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辉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Fri, 18 Aug 2023 06:44: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0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冯大辉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如何找到精准的引流方法? //www.f-o-p.com/105771.html Sat, 10 Nov 2018 02:08:22 +0000 //www.f-o-p.com/?p=105771

 

有一个残酷事实:2018年的线上流量红利基本殆尽,获取流量的难度和成本还在增加。

尽管出现抖音般的红利平台,但也被饿狼扑食般迅速消耗,导致红利持续时间的大幅缩短,这些无不预示着未来的路越来越难走。

所以如果你还幻想着简单粗暴的引流,或许接下来的日子不太好过。

因此,正确的引流思维至关重要,但是我发现,很多人使用的引流方法并不恰当,这不意味着方法本身不好,而是你用错了劲。后果带来最直接影响是你依旧获取不到流量。

其实,只需要掌握两个知识点,就可以找到精准合适的引流方法。

用户聚合

用户认知节点

一、用户聚合

用户聚合是用户场景,你需要熟悉平台聚集的人群属性。比如探探多是心理,知乎爱学习上进的多,豆瓣文青多,贴吧屌丝多…

所以理解好各大平台的用户画像,就很容易可以对号入座,精准找到所需要的流量来源。

这个原则多数人都明白,却依然做不好,因为更多凭借经验和从他人口头听来的,这样有失精准。

比如之前总认为抖音的用户多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但抖音有70%用户其实来自34线城市。

不管你有没有经验,精准了解平台的用户画像,只需要看该平台的相关分析报告,这可比你独自瞎摸索要准确得多。

当然还有一种粗略的方式,就是利用百度指数的用户画像功能。比如斗鱼的用户画像95%都是男性,成天看直播不好好工作的这群人,消费力能高到哪去。。。

用户认知节点

 什么是用户认知节点?

用户认知节点是用户闭环认知过程的单元,分为感知,认知,决策,行动四个阶段。

我在回家路上看到新开了一家烤肉店(这是感知)

隔着老远就闻到了一阵诱人香味(这是认知)

在心里琢磨着挑个日子去尝尝味道(这是决策)

跟三两好友一块在这家店吃肉喝酒(这是行动)

但是触达人群到客户购买产品的过程,我们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

认知期

决策期

认购期

 二、认知期 

认知时期,顾名思义就是用户不了解产品甚至所属品类。

这个阶段的主要媒介需布局在社交渠道,而搜索渠道用来承接转化来的流量。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怎么让他知道你」。

比如淘宝很多稀奇古怪的猎奇产品,被抖音带火后,销量猛增。(淘宝既作购买渠道,也作搜索渠道)

毕竟我们不是vivooppo铺得开线下渠道,更不像脑白金做得起电视广告(多看效应)。

所以还得「用户知道并且认可你」才行。在认知期,最简化可行的方法是找标杆。

比如男人袜早期上线时,选择了微博找大V做评测:

勾搭上丁香园CTO冯大辉、百合网创始人慕岩、快书包CEO徐志明做评测,就这样获得第一批流量。

 决策期 

决策期是一个获取信任的阶段。

常常在这个阶段,主要布局方向是搜索渠道。(搜索渠道≠搜索引擎

跟认知期不一样的是,这里的布局技巧在于解决信任难题。

比如某德国拉杆箱进入中国市场,早期使用的方法就是在百度和知乎自问自答所有关于拉杆箱的问题和话题,并在回答中植入自身品牌,来获得第一批的认可流量。

因为用户会在这个阶段寻求一个证明,来辅助他做出决策。

这里引申一个心理学概念「布朗定律」。说的是如果你能打开对方的心锁,知道别人最在意什么,别人的意愿就会在你的把握之中。

比如他会搜索

xxx产品怎么样?

xxx效果如何?

他搜索的,他提问的,就是他所在意的。

可用户会搜索什么,我们并不知情。这时候还得借助工具「5118用户需求画像」来定向你的品牌,如果你的品牌很小没有权重,则可以定向你对手品牌,通过需求图谱来精准找到产品的流量缺口。

 认购期 

这一时期,用户尽管已经相信你的牌子,打算购买你的产品。但是在真正做出购买决策之前,他或许处于消费习惯,多少会拿你跟对手做对比,翻看你的产品页。

对比的策略我就不再细说,常见且有效的方法是突出你的优点,对比竞品的缺点,这样在用户看来你跟竞品的差距会比实际更大。

至于转化技巧可以参考这篇,同样的产品,为什么是你卖不出去

我的话

本文的重心在消费者心理角度,而非大家常用的产品周期。所以一款产品会同时存在三种认知节点,切勿认为这是相对补集的状态。

我是为了便于理解才单独分开,它的意义在于帮助你打通流程的主次逻辑关系。

掌握好「认知聚合」和「认知节点」,自然而然你的引流方法会使用得又稳又准。

 

作者:俞木木,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俞木木(mumu666y)

]]>
小程序内容产品是不是伪命题? //www.f-o-p.com/93526.html Tue, 07 Aug 2018 03:05:07 +0000 //www.f-o-p.com/?p=93526 小程序内容

 

小程序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爆发,比如:移动社交、生活服务、实用工具手机游戏、移动电商等模式跑通,有的小程序拿到了融资成为新型独角兽。小程序已然是张小龙的心头大爱,微信近一年半以来的改版大多与小程序相关。

不过,作为腾讯冲击“微信互联网”的“杀手锏”,小程序“内容”领域却一直不温不火……

01

有小程序信仰者坚持认为目前小程序在体验上已经做得和App一样好了,小程序的优点在于用户免本地安装,无须退出微信更容易获得轻应用,在微信里流量入口越来越丰富,但是小程序在微信本身最固有的内容优势那里,却有些乏善可陈。

笔者平时看内容一般是看公众号或者直接打开媒体的App,为了防止是个人偏见,我在朋友圈做了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朋友留言基本上是“不看好”。另外我们还制作问卷表统计发现,参与调研人数之中,“不知道并且没有使用小程序内容产品的”用户居然高达74%!

自从微信强推小程序之后,很多内容运营团队纷纷开发了小程序,比如:梅花网、《财经》杂志、界面、网易新闻今日头条、1点资讯、虎嗅、钛媒体36kr、亿欧、品途、投资家等(排名不分先后)知名媒体,照理说媒体有大量读者群体,其中一些媒体大号能每天通过公众号的推文文末插入小程序就能进行导流。

很尴尬!我在搜索这些小程序时发现阅读好友就没有超过5个使用的。

根据QuestMobile2018年公布的春季微信小程序用户规模TOP100名单中,竟然没有一家内容型小程序入围,从侧面证明小程序在内容场景上算是彻底“哑火”了。这意味着,尽管张小龙一直疯狂为小程序打call,但媒体和自媒体想说爱小程序,并不容易!

(放大看就能找到内容型小程序了,不存在的!)

02

原因是不言自明,既然微信公众号的阅读场景已很纯熟了,用户已养成在公众号里阅读文章的习惯,小程序如果突出内容的话,自然很难通过与公众号形成“内部竞争”。

正如张小龙所强调的“用完即走”产品哲学,小程序有很强的“工具基因”,类似摩拜、拼多多小程序等小程序的品性就是追求效率,以最快的时间完成明确的需求。

而微信公众号在2012年8月23日推出时的背景是,微信连接人之后最迫切任务就是留住人,除了朋友圈互动以外,还要有内容供人沉浸其中,因而公众号与朋友圈属于PGC+UGC模式,而公众号的“内容基因”相当明显。

以前我们发现在网上发表博文写1500字已经很多了,微博限制140字,而微信推公众号去中心化体系之后,我们发现自媒体普遍都能写3000字的长文。

由于微信里的好友是自己真实生活圈层,激发了自媒体的创作欲望,并且公众号还提供给读者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用户在阅读公众号时是不会微信好友消息或朋友圈点赞提醒干扰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程序与公众号的产品逻辑是迥异的:

  1. 小程序是为了节省用户时间即Save time,而公众号是吸附用户时间的“黑洞”即Kill time。
  2. 在小程序之中甚至没有所谓“粉丝”的概念,尽管“我的小程序”推出有望圈住用户,不过我的小程序最多50个;但始终没法达到公众号自媒体为了“吸粉”那样极端勤奋,因为粉丝数量和活跃度直接决定了公众号的价值。
  3. 小程序无法向用户“推送”消息,而公众号中的“服务号”由于一个月只能推送4次,不能像订阅号每天一推就明显弱势很多。
  4. 小程序中内容链接目前是无法分享到朋友圈,而公众号却高度依赖朋友圈点击和转发。

如果小程序做内容场景,就得留存小程序的粉丝、让小程序运营者去推送内容,这将让微信陷入到“悖论”,小程序与公众号别无二致,开发者就没有必要做小程序了。

不可否认的是,张小龙打造公众号自媒体生态是与乔布斯的AppStore开发者生态,马云鼓励人们开淘宝店的电商创业者生态相媲美的生态体系。此前移动端很多资讯端试图构建起公众号这样的内容生态砸了很多补贴,更多是付之东流,原因就是缺乏内容场景。

内容场景需要有热点产生和爆发、吸引海量用户关注、媒体报道并由媒体二次传播之后形成发酵,这几大要素形成正循环才能形成。

近年来的社会热点“策源地“几乎来自公众号自媒体的刷屏级文章,而在媒体开发的小程序流量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导致小程序无法形成“内容闭环”,所以,小程序内容场景也就成了伪命题。

按照张小龙的分工,公众号是连接内容,微信公众号甚至通过改版类似Feed流形式来提升内容消耗效率,悬浮阅读文章盯在微信上鼓励读完内容,而小程序的目标是连接去App的轻应用产品。因而,微信必然要对小程序的内容场景有所牺牲掉,这多少令公号狗沮丧!

03

小程序做内容产品的“大机会”的天花板非常低。

  • 一方面,媒体及头部自媒体开发App的冲动和势头有增无减。即使媒体开发App运营相对较重,但由于相当于自家“后花园”,更方便融资或发文。另外,iPhone手机带动国产手机厂商由以往的16G、32G升级到128G、256G,有App尽情的装再也不用担心手机卡顿,以防御小程序的潜在威胁。
  • 另一方面,由于优质内容向头部媒体和自媒体集中,已经在公众号中形成了垂直化、品牌化,用户大多已经下载了App或关注了公众号,

小程序内容大体与其他主渠道内容一样并有所滞后,逐渐沦为鸡肋般的存在,却增加了相应的运营成本。

即便如此,小程序的“小机会”依然存在,还不至于沦为不毛之地。

  • 有小程序思维特点的资讯产品更受欢迎。比如:冯大辉开发一款定位于科技新闻快讯的小程序readhub,抓取速度相当及时,用户主要其运营的公众号“小道消息”的粉丝。
  • 音频及视频其实比图文内容更适合小程序。类似喜马拉雅的音频类小程序主打大V付费课程,腾讯视频主推VIP内容小程序鼓励用户购买会员,在小程序里支付更便捷,并且分享图文在朋友圈导流便捷,因而转化率较好。
  • 电商类小程序做UGC短评可找到爆点。类似猫眼开发购电影影出赛事的小程序,鼓励用户在消费后写观后感。截止7月14日,电影《我不是药神》在猫眼小程序中的评论达38万多条,而影评聚集地“豆瓣”中内容也就20万条。

(左图Readhub科技快讯、中图喜马拉雅借助小程序销售、右图猫眼小程序影评)

小程序与内容没有绝缘,就像内容的荒漠中出现了偶尔一两片绿洲,这更多是与开发者自身的实力以及产品本身的独特禀赋使然,其他开发者能否在小程序中找到细微机会,形成爆款,就得看造化了。

结语

很多从事内容生产自媒体和媒体曾经对小程序寄予了很高的期待,现实证明小程序并不是为内容创业者而准备的,张小龙也不会挖自家“墙角”,公众号还在不断折腾、优化以解决打开率下降、内容堆积等问题,小程序几乎不可能撼动冲击到媒体App、自媒体订阅号的渠道利益,也无法构成增量流量红利。

如果要做产品销售,小程序轻模式或成必选项,而自媒体若想让小程序拯救逆境,终究不过一场春梦!

 

作者:靠谱的阿星,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靠谱的阿星

]]>
从公众号、社群、小程序,盘点微信生态用户裂变增长方法! //www.f-o-p.com/86888.html //www.f-o-p.com/86888.html#respond Tue, 19 Jun 2018 03:19:01 +0000 //www.f-o-p.com/?p=86888 微信生态用户裂变增长

用户裂变增长”可以说是最近一年很火的概念了,有的人的确通过裂变玩法涨粉数百万,短短几个月做成头部大号;更有短短一年时间,团队微信好友数裂变到百万,销售额翻了10倍。这种暴力的黑客增长玩法吸引了很多创业者运营人,有刷爆了朋友圈的网易戏精课,也有趋之若鹜般的进各种大咖群活动,更有异常简单粗暴的免费送书活动。玩法的背后都是用裂变思维在做运营活动,的确有效!

2016年底,我开始研究微信生态下的新型涨粉方法,算是最早一批做微信生态裂变涨粉的运营人。成功应用到“考研派“旗下系列公众号,3个月内0成本,获取精准考研用户50万,成为考研在线领域微信流量第1。2017年全年,通过自己一系列的裂变涨粉方法,累计获取用户近100万,并成功将40万粉丝大号出售给某微信头部大号。2018年春节期间,借着区块链的东风,策划两期活动,7天内0成本成功获取10万区块链精准用户。的确亲自见证了裂变增长带来的直接数据威力,做运营的,用数据说话!

(一次裂变活动数据)

微信10亿月活,用户在哪里,企业的工作重心、运营人的工作重心就应该在哪里。对于我们做增长的来说,研究一个生态内流量的承载点以及流量的输入输出去向是万分重要的。微信生态,公众号、个人号(朋友圈)、社群小程序,这四点是最能够触达用户的,我们称之为流量触点。那么这四个流量触点怎么能低成本、高效率的获取用户、裂变用户、留存用户、转化用户呢?

80%的流量掌握在20%的人手上,今天我希望把关于微信流量那些不为人知的思考分享给大家。有工具!有方法!

Part 1 公众号裂变涨粉

公众号的裂变,想必大家见得也比较多了,俗称任务宝。

裂变效率:⭐⭐⭐⭐⭐

裂变成本:低

裂变用户精准度:⭐⭐⭐⭐

裂变增长关键因素:裂变奖品、裂变规则、裂变海报、裂变一级渠道

适用类型:认证的服务号、认证的订阅号

裂变工具:小裂变

裂变增长原理

公众号的裂变之所以被大众称之为任务宝,是因为裂变活动通过奖品吸引用户,让用户完成固定的任务方能领取奖品。简单来说:策划活动奖品——设置领取奖品规则——引导用户分享裂变海报——用户影响用户的金字塔模式,获得源源不断新用户的关注。

裂变用户增长路径

以下为白话文详解:

以一级用户A为例,裂变海报推送给A用户,A用户扫码参与会收到公众号消息规则&活动海报图,A用户为了拿到活动奖品需要邀请新用户参与助力,A用户邀请好友B用户,B用户为A用户扫码接关注公众号,完成助力活动任务,A用户通过公众号收到B用户的助力消息,同时B用户进入裂变流程,公众号会推送属于B用户的个人邀请海报,B用户为了领取奖品会再去分享邀请他的好友C用户,C用户为B用户扫码接关注公众号,完成助力活动任务。以此,活动循环往复,达到裂变传播效果。

大家可以直接看这张金字塔的图,更直观的感受裂变的原理和用户增长。

这张金字塔在顶端的用户我们称之为一级用户,通过一级用户扩散的我们称之为二级用户,以此类推。所以,请注意:裂变活动要想获取足够的精准用户,你的活动一级用户的数量和质量非常之重要!

对于不同的行业可以根据用户属性,设置不一样的裂变奖品和规则。比如美容行业可以选择美妆、口红、面膜等奖品,教育行业可以选择书籍、线上大咖课程作为奖品。从用户需求出发:裂变奖品是你目标用户想要的产品!

裂变案例流程

Part 2 个人客服号裂变涨粉

个人客服号也是可以做裂变增长的,调用的是微信客户端接口,实现个人客服号自动被用户添加。

裂变效率:⭐⭐⭐

裂变成本:中

裂变用户精准度:⭐⭐⭐⭐

裂变增长关键因素:裂变奖品、裂变规则、裂变海报、裂变一级渠道

适用类型:个人微信号(新号老号都适用)

裂变工具:小裂变

个人客服号裂变获客的价值

首先问大家个问题:运营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无非是围绕用户增长、业务转化品牌传播这三点开展运营工作,微信个人客服号恰恰是承载业务转化的最好流量触点。对于做业务的团队来说,如果你的业务来源于微信流量,请一定要重视客服号的流量积累。很多企业都知道要做裂变活动,公众号裂变、社群裂变,但却惟独忽略了个人客服号裂变。

那么客服号获客的好处在哪里呢?

有一个群体很厉害,那就是“微商“。微商这个群体,我没有任何好坏的评价,只是这个群体的营销思路值得借鉴。存在即合理,何况这个群体存在并壮大了这么多年。

客服号获客的好处:

  1. 反复营销用户,通过朋友圈、群发;
  2. 公众号流量的后备军,当你想做裂变活动的时候,你的客服号群起而发之,将会极大促使你的裂变活动爆炸式增长;
  3. 品牌价值的传递,客服号代表着品牌形象,更加人格化的品牌,贴近用户,增强品牌友好度。

个人客服号裂变用户增长路径

客服号裂变增长的原理和公众号裂变增长的原理是一样的: 通过奖品吸引用户,让用户完成固定的任务方领取奖品。

在玩法上和订阅号裂变的逻辑一样,都需要一张裂变海报去传播。只不过,用户识别裂变海报上的二维码是添加客服号,用户之间的助力关系是通过向客服号发送数字码而产生关联关系。这种方法既能够保证用户新增到个人客服号上,又能够实时反馈给用户最新裂变活动进度,效果极佳。

5月份我拜访过杭州一位创业者,他们举公司之力做个人号流量,100多个个人客服号同时做裂变活动,每天新增3-5万用户,都是好友关系!价值非常之高!他们今年的销售目标1个亿,目前已经达成70%,速度之快可想而知。因此,个人号裂变获客相对于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在用户质量上略胜一筹。

个人客服号裂变案例流程

Part 3 社群裂变涨粉获客

目前通过社群裂变起家的有:有书、轻课、笔稿、十点读书等。

社群裂变是目前我个人认为裂变涨粉活动中最为安全的裂变涨粉方法,因为是基于微信群进行用户裂变分享,不属于公众号诱导关注的范畴。

裂变效率:⭐⭐⭐⭐

裂变成本:⭐⭐

裂变用户精准度:⭐⭐⭐

裂变增长关键因素:裂变奖品、裂变规则、裂变海报、裂变社群KOL

裂变工具:小裂变、建群宝

社群裂变玩法的原理

社群裂变的玩法原理是基于活动线上分享课程、资料合集、优惠福利等为噱头的社群内用户一起转发分享的裂变行为。借助社群的群体效应,共同目标,推动引导用户进行线上分享转发和推荐。

社群最神奇的地方在于社群用户是拥有共同标签、去中心化、利益共同体、可组织这四大特征。一个社群能形成的第一前提是每个在社群里的人都认为自己能够从中获利。 而社群裂变恰好是列用群体获利的效应,激发了这个利益共同体,进行爆炸式的扩散和传播。

社群裂变用户增长路径

这张图是社群裂变用户完整的关注公众号——进群——分享传播的完整路径。

首先我们运营者推送社群裂变活动海报,在基础的一级用户群内扩散。

以下为白话文详解:

以一级用户A为例,裂变海报推送给A用户,A用户扫码关注公众号,公众号自动弹出引导语言+社群二维码(也可以放置在菜单栏,引导用户通过触发菜单获得社群二维码),A用户开始扫码进群。进群后,群内设定好的群机器人自动@A用户,推送裂变引导文案+裂变海报。A用户为了获得社群奖励,按照机器人要求,分享裂变海报。

A用户的好友B看到用户A在参与此活动,识别裂变海报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公众号再推送B用户引导语言+社群二维码。B用户扫码进群,进群后,群内设定好的群机器人自动@B用户,推送裂变引导文案+裂变海报。B用户为了获得社群奖励,按照机器人要求,分享裂变海报。

B用户的好友C看到用户B在参与此活动,识别裂变海报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公众号再推送C用户引导语言+社群二维码。C用户扫码进群,进群后,群内设定好的群机器人自动@C用户,推送裂变引导文案+裂变海报。C用户为了获得社群奖励,按照机器人要求,分享裂变海报。以此,活动循环往复,达到裂变传播效果。

社群裂变案例流程

Part 4 小程序裂变涨粉

微信生态在小程序诞生之前,已经有些沉闷了,它需要点新鲜的东西。小程序的出现,激活了整个微信生态的流量,让变现难、流量贵的微信生态瞬间生机盎然!小程序很有可能把整个微信互联网变成一个巨大的流量洼地。所以我们能看到拼多多流量爆炸式的增长,一款又一款小程序爆红。

小程序的裂变,目前市面上除了小裂变之外没有成熟的第三方裂变增长工具。大部分小程序增长是靠APP那套产品逻辑进行产品式的自增长。我们预判,2018年下半年小程序产品也会出现同质化现象,小程序的第三方运营工具会助力小程序的用户裂变增长。

裂变效率:⭐⭐⭐⭐

裂变成本:⭐⭐

裂变用户精准度:⭐⭐⭐

裂变增长关键因素: 小程序产品自增长

裂变工具:暂无

拼团类小程序裂变

拼多多小程序的成功我不必多说,除了人家是腾讯baba的亲儿子之外,拼多多小程序在拼团裂变上做到极致。

其裂变模式就是拼团,拼多多上的一件商品通过“拼团“的方式“引诱”用户主动为了得到低价产品去转发分享,用户在微信环境中发起分享后可分享给微信群、微信好友,邀请大家一起完成拼团。而且用户在完成分享成功之后,支付环节也能在小程序一键完成,十分方便。

助力类小程序裂变

这类小程序的裂变增长和公众号任务裂变思路是一致的,通过课程或奖品作为吸引点,引导用户分享号召用户助力,达成固定人数助力,即可免费领取课程/获得奖品。其中以知识付费类产品小灯塔做得尤为出众:

抽奖类小程序裂变

最近礼物说凭借抽奖玩的创新,基于送礼的特殊场景,并借助抽奖形式实现传播增长。趁着即将到来的端午,礼物说联合真功夫与多家知名企业、自媒体、行业社群等进行合作,刷爆了互联网社交圈。同时,冯大辉老师开发的抽奖助手小程序,方便好用,在各大场景里频频出现,作为典型的互动工具性产品,深受用户喜爱。

复活类小程序裂变

年初火爆了一大波小游戏,小程序开放了许多小游戏开发组件及权限。众多开发者把小游戏的分享功能用的是淋漓尽致,所以才会出现小游戏复活群,各种群也被“求复活”等字眼的小游戏分享卡片刷屏。其原理很简单,玩小游戏闯关过程会死掉,想要继续进行游戏,引导用户分享方能复活。 (这种强制用户分享的方式已经被微信官方禁止)

还有测试类小程序裂变、炫耀类小程序裂变,这两种玩法在H5营销中用的比较多,相关玩法大家可以直接看图:

是不是特别眼熟?这些都是曾经刷过朋友圈的营销案例,放在小程序环境下同样适用。

所以,小程序的裂变增长,对于开发与团队来说,产品自身的裂变在目前小程序官方还在收着做的情况下比较适合,考验的更多是产品裂变能力

总结

微信生态的流量会越来越贵,小程序作为目前的投资风口,如何低成本、高效率、指数级的获取用户?“微信生态用户裂变增长”将会越来越被反复提及。

Growth Hacker(增长黑客)作为市场营销、产品研发、数据分析三个角色的聚合,在微信互联网时代会更加受欢迎!

会做增长的产品经理和运营会更加值钱,或者说在微信生态里做产品的人要极度懂运营,“微信产品运营这样一个职场角色会更受企业重视。

能够深刻理解微信生态中公众号、个人号、社群、小程序这四个流量触点的逻辑关系,看透用户走向,借用微信天然的社交属性进行裂变增长,相信会迎接属于中国微信互联网的Growth Hacker(增长黑客)时代!

 

本文作者@张东晴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
//www.f-o-p.com/86888.html/feed 0
小程序风口丨微信小程序的3大引流模式和4大盈利模式 //www.f-o-p.com/83424.html //www.f-o-p.com/83424.html#respond Tue, 22 May 2018 09:42:55 +0000 //www.f-o-p.com/?p=83424

小程序好比是一张入场券!你做了,就可以进入到微信流量共享圈,否则就跟你无缘!现在谁不用微信?如果你不用,你的对手在用,微信就会助力对手抢走本属于你的客流!

一、小程序的红利期

现在是属于“轻应用时代”,这一趋势会随着微信小程序的拓展,变得更加清晰。「轻型应用」是互联网下一次机会浪潮的开端。但较之于此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领域的变革不再只由硬件和系统级厂商所主导,头部的 App 巨头扮演着更为积极与重要的角色。整个 2017 年,微信针对小程序做了大量更新,已累计开放 40 多个入口。小程序的能力版图趋于完整,进入 2018 年,微信或将对小程序能力进行整合,比如,2017 年 12 月 28 日,微信下拉任务栏功能开启后,旋即取消了小程序置顶等 2 个小入口。

所以随着小程序的成熟,微信体内的各入口将全面转入小程序形态。

二、微信小程序都有哪些创业新机会?

在展示新创业机会之前,我们得要重新审视两点:

1、小程序不能照搬公众号的思路。

因为同属于微信这个圈子,所以很多人想当然地将小程序当作一种新型的公众号,认为做公众号的那一套方法,移植到小程序上面应该也差不多。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恰当的。当然,小程序可以借助公众号这个已经成熟的自媒体生态获取用户,但如果完全用公众号的思路进行思考,是走不通的。

2、不要把小程序当作Web App。

小程序是完全基于微信生态的产品,所以它无论在UI设计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和微信本身紧密结合。所以在开发和运营时,都要首先从微信这个大环境的角度出发。它可以是一个只有某项核心功能的简化版App,也可以是一个解决用户临时需求的小工具。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基于微信而生的。

说完这两点,我们继续来讲讲小程序的新机遇在哪里?

1848年,当美国的西进运动推进到加利福尼亚,人们在这里发现了金矿。消息立刻引起全世界的轰动,并迅速形成规模空前的淘金热。成千上万来自北美、欧洲及天涯海角的人参与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淘金热中,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

筑路者,即最开始提供基础设施的探索者,他们为其他人提供到达金矿的能力;

送水人,即为淘金热提供基本服务的人,他们是淘金热得以持续的保障;

掘金者,即真正挖矿淘金的人,他们是整个淘金热最主要的参与者。

微信作为东家自然是“天字第一号”筑路者,他提供了这样一个开发平台;对于小程序来说,做这个领域配套服务的都可以被称为送水人,包括开发者、培训者、做SEO的、做数据分析的、做媒体的、做社群的等;小程序市场的掘金者即作为应用流进入到小程序领域的创业者

所以,基于此,我觉得现在以及未来的小程序有三点机遇:

1、新交互

所谓的新交互,是指跟原来不一样的玩法,比如说基于群的互动和娱乐。

它不仅仅是用群的方式获取群的流量红利,更多的是基于这种群的关系去开发出更多适合群的场景的玩法出来。它将会是最新且变异量最大的一种。

尤记得在2017年1月9号小程序上线发布会上,张小龙举了一个例子,大意就是几个喜欢看球的男生,建了一个微信群,小程序的窗口可以浮在群聊之上,在小程序里面播放视频并实时显示比分,在群里则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甚至可以玩一些“押注”的小游戏,这样的场景可能会有很多,比如女生一起拉个群看综艺,或者一起拉个群线上K歌等等。互联网最性感的地方,就在于能在线还原生活中的场景,并且门槛更低,体验更好。

2018年,小程序的新交互方式给我展示了这个可能性其实是爆发式的。诸如头脑王者、各种吃鸡游戏、猜歌达人等都是为场景化而生,这种新型的交互方式门槛低,用户精准,在产品有足够的谈资和趣味性很容易在圈子里面引起大家的热议。

2、新人群

小程序出来之后,极大地降低了生产门槛。以前对大量的没有媒体能力的人来讲,是不可能生成公众号的,但是现在如果让他们去利用小程序做一个小店铺,是可行的。

所以现在有些人,专注到中老年市场、农村市场的有服务能力的人群,比如果农,可以很方便地生成自己的店铺并上架商品,这个就是新人群的一种。甚至更简单的,每天为中老年的女性用户推送一条养生相关的视频或者音频,也能快速的实现用户增长

移动端长图文内容编辑器美篇去年九月至今刚上线不久,排名就以火箭之势飞数上升——在阿拉丁统计平台公布的小程序榜单“小程序新增榜”、“小程序上升榜”及“小程序工具榜”中,稳坐第一宝座,更是在双11电商一片红火的时候,晋级总榜前十!。美篇内容的自传播性体现在:教师们会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分享给家长群,公务员把外出调研的报告展现给领导和同事,摄影爱好者乐于将旅行生活中的美景和故事分享给朋友。美篇为这些人提供了门槛极低的内容创作工具;大多数文章的传播范围虽然并不会超过创作者的个人圈子,但是大量的自传播导致美篇在2年推广零成本的情况下获得了2500万用户。

手机软件太多,内存太大——用户们面对一个陌生的软件难免有使用内存方面的考虑,且来回切换APP也会对用户的使用体验产生“分割感”。美篇所开发的小程序正好解决了问题。小程序占内存小,用户下载只需要几秒钟,这比下载一个App要轻量得多,美篇小程序让更多用户花最低成本就能体验美篇最核心的“图文创作”功能;如果用户有更深入的需求,下载App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中老年用户只需打开微信并点击美篇小程序,就可以PASS掉用户下载的纠结决定及等待过程,整个过程对他们来说也是十分友好的——美篇在微信小程序上就能打开,无需安装;不仅有完整性的体验,还能直接分享到朋友圈,联系好友讨论,也可以直接在微信公众号里获取更多实用的技能与灵感启发。这一切正在赋予作为内容生产者的中老年用户更多的交互能力,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

3、新场景

小程序上线初始,主推的就是“location”属性,赋能线下商家在线触达其用户。小程序是网站或者APP的话,二维码就像他们的网址或者APP链接。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如此低门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比如对一个包子馒头店的老板,可以通过“个人号+群+小程序”的形式,持续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这个形态中,可能存在帮助线下商家更好地用好“微信能量”的机会。

零售的本质是人和商品,以前的零售,无论是线下零售还是线上网店,除了商品本身,都有自己的客户,但客户是不融合互通的,所以呈现线性增长。新零售的核心就是线上线下互通融合,随着线上线下完全融合,线上客户与线下客户形成叠加和交叉,形成指数级的效应。小程序作为连接线下的最佳工具,将成为新零售时代,线下门店拥有“线上店”最简便和最佳的方式。

三、新上线一个微信小程序该如何推广?

我将小程序推广分为以下三大类:

1、产品化推广

2、运营推广(活动)

3、微信自有入口

1、产品化推广

我将以新型电商拼多多为例子,给大家讲讲如何进行产品化推广?

产品化推广是指通过产品化机制,引导用户用远低于市场化拉新的成本,为平台拉来新用户,实现用户持续地规模性增长。产品化拉新,在实现方式上其实也可以叫“社群化拉新”,因为是希望撬动用户来为平台带来新客,更通俗的说法,应该是“老带新”,让老用户帮平台拉来新用户。

拼多多岁成立才两年,但其增长速度十分惊人,2018年开年其GMV就已达到匪夷所思的400亿。那么拼多多的客户群为什么能增长的那么快?

这个是拼多多的小程序首页以及整理出来的关于用户增长的产品机制设计:

不管是拼多多的App还是小程序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公司的基因就是分享 ,因为首页的功能模块,过半都和分享有关。

而作为很多小程序刚入局者,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产品给“电商化”,依托产品机制的设计,先把自己的产品散发着“自传播”的因子。比如现在很多的知识付费已经电商化。

1)比如自客的小灯塔社区,利用小程序本身具备的二维码参数属性,进行渠道分销,生成宣传海报(链接)进行分销,让自家的活动增加自传播性

2)又比如礼物说的“新型送礼物”方式:在礼物说挑选礼物,然后以线上打包的方式送至接收人。

3)再比如纪念碑谷2案例:以小程序轻量级应用推广尝试体验,里面以故事性的方式场景进行引导用户下载。

2、运营推广(活动)

小程序上线,如何少得了运营的介入。在这里,我引入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的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以及环境威力法则。

1)个别人物法则

想起凯文凯利在《必然》里面的一句话: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流行产品也是这样,它总是先为我们身边的某一类人所熟知,随后才开始流行。这一类人就是《引爆点》里面所说的三种人格魅力体,它们分别是“内行”、“联络员”、“推销员。具体的我就不在这里做过多展开阐述。而推广小程序特别是小程序的首投放到市场,很需要有行业的大咖、内行来体验我们的产品。这些大咖、行业人/媒体他们热爱社交,他们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器,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几乎所有人都认识他,如果他接受了内行的意见,成了第二个吃螃蟹的人,那么很显然,在那个以他为核心的社交圈可能就会引发一场吃螃蟹的流行。

比如当时的小密圈(现改名为知识星球)产品刚上线那会,一直都是不温不火,但是创始人和冯大辉(互联网圈内知名大V、现无码科技创始人、曾任丁香园的CTO)是好友,冯大辉在小密圈开了一个圈子之后,订阅价是256元,卖出了一万多份,那就是几百万元的进账,有了冯大辉的站台,17年知识星球也火了一波。不仅给知识星球带来了早期一波精准的用户,也带来了一批中小V,可以说早期知识星球就是靠冯的口碑传播。

所以在推广小程序的初期,如何自己圈内“有人”或者可以依靠关系拉来几个大佬站台,那效果可是杠杠地。

2)附着力法则

第二个我们来说说“附着力法则”。这就是要打造有吸引力的活动才是王道。因为除了产品本身的机制设计,还要组合有创意的活动一起推广,而在活动设计方面,需要紧紧抓住用户的底层核心(人性)需求去策划。

比如黑咔相机在今年元旦和春节这两个时点迎来了一波用户的爆炸性增长,从 200万用户到 2000万用户再到发稿时的 1.2亿用户,日活则从20万增长到现在的600万。那他们是如何进行小程序的冷启动的呢?

【活动相关内容】

2017.12.21——圣诞效果上线;在文章评论+转发文章到朋友圈即可参加抽奖(奖品10份台历)

2018.1.7——破千万用户,新年福利;分享作品至任意微信群+截图发在公众号即可参加抽奖(奖品20份台历,活动时间4天)

2018.1.18——送梵高自传;关注公众号+评论本文+发送至朋友圈即可参加抽奖(奖品10份笔记本或贴纸)

2018.2.10——春节送福利;开放10+款付费效果免费用

2018.3.24——抽奖活动;分享3个超过10人的微信群+截图发公众号/黑咔小助手就算成功参与活动(奖品为60-200的现金奖励)

把这些玩法总结为:

第1种:评论文章+转发文章到朋友圈,抽奖奖励实物或现金

第2种:分享作品到微信群,抽奖奖励实物或现金

第3种:发布新特效,通知用户赶快尝新

其实黑咔相机团队在进行推广时,都是紧紧抓住用户的贪小便宜心理,进行送福利进行分享转发。

3)环境威力法则

借助&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充分借势节假日、热点事件进行传播。借势是运营人最经常接触的工作,也是我们进行产品推广的关键时刻,所以在进行推广小程序的时候,这个时刻可不要错过。

说到借势,可能我接下来说的这例子可能大家不怎么认为它是一个借势的小程序——给赞。

在给赞火了之后,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在海报创新、文案走心和复合人性的体验引爆的,不可否认,这是他火爆的一部分原因。我觉得它的火爆更在于很好地借助微信取消了对于 iOS 用户的赞赏功能之后,公众号作者的收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个背景下引爆的。

去年 4 月份,苹果微信发生打赏之争。苹果要求所有 ios 用户打赏给公众号作者的收入,都要提取 30% 的抽成,不同意这一要求的微信,直接取消了 iOS 用户的赞赏功能,极大地挫伤了公众号作者的创作热情。

而“ 给赞 ”团队抓住了微信自身的有利信号,通过“ 小程序码+海报 ”的方式,有效解决了绑定公众号的繁琐程序,直接触达了公众号运营者,无疑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创新。一个小程序文件本身不大,开发成本也是很低的,如果能够在高频场景占领用户,将有巨大的商业可能。公众号文章底部赞赏功能的缺失,就是一个频次很高的场景,所以给赞火了。

3、微信自有入口推广

1)微信搜索-抢占小程序名称

一个好的名字,一个符合用户搜索习惯的词带来的流量是无法预估的。小程序的名称是唯一的,根据用户的搜索习惯和产品特性,尽早注册符合用户搜索习惯的小程序名称,才更有可能被用户搜索到。

标题命名建议:在保证体现经营业务的前提下,尽量用微信指数更高的关键词进行命名,不要设置过长的小程序名称,其他关键词可到自定义关键词中进行配置。

2)附近的小程序入口

在【附近的小程序】中,小程序会自动展现给周边5公里内的微信用户。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就能直接购买服务,或者导航到门店。一个小程序能添加10个地理位置。也就是说,一个小程序,相当于给店铺增加10倍曝光的机会。

3)卡券入口

商家可为小程序设置卡券功能,通过卡券界面,可直接进入小程序。很多用户都喜欢赚便宜,通过卡券为消费者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促使其打开小程序形成直接的转化

4)小程序跳转小程序(互推)

小程序之间的相互跳转,不仅是企业服务的互补和完善,也让企业间的小程序得到传播,将每个产品线各做一个小程序,绑定在同一个公众号主体上,互相跳转,互相倒流。

5)APP直接打开小程序

这是APP最新发布的功能,这也是未来很多本身在APP积累一大批精准用户的玩家可以玩的推广方式。

6)公众号内容跳转小程序

商家可在公众号推文内插入文字、图片、小程序卡片,点击直接跳转小程序。此种方式,可以通过符合品牌调性的优质内容引导用户点击小程序,形成“边看边买”的购物场景,实现内容到购买的转化。

7)公众号菜单

商户可以将小程序放置在公众号菜单栏内,将公众号粉丝引导到小程序中。

8)支付后入口

消费者使用微信支付付款后,会收到微信支付推送的支付成功通知,点击“进入商家小程序”,即可进入小程序,形成二次触达。

9)公众号关联小程序推送信息

商户在进行公众号关联小程序时,可选择将关联信息推送给公众号粉丝,粉丝将收到公众号关联小程序通知,点击即可进入关联的小程序。

10、微信群推广输入标题

商家可在粉丝群内推送小程序,让粉丝自主扩散。可引导粉丝分享,然后凭截图领取小礼物,逐步将流量引到小程序。

11)朋友圈小程序码海报

目前,小程序还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但朋友圈巨大的“熟人流量”仍然是社交分享的最佳阵地。而商家可以将小程序码放在设计精美的海报上,分享到朋友圈,通过吸引人的活动或者设计感的内容进行推广引流

12)微信钱包入口广告位

微信钱包可以为商户小程序带来巨大流量。但虽然同为付费推广,但也只有深度合作的企业才能有资格进入九宫格

四、现在的小程序都有哪些变现模式?

现在的小程序的广告模式无外乎四种:平台广告收入、平台盈利模式(会员模式,针对B端的可盈利的点有但不限于佣金、买会员拥有特权等)、电商模式以及软广硬广植入。

那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这些盈利模式现在在小程序都是如何展现:

1、“成语猜猜看”小程序底部出现了“同程旅游”的广告展示,点击广告图片即可到达品牌商的H5页面

2、“汽车大师问答”与上海通用合作推出了开屏广告。

3、用轮播的形式,在首页上方设置了滚动广告位

其余的比如平台会员模式、小程序跳小程序、电商卖货等盈利模式还得具体看自己的产品属性以及用户群体,挑选适合自己小程序的盈利模式才是最重要的。

五、小程序的未来想象空间有多大?

电商小程序已经无需多言!

在微信生态下,小程序给予电商重生的机会,尤其是社群电商的爆发。通过在微信中拼团裂变,拼多多在两年时间做到了3亿用户、千亿元年成交总额,成为异军突起的平台型电商。

有数据显示,电商小程序的流量环比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最高时期达到了89%,而电商类小程序的月流水环比增长在去年8月份的时候也达到了62%。 目前95%的电商平台都已接入小程序,毫无疑问小程序已成为电商的新宠儿。

小游戏是目前创业者必争的阵地。

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微信互联网来看,游戏都是最贴近变现的。而游戏生态的繁荣会造就整个生态的繁荣。其次,游戏生态的繁荣,会向大量普通用户普及小程序的概念,从而进一步的拓展小程序的使用场景。最后,游戏在整个生态中属于流量的消耗方,而游戏的繁荣势必会促生大量的流量供给方,最终又会提升生态的流量基数。

随着游戏开发接口的开放,第三方游戏开发者也会打造出很多的爆款游戏。诸如【海盗来了】【欢乐球球】【最强弹一弹】【物理弹球】等都已经刷爆你的群聊。

这半年来,小程序展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生态。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功能,而是一个生态级别的系统。何为「生态」?就是各个方向的创业者都会出现,例如电商、O2O、视频、工具等,为创业者提供服务的也会有。微信已经成为如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拥有海量的用户及注意力,但与以往的流量平台不同的是,它还拥有用户的社交关系,借助社交关系,不仅可以快速地获取流量,还可能演变出很多新的交互方式。更重要的是,目前这个平台在持续地开放更大的能力和权限,支付的能力,小程序的能力,都能极大地促进交易闭环的效率和体验,这将极大地促进整个生态的繁荣。

 

本文作者@艺林小宇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
//www.f-o-p.com/83424.html/feed 0
10亿微信,从输入输出到社会化操作系统 //www.f-o-p.com/74336.html //www.f-o-p.com/74336.html#respond Wed, 07 Mar 2018 02:00:40 +0000 //www.f-o-p.com/?p=74336 5

马化腾亲口宣布:微信的月活数已经超过10亿。

其实业内对微信的新高已习以为常,但这个数据的心悸之处在于:如果按照粗放标准,微信已经基本完成对于中国上网人口的全覆盖;而反过来,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口来说,互联网就等同于微信。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刚公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中国网民规模为7.72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为;而来自QuestMobile的《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则表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0亿。

单就影响力层面,这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具统治力的民用产品;

 

而从权衡侧看,也是发展最如履薄冰的作品——微信已经彻底成为社会意义上的公共基础设施,这毫无疑问。

作为腾讯和张小龙的封神之作,微信诞生以来的产品和行业分析已经数不胜数,今天借着10亿的里程碑数据,只谈一点个人思考:

微信从输入输出系统,向社会化操作系统的转型——而这应该也是规模增长步入尾声后,市场想听到的下一个故事。

 

其实从2012年后发制人,击败雷军的米聊和来自香港的Talkbox那一刻起,微信的一骑绝尘就已可预期:网络效应决定了通用强关系的赢家只能有一个,而通信本身就是移动互联网的第一高频度刚需,腾讯的安身立命之本。

10亿的月活数据虽然惊人,但从基因到实力,微信确实赢得名正言顺。类似腾讯,阿里等巨头前几年在手机领域的浅尝辄止,是一个道理。

 

而微信成为今天的巨兽,体系复杂程度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难觅参照物:

 

  1. 通信体系,盘踞用户感知最前端的立身之本,流量到达最高;
  2. 朋友圈体系,到达率仅次于通信的社交流量体系,但链式传播的泄洪效率更胜一筹;
  3. 第三方开放平台体系,包括老牌的公众号体系,以及快速崛起的小程序体系;
  4. 倒流体系,主要支持游戏电商,还有各式生活服务,以提供入口的方式为主;
  5. 其他平台级体系,包括搜索、内容信息流等,出于种种考虑,基本上处于被雪藏或小试牛刀的阶段……
  6. 基础体系,二维码、微信支付的崛起,保证了以上体系几乎都能自成闭环。

 

很显然,单从纸面看,这已经是一套完整的移动端社会化操作系统——同时囊括了流量、人际关系链、核心基础设施、第三方扩展性和场景,与线上和线下同时产生交互,自成体系。

其中 1 和 2 定义了微信这个产品存在与否的意义,而 3 这个层级则决定了微信的上限,以及产业竞争层面的牵制力。

 

在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称微信的目标只是成为“最好的去中心化的工具”;但仔细琢磨就能感觉到,相比当年马化腾提的“一站式在线生活”,这个目标一点也不小。

从实际状况来看,微信离这一形态的完善仍有差距。

 

很大程度上,这源于几年内公众号体系的“相对疲软”——相对腾讯自身对于这一产品形态的演变预期来说,公众号体系过早遇到了瓶颈。

典型的滞涨现象业内早已经有所感知:订阅号的整体分发效率低下,而权限更高的服务号则令不少企业困惑,从服务到客户管理到品牌运营试了个遍,绝大多数最后生生做成了更低频的订阅号。

而微信官方除了最开始的招商银行信用卡等少数几个账号外,似乎也再没推出过典型案例——这其中包括腾讯非常想发展的社交电商,导致相当部分的流量被更简单直接的朋友圈微商攫取。

 

公众号的形态代表了微信的期望:搭建一个基于通信体系的输入/输出(I/O)系统,连接整个第三方生态体系。

 

用最早开始使用该功能者之一、“小道消息”运营者冯大辉的话说,“对话即服务,对话即搜索”。张小龙在2014年则给出了更文艺的解释:

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到底是什么。

两者表达的核心,其实都在于场景的无限扩展性。

有了场景就有了第三方开发者和服务的介入,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盘活朋友圈、微信支付,甚至前文提及的更深层次的资源体系,进而反哺微信本身的产品形态研发。

而选择处于最前端、同时流量到达效率最高的通信体系作为前沿阵地,也表明了微信团队实现愿景的决心。

 

对不少业内人士来说,这样的交互方式绝对称得上新颖,甚至酷炫;但对于更广泛的企业和用户来说,却显然并不是这么回事——由于通信体系的超高用户感知,微信也陷入了诸如“到底优先运营者还是用户”,永无止境的权衡漩涡中。

或者说,当时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微信平台自身来说,都没有为这样的形态跃迁做好准备。

 

渐渐的,公众号演变成为了类似“半开放RSS”的纯内容生态——当然,理性看这个结果,也是另一种维度的成功。

正因公众号的瓶颈,才有了全新的开放体系——小程序的快速崛起。

诞生一年多以来,这个体系遭遇质疑的时候远多于褒奖:一方面是出于对微信和张小龙历来的高预期;另一方面小程序仍然在精进初期。

 

直到今天,小程序的形态在不少普通用户看来就是一个微信内桥接的手机网页;而运营者苦苦期盼的朋友圈分享权限也迟迟没有出现,这一点甚至与老将公众号相比也落于下风。

 

但其实对于立志成为“最好的去中心化工具”的微信来说,一个单一过于强势的内部系统可能本身就是一个中心化的悖论,尤其是在用户感知前端,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复杂规则予以制衡,否则就存在压制整个微信体系健康度的可能。

前车之鉴已经出现,服务号的困惑,订阅号的折叠,都是为了尽可能限制与微信主基因——通信,共享同等感知级别的公众号体系,对于用户可能的干扰。

 

从一个操作系统的角度来说,如果有单一模块或组件过于强势,那可能也会影响系统全局的通用性——即使再为人所诟病,不得不承认“毫无亮点”的Windows仍然是操作系统的标杆,而更酷炫、更激进甚至更经济的Chrome OS仍然是小众极客的玩具。

因此,小程序“令人大失所望”的产品形态可能是注定的产物:正是因为小程序在用户感知端的“被阉割”,才有可能将微信中的其他基础设施盘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共振;同时尽可能地将勘探权限留给第三方,自然成型良性生态,推动微信成为真正的社会化操作系统。

 

——社会化的定义除了微信自身的人际、社交属性外,更重要的是必须由社会第三方自定义形态和架构,不论是线上或是线下,内容或是服务,媒体或是变现,流量收集还是泄洪,只要不伤害社会化大体系本身,微信都会乐见其成。

而这种社会化的无限嫁接体系一旦成型,虽远远谈不上颠覆一切,但腾讯几乎可以对任意领域内竞争对手,施予持续高压。

 

例如最近在舆论端和资本界大火的拼多多,似乎让人看到了社交电商这一悬空多年的概念,落地成型的可能性。

媒体报道称他们的月GMV已经超过了400亿,足以引起阿里和京东的警惕。

 

当然,电商是一个集营销、物流、仓储、金融等庞杂体系的重运营产业,要从根本上动摇阿里这种庞然大物的根基,光有量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我也很期待尚未被微信完全释放出笼的内容信息流和搜索,主要来自两点:

 

  1. 今日头条化的痛点,在于高精度和预期内容质量的匹配,除了算法持续精进外,社会化关系的引入可能是事半功倍的——毕竟你的熟人社交圈很大程度上能够定义你本人的口味,这也是今日头条社交媒体化的最大动机;
  2. 信息流商业化的潜能,已经被facebook证明,搜索也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现金流机器。而在腾讯的最新财报中,广告营收为110.42亿元,只占据了16%的比例(相比之下facebook是89%,超过115亿美元),其中还包括了视频、浏览器、新闻客户端等其他产品的营收。即使以20亿用户体量的facebook类比,微信的信息流广告潜能也是可期的。朋友圈的商业化被微信极度克制,也让人更期待“看一看”在微信内的后续发展。

 

很显然,不管他们自己承不承认,微信已经被渲染了信息浏览(由于信息流的存在,视频等高时长应用也可进入其中)、电商、金融支付、通信、社交网络、游戏等高频需求的基因,可能只有地图导航等少数刚需没法在自身架构内走完全流程,而独占鳌头的用户时长也证明了其社会化架构的完备性。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化操作系统的成型,微信全架构全产业链辐射能力毋庸置疑的同时,也必定会迎来更微妙的监管关系。

即使关于这点,互联网巨头们一向重视谨慎,也绝不能有丝毫松懈——与微信承担同样类似架构的facebook,可是整个2017年都在为此买单。

 

本文作者@kooogle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4336.html/feed 0
三联刷屏案例复盘:6个原因成就「三联红」刷屏 //www.f-o-p.com/73077.html //www.f-o-p.com/73077.html#respond Tue, 27 Feb 2018 02:41:23 +0000 //www.f-o-p.com/?p=73077 8

大年初七开工第一天,没想到开年第一波刷屏,主角是这样一位特别“不互联网”的老朋友——《三联生活周刊》。

只要你的朋友圈质量不算太差,有那么几个爱读书的人,肯定都会见到这样一张“三联红”的病毒海报。68元即享过去10年所有三联的精品内容,外加今年的52期杂志和微课,稍微识货一点的人恐怕都不会错过。

作为三联的老读者,能看到他们有此番互联网运营的尝试,无疑是兴奋而支持的,相信跟我抱有类似想法的也大有人在。

果不其然,“三联红”这次真的红了,甚至红到让服务器也中了毒——由于活动太过火热,导致后台拥挤,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官方不得不提前关闭了购买通道。

简单复盘

此次运营案例的传播路径:

2月22日的中午12点首发:三联工作人员(高势能的媒体人)发朋友圈、中读服务号发文、三联生活周刊微博3个渠道首发

晚上7点左右:小道消息的冯大辉、知名公知阑夕发文推荐,说明主要KOL和运营大咖已加入其中,将活动推向高潮。

晚上九点左右:本就吃紧的服务器终于在高流量下崩溃,新用户无法访问,奖励金无法实时到账,导致活动没有更进一步传播。此次活动没有被微信封禁,也算因祸得福。

原因分析

“三联红”之所以能刷屏,主要有以下6大原因:

①人群定位高度共鸣

此次《三联生活周刊》的主打人群,就是那些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所以此次活动并没有以“卖货”的名义进行设计,而是以充实自己、提升知识的角度,唤醒目标群众的求知欲、阅读欲、购买欲。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此次活动与《三联》自身的品牌势能相契合,在朋友圈一片“三联红”中,有关阅读与青春的记忆一一展现,可以说分享三联活动,就是在分享一份价值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高价值的社交货币。

②超值的会员权益

火爆背后,我看到的是壮士断腕的勇气。三联生活周刊这次真是拼了,用一个简单的价格公式概括就是:“两杯咖啡的钱=52位文化名人领读+10年《三联生活周刊》过往刊+2018年52期新刊+52期知识领袖解读+每周精选书单+抽奖福利”。

某些知识付费的讲师,随便做几章PPT,分享些职场经验,轻轻松松都能卖到199、299。同样是国内杂志的佼佼者,隔壁的《21世纪商业评论》每期电子版都要十元才能付费阅读

三联聪明的意识到,往期的杂志其实是“沉没成本”,虽然它们有良好的口碑,但你无法指望用户为过期的信息买单。但如果把它作为福利的一项捆绑搭售,恐怕明智的读者都不会拒绝这样的“赠品”,反而会唤醒他们浏览并购买其他服务的欲望。

三联这次牺牲眼前利益,为广大读者谋福利,充分利用往期杂志的口碑,实则剑指知识付费的广阔前景。如此壮士断腕一般的勇气,看得出三联在出版业转型中的魄力。

③精细化的社群运营

此次活动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利用了建群宝、群裂变等建群工具,将用户沉淀在社群之中。这一方面激发了参与者二次传播的热情,同时也是三联与用户沟通的直接渠道。尤其是当活动因技术问题而饱受诟病时,社群第一时间充当了“客服+运维”的角色,有效缓解了舆论压力。

当然,这种社群运营方式同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整个朋友圈传播链条与主推的“中读APP”没有形成闭环,最终只得用人肉方式收割用户。这直接体现在“中读APP”的下载量中,活动一天后,中读在App Store的排名上受到294位,预计新增下载量2-3万。当然,这与技术故障直接相关,但如果能彻底打通闭环,相信最终的引流效果会呈几何倍数提升。

社群中粉丝的价值,恐怕无人会忽视。尤其是这样一群高重合度、高垂直度的知识分子聚集的社群,其价值不可限量。如何将这些社群好好利用,从“同好群”升级为“用户群”,恐怕是三联在未来运营工作中的另一大重要使命。

④限时的紧迫感

最不互联网的《三联生活周刊》,居然也像互联网公司那样,玩儿起了限时销售与饥饿营销。原价368元的年卡,只有在春节这几天68元。甚至由于购买活动太过火爆,官方提前停止了购买通道,并宣布最大程度的保障已购读者的权益。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早起吃肉,晚起喝汤,不起饿着。在大抢购的紧迫感面前,文青们也招架不住。

⑤高度视觉冲击的病毒海报

说实话,我是首先被三联活动的海报吸引了,因为它太熟悉了,就是那个熟知的《三联》封面——“三联红”。此次海报设计可谓别有用心,这就是“视觉锤”的力量。

除此之外,海报文案简洁有力,突出主要卖点又不失情怀满分。为了揣摩目标读者的喜好,运营团队更是创作了多达十张的海报,在种子用户中进行A/B测试,最终筛选出最佳方案。

⑥不得不提的分销

活动如此火热,分销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它在冷启动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在传播高峰期为情怀营销进行了加码。

68元的会员权益,分销可分利50%。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如此大的激励之下,用户主动进行二次传播也不足为奇。事实上,运营方还做了专门的邀请排名页,奖励数字的跳动进一步刺激着他们的肾上腺素,让人欲罢不能。

当然,分销是否涉及违反微信的政策规则,是非常大的隐患。考虑到上一次网易运营公开课被封杀的前车之鉴,想要借鉴这类分销手段的运营人,还是更加谨慎为好。

后台挤爆,三联中读也“中毒”?

但是,我要说但是,有关《三联》的一切美好回忆与体验,都被糟糕的产品质量给毁了。

没错,截止到笔者完稿之前,三联中读APP仍是处于网络繁忙状态,加群申请40多分钟之后才有回应,分享的奖励金也迟迟没有到账。

毫无疑问,在火热的抢购中,三联中读的服务器也“中毒”罢工了,程序员兄弟们又要背起这口大大的黑锅。

你可以说,他们还没有做好爆红的准备,三联官方也在第一时间为没有做好应急预案而道歉。但运营一款APP,在每次活动之前,进行必要的产品测试和压力测试,仍是鉴定一个IT团队是否成熟的关键指标。

既然三联中读的技术团队已经把复杂的分利排名系统实现了,为何不去花一丁点的时间和精力,认真的把产品测试做好?哪怕用Google或Testin这样的第三方测试服务都好,它或许会花一些成本,但质量保障支出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

三联这次态度有余,而准备不足。购买通道的提前关闭,也让他们在起势之时就早早收场,错过了很大一笔变现机会。这也是传统企业纷纷向互联网转型时,经常面临的问题——技术保障团队、测试团队如何才能不拖后腿?

而可以想见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向美国公司那样,起用更多的SaaS企业作为业务支援。作为三联的老牌读者,此次失误值得原谅,但也希望他们能够利用一切资源,把产品质量做好,把测试做到位,力保类似的现象不再发生。

就像三联在致读者的文章中写道的那样——“作为一家传统媒体和文化公司,向互联网的转型仍道阻且长。”在此衷心希望更多的传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bug少一点,刷屏多一点;意外少一点,测试多一点。

 

本文作者@维特喵斯坦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3077.html/feed 0
公众号可修改错别字了!但为啥只能改5个字? //www.f-o-p.com/72116.html //www.f-o-p.com/72116.html#respond Thu, 08 Feb 2018 02:54:15 +0000 //www.f-o-p.com/?p=72116 4 (13)

昨晚,微信又在半夜放大招。

这一次,既不是大家翘首以盼的公众号App,也不是此前测试中的短内容,而是毫无征兆地上线了:错别字修改功能。

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眼泪哗啦啦)

2月8日,腾讯官方宣布“已发送图文消息的正文,支持错别字修改了”。一篇图文只允许修改一次,最多改五个字。

01

怎么修改?

有哪些注意事项?

先来看怎么改。

关于修改详细教程,微信团队发布在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平台”,整个操作其实很简单,带大家简单过一遍。

在公众号后台“已群发消息”列表,有一个醒目的“”字,这是修改错别字的入口。

点击进入“修改错别字”页面,移动鼠标,找到错别字,输入正确的替换内容完成修改。

每处修改,可以在页面上查看修改记录。

然后点击“提交修改”,和正常推文一样,需要管理员扫码通过。

修改成功后,用户打开页面将看到更新后的内容,文章底部将显示修改时间。

这里讲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 仅支持对正文文本进行修改,最多改5个字,并支持手机预览修改后的页面。5个字(5个字符)包括汉字、英文、数字、标点、空格。

2. 外面的封面题图、摘要和图文选项(如原创、留言等)暂不支持修改。

3. 目前,不支持修改标题不过,“微信派”回复留言表示还在优化。

4. 部分特殊状态下的文章不支持修改

  1. 辟谣:文章被发起辟谣且待审核或文章被发起辟谣且审核通过;

  2. 已删除的文章。 

02

有什么影响?

自然是“错别字大王”的福音

 

消息一出,堪称重磅。包括榜哥榜妹在内,几乎所有听到消息的运营编辑都喜出望外,借着朋友圈奔走相告,难掩心中之喜悦。

 

毫无疑问,这简直就是“错别字大王”们的救命稻草……很快,在朋友圈里:

 

有人大胆预言:再也不用评论置顶了。

 

有人心生感慨:一个错别字200块的日子还在眼前。

 

还有人心有余悸:曾因写错一个领导的名字,被罚写澄清信!

昨晚,按捺不住激动的冯大辉,甚至专门推了篇《公众号终于可以修改错别字了》,文章开篇一连用四个“终于”,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释放心头的情绪:

终于,终于,终于,终于,公众号终于可以修改错别字了。困扰已久的问题啊,民间疾苦啊,总算得到了改进,泪奔……

 

这个功能简直是完美主义者的福音,我的错别字强迫症从此有救了。

 

可不就是喜大普奔!

对于新媒体编辑而言,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刚推送完,就一眼发现那个张扬的错字,气得跺脚,又无可奈何。

同样作为运营编辑,多少次因为错字,榜哥和榜妹双双排队交罚款的悲伤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内容推送后为什么不能修改?微博上随便一搜,就会发现大量吐槽。

03

一个小争议

为什么最多改5个字?

 

可以改五个字了!

 

虽然很多新媒体人拍手称赞“是福音”,甚至欢呼“错别字一小步,微信一大步”……

但还是有一些人表示困惑,既然口子都开了,何必还限制这么紧:只能改五个字,其中还包含了标点、空格等,让这个功能看起来稍微有点鸡肋。

 

知名IT评论人Keso就在朋友圈调侃“天空飘来五个字:多几个能死?”

面对为什么每篇文章只提供一次修改,而且还只能修改五个错别字的问题,微信官方随后在《公众平台修改已群发消息的相关说明》中特地给出解释:

 

我们希望每条推送都是公众号运营者深思熟虑的结果。秉承对读者负责的原则,更好的保证用户的阅读体验,修改五个以下的错别字也是为了尽量避免出现重复阅读时内容上前后不一致的情况。

 

从这个解释来看,基本延续了微信对公众平台最初的态度。此前,在微信推文不能修改的日子里,关于“到底为什么不能修改?”这个话题就存在过讨论。

 

一种说法是技术原因。微信推送的图文消息和网页概念不同,图文一旦推送出去,就缓存在用户客户端,不再支持修改。

 

这种说法在这次官方《说明》中,解释“为什么封面题图、已编辑摘要和图文选项(如原创、留言等)都不支持修改?”时有所验证:

 

“因为推送到用户端的内容无修改权限,技术上也不能对用户端的内容做修改。”

 

另一种说法是服务器压力。如果推送出去的图文,像网页一样可以随意编辑,自然变成一个动态形式,这会对服务器造成巨大压力。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一定能站得住脚,毕竟很多其它内容平台在发布内容后,都支持修改。

最被大家认可的说法,还是微信公众平台用户体验的高要求,通过这样的规则设计,保证创作者对待公众号像对待一份发行刊物一样用心编辑。毕竟,报刊杂志发行后可以修改吗?不可以。

 

不可否认,一旦可以随意修改内容,绝大多数内容创作者都会降低对质量的把控,脑子里给自己留了条后路:反正推送后还能修改。

 

本身如此设计,也成为微信公众号平台,从一开始就能保持较高内容质量的重要原因。

关于为什么只能改五个字?

新媒体观察者望月认为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有些内容改了,会引起一些法律或其他方面的问题,所以标题不能改,内容也不能大改。

 

而贾葭则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了另一种看法:“依照出版署文件,标准连续出版物的错别字出错率不能超过万分之三。五个字出错对应一万七千字的文章,对九成八以上的公号都够用了。”

05

未来,

你最期待公众号的哪些改变?

 

无论如何,对所有运营编辑而言,微信公众平台在“修改错别字”上的小进步,都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站在微信的角度,这次也算是在“既不违背初衷,又能解决痛点”的情况下,对现有规则的一次人性化升级。

 

对那些平日里对内容质量严格的公众号,毕竟在编辑审核后,难免有漏网之鱼,特别是涉及人名、时间等关键信息,五个字基本也够用了。

回过头来说,一个内容创作者,如果短短几段文字,就有错误一堆,这又何尝不是在伤害用户的阅读体验,透支用户的信任呢?

 

近来,微信团队针对公众平台动作频频:改版后台页面、宣布要推出独立的公号App、支持短内容发布、承诺赞赏回归……再到这次上线修改错字功能。

2018微信公开课上,从张小龙罕见的大段讲述微信公众号开始,不难看出,面对打开率下滑等巨大困境,微信也在积极调整,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公众平台。

毫无疑问,接下来,也一定还会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改变。昨晚,回复微博粉丝留言时,腾讯公关负责人亦表示“我们将会根据用户反馈,继续优化”。

 

最后,对于这次姗姗来迟的“错别字修改”你满意吗?未来,你最期待公众号带来哪些新变化?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文作者@新榜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2116.html/feed 0
青瓜早报:马化腾“出面摆平”腾讯立知抄袭案;阿里巴巴将收购蚂蚁金服33%股权… //www.f-o-p.com/71322.html //www.f-o-p.com/71322.html#respond Fri, 02 Feb 2018 01:18:34 +0000 //www.f-o-p.com/?p=71322
早安艾瑞巴蒂,一起来看今天的早报…

一、头条:腾讯再爆“抄袭门”

1、腾讯产品“立知”上线就被指抄袭“即刻”

近日,腾讯上线了一款基于兴趣的信息订阅和推送App“立知”。但上线初期,该产品就被指抄袭同类产品“即刻”。即刻团队员工和知名媒体人冯大辉朋友圈提到,腾讯应用宝团队曾以提供接口为由,邀请即刻APP入驻应用宝,但转头就对“即刻APP”进行抄袭复刻。据App Store的产品介绍,立知的注册的机制为邀请机制,产品特色为大事和小情,这与即刻十分相似。

640?wx_fmt=jpeg.png

立知App紧急下线!即刻CEO发声:腾讯是我们的股东  

2月1日傍晚,腾讯立知下线,APP Store中已搜索不到。腾讯方面回复称:因立知App的功能引起较大争议,暂停内测,下架整改。同时,即刻方面的反应也与此前产生了大反转。即刻CEO瓦恁在朋友圈中表示,腾讯即刻的股东,一直给予即刻帮助。腾讯投资部、业务部和法务部都非常友善专业。马化腾回复这条朋友圈:谢谢。

640?wx_fmt=jpeg.png

@大大大老爷:两款产品太过相似,抄袭简直就是腾讯作风

@淡淡笔墨做书签:腾讯把自己抄袭的东西都取消的话,腾讯还会剩下什么?

@是我淑婷:腾讯为啥没有人工客服知道嘛?他怕被骂!

@锤友:抄袭自家产品不算抄~

@左山雁:这不就是腾讯老本行吗,很正常

@keso:这种信息定制服务注定只是小众需求。腾讯干脆收了即刻好了,干吗要做个几乎一样的东西呢?

@雯雯K:“即刻”过于玻璃心了。首先,两款产品并不相似,而且想法/功能类似的产品有很多;而且定制化内容的原理相似,即便腾讯不做,也会有其他公司做。

@我是你大哥:如果没有“立知”这件事,可能并不知道“即刻”的存在……

二、国内新闻

2、阿里巴巴将入股并获得蚂蚁金服33%股权

2月1日,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联合宣布,根据2014年双方签署的战略协议,并经阿里巴巴董事会批准,阿里巴巴将通过一家中国子公司入股并获得蚂蚁金服33%的股权,并终止当前的利润分享协议。有媒体猜测蚂蚁金服上市进入倒计时。对此,蚂蚁金服回应称,阿里入股蚂蚁是根据双方2014年战略协议的安排,入股与不再独立上市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而至于上市,该人士表示,目前依然没有时间表。

640?wx_fmt=jpeg.png

3、阿里第三财季收入超830亿

2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2018财年第三季度(2017年10月1日-12月31日)业绩。该季度,阿里巴巴收入达830.28亿元(127.61亿美元),同比增长56%;核心电商业务收入达人民币732.44亿元(112.57亿美元),同比增长57%;净利润为233.32亿元人民币(约合35.8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其中核心电商业务收入为732.44亿元(112.57亿美元),同比增长57%;阿里中国平台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5.15亿,同比提升16%;移动月度活跃用户达到5.80亿,同比提升18%。

4、“百头大战”今日头条再发声:请不要再继续再撒谎

2月1日晚间,今日头条直斥百度不要继续撒谎了,并透露,今日头条按照百度竞价排名付费购买了品牌广告。此前,百度官方表示,这场“百头大战”始于今日头条“‘打头办’发了5个月年终奖”的微博爆料,百度方面对今日头条“不管是谁批评我,我就去黑百度”的态度无法理解,尽管今日头条合伙人张利东和副总裁赵添亲自下场,但都没说到点上。最后,百度表示,尔要战,便战。

5、江南嘉捷变更证券简称:三六零,证券代码:601360

江南嘉捷(601313)2月1日晚间公告,拟将公司中文名称由“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由“601313”申请变更为“601360”;证券简称由“江南嘉捷”变更为“三六零”。新证券代码和证券简称拟启用日期为2018年2月28日。此外,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拟提前进行换届选举,现已提名周鸿祎、石晓虹、SHENNANPENG(沈南鹏)、罗宁为公司第五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640?wx_fmt=jpeg.png

6、京东物流加入全球区块链货运联盟

近日,京东物流正式加入全球区块链货运联盟(BiTA),将持续通过区块链的先进技术,优化供应链流程、加强跨境物流沟通、推进行业合作及发展,成为国内首个加入该联盟的物流企业。BiTA成立于2017年8月,目前,有包括UPS、FedEx、PENSKE、C.H.Robinson、 SAP等超过200家国际物流与技术企业已加入联盟。

7、迅雷在美国遭集体诉讼:被指非法参与ICO发行

2月1日晚消息,迅雷近日在美国正遭遇着两起集体诉讼,诉讼的内容均是指责迅雷散布虚假消息,对于该公司美股股价造成严重影响。这两起诉讼均由纽约南区地方法院执行,诉讼者表示他们在去年10月至今年1月期间买入迅雷股票,但在上述期间,迅雷宣布计划开发区块链技术,并突然发布基于区块链的代币。投资者认为,迅雷在知情的情况下推出参与了非法ICO,并发布一系列关于该活动合法的虚假声明,对公司股价产生实质性影响。

8、广东省网信办约谈UC头条 社会等四频道暂时下线整改

近日,广东网信针对UC头条持续传播炒作导向错误、低俗色情信息等问题,约谈负责人,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自查自纠,切实整改。“社会”“热点”“视频”“历史”等四个频道于2月1日18时至2月7日18时进行下线整改。

9、浦发又被坑:乐视网员工借2.5亿增持股票 仅剩1.6亿

2月1日,乐视网股价跌至7.34元,市值只剩不到300亿。乐视网公告称,2017年预计巨亏116亿,加剧了投资者对乐视网股价的悲观情绪外,还影响了涉及浦发银行、华润信托等金融机构的高杠杆增持的员工持股计划。此外,乐视体育投资人要求董事会代表公司,敦促实际控制人贾跃亭优先安排债务偿还,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贾跃亭同上午十点发微博为FF的维权行动站台。

640?wx_fmt=jpeg.png

@天鑫洋电商:不急,明天不出意外还是跌停!放心剩不到1.6e的

@发发幅度萨芬:浦发应该没啥大问题,这应该是坑了员工,等着被告吧。

@繁星算命馆: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10、FF声明:力争年底交付第一辆FF 91

2月1日消息,Faraday Future发布官方声明称, Stefan Krause和Ulrich Kranz及其创办公司Evelozcity所剽窃的商业机密和核心技术,价值超10亿美金。据悉,FF被盗取的核心商业机密及核心技术机密涉及电池、电机、电控、VPA可变电驱动底盘架构、人工智能及车联网等软硬件领域,此次索赔金额或将高达数十亿美金。此外,FF声明, FF将在2018年底向市场交付第一辆FF 91。

11、钱宝网实际控制人张小雷等人已被依法执行逮捕

2月1日,经检察机关批准,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区分局依法对张小雷等12名犯罪嫌疑人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执行逮捕。经公安机关侦查,2012年以来,张小雷等人依托钱宝网网络平台,以完成广告任务可获取年化收益率达40%至60%的高息为诱饵,向社会公众吸收巨额资金,涉嫌犯罪。

@朱毛毛的围脖:你说宝粉们分析能力这么强,怎么就分析不出是非法集资呢

@Amy鸢萝:大快人心!冤有头,债有主

@东平登协:吓得我赶紧看了看银行卡里的十块钱

12、上海P2P网贷整改验收方案首次披露:由银监局等牵头

近日,有接近监管人士透露,上海P2P网贷整改验收工作由上海银监局、市金融办牵头,市级层面成立,由上海银监局、市金融办牵头,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通信管理局、市网信办等部门共同参加联合整改验收小组。

13、联想第三财季营收129亿美元,净亏损2.89亿美元

新浪科技2月1日早间消息,联想集团发布2017——2018财年第三季业绩,集团收入年比年上升6%,至129亿美元;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为2.89亿美元。个人计算机和智能设备业务的收入同比上升8%至92.50亿美元。而移动业务则同比下跌5%至20.76亿美元。杨元表示,联想会继续做手机,PC策略比惠普更保守。

640?wx_fmt=png.png

@膺世:企业的问题需要企业自身去改善,生老病死很正常。

@菜大白w:大家都在说亏钱,那么钱究竟被谁赚了呢?

@张赞花儿:联想错过了手机市场  真的是最大的失败 。再不改革就会像索尼一样,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落寞贵族!

14、猩便利回应裁员传闻:资源优化重组

2月1日,猩便利官方回应裁员传闻,猩便利公关总监张萍表示公司近期对内部人员、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主要目的是为匹配“精细化运营”下一阶段的战略规划。据悉,1月31日晚间,有人在脉脉爆料猩便利近期大量裁员,除北京等重要城市留下一些运维人员外,其他城市就地解散,还有不少类似的匿名帖子指出猩便利正在进行裁员。

15、网传微信正内测“语音进度条拖动”功能

2月1日,据@鹅厂坊间八卦爆料,微信正在内测语音进度条功能,只要拖动进度条,就能从相应的进度开始播放。有网友称这一新功能十分的实用,可以解放不习惯听语音的手残朋友。

640?wx_fmt=jpeg.png

16、凤凰号正式改名为大风号:取名于刘邦所作的《大风歌》

站长之家 2 月 1 日消息,凤凰号官方宣布正式更名为“大风号”,并加入凤凰“风系”产品系列。据悉,凤凰号此次更名取自于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其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充满了豪情壮志,故取“大风“二字,相当的文绉绉。

640?wx_fmt=png.png

17、北京地铁出新功能!地铁站拥挤度可通过手机查询

为期40天的春运于2月1日开始,北京地铁新添“科技岗”,将首次发布车站拥挤度信息。乘客出门前就可用手机查询附近地铁站拥挤度,选择舒适度最高的车站上车,这在国内外尚无先例。

640?wx_fmt=jpeg.png

@-马灬騳灬骉-:看上去好玩儿,其实是个伪需求……在首页位置及时、醒目、简短的标示出故障或限行线路并做推送提醒,才是真需求。

@一个手机铺:笑死咯  我上班还要选在哪个站坐车。  难道我不是选最近的站坐车吗? 当成旅游呢

@watermelon:挤不挤心里没数吗? 知道了又怎样,不上班了吗,还是去起点站上车?

18、八一电影制片厂被裁撤,65年老厂落下帷幕

搜狐科技2月1日消息,八一厂减员已开始,二月份完成定编,三月份落实到人头,并且确定各级班子,四月走上正规,完成改革。55岁以上的高级职称的将提前退休,本周一宣布了技术部7个,一些有能力的开始要求转业,留下的也纯属无奈。据了解,而《芳华》有可能是最后一部挂“八一电影制片厂”厂标的电影。

640?wx_fmt=jpeg.png

三、国际新闻

19、苹果第一财季营收883亿美元 净利同比增12%

苹果公司于今日早间发布了2018财年第一财季业绩。报告显示,苹果公司第一财季净营收为882.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83.51亿美元增长13%;净利润为200.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78.91亿美元增长12%。此外,苹果公司第一财季共售出7731.6万部iPhone,比去年同期下滑1%

@错过忘忧草_:苹果不行了,只能靠iPhone X了

@逸美emay月儿:大中华区营收为179亿美元,约占总营收883亿美元的1/5,无论是苹果、微软、谷歌…大部分营收都来自美国。

@Kimi要早睡:年年说要完,年年创新高

20、亚马逊第四季度净利润19亿美元。同比增长154%

近日,亚马逊发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17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报告显示,亚马逊第四季度净营收为60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437亿美元增长38%。第四季度净利润为1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7.49亿美元增长154%。受业绩超市场预期的推动,亚马逊股价大涨84.00美元,涨幅为6.04%,报收于1474.00美元。按照周四的收盘价计算,亚马逊市值约为6698亿美元。

21、谷歌母公司第四季度净亏损30.2亿美元,同比转亏

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于2月2日发布了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2017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报告显示,Alphabet第四季度营收为323.2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60.64亿美元增长24%;净亏损为30.2亿美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53.33亿美元。Alphabet CFO鲁斯·波拉特表示:“我们的业务推动了业绩的增长,2017年营收达到110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3%。全年营业利润的增长突显了核心优势,公司将继续在新业务领域进行大量投资。”

22、与CEO发生冲突,民宿网站Airbnb CFO宣布离职

据TheStreet北京时间2月2日报道,美国民宿网站Airbnb周四宣布,公司CFO劳伦斯·托西将于近期离开公司,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他的投资基金韦斯顿资本。据悉,劳伦斯的离职与他和公司CEO布莱恩·切斯基之间发生冲突有关,据称两人在公司运作方向上有着“不同理念”。

23、LG认栽手机重启门:赔偿用户最高4400元

2月1日,LG手机厂商赔偿因手机重启上诉用户425美元(约合2670元)现金或者是700美元(约合4398元)的购机抵用券。据悉,2017年夏天关于G4/V10/V20/Nexus 5X无限重启(Bootloop)的问题,LG在美遭遇大规模诉讼。值得注意的是,LG表示,同样遭遇问题却没有据理力争的,在2月12日前提交上述型号手机通过官方渠道购买凭证也能获赔。

@隔壁老王:不一起赔偿不是等着其他人再起诉吗?

@江湖人称小七:老实做屏幕吧 别做手机了

@乡里堂客:看完居然想买!

今日思想智能语音是一种更自然的交互方式,是未来必然会发生的趋势,但它不是一个单独技术成长的过程,而是会跟产业生态一起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有产生伟大公司或产品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究竟以什么样的产品形式呈现出来,目前还没有那么的清晰。承载智能语音爆发的智能硬件是一种消费升级,但这种消费升级背后是整个产业能力能否足够支撑这件事,无论技术能力也好,产业生态也好,它其实是一个更大的盘子,而不单单是语音本身的问题。—— 王砚峰 搜狗

 

本文作者@静静 i黑马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世纪

78

]]>
//www.f-o-p.com/71322.html/feed 0
如何在产品的引入期做好产品的口碑? //www.f-o-p.com/62710.html //www.f-o-p.com/62710.html#respond Tue, 21 Nov 2017 03:06:05 +0000 //www.f-o-p.com/?p=62710 12 (2)

今天来聊聊一个不是很有趣的问题。

产品生命周期

这个事儿呢,之前说过了,可以看:如何理解「运营反向提出产品建议」?的第一部分,如果不愿意看,我贴一下:

产品的生命周期很容易理解:

初创期的产品,可能是1.0版本,甚至是0.1版本,这时期的产品,来源于产品经理对市场上存在的用户需求的理解,譬如说,工具类产品,手机上有摄像头,提供了用户可以拍照的场景,而用户拍照之后,就需要美化,所以滤镜类产品就是一个基本的用户需求,再往里挖,人像类的还需要磨皮、美白、红唇之类的效果。而你一旦看到一个简单产品开始叠加更多的功能,往往意味着产品结束了初创期,开始进入发展期。

发展期的产品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更多的功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带来的复杂场景和复杂需求的演进,这个阶段,产品的体积会变大,功能的上线和下架会变频繁。产品经理在这个阶段会非常关注竞品,竞品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产品经理的精力。

成熟期的产品功能会趋于稳定,产品经理不会也不敢去改动产品,因为用户体量在那里放着,只要产品本身的数据不发生大的波动,用户反馈不激烈,那么迭代会关注优化而不是创新,同时产品经理会继续关注竞品,但由于壁垒已经形成,这种关注更多会在特色层面。

衰退期就不用说了,产品经理逐步撤出,不再继续进行维护。用户传递给运营进行转接和着陆。

问题问的是引入期,其实产品的「引入期」,这样的概念,是从传统商业来的,传统商业认为:

产品的生命周期有5个阶段,分别是:

导入期、上升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譬如之前说的初创期,其实导入和上升都属于这个时期。

产品的导入期或者说「引入期」,是指

一个全新的产品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产品不被认知,市场没有显现的需求的时期。

既然需求还没有显现,如何去谈论口碑呢?

这里就涉及到另一个概念,还好,这个概念,多年前甚至有人写成了书。

跨越鸿沟

杰弗里·摩尔写过一本书,叫做《跨越鸿沟》,书里的观点很简单,就是提出了一种理论,叫做「鸿沟理论」:

高科技企业的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跨过去,就能活下来,甚至成为一代枭雄;跨不过去,就死翘翘。

而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所以会存在如此巨大的鸿沟,是因为这两个市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早期市场的主要角色是早期使用者和内行人,而主流市场就是普通消费者。

书中提到,早期的使用者和内行人,都是帮助产品在导入期能够获得帮助,进行启动的角色。

在导入期,你应该尽可能去接触你的早期用户,从中识别出,谁是内行狂热者,谁又是早期的实用主义的大众,并且进行分类。

内行,是你需要非常在意的对象,因为他们要么会把产品带到沟里,要么会让你的产品获得下一次迭代的原始建议。

早期的实用主义者,其实是很有耐心的人,这批人才是你未来口碑真正的启动者,因为他们是大众的一员,只是他们比其他人多了一些决策动力,但是这群人往往会成为这家高科技公司整个生命周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内行夸你,你不要开心,因为有可能接下来他就会把你带进沟里,但如果是早期大众来赞扬你,那么你就可以放心了,因为这意味着早期口碑真的形成了。

那么,怎么做?

我想说的是,道理永远超级简单。但做起来永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1、定位人群。

产品要导入,那么是要对什么样的人群进行导入?这是要解答的最初问题,这个问题,既可以是市场来回答,也可以是运营来问答,看你公司的组织架构了。

2、靠近群体。

靠近群体这件事儿,其实有很多例子了,譬如说,知乎早创始人主动联系内容创作者,点赞;小米借力微博搞社会化营销,等等。

3、识别亮点

产品、功能、服务,那一块是你的亮点?找出来,然后让这些群体看到并且接受,并且乐于去分享和传递这些内容,让更多的人有所感知。

4、快速响应

定位、识别、进入人群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这批人对你的产品产生好的印象,而这些好印象会成为口碑累积。

5、引爆流行

你会用微信是因为你身边的人都在用微信。所以,如何让产品获得的好口碑在小圈子里被引爆,是很重要的事情。小圈子和小圈子之前并不一定有关系,但我们要想办法找到有关系的几个小圈子,一起引爆,举例,互联网的圈子和创投圈的圈子以及媒体圈子,看起来没什么关系,但,互联网高管圈子和互联网创投圈子和科技媒体圈子,就有关系。

当然,这些是方法论,那么,让我们来举个小例子。

博客/微博/知乎

这三个产品在导入期都是获得良好口碑的产品。

博客的时代早于微博,微博的流行早于知乎。

在博客这个产品的导入期,拥有的是科技媒体人的青睐,所以有个玩笑说,冯大辉不一定是编程最牛的工程师,但是冯大辉一定是写博客写得最有名气的工程师;当然,我们要说的案例和冯大辉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事实上,博客并未真正流行。长篇大论需要门槛,于是微博出现了。

早期微博和现在的微博的唯一差别就是现在的微博提供了诸多的加粉工具。

早期微博由于可以帮粉丝离偶像更近一点(嗯,其实是感觉啦),所以获得了很不错的口碑,加上微博上事件传播的速度和热度,所以一度成了热点事件的发源地。

后来的微博,没落过一阵,然后,又起来了。

知乎的早期,是个封闭的社区,没进去的人就在外面羡慕社区的繁华和精致;等到开放之后,现在当然也活的不赖,但总有人会纠结社区内容的水化,等等。

虽然这三种产品都是内容型产品,但你看博客和后来的微博、知乎相比,虽然那年月口碑很好,却并没有在国内外真正的繁荣起来,微博之于Twitter、知乎之于Quora,他们倒是早期拥有了好口碑,并且最终也发展的不错的样子。

所以,一定要解决鸿沟问题,导入期的产品口碑才能真正在未来有价值,否则,都是假的。

 

本文作者@张亮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信息流广告投放  广告投放平台

78

]]>
//www.f-o-p.com/62710.html/feed 0
微信公众号5周年:变与不变? //www.f-o-p.com/52764.html //www.f-o-p.com/52764.html#respond Mon, 21 Aug 2017 06:17:00 +0000 //www.f-o-p.com/?p=52764 3

 

微信公众号又名微信公众平台,正式推出是在 2012 年 8 月 23 日。换句话说,到了这个月的 23 号,它就要迎来 5 周岁生日了。

5 年间,公众号数量超 2000 万,月活用户超 9 亿(新榜昨日透露微信最新数据)。太多创业者、媒体人伴随着微信公众号迅速成长起来,互联网也业态中也多了一个岗位新媒体编辑,商业投资逻辑中内容变现也成为了重要一环。

回顾这 5 年,变化实在太快。这一路,我一直在找新媒体的基本逻辑,也就是说在这万变之中,是不是存在一个不变的点,它不只是呈现的结果,更多的是做事基本路径与思考。

7 月 19 日,公众号“小道消息”发表一篇名为《你的微信公众号数据也下降得很厉害吧?》的文章。冯大辉是“小道消息”的主理人,经常在舆论指向微信公众号红利期消失时,力挺微信是内容创业者最好的平台。

而这次的文章中,他却遗憾地表示,微信公众号数据确实下降厉害,同时微信在最近的改版中,新添的“看一看”,允许定期发布文章、允许自动保存素材等未能真切满足用户需求。

第二天,“三表龙门阵”三表推送了一篇文章《裹足不前的微信》,认为微信数据下降与冯大辉们的写作能力并无太大关系,更多是微信团队的不作为,并且指出当“克制”成为微信团队的铁律时,“裹足不前”与“克制”也就只有一线之隔。

是不是微信动作变慢了,每一步开始走得谨慎到让人丝毫察觉不出进步?

魏武辉则在公众号“新榜”上给出了另一个观点:内容创业者做App,是时候了。

魏武辉在文章中说了两层逻辑。一层是文章传播逻辑;另一层是用户阅读逻辑。

  • 第一层说的是传播逻辑上:号 > 社交链条 > 热点文章 >……
  • 第二层说的是用户阅读上:内容创作者与用户强链接。

我猜测这便是魏武辉当下的投资逻辑。

正如观点所说,内容创作者与用户强链接越来越显著,其实换句话来说,是内容创作者要想着法子提高自身内容创作能力,加快内容创作速度,跟上内容变化形式;同时,对于用户的链接形式不止在于公众号,当然也不仅仅是App,还有社群、社区,其他工具等。

在这点上,前段时间刚获得达内教育 2250 万元 A 轮融资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也是异曲同工,透露出来的资金用途(加大课程研发力度和品类开发,完善教学体系,吸引优秀人才加强团队建设,并在“内容”上继续发力)也是针对内容创作者端,同样也是用户端的链接能力加强。

与其说,微信变化了,更重要是说我们作为内容从业者需要更换自身的思维。

“你”的新媒体思维是不是固化了呢?

早在2014年,业内就存在——“内容创业已经到了瓶颈期”的说法。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内容这个行业还是内容创业者自身,走到现在必需经历的拐点。

从内容的生产角度去看,原来的拼装、到后来的专业化生产、再后来的资本入侵加快了生产速度。

当我以为从内容质量和内容生产速度而言,应该到头了,没成想,还有内容传播速度,内容激活用户的能力。

后面就又有了新媒体4.0的说法,社群时代的到来以及现在知识经济这门行当的出现。

这反映了创作者对内容从生产到传播,甚至形式各个角度的变化。

与内容生产相对应的便是,内容的商业化。

内容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流量得到传统报纸、资讯网站的影响,内容变现的最初形式便是广告变现。

我还记得 2015 年末,罗振宇在某次公开演讲中劝告胡辛束、“深夜发媸”徐老师一定要卖货,并且指出了八大理由,其中包括广告对企业的戕害、卖货是结构性思维的呈现等。

自媒体们纷纷走向了内容电商之路,从一开始不知道如何写软文,导致货卖不出去,后尝到甜羹,甚至到近两天爆出——

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用 3 条推文 4 分钟卖光 100 辆 MINI。

无论是从自媒体的创意、甲乙双方的契合度的角度,还是用户对于微信生态下内容而逐步降低的付费门槛的角度,这的确是一个令人诧异的成绩。

期间,也有一部分内容创业者,从营销变现、媒介变现,找到了新的玩法,干起了广告公司和公关公司的买卖。

内容商业化如此繁多,你又该如何选择?

今年,知识经济甚嚣尘上。

更多人似乎没有注意到,罗振宇在2015年末的那场演讲中,谈及的卖货第 6 个理由,提到了知识本身就是一门生意。

一直到 2016 年 5 月 28 日,罗辑思维独立知识平台“得到”上线了《李翔商业内参》,知识经济才开始被大家重视起来。

当时,罗振宇估计 2017 年底,知识经济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大风口,现在看来,早了半年。

关于知识经济这个市场有多大,初心资本出具的行业研究报告中,测算出合理的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区间为159 ~ 480 亿元。

(在此,作者选择图书市场为例,缘由图书市场更加贴合知识经济,读书目的意为实现自我提升、培养兴趣、增加谈资、技能培育等,说明:2016年我国图书市场规模为690亿元,扣除教辅(占比17%)和少儿读物(占比20%),其他类别的图书市场约434亿元。)

知识经济这一行,无论是内容生产者,还是内容消费者的个体价值被充分调用。

从2015年底的知识付费初见雏形,到如今得到、知乎、分答喜马拉雅FM成为知识付费领域的四大平台,才过了一年半时间。

我和上述其中一块产品的运营负责人探讨,你觉得运营的关键是什么?和我的想法大同小异:便是对 KOL 的深度运营,包括价值的深度挖掘,产品的差异化设计以及资源的重新整合。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听新浪微博副总裁曹增辉课程时所说,时至今日,对于微博团队而言,最重要的便是内容生产。他有半句没说,最重要的是,一个合理的机制引导平台内的KOL高质量、快速度、多形式化生产内容。

曹增辉还讲了一句引发我的思考,就是微博天然的社交属性,让其在抓住先机提前积累行业头部大V后,能够形成极强的壁垒。

那么现在,知识经济从业者所做的对于KOL的深度运营,应该就是在建立壁垒的过程吧。而大家也都在摸索,这个壁垒包括产品逻辑结构、产品形式、营销传播…当然,我们能不能考虑进去社交属性?

还有一方,整篇文章到这,也应该谈谈了。那就是用户。

我们在做内容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用户是我们的受众、信息的接收方;是不是忘记考虑了用户也是我们的传播方?

举个例子,知识经济有很多呈现形式,大家都在思考做什么样的知识产品,是沙龙还是付费社群,抑或是线上课程?又或者邀请怎么样的导师,咖位,授课逻辑结构?还有就是文案,预热文案、宣发文案、渠道文案?

这里还有一点就是媒介渠道的铺设,从我《知识经济下半场》一文中,很多企业都早已学着主动去建设媒介库。但是,你似乎还忘了一点,就是用户的自传播,尤其是设计出对于用户有价值的传播链条,使其愿意主动为你的产品背书。

在这一点上,“用户”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产品亦是如此,其他内容商业产品更是。尽可能多地设置传播细节,引导用户主动传播,内容从业者可是一刻都不能怠慢啊。

 

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内容创业的基本逻辑是在于内容创作者和内容消费方的不断优化运营,换成通俗的话就是说——折腾自己,成全他人。

无论从内容生产发展来看,还是内容商业发展来看,抑或是用户心态发展来看,内容生态总归是变得越来越专业,并且越来越健康。

如果,再次看到微信数据下降这类的言论,你我在心里想的便是——

只要在改变,便是机会;而成熟市场的机会,是留给专业、细心、有能力的团队的。

祝好,内容创业者们!

 

本文作者@罗崇杰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

78

]]>
//www.f-o-p.com/52764.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