的临时群存活期大概1周,长期群存活期一般会在30天以上。

在价值表现上,临时群更倾向于事件驱动(红包群、培训会议等),而长期群更倾向于关系互动(同事群、班级群、跑步群等)。并非长期群就一定比临时群价值大,主要根据不同的运营目标确定搭建相应的群。

4、微信群受群员角色结构影响大

很多人觉得付费的群就比免费的群要好,主要是因为付出了代价。当然,这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但隐含的原因是很多付费的群,因为有费用的支撑,可以构建相对完整跟合理的微信群社交角色。

微信群中的大咖(领袖价值),管理员(时间成本投入),定向邀请相同属性的人群(社交关系的价值)……这些角色因为有费用的支撑会相对到位。

当然,如果一个免费的群,具备一定的IP影响力,也可以吸引形成良好的社交角色结构,这样的微信群同样可以非常有活力。

5、微信群需要设置延伸的资源

孤立的运作微信群其实难度非常大,加上微信群的产品特性的影响,微信群需要建立适合自身的延伸资源,不管是具有一定用户数量的微信个人号、微信公众号,甚至是QQ群等,想让微信群可以发挥价值,需要设计好延伸资源的用户流动路线。

三、用微信群做用户圈层及深度服务

上面说到微信群的一些特征,让微信群更适合做好用户圈层及深度服务,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用户圈层、场景社交、精准营销”,虽然有工具跟数据的帮助,但社交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相信大家也会有类似的经历,在特定场景刺激下产生了想购买一个产品的欲望,这时候那些发散的建议根本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在面对那么多选择的时候,你开始倾向于找到同类型人的经验分享,事实证明这样子做出的购物决策也是相对精准高效的。

1、用户圈层

常用运营技巧

(1)、定向邀请

(2)、设置进群门槛

(3)、活动筛选

用户圈层是一个微信群可以运营发挥价值的开始,在数据及用户分析的基础上,定向将同类标签的用户邀请进群,合理的设置群内用户的结构。

例如,通过特定的主题活动,定向邀请相同需求的人加入群,在群内设置不同的角色,有第一批参与活动的体验用户,可以承载解答跟邀请等作用,有管理员相引导,还要有造势的用户,引导群关注力的转移。

2、深度服务

常用运营技巧:

(1)、定制

(2)、活动刺激

(3)、社交引导

群的深度服务,需要结合特定阶段的运营目的。很多微信群会在运营过程中消失,主要是缺乏了深度服务的驱动。前期圈层完成后,不同属性的群需要定制不同的运营方式,核心是群利益的运营。

例如,一个首购用户群,深度服务的方向可以是种子用户的培养,也可以是复购的激活。根据首购的产品跟用户属性,推送相应的关联购物优惠,重复购物优惠等。

一个深度服务的群,还需要群规则及群互动的运营,仅有一群人的利益,而缺乏了互动跟规则的引导,最终微信群的效果可能比不上一个群发的通知。

3、代理商微信群

这是曾经操作过的一个例子,借助微信群做代理商的圈层运营及销售力激活的深度服务。主要是结合了代理商特性、产品营销特性去设置微信群及深度运营方向方式。

代理商圈层特性:地域性强、单品粘度强。

那时,代理商具有很强的线下特性,所以地域性会比较明显,另外产品策略的影响,代理商会出现单品集中销售的特征,很多代理商就仅仅销售某个单品。

适配着这个特性,我们设置了单品类的临时群+长期群,地域的长期群的方式。单品的临时群主要是基于活动吸引,刺激代理调动1层社交关系。

例如,参与单品相关的特定政策活动等,长期群主要是做单品服务。地域的群,主要是调动地域里具有影响力跟活跃度高的核心代理做维护,当然,偶尔也会搭建线下活动的临时群。

4、KOL+粉丝多中心点独立群

很多电商都会希望尽量的接触到C端的用户,都会尽量把用户掌握在自己手上做直接的连接运营,但是这个例子有点不一样。

KOL+粉丝群:KOL发起活动临时群调动粉丝。

区别于常规的用户群,那时候我们跟5个网红做粉丝定制活动,KOL结合定制的活动开始组建粉丝的临时活动群,在群内派发定制福利、参与活动,当然我们的营销活动同时植入在内了(当时在推新品)。

KOL在自己所属的粉丝群内,一方面享受内心的荣誉感,另一方面还享有用户转化带来的收益,定制的活动也会让参与的粉丝有更强归属感,粉丝群内互动氛围非常好。

虽然对于品牌来说,并没有接触到C端的用户(我们有配备一名群维护人员,但是不会主动去添加群内的用户做好友),但最终的销售转化效果还是很理想的。

5、零散群让用户快速聚集

在前阵子加入了一个创业的微信群(50人+,群内氛围比较好),有一天添加的群管理员在朋友圈发起了一个热点内容的群员征集,刚好我也对这个热点兴趣比较大,就加入群了。然后,我在群里看到了一个老同事,她跟我从事的职业相关度非常低。了解了一下,原来这个同事加入了他们另外的藏品讨论群,在接下来的时间,管理员有频率地开设了同城群、职业群等。

多个同型度非常高的微信群,进行高关联度的互动,可以保持用户基本的粘度跟活跃度。结合热点、标签需求、活动等,慢慢圈出并且扩大外围的用户进入到相应的群中。

虽然目前看来,这些群并没有深度的运营起来,但是这也是用户圈层的一种不错方式。

点评:

微信群是微信矩阵运营中不可缺少的节点,但是要想运营好,并不是容易的事,除了要掌握微信群的落地运营技巧之外,更需要的是运营的思路,将同型的用户圈层,提供定制的深度服务,让用户可以在群内得到相应的利益,群才能满足最终运营目标的需求。

 

作者:马海祥,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马海祥

]]>
抖音进入增长瓶颈,短视频下半场的机会? //www.f-o-p.com/109386.html Sat, 08 Dec 2018 01:18:18 +0000 //www.f-o-p.com/?p=109386

 

正如电商社交等领域一样,垂直化成为诸多短视频新晋玩家的入局方式,反过来或也成为短视频行业的破局之道,而与“视觉”有着天然联系音乐垂直领域首当其冲。

这其中,有原本的在线音乐玩家,如QQ音乐(音兔)、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等,也有独立的音乐APP产品,例如被京东、宜信、喜马拉雅幕后投资方之一创世伙伴资本数千万投资所追捧的“动次”,最近动作频频将版本升级到4.0、推出智能速拍,降低用户门槛意图冲击短视频下半场。

值得一提的是:抖音等产品虽然自称音乐短视频,但其本质上应是泛娱乐化的。同为短视频,但在商业模式方面,在音乐垂直领域深耕的短视频(下文称作“音乐短视频”),与泛娱乐短视频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既有机遇也存在着挑战。

一、短视频下半场,垂直音乐领域有更独特的平台生态

音乐短视频并不只是把短视频圈定在音乐上,音乐独特的属性意味着音乐短视频与短视频有着截然不同的平台生态。最大不同在于创作者、用户、平台三者之间的关系。

抖音、快手等平台与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的生态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内容形式发生了变化。低门槛带来无数的内容创作者,平台聚集以亿为单位的用户进行流量分发,突然某个内容戳中用户痛点,形成爆款,创作者就一跃收割了大批粉丝,藉此深化内容创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咪蒙笼络3000月薪的伪白领女群体,与小甜甜“请我吃饭”撩拨的无数diao丝是同质化的过程;创作者、用户、平台被流量价值所“聚拢”起来。

因一句话在抖音爆红的成都“小甜甜”

音乐短视频全然不同,音乐属性决定创作过程带有某种严肃专业性,用户的目标也不全然是泛娱乐,还有“欣赏”的动机。在此基础上,平台并不全然是爽文一样的爽视频流量聚合体(当然流量仍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成为音乐人、音乐欣赏者、音乐内容的连接纽带。

过去,在线音乐例如网易云音乐在“听”的层面承担这种职责,捧红了花粥等知名独立音乐人;现在,短视频开始成为与在线音乐并列,甚至更进一步的音乐纽带。

音乐人花粥

这是音乐短视频的优势,自带高强度的用户粘性,同时也成为音乐短视频的运营难点:音乐人如何通过短视频平台加强与粉丝的交流,如何借平台的资源实现专业交流和提升,更现实地是,如何提升宣发能力,毕竟,不能带来影响力扩大和一定商业价值,音乐短视频就失去了对音乐人的大部分吸引力。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动次4.0升级,大费周章利用AI功能上线智能速拍的目的。

实测中,通过智能速拍,创作者可分别录制6个只有2秒的视频,最后动次平台会进行智能合成,录制时,系统还会给出提示和引导,比如“瞄一下”“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等。

在3.0版本多格短视频创造了行业标志性玩法、引发抖音、快手纷纷模仿后,4.0的动次意图在2万名音乐人入驻的基础上,用智能速拍降低用户门槛、拓展更广大的用户群参与创作。

这种参与度更高的方式,将极大提升平台的活性,提升音乐宣发的效果。过去是“听音乐-看音乐”,现在是“听音乐-看音乐-玩音乐-创作音乐”,音乐人之间、音乐人与音乐用户之间在内容层面的互动增强,内容生态得到极大丰富。

由此,过去靠砸广告、博噱头、抢资源的音乐宣发,现在通过智能速拍带来的趣味性、社交性和想象力,音乐短视频平台也可以轻松实现,只要你的内容够好。

顺理成章,藉由这次升级,动次在扶持原创音乐、孵化IP和音乐新人方面也能有所突破,这个产品或在把行业路径浓缩到平台之上,用平台打通音乐产业链条。当然,动次只是一个案例,不同理念下,音乐短视频能生出更多对应的生态玩法。

二、音乐的垂直化深耕要成功,短视频要解决三大矛盾

回到具体操作层面,音乐短视频的垂直化深耕要成果,还需要解决三大矛盾。

1. 专业性与娱乐性的流量矛盾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崛起,说白了都源自张一鸣“抓住用户无法延迟满足”的产品经理思维。这些爽快的视频,喜欢就点赞、双击,不喜欢就上划掉,用奶头乐消耗时间。

抖音、快手2大短视频快速崛起

而音乐短视频的专业化某种程度上与这种娱乐性是矛盾的,越是专业的东西,越不具备大众化的基础,于是流量的爆发变得有些困难。

网易云音乐短视频

为解决这个问题,QQ音乐、网易云音乐内置的音乐短视频都尽可能通过音乐内容自带的流量来增加浏览,例如放出知名歌星的演唱会片段,或者歌星的花边新闻(这些内容在非短视频领域也有充分的流量)。

动次推出智能速拍的目的之一,也在解决专业性与娱乐性的矛盾,用户的一个普通的动作、说任何一句话,都可以被智能速拍合成一个有些鬼畜,或者有些好玩的视频,这种娱乐化的创作过程为音乐短视频的用户提供了十足的想象力。专业性之外,娱乐性不知不觉提升。

2. 简单易行与预设门槛的创作矛盾

流量矛盾是用户端的事,而在创作端,音乐短视频也有自己的痛点。

众所周知,抖音、快手,以及跟随它们的微视等产品,都十分强调全民参与,用户既是内容消费者,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内容生产者,虽然优质的内容还是集中在MCN等专业PGC生产者之中,但用户生产内容门槛很低。爽快的内容配套的是简单的生产方式,一个还过得去的前置摄像头就能拍出还算不错的作品。

音乐短视频则不然,垂直音乐并不等同于用户上传KTV质量的演唱作品,高质量的音乐短视频是需要精心制作的,自带创作门槛,这会带来用户活跃度不足的问题。

QQ音乐推出的独立音乐短视频产品“音兔”,通过一些技术,让用户手机自带的照片和短视频可以转化为平台的作品,这是降低门槛的尝试。

而动次的智能速拍无疑在过去3.0分格短视频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制作难度,分段进行、个性录制、过程中有引导,还能通过提取用户声纹和智能匹配,快速生成一个全新的作品,人人可参与。

QQ音乐的独立音乐短视频产品“音兔”

这些做法,都使得音乐短视频的创作变得同样简单,用户活跃度有了保证。

3. 音乐内容与用户分离的矛盾

开篇提到,抖音短视频本质上并不能称作音乐短视频,不只是其娱乐化的内容实质,更重要的是在于抖音等产品的“音乐内容”与“用户”是分离的。

抖音的“音乐”使用的都是现成的已有的音乐作品,多数还是洗脑式的口水旋律,音乐其实是带来“爽感”的手段,什么样的音乐与创作者、用户没有太多关联,更不用谈创作标签和用户标签的塑造。

红极一时的抖音神曲

对音乐短视频而言,垂直化决定音乐本身与短视频必须有内在的关联。以动次为例,智能速拍能根据用户发出的声音自动生成用户自己的BGM。

BGM的质量多好可能因人而异,但每个创作者(用户)的特质都与音乐挂钩,AI技术的千人千面在音乐短视频里的价值得到体现,顺带让对于音乐和演奏不太“专业”的小白用户也可以创作自己的BGM、表现出自己的特质,获得与音乐联系的标签。

动次短视频

在标签数据的支持下,一个围绕音乐的短视频社区才更容易形成,而不是“好聚好散”的奶头乐式短视频平台。反过来看,这种玩法也是音乐短视频的内在要求,与抖音进行了根本区分。

最后,总结三大矛盾,可以得出音乐短视频“成功”的标准:短视频不仅是内容消费产品,也要成为音乐人与用户的连接纽带。

三、连接音乐产业,短视频垂直音乐的同时需对标三大商业价值

音乐从来都不是纯线上的行为,与关联领域的联动、与线下的结合是音乐的应有之义。

网易云音乐做短视频,曾经推出“短视频现金激励计划”,要在一年时间将投入数千万现金,扶持优质的“体现平台音乐性”的原创视频,全年要签约超1000位独家创作人,每月投入百万现金重点打造独家爆款视频创作人。

作为创业型产品,动次的做法与此类似,不过不像网易这么财大气粗。动次目前在互联网层面输出原创音乐、爆款歌曲、孵化新音乐人,打造音乐IP,在关联领域和线下,也尝试深入音乐产业,联合音乐微综、短综实现音乐内容的生态式落地,从而承担一个音乐平台(不论是不是短视频)应有的职责。

这些显然比抖音靠流量打广告的商业模式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而“音乐短视频+音乐产业”的组合要实现,还需要对标音乐短视频特有的三大商业价值。

1. 从流量为王到内容为王

泛娱乐短视频和曾经的图文一样,是流量业务,以广告为主要商业模式。但这些“浅流量”的商业价值又是有限的,今日头条为了750亿美元的估值,不得不推出电商、小程序等让流量的价值丰富一些,估值坐得稳一些。

作为“内容业务”,音乐短视频这方面有天然的商业价值优势,以动次为例,可以对接谢春花、莫西子诗这样的知名音乐人,可以对接热爱音乐的精准用户群体,可以对接新生IP的创造(智能速拍的目的之一),可以对接各类音乐产业相关的活动(综艺等,未来可能还有数字音乐、版权业务)

知名音乐人谢春花

“内容属性”给音乐短视频带来了更多可能,抛开了泛娱乐短视频沉溺于流量的缺点,各主体被“音乐”所连接,使得音乐短视频有机会把手伸到音乐产业上去。

2. 从伪社交到真社交

决定商业模式最重要的因素是用户基础。抖音的流量被拿去做电商、做小程序,说来说去还是用户属性过于单一,商业变现的方式最好就是导流型的——流量大就好做的那种。

整个今日头条系产品过去心心念念的“社交”,是改变其商业模式命运的钥匙,可惜的是用户粘性太差,资讯阅读、爽一下就走让社交一直做不起来,或者说,做起来的也是伪社交。

如今,社交的梦想被音乐短视频继承。音兔的“生活如歌”想要继承腾讯社交的衣钵,网易云音乐的社交亚文化在短视频上得到了某种延续;而动次,则凭借理念、玩法及技术创新,在3.0时代开始,以社交氛围营造带来的优质音乐圈层以及强粘性,突破短视频“有流量无用户”的尴尬,让所有主体与音乐深度捆绑、相互沟通交流。

一旦社交关系确立,音乐短视频在音乐产业内的渗透就会形成网络效应——大众用微信,而音乐圈子交流音乐用音乐短视频平台。

3. 从时长占有到深度占有

腾讯巨额补贴微视,并多路出击推出大量短视频产品,原因无外乎微信惧怕抖音的时长占有威胁到微信的江湖地位,这可是腾讯的命根子。

不过,泛娱乐短视频的用户时长占有其实很浅,消耗时间、漫不经心、招之则来挥之则去。对比来看,音乐短视频对用户时长的占有更为深入,用户的使用过程更为沉湎。

一方面,这是用户粘性的表现,另一方面,这也使得时长的价值更明显。用户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来深度了解音乐创作与欣赏,也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关心动次这类产品又有哪些音乐相关的动作,推出综艺节目、推出线下活动、推出音乐盛典等。

用户时长本身是与用户量、用户活跃度一样重要的指标,如果时长的“质量”更高,商业模式可塑性更大、操作空间更足,毕竟,这是建立在“用户接受”而不是“用户停留”的基础上。

最后,三大商业价值的对标,换句话说也是音乐短视频走向音乐产业之前,应该充分利用的价值优势,而各音乐短视频平台产业化究竟能走得如何,只有等待市场检验。

 

作者:曾响铃,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科技向令说

]]>
1994-201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 //www.f-o-p.com/109172.html Thu, 06 Dec 2018 03:24:19 +0000 //www.f-o-p.com/?p=109172

 

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中国互联网历经了将近30年,已经从互联网大国变成了互联网强国。我们多数的80后,90后,都是成长于当下成熟的互联网时代,时时刻刻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此同时,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商业模式,丰富自己的认知。

中国互联网奠基人胡启恒女士曾说:

中国的互联网不是用八抬大轿抬出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里走出来的。

那么,中国互联网的起点在哪里呢?它经历了哪些阶段,发展成为当下8亿网民的互联网大国呢?我们将如何科学的对它进行阶段划分呢?

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我们在很多的研究报告里了解,大概是以下三个阶段:

  1. 1994-2000年 从四大门户到搜索;
  2. 2001-2009年 从搜索到社交化网络;
  3. 2010-2018年 移动互联网自媒体

 

这三个阶段,是通过“应用形态”的变迁为维度划分的。今天笔者打算以“互联网”为对象,以其发展轨迹为维度,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学术牵引期、探索成长期、快速发展期和成熟繁荣期。

  • 学术牵引期。指的是互联网从美国引入中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科研单位历经数年的努力,推动互联网从信息检索,到全功能接入,再到商业化探索。
  • 探索成长期。指的是逐步建立普通大众对互联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稳步成长。在这一期间,我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公司相继成立,热情高涨,一路高歌,不畏互联网泡沫期带来的考验,努力探索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 快速发展期。该阶段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已经建立,“内容为王”的时代慢慢过去,开始转向“关系为王”的web2.0。互联网的角色关系也开始转变,内容的缔造者不再只是网站,个体用户也可以参与其中,逐步通过内容来拓展自己的关系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NS时代。
  • 成熟繁荣期。该阶段正是我们目前经历的成熟互联网阶段。从微博的盛行,到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移动应用与消息流型社交网络并存,真正体现了互联网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第一阶段:学术牵引期(1980~1994)

互联网诞生于美国,最早起源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阿帕网,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它主要是帮助美国国防部抵御前苏联的核打击而建造的通讯网络。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起初是四个节点,到1981年发展到94个。同时,最大的信息检索系统DIALOG也接入了阿帕网。

互联网的雏形已经显现,很多标准和特性亟待建立。这些标准在80年代逐步建立:

  • 1983年,保罗·莫卡派乔斯(Paul Mockapetris)发明了DNS;
  • 1984年,美国国防部把TCP/IP协议确定为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标准,为互联网的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 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为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做好了准备,之后www站点迅速发展。

 

在互联网标准已经完善后,中国的学者专家们也开始为接入互联网做出努力。

由于美国有政策强制对中国进行信息封锁,所以中国也只能通过学术研究的形式进行探索。最终经过政府长期的努力,于80年代初,成功在香港和北京设立国际在线信息检索终端,实现和阿帕网相连,最终接入DIALOG数据库系统。也就是说,中国互联网的应用起初是通过信息检索工具的方式融入的。

直到1987年,另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就是电子邮件。

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维纳•措恩教授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著名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这预示着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但不是全功能接入。

但是这一阶段中国学术机构也是努力的申请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同时也收到了美国自然基金会主任斯特芬•沃尔夫(StephenWolff)的欢迎。

直至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申接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4月20日,NCFC(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

中国成功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预示着中国互联网的到来。在学术牵引期,互联网的研究几乎都是通过各国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来推动发展,真正触及到普通人,还是个全新的事物。那么,互联网的概念的普及以及商业模式的探索,成为新时代的使命;

第二阶段:探索成长期(1994~2002)

在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接入以后,科研单位开始着手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主干网的搭建,同时也有民营企业的参与,代表性的主要两点:“.CN”服务器和主干网络的搭建;瀛海威时空主干网的搭建。

 

1. “.CN”服务器和主干网络的搭建

  • 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美国的64K专线开通,并且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

 

2. 瀛海威时空主干网的搭建。

  • 1995年5月,张树新创办“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营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业务;
  • 1996年12月,瀛海威的8个主要节点建成开通,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主干网。

 

互联网环境及基础设施的搭建完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化做好了铺垫。

1995年4月12日,成立一年多的YAHOO!上市,彻底激发了中国企业的互联网创业潮:

  • 1996年6月,新浪网的前身“四通利方网站”开通;
  • 1996年8月,搜狐的前身“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 1997年5月,网易公司成立;
  • 1998年11月,腾讯公司成立;
  • 1999年3月,阿里巴巴成立;
  • 1999年5月,中华网成立;
  • 2000年1月,百度公司成立。

 

1996年底至2000年初,未来形成中国互联网商业格局的大公司基本在这一时期成立,其中多以“网站建设”为主,也就是我们说的门户时代。

而互联网作为新兴经济体,新经济概念+营收增长+新商业模式带来的预期增长(其实就是网络销售 B2CB2B),形成戴维斯双击错觉+正循环效应。让所有的人都心潮澎湃,nasdq指数的斜率陡然攀升。到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突破了5000点大关,并创下5132点的纪录,之后开始迅速下滑,互联网大泡沫开始形成。

互联网泡沫无疑是对国内互联网企业的一次重创。因为它们基本都是作为效仿者,复制美国的商业模式,四大门户网站对标雅虎,百度对标Google。而在美国的企业可以通过广告产生盈利,但是中国互联网尚属于发展初期,网民规模较少,认知观念还在观望和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全建立信任感,最终导致各企业不能通过网络广告的商业模式实现盈利。

在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形成后,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了生存,为了实现盈利,都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就在各企业头疼的时候,转折点出现了。

在2000年11月,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计划”,各SP积极参与,利用“移动梦网”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应用服务,获取分成,很好的解决了生存危机,为探索商业模式赢得了时间。在2002年下半年,搜狐、新浪、网易均实现了盈利,不过“移动梦网”增值服务带来的盈利占比超半,为后期矛盾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期(2002~2010)

在2000年至2002年互联网泡沫期,“移动梦网”帮助中国互联网企业实现盈利。在此期间,中国互联网企业也是在不断的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因为很大占比的盈利是依托于“移动梦网”,无疑是在给自己埋雷。就在后期,中国移动要强制改革分成模式,因为其当时的垄断地位是无法撼动的,这让很多的互联网企业很无奈,所以建立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势在必行。

当然,在2002年,互联网泡沫期渐渐的过去,人们对于互联网的热情随时间推进,变得越来越高涨。

截至2005年,中国网民规模也是迅速增长到1亿多。这就代表着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熟的盈利模式可以开始实施,互联网的商业价值得以实现。

典型的商业模式有四种:广告、网游搜索引擎电商

 

1. 广告

  • 在2003年,搜狐的广告营收达到2950万美元,较2002年增长113%;
  • 新浪的广告营收超过4000万美元,较2002年增长了67%。
  • 据统计,2003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超过了10亿的规模,较上一年实现了翻番式的增长。以后,中国的网络广告市场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2. 网游

  • 2003年第三季度,网易将游戏作为独立项目列出,其收入达到5650万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同期增长366.8%;
  • 2004年5月,盛大网络上市,当年实现了13.672亿元的收入。
  • 据统计,2003-2008年期间,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几乎每年都保持在50%以上的增速以上。

 

3. 搜索引擎

  • 2004年8月google在纳斯达克上市。
  • 2005年8月,“中国的google”——百度赴纳斯达克上市成功,当年实现收入人民币3.192亿元。
  • 据统计,2004年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到5.7亿人民币,较2003年翻一番还多。

 

4. 电子商务

  •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当年实现营业收入21.628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67.2%。
  • 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数据,2005-2010年间,淘宝的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年翻番式增长。互联网已经成为商务交易活动的重要信息流、资金流渠道

 

总结一下,当艰难度过互联网泡沫期之后,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商业模式逐渐确立并成熟起来,互联网商业价值不断获得突破性增长,互联网生态也开始慢慢向前推进。

2005年,博客的盛行,标志着web2.0的到来,由门户和搜索时代转向社交化网络,大批的社交型产品诞生:博客中国、天涯社区、人人网、开心网和QQ空间,以及国外的Facebook。网民的地位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不光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都在通过互联网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

同时web2.0时代赋予了互联网新的意义:社会价值和主体地位。

 

社会价值

随着社交化网络的发展,以及网民主体地位的确定,互联网承载的信息资源已经远超传统媒体,而且传播速度相当快。所以,互联网逐渐从传统媒体的舆论放大器,发展成为了舆论引导者。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当年的“最牛钉子户”,就是从互联网上迅速传播放大,直至引爆。

 

主体地位

2006年7月18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16届“中国新闻奖”揭晓,网络新闻作品首次纳入该奖评选,13件网络新闻作品获奖——互联网作为主流媒体地位得以确立;

2007年12月18日,国际奥委会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共同签署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地区互联网和移动平台传播权”协议——这是奥运史上首次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独立转播平台列入奥运会的转播体系;

四、成熟繁荣期(2010~2018)

在互联网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得以实现后,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格局基本确定。搜索有百度,社交有腾讯,电商有阿里,门户有新浪、网易还有后起的腾讯网。互联网生态已经形成,后期的发展都是在以既定的商业格局为基础继续拓展。

比如微博的诞生,初期就获得了快速的增长,根据CNNIC的统计,截止2013年中,中国的微博用户超过3.3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56.0%。

当然尽管网民规模还是在指数性增长,互联网的载体仍然以PC为主,手机为辅。直到2012年,手机网民首次超越PC,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也预示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模式:移动APP与消息流型社交网络并存。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形式,是内容与服务并重。而且内容提供方式则主要是信息流。其中以消息流为主,而以内容流为辅。这个阶段的内容发现机制,是借助于各种APP,用户直面服务。换句话说,APP成为内容和服务中心,用户则不需要仅仅使用搜索引擎或内容流型社交网络了。

 

接下来市场上层出不穷的APP,产品发展模式的本质基本差不多,只不过其服务聚焦的点各有不同,细分于不同领域。O2O、社交类、视频类、金融、出行、直播、外卖、知识付费、支付……

当然,现阶段也不乏出现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但是这些商业模式的决定因素多是来自人性的把握,在既定商业格局下的拓展。尤其是贪婪、虚荣、懒惰,成就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迅速爆红。

那么,未来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成为很多互联网参与者探索的问题。

 

总结

以上是笔者以“中国互联网”为对象,以其发展轨迹为维度,从四个阶段介绍了一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科研工作者通过努力,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历经探索成长、快速发展和成熟繁荣期等几个阶段,从建立国人的互联网认知到互联网创业潮,从商业模式的探索到互联网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从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到当前的空前繁荣,历经将近30年,我国一步步成为互联网强国。

认识过去,展望未来。那么,未来中国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

 

对于未来中国互联网的边界,笔者也不敢妄下断论,只能从当下互联网发展的生命周期来预测。笔者认为中国互联网正在趋于平稳时期,原因很简单,2012年移动互联网爆发无疑是互联网人口红利期的鼎盛阶段。但是随着之后在移动端的深入普及后进入饱和状态,尤其是00后这一代的人口增长较80、90后有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未来的互联网人口不会有明显的陡形增长,甚至会短暂滑坡。但是整体还是趋于平衡的状态。

互联网趋于平稳期,意味着:1、就业机会减少;2、创业难度增加;3、互联网阶层固化;

 

  1. 就业机会减少

互联网红利期,大批的创业者涌入,而互联网人才匮乏刺激了教育和培训行业,尤其在2012年以后,很多从业者通过培训快速入门互联网,几年下来,互联网人力资源的供应过剩,工作机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未来互联网的稳定期,行业不会再呈现爆发式增长,所以必定会对互联网人才进行洗牌,适者生存,平庸者注定被淘汰。

 

  1. 创业难度增加

互联网人口增量下降,固有流量被寡头企业瓜分,新型创业者位于行业的下游,只能在巨头们既定的商业格局里寻找机会,但最终还是会被并购同化。所以说未来的新型独角兽企业将会越来越少,然而机会也不是没有,当下中国某些领域还是存在机会,如医疗、教育、金融、房地产等行业还是有可能诞生独角兽的。但是这些行业在国内都是受行业规则和政府制度的影响,要想突破,还是要寄托于未来制度的改革。

 

  1. 互联网阶层固化

在中国互联网的探索期和发展期,互联网作为新兴经济体,是通过新的商业模式不断的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但是在未来互联网稳定期,靠创新来创业已经不太容易,更多的是在巨头企业的指引下成长,一步步的为其已经建立的平台做贡献。而当下的巨头在未来几年也不会有很大的动作,多数在固有流量上下功夫,保住既定利益的前提下,探索新技术新概念。

 

这些是笔者对于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的见解,但是无论是互联网创业者还是从业者也不要悲观,可以把这些当做鞭策自己的建议,要想破局,还是有很多突破口的,如互联网+、大数据AIVR,甚至区块链等等,通过深度学习,拒绝平庸,未来还是美好的。关于这些以后再分享给大家。

 

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

 

作者:木木,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产品经理小密圈

]]>
复盘:如何做一场完整的裂变活动? //www.f-o-p.com/108737.html Tue, 04 Dec 2018 03:57:29 +0000 //www.f-o-p.com/?p=108737

 

这是一篇很干的干货,请慎点!标题可能稍微有点夸张,但为了完成这篇文章,我断断续续花了总共5天时间,并且刷完了我的百度网盘搜集的所有用户裂变的案例,最后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一、裂变的由来

裂变在国外的叫法是:用户增长,并且是由产品经理主导,主要表现在产品功能实现上,传到国内演变成了一个大部分由运营主导,如今行业内盛传的用户裂变新玩法,它们之间其实是一个用户增长包含用户裂变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分支。

其实,两者之间不同之处就是国内外互联网大环境本质上的区别所在,在国外是没有运营这个工作岗位的,由于消费习惯和文化差异等才延伸出了运营的工种和叫法,现在主要存在于微信生态内,但这并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所以不展开叙述了。

二、裂变活动的优缺点

在我看来,不管是任何事物,都会有它的阴阳两面,优点和缺点,裂变同样如此。

2.1 裂变的优点

裂变活动的优点有很多,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大环境下,用户增长愈发困难,获客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这里我主要总结了两点:

  1. 成功的裂变活动能够大大降低用户获取成本,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启动的项目或者小公司来说,高昂的推广费用效果姑且不论,成本就能让人望而却步,而通过裂变这种另辟蹊径方式显然能帮助企业大大节约获客成本;
  2. 成功的用户裂变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用户资源,并提升品牌影响力。

2.2 裂变的缺点

  1. 裂变活动操作不当,使得用户对产品产生了反感情绪,随之而来可能就面临着弃用的风险;
  2. 裂变活动在快速获取大量用户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产品被快速消费,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数据后回归平淡甚至走向终结,所以需要结合具体业务和产品生命周期考虑。

三、裂变的本质

在展开裂变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裂变的本质是什么?用户为什么要参与你的裂变活动?

以及一个成功的裂变活动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要素?

3.1 裂变的本质

通过用户调查等手段找到或发现某个行业内的用户痛点,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根据解决方案设计一个或多个由人拉人来完成用户增长的手段,这就是裂变。

3.2 给用户一个裂变理由

因为微信生生态比较封闭,所以要想在微信生态圈内达到裂变的效果,就需要引导用户把活动分享出去,可以是用户的朋友圈,也可以是用户微信群,某种程度上自然越多越好。

在这里我把用户分享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主动分享,另一块是被动分享,无论是哪一种,显然我们都要给用户创造足够的分享理由。

而这些需要我们更多的去考虑人性,这里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列举了3个方向,更多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去测试调整。

(1)如果活动偏向传播,那我觉得可能需要更多地去考虑马斯洛需求理论,比如网易很多爆火的H5;

(2)如果偏向与引导用户转发以此达到转化目的,那可能就会偏向于考虑“利益驱动”,比如课程分销等。天下熙熙皆为利往,给用户足够的利益,用户自然会为你去传播;

(3)另外,这里引用一下李叫兽的5种社交货币理论,在社交传播中也能处处看到这样的例子。

以上3种就是我个人认为能在裂变中产生分享动力的理由,在大部分裂变活动中都能用得上。

四、裂变活动成功的关键

成功的裂变活动背后一定是付出大量的努力,必然也会存在一些关键因素,也许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与用户失之交臂,做出来反响平平的活动,以下是我认为一些会对裂变活动产生影响的9大因素。

五、常见的一些裂变活动

5.1 免费

  • 资料领取
  • 课程领取
  • 软件领取
  • 书本领取
  • 其他物品领取
  • 邀请好友助力

5.2 付费

  • 砍价
  • 拼团
  • 众筹

5.3 赚钱

分销代理

六、如何从零开始策划裂变活动

不涉及具体业务,主要讲一些通用路径和可复用的SOP,外加我自己最近刷了上100个裂变活动的一些思考总结。

我理解的裂变活动的生命周期是如下这样的:

6.1 提出需求

如果你是在一个乙方营销公司,你的甲方公司可能这时候会先想你提出一个需求。不过正常来说,一般都是自己公司的领导或者老板向你提出需求。

这时候可能需要做出一些预判,是否可行?有无必要?时间是否足够?这样做只是为了避免出现拍脑袋的需求,类似于做产品的需求评估。

6.2 立项,调查分析

立项后,就证明这个业务可以上了,然后就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和分析工作来不断验证,可能会包含且不限于以下几种。

用过用户画像产品分析,找到用户痛点并结合具体产品或者业务找到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并列举出资源分布情况。

6.3 策划准备

6.3.1 策划方案撰写

拿到调查结果后,就要着手撰写活动策划方案,把活动雏形的思路大概理一理,然后写出来并完善和修改,进行评估完成后形成最终方案。

需要根据用户画像和竞品分析结果,结合我们所能的提供的,预测活动规模,确定活动奖励,以及活动开展形式。你不能提供一个与产品无关的或者超出承受价格的东西,也不能拿出来用户完全提不起兴趣的。

用户画像也是决定海报及文案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龄阶段对文案的理解能力和审美的眼光还是有挺大差别的,这点也需要提前跟设计同事沟通好,为了保证效果提供效率,可以提前画一个大概的原型或找一些参考给到设计。

关于海报设计等问题可参考上文中影响裂变活动的9个要素。

6.3.2 项目管理

活动策划案通过后,还有一个流程,就是把和相关责任人碰个面,明确每个人的工作内容以及时间节点。可以用甘特图形成一个可视化的文档,看起来更加直观,也方便进行项目管理。

如图所示,每个人的职责和时间等信息一目了然,项目管理就很方便了。

6.3.3 推广渠道

推广渠道这块其实也就没什么好说的,无非就是付费、免费、自有。

付费渠道就是通过寻找一些行业内KOL或者大型社区等,进行广告投放

免费渠道着重就是寻找一些目标用户聚集地,比如微信群、贴吧、QQ群、知乎社区等等,当然也可以和别人进行资源互换,这就看具体沟通了;

自有渠道其实在立项时就要总结出来的,包括自己的公众号社群,客户微信等。

6.3.4 成本预估

成本预估很重要,直接影响到活动效果。我们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所以得控制竞品的投入、推广渠道预算这两个最花钱的。另外一个就是人力投入的成本了,在某个环节需要投入多少人,这样既能保证人力不会过剩,也能把事情做好。

6.3.5 风险防范措施

风险这块上文中也已提到,总而言之就是针对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最好提前准备好Play B,发现问题就是及时处理,做到大损失降到最小。

6.4 活动预演

活动预演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很重要。可以先找少量用户完整的走一遍活动流程,一方面做到自己对活动的全貌有更清晰的认知,也便于通过预演找到容易发生风险的节点;另一方面通过预演可以再来优化一遍活动,包括参与门槛、流程、海报等,使得活动效果距离成功更进一步。

6.5 活动上线

首先是活动上线时间,你不能在用户睡觉时上线活动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活动宣发前期的势能积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正常来说,我们都是在晚上19点~21点发布,但也不排除其它时间段,还是要看目标用户的作息时间。

其次是活动预热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一般来说,2~3天左右比较容易被人接受。时间过短,活动没有得到足够的传播。时间过长,就会面临用户不耐烦等负面情绪和竞争对手的捣乱。

6.6 活动过程监控

活动监控的作用其实主要还是风险防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出现更大是问题或损失。

另外因为活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某些不稳定因素,实时监控也能使我们能够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当然也希望尽量不要出现这种情况。

6.7 活动完成,进行收尾工作

活动完成后,可能我们需要尽快安排奖励的发放,有必要的话可能还会给用户进行反馈,回答用户疑问。

活动社群的维护,引入强有力的运营手段进行社群管理,避免沦为死群或影响用户体验,产品形象等。

公众号维护,总不能吸了很多粉丝进来,就放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吧。

七、复盘

最后就是对整个活动进行复盘,为什么我要单独拿出来讲,因为复盘真的很重要,这是价值体现的时刻。主要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一个就是活动各项关键数据统计分析,另一个是对整个活动流程以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

通过复盘,我们能直观看到本次活动的效果,而效果往往与金钱有直接关系。

复盘也是最快的成长方式,找到本次活动遇到的坑,下次就能很好地避免;找到本次活动的亮点,下次可以选择性复用;找到可以优化的环节,下次活动争取做得更好。

以上就是我对用户裂变的一些认知和个人理解,可能还不够成熟,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如果你有任何好的见解和意见,欢迎与我联系!

 

作者:小钻风,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小钻风

]]>
深度解析:用户需求的底层逻辑 //www.f-o-p.com/108597.html Mon, 03 Dec 2018 03:15:02 +0000 //www.f-o-p.com/?p=108597 在商海沉浮的世界里,自嗨、想当然的“用户需求”太多,真正脚踏实地去研究分析的太少太少。这个“少”是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却没有把握好发现的重点,在分析的过程中没有一条准则、没有一套标准的流程方法和模板。因此也就有了这个系列的文章,这是第一篇,enjoy~

引例

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西北地区有一个县城,每年都会被评“贫困县”。原因是这个县有一个小村子特别贫穷,一直在拉后腿。

究其原因,居然是因为超生。于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恶性循环,计生委小组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县长也很无奈,只好勒令镇长去该村做工作,做不好就滚蛋。

王镇长,很是勤奋,跑到该村,挨家挨户的做思想工作。全村跑遍,仍然无果,只好滚了蛋。

李镇长,曾经做过传销,洗脑很有一套,于是,先给村里人集体开会,进行宣讲。然后再逐一去做思想工作。然而,同样没有结果。也滚蛋了。

主角镇长出场,先是在村子里考查了一番,发现这村子真滴穷,竟然还在用煤油灯。看到这种情况,他突然灵光一闪,马上给该村通电,安装电视,还在村中心搭起了一个露天电影,安排人每天晚上来播。

没有做什么计划生育宣传,结果几年下来,村民素质提高了,村子也慢慢富裕起来。

我们再回头看看,为什么只有主角镇长能够做到呢?

并不是因为他“撞大运”,而是因为主角镇长有着极强的用户需求分析能力

  1. 明确了目的:解决村子贫穷问题;并且不调查之前,坚决不自嗨的提出,脱离实际,应付任务的解决方案。
  2. 先做用户群体观察:在村子里考查发现没有通电,在用煤油灯。
  3. 做用户深度访问:询问村子里的人,一天的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4. 得出场景:村子没有电,村民整体没有新鲜事值得关注的,到了傍晚五六点的时候天就黑了,黑了就得回家。
  5. 根据线索进行分析:回家想要省点煤油钱就只能早点睡了。但是这么早就睡了,人的精力根本还很旺盛呢,睡不着怎么办呢?还不就真剩下那唯一的床上运动了嘛,所以这才越穷越生啊。
  6. 发现核心问题:没有电村民闲着没事做。
  7. 解决方案:通电并增加村民晚上的娱乐活动。

同样,在商海沉浮的世界里,自嗨、想当然的“用户需求”太多太多。真正脚踏实地去研究分析的太少太少。

这个“少”不仅仅是因为大家懒,不愿意去仔细分析,也不是因为没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而是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却没有把握好发现的重点,在分析的过程中没有一条准则、没有一套标准的流程方法和模板,也没有同行业相似的案例可以参考。

因此,我们用户需求研究所聚焦在“用户需求”这个主题上,特别推出用户需求研究分析系列文章、思维方法和操作流程,以及上百种的行业分析案例。

第一章 认识用户需求

为了给用户需求一个权威的解释,我们翻阅了几十种文献资料,发现一个问题。

人们常常会把“用户的痛点”“用户的需求”“用户的想法”“用户的问题”“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假设”“自己的需求”“产品的需求”“用户的解决方案”“产品的解决方案”各种的说法混为一谈。

以至于我们在平时谈论“用户需求”的时候,感觉每一个人都能侃侃而谈很多的想法,很多的点子。看起来好像人人都能理解用户需求,但是就是落不了地!

但多数人的理解却像极了前言故事中的王、李镇长,认为村民缺的是素质教育,是计划生育观念引导。但是,我们看完故事会发现,那不是真正的用户需求。真正拥有用户需求分析能力的人少之又少。

那么下面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给大家详细拆解一下什么是用户需求。

家里有孩子的都知道,婴儿爱哭这件事情,很头疼;尤其是夜晚哭闹,定是要闹得全家都不得安宁的。

但是,你能说止哭药是你的需求吗?

如果有卖止哭药的,你可能会买,但是请注意。止哭,这只是你要的一个结果,而不是需求。

假设婴儿是目标用户,那么哭就是用户行为,我们通过这个用户行为看到,他可能存在的三种需求,分别是:要吃了,要拉了,要抱了。

那这三种需求又分别不一样,吃和拉是生理需求,是刚需、不可改变的,他如果没有吃饱拉完是不会止哭的。

而抱抱则不同,抱抱不是刚需,但却可以转化成刚需,要抱抱是一个表层的迷惑需求,转化成真正的需求是安全感。因此除了抱抱,模仿婴儿在羊水里的状态同样也能产生安全感,从而达到止哭的结果。摇篮、摇椅车等产品便是满足婴儿安全感这个需求的

那么我们可以将用户需求定义为:通过对目标用户群体的行为进行观察,或者深度访问,得出的目标用户的群体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用户场景。这种目标用户群体特征和用户场景背后产生的最底层的原因就是真正的用户需求。

想一想:假如,你有一款瘦身产品。你的用户需求是什么?

减肥?

瘦身?

用户买瘦身产品是为了减肥和瘦身,但是减肥和瘦身却只是一个结果,变瘦后的那种美和自信,才是真正需求。

因此真正的用户需求分析,是去挖掘用户产生这个愿望时,其心里是什么在驱动着用户。围绕着用户背后的需求来做产品做内容做服务,你就能有机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也是用户需求分析的意义所在。

第二章 用户需求分析适用人群

  1. 市场调研、市场分析、用户需求分析等前端岗位的从业人员。
  2. 创业者创业者来说,用户需求分析能力是创业的一项必备素质。在项目操作过程中,需要将用户需求分析思维贯穿到每一个环节当中。
  3. 产品经理 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决定产品的研发与更新优化,产品的运营
  4. 公司决策者 根据用户需求分析决定进入或退出某个领域,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适时调整营销策略,改善销售管理、渠道管理和产品功能。

除了以上,还包括政府或者其他机构,在开展任何工作的时候,都需要具备这样的用户需求分析的思维能力。并且将这种思维贯穿到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你会发现一切事务都变得简单高效!

第三章 用户需求分析的目的

对企业来说,做用户需求分析的目的主要是3个:

  1. 评估项目

创业者有很多的点子是灵光一闪或者长期积累得到的,而这个点子是否能被立项则需要用户需求分析做出客观的反馈和评价,用以判断此项目是否可以切入。

  1. 优化产品

产品运营中,企业需要不断的对产品或者内容服务做升级优化,而用户需求则是产品升级重要的参考依据。

  1. 营销增长

营销运营的过程中,根据用户群体特征共性,以及需求的细微变化,采用适合的营销方式,从而达到营销增长的目的。

于个人而言:

用户需求分析的思维方法是一门很难掌握的技术,理解掌握不到位,提到的需求是人人都能想到,故而对用户需求这个岗位都不重视。因此如果能掌握好这门技术,便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为自己创造财富。

第四章 用户需求分析重难点

  1. 找最精准的目标用户

任你有惊世骇俗的点子,再完美的商业模式,如果没有找准目标用户,没有分析清楚当下,每个细分用户的具体需求,就有可能错失良机。

我们曾经拆解过大扑网,创始人王治全最初把目标用户锁定在40岁以上经常坐飞机出差国外的高端女性,认为这个群体的用户购买力极强,最有品位。结果订单却寥寥无几。

当时正值2014年,社交电商的红利期,社群朋友圈成为最大流量入口,几乎所有人都有看微信朋友圈,所有人都发朋友圈。然而,通过研究40岁以上的成功有品位的女性,他们的朋友圈内容更多的是发人生感悟、慈善公益等等高大上的内容。

而另一群人,20-30岁的年轻妈妈,则是最喜爱分享热爱传播生活细节的一群人,她们乐意在朋友圈去分享好用的物件给朋友。大朴网最终及时调整目标用户,最终打开市场。

因此,一个项目能不能成功切入,与目标用户找得是否足够准确有着非常大的关联。

  1. 真伪需求

在前言部分的扶贫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经典的结论,即:方案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在于对用户需求的寻找和把握

你看,

配角镇长找到的是伪需求:脱贫、计划生育、素质教育。

而主角镇长找到的是真需求:空余时间太多,需要有别的事情填充,替代xx活动。

在这里,为了强调重要性,再引用一个经典的案例。

很多人都听过福特汽车的创始故事。

亨利福特说:如果问用户需要什么,用户会说我需要一匹快马,他们脑子里根本没有车这个概念。

在这里,我想请问一下各位。

用户需要“一匹快马”这是一个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究竟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取决于用户需要这匹马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当时真的开发了马的品种,让马更快更有耐力,应该也会有市场,但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让一种更能满足用户需求而非何种形式的产品出现了。所以,更快的马也好,车也好,都是绕不开用户需求的。

除了找准目标用户和判断清晰真伪需求,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维度是需要大家需要去仔细考量的:

  1. 这个需求,除了自己,还有谁需要?家人?朋友?同学?同事?能覆盖的人群是哪些?有多广?
  2. 这个需求在目标用户群体中有多少占比?
  3. 这个需求发生的频次,是不是高频?每日/每周/每月/每年/一辈子?
  4. 这个问题对目标用户的痛点到底有多痛?
  5. 现在做这个项目,时机成熟吗?
  6. 该需求是否符合项目或者产品的定位:会不会影响产品的核心服务,会不会破坏用户体验
  7. 该需求是否能实现:该需求需要具备怎样的基础技术,目前是否有这样的开发条件?
  8. 如果有,又需要哪些资源?哪些成本?最终多久会有收益?最终的收益是如何的?如果做这件事,我最好和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以上维度,任何一个点分析不准确,都给影响最终的结果。

第五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讲到需求,就不得不拿出世界上最经典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出来详细分析。

我们依然举瘦身这个例子:

假如,你是做瘦身产品的,我们根据马斯活需求层次理论一起来分析不同层次的用户分别都会有哪些需求?

  1. 生理需求

我是一名50岁的中年男子,30岁以前都很瘦,从30岁就开始身体就开始发福了,到现在已经180斤了,爬楼梯的时候经常是累得气喘嘘嘘的,感觉到难以呼吸。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了是由于肥胖导致的三高。为了身体健康,我不得不减肥。

  1. 安全需求

我是一名模特,今年22岁,今年刚刚生完孩子,准备下个月就开始重新去工作了。可是发现,肚子上的马甲线不见了,反而多了许多软软的肉。为了保住工作,我必须要减肥。

  1. 归属需求

我喜欢上了一个人,不由自主的,不管有事没事总想要到窜到他工作的地方去看看。

可是,据打听,他是喜欢纤瘦点、小鸟依人的姑娘。于是我照了照镜子,显然不是他喜欢的类型,为了我的精神满足,我决定要减肥。

  1. 尊重需求

我是一个自媒体人,现在聚集的粉丝已经破十万,为了拉近与粉丝间的距离,想在下个月举办一个粉丝见面会。我想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在见面会现场,可是,照照镜子里的我,身体发福,面容憔悴。于是,我准备用这一个月时间好好减减肥,瘦瘦身。

  1. 自我实现需求

我的自控能力极差,每天总是要吃掉非常多垃圾食品,而且还每天坐着不爱运动。我以前也很想控制,但是控制不了。最近看了一本书,自我控制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就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于是我想要通过刻意练习,自我控制能力,就先从最基本的管住嘴,迈开脚开始。为了增加成功率和作为一个仪式感,我可以买一个瘦身的产品,以瘦身之名,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通过瘦身这件事情,提升自控力。

你看,即使是同一款产品,它可能涉及的用户很广,虽然都需要减肥,但是他们每个人的需求却是截然不同的。

知道了这些,那么你在产品定位,用户人群定位上,便可以针对性的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细分领域,同时也因为更懂你的细分用户,而让用户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进而成为你的忠实用户。

第六章 深挖用户需求

传统意义里,包括有些很牛的企业,他们是如何在自己领域找用户需求的呢?

大家也可以对照着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做的,假设要分析耳机的受众人群:

那么首先根据感觉想,用耳机的会有哪些人?

列出来:学生、司机、上班族……

再想想不出来了怎么办?

上网查:百度、知乎、荔枝、豆瓣……

那再然后呢?

再查查大数据:艾瑞、1993T……

想到的、查到的,写出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大家想想看,你们平时做的任何的用户需求是不是类似这个过程?

呵呵,我听到了许多中枪倒地的声音。

大家不要着急,马上为大家揭秘用户需求研究所独创的挖掘用户需求的需求三步法

  1. 场景分析

所谓场景分析,即通过对用户需求场景的描述|分析,包括是什么类型的用户,具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基于什么样的关系和背景,在什么情境之下,产生了什么样的动机,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通过以上一系列场景分析,进而知道你的产品为什么没能打动你的用户。

在这个过程中,切记要用平常心去客观的观察分析问题,不要被自己的思维定势所影响。

世界首席营销大师林斯特龙曾经做过一个case:

为了帮助全球知名的谷物生产商找出在印度市场份额不足的原因,世界首席营销大师走访印度家庭,为了清楚的场景再现,还特别仔细的研究了印度的婆媳关系。

你看,世界首席营销大师研究婆媳关系在用户需求分析过程中,也是一件挺正常的事。

  1. 利益分析

结合场景分析、用户反馈、用户调查、用户访谈以及各种细节观察,暴露出的线索找到群体特征,以及需求场景产生的原因,找出既得的利益和背后的逻辑。

有一个经典的法则,就是要永远和顾客的另一个自我去交流。

因为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往往会经过反复修饰和练习,展示出来的是一个理想的自我,然而却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我们则只有通过去和别人真实的自我交流,才能发现,顾客究竟想要什么。

  1. 欲望分析

通过分析这些原因,找到目标用户情感的缺口。也就是人性层面中的精神上的满足,进而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点。

将上面的信息串联起来去找目标用户的情感缺口,以及这个缺口是如何产生的。还有我们收集来的信息能够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会激发目标用户一种什么情感,也就是一种什么欲望没有被满足.

而个人化的一些情绪、习惯和爱好,却恰恰能在无意间暴露潜在的欲望,没有被满足的欲望,而这些正是真正的用户需求。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想出一个可行的补偿办法,来满足用户未被满足的欲望。

以上,我们依然举瘦身减肥的这个案例,来分析用户需求。

如果一个用户告诉你,我想要快速减肥。

那么,他反应出的场景、利益、欲望分别对应如下需求:

第七章 用户需求的主流变化

  1. 需求流行

需求流行是指毫无征兆的,用户群体突然就对某一项属性表现出特别旺盛的需求,这种就叫需求流行。流行的时间一般较短,通常在一年以内。包括消费流行,渠道流行。比如90年代流行牛仔喇叭裤,18年火起来的抖音,17年的火山小视频

流行趋势的研究需要快速、准确,所以对创始者的商业敏锐度、准确度以执行力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你刚好具备这样一些素质,是很容易抓住一个流行需求的红利期,赚到快钱的。

  1. 需求趋势

需求趋势是指以2-5年作为一个阶段,用户群体需求产生的变化。时间不短也不长,是我们大多数项目在前期切入时需要可重点研究的。不管你是红海蓝海,找准了细分行业用户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样是可以切入的。

这里我们以电商消费的用户需求为例,让大家对需求发展趋势有更直观的认识。

十八年前,那时互联网在国内刚刚兴起,愿意尝试消费者和卖家也不多,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在网上买得到就是一个准需求了。

到了2007年后,淘宝评价语中关键词 “买到假货”“物流慢”出现的频次逐年增多,增速也很快。显然 “真货”“快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企业家刘强东嗅到这个商机,于是采取自营为主,入驻为辅的模式确保货真,全国建仓,自己搭建物流体系提高物流效率。以这两点作为切入点入局电商,最终博得一席之地。

然后到了现在,消费趋势又悄无声息的发生了改变,80后已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越不越不注重品牌,反而更倾向于高效率的寻找锁定自己要购买的商品,对商品的品质感越来越在意,而品牌意识在逐渐减弱,这时网易严选模式就诞生了。

因此,哪怕在看似红海一片的电商市场中,只要能把控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也能找到市场机会切入。

  1. 需求大趋势

需求大趋势是指6-20年的大阶段,整个行业里用户需求的大变化。这个大变化更多是倾向于一种价值观的变化。也因为相隔时长,大趋势的研究相对复杂一些,因为需要参考的历史时代久远。但是我们还有另一种更讨巧的办法。

我们身在中国,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非常快。比如各行各业都在喊的,消费升级,消费升级。只有中国的消费会升级会变化么?

显然不是,人家发达国家已经全都经历过了的。

所以如果我想找到用户需求的大趋势,直接去参考发达国家的历史,看看这个国家在我国现阶段的水平时,之后的5年10年20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哪些行业会兴起?哪些行业消失了?以此作为大方向帮助你做选择。

以上。

下一篇,将会为大家介绍用户需求分析的原则和思维方法,以及各个具体步骤的操作方法,包括部分行业案例。请大家持续关注哦!

 

 

作者:何燕,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螃蟹横着走

]]>
新浪史,媒体变革二十年 //www.f-o-p.com/108550.html Fri, 30 Nov 2018 09:05:12 +0000 //www.f-o-p.com/?p=108550

 

社交关系的腾讯,和弱社交关系的新浪,都在今年迎来了20岁。前者为我们构建了虚拟的社交世界,中国人的孤独、好奇和交流的渴望,都被QQ和微信重新解构。后者则向来是现实社会的舆论晴雨表,中国媒体的发展变迁,皆在新浪和微博身上有最详细的注脚。

一本腾讯传,国人社交变迁20年。一部新浪史,中国媒体变革20年。二者的相似之处就在于,社交和社交媒体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也改变了媒体和企业接触用户的方式,推动着社会人文的进步。

关于新浪编年体式的叙述,其实早有诸多报道,《沸腾十五年》、《激荡三十年》等著作也都有谈及。在这里,我更想用一些关键词,来谈一谈传媒业的发展与新浪、与微博的关系。比如价值与算法,媒体人和互联网人,公共思维和娱乐方式。

这是近年来传媒业绕不开的三个词组。看起来,它们彼此带有对抗性,但传媒业的进化真谛恰恰就在于此。起初我们以为是媒介“进”媒体“退”,到后来会发现,是媒介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我们看到了更为宏伟的媒体大厦。

01 人工编辑和机器算法

我们先稍微回顾一下新闻门户产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中国,还处在纸媒、广播和电视一统天下的传统媒体时代,但经济的迅猛发展让人们对信息量的需求日益膨胀,彼时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无论从丰富程度还是传播速度上都很难满足用户需求。不对,那个时候应该叫做读者的需求。

1997年,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第一篇爆款网文《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出现在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的体育沙龙版块。一年后的法国世界杯中,新浪将24小时直播网络新闻发挥到极致,一举确立了在体育迷心中的地位。

在体育新闻上尝到甜头的新浪,把视野进一步扩大到各大领域。之后,新浪在科索沃战争、台湾大地震、中国加入WTO、悉尼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拔得头筹,进阶成为综合性新闻门户。

此间,新浪也不断汇聚传统媒体的骨干力量。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新浪在事发十分钟后,就通过短信向用户推送了这条新闻。在中国新闻史上,这应该是互联网第一次早于传统媒体发布一条新闻。

就这样,新浪成功走出了业内称之为第四媒体的新闻门户模式:海量内容、准确客观、迅速及时,做信息服务而不是单向供给。新浪模式,不仅体现在VIE结构上,也体现在其新闻模式和传播理念,这种模式和理念也被各大门户网站沿用至今。

如果说腾讯、网易出好产品,阿里输出了电商创业,搜狐走出视频大佬,那么新浪就是网络媒体行业的黄埔军校和“造血”机器。日后的新闻平台,都能看到新浪的影子。

20年来,新浪所建构起来的新闻文化和门户价值,在于承上启下。它既承接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的体现、把关人的重要性,也开启了资讯客户端时代的快速、及时和个性化。它仍然保留着媒体精英意识,舆论引导的血液,同时也不得不在坚守价值判断的同时,拥抱个性推荐。

哪怕满城尽带信息流,本质上,去编辑化是伪命题,毕竟现在的智能算法仍然是人主导,AI并没有自我觉醒意识。就像喻国明所说,算法不是洪水猛兽,沉浸度好的传播产品也绝非等同于白粉、摇头丸。正确打开方式是:我们如何为算法植入价值观,如何为极易产生沉浸感的算法型产品加入干预和提醒机制。

后来我们都看到了,纯信息流产品狂飙突进的时候,漠视内容版权和人工编辑,最终会付出代价。传媒业固然是进化的,但科技直接拽着它奔向下一个时代的时候,如果摒弃上一个时代媒体的内核,必然摔得很重。

02 媒体人与互联网人

如果没有做企业家,新浪的灵魂人物曹国伟可能也会成为一个媒体人。他是著名的8413班的班长,复旦新闻黄金一代,他的同学几乎掌舵着中国传媒行业的半壁江山,不乏上报集团社长裘新、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曹轲……一串串闪亮的名字。

身上带着媒体基因的曹国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但他实打实参与了新浪所有的命运大事,并且踩准了媒介变迁的每个节点。

2000年新浪上市;2003年和2004年完成了广州讯龙以及深圳Crillion两大无线增值业务公司的并购,由此走到门户盈利的转折点;2009年完成中国互联网行业首例MBO,结束了新浪股权分散的局面;推出微博,迅速成为现象级明星产品,风靡全国;微博大战,开启web2.0时代,战胜搜狐、网易等老牌劲旅,也击退了腾讯这样的社交龙头。

中国的互联网大佬之中,曹国伟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互联网人中最懂媒体,媒体人中最懂互联网。

微博所建构起的壁垒,让马化腾意识到,腾讯要想拿到移动互联网的船票,不能靠另一个微博,而是要在别处下功夫。内部赛马的过程中,微信登场了。这就是中国互联网互相竞争、互相成就的典范。

在中国做内容,要先敬畏内容并且理解媒体的边界,在这一点上,新浪和微博可能是拿捏最妥当的。

2006年,曹国伟就判断出媒体行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内容形态多媒体化、消费终端移动化、内容来源PGCUGC化。这一前瞻在日后12年的媒体发展中逐一被验证。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如果没有新浪和微博,当下国人的内容消费几乎都由产品经理所决定,微信、王者荣耀抖音。并非是说,我们对内容的态度,和对产品的迭代是完全隔开来的。只是过去20年,媒介的发展迅猛与传统媒体的荣光褪去,形成鲜明对比。

某种程度上,曹国伟和马化腾在赛跑,微信的崛起让微博更有危机感,必须继续加深护城河,于是有了巩固明星资源、深耕垂直领域、布局视频战场、市场不断下沉。熟人社交并没有取代广场式的社交媒体,而是互相成就了微博和微信的两微时代。

直到现在,我们看到的,仍是铁打的两微,流水的一端。媒体人和互联网人的赛跑,也成就了新时代媒体业的繁荣。

03 公共思维和娱乐方式

时光倒流至2010年。那一年,Google退出中国、王家岭矿难、南平杀童事件、玉树地震、富士康连环跳、宜黄血拆、上海火灾……无数的新闻背后,人们在微博上分享信息、PK观点,一个话筒搭上了另一个话筒,无数的声音开始激荡。

以“记录我们的命运”、“重新打量每个生命”为宗旨的《南方人物周刊》,把年度人物授给了微博客。那些微博使用者,不管是名流还是凡人,他们都是微博客。

《南方人物周刊》在评语中写道,我们看到微博作为新的传播工具与社交工具对现实的影响,其实这也是现实在网络上的投影——当中国的现实照进微博的梦想,一切都不再单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甘于做沉默的大多数,开始发出微小的声音,而这些微小的声音,又通过网络工具,聚合成进步的大力量。“岂能因声音微小而不呐喊。”

2011年,曹国伟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同时入选的还有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和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新浪与当今世界互联网的两个巨头站在了一起。《时代》评价称,微博已成为中国最为开放的网络平台之一。

不管是传统媒体无冕之王的过去,还是短视频和直播齐飞的当下,微博的开放性至今都无可比拟。曾如日中天的纸媒也好,风靡一时的短视频产品也罢,它们更多时候只能成为一个传播节点,而只有在微博上,我们看到的是无数传播节点的碰撞和对话。

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用户给传统意义上的“议程设置理论”赋予了越来越多全新的内涵。当传统议程设置理论与新兴传播渠道激烈碰撞时,在传播渠道与传播主体逐渐融合并催生出庞杂的自媒体时,所谓的“受众”群体已经远远脱离了议程设置理论所定义的角色范畴——曾经的被动群体正在主动利用各种社交平台慢慢活跃在新闻传播链条的最前沿。

演化的过程中,由受众依托微博平台对媒体进行“反向议程设置”的现象逐渐凸显出来。

近些年来,多数突发公共事件都发酵并传播于微博,用户通过微博渠道接收和传递信息,迅速将消息扩散。微博成为政府问政于民的通道,媒体发布新闻资讯的媒介,用户娱乐消费的社交媒体。

这两年微博的娱乐化趋势不停为一些人所诟病,但实际上,娱乐本身并没有消解其作为公共舆论场域的角色。公共安全、教育问题、社会民生、文明素养、司法案件、自然灾害、旅游形象、医疗卫生等等舆情话题,仍在微博上被充分讨论和传播。作为大众化社交媒体,微博其实始终承担着让小众不孤单,让个体有发声渠道,让新人崭露头角的职能。

只不过,每一代人的内容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70和80后,成长于网络萌芽期,他们对互联网的印象更多是信息渠道,比如:新闻门户、现在的资讯客户端。90后成长于移动互联网,网络对他们而言更具有关系连接属性。而到了00后,网络已经融为他们生活体验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对90后和00后而言,互联网关键词在于,短视频、直播和社交,综艺、追星和粉丝应援。当社会话语权逐渐交到90和00后手上,社交媒体的娱乐化就在所难免。

情况就如同时代缺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偶像填充空白。每一个年轻人理想的社会关系,投射成了他们对明星偶像“爱的标记”。所以我们看到了TFBOYS、杨超越和王菊。这和罗大佑、李宗盛、四大天王走红的方式自然不一样,但偶像的时代精神仍然相似。

从新闻门户到社交媒体,从第四媒体到web2.0,从媒体到内容平台,新浪走过20年,一方面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新浪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媒体和社会的进步,革新传播方式并重塑人际网络,更重要的是开启公共思维,倡导自我认同,创造个性化娱乐方式。

我们谈了多年的媒体融合,其路径仍在调试,需要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共同迭代。没有谁彻底颠覆谁,谁取代谁,科技的创新和内容的浪漫,微言大义和博取注意力,都是这个时代的体温。

 

作者:吴怼怼,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吴怼怼

]]>
青瓜早报:今日头条因发布违法广告,被罚300万;华为正自主研发手机系统替代Android //www.f-o-p.com/108374.html Fri, 30 Nov 2018 01:12:02 +0000 //www.f-o-p.com/?p=108374

 

早安,朋友,一起来看今天的早报!

一、头条:华为确认正自主研发手机操作系统替代Android

1.华为确认正自主研发手机操作系统替代Android

11月29日消息 此前,一直都有传闻称华为正在研发自主操作系统用来取代Android,现在这一说法得到了证实。日前,大V@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发帖称,认识了一位华为手机终端技术支持专家,有疑问可以提问。这位专家正是华为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小龙Bruce_Lee。 互动中,有网友询问华为是否在研发自己的操作系统,原博主给出的回应是正在研发中。(IT之家)

@卡卡38085:希望搞一个真正的中国系统平台

@以点:支持华为! 否则一直被美国掐着脖子

@太空穷人:希望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可以拜托安卓系统的种种弊端…

二、国内新闻

2.科技部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暂停相关人员科技活动

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南平今天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部坚决反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已经采取行动,暂停相关人员的科技活动。以下为徐南平讲话节选:

3.字节跳动回应“贷款15亿美元”:不予置评

11月29日晚间消息,知情人士消息称,今日头条母公司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字节跳动”)正与数家华尔街银行谈判,希望最多从这些银行获得15亿美元的贷款。对此,字节跳动方面向新浪科技回应称不予置评。此前,曾有多则消息称字节跳动Pre-IPO融资,具体融资金额未披露,投前估值达到750亿美元。字节跳动均未做确切回复。

4.今日头条因发布违法医疗广告,被罚款300万元

11月29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今日头条”在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的情况下发布医疗广告,违反了《广告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对今日头条违法发布同仁堂保健食品广告以及非处方药非法广告,共计罚款300万元,处罚决定日期为2018年11月19日。目前,字节跳动向新浪科技表示对此事暂无回应。

5.蚂蚁金服组织架构重大升级,胡晓明出任蚂蚁金服总裁

11月29日晚间消息,蚂蚁金服宣布组织架构升级:阿里云原总裁胡晓明(花名孙权)出任蚂蚁金服集团总裁,向董事长兼CEO井贤栋汇报。井贤栋在邮件中热烈欢迎胡晓明回归,并表示,他的回归是蚂蚁金服组织架构的重大升级。

 

6.锤子加湿器难产导致发货延迟一个月,官方道歉

11月6日,锤子科技发布畅呼吸智能落地式加湿器,预计11月25日开始发货。没想到,11月29日,部分消费者并没有等到加湿器的发货通知,反而收到了延迟发货的短信,延迟了一个多月。锤子科技称,由于生产原因,预计12月31日起开始发货。

7.腾讯整编短视频:QQ看点后台取消,全部并入企鹅号

据知情人士透露,QQ看点的后台已经调整了近一个月。此次调整之后,会直接取消QQ看点的后台,之后合并至企鹅号。同时,企鹅号会统一地管理平台的机构与内容,发挥内容中台的作用。例如,企鹅号近期就推出了两项新计划:统一高价采买短视频内容、招募达人。

8.携程孙洁否认”大数据杀熟”:是航空公司价格变化

11月29在某科技论坛上,携程CEO孙洁表示,携程绝不允许大数据杀熟和价格歧视,“无论是否有优惠券,价格是实时变动的,我们只是传递而已。可能几分钟价格会有变化,但这是航空公司价格的变化”。孙洁认为,目前携程的客户有50%是商旅出行者,另外50%希望定位在中高端消费者。

9.华为首次公布核心供应商名单:合作33家美国厂商,含英特尔高通

近日,华为首次对外公布了所有核心供应商的名单,其中华为的核心供应商共有92家,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合作33家美国厂商,大陆厂商22家,日本11家,中国台湾10家,英特尔与高通上榜。除此之外博通、联发科、三星、索尼、天马、富士康、台积电、微软、甲骨文以及德州仪器等也在其中。

10.沈南鹏评拼多多:没有人像拼多多做的这么好

11月29日,在财富全球科技论坛上。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指出,相比美国,中国公司正在越来越大,产品越来越复杂,“例如拼多多,没有人像拼多多做的这么好”。“我很幸运,我抓住了13年间互联网快速增长的机会”, “中美相比较,在消费电子方面,中国走到了前面,企业应用可能有些落后。如果你真的专注于这个领域的话,我想你恐怕要有收获了”。

@我为珍珠狂才:反正农产品是真心不错,平台这么多,做得好的也就这几家

@海阔天空:说得很中肯,而且拼多多的东西确实很实惠

@清风001:应该改一个字:没有人像拼多多做的这么假!

11.摩拜自行调整运营区域致额外费用 律师:涉嫌违约

近日,摩拜单车更新了运营区域,有用户发现,在购买摩拜骑行套餐时,会有一个骑行套餐购买须知,其中规定“骑行套餐购买或续费成功后不支持退款”。对此,律师表示,此规定是摩拜单方规定,属于格式条款单方免除自己责任,应认定无效。

12.金立董事长上老赖名单26套房被查封

11月29日消息,金立董事长因赌博欠下巨款,无法偿还兴业银行的债务,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8年8月4日已经查封了金立通讯名下以及刘立荣名下的5辆车、26套房产等。而金立通信董事长刘立荣、财务总监何大兵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对相关公司法定代表人限制高消费。

 

13.猎豹浏览器App:不会也绝不可能“监听”用户电话

猎豹浏览器App全新版本今日正式上线,针对相关管理机构近日提出的猎豹浏览器“Android目标API版本过低”和开通“监控电话外拨权限”的问题,猎豹浏览器App相关负责人表示,猎豹浏览器App从来不会、也绝不可能”监听”用户电话。猎豹称,猎豹浏览器App“监控电话外拨权限”的背景,源于安卓系统低版本的早期手机生态。(网易科技)

14.微信“语音克隆”或因用户使用了外挂软件

针对关于“语音克隆”引起微信语音欺诈的报道,微信方面表示,微信语音无法转发,是基于产品设计之初个人隐私保护考虑。经核实,欺诈者发送的语音并非被仿冒人声音,而是利用刻意制造嘈杂的环境效果、以及发布语音这个动作证明身份的心理暗示,以降低其他用户警惕,获取对方信任。存在用户使用了“山寨微信”(微信外挂软件),并感染木马,造成手机资料被木马窃取。

 

15.蘑菇街路演PPT曝光:发行区间14到16美元,12月初上市

蘑菇街日前更新招股书,确定发行价为14到16美元,最大融资金额8740万美元。蘑菇街主承销商为摩根士丹利、瑞信和华兴资本,股票代码为MOGU。腾讯为蘑菇街最大股东,持股17.2%,有4%投票权;高瓴资本持股9.8%,有2.3%投票权。另外,据知情人士透露,蘑菇街预计在12月上旬在纽交所上市。(雷帝触网)

 

16.恒大健康:紧急仲裁员驳回贾跃亭请求

 

恒大健康发布公告称,时颖收到紧急仲裁结果。紧急仲裁员全面驳回“合资公司剥夺时颖对合资公司的资产抵押的申请”。此前,贾跃亭于11月12日再次向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提出紧急仲裁申请,要求剥夺恒大的资产抵押权。据知情人士透露,作为败诉方,此次贾跃亭须承担自己及恒大方的诉讼及仲裁费用,合计约830万港元。

17.有赞吸纳前腾讯OMG高管,发力广告业务

有赞近期已低调吸纳来自腾讯OMG(网络媒体事业群)的高管赵强,发力广告业务。赵强此前担任腾讯OMG区域拓展部总经理 ,供职腾讯15年,曾负责过无线增值业务、腾讯地方站经营、互联网广告等业务。有赞内部人士透露,有赞CEO白鸦曾于一个月前内部邮件公布赵强加盟有赞,并称赵强将重点梳理有赞广告的业务及产品逻辑。

 

18.消息称OPPO明年2月要推出可折叠智能手机

据外媒报道,可折叠智能手机要来了,手机制造商OPPO也加入了这个潮流。该公司的产品经理证实,OPPO公司将会在明年2月的全球移动展会(MWC)上推出一款可折叠智能手机。但是,他并没有透露这款可折叠智能手机的规格或发布日期。因此,这款手机可能只是一款原型机,还没有准备好出售。(腾讯)

19.广电总局将公布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内容审核标准

11月29日,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表示,要把治理乱象作为当务之急。在总局指导下,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国内主要视频网站,制定了《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100 条,近期将向社会公布,必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短视频传播秩序。

20.自如租客称遭室友“投毒” 公司回应:未证实是有害物体

11月29日,自如租客吴女士在网络发文自己遭到室友“投毒”,由于生活矛盾纠纷,一名未登记身份的邻屋租客在冰箱她的食物中放入了AB胶,产生强烈刺激性气体。对此,自如方面对记者表示,警方没有证实投放的是有害物体,目前正在积极为租客解决问题,全力配合提供换租服务。(界面)

三、国际新闻

21.11人偷窃三星技术转卖中国谋利近亿,已遭韩检方起诉

据外媒报道,韩国检方已针对11名被指向中国泄露三星OLED折叠屏的工作人员发起诉讼。这起诉讼由韩国水原检察官办公室发起。据称,涉案人员成立了一家独立的空壳公司,获取三星的使用设备和屏幕图纸。然后,他们在中国转售这些文件,共谋利155亿韩元(约1380万美元)。韩国检方称,这些人使用虚假姓名、联系方式和个人邮箱地址以掩人耳目。(新浪科技)

 

22.沃尔沃首席执行官表示目前没有上市计划

 

吉利旗下的沃尔沃汽车首席执行官Hakan Samuelsson周三在洛杉矶汽车展表示,该公司目前没有上市计划。当被问及该公司是否会考虑通过可转换债券筹集资金时,他表示:“这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而且这是一个动荡的市场。”Samuelsson重申,沃尔沃将利用现有现金流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新浪财经

23.德国反垄断机构宣布对亚马逊展开商业调查

据国外媒体报道称,德国反垄断机构日前就是否在利用其市场地位与在使用其网站的其他零售商建立关系一事,对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展开了调查。亚马逊方发言人拒绝就这一调查程序发表置评,只表示“公司正在全力合作,并将继续努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24.苹果在美遭集体诉讼 因Mac未安装灰尘过滤器

11月29日,苹果在美国遭遇一起新的集体诉讼,被控在明知会因此导致处理器和屏幕因为灰尘增多而受损的情况下,仍然出售没有配备灰尘过滤器的iMac和MacBook。本案由美国加州北部地区法院受理。原告律师希望停止苹果的不公平行为,还希望额外获得赔偿,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每人最高索赔5000美元。

25.YouTube将开放原创内容免费观看

根据Hollywood Reporter报道,YouTube计划在2020年前缩减原创节目制作预算,并将原创节目与广告服务结合,向全部用户免费开放。具体为YouTube原创内容发布后,付费用户可以收看全部内容,免费用户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同时,YouTube会向付费用户提供一些独家内容或是导演剪辑版电影。(品玩)

 

26.苹果iOS 12市场份额超75%,普及速度远快于iOS 11

数据分析公司Mixpanel最新数据显示,苹果公司最新一代移动平台iOS 12的普及率快于上一代产品,目前的市场份额已破75%。Mixpanel称,在去年12月17日,上一代移动平台iOS 11的市场份额达到75%。而新一代移动平台iOS 12在昨日就赢得了75%的市场份额,所用时间较iOS 11短了三个星期。(腾讯科技

27.高通CEO: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与苹果和解

1月29日,高通CEO史蒂夫·莫伦科夫(Steve Mollenkopf)周三接受美国财经媒体CNBC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很快会与苹果达成和解。莫伦科夫解释道,虽然双方的法律纠纷不断升级,但他们仍在展开沟通。另外,他仍然相信高通和苹果即将和解——可能会在今年或明年初实现。

今日思想

我商业成功主要是妈妈名字起的好,名字起得好是革命的一半,后天努力根本不重要。所有起名蔬菜水果动物的像小米、苹果手机都生活的很好,还有360、58数字型的有很容易记,成功的几率也会很大。

——江南春

 

作者:静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i黑马

]]>
如何策划一个活动?活动策划方案流程构思 //www.f-o-p.com/108341.html Thu, 29 Nov 2018 08:28:24 +0000 //www.f-o-p.com/?p=108341

 

一、活动任务分配原则

1)具体的 2)可量化的 3)可实现的 4)相关性 5)时效性(根据工作任务的权重、事情的轻重缓急,拟定初完成目标的时间要求)

二、甘特图制作流程

1)明确活动牵涉到的项目。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目标、开始时间、工期。

2)确定项目之间的依赖关系,找到活动决定性项目。

3)对于进度表上的不可预知事件要安排适当的富裕时间(Slack Time)

4)确定活动任务的执行人员,包含部门、姓名、联系方式。

5)绘制甘特图。

【笔记】《7招做出让老板点赞的活动策划》之TOP5活动管理

甘特图分工

【笔记】《7招做出让老板点赞的活动策划》之TOP5活动管理

甘特图进度安排

三、与各部门同事沟通的注意事项

1)产品经理

① 同频道的语言沟通:建议产品需求文档,尤其是核心功能点的交互需求必须写明。

② 告知收益,不邀功:明确告知该项目对他现在所负责的产品收益。

③ 虚心求教,合作共赢

④ 合理借力领导

2)设计

良好的合作是建立在尊重与交流上的,要尊重对方的专业水平,与对方有策略地沟通。

① 提前参与,有效设计

UI提前参与能够在后续的页面设计过程中,使我们少花时间去重复解释原型图每个按钮的交互。

② 迂回说服,给予肯定

如果有更好的交互完善修改需求,可以先对他的作品给予肯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修改需求,避免UI觉得没必要修改。

③ 群组沟通,进度互通

在活动开始前建立线上项目讨论组。

3)技术

① 充分说明,调动积极性

在跟技术提需求是,要让他们充分了解这个需求的来龙去脉,不仅仅是知道我们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做。

② 明确需求,别轻易改动

提供给技术的开发文档和页面最好是最终版。

③ 模块沟通,让问题沉淀

把所有产生的需求说明和建议统一放到项目管理工具中,尽量避免中途打断技术人员的工作。沟通问题尽量以文档形式完整描述,便于整理与统计。

4)客服

① 活动前给客服提供一份答疑文档

活动前应该尽可能全面和详细地预见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回复话术,联通详细的活动信息(活动形式、活动时间、奖品设置等),建立一个客服文档提供给客服人员

② 建立有效的即时沟通机制

③ 区分共性问题与特殊问题

5)财务

① 像跟老板一样跟财务沟通

活动策划方案时,老板考虑的是全局和效果,而财务考虑则是数据和收益,角度完全不同。

② 慎提超出预算限额的需求

四、分工原则总结

1)活动的项目分工都要遵从SMART原则

2)甘特图是一种非常好的分工说明工具,决定性项目要安排给最靠谱的伙伴。

3)和产品沟通,告知收益,虚心求教,适时借力领导。

4)和UI沟通,提前参与讨论,给予肯定。

5)和技术沟通,告知活动完整背景,明确需求,别轻易改动。

6)和客服沟通,细化活动规则,尽可能的文档化。

7)和财务沟通,尊重财务同学的专业度。


TIPS 1:重视活动预热

原因:因为活动期间一般是首日参与人数最多,需要抓住第一天的流量

TIPS 2:活动的风险点

技术方面,上线时间Delay或上线后Bug。

推广方面,资源未按时间到位。

用户方面,活动主打卖点用户不买账。

外部环境,其他热点爆发,如鹿晗关晓彤、李晓璐出轨、霍金逝世。

法律方面,有违法行为,如黄反、种族、地域、消费者权益。

作弊漏洞,被用户找到规则漏洞,刷单、灌水。

TIPS 3:上线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 数据:要对数据走势有预期,如果超出波动范围,被认为是异常情况,需追查原因。

■ 反馈:紧密关注会出现用户反馈的所有平台,比如用户群、贴吧、微博、朋友圈等。

■ 收集有价值信息:可优化的流程或体验、记录数据的波峰和波谷、收集用户的反馈和讨论、活动过程中有趣的截图,作为之后活动分析的素材。

TIPS 4:活动总结

■ 内容包含:背景、目标、效果、详细分析、经验分析、后续计划

*效果评估:在活动前后的对比分析,活动指标的拆解分析以及活动预算和实际成本对比。

*详细分析(可以参考如下):

① 用户转化漏斗模型(结合数据分析出问题的环节)

② 用户参与行为分析

③ 传播效果分析

☆活动亮点总结

☆活动不足总结

*后续计划:

活动方面、组织方面

 

作者:黄玥_Sara,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黄玥_Sara

]]>
聊聊「产业互联网」:做2C和做2B有什么区别? //www.f-o-p.com/108329.html Thu, 29 Nov 2018 06:10:19 +0000 //www.f-o-p.com/?p=108329

 

做2C和做2B有什么区别?产业互联网,是否一定是“甲方、乙方”的服务模式?

在我离开腾讯的一周后,腾讯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宣布成立。我之前作为产品经理角色,做过的大多数业务,包括「互联网+」,包括「智慧零售」,都被划到了这个新的事业群中。

最近,关于CSIG的消息不少,似乎一夜之间,互联网就被硬生生的分割成了「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前者对应俗称的2C,后者则对应俗称的2B。

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熟悉的逻辑,去理解看起来像新鲜事物的东西。

我在最近的面试中,遇到过不少既做过2C,又做过2B的同学。我会问他们:「你们觉得做2C和做2B有什么区别?」答案大多数都会涉及以下两个视角:

  • 着眼点不同:2C重体验,2B重盈利(其实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重目标,盈利是最常见的目标之一)
  • 用户特征不同:C端用户更加漫无目的,所以需要各类运营去“哄”;B端用户更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真的吗?我怎么说也算做了3年多的2B,真不觉得B端用户更清楚自己要什么)

事实上,持这类观点的同学,代表了国内整个2B方向上面的现状,就是:国内所谓的2B,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一些“外包”的性质。

没有任何鄙视外包的意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只是,我理解的「产业互联网」,其实远远不只是我们印象中的2B。对于做「产业互联网」方向的公司,特别是类似BAT之类的大公司来说,能做的事情非常多,想象空间也很大。

一、产业互联网,是否一定是“甲方、乙方”的服务模式?

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是这样的。其实不一定。

一般来讲,甲方是针对乙方来说的。我们做2C类的产品,其实也是在为用户服务,但我们不会把用户称为甲方。

区别在于,甲方的定义更像是一个项目的主导者,他要决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而2C产品中的用户往往没这个权利,用户只能反馈,具体产品怎么做,做成什么样,产品经理决定。

甲方主导,乙方干活,是传统2B(外包)产业中的最核心商业模式。但这个商业模式一定是建立在甲方本身有能力做出最优决策的前提下。

而产业互联网不同,大多数看起来像甲方的机构,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出“互联网产品该如何做”的决策。

一正一反两个例子来说明。

正例:各银行的app

银行是传统商业世界中典型的甲方客户,习惯了自己来定义全世界。基于此,我们回忆一下:

  • 有哪家银行的app在你的印象中非常好用?有吗?
  • 有哪家银行的app在你的印象中特别难用?我能随手列出5个以上。

为什么?很简单,银行作为甲方机构,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对于互联网产品做出最优决策。

这里面有个分支,有同学可能会问,我觉得招商银行的app还可以啊。怎么解释?

主要是因为:

  • 招行花了大价钱,请唐硕做了整体的体验方案;
  • 招行的互联网团队非常强大,核心成员大多数是腾讯过去的。所以单就这个模块本身来讲,已经很难说它是一个传统机构。

反证了传统甲方无法对互联网产品做出最优决策这个观点,就这样。

反例:阿里

在很多同学眼中,阿里系是国内做2B生意的代表。但是我们想一下,阿里系是一个乙方角色吗?除万网外,完全不是(不好意思,我又顺手黑了一个)。

想象一下:

  • 你想接入支付宝,更有可能是你遵循支付宝的规则,还是支付宝适应你的规则?
  • 你是国际著名的服装品牌,要在天猫开店。更有可能是你遵循天猫的规则,还是天猫为你定制服务?

结论不言而喻。在阿里的大多数体系下,阿里才是这个项目的主导者。所以,阿里系在做的,我认为是产业互联网,并不是传统的面对甲方的2B业务。

即便是类似钉钉这样的平台,也一定是把定制化的部分交给服务商去做。你说你想要一个xxx,想让钉钉原生提供?如果只是你想,那不可能。

二、咨询公司的原罪:长期执行和迭代问题

上一段中提到唐硕。类似这样的咨询公司,其实在传统的2B市场中扮演着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

在传统商业世界,咨询公司往往是高大上的代名词。高端咨询公司的人有时会戏称自己是“卖PPT”的,一份100多页的PPT,4周时间,可以“卖”几百万美金,并且各种大公司会抢着来送钱。

听起来跟上述的甲方乙方的模式完全不同。虽然高端咨询公司也会自称自己是乙方。

但是,咨询公司虽然强大,却有一个“原罪”,那就是,其服务往往只适用于相对宏观的需求和项目,如果是一些长期的,需要重执行的项目,咨询公司往往是做不好的。我们回忆一下,有没有任何一个我们印象中做得好的互联网产品,是高端咨询公司做出来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为什么这么高大上的咨询公司,在互联网这么高速发展的今天,就不想想,开拓一下互联网咨询的市场?现在听起来人人都需要互联网思维,利用咨询公司自身在商界的影响力,写100页PPT,去教一教别人如何做互联网,岂不是很好的生意?

理由很简单,一个咨询项目,少则4周,最多,估计半年也就顶天了。这样的商业模式决定了:

  • 咨询项目没办法长期进行,而互联网产品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
  • 咨询方案无法有效迭代,更不用说快速迭代,而迭代是做好互联网产品的基础
  • 咨询项目往往只能提供一个方案,但执行环节无法被有效的把控。而互联网产品,点子没那么重要,关键还是在对的时间最好对的事情

因此,虽然咨询公司与甲方的关系,其实是传统商业世界中最接近目前我所定义的产业互联网的,但最终效果还是不够好。

三、说回「产业互联网」,除了2B2C,还有其他可能吗?

铺垫了这么多。当然是有!

从甲方视角来看,去采购2B服务或产品,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赚到更多的钱。

据初中政治书记载,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所以,2B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B端更好的盈利。而对于大多数B端用户来说,它们的盈利方式往往正是通过服务自身的C端用户,来实现的。所以更好的盈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好的服务他们的C端用户,从而赚到更多的钱。

传统的2B往往没看透这一点,他们2的真的是B。做ERP,做财务系统,做各类OA,都只是在试图提升B端内部的效率或者信息化水平。这固然很重要,但这并不是B端的最底层需求。

或许,我们可以做一类服务,叫做先2B,再2C,或者通过2B去2C。

典型案例,还是支付宝。

支付宝(只说支付部分)到底是个2B产品,还是2C产品?难说。但它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我心目中的「产业互联网」产品。

支付宝通过2B去2C:

  • 为B端服务,提供可靠、廉价的支付渠道,帮助其解决最基本的商业问题
  • 通过上述,让C端用户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付款,从而更好的帮助B端去服务它的C端用户

B端服务,主要还是由B端商家掌控。例如,要不要开通信用卡收款,是否使用各类营销工具等等。这些B端商家根据自身需求,会比支付宝更加专业。

同时,C端服务是完全统一化的,你是一家大型商业机构,你跟支付宝说,我需要在用户付款的时候做一个特定的手势,从额头中间画一条线,到胸部,然后画一个圈,才能支付,这是我们的营销策略,我们线下遍布全球的2万家店都这么做。支付宝会怎么说?一定会说:滚。

四、综上

产业互联网并不是传统的2B市场。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互联网公司与传统机构并不应该是谁为谁服务的合作方式,而是应该相互融合,彼此尽可能的了解对方,然后各自做好擅长的部分,一起把生意做大。这其实也一直是我对「互联网+」这个过气名词的定义。

至于腾讯说,愿意做工具箱。我觉得,那只是个营销策略而已。如果我现在说,你根本不懂互联网,所有互联网部分听我的,你滚蛋。你肯定就不跟我玩了嘛。所以我说,我说工具箱,我来赋能的。就这样。

最后

评论一下腾讯CSIG?现在已经离开腾讯,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评论了。

  • 非常开心,腾讯终于迈出了这一步。产业互联网是个大生意,但需要慢慢耕耘。因为这个领域里面,涉及更多的人与利益的关系。不像2C产品,只要满足需求,提升体验,砸钱就可以做得很好。
  • 但是,在微信体系被以适当的方式整合之前,CSIG本质上跟原来分散在各事业群中的业务相比,没什么太大的不同,也无明显优势。而整合微信,难于上青天。
  • 不赛马,很好,我认为这是迈出了第二步。

 

作者:刘涵宇,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产品经理刘涵宇(ID:uxcafe)

]]>
活动运营需要掌握的5条交互原则! //www.f-o-p.com/108023.html Tue, 27 Nov 2018 08:47:10 +0000 //www.f-o-p.com/?p=108023

 

本文结合近百次的案例实操和广泛的交互专业知识研究、整合、提炼,给出活动运营最需要掌握的五个UI基本原则,enjoy~

首先交互策划听上去是很复杂的一件工作,实际上的交互策划领域也确实有众多的专业方法论以及细分研究领域,但是交互策划的研究归根结底也是为了配合文案策划实现三个层次的用户体验效果即:

  1. 准确有效传递信息
  2. 影响用户进行某种操作
  3. 让用户产生传播

 

当然这三个层次的效果还需配合实际的产品体验和产品价值才能达到,但文案和UI的策划在这三个效果实现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地基,起到了为实际内容提供转化支撑的坚实作用,文案以及交互策划越有效,内容的体验和价值就越能放大。

理解以上概念之后,回归到活动运营的范畴。如文案策划逻辑,我们先从基本的有效传递信息着手,了解怎么先做到把产品体验和价值准确有效的传递出来,也就是从50%做到100%的过程,这是最基本和必备的UI策划能力要求前提。后续基于这部分的内容,我们会从另外的角度来探讨从100%到120%甚至1000%的后两个阶段。

“世界上本来没有交互,人用着用着就有了”

——李白

UI:user interface(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为了不被diss这里把概念补充完整,UI指的是泛指用户界面,目前我们把界面样式美观称为UI设计(也就是你所熟悉的视觉,UI偏平台视觉设计)交互设计叫Interaction Design,或者是UX(user experience用户体验设计)人机交互一般较HIC(Human Centre Interaction或者是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什么是交互界面设计?就是怎么与一个事物产生正确有效互动的方式。

交互形式本来是没有对错的,但是有一天第一个发明螺丝钉的人把螺丝钉设计成了顺时针旋转,然后大家用起来觉得还挺顺手久而久之所有的人和所有的螺旋产品都遵循了这套流程,逆时针旋转的螺旋瓶盖成为了奇葩的错误的交互形式。

这个就是交互产生的本质,基本正确和良好的互动体验结合长久培养形成的习惯以及广泛的共识。

所以交互策划能力就是关于既有交互原则和经验的使用,当然也存在对于原则经验不同层次的解读和理解深度,理解的越深刻你就越能够游刃有余的利用交互原则创造各式各样优异的体验。

当然,你也可以创造和培养你的用户习惯一种全新的前所未见的交互形式,以帮助你形成产品特色或者是用户转移的使用习惯成本。但是这样的高级骚操作,一般只是在产品本身价值足够大,或者用户量级垄断性优势的产品才敢轻易尝试(有些没有这两个优势的产品也在尝试可能是交互师脑子卡了)。

例如:微信和苹果的产品上,你就可以见到很多独特创造的交互体验,竞品只能模仿,或者接受用户转移的习惯成本的代价。

扯远了,我们回到活动运营范畴。我们先打基础,学会基本的UI原则已经足以你把产品体验和价值100%的传递出来。以此为基础,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可以继续深度研究下去。就

结合近百次的案例实操和广泛的交互专业知识研究、整合、提炼,给出活动运营最需要掌握的五个UI基本原则,理解并用这五个原则实时检查你策划的页面,可以基本实现有效清晰传递信息的第一层级目的。

3W原则

what/where/how,为什么这三个W老是出现在各种问题分析原则和逻辑组织框架中,因为人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三个问题。当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明晰的状态下,人们就会舒适且放心,反之就会不安和想要改变这个现状。

所以优秀的交互设计第一个需要遵循的原则,也是很多交互设计会忽略的部分,就是无时无刻不让你的用户明晰所处页面的3W:

  1. 我现在所处在的这个页面是做什么的页面
  2. 我现在所处的页面在整个浏览‘地图’中处于什么位置
  3. 我应该怎么操作才能达成我的目的

去大量的观察和分析优秀产品以及专题策划是如何在每一个页面分别实现3W的。

例如:

  1. what:常见的搜索框样式让我知道这里可以搜索;
  2. where:搜索的路径表让我方便的在各级页面来回检索;
  3. how:直接明确的按钮形式和引导文案让我知道点击就可以达成目的。

收集和记录最常见而不是最华丽的方式,合理的组合,并用3W原则来检验你的页面是否缺失必要的元素,这个是让用户愿意留下来完成操作的基本。

要注意的是,三个问题并不都是以直白的交互元素或者是文案直接传递给用户的,只要是常见的用户形成习惯的形态都是可以的。例如:上下两个长条框,就是没有任何文案,大部分用户也会知道上面是账号输入框下面是密码输入框。

灵活运用,不要死板硬套。

预期一致性原则

引导用户进入下一个页面的操作按钮,不管在当前页面优先级多靠后,下一个页面优先级最高的内容必须与之呼应,这样用户才会有‘我做了正确的操作’的第一印象,否则用户就会产生困惑。简单来说就是,你点击了一个‘查看居家分会场’的文字链,下一个页面的第一优先级内容必须让我知道,我确实进到了居家分会场的页面。

听上去似乎是有点废话的道理,但是回顾一下文案策划里举出的反例,其实有太多项目忽略了这一点。在策划过程中往往只考虑了页面之间的跳转逻辑,似乎用户只要成功点击了按钮,就一定会停留在下一个页面。所以大量的坏案例就是用了欺骗性刺激性的文案引导用户在上一个层级进行了点击,然后下一个页面又用另外的内容来承接。

不符合连续性预期的浏览是非常痛苦的,就像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尝试,当挫败感达到忍耐极限的时候,你的产品有再多价值用户都跑了。当然会有一些比较有耐心的用户会留下来,耗费极大的成本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然后这些用户往往都会有一个心态既然都花了那么多精力了,达成目的的预期也就会更高一些。

所以这些留下来的用户往往在第一次尝试呈现出转化率高的数据效果,除非你真金白银的撒钱否则他们也再不会想尝试第二次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糟糕的活动一开始会有好的转化数字效果,但是数字越做越低的原因,请谨防这个陷阱。

单线程操作原则

活动运营常常需要面对的任务是通过一次专题页面,让用户达成一个主要目的(完成购买,成为粉丝或是发起传播等),最多再附带1-2个次要的任务。如果更多,那么意味着这个不是一个专题活动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依赖更复杂的栏目形态来解决。这个涉及到更专业巨细的交互规划,把他交给合作的产品经理来完成这个任务。

来到活动运营的专题页面领域,问题简单一些,用户的最优达成目的路径去除掉复杂的导航检索设置、不考虑多层级信息组织,任务简化成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何提高用户逐级往下走的转化效率?

当然,你的最终的内容对用户的吸引程度是本质决定用户耐心的因素(如果是一个领取100元现金的任务你可以用世界上最烂的交互完全没问题),所以在既定内容吸引度下如何通过简单的交互原则尽量避免用户跳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面对一个现实,在无线端时代,用户的跳失风险极大提升。PC时代新开页面的逻辑可以让你肆无忌惮的让用户错误操作,只要是新开窗口,用户总能找回标注着已操作状态的上一层级页面。

但是无线端页面逐级覆盖,大量的设备或者浏览器并不能处理好右滑和关闭的关系(甚至连微信这里的体验都很糟糕)。每一次用户错误的跳转都有极大的流失风险,所以一定慎重对待用户的每一次关键点击,当作用户没有回来的可能去对待。

一个最有效应对的方式就是尽量让你的任务完成路径单线程:一路点到底,一路滑到底的体验是无线端最舒适的交互体验。

尽量避免使用任何打乱用户单线程操作的交互形态,常见几种:

  1. 多个用户需要完成的任务,尽量串联成线性而不是一开始就让用户去选择,比如:购买操作和关注店铺操作,一般在用户完成购买后再做关注引导而不是一开始给用户两个按钮。(关注一下现在很多电商网站的无线端版本取消了加入购物车和立即购买的并行设置,大多是根据品类属性或者是促销状态预留一个主按钮)
  2. 导航切换的点击折损率是一路下滑依次放置的折损率1.5-2倍,当然固化运营的栏目长期用户习惯形成后这个差距会逐步消失,但对于短期的活动页面来说,用户很难在第一时间就有动力去理解太多并行的概念并且正确作出选择,以上是大量实际案例测试的结果。
  3. 出现异常流(例如优惠券发放完毕的提示框),不要依赖用户自己回退,用一个明显的按钮(回去看商品)把用户的异常流串回单线操作。

更多的情况大家可以按照这个原则举一反三和验证。

三层优先级原则

总是被diss页面内容放置太多用户阅读很痛苦,如何判断和合适的组织内容量?简单来说三层是一个很好的标准。

每个页面放置主要的一个信息,和一个次要信息和一个补充信息(要注意,操作按钮也是信息)。多余的信息尽量剔除,如果实在有无法剔除的主要信息,用单线操作原则串联到下一个环节。

在专题活动中首屏信息三层优先级的常见运用就如文案部分介绍的:依次告诉我我在哪里(主标题)?我为什么留下来(主要噱头)?我可以做什么(操作引导)?

然后接下来的每一个层级信息组织都遵循以上原则:商品模块三个元素,名称、价格、操作按钮;商品模块下的商品卖点三个元素。

很多交互方法论还在教大家一个记忆大师叫做乔治米勒研究出的人类记忆概念7+-2原则,也就是人可以同时记住的概念是在5-9这个范围内。但是记住是一种主动行为,不要指望用户在一个短期的专题页面会愿意去主动记住你的内容,所以谨慎对待和运用。

但为什么是三,大量的主流的交互界面体验都是三个主要元素和逐级展开的三层逻辑。看看appstore的app界面:app名称、主要卖点、下载按钮。评分界面:评论标题、星际、评论主体。久而久之用户对这种三个元素的阅读习惯形成后,就成为了既定的交互原则。

但也没有那么死板,实在需要补充一个避免风险的信息(奖券发完即止),弱化的微小的字体加一个备注也不会完蛋。

习惯套用原则

根据交互诞生原理我们知道,交互的本质就是用户形成的既定习惯。所以最后必须要遵守的一个交互原则就是,尽量避免创造新的交互体验,尽量运用业内最常见的交互形态而不是最酷炫的交互形态,除非酷炫是你的目标而不是转化。

这个原则还有一个更高阶的运用形式,就是把既有交互的参考从线上体验拓展到所有与人产生交互行为的事物上,只要是大众普遍认知和习惯的交互操作都是你可以借鉴的。

举一个例子:很多活动运营都会有策划互动游戏的经验,当然抄大家熟悉的互动游戏模式是最不会错的方法。但是如果想在互动体验里面做一些创新,建议你去借鉴既有的线下游戏体验而不是自己独创一个全新的交互操作。

一进来需要用一个浮层和一大堆箭头文案指导你如何操作的互动游戏是让人很抗拒的,如果你的互动游戏是完全参考了线下的抓娃娃机,页面里面的遥感和抓取按钮并不需要你做任何解释,用户进入页面第一时间就知道如何操作。

同理,一瓶可乐我知道可以摇一摇,一个剪刀我知道要把手柄捏起来,一个气球我知道可以戳爆。

举一反三,你就可以创造有趣但又有效的互动形式。

一个有效的技巧

PC时代传承了大量的交互经验,当然大部分都是有效的,毕竟用户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培养已经形成了习惯。但是时刻思考一个问题:用户现在是在用手指点击而不是鼠标,你就能发现大量可以优化的交互点。

例如:圆形的按钮更符合用户手指的形状,方形的按钮更多是鼠标点击的形态,在关键的点击引导环节,用一个大大的立体的充满点击感的圆形按钮带给用户的点击欲望绝对大过一个常规的方形按钮。

我都不用截图举例,自己想象一下是不是。

当然以上的交互原则并不是全部,但是只要能时时运用检查,举一反三,搞定活动运营常见的任务,达成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减少跳失已经完全足够。如果还希望往接下来的两个阶段走,成为更专业的UI大师,可以做两件事情:

  1. 学习更多的专业交互知识,同步搜集大量的有效交互案例,配合实践沉淀自己的交互方法论和交互原型库。
  2. 通过用户洞察能力的提升,培养文案和交互的敏感性,这个后面会展开聊。

 

作者:SKY#沙铉皓,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SKY#沙铉皓(ID:skyhaha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