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移动互联网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Sun, 09 Dec 2018 15:18:1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6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创业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如何利用数据驱动规模化增长? //www.f-o-p.com/109497.html Sun, 09 Dec 2018 01:22:26 +0000 //www.f-o-p.com/?p=109497

 

数据体系不仅是你科学规划的基础,更是你公司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

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为什么美国销售效率那么高?
  • 实现规模化增长的最佳方式:设计可复制的成功。
  • 500 万到 5000 万是需要快速走过的规模化基础阶段。
  • 数据体系是公司规模化增长的核心要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硅谷蓝图”这个品牌

硅谷蓝图是一本讲述如何全面升级销售商业化体系的“黑宝书”,书中详细阐明了完整的销售体系进化方法论,同时也用大量细节指明了具体执行的路径。在去年 12 月发布,在国内 2B 企业的 CEO 圈比较火,现在还有 600+ 人排队领取内部版,预计明年年初会正式出版。

另外,硅谷蓝图也代表我们规模化增长体系,也是我们做咨询的品牌。我创业硅谷蓝图之前,是惠普中国区云计算集团营销副总裁。在惠普之前,2003-2013 年的 10 年间,我在中国替老外的软件公司管中国区业务。我 2003 年回国,回国前我在美国做产品市场经理,硅谷蓝图就是基于这二十多年的经验。

我们觉得在中国做这样的事情蛮有意义的,我的这套理论是从 SaaS 开始,但是可以应用在整个 B2B 的体系发展上面。我们想做的是给一线销售搭建一个好的体系,然后让每个销售基于这个体系良性发展。

我们美国的合伙人 Jacco 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实现增长的最佳方式不是聘请明星销售人员,而是设计可以复制的成功。不管大成功,还是小成功,把它沉淀下来,用这种方式持续沉淀达成增长,那是可以持续稳定的增长。

这正是《硅谷蓝图》的核心理念,是基于我们的方法论,“设计可复制的成功”。

一、为什么美国销售效率那么高?

综合国内外 VC 和著名市场调研公司 IDC / Gartner 的数据,中国的 SaaS 类投资在 2015 年的全球高峰达到了美国同类投资的一半,而同年销售产出仅为美国同行的 5%。这里面有历史业绩积累的因素,美国同行通常也可以高效地向全球售卖产品,但是销售效率的巨大落差也是毋庸置疑的。

这个落差不仅体现在体量,也体现在毛利和增长。比如微软 2016 年的收入是中国最大软件公司东软的 70 倍,毛利是后者的 2 倍。

70 倍是什么概念?也就是微软在全球复制了 70 个东软,每个国家都有东软。

一个通常的认知误区是,之所以有这个落差,是因为美国 B2B 销售人员的素质大大高于中国,市场成熟度大大超过中国。

但是以我的了解,不仅美国细分市场挑战同样巨大,美国的公司每天遇到的运营方面成长的烦恼与国内同行相比也是大同小异,销售人员也需要不断高质量的培训以达到岗位要求。

那么为什么美国销售效率那么高?两个原因:

一个是长期高强度竞争而达成的对最佳实践的行业共识,二是高质量咨询公司的存在,使得对整个销售知识体系的主动积累,沉淀和提炼思考成为可能。

美国销售 VP 大约每 18 个月到 36 个月也会换工作,不同的是每个新挑战都有可能找到优秀的咨询顾问和高管教练共同面对。在任何行业任何国度,知识都是核心竞争力。

中国 B2B 市场竞争程度普遍低于美国一个数量级。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拥有对的知识,以中国人的执行力,国内 B2B 公司的机会其实是大大超过美国同行的。

我们发现,中国的销售管理思想需要进化。一个萝卜一个坑,很多公司是通过“坑”去找对“萝卜”,但是我们应该更注重与设计一个好的“坑”,这样可以保证“萝卜”来了之后可以留下来,然后生长、长大,因为如果“坑”存在问题,“萝卜”很容易走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 To B 的体量这么低?

原因在于美国公司找到一种全球化都能复制成功的体系,我们不妨从美国蹚浑过的河和摸过的石头直接拿过来,来弯道超车。但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把数据作为一个体系作为高速增长的基础。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跟神策走的比较近,且今天愿意过来分享的原因。

二、实现规模化增长的最佳方式:设计可复制的成功

《硅谷蓝图》的核心理念就是基于我们的方法论,“设计可复制的成功”。主要包括四点内容:

  • 第一点,体系思维。销售体系搭建不以所谓的“大销售”为中心,而是围绕业务逻辑,用数据说话,先落地流程,再设计打法套路,给销售赋能,最后实现正能量的团队文化。一旦文化成型,团队的动能可以是无限大。
  • 第二点,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术有专攻,效率才能提升。归纳总结然后放大可以复制的成功点,改进缺点弱项,提升整体水平。
  • 第三点,建立业务仪表盘。用数据将整个业绩收入的大盘子从市场,获客,销售到客户成功完全打通,通盘认知,通盘管理。
  • 第四点,复合效果。每个阶段的小改善形成复合效果。每年业绩翻番很难,但是如果你有 7 个业绩增长点,每个点每年提升 10%,1.1 的七次方,结果就是翻番。

换一个角度,如果把每年增长的 100% 分到 12 个月,那么每个月只需要增长 8%,也就是那 7 个业务增长点每个月只需要增长 1%。如果有专门的人负责这 1%,基于他/她过去的经验就可能会有很多方法和选择。每个月达成这个 1% 的增长,就是我们管理咨询的数学核心。

三、500 万到 5000 万是需要快速走过的规模化增长阶段

500 万到 5000 万是 2B 企业最核心的增长阶段?

年收入 500 万差不多标志着初创公司完成了从零到一地积累,对产品市场契合度有了一定的认知,开始有了第一批十几家大 B 客户,或者几百小 B 客户,上千终端用户。最佳客户画像开始清晰。 虽然销售绝大多数仍就需要通过创始人达成或者产品依靠大量人工介入转化,业绩极其不稳定,但是跑道存在,大方向向上的趋势也可以确立。

我们的经验是,公司需要在接下来 12 个月内将业绩增长 3 倍,即达到 1500 万左右。这个速度在细分市场才可能成为领军企业,为将来与行业 2-3 名进一步拉开距离打好基础。

这个节点通常创始人会考虑引进第一批职业销售人员,以期快速增长业绩。这通常也是创始人犯的第一个错误。

正确的做法是在引进销售之前先初步解决客户流失和营销获客问题。客户流失率的降低意味着收入和现金流的改善,同时通过产品升级进一步打磨最佳客户的画像,为营销获客产生稳定的销售漏斗打好基础。

最好产品自带粘性和获客能力。同时创始人要考虑帮助新加入的销售人员解决获客问题。一般情况下创始人都有个人 IP,有对的朋友圈,寻找商机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放在一线销售身上可能就是问题。

把前端获客和后端客户成功的问题大致做到可控,创始人才能着手引入第一批销售人员。

从 500 万到 1500万 是销售模式的第一次转型,必须做到:

  • 主要业务层级商业模式的确定
  • 最佳客户画像的确定
  • 主要获客渠道的确定
  • 客户流失控制在可以接受水平
  • 首批销售人员趋于稳定

接下来,如何达到 5000 万有两条道路。

如果第一次转型执行得好,可能公司第一年就能超过 1500 万。那么第二年是否能够再增长 3 倍,直接达到 5000 万的水平?

有这个可能性,如果跑道足够好,政策非常给力 。

这种增长需要细分市场本身快速增长,可能基于一轮比较大的融资,必须执行一套完全正确的增长模式。但是如果不是市场压力大,我并不建议把步子迈得那么大。因为从 1500 万到 5000 万需要经过 2 个阶段的转型,以 3000 万为间隔。

1500 万到 3000 万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 稳定的销售 VP 或者合伙人
  • 客户成功的初步体系化,有效解决客户流失和如何长大的问
  • 获客体系的多样化和初步标准化
  • 初步的销售流程,打法,套路的标准化

超过 3000 万的公司一般员工人数会过百,甚至到几百人。员工人数的增加让分工协作和精细化运营成为可能。

这个阶段公司需要集中解决:

  • 主要产品不同业务层级的商业化体系的设计和执行;
  • 独立的运营岗位:获客,销售和客户成功;
  • 详细务实的标准化流程,打法和套路;
  • 统一的业务仪表盘;
  • 新产品的商业化路径;
  • 新行业新区域的扩张方法。

快速超越 5000 万这个坎你可能就是细分行业老大。基础打扎实你会发现之后超过一个亿并不是难事。

再往上走这套体系就会有血有肉,同时不断通过细节的打磨长出新的肌肉。这样你的业务基础就是稳固的,可以放心的开疆拓土,招兵买马。

一套务实的体系并不会降低你的发展速度。相反,她会是你业务增长的保证。

如果你也想走体系化发展的道路,请关注硅谷销售研究院的公众号。我们将在近期推出帮助 CEO 搭建实现规模化增长业务体系的培训课程。

四、数据体系是公司规模化增长核心要素

把主营业务做到极致分为三步:

  • 第一步,销售管理必须搭建一套符合你们公司实际情况的数据体系标准。有了基准点和线,你才能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来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向极致发展。
  • 第二步,找到你团队销售效率的问题核心。
  • 第三步,也是很多人忽略的,就是你销售团队的薪酬设计问题。

中国销售管理非常难,尤其对于销售周期长的项目型销售,过程很难管理,且难以复制成功,那么,企业如何提升业务业绩?困扰 B2B 公司的老问题其实只是问题的表面,表面下面每个公司问题的实质都不一样,但是不外乎产品定位、聚焦层级、商机获客、销售管理和客户成功。

只是如果没有核心逻辑和体系,很难基于数据去做决定。结果就是每个决定都很难。大家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业绩监控体系。没有数据基准线,做的所有事情结果好坏都无法评估。

我认为把主营业务做到极致分为 3 步:

  • 第一步,销售管理必须搭建一套符合你们公司实际情况的数据体系标准。有了基准点和线,你才能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来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向极致发展;
  • 第二步是找到你团队销售效率的问题核心;
  • 第三步,也是很多人忽略的,就是你销售团队的薪酬设计问题。

如何搭建数据标准体系?

图 1 数据标准体系

把主营业务做到极致的第一步是,销售管理必须搭建一套符合你们公司实际情况的数据体系标准。有了基准点和线,你才能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来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向极致发展。

然后你才能和全球最佳公司比较你的差距,才能有提高的动力和可能。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我们统计的数据,把销售团队通过专业程度比较各自结果,你们可以看看自己在那个区间。

图 2 销售团队专业程度

同样的 1000 个预期客户作为商机进入流程,仅仅由于 3 个转化率的不同造成最终赢单数量和折扣的很大差别,导致专业团队的业绩可以达到业余团队的 6 倍之多!

图 3 商机转化

注:预期赢单率是预期客户到赢单的转化率。

所以真的不要小看每一小步的进步,几个小步叠加一起来其实有巨大的“复合效果”。

如何找到公司团队销售效率的问题核心?

再好的团队都希望把业绩再上一个台阶,前提是要有一套合适的,能够发现问题的数据体系。有了体系才是科学管理的开始,然后你会发现所有的体系都是通的,因为底子是数字,而数字最客观,最直观。

对业务数字及其背后逻辑进行分析之后,一般就能找出业务脱节的地方,那就是问题的核心。没有数据支撑,一切只能靠猜,靠直觉。

比如说,所有人都认为商机数量不够,但很多时候数据提示是商机质量不行。有时候你认为商机数量质量都不行,但事实上问题出在你的销售售前没有配够。

总之,数据体系不仅是你科学规划的基础,更是你公司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

 

作者:神策数据,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神策数据

]]>
微信群的运营思路及方法策略! //www.f-o-p.com/109393.html Sat, 08 Dec 2018 01:22:53 +0000 //www.f-o-p.com/?p=109393

 

“群”将同型用户聚集到一块,让他们在特定的活跃周期内进行快速的交流,这些发散的群,想要发挥价值就离不开运营,运用恰当的运营手法,群也可以做好用户圈层及深度服务。

一、微信群的局限性和价值

基于系统、人工层面去做用户圈层及深度服务,在面对升级的用户服务体系会出现一些局限,例如:

1、用户无法快速高效的响应系统发出的信息(EDM/短信定向发送)。

2、用户的反馈不一定是及时与真实的(客户回访)。

微信群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1、用户覆盖的触及成本小。

2、用户反馈、处理及时。

3、能引导用户做真实反馈。

4、节省人工维护成本。

同型用户在微信群中互动所表现出的行为跟反馈,这对于运营数据来说,会起到很重要的补充、延伸作用,特别是在数据量不足的情况下。例如:

1、种子用户在微信群的行为表现,可以提供给产品经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2、电商的老会员在微信群中对新品体验的反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后续新品营销策略有影响。

二、微信群的运营思路

这里主要讨论微信群,除了因为微信群是目前蓄客圈层比较有力的工具之外,微信群产品对于移动端用户转化的体验比较好、路径相对短。

想要运营好微信群,就需要先了解目前微信群存在的常规价值形态:

微信群与QQ群等其他群组相比,会有一些“特别”的属性,这些属性会决定用户圈层及深度服务的运营方法

1、微信群更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QQ群中偶尔会出现一两条刷屏的广告,对于群员的影响会相对弱一点。但是如果在微信群中出现,特别对于高质量的微信群而言,这将会被即时清出群或者刺激群内一部分人退群。

这就意味着,群运营管理员除了高频的关注到群内的动态之外,还需要制定并且执行引导良好的群氛围。没有运营手段介入的群,会越来越多的广告跟三俗内容,没有价值的闲谈,这样的微信群很容易就会随着私下加好友而失去存在的意义。

2、微信群产品特性强调社交效率

微信群更推崇高效的社交,从产品表现上可以看出:

(1)、封闭的群环境(扫群二维码满100人就不能继续扫码加入)

(2)、即时最新信息(虽然有最新消息提醒,但红点信息数量过大容易让人直接选择不查看)

(3)、提醒功能(@提醒功能可以隔离无关信息)

(4)、微信群更加强调社交效率,筛选出跟自身关联性最大的人及信息进行沟通。

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在QQ群,会存在几个核心成员在沟通,更多人处于潜水但不退群的情况,但是在微信群中,如果几个核心成员进行灌水沟通,无关信息红点过多,很容易就会刺激其他微信群员退群。

3、临时群与长期群的差别明显

虽然QQ也有不同级别的群还有讨论组,但是临时性及长期性的区别没有微信群表现的明显。微信群的临时群存活期大概1周,长期群存活期一般会在30天以上。

在价值表现上,临时群更倾向于事件驱动(红包群、培训会议等),而长期群更倾向于关系互动(同事群、班级群、跑步群等)。并非长期群就一定比临时群价值大,主要根据不同的运营目标确定搭建相应的群。

4、微信群受群员角色结构影响大

很多人觉得付费的群就比免费的群要好,主要是因为付出了代价。当然,这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但隐含的原因是很多付费的群,因为有费用的支撑,可以构建相对完整跟合理的微信群社交角色。

微信群中的大咖(领袖价值),管理员(时间成本投入),定向邀请相同属性的人群(社交关系的价值)……这些角色因为有费用的支撑会相对到位。

当然,如果一个免费的群,具备一定的IP影响力,也可以吸引形成良好的社交角色结构,这样的微信群同样可以非常有活力。

5、微信群需要设置延伸的资源

孤立的运作微信群其实难度非常大,加上微信群的产品特性的影响,微信群需要建立适合自身的延伸资源,不管是具有一定用户数量的微信个人号、微信公众号,甚至是QQ群等,想让微信群可以发挥价值,需要设计好延伸资源的用户流动路线。

三、用微信群做用户圈层及深度服务

上面说到微信群的一些特征,让微信群更适合做好用户圈层及深度服务,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用户圈层、场景社交、精准营销”,虽然有工具跟数据的帮助,但社交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相信大家也会有类似的经历,在特定场景刺激下产生了想购买一个产品的欲望,这时候那些发散的建议根本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在面对那么多选择的时候,你开始倾向于找到同类型人的经验分享,事实证明这样子做出的购物决策也是相对精准高效的。

1、用户圈层

常用运营技巧

(1)、定向邀请

(2)、设置进群门槛

(3)、活动筛选

用户圈层是一个微信群可以运营发挥价值的开始,在数据及用户分析的基础上,定向将同类标签的用户邀请进群,合理的设置群内用户的结构。

例如,通过特定的主题活动,定向邀请相同需求的人加入群,在群内设置不同的角色,有第一批参与活动的体验用户,可以承载解答跟邀请等作用,有管理员相引导,还要有造势的用户,引导群关注力的转移。

2、深度服务

常用运营技巧:

(1)、定制

(2)、活动刺激

(3)、社交引导

群的深度服务,需要结合特定阶段的运营目的。很多微信群会在运营过程中消失,主要是缺乏了深度服务的驱动。前期圈层完成后,不同属性的群需要定制不同的运营方式,核心是群利益的运营。

例如,一个首购用户群,深度服务的方向可以是种子用户的培养,也可以是复购的激活。根据首购的产品跟用户属性,推送相应的关联购物优惠,重复购物优惠等。

一个深度服务的群,还需要群规则及群互动的运营,仅有一群人的利益,而缺乏了互动跟规则的引导,最终微信群的效果可能比不上一个群发的通知。

3、代理商微信群

这是曾经操作过的一个例子,借助微信群做代理商的圈层运营及销售力激活的深度服务。主要是结合了代理商特性、产品营销特性去设置微信群及深度运营方向方式。

代理商圈层特性:地域性强、单品粘度强。

那时,代理商具有很强的线下特性,所以地域性会比较明显,另外产品策略的影响,代理商会出现单品集中销售的特征,很多代理商就仅仅销售某个单品。

适配着这个特性,我们设置了单品类的临时群+长期群,地域的长期群的方式。单品的临时群主要是基于活动吸引,刺激代理调动1层社交关系。

例如,参与单品相关的特定政策活动等,长期群主要是做单品服务。地域的群,主要是调动地域里具有影响力跟活跃度高的核心代理做维护,当然,偶尔也会搭建线下活动的临时群。

4、KOL+粉丝多中心点独立群

很多电商都会希望尽量的接触到C端的用户,都会尽量把用户掌握在自己手上做直接的连接运营,但是这个例子有点不一样。

KOL+粉丝群:KOL发起活动临时群调动粉丝。

区别于常规的用户群,那时候我们跟5个网红做粉丝定制活动,KOL结合定制的活动开始组建粉丝的临时活动群,在群内派发定制福利、参与活动,当然我们的营销活动同时植入在内了(当时在推新品)。

KOL在自己所属的粉丝群内,一方面享受内心的荣誉感,另一方面还享有用户转化带来的收益,定制的活动也会让参与的粉丝有更强归属感,粉丝群内互动氛围非常好。

虽然对于品牌来说,并没有接触到C端的用户(我们有配备一名群维护人员,但是不会主动去添加群内的用户做好友),但最终的销售转化效果还是很理想的。

5、零散群让用户快速聚集

在前阵子加入了一个创业的微信群(50人+,群内氛围比较好),有一天添加的群管理员在朋友圈发起了一个热点内容的群员征集,刚好我也对这个热点兴趣比较大,就加入群了。然后,我在群里看到了一个老同事,她跟我从事的职业相关度非常低。了解了一下,原来这个同事加入了他们另外的藏品讨论群,在接下来的时间,管理员有频率地开设了同城群、职业群等。

多个同型度非常高的微信群,进行高关联度的互动,可以保持用户基本的粘度跟活跃度。结合热点、标签需求、活动等,慢慢圈出并且扩大外围的用户进入到相应的群中。

虽然目前看来,这些群并没有深度的运营起来,但是这也是用户圈层的一种不错方式。

点评:

微信群是微信矩阵运营中不可缺少的节点,但是要想运营好,并不是容易的事,除了要掌握微信群的落地运营技巧之外,更需要的是运营的思路,将同型的用户圈层,提供定制的深度服务,让用户可以在群内得到相应的利益,群才能满足最终运营目标的需求。

 

作者:马海祥,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马海祥

]]>
抖音进入增长瓶颈,短视频下半场的机会? //www.f-o-p.com/109386.html Sat, 08 Dec 2018 01:18:18 +0000 //www.f-o-p.com/?p=109386

 

正如电商社交等领域一样,垂直化成为诸多短视频新晋玩家的入局方式,反过来或也成为短视频行业的破局之道,而与“视觉”有着天然联系音乐垂直领域首当其冲。

这其中,有原本的在线音乐玩家,如QQ音乐(音兔)、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等,也有独立的音乐APP产品,例如被京东、宜信、喜马拉雅幕后投资方之一创世伙伴资本数千万投资所追捧的“动次”,最近动作频频将版本升级到4.0、推出智能速拍,降低用户门槛意图冲击短视频下半场。

值得一提的是:抖音等产品虽然自称音乐短视频,但其本质上应是泛娱乐化的。同为短视频,但在商业模式方面,在音乐垂直领域深耕的短视频(下文称作“音乐短视频”),与泛娱乐短视频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既有机遇也存在着挑战。

一、短视频下半场,垂直音乐领域有更独特的平台生态

音乐短视频并不只是把短视频圈定在音乐上,音乐独特的属性意味着音乐短视频与短视频有着截然不同的平台生态。最大不同在于创作者、用户、平台三者之间的关系。

抖音、快手等平台与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的生态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内容形式发生了变化。低门槛带来无数的内容创作者,平台聚集以亿为单位的用户进行流量分发,突然某个内容戳中用户痛点,形成爆款,创作者就一跃收割了大批粉丝,藉此深化内容创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咪蒙笼络3000月薪的伪白领女群体,与小甜甜“请我吃饭”撩拨的无数diao丝是同质化的过程;创作者、用户、平台被流量价值所“聚拢”起来。

因一句话在抖音爆红的成都“小甜甜”

音乐短视频全然不同,音乐属性决定创作过程带有某种严肃专业性,用户的目标也不全然是泛娱乐,还有“欣赏”的动机。在此基础上,平台并不全然是爽文一样的爽视频流量聚合体(当然流量仍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成为音乐人、音乐欣赏者、音乐内容的连接纽带。

过去,在线音乐例如网易云音乐在“听”的层面承担这种职责,捧红了花粥等知名独立音乐人;现在,短视频开始成为与在线音乐并列,甚至更进一步的音乐纽带。

音乐人花粥

这是音乐短视频的优势,自带高强度的用户粘性,同时也成为音乐短视频的运营难点:音乐人如何通过短视频平台加强与粉丝的交流,如何借平台的资源实现专业交流和提升,更现实地是,如何提升宣发能力,毕竟,不能带来影响力扩大和一定商业价值,音乐短视频就失去了对音乐人的大部分吸引力。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动次4.0升级,大费周章利用AI功能上线智能速拍的目的。

实测中,通过智能速拍,创作者可分别录制6个只有2秒的视频,最后动次平台会进行智能合成,录制时,系统还会给出提示和引导,比如“瞄一下”“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等。

在3.0版本多格短视频创造了行业标志性玩法、引发抖音、快手纷纷模仿后,4.0的动次意图在2万名音乐人入驻的基础上,用智能速拍降低用户门槛、拓展更广大的用户群参与创作。

这种参与度更高的方式,将极大提升平台的活性,提升音乐宣发的效果。过去是“听音乐-看音乐”,现在是“听音乐-看音乐-玩音乐-创作音乐”,音乐人之间、音乐人与音乐用户之间在内容层面的互动增强,内容生态得到极大丰富。

由此,过去靠砸广告、博噱头、抢资源的音乐宣发,现在通过智能速拍带来的趣味性、社交性和想象力,音乐短视频平台也可以轻松实现,只要你的内容够好。

顺理成章,藉由这次升级,动次在扶持原创音乐、孵化IP和音乐新人方面也能有所突破,这个产品或在把行业路径浓缩到平台之上,用平台打通音乐产业链条。当然,动次只是一个案例,不同理念下,音乐短视频能生出更多对应的生态玩法。

二、音乐的垂直化深耕要成功,短视频要解决三大矛盾

回到具体操作层面,音乐短视频的垂直化深耕要成果,还需要解决三大矛盾。

1. 专业性与娱乐性的流量矛盾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崛起,说白了都源自张一鸣“抓住用户无法延迟满足”的产品经理思维。这些爽快的视频,喜欢就点赞、双击,不喜欢就上划掉,用奶头乐消耗时间。

抖音、快手2大短视频快速崛起

而音乐短视频的专业化某种程度上与这种娱乐性是矛盾的,越是专业的东西,越不具备大众化的基础,于是流量的爆发变得有些困难。

网易云音乐短视频

为解决这个问题,QQ音乐、网易云音乐内置的音乐短视频都尽可能通过音乐内容自带的流量来增加浏览,例如放出知名歌星的演唱会片段,或者歌星的花边新闻(这些内容在非短视频领域也有充分的流量)。

动次推出智能速拍的目的之一,也在解决专业性与娱乐性的矛盾,用户的一个普通的动作、说任何一句话,都可以被智能速拍合成一个有些鬼畜,或者有些好玩的视频,这种娱乐化的创作过程为音乐短视频的用户提供了十足的想象力。专业性之外,娱乐性不知不觉提升。

2. 简单易行与预设门槛的创作矛盾

流量矛盾是用户端的事,而在创作端,音乐短视频也有自己的痛点。

众所周知,抖音、快手,以及跟随它们的微视等产品,都十分强调全民参与,用户既是内容消费者,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内容生产者,虽然优质的内容还是集中在MCN等专业PGC生产者之中,但用户生产内容门槛很低。爽快的内容配套的是简单的生产方式,一个还过得去的前置摄像头就能拍出还算不错的作品。

音乐短视频则不然,垂直音乐并不等同于用户上传KTV质量的演唱作品,高质量的音乐短视频是需要精心制作的,自带创作门槛,这会带来用户活跃度不足的问题。

QQ音乐推出的独立音乐短视频产品“音兔”,通过一些技术,让用户手机自带的照片和短视频可以转化为平台的作品,这是降低门槛的尝试。

而动次的智能速拍无疑在过去3.0分格短视频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制作难度,分段进行、个性录制、过程中有引导,还能通过提取用户声纹和智能匹配,快速生成一个全新的作品,人人可参与。

QQ音乐的独立音乐短视频产品“音兔”

这些做法,都使得音乐短视频的创作变得同样简单,用户活跃度有了保证。

3. 音乐内容与用户分离的矛盾

开篇提到,抖音短视频本质上并不能称作音乐短视频,不只是其娱乐化的内容实质,更重要的是在于抖音等产品的“音乐内容”与“用户”是分离的。

抖音的“音乐”使用的都是现成的已有的音乐作品,多数还是洗脑式的口水旋律,音乐其实是带来“爽感”的手段,什么样的音乐与创作者、用户没有太多关联,更不用谈创作标签和用户标签的塑造。

红极一时的抖音神曲

对音乐短视频而言,垂直化决定音乐本身与短视频必须有内在的关联。以动次为例,智能速拍能根据用户发出的声音自动生成用户自己的BGM。

BGM的质量多好可能因人而异,但每个创作者(用户)的特质都与音乐挂钩,AI技术的千人千面在音乐短视频里的价值得到体现,顺带让对于音乐和演奏不太“专业”的小白用户也可以创作自己的BGM、表现出自己的特质,获得与音乐联系的标签。

动次短视频

在标签数据的支持下,一个围绕音乐的短视频社区才更容易形成,而不是“好聚好散”的奶头乐式短视频平台。反过来看,这种玩法也是音乐短视频的内在要求,与抖音进行了根本区分。

最后,总结三大矛盾,可以得出音乐短视频“成功”的标准:短视频不仅是内容消费产品,也要成为音乐人与用户的连接纽带。

三、连接音乐产业,短视频垂直音乐的同时需对标三大商业价值

音乐从来都不是纯线上的行为,与关联领域的联动、与线下的结合是音乐的应有之义。

网易云音乐做短视频,曾经推出“短视频现金激励计划”,要在一年时间将投入数千万现金,扶持优质的“体现平台音乐性”的原创视频,全年要签约超1000位独家创作人,每月投入百万现金重点打造独家爆款视频创作人。

作为创业型产品,动次的做法与此类似,不过不像网易这么财大气粗。动次目前在互联网层面输出原创音乐、爆款歌曲、孵化新音乐人,打造音乐IP,在关联领域和线下,也尝试深入音乐产业,联合音乐微综、短综实现音乐内容的生态式落地,从而承担一个音乐平台(不论是不是短视频)应有的职责。

这些显然比抖音靠流量打广告的商业模式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而“音乐短视频+音乐产业”的组合要实现,还需要对标音乐短视频特有的三大商业价值。

1. 从流量为王到内容为王

泛娱乐短视频和曾经的图文一样,是流量业务,以广告为主要商业模式。但这些“浅流量”的商业价值又是有限的,今日头条为了750亿美元的估值,不得不推出电商、小程序等让流量的价值丰富一些,估值坐得稳一些。

作为“内容业务”,音乐短视频这方面有天然的商业价值优势,以动次为例,可以对接谢春花、莫西子诗这样的知名音乐人,可以对接热爱音乐的精准用户群体,可以对接新生IP的创造(智能速拍的目的之一),可以对接各类音乐产业相关的活动(综艺等,未来可能还有数字音乐、版权业务)

知名音乐人谢春花

“内容属性”给音乐短视频带来了更多可能,抛开了泛娱乐短视频沉溺于流量的缺点,各主体被“音乐”所连接,使得音乐短视频有机会把手伸到音乐产业上去。

2. 从伪社交到真社交

决定商业模式最重要的因素是用户基础。抖音的流量被拿去做电商、做小程序,说来说去还是用户属性过于单一,商业变现的方式最好就是导流型的——流量大就好做的那种。

整个今日头条系产品过去心心念念的“社交”,是改变其商业模式命运的钥匙,可惜的是用户粘性太差,资讯阅读、爽一下就走让社交一直做不起来,或者说,做起来的也是伪社交。

如今,社交的梦想被音乐短视频继承。音兔的“生活如歌”想要继承腾讯社交的衣钵,网易云音乐的社交亚文化在短视频上得到了某种延续;而动次,则凭借理念、玩法及技术创新,在3.0时代开始,以社交氛围营造带来的优质音乐圈层以及强粘性,突破短视频“有流量无用户”的尴尬,让所有主体与音乐深度捆绑、相互沟通交流。

一旦社交关系确立,音乐短视频在音乐产业内的渗透就会形成网络效应——大众用微信,而音乐圈子交流音乐用音乐短视频平台。

3. 从时长占有到深度占有

腾讯巨额补贴微视,并多路出击推出大量短视频产品,原因无外乎微信惧怕抖音的时长占有威胁到微信的江湖地位,这可是腾讯的命根子。

不过,泛娱乐短视频的用户时长占有其实很浅,消耗时间、漫不经心、招之则来挥之则去。对比来看,音乐短视频对用户时长的占有更为深入,用户的使用过程更为沉湎。

一方面,这是用户粘性的表现,另一方面,这也使得时长的价值更明显。用户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来深度了解音乐创作与欣赏,也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关心动次这类产品又有哪些音乐相关的动作,推出综艺节目、推出线下活动、推出音乐盛典等。

用户时长本身是与用户量、用户活跃度一样重要的指标,如果时长的“质量”更高,商业模式可塑性更大、操作空间更足,毕竟,这是建立在“用户接受”而不是“用户停留”的基础上。

最后,三大商业价值的对标,换句话说也是音乐短视频走向音乐产业之前,应该充分利用的价值优势,而各音乐短视频平台产业化究竟能走得如何,只有等待市场检验。

 

作者:曾响铃,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科技向令说

]]>
如何开展地推活动?分享11条小建议! //www.f-o-p.com/109453.html Fri, 07 Dec 2018 06:57:28 +0000 //www.f-o-p.com/?p=109453

 

创业开始,投身进入休闲零食领域,我始终相信,渠道已经不能再用简单的二元论进行切割,单纯的讨论线上或线下通路,也是毫无意义的事。

盒马作为新零售的排头兵,给出了商业在渠道建立最佳的范式。简单说,就是全渠道。

全渠道,这是一个今天看来,都已经略显老旧的词。更为新鲜的提法,叫做无界零售。

无论是全渠道还是无界零售,背后折射的更多,是商业从业者的心态。

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再指望或依靠,使用同一个产品,或者单一渠道,完成通打市场的任务。产品、渠道、用户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也应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选择,需要进入的细分领域。

过往,人们从电视广告获取产品信息,在超市大卖场购买产品,广告渠道单一、购买渠道单一,渠道是对位。

如今,广告投放渠道变得丰富,购买渠道也增多,所以,找到一一对应的、关联的投产渠道,变得至关重要。

那么,围绕渠道,
我们应该如何配置产品?
配置价格?配置促销呢?

这个问题可以很大,今天试着把它聚焦到地推,这个单一渠道上来。配合产品、价格、促销,这三个侧面进行讨论。

营销人如何开展地推的11条不成熟的小建议

1.

地推概念的界定。
首先框定一下这篇文章里的地推吧,我这里所提到的地推,它包括地推作业本身、地推的形式以及人员。

地推作业本身,
目标划分,目标不同侧重不同,或关注销售,或品牌推广,或寻求合作。
地推的形式则包括,创意市集、主题展会、卖场试吃、社区推广等等。
地推工作人员,包括全职、兼职,或长促、短促。

2.

早些时候,跟朋友讨论本地创意市集的现状,最大的困扰是,帆布包成了大多数创意周边的主要载体。

难道你会愿意花一千块买十个帆布包?这既是玩笑话,也是文创产品载体缺失和品类缺位的反馈。好在这些年,创意市集上的品类,逐步有了扩充。

3.

市集不同于购物中心、百货公司,消费者对市集的消费预期自然不同。本地市场还没有足够多的人群对市集形成完整的概念。

简言之,价格大于价值的定价方式,透过创意市集作为终端形态,是无法准确地向消费者传递和表达的。

再换句话说,如果你的产品定价,与楼宇商品价格相当,放在市集上销售,自然是比较吃亏的。

4.

就主题展会而言,品牌方主要面对品牌推广、销售拉动这两件事。

成都春季糖酒博览会等国内高级别的行业展会,吸引而来的更多是全国各地的品牌商、经销商等。品牌方会将更多精力,用来招加盟、招代理。经销商则通过该类展会,了解商品动向、洽谈合作业务等。

展会在品牌方形象展示之余,市场拓展的用意远远大于三两天的销售。

5.

还有一类展会则完全是为了拉动销售,比如年节展会。这一类展会吸引更多本地顾客,为了置办年节礼品,消费者带着强烈的目的性而来。

去年以顾客的身份参加了本地的某次年货节,现场人山人海摩肩擦踵。展会招商高至小罐茶,低至散货干货,云集了高中低端产品,满足各类人群需求。参加这一类展会,商户若为了冲量,价格设置都不宜高于二十元。若再配合促销,是有机会在年货市场博得一些声量的。

6.

卖场试吃屡见不鲜,这一类地推更加注重转化率,核心在于地推时机、促销活动和促销人员。

能够进入卖场的产品不用赘述,基本都是七十分的产品。

地推时机在于两个关键点,新品上市和终端重大活动期间。

配合相应的促销活动,一般都能够有比较好的销售成绩。促销人员是一个变量,对产品熟悉程度、现场积极主动与否,都会影响销量。所以对产品推荐话语的整理、培训,以及持续稳定的专兼职促销团队,颇为重要。

营销人如何开展地推的11条不成熟的小建议

7.

地推中还有一件事很重要,叫货卖堆山。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卖场,堆头也成为商户竞相选择的商品陈列点位。

在去年的某次市集上,同样的街区,一个是标准展位,一个是在汽车后备箱创意展位,从销售数据看,差距还是蛮大的。尽管后者更靠近人流量主通道,但因为汽车后备箱空间小,更适合女性饰品呈现的特点,没办法全面展示公司的商品,两天之后,就立刻进行了位置的调换。

堆头堆的是气势,气势很重要。

8.

准备一些文案醒目的手提袋吧。想想球迷扎堆的观众席,当天销量一旦起势,这一片区域都会成为你的主场。每一位来往过去的顾客,都是行走的广播站。人们来来往往,不注意到你的产品都会很难的。

不要忽视手提袋在地推时的作用。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建立在,销售惊人的前提下。

9.

如果条件允许,现场不妨开展一两个互动游戏

加粉、关注这一类不推荐,但是如果一定要开展,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要明白的是,如果你是主打内容,就用内容去吸引用户。如果你是商城,就用商城的商品去打动用户。而不是为了加粉,送与公众号主体无关紧要的纸巾、U盘、自拍杆等等去拉动关注。

加粉,逻辑要顺通,产品要关联。

否则,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用户转身之后,取消关注。

10.

从地推的具体工作中,抽象出来人、货、场,其实商业需要去管控、调配的,也无非就是这三件事。

人,你的顾客大概率是哪些人?
周边用户还是专程而来的行家里手?
群体特征能否概括出来?
你可以调动的人力资源包括哪些?

货,你准备了适量的货吗?
邻铺的售价如何?
促销活动想好了吗?
场,陈列足够好了吗?
宣传是不是到位了?

11.

其实,每一场市集、展会,甚至卖场地推,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唯一确定的,是你对产品严格把关。

务必得确保,送到终端进行销售的产品,都是好货。

 

作者:大捣,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大捣公众号(dadao0915)

]]>
1994-201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 //www.f-o-p.com/109172.html Thu, 06 Dec 2018 03:24:19 +0000 //www.f-o-p.com/?p=109172

 

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中国互联网历经了将近30年,已经从互联网大国变成了互联网强国。我们多数的80后,90后,都是成长于当下成熟的互联网时代,时时刻刻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此同时,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商业模式,丰富自己的认知。

中国互联网奠基人胡启恒女士曾说:

中国的互联网不是用八抬大轿抬出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里走出来的。

那么,中国互联网的起点在哪里呢?它经历了哪些阶段,发展成为当下8亿网民的互联网大国呢?我们将如何科学的对它进行阶段划分呢?

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我们在很多的研究报告里了解,大概是以下三个阶段:

  1. 1994-2000年 从四大门户到搜索;
  2. 2001-2009年 从搜索到社交化网络;
  3. 2010-2018年 移动互联网自媒体

 

这三个阶段,是通过“应用形态”的变迁为维度划分的。今天笔者打算以“互联网”为对象,以其发展轨迹为维度,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学术牵引期、探索成长期、快速发展期和成熟繁荣期。

  • 学术牵引期。指的是互联网从美国引入中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科研单位历经数年的努力,推动互联网从信息检索,到全功能接入,再到商业化探索。
  • 探索成长期。指的是逐步建立普通大众对互联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稳步成长。在这一期间,我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公司相继成立,热情高涨,一路高歌,不畏互联网泡沫期带来的考验,努力探索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 快速发展期。该阶段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已经建立,“内容为王”的时代慢慢过去,开始转向“关系为王”的web2.0。互联网的角色关系也开始转变,内容的缔造者不再只是网站,个体用户也可以参与其中,逐步通过内容来拓展自己的关系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NS时代。
  • 成熟繁荣期。该阶段正是我们目前经历的成熟互联网阶段。从微博的盛行,到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移动应用与消息流型社交网络并存,真正体现了互联网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第一阶段:学术牵引期(1980~1994)

互联网诞生于美国,最早起源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阿帕网,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它主要是帮助美国国防部抵御前苏联的核打击而建造的通讯网络。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起初是四个节点,到1981年发展到94个。同时,最大的信息检索系统DIALOG也接入了阿帕网。

互联网的雏形已经显现,很多标准和特性亟待建立。这些标准在80年代逐步建立:

  • 1983年,保罗·莫卡派乔斯(Paul Mockapetris)发明了DNS;
  • 1984年,美国国防部把TCP/IP协议确定为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标准,为互联网的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 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为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做好了准备,之后www站点迅速发展。

 

在互联网标准已经完善后,中国的学者专家们也开始为接入互联网做出努力。

由于美国有政策强制对中国进行信息封锁,所以中国也只能通过学术研究的形式进行探索。最终经过政府长期的努力,于80年代初,成功在香港和北京设立国际在线信息检索终端,实现和阿帕网相连,最终接入DIALOG数据库系统。也就是说,中国互联网的应用起初是通过信息检索工具的方式融入的。

直到1987年,另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就是电子邮件。

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维纳•措恩教授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著名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这预示着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但不是全功能接入。

但是这一阶段中国学术机构也是努力的申请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同时也收到了美国自然基金会主任斯特芬•沃尔夫(StephenWolff)的欢迎。

直至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申接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4月20日,NCFC(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

中国成功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预示着中国互联网的到来。在学术牵引期,互联网的研究几乎都是通过各国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来推动发展,真正触及到普通人,还是个全新的事物。那么,互联网的概念的普及以及商业模式的探索,成为新时代的使命;

第二阶段:探索成长期(1994~2002)

在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接入以后,科研单位开始着手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主干网的搭建,同时也有民营企业的参与,代表性的主要两点:“.CN”服务器和主干网络的搭建;瀛海威时空主干网的搭建。

 

1. “.CN”服务器和主干网络的搭建

  • 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美国的64K专线开通,并且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

 

2. 瀛海威时空主干网的搭建。

  • 1995年5月,张树新创办“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营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业务;
  • 1996年12月,瀛海威的8个主要节点建成开通,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主干网。

 

互联网环境及基础设施的搭建完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化做好了铺垫。

1995年4月12日,成立一年多的YAHOO!上市,彻底激发了中国企业的互联网创业潮:

  • 1996年6月,新浪网的前身“四通利方网站”开通;
  • 1996年8月,搜狐的前身“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 1997年5月,网易公司成立;
  • 1998年11月,腾讯公司成立;
  • 1999年3月,阿里巴巴成立;
  • 1999年5月,中华网成立;
  • 2000年1月,百度公司成立。

 

1996年底至2000年初,未来形成中国互联网商业格局的大公司基本在这一时期成立,其中多以“网站建设”为主,也就是我们说的门户时代。

而互联网作为新兴经济体,新经济概念+营收增长+新商业模式带来的预期增长(其实就是网络销售 B2CB2B),形成戴维斯双击错觉+正循环效应。让所有的人都心潮澎湃,nasdq指数的斜率陡然攀升。到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突破了5000点大关,并创下5132点的纪录,之后开始迅速下滑,互联网大泡沫开始形成。

互联网泡沫无疑是对国内互联网企业的一次重创。因为它们基本都是作为效仿者,复制美国的商业模式,四大门户网站对标雅虎,百度对标Google。而在美国的企业可以通过广告产生盈利,但是中国互联网尚属于发展初期,网民规模较少,认知观念还在观望和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全建立信任感,最终导致各企业不能通过网络广告的商业模式实现盈利。

在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形成后,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了生存,为了实现盈利,都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就在各企业头疼的时候,转折点出现了。

在2000年11月,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计划”,各SP积极参与,利用“移动梦网”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应用服务,获取分成,很好的解决了生存危机,为探索商业模式赢得了时间。在2002年下半年,搜狐、新浪、网易均实现了盈利,不过“移动梦网”增值服务带来的盈利占比超半,为后期矛盾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期(2002~2010)

在2000年至2002年互联网泡沫期,“移动梦网”帮助中国互联网企业实现盈利。在此期间,中国互联网企业也是在不断的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因为很大占比的盈利是依托于“移动梦网”,无疑是在给自己埋雷。就在后期,中国移动要强制改革分成模式,因为其当时的垄断地位是无法撼动的,这让很多的互联网企业很无奈,所以建立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势在必行。

当然,在2002年,互联网泡沫期渐渐的过去,人们对于互联网的热情随时间推进,变得越来越高涨。

截至2005年,中国网民规模也是迅速增长到1亿多。这就代表着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熟的盈利模式可以开始实施,互联网的商业价值得以实现。

典型的商业模式有四种:广告、网游搜索引擎电商

 

1. 广告

  • 在2003年,搜狐的广告营收达到2950万美元,较2002年增长113%;
  • 新浪的广告营收超过4000万美元,较2002年增长了67%。
  • 据统计,2003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超过了10亿的规模,较上一年实现了翻番式的增长。以后,中国的网络广告市场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2. 网游

  • 2003年第三季度,网易将游戏作为独立项目列出,其收入达到5650万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同期增长366.8%;
  • 2004年5月,盛大网络上市,当年实现了13.672亿元的收入。
  • 据统计,2003-2008年期间,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几乎每年都保持在50%以上的增速以上。

 

3. 搜索引擎

  • 2004年8月google在纳斯达克上市。
  • 2005年8月,“中国的google”——百度赴纳斯达克上市成功,当年实现收入人民币3.192亿元。
  • 据统计,2004年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到5.7亿人民币,较2003年翻一番还多。

 

4. 电子商务

  •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当年实现营业收入21.628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67.2%。
  • 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数据,2005-2010年间,淘宝的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年翻番式增长。互联网已经成为商务交易活动的重要信息流、资金流渠道

 

总结一下,当艰难度过互联网泡沫期之后,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商业模式逐渐确立并成熟起来,互联网商业价值不断获得突破性增长,互联网生态也开始慢慢向前推进。

2005年,博客的盛行,标志着web2.0的到来,由门户和搜索时代转向社交化网络,大批的社交型产品诞生:博客中国、天涯社区、人人网、开心网和QQ空间,以及国外的Facebook。网民的地位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不光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都在通过互联网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

同时web2.0时代赋予了互联网新的意义:社会价值和主体地位。

 

社会价值

随着社交化网络的发展,以及网民主体地位的确定,互联网承载的信息资源已经远超传统媒体,而且传播速度相当快。所以,互联网逐渐从传统媒体的舆论放大器,发展成为了舆论引导者。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当年的“最牛钉子户”,就是从互联网上迅速传播放大,直至引爆。

 

主体地位

2006年7月18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16届“中国新闻奖”揭晓,网络新闻作品首次纳入该奖评选,13件网络新闻作品获奖——互联网作为主流媒体地位得以确立;

2007年12月18日,国际奥委会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共同签署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地区互联网和移动平台传播权”协议——这是奥运史上首次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独立转播平台列入奥运会的转播体系;

四、成熟繁荣期(2010~2018)

在互联网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得以实现后,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格局基本确定。搜索有百度,社交有腾讯,电商有阿里,门户有新浪、网易还有后起的腾讯网。互联网生态已经形成,后期的发展都是在以既定的商业格局为基础继续拓展。

比如微博的诞生,初期就获得了快速的增长,根据CNNIC的统计,截止2013年中,中国的微博用户超过3.3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56.0%。

当然尽管网民规模还是在指数性增长,互联网的载体仍然以PC为主,手机为辅。直到2012年,手机网民首次超越PC,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也预示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模式:移动APP与消息流型社交网络并存。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形式,是内容与服务并重。而且内容提供方式则主要是信息流。其中以消息流为主,而以内容流为辅。这个阶段的内容发现机制,是借助于各种APP,用户直面服务。换句话说,APP成为内容和服务中心,用户则不需要仅仅使用搜索引擎或内容流型社交网络了。

 

接下来市场上层出不穷的APP,产品发展模式的本质基本差不多,只不过其服务聚焦的点各有不同,细分于不同领域。O2O、社交类、视频类、金融、出行、直播、外卖、知识付费、支付……

当然,现阶段也不乏出现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但是这些商业模式的决定因素多是来自人性的把握,在既定商业格局下的拓展。尤其是贪婪、虚荣、懒惰,成就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迅速爆红。

那么,未来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成为很多互联网参与者探索的问题。

 

总结

以上是笔者以“中国互联网”为对象,以其发展轨迹为维度,从四个阶段介绍了一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科研工作者通过努力,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历经探索成长、快速发展和成熟繁荣期等几个阶段,从建立国人的互联网认知到互联网创业潮,从商业模式的探索到互联网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从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到当前的空前繁荣,历经将近30年,我国一步步成为互联网强国。

认识过去,展望未来。那么,未来中国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

 

对于未来中国互联网的边界,笔者也不敢妄下断论,只能从当下互联网发展的生命周期来预测。笔者认为中国互联网正在趋于平稳时期,原因很简单,2012年移动互联网爆发无疑是互联网人口红利期的鼎盛阶段。但是随着之后在移动端的深入普及后进入饱和状态,尤其是00后这一代的人口增长较80、90后有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未来的互联网人口不会有明显的陡形增长,甚至会短暂滑坡。但是整体还是趋于平衡的状态。

互联网趋于平稳期,意味着:1、就业机会减少;2、创业难度增加;3、互联网阶层固化;

 

  1. 就业机会减少

互联网红利期,大批的创业者涌入,而互联网人才匮乏刺激了教育和培训行业,尤其在2012年以后,很多从业者通过培训快速入门互联网,几年下来,互联网人力资源的供应过剩,工作机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未来互联网的稳定期,行业不会再呈现爆发式增长,所以必定会对互联网人才进行洗牌,适者生存,平庸者注定被淘汰。

 

  1. 创业难度增加

互联网人口增量下降,固有流量被寡头企业瓜分,新型创业者位于行业的下游,只能在巨头们既定的商业格局里寻找机会,但最终还是会被并购同化。所以说未来的新型独角兽企业将会越来越少,然而机会也不是没有,当下中国某些领域还是存在机会,如医疗、教育、金融、房地产等行业还是有可能诞生独角兽的。但是这些行业在国内都是受行业规则和政府制度的影响,要想突破,还是要寄托于未来制度的改革。

 

  1. 互联网阶层固化

在中国互联网的探索期和发展期,互联网作为新兴经济体,是通过新的商业模式不断的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但是在未来互联网稳定期,靠创新来创业已经不太容易,更多的是在巨头企业的指引下成长,一步步的为其已经建立的平台做贡献。而当下的巨头在未来几年也不会有很大的动作,多数在固有流量上下功夫,保住既定利益的前提下,探索新技术新概念。

 

这些是笔者对于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的见解,但是无论是互联网创业者还是从业者也不要悲观,可以把这些当做鞭策自己的建议,要想破局,还是有很多突破口的,如互联网+、大数据AIVR,甚至区块链等等,通过深度学习,拒绝平庸,未来还是美好的。关于这些以后再分享给大家。

 

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

 

作者:木木,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产品经理小密圈

]]>
营销活动常犯的5条错误 ! //www.f-o-p.com/109141.html Thu, 06 Dec 2018 02:21:16 +0000 //www.f-o-p.com/?p=109141

 

如果你是营销策划人员,是不是都希望自己策划的活动可以一炮而火?

如果你是企业负责人,是不是希望通过某个活动更好地让企业实现增长?

答案肯定都是希望营销活动得到最有效的投入产出比。但事实上,大部分人做的营销活动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甚至是无效的。

为什么呢?

原因非常多,不管是从活动策略还是具体执行、或者是资金等,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效果。

但是很多人做营销,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营销方案非常有创意,结果就一定会火爆。但是火爆的活动和案例总是少数,能够形成全网刷屏级的案例少之又少。我们经常看到的都是个例进行放大的结果,导致很多人就会经常有种误区和极端认知——要么认为做出刷屏级的活动很容易,要么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营销。

(图片:新世相的丢书大作战营销活动)

而其实,这种案例效果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如:投放的渠道、活动的内容、启动的用户、投放的时间、行业属性等等。虽然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个案例都现象级、四两拨千斤的火爆结果,但至少可以通过避免一些错误来增大营销成功的效果,减少自己营销失败的概率。

今天我只从营销活动本身上去总结,看看我们很多营销策划人或企业人经常会犯的一些错误。

本文就给你列出一些营销活动经常失败/无效果的5条错误,看看你有犯吗?

1. 没有测试就大量投入,很容易导致营销活动的无效

这个错误,应该是最多人会犯,包括我之前。

比如简单一句文案,有些人写完后,没有做任何测试就直接投放出去,这种做法非常容易导致无效果和广告费的浪费——这个就是我们常犯的没有测试就大量投放的错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做营销经常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即使再有经验的营销人,都不能保证营销方案出来后,最终就一定会如方案所设想的结果。因为我前面也说了,营销活动成功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每一个因素都是影响结果的变量。

比如:知名营销人杨飞(瑞幸咖啡 CMO)在分享他们做的一个神舟贷款产品的广告海报时,最终海报带来的很高的转化率。有人说为什么可以一张海报带来这么高的转化率,其实这也是不断小范围测试,不断优化的结果。

下面从左到右,多次测试后发现第四张是最高转化,然后才大量投放。

再如,我们之前给一家线下餐厅做裂变增长活动中,方案出来后并不是立即大量投放,而是通过小范围测试——测试用户反馈如何、餐厅的转化流程有没有问题、投放的渠道哪个更好等,然后做出最优调整后才大量投放,最后才获得了满意的营销效果。

所以,很多营销活动经常方案很好但最后还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测试就大量投放。好的营销活动效果,是根据好的方案和不断测试和优化的结果。

2. 盲目跟风,失去自己的优势

如果你做不到比别人更好,那就做不同。

很多人做营销方案为了“偷懒”,经常是看到别人的活动怎么做,别人的策略是什么,就直接盲目跟风。最后大部分情况是别人成功了,你的活动却没什么效果。

现在很多行业都是具完全竞争性的特点,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用户的选择有限,但是产品过多。所以,如果你只是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而不去分析这种做法是否适合自己的企业和产品,那么这种“偷懒”带来的结果通常就是营销活动的无效。

比如:淘宝之后,经常会有一些创业团队信誓旦旦地说要超越淘宝,做第二个淘宝等等的策略方式。而这种做法,基本是以失败告终。

而更好策略是,如果自己的资源跟不上前面的企业或产品,就根据自身的优势,做成差异化的策略。比如:淘宝是大而全的产品,京东强调是产品质量和物流速度,网易严选做海外市场和其他的策略等等。

有人可能会说,有人模仿他人的做法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了呀!

当然,我并不是说不允许你模仿参考他人的做法,而是你要明白成功案例背后的逻辑,不要盲目跟风。如果你说也有随便模仿就成功的,我只能说很可能是运气成份更多。而更好的做法是理性分析这种成功案例的逻辑,根据自己的优势做出适合自己的策略。如果你分析背后的逻辑后,根据自身情况,发现也适合采取这种做法,那就不是盲目跟风了。

3. 没有做数据反馈,导致营销费用花得冤枉

在做实操案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就不知道哪里做得不好。

之所以会这样,很大原因就是没是做数据反馈,导致你的每个活动环节无法监控,也难以找到活动无效或成功的原因。而数据反馈包含了活动投放的渠道、不同的群体特点、不同的文案、用户参与路径等,这些在不同的测试和营销活动中,都要做好记录和溯源。这样才能更好清楚活动无效或成功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比如我前段时间遇到一个案例,是做国内婴儿奶粉的,这个平台最终的消费群体是宝妈群体。目前我还没有为人父母,体会不了父母们的感知以及影响父母购买该产品的原因。但是我在帮这个企业做数据反馈时,发现该父母群体有一个行为特点就是——即使该品牌的奶粉再便宜,很多用户还是愿意买进口奶粉。

这个信息告诉我,对于婴儿奶粉产品来说,价格并不是影响该群体购买该产品的主要因素。所以后来通过数据反馈才发现,很多父母群体受之前的行业负面新闻的影响和对孩子的爱(人有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性),目标用户更看重其产品的安全性胜过价格因素。根据这些有效的数据反馈和分析,这样我们采取的营销策略就会不一样。

所以最好要学会掌握一些营销工具,具体的工具根据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推荐,网上一搜一大堆,我就不多说了。比如电商平台有自己的数据工具

当然这样的方式对于做互联网营销的人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做法了。比如:我们所知的今日头条APP,会根据用户的点击内容类型、阅读时间等行为进行数据分析反馈,来更加精准地增大该用户的留存率和变现等营销目的。

有些线下门店的人就会说,我不是互联网企业,怎么做数据收集啊。我觉得用户数据反馈更多是一种了解用户的方式,不局限于工具。比如:你和顾客的交流、消费记录、加微信好友、社群管理观察用户反馈等做法,都是可以实现用户数据反馈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做选择。

4. 转化环节做得不好,引流后却留不住用户

很多企业人觉得自己生意不好的最大原因是没有客人,虽然用户量对最后的变现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笔者经常发现一个更大的问题——用户的转化率和留存率很低的平台或店铺,引流效果再好也是浪费了获客成本!

你千辛万苦引流过来的用户,都变现不了,你怎么盈利?

我碰到一个江苏做餐饮的读者通过我文章找到我咨询,他说怎么引流比较好,因为每月都在亏损。通过深入的了解才发现,他的店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流量问题,而是转化环节出了问题。因为通过调研得知,用户每次来了都不会再来——因为服务和环境装饰等方面让客人无法获得好的体验。而线下餐饮店的体验感非常重要。所以,即使来再多流量,也是一种浪费。

这企业的用户就像一个桶一样,用户就像里面的水,如果你的桶下面都漏水了,倒入再多的水也会快速流失。

所以用户增长实现最后的变现,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而不只是前面的引流获客做得好就行了。

根据生意增长公式:销售额=流量转化用户价值(客单价),增长变现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当然还有分享、裂变等过程)。

  • 流量:通过广告拓客、自然流量、已有流量裂变等方式获取目标用户量,这是第一步。
  • 转化:用户来了你的平台或门店,你要有相关方式使这些流量转化率提高。比如:消费你的产品,或愿意留存在你的平台上。
  • 用户价值(客单价):你可以通过用户购买你产品的频率(复购率)和消费金额(客单价)来提高用户对你企业的价值。

所以,如果你只想着引流,却没有优化你的转化留存环节,你最终的企业利润也不会高。因为想提高企业销售额或利润,是把提高每个环节(引流、转化率、客单价等)不断提高的结果,这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是单个方面就能实现高销售额。

5. 不了解产品和用户,营销策略再好看也是空中楼阁

了解你的产品和用户,你的营销策略才有针对性和有效,这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了。但是为什么笔者也写出来?

因为笔者发现,很多营销人做营销活动就经常不重视产品和用户,不愿意花时间去深入了解产品和你的用户,只顾着研究各种营销方法技巧、模版等——最后就是营销方案看上去很漂亮,却没有什么用。

比如有些人看到市面上某个案例刷屏了,也套进去自己的品牌或企业上,却不去了解自己的产品和目标用户的真正需求,结果可想而知。

产品和用户是基础,所有的营销方案都是基础用户和产品上面来开展。不要想着不看产品和不了解你的用户就能做出有效的营销策略,这个是基础性工作。我就不多说了,很多经典的营销书籍已经强调过(营销4P)。

总结

为什么你的营销活动没有预期的效果?

很可能是你犯了一些我们常犯的错误,降低了营销成功的概率。根据笔者的总结,得出了很多人常会犯的五条错误:

  1. 没有测试就大量投入,很容易导致营销活动的无效
  2. 盲目跟风,失去自己的优势
  3. 没有做数据反馈,导致营销费用花得冤枉
  4. 转化环节做得不好,引流后却留不住用户
  5. 不了解产品和用户,营销策略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当然,不同的活动或不同的人做营销,都会有不同的常犯错误。本文只是根据我个人曾犯过和看到很多人常会犯的错误,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作者:怪兽先森,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怪兽先森(ID:Mister-shou)

]]>
文案写作万字干货,看这一篇就够了! //www.f-o-p.com/108928.html Wed, 05 Dec 2018 08:03:13 +0000 //www.f-o-p.com/?p=108928

 

一、营销文案写作十五字诀:懂策略

首先我们要问:什么是策略?

其实,策略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没有统一标准的词汇。原本是不应该拿来作为通俗理论来阐述,因为这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与理解的障碍。

但我也想不到一个更为精准的词来表达“策略”的含义。既然这样,我们就先要给策略做一个定义。

百度百科关于策略的描述:

  1. 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
  2. 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
  3. 有斗争艺术,能注意方式方法;
  4. 计谋,谋略。

除去第四条,我们可以得出的是:

“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设计连贯的可执行的行动方案,并且最终实现目标。

除此以外,当我们想到营销策略时,我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科特勒的4P理论:

  1. 产品策略;
  2. 价格策略;
  3. 渠道策略;
  4. 推广策略

我们可以想一下,无论是,产品,价格,渠道还是推广,其营销策略都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

那么,文案从属于4P中推广的文字表达,它的策略性是什么?是找准消费者的需求,强化产品的特点、差异点,建立长期优势

其关键点在于:找出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强化心智并且建立优势。

1.1 找出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吾老湿举个网上的段子作为例子:

有个富豪想结婚了,于是发了一张征婚启事,结果来了3个美女,于是他有了选择。他每人拿了1000块钱,让这3个女人把这屋子填满。第一个女人,买了1000块钱的棉花,第二个女人买了1000块钱的气球,而第三个女人,只买了一根蜡烛。他用光,把这屋子填满。最后富豪选择了一个胸最大的。

富豪想要的:胸大的!

三个美女提供的:聪明智慧!

好的洞察、好的策略就是:提供正确的需求(胸大的)。

坏的策略:提供消费者不想要的需求(聪明智慧)

再举一个自己的例子:

今年我准备减肥,然后办了个健身卡,第二天这个健身房的总监找我谈话,问我是否做一对一的私人健身培训,可以为你私人订制。

并且许诺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可以达到我的减肥目标,并详细阐述这个私人教练有多么的好,国家二级运动员,价钱也可以再谈。

可是我并没有迫切在短时间内成功减肥愿望,也不愿意付出更多的金钱(这是主要原因!)所以,任他怎么说,我都是无动于衷。

对于我来说,他们找错了目标,我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我不是他们一对一私人定制的消费者。

再举一个尿不湿的例子:

尿不湿在日本推广时,因为没有找准家庭妇女的真正的需求所在陷入困境。

尿不湿最大的卖点,就是方便。但是,上世纪70年代日本市场推广时,在广告中打“方便”的诉求,新妈妈唯恐避之不及,销量迟迟起不来。

市场人员纳闷了,赶紧开展大型调研,找一些母亲一聊才发现——如果自己图“方便”,给宝宝用了尿不湿,会遭到婆婆的白眼:怎么娶了个这么懒的儿媳妇,连块尿布都不愿意洗?

回去之后,营销思路立马调整,文案撰写、媒体宣传不再诉求“方便”,转向“健康”——让宝宝的小屁屁24小时保持干燥,再也不用担心小屁屁淹烂了。这样子市场局面快速打开了,销量飞速增长起来,才有了今天的市场份额。

因此,任何文案都要建立在正确的消费者需求上,否则你的文案写的再好,也是无用之功。

1.2 强化心智并且建立优势

除了找准需求,好的文案还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强化消费者头脑心智,为企业建立长期优势,促进销量。

王老吉的广告语从“上火了,喝王老吉”转变成“怕上火,喝王老吉”,仅仅一字之差,王老吉就从广东偏居一偶开始崛起,走向全国的扩张之路,销量增长数十倍。

  • 上火了 —> 表明已经生病了,才会去喝,定位是药茶,消费人群是小众。
  • 怕上火—> 无论是否已经上火,都可以喝,老少皆宜,定位是饮料,消费人群一下子就变成全部人群了。

背后的思考逻辑是:

  • 产品属性:药茶→饮料;
  • 人群属性:小众→大众。

因此,好的洞察(把药茶重新定位为饮料,消费人群扩大)+用于表现此洞察的好文案(怕上火,喝王老吉)+持久的广告投放(长期的、无所不在的广告轰炸)为王老吉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

脑白金也是同样的道理:

  • 产品属性:保健品—>礼品;
  • 人群属性:老人—>年轻人;

在此策略下,“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在节假日时疯狂轰炸,想要不记得这句广告语都难。

史玉柱曾经说过这么一番话:

每年都有一个最佳广告和最差广告评选,都是选前十名。自从我们有了脑白金,每年最差第一都是我们。后来我们推出了黄金搭档,于是最差的第二名也是我们了。但是每年的最佳广告前十名都在换,而每年的最差广告我们都在第一位。

所以,你往往会发现,很多文案你感觉很一般,甚至很低俗,但是却能够长久不衰生存。那是因为这样的文案背后体现营销策略,能够为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

文案不是文字,不是华丽的辞藻,不是语言的玩弄。文案,是为商业服务的,要服从企业的营销战略,有效的显示出产品的差异化,并且强化这种差异化所带来的优势,刻入消费者的脑海。

比如小米的“为发烧而生”这句文案。

“为发烧而生”这是小米创立时的产品宣传语,因为发烧友其实是一种相对小众的群体,“发烧友”这三个字给人的印象就是对某个行业非常痴迷,能够花巨大的时间精力去钻研。

而小米的竞争优势本质上是高性价比,更简单的讲就是我配置高,系统好,价格还比其他的厂商低!

但是大多数国人心中有个惯常思维就是“便宜没好货”,“一分价钱一分货”,为什么你就能比其他的手机便宜1000元?一定是你的手机质量差,我不买便宜货、低端机!

“为发烧而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让人觉得,我买小米手机不是因为我没钱买不起更好的手机。那是因为我是发烧友,其性价比高为了发烧友而生,这就给买小米手机的人带来一种心理优越感。

除了好的文案策略,好的广告文案的另特点之一就是,浅显易懂,印象深刻,广为流传。

现在你去找个年轻人问问小米的广告语是什么? 10个路人有8个是知道这句话的。你再问问魅族华为三星苹果的招牌广告词 ,10个人里能有几个人知道呢?

再举另一个经典的案例,来自台湾奥美替天下文化做的长文案:我害怕阅读的人。

为了免除大家去找这篇长文案观阅,吾老湿就全文复制过来:

不知何时开始,我害怕阅读的人。就像我们不知道冬天从哪天开始,只会感觉夜的黑越来越漫长。

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我所拥有的内涵是什么?不就是人人能脱口而出,游荡在空气中最通俗的认知吗?像心脏在身体的左边。春天之后是夏天。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但阅读的人在知识里遨游,能从食谱论及管理学,八卦周刊讲到社会趋势,甚至空中跃下的猫,都能让他们对建筑防震理论侃侃而谈。相较之下,我只是一台在MP3世代的录音机;过气、无法调整。我最引以为傲的论述,恐怕只是他多年前书架上某本书里的某段文字,而且,还是不被荧光笔画线注记的那一段。

我害怕阅读的人。当他们阅读时,脸就藏匿在书后面。书一放下,就以贵族王者的形象在我面前闪耀。举手投足都是自在风采。让我明了,阅读不只是知识,更是魔力。他们是懂美学的牛顿。懂人类学的梵谷。懂孙子兵法的甘地。血液里充满答案,越来越少的问题能让他们恐惧。彷佛站在巨人的肩牓上,习惯俯视一切。那自信从容,是这世上最好看的一张脸。

我害怕阅读的人。因为他们很幸运;当众人拥抱孤独、或被寂寞拥抱时,他们的生命却毫不封闭,不缺乏朋友的忠实、不缺少安慰者的温柔,甚至连互相较劲的对手,都不至匮乏。他们一翻开书,有时会因心有灵犀,而大声赞叹,有时又会因立场不同而陷入激辨,有时会获得劝导或慰藉。这一切毫无保留,又不带条件,是带亲情的爱情,是热恋中的友谊。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节节的脊椎,稳稳的支持着阅读的人。你看,书一打开,就成为一个拥抱的姿式。这一切,不正是我们毕生苦苦找寻的?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总是不知足。有人说,女人学会阅读,世界上才冒出妇女问题,也因为她们开始有了问题,女人更加读书。就连爱因斯坦;这个世界上智者中的最聪明者,临终前都曾说:「我看我自己,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找到一块光滑的小石头,就觉得开心。后来我才知道自己面对的,还有一片真理的大海,那没有尽头」。读书人总是低头看书,忙着浇灌自己的饥渴,他们让自己是敞开的桶子,随时准备装入更多、更多、更多。而我呢?手中抓住小石头,只为了无聊地打水漂而已。有个笑话这样说:人每天早上起床,只要强迫自己吞一只蟾蜍,不管发生什么,都不再害怕。我想,我快知道蟾蜍的味道。

我害怕阅读的人。我祈祷他们永远不知道我的不安,免得他们会更轻易击垮我,甚至连打败我的意愿都没有。我如此害怕阅读的人,因为他们的榜样是伟人,就算做不到,退一步也还是一个,我远不及的成功者。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知道「无知」在小孩身上才可爱,而我已经是一个成年的人。我害怕阅读的人,因为大家都喜欢有智慧人。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能避免我要经历的失败。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懂得生命太短,人总是聪明得太迟。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的一小时,就是我的一生。我害怕阅读的人,

尤其是,还在阅读的人。

这是台湾奥美广告公司早年为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5周年庆活动创作的文案,获业界著名的创意大奖。天下文化是台湾的一家綜合性出版社,以“读一流书、做一流人”作为期许。

很多人都只是觉得文采很好,但是没有弄懂整篇文章背后的策略:与其兜售阅读的价值,不如兜售不读书的恐惧感。

当时台湾经济发展很快,每天都有很多创富故事刺激眼球,大家都急着往上爬,工作、应酬、交际,却静不下心读书。

一般的营销诉求会是“在阅读中,获取更大的价值”,或是“用知识武装自己”“在浮躁的商业中沉浮,在恬静的阅读中升华”类似这样的劝服。但是台湾奥美反其道而行。

你要赚钱,你要做生意,那就免不了应酬交际,在应酬中,总有一些人侃侃而谈。

谈到生意,他们能聊国际最新的创业理念,聊到咖啡,他能说出咖啡的各种品味。

他们兴趣广泛,精力充沛,富有魅力,在交流中主导话题,当然也更容易赢得客户的尊敬和企业的合同。

因此,如果你脑袋空无一物,什么都不懂,插不上话,岂不是难受?所以朋友们,还是多读点书吧,不要被别人给淘汰了。

这样的长文案貌谈“害怕”,实为敬佩、鼓励,影响更多人成为阅读的人。

因此,好的文案基于洞察,具有商业的策略性,而不是毫无目的,随意发挥。

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华与华做的一些案例,这些案例所设计的广告语无一例外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为厨邦酱油设计的广告语:

厨邦酱油美味鲜,晒足180天

为六颗星所做的宣传文案设计:

六颗星牌长效肥,轰它一炮管半年

华与华设计的广告语有几大特点:

  1. 广告文案必须包含产品名或者品牌名;
  2. 文案一定是简洁易懂,朗朗上口;
  3. 文案中针对消费者要有一个核心的卖点诉求;
  4. 这种核心的卖点必须是能够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

有关于华与华的营销思维,大家可以看看他们自己出的书:《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值得一看。

最后总结一下,文案的策略性体现在:

  1. 找出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2. 强化心智并且建立优势。

二、营销文案写作十五字诀:说人话

首先,我们来做个选择题:

情人节那天,吾老湿想带女朋友吃顿好的,我应该怎么说?

A:亲爱的,我带你去一家餐厅吃饭,那里食全食美,犒赏味蕾。

B:亲爱的,我带你去一家餐厅吃饭,那里的菜比上一次我们在五星级酒店吃的还要好吃。

你想给吾老湿送一款手机,你觉得怎么说我更乐意收下?

A:吾老湿,这手机是尊贵象征,身份之选,为你定制。

B:吾老湿,这手机马云都在用。

吾老湿准备去买菜,菜场口两个卖橘子的小贩打起广告牌,我应该去哪一家?

A:甜过初恋。

B:五元四斤。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B。

为什么?因为B的答案的信息更多、更具体!A的答案更抽象,让人感觉不知所云。

大卫·奥格威说过一句话,不要创作你的家人不愿看的广告。顺着这个逻辑,我想说,不要创作你的亲友听不懂、听不明白的广告文案。

说人话就是你的文案,语言简单,通俗易通,直指利益,让消费者脑中充满画面感,描绘出用户的场景感受。我们要避免创作那些对消费者无效的文案。

在讲述如何写出“说人话”的文案之前,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不说人话”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凡是让消费者感到抽象,复杂,假大空,不知所云,半知半解的,都是不说人话的!

2.1 不说人话的文案类型

2.1.1 空洞内容、假大空的文案

比如某些地产广告:

这些词都很华丽,但是也是很抽象,同时让人感觉假、大、空!看了之后你根本想不出什么具体的画面感,也感受不到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下图的地产文案:崇尚自然,尊贵享受。

“尊贵”是文案作者要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内心感受,是要达到的一种目的。而不是直接用“尊贵”这个词来表达,就能显示你的尊贵了,你只是把你的目的告诉消费者而已!这当然并没有什么卵用!

类似的还有这个:人文院落,精致生活。

同样的道理,不是用精致这个词就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就是精致的,而是我们的文案要通过描述过程、讲述细节、参考事物,让消费者感受到“尊贵”“精致”。

那么,要怎么写呢?可以参考下面的这个地产文案:献给100位影响GDP的人

通过具体的能够体现尊贵的事物(影响GDP的人)来体现你的尊贵感,不仅不抽象,而且通俗易通,简单明了,激起你的心中的尊贵感,还具有画面感。

还有下面这些经常出现的既抽象又假大空的文案:

汽车:“极致安静,悦享生活!”(强调汽车驾驶时没什么噪音)

芝麻糊广告:“传承制造经典!”(表明品牌创立悠久)

教育课程广告:“我们追求卓越,创造精品,帮你与时俱进,共创未来!”(告诉我们要去报教程学习改变人生)

你完全可以用更好的、更具体的文案来表达:

汽车:“当汽车行事到60迈时,最大的噪音来自电子钟。”(来自奥格威)

芝麻糊广告:“小时候妈妈的味道”(南方黑芝麻)

教育课程广告:“来XXX三个月,从月薪3000涨到月薪8000!”(吾老湿自己创作的)

然后你再看看下面几张图:

乐享极致,什么行业、什么产品都可以用!而这种任何行业,任何产品都可以套用的文案都是无用的!体现不出策略性,说了等于没说。

2.1.2 人为制造复杂费解的文案

复杂的文案往往与创意文案有关联。

创意的文案一般是这样的:

第一秒:“什么鬼?”

第二秒:“哇,原来是这个意思!太有创意了!”

复杂的文案:

第一秒:“什么鬼?”

第二秒:“还是没懂”

……

一分钟:“什么玩意!看不懂,不看了!”

比如说这个关于安全套的文案:射手座&大胆做是一对。

说真的,我不懂他到底想说啥?射手座和大胆做是一对?怎么就是一对了?逻辑不清,想不明白,这就是一个糟糕的文案。

对于消费者而言,文案是商业性质的,没有人会花时间花精力去想一个营销文案表达的是什么。

你的文案千万不能让消费者思考!

你的文案千万不能让消费者思考!

重要的事情说两遍!

你要写创意,至少得像下面这样的:1991—

这是规劝人们驾驶要寄安全带的公益广告,第一眼看过去,你不是很明白。然后再一想,1991是出生日期,安全带把你的死亡日期挡住了。

也就是说,戴上安全带保证你的人生安全,安全带不寄,你的死亡日期就暴露出来了,也就是你容易出事故就去见上帝了!

给人一种,“卧槽,原来是这个意思!”让人恍然大悟,赞不绝口。

然而很多文案总是人为的增加费解。

下图是我在地铁上看到的文案,“今年买房,今年入伙”。

对于我个人来说,“入伙”这两个字,不是有效的信息,因为我不懂这个入伙指的是什么,人为的制造费解,让人不明白你表达的意思。

2.1.3 描述不够到位的文案

“这个美女真漂亮!”(到底怎么漂亮?)

“这个苹果真大!”(苹果有多大?)

“这道菜真好吃!”(菜品有多好吃?)

看了上面这类文案,你总会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你说他没说吧,确实能感觉到一点,你说他说了吧,但总是差了那么一点。

你可以说成:

“这个美女长得跟范冰冰一样漂亮!”

“这个苹果跟足球一样大!”

“这道菜比五星级酒店厨师做的还要好吃!”

也就是你的文案表达要能能够调动大多数人已有的认知系统,把熟悉的事物嫁接到不熟悉的事物上,就可以清晰表达你的意图。

上图是吾老湿在动车上看到的文案,“促进皮肤弱酸性保护膜形成”,表意是清楚的,但问题是,这句话的结果是什么呢?也就是,皮肤弱酸性形成对人有什么好处,他没讲清楚,这样就无法打动消费者。

2.1.4 生搬硬套的联系

最后一种不说人话的文案,就是违反人的常识认知,也就是看到产品的文案描述,你所想的和文案所要给你联系感觉的是不同的。

我只想要买一瓶水,你跟我谈“拥有它,拥有梦想”?

我喝一杯咖啡,你跟我说“醇香经典,开启新时代”?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站在消费者的思考,就难免写出一些不说人话的文案。

广告大师李奥贝纳说:

“如果你无法将自己当成消费者,那么你根本就不该进入广告这一行。”

总结,对于消费者常见的不说人话的、无效信息的四种文案类型:

  1. 内容空洞、假大空的文案;
  2. 人为制造复杂费解的文案;
  3. 描述不够到位的文案;
  4. 生搬硬套的联系。

这里,送上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句说人话的标准文案模板:

老乡,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

那么,看到这里你也许就奇怪了,为什么大多数营销文案都不说人话?说人话有这么困难吗?其实,你还真说对了!说人话,就是那么困难!甚至违背人类的直觉!

2.2 为什么文案工作者经常不说人话的原因

  1. 诗人情结;
  2. 想象力太丰富;
  3. 高估消费者的熟悉程度。

2.2.1 诗人情结

很多的文案写作者都有着不错的文笔,他们熟读经典名著,文辞优美。他们习惯了在文字里风花雪月,戒不掉忧国忧民,改不掉悲秋伤春,也卸不下风趣幽默。

他们才思敏捷引经据典,文辞优美,对仗严谨有,节奏还有韵律,写的吟得一首好诗,一手好文章,只是他们不懂欣赏。

比如遇到秋天落叶这样的场景,在文学家眼里可以联系到伤春悲秋,思念故土,甚至上升到爱国情怀的层面,他们的神经很明感,文艺气息很浓。‘

但是,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他们没有那么高的文化素养,更没有那么强烈的神经联想,他们的反应可能是:天气转凉了,要多穿衣服了。

对于文艺、神经敏感型的文案工作者而言,无论什么样的文案,他们写的都是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心情。却不管那些产品是卖给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卖给文艺青年还是农名工。

当他们沉浸于自己创造的意境世界,认为这是多么的好文案的时候,我怎么这么牛逼的时候,他们没有想过,消费者没有你的文化素养,也无法理解你的阳春白雪!

他们的所谓意境,所谓的感动,就像恋爱中的一方不管不顾的付出,为什么我对你这么好,你就是不接受我?然而,你就是感动了自己,却以为也能感动别人(消费者)。

你在文案里写的产品情怀,自我感觉良好,但无法引起他人的共鸣,消费者又怎么会买账呢?又怎么会转化为购买呢?

这里,我并不是说文采对于文案没有帮助,有文采当然是一个加分项!但是当我们写文案时,要时刻压制住自己的这份冲动,始终要记得:文案是为商业服务的!

2.2.2 想象力太丰富

想象力太丰富看似与诗人情结类似,但又有着不同。诗人情结是一种内在的文艺冲动,这种冲动会被市场教育、老板教育、消费者教育、很容易觉醒。

而想象力太丰富,其实是一种过度联想或者无意中扭曲了人们的联想,违反人们的认知常识!而这种过渡联想不仅文案创作者容易犯,连你的老板,你的同事,甚至消费者也难以察觉!

过度联想就是,你的文案描述,是无法让我想到你所要传达给我的信息的。最典型的就是“干你最想干的!”三八妇女节“成熟的你更有魅力!”

这两个文案设计,体现的只有形式相同,内涵却完全不同。

3.7→3.8意味着少女→女人。这种给人的联想是暧昧的,有点色。而爆米花本身应该给人欢乐的联想。

所以,策略是不对的。同样的“要干就干最想干的” 也是同一个毛病,其实是找工作的广告,但给人色情的联想,最终除了噱头,对于目标的实现有用吗?

如果你的产品是洗洁精,那么你就不能够打“无残留”这样的卖点。为什么?因为对于消费者而言,买洗洁精就是为了把碗洗干净,原本没想到用洗洁精还会有残余的问题。

但是,当你用“无残留”作为卖点时,我反而调动起“无残留”带给我的联想,原来这个洗洁精还存在“残留”的问题!算了,不买了!这其实对整个洗洁精产品行业都是不利的。

2.2.3 高估消费者的熟悉程度

文案创作者对于自己的产品肯定是非常熟悉的,但消费者是没有你那么清楚产品的。这一点对于初创品牌,全新产品要特别值得注意。

你要解释清楚你的产品能为消费者带来什么,是怎么带来的,为什么能带来。

高估消费者对产品的熟悉程度表现有两点:

一个是用专业术语解释你的产品属性,但是消费者并没有你那么深入的研究过产品,所以当你用专业的而非通俗易懂的言语来描述你的产品时,消费者其实是懵比的。

另外一个是你了解产品的各个方面,你用总结性的、抽象化的文案来描述你产品是多么的好。

例如,你的产品时智能电视,而你的产品文案是“智能首选,随心所遇”,消费者并没有接收到你这个产品如何智能,哪里智能了。

在了解了文案创作者不说人话的类型以及原因之后,那么我们就要思考,如何才能写出人话的文案呢?

这里我们有必要知道一些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或者说只要了解一下人脑的思维。我们就会明白怎么写有人话的文案了。

认知心理学关于人脑的思维有三个结论:

1. 人的大脑不喜欢抽象的、陌生的事物,喜欢具体的、鲜活的事物。

举一个例子就是神仙和鬼大家都没见过,只是人们心中的想象。但是为了便于形象化理解,创造了“鬼怪”(黑白无常)的模样以及神仙的模样(玉皇大帝)。

2. 人的大脑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工作记忆就相当于工作台,长期记忆就类似于储存室。人脑在思考时,会调用储存室(长期记忆)里的事物来处理当前的问题,如果储存室(长期记忆)里没有关于这个事物的记忆,思考就会很费力。

比如说你用功能机的时候很顺手,现在开始用智能机你就会感到费劲,因为智能机在你的储存室(长期记忆)里没有相对应的事物。

3. 大多时候人们是不爱思考的,处理事情总是采用长期记忆来解决当前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动化思维,思维模式固定化(未必是坏事)。

开车就是自动化思维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刚开始学开车时你会很紧张,手脚会不协调,眼睛也不敢东张西望,专心致志的看向前方。而当你熟悉了开车,变成老司机之后,你不再紧张,踩离合、挂档、刹车一气呵成,就像是高度自动化的机械一样。

而文案的工作之一就是改变消费者的认知,改变行为,进而购买产品。那么,改变消费者的认知,首先就要让消费者理解你所要表达的内容。

因此,根据人脑的思维,创作出说人话的文案的两条:一,降低消费者的理解;二,指出消费者的利益。

2.3 如何创作出说人话的文案

2.3.1 降低消费者的理解

1. 数据化

×真正用玫瑰做的饼

√三朵玫瑰一个饼

×充的快,用的久

√充电五分钟,通话2小时

× 超级省电

√一晚1度电

2. 图像化

所谓一图胜千言

3. 展示过程

介绍产品的使用过程,而不是介绍产品所带来的结果。

× 优质滤芯,极致净化

√高效净化滤芯,360度进风3层净化

4. 嫁接

把陌生、抽象的事物嫁接到熟悉、具象的事物上。

× 精准称量

√100克,喝杯水都可感知的精准

5. 感官化

感官化一般以视觉化为主,也包括听觉化,嗅觉化,味觉化

我爱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听觉、嫁接)

农夫山泉有点甜(味觉)

连起来可绕地球十圈(视觉)

6. 场景化

用子弹放倒敌人

用二锅头放倒兄弟!

2.3.2 指出消费者的利益

1. 产品能帮消费者完成什么任务?

简单,扫得干净不留后患

2. 产品属性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利益?

双层壶身,隔热不烫手

三、营销文案写作十五字诀:吸眼球

没错,接下来要讲的就是创意。

创意就是打破套路,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打破套路?

我总结是的核心就是:反差。

反差有两种:

  1. 在逻辑上是不可能出现的事物。

比如杜蕾斯的创意海报,因为杜蕾斯的质量太好而出现人类绝种的荒谬情况。

再比如下面这个宜家的创意广告,现实中肯定是无法出现的,它是人们幻想出来的。

  1. 在逻辑上,在人们的常识中可能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猜的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比如下面这是红牛的创意广告视频,采用的是多诺米牌效应,逻辑上有可能出现,实际上出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一都不到。

除了创意广告,还要提一点的是定制广告。

所以下面要讨论的是:一、创意广告以及如何设计创意广告;二、定制广告的概念。

3.1 创意广告如何设计

创意广告的实现分为:内容的创新与形式的创新。

1. 内容创新

(1)极端化的呈现你用我这个产品或者不用我这个产品会出现的后果。(比如,笔记本薄的掉进下水道)

(2)时间转换:把你的产品放在过去或者未来,会出现什么情况,比如去年的《穿越故宫来看你》。

(3)空间转换:用空间变化(地理位置,宇宙空间等)突出你的产品的特点。比如,联邦快递突出送货快的海报作品。

(4)分解与重构:把你的产品分解成另一个事物,或者把你的产品重新组合成新事物,比如饮料瓶组合成变形金刚。

(5)用途重造:把你的产品功能置于“不常用的情况下”代替某个常用的产品(比如,杜蕾斯代替水鞋)

2. 除了在内容上,在营销渠道,产品载体,表现形式,内容风格上做反差创新也是能形成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1)营销渠道的创新,比如淘宝二楼“一千零一夜”:

(2)产品载体的创新,比如可口可乐的昵称瓶:

(3)内容创作“跨界”的表现形式,比如前不久方太的模仿“洗发水”、“房地产”风格的广告:

以及老板电器的“食空”系列策划:

(4)内容写作风格的创新,最大胆就是微信公众号支付宝了:

3.2 广告定制

广告定制简单说就是广告内容话,广告成为内容的一部分,使得广告不再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推销形式,而是成为内容的一部分。

比如说精绝古城的广告就是广告形式内容化,网友戏称“你追的是不是电视剧,你追的是广告。”

还有奇葩说的广告,也是成为内容的一部分,让你不觉得那是广告,而是节目的一部分。这就使广告不让人反感,觉得挺有趣的。

四、营销文案写作十五字诀:有人味

我花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讲人话”的文案,同时我也一再强调不要用空洞无物的词汇用来文案创作。这给人一种“哦,吾老湿的意思就是说,写文案不要用辞藻华丽的形容词,那样子会陷入自嗨当中”。

我呸!吾老湿可没有说过文案不能词句优美华丽,我反对的是用优美的词汇代替内容的空洞,让人不明所以。

其实,讲人话的文案是作为文案创作人员的基本能力。而文案创作更高一级的创作法则“有人味”,往往要求你有相当高的文笔,辞藻优美是一种优势。

而仅仅有文笔是不够的,有人味IE的文案是能够击中你的内心,触动你的情感,激发你的欲望。也就是说有人味的文案不是基于理性,而是基于情感。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我也曾经说过,走心文案的核心在于人们希望与痛苦的所在。

今天讲讲更高一级的文案创作法则:有人味。

如何让你的文案有人味?一、激起你的情绪;二、触动你的情感;三、唤起你的欲望。

4.1 激起你的情绪

我们要承认一点就是人都是情绪动物,如果每个人都能通过理性行事。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发生,也不会有让自己后悔的时刻,世界就会很美好。

事实上,情绪的力量往往大过理智。文案创作者要懂得利用大众的情绪,这些情绪包括,冲动,易怒,泄愤,同情,恐惧,悲伤……

微信公众大号里,咪蒙被称为毒舌女王,凭借70篇文章,就虏获百万粉丝,除了文笔流畅,言辞犀利,更是因为她是操纵大众情绪的高手。

从她的文章标题,就可以看出,她的文章能够引发人们的某种情绪,造成共鸣,文章的受众自然心里觉得“没错,她说出了我的心声!转发让别人看看!”

致low逼,不是我太高调,而是你太玻璃心

致贱人:我凭什么帮你?!

现在为什么流行睡丑逼了?!

咪蒙部分爆文标题

还有就是QQ空间文章的鸡汤文,比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中国人看完多转了!

中国人看完都转了!

还有经常被人拿来对赌的何老师

4.2 触动你的情感

很多人都在说走心的文案走心的文案关键点在哪里?在于人们的希望与痛苦。为什么地产文案能够频繁出现走心的文案呢?正是因为房子是中国人的希望与痛苦所在。一套房子关乎你的爱情,亲情,事业。

故乡眼中的骄子

不该是城市的游子

别让你的房子

拖累了你的孩子

别让这座城市留下你的青春

却留不下你

城市欠你一个位置

你差孩子一个故乡

还有一个经典就是支付宝十周年《账单日记》宣传片:

文案:

“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後消失,消失之後又再浮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2004年,毕业了,新开始。支付宝最大支出是职业装,现在看起来真的很装。

06年,3次相亲失败,3次支付宝退款成功。慢慢明白,恋爱跟酒量一样,都需要练习。

09年,12%的支出是电影票,都是两张连号。全年水电费有人代付。

2012年,看到12笔手机支付账单,就知道忘带了26次钱包,点了26次深夜加班餐。

2013年,数学23分的我,终于学会理财了,谢谢啊,余额宝。

2014年4月29日,收到一笔情感转账,是他上交的第一个月生活费(包养你)。每一份账单,都是你的日记。

十年,三亿人的账单算得清,美好的改变,算不清。

支付宝十年,知托付。

印象中这条宣传短片是在2014年8月份开始大范围投放的。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着条短片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支付宝十周年广告campaign的先导。短片中普鲁斯特那段对记忆之于生命的意义诠释,为这个品牌无形中注入了一丝丝的哲学内涵。

而这段女主的旁白文案,则透过非常具体的场景还原,将观者带入时间的索道。

还有比如陌陌为洗白“约炮”印象的“就这样活着吧”一系列海报:

不要结交新朋友

最好高冷到没朋友

就这样活着吧

不要追求改变

一成不变最好

就这样活着吧

不要去冒险

胆小就不会有危险

就这样活着吧

4.3 唤起你的欲望

如果说情感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羁绊,那么欲望是自身追求的不屑渴望。人的欲望包括性,权力,梦想,成功等等,如果你的文案能够激发人性的欲望,就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力量,影响消费者对你品牌的好感度。

比如耐克的“活出你的伟大”。

伟大有时不在于赢到冠军

只在于赢到尊重

伟大不会放弃你

除非你先放弃追寻它

裁判能决定你的成绩

但决定不了你的伟大

三个亚军

证明的是你三次想赢冠军的心

有的人相信

比金银更有份量的是铁

因此,有人味的的文案就是:

  1. 激起你的情绪——让大脑的理智瘫痪;
  2. 触动你的情感——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3. 唤起你的欲望——欲望的力量大无穷。

最后想说的是,文案虽然是为商业服务的,所以文案是为了提升销量的,这没错。但是如果的文案只是为提升销量那也不会是一个优秀的文案。

没有人会真正因为一句文案而购买你的产品,也许有,但是一定很少!你试想一下自己会因为某句文案而购买产品的吗?

所以,说人话的文案是为了降低人们的理解,有人味的文案更多是为品牌塑造形象。

五、营销文案写作十五字诀:促销售

好的文案可以催人下单。我研究了十几个转化率很高的推文,总结了10个步骤。学会它,你也一样可以掌握其中的诀窍,写出转化率高、提升销量的文案。

植观去年的双十一,植观取得了“氨基酸洗发水”销量第一、美发护发类目第11名的好成绩。对于一个6月才入驻天猫的品牌来说并不容易。

根据创始人TT的分享,去年双十一,植观打响了由20多个KOL为中心的社交网络观念之战,10月以来引导传播的这20多个KOL,带来了双十一60%的流量

这些卖课的文案、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到底用了什么方法? 能够把产品卖出去,带来销量的提升呢?反复研究这些文案的套路后,我发现他们竟然都有着相似的写作原理,我把它拆解成10个步骤,分享给你,而且可喜的是,这10个方法并不难,你也能用。我把它称之为“催人下单的文案写作套路”:

引出问题、打破认知、解决方案、细节描述、所得所获、从众效应、权威认证、顾客证言、消除疑虑、制造稀缺。

现在,我来说说这十个名词是什么意思:

  1. 激起需求:也就是挑动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你可以采用“问题—方案”法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你要能说出消费者遇到的困惑、麻烦,让消费者感受到“是啊,我就是有这样的困惑,你太懂我了,那你有什么办法呢”,诱使消费者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2. 打破认知:你引出了消费者的困惑麻烦,然后你告诉他们,你们会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这个原因是他们从没有想过的,打破了他们的认知经验,让他们有焕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这样!怪不得老是出现问题”!
  3. 解决方案:你引出了问题,也告诉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接下来就是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你用错了产品,而我们的产品就是可以解决你的烦恼。总之,解决方案就是我们的产品。
  4. 细节描述:你提出了解决方案(也就是我们的产品),这就相当于给消费者一个承诺:我们的产品绝对能够解决你的问题!但承诺是没有用的,你要让消费者相信你的承诺,你要怎么做呢?在产品这一块就是描述产品的功能,而且要能够针对某一块细节做详尽的描述,因为越细化的描述越具有可信度,越能够让消费者信服。
  5. 所获所得:不能局限于产品的描述,消费者买产品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我们要给他们展示的是通过我们的产品,你最终会获得什么样的结果。产品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比如,玫瑰花,你会描述玫瑰花成分的分析吗?你不会,你要展示的是通过玫瑰花,你能够赢得你的爱情,让爱人感受到浪漫的爱意。
  6. 从众效应:这个很简单,就是销量最高,卖得最火,把这些展示出来。
  7. 权威认证:增加说服力最常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8. 顾客证言:你的产品好不好,让你的产品使用者为你证言。(从众效应,权威认证,顾客证言这三个都是从外部给消费者做信用背书)
  9. 消除疑虑:有些产品你害怕购买了之后不合适,用不了,担心会有风险,我们就要消除消费者购买之后风险疑虑,让他们能够安心下单。
  10. 制造稀缺:上面九个步骤差不多就能够说服消费者了,但他们可能还不会下单,会收藏,会想着下次再买,或者去别家再看看。这时候,我们就要制造稀缺,比如采用“价格锚点”的心理效应,采用“限时购买”,“限量购买”的稀缺心理战术等方法,让消费者感到错过这个购买机会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促使他们快速下单!

植观KOL均阅比最高一篇推文:

在植观联合20多个KOL的推文中,其中“入江之鲸”10万+的原创推文《头发是女人藏不住的灵魂》均阅比最高,达到了229%。

在我研究了这篇文章之后,发现文中的写作套路仍然没有超出我所总结的10个步骤。我们来看看这篇十万+的推文到底是怎么写成的。

我们来看看这一段是在说什么呢?

高塔上的长发公主,正是因为长发邂逅了一段奇缘;麦琪虽然忍痛剪掉了长发换取了给丈夫的圣诞节礼物,但收获的是一段真挚而感人的感情。

有人说“细节见人品”、“细节见爱情”,细节也能见出,一个女孩儿是不是真正的精致。你妆容精致、唇色诱人,可头发却干枯炸毛,一下就露出马脚。

邂逅真命天子,男神像偶像剧里一样轻轻抚摸你的长发,手指尖温柔地穿过秀发,一不小心,就被打结的头发卡在了半路。

这一大段其实运用了第2点——打破认知

它告诉你,一个女人不仅仅你的妆容很重要、唇色很重要、香水很重要,你的头发同样很重要,甚至比上面的那几个更重要,它是在重塑你的认知,强调头发很重要,为引出下面的产品做铺垫。

头发是紧急不得的,不是临阵磨枪就能伪装的,它要长期的养护、精心的打理,才能比旁人光泽柔亮上几分。

这里运用了第1点——引出问题。打破你的认知,告诉你女生的头发很重要之后,光泽柔亮的头发是要护养、打理的。那要怎么办呢?怎么护理呢?

几个月前给大家分享过一款植观的洗发水,作为一个“氨基酸迷”,我用氨基酸洗面奶氨基酸精华液,连洗发水也用氨基酸的。

引出问题之后,就是——提供解决方案——植观洗发水,运用了第3点。

植观的洗发水我已经复购了好几次了,用着很棒。

这里运用了第6点和第7点,做为一个十万+的KOL大号,为植观洗发水代言,这是——权威认证。

同时做为消费者,也是——顾客证言。这两个的目的都都是为了增强可信度,一个权威背书,一个消费者证言,增强说服力。

我用的一开始用的是粉粉的柔顺水润款,后来又用了深层修护款。用完后,头发的香味淡淡的,却很独特。像是花香的味道,而不是刺鼻的工业香精。

我男朋友就不喜欢我用很昂贵的香水,反而喜欢我洗过头发后淡淡的香味。这款洗发水的味道,他就很喜欢。

这里运用了第3点——细节描述。细节越多、越丰富越能够增加可信度。

你老婆怀疑你和其他女人乱搞,你强调说:我只是和她吃了顿饭,啥事都没有!你老婆可能不会相信,但你要是说:昨天晚上7点15分,在麦当劳隔壁的川菜馆吃了个饭,还点了个超级辣的菜,中间接了老王一个十分钟的电话,吃完回去还碰见了你的同事,你不信你可以问问啊!

这样讲,你老婆就更愿意相信你的鬼话。

洗完以后,头发变得很蓬松,而且清清爽爽的,很舒服。

植观的洗护套装,我用了几套后,头发真的比以前柔顺了不少,而且控油效果也特别好。偷偷地说,有一次特殊情况我三天没洗头,后两天是把头发扎着的,不过晚上放下来的时候发现, 头发居然没怎么出油,不像以前,两天不洗头就油亮油亮的,变成一缕一缕…(别问我为啥两三天不洗头!)

这里也是运用了第3点——细节描述,还有一个就是——所获所得。你用了我这个产品之后,前后有什么改变,让你获得了什么。甚至于因为用了这个产品,赢得了男神的好感,女生的嫉妒之心。

它的创始人原是宝洁高层,是洗护行业的大牛。

这里运用了——权威认证——宝洁的大牛创建的品牌,那质量肯定不会很差啦!

我们平时洗发护发想到的都是头发本身,其实各种头痒掉发等头发的问题根源是:头皮。如果头皮健康,头发也才会健康。头皮常年被覆盖在头发里面,是人体最薄娇嫩的皮肤,很容易被油脂堵塞,导致头皮本身不能呼吸,头皮也就不能够给头发足够的养料,头发就好不了。

“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比较少,比硫酸盐表活低四倍,保湿效果高两倍。所以特别温和,其刺激性几乎接近纯水。

这一段运用了:打破认知——打破对你传统洗发水的认知,头发问题的根源是头皮!所以你为什么以前的头发一直养护不好,因为你的根源问题头皮没有解决!

同时也采用了第8点——消除疑虑——其刺激性几乎接近纯水。

你舍得花上千块买一套水乳保养你的脸,为什么要用几十块钱充满廉价化学物质味道的开价洗发水伤害你的头皮呢?

这一段其实很厉害,这里面采用了一个心理账户切换的手法。接近两百的价格,是要比传统的宝洁洗发水要贵很多的,但是我不和这些比,而是切换心理账户,把洗发水和化妆水相比较,化妆品很多都是上千元,这样一比你就会感到心安了。

像这样的心理账户切换的套路,微商是经常用的。比如卖面膜的:舍得花几万块买个奢侈品包包,舍得花几千块买件衣服,却不舍得花几百块保养自己的脸,包可以换,衣服可以换,脸却换不了,所以好好善待肌肤,脸才是自己的!——这也是运用了心理账户切换的技巧。

植观一套洗发加护发的套装,要花 接近两百的价格,但其实也就相当于单瓶化妆水的价格。你对你的脸那么好,也该对你的头皮、对你的头发好一些了。

仍然是采用心里账户切换的技巧。

好在,植观的双十一要开始了,全年最低价来了:

福利一:实力囤货

套装抢购价 121元,单支 65.5元。全年活动最低价!

最后这里运用了第9点——制造稀缺,这么好的产品,现在又是这么的优惠,感激来下单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怎么样,全文分析下来是不是都在我所总结的“催人下单的文案写作套路”里面呢?

催人下单的文案写作套路:

引出问题–>打破认知–>解决方案–>细节描述–>所得所获–>从众效应–>权威认证–>顾客证言–>消除疑虑–>制造稀缺

你掌握了吗?

 

作者:吾老湿,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营销学习社

]]>
位居社交榜第一的ZEPETO,如何用“捏脸”做陌生人社交? //www.f-o-p.com/108897.html Wed, 05 Dec 2018 06:52:03 +0000 //www.f-o-p.com/?p=108897

 

ZEPETO 以卡通形象定制为切入点,用户以生产的优质内容(人物)在熟人网络、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引入大量用户进入,从而进行陌生人社交探索。那这款软件又会在市场上活跃多久呢?

最近突然有一款捏脸 App 火了起来,叫做 ZEPETO,可以制作可爱的 3D 形象。

ZEPETO 于今年 3 月 1 日发布,9 月出现在中国区榜单,从 10 月 20 日至今连续数天位列免费社交榜前 10 。11 月 30日开始,其位列免费社交榜单第一,当日其下载量达 21 万。

Zepeto排名趋势 数据来源App Annie

Zepeto下载量趋势 数据来源:App Annie

与此同时,ZEPETO 的潮流弥漫至全球,尤其在亚洲多个国家受到较高关注(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社交榜前 10)。

在 ZEPETO 上,用户可以通过“捏”出个人立体卡通形象、装扮个人空间的方式,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虚拟形象”,以此呈现个人的兴趣和品味,实现陌生人交友。

ZEPETO 并不是“捏”脸的唯一玩家。

苹果的“Memoji”表情功能也采用类似的玩法,其在年度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正式公布该功能。用户可以借助 Memoji ,从一个光头卤蛋开始制作自己的形象,然而,只有拥有 iPhone X ,且系统升级到 iOS 12 的用户才能享受此功能。

曾经,在抖音上类似 Memoji 形象的“囧架架”漫画脸也红极一时,该条短视频获得超过 34 万点赞、1.5 万条评论。

从抖音这条较火的短视频来看,3D 卡通虚拟形象具备爆款体质。如今,ZEPETO 将捏脸用于社交。它呈现出哪些新玩法?

捏一个属于自己的虚拟形象

打开 ZEPETO ,会看到这样的画风:

用户完成性别选择动作(FEMALE/MALE)之后,可通过实时拍照或上传本地图片的方式,帮助 ZEPETO 完成快速识别个人面部特征。其中,发型和脸型是提高辨认度的重要特质,用户在拍照时选择的范围和角度十分重要,需要露出发型和面部特征方便提升辨识度。

经过多次测试,ZEPETO 识别图片后所生成的虚拟形象,不论在脸型还是表情以及发色等方面,都呈现出较高的还原度。可见,ZEPETO 具备较成熟的技术团队。

创建好个人虚拟形象之后,用户可以针对面部进行更细致地打磨。

用户可以对包含发型、脸型、眼镜、睫毛等 14 种面部特征进行细化编辑,且大部分特征可以选择颜色(如发型、脸型、眉毛等)。

此外,ZEPETO 还具备面部特征定制功能,以“嘴”举例,用户可以通过 ZEPETO 提供的变形工具去 DIY“捏”出个性化地嘴型,只要控制 4 个变形节点,用户便能制作出任何他们想要的特征。

ZEPETO 还提供女生最喜欢的美妆功能,她们可以为自己的虚拟形象画上眼影、腮红、口红等妆容。

定制完成虚拟形象后,属于用户自己的虚拟形象会以全身形态出现在屏幕当中。

对于虚拟形象所处的空间环境,ZEPETO 的购物商城也提供了装扮方案,包含服饰和家装产品。

对于空间的装扮 ZEPETO 的体验也做得较为流畅,一共有 7 个品类,其中:

  • 2 个是选择地板和墙壁的装潢;
  • 2 个是地上的摆件;
  • 2 个墙上的挂饰以及灯饰的选择。

有些装饰被默认锁住,但用户可通过看广告进行解锁。

总体来看,装饰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回忆起曾经的 QQ 空间。

ZEPETO 如何做社区?

作为一款人物形象定制产品,制造虚拟形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ZEPETO 在分享传播和社交方面都有动作。

记录与分享

在 ZEPETO 上,用户可以将自己与虚拟形象的互动行为,通过图片或视频记录和分享。

当用户使用视频记录时,可以自由旋转虚拟形象,点击虚拟形象还能实现互动,做出各种姿势,这给虚拟形象赋予了真实人格属性,加强了社交的传播性:毕竟,一个充满创意的虚拟形象互动视频,会增加用户在社交网络的关注度。

表情制作

表情包也是社交网络中的交流神器,ZEPETO 提供了两种创作表情的功能:个人定制和套用模板。

以个人或者朋友形象做表情包合集,会给用户交流带来更多乐趣,这也是 ZEPETO 能快速火爆的原因之一。

陌生人社交

ZEPETO 在做创作类工具产品的同时,也试水探索社交属性。

在 Discover 版块,ZEPETO 会为用户推荐其他玩家,进入对方页面后,可以根据对方的形象、装扮来判断对方的喜好和品位,从而决定是否要产生社交行为,可以选择关注对方,或发送私信聊天。

在陌生人分发上面,一共有 4 种分发逻辑:

  • 第一种是“人气飙升”,这里的人物都是关注度上升比较快的虚拟形象,平均受关注数在 100-200 之间;
  • 第二种叫“ZEPETO PICK”,是精选形象,关注度和点赞数均超过 1000;
  • 第三种是“为你推荐”,地域或许是这类推荐的重要维度之一,比如,亚裔注册用户,在该板块会被推荐大量亚洲昵称(中文、日语、韩语言)的虚拟形象;
  • 第四种是沉浸式推荐,交互方式类似抖音,主页面是人物形象,用户可以通过左右滑动快速选择关注其喜欢的形象。

游戏化方式激励用户互动

ZEPETO 用户可以用金币装扮个人虚拟形象:购买服饰和虚拟家装产品。

金币也是 ZEPETO 用户激励体系的重要介质。ZEPETO 用游戏化的方式设计了积分体系,在 ZEPETO 的首页会派发给用户很多简单的小任务,比如:“拜访一个其他玩家”,“填写你的个性签名”等,完成任务即可免费获取一定数量的金币。

激励体系既可以平滑地完成新用户引导,也可以促进用户不停地装扮虚拟形象提升用户活跃度,其最大价值在于通过完成任务促进玩家之家的社交行为。

陌生人社交之路

ZEPETO 以卡通形象定制为切入点,用户以生产的优质内容(人物)在熟人网络、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引入大量用户进入,从而进行陌生人社交探索。

如纯粹从生产工具角度去看待 ZEPETO,产品生命周期不会太长,用户的新鲜感消退后,内容便会失去吸引力,就如多年前的“脸萌”。

陌生人社交或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卡通形象的设计天然具备较强的分享属性,可以快速带来用户增长,同时卡通形象可以作为筛选器去匹配用户,但同时也会有以下困境:

(1)匹配效率低

陌生人社交本质是在解决人的匹配效率问题,一个是匹配人(同地域、同年龄、同爱好、反性别) ,一个是匹配时间(同时在线用户),匹配效率越高,用户体验越佳,对于新用户而言,一次的匹配失败就足以让用户流失,但一方面, ZEPETO 分发逻辑较为混乱;另一方面,用户成功匹配后互动率较低,这会对用户带来较大的伤害。

(2)工具属性过强

用户对 ZEPETO 的定位会先入为主,认为是个制作形象的工具,主要应用场景是在第三方社交网络分享,但停留在 ZEPETO 阵地进行社交是不是第一需求。

如果想在陌生人社交之路走得更远,用户的社交匹配必然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此外,通过游戏化机制去催化破冰,并刺激用户生产个性化内容,可以促进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ZEPETO vs Memoji

作为一款形象制作工具,ZEPETO 与苹果的 Memoji 十分相似,然而 ZEPETO 的火爆程度远远超过了Memoji,虽然苹果影响力极大,但受制于 iPhone X 和 iOS 12的版本限制,影响的用户群体有限,削弱了传播力度。

从产品功能来说,Memoji 仅仅是个表情制作工具,ZEPETO 已经可以打造立体的人物形象,趣味性更高。

 

作者:蒙克,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腾讯创业(ID:qqchuangye)

]]>
一批“拼多多们”正在和“马云们”抢夺市场 //www.f-o-p.com/108859.html Wed, 05 Dec 2018 02:17:19 +0000 //www.f-o-p.com/?p=108859

 

近年来,“终局思维”成为了一个在创业者投资人和媒体中广泛传播的高频词汇。究竟什么是“终局思维”,不同的人做出过不同的解读。2014年,阿里巴巴参谋长曾鸣曾经用“终局、布局、定位、策略”来概括阿里的战略步骤,2016年,他又对“终局”做了更详细的阐述,指出要不断地思考产业的未来,但在落地时则不必纠结于最优状态,重要的是当下的动作符合未来大势,只要方向对,在几波风浪中活下来,终局也就清楚了。

不过,在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杨浩勇先生那里,“终局思维”则充满了“算大帐、不算小节,短期内可以为达目标不惜代价”的战斗意志,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与短期聚起来的规模优势,期望构筑起瓜子的护城河。这不足为奇,在过去几年,找到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融到足够的钱、前赴后继、快速烧出一个市场的绝对头部选手、然后IPO或者并购,皆大欢喜,这种模式也确实让很多长袖善舞的玩家体会到了王者的荣耀。这样的“终局思维”让空气中弥漫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劈开红海,终到迦南”的英雄主义味道。

“终局”是个围棋术语,指对弈时一局的终结。如果说终局意味着一路博弈后演变出来的均衡、稳定的态势,那么无论是曾鸣教授的以终为始,还是杨浩勇先生的百战功成,在变幻莫测、裂变分化、颠覆式创新屡见不鲜的当今商业里世界里,在连GE都被剔除出了道琼斯指数的ABC时代,真的还有什么“终局”吗?

拼多多式的新选手

2018年夏天,拼多多“意外”赴美上市成为了舆论焦点,根据拼多多11月20日发布的Q3季报,拼多多收入同比增长了697%、较Q2环比又增长了24%,显示了来自市场的真实、强劲的支持。一部分人的吐槽归吐槽,另一部分的买卖归买卖,吵吵闹闹无碍生意红红火火。

拼多多的创始人黄铮在致股东的信中说,“拼多多不是一个传统的公司,它在大家都觉得电商的格局已定,历史书已经写完的时候诞生……建立了一种新的购物模式……它的飞速增长表明它有着巨大的潜能和无限的未来的可能性”,明白无误的否定了所谓“大局已成”、“尘埃落定”的说法。

其实,即使不考虑唯品会苏宁、一号店等品牌电商长期在与天猫淘宝京东争夺流量,就在过去几年,除被视为“异类”、介于廉价电商与微商之间的拼多多之外,还有小红书网易严选、小米有品等一众应对消费分级的新兴电商品牌也在悄然崛起,依托各自品牌的基础流量,不断拓展他们的边界。有意思的是,网易严选在天猫、京东、拼多多上也都开设了店铺,投放的商品种类不尽相同,在拼多多上以箱包、内衣为主,在天猫上则是以食品为主,而在京东上则以家居用品为主,充分反映了商家对不同电商平台的定位和调性认知。

如果说“终局思维”眼中的电商世界是魏蜀吴天下三分的话,现实中的电商世界更像是仍在春秋,虽齐晋楚秦大国争雄,但郑鲁宋燕吴越也过得有声有色。清华大学的朱恒源和杨斌两位教授今年上半年曾经出版了一本《战略节奏》,介绍了观察市场演进和动态思考战略的框架,用战略节奏的视角看,当下的零售电商平台业态实际上正处在一个垄断竞争的分众市场中,消费从来都是形形色色的,恰如供给事实上也从未千篇一律过。

战略节奏

自1999年8848网站开通算起,中国的电商行业已经弱冠成年。ebay在中国的折戟沉沙、亚马逊的不温不火、淘宝天猫的枝繁叶茂、支付宝与境外投资者的纠葛、当当网的起伏、京东的蜕变、国美与世纪电器的婚姻、苏宁的声东击西、千团大战、唯品会、新零售、阿里对大润发的收购、腾讯的投资与流量加持……中国电商前20年的发展历史可谓精彩绝伦。

早在2008年,马云就曾做出过C2B模式是电商行业的未来的判断。在用户增速趋缓、天猫独立成家的背景下,2012年曾鸣教授也指出,未来的电商形态会是“C2B+SNS”,即买卖流程重塑+电商社交服务化。

此后,天猫预售频道上线,聚划算启动了家居与家电品类的聚定制平台,阿里开始了C2B+SNS的尝试。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种尝试并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随着2015年盒马鲜生的成立,阿里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实体零售数据化、线上服务本地化的“新零售”。关于线上业务,曾鸣教授则在2017年提出了S2b(服务小型商户的供应链平台)、S2b2c(支持小型商户、同时服务消费者的服务平台)的新构想。

此时再看看拼多多的样子,用阿里尝试未果的“C2B+SNS”做镜子照一照,不禁会怀疑人生,拼多多怎么会不在阿里阵营中?

我们究竟该如何给拼多多定位呢?它究竟是代表着电商未来的C2B+SNS模式的早期雏形,是颠覆式创新,还是仅仅是解决廉价供需的细分电商呢?或者说,用战略节奏的语言解读,它究竟是开启了一根新的S曲线,还是仅仅是原有商业曲线上做的细分切割呢?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移动上网人数接近饱和,从快速发展的增量市场到增长放缓的存量市场竞争,这是处在电商舞台中央的阿里和京东自然要面对的变化。2011年,阿里就把淘宝分拆成了三家公司,其中一家就是现在的天猫,专注品牌商家的B2C业务;2015年,京东也停止了C2C模式(拍拍网)的平台服务,虽然比阿里迟了很多,但思路异曲同工。总之,大平台的主战场集中到了大品牌、大卖家、大市场、大生态,升级的意味非常明显。

从产品市场的供需看,当天猫独立、淘宝打假、京东向“多、快、好”而不是“省”的方向发力的时候,不得不说,原有低端供给和低端消费的需求被“消费升级”的主流话语所忽视了。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三大差别仍在、多层次结构并存的不均质市场,即便是“消费升级”,不同消费群体所体现出来的消费形态也存在巨大差异。

换句话说,低端市场的供需并不因主流电商的集体升级而自然消失。有人说这是“暗市场”,其实并不准确,因为这种掩盖在主流关注和主流话语之外的弱区域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它既不暗也不弱,只是很多人听不到他们的声音。2015年以后,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完成了向中国三线以下城市、乡村的渗透。2017年,36%的农村人口已经上了网,微信的用户量达到了十亿,微信支付开通了,支付问题也得以解决。这意味着,有基本消费能力的人口基本上都成了电商的潜在用户。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电商作为一种商业形态,在完成对主要城市中等收入以上人口(为方便起见,本文称之为“中心市场”)的全覆盖后,仍然在向更广大的3~6线城市、乡村和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为方便起见,本文称之为“纵深市场”)渗透。市场纵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优势,而纵深市场的消费群体有着与中心市场大众不同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这也同样不随线下消费的在线化而改变。相反,正是“便宜”、“方便”的基本属性帮助电商实现了对纵深市场的渗透,把人们的消费请到了网上。

拼多多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低价是拼多多的标签,在“低价就是差异化”的逻辑中,备受吐槽的品牌、服务等等其实是次一级的价值,“拼的多、省得多”的广告言简意赅、深入人心,GMV的持续高速增长即是证明。

价值链,而不只是流量

湖畔大学的梁宁女士曾形象地描述,“阿里巴巴做了中国电商科普的工作,把那些完全对互联网电商没有概念的人拉到网上来”。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在拼多多诞生前,支撑电商行业价值链的设计、生产、批发、仓储、物流、终端配送、支付、第三方平台服务、广告等要素都已经被阿里、京东等先行者打磨成熟,特别是物流体系和移动支付,更是几乎与移动互联网同步完成对纵深市场的渗透,让拼多多这样的后来者无需经历前人在价值链上拓荒的艰辛,就可以在良好的基础设施上继续前进,盘整资源,做新的探索。

在与消费者的交互界面中,拼多多最大的创新在于社交拼单模式营销游戏运营信息流推荐,其实做纵深市场,这些动作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基础。

拼单模式与限时团购类似,相比当年的千团大战,拼多多拥有了来自移动社交平台的强大支持。在微信二级页面钱包中,拼多多被归入了“限时推广”的类目,与腾讯王卡并列,相比下方的滴滴、京东、美团蘑菇街、唯品会等,拼多多的位置更为醒目,这也一个侧面上显示了腾讯眼中的亲疏。

其实,从绝对市场渗透率上看,拼多多与淘宝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淘宝在流量获取上仍然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页面推荐阿里很久以前就已经在做,并不新鲜,但像今日头条推送信息一样,用产品本身的传播、裂变程度作依据给予优质曝光位支持,用“快乐”“分享”的体验增加用户粘性,从而进一步刺激传播与裂变,这是非常独特的创新。

如果说“互联网的上半场”是流量逻辑,那么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基本上解决了对中心市场用户的信息触达,而社交工具必要性和有效性并不突出;在“互联网上下半场转换之际”,对耕耘纵深市场的拼多多来说,仅仅信息触达显然是不够的,用户需要有强度的影响、激发和震荡,而社交平台的引入和传播工具的充分利用,就是补足与用户互动、触发购买行为的最后一块价值链拼图。

如果仔细看唯品会的用户结构,会发现它与拼多多是高度相似的,不妨大胆猜想,以经营服装为主的唯品会如果如拼多多般引入并充分使用社交工具,效果应该也不会错。

总的来说,腾讯持股高达18.5%的拼多多,实际是将社交平台和社交工具作为价值链的一环来进行深度整合开发的,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流量思维、即最大化实现用户触达的概念并不相同。主流用户特质不同、社交工具的有效性和利用强度不同,这可能也是阿里早先做SNS尝试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供应链的改造

在产业价值链层面,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拼多多通过社交传播、拼单团购在C2B意义上的尝试。B2C是商品现货模式,C2B是商品期货模式,两者在价值链内部的互动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曾鸣教授曾经撰文对C2B模式做过详细的拆解,互联网技术的商业渗透、柔性化生产、巨型网络零售平台、社会化协作的供应链,这四种趋势合力形成的C2B链条,即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供应商(生产者)的链条,将逆转工业时代的价值链传导方向,产生极大的社会价值。

在B2C、C2C模式中,尽管物流效率在不断提升,但铺货逻辑中的实物库存,无论发生在厂家一侧还是由流通企业承担,总之仍是必要的;而众所周知,库存伴随着成本和风险。

C2B的模式下,消费者集合预定,供应商照单组织生产和供货,本质上是用来自购买者的无形的“信息和时间库存”取代了一直以来由卖方承担的实物库存成本和经营风险,在买卖双方的信用得到平台保障的情况下,用时间机会成本较低用户的时间置换原本供应商承担的库存成本和经营风险,显然是多赢的解决方案,意味着价值链效率的实质性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正是电商长期以来探寻的方向。

其实,在B2B的工业品采购中,大型物资的订单生产早就是常态,只是,在消费品领域,由于供应链信息化、物流、规模经济等种种问题,C2B订单生产一直没有找到成规模的突破口。

拼多多用社交裂变的方法聚合确定性、成规模的购买意向,卖方依据买方的期货性的购买信息组织生产和供应,这是很清晰的C2B实践。在这种模式下,货币形式上的低价不仅合理,而且产生资源市场意义上的效率利润。黄铮在接受采访时也说,“供应链升级将是我们很长时间内的战略重点,拼多多的最终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但我们现在对上游的投入和整个产业链的赋能都太弱了”,可见拼多多的志向远不止做一个低价标签的细分电商。

另一个有意思的视角是,整体上看,C2C、B2C模式电商用户与C2B模式电商用户进场的顺序是相反的。中国C2C、B2C电商购物的普及基本上与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渗透同向、同步,总体上沿着从中心城市到边缘城市、从城市年轻中产阶层到中年、中低收入阶层的顺序展开,尝鲜的是城市中产阶层和年轻人,而纵深市场用户则进入较晚;而从拼多多的商业实践看,C2B模式的电商购物则首先在纵深市场用户中推广开来,而中心市场用户则进场较晚。可以想象,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体验C2B模式预购,当社会整体上认可C2B的意义和价值之后,无论是否仍然依靠拼多多式的社交传播,这个模式的电商形态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机会窗口

从C2C、B2C到C2B的变化涉及价值链和社会习惯的深刻变革,信息、数据、运营、传播等方方面面都将面对诸多挑战,多年前阿里做尚且尝试未果,何以年仅三岁的拼多多敢于趟如此深之河?

在上市前的拼多多的投资者中,腾讯、高榕资本、红杉资本、IDG等巨头悉数在位,腾讯甚至自B轮后一路加码,先后投入十几亿美金,视为己出;更不必强调网易丁磊顺丰王卫、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和淘宝创始人孙彤宇从天使阶段就开始的背书与支持。

数据显示,与其他主流电商重度依赖APP端流量不同,拼多多的月活用户中有38%来自微信界面内。Questmo-bile数据则显示,截至2018年3月,拼多多小程序累计用户数已达2.33亿人,远高于同期京东的0.86亿人和唯品会的0.53亿人。尽管拼多多广告开支高昂,但基于微信社交拼团模式,其人均获客成本其实远低于其他主流电商。从某种意义上说,基于背后的股东阵容和实际的商业模式,把拼多多看成是腾讯军团中出击电商战场的骑兵先锋也并不为过。

拼多多今年5月向美国SEC提交了上市申请,7月就完成了上市,从成立到IPO仅用时三年,创造了电商行业的记录。尽管风头正劲,但拼多多的模式决定了它仍然需要大量融资资金,以完成进一步的技术、运营和价值链的完善,令人乍舌的资本运作,离不开高能量股东的推动。

如果仅看“全网最低价”的口号、“拼的多、省得多”的广告、“拼团”以及“闲来无事逛一逛”的场景,应该把拼多多归类到电商细分市场中的低端平台,而中国多层次市场结构中的低端电商市场同样不容小觑。

不过,如果仅是原有电商逻辑中的低端平台的话,那么即便阿里、京东等巨头在向新零售战略转进的过程中为新玩家提供了机会窗口,那么这种机会窗口也会因巨头的重新布局而将这个细分市场再度拆散,拼多多即使想守成也不容易。毕竟,就算是“农村包围城市”,攻城之战还是绕不过去的,但“农村后院”的大门其实根本没有锁,这所有人都看得见。

2018年3月,淘宝上线了特价版淘宝,京东也推出了多年未受到重视的京东拼购。极光大数据显示,卸载淘宝APP的用户有50.3%流向了拼多多,而拼多多APP的卸载用户中有78.3%流向了淘宝。QuestMobile猎豹大数据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9月,拼多多一二线城市用户的占比接近50%,拼多多“攻城”之战的开始,意味着更多元化的用户构成与更多形式、更大强度的营销和平台运营投入,就算甩开了那些拼多多的模仿者,面对更大实力玩家,竞争只会让细分市场继续细分下去。

但是,另一方面,拼多多依托社交传播的低成本聚客优势,真如其所说在C2B供应链整合的路上做长线的战略耕耘、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的话,说了多年的C2B+SNS的道路将由拼多多趟出来,功莫大焉。这确实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不光对整个电商价值链体系意义重大,对整个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也将影响深远。

拼多多的价值观是“本分”,若本分如此,那么可以说,拼多多前三年的故事开了一个好头。根据拼多多Q3财报,在过去的一年中其GMV又比上年度增长了386%,增速相当于行业平均增速的15倍,已经占到全国网上零售规模的5%。面对美国做空机构的压力,拼多多的表现堪称倔强。

尽管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诚如段永平所言,三岁的孩子有些问题很正常,但十年之后会非常厉害。因为,纵使在产品市场上低价通常意味着微利,但在资源市场上,价值链效率的提升则是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拼多多平台的价值不可低估。从所谓低端、纵深市场开始,通过社交电商的方式完成价值链体系的革命,将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之,拼多多打开了一个多年前阿里曾经畅想过、但未顺利实现过的C2B+SNS的盒子,无论接下来电商业态将演绎怎样的竞争烽火,可以说,电商的终局还远未到来。

 

作者: 崔桂林,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

]]>
如何写一份新媒体营销推广策划案? //www.f-o-p.com/108760.html Tue, 04 Dec 2018 07:24:17 +0000 //www.f-o-p.com/?p=108760

 

新媒体营销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做订目标,做预算,写推广方案?

下面就会结合这些点讨论新媒体运营如何写推广策划案,这里分为几部分,抛砖引玉,希望对新媒体从业人员有思路上的一些启发。

一、新媒体运营是什么?

这里普及下运营的一些概念,整合了其他人的一些观点,对运营有个系统化了解。

新媒体运营就是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兴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产品营销的运营方式。

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运营只是新媒体运营中其中一个子集,而新媒体运营又是整个系统运营中另外一个子集,明白这个关系,能更好的理解新媒体运营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这里就不多说。

根据运营内容划分:用户运营内容运营,社区运营,商务运营,活动运营等。

二、定目标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定目标,一般来说,制定目标参考几个原则:

1、如果能直接从第三方平台上获取数据作为目标,就直接以后台目标数据值为参考,比如微信,微博。

别搞太多数据定义或计算公式,省事又直观,也可以避免对数据定义理解偏差而产生的误会。

2、第三方平台无法给你呈现数据做为目标引导,可以交付给技术部门去做统计报表系统来做监控。可先从日指标下手,再延伸到周,月,季,年去做统计。

比如服务号的注册用户,订单量,订单转化率,客单价等。

3、需要有一个终极目标

比如对于O2O的项目来讲,终极目标就是日订单量。

比如对于一个工具型APP,终极目标是日活跃率。

4、各部门对目标进行分解:

目标可以分为两种:

事务目标:每周X篇内容。

结果目标:微博曝光量、粉丝较上月的增长比例(早期基数低,可以设定每月50%-100%增长的目标,后期可以适当减少到10%-20%);

5、目标设置不能太范范,要具体数字,比如:当月目标为日均新增激活从8000到12000,注册转化率40%(建议略高于原本的期望值,效果会更好),那种“提高了品牌曝光度”、“增加了用户粘性”这种陈述性语句通通封杀。

提高品牌曝光度——百度指数上升多少?

增加用户粘性——产品活跃度提高多少?

这里以一个O2O生活服务号为案例制定推广目标:

注册用户:日新增注册用户,总注册用户

活跃用户:日活跃率=当天活动用户/总用户

日订单量:日订单转化率=订单成交量/总访问用户(保底8%)

日客单价=日总成交价格/总成交单数

三、做预算

根据推广方案做预算,每个推广周期涉及到的推广细项做预算,预算最好越精细越好,可控性更强,执行效果更明显。

四、写方案

本文以本地生活服务号为案例展开描述,其中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实操手段,其他类型应用可以借鉴参考。

1、推广整体策略(方法+执行力)

团队以总目标为主线,分解到各部门。

测试最有效推广方法,集中优势资源在一个可能爆发的点上,不断放大,不断分析,直到引爆。

目标消费者集中出现在哪里,我们的市场推广就集中在哪里出现。

2、种子用户

1000名种子粉丝,为期一个月,区域内,可控。

种子用户特征:经常互动,帮你朋友圈转发,帮你主动在QQ群,微信群推广公众号,种子用户会跟经常对你的公众号提供有效意见和建议。

推广方法:行业朋友和同事,合作伙伴,邀请机制、供应商导入,商圈,小区,学校,写字楼发广告;

行业朋友和同事,合作伙伴,发动身边同事,朋友,合作伙伴加入体验(具体可查看马海祥博客《利用网络平台资源推广一个活动的经验分享》的相关介绍)。

活动邀请:策划“大家来找茬”活动游戏,设计产品体验调查问卷融入游戏中,注册就送10元优惠?

推荐也送10元优惠券,评选出最佳粉丝,粉丝截止到1000名为止,为期1个月(H5文案设计要有趣,社交化)。

微信群管理:建立2个500个人微信群,管理种子用户,收集产品用户意见。

3、初始用户期

5万名种子粉丝,为期三个月。

初始推广期要去尝试各种推广渠道,找到你最擅长的渠道,让粉丝自然每天增长,最终完成你的目标。

拥有渠道的好处就是,每一天你都能获得稳定的粉丝,而不是一天进500粉丝,再过3天就没有粉丝关注。

以下方法是个人团队实战的一些总结,可以借鉴操作:

A、微博引流

由于我们的市场是定位在本地,所以前期推广时候收集全所有热门本地微博,通过推广官方微博,与这些本地微博建立互动合作,活动期间可转发引流

由于微博的媒体属性比较强,是点到面推广,不属于微信生态圈内,效果也比较弱,当然前期已经有一定粉丝基础的微博,从微博到微信的引流已经获得了很大红利。

B、加群引流

每个号加500个本地微信群,群内不直接广告,加强互动。

广告时候,发群内红包。

活动时候,群内群发,并加红包。

技巧一:如何获取群?

发动你身边朋友,同事,合作伙伴,让他们拉你入群。

技巧二:换群

当积累了一定的微信群后,可以与本地运营商互换群。

技巧三:置顶活跃群

筛选出活跃度较高群,置顶,下沉广告群,群内经常互动,与群主搞好关系,质量高的微信群可以考虑商务合作。

C、小号引流

注册10个小号(共可加5万私人粉丝),针对本地区域加粉丝,每天每个小号加粉丝50个,3个月内完成,团队分三组,每个人负责3个。

技巧一:如何养号?赋予小号一定的标签:如你是92年未婚的女生,从事互联网行业客服工作,居住地厦门哪里等。

技巧二:不要有广告嫌疑,每加一人,要自我介绍你的状况。

技巧三:朋友圈定时分享生活趣事。必要时候插入服务号广告活动,每周定时朋友圈互动交流

技巧四:对于传播力比较强粉丝,可以单独多私聊互动。

技巧五:从B步骤所加群内添加粉丝引流,加人前先群内互动交流,找主题,特别是活跃度高的群,加粉成功率更高。

D、自建官方微信群

每个号自建100个官方群,对每个群自定义标签,如种子用户群,活动群,产品试用群等。

步骤一:明确建群的目的,建立群规章制度。

步骤二:配官方客服,围绕群主题定期互动,解决问题。

步骤三:发展一些意见领袖做帮手,共同发展群,必要时给与物质上激励(具体可查看马海祥博客《微信群的运营思路及方法策略》的相关介绍)。

E、活动策划

活动以一周一次频率来执行,加强用户的记忆习惯,利于传播分享,以下活动作为备选,执行时候,团队参与进来,死磕文案及H5效果设计。

活动礼品:优惠券,大礼包(消费券+帆布袋+记事本+广告衫等),活动奖品,微信红包

定期活动一:派发微信红包,将粉丝拉入到微信小号,建立微信群开始发红包。

定期活动二:注册就送10元优惠券,推荐就送10元优惠券,充值100送20元。

定期活动三:关注赢好礼,扫扫送礼品,微信预定享折扣。

活动四:微信答题:提出的问题最好和服务号相关,让用户在你网站上找相关答案,加深对服务号的印象,加强服务号品牌的认识度。

这个可以参考一号店的一些微信活动。

活动五:转发有奖:可在微博微信发起转发活动,转发就送礼。

F、本地公众号,微博,社区,网站等渠道投放

活动执行时候,可以在本地公众号,微博,社区等渠道投放,随时监控投放效果。

如厦门地方社区小鱼网,活动开始时,我们BD会跟洽谈网站,微信,微博三个媒体广告合作或联合推广。

4、品牌推广期

10万名种子粉丝,为期三个月。

A、继续”初始用户期”推广方法稳定获取每天流量

B、本地O2O服务号或APP合作,经过初期推广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粉丝量,可以与本地O2O一起合作推广。

C、地面推广,可以针对性与商场,学校,社区等商圈合作,进行线下活动策划推广。

D、参加行业性会议展览,可以通过参加一些行业性会议展览,带上二维码,做好微信营销方案,到展会或者会议上与你的客户,合作伙伴交流,推荐微信公众号

E、加入联盟,加入本地电商企业联盟,行业联盟,O2O联盟等,进行产品分享,推广服务号在本地品牌知名度。

5、PR(公共关系)

把PR独立出来,是因为项目从立项开始,PR就开始已经在预热了,在推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PR的渗透。

在初创公司,作为PR需要把公司每一个阶段的方向都了解透彻,然后学会向市场、投资人、用户传递一个有力的声音,这个声音并不是生硬的广而告之。

而是抛出一个话题让大家对你的故事所感兴趣,并带动大家如何把兴趣引到你的产品上来,最好形成行业的热议话题。以下有几个策略:

(1)、用日常稿件保持稳定的曝光

我们会定期做一张传播规划表,每个月要根据公司和产品的变化来决定该向外界传递什么声音,恰当的表达和持续的内容产出会让公司的曝光度及行业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2)、维护好已有的媒体资源,积极扩展新资源

对于自己原来熟识的记者和媒体,我仍会保持续的沟通和交流,告诉他们,我们的团队在做怎么样的一件事。

深信只有反复的沟通,才会把故事的闪光点打磨得抓住人心。而作为PR也更能及时嗅到媒体关注的兴趣点,为下一次的报道梳理做好充分准备。

创业公司对PR的经费并不是非常充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仔细去分析,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和进度,需要利用的什么样的途径和资源去支撑公司的发声和观点。

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周都有计划的去拓展一些新的媒体资源,这样能为之后做事件输出时能有合适的渠道的进行支撑。

(3)、选择的渠道决定了传播的效果

说什么故事,用哪种方式呈现传播效果会最佳,这对于渠道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对于公司创始人的一些采访,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行业及财经相关的权重高的纸媒,有利于大面积的带动传播;

对于产品的发声,我们更倾向于科技类的新媒体,在行业内能引起更快速的关注力;而对于事件话题性的新闻,我们更青睐于选择大型门户类网站。

对于自媒体这领域,实力参差不齐,选择有中立观点和实力派的自媒体发声,不失为好的选择。

但是成本对创业公司来说,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而对于电视媒体,选择对和你潜在用户相吻合的节目,是一个能快速让产品呈爆发式增长的途径。

(4)、要记得做好对营销传播效果的评估

这些可能包括人群的覆盖率、点击量、阅读量,点赞量等。每一次的数据,都会告诉你下一次的内容应该怎样做得更赞。

而PR作为连接内外的桥梁,最好也要藏身于用户中间,在深度沟通中突出品牌的个性。

总结:

成功的推广更有各的特点,不成功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推广就要创新,有创意,而推广前期需要做的就是积累粉丝。

 

作者:马海祥,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马海祥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