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写作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移动互联网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Sat, 13 Oct 2018 14:40:23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6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新媒体写作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9个角度,让你也能写出爆款文章! //www.f-o-p.com/102117.html Sat, 13 Oct 2018 01:38:12 +0000 //www.f-o-p.com/?p=102117

 

我将从下面这9个角度,告诉大家如何做到人人都能写出爆款文。

一、什么是爆款文

二、怎么找爆款点

三、角度决胜负

四、标题定乾坤

五、开头俘获人心

六、善用万能框架

七、活用行文走笔

八、结尾刺激转发

九、找准发布时间

一、什么是爆款文

首先,对于爆款文这个说法,必须有自己清晰的认知和定位。

每个人对爆款文的定义不一样。对我来说,我心里有大爆款文和小爆款文之分。

大爆款文是阅读量超百万级的,比如《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你和头等舱之间,差的不只是钱》。几百万阅读量意味着文章发表后那一两天,你的朋友圈,你朋友的朋友圈,都是你的文章。一天能够涨粉5万、10万,这个叫大爆款文。我一直认为,这种现象级的出现,有太多偶然的因素。

还有一种是小爆款文,就是比你平时的阅读量高出三五倍的那种文章。

每个公众号的体量不一样,比如平时只有100阅读量的,突然阅读量到了1万,这就是爆款文。

接下来,我就详细地讲讲这种小爆款文应该如何操刀,如何把握好每一个细节,让我们的文章一看就具有爆款的气质。

二、怎么找爆款点

爆款点有两类,一是突发热点,二是永恒痛点。

突发热点就是我们常说的热点事件。寻找这样的热点需要很强的敏感度,风口是有时效性的,越早进入越有竞争力。

先人一步发现热点之后,你还要有超强的行动力。比如2016年的王宝强离婚事件。深夜12点微博消息发出。当时我一个朋友12点爬起来写热点,写到凌晨3点,早上7点发文,当天涨粉3万。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蹭热点有抵触心理。但现在我不这么想了。如果我可以借助热点,让我写的有价值的东西更好地传播出去,远比我一味死守不蹭热点要强。

但是热点不常有,公众号却不能中断更新。怎么办?痛点永恒。与之相关的话题,文章传播性都不会太差

我一个好朋友,是自媒体大号“剽悍一只猫”的主理人,曾经举办过一场重磅分享会。这场分享会的标题叫作“普通人快速崛起的十大狠招”。你看这个标题,字字直击痛点:普通人,快速,崛起,十大狠招。这样的标题想不火都难。

事实上,找爆款点的底层逻辑是提高对人对事的敏感度,底层逻辑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写作,对大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记住,文章的外延是生活,是人性。

讲完爆款文认知层面的要素,下面讲寻找爆款点的具体方法。

跟风口:有风来,跟进就能带来一定势能

2016年7月上旬,北上广百万人上演“4小时逃离北上广”。根据新世相的后台统计,发布活动3小时,这篇文章的阅读量突破100万大关,评论5200多条,增粉将近10万。

3个小时后,领英邀请我写了一篇关于逃离北上广的文章,名为《你逃离不了的北上广》,全文从“北京也许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城市”起笔,写到了北京的好,也写到了北京的不足,再由北京这个点拓宽到整个“北上广”,将大城市的两面性写得清清楚楚,利弊得失一眼就可以看出。文末指出,就算身体可以逃离,但是多年在城市里沾染的气质是融进生命里的。

当天晚上发布的这篇文章,不出意外地火了。毕竟真正拿到机票的人是少数,能真正逃离“北上广”的人是极少数,我这篇文章火了正是因为追到了这个风口。

成为风口:做厉害的事情,成为带风的人

我们不能一直被动地跟随,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主动出击,去成为风口,去做厉害的事情,成为带风的人。

在自媒体圈里,虽然靠蹭热点跟风来出爆款文、涨粉不失为一条捷径。如果影响力超过了自身的实力,在注意力如此短缺的时代,被人们抛之脑后恐怕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如果有这个实力,加上运气不错有这个机会,倒不妨迎难而上,让自己成为热点。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新世相做得很好,除了“北上广”,还有“丢书大作战”,一次又一次地刷爆朋友圈,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寻找情绪能量汇集的点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老板和下属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成就》。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老板和下属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是,我洞察到这种关系其实并不是一种让人舒服的关系,这种对立关系中积蓄了很强的情绪能量。

有情绪就会有观点,有高能的情绪就会有强势观点,这样的强势观点就是自媒体人所喜闻乐见的爆款点。

正向打消解情绪,反向打引爆情绪

找到爆款点就可以开始写文章了。

爆款的打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正向的,去消解矛盾;一个是反向的,去引爆矛盾。以老板和员工的关系这个爆款点为例,我选择从正向去打,所以写了篇文章叫《老板和下属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成就》。

咪蒙也写过这个主题,是从逆向打的,叫《你看老板是傻逼,老板看你亦如是》。这一篇就是典型的反向引爆情绪。咪蒙非常擅长在文中找到一个共情点,在字里行间让你不经意就把自己的愤怒和共鸣放大。

你怎么选,就要看你公众号的调性和价值观了。一个简单原则,干货号偏消解情绪,娱乐号偏引爆情绪。

虽然这两篇文章的阅读量都是10万+,但咪蒙的阅读量比我的高,并不只是因为粉丝基数比我大,真正的原因在于:逆向爆款点天然更容易激发情绪化转发。

文章的输出,实质上是价值观的输出。那么价值观在爆款点处理上的作用是什么呢?价值观决定整个文章的方向,特别是职场写作,你是在用价值观影响别人,文字只是载体。你之所以喜欢一个作者或者一个公众号,很大的原因是你认同他的价值观。所以要记住,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采用什么写作方式。

观点中庸,等于平庸

新媒体写作,特别是写热点文章时,一定要立场鲜明。你可能说得不都对,但是不可以没有立场,大多数时候,观点的中庸等同于平庸。

立场就像一面旗帜,想要举这面旗帜的人便会大概率转发你的文章。但也别乱站队,站队的底线是政治正确。独特的观点,并不意味着要哗众取宠,故意跟别人对着干。

站队还要赶早,越早立旗帜,也越有可能成为影响力最大的那个。我们大多会关注第一个,而第二个、第三个怎么样可能就不太关心了。

总结一下,寻找爆款点是要刻意训练的。需要培养对人的敏感,要对生活敏感,要善于发现。很多素材和灵感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要能够把它挖掘出来,为自己所用,有输入才有输出。

三、角度决胜负

接下来我要拆解的这篇文章,标题是《我身边离开体制的人,目前没有一个后悔的》。首先声明,我讲的全都是我自己第一手的经验,并不保证全部正确,只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总结过人类的四个永恒痛点,还记得是什么吗?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第一个,事业上的激进与保守,典型的例子是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矛盾和博弈。

第二个,生活上的稳定与冒险,也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痛点。

第三个,认知成长的思维升级,成长是每一个人的刚需。

第四个,能力与平台的相互博弈和补充。

体制内外这个主题肯定是一个不太差的主题,那么我该选取什么角度呢?大家在选角度的时候,心里一定要记住这么一句话:“你有没有在帮助读者实现他自己?”

很多人只写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了读者的情绪和代入体验。这几乎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在台上演讲分享的时候,讲到自己的经历时讲得很深情,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但是在下面听的我们呢,面无表情,比较尴尬。

此时观众的内心戏是:你说得很好,但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有些人太容易无视别人的感受,陷入自我陶醉的状态。而另一些人,也是分享自己的经历,我们听着就很感动,很有代入感。

好的演讲者,一定会让观众觉得演讲的内容跟自己有关,甚至感觉讲的就是自己。

写作也是一样。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抽身出来,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不断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在帮助读者实现他自己?

帮读者表达想法

假设有一个读者正在考虑离开体制,但是身边的人都不支持他,这个时候,他想要解释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无奈的是自己没有办法服别人。此时我正好选取了这个主题,理性客观地来描述一些人离开体制的原因,以及在体制外的收获。这样的文章一经发出,就说出了这个读者内心的东西,和他不谋而合。

接下来这篇文章只要文笔和逻辑不是太差,有很大的可能性他会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发给身边最亲近并且正在试图说服他的朋友。

让读者塑造自己的形象

每个人都希望阅读一些文章,来寻求自己的形象认同感。为什么我那篇《罗永浩,我们再给你十年》能引起共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给了一群喜爱老罗的读者一种身份认同感。

助读者进行比较,哪怕是晒优越

2017年我的第一期写作课上线后,出乎意料得火爆。读者的热情让我有点儿受宠若惊,也很开心,便写了一篇《第一次出来卖,卖了100万》。说实话,当时我的心情就是无比骄傲,甚至有点儿小膨胀,于是想写一篇文章装腔。

结果很多认可我的读者和第一期写作课的学员,觉得自己能参与这次知识付费的现象级黑天鹅事件,也很自豪。然后我就看到他们在朋友圈里转发推荐,说这次写作课很牛,有幸参与,好不容易报上名,等等等等,于是我们就一起愉快地“装腔”了。

文章本身就能帮助别人

一些跟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干货文,尤其是颠覆认知或列出实用提示的,很容易获得转发率。这也就是像《别点这些菜啦!餐馆老板最不想告诉你的 3 个点菜秘诀》《黄瓜竟有这个功能!早知道每天吃一根了》这样的文章横扫咱们父母朋友圈的原因。

虽然其中不乏标题党,甚至误导人的文章,但从内容和传播的角度讲,这些文章的流行给我们一个启示:写作时要考虑这篇文章能否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亲人。

回到我们拆解的文章上来。

那些离开体制的人,在外面精彩而无奈的世界打拼的时候,在某个午夜梦回的时候,问自己的内心:“我会不会后悔离开稳定的体制?”

如果混得好,比如像我这样,我肯定很感动地对自己说,我不后悔。而对于那些在体制外混得有可能不太好的人来说,也没有失败,只是暂时还没有混出来,对不对?

请记住,我们所有在朋友圈晒的内容、转发的文章,大部分是希望让别人看到一个更厉害,哪怕是装作很厉害的自己。

所以,当我想明白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一部分离开体制的人的情感共鸣,表达没有进入体制内的人的骄傲,我就确定好了文章的角度。

四、标题定乾坤

接下来要思考:你起的文章标题,能不能打动你自己?

我本来想写的标题是《我离开体制后的这三年》,或者是《当年离开体制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甚至想过一个很浮夸的标题:《我离开体制后的这三年,我的收入增长了100倍》。

你觉得这些标题怎么样?还算中规中矩吧,确实能引发好奇,但是,不具有话题性。

最后我选的是这样一个标题:《我身边离开体制的人,目前没有一个后悔的》。

当读者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心里会有两层波澜。离开体制为什么不后悔呢?这是第一层。但更多的是第二层波澜:真的吗,离开体制,没有后悔的?不一定吧,我不相信。于是他们带着好奇、怀疑,打开了这篇文章。

很多人喜欢看美剧。美剧为什么好看?你有没有发现在每一集末尾将要发生些什么的时候,突然就结束了,这时你好奇的种子就被种下了,迫不及待地想要追剧。

什么是一篇顶级的文章?就是你想一口气看完,又不忍心一口气看完的文章。

五、开头俘获人心

对于公众号文章来说,最困难也最有风险的地方就在于开头和结尾。开头写得不好,读者就不会往下读;结尾写得不好,读者就不会转发。

2017年有篇热文《我是范雨素》,还记得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吗?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如此有画面感的一句表达,读者的内心戏一定是:她的生命是有多悲惨,命运怎么捉弄她了?再加上巧妙的修辞,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范雨素生命被装订的疼痛。这就是好的文章开头造成的刺激,它会让我们的眼睛被钉住,迫不及待想要读下去。

文章的开头跟标题一样,一定要吸引人,要在读者心里种下种子。具体说就是要达到以下四个效果:

  • 立画面

道理是没有画面感的,但故事有。讲故事,立画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咪蒙写文章,开头总喜欢说“我有一个表哥”,“我有一个同学”,或者“我有一个实习生”。

  • 有代入

你的故事所表达的场景一定要是读者熟悉的场景,这样读者才有代入感,才能引起读者思考。

  • 表情绪

是指你的故事要通过别人或自己的例子,间接或直接地传递出一种观点、立场和情绪。

  • 做铺垫

埋下疑问、转折或者悬念,为下一段的开始做好铺垫。

大家看我这篇文章的开头:

到这里算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第一部分可以是一句话,很炸裂,也可以是有吸引力的一段话。我采取的就是第二种。

第一句话我先讲一个现象,在读者脑海中立一个越来越多人离开体制的画面。之后用了篇幅比较小的两个事例,一个是前央视主持人樊登,别人的例子,显得高大上;第二个是身边朋友的例子,显得接地气。提供两个维度,代入读者进行具体的思考和联想,同时通过这两个例子表明“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体制”的现象。

然后做铺垫,“这个世界怎么了?”抛出疑问,引发好奇。

我的这个开头,也许不算是最好的开头,但是我至少没有犯一个技术性错误,就是把开头例子部分写得太冗长。请大家切记,开头部分,在亮出观点前,例子不要过长,一定要让读者明白你举例子的用意。

六、善用万能框架

写完开头,我们就要展开内容了,展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框架,让内容站起来。二是行文走笔,让内容活起来。

一些人写文章没有列提纲的习惯,常常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自己看完觉得一点儿逻辑都没有。刚开始练习,最好是写个提纲出来,等熟练之后,打个腹稿,或者画个思维导图也可以。

推荐一个特别好用的“万能框架”,你可以现学现用:亮观点—说现象—做分析—下结论。整个文章的大框架可以这么用,每个小论点也可以这么用。

下面是我的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现在来拆分一下,我是怎么把万能框架中的四个要点融入文章里的。

  • 亮观点

 

 

  • 说现象:让读者能够“入戏”

每说一个论点,都会再描述一些现象来建立认同感,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些事情并不陌生,也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就是让你的读者“入戏”。

这个场景最好是你的读者也会遇到的场景,以便让文章和读者产生关联,同时还要包含一个价值观冲突,也就是前面说的心魔。

在这里我举的是家乡一个朋友从政府大院出来的例子。不但用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事件,还用了一段对话的描述,情境渲染得就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要展开分析了,不能一味地只说现象。

  • 做分析一:对场景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引出自己的观点

我列举上面的场景是为了什么?为了论证我的观点:很多离开了体制的人,要么就是有底气,要么就是有好心态,要么就是想得特别明白,人生一场游戏而已。

  • 做分析二:激发读者共鸣

要注意的是,分析一定要有鲜明立场和情绪化的表达,比如我写的:“很多离开了体制的人,要么就是有底气,要么就是有好心态,要么就是想得特别明白,人生一场游戏而已。”最后这一句“人生一场游戏而已”就是金句。道理讲明白之后,用一句话总结。

  • 下结论

我们经过层层分析之后就要下结论了。最后,再一次明确地表明态度,“所以他们不会后悔”。前面所有的准备都是为结论服务的,结论要尽可能精炼,一针见血,最好用一句经典的话概括。读者就算忘记了整篇文章,只要记得这一句,就能明白你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是为了什么。

不只是文章的结论,每次写完一个例子,也一定要有总结,最好还是金句那种,就更完美了。

直觉和经验告诉我,既然选取了一个这么有争议的话题,就一定要把它圆回来,让人有一种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

于是,我在第三部分是这么写的:

读完后,你是不是觉得我要表达的观点是:真正的人才,其实在体制内和体制外都可以混得很好,而我不喜欢的,是很多人端起了铁饭碗,却天天在抱怨体制不行,说平台配不上自己的野心

当我抛出这个观点的时候,我是不是把这个有争议的话题给圆过来了?而且我所讨厌的,是不是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厌恶的?而且,这样表达,还使整个文章更加饱满和立体。

你再看看,进入第三部分,我在行文时的框架也还是大体采用了“亮观点—说现象—做分析—下结论”的结构。

文章写到这里,我的观点都表达清楚了,这时候是不是差不多要收尾了呢?不不不!

如果你想写得更好,成为爆款文,你需要升华主题,达到更高的认知,于是有了第四部分。

进一步说,我觉得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并不是狭义上的指事业单位或公务员就是体制内,企业单位或自由职业者就是体制外,这种划分太表面和偏颇了。

我认为体制内和体制外,唯一的区别在于这个平台能否充分释放你的能力和潜力。

体制外有没有风险?当然有,市场竞争激不激烈?当然激烈。但是,我相信,这些年的中国,正经历由互联网带来的新一轮“改革开放”。

必须承认,目前的互联网行业,为真正优秀的人才带来了更有想象力的价值。

传统的商业,个人的话语权太弱,组织和公司占据了渠道和流通资源,所以公司品牌越来越强,个人只能更多依赖组织和公司,才能成为既得利益者。

但是互联网最牛的地方在于,打破一切中间化,直接放大个人价值。所以,优秀的人更容易抓到互联网的红利,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

体制内是工资增长的线性模式,而体制外是类似股权的指数模式。“体制”这个词,已经从原来生活的保障成为创新的束缚,稳定的风险其实更大。

当体制外的想象力更大,当留在体制内的成本更高,很多聪明人都会开始用脚投票。

在这一部分,我其实是拔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把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界限模糊化了,不再从狭隘的角度去定义,而是跳到一个更大的宏观格局。我认为体制内和体制外唯一的区别在于,这个平台能否充分释放你的能力和潜力。

这就是拔高认知,能带给读者更大的收获和启示。

七、活用行文走笔

刚才讲了框架结构,也就是一篇文章的骨骼部分。接下来,我讲讲血肉部分,也就是一篇文章的行文走笔。

文字密度:不要啰唆,精简干练

文字密度要适中,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啰唆,列举事例要适可而止。就算要写,也要分散开,而且事例的并列和递进要有层次。

也许有人会说:我就是克制不住啊,这怎么办?那就在初稿的时候全部写下来,然后再进行删减。如果无法从一开始就确认该写什么,就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次没有用上的事例说不定下次就可以用上。

画面感:细节具体,案例鲜活

细节描述一定要具体,只有细节具体了画面感才会出来。作家严歌苓就是这方面的高手,她的很多作品都被搬上银幕,像《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等。她的作品为什么这么受导演欢迎?因为她写得很有画面感,她的细节描写很出色。

情绪化:观点一定要爱憎分明

除了画面感,我们的文字还要情绪化,就是观点一定要鲜明。你想要读者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是愤怒,还是和解,就要让读者能强烈地感知你的情绪,并跟着你的文章发生情绪的变化。

要做到这一点,写作的时候你必须要有相对应的情绪,这样你的文字才会带着这种情绪传递给读者。

八、结尾刺激转发

很多人写完“很多聪明人,都会开始用脚投票”后,就觉得这篇文章已经结束了。但是,其实这是不够的。

读者看到这里,觉得很有道理,说得没错。但是,读者会因为道理转发吗,还是会因为情绪转发呢?请记住,读者转发你的文章的那一刻,是情绪化的,而不是理性的。

最后一击是什么?于是来到了文章最后的结尾部分,我是这么写的:

在这个结尾,我要给出让读者转发的理由。

这里分享一个小技巧,我一般给文章设计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让读者写推荐的那句话。

这就是用户思维。你想想,用户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忍不住转发,这时候,他需要一个评论语,他脑子里印象最深刻的也许就是最后一句话,我刚好给了他,多好呀。

对爆款文来说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结论部分必出金句。

没有金句怎么办?建立你的金句库。大家平时看到金句,要留心收着,为后续的写作做准备。拿一个小本来记录,或者记在备忘录上,一句话摘抄一下不费事,却能在日后发挥巨大的作用。

九、找准发布时间

腾讯官方曾公布过公众号阅读量出现高峰的时间段:上午7~9点,中午12点到下午2点,晚上6~8点,还有晚上10点以后。我的体会是,一天中两个最热门的分享时段:上午10~12点,晚上8~10点。一周中分享最热的时间段是星期三。

根据文章定位的不同,每天选择发布的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如果你的文章的定位是励志,那么可以每天早上8点前发布。如果你的文章定位在搞笑幽默,那么在晚上的7~8点发布也很适合。如果你的文章定位在情感,那就晚上10点后发吧。不夜城里失眠的人们除了疾病或者生物钟紊乱,多半因为感情而辗转反侧。

切中目标群体,推送适宜的内容,用户的阅读习惯其实是很好培养的,转化率自然会上来。

总结

综上,好的文章一气呵成:标题新颖夺目,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才能获得高的点击量;开头精彩,抓住人心,引起关注或共鸣,才会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内容主题鲜明,及时切入热点,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并以事服人,以理服人,这样读者才能觉得受益匪浅,没有白看;结尾更是醍醐灌顶、升华主题的地方。

对爆款文而言,标题吸引人,开头抓人,内容服人,结尾有召唤感,每一部分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和信息更新极度迅速的时代,爆款文无疑符合大众群体的阅读习惯。当下每个人都是读者,也都有潜力成为爆款文的写作者。当打好写作基础之后,再研究透彻爆款文的写作技巧,多加练习的话,其实每个人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爆款文。

不知道怎么写是因为看得太少,写得不好是因为写得太少。有时候你寄予厚望的文章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而不经意写的一篇文章却成了爆款,这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朝着对的方向走,你才会有更大的机会。

 

作者:spenser,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spenser

]]>
4个新媒体写作建议,你可能用得上! //www.f-o-p.com/85445.html //www.f-o-p.com/85445.html#respond Wed, 06 Jun 2018 06:33:23 +0000 //www.f-o-p.com/?p=85445 新媒体写作

 

微信的火爆,也带火了另一句话——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这句话讲得特别好,人人都可以有品牌,人人都能写文章,不管别人认不认同,自己认同就好。

小编也写文章,不算自媒体,也不争抢做自媒体,主要是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分享一些观点。

按之前我自己的说法就是——给自己的一个自留地。

在我看来,写文章就是帮我传达我想传达的一些想法,帮我表达到我想达到的一些观点,帮别人更好的理解我想传达的信息。

如果我表达得够痛快,看的人又恰好挺喜欢,那真是幸事一件。

 

这里,老贼就给大家分享4个我自己在公众号写文章过程中的想法,纯属个人的一些经验,希望对大伙儿有些许帮助。

 

 

 1 

目标明确,方向清晰

 

首先,开始写一篇文章之前就要明确你的目标,你要做个什么事?

 

起码你得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这一点很重要,非常重要。

 

只有这样,你才知道你要告知的核心是什么,需要怎么来写,这个关键点需要占多大比重,那个案例又该如何来说等等。

 

我们说写文章比较怕什么?

 

怕读者看完你的文章就丢下一句:这TM到底是想说什么!

 

当然,这还不是最怕的。

最怕的是,你自己看完后,诡异的来了一句:我TM到底是想表达什么?

 

要是连你自己都没想明白,读的人怎么会明白?下笔之前还是先想好你要传达什么!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目标明确不只是说确定一个文章主题,而是要确定你写这个主题的目的是什么,比如你的主题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那目标是什么?

 

是告诉别人如何写一篇广告文?还是如何写新媒体文章?或者你是要教别人如何选题?还是介绍如何写标题?这些都要考虑清楚。

 

一旦目标确认,我们就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用一篇文章来完成这个目标、这件事。

 

所有的论证也好,案例也好,经验也好,数据也好,配图也好,排版也好,目的都应该是更好的完成这个目标,让你想传达的这个信息越来越清晰。

 

 

你可以天南地北,也可以谈古论今,但前提是它们其实都在你的掌控之内,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最重要是你能收得回来。

 

另外,在确定目标的时候,最好垂直细分,目标不要多,多就容易乱,一个目标解决好就非常不错了。

 

大而全的东西又有多少人能做好!

 

 

 2 

善列提纲,强化逻辑

 

刚开始写文章的人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写着写着就把自己写进去了,东一锤西一棒,感觉就像东拼西凑的,太乱了。

 

老贼有一个建议,你可以尝试培养出列提纲的习惯,这绝对是一个写文章速成的方法。

 

什么叫列提纲?

这还得感谢小学语文老师教我们的概括段落大意,就是用简明的文字把一大段文字精准的表达出来。

 

写给大家的4个新媒体写作建议,你可能用得上!5.jpg

列提纲与这个又有点不一样,概括段落大意是针对现有的文章,而列提纲就是提前构思文章,搭建文章框架。

 

我经常建议新媒体编辑,把一篇准备写的文章围绕主题拆分成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要写什么用一句话写出来,针对各个部分又可以继续拆分下一层级。

 

这样一层一层下去,逻辑就比较清晰,每一部分对应各自的内容,形成一个简单的文章框架。

对于新手,不至于跑偏,也不至于收不回来。

 

 

而且,提前列好提纲,也会加快写作的速度。因为一旦文章框架搭好,你要做的就不是一口气写一整篇文章,而是细化到写好每一个部分。

 

比如我自己一般开始写文章前只做2个事:想主题,列提纲。

 

首先我会确定我写这个文章的目标,我要知道我到底写什么。

接着就是列提纲,我会把要写的每一部分用一小句一小句列出来,形成一篇文章框架,等有时间的时候就着手开始写。

 

久而久之,现在我列出来的基本就是全文要表达的精华了,直接都可以做小标题用了。

 

这个事,建议持续做下去,时间一旦长了,列提纲这个事基本不用写出来了,在脑袋里就直接可以列出来,非常锻炼逻辑思考能力。

 

而再往后走,基本也不用刻意去列提纲了,因为习惯已经养成,逻辑力也形成。你别不信,大脑自动就在列提纲。

 

特别是对于那些情绪一到,马上就要发泄的人,一开写就突突突根本停不下来,你不可能给他时间列提纲标。所以这种能力就很重要了,要不然就突突突没完没了,毫无章法。

 

最后,你确实是淋漓尽致,酣畅爽快,但读者可能都被你搞懵了。

我自己有一个习惯,就是把脑袋里想到的东西或一闪而过的灵感记下来,如果是想写的,马上就列出提纲,可能也就那么几十个字,或是几个小标题。

 

但当我有时间的时候很快就能变成几千字。

 

说白了,锻炼写作逻辑也就是在锻炼你用大脑写作的能力。最终在车上、床上、厕所、咖啡厅、静思………都可以模拟写作。

 

 

 3 

建立人格,形成特色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的人这么注重“我”的感受和“我”的需求。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在做出选择时,更多的从人性最初的动因出发。

而其中一个从来都非常重要的关于“我”的动因就是情绪。

现在写文章,大家都强调要有自己的个性,独特的风格,该逗逼就逗逼,该骂就骂,这样更容易触碰到人的内心,而时间一长这种表达方法就会变成一种风格。

不过,在我看来,情绪这东西也未必一定是需要那么冲动,风格的体现也未必一定要用狂放的语言。

 

价值观的长期输出也会形成自己的独有特色,我就很喜欢吴晓波财经栏目,没有过激的文字,也没有很片面的引导,但是价值观清晰。

虽然这样的表达形式不如情感宣泄效果来得快,但一个是触动短时的情绪,一个是影响长期的价值观。

老贼个人而言,不怎么会语言过激,偶尔调侃一下,我更喜欢分享真实有价值的内容,可能特色不那么明显。

但,给人看的东西还是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或许这也是一种风格。

另外一个就是写文章的人格化,其实这也是风格里的一部分。

我们写文章,可以说是与读者交流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和人说话。不是有这么说的吗?写文章就是找对的人说对的话。

既然是说话,那每个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说话方式、表达的价值观等等都是不一样的。

而这,就是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慢慢建立的一个东西——文字人格化。

这是一直在强调,也是所有大V都正在做的,我们不是机器人在说话,而是要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人。

你要和人说话,都不像一个“人”,怎么说呢,对吧?

那这样就有一个问题了,你的文字要塑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塑造的是一个“暖男”,你应该像暖男一样说话!

 

如果你塑造的是一个“专业低调的男人”,你应该像专业低调的男人一样说话!

 

如果你塑造的是一个“集合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奇女子”,你就应该像一个集合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奇女子那样说话!

 

如果你塑造的是一个“幽默搞笑热爱段子的老司机”,你也应该像幽默搞笑热爱段子的老司机那样说话!

每一个写文章的人,他的文章“说话”方式都应该是不一样的,因为背后写文章的人都不一样。

可能你文章的“说话方式”人格化好不那么明显,但肯定有你自带的一些东西,而你要做的就是放大它。

当你搞清楚这些了,就可以开始好好“说话”了。

而知道了这些,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坚持下去。写文章这事,没有什么风格是一两天形成的,也没有什么人格是短时建立的。

这需要一个持续的输出,坚持自己的一个风格和人格,不忘初心,懂得克制。

 

 

 4  

说人话,别死作

 

刚刚有说,写文章就是找对的人说对的话,就像和读者面对面的在沟通交流一样。

而开篇也说了,文章就应该是帮助其他人更轻松更方便的理解我的想法,所以你传达出去的信息应该是你的目标读者容易理解接收的信息。

所以内容不要多么华丽的词藻,不用各种秀文字功底,可能一个词,你脑袋里面有千奇百怪的不同表达方式,你很牛,但是你的读者脑袋里面有吗?

如果没有,那他就理解不了。你可能惊叹于自己的文笔,嗨到爆,但他看文章可能就一个问题:这是什么鬼?

所以我的最后一个建议也很简单,就是不要让你的文章生涩难懂,直截了当就OK了,文字以通俗为主。

不要总想着用最高级的形容词,没什么意思,现在牛气的文案都不流行用形容词了。

不要追求那种文学派的风格,除非你本就是往那个方向发展。高雅的文字和精致的词藻很有可能会喧宾夺主,把本应该放在文章内容上的注意力攫走了。

结果本末倒置。

所以,没有什么特别原因,尽量用日常交谈中的语言来写文章,没必要那么诗情画意,也没必要那么高深。

我们不是卖关子,就是想通过文章来和读者做一次交流。

我觉得这样挺好,既能拉近距离,写起文章来也更加轻松,聊天嘛谁不会,而且读的人一看便知,一听即晓,直接打动人心,一举三得!

那如何在文章里说人话,如何让你的文章容易理解呢?

这样的方法之前也讲过很多,老贼这里给大家例举一些,个个都是非常好的绝招。

比如使用短句,简洁明了,易于阅读,它会让叙述紧凑,产生不错的张力。

 

比如多用口语多用“你”,发挥自然语言的效果。不要过于书面化,更加口语化一点。

 

比如多描述细节,一堆模糊不清、抽象的信息很难让用户建立认知。而细节的东西越多,就越能有画面感。

 

比如多进行场景化打造,打造场景是具象的是有画面的,能让人触景生情。

 

比如多关联熟悉事物,利用用户已经理解的事物,来解释目前还未知事物,能够让人短时间理解各种未知事物。

 

比如多讲事实,因为讲事实才更显真实,读的人更能感同身受。

 

比如多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讲身边的故事,讲听说的故事,故事确实有把读者带入到场景的强大力量,他会聚精会神的听你讲完。

 

比如多用动词和具体名词,动词是最容易让用户在脑海里浮现画面的,具体的名词也是。

……

这些方法大家都可以在平时写文章时多用用,每次就专门只用一个,勤能补拙。

另外,在我看来说人话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去帮一部分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

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需求点,还是拥有非常大的市场,甚至是一辈子都消耗不完。

表达想法是平常我们生活、工作、社交过程中每天都需要的,而且永不停歇,几乎所有的人都渴望能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来影响他人。

别说你不是!

所以,我们的文章也可以去帮助他们表达想法、说出他们内心想说的话,这样会更容易接受,且引起共鸣。

好了,一些纯粹的想法就分享到这。

总的来说,写文章不易,要写咱就好好写吧!

希望大家都能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喜欢写东西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的。

 

最后,分享江南春的一句话给大家:

 

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

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以上。

 

本文作者@木木老贼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
//www.f-o-p.com/85445.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