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应用号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移动互联网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Tue, 17 Jul 2018 03:00:2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6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微信应用号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2018年过半,微信小程序风口呢? //www.f-o-p.com/90680.html Tue, 17 Jul 2018 02:53:47 +0000 //www.f-o-p.com/?p=90680 微信小程序风口

 

鉴于一年半以来微信小程序的发展空间令开发者失望,传说中的风口一再跳票,因此我再次建议,对小程序抱有幻想的团队尤其是创业团队谨慎投入。而已经进入小程序领域的团队,不妨尝试进行多渠道分发,竞争者平台存在的可以想象的红利,没准这才是小程序真正的风口。

7月13日的时候,微信iOS版本6.7.1更新,放出了“我的小程序”功能,即为用户设立了小程序收藏夹,可在首屏下拉状态栏和“发现”—“小程序”中访问。用户可以访问小程序右上菜单或最近使用的小程序,将选定的小程序添加至“我的小程序”。

按照惯例,业内有媒体又惊呼小程序风口来了,认为微信给了优质的推广位置。那么,这次狼真的来了吗?

正如我们不会把浏览器收藏夹视为网站推荐位(通过流氓插件塞进去的情况除外),此次的“我的小程序”,可类比为App下载后的访问体验。此次改版意在提升用户访问已知小程序的效率,而非小程序导航。

根据阿拉丁《2018上半年小程序生态白皮书》,小程序访问场景频次的前三位分别是群聊、最近使用的小程序、App分享消息卡片。而带有一点小程序流量入口意味的搜索行为,仅仅处于第五位(发现栏目小程序主入口搜索结果)和第十九位(微信主搜索栏结果)。具体的综合数据如下,搜索位于第七:

可见,此次改版对于小程序的用户增长,意义几乎为零。考虑到此次改版几乎没有相应的用户引导(升级后首次使用任意小程序,右上角菜单按钮图标会短暂变为闪电标志提醒用户),普通用户对此难以察觉。可以认为,短期内,这个改动连拉动小程序用户留存的意义都不大。

所以,这次狼仍然没来。

微信分发流量?不存在的

2016年9月,我写过一篇《微信应用号这滩“浑水”,互联网创业者们到底要不要蹚?》,彼时微信小程序以应用号的名称对外界吹风,而我在文章中给出的判断是:微信不会给开发者分发流量,且在小程序的运营策略上将保持强势。近两年过去了,微信非常坚定地践行这两点原则,并且丝毫看不到任何改变的迹象。

根据公开资料,今年上半年,有20多个以小程序为主战场的创业项目获投。但在这些明星项目的背后,是数以百万在小程序创业领域淘金的团队和个人折戟,默默无闻地死去。如此高的死亡率,就不是一句“微信不给流量”能解释得了。

微信小程序生态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 用户高频使用的产品,绝大多数仍属于传统优势互联网产品在小程序平台的延伸,并且这些优势产品,大都与腾讯沾亲带故。
  • 在阿拉丁2018年5月和6月TOP200小程序产品榜单中,游戏产品占据了近百分之40。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产品类别,大多数普通开发者与游戏类小程序无缘。
  • 而TOP10游戏中,除了一款《海盗来了》,剩余均为腾讯自研,且这款腾讯公开课上作为榜样大肆宣传的产品,被业内人士揭露其实是抄袭之作。因此,即使专业游戏开发者,也面临着腾讯内部团队和抄袭者的双重竞争。
  • 小程序开发的非技术门槛是高于App的。微信为规避自身风险,在除信息类工具之外的几乎所有产品类别设置了资质门槛。开发者被要求提交游戏版号、ICP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证明。
  • 可以理解的一点是,创业团队在初期往往难以具备申请上述资质的能力,更遑论个人开发者。哪怕对于具备上述资质的开发者,进驻微信平台,用户的决策成本偏高,且微信无法为小程序的品牌增信与背书。

而小程序上架后,常见的用户增长手段如下:

  • 展示型:投放TSA(腾讯社交广告,以前的广点通)广告或利用合作公众号进行曝光,或者在线下投放物料;
  • 功能型:用户主动寻找(搜索结果页或九宫格等官方展示位);
  • 社交型:通过对话、群、朋友圈图片传播。

但在目前情况下,这三种手段面临的困难也很多:

  • 展示型:太烧钱;
  • 功能型:关键字非常重要,而进驻官方展示位对普通开发者几乎不可能;
  • 社交型:万一传播效果好,基本都会被微信封杀掉。

还有其他出路?

用户增长在“术”而非“道”的层面,因为再好的增长手段,结合大环境的风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对于小程序创业,必须认清在微信上获取用户的难度并不低,且留存差,转化(跳出小程序)难这一事实。这种情况下,要么微信继续开放更多入口,要么尝试转战其他平台。

在微信上,小程序的最大价值其实是“可编程的对话框”,即在社交流转过程中,除了显示图文内容,可以承载更丰富的交互功能。普通用户并不清楚和在意小程序与H5的差别,他们只在意通过小程序可以如何拓展产品场景、增强使用体验。

因此,不管是微信官方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因为有其他顾虑。如果微信不在对话、群方面加强小程序的入口和调用能力,恐怕短期内小程序都只是一个加载更快的H5而已,无法为用户和开发者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但是,鉴于微信当下投鼠忌器的运营态度,短期内我们无法期待在这方面的功能和管理有所放开。

另一方面,由于支付宝、百度和国产十家手机联盟的小程序类产品平台都已上线,作为类似技术的平台,我强烈建议小程序开发者在微信之外,在这几个渠道分发一下小程序产品。几个渠道的优劣势简单分析如下:

  • 支付宝小程序:优势是可借助芝麻信用开拓更多用户场景,潜在用户数量大且竞争激烈程度远低于微信,受重视程度高,且平台口碑优于微信。缺点是仅面向企业开发者,暂不接受个人开发者提交产品。
  • 百度智能小程序:新平台,有百度全系列App产品流量支持,缺点同样是仅面向企业开发者,并且用户数量远低于支付宝。
  • 快应用:有国内十家主流手机厂商号称十亿台硬件设备支持,并且与手机操作系统深度集成,理论上产品分发和用户触达能力不弱于微信。缺点也很明显,无法覆盖苹果用户。

鉴于一年半以来微信小程序的发展空间令开发者失望,传说中的风口一再跳票,因此我再次建议,对小程序抱有幻想的团队尤其是创业团队谨慎投入。而已经进入小程序领域的团队,不妨尝试进行多渠道分发,竞争者平台存在的可以想象的红利,没准这才是小程序真正的风口。

 

作者:判官,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判官老司机(ID:panguansays)

]]>
2016互联网十大事件盘点 //www.f-o-p.com/32735.html //www.f-o-p.com/32735.html#respond Wed, 11 Jan 2017 03:11:12 +0000 //www.f-o-p.com/?p=32735 2

你是否知道,2016年哪些互联网大事改变着你的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取得突破,AlphaGo(阿尔法围棋)战胜世界围棋大师李世石,掀起了一波人类将被机器替代的争论热潮。共享单车受到追捧,这个古老的出行方式重新成为新的创业风口。微信开始力推小程序,用完即走,颠覆App,背后承载的是连接一切的野心。

当然,我们也看到尽管资本的冬天依旧在延续,但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还是如约而至,滴滴合并了uber中国,结束了烧钱肉搏。百度因青年魏则西备受拷问。

蒙眼狂奔的乐视随着贾跃亭的一脚刹车,经历了最为动荡的一年,PPT造车、发布会驱动、资金链紧张等标签和符号,贴满了这家特立独行的企业。

1、微信小程序诞生

事件回顾:2016年初,张小龙第一次在公开演讲中提出“微信应用号”的概念,引发全行业的瞩目,大家纷纷猜测应用号的入口在哪里,以及应用号究竟会长什么样。9月21日,微信宣布“应用号”内测,只不过名字已经更名为了更为亲民和形象更Q感的“小程序”,仅有200人拿到首期内测资格。

12月28日,张小龙出现在2017微信公开课上,首次全面解析小程序。张小龙表示,推出小程序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服务形态。小程序最基础的特性是无需安装,第二点是触手可及,第三点是用完即走。

在这次公开课上张小龙花了大量时间重申微信作为一个高效率“工具”的意义,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小程序在这个工具系统里担任的角色:在线上流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微信可能期待小程序完成连接物理世界的任务,并且激发更大的商业价值。

点评:2017年1月9日小程序的甫一出现就受到万众瞩目,这款被腾讯上下寄予厚望的产品,背后承载的是连接一切的野心。此前,微信吸走了大部分的线上流量,成为国民级手机应用。如今,微信把目光瞄准线下,这是微信自我突破的机会,或许也将宣示着大部分App末日来临。

2、AlphaGo战胜李世石

事件回顾:2016年3月,谷歌人工智能围棋机器人AlphaGo挑战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以4比1的总比分取得压倒性胜利。随着人类棋盘游戏最后的保留地被攻陷,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热议。最新消息,AlphaGo在对阵人类棋手的战役中,已经取得了60连胜,战胜了几乎所有的中日韩三国围棋界的天才与泰斗。

AlphaGo的法宝是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棋感”,兼顾大局观和局部的计算能力,去追求最大的获胜概率而非最优解,同时还会永不停歇的在拥有庞大计算资源的谷歌服务器端进行训练和学习。

点评:上世纪90年代,IBM开发的超级电脑“深蓝”战胜了俄罗斯的国际象棋大师,这是人类首次被自己开发的机器“震撼”。20年后,谷歌开发的AlphaGo再次出现,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围棋,但同样毫无悬念的战胜了人类棋手,人工智能的脚步更进一步。

同时我们也看到,不管是谷歌、苹果、亚马逊、Facebook、微软、还是中国的BAT,都把重兵压在了人工智能上。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是未来,是下一个主战场。

3、Papi酱走红

事件回顾:2016年初,“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Papi酱以搞笑短视频爆红网络。作为网红界的一股清流,Papi酱截至目前已吸引了2000余万的微博粉丝,短视频单条播放量最高达1亿次。

随着人气不断飙升,Papi酱也获得了资本的瞩目。2016年3月19日,Papi酱获得了由真格基金、罗辑思维、光源资本和星图资本联合注资的1200万元融资;4月21日,papi酱的首次贴片广告拍出了2200万元的高价。

点评:Papi酱没有长一张网红脸,不靠炒作,却成了当时最成功的网红。她是这个时代下的特定产物,也是这股网红崛起浪潮中的佼佼者,与她同时期,包括咪蒙、同道大叔等,都在这波红利中获益颇丰。

4、三星炸机门

事件回顾:2016年8月中旬,三星发布Galaxy note7手机,这款机型被寄予厚望,欲凭借功能和设计在高端手机市场与死对头苹果一较高下。

然而,这款手机在发布一个月后,因为电池缺陷,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多起爆炸和起火事故。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三星note7成了烫手山芋,甚至被航空公司明令规定禁止携带。2016年10月11日,三星宣布全面停售、停产Note 7。

这起被称为“炸机门”的事故,给三星带来了巨额损失,炸飞了三星电子逾190亿美元市值。三星电子2016年三季度财报显示,以智能手机为主体的IT和移动部门的营业利润下降96%,降至1000亿韩元,创下历史最低水平。

点评:把2016年看成是三星的转折之年,一点都不为过。一开始,三星在中国市场动作迟缓,企图息事宁人,不断发酵的危机最终全面爆发。三星爆炸的是一款手机,但瓦解的是长期积累的信任。从这之后,三星与苹果的差距将越来越远。

5、魏则西事件

事件回顾:2016年4月12日,年仅22岁的魏则西因身患病滑膜肉瘤去世。他生前多次来北京寻医问药,花光了东凑西借的20多万元,但最终还是离世。

5月1日,魏则西离世后,一篇题为《一个死在百度和部队医院之手的年轻人》在网络流传——魏则西在治疗过程中被莆田系医院欺骗,而这个医院的信息是通过百度搜索查询得知。随后,百度和莆田系医院遭到了网民的口诛笔伐。国家相关部门甚至专门派人入驻百度,敦促整改。

点评:百度把守着搜索入口,却也一直因为竞价排名的盈利模式被质疑。所幸,百度总算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人工智能,这或许是百度最大的未来。

6、分答的爆红与沉寂

事件回顾:2016年5月,由果壳在行团队开发的“分答”上线。凭借着轻快的产品形态,以及“偷听”、“分成”等颇具创新性的产品机制,这款语音问答产品迅速借助朋友圈走红,吸引着王思聪、章子怡等明星入驻,并迅速完成了超过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分答在迅速走红后,也遭遇了它的低谷。2016年8月10日,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分答全站停服下线,开始了长达47天的“停摆”。据称,停摆与相关部门对“语音内容”的审查有关。2016年9月27日,分答终于回归,但此后分答也再未回到原先的热度,始终维持在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中。

点评:除了分答,还有知乎live、得到等知识分享产品,它们或者提供内容,或者提供新颖的平台。这是一种新的现象和趋势,人们也开始愿意为知识付费,内容变现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7、滴滴收购优步中国

事件回顾: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出行领域的烧钱肉搏战总算告一段落。

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滴滴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家由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

点评:出行领域的战争之惨烈,少有领域能及,而滴滴最终与Uber中国合并也算是一个不赖的结局,这场烧了数十亿美金的补贴战总算告一段落。不过,滴滴后来又面临着政策收紧的难题。滴滴的战争远没结束。

8、共享单车高烧

事件回顾:2016年年中,摩拜单车出现在了上海与北京的街头,橙红的单车成了一抹亮丽的风景。紧接着,摩拜单车与起家于北大的ofo共享单车开始了疯狂的融资战争。半年时间,摩拜连续宣布获得多轮融资,金额超过3亿美元,身后站着腾讯、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大鳄;而ofo也旗鼓相当,获得了滴滴、金沙江创投、真格基金、经纬中国等投资。

很快,这条跑道上挤满了入场的选手。优拜、小鸣、小蓝、骑呗等新玩家也都带着资本入局。短短数月,共享单车企业从最初的两家迅速增至数十家。

点评:共享单车是2016年创投领域绝对的热门领域。这的确是一个绝佳的概念,集共享经济、3-5公里的出行入口、公益环保等理念于一身。尽管受到了资本的青睐,但它们需要面对的是用户的破坏和运营的考验,而在盈利上,似乎都还太早。

9、乐视深陷泥潭

事件回顾:2016年11月初,乐视股价暴跌10 %。创始人贾跃亭发布致员工信,反思公司“烧钱追求规模扩张”,同时面临着资金和资源紧张的危机,需刹车检修。他本人也做出了只领1元年薪的决定。

乐视的发展历史颇为特殊,以视频网站起家,高速扩张为三大体系、横跨七个行业,涉及上百家公司和附属实体的大型集团。过去四年,乐视网股价涨幅达535%,市值最高曾到达1526亿元。

贾跃亭自曝危机后,媒体开始曝出,乐视PPT造车,美国的工厂停工,而国内的汽车工厂还是一片荒地,裁员的消息也随之而来。

点评:乐视是互联网圈的一个神奇的存在,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是看不懂。谁也没有想到,一贯宏大的乐视会靠这种硬着陆方式慢下来。乐视还有机会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吗?谁也不敢“看死”它。

10.快播创始人王欣被判入狱

事件回顾:2016年9月13日,快播涉黄一案在海淀法院宣判:快播创始人王欣因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6个月,罚金100万元。此外,快播公司也被法院罚款1000万元。

早在2014年4月份,北京市公安部门对快播网上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一案进行了立案调查,并抓捕多名犯罪嫌疑人,但王欣一直外逃。2014年8月8日,王欣在逃往境外110天后被抓捕归案。经历了长达两年的开庭审理之后,终于盖棺论定。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周路平朱丹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78

]]>
//www.f-o-p.com/32735.html/feed 0
微信小程序火了,我总结了产品和运营自学小程序最好用的4个方法 //www.f-o-p.com/27440.html //www.f-o-p.com/27440.html#respond Tue, 15 Nov 2016 01:26:27 +0000 //www.f-o-p.com/?p=27440 1

随着微信小程序发布公测,关于它的讨论就没有停歇过,这几天来,我每次参加的聚会,开场总离不开小程序的话题。

前天馒头商学院的BD小粉童鞋和我聊天,谈到微信小程序的到来会对互联网运营产品经理带来什么影响,是否会给互联网运营和产品岗位带来什么机遇。顺着当时的话题,我写了这篇文章,把近期我对微信小程序积累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这篇文章主要是从互联网产品和运营角度看待微信小程序,避免涉及具体的研发技术,尽量从生态和应用场景角度提供更多的描述,期待能加深大家对微信小程序的理解。

 

就像刚刚提到的那样,微信小程序的话题变得越来越热,你也许和我一样对微信小程序关注已久,想了解产品和运营想要自学小程序都有哪些比较好用的方法。

首先,我想说说,小程序为什么显得那么的重要呢?

 

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微信已经是事实上的霸主,它除了拥有最大的用户量,用户的平均使用时长也最高。

点赞、转发、关注和扫码俨然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工作”。

而活跃在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的形形色色的从业者,也在微信这个大生态下寻找着自己的赚钱机会,其中也不乏赚的盆满钵满的人。

所以,微信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是必然的。但这次的微信推出小程序引发的关注,大大1超过了当初对微信推出公众号的关注,这就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其中的原由。

 

今天微信公众号获得的成功,超出了它刚推出时大多数人的想象,而微信推出的小程序,正是为了弥补公众号的不足,并延续着当初推出公众号的思路,走的更加深远。基于这个原因,再加上互联网上大家对微信小程序的解读和想象,给微信小程序带来了越来越高的关注。

 

我们来看看除了越来越热的影响力,微信小程序的背后还有哪些重要的事情。

2

微信的公众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其中订阅号可以每天向关注者群发一次推文,下面是两个较多人熟悉的订阅号:

3

1.关于订阅号的局限

这些做得的不错的订阅号只是众多订阅号中的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的订阅号都遇到文章阅读率低,商业和盈利困难的问题,于是有一些订阅号使用起诸如花钱买阅读等违规手段,这也促使了前一次微信对公众号的整顿和对自身平台的技术升级。

 

所有订阅号被折叠放置在会话窗口的二级条目【订阅号】下,加上这个条目还会因为会话消息而改变上下的位置,导致订阅号访问并不是很方便,更太多人倾向于使用订阅号作为内容服务者的业务载体,并不适合用于其他互联网服务。

2.服务号有哪些缺陷?

 

公众号的另外一种是服务号,它虽然没有被折叠在二级条目下,但同样会因为会话消息而改变存放位置,不能便捷地找到并打开一个服务号。

 

大多数的互联网服务无法仅仅通过服务号的会话窗口来实现,许多服务号都开发了自己的HTML程序,在使用这些服务时,存在加载慢,操作不流畅等体验不佳的问题。

 

服务号每周一次的群发推送,也会给用户带来打扰,运营的小伙伴都知道,每周特定的推送日常常就是我们掉粉最大的日子。

 

公众号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时,当我们正在访问公众号的某个网页时,无法切换到其他会话并且切换回来,这也会给我们使用公众号的互联网服务带来了不便。

 

从微信小程序最初的名字“微信应用号”可以看出,推出小程序最初的目的就是弥补当前公众号的不足。

 

4

通过对HTML和CSS等网页技术做简化和定制,得到了微信小程序专用的语言和技术,他们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19

微信小程序工作在微信为它定制的浏览器中,从技术角度看,有3个显著的优点:

1. 所有的小程序都存放在微信自己的服务器上,某个小程序一旦被用户【添加】,就会下载暂存在用户手机上,除了能够快速装载打开外,也能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打开。

2. 微信的定制浏览器对小程序做了优化,使用的体验接近于使用原生程序一般流畅。

3. 小程序的开发技术相比传统网页开发技术简单许多,稍加学习,众多的长尾需求者也能为自己开发微信小程序。

 

6

我们先来看看微信为未来的小程序们做了哪些预先设定:

1. 入口

只能通过微信提供的搜索和在会话中推荐来获取小程序。

2. 服务标准

发布了官方的设计指南,以期所有小程序都以相似的交互习惯为用户服务。

3. 游戏规则

运营规范和众多的“不准许”的制定,约束了用户的行为。

4. 封闭环境

特定的开发语言、严格的审核、私有的发布渠道,确保了一个封闭的环境。

5. 利益分享

目前对营销号、游戏、直播甚至预留一个广告位的行为也被严格禁止,给微信在将来设立一个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预留机会。

通过这5点,不难看出微信为小程序规划了一个封闭的互利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各种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微信和系统的参与者们一同来分享收益。

7

面对这个新兴事物时,上面这句话可能是很多人最直接的想法。

在一个新生态的建立过程中,最先‘吃螃蟹’的参与者能够跟随着新生态得到快速发展的机会。

如果没有赶上这个最初的发展时期,后期的参与者很难靠自身获得类似的发展速度,这样的机会就是大家常说的‘红利’。

 

国内的移动互联网第一波红利出现在智能手机刚刚推出的时候,借助App Store和安卓的应用商城,许多应用开发者发展壮大了起来。而微信推出公众号时,可以看作是第一波红利,成就了不少令人羡慕的项目,比如前面提到的知名订阅号。

 

对于一家存在于移动互联网的公司而言,随着声势浩荡的微信小程序,你的事业小船也许可以率先来到一片新的蓝海,逃离了现在拥挤不堪的竞争环境。

8

直接能看到的是,微信小程序的到来,意味着工作岗位的增加,一时间必然存在人力缺口,对于最先掌握微信小程序相关技术和知识的人而言,显然是一个升职加薪的好机会。

 

对于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而言,涉足微信小程序领域,需要在原有开发人员的配比上增加小程序研发岗位,出现由原生技术工程师、Web 前端工程师、微信小程序工程师和服务端工程师的配比。

虽然Web前端工程师稍加学习就能够担当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工作,但微信小程序开发的代码不能够直接和传统的Web前端代码复用,要开发微信小程序就增加了实实在在的工作量,需要安排专人来做这份工作。

 

微信小程序对互联网岗位的影响,不仅仅是增加新的开发岗位,后文将提到新的生态对从业者带来了从思维到具体操作方法的全新要求。

 

一个项目或者产品要想在这个新的生态中获得红利机会,只是简简单单把现有产品复制到微信小程序上,那将很难达到目的。

想要在微信小程序这个生态上有所发展,从产品、运营到整个团队,人人都需要学习和掌握新生态的游戏规则。

9

也许开一间自己的咖啡屋,是你长久以来的愿望,也许你已经筹钱准备辞职去开一家街角便利店,去创业是这代青年最有默契的愿望。

 

不论你的创业是停留于想象,还是已经在实践中,一定要将微信的大生态放在你的创业考虑之中,即使你不奢望什么流量和红利。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维持客户关系,是当下创业最有效和最实际的方式。

 

微信小程序的到来,也给试图创业的人,在可选的方向上多了一个机会。未来小程序的生态下,肯定会有新项目的发展壮大。尤其有趣的是,当一个生态系统去和其他的生态竞争时,对于创业者而言,更加可能存在机会,后文在介绍用小程序做电商时会再次提到这一点。

 

费了这么多劲说微信小程序的重要,可能让大家更加疑惑,微信小程序应用在什么地方? 接下来一边分享如何学习微信小程序,一边和大家畅想一下微信小程序的适用场景。

10

熟悉和了解小程序最直接的方法是,查阅微信官方提供的小程序文档和演示案例,这些官方材料可以帮助我们对微信小程序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

1.第一个学习建议

访问微信小程序的官方网站,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下图是微信小程序官方网站的截图,可以看到微信提供了开发文档、开发工具、设计指南和小程序体验DEMO四种材料。

11

下载并安装开发者工具,而后再下载小程序体验DEMO,通过开发者工具打开DEMO,我们能够运行起这个官方DEMO,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初步印象。

12

微信官方发布的《微信小程序设计指南》和《微信小程序平台运营规范》,是从事微信小程序相关工作的互联网运营和产品经理必须熟悉掌握的资料。

13

2.第二个学习建议 

要想加深理解微信小程序的生态,需先转换思维。

 

在微信公众号时代,处处可见的流量思维,是当下做运营和做产品的主流思维方式。大家常说的‘拉新’、‘留存’、‘分享’、‘转化’都是流量思维下的术语。

14

在流量思维下,无论是做互联网运营还是做产品,我们思考的都是如何促(诱)使(导)用户分享传播,让我们的产品或服务为更多的人所知道。这些传播影响到的人就是我们希望获取的流量,从而这样的流量中,有一些人会沉淀下来成为我们的用户,或者会有一些商业价值被转化产生。

 

谈起微信推文常常提及的‘标题党’、‘十万加’、‘神文案’还有‘不转不是中国人’,也都是流量思维的体现。

在未来的微信小程序的生态中,流量思维似乎不再管用了,这时我们需要转换到新的思维方式下。

用场景思维取代流量思维,才能和微信小程序一块玩耍!

 

下面列出了微信小程序相对于公众号的几个不同特点,帮助我们看到,流量思维为什么不适用于微信小程序项目。

1. 无需关注微信小程序2. 不能群发消息3. 不能分享到朋友圈。

4. 不能涉足游戏、占卜和测试类(神经猫、性格测试,昨天的经典传播案例)

5. 小程序间,不能关联和相互推荐(阻断了BD获取流量的部分途径)

6. 对各种诱导行为,制定了严格的限定

什么是微信小程序生态下的场景思维呢?

 

用户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因为什么原因或目的,他需要某个小程序提供的服务,这就是这个小程序的应用场景。

 

对待发展潜在用户而言,场景思维让我们去考虑,用户在特定的场景下,当他需要我们提供的服务时,他会以何种方式去找寻小程序提供服务,如果我们能适应他的方式,我们就有可能获得这个客户。

 

对于曾经使用过产品的老用户而言,同样是借助场景思维,考虑用户的需求,从而促使用户再次使用我们的小程序。

 

由此可以看出,场景思维帮助我们去思考,用户如何找到我们? 为何需要我们? 又如何再次想起我们? 这一切强调的是如何靠用户需求来默默地为用户服务,而不是依靠流量来抢夺用户。也许这也与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好的产品”理念相符吧!

 

另一个需要转换的思维是,区分社群社交

社交的目的是建立人与人的联系,每一个人的都会具有众多的联系,这样的联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人际网络,微信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款社交软件,它的关系网络一直以来都被外界视作为微信的最大资产,微信也从来没有打算向生态参与者开发它的关系网络。

 

微信的关系网络是非常杂乱的,你的朋友、亲属、同事老板都在联系人名单上,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项目试图在微信之上建立垂直社交,想依靠特定的关系类型在微信的生态上建立一个相对纯粹的关系网络。

但这样的垂直社交很少有成功的,关键的原因在于,依据单纯的关系类型而连接起来的人们,无法产生丰富的互动,这样的人际网络也就容易失去活力。

 

社群是因相似目的而组合在一起的人,社群讲究的是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一个能够在这三个要素上达到一致的群体,就有可能是一个活跃而稳定的社群。

 

微信小程序可以为特定场景下用户提供满足相似需求的互联网服务。这样的服务很有可能恰好满足目的相似的一群人,那么这样的微信小程序就可以成为一个社群的服务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来建立和维护一个社群。

 

举一个栗子,晨跑打卡的人群,因相同的爱好和锻炼身体的目的,依据地域可以构成一个个的社群,一款晨跑打开的小程序,如果能够覆盖到一定的人群,就有可能建立和运营起自己的一个或者多个晨跑者社群。

3.第三个学习建议

认识微信小程序的适用领域。

这个建议提到的适用领域,其实就是回答“微信小程序适合做什么?”这个问题。

对于微信小程序而言,有三个最容易理解的适用领域。

1. 小工具

各种查天气、大姨妈,社区跑腿类的工具类服务,会最先发力于微信小程序的生态中。

2. 社群类

如前一个话题所阐述的,社群类服务适合植根于微信小程序生态。

3. 电商

基于场景打造的小电商,也适合在微信小程序生态发展,加上阿里和腾讯两家公司的相互隔离,微信不太可能对生态中的电商服务做过多的限制。从潜在消费场景思考,来设计一款电商小程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下面是这个电商案例的截图。

15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容易理解的适用领域,内容服务商也可以抓住微信小程序的机会,推出以内容服务为主体的微信小程序。回到前面说的微信官方文档,看看微信开放的小程序申请身份要求,其中媒体被单列提出,说明微信的为小程序做的生态规划里,也有内容服务商的位置。

16

 

作为内容服务商,开发微信小程序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微信为小程序开放的硬件接口优势,通过硬件接口采集的数据,结合大数据和智能算法,为用户提供个性且准确的内容。

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非互联网行业,正在互联网上寻找结合点,微信小程序恰好是传统服务项目或产品,与移动互联网的最佳结合点。比如,通过一款微信小程序,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去开启自家的房门,或者控制家中的空调。

4.第四个学习建议

加入微信小程序学习社群,抱团成长。

加入一个微信小程序的学习社群,无疑能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开拓思路和视野。大家可以一块分享发现和心得,也可以相互交换各自开发的小程序组件。

前文提到的,馒头商学院将推出的微信小程序课程,设定的目标是广泛的互联网人,特别是我们的互联网运营和产品经理们。期待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课程,大家因学习微信小程序,而抱团走到一起,组成我们自己的微信小程序学习社群。

17

微信小程序的开发难度比传统的Web前端开发难度降低了接近一半,稍加学习我们的产品和运营,就能直接编写一些简单的微信小程序,这可以让产品和运营加深对研发技术的了解,更能提升自身岗位的工作能力。

随着微信小程序的正式发布,将会有很多开源的组件和模块,它们会被放在互联网上供大家自由下载使用。互联网上还会出现许多种实现特定功能的云服务,借助开源组件和云服务,我们的运营和产品经理,也能够做出各种实用的微信小程序。

 

因为微信小程序尚未正式发布,在这个生态系统下,一个微信小程序如何构建自身的商业模式,大家还没有清晰的认知。加上微信制定了严格运营规则,如何运营好一个小程序项目,并且能够达到一定的利益转化,这都是对我们运营人员提出的不小挑战。

 

如前面提到的,微信推出小程序的目的是,借助微信平台向用户提供广泛的移动互联网服务。

互联网服务的基础仍然是我们的互联网产品,也就是我们的微信小程序,产品经理对微信小程序生态的掌握和理解,是做好微信小程序的关键。而这个新生态的建立之初,也会遇到激烈的竞争。这正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产品经理面对的是一场基于创新能力的机遇和挑战。

 

最后为大家递上一勺鸡汤,红利永远属于准备好了的人,趁着微信小程序刚刚开始公测,和我们一道开启小程序学习之门吧!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馒头商学院 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111

 

]]>
//www.f-o-p.com/27440.html/feed 0
应对微信小程序,产品经理要知道这5个设计思路 //www.f-o-p.com/26915.html //www.f-o-p.com/26915.html#respond Thu, 10 Nov 2016 02:52:11 +0000 //www.f-o-p.com/?p=26915 2

微信小程序已经炒了一段时间了,对产品经理来说,落实到工作上已经成了最迫切的需求。而大家都要面临的问题是:我的产品要不要做微信小程序?该做个什么样的小程序?我司的业务既不是工具也不是O2O,该怎么切入?……本文从最实用的设计思路着手,抛砖引玉,尝试回答这些疑问。

1
  要不要做微信小程序?

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意义:只要你仍在需要大量获取新用户的阶段(appstore排行榜50名以后大约都可以投身),只要你还有那么一两个程序员还有上进心(即便砍掉现在正打算排期的需求),不要犹豫,速度立项,速度开干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微信小程序的意义大于你做的事本身,迅速投入是一种商业策略。从营销角度看,这种红利千载难逢,在行业都翘首以盼的时候,只要你率先进入赛道,争抢体验和报道都是可预期的,ROI(投资回报率)比其他任何平台都来得稳妥。

第二,迅速入场,占据优势地位。虽然微信之前开辟了内测名额,少部分人提前体验了小程序,但总得来说,目前大家基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时候迅速入场,抢占先发优势,就有机会从领跑变成持续领先——这个机会在现有的其他平台几乎是不存在了。

第三,如果恰巧你的设计还有一些创意,有一些情怀,有一些政治正确(符合微信预期),那么说不定就成了小程序设计典范,对产品本身、团队、还有你自己,都是极具价值。

2
  设计探讨

当然,虽然我建议大家都火速跳到这个战场上来,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乱搞。想玩转微信小程序,我们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微信想要我们做什么?微信小程序可以做什么?

微信想要我们做什么?

首先来弄清楚微信的意图。之前张小龙曾公开过对微信应用号的一些看法,再联系到他总结的微信产品观,大概可以总结出如下重点:

①服务用户,不打扰用户,用完即走。

张小龙这种朴素浪漫主义情节一直反映在他的微信产品观中,小程序也不例外。从人性出发,用户被任何APP每天占据大量时间都是不合理的,微信也是——虽然它已经实现了。这个幸福的负担也就成了微信的枷锁(或者说是张小龙的枷锁),一旦出现决策偏差或用力过度,影响范围不可想象,稳健或许是微信最可行的方针。相应地,小程序也要贯彻这套产品观。小程序的设计规范里,不允许推送、不允许转发至朋友圈、不允许诱导关注,一而再地强调服务导向,用户主动寻找服务,用完即走。

②服务号未实现目标,小程序予以补充和提升。

并不太具备存在感的服务号,显然并没有实现微信对它的期望。服务号上线之初,也是希望可以在消息列表中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同时也提供给那些低频工具或商户,一个连接用户提供服务的可能,免除独立开发APP的成本。然而受入口位置、推送频次、交互展示、功能等限制,大部分服务号只不过是企业多了一个消息推送号,并没有拓展出新的领域。

③刺激微信生态。

微信已经不年轻了。想想微信这几年的发展,曾几何时,摇一摇、群对话、朋友圈、抢红包,几乎包围了我们的生活。然而现在,有多少人关闭了朋友圈提醒?有多少人对所有微信群设置了消息免打扰?又有多少人,在朋友圈里已经看不到熟悉的人的名字?某种意义上,逃离碎片化时间几乎等同于逃离微信。而与此同时,这些年又有大量的第三方应用,通过微信得到了巨大的流量红利,比如脸萌、天天P图、微信群助手、还有各种曾经刷爆朋友圈的H5小游戏,等等。这份蛋糕,微信其实也可以自己吃掉……

无论出于防守还是进攻,微信都需要新的突破。小程序实际上是一种众包行为,通过第三方共同塑造一个更完整的微信生态,提供更多新的可能,也提供更多试错,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调整策略。微信在设计规范中明确提出不允许开发与现有服务类似的功能,也印证了这一观点。这对微信和第三方来说,都是一种双赢。

④流量变现。

对于变现,微信一直做得很谨慎。然而开放小程序,使得微信可以较好地保护现有的用户体验,同时又增加出更多向B端实现流量变现的场景。

微信小程序可以做什么?

考虑微信诉求的同时,也需要看看微信的能力。对我们这些应用者来说,微信小程序的实际价值在于:

①流量入口。

毋庸置疑,微信的流量有多大意义,看看现在这些围绕微信的商业模式吧。

社交关系。

微信作为最庞大的社交关系链,这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积淀在微信中的熟人关系、行业关系、社群关系,已经形成了极具说服力的用户分层,这些圈子可以帮助任何一家公司直达目标用户,尤其是自身尚未利用社交优势的APP,完全可以借助微信的社交关系链助力自身业务。

③用户数据。

即便是对社交关系没有太多期待,用户数据本身也足够有价值了。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如果能获取到用户的社交关系、社交内容、位置信息、使用频次等数据,无论是要精准获客、精准营销还是精准变现,都将带来极大的帮助。

④提升体验。

比起之前的服务号,小程序支持更丰富的功能和交互,给设计者留下了更多发挥空间,无疑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根据目前内测的小程序表现,小程序的体验流畅度远高于预期。

3
  设计关键词

根据以上调研和分析,对于微信小程序的设计先总结出如下6个关键词:

①轻量。让用户便捷、迅速、简单地获取服务,不要挑战微信的产品观。

②社交。必须和微信生态融入,那就必须考虑到微信的生态基因。抛开社交关系链做的话,最大的可能性是过于平庸导致反响平平。

③价值。小程序本身不是为了哗众取众,必须对用户有切实的价值,能够让用户在有需要时主动进入,主动唤醒。

④引流。对于第三方来说,微信必须是重要的流量入口。在微信允许的范围内,用可能的手段获取用户流量,是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

⑤数据。即便没有引流成功,至少要获取用户数据,支持自有APP开展业务。

⑥生态。如果已经有了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在微信生态内考虑和小程序相互依托,互为补充。

4
  设计思路

到了下结论的时候了。虽然不同的业务会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设计思路都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①不要局限于工具思维,而是基于服务做拓展外延。

很多文章都在聊小程序目前最好做的是工具。话虽然没错,但不要局限于工具思维,最核心的仍然是服务。从目前你所在的业务大类出发,用户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用户在进入APP前和离开APP后,场景上需要有什么补充?可能分析下来和你的APP主营业务并不完全一致,没有关系,只要能达到你对微信小程序的预期就可以了。

举例来说,如果一家阅读类APP只是单纯将内容聚类和搜索的功能移植到微信小程序,并不能给用户带来更多期待,也很难做到让用户主动去唤醒小程序。如果跳出APP主营业务,回归阅读这件事本身,用户在开始阅读之前如何引起阅读兴趣?阅读之后是否有摘录的需求?这时候,或许深挖摘录这个点会比直接做内容更有意义。

②自有APP切入社交关系。

微信的社交关系链是个大宝藏,从这个点切入和微信的使用场景做结合,用户也更好接受。而更有意义的是,利用微信小程序获取用户社交关系,拓展自有产品的业务模式和服务范围

仍以阅读类APP为例,假设上述的摘录需求和社交做结合,在摘录中可以二次批注,相互交流,不断深挖,既能把主营业务和社交结合起来,又符合价值化、轻量化、略带浪漫主义情节的微信产品观。

③融入微信生态。

时刻记得微信小程序是在微信内,与微信的所有功能息息相关,要尽可能深入地融入微信生态,不要孤立地做设计。微信小程序是微信生态的一部分,更是衔接用户、服务、信息三者的重要载体,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生态的搭建和后续扩展

继续说阅读类APP,如果确定要通过摘录做切入点,那么摘录的来源可能是公众号推送的文章、群聊天记录、或者是自家服务号推送的活动信息,让你的小程序融入整个微信,并为后续服务升级、用户体系升级、变现模式、或者是衔接微信的其他功能服务留好余地。

④如果不能直接分享到朋友圈,那就换一个姿势分享。

相信获取流量是各家都想实现的目标,分享功能依然重要。如果微信不允许直接分享到朋友圈,那么就在聊天上多下功夫,一个群聊内的分享并不一定比朋友圈差。又或者,使用其他手段将你的微信小程序暴露在朋友圈里,间接实现分享的目的。再次,还有扫一扫和搜索可以利用。总之,在不触犯微信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你能接触到的用户范围

⑤胜在轻巧。

微信小程序的设计方案需要遵从轻巧的原则。这两个字要分开来看:一个是轻,即轻量,用户能够快速进入,快速享受到服务,快速离开,使用过程中没有心理负担。一个是巧,即巧妙,创意永远是制胜法宝,仅仅移植web或app的功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为微信小程序量身订制、富有创新、充满心意的设计,才能稳稳把红利抓牢。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莔莔有神 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111

]]>
//www.f-o-p.com/26915.html/feed 0
浅谈微信流量的本质 //www.f-o-p.com/26417.html //www.f-o-p.com/26417.html#respond Mon, 07 Nov 2016 06:05:08 +0000 //www.f-o-p.com/?p=26417 1

我一直对一个数字比较感兴趣,可惜没有官方来源,就是微信里面每天产生多少次浏览行为,包括公众账号的浏览量和在微信内产生的Wap浏览量,我估计是几十亿。那么互联网包含PC和WAP的PV量是多少呢?我预计比微信的数据略高,但应该在一个数量级,预估方法是根据公开数据测算,过程就不描述了。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开始之初,就是以浏览量为主要指标,所以上面啰嗦这么多,是想说明即使只看页面浏览量,今天微信已经堪比过去的狭义互联网了。且不说因为微信具有的强交互性,它的流量更有价值。所以做流量运营,今天一定要抱紧微信的大腿,找流量就要找用户扎堆的地方。

但微信的流量运营绝对不是开一个公众账号就可以,这种把公众账号当做唯一,并且只把公众账号当做品牌宣传或者网站导流手段的看法,还是典型的PC时代的思维,如图:

640.webp.jpg

这个思路是一定要让用户在自己的网站上完成操作,但用户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和注意力已经被极度碎片化,我们应该改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

640.webp (1).jpg

每个流量渠道各有特点,网站、app和微信这三种对客户提供服务的介质各有不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针对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操作特点,给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既然今天用户已经习惯在微信上浏览、交流和支付,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与用户发生互动的机会,在微信内提供服务,而不是非要把用户从微信场景转化到自己的App中。

我在《流量的本质》一文中讲过一个好的商业模式,LTV应该大于CAC,今天我想阐述一下,如果我们将服务搬到微信上,会对我们的LTV和CAC产生哪些正面的影响,从而提升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

640.webp (2).jpg

 

一、提升LTV之频次高

我们前文提到过LTV这个概念,这里重新列一下公式: LTV=频次*毛利

如果某项服务只通过APP来提供,那么这里的频次不仅受制于App的打开频率,还受制于APP的低留存,越是本身服务处于低频的区间,App的劣势就越明显。网站也好不到哪去,网站的流量受制于搜索引擎,很多时候要提升用户的频次,也意味着提升CAC的成本。

微信的打开频次很高,订阅号在没有被折叠前,很多公司享受过这段红利期。折叠后,依然有很多公司聪明的利用微信的流量。

我看到一种玩法,具体的步骤是:

1,缩短用户转化链条,App、公众号或者广告引导用户添加个人微信;

2,抢占用户的朋友圈后,实现广告价值,促进用户消费频次;

3,组织具有共同属性的用户建群,引导用户活跃,要么进一步提升消费频次,要么反向往App或者微信导流量,形成闭环;

640.webp (3).jpg

这个短信是途牛给我发的,原本我只有出去旅游才会想起途牛,现在这个导游占据了我的朋友圈,没事我就能看到她的广告了,极大提升了她和我的接触频次。这个旅游订单是我帮父母订的,我怀疑她会不会把我的父母和同团的人拉成一个群,没事的时候在群里活跃一下,促进我父母的二次消费。就这样,途牛把一个典型的低频行为利用微信,尽可能的把频次拉升了。

这里的频次的提升放在营销的经典4P理论中就是Place的变化,我们从被动变主动,从用户的低频访问到与用户的高频互动,从而实现了产品和服务的销售额提升。

 

二、降低CAC之付费意愿强 

我们之前讲CAC是获取一个有效用户的成本,而有效用户是实现一次商业价值的用户,在很多商业模式中用户付费就是一次商业价值的实现。幸运的是因为微信支付的迅速普及,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已经养成了小额支付的习惯,所以CAC被极大程度的降低了。

因为这个特性,我观察到很多PC时代的商业模式在移动端换发了新生,比如交友和付费阅读,我喜欢的吴军老师在“得到”APP上有上万名付费阅读用户,这在PC时代是很难想象的。

对于单价较高的产品或服务,我们也可以先利用低价的产品或服务吸引用户完成第一次体验,养成用户消费习惯后再进行二次消费引导。我们用这种策略尝试过培训的产品,复购率高的时候有50%,这无疑给了我们更大的动力用低价来吸引用户第一次消费。

 

三、降低CAC之门槛低

我曾经跟一群普通人推荐我的软件,尴尬的发现很多苹果手机用户根本不知道Apple ID的密码,很多Android用户到搜索引擎去搜索软件,却下载了某手机助手,注册过程中又是手机号又是微信授权的,让整个推荐过程几乎是一场灾难,这让我下定决心开发以微信为应用场景的服务。

如果还是老的思路,在微信上做订阅号,或者策划H5传播方案,再将流量引导到自己的APP和网站,这个损失无疑是巨大的,应该以用户为中心,就在微信上开展自己的服务,这样才能让流量损耗做到最小。这种损耗的降低,意味着就是CAC的下降。有投放经验的人知道,每让用户增加一步操作,带来的都是至少50%以上的损耗。

但很可惜的是,当公司大了以后,很多部门只知道机械的执行完成公司的KPI,如果老板提出了APP的日活是主要目标,那么很多市场人员宁可有损耗也要带来所谓的新增了。

另外,在微信上售卖产品或开展服务,不仅是用户使用门槛低,对于创业团队来讲,先基于微信开发也会节约团队成本,减少固定费用支出,这无疑也是一种门槛的降低。

 

四、降低CAC之NPS容易   

NPS(Net Promoter Score)的含义是净推荐值,亦可称口碑,是一种计量某个客户将会向其他人推荐某个企业或服务可能性的指数。这个值的提升意味着公司总推广成本的下降,从而平摊到所有用户上的CAC是降低的,在今天获取有效用户困难的时代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NPS的提升首先要让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其次有方便的途径让用户将满意传递出去,微信无疑是传播的最便捷途径。

通过微信群或朋友圈这种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好友看到信息立刻通过微信体验产品,也大大增加了NPS的转化率

 

五、结语

深夜写完这篇文章,微信的应用号开始开放公测,谁能把握这个机会呢?再从LTV>CAC的角度来看,微信应用号无疑会带来CAC的降低,新进入者的机会在于是否能找到让LTV提升的方法。我认为长决策链条,或者需要后端具有很强服务能力的模式,即使有创业团队做了基于这样模式的应用号,也很难在后续的过程中战胜市场原有的领导者。比如机票查询,携程的CAC因为品牌效应注定更低,且LTV更高,创业者很难有大的机会。但短决策链条,或冲动型消费的模式,比如交友或者电商导购,应该还是有很大机会。

微信带来了新的机会,一些优秀的微信应用比如微拍堂和千聊学院,这些好的产品都已经积累了很多用户,接下来一定还有更多好的产品涌现。希望读完这篇文章,也能从您那获取更多的信息、想法和案例,谢谢!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Juvae 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111

]]>
//www.f-o-p.com/26417.html/feed 0
微信小程序公测后|在过去的43天里,小程序影响了什么? //www.f-o-p.com/26279.html //www.f-o-p.com/26279.html#respond Fri, 04 Nov 2016 09:15:56 +0000 //www.f-o-p.com/?p=26279

1

在过去的三周时间里,几个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小故事展示出,微信小程序,到底影响了什么。

9月21日凌晨,微信开启“小程序内部公测”,200个幸运微信公众号拿到首批测试号;11月3日晚上,传说中的小程序正式对外发布公测信息。

43天的时间里,微信再次以堪称“互联网国务院”的影响力,对行业形成一波浪潮式冲击,猜测、验证、期许、狂热种种情绪杂糅其中。

在过去的三周时间里,英诺天使基金选择了一个很小的横切面,打算用几个小故事来展示,微信小程序,到底影响了什么。

严肃君的睡眠被取消了

9月21日,小道消息关于微信小程序内部公测的文章很快就变成了10万+,轻而易举地。

严肃君就是这十万+的分母之一。

“快快快,这个抓紧研究下,马上出一篇分析文章。”

9月22日凌晨,0:03,严肃君忙完工作上的事,正准备关电脑睡觉,突然收到老板鸡蛋的微信。

鸡蛋是很快微信开发者社区的创始人,严肃君则是这个拥有中国最大微信开发者平台社区的运营人。

快快快不仅是鸡蛋的口头禅,也是这个年轻公司的企业文化。

没有丝毫怠慢,严肃君马上打开内容,发现这是一篇关于微信小程序内测启动的文章,没等严肃君仔细看文章,老板就刷屏式的发来多条微信,都是关于各种小程序的文章和截图。鸡蛋要求严肃君以最快的速度写出一篇分析文章。

凌晨1:35,严肃君的文章《终于来了,微信应用号开启内测邀请》推送发出,文章从小程序的影响力和技术测试角度做出分析,并顺带做了一个“猜猜你心中的应用号”活动。

自2016年1月11日,张小龙第一次公布开发应用号(9月21日公布内测后,由于苹果公司的原因,应用号更名名为小程序)的计划后,小程序终于拉开帷幕。

严肃君的睡眠泡汤了。而和他同样失眠、还没有睡、从被窝里爬起、被内侧号砸中脑袋、看热闹、想研究的人都在不同角度不约而同的刷着各种最新消息。

分析师不能打牌了

关于小程序的各种消息以排山倒海之势占领朋友圈,占领媒体。甚至有人戏谑地说,微信的一个小动作对互联网来讲,就像国务院出台的新政策!

时间再一次回到9月21日晚。

迅雷首席架构师刘智聪正在和朋友一起打牌,难得的好牌面,突然间,手机传来了“叮咚”的消息提示音,随后就是“叮叮,咚咚”的连续震动。

打开手机,当头是一篇《微信应用号来了》,然后是一堆人发的信息,主题只有一个:“微信应用号开始了,你怎么看?”

刘智聪无心恋战,赶紧完成一吃三后,速度回到电脑前开始了随后持续几天的研究。

无独有偶。

在同事聚餐的饭桌上,微动天下来自北京分公司的Michael正在趁着一起出差的机会跟宁波分公司的同事交流感情,公司电话打断了他们谈兴正浓的聚会——微信小程序正式公测,公司杀入200名单重围,幸运拿到了一个测试号。聚会戛然而止,技术团队飞奔公司埋头加班。

同一个夜晚,除了微动天下外,玩物志、可能吧也都得知自己拿到了测试号。之后,他们分别做了三件事:微动天下立刻着手组织直播活动,力图第一时间做出影响力和解读;玩物志开始拉群做黑客马拉松活动,要沉浸式深度研究小程序;可能吧则立刻着手根据测试情况做出阐述文章,毫无疑问,又是十万+。

微信决定自己拿出解锁教程

从推送第一篇文章开始,严肃君时刻关注着小程序的各种最新动态。

获得小程序内测资格的用户只有200个,而微信公众号却以千万计,绝大多数开发者只能望洋兴叹。9月22日上午,网上甚至甚至就出现了“300万出售小程序邀请”、“开发者工具破解版挂淘宝”、“斗鱼直播写小程序”的眼球之作。

然而,每个行业都不乏奇才,或者急才。

9月22日上午11点,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也不愿接受我们采访的技术咖,从零点起连续10个多小时的测试解析后,曝出第一篇小程序的开发教程。此举对于正焦虑的徘徊在内测之外的程序员、开发者、媒体产生巨大影响,各大媒体和技术社区纷纷对此文进行了转载。

然而,由于不明原因,此篇文章在发出后不久即被微信封禁。或许这可以堪称微信和开发者博弈的第一回合,技术咖精神可嘉,但是微信胜。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开发者的力量也是无穷的,虽然第一篇破解教程被封禁。9月22日晚上,严肃君被人拉进了一个小程序研讨QQ群,并见证该群从只有群主发展到当天2000人满员。在这个群里,严肃君不仅目睹有开发则破解了小程序开发者工具的消息,还第一次看到了一个针对小程序的完整破解方法。

严肃君按照群里破解方法操作了一遍小程序,方法可行!

“不为钱也不为名,也许只是纯手痒,也许是要第一时间参与这个波澜壮阔的大事件”——严肃君这样定义熬夜奋战的程序员们。

随后,严肃君也马上将22日看到的破解方法同步到了很快微信开发者社区的小程序开发板块,一时之间讨论纷纷。

有趣的是,微信官方对于这款破解方法迅疾反应,该破解方法在第二天就宣布失效。或许这可以堪称微信和开发者博弈的第二回合,开发者技术超群,但是微信胜。

你追我赶的游戏还在继续。

9月23日上午,更新的破解方法再次新鲜出炉,据说牛叉到可以绕过微信开发者工具的验证。

正当两天没怎么睡觉却一脸兴奋满眼红血丝的严肃君,准备再次将最新的破解方法更新到社区时,却发现已有其他用户已经自发更新。于是,只需按照此方法,所有开发者都能够体验到只有内测用户才能体验到的大部分小程序的功能。或许这可以堪称微信和开发者博弈的第三回合,技术咖充满斗志,你赢了。

也许是厌烦了看起来博弈不停的堵与疏,也许是折服于开发者的狂热热爱,也许是要将“开放”贯彻到底,也许是同样几天几夜不眠不休……

9月23日晚11点半许,微信官方决定对外正式开放小程序的体验环境和相关文档。

官方的开放,让开发者和技术咖们终于将躁动的目光从微信平台的技术本身,转移到好好思索自家能够做什么样的内容适配这个新机遇。

热得冒泡 热到沸腾

很快微信开发者社区也受到了波动。在9月22日到23日两天时间里,社区的帖子暴涨到平时的两倍,在破解时所发出来的各类小程序的相关资料,在之后的几天内下载量都接近1000次。

在拥有140多万开发者用户的Github上(全球开发者集中平台)直接搜索,关于微信小程序的讨论已经蔓延到了60多页,而其他各大平台类似白鹭时代、Layabox等等也宣布已经接入微信小程序。

很多关于小程序的群组也同样像太阳一样对外散发着热量。

以严肃君加入那个不到一天时间就满员的2000人QQ群为例,加群信息多到刷屏,而且讨论特别激烈,在破解热潮过后,群内就开始陆陆续续的上传了各类小程序开发所用的开发工具和演示Demo。

与此同时,玩物志的小程序微信群,在严格把关情况下,也已爆满,而且活跃度非常高,仅一两天的时间,讨论的问题就到了开发细节上,可见开发者对于小程序期盼是多么强烈。

作为技术外行的英诺天使基金,在内测消息放出的一周之后,利用朋友圈组建了一个关于小程序的大群,也是速度惊人——各种孵化器、创业者、开发者、甚至很久不联系的同学都纷纷申请入群。

一位做对外汉语的朋友在被笔者问道为何要入群的时候,说道,“我也听说这个消息,就是想学习下,看能不能用这个小程序做点对外汉语方面的东西。”

微信的浪潮式影响力再次体现,也许我们什么都不懂,但是我们想懂。这或许是大众对微信影响力回应的又一次体现,微信赢。

谁是200个测试幸运儿?

微信小程序以搅动之姿深度影响行业,毫无疑问前200个内测号将率先享有福利。到底什么条件能做第一批内测者?对此我们充满了好奇。

很快微信开发者社区的鸡蛋做了申请内测资格的最后冲刺,遗憾的是,他提交了两个申请,最后并没有通过。

“非常突然,大约是最后内测消息出来的前两天,我们得到了消息可以提交测试账号,提交通过,就算获得内测资格了。”鸡蛋说。他提交的两个服务号中,一个因为用户没过5万这个硬指标,一个不是针对轻小型应用,不符合微信的要求而与小程序的内测资格擦肩而过。

就此,我们也可以管豹窥斑,勾勒一下小程序内测资格的公号画像:第一,服务号;第二,粉丝数量不少于5万,且用户比较活跃,这个活跃并非公号的阅读量,而是该号功能的使用活跃度;第三,应用本身是针对轻小型服务的。

玩物志更幸运一些。

9月22日,经过一个上午的竞争开发,玩物志率先提交了微信平台的第一个小程序。

据玩物志透露,虽然都是在微信公众平台的体系下,但小程序本身与订阅号及服务号是完全独立的,需要重新注册。目前界面较为简洁,没有太多的运营相关的功能,这些功能应该会在以后小程序大规模使用之后逐渐被完善。

一个上午的开发时间中,玩物志派出5人开发小组。小组成员表示,小程序的整体开发体验还是比较良好的,目前在使用 react 框架的团队应该会感到小程序的框架很亲切。当然,如果代码 DOM 操作很多的话,改起来很痛苦,就只能重构了。

由此看来,一个成熟的开发团队应该可以很快就可以完成客户端业务的迁移。

但玩物志也反驳了“小程序带来前端程序员春天”的说法,在他们的测试过程中发现,小程序虽小,但是每一个都是一个完备的应用,需要开发者有应用开发的整体意识。

凝神屏气的等待

沸腾和狂热之后,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小程序的实际应用上。小程序来了,你要怎么做才能赶上这一波“红利”呢?一时间似乎身边的各类企业都在暗中发力,做着最充足的准备,只等小程序的全面开放。

随之而来的十一长假,让人们重回理性。

仍以很快微信开发者社区为例。

十一之后,社区内居然每天都会有一些关于小程序的广告,包括博客和视频教程等,特别是做小程序开发培训类的广告比较多。

为了避免给开发者造成损失和误导,社区的主要工作之一就变成了严格控制各类广告行为,同时社区也在逐渐推出小程序的各类免费资源给开发者使用。

微动天下是拿到内测资格的企业之一,9月28日,公司借势做了一次小程序的直播分享。虽然分享会上只有三分之一是和小程序相关,但也吸引了数万粉丝,位于腾讯众创空间(北京)的活动现场更是人多到水泄不通。

在受到的影响波及上,玩物志更有发言权,十一期间的一场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黑客马拉松,短时间内就收到了数百位开发人员、产品经理的报名活动信息申请信息。

10月28日,有可能学院的阿禅在知乎做了一次收费为29元的live,介绍“如何真正抓住微信小程序的红利?”,迅疾吸引了近7000人付费收听,单场收费超过20万,此时距离发布内测消息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截止目前,很快微信开发社区内,开发者提交的小程序Demo已经有了81个,其中地图定位、外卖平台、豆瓣电影、音乐播放器、空气质量查询等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涉及到了。

开发者不断地在里面切磋技巧,交流心得,以期公测开发后第一时间挤进前列。

43天时间里,似乎凡是涉及到小程序的各种相关的培训,上限多少人,就会到场多少人,大家共同沉浸在小程序可能带来的红利之中,热情和憧憬不停歇。

投资人透露出来的红利

在鸡蛋看来,微信的用户95%都是成年人,基于解决工作的原因,每天起码会用两个小时的微信,其中微信用户里超过30%的人会打开50次。

因此,自2011年微信开始推出到现在的8亿用户,如果现在马上又有一个比微信更好的应用来替代微信,没有几年时间是不太现实的。

这样一来,微信小程序带来的红利就显得尤为重要。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林森,此前专注于消费升级与微信生态圈的投资,投资的案例包括微盟、客来乐、慧银、金融一号店、人人湘、俏凤凰、互动吧、微思等优秀企业。

对于此次小程序的内测,以及之后的公测,他提出了自己的判断。

“小程序很有意思,开发成本进一步降低,在微信生态里,跟应用市场里面的开发成本完全不一样。”

因此,对于小程序来说,本身就在微信的生态之中,社交网络的成本较低,小程序可能会和微信公号、卡券等更好地无缝连接。开发者要想利用好小程序的红利,就要做低频但刚需的服务。

“流氓App是没有生存之地的”,在不能强硬地靠短信通知骚扰用户达到推广目的的前提下,开发者就需要扭转思路,真正地服务好用户,给用户提供足够丰富足够满意到爽的服务。

这样一来,如果某个服务,在自己的领域内有了很好的积累,产品足够好,又在自己的领域内占据了首发优势,迅速覆盖,快速迭代,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林森也表示,在小程序推广初期,还是有一段时间的红利期,在此期间,一定是To C比To B的机会更大,比如说一些工具类的应用。

开发者的Demo目前也大多处于这个领域的范围之内,验证了他的观点。

至于投资者是否会投资这样的创业者?林森肯定地回答,这是一个可能存在的投资机会,但需要观察,“对于投资来说,三个月是一个观察期”。

在这43天里,林森与笔者同样在观察和期待,密切关注小程序的一举一动。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英诺天使 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111

]]>
//www.f-o-p.com/26279.html/feed 0
APP上线前做市场预热的方法有哪些? //www.f-o-p.com/23705.html //www.f-o-p.com/23705.html#respond Sun, 02 Oct 2016 09:04:52 +0000 //www.f-o-p.com/?p=23705 1

在影视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个词“未播先火”,这个词通常是指一个影视作品在开播之前,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在观众中火起来。而一款全新的app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市场预热实现未上线先火呢?具体怎么做呢?

产品的市场预热也可以说是提升产品的热度值,让产品在上线之前在用户心里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象越深刻,说明这个产品的市场预热效果越好。关于app如何提升热度值,等待八戒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

1、适当利用媒体曝光app

利用媒体曝光产品是比较常见的产品预热方式之一。由于媒体的受众较广,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很多app运营人员(尤其是一些来自大型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公司的app运营)比较亲来这种做法,甚至一些手游产品运营还把此方式作为市场预热的核心渠道。

微信应用号

媒体预热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付费的,一种是免费的。付费的就是在一些大型的、权威的媒体平台发布产品新闻、礼包、攻略、活动、视频等增加产品的市场热度。免费的则是通过内部人员撰文投稿到相关的权威媒体,也就是所谓的软文投稿。前者比较适合运营资金准备充足、不愿花太多精力或自己没有软文营销能力的app产品;后者适合产品预热资金不是很多,但有文字功底较强的运营团队的app产品。

不管是付费的媒体渠道还是免费的媒体渠道,对app运营来说都是一个考验:需要app运营对每个渠道进行深入地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邀请名人代言或互动内测

名人效应的强大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名人营销已经成为很多产品做市场预热的不二选择。利用名人做营销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请名人为产品做代言,这是很多游戏app产品比较喜欢的,效果立竿见影。再如邀请圈内名人做产品内测,名人内测后给产品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

名人代言

3、微信公众号预热

自媒体营销时代,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很多公司必备的营销手段之一了。微信公众号运营成本较低,加之可以和用户形成交互,比媒体平台的灵活度更高。一款全新的app产品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先期吸粉,让公众号粉丝提前了解app产品详情。

4、建立产品社区、社群

经常逛各种互联网社区是互联网时代用户的特点。App运营在为新产品做预热时,可以自建产品社区(贴吧、论坛、话题小组等)或社群(微信群、QQ群等),聚集一些种子用户,为产品上线做好预热。

5、app预热活动

活动是宣传产品的绝佳方式,这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线上活动还是线下活动,都可以为app产品做好市场预热。拿我们经常会在路上看到的app地推活动来说吧,虽然方式已经被用烂了,但是效果还是不错的,从隔三差五就能碰到一次地推可以体现。做地推活动的话,可以从奖品着手,找一些比较吸引人的奖品(价值不限),让用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或加群进社区,圈住一批粉。

线上活动也是非常普遍的app预热方式之一,如果图便捷的话,可以借助一些第三方活动运营工具来做一些有趣、好玩、互动性强的小活动。如很多app运营会利用“一些第三方活动营销工具做线上预热活动。

当然,如果想要做更精准的活动预热的话,可能要用上SDK活动埋点和定向推送功能,可以帮助app运营在对的时间,把活动推送给对的用户,提高app预热效果。

6、数据虽不是万能的却是运营必备的

作为一名app运营人员,数据是要实时记录和分析的。虽然很多运营提倡数据不是万能的,不要过分依赖数据。但就和钱不是万能的,却是万万不能没有的是一样的道理。没有万能的数据,但从数据确实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没有任何数据的运营不算运营。没有数据,运营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达到预期,没有数据,运营想要了解问题出现在哪里,都无从下手。在实施APP预热计划后,不管是媒体渠道、名人预热、公众平平台预热、还是活动预热,都要实时关注数据的变化,并根据及数据对每个渠道做出分析,做到对每个预热方式的效果做到心中有底,以便作为下次做产品预热的渠道选择依据。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信息流

本文作者@等待八戒 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111

]]>
//www.f-o-p.com/23705.html/feed 0
这篇文章,是目前关于应用号写的最好的一篇了! //www.f-o-p.com/23470.html //www.f-o-p.com/23470.html#respond Thu, 29 Sep 2016 03:15:49 +0000 //www.f-o-p.com/?p=23470 20

微信应用号真的来啦!微信发出了200封应用号内部公测邀请,并将应用号亲切的称为“小程序”。“小程序”真的要取代APP吗?从张小龙的描述看来,“小程序”可以让APP有一种更轻量的形态,但是又更好使用的一种形态来存在,目标不是APP,而是通过HTML5技术改进移动端网页的使用体验。

这篇文章,是目前关于应用号写的最好的一篇了

年初,张小龙公布微信将打造一款应用号服务功能。日前,微信发出了200封应用号内部公测邀请。

根据张小龙在今年1月的微信公开课PRO版上的描述,应用号的形态大致为:“一种新的公众号形态,这种形态下面用户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就像安装了一个APP一样。他要找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APP,在平时这个号不会向用户发东西的,所以APP就会很安静的存在那里,等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它就好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尝试做到让更多的APP有一种更轻量的形态,但是又更好使用的一种形态来存在。”

腾讯凌晨发布的邀请中将应用号亲切的成为“小程序”,目前主要提供给部分企业开发者使用。

此消息一出,不少人认为应用号将会取代APP,有网友更表示“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手机里再也没有其他APP。因为微信,替代了所有APP……”

“小程序”真的要取代APP吗?从张小龙的描述看来,应用号的目标应该不是APP,而是通过HTML5技术改进移动端网页的使用体验。

距离张小龙的那场首次公开演讲已经有九个月了,而在那场演讲中备受关注的「应用号」在千呼万唤中终于以「小程序」的名字正式对外小范围公测,不少创业者表示机会来了跃跃欲试。诚然,微信每次放出的大招,不管是公众号、服务号、朋友圈广告等,对于抢先抓住机会的人都是不小的红利。而这次这个大招,或许足以影响现有移动互联网的格局。

张小龙在朋友圈里这样解释道: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对于希望从「小程序」中获取红利的创业者,不妨好好读完这篇文章。做不做?比怎么做更重要!

「小程序」和「菜单栏内嵌H5」有什么区别?

看上图展示的小程序截图,像不像一个Native APP加了一个顶部微信菜单的帽子?

Native APP和Web APP谁是未来的主流这个命题争了很多年,而Native APP最大的优势也就是对于系统控件接口和框架的调用能力比Web APP不知道高到哪里去。虽然京东同时提供了手机APP和手机H5形式的页面供用户浏览和下单,但是同时用过二者的都能体会到,H5页面在流畅度上还是差一些。

在此之前,很多创业者以公众号菜单栏内嵌H5的形式,完成了基础功能的微信化植入,但通常都是比较简单的页面,操作体验比较一般。

这次微信推出的小程序,最大的亮点在于微信提供了丰富的框架组件和API接口供开发者调用,具体包含:界面、视图、内容、按钮、导航、多媒体、位置、数据、网络、重力感应等。在这些组件和接口的帮助下,建立在微信上的小程序在运行能力和流畅度上面便可以保持和Native APP一样的体验。

当我们谈创业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过去两年在资本的推动和互联网+概念的热炒之下,出现了罕见的创业热潮,各种各样的创业项目出现,应用市场内APP的数量也井喷式增长。

行业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

  互联网创业=做个网站

移动互联网创业=做个APP

很显著的现象就是很多传统企业在还没搞清什么是互联网+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做APP了,做出来了有没有人用,当然那是另外一回事。

回到创业这件事上,还是得回归商业的本质:商业是提供顾客所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一种行为。所以不管是网站,还是APP,或者很多创业者已经在尝试的微信公众号,甚至是QQ群、微信群,这都是连接用户的一种载体。传统商业依赖于线下实体门店为顾客提供服务,互联网的存在将获取新客户和提供服务的场景进行了线上化改造,从而提升了商业效率。

最近有一家花店在我的同事间很受欢迎,它会给顾客每周固定时间会送来一束搭配好的花。这是一个没有实体店的花店,也没有APP,唯一的载体就是微信公众号,下单支付是在微信号内,信息填写修改是在微信号内,客服也是在微信号内,好像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多其他需要的功能了。所以这样一个创业项目,微信号就足以满足其大部分的需求,虽然在某些环节上可能有些体验粗糙,但相比之下单独做个APP?哪边成本更高呢。

为什么微信小程序的诞生对创业者是好机会

1.APP流量成本的急剧攀升

做渠道运营的同学可能会清楚,过去两年里,APP推广的成本是呈翻倍增长的。有些垂类APP的CPA单价高达500元以上,对于创业者来说没有太多钱可以去砸在流量上,但流量往往是控制产品生死的命脉,每年有50%的新APP死在流量问题上。

2.移动互联网格局基本已定,用户主要需求场景已被巨头把持

移动互联网发展已有五年时间,在这几年时间里,从PC时代迁移过来的连接人与信息、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商品、连接人与服务四个大类已经基本完成了格局重塑。用户的主要需求场景,尤其是同时具备刚需和高频两个特点的场景,基础工具、生活服务、娱乐等都已经有PC时代的老巨头继续把持,或者移动互联网新生的小巨头们占据山头。

3.面向所有产品对用户时间的竞争

在之前的文章里,白崎反复讲过一个观点就是:现在的竞争不仅仅是同类竞品的竞争,其实是你在和所有产品竞争用户的时间。显然微信是目前的翘楚,平均每天长达4小时以上的停留时长。很多APP面临的问题便是用户即便下载安装了,但也想不起打开,或者打开了很快就被关闭。

在以上三个背景的情况下,对创业者而言环境真的很糟糕,用户获取难、使用率不高是普遍的痛点。在年初的「应用号」概念发布时,便赢得很多创业者的期待,原因就在于大家希望从微信这棵大树上获取一些红利。

移动互联网第二春:SuperAPP+LightAPP模式

轻应用是一种趋势,早在2013年左右,百度和UC分别对「轻应用」的模式进行了尝试,虽然都失败了,但不可否认这条路的正确性,只是在当时这两家都不具备发展起生态的能力。

百度的轻应用是以搜索为核心的生态,UC的轻应用是以浏览器为核心的生态,二者都是Web APP的插件化思路。百度轻应用接入了如「顺丰快递」为代表案例的信息查询服务入口,UC轻应用则接入了「迅雷」「快播」为代表案例的和浏览器场景强结合的信息查询、信息下载的入口。

复盘为什么百度和UC都没做起来,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当时的百度和UC都不具备SuperAPP的根基,尤其是不够高频,所以带不起来这个生态。

但2016年的微信来做这件事,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占据了,既有海量的用户,强大的用户粘性,足够长的用户使用时长,是国内目前最称得上SuperAPP的应用了。

白崎预估,这种SuperAPP+LightAPP的模式或许能够带起移动互联网的第二春,很多长尾的需求之前由于落地条件不成熟不能做的,现在可以重新回来尝试一下。即使是很小的一个需求点,以LightAPP的形式附着在微信上,现在也具备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谁适合抓住这波红利

在别人家平台玩,首先得研究平台欢迎什么样的人。从微信官方对外公布的信息来看,最鼓励的是服务提供者,因为这和微信「连接人与服务」的战略诉求最为契合。

白崎的建议是:低频、非刚需场景的长尾服务提供者最适合来做微信小程序。

高频场景的服务依然适合以独立APP作为阵地,即便微信在发现Tab内给京东开辟了最明显的「购物」二级入口,依然是用手机京东APP的人多,即使在体验上大大增强的微信小程序推出后,结论依然会是如此。

高频场景的服务天然具备独立发展成生态的潜力,可以自成一套生态体系,比如服务领域的滴滴出行。即使是在微信、支付宝、微博中都开辟了打车入口,这些也只是增量,自家APP还是主要的阵地。

而对于低频、非刚需场景的长尾服务而言,由于需求通常较为简单,使用频次低,撑不起来一个独立APP,寄生在巨头身上是最好的选择。

正如把支付宝中的「转账」、「付款」、「信用卡还款」、「生活缴费」等拆成一个个独立APP,用户肯定不会买账,但把所有跟钱相关的需求都汇聚在一起,哪怕是非常长尾的水电燃气物业费和ETC交费通通都涵盖,这才成就了今天的国民应用支付宝。

现在,微信正在试图开放接受长尾的需求场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人与人的连接,包含人与信息的连接,包含人与商品的连接,更包含各类大大小小的服务连接。

比如上面提到过的花店的案例,符合低频场景、长尾服务的特点,他们家就非常适合做微信小程序,而且只要在现有基础上把微信内嵌H5迁移成小程序,就能改善下单流程、客服等方面的体验优化,从而更好地维系用户。

决定开发微信小程序之前,这三个担忧不容忽视

听到「小程序」发布的消息后,相信很多人都跃跃欲试,觉得得抓住机会。其实风险与收益共存,下面这三个担忧在决定做之前,得想清楚。

1.如何区分现有独立APP和微信小程序的定位

对于还没有开始做APP的创业者,小程序的发布恰似一阵甘霖,来得正是时候。但对于已经开发了独立APP的创业者呢?开发一个一模一样的微信小程序出来,是否会出现零和博弈造成原有独立APP的荒废?

白崎的建议是:维持原有独立APP的持续迭代更新,把微信小程序作为新的增量部分,在用户数据上做到两边的一致性。把选择权交还给用户,用户总是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那一边。是否弃掉独立APP,得用数据来说话。

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将微信小程序作为一个lite版,进行产品功能的MVP试验。

至于以哪边作为主要用户阵地,还得结合用户获取成本来看。在同时满足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如果花最少的成本,能获取更多的用户,有什么理由说不呢?

2.假如微信封了你的小程序,怎么办?

微信在过去几年里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生态封闭,这和苹果有些相似。很多创业者借助社交红利尝到甜头,也有因违反规定被微信做封号处理,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

以下案例想必还历历在目:

  诱导关注、诱导分享:封号

淘宝链接:屏蔽

虾米音乐分享链接:屏蔽

在朋友圈里传播外链达到一定次数:屏蔽,严重封链接

在微信生态里玩,永远要忌惮红线在哪儿,毕竟微信具备随时掐断脖子的能力,只是它愿不愿意动手的问题。所以做之前熟悉规则很重要,当然也有时候只是简单的立场站队问题。

3.同样存在用户获取成本变高的问题

现在获取用户难是因为手机里的APP太多,应用分发的入口变得集中从而用户获取成本价格昂贵,流量问题从移动互联网诞生至今都是创业者最大的困扰之一。

等红利期过后,微信小程序是否也会出现这个问题呢?

①如何获取用户关注

虽然微信小程序不需要下载安装,但是在成千上万的小程序中,用户从哪儿知道你,找到你呢。对此张小龙的朋友圈里提到了「扫一扫」和「搜一下」这两种方式。

不管是关注还是扫一扫,首先得让小程序能够触及到用户,才有被用户使用的可能,正如APP首先得被下载安装才能使用。

搜索,是一个基于品牌的行为。搜索精准的产品关键词,首先得让用户知道你的品牌才有可能搜索到,这对初创品牌是硬伤。搜索行业关键词或泛需求类的关键词,如何在最明显的位置出现在用户面前且引导用户点击前往,OMG,难道也要竞价吗?

这些都是可以预见到的用户获取成本问题。

②如何在臃肿的微信中获得存在感,实现用户留存和用户维系

不得不说微信现在已经开始臃肿了,刚看了下手机,微信占据了9.8G的内存容量(前不久才刚清理过一次),过去24%小时微信耗去43%的手机电量,另外据微信官方公布数据,用户平均在微信的停留时间为4小时。这背后是好友对话聊天、群消息、订阅号、服务号、朋友圈等一系列微信自有功能所带来的信息堆积。

等全面开放公测之后,随着开发者的增多,微信自有功能、第三方小程序功能混合在一个容器里,获得存在感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在微信里做好用户留存和用户维系,也是一个难点。

新机会出现时,选择做不做比怎么做更重要。

其实昨天同时发生了两件有意思的事情。

一件是大多数人都看到的:

微信终于推出了应用号,并且取名“小程序”,向生态帝国和自己的App Store又迈进了一步。

另一件是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的:

百度要出售旗下91无线的 iOS 业务,这彻底宣告了App分发时代的结束。

移动大潮刚兴起的时候,所有人都有一个争论,那就是 Web App 和 Native App 孰优孰劣的问题。最终这个讨论以Facebook彻底放弃Web App为一个阶段性的终结。Native App,也就是现在我们每个人手机里的应用获胜了。

那时候是2012年。移动会取代PC的大势变得清晰异常。

在PC时代,互联网最大的流量入口是搜索。几乎用户的所有需求都是由Google或百度分发出去的。但谁想到好日子没过多久,移动大潮就来了,而且来的无比之快。

Google有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用开放的态势,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是战略预判上的极大成功。百度也曾尝试过出手机,却失败的很惨,并且一直在移动布局中处于落后位置,这是战略上的极大误判,甚至长远来看是会丢掉小命的那种。移动浪潮对于其他公司来说是平台的迁移,但对于百度来说,则是商业模式的颠覆。

对 Google 和 Baidu 来说,Web App都是更好的更能接受的方案,但 Native App 获胜后,百度就被逼无奈地开始想:“我该怎样在移动端保住类似我在PC端的地位?”。百度在PC端是什么地位?入口和流量分发之王啊,那么百度自然就要找移动端的入口和流量分发途径。于是就有了我们都知道的故事:百度以19亿美金天价收购91无线。

那时候是2013年。百度以为自己拿到了一张移动世界的船票。

好景不长,百度后来发现这张船票是买在了浪潮的最高点。等潮流退去以后,才发现原来买到的是一艘借浪潮而舞动的小船,going to no where. (当然,同时航行在旁的还有另一艘小船,叫做豌豆荚。)

到今天为止,已经几乎没有人再下载新App,所以百度弄错的一件事情是,搜索作为入口和流量分发是持续的,而且信息量越冗杂越有价值,而App的分发是一时的,且反过来是越分发越让信息量冗杂、分散和没有价值。

不得不说,对于当时的百度来说,这就是饮鸩止渴,而且是好贵好贵的一杯毒酒。

到现在,大家最终发现移动端是群雄割据的时代。流量和入口其实是那些少数的头部App应用,大概每个用户最常用的就是那十多个App。其实这十多个App还原到PC时代,可以类比于那些成功的“中间页”,比如去哪儿、搜房,或甚至是爱奇艺。

李彦宏当时曾多次公开宣扬自己的“中间页战略”。入股、导流、变现,不断循环。当时,在各个最大的垂直领域,百度都有自己的投资布局,并且不论从资本操作还是从流量分发变现上来看,效果都还算不错。

所以现在回头来看,当初与其重金买下91,也许不如把网页端里面中间页的策略复制到移动端,去入股大量有潜力成为头部App的公司。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最终腾讯和阿里反而在投资布局上做的比百度要好太多。

2013年,百度收购91的同时,微信国内用户已经达到了4亿。如果说头部App是移动时代的入口,那么微信现在绝对是头部中的头部,这给了微信做平台和生态的机会。于是就有了微信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再到如今的应用号。微信在不断地为自己这个头接上四肢。

微信现在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头部效应带动长尾起来。其实,百度在13年推出的轻应用直达号,和如今的微信应用号如出一辙,也是瞄准了长尾市场。但由于百度缺乏社交账户体系,也没有如今微信如此强的闭环能力,再加上百度内部人员的战斗力问题,这个项目如百度的很多其他项目一样,都无疾而终了。当初负责这个项目的李明远,现在在百度内部也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炽手可热。

而且据说,李彦宏当初对腾讯最大的担心是他们的搜索与微信的结合,所以当时李一直在密切关注腾讯soso,搜狗和360之间的交易进展。直到知道腾讯把soso卖给搜狗后李彦宏才松了一口气。

但其实,到今天搜索已经变成一个功能性的东西,而不是最早的入口。百度搜索本身当然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头部App,但和其他的十多个头部App是平行而没有区别的。就好像在网页端的时候,百度和淘宝或携程从流量分发的上下层级关系,慢慢变成并行竞争关系一样,垂直领域的品牌做到足够强大的时候,网站本身是不需其他人引流的。

这个现象在移动端来的更容易和明显。

那么微信的应用号是否能成功?我觉得相对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在微信内做App发现、分发其实一样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应用号目前感觉还是对已有生态的一个良好的补充,并且更多是为B端服务,比如一些已有的知名品牌和服务商等。对于个人或小创业公司来说,应用号可利用的空间仍旧有限。

再有,如张小龙所说,应用号要实现的是应用的“触手可及”,最终让应用达到“无处不在”,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无处不在的扫码支付。所以“应用号”大概率更多情况下是被动触发的场景,而不是主动寻找的,这对我来讲要更合理些。

其实,我最近一直觉得微信公众号就是现代年轻人的淘宝。当初有无数的年轻人立足于淘宝平台,每天没日没夜的上新品、做客服、寄包裹,而现在也有很多人到处抱着电脑,随时随地的推送和回复留言。这就是大生态的力量,它让一代年轻人找到了自己表达的窗口和自给自足的机会,让“给自己打工”和“个人的奋斗等比于回报”成为一种可能。

而现在应用号来了,我觉得这会不会就是给企业的天猫

最后,更好玩的是,微信缔造了一个这么大的生态平台,却有一半是立足于另一个封闭生态“苹果”之下的。苹果对于腾讯的蚕食会做出如何的反应呢?腾讯和苹果的关系又会如何演进?我相信这会是未来最让马化腾头疼的问题之一。

P.S. Google恰好也是昨天刚推出了自己最新的即时通讯应用“Allo”,把AI助手作为主要切入点。这是否能让Google逆袭呢?不管怎么说,这对百度也是一个可借鉴之处。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信息流

本文作者@白崎、曲凯 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111

]]>
//www.f-o-p.com/23470.html/feed 0
百度直达号死了,微信应用号能活得好嘛? //www.f-o-p.com/23106.html //www.f-o-p.com/23106.html#respond Fri, 23 Sep 2016 02:45:39 +0000 //www.f-o-p.com/?p=23106

为什么看到微信应用号就想起百度直达号?其实原因很简单,它们俩的出发点真的太像了,而且在功能上可以说差不多。

1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唱衰谁,只是看到刷屏朋友圈的应用号(别名:小程序)让我想起了挂掉的百度直达号,在去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是看着它发布的,今年百度大会对它只字未提,重新发力推了新概念——百度大脑。

 

微信应用号VS百度直达号

下面分析下它们俩核心亮点的对比,小伙伴们感受下!

1.应用更轻,随搜随用

它们俩的出发点都可以理解为,让应用更轻,服务即搜即得,无需下载应用。其中,百度直达号的陈述口吻更倾向于商户,微信应用号的则是更站在用户的角度去阐明什么是微信应用号。

微信应用号

它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百度直达号

百度直达号是商家在百度移动开放平台的官方服务账号方式,让亿万客户随时随地直达商家服务 。其中,@商家账号是一种极具创新的模式,可跳过原有的搜索页面,精准直达商家服务,大幅提升商家获取新客户的能力。而即将升级发布的手机百度“发现”和 百度地图“附近”功能基于地理位置以及大数据分析,可进一步提高商家的在线订单量。

2.组件支持,开发高效

微信应用号和百度直达号的易用性都足够强,按照微信官方的说法是开发者通过微信应用号提供的组件和API可快速完成小程序的开发;百度直达号则是为零开发基础的商户,直接提供模板,用户拖拽图片框和编辑框即可建站。

微信应用号

微信应用号以组件和 API 的形式为开发者开放了如下服务以及支撑能力(作为运营不是很懂每一项具体是什么,简单粗暴的把它理解为微信应用号易用性强,也就是大家可以非常快速的用插件用模板快速的完成微信应用号开发)。

  • 视图容器:视图(View)、滚动视图、Swiper
  • 基础内容:图标、文本、进度条
  • 表单组件:按钮、表单等等
  • 操作反馈
  • 导航
  • 媒体组建:音频、图片、视频。
  • 地图
  • 画布
  • 文件操作能力
  • 网络:上传下载能力、WebSocket
  • 数据:数据缓存能力
  • 位置:获取位置、查看位置
  • 设备:网络状态、系统信息、重力感应、罗盘
  • 界面:设置导航条、导航、动画、绘图等等
  • 开放接口:登录,包括签名加密,用户信息、微信支付、模板消息

 

微信应用号组件

百度直达号

每个商户均可轻松开通百度直达号。对于已经有移动站的商家来说,只要通过快速直连,输入基本的信息,输入已有移动站点的网址,点击转化,就能够拥有 一个具备强大功能的直达号。百度针对不同行业,也推出了多个适配于细分行业需求的多个行业模板。商家登录之后,只需要选择自己所处的行业,简单地编辑文 字,上传图片等,就能快捷地开通直达号。

 

百度直达号模板

微信应用号跟百度直达号很像只是自己推测了微信应用号不能走远的初因,都属于亿级产品(微信vs百度地图+手机百度+檽米),在功能特性上也都差不多,百度直达号死了微信应用号想颠覆掉app,个人觉得蛮难的。

几个问题,一起思考讨论

当然除了拿百度直达号这个难兄作为微信应用号前途的参考,下面也有几个问题想跟小伙伴们一起思考讨论下,或许会产生佐证的本文观点的素材。

问题一:我们真的觉得手机上装的App太多了吗?

在小插件的介绍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它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其他人不清楚,就笔者而言,它所要解决安装太多app的问题并非是我的痛点,坦白讲自己比较关心的是能不能够找到更多优质实用的应用。目前在应用推荐上appstore的编辑做的很好,微信应用号要是做成微信版本的 App Store,在推荐上能否做到一样好?

反倒是觉得现在自己公众号关注太多了,近千个公众号跟本看不过来,你呢?

问题二:微信上滴滴出行功能你经常用吗?

在微信上搜索关键词「滴滴出行」会出现一个特殊的标识叫功能,点击「滴滴出行」之后它会通过调动微信定位接口来快速获取到用户的位置,然后用户就可以在微信上快速叫车。

我想现在微信上有的「滴滴出行」功能应该差不多就是微信应用号所指的: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但是,你用过吗?相信大部分人跟我一样更多的是在他们的App吧!

 

滴滴出行功能

问题三:微信应用号真的适合所以产品吗?

百度直达号的前身是百度轻应用,百度轻应用的除了能够帮助无开发需求的商户快速建站,还有为低频需求的产品提供一个零开发成本的替代方案(并不是所 有服务都需要app来完成)。所以,同样的微信应用号其实适合低频需求类的产品,这里有一个大提前是微信给到应用号一个独立的页面,然后也不能像现在公众 号列表页那样不友好,不能自己决定排序,虽然现在已经能够置顶了,但还没能像手机桌面那样的拖拽排序和分组。

如何你的公司做的满足用户高频需求的业务,还是本地化应用更适合,毕竟用户启动路径更短。如果微信应用号后期能够让用户有选择把应用号添加到手机桌面的功能着就是另当别论了。其实这个技术不难,百度贴吧都实现了用户可以把喜欢的吧添加到桌面的功能,就看应用号想不想做了。

 

可将喜欢的吧添加到桌面

问题四:微信应用号真的能够帮助你获取海量用户?

这个大家很好理解,目前超过千万粉丝关注量的十点读书、一条、微信路况、卡娃微卡等,相信不会超过100个,但是目前超过千万用户量的app应该不止1000家,2年时间做到过亿的app有好几个!

 

亿级下载量app排行榜

新产品用微信应用号做冷启动是不错,可以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对于成熟产品想达到亿级别用户的还是需要app,毕竟app的用户获取方式和渠道多,更何况app的日活应该是比目前公众号打开率高吧?

问题五:微信应用号要是火了,你就能够逆袭了?

大部分人在互联网上的运营状态相信都是这样的:忙着赶场!微博火的时候去研究微博,微博还没研究透微信公众号就来了,当在我们痛下决心投入资源来做微信公众号,差不多能够搞定公众号了,微信应用号就来了…..

我们不是弄潮的人,然后这些平台也压根不会给我们弄潮的机会,因为他们会优先考虑给那些做的好的媒体或者机构做内部测试,每一次的互联网红利基本上 是同一波人优先享受到了,从博客时代到微博、从微博到公众号,你可以看到的大号基本上那一些,能够后来居上的也基本是非常小的概率。

那些大咖在晒收到微信应用号邀请的时候,相信大部分企业的公众号还没收到原创邀请吧?这也不能说是平台有私心,换做你是微信的运营也会选择做的好的机构来内测。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不是特别看好微信应用号。但是,它活得比百度直达号好是可以肯定的,不是因为说微信用户量大,而是百度当时上的直达号是赶发布会做出来的,微信是慢慢打磨出来,做事的态度不一样,结果还是会差很多。

最后,比较感性的其实自己又挺希望微信应用号能够像公众号一样火(千万别像微信企业号那样推出后只剩一小撮人在讨论)。因为它火了写文章的就有新的热点和素材可以跟了;因为它火了,能够新增不少运营岗位,全国运营从业者的规模更大了。

以上内容仅为现阶段个人观点,毕竟没实际用到微信应用号,肯定不是对的,欢迎大家多多交流!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信息流

本文作者@陈维贤 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111

]]>
//www.f-o-p.com/23106.html/feed 0
你的产品适不适合做微信小程序?你需要这篇产品逻辑分析! //www.f-o-p.com/23040.html //www.f-o-p.com/23040.html#respond Thu, 22 Sep 2016 09:41:48 +0000 //www.f-o-p.com/?p=23040 2

9月21日晚,微信宣布:微信“小程序”开始内测。

自年初1月11日张小龙在北京微信公开课上发言起,历经大半年后,万众瞩目的“微信应用号”终于现身。相比“应用号”,“小程序”这个名字更加可爱。以名字看,感觉像是突出了“将你的程序接入微信”的意思。

我们此前分析过微信的功能迭代节奏:一般微信重要的功能规划周期,大约会在在9-12个月的时间里。这样算起来,这次应用号从规划到上线,节奏也蛮符合。

我们先看下面这张据传是张小龙发在朋友圈关于小程序的评论:

关于这张图片,前半段我理解为小程序是微信内的云端应用,不是原生App,对用户来说很轻(对开发者来说也会更轻)

后半句则应该理解为:用户用完就退出程序,离开别人的服务,但继续在自己的微信里玩朋友圈,看文章。

昨晚微信小程序上线后,很多朋友跑来问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我就借这篇文章一并回答了。先说几个结论:

  • 不是所有的服务都适合接入小程序,但大部分创业者的服务都适合接入其中。后面我们会重点分析。
  • 小程序是基于HTML5开发的程序,但用了类似于JS-SDK的框架(百度以前是clouda框架),提供了更多的接口和组件,让程序更加流畅,体验接近原生APP(Native App)
  • 能够云端发布程序(当然也需要微信审核),同时也能缓存数据,实现了借助微信这个最大的Native App来让HTML5 App更强大的目的。
  • 目前没有受到邀请也不要怕,按照微信操盘节奏,一定是灰度推进的。这个灰度包括对用户的逐步释放,也包括多开发者的分层授权和管理等,但不代表先发就一定有优势,后面竞争的还是产品本身,而不是时间的早晚。
  • 大家都期望通过基于微信可以获得营销、获客和传播能力,那微信小程序释放的能量是否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呢?我觉得比较悬,在产品营销和微信的克制之间,主动权还是在微信手上。
  • HTML5和JS人才将会很抢手,大家可以储备一些了。

微信发展到小程序这个阶段应该说是有其背后的野心的。只是微信的野心一直都装在产品的盒子里,保护得很好。

聊到野心,我们要先看看微信的发展历程。

微信:从IM到浏览器到OS的改变

我曾经将微信的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IM阶段、浏览器阶段和OS阶段。IM阶段的大招是语音通信和摇一摇,浏览器阶段的大招是订阅号,OS阶段的大招可能就是小程序。

应该说,借助语音通信、摇一摇和朋友圈,微信迅速地建立了自己的IM优势,加上腾讯本身具有的关系链这个核心资产,微信快速获得过亿的用户。

而浏览器其实是OS的一种(参阅Google的Chrome OS),主要的能力是解析HTML(当然包括HTML5),在这个基础上,订阅号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强的引领者。

OS的核心是搭建一个平台,在上面跑服务(调用本地的server和传送云端的service),小程序这次就是借助微信这个超级Native app,将本地应用的优势,通过微信赋能给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这是有显而易见的好处的,这个好处后面会分享。

此外,我认为,微信小程序会是连接人和服务的尝试,它将可能在后续完全替代掉“服务号”。

从互联网整体的发展和腾讯公司的整体战略来看,过去的十年,互联网解决了人与信息、商品和人的链接,未来的十年一定是链接人与服务。

而服务更多的是垂直的、细分的、非标准的,腾讯自己做显然是很难做到的,虽然腾讯也投资了大量的服务公司,但毕竟还有很多新兴服务和潜在的服务无法概括进来,如果有一个产品能够让所有的服务都接入进来,在这个产品上能够将服务与人直接连接,那显然是价值巨大的。

小程序则有可能会担负这个任务。一头是7亿用户,一头是服务提供者,通过微信平台,将海量用户与海量服务进行对接,完美!所以名字虽然是小程序,看起来很Q,但野心绝对是大的很啊!

以上简单说了一下小程序的背景,接下来,我们会详细地和大家分析几个事情:

  • 哪些服务和企业最适合接入应用号?
  • 如果开发者接入应用号,产品的架构和逻辑是怎么样的?
  • 开发者注意: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也得拼爹
  • 未来的小程序还留给我们哪些重要的期待

我们依次来看。

一、哪些服务和企业最适合接入应用号?

应该说,不是所有的服务都适用小程序,但大部分的服务和几乎所有的初创业务都是可以接入小程序的。

哪些服务是可以接入,哪些又是不可以接入的呢?我先看一个模型。按照重要/不重要,高频/低频,我们将互联网产品分别放入四个象限。

然后,我们分别看这4个象限的拥抱策略,应该说,如果你的服务是很高频的,而且对于交互和界面体验的要求很高的话,还是要用原生(Native APP)来做。但如果你是低频/中频且重要的服务的话,你应该毫不犹豫地加入微信小程序的申请队伍。

象限1:大玩家、高频应用不应该接入和拥抱小程序。

这个象限基本上都是大玩家,比如,3BA(360、百度、阿里巴巴

  • 阿里和百度显然不会接入。
  • 高频且重要的应用不会接入。因为用户经常打开,而且交互频次很高,对应用的体验要求很高,比如直播游戏、视频等。
  • 对数据安全度比较高的不应该接入。虽然微信只是读取了接口,不会直接让服务者提交数据,但因为小程序一定会提供缓存功能,开发者的服务虽然基于H5,但你是跑在微信这个原型框架内的。

象限2:应该毫不犹豫拥抱小程序。

这个象限包含了大量的服务类产品。

  • 教育、医疗、家政、求职招聘、二手买卖、旅游、票务、金融理财汽车后市场,当然理论上还有12306!
  • 总之,但凡用户一年用个一两次之后就再也想不起来的,是不应该用一个原生引用的方式让用户下载,而应该是通过微信小程序来解决。
  • 初创型企业也应该通过小程序来试探MVP产品,因为微信拥有天然的传播能力和获客能力,而原生应用除了开发比较复杂外,推广成本极高,获客成本极高,这些都阻碍了MVP的产品探索。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程序能让中国初创的互联网公司减少试错成本,提升成功概率。

象限3:应该慎重接入,利用微信的开放能力,引入用户到自有产品中。

  • MVP后,尽快引导到自有产品,因为自有产品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且能留下用户,典型代表如知乎、网易云音乐。
  • 内容型的产品,通过微信获得新用户,然后转移到自有平台,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象限4:视乎情况接入,主要看开发能力。

基 本上很多都是个人兴趣产品、工具产品,可以从MVP的角度来做,或者以兴趣的角度来做,不考虑太多的商业产出,只考虑情怀,但这些开发者有个明显的问题, 就是产品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有限,所以,如果你的人是做APP的,那就还是APP吧,如果是H5的,那就微信小程序呗。

二、如果开发者接入应用号,产品的架构和逻辑是怎么样的?

如果你打算接入小程序了,你可以试着了解下这套玩法的基本架构和逻辑关系。用户会频繁和微信交互,微信也会频繁与OS交互,当然微信也通过API的方式来获取第三方的数据,并且通过服务组件、开发工具和交互框架来定义小程序的交互样式、展现方式和扩展功能。

有两个方向,小程序会极大降低开发的难度。

  • 组件与前端控件:根据目前透露的情况来看,微信小程序提供了基础组件、前段原生控件和API,目的是让一个云端的H5产品具有原生应用的组件和扩展能力。这些组件,之前是由第三方来提供的框架,这次小程序,把更多的权限也开放出来了,来帮助开发者快速接入小程序,尽量标准化和结构化去处理数据。
  • 交互框架:早在上半年,微信就已经开始公布了一套UI和交互框架,用来统一UI规范和交互示例。这些UI规范和交互示例早早就准备好,我们有理由相信,你就是一个初级程序员,没有UI、没有前端,只会写后台PHP,也可以通过接入API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小程序。

三、开发者注意: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也得拼爹

事实上,让大家激动不已的绝对不是上面的小程序的框架、逻辑、组件这些事,因为这样的事情国外的Facebook、国内的百度都有做过。大家最期待的,是微信的关系链,而关系链本身,则是微信的命根子,这次的小程序,关系链会开放吗?我觉得是呵呵。拼爹吧。

首先,关系链并非不可以开放,是有条件的开放。

上图可以看到,这基本上算是三个开放的逻辑了。

  • 只开放公开信息:昵称、头像,其实也就是登陆ID,所有的开发者都可以接入,比如航旅纵横。
  • 有条件开放:开放共同使用的好友。比如大众点评。所以基于大众点评,你可以看到有好友去哪。比如美团外卖,可以看到好友头条,比如58同城旗下的转转,能看到好友在卖,但很抱歉,这个关系链的开放,目前只有腾讯投资的公司,才能享受如此特权。

  • 更大程度的开放:除了登陆和好友关系,还开放了朋友圈权限,能把一些操作直接输送到朋友圈做动作,这个很抱歉,只有腾讯自有的产品才有,比如,QQ音乐、腾讯视频等。

大概的逻辑是:

  • 亲儿子,能得到全部关系;
  • 干儿子,能得到重合的关系,你用,我也用,相互能看到,我用你不用,我不能跟你发生联系。
  • 外人,只能刷个脸,其他的免谈。

所以,大家先别激动的太早,小程序目前的开放程度还是很低的,离Facebook的全能力开放还是有差距的。

四、总结,未来的小程序还留给我们哪些重要的期待

小程序是微信的一小步,但可能是移动互联网的一大步。而微信的这套玩法,特别适合于中国市场,我们也希望这套玩法能推向全球,成为标杆产品。

通过阶段性的释放微信的能力,将大量的开发者和服务圈入微信生态系统,让用户真正的离不开微信,完成微信建立一座在线城市的愿望。

在目前看到的第一阶段,我认为微信还是会先让小程序的流程走通、邀请一些开发者来做高配和的产品打磨,毕竟现在的小程序还是MVP产品。中期来看,小程序将能够让微信实现从内容到服务的生态闭环,既能增加微信周边功能的能力(如支付、地图、广告),也能巩固微信的唯一的移动入口地位。

最后的最后,如果小程序的入口是这么深的话

大家还是先观察一下效果,再来决定是否要拥抱吧。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信息流

本文作者@三节课 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111

]]>
//www.f-o-p.com/23040.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