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头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Fri, 18 Aug 2023 05:43:3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0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和菜头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今日头条和微信:两个平行的互联网世界 //www.f-o-p.com/108032.html Tue, 27 Nov 2018 09:31:58 +0000 //www.f-o-p.com/?p=108032

 

本篇文章从三个方面:算法、理念、场景来说明微信今日头条有什么不同,优势劣势各是什么。

正如机器人能否代替人类这样一个全民挣得面红耳赤的话题一样,今日头条和微信大战成为新媒体战场的第一大战,代表人工智能分发的今日头条和代表人为分发的微信孰输孰赢?

本质是传统与现代,机器与人工的区别。魏武挥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公众号说破天,仍难逃传统媒体规律的制约》,写到微信公众号属于传统媒体,笔者对此深表赞同。

Keso老师也写过一篇文章《微信公众平台改变了世界,内容的赢家却是今日头条》,也是直接了当论断人工智能赢了传统媒体的事实。

正值今日头条小程序上线之际,一同来探讨下今日头条和微信公众号的不同,或者说微信和今日头条在生态上来说,优劣各在何处?

一、质的不同,算法

微信的朋友圈信息流和微信公众号内容本质上是用户创造内容的自然展现,属于人为的信息分发,基于朋友圈的链式传播和人为的主观分享,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容的价值传播和发酵,因为并不是一条有用的内容就会自始至终会被从微信公众号的顶层直抵用户,也并不是一定是所有价值内容都能得到所有用户的分享和扩散,这中间出现了无数的断层,能够被无限分发的永远是少数的热点、共鸣的话题,此其间被淹没海底的内容无数,一如传统时代的信息闭塞。

今日头条则相反,基于人工智能的搜索引擎算法推荐,所有内容经过机器算法,通过用户的使用和浏览习惯,什么样的信息推荐给什么样的人,顶层直达用户,实现了信息的精准分发和到达,高效自不必说,另外内容本身也实现了高效利用的价值。当然吐槽者不计其数,肤浅、标题党、无意义内容充斥,这是机器分发的致命缺陷,但依然是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和兴趣的一种分发,所谓通俗易懂,追热点,追娱乐八卦者居多,是人为分发向人工智能分发过渡的必经坎坷,反而是微信公众号的许多高深内容受冷落,这也是微信公众号内容传播受限的原因之一。

二、质的不同,理念

微信显然是定位于商务社交的范畴,极简的设计,即时通讯,以及高深的微信公众号内容都塑造了商务社交的基因,所以,微信定位高端,用户大多为上班一族、商务人士、明星大腕。微信天然就是商业的交易所。今日头条则不一样,拥充裕时间的年轻人居多,乐于浏览那些明星八卦,心灵鸡汤,也因此形成了今日头条和微信的“泾渭分明”,理念截然不一样。

由此,微信和今日头条根本不再一个空间内,界限明了,微信可以说是借助腾讯本身QQ的用户,通讯录等方式,结合微信的设计理念,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等,形成了现在的微信生态。所以微信目前的进化主要体现在细节的纵深,通过某一个小程序、某一个公众号以及自身的功能进行微创新,此前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流发布又撤回表明了微信官方的犹豫不定。

最开始的理念定位,决定了微信和今日头条不会也根本不可能有交集,这是由最初的基因锁决定。

曾写下《庸众的胜利》的著名知识分子许知远看不惯年轻人的种种行为,因此与现今的年轻人主导的互联网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和菜头老师写过一篇文章《许知远这个人》,文中指出了曾经名噪一时的许知远是这个时代的圈外人,微信和今日头条虽然说属于同一个时代,但本体显然不一样,所以是两个时代的物种,即使同属于互联网世界,也是两个平行的互联网世界。

三、质的不同,场景

最本质的不同是场景不同,从而导致生态根本不同,定位于微信是基于社交的内容生态,今日头条是基于内容的内容生态。微信的场景是商务社交,今日头条的场景是内容智能化推荐。

今日头条的生态是人工智能推荐长文、微头条、悟空问答、抖音短视频、头条小店、放心购等完成初步生态布局,而今小程序上线,算是完成了生态的拼图。但是今日头条本质是基于内容的内容生态,其聚集的用户也大多为年轻用户,因此内容电商板块和小程序变现这块是一个瓶颈,今日特卖的不温不热已初现端倪。

因此微信基于社交的内容生态来借助小程序来做电商和服务就相对更有优势,有目共睹,微信许多爆款小程序成就了微信的商业变现,乘车码、政务谣言等小程序也助微信实现了更多的公共价值。

笔者今天亦借此来划清一条界限,也来升级一下叫法,将媒体划分为:实体媒体、互联网媒体、人工智能媒体,拥有一切实体传播介质的媒体,包含报纸、杂志、电视、电梯、户外各类广告的新媒体统称为实体媒体,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的媒体均是互联网媒体,基于人工智能的媒体均称为人工智能AI媒体。

在此情况下,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一点资讯类均称为AI媒体,当然也是互联网媒体,微信则仅是互联网媒体,你怎么看?

 

作者:倪卫涛,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倪卫涛频道

]]>
微信小程序都是如何“出道”的? //www.f-o-p.com/105714.html Fri, 09 Nov 2018 04:27:10 +0000 //www.f-o-p.com/?p=105714

 

刷屏群聊的小程序,一半是利诱,一半是厌烦;能高居榜单的小程序,一半是实用,一半是赞赏。

如果说霸屏的魔性广告、轰炸朋友圈的微商我们可以选择开会员或者屏蔽来解决,那么,现在群聊里能做到无孔不入、牛皮藓式的小程序分享卡片,便成为了我们最想逃离的营销场景。

因为你总能发现,小程序里能展示的广告永远是花样最多的,它总有一种方法让你不得不点进去,更何况还有专门对标这种需求的互点互助群。

见识过那么多小程序分享卡片,很明显,一个能做到刷屏的小程序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利诱,但不是所有用户都愿意成为羊毛党

利诱之上,小程序成长的长久之道仍在用户需求。

以下就基于自己对阿拉丁指数社交榜TOP30心血来潮的一番体验,看看群接龙、群里有事、群应用——这三个切入用户需求的群插件小程序是如何出道的:

(其中“群空间助手”也属于群插件小程序,但由于是微信官方出品的,这里就不多加置评了)

TOP3:群接龙

一款连接线下零售与社群运营社群工具,这是大多数用户对于群接龙小程序的第一印象。

  1. 源起社区团购,落脚群接龙

在开发群接龙小程序之前,尚食科技创始人吴彬已经在软件行业摸爬滚打9年,也在研发社区团购平台有过“惨痛经验”。

当时的他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用户,运营公众号、成立过物流公司、举办过线下厨艺大赛,太多的版块让他分身乏术,更让他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能力点依然在于软件工具本身。

于是他关闭了亏损几百万的前公司之后,回归工具。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

出于对微信流量的信心、对互联网的敏感,吴彬认为以工具为原型的微信小程序可有作为。

同年3月27日,微信公布小程序新增六大功能,开放开发,随后的时间小程序如病毒般爆发。

要在流量中抢占一席之地而不被热点刷洗掩埋,吴彬的微信小程序简单、便捷、实用之余,必须具备用户所依赖的功能并垂直于一个领域——微信群

基于当初吴彬在社区团购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于是群接龙小程序诞生了。

  1. 于商家而言,是一款社群神器

传统的微信群接龙,发起者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编辑信息之余,还得人工统计数量、收款对账、登记信息收发货,工序繁杂且极其容易出错。

而群接龙小程序,所能实现的统计、分析、收付款功能,节省工序,节约时间并从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数据出错率。提起群接龙小程序的功能,吴彬如数家珍:“于参与者,报名、信息填写、付款一气呵成,于发起者,收款、统计、数据,一目了然。”

“于商家而言,群接龙小程序是一款社群神器。”

  • 其一,群接龙是一个带有微信群分享属性的小程序,基于微信特殊的社交属性,可以在微信生态内完成天然的社交裂变,商家可以因此获取大量用户;
  • 其二,在接龙所形成的数据中,商家可以通过分析获得用户画像、了解用户消费偏好,给予商家制定营销策略数据支持;
  • 其三,除去一般的团购,群接龙小程序还能够运用于多种线上线下的交流场景之中,增加现有用户的活跃度之余,增强用户与商家之间的粘性,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激发再次消费。小程序在未来两三年内还会高速增长,至少在微信体系内的权重会越来越大,也会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最佳形态。

群接龙的运营团队同时也表示作为工具类的小程序,始终会坚定的朝着爆品的方向去运营和服务用户,在短期内不会将它与上市联系在一起。

关于群接龙这样一个进入电商领域的群插件小程序,未来会有怎样的走向,这里还不好做结,但作为一个十分便捷的工具,群接龙和社区团购的结合,无疑让线下社交电商的发展有了更多空间。

TOP7:群里有事

要是说群接龙主打的是线下场景中社群运营,那群里有事就是为了填补微信群在群聊功能上的空白部分。

由知名自媒体和菜头”出品,2017年4月21日上线,截止到2018年2月1日,286天的时间,群里有事的用户数量破1000万。

这个小程序一共有四个核心功能:群通知、群活动、群投票、群红包,几乎涵盖了微信群的所有活动。

想发布一些活动或者通知都可以,而且在发出后,还能看到有群里的成员都有谁已经看过,并且能及时提醒成员参加活动。

体验了一下,这款小程序用着确实方便许多,最起码,有一些重要消息不用爬楼去找,而且能及时提醒群成员。

所以能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用户数量破1000万,是有一定道理的。

除去便捷性,作为一款工具类的小程序,群里有事小程序的用户总数能达到这样的体量也是很不容易的,在这里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原因

  1. 上线时间适当

“群里有事”上线时间是去年4月21日,这个时候整个小程序市场已经稳定下来,微信官方也开始不断对小程序赋能,整体的大环境是好的。再加上,和菜头之前已经开发过”姨妈日历”、”血压日记”和”血糖日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在”群里有事”的开发和运营上更加成熟。

  1. 大IP自带流量

对于普通小程序开发者,自带流量的大IP在小程序上的成功并不能算一件难事,和菜头作为自媒体圈的KOL,本身自带流量,拥有众多粉丝,而且和各大头部流量大号都保持着不错的联系,这使得”群里有事”小程序推广更加方便。

  1. 迎合用户需求

抛开前两项不谈,”群里有事”最大的成功在于弥补了微信群能力的不足,恰好迎合了用户需求。

微信群是大家社交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在管理上,微信群只有群公告可以使用,而且还只能是群主的特权,这对很多群成员来说都是不方便的,而”群里有事”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功能强大又实用,所以能很容易实现用户裂变

  1. 利用微信群场景,牢牢把握微信流量红利

“群里有事”的用户很明确,就是微信群,相比微信个人,微信群的传播力度远大于个人,所以基于微信群的场景往往能带来巨大流量。

在和菜头的描述中,”群里有事”先是从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开始,随后很快蔓延到二三四线城市。

用户群从”槽边往事”的读者群逐渐扩散到教师家长群,事业单位群,行政单位群等。当”群里有事”触达到三线城市用户时,增速变得更快了。

对于自媒体来说,小程序的出现创造了内容变现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普通的小程序开发者来说,小程序或许不像自带流量的KOL那样容易推广,但微信10亿月活的流量高地能容下的不止是头部大号,更多的应该是普通开发者

TOP24:群应用

如果说前两款小程序称得上明星产品,那么,居于榜单第24位的群应用小程序则显得低调内敛了许多。

体验过后,显而易见群应用在功能上的设计并不精巧,甚至是极简化了,唯一的群插件功能便是个人名片推送到群,这一点是不是很熟悉呢?

是的,和加推的用户定位如出一辙——业务人员

功能的确不是群应用小程序的亮点。

  1. 醉翁之意不在酒

进一步体验,可以看到小程序的个人中心页面除了常规功能显示外,更显眼的是“定制开发”几个字。

小程序的定制开发,价值在于B端,而B端用户的一个共性是什么呢?

他们也有业务,需要群名片这样一个简单的功能做推广,理解这一点可以联系加推小程序的火爆。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群应用提供给现在小程序第三方服务商的经验就是——以用户需求切入做定位

这样的逆向思维无疑给现在在做小程序开发的服务商提供了更多思路,可称之是用小程序实现的“客找店”模式。

早在微信小程序诞生之前,就有人预测过,小程序很可能作为插件的方式用来增强微信群的功能。

就以上浅析的三个群插件小程序来看,的确如此。

其实,微信是“禁欲系”的,这个没错,但微信也是最富于想象力的一款社交产品。

背靠微信生态,仅仅是群插件就可以玩出这么多花样,现在的工具类小程序也只是冰山一角,刚需工具+小程序最不缺的就是市场了。

 

作者:程序社,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程序社

]]>
如何打造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微信公众号? //www.f-o-p.com/105554.html Thu, 08 Nov 2018 08:01:04 +0000 //www.f-o-p.com/?p=105554

 

微信小程序大火的时候,谈企业微信公众号运营,似乎有些过时了。大家仿佛觉得,公众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付费订阅直播、多平台发力这些才是未来嘛!

那么,企业还要不要做一款公众号?答案当然是要。对于企业来说,公众号仍有着独特的价值。

载体上,微信日活近7亿,池子够大;微信的内容生态相比微博要健康的多,公众号有较强的商业价值。

环境上,移动互联网红利消失殆尽,流量成本水涨船高,公众号仍不失为性价比较高的获取用户渠道

功能上,公众号在品牌建设、关注渠道、二次教育、CRM上都有着诸多独特作用,与用完即走的小程序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虽然很多企业和App都认可公众号的作用,也在上面下了不少功夫,但运营状况往往面临窘境,很多企业都在经历着这个困境:

阅读少→判断是粉丝量太低→付费做营销活动加粉→粉丝量提升→阅读数短暂提升,随后复原→粉丝加速流失→阅读量和粉丝数逐步恢复原状。

如何摆脱这种窘境,打造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公众号?你需要经历一下三个步骤:

1、升级思维:放下执念,采取用户思维

所谓渠道思维,就是尽可能的圈定一批用户,在公众号内反复洗,慢慢转化

所谓用户思维,是指站在用户的角度,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吸引与之匹配的用户。

企业公众号往往采用渠道思维,唯粉丝论。粉丝越多越好,越多代表流量越大,榨出的价值越大。

须知,渠道思维有效的前提,是市场闭塞。闭塞降低了用户的流动性,只要圈进来,就是我的!自然也就有了慢慢洗用户的机会。百度搜索敢在PC端加大量广告,就是因为用户没有其他的搜索引擎可选。

但这个前提已经不成立了,信息愈加丰富,离开愈加容易,你很难将用户圈在一个池子里。不喜欢你,我直接取关就可以了。

正确的方式,是采取用户思维,以用户为核心。这时,公众号的价值,是核心用户数、用户质量和对用户的影响力决定的。粉丝数量?并不重要。

用户思维的核心,是打造有价值的产品,与用户的使用场景匹配。比如公众号42章经,产品定位是创投圈思考和分析工具,粉丝不过5w,但粉丝质量极高(创投圈or创业公司),行业影响力很大。42章经基本没有投放过广告,只凭借高质量的内容聚集粉丝。

同样,基于用户思维打造的公众号,会紧密的围绕一个核心功能推送内容。不会今天推故事、明天讲教程、后天又提供新闻。我们心里都有预期,深夜发媸不会去写鸡汤文、李叫兽不会去讲运营。和菜头经常强调自己的定位:不要希望从我这里学到任何有用的知识,我只是负责给你的生活另一些可能,带你领略一些之前未曾接触的美好。

因此,打造有价值的公众号,你需要:

★放弃渠道思维,采用用户思维。

★放弃对粉丝数量的执着,追求内容的质量。

★放弃对粉丝的控制,采用温柔的引导。

2、升级价值观:不看数量,要看核心粉丝

很多企业公众号,包括所谓“营销专家”都喜欢强调粉丝数量。

实际上,重要的不是粉丝数,而是有效粉丝数,或者说核心粉丝。

冷兔和罗辑思维,都是百万级粉丝公众号,但商业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冷兔只能偶尔接H5广告,罗辑思维却能和各类品牌深度合作,对用户消费产生强烈影响,甚至搭建自己的知识商业版图。

有很多做公众号营销的小公司,通过各类手段将粉丝引流到公众号里,通过推擦边的或搞笑的视频维持活跃度,靠文章页底部的广告点击分成来赚钱,这种账号积累再多的粉丝,又有多大价值呢?

将粉丝等价成用户的话,百度知道的uv不比知乎的少,但知乎目前估值10亿。

粉丝数量,从来都不是衡量公众号的价值标尺。

公众号价值=核心粉丝数量粉丝质量影响力

比如,你有一个只有1w粉丝的买房投资公众号,100个核心粉丝,都要买房投资,就等你一句话了!假设平均每个用户投资100w,你能带动的流水就是1亿。即使你仅仅从开发商收取2%的流水分成,也有200万利润,足以养活一个小公司或小团队了。

因此,打造有价值的公众号,你需要:

★不再迷信粉丝量。

★关注核心粉丝。

★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3、升级方法论:精准定位,保质而非保量

明确产品功能,保持清晰定位!

不少官方的公众号,打开就像一个央企或者政府的官网,满眼是企业的奖项、愿景。这些内容对于企业间合作或许有价值,对用户又有何价值呢?

还有些公众号,今天推一个省钱攻略,明天推一篇鸡汤,后天再来个经济大势分析,根本没有明确的定位,用户自己也是一头雾水。

实际上,一个用户在关注公众号的时候,对他的功能是有期许的,如果之后的推送不符合期许,流失是早晚的事情。

既然清晰的定位如此重要,如何对公众号做出定位呢?

(1)、产品定位,要兼顾用户价值与渠道价值

公众号是用户价值与公司价值的融合。

设计公众号时,应围绕公司的主营业务进行场景构建和内容布局,保证做出的内容对公司主营业务有正向作用。

(2)、产品的内容或功能,要有与之对应的使用场景

举个例子,工作、学习中,每天都有很多次休息几分钟的机会。休息时,往往希望找点轻松的内容看看。表面看,微博能满足这个需求,但微博信息流过于庞杂,段子,新闻,八卦…这时候,如果有个公众号,能将微博上好笑的段子聚集起来,每天推送给我,我会很乐意订阅它。如果能有点风格,就更棒了。比如近年来很火的日式冷笑话。

正是基于这个需求的洞察,冷兔出现了。它只是对微博段子的聚类,但聚集了数百万粉丝,篇篇都是10w+。虽然冷兔做的早,赶上了微信红利期,但对使用场景的洞察,也是其成功的中重要因素。

(3)、减少推送频次,保证内容质量

试想一下,一个产品每天给你发push,还十有八九都是你不感兴趣的,你想不想卸载它?很多公众号觉得内容越多越好,甚至恨不得每天五六条。殊不知,大量的推送会造成严重的信息打扰和阅读压力,简直是逼着用户取关。

运营人力有限,推得内容越多,约容易粗制滥造,与用户兴趣不匹配的可能性也越大。相反,减少每天推文数量,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提升内容品质上,用户反倒会因为合理的频次和内容的高质量产生粘性。以营销著称的李叫兽,每周只发一篇文章,发的前一天还要做张海报预热,就是这个道理。

(4)、如果资源允许,一定要做原创

内容是唯一的壁垒。一切的运营手法、产品规划的起点,都是内容。粉丝基于内容聚集,用户基于内容产生信任。同时,腾讯对原创内容的保护更加周密:剽窃文章将受到严惩,转发文章会自动带上源头的公众号。

信息缺失再爆炸,但爆炸的是垃圾信息,有价值的内容永远稀缺。通过原创内容产生价值、建立品牌,是每个公众号的最大追求。

因此,打造有价值的公众号,你需要:

★兼顾公司与用户价值,融合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

★保证内容质量,减少用户打扰。

★尽可能提供原创内容。

所以说,微信公众号对企业的价值是很大的,当然要想让微信公众号的的价值最大化,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其中包括了微信公众号后期的内容更新、推广、维护等方面,希望大家能够坚持的去做,付出总有回报。

马海祥博客点评:

将公众号作为产品去设计,清晰定位,匹配场景,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只要做到这些,涨粉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

善待用户,回归价值。你的所有投入,一定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作者:马海祥,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马海祥博客

]]>
最全干货 | 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 //www.f-o-p.com/91904.html Wed, 25 Jul 2018 02:40:04 +0000 //www.f-o-p.com/?p=91904

 

在这个大时代下,跨行进入新媒体领域的人越来越多,虽说人很多,但是真正做的好的却屈指可数。大部分人都死在了起跑线上。

很多人对新媒体本质理解不透,新媒体和自媒体混为一谈。认为开个公众号就算做新媒体;认为写个微博就是在做自媒体;认为新媒体运营只是写写文章那么简单……

有没有搞错!要是这么简单那就没搞头了,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基本上是处于一脸懵逼的状态。

为了给新媒体人正名,也为了给众多的新媒体新人们做一个科普,更为了新媒体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富强(这是我的真心话~),小编耗费几周时间整理出版了这本《 新媒体红宝书 — 新媒体人必备宝典 》。

做好新媒体也要从“道”和“术”两个层面去做。这本红宝书主要是从“道”的层面去讲的,包括对一些新媒体基础概念的科普、工具的推荐以及一些思考,适用于各层级的新媒体人品读。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篇章:新媒体是什么?自媒体是什么?新媒体运营是什么?新媒体基础概念以及常用工具。

好的,话不多说,我们马上开始

 

第一章:新媒体是什么?

1.新媒体和社会媒体

2.新媒体的典型标志

3.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4.新媒体的前景思考

“你做什么行业的呀!”

“新媒体。”

“噢噢…公众号小编对吧!”

……

每当别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我都不知道怎么去回答他。因为,我不可能用几句话来让他明白我所从事的行业。

坦白地说,很多时候我都在问自己。新媒体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不顾一切闯进这个领域。

以前我会简单地认为新媒体就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像报刊、杂志、广告标语属于旧的传播媒体,而互联网、电脑、手机就是新的传播媒体。但是到后来我发现,新媒体可没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1.新媒体和社会媒体

有人对新媒体下过定义,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地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论坛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新媒体的一种。

为什么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呢?它不是一个媒体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下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也叫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简称SM,指的是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

我们看下几个关键词互联网、用户关系、内容生产、平台。

和新媒体联系起来就很好理解,新媒体是建立在社会化媒体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化媒体同样也建立在新媒体的基础上。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最全干货 | 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

▲2017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

可能有的小伙伴就不理解了。这不就矛盾了吗?他们到底哪个包括哪个呢?

其实,这并不矛盾。也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仔细考虑下新媒体的发展会发现,新媒体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的特性。简单地说,你在新媒体这一环境中你几乎可以完成任何社会化的事情。

例如:购物、点餐、买房、旅游、交友……(衣食住行和社交)通通都能利用现在的新媒体生态去完成。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具有社会化,新媒体不能离开社会化单独存在。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化形式想脱离新媒体生态存在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JZ多媒体解决方案创始人计育韬曾说过,新媒体其实更贴切地讲应该称为社会化媒体。(所以新媒体的另一种说法是SM,你get到了吗?)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还是一头雾水。没能搞懂到底新媒体是什么,怎么去判断它是不是新媒体。下面,我就讲一下新媒体的几个典型标志。

2.新媒体的典型标志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且可以长期保存

这个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传播事件的速度几乎是实时传播。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秒钟前干了什么,可能你只要轻轻滑下手指刷新下推特就能知道。其实正是因为新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这也是网媒与纸媒的最大优势。

范围广指的是传播不受地域限制。一个事情传播的广度可以到达每个互联网覆盖的地方,涉及到每个类型的群体。

速度快、范围广这两点使得“病毒式刷屏级”传播成为可能。

最全干货 | 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

▲沸沸扬扬的“罗一笑”刷屏事件

还有一点就是可以永久保存,只要这个互联网生态系统还存在,100年后,现在的内容照样可以完整的存在并传播。

可以在线互动,人人都可以参与

任何新媒体形态,都会有一个互动的模式。朋友圈、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都具有很明显的互动模式。例如你看到好的微博,你可以做点赞、转发、评论、收藏、赞赏等一系列动作。这些动作都是互动行为!

即使不是基于社交平台产生的,给它加一个社交的互动属性,也会让用户更加具有粘度。公众号、今日头条同样也有评论、点赞等互动性功能。网易云音乐不就是因为它特色的评论功能爆火的吗?

说到互动就不得不提直播,应该说整个的直播产业就是靠着这强大的互动粘性生长的。“双击666”“老铁没毛病”“小火箭走一波”就是最好的证明。

与直播相类似的视频弹幕功能让观看视频不再孤单,好像每次观看都有几十万水军陪你一起“666666666”……

最全干货 | 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

▲A站上的弹幕大军

人人都可以参与指的是人人都可以是媒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媒体。当个人来承担整个新媒体生态的运营时,新媒体时代也就变成了自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有监督权。当社会发生了某件不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情,你可以告知他人告知社会。(比如毕福剑事件)

大众可以对任何人或者事监督并发表自己的建议。这是这个时代每个人的权利!

可以选择你收到的信息,可以拉黑

曾经我们以为互联网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但如今才发现,这个世界还是碎的——人们互不理解互不认同,甚至彼此不知道。

为什么会这样?

潘石屹讲了最质朴的逻辑——因为互联网可以拉黑。

旧媒体时代你不能决定一份报纸中会有什么内容,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在那里。而新媒体不同,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内容,不喜欢的可以拉黑。而机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专门推荐符合你口味的内容。

3.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发展让我们获取内容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变得尤为宝贵,商业的战场仿佛变成了时间战场,商家纷纷争夺用户的时间,谁抢夺的时间多,谁就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好像捧个大部头就是在浪费时间一样。我们再也没时间去细细品读经典,取而代之的是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

– 注意力经济时代

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讲到,“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既然它是最后的稀缺资源,那么注意力流向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泛滥导致我们的精力分散,注意力越来越不能集中。所以抢夺用户注意力变得尤为重要。

注意力经济时代,高质量的、良好的体验是最具价值的,因为体验才是不可复制的商品。在这个人人都是IP、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看成一款产品,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你的产品是否具有高质量和良好的体验。

– 移动阅读时代

主要分为碎片化阅读模式和头部内容效应。

碎片化阅读模式,把零碎时间重新整合,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可能性。上下班地铁上、散步时、休息时、甚至方便的时候都可以进行阅读。

虽然增大了可能性,但是同样也降低了效率。碎片化阅读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浅阅读和泛阅读,我们好像知道很多知识,但是却不精通。这是当代人知识焦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头部内容效应指的是头部内容的价值是最大的。往往一个领域中头部内容所占比重巨大甚至造成垄断的效果。

马东认为,内容领域就像一座金字塔,头部内容只占 5%,前20%的叫优质内容,而剩下的就是普通内容,只有少数头部内容能拿到最高的价值。

淘宝搜索“爱奇艺会员”,选择“按销量排序”,排名第一的商品,卖了超过73万件,占总销量超过72%,远远甩其他商品好几条街。

而排名在20名以外的商品,单个销量占总销量0.1%都很难。

最全干货 | 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

▲ 淘宝搜索“爱奇艺会员”

内容领域为何会出现马东说的只有头部能赚钱?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麦克菲提出了一个解释——自然垄断法则:

占相当大比例的流行产品爱好者都是由边缘消费者(购买频率不高)构成,而相当大比例的冷门产品爱好者由忠实消费者构成。换言之,少数的忠实消费者往往知道有很多选择,而占主流的边缘消费者却很少知道替代性产品的存在。 所以,爆款往往自然垄断了多数人群。

– 参与感时代

参与感时代也就是全民参与时代,传统的媒体为什么要转型,因为媒体分发内容的载体需要改变,内容制作的方式需要融入参与感。

报纸出版周期进化路线:月报-周报-日报-门户网站-客户端。

视频新闻交互方式进化:节目录制-直播-热线电话-短信投票-在线评论-在线弹幕。

未来经济将是一种体验经济,未来的生产者将是制造体验的人,体验制造商将成为经济的基本支柱之一。而在体验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就是用户的参与感。

4.新媒体的前景思考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知识付费、直播、短视频……新媒体生态也会不断变革。我们每个人应该抓住这个风口,在这个大时代中展现自己的价值,打造自我品牌的超级个体!

未来也许会有更加不可思议的事物出现,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已经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去迎接未知的未来吧!

第二章:自媒体是什么?

1.自媒体的本质是什么

2.自媒体和新媒体关系

3.怎样的人能做自媒体

4.自媒体的平台有哪些

5.自媒体应该怎么赚钱

6.自媒体的前景与展望

7.自媒体常见问题回答

大家都说现在是新媒体的时代,也是自媒体的时代,人人都是IP,人人都是品牌。

没错!的确是这样。但是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含义……

以为写公众号就是做自媒体;

以为新媒体就是玩玩微博;

以为随便写篇文章就能火;

以为新媒体没有门槛谁都能做;

……

大部分人甚至把他们划等号!说自媒体就是新媒体?

当有朋友问我做什么的时候,我可以说我是做自媒体的,也可以说我是做新媒体的。

这就很神奇了,明明两者不同,为何都可以用来描述职业呢?

自媒体究竟是个什么鬼呢?是利用互联网赚钱?是写文章的?到底是什么?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

1. 自媒体的本质是什么?

自媒体从字面上的解释有两层含义:1.自己的媒体 2.个人为一家媒体

这两个解释哪个是正确的呢?其实都没错,自媒体的本质就是你就是一家媒体(或者说公司),在这个公司里只有你来运作。包括产品研发、营销策划、内外部管理都需要你一个人来掌控。

所以很多人都说,做自媒体很难,相当于要把自己当做一家公司来运营。你得有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你得有把产品销售出去的渠道和能力,你还得想方设法留住用户增加黏性等等等…

往大的意义来讲,这个“你”并不一定指的是个人,可以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团队。所以就有企业自媒体的说法,企业自媒体大部分注重打造企业品牌,实现线上流量增长然后直接或者隐性变现。

2.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

那么,自媒体和新媒体又有什么区别呢?仅仅相差一个字,代表的意义却是千壤之别,但是有很多人把它们混为一谈。

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误导,因为当别人询问我们做什么职业的时候,可能会回答“自媒体”,也可能会回答“新媒体”。所以,在局外人(小白们)看来,这两者就是一样的。

其实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举个例子可能你就明白了。

A:你喜欢读什么书呀?

B:噢,我喜欢读《呐喊》

C:你喜欢读什么书呀?

B:我喜欢读“鲁迅”

两者的回答都没问题,只是说的维度不一样。《呐喊》指的是具体的书名,而“鲁迅”则指的是喜欢的作者。

这两者的关系应该可以理解成《呐喊》只是“鲁迅”的一小块子集。利用这个概念,我们也可以解释下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

如果说社会化媒体(新媒体)是一张蜘蛛网,那自媒体就是网上的每个点。简单地说就是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自媒体只是这个环境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自媒体占的比重很大,因为新媒体在大环境中要健康地发展,就需要更多的优质内容,而自媒体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

不论是新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宣告着言论自由时代的来临。

3.怎样的人能做自媒体?

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媒体,只要你想做。

可能有的小伙伴就会问,什么都不会也可以做吗?没错,总得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掌握的更好。

当然如果你有专业技能,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需要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自媒体是你最好的选择。

你可以教大家怎样画出生动有趣的手绘画;

你可以教大家时间管理法过出高效的人生;

你可以教大家研究星座运势从此撩妹开挂;

你可以教大家零基础做出高端简约大气PPT;

你可以教大家新媒体运营如何做自媒体赚钱……

你拥有才华,想要施展,那就去做自媒体吧。这足以成为你未来的职业,因为它可以赚钱!

现在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前辈通过自媒体获得了巨大成功。

最全干货 | 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

▲ papi酱早期视频

papi酱短视频贴片广告拍卖2200万;

92年的胡辛束入选福布斯媒体人物年入1000万+;

咪蒙靠着情感文走红单月的广告费已超400万;

简书一哥彭小六打造品牌付费课程日入20万;

“夜听”刘筱粉丝破千万,头条阅读量30万+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

这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无一不在鼓励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去努力、去奋斗!

但是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媒体,但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自媒体。一些喜欢户外工作不喜欢整天对着电脑的人,或者电脑白痴对互联网一点感知都没有的人,我建议不要轻易去尝试。

4.自媒体的平台有哪些?

想做自媒体,首先得选择平台,一个好的平台对于刚入行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目前主流的自媒体平台有: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百度百家大鱼号、企鹅自媒体、搜狐自媒体、网易自媒体、简书、豆瓣、知乎、贴吧等等

最全干货 | 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

▲ 自媒体平台汇总

每个平台对应的活跃用户以及目标人群也不同,所以不能一蹴而就,每个平台的运营都需要对应的策略方案。

比如,公众号粘性较大更适合打造自我品牌,头条和百家更适合快餐阅读。相同的内容在每个平台的传播效果差别非常大,比如你今日头条文章阅读量100万,公众号只有100也是很有可能。如果一定要多平台投放同样的内容,标题以及文案也是要做修改的。

在这里建议小白们在刚开始做的时候可以选择简书、今日头条和公众号。

简书没有粉丝的顾虑,完全依靠文章的质量来取胜。只要你的文章好,被编辑推荐到首页,就可以获得几十万的曝光量。并且会有人点赞和打赏,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简书的文章质量一般偏深度,用户群体大部分为大学生和职场人士,很多正能量故事以及职场经验可以学到,值得推荐。

简书的文章可以同步到公众号,公众号早期特别难做,你要忍受花了几个小时的文章只有几个阅读量的惨淡结果。初期主要是积累个人品牌为主,可以策划一些增粉活动。

今日头条近年来发展特别快,已经成为仅次于公众号的内容创业平台了。头条号福利很多,只要你找准领域坚持原创很快就可以看得到钱。这也会让你更加有动力去坚持。

5.自媒体应该怎么赚钱?

”不以赚钱为目的的自媒体都是耍流氓”。

经过几年的发展,自媒体赚钱的方式已经相当丰富和成熟了。

总结起来,自媒体赚钱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①用户打赏;(公众号为主,根据与用户的黏性决定)

②平台广告分成;(公众号流量主、头条广告等等)

③外接商业广告;(这个是赚钱最快的,一般以软广植入形式存在)

电商渠道;(分为内容型、服务型和分销型)

⑤付费课程、付费社群、会员服务;(喜马拉雅千聊、一块听听系列课,各种行业KOL发起的微信社群,饭团、小密圈会员服务)

⑥出书、线下沙龙;(是否能成为作家就在此一举了)

融资、上市。(高级玩法,不解释)

以上是主要赚钱途径,当然也有一些小众玩法。比如“卖号”,同道大叔去年就通过卖号套现1.78亿。震惊整个媒体圈~

最全干货 | 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

▲ 同道大叔

当然,如果你有精力也可以“接私活儿”,比如你专门做PPT的,接个企业的单也不为过,赚的钱也不少。

 

6.自媒体的前景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火热,自媒体的发展呈跳跃性,开始走向大众的视野。最近也有传言微信公众号将推出公众号付费阅读功能,对于拥有粉丝资源的自媒体人来说,变现的渠道更广了。

今日头条的火热吸引了一批内容创作者,以及各种各样的平台几十亿的补贴,让很多人从中捞到了不少好处。

同时,由于利益的驱使,出现了大量的“伪自媒体人”以及所谓的做号江湖。他们靠着平台的红利与流量大量变现,日入4位数的比比皆是。这些人的成功,又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渴望不平凡的我们。

苹果停用微信赞赏,小程序的火爆发展,每一次变革都是对自媒体人的一次挑战。到最后能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开始做几天就急于变现,参加各种培训班、训练营。导致死了一批又一批,真正富起来的是那些教你们怎么做自媒体的人们~

▲ 得到App创始人、罗辑思维罗振宇

短视频、直播、知识付费、社群经济……经过了快速发展之后,内容创业行业红利出现了退潮征兆,资源向头部内容集中,新生自媒体越来越不好做。内容创业也走向了下半场,只具有单维能力很难在这个战场存活。

惊喜总是来的那么突然,让人猝不及防。未来这条路能走到哪种程度,我们也不知道,只能说期待。期待我们都能回归本心,越来越好!

最后用罗辑思维罗胖的话结尾:我反对流量思维,注重内容的生产,内容创业的目前瓶颈,破局之道正在于内容。内容的未来,即内容创业的未来。

 

7.自媒体常见问题回答

什么是自媒体?

就是自我营销的媒体。先提升自己包装自己打造自我品牌,再去营销你的“产品”,当你变成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时,你就是媒体。

做自媒体的目的?

1.赚钱;

2.打造自我品牌,然后赚钱;

3.说什么改变世界传播爱什么的都是胡扯;

4.没有了

开个公众号就算做自媒体吗?

看你怎么做,如果只是像写日记一样那就不是,如果是为了获取用户关注打造品牌实现某种目的那就是。

现在转行做自媒体来得及吗?

任何时候都来得及,看你想不想做。但是,做之前请三思。

大学生做自媒体有前途吗?

我只能说,任何事情都有前途,要看你用不用心,舍不舍得钻研。

还有问题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第三章:新媒体运营是什么?

1.新媒体运营的本质是什么

2.新媒体运营到底做些什么

3.新媒体运营到底有无门槛

4.怎样才能做好新媒体运营

5.新媒体运营的前景与展望

大家都说现在新媒体运营很火,入门要求也很低。普通二三流大学生基本上一毕业都可以去做。

新媒体运营真的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吗?

某位哲人说过:往往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最难的事情。

因为它很简单,所以做的人多;

因为做的人多,所以竞争激烈;

因为竞争激烈,所以市场要求高!

因为市场要求高,所以并不简单~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做新媒体的那么多,而做的非常出色的却寥寥无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新媒体的大军中,但是绝大部分都沦落为平庸。

今天我就给大家分析一下,新媒体运营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可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姿势去对待这样的一份事业?

1.新媒体运营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把“新媒体运营”这个词拆解。分为新媒体和运营两个部分。

关于新媒体,上文已经有过很详细的阐述。

而对于运营,基本上是围绕着拉新、活跃、转化留存来展开的。这里又涉及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社群运营……但是究其本质来讲,还是围绕着“用户”去展开。所以运营说白了就是怎样伺候好用户,让用户爱上你的产品并为它买单。

简单地说,新媒体运营是在社会化媒体环境里,利用互联网去营销自己或者产品,并最终达到某种变现目的的一种工作。

总结一下,新媒体运营本质是在运营“人”(用户)。而和人打交道重在情商,这也就是为什么新媒体运营是个情商游戏了。

 

2.新媒体运营到底做些什么?

了解一个职位的工作内容,最好最快的方式是到求职网站上去找相关职业然后看它的岗位职责。

下面就是领英网上搜狐招聘新媒体运营专员的岗位职责描述:

最全干货 | 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

看完之后,好像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但是不够系统化,好像新媒体运营只要做一些零碎的工作就可以了。我们可以从新媒体运营的本质出发,既然新媒体运营本质是在运营用户,所以我们所做的工作都要围绕着用户来服务。

围绕着这个点,我们可以得出新媒体运营的主要职责为以下三点:

①生产内容&提供服务(内容运营)

以微信公众号为例,用户之所以关注你是因为你的价值。要么你可以提供有趣有料的内容,要么你能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新媒体运营的本职工作就是围绕着这两项而展开的。也就是说,内容运营是新媒体运营的基础工作。

微信公众号之所以有订阅号和服务号之分,是因为它们的定位不同。订阅号生产内容为主,而服务号则是提供服务为主。但是因为现在的第三方平台开发使得这两个会有部分重合,不过本质却没有变,还是为用户提供内容或者服务。

虽说只有两件事情,但是做起来真的不简单。提供内容就和传统媒体不一样,新媒体具有强交互的特性。你的用户群体可能覆盖“老中青”社会各个阶级的人群,所以单纯的机械地输出内容其实毫无意义。

你需要做的是让你的内容更多的具有“人”的特性。讲人话,有人情味,易被接受,雅俗共赏~

这体现在你的文风以及和用户的互动上面。支付宝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全干货 | 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

而提供服务这个重点在于服务是否是刚需,服务是否优质?

虽说是做服务,但是本质是还是和用户打交道,所以还是得具备人的特性站在用户视角思考问题。这个方面车来了就做的很不错~

②和用户打好交道(用户运营)

和用户打好交道其实也就是用户运营。所谓用户运营,就是通过种种手段提升用户量和用户价值,最终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和用户交心,和用户做朋友。做好这一点关键在于人格化运营。你要把你的公众号当做人来打造,不要吝啬你的喜怒哀乐。一定要有个性,有特色,让用户看到就觉得你与众不同。

圈内大号papi、咪蒙、深夜发媸、槽边往事的和菜头都是有鲜活的人物形象的。

除了人格化运营,用户运营要做的工作其实相当繁琐。用户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接触 – 使用 – 习惯 – 付费 – 死忠。后三个阶段是用户最容易流失的阶段。

最全干货 | 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

▲ 来自:金龙聊运营

用户运营要做的工作,就是在用户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手段,一方面提升用户的量级,一方面促进用户从接触产品到成为死忠粉的转变。

那,具体要做些什么事情呢?再通俗一点就是让你的产品更好用,让你的服务体验更好,让用户爱上你的产品或者服务,在选择同类型的商品时毫不犹豫地会选择你的。

③多平台数据分析数据运营

为什么马云一直在强调未来是大数据的时代呢?因为经过时代的发展,大数据算法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更好,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比如淘宝的商品智能推荐、今日头条的“千人千面”智能推送都是基于大数据算法而实现的。

为什么要做数据运营?

因为我们对某件事情的人为感知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片面的,而经过大数据计算而得出的结果,往往是科学客观的。

比如我们在想文章的选题,你根据自己的意识和感知来确定,远远不如经过全面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客观精确。

比如,我们可以看下半撇私塾的选题工作流:

1. 在知乎上根据微信、新媒体、自媒体、市场营销、培训及其延伸关键词进行搜索。

2. 从知乎相关问题中选择关注者5000人+、浏览数20000+、综合排序除了前 2 名外剩余赞数 100 赞以下的 10 条问题作为月度选题。

3. 在09:00-12:00期间使用 Distill Web Monitor 同时跟踪这 10 条问题的浏览量,选取日浏览1000+的前 5 条问题作为选题。

4. 在 Trello 面板 中将选题添加至Content Ideas列表准备创作。

最全干货 | 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

▲ 来自:半撇私塾

当然,除了知乎之外,新榜、清博、百度风云榜、搜狗微信热搜榜、微信指数、piwik、growingIO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微信公众号后台已经有了很详细的数据分析模块,可以全方面多维度分析一篇文章的传播情况、二次传播情况。微信前阶段也发布了「公众号数据助手」小程序,更方便地让我们分析数据

3.新媒体运营到底有无门槛?

之所以有人认为新媒体运营没有门槛是因为这个行业人人都可以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职场老腊肉都可以去涉及,但是可以做和可以做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根据等级的不同,要求也会不同。实习小编 — 初级小编 — 高级小编 — 新媒体运营总监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对应他们的薪资待遇也会天壤之别。

根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合格的新媒体运营需要掌握以下技能:

最全干货 | 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

▲ 新媒体运营必备技能

虽说上图有点夸张,但是这也反映了新媒体运营并非没有门槛。

我们经常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运营一个公众号,其实就像运营一个公司一样。

所以做好新媒体运营,真的不简单!现在做的好的新媒体大咖们,大多数都是在传统行业做的风生水起的。

咪蒙在南方系做了12年编辑,六神磊磊在国社做了9年记者,papi酱是中戏的导演系硕士……

所以不要觉得新媒体运营没有门槛,如果你的肚子里真的没货,再多人红了成功了也轮不到你。

4.怎样才能做好新媒体运营?

千万不要迷信所谓的速成课程。

【21天写作训练营、轻松打造10w+】

【如何打造一个可以月入10万的微信公众号】

【跟着×××学运营,轻松走向人生巅峰】

……

这些课程不是说没用,它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不要觉得报了班上了课自己就能像那些大咖一样走向人生巅峰,你所能到达的高度取决于你做了多少。

新媒体运营本质还是一份工作、一份事业。只有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做出出色的成绩。而具体来讲就是多关注行业动态,向大号学习,系统化学习优质课程并且要动手实践。

推荐一些公众号 — 新榜、运营大叔、微果酱、插坐学院、混沌大学、虎嗅。这些都是关于互联网关于新媒体的优质号,我一直觉得选择不在多,优质就行。好好消化每一篇案例和干货,相信你会收获良多的。

除了看干货,更直接的是听课,我们应该选择性地听一些系列课程。不要什么课都听,听一些行业顶尖的课程就行,宜精忌多!听系列课对于构建自己的运营思维体系有帮助。

如果觉得不过瘾,或者没钱买付费课?别担心,简信回复「运营,公子免费送你一套9.8G的运营资料包。

总结起来,新媒体运营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绝不是聊聊微信、刷刷微博那么简单,想要做好绝非易事。永远保持一个学习的状态和动手的能力才是正确的姿势。

 

5.新媒体运营的前景与展望

很多人都说公众号的红利期已经结束了,新媒体已经不行了。其实我想说的是不是新媒体不行了,而是你的新媒体不行了。

人家做的好的照样篇篇10W+,一篇软广几十万,而你费尽心血还是那么几个阅读量。

新媒体确实难做,特别是市场下的新媒体,好像已经禁锢在传统企业的牢笼里。这些企业新媒体小编们,只是变成了信息的“搬运工”,毫无新媒体思维可言。

真的很可怕,想要摆脱这个现状也很难。我们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好,让新媒体运营这个职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有一丝变化。

新媒体运营虽然门槛低,但是不要轻易去尝试,这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坚持才能换回一点成绩!话说,哪个行业不是这样的呢?

 

第四章:新媒体基础概念以及常用工具

1.新媒体常见概念

2.新媒体常用工具

3.新媒体冷知识大全

4.新媒体必备大事件

5.新媒体公众号推荐

作为一个一直都不红的新媒体“老司机”,经常会遇到很多小伙伴的提问。比如以下这些问题

公子,为什么我的公众号没有留言呀?

公子,怎样制作gif图呀?怎么找图呀?

公子,流量主是什么呀?它很赚钱吗?

公子,有没有好的新媒体公众号推荐呀?

……

你说我不回答吧,显得公子我太傲娇。你说我回答吧,几千个好友要是每人都问的话我怎么回答的过来。

唉,我也很无奈呀!

所以,我索性把这些问题都汇总起来,再问的话直接甩个链接给他~

新媒体人,有一些概念是必须得知道的。一些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名词,类似刷屏、十万+、痛点、洗稿、流量主、UGC等等。

除了一些基础概念还有一些必备工具、一些新媒体的大事件、一些新媒体的梗、一些优质的新媒体公众号,这些都需要了解。不然称不上一个合格的新媒体人。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去了解新媒体底层的一些基本概念,公子特地根据已有资料以及自己 4 年来的新媒体经验把这些都总结了出来,慢慢看吧!

1.新媒体常见概念

两个字

刷屏:一篇文章很多人疯转,导致你刷朋友圈的时候满屏都是这篇文章。还可以指微商连续的几条广告,同时发超过十次一样的话或者表情等等;

10万+:特指公众号文章阅读量>10万,也指十万+阅读量的文章;

单钩:转载原创文章有一个可修改和可不显示来源,只点击可修改就是单钩。一般小号转载大号的文章是单钩;

双钩:参考单钩,两个都勾选就是双钩,一般大号转载小号的文章是双钩;

互推:互相推荐,一般相当粉丝体量的公众号会进行互相推荐以此达到增粉的目的;

原创:表示文章完全是自主创作的,一般连续更文一周会收到微信官方的原创标签;

留言:随着原创功能的开启一起开启,可以置顶,按照点赞数自动排序;

赞赏:微信为了鼓励原创用户而开设的功能,赞赏费用全到用户微信钱包中,苹果用户由于要分成30%暂时不能赞赏;

调性:公众号的行文风格,整体展现出来的感觉;

风口:互联网发展的某种趋势,这种趋势会逐渐成为新的主流;

痛点:尚未被满足的,而又被广泛渴望的需求;

群控:一台电脑控制几百部手机,同时操作微信达到电脑群控手机的效果,一般群控都是用来干坏事的;

做号:某些营销团队为了获得自媒体平台的暴利分成,而恶意申请账号的行为;

洗稿: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抄袭的;

网感:由互联网社交习惯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体现在捕捉热点、引发共鸣、发现趋势等方面的能力。

三个字

新媒体: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微信、微博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新媒体的一种;

自媒体:自我包装、营销的媒体。分为企业自媒体和个人自媒体;

伪原创:类似于洗稿,一般是提炼别人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想法;

红利期:某个产品或某个趋势下的某段时期,市场大,回报高;

着陆页:打开网站后第一眼看到的界面

打开率:公众号粉丝直接从后台推送的文章消息中点开的人数占总粉丝数的比例;

点赞率:文章的点赞数占该篇文章阅读数的比例;

留言率:文章的留言数占该篇文章阅读数的比例;

转化率真正购买或者支持你产品的用户数占曝光量的比例;

原创度:公众号中原创文章数占总文章数的比例;

垂直度:公众号的专注度,指某一个领域的文章数占总文章数的比例;

广告主:分为朋友圈广告公众号广告,想让自己的产品得到曝光的广告主体;

流量主:提供流量的主体,开通后公众号底部有广告栏,按照点击收取费用;

人格化:让公众号等死的东西具备人的喜怒哀乐的特性;

标题党标题过分夸大事实或博取眼球而文章内容低质;

号内搜:新榜为公众号开发的可以搜索历史消息的功能;

追热点:某一个社会热点发生后利用热点来让产品产生更大地曝光;

蹭热搜:微博术语,添加热点标签发表观点以达到超高曝光的效果。

四个字+

页面模板:随着公众号原创功能一起开通,可以自定义展示信息,类似于“微网站”;

用户画像目标用户的综合情况。作为一种勾画目标用户、联系用户诉求与设计方向的有效工具;

阅读场景:用户阅读的具体环境,线上还是线下?早上还是晚上?公交还是步行?

粉丝粘性:用户对某一产品的忠诚度,包括关注度、付费欲望等;

二次传播:在被受众接受后,其传播过程并未结束,又以别的舆论形态继续传播下去;

诱导分享:通过外链或公众号消息等方式,强制或诱导用户将消息分享至朋友圈的行为。奖励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实物奖品、虚拟奖品(积分、信息)等;

头部效应:前几位品牌市场占有率会是后面众多品牌占有率总和的倍数级;

长尾效应:个性化的,零散的小量的需求。但是往往大量小众的需求加起来就是一个大众的需求;

标题前缀:标题前面的【福利】、微课 | 、重磅等为了体现内容属性的词语;

标题后缀:标题后面的为了体现内容属性的词语;

全栈运营运营多面手,可以多维度从战略、战术、执行层面思考解决问题;

公众号矩阵:某个头部大号建立的同一主体的一系列公众号,如十点读书、十点电影、十点电台;

自媒体矩阵:除了公众号之外,在知乎、豆瓣、今日头条等多平台均有专栏;

全媒体营销:新媒体、旧媒体、纸媒、电商全平台的营销方案;

社会化营销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媒体来进行营销;

多平台运营:一般指运营多个自媒体平台。

英文

Banner:公众号顶部或者底部的图(横幅),一般指头图和底图;

H5:HTML5 自适页面营销;

KOL:Key Opinion Leader 行业关键意见领袖,一般指头部大号;

Logo:标志,一般指公众号的头像;

PV:页面累计访问量(一共被看了多少次);

UV:页面独立访客量(一共被多少人看了);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搜索引擎优化,利用搜索引擎的搜索规则来提高产品展示排名,可以说是一种职业;

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 搜索引擎营销,利用搜索引擎来进行网络营销推广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户生成内容,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在网上对他人呈现;

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 指专业生产内容(视频网站)、专家生产内容(微博)简单地说就是内容生产者;

MCN:Multi-Channel Network 是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将PGC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类似papitube);

CTRClick-Through-Rate 即点击通过率,指网络广告的点击到达率,即该广告的实际点击次数;

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

PM:Product Manager 产品经理,现在很流行的职业;

BP:Business Plan 商业计划书

B2BBusiness to Business 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

B2CBusiness to Customer 企业对个人的电子商务;

C2C:Customer to Customer 个人对个人的电子商务;

O2OOnline to Offline 线上对线下,线下商务与线上推广相结合;

CEO: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总经理;

CCO:首席内容官(Chief Content Officer )内容总监;

CFO:首席财务官(Chief Finance Officer ) 财务总监;

CTO:首席技术官(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技术总监;

CMO:首席营销官 (Chief Marketing Officer)市场总监;

COO:首席运营官(Chief Operating Officer)运营总监。

 

2.新媒体常用工具

微信编辑器

i排版:http://www.ipaiban.com

新榜:http://edit.newrank.cn

秀米:http://xiumi.us

96:http://bj.96weixin.com

135:http://www.135editor.com

小蚂蚁:http://www.xmyeditor.com

易点:http://wxedit.yead.net

微场景编辑器

易企秀:http://www.eqxiu.com/main

凡科:http://wcd.im

兔展:http://www.rabbitpre.com

初页:http://www.ichuye.cn

MAKA:http://maka.im

秀米秀制作:http://xiumi.us

优质图片网站

花瓣:http://huaban.com

堆糖:https://www.duitang.com

Pexels:https://www.pexels.com

Pixabay:https://pixabay.com

Unsplash:https://unsplash.com/events

SOOGIF:http://soogif.com

数据分析

新榜指数:http://www.newrank.cn

清博指数:http://www.gsdata.cn

百度指数:http://index.baidu.com

阿里指数:https://index.1688.com

谷歌趋势:http://trends.google.com

百度搜索风云榜:http://top.baidu.com

微信指数:在微信顶部搜索框内输入“微信指数”

搜狗微信搜索:http://weixin.sogou.com

在线数据收集

腾讯问卷:http://wj.qq.com

金数据:https://jinshuju.net

麦客:http://www.mikecrm.com

问卷星:http://www.sojump.com

问卷网:http://www.wenjuan.com

SurveyMonkey:https://zh.surveymonkey.com

二维码处理

草料二维码:http://cli.im

第九工厂:http://www.9thws.com

码眼无界:https://www.imayan.net

联图网:http://www.liantu.com

wwei创意二维码:http://www.wwei.cn

二维码解码器:http://jiema.wwei.cn

其他神器推荐

设计导航:

http://hao.shejidaren.com/index.html

汇总PPT设计利器:

http://www.hippter.com

在线极简PS-创客贴:

https://www.chuangkit.com

在线文字云制作-Tagul:

https://tagul.com

在线语音转文字-讯飞听见:

http://www.iflyrec.com

微信文章视频采集:

http://www.hengha.tv/caiji.html

上传图片找字体:

http://www.qiuziti.com

gif录制/编辑:

http://www.dayanzai.me/gifcam.html

gif万能网站:

http://www.piggif.com/tools/compress

pdf万能网站:

https://smallpdf.com

RGB转化十六进制颜色码:

http://suo.im/4xbt5K

在线短网址生成:

http://www.suo.im

免费logo在线制作:

http://suo.im/1U2tK9

新媒体管家公众号插件:

https://xmt.cn/index

壹伴公众号插件:

https://yiban.io

3.新媒体冷知识大全

咪蒙体重132,身高158,成名作《致贱人》,有“媚俗女王”的称号;

和菜头会在推文中公然要赞赏,喜欢在留言区和粉丝互怼;

Papi酱本名叫姜逸磊,她和一帮短视频创作者成立了Papitube;

我走路带风的主编带风是一个97年的污妖王;

支付宝小编是最懒的小编,没有之一;

新华社的小编也挺有意思,经常会看到文章字数没有编辑字数多;

百度叫“熊厂”百度的Logo是一个蓝色的熊爪子;

阿里巴巴叫“猫厂”是因为旗下天猫的Logo而演变来的;

京东叫“狗厂”因为Logo是一只狗;

网易叫“猪厂”因为CEO丁磊在之前养过一段时间的猪;

“人民日报”等老牌公众号一天可以发好几条推送;

央视新闻”一直是推送推文数量最多的公众号,一天可多达十几篇;

“夜听”的点赞数普遍是最高的,一般都会霸占点赞榜前十;

很多看起来很低俗很标题党的公众号一天发8条推文是为了赚流量主的费用;

一般一个大号都会有无数冒牌的小号;

一般发送语音消息和视频消息都存在好几分钟的延迟,图文延迟在一分钟之内;

“热点”是新媒体小编的春药,一般一个热点跟风的推文有几千上万;

一个热门IP的兴起必定伴随着相关公众号的诞生;

情感娱乐的大号一般比职场干货的大号粉丝要多的多;

大号可能随便发个“呵呵”都可以有十万+,小号可能写到吐血也就几个阅读量;

眼见不一定为实,十万+也可能有九万水分大号也会刷阅读量;

普通不知名小企业服务号经常会遇到推送一次掉几十个粉丝的现象;

能不能找一些免费的转发渠道=宣传预算为0;

为什么阅读量还是上不去=你为什么写不出10w+;

用户精准=粉丝很少;

我要做一个刷爆朋友圈的H5=做一个抽奖的H5;

热点来了=快去写一个和公司产品结合的天衣无缝的软文;

新媒体有那么难吗?=新媒体不就是发发文章吗?

4.新媒体必备大事件

2011 年 1 月 21 日,腾讯推出腾讯微信

2012 年 8 月 23 日,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

「2 0 1 6 年 大 事 件」

1 月 26 日,微信内测“红包照片”

4 月 21 日,papi酱贴片广告拍卖2200万

7 月 7 日, “穿越故宫来看你” H5 刷爆朋友圈

8 月 14 日,微博爆出王宝强离婚事件

8 月 29 日,王健林“一个亿小目标”刷屏

9 月 1 日,广告新规,互联网上的广告,都要标注 “广告” 两字

9 月 2 日,“腾讯科技” 爆出部分大 V 刷阅读事件

10 月 2 日,微信官方推出互选广告

11 月 3 日,微信小程序正式公测

11 月 24 日,薛之谦为腾讯动漫 APP 做的代言 H5 刷爆朋友圈

11 月 25 日,《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刷屏,赞赏262万破纪录

11 月 28 日,咪蒙发文《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引发争议

12 月 8 日,同道大叔卖号套现1.78亿

12 月 13 日,剽悍一只猫微课引6万多人围观

「2 0 1 7年 大 事 件」

1 月 9 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

1 月 11 日,凤姐《罗玉凤:求祝福,求鼓励》刷屏,赞赏20万

4 月 19 日,微信公众平台执行公众号“命名唯一”新规

6 月 6 日,微信公众号后台大改版

6 月 10 日,新媒体圈地震!“毒舌电影”、“关八”等多个百万级娱乐大号被封

6 月 29 日,微信公众平台新增定时群发功能

7 月 4 日,“滴滴顺风车”音乐创意推文《此篇文章字数为0》刷屏引模仿

7 月 13 日,时尚博主黎贝卡5分钟卖出100台MINI汽车

7 月 23 日,《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一文刷屏朋友圈

8 月 8 日,公众号粉丝凭空消失,一夜之间粉丝全部清零

8 月 15 日,微信公众号后台文章保存后出现丢失的情况

以上,希望您可以细心品读完,然后收藏并分享出去。以后有人问你关于新媒体的一些问题的时候,你就可以直接甩给他了~由于公子道行尚浅,可能会有部分遗漏和疏忽。如果你发现了,欢迎告诉我,我会奖励你的。

做好新媒体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作者:谦行公子,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谦行公子

]]>
如何用增长黑客思维做公众号?0预算粉丝翻3倍! //www.f-o-p.com/79304.html //www.f-o-p.com/79304.html#respond Thu, 19 Apr 2018 03:03:40 +0000 //www.f-o-p.com/?p=79304

公众号越来越难做,而本文作者运用增长黑客思维,不花任何预算,一个季度粉丝从从4000增加到17500,本文就是他们对其公众号2018年一季度的增长过程的完整复盘。

一、前言

如何用增长黑客思维从0到1做一个公众号?这篇文章中,Alan&Yolo会抛砖引玉,用万字长文完整复盘我们的公众号《增长黑盒》2018年一季度的增长过程。

简单的介绍一下:《增长黑盒》是Alan&Yolo折腾了大半年的一个公众号,我们俩2018年年初才下定决心全职做这个媒体,专注研究“增长黑客”。鉴于《增长黑盒》是一个专注研究“增长”的媒体,除了写别人的案例,我们自己做到增长才有说服力。所以,我们在一季度给自己定下了不花任何预算,跑通增长黑客转化漏斗的“增长真人秀”任务。

一季度已经结束,是时候交作业了,先来关注一下一季度的粉丝数和营收(虽然我们之前一直视其为虚荣指标):

  • 粉丝数从4000增加到17500,增长300%以上。
  • 不接广告,两人仅靠几篇文章,一季度被动收入在30万元左右。

二、发现问题

根据艾媒报告2017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微信公众号数量的增量已经逐渐放缓,野蛮生长的年代似乎已经过了。

这意味公众号越来越难做,你没有优质的内容,基本就可以放弃了。

毕竟作为媒体,内容才是核心产品,而微信公众号只不过是一个内容分发渠道。在我们决定做公众号之前,就很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个渠道的诸多问题。

我们来根据增长黑客惯用的AARRR转化漏斗来诊断一下每个环节的核心难点:

(1)冷启动获客难:

众号是订阅式的,没有粉丝就没有阅读。即使有好的内容,如何冷启动一个公众号也是个难点。而信息流就不用考虑粉丝数,只要内容够好就可以根据算法推荐出去,这也是很多信息流APP挤压到微信公众号的一个原因。

(2)激活读者困难:

激活已订阅的读者去阅读文章也很难。据行业人士透露: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平均阅读率也就5%,打开率约为2%。

不夸张的说,这个文章打开率甚至不如垃圾邮件的打开率,而且订阅号每天只能群发一波,这也减少了很多可能性。

(3)留存读者困难:

国外的订阅阅读很多还是基于邮件或者RSS的,而中国似乎已经跨越这个阶段。但这中间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有邮件的情况下,你可以主动向读者出击,而在微信生态里你是无法主动和读者对话的。

也就是说订阅号没有CRM系统,也做不到用户和线索的培育(lead nurturing),自然留存也就难做。尽管服务号有一定的推送培育用户的功能,但从直观上说,不少服务号的推送还是推式营销(outbound marketing)的一种,类似陌拜电话、垃圾短信,打开率也不会太高。

(4)变现方式有限:

微信官方提供的变现思路就是广告,不过新号小号也是很难参与的,而公众号植入硬广软广对于读者来说也是比较糟糕的体验。

(5)推荐环节有限:

微信自身首先是非常克制的,诱导分享是不合规的。目前大家惯用的微信裂变虽然涨粉比较有效,但是大部分的微信裂变事实上是绑架用户的一种行为,对于用户来说体验不会太好,如何做出真正的口碑营销是个难点。

三、Pre-Launch

先说一下我们为什么选择做增长黑客媒体这个创业方向,没有好的选题,自媒体自然做不起来,解决再多问题也没有用。

3.1 选择垂直细分领域

李开复在《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一书中,给出选择创业机会的4个基本条件:

  1. 风口
  2. 细分领域
  3. 社会大变
  4. 人口基数大的国家

为什么选择做增长黑客媒体?以下是具体的判断:

1)专注增长是企业趋势:增长黑客这个概念首先由Sean Ellis在2010提出,在2015年由范冰创作同名书《增长黑客》从而正式引入中国。

在2017年的3月底,可口可乐突然宣布将取消CMO(首席营销官)一职,取而代之的是CGO(首席增长官),这也预示着公司架构变革的趋势。

并且,从增长黑客的职位设置上来看:

增长黑客=产品+运营+技术+营销

也就是说传统的产品经理营销人、技术人都是被降维打击的对象,或者说以上这些职业都需要全面地补充自己的技能以应对新的竞争环境。

同时,虽然增长黑客在国外的互联网公司可以说是标配了,但国内只有少数互联网公司掌握了其中的奥秘,那就是增长其实是一门实验科学。

今日头条系为例:其增长团队有200多人,统一为旗下产品矩阵制定增长策略。而结果也很显著,今日头条、内涵段子、火山小视频抖音APP等产品都完成了指数级的增长。

2)“增长”是被低估的垂直细分市场:《哈佛商业评论》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叫“Every Company Needs a Growth Manager”(所有公司都需要个增长经理)。事实上也是这样,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在国外已经是个Buzzword(时髦词)了,但国内却鲜有媒体报道和研究。

国内只有一些增长相关的Saas公司在坚持输出相关内容,但是他们文章都是销售导向型的,很难做到客观中立,远不如国外的数字营销同行。例如:Hubspot、Salesforce等等都会生产超高水平的文章为用户提供数字营销指导,从而吸引用户使其产生信任,并最终购买自己的产品。

截止2017年,欧美市场有超过5000家Saas公司,用户数字营销的意识也比较强,而中国的Saas市场还相对滞后,但潜力也巨大。

图中密密麻麻的就是欧美市场中和Marketing有关的Saas工具,简称Mar-tech。2017年有5000多个产品,还只是统计了欧美市场的

综上,总结一下就是:

  • 企业对增长和能贯彻增长思维的人才有巨大的需求。
  • 在增长领域,国内外有巨大的信息差,我们的创作成本并不高。
  • 国内Saas市场的潜力巨大,无论是教育用户还是推广Saas。

所以,我们选择了做增长黑客方向的媒体,不是为了追求短期收益而是为了接触一手数据,尖端人才和最新的技术。

3.2 打磨原创内容

任何增长都基于好的产品,而我们作为媒体的产品就是文章。我在今年1月8号写了一篇文章《人若无名,专心增长》,大致介绍了我们去年打磨文章内容的过程。

《增长黑盒》的两个作者Alan&Yolo原本是搞生物研究的同学,本职工作是做实验写论文。而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研究增长的过程,并让它看起来不那么枯燥。另一方面,文章的内容大多是国外公司的增长案例,我们还要做本地化的解读和映射。

通过大半年的摸索,最终我们打磨出了一种有干货感的“增长体”,其中包含一些元素:

  • 要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欲扬先抑;
  • 要有案例相关的时间线,数据和细节;
  • 每200-300字需要有一幅图解释说明;
  • 把增长拆解成转化漏斗,挖掘深层次的动作,力求可复制;
  • 广泛寻找Reference,引用大佬的言论,突出一些硅谷元素;
  • 写作方式参考学术论文;
  • 最后要有自己的思考,总结过去,推演未来。

我们将从增长黑客的漏斗模型AARRR,从获客(Acquisition)、激活(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变现(Revenue)、推荐(Referal)五个环节完整复盘我们克服困难的增长过程。

四、获客(Acquisition)

4.1 找到目标用户

如何低成本获客是增长黑客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们的目标用户是增长黑客,那么答案就是去增长黑客经常浏览的地方发优质文章引流。当然,由于国内并没有多少人了解增长黑客,所以我们还必须要找到潜在的对增长黑客感兴趣的人。

增长黑客领域在国内的KOL不多,熟悉的只有范冰和Xdite。更大的方向是找到潜在的增长黑客,如果你还记得刚才的公式:增长黑客=产品+运营+技术+营销,方向会清晰很多。

除此之外,创业者也是一大受众,因为创业公司一旦不增长就会死掉,所以创业者比打工者更渴望增长。还有个方向就是国内的互联网流量圈以及出海的跨境电商圈子,大概率也是增长黑客出没的地方。

按照这个思路拆解下来,我们很快就在国内搜到了与之相匹配的渠道。

很多人肯定要问,你们不是做微信公众号吗?为什么要找这么多其他渠道和意见领袖(KOL)?

因为微信自己没有内容分发机制,你要做的就是把你写的微信文章尽可能地分发到这些渠道里,露出你的公众号ID和个人微信ID(注意每个渠道的引流规则!例如:是否可以外链?是否可以二维码?毕竟是在别人的地盘上,互惠互利是一个原则)。

除了多渠道分发外,拿下KOL才是冷启动的关键!

4.2 KOL“斩首行动”

斩首行动不是让你去和KOL干架,而是指绕过吃瓜群众,直接向KOL展示你自己。而做这些事情的终极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帮你转发或者是推荐。

想要顺利和KOL合作,你必须向他们证明两个事情:

  1. 证明你做的事有价值;
  2. 证明帮助你是有回报的。

这其实和创业者找天使投资很像,只不过你需要的是KOL用自己的信用投资你。
那么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

  • 坚持输出你的价值,并让他们看到;
  • 提供KOL需要的东西,证明你可以帮到他们。

五、激活(Activation)

如果你搜索关键词“微信公众号打开率”,可以看到很多唱衰的文章,例如:这篇《2%打开率,小马宋和菜头大V纷纷唱衰,公众号真的要衰落了吗?》。

“涨粉困难,阅读疲软,近一年来业界人士开始纷纷哀叹阅读量的下滑局面,甚至出现的“5+2”行业趋势预估,即行业平均阅读率(阅读率=阅读量/粉丝数)滑至5%左右,打开率(打开率=公众号会话的人数/粉丝数)则为2%左右。也就说在你的100个粉丝中,有戳开文章意图的人可能只有两个人。”

原因有很多,例如:订阅号太多、入口太深。不过这些属于系统性的问题,任何订阅号都无法避免。强行优化打开率的办法可能只有要求用户置顶你的订阅号,这显然成本比较高,也难以追踪效果。

而订阅号入口不能指望的话,那么主动分发内容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答案就是通过个人号和微信群来分发内容。

最近,计算广告专家“北冥乘海生”的一篇文章十分火爆:《线上流量真的枯竭了么?》。

他再次论证了:线上流量正在从中心化媒体转向熟人网络社交 – 在社交时代,把广告投给普通用户,才是四两拨千斤的营销王道。现在各种裂变、拼团、分销、答题PK等营销方式的兴起,恰恰是对趋势最好的证明。

文章中的一幅图,形象的表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路径的变化(由A到B)。

回到公众号上,内容消费属于非标商品,而用户对这种消费的决策,往往来自于微信群、朋友圈的推荐。

现在来划重点:通过个人号和社交群来传播内容可不仅仅是中国特色,这是实打实的全球趋势!在学术上,通过个人号和微信群传播内容就称之为暗社交(Dark Social)传播。

5.1 暗社交

按照国外数字营销机构RadiumOne的报告显示:全球70%的内容分享都是在“暗社交”(dark social)渠道中完成的,80%的网站点击来自于“暗社交”。

而根据RadiumOne的定义,暗社交是指那些来源无法被分析软件追踪的网络流量,它包含了三个渠道:

  1. 即时聊天(例如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Snapchat、微信、QQ和短信等);
  2. 邮件(如果你的邮件包含utm可以被追踪,那就应该不属于暗社交范畴了);
  3. 无痕浏览(private browsing,你上XX网站的时候可能会使用的模式)。

在移动时代,暗社交之所以成为了分享的主力,是因为很多的分享行为发生在了私密、非公开的APP端。事实上,如果你在微信APP里点开了好友发来的链接,此时微信APP的作用仅仅是一个浏览器

而网站分析工具无法追踪此流量的来源,统计工具只知道用户使用了WeChat内置浏览器,这样的流量就会被分析工具定义为直接访问(Direct)。

下面两张图是增长黑盒网站使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可以明确的看到直接访问(Direct)的比例以及用户大都使用了WeChat浏览器。

这张图是增长黑盒网站growthbox.net的流量来源,可以看到:直接访问占7成,剩下的大部分是通过搜索引擎访问。我们网站的主要流量来自微信群里发布的增长日报,所以有这样的数据符合预期,后面会更详细介绍微信群结合“增长日报”的实验。

这是四月第一周的用户访问数据,数据分析工具只能识别访问者的浏览器是WeChat,也就是微信内置的浏览器。

除了增长黑盒自身,我们再看一下“石墨”文本写作工具的网站数据。他们的网站也是移动端分享比较多的一个,约有8成的流量来自直接访问,这也更趋向于RadiumOne所说的:80%的网站点击来自于“暗社交”。

这个网站数据来自新媒体人常用的“石墨”文档协作,可以看到石墨的直接访问高达8成,说明主要流量来自暗社交。

刚才有提到,暗社交分享才是全球趋势。下图是全球暗社交的数据汇总,数据来源是socialmediatoday。虽然没有统计中国的,但是毕竟世界前五即时通讯APP中国占了两个,且中国还没有Facebook,这个暗社交的比例你大可以猜猜!

所以,尽早将粉丝沉淀到自己的个人号和微信群才是激活读者的关键点。未来,无论是给自己的公众号、其他矩阵号还是网站导流都是有备无患的。QQ号和QQ群也应该有很大的潜力,不过我们这还没来得及没去做实验。

国外的话,还可以利用Slack+Telegram配合机器人去操作打造一个主动出击的暗社交渠道,这在很多区块链项目里已经是标配了。

我们从去年刚开始做号的时候,就开始往个人号导流,今年2月初才开始建立读者群。

由于微信统计的数据有一定局限性,我们没有能够定量暗社交对我们的文章阅读的影响,这里只统计了最近推送的文章打开率和阅读率(微信只统计文章群发后一个月内的数据,也就是说实际上打开率和阅读率会更高)。

如果按照本段开头说的平均打开率2%以及阅读率5%来衡量的话,我们的公众号的数据大概是平均水平的4.5倍。虽然还不能定量“暗社交”,但是至少可以定性,那就是微信群和个人号在激活读者的环节起到了正面作用。

六、留存(Retention)

留存的核心就是我们必须要能建立起主动唤起用户的流量池,所以我们通过公众号菜单优先将读者导向个人号,并在文章结尾提供了读者群二维码,将用户再留存到读者群里。

6.1 个人号

作为90后,大都比较擅长展示自己,我应该算是水平比较差的了,就不献丑了。

我就说点底线吧,基本上少发点鸡汤,不要搞成微商或是传销号就行了。同步转发公众号的文章,外加发些有意思的见闻即可。

(错误示范)

尽可能展示你的个人魅力就可以了,不要被业务绑架!下面重点说下我们轻运营的佛系微信群玩法。

6.2 微信群

创业中的增长黑客往往是身兼数职,例如:写文章、做实验、谈业务blablabla。

但是,再忙也不可以忘掉增长黑客的三个核心驱动力!即创意营销驱动、技术驱动、数据驱动

在这个案例中,Alan需要一个人运营40多个微信读者群,管理近3000人。
为了高(省)效(事)地运营社群,我们做到了两点:

  • 制定了极简的运营规则,每天只推送一次增长日报。群主不主动说话,暗中观察,伺机活跃。
  • 发扬黑客精神,使用自动化运营工具,用户进群由机器人来打招呼,信息一键推送四十个群。

我们决定临时采用推送日报这种形式来维持一个群,通过自动化工具来缩减人力,再通过数据分析工具收集数据。最后,我们会根据实验数据看效果,进行下一轮优化或者是新的实验方向。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实现微信群日报的整个过程。

这是我们的群人数增长折线图,我们把这样的群定位为带社交功能的每日订阅推送,经过验证我们只要保证日报频率和质量,每月退群的人数可以控制在5%,且群人数增长速率可控。

6.3 微信群日报的流程和工具

在这里,我们使用了一个云建群工具:建群宝。

建群宝的“云建群”比“普通建群”主要多了这么几个功能:

  • 增加了着陆页引导人入群,还可以给群打标签方便精细化管理;
  • 使用活码技术突破了一个二维码只能拉100人入群的限制;
  • 不需要你自己主动建群,而是机器人自动建群,防止自己被封号;
  • 机器人有自动喊话、群发信息、自动踢小广告等诸多功能,节省人力。

在你扫码之后,就会来到入群的着陆页,我们在这里采用了又红又专的界面。并且,各位需要选择职业标签才能入群,因为我们考虑到相同职业的朋友话题可能会更多一点,所以就采用了这个功能。

点击“我要入群”之后,就会跳转到群二维码页面,大家扫码即可进群。这个群二维码在群满了之后会自动更换成新的空群二维码,这样就解决了一个群二维码只能拉100个人入群的限制。只要总入口(上方蓝色研习群的那个二维码入口)不被封杀,就可以无限拉人入群,而这种解决方案统称为微信活码。

2月12号,我们开始测试在群里发布增长日报的链接。

增长日报是模仿湾区日报(wanqu.io)制作的,我们从全球信息源里面选出优秀的内容聚合而成,发布在我们的WordPress博客站(growthbox.net)。我们收集了日报表现的数据,以及如何自动化生成日报的解决方案,大家可以自行解读。

  • 日报标题、推送时间和微信群导流效率的数据在这里:https://shimo.im/sheet/r8d4nXeTkj4IvLWA/
  • 我们使用了Pinboard+Zapier+Airtable+WordPress的Elementor模板插件的组合来快速生成日报内容,具体方法参考:https://shimo.im/docs/il3MSBUFuqEYmIZV/

微信群有了,日报也在网站上生成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把增长日报链接推送到各个微信群里。

这是网站里增长日报合集的菜单,标题基本是随意起的。不过“震惊体”威力还是比较大的,堪比报童在广场上大喊“号外号外”。

建群宝本身虽然可以群发,但是其作用主要是建群的,你用它来管理群相对就不那么好用了,例如:

  • 你没有办法更改建群机器人的名字和头像(通常都叫助手XX,头像随缘);
  • 没有Dashboard,群数据统计不那么直观;
  • 机器人不能作为客服去群里回答问题;
  • 没法接API(扩展性有限)。

为了在群里分发我们的日报,我们使用了第二款工具:小u助手企业版。

小u助手和建群宝是一个母公司,做社群工具的水平真是没得说。因为很多群友在咨询过我们如何实现这套群自动化解决方案,所以文章最后的我们会拉个社群工具的讨论群,大家购买意愿强烈的话我们可以组织团购。

回到小u助手企业版,那它到底是什么东东呢?

直白一点,就是一个受你操控的机器人微信号,你可以让这个机器人微信号可以加入30个群,也就意味着他可以帮你管理30个群(多于这个数,群发估计会触发封号机制)。你可以给机器人改名,改头像,让他们群发信息,机器人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关键词做自动回复,或者直接真人接管机器人化身客服为群友解决问题。

而这些都可以放到一个控制面板里面去,你不用再操作那么多号、去那么多群、说那么多遍一样的话,瞬间实现自动化,批量化。

凌晨2:58,我和我的机器人小伙伴们来了张合影

当你需要群发的时候,你就可以进入群控的面板然后编辑各种内容了。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链接、小程序、文件、名片,然后还可以组合起来发。

(自带的数据统计功能也很方便,你可以在这里看到趋势。)

既然这里是留存环节,我们还是有测增长日报的留存数据。

虽然我们只通过微信群发日报获客和做留存,且断断续续的没有形成规律发送。最近两周的7日留存可以做到10%以上,只能算是初步验证了低成本获客的可能性,留存还需要好好优化。至于怎么收集留存数据,你可以用Google analytics或者GrowingIO之类的数据分析工具。

事实上,留存率、用户量数据只能告诉我们一部分答案。想要衡量日报系统的效果,还要回归到本质:真正的留存来自于良好的用户体验

那么,用户对日报到底满意吗?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采用了比NPS更简化的满意度调查。即把用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级别。借助Hotjar这款工具,我们将调查表单以弹窗的形式嵌入了网站——只要打开任意日报页面,就会在右下角弹出问卷。

最初,弹窗的触发规则是在页面停留10秒以上。但是,反馈的回收率非常低。后来我们发现:用户在页面的平均停留时间超过30秒。

也就是说,10秒钟根本不够他们看完这个日报,又如何能做出评价呢?因此,我们将触发规则提高到20秒,回收率有了一定提高。

几天之内我们就收集了89个用户的反馈: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用户对这款日报产品还是比较满意的,也进一步印证了之前的数据结论。

下一步,我们将会启用NPS调查,并借助热图分析来深入优化日报页面的用户体验。其实热图分析还是带给我们很多有意思的观察,比如:链接排的越往前,点击率就越高(听起来是废话,但看到真实数据就是另一种感觉了)。

提前放张图预告一下:

比较意外的一点是:通过更新日报,我们的“增长黑客”关键词排名从三十多名提升到了前五。因为增长黑客这个词搜索量很小,所以我们之前没有太重视SEO,结果无心插柳里成荫。

这个是近30天,增长黑盒在百度“增长黑客”搜索结果中的排名。

我们从2月12号开始更新日报,在40天内更新了24期日报,排名突然就从30多名飙升到6名了。这波操作的意义在于:我们每日只花10分钟,外加群友的点击提权,就顺带冲到了前面,可以说是一种低成本的SEO。

但是,我们三月底升级了网站模板,把主页Meta description搞丢了,导致排名很不稳定。昨天刚修复,但是排名没了,只好过一阵子再看了,Yolo表示这个锅他接了。

七、变现(Revenue)

Alan&Yolo作为两名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去年没从《增长黑盒》上赚一分钱,但是今年算是全职扑到增长黑客的事业上了,所以必须要证明它的营收能力。(去年其实是靠加密货币挖矿挣钱……)

可能还有人不清楚数字游民是啥?Alan给自己的生涯规划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打工仔——>自由职业(Freelancer)——>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国际游民——>星际游民

  • 打工仔是基于平台实现价值,就算你帮公司做了到增长、实现了营收,绝大部分情况下你也是可以替代的螺丝钉。而脱离了平台,很多人便失去了挣钱的能力。
  • 自由职业就是你开始脱离平台,为你自己打工。这基本也是个趋势,根据Upwork“2016年美国自由职业者报告”:目前美国有5500万自由职业者,占劳动力的35%,这一数值在过去十年内翻了一倍不止。而自由职业能挣钱多少,辛苦与否全凭自己造化了,但至少时间上是相对自由了。
  • 数字游民是指你可以通过互联网办公,实现空间自由。数字游民想要有所突破就必须将自己的收入转为“被动收入”,即不主动工作也可以产生的收入。投资、加密货币挖矿、联盟佣金、知识付费、数字产品都是被动收入的方式。当你实现被动收入的转换之后,你的时间更加自由了,可以腾出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 国际游民和星际游民就有点扯远了,等Elon Musk的火箭造好了再说吧……

下面说下我们通过新媒体挣的两种被动收入:

7.1 知识付费

付费社区是基于第三方平台知识星球做的,这样没有试错成本,功能也相对完善。

我们来用最经典的内容营销漏斗来解读一下用户转化的路径:产生认知(awareness) – 认可价值 (evaluation)- 付费转化(conversion)模型。

(我们按照当时付费社区文章的数据,做了模型图)

  • 首先是认知层(Awareness):我们去年来坚持创作高质量的长文案例,发布在公众号、知乎、今日头条等平台,让后转发到朋友圈、微信群、知识星球,吸引了很多增长黑客的关注,年初又借助KOL曹大的背书将粉丝数量提高到了10000人。这个阶段,相当于创造了awareness,聚集了一批关注增长黑客的人。
  • 其次是价值层(Evaluation):公众号的阅读率普遍不高,只有一部分粉丝才是每篇文章都看的读者,所以综合下来当时约有2000人阅读了这篇文章。这个阶段算是价值的evaluation,从10000人关注到2000人阅读文章,转化率为20%(当然,也很感谢知识星球官方推荐我们的圈子,这带来了一批用户。不过由于转换路径不同,这里就不深入讨论了)
  • 最后是转化层(Conversion):因为就算认可我们也不一定会产生付费意愿,我们需要用合适的方法“推销自己”,增强Call to Action。

最后一步,扫码后并不是直接付款,而是跳转到知识星球的社区介绍页面,相当于一个landing page。这一步直接影响到最后的付费转化,因此我们也精心调整了这个页面的文案,并且提前添加内容,邀请种子用户等,让社区显得不那么空荡。

最终,付费转化率达到了10%,在几天内就产生了5万元的被动收入。再后来,我们每篇文章都随手贴一下付费社群的入口(小程序或者二维码),今年一季度累计收入应该在20多万。

7.2 佣金链接

刚才介绍的付费社区文章是1月8号写的,三天之后,我在1月11号又写了一篇比特币的文章,长达14000字,34副图片。(为了证明能赚钱好像我也蛮拼的……)

请注意,这并不是一篇鼓吹比特币的文章,而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比特币的历史数据,并对比特币和世界上其他金融产品的规模,做成了可视化数据图。文章共查阅了二十多篇文献和来源,因此,整篇文章的观点中立,逼格还算比较高。

文章最后,我们将自己比特币算力投资的实验介绍给大家,毕竟去年下半年的靠挖矿收益在6-7倍,我觉得还是值得分享的。而我们在这里使用了算力平台的推广链接,用户通过这个链接购买算力我们约可以得到10%的佣金。

下面我们接着用这个模型来说明转化路径:

认知层还是我们聚集起来的用户(上图没有重复展示),比较有意思的是增长黑客和币圈其实是高度重合的,因为都数字化领域的,所以转化起来并没有什么困难。

按照文章结构来说:首先通过对比特币的概述吸引了感兴趣的读者,中间将数字货币和众多金融资产做了可视化数据的对比,最后才提到了投资实验。当一些用户认可这种投资方式的价值后,自然会关注如何用算力赚钱。

我反复提及了风险,才和大家分享了投资的方法:

只有产生充足的兴趣后,读者才会注册账户。另外,即使注册了账户,也需要美元信用卡或者比特币来购买 – 这无疑又多了一道门槛。因此,在300名网站访问者中,最后只有50人付款。

对比上一个阶段的文章阅读量,转化率达到1%。共销售了6万多美金的算力,佣金收益为0.514个比特币,约6000多美金。

还好我强调了注意事项,不幸被我写中:

  • 加密货币一季度跌的就剩零头了,我账户里也只剩零头了,所以是只拿损失了也无所谓的钱进去投。莱特币查理大帝说:“不能承受90%的损失,就不要投加密货币。”
  • 你需要有场外持续挣钱的能力,这样才能定投加密货币,稳定入金成本。
  • 投资加密货币要有点信仰,跌去90%的是法币价值,你不兑现就行。根据历史数据来看,装死等待救援就可以了。

7.3 分销

还有些课程分销啊,大会分销啊我就不细说了,都是常规操作,Alan其实是想表彰一下拾金不昧的自己。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月份跟新世相合作了一波,分销了他们的刷屏课程。我的本意是收集一波数据,希望可以验证病毒营销环节中的病毒系数K。当然还是赚了1700多块钱,但系统第二天发放佣金的时候,给我打了6遍佣金。

我第一时间和新世相的运营汇报了这个bug,他们确认后暂停了提现。其他泼出去的水是要不回来了,他们的唯一补救措施就是问我把这笔钱要回去。

讲道理我作为bug hunter好像是有点小亏,不过我还是选择还钱以成就我正人君子的光辉形象,就是不知道新世相会是怎么处理他们的程序员的。

说到底以上都是内容营销的结果,而如何创造内容营销?内容营销到底有多大威力?

八、推荐(Referral)

推荐就是口碑营销,是真的有人愿意分享你的内容而不是绑架用户或是纯金钱驱动。在针对大众用户的情况下,你可以绑架用户让他们先转发朋友圈得到好处或者是用金钱刺激他们分销,但是在增长黑客这种垂直且用户普遍免疫这些玩法的情况下就不那么适用了。

下面会反复提到病毒系数K:指一个老用户可以传染几个新用户,K大于1就代表这个病毒可以一直传播下去,才能称之为病毒营销。

8.1 电子书裂变

在推荐环节,我们依然决定采用当下流行的裂变机制。但是,随着网易课、千聊、新世相等裂变活动出现“事故”,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两个问题:

  1. 如果不控制K值,让用户量增长过快,必然会引起封杀的风险。
  2. 如果采用绑架用户或者金钱诱惑的方式,虽然能够短期冲量,但却会引发口碑下降,用户质量变低等问题。

因此,我们对裂变路径进行了优化,一方面是控制裂变速度(即K值),另一方面从利益驱动转变为价值认可驱动。

我特意做了一张图,对比一下这次裂变与传统裂变的区别(条形的大小代表了转化路径每个节点上的人数)。

传统意义上,用户在转发之前并没有获得任何东西,只有按照要求完成了转发,才能获得奖励。因此,对裂变活动的价值认可发生在最后一步——用户转发了裂变海报,并不意味着他认可了这次活动。

有一个经典的理论“用户对产品的期待总是比实际情况高3倍”,用户转发时的期待实际上远远高于最终到手的奖励。

由于转发先于价值认可,这样就造成用户期望高于产品本身,导致品牌口碑下降。另一方面,由诱饵到转发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传播路径很短,导致K值很高,难以控制。

这次电子书裂变活动,将价值认可环节放到了转发之前。也就是说,我们的逻辑是首先问用户“你觉得这本电子书还不错吧?”用户如果认可了,我们会说“帮忙转发一下吧,你能得到未来一年的电子书!”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大大提升了用户口碑和忠诚度,许多人都写下了诚挚的推荐语,并转发海报,截图返还给我们(这个后面会展示)。同时,由于设置了两次奖励,传播路径被大大拉长,K值就被控制的很低,不会有任何风险。

最后几个条形的对比很明显,这次裂变产生价值认同的用户要比传统裂变要多(用户质量高),但推荐转发人数少(K值低)。

下面这张图是我们设计的完整裂变流程。大体给介绍一下:

  1. 在多个渠道分发海报;
  2. 用户扫码后进入之前建立的日报种子群;
  3. 机器人自动发送电子书下载链接;
  4. 机器人自动提示用户:分享给好友并截图发送给我们,可以免费获得2018年电子书订阅;
  5. 用麦客CRM自动收集用户截图。

我们请社区里的朋友设计了5款海报,为了选出最好的海报,Alan在朋友圈进行了一波ABCDE test,由我朋友圈两千多个好友来投票。最终收集了120多个评论,选出了胜出者1号海报,而黑色的那两款海报被一致吐槽为丑。

最终胜出的一号海报是由我们社区的朋友“汤米@慢慢来”友情提供的。

海报中有我们提供的设计素材:

  • 一是3D的电子书,直观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 范冰的推荐语,增加信用背书
  • 下方一排联袂推介事实上是我们资源置换的一种方式,后面细说

还是最传统的群裂变形式:海报扫码后机器人会直接给出电子书下载链接(百度云盘),并提示用户先看书,觉得内容好再去转发。把转发截图通过表单发给我们,就可以获得2018年的电子书订阅资格!

另外,为了让电子书更上档次,我们团队新入伙的(学艺术出身的)老曹同学特意制作了一张封面。

这本电子书有足足355页,那如何不花钱快速制作一本电子书出来呢?

我们使用了MarkEditor这款工具(也是yolo常用的写作工具),采取markdown格式制作了电子书。由于平时的文稿都是markdown格式,所以只需要按照章节归类就可以了。

听起来简单,不过还是有很多坑,尤其是使用css排版这件事。我们对css进行了多次修改,最后终于能看了。不过生成的电子书里面少了几张图片,有细心的读者指了出来,渲染的时候还是有点问题。电子书的文章都是我们去年公众号的原创文章,按标题回来找就可以了。

我们会在群里提示大家去转发海报,然后填表获得2018年的电子书订阅。

在执行这个病毒营销(viral loop)一段时间后,我们大概在表单里收到了300个转发截图。给大家展示一下用户们自发的推荐语,比我们自己写的还要真诚……再努力一下感觉我们就可以成为微商总代,喜提spacex火箭,送增长黑客大家庭的成员上天啦。

微信群/好友推荐:

朋友圈推荐:

最后,联袂推荐的这排我们在书内页又介绍了一遍,因为海报空间问题,logo没完全加上。

这里我再郑重的介绍一遍友军好了:

  • 首先是青山资本,虽然我们没有拿他们钱,但是和他们老板聊得来,而且他们旗下很多创业者事实上也是我们的目标受众,所以就随手把logo放上去了。青山资本是专业投消费升级,TMT和泛娱乐的天使基金,非常友善的金主~
  • 运营深度精选就是各种朋友圈刷屏的始作俑者,网易公开课、三联周刊等等都是他们一手策划的,算是运营领域里极高水平的代表了。我们和其核心团队成员也都是好友,互相帮助不用多说了~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我们也有专栏,编辑们相当负责,还会帮我们排版设计,点赞!
  • 下面还有好几款工具类产品,是合作关系良好的赞助商,行走江湖没有几款趁手的兵器还是玩不转的。
  • GrowingIO是数据分析工具,也是专注增长黑客的布道者,他们的增长大会我都去过三场了。
  • 吆喝科技是AB test工具,增长黑客必备的实验道具。
  • 魔窗是APP增长的工具,范冰大大推荐的,虽然我们还没用上,但是未来也是有搞头的。
  • 建群宝和小u助手是一家母公司的产品,专注于社群运营,毛估估在这个细分市场里份额第一应该没毛病,文章结尾处会设置工具讨论群,有需求的可以进入。

好了,感谢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要请以上点名的各位帮我我们友情转载一下文章。

九、瓶颈和讨论(Limitation and Discussion)

我们做这个媒体的初衷很简单,不希望增长黑客成为一个噱头,而是证明这是可复制的实验科学。一季度的增长实验告一段落,虽然有很多不足,但至少我们还是沿着初衷在走,且增长黑客社区的共识已经越来越强,值得我们去创造更大的网络效应。

虽然我们的知识星球在1月9号就上线了,至今3个月了,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花大力气去推广这个知识星球。核心原因就是:我们还不太满意这个社区形态。

在2月9号,仅仅上线一个月后,我就又写了长文表明要按照科研机构来重构整个社区,并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包括学术期刊、学院、实验室。

9.1 知识星球版增长黑客社区的瓶颈

虽然知识星球是个非常不错的产品,但它的主要作用是连接KOL和粉丝(如同官方的宣传语“连接1000位铁杆粉丝”)。

我们有几个诉求是知识星球不能满足的:

  1. 连接更多人,希望能发生更大的网络效应。
  2. 全面接管数据,获取用户行为,追踪拉新,分销数据等等。
  3. 是封闭平台,操作空间有限。
  4. 没有积分管理系统,没法做激励。

同时我们自己只是带头往里面输出内容,但是产量有限,也没有足够多的运营活动。

导致如下几个问题:

  1. 用户活跃度比较低,这反映在社区互动上。内容发表比例基本1%左右,而互动率(如点赞+赞赏+评论)始终没有超过4%。
  2. 用户粘性不够。经过长时间的观测,日活跃用户比例从未超过50%

不过付费了就是我们的核心用户,我们肯定是要给这位物超所值的回报。既然知识星球不够我们用的,那我们下一步必然是打造自己的社区平台。

现在已经加入包括之后加入知识星球的成员,都将自动获得未来增长黑客社区的福利(精神物质双丰收):

  • 自动获得社区内测和公测资格,而未来的社区也是付费门票制的;
  • 社区专属的勋章和纪念墙留名;
  • 赠送当前门票费用等值的Token。

9.2 独立社区产品

知道了问题就去克服问题,第二季度,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基于自己的平台做出完整的“增长黑客社区”。

为了向增长黑客之父Sean Ellis的growthhackers.com致敬,我们准备使用growthhackers.com.cn,虽然域名还没启用,不过社区已经在设计之中了。我们参考了stack overflow、segmentfault、steam等诸多平台和社区,并研究了其中的经济系统和激励系统,以备后用。

自己独立社区产品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给大家做各种增长实验,同时探索高效的增长团队和架构。这样一来,增长真人秀会有更多的看点。

对于用户来说,来增长黑客社区能得到什么呢?

先说下我自己好了,当时和Yolo辞职出来创业,实践跨境电商同时研究增长黑客。

几个痛点就是:

  • 不知道该学什么技能
  • 不知道该用什么工具去实现
  • 没有地方讨论
  • 很难扩充新的合作伙伴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解决方式是根据AARRR模型先搭建技能的学习框架的最小化可执行产品(MVP):

(学习框架仍在搭建中,没有任何内容,抢先看一眼的地址:growthbox.net/beta2)

再针对每个技能梳理市面上相关的优质内容,做成导航页(下个礼拜开始填):

  • 入门文章
  • 进阶文章
  • 大咖博客
  • 在线课程导航
  • 相关工具评测

再其次就是搭建增长黑客的QA社区,让大家把UGC的内容沉淀下来,并引导完成技能实践的任务,通过游戏化的激励机制获得经验值、积分和token奖励。

而我们自己社区也会尽可能地使用这些技能去做增长实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复盘作为示例。让增长本身成为“开源”的事情,避免闷声发大财的情况。

虽然由于合规性,token不能兑换人民币提现,但是至少可以在生态内有一定的消费场景,这也是我们需要慢慢搭建的双边市场。

基金会里的Token既不会拿来众筹,也不会上交易所,只要按照规则在社区里活跃就可以获得。业务线看着好像有点复杂,但事实上我们已经都试验过了,不过我们还是会从最落地的MVP开始打磨产品。

文章的最后,请允许我吹两句牛逼给自己打一点鸡血:

我们将成立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为了增长而生的公司。

同时你还将见证下一个时代的公司形态:增长团队、数字游民、全球协作、token经济,这些时髦词汇我们一个也不会错过。

 

本文作者@增长黑盒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9304.html/feed 0
如何写好文章标题? //www.f-o-p.com/72162.html //www.f-o-p.com/72162.html#respond Thu, 08 Feb 2018 09:30:09 +0000 //www.f-o-p.com/?p=72162 2 (111)

公众号槽边往事作者和菜头在《为什么标题党总是有效?》中,分享这样一个观点:“标题党的有效性不是通过道德败坏或者品味低劣获得的保证,标题党的有效性是通过无数实践得出来的严肃结果。”

因而理论上来说,只要按照标题党的套路,人人都可以写出受关注的标题。但实际上却是,总有些标题会让用户感觉枯燥和乏味,甚至觉得被打扰。另外一些却能让用户心甘情愿点进去。

明明用的是一样的套路,为什么有些标题无法让用户买账?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那些标题缺乏用户视角。以为掌握了标题党的套路就完事大吉,却忽视了用户场景的影响。

用一句话说明用户视角的话,就是指假设用户不关注、不在意、不想行动。

具体来说,用户由于缺乏行动的动机和理由,所以你采取的任何刺激用户的手段会统统失灵。这时候,要想让用户按照你的想法来行动,就必须从用户的大脑中找到他们真正在乎的东西。先让用户关注到自己的需求,才能够刺激用户产生进一步的行动。

在写标题这件事上,为什么也需要用户视角呢?

因为我们当下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每天要面对海量的信息。也许你以为标题之间争夺的是用户的一个点击行为,但事实上,更是在抢夺用户有限的注意力。

因此,如果只站在自我视角,你会觉得用户要做的不过是二选一的是非题,接受标题点进去or直接拒绝。这种视角造成结果就是:明明标题很好,可就是乏人问津。而你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若是站在用户视角,你会看到,用户是要在大量的信息之间做选择、做取舍。并且在不同情景下,用户的选择偏好还不尽相同。那么,你就很容易理解,很多时候不是你的标题不吸引人,而是没有找到用户的G点。

微信公众号为例。用户的真实情景是,这么多的公众号,发布如此多的信息,到底要看哪个好?这时候,影响用户选择的是,标题是否足够刺激眼球,更重要的是用户当下想要什么。

 

而不同公众号会选择不同的发布时间,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因为所选时间段更加符合用户当下的需要。

那么,要想应用用户视角,让用户更乐意为你的标题买账,关键就是充分理解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偏好。

用户场景可分以下三种类型:

用户的行为:和用户行为有关的情景。

用户关注圈:和用户切身有关的情景。

用户的刚需:和用户当下需求有关的情景。

 用户的行为 

《行为心理学》指出,要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因为,不同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个人的真实想法。

比如,当一个人正悠闲的刷着微博时,突然蹦出一条婚纱店的广告。大多数人的反应都会是直接刷过这页,或者点击右上角的叉表示拒绝。这种下意识的回避行为,体现的就是人对广告的不爽心情。

 

再比如,得到APP早期推广音频这个交付形式,通过描摹一些常见行为,如早上刷牙洗脸,洗衣服收拾房间等,让人觉得原来可以同时做这么事,为一个行为赋予多重价值。

回到标题上。首先想像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早上刚睡醒,立刻打开微信公众号。TA的行为背后有什么意义?

多数人在起床瞬间都会有些迷糊,一不小心还可能睡个回笼觉,又担心上班迟到。因此就得让大脑清醒过来。而打开微信,看看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就是活跃精神的方式。这种情景下,TA看公众号,就是想要读一点轻松的内容,不用深入思考,随时离开也没关系。

在这种场景下,面对以下两个标题,多数人会倾向于选第2个,看看娱乐八卦提提神。

《复盘无人业态的三点心得:起于共享单车,止于何?》

《半个娱乐圈都在夸?这是他应得的》

 用户关注圈 

人都有倾向于关注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比如固定的长期兴趣、切身利益、群体话题、热点信息、价值偏好等。这就是用户的关注圈。

如果把标题和这些内容绑定在一起,就相当于进到了用户的关注圈里,用户就会更容易注意到你要传递的信息。

例如,在男性群体里,经常讨论的是汽车游戏和美女相关的话题。在女性群体中,则逃不开美容、减肥、化妆等内容。而像股票、投资、房产、金融等则是大众关注的刚需性话题。

 

当你看到这样一个课程推广的标题,《一小时学会房树人绘画心理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懂的人,看到标题直觉反应可能是,““房树人”到底是个什么鬼?”再加上绘画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小孩子画的简笔画。因为没能进到大众的关注圈,就很容易让人觉得,这个课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实际上,房树人绘画心理学是一种认识自我,解剖内心的方法。我们都知道认识自我的重要性,而如果标题中绑定和“认知自我”相关的信息,那么许多人即使不了解“房树人”是什么,也还是会想要看一看这门课程到底讲了哪些内容。

再比如这个标题,《据说这是今年春晚的节目单,可怕》。

虽然大众对春晚节目的期待日渐减弱,但对于春晚节目单的吐槽需要却在逐步增强。每年这个时候,随着春晚节目单的流出,段子手们就开启了吐槽盛会。而对以看人吐槽为主的需求大众而言,这样的标题又岂能错过。

 用户的刚需 

用户的刚需是指,为了完成某个任务,当下迫切需要的东西。有些时候,这种迫切是用户自以为很重要。另一些时候,这种迫切是因为,它是走好下一步的基础。

以学英语为例。我们都知道背一堆单词不代表就能学好英语,但对于初学英语的人而言,如果你说一堆单词无用之类的理论,只会让人对你敬而远之。反而是,给出如何能够快速提高词汇量的方法,才会让人相信你是真的懂行。

这就是用户的刚需。

再比如,借了吗APP的这条微博,“到处都用钱,荷包却很扁”,再配上送礼物、换手机、网购、房租等具体花钱场景,非常形象的关联了用户在金钱方面的刚需。

 

 

 总 结 

想要让读者为你的标题买账:

一、要为用户场景负责,理解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需要。

二、运用正确的标题方法论,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打开欲望。

吸引注意力的标题有三种常见类型:提供读者好处、提供读者有用信息、提供新信息。

比如,《我对比了全网线上营销课,性价比最高的是这个》就是给读者提供好处;《十条建议,写给所有职场年轻人》为读者提供有用信息;《比尔盖茨有了新兼职,跑去时代周刊当编辑》则是提供新信息。

三、使用4U原则(紧迫性、独特、明确具体、实际益处),进行标题自检。

每个U满分是4分,不佳为1分,从4个U角度为标题评分。一个好标题的标准是,至少在3个U上拿3-4分。

 

本文作者@佘雪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2162.html/feed 0
知乎七周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www.f-o-p.com/71337.html //www.f-o-p.com/71337.html#respond Fri, 02 Feb 2018 01:34:19 +0000 //www.f-o-p.com/?p=71337 1 (36)

今年是知乎七周年,这个数字可能让一些人感到诧异:知乎,居然已经七岁了?

是的,知乎早已算不上“小众”,去年9月它的用户数就突破了1亿——这被知乎CEO周源认为是“知乎从社区转向平台的标志”。

知乎已经建立起一套制度规范,让这座1亿人口的城市每天如常运转。如果说微信的护城河,是基于网络效应的用户关系,那么知乎的护城河,就是用户沉淀多年的虚拟资产。譬如,知乎上将近2000万个问题、8000万个回答,以及群体形成的某种氛围,甚至信仰。

正是这些看不见的资产,让知乎在七周年的时候,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打了一张异常朴素的牌:认真。

知乎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最近,知乎官方发布了一则主题为“你的认真,世界看得见”的宣传片,展示了知乎2018年第一波“形象大使”。他们并非明星,而是不同领域的“优秀回答者”。其中有全国不到1000名的评香师,也有更为大众的职业:妇产科医生、数据分析师等。

这些人解释了自己眼中的“认真”, 并带起了知乎站内话题#你认真做过的事#。这次营销,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很长一段时间,知乎的口号就是“认真,你就赢了”。

在“上知乎对你们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下,有个高赞回答只有一句话:在这,没人笑话我“太认真”。短短十个字,包含三层意思:知乎的人很认真,外面的人不太认真,甚至以认真为耻。

七年来,知乎上产生的字数,如果让一个人不停敲,至少要敲满 600 年。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不取分文地坚持在知乎回答,哪怕没有一个赞?

为什么一些专家,为了解决陌生人的疑问,可以彻夜查资料、修改数次,输出上万字?

我们不妨从供需两端,解释下“知乎现象”形成的原因。

未来的知识是网格化的,作为克莱·舍基坚定的拥护者,周源相信每个人都有“富余”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正所谓萧伯纳的苹果理论:交换苹果,则你我各得一只苹果;交换思想,则你我各有两种、甚至更多思想。

认知盈余和分享欲望,是供给方——也就是回答者行为成立的根本。知乎本身的问答结构,则给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入口。人的最高需求是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好为人师”是人之本性,我们总喜欢指出演员念错的台词,以及广告牌上的错别字。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陈独秀”,而现实往往给不了我们太多“独秀”的机会。知乎上数万个问题,就成了人们表现的机会。更何况,知乎带有强烈的“去中心化”属性:强调对问题而非大V的关注,很多热门回答者都是小透明。一些热门问题下,多年前的回答至今还能获得不错的长尾流量

知乎百万用户职业分析(来源:公众号“呓语的黑板报”)

这种问答结构,也恰好适应需求端——也就是提问者的阅读习惯。信息颗粒度很关键,资讯软件的频道划分太粗,搜索引擎的引导太细。知乎上真实用户的提问,正好介于零散信息和精准搜索之间,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

这群人的共同特征是:他们不满于庸俗、粗鄙的信息环境,不甘于被机器“喂养”,却又不愿为此付出更多,比如下功夫调教RSS阅读器,或者去图书馆寻找答案。

第二个好处就出来了:知识付费的核心在表达而非知识,而知乎天然就具备“拆解知识”这个关键要素。绝大多数时候,知乎面对的用户并不是纯小白。

提问者渴望快餐化、随取随用的知识。它可以解决问题,更是一种社交货币,可以拿出去炫耀。随着虚拟资产渐多,提问者就会变成回答者,为新来的知乎er提供货币。

如此循环,知乎氛围就形成了。

从小众走向大众,知乎经历了什么?

这种氛围,能持续下去吗?或者说,大多数人,喜欢这种氛围吗?

很长一段时间里,知乎都是互联网精英人士的自嗨。

知乎早期实行“邀请制”,李开复、keso、和菜头KOL都是活跃用户。2011年一个邀请码,在淘宝上甚至能炒到百元。

2012年,周源曾问团队成员:你们想做一个服务少数用户的产品,还是一个服务大众的产品?所有人的回复都是后者,这才让他下定了开放的决心。

2013年,知乎正式取消“邀请制”,当年注册用户就从40万,飙升至400万。

不过,在13亿人口的中国,百万用户的体量着实不多。既然决定要做服务大众的产品,就干脆把知乎的核心元素抽出来,去对标所谓的人性最大公约数。

这几个词就是知乎一直说的社区精神:认真、专业和友善

知乎开始进行密集的功能迭代,走类似微博的下沉路线。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扩大回答者的多样性,一方面降低普通用户的使用门槛。

知乎的用户认证体系,与别处不同。

大多数平台更倾向于把粉丝数、名人身份作为主要衡量依据,知乎却没有所谓的大V,只有“优秀回答者”。想拿到这个称号,除了要提交现实社会中的资质证明,还要在知乎社区取得较高的“权重”。而这个权重,是根据用户过去在某一领域的回答表现计算的。

另一方面,问答逐渐不再是知乎的唯一形态。除了早就有的“知乎市场”,2017年知乎陆续增加了想法、热榜等功能,开放机构号注册,变得和微博越来越像。

这似乎是内容产品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中国鲜有单纯的阅读工具,即便像“即刻”这样顶着IFTTT的帽子出现、惊为天人的产品,如今也多了热门、推荐、动态等功能,也有了“今天有什么好笑的”这种毫无营养的主题。多亏了这种“下沉”,即刻过去半年的日活,完成了从几十万到几百万的大跃迁。

绝大多数用户,需要一部分“喂养”。大环境如此,知乎也不能免俗。改变带来的好处非常明显,知乎可以尝试分食微博、豆瓣、头条的生意,意味着当人们想关注热点新闻时,会上知乎。当人们想知道热映电影的好坏时,也可能第一时间上知乎。

如我们所见,“如何评价XXX”这个句式,盛行了很多年,它并没有像凡客体或其他网络流行语一样,龙卷风般来了又走了。

“七年之痒”,知乎如何度过?

改变有没有坏处呢?

当然有。

知乎也迎来了它的“七年之痒”。

其实知乎本质上的“认真、专业、友善”并未改变,但内部形式的调整,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它不得不面临转型的阵痛。这座1亿人口的城市,有了雾霾、堵车等“大城市病”,还得无时不刻提防其它城邦入侵。

知乎需要时刻保持警醒,快步小跑的时候,稍有细节变化,一些老粉丝们都可能百般挑剔。另外一方面,随着获取知识的门槛降低、通路缩短,用户的认知也水涨船高。换句话说,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匮乏的精神食粮之间的矛盾。

为了保持社区品质,知乎也下了很多功夫。比如频繁升级的机器人“悟空”和“瓦力”,在识别和处理“答非所问”等低质内容方面变得更加智能。 另外,知乎也在不断更新知乎社区规范。大V乃至创始人的回答,也经常被折叠或删除。周源,建立一个网络社区和建设一个城市是相通的,先把基础设施搭建好,做到位了,自然会有居民、有用户愿意长期住在这里。

谈完“内忧”,我们再来说“外患”。

不断扩张的边界,让2017年的知乎竞争对手林立。在问答领域,今日头条已经拆分出悟空问答,BAT和微博也都有相应的问答产品,只不过大多内嵌在内容分发平台上,比如阿里的UC问啊、腾讯的企鹅问答、网易的问吧和微博问答。

知乎大V会不会去其他平台施展拳脚?肯定会,但不会对知乎造成太大的打击。因为在知乎大V迁移成本还是太高。他们在知乎的虚拟资产,不只是自己日积月累的回答,还有一批不同于其它平台属性的粉丝。

直播平台主播跳槽时有发生,因为各家环境差别不大,且一个头部主播可以撑起大部分流量。而问答平台的竞争逻辑,却和这有着天壤之别。说白了,普通用户心中,一个合我口味的平台,要比我喜欢的大V,重要得多。

几年前,“知乎的商业模式”这一问题下,还有图书出版、线下活动等杂七杂八的回答。而今随着知乎市场开放、内容形态扩张,知乎的商业模式已经比较清晰了:知识付费和信息流广告,成为主要的营收来源。

知乎用户更能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更加任性和挑剔。如何满足这些“认真”的人,优雅地赚钱?如何在信息流和知识付费的战争中,躲过巨头的镰刀?对于擅长解构难题的知乎来说,这是摆在面前最大的难题。

 

本文作者@吴怼怼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世纪

78

]]>
//www.f-o-p.com/71337.html/feed 0
2018 年微信公众号,还有哪些可能性? //www.f-o-p.com/66781.html //www.f-o-p.com/66781.html#respond Wed, 27 Dec 2017 03:11:35 +0000 //www.f-o-p.com/?p=66781 4 (25)

身边抽身离开公众号,或者不再将公众号作为主战场的新媒体朋友似乎越来越多。

而公众号似乎在不断释放利好消息,比如全面开放原创功能。订阅号改为信息流的传言也不绝于耳。

本文将沿着之前公众号迭代的逻辑,拆解过去 5 年公众号的改革逻辑,以及预测 2018 年微信公众平台改革的趋势。

 

1

公众号的 3 大迭代层级:

基础平台到企业赋能到商业闭环

12 月 14 日晚,微信公众号后台低调做了改版。首页去掉了 Beta(测试)字眼,Logo 也由灰色变成了绿色。

▲ 改版前后对比图

对于张小龙这样有产品洁癖的人来说,5 年后公众号似乎达到了他满意的标准。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看做,这个曾经把 QQ 邮箱做成 “七星级产品” 的产品经理对 Gmail 的致敬—— Gmail 从 2004 年内测到 2009 年正式推出,也经历了5年。

 

想要预测瞻望未来微信改版的可能性,首先要看回顾历史。这 5 年来,微信公众号的重大更新节点,基本都围绕着 5 条基础线——

  • 平台基础建设——主要集中在 2013、2014 年,后面都属于修修补补。
  • 建构内容生态——从 2014年开始到现在,以原创为核心。
  • 完善开发平台——从服务号到小程序,为开发者赋能。
  • 完善电商生态——从微信小店到微信小程序电商。
  • 完善商业闭环——从流量主到互选广告  。

公众号这 5 年来的更新迭代,可以把公众号的更新分为 3 个层级——

第一层是基础平台层,即支撑公众号的基础结构。

第二层称为赋能层,腾讯董事刘炽平的在年会上关键词也是 “赋能”,其表示腾讯已经成长为一个社会型企业,其背后连接了很多企业,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微信公众号的生态中通过建设内容,产品,电商生态给企业进行赋能。

最后是商业闭环层,公众号通过广告变现,同时打透支付,给后面创造更多可能性。其中商业闭环层会始终渗透在企业赋能层。

 

一、基础平台层

2012 年 8 月,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

据当时负责上线产品经理杨魏茂在其公众号回忆,公众号诞生之初并没有远大的布局战略,即便是连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这句为大家所熟知的广告语,也是后来才确定的。

微信公众推出后,首先做的就是完善基础平台层。更多指后台系统,高级接口开通,数据统计等搭建。大部分的工作已经在 2014 年完成,后面都属于修补工作,比如新增视频播放统计,留言置顶等功能。

从 2014 年到现在,后台改版基本围绕着 3 个维度——易用性、丰富性和美观性。

明年最期待的是公众号后台 APP 能否正式上线。

其实这很早就已立项,2016 年 5 月还向部分用户开放了内测,当时和菜头专门写了篇文章。只是后来就没有消息,据说张小龙觉得还不满意。

目前小程序「公众平台助手」可以支持看数据,留言。但最主要的编辑图文功能,都还在 PC 端,比较麻烦。

推出APP后台,降低创作成本,吸引更多创作者来,尤其是中老年。这也是为什么简书,美篇这类应用能崛起的一个原因。

二:赋能层——内容生态:三座大山

绝大多数企业做新媒体还是以媒体传播为目的。目前公众号单纯从分发体系来看,一共涉及到三方——

  • 供给侧:主要指新媒体企业,负责提供内容。
  • 分发侧:主要是微信公众号,目前主要基于去中心化的社交分发。
  • 需求侧:主要指是用户,通过会话,朋友圈,订阅号等入口触达。

 

目前公众号内容生态主要的矛盾集中在了供给侧。

1、供给侧的 “腰部账号陷阱”

对于供给侧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阶级流动几乎停滞。

准确来说,是腰部以下的新媒体企业干不动了,我们可以看以下 4 组数据——

  • 公众号目前注册的数量已经突破 2000 万, 2017 年 9 月活跃公众号 350 万。
  • 2017 年 9 月,根据侯斯特统计,图文打开率平均 2.75%。同比 8 月降低 6%。
  • 2016 年,公众号粉丝数大于 100 万的占 1.8%,78.6% 的号低于 1 万粉丝。
  • 视觉志《谢谢你爱我》阅读量超过 4000 万,相当于平均每 23 个人就有一个阅读过。

重点看下第三组数据。根据目前新媒体账号体量,我们可以大致划分出三种状态的公众号。看各个所占百分比可以看到,目前的公众号基本上符合了幂律分布。

(1)大号:既得利益者,上有远虑

头部账号日子目前基本上都聚焦在变现,无论是知识变现还是广告、电商变现。

他们掌控着舆论大多数的话语权。虽然没有官方数据,但可大胆预计下 1.8% 的账号,可能垄断了 50% 以上的微信阅读量,从视觉志那篇4000万的阅读可见一斑。

 

超级大号们也存在烦恼,主要来源于公众号存在系统性风险。

对于涉及某些领域的号,封号似乎不是黑天鹅事件,而是灰犀牛事件。今年 6 月就有 25 个娱乐大号遭到封禁,包括毒舌电影,关爱八卦成长成长协会已经完成融资的大号。

 

(2)腰部账号:正值当年,尚能饭否

腰部账号主要指粉丝 1-100 万的账号,他们占了 19.6%,这也是公众号体系内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诉求更多是涨粉和变现共存。

对于涨粉,想要进阶到头部账号,比较困难。

基本快速涨粉的方法都写到了微信公众号违规的条例里面。难得有好的方法,但目前市场教育速度太快,大家一拥而上。以前一个办法可以用 1 年,现在只能用几个月。

比如社群裂变,今年上半年还跑得很火,到了下半年整体拉新率出现明显下滑。

 

对于自媒体来说更重要的是变现,受制于粉丝数的量级,腰部以下的账号变现的能力有限。微信对刷量的打击,也教育了整个新媒体投放市场,大家变得越来越“精明”。而腰部账号特别是5万阅读以下的账号,是注水严重区域。

 

一旦自身增长粉丝的速度跟不上变现的速度,那这个号基本上就属于慢慢坍缩状态。笔者投放过一个账号,一周7天每天头条都是广告,变现过于猛烈。后来垂直行业内的账号不再投放,接了一些黑五类的广告,最后号已经不更新了。

 

(3)尾部账号:生无可恋,回天乏术

尾部账号指的是粉丝小于 1 万的账号,占比 78.6%,这也是公众号目前最大的集中的分布区。

 

没人,没钱,没资源,这是尾部账号的三大门槛。死守着几百,甚至几十的阅读,大家慢慢觉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很多企业选择了裁掉部分新媒体员工,新媒体人或是转岗,或是走上了《新媒体从入门到放弃》之路。

 

2、平台侧的 “不甘心”

 

微信公众号作为平台接近于完美。但是虽然其有庞大的体量,但目前系统发挥的势能并没有最大化。

(1)广告收入不够

之前有人估算过 2016 年 Facebook 在北美 ARPU 为 16 美元,同期的微信大概为 9 美元。这其中不只包括广告的贡献,而是在支付、生活服务、社交游戏并存的情况下。

 

2017 年 3 季度整体腾讯广告的营收的是 69.20 亿,同步增加了 63%,主要来自于微信的朋友圈和公众号的推动。

微信在这块想象空间仍很大。

(2)今日头条的 “釜底抽薪”

 

今日头条之前还在和腾讯新闻天天快报打群架,现在已经凭借自己的产品矩阵脱颖而出,用户粘性也远高于后两者。

今日头条现在已经开始单挑微信,今年开始尝试建立用户关系。今日头条最直接的方法论就是砸钱补贴。

微信不必担心大号流失,但一直得不到流量的腰部以下账号存在出逃的可能性。

3、需求侧的 “不舒服

目前微信公众号对于用户的体验并不好,信噪比降低。

一是订阅号打开体验差,大部分人的列表上满是小红点。二是目前朋友圈被营销类信息占据,长此以往会大家会进入沉默的螺旋,活跃的越活跃,沉默的越沉默。

 

2

公众号不会一下子强取豪夺

但会逐步削弱自媒体的权利

 

1、供给侧改革

虽然幂率分布是社会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的结果,但是如此庞大的尾部账号停更,会面临系统失衡的风险。

对于供给侧的改革更多的是落实到企业方面,但对于平台方微信来说,怎样更好地制衡,本质就是控制流量的走向和质量。

所以包括微信也会有一些动作:

● 坚决淘汰劣质流量

劣质流量比如说色流,赌博类,诈骗类流量。比如免费抽取 50 元话费网页。类似于这种流量,其实每天的量非常大。这些流量之后会被逐步清退。

● 防止营销号刷屏

群控的流量是非常大的,传统意思上的微商并没有多大势能,所以也在严厉打击营销号。

▲ 一张广泛流传的图

比如群发限制现在已经越来越严了。据说最近又打击了一批多开账号,甚至有很多用户误伤。

● 扶持原创号 

2015 年 2 月微信上线了原创保护功能,对于原创从流量,赞赏,广告上都予以倾斜。这也是微信整个内容生态建立的基石之一。之后上线了一系列关于原创的保护措施。

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更多的资源倾斜。比如如果有信息流出现,原创号的可能会有优先分发权。

● 支持公众号间流量转移

2017 年 2 月公众号允许公众号迁移,此举彻底盘活了公众号交易市场,之前公众号交易一直处于地下,处于风险之中,出尔反尔的案例也不鲜见。

支持公众号迁移包括后面的支持改名功能,让公众号交易变得顺畅的多。尤其是有便日后大于吃小鱼的大号,小鱼(腰部账号)吃虾米

今年会是整个公众号吞并大年,之前11月还在求购号的视觉志,据说已经开始出手了。

 

2、平台侧改革

平台侧的改革主要取决于 用户需求体验和商业诉求。

腾讯的张志东曾说微信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就是商业模式建立得比较干净,不是在透支流量状态下做的,“你会发现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分支道路让你去选择,看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做选择。”

所以在内容生态的改革逻辑下,首先是考虑用户需求,其次再考虑商业化。

 

(1)用户需求层面:信息降噪化

在公众号层面用户痛点最大的可能就是噪音太大。除了在朋友圈的被营销信息刷屏外,订阅号本身的分发逻辑也存在问题。

张小龙自己也吐槽过:“假设用户对这样的号不喜欢,不断骚扰他的意见越来越大。微信里可能会出一个功能,其实对用户说以下这个号3个月没有访问了,是不是可以退订了,那就可以退订了,这样的话对更大的号反而是一个更大的损失,但是从用户层面,这是真正的用户价值。”

所以怎样让用户更高效率的获取信息,这可能需要功能层面的改变,这点后面会结合算法分发来讲。

 

(2)商业收入层面:

微信上目前绝大多数商业收入是广告。广告收入=内容曝光量点击率单价

所以在提升商业收入层面,可以简化成提升这三个量。

首先是内容曝光量,为了提供更多曝光的位置,微信做了如下几步——

① 增加一级分发入口

增加了 “看一看” 和 “搜一搜” 的一级入口,可以提供内容分发

② 增加二级分发入口

在搜索框里面增加了公众号的露出

③ 增加广告曝光位置

在文章中也支持小程序广告,进一步增加曝光。

但是目前来看,增加曝光位置对公众号文章打开影响不大。

根据侯斯特17年一季度的收录文章阅读来源分析,“看一看” 这些场景被归为了其他来源,只占了整体的 3.13%。

真正的阅读量的大头还是来自于 “公众号会话” 打开入口,占整体的 65.43%。所以这个地方的改革是重中之重。

但订阅号本身只有一个入口,曝光位置的是有限的,目前是折叠状态,不可能拿出来全部下放到会话入口。所以有可能的改革点就出在展示的形式,也会影响到后续的点击率。

上文也提到了目前订阅号去中心化的分发的状态,用户的信噪比低。一般评价分发会有两个指标——

① 分发效率:用户触达所偏爱的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及操作复杂程度

② 信噪比:用户偏爱内容与不偏爱的内容的比例

我们回过头看下算法分发,机器推荐信息的动机更加公平,只考虑用户的利益,而不会考虑内容生产者的利益。分发的效率很高,信噪比相对中等。

算法同样也是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张一鸣在阐述头条价值观的时候也提到 “头条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认为是——提高分发效率、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这是最重要的”。

但是算法分发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会产生 “信息茧房”,也就是说算法只会给你推荐你想要的,用户主动去拉取(Pull)兴趣点。而不会推送(push)给你另一个可能你需要了解但不感兴趣的。

所以将社交分发和算法分发融合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关键是要看配比。

网上之前曝光了订阅号尝试信息流的截图,从用户体验方面其实是要比之前好很多。

从商业的角度上,信息流下用户点击一篇文章的路径从两步缩短成一步,可以大的提升点击率。

很多人说如果采取这种形式,大号将会被压缩,尤其是其品牌价值。我认为这是一个趋势。

微信的去中心化分发,实际上是变成了多中心化的小岛,这并不是微信想看到的。微信可能会压制超级大号的扩张空间,大家可以发现订阅号中基本上没有大号,可以超过3000万这个数字,从去年到今年一直都是。

另外我们在谈到最后一点对广告收入影响最大的是定价。

虽然微信已经开放了互选广告这类,试图从超级大号上分一杯羹,比如让宝马等广告在夜听等大号上投放,但是这类投放本质还是 CPM 的逻辑,更适合品牌曝光。

而真正的大头,效果广告的钱,大多数还是以软文形式,被紧紧的攒在自媒体手中。想要转移定价权,通过信息流分发模式可以做到,那时流量已经不完全攒在自媒体手里了。

可以预见的是,微信不会一下子强取豪夺,但会通过信息流的改版,逐步削弱自媒体手上的权利。自媒体只拥有粉丝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粉丝说根到底还是微信的。

当然信息流就算真的要改版,也不会太快,最快也需要到明年下半年。所以给大家准备的时间还是有的。

但是对于腰部以下账号的逃离,微信显然要做更多的工作。就像《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的:“就像革命的发生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3

微信的产品生态

从服务号到小程序

产品生态的开启节点是,2013 年的 8 月,微信开放订阅号和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最开始是作为一个媒体平台。后台 mp.weixin.com 中 mp 其实是 Media Platform(媒体平台)的缩写。

服务号的诞生意味着微信将其作为一个开发功能平台的定位开始出现。

产品型的创业项目通过服务号可以直接落地,查违章的微信路况(现改名为微路况),制作个人H5的卡娃微卡这些产品开始涌现。

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把服务号当成一个功能开发工具,而把它作为一个营销工具,用来发促销类信息。所以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占据会话入口的服务号的打开率和订阅号差不多,但阅读原文率要高出6倍左右。

▲ 侯斯特 2017Q1数据

鉴于此,某种程度上来说,小程序是服务号的“升级版”,是腾讯战略级重点。

小程序最开始野心是打造成轻量型的 APP,再造一个微信 OS。

小程序上线的前半年没有引来想象中的爆发,火了以下的“匿名问问”也遭到了封禁。直到下半年真正开始声量起来。目前能看出的是在线下以及电商方面潜力最大。马化腾今年跑了重庆、合肥等地,推广小程序乘车码。这类高频线下场景,也表示微信支付支付宝进入了拼刺刀环节。

可以预测的是明年小程序会有更多的场景接入及延伸。据某消息源称微信可能会增加小程序曝光入口。可能会放在对话框加号的旁边,或者下面的下拉展示栏中。

观察目前小程序榜单,排名前几要么是电商APP,要么是连接线下的。真正的工具型APP上榜并不多。很多大厂家做小程序APP可能只是一个摆设,为了做而做。

想要真正的激活这些APP,可以大胆的设想下,小程序结合这个对话位置可以做类似小米的直达服务——传送门这类的服务。根据语义去判断,而腾讯在这块无论是生态包括AI都是完全有能力先比厂商做起来的。

所以对于工具型,包括社交,视频等APP,大家依然可以押注在小程序。继续坚持,随时看政策,明年这块微信肯定会给大家更大的惊喜。

4

小程序承载着做电商的野心

就像阿里一直有做社交的心,腾讯也一直有做电商的心。

虽然腾讯把电商的半条命交给了京东,但是同时也投资蘑菇街,卷皮,拼多多等。

腾讯基于微信的电商生态,在公众号刚成立就开始布局,2014 年时还参与投资了口袋购物(旗下产品微店)投资,金额高达1.45亿美元。

但之前微店,包括有赞一开始想做流量分发平台的,但是发现微信是去中心化的,没有办法向淘宝一样有集中的“搜索”入口,所以最后都做成了SASS系统。

目前整个公众平台的电商体系则全力依托于小程序,包括12月微信小店可以自动生成小程序。

小程序上线以来,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以拼多多、蘑菇街为代表的非公众号体系的小程序电商;还有有赞这类的小程序电商撮合平台;以及自营型的以公众号为体系的小程序电商,例如“小小包麻麻”、“于小戈”、“味姨”。

 

通过拼团等小程序结合社群,社交电商被彻底激活。就算是相对低质的流量也已经跑通,绑定了200多个营销号的“女王的新款”,据说其月流水已经过千万。而腾讯投资的拼多多其二季度电商渗透率已经超过了京东。

 

 

无论怎么样,摘掉Beta后的公众号,也承载了更多使命。对于企业,机会其实并没有减少,小程序,包括订阅号改版的窗口期仍然存在,顺势而为是最好的选择。

 

本文作者@火火的新媒体铺子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世纪

78

]]>
//www.f-o-p.com/66781.html/feed 0
张小龙VS张一鸣,微信已经老了,头条永远年轻? //www.f-o-p.com/64343.html //www.f-o-p.com/64343.html#respond Wed, 06 Dec 2017 06:17:54 +0000 //www.f-o-p.com/?p=64343 1 (25)

朋友圈权限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清理不常联系的好友,这两年微信的种种举措都在说明,这个9亿日活产品的增长已经到达峰值,只能通过不断做减法优化留存促进活跃,来延长用户生命周期。搜一搜看一看业务浅尝辄止,打了一整年鸡血的小程序终于还是没成风口。微信在防守,微信在不断退化。

今日头条在过去两年里不断延伸作战半径,顺着短视频UGC、国际化三大战略一路高举高打。西瓜内涵火山抖音,今年全部迈过2000万日活门槛,国际化越挫越勇大举收购,明年要全力压微头条和悟空问答。这是当下BAT都不具备的战斗动员的能力和业绩。头条在进攻,头条在不断进化。

微信跟头条,一个自上而下,一个自下而上。这一退一进之间,是两家不同世代公司的产品理念、CEO特质、战略能力和战术执行这些层面的差别带来的。

如论团队作战能力,微信团队被高估,头条团队被低估。

虚惊一场的看一看

“微信深夜突放大招,新上线的「搜一搜」、「看一看」百度和头条怕不怕?”

这是上半年「搜一搜」、「看一看」刚上线时科技媒体的标题,现在年底对照微信的庸庸碌碌和头条的高歌猛进,看一看没能对头条构成任何威胁,我可以非常坚定的反问:看一看如此束手束脚,微信切信息流还有机会嘛?

微信看一看(当时还叫朋友圈热文)的KPI是年底到2000万DAU,但到今天,10%的目标都没完成。即,在9亿日活的微信里,每天使用看一看的用户还不到200万。

跟头条自下而上从基层大众用户群做起不同,雷声大雨点小的看一看选了条自上而下的路。看一看的内容源和测试用户群到现在都还是白名单机制,微信注意把控账号文章质量,测试用户也是受过好教育的职场人群,团队还特别在意产品调性这件事,特别怕看一看变low。据说有个朋友给张小龙反馈在看一看里发现了篇比较low的文章,小龙哥还很重视,让团队清理了内容源。

而且微信秉承了一贯克制的产品理念不打扰用户,看一看默默的躺在一个四级入口插件里,连个小红点提醒都没做,至于内容产品唤醒日活利器的push强推更是想都没想过。甚至把默认关注的腾讯新闻换做看一看入口等,这些在现有条件下的资源调配也都没做。

看一看的入口藏的深,产品不给力,测试样本和数据吞吐量都很小,这些都是问题,不过最关键是团队投入还跟头条远远没得比。看一看的技术团队都在北京,只有20多人,由一位在腾讯呆了6年的3-3带队。我接触过其他信息流产品的团队mapping,只能认为,微信对这块推荐业务的投入,还远没把他提到战略高度。而且对人才和节奏控制的如此缓慢,这甚至不像是张小龙主动发起的项目。

比照头条,微信有着更丰富的用户数据,但是推荐业务依然迟迟无法展开,主观上的猜测,可能会认为是微信安于现状压根不重视这件事、大公司弊病管理内耗、腾讯层面另有安排,或者微信的战略能力和战术执行水平都差。

但如果让行业一线的同学做定量的分析,则可能是:

1)微信的内容供给生态比头条差。微信对平台生态一直没有积极建树,完全的放任无为,比如优质自媒体保量,活跃账号健康度等,从来没有考虑过真下力气干涉。公众号只在头条号最初刚起时有优势,但是现在打开率下降,用户阅读效率远不如今日头条。头条号会更仔细的考虑内容供给系统生态,从消费倒逼供给,更关心帮助内容创作者找到读者。

2)社交数据并没有带来足够多的推荐增益,用户在朋友圈表现出来的不是真的我。比如我在朋友圈转发幼儿园虐童的文章,其实并不代表我对社会公共议题感兴趣。社交信息在冷启动时很有用,但是在资讯阅读里面不是非常有效,就跟百度无法完全拿搜索来做兴趣阅读启动一样。过度使用朋友圈数据,使用社交数据,导致推荐太过单一,无法做退场,无法把握灵敏的兴趣探测。

3)只有20多人做推荐,不足以做好这件事。现在微信做阅读没有统一领导,而且体系内各条线都是独立作战,这种松散凑合的合作方式无法形成系统合力。

4)微信的主场景不是为阅读服务的,碎片化的阅读跟碎片化的沟通,这两种产品认知无法调和。

头条的作战半径

张一鸣在14年融资时提过个概念,今日头条单位面积内的算法工程师数量,全球最高。

到2017年他们又有个新提法,今日头条现在部署的服务器台数,非上市公司里面最高。

张一鸣说今日头条做的都是一类产品,是沿着自己的产品理念和产品主线,以推荐为基础,以智能匹配为基础。在别人做的基础上做出创新,不是模仿抄袭某一家。不是具体针对某一家。其实他的潜台词是,我的算法发动机足够牛逼,只要把内容做到80分,靠标准化就可以干掉大部分内容平台。

今日头条是迄今中国移动互联网最野蛮的公司:先靠机器学习技术搞定 “产品留存”,再搞定资本融很多钱,建立内容生态,最后靠 “强大变现能力” 做流量聚合,做大营收(坚决不要利润)“变现能力弱的” 和 “没有强社交保护的” 都会被今日头条在未来 5 年全部洗劫干净!
变现能力 变现能力 变现能力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张栋 机器学习专家

基于用户越多数据越多推荐越好内容越多的产品正向循环,头条对内容和数据的认知也远比同行路线。如今头条正将他这套核心优势成功地、有机地、有效地嫁接在他想要攻入的竞争对手的势力范围,而且头条可以把它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不断的后发制人。

同样是做一个发动机,你说你也是做发动机,我也是做发动机,我的性能比你强,强又能怎么样呢?强到一定程度,量变到质变。原来的发动机是放在汽车上,后来这个发动机可以放在飞机上,就可以飞起来了,能飞起来和只能在地上跑的区别是巨大的。   —祁国晟 国双CEO

都说头条在抢百度移动端的市场,那么头条的作战半径也该类比搜索引擎。搜索必须开疆拓土,因为决定他用户体验的就是长尾,任何找内容的需求都会被他打。推荐如今也是一样,所有可以用推荐改造的更好的内容平台都在头条关注范围之内,“在连接人与信息这条路上,他要做的是聚合所有信息平台。不拘泥于文字、图片、视频,甚至以后任何未知形式的表达;也不限制在交通、股票、娱乐等维度。”头条最新的使命是让人工智能更好的造福人类。

即,头条从之前的看新闻看资讯,现在要满足一切内容消费的需求,要覆盖所有手机终端。原本这是微信公众平台才有机会染指的目标,但可惜微信做推荐一直没进展,微信公号分发形态单一造成分发效率的折损,以及朋友圈的一成不变,相当于是微信主动让出了这个市场。

如果把全网内容消费流量分为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即每一个创作者都能够获取的推荐算法流量和粉丝可见的更稳定忠诚度更高的社交关注流量。头条在公域的内容推荐基本做到极致了,但也常被诟病的就是头条赚钱,自媒体不赚钱,跟微博微信快手反过来,所以头条只能不断给用户提供补贴。

由于创作者在私域的变现才是赚大钱,即便是微博最穷的时候也不耽误段子手赚钱,想提高创作者对平台的忠诚度还是要鼓励在私域的积累和变现。所以头条明年要强打做粉丝,问答也可视为一个阅读型产品向关系链转移的尝试,推荐努力做人跟人的匹配上去,做大私域流量,解决存在感和社交反馈的问题,然后再介入私域流量做收割(新浪微博的做法),至少又能做一年。

头条最初起家时打着聚合的名号,其实已经把内容重构了,当时的用户就已不知道源头只知道头条,头条做了一层截流。但如今策略大调整,“我们还在强化作者头像的露出,希望用户记住作者。”

短视频、UGC(社交)、国际化全面出击后,兴趣内容和垂直社区有可能会是头条的下一个战场,豆瓣天涯猿题库汽车之家、东方财富网这些产品可能都会在头条的射程里。业务头条最适合做大众的生意,在讲求效率的地方,算法把活干很漂亮, 然后不断复制八十分的东西就可以成功,而大部分短的碎片化的内容都符合这个特质。

至于头条不会去碰的边界,当下可以认为是自制内容、艺术创意和作品领域,因为艺术在于生产质量不可控,用户反馈也是不可控,生产和消费两段不可控,这不符合机器理性。通过数据化生产出来的内容是没有梯度可言的,80%的标准内容需求里不会有大IP,只有廉价的快消品。

张小龙VS张一鸣,英雄与机器人

69年出生的老张和83年出生的小张,一位是直觉型天才产品经理,一位是高级AI机器人。

英雄习惯将自己的意志表达到透彻,会事先考虑自己作为一个理性人的感受而非大众,但架不住魅力就是无可阻挡,“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在微信这颗孤独的星球上有十亿人的精神与其共振。“产品经理更应该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来把握用户需求。” 当然后来小龙哥也说人文只是一个侧面,要以用户需求和理性为基础,但“人文的东西其实是贯穿整个产品的脉络,或者说是它的灵魂所在。”

而机器人是没有情感不重视自我感受的,他甚至能够控制自己的性情和欲望,用意志力克服缺点。机器人的目标感非常强,他想要捕捉的就是大众,只关心有普适性的事情, 只关注面对所有人的事情,其能力即在于稳准狠戳全部人的敏感带,为其服务,“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你想要的我都给你,我甚至能够比你更了解你。

微信的产品看感觉,之前安卓版的设计方案改来改去,跟豆瓣改版一样怎么改都有人骂,最后还得张小龙出来解释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而头条则非常在意数据驱动,大家自认产品感觉都不好,就多做AB。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悟空问答这些个名字好像都是发了N多个马甲包N多个名字最后敲定下来的,就连火山里两个小视频之间那条缝的宽度都是做几百组AB做出来的。

张小龙的办公室挂着一张苹果Think Different的海报,上面的人物是爱因斯坦、乔布斯、鲍勃迪伦、马丁路德金。张小龙的饭否头像是已故歌手科恩在1994年发布的Recent Songs专辑封面,他会在微信3.0的开机页上放出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谨以此版本纪念迈克尔杰克逊,感谢他的音乐陪伴我们的产品开发之旅。“

槽边往事博主和菜头写张小龙,

“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和每天深夜的音乐,张小龙没有什么别的嗜好。

程序员时代的烟瘾一直保持了下来,他是广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费者,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人,中国为数不多具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

他是那种因为喜欢《蓝莲花》歌词,就一定要问许巍买下版权, 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他也是那种喜欢同事小女儿涂鸦,就把一幅涂鸦画和《蓝莲花》一样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去年《财经》采访张一鸣,问对他个人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他列了《活法》、《少有人做的路》、《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基础生物学》几本书。

源码资本创始人曹毅评价张一鸣,

“他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但他对很稀有的大东西,是充满了一种必须拿下、全力以赴的,所有的资源,然后大力出奇迹。他对PC到移动的底层气候变化讲的很清楚。他有很强的洞察力,并且能够很迅速的就采取行动,他在最早期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其实在全球范围内,今日头条是引领了一个模式。”

在我的观察里,老张和小张都曾是Google Reader 的重度用户,且都对GR有强烈不满,因为GR一开始就不是为懒人和大众服务的。然后他们在微信和头条里,各自从不同层面对GR做了继承和改进。

13年初佩奇关闭GR,很多意见领袖表达愤慨,当时还是nobody的张一鸣却专门发文叫好:

“在我使用过一段Google Reader后,就已经不看好它的前景。

这里订阅模式对用户要求太高,用户需要自己去想好“我喜欢什么,我订什么”。 能达到这两个条件的用户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愤慨的Google Reader用户多是媒体从业人员。一款本该面对大众的产品却只能满足的是很小的一部分用户的需求,那就注定不会走得长远。

什么样阅读器更智能更适合大众,我的回答是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荐。”

同样是针对懒人和大众做设计,张小龙在他封神后那次产品分享里这样评价GR,

“现在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说微博出来以后把阅读给扼杀了。事实上,可能大家刚毕业姑且会用一下Google Reader这样的东西读一些文章,现在读得越来越少了。这并不是说大家的学习性出了问题,而是一种天性在这里。”

最先摧毁RSS的产品就是微信公众号内容分发问题终于有更优雅的解决方案了,以开放平台保障读者端体验,以『关注并阅读朋友』解决创作者成长路径和打通内容传播链条,尽管他仍是以订阅的形式出现。

微信PK头条,谷歌的神与术

头条全系产品大致有微信1/5的日活,但是头条公司的人数已经是微信的10倍,且还在高速扩张中。这背后反映的是张小龙和张一鸣对商业和人才的理解,以及团队作战方法论的差异。

微信推崇精英文化,面试跟谷歌一样都是8轮(3个本部门,3个面试委员会,2个直接汇报张小龙的GM),即便是腾讯内部员工想要进来或者微信离职员工想要再回来,都需要8轮面试。关于微信的团队管理,张小龙推崇小公司精神。

“往往我们会发现一个大公司反应速度比不过一个创业型小公司,可能就是因为人多了以至于流程化、僵化了。越大的团队就越容易形成一个流程,一旦有了流程就把所有的人束缚住了,所以应该说把团队拆小并且少一点流程,把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发挥出来。”

微信为了不变复杂,保持小且精干的团队,到现在还是千人规模,在广州艺术区,那个跟北京798一样文艺的平房区。

张一鸣对HR提的高标准就是要能写出《How Google Works》这样的书,HR要能对如何组织,以及如何动员产生效率有理解,而不是只做日常招聘事物的工作。关于业务复杂度和优秀人才密度及公司流程规则的问题,张一鸣是这样看的:“公司为了不变复杂,保持小且精干的团队。但这样并没有什么用,一个平台型或者一个大型公司,肯定会尽可能地吸收生产要素,变成一个很强大的系统。只有吞吐量大的系统才是好系统,才能创造很大价值。所以保持复杂度低、团队规模小不是想做大事业的公司的解决办法。”算进各地的销售,头条团队人数早已超过一万人。

尽管两家公司创始人都非常崇尚谷歌,但微信和头条吸引的并不是一类人。微信是精神气质更像,头条是业务打法更像。微信更相信人的直觉,团队非常神秘非常封闭,就像凌晨几点一波产研在会议室里憋出个小程序一样,改来改去得张小龙出来解释才行。而头条是数据驱动的工程师文化,几乎只认数据,公司开会一直都是怼天怼地,张一鸣的话也可以被喷。一切事情都要找到最优解,用数字量化一切。

张小龙认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很难复制。所以我对各种方法论、成功学一直比较怀疑,我认为没有一种方法论是说,只要做了A就可以得到B,你可以说如果你做了A更有概率得到B,也不知道提高了多大概率。” 微信是直到15年才开始建立数据分析团队,而且这家公司并没有表现出过有多深刻的相信数据。而头条则一直很相信数据驱动方法论的力量,一切必须是可数字化的,不关心那些不可量化的事情,一切做到可检查可追溯。涨要知道为何涨,跌要知道为何跌。整个团队融会贯通的能力真的很强,跟海绵一样,遇到好的快速吸收。对于所有涉及概率的地方,一切都以跑个AB作为最后讨论的终结点。

张小龙是控制力非常强的人,不重要的事情不做,不断砍东西,只做最大的东西,比如小程序。但他的战略时有错漏和误判,比如在朋友圈外没有管内容分发的事。微信公号12年崛起时如花大力气来做,其他新闻客户端包括头条在内的所有人可能压根就都没机会。但Facebook在美国,可是把关系和内容分发两件事全都给接管了。

社交为主分发路径的产品注定会造成中心化,在FB和INS乃至快手都跑通推荐和关注关系,微博都加入兴趣流来做公域私域流量调节融合后,微信却被不打扰用户的产品理念束缚住。如今微信信息组织逻辑已经非常落后,包括微信公号和朋友圈都还是只有最原始的时间线一种排序。推特开创的这种“时间如流水的法则”是很棒,但现在推特也早改了不再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几乎所有人都已经充分完全验证,完全靠时间排序和关注分发是极其低效率的事情,世界早已进入算法时代,而微信还停留在web2.0。

工作推进层面,头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敢试,业务打法非常激进,是“人家说我们做不出,那我一定要做出来给大家看。”头条从来不相信别人说不行,自己没试过就不否定任何事。大家都说付费广告买量亏的时候,别人投二百万试一试不行就放弃了,头条直接先拿一个亿出来试试,像国际化这种战略中心屡败屡战还不断加码(抖音已经在日本区App Store登顶霸榜好几天了)。年初也没人看好抖音火山西瓜内涵,结果是现在全面开花,连同被视为S级创业公司的快手都被狙击得毫无应对之策,其他所谓大公司的应对和跟进策略也跟纸老虎差不多。

如果阅读真是微信团队的宿命,那请给用户更好的阅读产品。如果聊天场景跟阅读天生是互斥的,微信只有“沟通工具的进化”一个使命,无法保证能够在产品内有完美的阅读体验,请再开条产品线做好阅读。微信这种多年不变的成熟商务风,已经等于先天把年轻态的内容消费拱手让人。谷歌脸书也没把所有的功能服务都放到一个产品里。

另外,微信把团队全部放在广州这个并非互联网人才高地的城市,是极其不明智的决定。小公司这样玩可以,但微信这个用户体量的公司这样干完全就是灾难,想要上个新项目都不太可能招到合适的足够的人来试错,不信你可以查下广州的算法人才分布储备。

在10月份GGV的大会上,李宏玮问张一鸣,如果去做新的创业会是什么?张一鸣说,现在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希望今日头条能够做到谷歌那样的平台。“谷歌可以不设边界,我们希望头条可以这样。”

头条刚close这轮已经是300亿美金的估值了。

 

本文作者@潘乱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信息流广告投放  广告投放平台

78

]]>
//www.f-o-p.com/64343.html/feed 0
从智能推荐走向智能社交,今日头条的智能社交有多大胜算? //www.f-o-p.com/63475.html //www.f-o-p.com/63475.html#respond Tue, 28 Nov 2017 03:07:35 +0000 //www.f-o-p.com/?p=63475 4

今日头条宣布400亿流量扶持微头条后不久,我们在微头条上发现了大V和菜头的身影。

在“2017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上,张一鸣说,今日头条将从智能分发时代走向智能分发和粉丝分发相结合的”智能社交”时代。同样作为80后的张一鸣,内心住着一个扎克伯格,现在看来这个痕迹越来越重。

从最早押宝信息的智能分发,再到后来发力的短视频,今日头条不仅踩对了这两个风口,并且或多或少启发了这二者的内在逻辑。通过今日头条产品的迭代,我们能看到其从内容转切社交的想法由来已久。可以说这是张一鸣的野心,也可以说今日头条在试探新的边界和增长极。

从智能推荐走向智能社交

11月22日,对内容创作者来说,最为关键的一句话应该是“上头条,涨粉丝。”

今日头条推出“千人百万粉计划”:未来1年内,在平台上扶持1000个拥有一百万粉丝的账号。张一鸣表示,今日头条的粉丝红利期才刚刚刚开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今日头条可以为更多创作者,更快更好地获取、沉淀粉丝。

张一鸣口中的智能社交是一个概念,还是会再次引领风口,尚不得而知。今日头条是智能推荐最早的、最积极的探索者之一,创作者发布内容,通过算法匹配,推荐给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粉丝,两方通过推荐引擎,建立起的联系。越来越精准的信息匹配,促进他们彼此之间建立连接。

另一方面,今日头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分享、评论和收藏,智能算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作者与粉丝的互动数据,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整个推荐系统的运行,实现更精准的推荐。

现在,今日头条的内容载体包含了图片、文章、短视频、问答等多媒体内容,旗下产品也在各领域攻城略地。

从西瓜视频和火山小视频的路径来看,今日头条的产品冷启动为主,然后不断在今日头条主产品内试错、小步迭代,然后才正式推出市场。西瓜、火山和抖音让头条成为了短视频市场的头部玩家,而对头条来说,智能社交的两个武器是微头条和悟空问答。

通览张一鸣的演讲隐约可以看到,他已经帮助创作者想好了变现路径,而且不是单纯的从创作者身上赚钱,而是帮助他们赚钱,只有他们赚钱后,头条才进行二次贩售。这个路径可以理解为:流量—粉丝—付费用户

刺猬公社之前总结过今日头条的变现模式:创作者发布内容后,流量开始进入创作者的账号范围,技术能够帮助创作者发现潜在粉丝,若粉丝对内容和作者的认可程度较高,用户与作者之间会产生订阅行为,进而沉淀为粉丝,从粉丝里面再进行剥层,对创作者有高度认同感、有付费意愿的粉丝,技术和创作者会合理将他们转化为付费用户。

超级内容平台隐藏的社交需求

在创作者大会上,张一鸣公布了今日头条及旗下平台的最新进展:1、头条号平台,头条号总数超过120万,平均每天发布50万条内容,已成为第一智能内容平台;2、今日头条及旗下平台,短视频产品日均总播放量过100亿。

这两个数据也是支撑今日头条做社交的基础。强大的用户量、活跃度、留存度,作为杀用户时间的高手,头条旗下所有的产品,都沉淀了大量的用户,而这些用户除了在上面消费内容,还希望能够表达。

今年,今日头条已经将创作者大会从“头条号创作者大会”更改为“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参与到这个平台的人越来越多,今日头条将旗下的所有产品和平台都列入内容搭载媒介中,包括微头条、悟空问答、抖音、火山小视频、内涵段子、musical.ly、topbuzz、图虫摄影师等,集合了图片、文章、短视频、问答等所有内容题材。

首先来看头条此次测试智能社交的第一款产品悟空问答。之前我提到过,2009年,美国问答产品Quora的创始团队将Facebook诸多社交网络的元素引入问答,创作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问答SNS平台。

悟空问答率先将feed流智能推荐引入问答市场,这种情形与当年Quora引入社交基因别无二致,feed流问答意味着一条新赛道的开启。而今,今日头条在用户加持下告诉市场,智能化推荐的衍生赛道问答“超级社区”已经悄然成型。

在悟空问答的智能推荐模式下,还正在不断扩展“超级社区”赛道的外延。用户可以不主动发觉,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各类兴趣圈子,收到关心的问题和答案: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也进一步缩短了信息传输路径,从连接人与信息到连接人与人。这显然从深层次暴露了其社交的属性,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潜在的社交需求。

我们再来看头条测试的第二款产品微头条,从打开APP的主界面就能看到,今日头条至少给了微头条3个以上的流量入口,即关注、推荐、频道、导航栏等。

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你打开今日头条“首页”,在最左侧自动出现的是“关注”,点击进去后,所有你关注的用户所发的微头条内容,都可以浏览;而你在“首页”向右滑出现的是“推荐”以及“自选频道”,可以添加微头条的标签,方便在浏览其他信息时无缝接入;头条导航Tab的中心位置,那个大大的+号,方便你可以自主发布微头条或上传短视频。海量UGC汇入使得今日头条不再是媒体资讯端,而是内容型SNS社区。

有文章分析,微头条虽然不排斥营销信息,但是鼓励用户自发做信息筛选,因为我们都知道,广告和内容天然矛盾,又天然密切,如果不能商业变现,会打击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但是一旦广告太多,又会触发粉丝的反感。所以如果想要得到微头条的流量倾斜,过硬的内容和持续优质内容必不可少。

微头条目前的分发机制是支持内容到达更多用户,并没有做截流。让内容创作者和粉丝之间的亲密接触,实现0门槛。微头条的趋势是社交广场,让拥有同样兴趣,同样标签的人能够在信息流之下,终结尬聊。

再来看头条系今年最火的两个产品抖音和火山小视频,从表面上看属于内容市场的UGC,似乎并不是社交产品,但是剥壳UGC的表层,两款产品社交属性便一览无遗,每个短视频下面的留言,以及关注与@好友互动,都能让人闻到这两个内容题材浓浓的社交味。这两款产品都契合了时下年轻人勇敢表达、乐于表现的社交欲望,属于年轻人的一种流行文化。

今日头条海外化的发展步伐里,先后收购社交新贵flipagram和musical.ly,配合其他头条系的产品如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topbuzz、图虫摄影师等,这些产品线的丰富,在做强做大超级内容平台的同时,无一例外都有类社交的战略布局。所以不能把单纯的引流定义在今日头条这个大APP身上,因为你不知道某个时刻,或许他们都会成头条智能社交的引爆阀门。

社交市场永远有风口,只不过常换常新

纵观目前的社交格局,熟人社交领域,微信还是第一,而且牢牢把控着熟人社交的山头,更依托于微信公众号深耕长内容,不断增强用户的留存时间。

微博作为知名大V和明星发声的最佳利器,成为泛社交很重要的一环,也是快速发声和短讯息最适宜的场景。陌生社交领域,陌陌现在主打视频社交,探探似乎还是那个探探。

在陌生社交和熟人社交的中间地带“半熟社交”或许是今日头条最方便切入的窗口。

未来,头条可以通过悟空问答深挖长内容,增加用户互动,同时依托微头条快速传播,强化用户分发。从这样看,头条做社交显然有备而来,并且将成为目前平静了很久的社交格局的不确定因素,是一个X因素。

今日头条一直都在探索BAT之外的市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今日头条还会发力互联网内容社交产品之外的产品,诚如张一鸣演讲的尾声提到了,未来将开通内容付费。今年密集的动作可以看出来,今日头条的产品布局在为一个全球性的互联网集团做铺垫。或许,有了社交链条的加入,超级内容平台的所有产品会打通任督二脉。

只要有用户的地方,就有社交的需求,所以永远不要怀疑这个市场没有风口,只不过想要做成风口,入局者需要常换常新罢了。

 

本文作者@吴怼怼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信息流广告投放  广告投放平台

78

]]>
//www.f-o-p.com/63475.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