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Fri, 16 Nov 2018 08:26:02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9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人类简史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为什么现在的品牌打广告都不讲故事了? //www.f-o-p.com/106779.html Fri, 16 Nov 2018 08:26:01 +0000 //www.f-o-p.com/?p=106779

 

从观看感受来看,大众喜欢的广告一定是说故事的广告,这类情节性广告用今天通俗的说法就是能“走心”,无论是让你哭或者让你笑,无非都是在感动你。而外界对广告创意的感知,与广告人这种讲故事的手艺密不可分。

 

按前两年畅销书《人类简史》的说法,人类的凝聚、发展都是靠故事,但不得不承认,讲故事的广告正在逐渐消失,近几年所谓的“走心”广告,其实都是行货。整体上看,广告人的讲故事手艺可能在严重退化。

 

消失的好故事

 

先回想一下,让你感动的“走心”广告片,你能想到几个?

 

不说国外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广告(下次再聊下这些地区的),在内地,你也许找不到太多打动你的广告案例。近两年的,也许你能勉强想到招行的《番茄炒蛋》;再早一些,也许能想到多芬、SK-II关于女性主题的广告片……好了,发现没有,天天在说“走心”,但我们却并没有记住什么“走心”的作品。

 

时间再往前推,好像更容易想到一些“走心”广告了,比如说央视的一系列公益广告,从《父亲藏饺子》到《妈妈洗脚》,再到更早姜文拍的《三元牛奶》,它们都能够通过优秀的故事技巧让人产生共鸣。

 

广告营销,郑卓然,营销,传播,品牌推广

 

跨越数十年的时间,内地让人记忆深刻的故事性广告数量似乎在减少,不可否认,期间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媒体垄断的环境到媒体碎片的环境,但同样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广告人说故事的能力没以前好了。

 

为什么广告说故事的能力大不如前呢?我们看现在朋友圈中刷屏的营销信息,一方面是互动游戏类的H5,另一方面是各种裂变式的海报,而“走心”类的营销故事少之又少。相比于以前的传统广告形式(TVC、报广等),如今的社交传播信息并不强调情节型内容。也就是说,说故事的能力在推广中的重要性降低了。

 

而另一方面,在朋友圈刷屏的故事型内容多以某个自媒体图文的形式存在,这也与广告信息跨平台规模化重复投放的思路相悖。

30s广告已成为稀有动物

 

人们注意力分散是伴随着两个变化而产生的,一个是媒介渠道本身的分散,另一个是信息的过载。总而言之,碎片化的环境让30秒的视频广告已经成为稀有动物。

 

在这个极容易被打断注意力的时代,我们其实很难集中30秒的注意力去关注一个信息,更何况它是一支广告。事实上我们无论是在视频贴片还是电视上,都很少看到30秒(或更长)的广告了,更常见的是15秒、10秒甚至更短的广告片,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几乎无法说清楚一个故事。

 

用户注意力时间的缩短、广告时长的缩短是“走心”广告消失的物理限制。

 

那么广告如何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达品牌价值呢?靠的其实就是简单信息的大量重复,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品牌传播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重复。

 

极端的例子如世界杯期间的BOSS直聘、马蜂窝、知乎的争议广告,高度提炼品牌价值,然后通过在广告片中大量重复,达到一种“洗脑”的效果,虽然粗暴,但特别有效。而品牌价值点的重复并不仅仅是广告词,还有视觉元素,比如VI主色的大面积铺盖,且如今大部分品牌的主色都非常明快易于识别,一切都是为了传播效率。

 

广告营销,郑卓然,营销,传播,品牌推广

 

想要在用户每天接收的众多短平快的信息中脱颖而出,简单直接的重复成为如今广告制作的主要思路,故事性广告便慢慢没落了。广告片从戏剧变成了符号学。

 

微信不欢迎长视频

 

这里并不是说微信不欢迎故事性内容,而是说微信生态中“走心”的广告片其实是难以传播的。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曾经说过:“媒介即讯息”,波兹曼(《娱乐至死》)曾补充道:“媒介即隐喻”。表达的大意是,媒介的形态会对媒介中的内容产生巨大影响。

 

举个例子,口语传播的时代让知识集中于语言形态,由于口语传播的即时性,人们接收知识信息时无法进行深入思考,因此传播的知识都比较浅显和表面;而文字、印刷的发明,让知识信息传播更适合思考,因此人类进入了一个理性时代,深奥知识的传播大多都是靠书本、靠文字;而电视的发明让信息的传播陷入了一个娱乐时代,电视媒体更适合传播表演性、娱乐性内容,因此电视上播放的内容就有严重的娱乐化倾向。

 

我们可以用这个思路套用到现在的微信生态,之前在其他文章中也说过,微信公众号图文消息是以一种杂志设计思路去设计的,因此我们在公众号中观看视频会非常别扭,拥有诸多体验上的问题。也正因为微信公众号的杂志化思路,导致微信生态中的(短)视频板块也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微信图文/朋友圈是如今广告传播最重要的媒介渠道,但在微信图文化思路下,视频广告并不容易传播起来。我们接触视频广告的两个主要途径(视频贴片和电视),但它们都缺少社交化分享环境。

 

“走心”多了依旧会被厌倦

 

前面说了,品牌传播的第一要素就是信息的重复,我们都知道人的记忆曲线,信息重复对记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剧情类广告并不能使信息的重复变得更愉悦。

 

且不说时长太长、主题元素过于复杂分散,故事类的广告就算做的再吸引人,用户看完一次后新鲜感也会丢失,难以有动力重复观看。就如同看电影一样,拍得质量再好也很少有人会去二刷三刷。

 

印象中几年前农夫山泉曾做过一个大胆的视频贴片尝试,投放了一些几分钟的广告片(好像是两分多钟,记不太清了),但可以由用户选择观看五秒后关闭。现在这种“5秒后可关闭”的贴片形式已经在国内视频网站上偶尔能见到。

 

广告营销,郑卓然,营销,传播,品牌推广

 

虽然当时农夫山泉的广告片质量很好,但毕竟有2分多钟的时长,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样,只完整地看过一次广告片,后来就直接等5秒后点击跳过。连好看的电影都难以让人二刷三刷,广告更是难上加难。

 

用户主动重复观看故事类广告是个伪命题,那么,强制重复依旧无法解决用户心理抗拒问题,毕竟再好看的故事大量重复也会让用户产生厌倦。

 

而在如今一个粗暴型的广告中,10秒的时间能够重复十多次品牌口号,信息传达效率是故事型广告难以匹敌的。广告从线性变成了鬼畜。

 

记住了内容却忘了品牌

 

广告内容要做到有传播性已经非常难,但故事型广告还存在一个问题,用户容易忘了品牌。

 

因为在故事型广告中,品牌方希望通过故事去打动用户,传达品牌精神及价值观,但重心依旧是故事本身,品牌曝光退居其次。如同电影一样,重点一定是故事本身,而非故事背后的理念。

 

“心中有海,哪里都是马尔代夫”因为内容刷屏过,但少有人知道这是一次途牛的推广,再推到更早,“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品牌主是谁更是个经典问题。故事性内容的话题影响力不用怀疑,但品牌效益却总是受争议。

 

对于故事类广告而言,就算形成了影响力,也依旧存在有话题热度、没品牌流量的问题,故事与品牌在表面上是弱相关的,整个品牌传播模型是一个巨大的用户漏斗。而那些又有内容影响力,又与品牌强关联的故事类广告少之又少,几年可能都出不来一个。

 

小结一下

 

故事性广告的消失让广告更加“技术化”,内容深度变薄,从说故事到简单直接的符号重复,总结一下有以下四点原因:

 

1、注意力的碎片化导致广告时长的缩短,难以展开一个故事;

2、主要的传播媒介(微信传播环境)与长视频形式不合拍,难以传播;

3、故事类内容容易失去新鲜感,大量重复无法消解用户心理抗拒;

4、故事类广告重在情节内容,大多与品牌弱关联,信息传达效率不高;

 

作者:郑卓然,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郑卓然

]]>
4个原则,帮你写出能撬动用户认知的文案! //www.f-o-p.com/92521.html Tue, 31 Jul 2018 01:26:05 +0000 //www.f-o-p.com/?p=92521 文案

 

“嘿嘿,这样应该就能过了”

小张期待的把第18稿文案准备发给老板,两个星期未剪的粗壮鼻毛伴随着深呼吸上下摆动,仿佛有了灵性一般,小张颤抖的老手按下了回车,眼睛却久久不敢睁开,仿佛回到了十七岁的那个夏天,像在查高考成绩般,“再改改吧,我还是觉得第一版比较大气”老板说道,并附上了一朵玫瑰和微笑,“糟了,这是心脏病犯了的感觉”,头顶上仅有几根倔强的发丝也不争气的断了。

写文案的绝对是互联网圈鄙视链的底层,不就写一两句slogan么,凭什么拿那么多钱。所以写文案这一手艺活儿,毫无理由的传承给了我们运营同学,把本来就短命的我们下葬的时间,又打了个5折。

文案重要吗?

在四五年前,流量的红利期,确实显得没那么重要,总有各种姿势可以收割用户。但是在这个注意力日益稀缺、获取用户的成本翻了几十倍的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短视频直播游戏等时间杀器的支配下,如何争夺用户所剩不多的注意力,如何让用户的目光停留,成为了运营的关键因素之一

so,如何写出能撬动用户认知,拷问用户灵魂的文案呢?

一、制造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每天海量的信息轰炸,已经让用户对文字产生了审美疲劳了,特别是在标题党的支配下,已经让不少用户建立起了自动的信息过滤机制,大众熟知的信息很难让用户的目光进行停留,这时候就要借助熟悉又陌生的的玄学力量了。

那么什么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呢?

简单地说,就是把人们印象中固有的概念和认知进行重新排列,用这些词搭建一个全新的场景,并赋予趣味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起一个,有诗意但又富有新意的名字,其实很简单,只要随机选择一个名词,再加上一个形容词,就好了,比如:仿徨的钢笔、悲伤的鼠标、憔悴的吃鸡等等。

咱们互联网圈的弄潮儿们,最喜欢干的事情之一就是玩弄概念,什么生态化反、赋能、热带雨林脑洞、去中心化,还有最近很流行的脉动4T法则(什么,没听说过?很正常,是我刚喝完自个儿编的),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这种信息的时候,注意力往往会集中在这些陌生的组合上,而这种文字上的陌生感和新鲜感是可以把用户的注意力进行唤醒的。

比如,知乎上脑洞问题:

  • 能像吃鸡鸭鱼肉一样吃「外星人」吗?
  • 皮卡丘用的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
  • 吃一勺白矮星会怎样?

so,制造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元素+陌生的组合+一丁点趣味。

二、戏剧化你的文案

读过《人类简史》的文化人们都知道,人类喜欢故事,而故事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具备戏剧冲突,对文案来说亦是如此。如何在寥寥数语中击中你的用户,设置戏剧化的概念很重要。

2015年广告圈著名的营销传播公司——锤子科技,推出了坚果手机,其中那句“漂亮的不像实力派”堪称是戏剧冲突的典范,如果把这句话换成“漂亮的实力派”也是一句不错的文案,但是缺少的戏剧性,读完之后没有让用户去琢磨有意思的点,更别提基于趣味性的传播了。

但是加上冲突之后,不光文案的期望表达的信息没有缺失,而且整句话的趣味性和传播性提高不少。

除了罗老师,小红书的文案也很喜欢戏剧性,同时搭配韵脚和对经典的再创造,有很不错的传播效果,也比较符合品牌的调性,比如:

重新定义歌词类:

  • 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一闻就没有我的贵
  •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快递
  • 很爱很爱你,只有让你在购物车里才安心

深加工名言类:

  • 试食物者为俊杰
  • 少壮不努力,老大怪水逆
  • 出来混,包迟早要换的

好好学习类:

  • 奇变偶不变,shopping无上限
  • 考的全会,买的全对
  • 饱读诗书的孩子都是从小红书读起的

so,每次下笔前,想想在文案中如何制造戏剧性,如何制造让用户会心一笑的感觉。

三、用文字营造场景感

曾经老文青们(对,说的就是你),在那个诗与远方的那几年,应该经常被这样的文字毒害: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不过内容浮夸与否,当你扫过这段文字的时候,脑中应该已经YY出自己在各地旅行的迷醉身姿,当然4位数存款的银行卡会提醒你穷是什么样子。

场景一词原指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场面,具体来说,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一系列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生活画面,观众可通过某一场景回忆起曾经的某句话,或实现对整个故事理解的衔接。

对于文案来说,场景感是体现文字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精确掌握读者的心理,通过细腻的文字将产品伴随着感情注入用户体内,并带动用户的情绪和感官,还真是个技术活儿。

那么,又到了紧张刺激混字数的举例子环节:

一个11年没做过广告的品牌,在2016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支广告。

豆瓣

豆瓣,我们的精神角落

“看完这个短片后,就感觉我好多年的便秘一下子好了,把我内心想说的但不知道如何表达的,都说了出来。”

——豆瓣资深用户

宜家

宜家的品牌的人文关怀,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产品文案里,从使用场景的想象带入到使用物品的真实体验,每一段文案都展现的是人对家的依恋。

斯德哥尔摩咖啡杯

“放牧的日子,是萨米人最忙碌的时刻,也是最闲暇的时刻。只要天气不糟糕,就可以在一群静静牧养的驯鹿旁,三两人围坐在一起,烧一壶热咖啡,聊几句山水长短。外族人看来的居无定所时光,在他们眼中,却像是醇厚的咖啡香悠扬在辽阔的土地上,何处无家。”

几行悠扬散漫的文字,就能让你脑补出草原、牧歌、家乡,这还是咖啡杯么,这是我逝去的青春啊。

香飘飘

小困小饿就喝香飘飘,通过对办公场景的精准洞察,让大家知道,上班不是除了困就是饿,还会小困、小饿。

那么如何找到场景感呢?

了解你要给谁搞盗梦空间。

场景化,顾名思义即实现产品的使用场景,那么首先要知道你要给谁制造场景感,用户本身的属性又是什么?

  • 联想相关场景:对场景的联想, 可以使用穷举法,对场景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进行穷举,再筛选出可能会和产品有联系的场景。
  • 挖掘真正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联系,需要精准的把握用户的痛点和场景的结合,这里的痛点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而是要把自己当做用户,切身体验那种细微但是很难去描述表达的感觉,最常见的往往都是最平庸的。

四、学会换个姿势追热点

追热点,是大家头发日渐稀疏的元凶之一,但是今天想换个名词代替它来勾引你的头发,叫借势。

借势,顾名思义,就是借用外部的势能来达到传播自家品牌或者产品的目的。借势的目的有很多,促进销售,扩大品牌影响力,又或者是体现产品或者品牌的价值观。

为什么借势?

很多人没想清楚

杜蕾斯,应该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追热点之王了,不论什么样的热点事件都可以和自己产品挂钩,并产生很好的传播。杜蕾斯可以这样频繁的借势,是因为它家自身产品功能简单直接,同时也需要在公众的视野中保持不断地热度,这样当有购买避孕套的场景时就可以第一时间想到它。

尽管我们不愿意错过每一个热点,但不是所有的品牌或者产品追热点都是有效的,很多都是为了借势而借势,没有借到热点事件在公众情感中的势能,通过这些势能去给你的文案赋能,达到更深的内在联系。

那么该如何借势?

想清楚你借势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吸收新用户?提高品牌影响力?还是要凸显品牌的价值观?

不同的目的会影响你借势的效果,如果只是生搬硬套杜蕾斯的方式,很难产生好的效果。

寻找热点事件和自家产品的内在联系?

“最明显的就是最平庸的”,作为每天在半夜在梦中守候热点的我们,可能都来不及深入的分析出热点和产品真正的内在联系,就急忙找了个看似相关的结合点,效果也不如意。

往往这时候,我们应该好好想想:我们品牌的精神属性和文化是怎样的?热点事件的背后是公众想要表达些什么?产品本身和热点事件能表达出同一种声音吗?

这才是我们追热点要考虑清楚的事。

总结

  1. 营造出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2. 给你的文案带上戏剧化的色彩
  3. 用文字营造场景感
  4. 学会换个姿势追热点

最后,对内容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户的注意力十分稀缺,流量的价格十分昂贵,简单粗暴的传统推广模式,效果也日渐降低。

但对喜欢创新,喜欢探索流行背后的规律,喜欢研究用户背后的模式行为的你来说,是个不错的时代。新生代用户群体的崛起,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如果你的内容足够有趣,用户会帮你进行口碑传播。祝大家都能写出打动人心,能拷问灵魂的文案。

 

作者:falcon,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falcon

]]>
如何提升公众号阅读量,看这一篇就够了 //www.f-o-p.com/77796.html //www.f-o-p.com/77796.html#respond Tue, 03 Apr 2018 10:01:12 +0000 //www.f-o-p.com/?p=77796

 

你能看出最终版的标题和备选标题有哪些区别吗?学完这个章节,你就能知道我们背后的思考逻辑了。

01 高阅读量标题要满足1个公式

文章与用户在网络上相遇,没有谁会去关心糟糕的标题下,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内涵。虽然我们痛恨标题党,但是大家千万别排斥成为标题党,因为它是一种能够帮助把文章阅读量翻倍(甚至更高)的能力。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如何起好标题的文章,不过基本都停留在了对各种标题类型的归纳。而在本文中,我们想分享更为本质的东西“阅读动力值”(阅读动力值指的是用户希望点击图文的强烈程度)。

百度贴吧小红书运营研究社等编辑经历的总结中,我发现阅读动力值主要受两方面影响:

 

一方面是文章对用户需求的匹配程度,它与阅读动力值成正相关。

另一方面是用户感知成本(用文章提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付出的成本),它与阅读动力值成负相关。

 

所以按照这个公式,你在给文章起标题时,就可以这样去思考了。

根据文章表达的核心内容有哪些词汇可以刺激用户的需求?在这些词汇中哪一个才是他们需求最大的?

 

比如本文其实可以满足大家的学习需求有如何配图、如何写摘要、如何起标题,如何做排版。在这些需求中痛点最大的应该是如何起标题,所以我会将“起标题”这个词汇放置在课程标题里边。

当然,如果你想加大用户的点击欲望,还可以从降低他们的感知成本出发。

 

比如在 17 年非常火的是一本书是叫《人类简史》,当时有很多人想知道里边到底讲的是什么。如果你写了一篇解读文章,起标题为《带你读懂“人类简史”》,虽然也可以圈到不少用户来阅读,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标题并不够好,因为用户其实是不想读书的,他们不知道自己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够读完。

所以比较好的标题是:

 

《没时间读“人类简史”,其实看完这 50 条书摘即可》

 

它会让用户在潜意识里认为,虽然我读不完这本书,但是我读完这 50 条书摘效果也差不多。

当你掌握了本小节阐述的这个公式,你的起标题能力就可以超过 60% 的内容运营了,不过要想起出高阅读标题还需要知道下边 4 个起标题原则。

 

02 高阅读量标题要遵循4个原则

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优秀的自媒体人说自己会花大量时间用来起标题,甚至比写文章花的时间还长。

短短一个标题,为什么会花掉这些牛人这么长的时间?当他们思考标题的时候,他们究竟在思考什么?

 

经过与深夜发媸胡辛束差评君等帐号主编的交流和自己的实践,我发现,牛人起标题时都在思考这 4 个问题,他们的时间和脑细胞就是死在这 4 个问题上的。

 

1)标题超目标人群了吗?

为了让文章拥有更高的阅读量,你的标题不能只让你的核心用户看得懂,而是要保证任何一个人分享到朋友圈之后,他朋友圈里的好友也能够看得懂标题,并且愿意点击进来阅读文章,所以你的标题要超目标人群。

那什么叫超目标人群呢?打个比方你的文章选题(核心内容)跟锤子手机有关,可能你会起一个类似《锤子手机 10 大秘密功能》的标题。但是,如果你拥有“超目标人群”的思维,你在起标题时就可以把目标用户定义成整个使用安卓机的人群,这样你的标题就会变成《安卓机里的 10 大秘密功能》。如此一来,你的潜在阅读用户量就会扩大至少 100 倍。

记住!“文章要写目标用户看,但标题要写给潜在用户看”。

 

 

2)标题有突出的关键词吗?

 

在各种信息狂轰滥炸的今天,流量的战争俨然变成了对用户时间(注意力)的争夺。

 

就拿微信订阅号来说,平均每个用户关注了 200 个公众号,同一时间段推送公众号差不多会有 20 个。竞争如此惨烈,你要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让用户注意到你的内容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人类注意力的“鸡尾酒效应”来解决:

在嘈杂的室内环境中,比如在鸡尾酒会中,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声源:

多个人同时说话的声音、餐具的碰撞声、音乐声以及这些声音经墙壁和室内的物体反射所产生的反射声等。这所有的声音,对你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背景音。

 

但是,如果旁边突然有人提到了你的名字,即使音量很小,完全比不过其他的声音,你也能立即把它分辨出来。

 

用户只会点击和自己有关系的内容。你的文章与用户在网络中相遇,ta 给你的时间 3s 不到;要想在 3s 以内吸引 ta 点击,起标题时就必须拥有能够触达用户的关键词。

而且这个关键最好是他们熟知的,不需要思考的、有画面感的。比如在互联网运营行业,“马云”、“腾讯、“网易”、”“马化腾”、“纳斯达克”、“撕逼”、“潜规则”、“涨薪”、“10万+”…就是从业者们一眼就能关注到的关键词。

找到这样的关键词还不够,你需要突出它,具体的突出方法有两种。

 

① 关键词尽可能的前置

任何产品都存在对标题字数的限制,千万别让关键词变成省略号了。

修改前标题关键词未显示

修改后标题关键词显示

 

② 关键词用符号注明

比如“”、「」、《》、【】……

 

3)多用疑问句式

疑问句式其优点在于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话题,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

同时,标题用疑问句式,能够提升来自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分享带来的阅读量,比如:

《旅行的青蛙,为什么会刷屏朋友圈?》

《2017网红店死亡名单,下一个关门的会是喜茶吗?》

《杀熟的APP!除了滴滴携程还有哪些?》

……

怎么样,是不是有一探究竟的冲动?

 

4)标题有目标用户投票吗?

当你编辑了一篇可能会火的文章,建议为它起 5 个以上的标题,然后拿着这些标题让用户投票,或者咨询几位目标用户看完标题后的想法。

当你掌握了阅读动力值公式以及遵从标题 4 大原则之后,你可以差不多打败 80% 的内容运营了。要想让自己的打开率更高,你还可以在标题句式上下功夫。下面将分享 10 个常见的标题句式。

 

03 高点击率标题的10大常见句式

1 个起标题的公式和 4 个起标题的原则,能够让你找到标题里的核心关键词,但为了能够让标题有更好的阅读量,你还可以知道以下 10 种常见的标题句式。

 

1)如何体

如何体是用的最广的标题类型,也是最好用的类型。只要你把「如何」这两个字放进一个标题,写出来的标题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不一定非要出现“如何”才是如何式)标题形式可以模仿

《技术型营销人必看:Airbnb早期是如何用Growth Hack获得更多用户的?》

《现代营销人进阶之路:如何从零开始成为营销技术专家(MarketingTechnologist)》

《如何发邮件请求帮助,并获得超高回复率?》

一目了然全文阐述了个什么问题,读者从标题就会判断,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内容?

 

2)合集型

6 种方法、5 个建议、4 个趋势。合集的好处,往往在于它的归纳总结性强,1 篇抵单独看 5 篇,而且标题中带数字容易抓用户眼球冲,像:

《Airbnb告诉你如何用鸡肋换鸡腿:3种分享型经济的典型案例》

《【盘点】重磅推荐!2014年度互联网最文艺的词汇榜单》

 

3)带负面词汇的标题

4 个常见错误、5 件你应该避免的事。这些负面词汇往往让人警醒,想一探究竟,见不行而内自省,通过一些错误的案例来获得启示,比如:

原标题:

《8个简历制作秘籍》

《故宫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改后标题:

《如果你的简历石沉大海,看看这8个秘籍》

《关于故宫博物院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是不是改后的标题更让你眉头一皱,想点开文章来消除此时的负面情绪?

 

4)加一些修饰词

修饰词有 2 个作用:一个是让定义更明确、独特,另一个是增加读者的情感强度。

《最好最新的案例库都在这里了丨HuntBy SocialBeta》

说案例库,聪明的读者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但我上哪儿不能看案例呢?用“最好最新”来说明这个案例库的特色,你才有一点心动吧。

 

5)带有急迫感

“你还没尝试过的”、“最新推出的”……人人都有探索精神,兼具反击验证的心理缺口。会立马想验证下我到底尝试过没有,最新推出的东西我知道了吗。而且,让标题充满急迫感,也是召唤行动的一种表示。

 

《【案例】这么有趣的航空安全须知视频,你看过吗?》

你会不会想赶快去验证下,这个视频自己看过吗?真的有趣吗?如果还不知道怎么用,教你一个万能模式:动词 + 所得利益。像姜茶茶有篇文章标题:

《学会这些英文单词,你就可以在广告圈混了!》

 

6)赋予珍贵感

《FaceBook 内部员工工作指南》

Google 程序员薪资探秘》

看到这样的标题,读者觉得你给的信息,他能得到,别人得不到。而且,获取这个独有的信息后,读者会更愿意作为传播源,向别人散布知识。(不得不承认:好为人师是本性…)

 

李靖有一篇影响甚大的文:

《【李叫兽】如何写微信公众号文章:文章流畅耐读的奥秘》

如何写微信公众号文章已经够吸引社会化营销人们了,再加上文章流畅耐读的利益引诱和奥秘展现,你是否更想点开探秘,然后分享给朋友们?

 

7)解释性标题

《学生团队如何取得35W销售额:专访南京大学欧莱雅义卖团队Mr.Miss》

专访、欧莱雅的关键词赋予了文章独特性,也向读者传递价值和探秘感。再加上数字和如何体来补充事实和知识性说明。

 

8)善用双关语和俏皮话 

双关语+网络热词是种很好的搭配,他们互相弥补新颖创意与过度流行间的不平衡,比如:

《当<权力的游戏>遭遇“蠢蠢的死法”,连最悲催的“领便当”也变得萌萌哒》

这种,虽然很隐喻,但巧妙趣味足以让人消除消耗脑力的不快。

 

9)传递立马速成的感觉

人人都很忙的,不一定有时间和意愿去复杂钻研。

《一篇文章读懂营销本质变迁从广告到SDi》

《7步教你玩转LOGO设计》

你会不会信心满满,读这篇文章就立马 Get 成就?

 

10)福利帖

标题表明,读这篇文章有福利。这种标题体现有 2 种方式,:

一种是直接打上福利的标签,比如:

《2014年度礼物榜单—献给不会送礼物星人的福利帖!!!》

《【招聘福利】高端职位专场:新媒体和营销类职位》

 

还有一种是隐喻,使用“指南”、“入门读物”,这些词,可以这样组合用:

《【指南】关于视觉营销利器Cinemagraph,营销人应该知道的概念、案例和最佳实践》

《春节充电:36篇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人荐读文章(职场篇)》

以上标题技巧,是不是感觉通透了许多呢?

 

本文作者@陈维贤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7796.html/feed 0 4种能够自发产生二次传播的病毒营销,你造吗? //www.f-o-p.com/51516.html //www.f-o-p.com/51516.html#respond Wed, 09 Aug 2017 03:04:45 +0000 //www.f-o-p.com/?p=51516 4

 

当今消费者新的购物准则是:“要么按我的要求提供产品,要么我就不要”!所以,要想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占在消费者立场把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摆在第一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否认,高性价比的网络传播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网络广告虽有其突出的“病毒传播”优势,但由于其存在于网络“窄口径”,“短时间遗忘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广告传播效果带有“上升快,下降也快”的特点!

很多人看来,所谓 “病毒营销”就是一种魔法粉:撒在任何产品上面,都期望它能一夜爆红。事实上,病毒营销不止一种套路,也不是万金油用在哪里都可以;对于病毒传播来说,最基本的要素就是 “唤醒”( Inception )。你的目的是在别人脑中嵌入、或者唤醒某种想法,告诉他们这个产品可以解决问题,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也就是说,你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潜在用户想要去了解,并且试用你的产品?

当今消费者新的购物准则是:“要么按我的要求提供产品,要么我就不要”!所以,要想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占在消费者立场把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摆在第一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否认,高性价比的网络传播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网络广告虽有其突出的“病毒传播”优势,但由于其存在于网络“窄口径”,“短时间遗忘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广告传播效果带有“上升快,下降也快”的特点!所以如何使得病毒传播自发产生二次传播才是病毒营销成功的关键之中的关键;所以:

这就需要在产品和市场方案中加入激励机制?或者,当用户创造出一些切实、可分享的元素,比如照片、视频,你应该如何让他们分享给别人?当潜在用户看到这些内容,又该如何引导他们 “上船”,成为你的新用户?

一、能够自发产生二次传播的病毒营销只有四种

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积多年研究新推出“互动仪式链”理论,为上述问题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包括正式的典礼,如宗教仪式、政治仪式,也包括没有模式化程序的自然仪式,如谈话、肢体的触碰等。个体正是通过互动体验而被社会化的,逐步从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其运作的核心机制是主体间高度的相互关注和高度的情感连带,处于互动仪式链中的个体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形成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在这样一个具有因果联系和反馈循环的过程中,社会互动与身份认同被巧妙地关联起来,人们在具体情境中因际遇而形成的“互动仪式链”将各自聚合在一起,并逐步生成群体资格(group membership)。

柯林斯从情感的角度探究互动仪式的生成,形成了“互动仪式链”理论,下图呈现了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过程和结果,该理论的核心机制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仪式作为一种相互关注的情感和互动机制,它形成了一种瞬间共有的存在。仪式参与者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形成群体成员身份的符号,并增进群体团结;也就是说,当高度的相互关注与高度的情感连带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形成与认知“符号成员”身份感,而且也为每个参与者带来了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做他们认为道德上容许的事情。在互动仪式中,情感能量成为一种资本,人们在互动仪式过程中投入情感能量的同时,也会获得情感收益。

01 互动仪式链的核心四要素

柯林斯指出互动仪式的核心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发展出共同的焦点,并彼此相应感受到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与情感。他同时指出互动仪式还是一组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 其中有四种主要的组成因素或起始条件:

  1. 群体团结,一种成员身份的感觉;
  2. 个体的情感能量,一种采取行动时的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与主动进取的感觉;
  3. 代表群体的符号,即标志或其他的代表物,能使成员感到自己与集体相关;
  4. 维护群体,尊重群体符号的道德感。

02 互动仪式链的核心机制促发病毒营销自发产生二次传播高峰

病毒营销以其自身的便捷性,娱乐性,新奇性等优点迅速赢得了用户的心,在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基础上,促成病毒营销成为受众喜爱的活动,它不仅为群体成员提供了焦点,激发了个体在参与中的情感能量,还不断创造使用新的群体符号,在此基础上自发产生二次传播高峰!

03 有且仅有的4种可以自动产生二次传播高峰的病毒营销方式

对于那些病毒营销成功的企业而言,它们都根据用户、产品特性总结出了许多独特的方式。在此,我想对那些常见的病毒营销方法进行一下梳理;首先要强调的是引发讨论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 “教” 用户利用恰当的语言,向别人介绍产品?如何促使用户和他人分享产品?只有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病毒营销才算真正起步;据此我总结并提出了以下4种仅有的可以自发产生二次传播高峰的病毒营销方式:

二、仅以“宝宝离婚”为例和你一本正经聊“八卦”

为什么我们会对“王宝强离婚”这一不关己的事件如此热心,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相关八卦的病毒传播?这里和你一本正经地聊聊“八卦”,相信比较有趣和涨姿势。周日凌晨,一条爆炸性消息横扫舆论圈——王宝强因妻出轨,微博发表离婚声明。一石惊起千层浪,有的宝宝为此夜中惊坐起,有的宝宝难得在清晨睡眼圆睁。八卦的火苗,呈燎原之势。

王宝强离婚事件到底到达了怎样的热度?百度指数显示,8月14日,关键词“王宝强”抵达指数峰值1,205,052。与此同时,关键词为“王宝强”的微博热搜指数达到1,749,419,虽未超越2014年3月31日文章出轨事件的峰值2,882,297,但无疑可暂位列2016年娱乐圈大事件榜首。

截至8月15日下午,#王宝强离婚#微博话题阅读数达42亿,讨论数110.3万,王宝强也因此跃升至明星榜排名第1名。这则新闻背后跳动着熊熊燃烧的八卦火苗,一众围观群众、自媒体们无不怀揣“一腔热忱”,为这团八卦之火接力助燃。或许不少人有这样的困惑:

为何自己会怒刷宝宝的八卦根本停不下来?为何看到带有“王宝强”、“出轨”的标题就会点击?我们因何关注八卦?消费八卦的“快感”从何而来?社交媒体让我们变得更八了吗?

或许,回归八卦的传播原理,可以让我们更清醒地反思自己的八卦消费与传播行为,并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媒介判断。

01 八卦之火为何自带燎原魔力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这本书中曾指出,千万不要小看八卦的能力,八卦是认知革命带来的结果。“对于一个社会性动物而言,这是文明的关键。正是通过八卦,人类才能充分了解自己部落中的关系状态,知道谁是可信可靠的,才能扩大规模,发展更紧密和复杂合作方式。”

不过,八卦有着自己的局限。在150人以内的部落内,仅靠八卦或许就可以维持运转,但一旦超过这个上限,就无法建立起更庞大的文明。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八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怎样的社会功能?又具备了哪些新的传播特征?

02 爆款八卦的6条属性: 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

美国学者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在研究猎奇荒谬但生命力超群的“都市传说”时发现,一则观点若想牢牢粘住受众注意力,其本身需要具有一种黏性,而这种黏性可以具化为6种信息属性——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

这种信息传播的黏性,在八卦传播上也同样适用。拿王宝强离婚这一八卦拆解:

  • 简单: 明星配偶出轨,家庭破裂,无疑是一则低门槛、易消化的简单娱乐新闻;
  • 意外: 一向爱妻有佳的憨厚宝宝,深夜发博公开自曝妻子和经纪人的出轨丑闻,意外值满分;
  • 故事+具体+可信: 如果这则八卦只有离婚声明这一孤立信源,可能还不至于产生如此大的涟漪。而“早就发现端倪拍照留存的柯南网友+捉奸现场图+马蓉暗示内幕的愤然呛声”等细节,更把这则娱乐新闻充实成一部“有血有肉”的故事。
  • 情感: 王宝强的一纸离婚声明,可以说率先对网友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情感动员。对于丈夫的同情,和对出轨男女的指责,猛烈的情绪高潮对于事件的扩散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

03 信息链条缺失暧昧, 八卦成为抵达真相的湖心之船

在奥尔波特和斯特曼提出的谣言公式中,事件的模糊性与谣言的传播能量成正比。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同样,一则以离婚声明为圆心的八卦辐射环能发酵至此,与信息本身完整性的缺失脱不开干系。

在王宝强离婚事件中,除了其本人发布的那条语言逻辑严谨的简短声明外,关于事件的始末详情,都尚无权威信源报道。在舆情发酵过程中,除了各路早期微博旧贴,更多信源并无实质内容却依旧被大规模转发。可见,眼前一团迷雾的网友们都孜孜不倦地划着“八卦号”小船,奋力驶向那个名叫真相的湖心,试图利用各种信息碎片拼凑成自己的“真相版图”。

04 八卦作为社交情境, 实现信息交换与个体意见表达

大家为什么能够满怀热忱地牺牲宝贵周日,投身到“关我屁事”的话题讨论当中?或许可以考察人类的另一重原始动机。进化心理学家Robin Dunbar指出,人类语言真正的作用是社交而不是交流。作为典型的社交动物,八卦也是一种常见的人类社交情境。

受众通常是带着动机参与八卦讨论的,一方面,大家坐在一起说说自己知道些什么,既能有个谈资,彼此也可以借机实现信息的交换和补全;另一方面,人人都有评论欲,我们进行意见表达的同时,也在借此契机映射自己的情感生活与亲密关系。

05 群体规范与群体认同机制

社交媒体时代,微博早已成为八卦的“狂欢广场”。而在依托社交媒体展开的群体传播中,每逢“冲突性”剧情上演,大众都会毫不吝啬地贡献情绪。这是因为,在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机制作用下,群体中的主流情绪能够以异常的速度蔓延开来。在整体的亢奋氛围下,一种情绪、一个观点能够迅速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

网友们的情绪宣泄与一边倒地评论,一方面是由于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下,责任的分散和消解通常能怂恿大众百无禁忌地随性发言;另一方面,这种与群体合意“同一战队”的情境,会让身处其中的受众得以收获强烈的群体身份认同感,巩固自己的“意见正确性”。

在一则13万人参与的“王宝强离婚风波你怎么看?”的微博投票中,支持“心疼宝宝,老实人被欺负!”的意见呈64.2%的压倒性优势。与之相比,支持“马蓉称善恶自有真相 可能有反转”的网友仅占1.5%。

06 无处不在的名人窥探欲, 享受权利倒置的快感

与人类与生俱来的八卦基因类似,“窥探”作为人类的又一原生基因,也是解释各类娱乐圈舆情事件的另一动因。明星们的隐私B面,一直是公众猎奇窥探的内容。平日里仰视、远眺姿态窥探明星动态的受众们,在八卦中收获了“权利倒置”。自揭伤疤的王宝强,在轰轰烈烈的真相挖掘or袖手点评的舆论泥石流中,三位当事人似处于福柯所言的“全景式敞视机制”中,而“俯视者”和“审判者”则是众多普通公众。

07 社交媒体如何助推八卦基因流变?

八卦概念由来已久,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诞生的。而如今,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平台的出现,正在为八卦传播注入高阶版的基因进化。

08 社交媒体成八卦摇篮,“社交爆料”真假难辨

出轨、捉奸、财产分割、亲子鉴定、王宝强包养女大学生、孩子验DNA、王宝强是现役军人…依托于社交平台信息发布的低门槛、碎片化,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成了天然的八卦摇篮,纷纷杂杂、真真假假的“社交爆料”持续轰炸着大众的耳目与神经,而这些小道消息几乎都无权威信源证据支持。

而通过冒充当事人的高仿微博账号,发布炸裂性言论,背后的恶意与动机更不单纯。一些微博账号现身,冒充当事人和王宝强团队成员,通过极端言语激化舆论。对于一些信息辨识能力有限的受众来说,这样蓄意的“社交爆料”不断搅动这摊八卦浑水,成为社交时代八卦传播难以回避的问题。

09 自媒体助推话题多元、事实核查

阳光明媚的周日,多少自媒体汪,爱恨交加地拥抱着这个重量级热点。而在王宝强离婚事件的传播中,自媒体圈呈现出两个独特现象。

一是大量财经、法律、母婴类垂直自媒体对事件话题进行拆解,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事件进行多层面解读,促进话题传播的多元化,使之始于娱乐八卦而不止于八卦。但这些公号究竟是趋向理性分析,还是蹭热点,各自动机便不可以粗暴地下定结论了。

二是一众高信用自媒体成就理性的“八卦事实核查清流”。在事件详情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对纷杂信源倍感困惑的网友们对一些自媒体信源寄予厚望,连夜抓自媒体人起床写稿,核查事实。例如卓伟再次被网友“高调点名”…

也确实有部分自媒体在尽力核实事实后,做出相对客观理性的发声,对于舆论的冷静也起到了良性作用。

10 爆款八卦的“深夜传播学”

前有和颐酒店女生被袭事件,后有宝宝离婚事件,这些凌晨在社交媒体放出、发酵的爆炸新闻的病毒式扩散,可能也有“深夜传播学”的因素助推。有人分析,选择周末凌晨是为了降低事件的传播度。然而,还是要归因于消息的属性。凌晨在社交媒体放出重磅八卦,某种程度上带来舆情发酵效应,或者说“成功地”完成了错峰传播。

一方面,深夜的人脑理性思考能力不强,感性情绪作用下,很容易跟着主流舆论导向走;另一方面,深夜正是媒体和各方来不及反应的时间段,在这样的情境下,由当事人放出的最初的八卦消息,很容易就能扛起舆论导向的大旗。

结语

病毒营销是一个复杂的传播说服系统,并不是仅仅有好的内容,寻找低敏感用户就能成功实施。本文以八卦的视角,阐述了获取情感能量是人的最根本的行为驱动力,也是病毒营销可以利用的部分不仅要构建出包含大量“情感能量”的情境,还要引导个体参与社会互动以获取更多的情感能量。情感能量并不仅仅指的是“内容”上的乐趣,情感能量的获得来自于个体的信息互动获得乐趣,更来自于群体层面,寻求社会互动及群体连接,是一种更大的情感能量需求。病毒营销的内容要能广泛的感染人群,利用网众的力量传播扩散,必须要理解个体的“互动”情境以及互动需求。

 

本文作者@水伯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

78

]]>
//www.f-o-p.com/51516.html/feed 0
共享单车已向海外输出,下一个会是知识付费? //www.f-o-p.com/38873.html //www.f-o-p.com/38873.html#respond Thu, 30 Mar 2017 01:32:17 +0000 //www.f-o-p.com/?p=38873 1

人类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八卦和讲故事让人类最终成为万物主宰。由于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为智人(现代人的祖先)带来了认知革命。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逐渐的,人类学会了八卦,到后来又学会了讲故事,于是在诸多的人种中,智人最终成了食物链的顶端。

 

如果说认知是对于事物建立初步的物理印象,那么语言就是对于这个印象的输出,沟通是对于事件的传播,故事是事件的包装和加工,而知识是对前面四者按照一定逻辑综合性的归纳整理、提取、梳理。更为关键是的,知识的延续、传承、升级、迭代等性质,让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整合与传播又呈现出了更多形式。当下最火的莫过于是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的春天为何出现在中国?

 

回顾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发现、整理、运用知识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说知识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另一类是非技术性的。技术性知识是用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而非技术性知识则是对人类本性的精神引导和提升。两种知识的协同作用,一起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当下的中国互联网,不管是学说普通话、理财、品鉴红酒等技术性的,还是诗歌、话剧等非技术性的,突然爆火了,一反之前的知识不愠不火的地位。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内的用户一方面是一直向钱看奔发展,另外一方面是知识无用论,赚到钱的才是牛人。这种反智思潮,直接导致了知识的廉价性和不受待见。

 

但是随着消费升级,网络支付等外在条件搭建完毕等前提下,同时个体意识空前强大,越来越追求自我的实现与价值。于是,不管是出于自我完善,还是虚荣心,或者安全感等各种心理需求,知识的需求出现了一个小阳春,随之而来的知识付费的浪潮来了。一向提倡免费主义的互联网界,开始发现原来知识这个领域还可以刨到新的商业机会,开始扎堆进入。知识付费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火爆程度。

 

从2016下半年知识付费大潮开始,包括得到、知乎、喜马拉雅等都上线了多档知识付费的产品与课程,包括李笑来,马云湖畔课堂等无数大咖以专栏和演讲形式加入,创下一个一个的惊人记录,比如李笑来创下了超过2500万的最贵个人付费专栏的记录。

 

知乎周源曾经说,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来分享知识,将每个人的知识都聚集起来,并为人人所用。

 

第三方机构易观公布的《2016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用户对于“内容”和“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正在发生转变,从不愿付费变得对于显著高质量、服务更好的类似产品愿意付费;用户信息获取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漫无目的地接收信息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选择行为更为成熟,从而推动了知识付费行业的爆发。

 

从平台角度来看,类似知乎这种围绕知识分享的社区属性产品,本来就已积累了大量各行各业的知识达人,既有热门行业大V,也有冷门小众领域的“知道分子”,做知识付费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便捷性。如果说之前的值乎属于是中规中矩的产品,那么知乎后来推出的知乎Live,就是在充分结合了自有平台积累后的一个付费的突破口,同时还可以延伸到实体书、电子书和版权销售等商业模式

 

为何硅谷没有出现知识付费热潮?

 

反观大洋彼岸的欧美,在用户付费习惯优于国内的前提下,走的并不顺利。美国最大的知识问答社区Quora,目前的商业模式,除了传统的广告业务之外,也在做一些新的尝试。现有的信用系统用户,在回答问题之后,系统会根据他获得的点赞数、评论量而调整他的信用评分,同时用户之间的信用,也是可以转让的。在未来,一方面可以通过付费,使自己的回答获得更多推广机会,另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悬赏的方式吸引其他用户回答问题。

 

2017年1月份, Quora新推出了knowledgeprize功能,提问者可以通过现金悬赏,吸引相关的专家回答问题,最后最优质的回答者会获得这笔钱,奖赏是完全公开的。比如最近一个拿了250美金的回答就是关于亚马逊印度电商策略的回答。Quora还可以提供付费的特别版,比如一个针对白领人士的Quora或者一个针对创业者的Quora,上面会集中提供相关领域的高质量问答。但目前并没有特别耀眼的成绩。

 

时间拨到更早的2010年,新闻集团对旗下的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电子版收费,每周2英镑。但收费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半年后,两家报纸网站首页的点击数下降了43%,用户则减少近90%。2016年初泰晤士报旗下的时报周刊,每月收费3.99美元。结果也是门可罗雀,被迫关停。而Evan Williams 创立的美国最大的博客平台Medium,推出的付费订阅服务,每月5美元起。为付费用户提供没有广告的独占文章内容、离线下载等,但数据不佳,目前在调整方向。

 

之所以有这么大差异,一方面包括了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认识的差异性,同时也包括了网络硬件支付等条件的成熟。苹果CEO库克在这次访问中国时,特别提到了中外支付的差异性。他认为之所以移动支付,中国比美国和欧洲还要繁荣,这可能部分是因为是支付传统的原因。“在美国硅谷可以使用移动支付,但是你去美国腹地,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移动支付,他们更习惯用信用卡消费。中国的信用卡没有美欧那么普及,一些初创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了变革,中国人更愿意接受新的变革,在任何地方可以使用移动支付。”

 

知识付费表面上是规模化的知识购买的形式,但深层次上,它创造了新的人与人连接的可能性,和获取认可和收益的方式。在国外,还没有类似对标的产品和模式。之前比较流行的付费模式,是相对传统的新闻订阅和专门的教育平台培训。这和国内现有的知识付费,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传统的课程培训,本质是为了增加技能,是一种技巧和实操性的方式方法,而知识是一个高于技能,系统性的动态的并且持续进行的的行为。新东方的潘欣在知乎上说,如果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待知识付费市场,那么在线培训其实更多解决的是初阶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解决的升学和饭碗问题;这一波知识付费市场,更多要解决的是高阶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解决的是面子和小康问题。

知识付费会出现KFC吗?

 

在上个月的两会上,马化腾提到一个现象的变化,中国以前的互联网模式叫C2C(Copy To China),但是发展到现在是叫KFC(Kaobei From China),中国模式逐渐开始反过来影响欧美互联网模式。据说当硅谷的创业者,第一次听说中国火爆的知识付费的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多不太能理解。因为这是相对陌生的领域,他们之前已经习惯于通过付费订阅等形式,来为有价值信息买单了。而且其他国外的知识付费产品主要集中在一对一咨询,体量和知名度也都非常小。

 

截至目前为止,国外都没大规模的开始做这方面的事情,主要还都是以广告和教育培训等比较老派的形式,而类似知乎Live这样的模式,还属于空白地带。知乎所搭建的知识市场体系,似乎在反其道行之,并没有一门心思做网红、名人、大IP收割,而是赋予每一个拥有知识的普通人以参与机会。类似符合新用户场景的产品应当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所以对于欧美来说,这种规模化的知识付费的形式,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个全新的机会。它打造一种创造了新的人与人连接的可能性,同时在获取认可和收益的方式也与之前迥然不同。

 

知识付费与电商等模式一样,符合用户属性的基本需求,应当是完全可以全球化的。可以想见的是:在未来,必然会有来自于各个国家的知识提供者,跨越语言藩篱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以知乎Live近期邀请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Joseph,谈特朗普上台的经济发展走向的分享为例,据称单场收入超过34万。既然中国的共享单车等模式已经开始向海外输出,在美国硅谷等地布局,知识付费这个在国内的火爆模式,进军海外成为KFC只是时间问题了。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南七道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38873.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