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生命周期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Mon, 04 Mar 2019 03:19:46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9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用户生命周期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拆解今日头条的用户生命周期 //www.f-o-p.com/121568.html Mon, 04 Mar 2019 03:19:46 +0000 //www.f-o-p.com/?p=121568

 

1. 产品介绍

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为用户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移动资讯平台,实现内容与用户的精准连接。

2. 产品特色

基于个性化推荐引擎技术,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位置等多个维度 进行个性化推荐,推荐内容不仅包括狭义上的新闻 ,还包括 音乐 、电影 、游戏 、购物 等资讯。

3. 产品发展过程

拆解今日头条的用户生命周期

图片来源于艾瑞网

用户属性

1. 用户画像

性别:今日头条的主要以男性用户为主,男性用户占比达62%,女性用户占38%,这基本符合当今新闻资讯APP的市场情况。

年龄: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占比79%。其中30岁以下用户占比53%,用户整体趋向于年轻化。

拆解今日头条的用户生命周期

图片来源于艾瑞网

2. 用户使用场景

1)乘坐交通工具的上下班途中

2)午休吃饭时的闲暇之余

3)睡觉前的放松时间

4)没事或无聊打发时间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越来越趋于碎片化。今日头条基于数据挖掘和个性化推送,最大化利用用户碎片化时间,实现内容与用户的精准连接,减少用户筛选信息时间、方便用户浏览阅读。

一、什么是用户生命周期

用户生命周期,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开始接触产品到离开产品的过程。用户生命周期可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休眠期、流失期这5个阶段。

拆解今日头条的用户生命周期

获客区:对应引入期,对应的用户行为是成为一名用户,运营的核心工作就是拉新以及促进新用户的活跃。

升值区:对应成长期和成熟期,对应的用户行为是使用产品,在产品中活跃、与产品发生联系,持续停留在产品内,运营的核心工作是促进用户活跃,付费/转化,制造留存。

留存区:对应休眠期和流失期,对应的用户行为是离开产品、停止使用产品,运营的核心工作是对沉默流失用户进行安抚或挽回。

二、搭建用户生命周期模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增长趋近饱和,新用户的获客成本增加,使得老用户的留存显得尤为重要。按照用户生命周期来划分用户,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用生命周期的用户需求,更有针对性的开展运营策略,从而减少用户流失。

从三个方面来搭建今日头条的用户生命周期模型:

1、梳理业务逻辑

2、找到影响用户留存/消费的关键功能

3、定义各阶段用户行为

今日头条的业务逻辑如下:

拆解今日头条的用户生命周期

综上分析,用户使用产品的基本逻辑为:

1)是否能搜索到想到的资讯内容(找资讯)

2)资讯内容是否符合个人偏好(消费资讯)

3)看完资讯后抒发情绪的出口(表达情绪)

从运营角度来看,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都属于用户付出的成本,包含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等等,用户付出的成本越高,代表对产品的黏性越强。

对于用户来说,在付出成本的对等下也需要获得感知价值,比如产品本身的价值-消费资讯,比如附加服务价值-【钱包】功能,再比如品牌价值-资讯内容全面等等。用户的感知价值越强烈,也就越容易活跃和留存。

那么,结合用户的使用逻辑,“找资讯”是用户付出的最大成本,“消费资讯”、“表达情绪”属于用户获得的感知价值,而“表达情绪”是基于“消费资讯”的衍生价值,故判断可能影响用户活跃/留存的核心关键功能:资讯推荐。

定义各阶段用户行为

拆解今日头条的用户生命周期

至此,今日头条的用户生命周期模型也就搭建完成了。

综上所述分析可得,今日头条作为一款流量型产品,想要提高用户活跃和留存,可以从用户登录次数、产品使用时长以及功能使用引导这几个方向出发。我们再来通过产品发生的一些激励动作来辅证模型的搭建内容。

发生的显性动作

1)已关注账号内容更新发送推送信息,激励用户打开APP,提高登录次数

2)通过阅读行为赋予用户公益金,可用来做公益项目,赋予用户阅读价值,满足用户的虚荣心,激励用户长时间使用产品,提高使用时长

3)打开APP情况下,资讯更新会出现小点点(代表内容更新数量),引导用户刷新页面浏览最新资讯,提高用户使用时长

 

发生的隐性动作

1)从产品的版本迭代来看,优化网络加载速度、提高APP启动速度、优化组件等迭代内容,以及保持更新速度都是通过着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来增加用户使用时长,且提高用户使用次数。

2)从产品功能分析,产品内置【我的钱包】等附加功能,满足用户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用户活跃度。

3)从运营手段来看,通过明星大V持续入驻、节日活动(例春节发财中国年活动)的上线等手段来激活用户发生登录行为。

三、设计预警机制,延长用户生命周期

延长用户生命周期有2个手段,一是预防用户流失,让用户一直待在产品内;二是针对已流失用户,做用户召回。这里主要讨论预防流失,设计流失预警机制。

1. 定义流失用户

定义流失用户,可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的做好流失预警。

今日头条作为一款资讯型产品,核心功能是阅读资讯。但用户只要发生阅读,就必须要登录,可通过分析用户的登录行为来判断用户流失情况。

选定了登录行为作为流失用户的关键流失动作后,可考虑动作发生的时间问题。作为一款高频流量型产品,一般用户15/30天未打开APP(此次可参考内部数据),可以认定为流失了,故选用15天/30天未发生登录行为来判断用户是否流失。

2. 分析用户流失征兆

用户的流失行为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行为,一旦出现流失迹象,应该立即触发预警机制。分析流失征兆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

从外部数据Apple  store用户评论找流失原因

拆解今日头条的用户生命周期

内容来源于酷传网

总结一下,用户可能流失的原因有:

1)广告太多

2)内容质量差

3)使用不流畅

4)侵犯用户隐私

内部数据可寻找的流失源头会更深,且说服力更强。这里简单列出几个数据维度来说明。

比如,用户在流失前,通常会有一些类似的行为发生。将流失行为进行细分,包括访问频次、平均阅读时长、文章阅读数、内容打开率、点赞/分享/评论/收藏等功能的使用率,以及跳出率等数据来判断流失原因。

比如,用户渠道来源分布状况,不同渠道的引流效果和质量是不一样的。通过对流失用户的分析,也可以对渠道质量有一个初步判断。

比如,流失用户的类型,包含性别、年龄、所在城市、兴趣爱好、职业、收入等等都需要纳入数据分析中,从而作为判断依据。

比如,用户流失节点时,产品是否做出了一些动作,比如版本更新后的流失率有所提高,或者触发了哪些运营手段,比如上线某个活动体验不佳,这些产品变动也属于用户流失的关键因素。

比如,从产品的服务特色来说,热点不能及时更新、内容质量太差也会造成用户流失。

综合以上流失原因,可判断用户流失前的征兆为:

1)一段时间内登录次数/使用时间有所降低

2)注册后X天内未使用产品

3.设计预警机制

根据上述流失前的用户行为征兆,即可触发预警机制。预警机制的设置可以手动化,也可以自动化,主要是根据产品的规模大小及及产品周期阶段来进行设计。今日头条目前属于成长期阶段,业务模式趋于稳定,且属于大规模用户体量,判断内部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动化的预警机制。

4. 完成用户引导

也就是干预用户流失的策略制定,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且需要内部数据的参考,就不单独列出讨论了。

干预的触达渠道:

1)Push

2)站内信

3)短信

4)电话

5)邮件

由于今日头条所属新闻资讯行业,存在一定的及时效应,判断目前最常使用的触发渠道应该是push和站内通知。

四、总结

用户生命周期的实际运营会更复杂,我们需要借助到各种手段,也就是常说的要精细化运营,来达到让用户在生命周期内产生最大商业价值。

 

作者:郭小倩同学,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郭小倩同学

]]>
如何利用数据驱动运营增长呢? //www.f-o-p.com/109215.html Thu, 06 Dec 2018 07:21:38 +0000 //www.f-o-p.com/?p=109215

 

随着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前的粗放式管理已不再适应潮流,我们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特别是以C端为驱动的运营模式,每一个运营的细节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互金行业也不例外,各大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巨头也纷纷在抢占用户数据市场。

一、搭建数据指标体系

首先我们要搭建一套比较完善的数据指标体系。其实搭建数据指标体系,就是在梳理我们的分析思路,很多人在做数据分析时,经常会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分析的内容和指标也会比较散乱,因此也会被人质疑分析结果是否正确。所以搭建一套完善数据运营指标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顺思路,确保数据分析结构体系化、数据分析维度的完整性以及为后续数据分析的开展指引方向。

二、如何设计数据指标体系

指标是连接问题和数据的纽带,只有选择合适的指标才能充分反映问题,一个好的指标是要可量化、易观测的;那么如何来搭建数据指标体系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营销的管理模型来设计数据指标体系,例如5W2H分析法、4P分析理论、用户生命周期、逻辑树分析法等。

当然相应的分析模型肯定要结合实际业务模式和分析目的来进行,没有业务逻辑的数据分析是不会产生任何价值的。

例如,互金行业中的数据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生命周期来进行搭建。

 

数据指标体系设计完成后,我们就可以根据用户在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下,通过埋点事件来设计数据采集方案,这其实是通过业务驱动指标设计,再驱动数据收集的过程。

三、数据驱动运营增长

那获取到用户数据后,我们要如何应用数据,让数据产生价值呢,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描述。

01、用数据优化运营策略

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收集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运营活动当中,用户浏览注册下载绑卡投资转化率是多少,每个产品页面浏览时长,浏览次数是多少,首投人数、投资金额等;但数据是要结合业务场景,进行汇总对比分析,才会有意义的,否则就仅仅是数字而已。

例如我们最常见的漏斗分析法,当我们发现用户的投资转化率有30%,这样一看,转化率好像还挺高的,但如果我们跟其他类似产品相对比,跟同环节不同细分用户群相对比,发现其他类似产品或其他细分用户群的转化率是40%,我们才知道这环节上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在。

02、利用数据验证运营策略

互联网产品运营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多个产品设计和运营方案的选择,甚至于界面按钮颜色一句文案的不同也会有争议,虽然相对于整个运营方案来说,这只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对于C端用户来说,往往就是细节决定一切,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往往争取的就是你能不能在第一时刻进入用户的心里。

这时我们可以采取A/B测试,在一切条件都相同的前提下,只有一个变量不同,利用数据来告诉我们那种方案比较可行,让数据来验证运营策略是否正确,降低试错成本;当然在进行A/B测试时,最好是数据量和数据密度不要太低, 以及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测试,不然是比较难得到统计结果的。

举个例子,蚂蚁财富app,在引导新用户转化为首投用户时,采取了进度条的展示形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制造紧迫感,虽然是利用用户心理层面因素,但展现形式却有多种。

上面这两种进度条的设计,第一种是利用用户焦虑、恐慌的情绪,让用户觉得在不进行抢购就没有了;第二种则是利用用户大众心理,抢购的人数这么多,那自己是否也可以跟着试试看;这两种设计,各有其考虑的因素,很难说那种会比较好,这时候就可以使用A/B测试,让数据来进行验证。

03、利用数据指导运营策略

数据与数据之间都是有关联的,如果你不知道,那只是你还没有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而已,最经典的数据分析案例莫过于沃尔玛的啤酒和尿布了,这个案例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的, 当一个商业目标对多种行为、画像等信息有关联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手段进行数据建模,来预测用户的下一步行为,从而针对性的提出运营解决方案。

例如关于新用户流失严重问题,我们可以采取聚类算法,建立用户流失预测模型,通过数据刻画出流失用户的画像信息,有什么属性特征、行为特征以及流失周期是多长,这样我们可以更加准确的抓住具有潜在流失倾向的用户。

像互金行业,关于用户流失预测模型,我们就可以从用户的投资行为、在投资金以及流失周期来进行构建。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预流失用户的行为倾向是:近期内无投资行为、有在投资金但想提现的用户,那针对这部分用户,我们就要采取一些留存激活策略了。

最后,数据分析可以给我们提供有效信息,指导营销决策,但也不要迷信数据,要换位思考,这样数据才能发挥其真正价值。

 

作者:互金营销研究所,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互金营销研究所(ITFINLAB

]]>
解构电商、O2O:营销渠道的运营型CRM //www.f-o-p.com/109149.html Thu, 06 Dec 2018 02:39:28 +0000 //www.f-o-p.com/?p=109149 营销渠道

 

CRM按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分为销售型CRM和用户运营型CRM,本文重点讲的是电商平台比较常用的用户运营型的CRM。

CRM全称为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以下简称CRM),即客户关系管理。在百度上搜索可以看到它的定义为企业用CRM技术来管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它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客户的价值、满意度、赢利性和忠实度来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的市场和渠道

CRM虽然都是去研究用户行为,但按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分为销售型CRM和用户运营型CRM,销售型CRM主要是对日常进行线下陌拜、地推等行为的销售人员管理,而用户运营型CRM则指运营人员对线上用户进行关系维护促进的工具

下文重点讲的是电商平台比较常用的用户运营型的CRM。

用户CRM作为深度挖掘客户价值的有力工具,目的是为了加强与用户之间的粘性和消费引导。简单的说就是引导或解决用户在消费决策中产生的阻力,即把握用户消费心理。这里面我们在说CRM框架前先来了解一下对于用户消费行为都有哪些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下CRM应该如何去设计。

在前面讲解促销的阶段我们提到用户的消费决策心理过程是如何去运行的,实际过程中影响决策的因素又会复杂许多。

用户的消费行为决策包括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组成了用户消费行为决策的基本框架:

  1. 用户群体特征:指用户小群体的基础特征属性;它代表用户群体的变量和常量,决定后续用户行为分析的准确性。
  2. 消费行为动机:指消费者对于产生购买需求的原因。按照不同维度的划分动机可以划分成若干维度,不同的消费行为模型下动机的表达方式都有不同。不过最终动机的分析都是为了能够更加了解用户在想什么。
  3. 消费行为跟踪:对于消费者的行为我们不能看做是一次单一的动作,为了能够将产品的利益持续化、最大化我们需要用户能够长期进行消费行为。所以每次消费行为前和消费行为后的所有活动、评价、感知等;以便尽可能收集、分析到用户的特征和动机。

框架的三个部分作为基础应用在各个模型中,虽然对于每个模型中的叫法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而CRM也是遵循这个基本的框架规则来运行的。

消费行为学目前是一门非常成熟的学科,经过很多年的演变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模型方法论。在实际的运营和使用上每个模型其实都有它独到之处,这里面我们介绍几个笔者觉得比较常用的模型。

一、消费行为模型

在早期研究消费行为时,人们认为用户对产品的态度和习惯决定了消费行为的模式。态度和习惯的行为研究模型叫做U&A模型。U&A模型比较常见的模式是费歇宾模式(TheFishbcin Model),该模式是1963年由Fishbcin提出的理论,它认为某一客体或行为的态度是由下面两个要素组成:

  1. 一是消费者对于购买此种产品的态度,即自我认知;
  2. 二是消费者认为其他人对此种产品可能有的态度,即从众心理。

简单的说费歇宾模式认为用户购买行为的动机是来自于用户对于产品的情绪所引起,包括个人对于产品的情绪和其他人对用户本身的影响;比如在当年乔布斯在世时Iphone手机作为高端手机的代名词是源于大多数消费者被Iphone进行品牌营销推广时树立的高端、智能形象所引导产生的认知。

由此导致用户购买时优选Iphone以达到个人高品质生活的概念,而忽略了Iphone高单价的因素。所以由情绪动机单一因素所引起的消费也大多属于冲动消费,对于动机满足率相对较低但成单率较高。

费歇宾模式量化后具备三个因子:属性、信念、权重。

公式为:AO=BiEi。

其中Bi表示消费者对待品牌拥有的第i个属性的信念强度,Ei代表消费者对属性i的偏好程度;n代表n个属性,i为第i个属性。AO是对于用户当前产品的整体认知态度。

U&A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对于品牌敏感度较高的各种场景用以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特性;通过对产品的态度来判断分析动机进行营销运营是该模型的核心逻辑,但态度的概念过于模糊并不能非常有效的去分解量化用户动机的真正动因。

而1991年由希斯(Sheth)、纽曼(Newman)和格罗(Gross)提出的以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为基础判断用户的消费动机而影响用户的决策,这种理论将动机的因子细化成更好量化的维度,一定程度解决了量化的问题。这种模型叫做Sheth-Newman-Gross消费价值模型。

消费价值模型提出用户决策的根本核心源于产品可以为用户提供的五个核心消费价值: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条件价值。

  1. 功能价值:功能价值强调的是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实体或功能价值;当一个产品或品牌具有某些功能上的属性,且能满足消费者使用该产品功能上的目的,则此产品即具有功能价值。
  2. 社会价值:当产品能使消费者与其它社会群体连结而提供效用时,则此产品具有社会价值。在社会价值的影响下,消费者选择产品并非理性的注重其真实特性与功能为何,而是产品是否能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塑造社会形象,或是满足内在的自我欲求。在消费者行为的领域中与社会价值相关之研究主题,包括了社会阶级、符号价值,以及参考团体。
  3. 情感价值:消费者的选择可能取决于消费者渴望情感的抒发,消费者所获得的价值系来自于所选择的产品引起的感觉或喜爱感受,则具有情感性价值。
  4. 认知价值:消费者选择取决于产品是否具有满足好奇心、新鲜感和追求新知,则产品具有认知价值。
  5. 条件价值:消费者面临特定情况时所作的选择;指在某些情况之下,产品能暂时提供较大的功能或社会价值。产生条件价值的产品通常会和消费者的前序状态相连结。这些产品因为条件使其产生外部效用,而改变了消费者原先的行为,条件价值基本上并非长期持有而是短暂的。

看到上述的划分大家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没错,消费价值模型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契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

对于用户来说产品的功能价值解决的就是最基础的“刚需”即生理需求,比如衣服是解决保暖问题,食物是解决饥饿。而对于事物的好奇、未知等感知是为了解决人们的不安全感,获取更多新知可以满足安全诉求。

情感诉求的投射则需要产品可以提供用户对于这方面的宣泄或者共鸣。而对于自我和他人诉求则反映到产品提供的社会属性价值,投射给用户的是自我的满足和社会层面的满足。最后由于不同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诉求场景,那特定条件下满足用户的产品则具备特殊条件价值,比如打车产品的加价功能。

所以消费价值模型将动机因子进行划分,以满足各个阶段不同情况下的诉求为量化标准分析用户决策的原因。由于用户群体的特征属性也具备多样性的特性,不同群体下多维度的动机构成了一个笛卡尔乘积的矩阵,这就是初步构建的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可以勾勒出一个虚拟的用户形象,通过这个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引导、妥投我们的营销方案。CRM设计时所有的分析依据和来源也都是基于用户画像的构建。

在消费行为框架的三要素中用户群体特征属于基础的信息项,群体特征枚举越丰富则勾画的用户画像越丰满。而动机分析则是明确引导用户营销的“落脚点”是什么,从而方便制定营销计划的实施方案。

但消费行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它是由一系列行为组成的。在关注群体特征和行为动机的同时,也需要对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全流程的跟踪。

现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用户的消费接触点管理(CGM,全称为Contact Point Management)成为掌握、引导消费动线的关键。单一的硬广告和单向训导已经无法说服用户进行下单决策,每一个浏览、搜索、消费信息的碎片化时间都可能产生另一次完整消费。

移动互联网放大了差异化诉求的动机因子,同时也放大了人们对于产品信息的获取渠道即消费接触点。越来越多的接触方式比如新媒体自媒体等渠道造成用户在购买行为时会产生大量的条件价值的动机因素,也就是说细分场景下的购买诉求会越来越丰富。这时候就需要对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跟踪,确保在合适的时机插入进行营销引导。

我们将消费者在CGM环境下的心理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注意Attention、感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体验Experience、热情Enthusiasm、分享Share这六个阶段每个阶段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组合即是AIDEES。

AIDEES是由日本的片平秀贵提出的,AIDEES模型强调信息在流转过程中进行的动态转化,用户对于每个产品关注流转的过程都可以成为另一个产品的转化来源。这个模型特别适用于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路径,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社交电商的概念。

在社交电商中用户的接触点不在是单一维度,更多的传播是来源于用户群体本身。

结合群体的特征来分析提供引起用户关注Attention是营销方案和营销渠道需要注意的关注点。CRM设计中也需要考虑用户在不同环节需要切入的接触点以及如何根据群体特征引发用户的传播Share。

讲了这么多关于消费行为模型的内容,接下来我们看下结合消费行为和用户的情况CRM的设计应该如何操作和设计。

二、CRM产品框架

按照消费行为的三要素来看CRM需要构建对于用户群体特征的沉淀,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动机原因并提供各种营销手段和方案,还有就是能够提供多种的触达渠道来达到用户,并根据用户在各个渠道的反馈来补充用户特征和评估效果。

CRM的核心用途就是解决营销运营人员在线上通过分析判断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而与用户进行营销互动、宣导、传播的行为。我们同样用5W2H的方法来拆解下CRM涉及的业务流程都包含哪些元素。

  • WHAT:用什么来营销,即营销的载体或资源。运营人员在进行宣导时需要通过一定的资源来与用户进行互动,这个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红包、促销活动、内容推送等。
  • WHY:为什么要做营销。即明确营销目标,比如拉新、促活、复购等。
  • WHO:营销人群,目标人群需要确定一定范围的用户还是全员用户。如拉新时主要针对新客,而复购则主要面对老客。
  • WHEN:营销投放的时间点,比如通过红包进行营销,则需要确定下红包发放的时间点,一般会在用户产生消费高峰的时间端之前。
  • WHERE:在什么地点或者场景下进行营销投放。不同的场景营销的效果和手段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消费前和消费后营销方案不会是同一个方案。
  • HOW:营销玩法如何制定执行,营销玩法其实包括上述的几个要素,人群,时间点,产品载体和场景。通过这些行为共同组成最终的营销玩法,不同场景下的玩法规则也不尽相同,具体的规则可以遵照上文我们讲到的一些消费行为模型来制定。
  • HOW MUCH:投入产出比,营销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高支出的行为,如果没有投入产出比的监控和分析就会出现失控的状况。所以对于营销的ROI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和分析。

拆分后我们可以看到运营人员需要几部分信息进行营销行为。包括营销资源(WHAT)、用户信息(WHO)、营销玩法规则(HOW)、触达渠道(WHEN、WHERE)、数据监控分析(HOWMUCH)。系统或运营专员按照营销行为的顺序逐步完成每一部分的设置最终完成方案妥投,以此为基础我们来搭建CRM的产品框架。

首先需要对用户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和管理。

CRM从各个相关业务系统中将用户的数据进行拉取保存,由系统根据一些基本规则(如新老客、会员非会员等)对用户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标记。运营专员可以对用户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消费数据、基础数据等)按照业务实际需求进行认为的归类、打签。处理过后的用户数据支持对用户群体进行透视呈现。

确定用户人群的情况后下一步需要明确投放营销的资源都哪些我们需要对资源进行管理。营销资源的发放大多来自外部系统如红包的发放来自优惠券系统,促销活动推送来自促销系统,但资源申请的权限可以通过CRM来进行。

营销资源一般会融合在营销玩法的模块中使用,玩法的场景规则决定投放时的时间点、人群、投放资源等信息的组合。营销玩法根据场景分为会员激励类型、定向投放类型和特殊投放类型三种。

会员激励主要是针对平台的会员进行一些福利发放,比如会员专属红包、积分奖励、生日关怀等,通过提升会员的利益来促进会员的消费。当然如果平台还有入住的商家则CRM还可以报考对于商家自身会员的管理手段。

CRM中的定向投放是最主要的营销手段,定向投放指的是通过圈定一定范围的特殊用户群体(如高客单价群体、新客群体、年轻女性群体等)对他们进行定点定时的营销投放。定点投放在电商平台乃至O2O最常见的就是红包的发放。

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页面、不同的触发机制可以组合出很多种意想不到的玩法。比如最常见的分享红包,分享砍价小游戏,还有用户登录时随机天降红包等。除了红包的投放还可以将其他内容以定向投放的方式进行妥投,比如推送、消息、短信等。

这种玩法的核心在于定向的圈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准营销。由于人群特征相对来说更为具体,在我们判断投放人群消费动机时也更明确,这样投放后转化率相对也会较高一些。

会员和定向作为两个主要的营销手段经常被运营人员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特殊的玩法手段。比如推荐有礼可以有效促进拉新,首单有礼可以促进新客复购。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一些大促节日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定制化的游戏或者H5页面,比如十年账单。这类营销推广多属于定制,但一般不会放在CRM中进行统一管理,而是对接促销或优惠券系统进行相关权益的直接发放。

设置完玩法以后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投放,投放渠道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投放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系统也需要设定规则防止对用户造成骚扰。投放渠道分为站内妥投、站外妥投、异业合作几种情况,每次用户触发投放生效时都需要根据用户选择的渠道进行记录,方便后期进行数据分析和调优。

说到数据分析我们同样需要在CRM中构建数据监控分析的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是为我们营销投放提供经营策略的支撑。包括数据建议、投放实时监控以及各种基础指标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CRM包括的模块很多,每个模块都在整个链条中起到自己的作用。CRM所有的流程和策略都是围绕营销指标进行的,每个模块中关注的指标也各有侧重。下面我们来看下各个模块中比较核心的功能点。

三、用户生命周期

用户模块主要是对用户的数据进行归类管理并完成用户群体的定义,群体的定义多是由不同特征组合筛选获得的。定义好的用户群体会不用来进行数据分析和定向投放使用。

用户群体的划分可以由系统根据既定规则进行处理,也可以人为通过CRM后台进行配置、打签。

通常用户群体的划分遵从对于营销指标的定义,我们将指标拆解开来看可以看到指标主要围绕四个维度:金额、时间、频次和客单价。当然CRM中还会有一些其他的维度来补充丰富用户特征,比如年龄、地域、职业性别、是否收藏、是否加购物车、是否进店等。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以电商类营销中最常见的几个用户群体为例看下四个主要特征拆解后的情况。有一些用户群体定义时不一定是需要四个维度都具备考量。

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使用率最高的就是消费时间维度,几乎所有的用户群体定义都包括消费时间的情况。如果我们建立一个坐标体系,把消费时间看作是横坐标,把用户和平台的其他关系看作纵坐标,那么用户对平台的关系变化时间周期也是用户为平台带来价值的周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户生命周期管理。

用户随着和平台的关系度日益紧密,对于平台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可以按照时间和关系度将用户划分成若干个生命周期。关系度由于是一个复杂的特征集合,为了便于我们对细分人群的动机判断更精准可以将关系度的集合进行一个二维的展开。

我们将和用户自身特征的信息作为一个维度,而购买相关的特征如频次、客单价可以作为另一个维度,这样就可以有一个每个细分群体的生命周期了。

比如我们知道整体的用户生命周期节点,根据人群特征可以分为高质量年轻人群(25岁以下,教育程度本科以上)生命周期、一线城市中年人群(30-45岁,城市为北上广深)生命周期等等多个维度。

制定用户生命周期目的是为了判断用户的动机从而提供转化率更高的营销推广手段。用户所处于不同的周期内对于我们策略也不相同。

潜在客户:指曾经到访未成单或者第一次到访的用户。我们通过各种外部渠道引导用户来到我们平台,我们需要通过手段引导用户进行营销转化,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拉新(Acquisition)。拉新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到访的用户快速完成第一单,所以在首单的这个节点我们需要单独设置一些策略来提高转化。

新客期:按照平台约定从第一单开始一定周期内的用户。比如通常会定义首单完成后30天内的用户作为新客则按照新客策略进行处理,也有的平台定义为首单的用户叫做新客,新客是属于波动节点对于平台的依赖性较低,很容易直接转化成流失状态。

如何把新客逐步转化为活跃用户也是需要考虑的策略,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促活(Activation)。

促活不仅仅是在新客期才使用,也可以在其他节点如衰退期、成熟期等指定一些促活的策略,不过力度上则会其他周期的用户要比新客期、衰退期的用户小一些。当然新客的定义也有很多种划分比如按照首次访问或者首次下单等,本文以首次下单为节点。

上升期、成熟期:这两个阶段代表用户和平台的关系在持续升温继而逐步到达一个平稳的状态,是平台的活跃用户。标准主要是在一定时间段内购买频次持续稳定,如30天内下单频次大于5次。

这个阶段的用户对平台有一定的依赖性,可以根据用户习惯尝试推送一些新品或者高毛利的商品促销信息,进一步提高用户客单价。

成熟期的用户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为平台提供传播渠道,每一个成熟期的用户都会愿意将平台分享给其他用户继而换取部分利益,这就是我们讲的传播(Refer)。传播不仅仅限于成熟期客户,其他客户同样也会进行分享传播,只不过成熟期可能相对来说意愿更高些。

衰退期:指周期内购买频次逐步下降,说明用户对平台的依赖开始降低。我们除了做基础的用户回访调研问题以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权益的发放等方式促活。衰退期的定义可以视实际业务情况而定,约定的周期越短用户约容易变成衰退期。

衰退期的特征就是用户逐步会减少在平台的使用,为了挽留用户我们需要加强对用户的留存(Retention),提高留存率有助于用户能够持续感受平台的服务形成习惯性。

沉默期、流失:进入沉默期的用户将不在进行下单和访问,沉默期一般指最近一段周期内未曾下单的用户,比如近30天未下单。沉默期用户需要通过大力度来提高用户的留存,这个阶段提高留存我们一般叫召回沉默用户。

通过各种手段依然无法召回的用户则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变为流失用户。流失后的用户对于我们来说因为重新把他们当做新用户一样去看到,默认他们对平台完全无了解。

在整个用户生命周期内我们都会通过一些营销手段来对用户进行宣导,目的是提高用户的消费。每一次营销都会产生成本,与之对应的是本次营销带来的价值和收益,这个收益(Revenue)是我们评估营销方案是否合理的有效依据。

我们将上面各个环节使用的一些手法组合起来就是拉新(Acquisition)、促活(Activation)、传播(Refer)、留存(Retention)、收益(Revenue),即用户生命周期管理的AARRR模型

每个阶段的用户都可以使用上述的手段来进行营销。生命周期的定义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从两个维度(基础属性特征和价值转化特征)来确定用户的特征,以便在营销的策略上做到有的放矢的精准营销。

四、定投玩法

确定了用户的特征属性我们就需要借助营销玩法来进行策略制定了。CRM的营销手段主要是定投,包括会员的权益发放其实也属于一种特殊的定投,会员作为定投的用户群体,制定定投方案时基本原则是根据用户群体的特征选定权益、活动或补贴。

每次定投都需要明确目的性,方便后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指标监测效果。定投玩法从产品结构上来说包括几个部分:

  • 定投范围:群体范围、定投时间、定投区域等
  • 定投策略:定投资源使用规则、用户防骚扰规则、触发机制等
  • 定投资源:定投渠道资源、定投营销资源

定投玩法中范围和资源都相对比较好理解,我们需要先圈定本次营销的人群范围和场景范围(时间、地点),一般是通过选择已经标记好的用户群体,时间点可以人为配置,地点多指城市、区域维度。

而资源就是本次营销需要消耗的内容,最常见的就是红包优惠券还有促销活动通知。不同的营销方式对于渠道也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数营销资源和渠道是有默认的对应关系的。

除了范围和资源外定投最核心的就是策略的制定,如何能够将营销的效果最大化决定你妥投的形式是否可以触发用户的购买动机。定投首先要确定触发的机制和方式,这个部分CRM需要和前端的渠道进行衔接完善全部投放流程。

通过约定的触发机制触发用户获取营销资源完成妥投,但具体资源应该如何分配、申请则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策略来执行。

同时在妥投时也不是一味的完成投放即可,还要考虑营销效率和用户体验这两个维度,整理下来看定投的处理流程如下:

触发机制指的是用户通过什么样的流程和界面可以触发CRM营销行为。Push、短信是单向推送多用于通知类信息,一般是通知活动信息或者权益发放后告知用户促进使用。

第三方渠道指的是类似微信、微博这样的渠道,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的方式提高营销的传播性,这样的触发机制多用于分享类的H5页面。购买流程最为电商平台最核心的流程,它承载的营销方式也最多。

从首次登陆开始触发新客、首单判断,在访问的首页还可以进行天降红包的发放(天降红包指的是根据客户情况随机方法一定金额的红包),下单完成后可以提示用户抽奖或直接领取积分、红包等权益。订单的晒单、评论进行分享传播还可以领取异业红包。

用户触发的所有CRM营销最终是通过CRM系统配置后生效的,配置的规则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条件配置、时间配置。资源配置是将当前玩法使用的资源如红包、积分等按照规则确定赋予用户的面额。

红包优惠券则需要设置门槛金额(如果有的话)和优惠金额两个部分。

限制条件包括使用的限制、领取的限制。使用限制指的是在用户使用时候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包括但不限于金额门槛(满XX元)、品类门槛(限某品类使用)、单品门槛(限某个商品使用)、店铺门槛(限某个店铺使用)、城市门槛(限某城市使用,一般O2O比较常见)。

领取限制是说每个用户在活动期间可以领取的数量,包括每人每天领取数、活动期间每人领取数。有效期主要指优惠券红包的有效期,包括领取有效期和使用有效期两种。领取有效期为静态时间区间,而使用有效期可以为动态区间,即领取后几天内可使用。

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策略,当需要进行CRM定投时运营专员根据上述的信息在CRM中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即可等待触发投放。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业务形态下,同一用户群体同一时间仅可设置一个策略。

最后在实际投放前要对用户体验进行一次检查,也就是我们上图说的防骚扰机制。由于不少优惠券是通过CRM渠道自动发放到用户的账户中的,为避免多个营销策略对一个用户发放时造成骚扰,同时发放过多也会造成优惠券核销过低资源浪费问题我们制定了防骚扰机制。

用户自行领取的优惠券不在这个机制考虑的范畴中。防骚扰机制总的原则是通过CRM已领取但未消费的有效优惠券不能超过一定数量限额,同类型的优惠券单位时间内只投放一次。

CRM投放最终会通过渠道完成整个投放过程,渠道一般情况和触发节点相同。每个渠道需要记录定义好自己的渠道编码,后续在用户进行领取、使用、过期等行为时保存所有相关数据,便于在对CRM营销投放的效果评估使用。

这里面单独说下异业合作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分享红包,分享红包在领取本平台优惠券的同时,可以支持领取以前合作伙伴的红包或优惠券。合作伙伴的优惠券是通过对方平台实时生成装填的。

自身红包考虑到会重复多次分享进行领取,为了将更多资源放在活跃度较低的用户身上,一般对于重复多次领取分享红包的用户每次领取金额会按照比例进行减少,最多到第三次领取时设置为一个固定值。

五、CRM营销指标

所有营销投放最后都需要通过指标变化来衡量效果和产出,同样数据的变化也会用来决策分析活动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我们来看下都有哪些是CRM营销投放关注的主要核心指标。

  • 补贴金额:即投放成本,分为商家补贴和平台补贴。部分活动也可以看做是优惠幅度。
  • 销售金额:使用营销活动投放资源的订单销售金额之和。
  • 核销率:投放营销活动使用的优惠券、积分等资源投放后被使用的比例。核销率过低代表当前营销活动对用户的价值过低。
  • 客单价:单个用户平均每单价格金额。一般看营销活动前后是否有提升。
  • 订单转化率:下单人数占整体访问人数的比例。一般看营销活动前后是否有提升。
  • 新客数:投放的营销活动带来的下单/访问人数。
  • 新客转化率:投放的营销活动带来的访客下单人数占比。
  • 沉默用户召回率:投放后沉默用户复购的人数占投放的沉默用户总数的比例。
  • 触达率:用户获取通知后访问的数量占整体投放人数的比例。

总结

营销手段千变万化,但道理总是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核心的技能就可以延伸出各种玩法,CRM作为营销的工具,提供快捷的触达渠道。强大的CRM可以为平台提供充足的活力。

 

作者:高晖,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杂谈暖阁

]]>
支付宝、京东“用户活跃”指标体系建立! //www.f-o-p.com/106501.html Thu, 15 Nov 2018 03:40:46 +0000 //www.f-o-p.com/?p=106501

 

上亿级别月活跃用户的支付宝APP,正想法设法让用户养成一种日常打开支付宝的习惯。京东金融陆金所包括其他APP也不例外。

一、本文主要分析其中一项“活跃”指标

围绕另外三项指标的分析,将后续输出。

活跃指标在运营范畴上可拆分为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

  • 运营活跃指标:DAU(日活跃) 、MAU(月活跃)等。
  • 业务活跃指标:与产品核心业务直接挂钩的,如买单次数、支付频次、持仓金额等。

活跃指标通常是搭建用户激励体系的入口,常用的第一运营手段是用户签到。

签到形式就是日常打卡,是一种用户习惯行为养成的方式,千万要高估习惯的力量。

《习惯:习惯的力量》作者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这句话,不是空头支票。看看自己每隔几分钟,就不由自主地打开微信的动作,就知道习惯的力量有多强大。上亿级别月活跃用户的支付宝APP,正想法设法让用户养成一种日常打开支付宝的习惯。京东金融、陆金所包括其他APP也不例外。

1. 支付宝

在支付宝APP上,围绕提升活跃指标,支付宝从三方面入手:

  1. 用户通过日常签到、买单、支付,额外获得“可用积分”;
  2. 用户通过“消费购物,生活缴费类,金融理财类”,直接获得“等级积分”;
  3. 用户在蚂蚁森林、蚂蚁庄园,持续参与公益活动。

支付宝提供了“领积分”额外奖励积分入口,供用户日常登录支付宝领取积分,这部分积分被称为“可用积分”,该积分特点,可归纳为需用户领取+仅用于兑换消费。

根据支付宝规则,积分有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签到积分,门店买单领积分,花呗支付领积分。

签到积分:

在用户签到后,领取相应的积分。支付宝的第一天签到积分值,设在了1积分,之后连续签到为自然数递增,并且设定了每日7分的上限。

门店买单领积分和花呗支付领积分:

在用户消费或者投资后,就产生积分。随机发放积分分值。积分不默认放入用户积分账户,需要用户主动“点击领取”。

支付宝“签到”设计原理总结:

从签到积分分值+1,连续每日签到+1,上限每日7分值设计看,这一环节支付宝没有过多的加入激励机制,引导用户参与。因为常见签到积分设计中,会考虑到起始值从较大数值开始,让用户产生一种分值积累起来很快的心理错误感知。

一般产品的连续签到为不规则梯度奖励,甚至连续签到后,还有神秘大礼,也是利用用户的未知性和好奇心,不断地激励用户参与。支付宝之所以没有这样设计,可以理解为,这跟支付宝设计这项“签到”功能初衷有关。

支付宝的日签到功能初衷是一直围绕核心业务,也就是门店买单领积分和花呗支付领积分来设计的。

支付宝将用户买单、支付的积分获取,设计成用户需主动的“点击领取”,这就促使用户如果想获得这些积分,就必须每日登录领取,用户在领取买单、支付积分时,附带能签到获得积分。如果当日没有产生买单、支付行为,用户仍然可以通过签到领取积分奖励。

在一级入口上,支付宝通过在文字提示,触发用户点击该功能,如“2个积分待领取”。这一点触发提示设计有区别于常见的“红点”提示,大概支付宝考虑到一直用“红点”提示容易让用户产生疲惫。

在二级入口,是使用了“待领取”文字提示。在最终的落地页,可以看到“挂满”大小不一积分分值等待用户去摘取,并且在下方签到,很清晰地告诉了用户积分可以兑换成琳琅满目的其他商品。

看着这里,是不是有一种的兴奋感,迫不及待准备摘取。当用户“点击领取”时,每日签到的功能设计就到了,附带实现了每日签到。

将积分分值在框架设计,与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颗挂满果实的树相似,唤起用户强烈的占有欲。

用户通过“点击领取”这种低门槛的行动,就可以将全部积分收入囊中,让用户自我感觉有一种成就感。不仅如此,在用户摘取时,用户积分的分值也是动态的,这种游戏化的即时反馈,刺激用户产生多巴胺,得到快感。

可以清晰地看出:即使是在签到这样一个小环节上,支付宝也尽可能通过产品设计、UI设计,上瘾模型、游戏化机制等各种方法,让用户上瘾,让用户养成每日签到的习惯,提升用户的活跃率。并且围绕核心业务设计,也提升了业务活跃指标,达到用户活跃与商业变现的双赢局面。

与“可用积分”另一方,还有“等级积分”。等级积分则表现得更直接,为核心业务而设计。

这里需要提一下,通过“领积分”入口领取的“可用积分”,只能兑换、抽奖以及消费,不用于其他。而我们知道,在一款产品设计了会员等级体系时,等级要升级,一般也是根据积分多少计算等级的。蚂蚁会员等级规则中,会员等级则不与“可用积分”挂钩,而与“等级积分”挂钩。

“等级积分”的特点表现为“无需要用户主动领取+可用于兑换消费+计入会员等级”。

用户可以通过“消费购物,生活缴费类,金融理财类”获得积分,目前蚂蚁金服业务中,用户每消费20元获得1积分。

这可并不是1元等于1积分的设计,增加了用户会员等级升级的难度,但正因为难度大,也增加了会员等级的价值。积分分别对应会员等级。蚂蚁会员等级,分为大众、黄金、铂金和钻石会员四个等级。

“可用积分”之所以不计入会员等级升级,是考虑到会员等级是与支付宝的核心业务挂钩,用户完成核心消费行为,产生积分,然后升级。

如此一来,就保证了蚂蚁会员等级的价值性。因为会员等级背后往往对应的特权和优惠,而对于一套积分体系来说,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积分背后的价值。

积分与货币价值,有很大的相似性,设计得不好,可能通货膨胀,也可能通货紧缩,最好的结果是尽可能地往供需平衡设计。

但同时,支付宝又需要通过积分激励用户更加活跃,就推动了支付宝积分两条线路的设计发展,分别为“可用积分”和“等级积分”。

用户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参与,就是在搭建用户激励体系中,支付宝在“积分积累”设计中,集合了各种运营手段;在用户“积分消耗”上,将积分兑换成有吸引力的实际价值,这是一套积分体系对提升“活跃”指标的关键。

支付宝深谙此理,不仅仅只停留在“积分”这种利益激励层面,更将其扩展到了心理和精神激励。

推出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这两项活动根据用户的买单、支付行为,分别产生“能量”和“饲料”,赋予其价值,与种树公益和捐助公益直接挂钩,形成日常任务,唤醒千万用户的公益意识来提高用户使用支付宝的频率。这里的“能量”和“饲料”,是另类的“积分”。

在地球上,宗教靠着人类的信仰,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这种精神上的使命感,在激励用户时,比积分、红包等利益刺激更具杀伤力。不过,这一点激励设计不容易达到,其中还很多数产品不适合这样设计。

2. 京东金融

京东金融APP围绕“运营、业务“活跃指标设计了签到功能。

表现形式为:

  • 用户日常签到,获得钢镚,钢镚可直接用于支付京东商城订单;
  • 用户完成任务,获得金币,金币可用于兑换;
  • 用户获得钢镚、金币不计入会员等级升级,用户可通过完成核心业务,获得成长值;
  • 设计早起打卡活动,用户持续参与挑战赛制,瓜分现金。

用户签到即获得钢镚,签到初始值为0.02,折合人民币就是2分钱。连续签到2N天,分别获得N个开宝箱,设有上限。累积签到开宝箱,最高得100钢镚。

京东金融“签到获得钢镚”设计原理总结:

京东金融用户签到即获得钢镚,这种签到活动,设计机制单一。所以如果按自然日累积,这样的奖励,对用户没什么吸引力。比如加入多变的奖励,比如累积2天就能获得一个开宝箱。除此之外,京东金融画了一个大饼,设定了最大值“最高得100钢镚”,作为有可能的目标值,吸引用户参与。

如果单从京东金融签到看这项签到设计,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不过,这项签到主要为了与京东APP购物直接对接,同时作为一个引流的入口。用户每日同时在京东金融签到和京东APP签到,除了分别获得钢镚、京豆外,另外获得一份礼包。在两款APP之间形成互动机制,以及互相引流。

用户在京东金融,可通过任务中心获得金币,完成“理财、互动、生活、消费”四方面的任务,任务既涉及到业务核心指标,又涉及到运营活跃指标,但主要都是以业务核心指标为主。

按任务时间性频次分为每日,每周,每月;按任务重复性频次分为一次性任务和可重复性任务。如此一来,在时间性频次+重复性频次双重推动下,激励用户参与互动。用户获得金币可在金币商城消耗。

京东金融设计得签到领钢镚,完成任务获得金币,都不计入会员成长值中,成长值也只能累积升级,不能兑换成商品。用户想要获得更多的成长值,升级到更高的会员等级,就需要完成另外的任务。和用户获得金币任务相似,来自“理财、互动、生活、消费”四个方面,但对应到具体任务,有所差别。

用户的成长值获得,以用户完成业务核心指标为主,在完成某项业务核心指标获得一次性成长值后,每日还可以通过某项业务核心指标获得日常成长值。比如理财近30日持仓满2万元,成长值由一次性成长值+持续持仓获得成长值两部分构成。

京东金融的会员等级分为青铜、白银、黄金、铂金、黑金五个等级。用户完成某项特殊任务时,可快速到达铂金会员。

京东金融“完成任务获得金币、成长值”设计原理总结:

京东金融主要将核心业务指标,设计成为每一项任务,引导用户完成,从而获得金币和成长值。吸引用户行动参与核心设计在于特权和优惠。

在这方面,京东金融和支付宝一样,着力通过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商品供用户兑换,提升金币的价值。成长值则不能用户消耗,仅可以升级获得特权,特权享有礼包。其设计原理在大体上与支付宝保持一致。

对于提升活跃的业务指标上,重复性的指标,在让用户养成习惯上更为关键。

除了这种常规激励用户活跃的功能外,京东金融还推出了“早起打卡”功能,并且提供了小工具“日历”,供用户日常完成。这些都是京东金融围绕运营需要这项指标来开展的。

“早起打卡”的活动,对用户很有吸引力。参与打卡的用户,只需要在前一天支付1元,在次日早上5点-8点早起参与打卡,就可以和连续签到的人一起瓜分由报名费用累积成的当日奖金池现金。

这种靠意志力瓜分红包的活动,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签到”。但比签到却更有吸引力。其核心是利用了人性的懒惰。对自己意志力的过度自信,又表现出只有三分钟热度,这就必然导致部分不能准时参与签到。

还有通过京东金融提供日历的小工具,用户可以一览无遗地开始自己每天打开京东金融完成任务。

这也正是这一设计的高明之处。看似把掌控权、所有权归还给了用户,用户受到激励,更加卖力参与活动。实际上是用户在完成这些行为时,就付出了时间、情感,沉没成本随之发生。自然而然,活跃的目标也达到了。

3. 陆金所

陆金所APP在提升日活跃上,表现得很积极,主要表现为:

  • 用户可以每日参与“每日福利”,领取积分,同时还有每日任务活动;
  • 用户可完成任务,收集勋章,获得成长值,升等级;
  • 用户可通过持有的账户资产,获得贡献值,升级会员身份。

陆金所用户开始签到即可获得4积分,次日+1,每日9积分为上限,每连续签到6天有惊喜,同时可以通过做任务获得积分。

连续签到6天后可获得惊喜,惊喜作为未知的是“随机奖励”,能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用户的好奇心,激励用户连续签到。

除此之外,陆金所还提供了用户完成任务,即可同时获得成长值和积分,并且获得勋章。等级一共15级,每升级一级,获得相应积分。另外一方面,在用户完成任务时,也在相应地获得勋章。勋章分为金勋章和银勋章,金勋章集齐1、4、8、12时,可获得礼包;银勋章集齐4、8、12、16个时,可获得礼包。

陆金所“积分、成长值、勋章”设计原理总结:

陆金所围绕用户日常运营活跃指标,业务指标,除签到仅累积积分外,完成其他任务时,即可获得积分,又能获得成长值,而且还有一部分可获得勋章。通过任务这条主线,陆金所将积分体系,等级体系,勋章体系交叉整合在一起。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活跃指标和激励用户完成核心任务。设计的核心,仍然是基于对应的特权和优惠等有吸引力的权益。

在会员等级上,陆金所主要围绕核心业务体系开展,根据规则,贡献值只来源用户的资产投资。会员设有普通会员、黄金VIP会员、铂金VIP、黑金VIP、钻石VIP五个会员等级。

二、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活跃设计的异同点

就分析活跃指标体系设计来看,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金融类产品,同样为了提升,却各有运营特点。

1. 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都围绕买单、支付设计

在提升日活跃上,没有为签到而签到,而是通过提供额外需用户主动领取的积分奖励,引导用户参与;并且通过公益活动蚂蚁森林、蚂蚁庄园,吸引用户日常活跃。

在积分作用中,通过“可用积分”和“等级积分”,完成了积分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设计。

2. 京东金融作为综合类金融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围绕买单、理财设计

在签到上,其核心吸引力在于,签到获得的钢镚可直接用于支付。同时与京东联动签到,获得额外奖励。在提升日活跃方式,还设计了“早起打卡”活动,形式更为灵活。

京东金融采用了金币和成长值区分的方式,搭建了积分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

3. 陆金所作为理财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理财投资设计

由积分、成长值、勋章、贡献值,交叉形成了积分体系、等级体系、勋章体系以及会员体系

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异同点总结为一张表格。

如图:

三、总结

本文就搭建用户激励体系中的“活跃”指标,结合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3款金融类产品做出简单分析,推导与实际出发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事实上:一套完整的用户体系不仅要考虑用户分层划分,用户生命周期管理,而且还要考虑到产品阶段性目标,需要因产品而异。

尽管如此,其底层的体系设计的原理是大致相同的,会涉及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类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同时涉及用户习惯培养,使用游戏化设计,上瘾模型,RFM模型AARRR等多种方法论。

后续将进一步分析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产品的其他指标体系设计。

 

作者:大军/Fong,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冯山开道

]]>
干货|如何搭建持续增长的线上线下运营体系 //www.f-o-p.com/106329.html Wed, 14 Nov 2018 07:26:48 +0000 //www.f-o-p.com/?p=106329

 

本文目录:

1.现状&目标:这是一切运营的开始,你需要清楚你现在的资源状况,然后制定你的目标;

2.基础流量准备:很多从0起步的公司在早期就不要指望裂变了,脚踏实地的做好基础流量,才有未来的万丈高楼;

3.增长体系:有了一定基础流量,开始加速用户增长

4.内容矩阵:通过构建多个内容平台矩阵,实现不同的运营目标;

5.用户生命周期:没有用户生命周期,就谈不上用户运营,没有用户运营哪来的营收;

6.活动运营:活动运营的目的是达成一切运营指标,不仅仅是拉新,付费转化

7.付费转化:如果你不刻意设计付费转化的路径,用户是不会乖乖过来付费的。这一步做不好,其他运营都免谈。(企业没钱怎么活?)

我搭建的运营体系概览:

如上图所示,我将文章的目录进行了重新梳理,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运营体系,其中包括:增长、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

这个体系对于其他任何产品来说几乎是通用的,只是每一个体系具体的运营细节可能存在差别。

一、现状&目标: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运营也同样如此:一切的运营都始于一个目标,有目标才有万物。

1.1项目目标:

快速增长:需要对该服装品牌实现线上用户的快速增长;

新零售转型:优化原有线下渠道、并拓展线上渠道,最终实现线上线下渠道整合,可以互相导流;

寻找加盟商:提到加盟,这也许有点不怎么“互联网”。但这个项目不仅仅是要拓展新的线上渠道,也需要继续发展原有的线下渠道,而拓展加盟商可以认为是一种B端用户的获客,所以,我将会通过一种更低成本,更高效的方法找到加盟商;

增加营收:在中短期内,线上渠道都将成为主力的营收渠道。

1.2现状:

该服装品牌之前都是做熟人圈的生意,以及有少量线下渠道。如果需要实现快速增长,其实必须要拓展线上渠道,但是提到卖衣服,可能有人优先想到淘宝。但是其实不然,现在从0起步进入淘宝,怎么可以做到快速呢?很难。

为了清晰的看到该企业的现状,我做了一个SWOT分析:

总结来说,该品牌会存在较多的机会杀出重围。

1.该品牌的优势在于产品,即产品设计得非常好;

2.劣势在于成本,由于销量不高,生产成本较高,并且因为没有线上积累,所以再去拓展淘宝等电商渠道成本较高;

3.威胁在于竞品较多;

4.机会则在去中心化的线上渠道中,即,需要避开淘宝等中心化流量渠道,不然需要投入极高的成本,且早期ROI较低。

二、基础流量准备:

基础流量部分存在两个核心指标:0成本;精准度高。

在之前,品牌花6千块通过本地一个吃喝玩乐类的公众号投放过软文,虽然价格并不高,但流量并不精准。

2.1如何准备基础流量:

基础流量准备的方法就是构建流量池,即把用户都导流到微信服务号中,并加个人微信。思路是,让该品牌设计师的每一个线下场景所接触的用户全部成为线上关系。

有这样几个场景可以实现:设计师的工作室,线下秀场,线下活动,展会引流

2.1.1设计师工作室引流:

设计师的线下销售主要通过工作室完成,熟人圈子的熟客往往会来到设计师的工作室直接购买衣服。所以,每一次的客户到工作室,设计师都会通过话术引导用户关注公众号。

话术这里其实没有什么太多讲究,可以是“关注下公众号,后面的一些新品都会在上面发布,你可以提前看到当季新品”,并要求和客户加个微信,一般能够到工作室的用户加个微信,对方是不会拒绝的,因为能找到工作室,就代表用户已经很信任设计师或者该品牌了,因为工作室在公寓里,不在商场。

工作室展示区

2.1.2线下秀场引流:

在秀场,每个设计师的品牌走完秀之后,T台旁是有大屏幕可以曝光品牌的,一般都是设计师站台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这个场景和我们互联网圈子特别像,参加各类线下分享会,嘉宾分享完PPT,最后留个二维码实现引流。

2.1.3线下活动引流:

设计师会参加一些有趣的线下活动,很多都是被邀请过去,也有自己主办的。她曾经告诉我,她有办活动教一些女生做帽子。但是做完就完了,没有后续了。

如果用流量池的思维来看,这里的流量依然不能放过,可以通过话术引导关注公众号,并加个人微信。

2.1.4展会引流:

当品牌去参加一些展会的时候,展会引流的方式就是将二维码印在宣传册、易拉宝、海报上。

2.2早期基础流量最好加个人微信:

虽然基础流量需要构建流量池,沉淀在公众号上面,但是早期流量最好也能够加个人微信。为什么?未来涉及到社群,那么流量最好都可以在个人号上沉淀,如果只是沉淀在公众号上,从公众号上再引导加个人微信,然后拉进社群,这样就多了一步,自然最终进群的转化率就会低。

早期加个人微信也是能够更好的促活用户,因为有了个人号,就多了朋友圈、社群、个人聊天这3个用户触点。而只沉淀在公众号上,就只有1个用户触点。早期的基础流量,可谓是种子用户,从流量角度来看,决定了后期的裂变增长的启动量。

2.3小结:

基础流量是一个产品的早期启动流量,这决定了未来增长时的裂变规模。我个人还是倾向于低成本创业,即把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成为早期的基础流量。如果说没有太多可以整合的资源,那么有1快,1慢两种方式准备基础流量。

1.快方法:

通过广告投放或者通过软文,KOL转发等付费渠道获取基础流量。但是需要额外投入成本。

2.慢方法:

内容获客,通过多渠道分发内容,将流量沉淀到流量池中。该方法不需要额外投入成本,但是如果有较多渠道分发,则需要考虑人力成本。

三、增长体系

增长体系如果简单来说,是借用基础流量,来做老带新裂变。

很多小伙伴也许参加过很多社群裂变,见证了几天粉丝暴涨的过程。但是类似这样的裂变没法天天做。因为在裂变的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接下来,我来分享该女装品牌的增长体系设计。

增长体系应该包含两部分:可持续裂变+周期性裂变。

我对这两类裂变通过如下表格进行一个对比:

3.1可持续裂变:

如果把周期性裂变比作天猫双11,那么可持续裂变就是天猫上每天的正常交易流水。可持续裂变无需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去策划活动,只需要在产品的主页等页面提供老带新入口即可。

这是一个神州专车的可持续裂变,从打车页面的首页就可以看到邀请有礼的入口,从这个活动来看,无需投入人力去部署启动流量;也无需投入太多物力去奖励用户,就奖励用车优惠券即可。

可持续的裂变只需要用最低人力物力来做,所以我这边设计了几个裂变方案,在未来通过A/B测试的方式,得到一个最优增长策略,从而固化为可持续裂变方式。

方案A:通过公众号欢迎语做裂变

① 新用户关注公众号后,自动发送欢迎语,欢迎语最下方文案“回复“薅羊毛”领取当季新品优惠券”;

② 用户回复关键词后,系统回复优惠券领取规则,并附上一张海报,供用户进行拉新;

③ 规则如下:拉新3个人可获得一张30元优惠券,消费满200可以一次性使用;拉新5个人可以获得一张50元优惠券,消费满300可以一次性使用;拉新10人,可以获得一张100元优惠券,消费满500可以一次性使用,同时获赠一件打底衫。

方案B:通过公众号菜单裂变

方案B同方案A类似,只是把公众号欢迎语的引导裂变文案去掉,而是在公众号菜单中设置一个叫做“领福利”的菜单。

这样的目的是测试该品牌的裂变入口,是欢迎语效果更好,还是菜单效果更好。两种入口对于每一个产品来说,效果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所谓裂变,不是做一个方案就有效,而是需要进行AB测试。

3.2周期性裂变:

这个项目中,周期性裂变还是要分两类方法来做:本地流量裂变+不限地区流量裂变

我先做个解释:

如果一个品牌是纯线上产品,则无需做线下流量裂变。但该品牌是从线下转型到线上,并且,也在向新零售转型,这意味着未来线上线下要全部打通,并且线下还会继续开更多的实体店。

而开实体店,可以从广东本地做起,这样可以降低实体店前期的试错成本。而为了支撑这个目标,就必须广东本地流量和不限地区流量同时发力。做广东本地流量是为了支撑目标章节所说的新零售转型以及低成本寻找线下加盟商。

所以不得不再强调下,一定要先有运营目标,然后才会有运营策略,才会有所谓的裂变方法。

接下来,我对两类裂变进行一个梳理:

3.2.1本地流量裂变:

裂变需要设计诱饵,如果想做本地流量,最简单粗暴的诱饵就是可以线下面基。所以诱饵的设计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怎么可以把流量带到线下来聚会。

诱饵A:线下新品发布会门票+发布会款专属抵扣券

该品牌自己的发布会就在广东举办。所以裂变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到现场参会,所以可以控制裂变流量的地域性。

诱饵B:线下秀场门票+发布会款专属抵扣券

该门票是设计师会参加的其他人主办的小型秀场,有自己品牌的走秀。这类秀场一般可在广州、佛山、深圳、香港等地举办。

以上裂变诱饵,需要在未来通过A/B测试,试错。

裂变流程设计如下:

① 在裂变启动量中,需要通过多渠道曝光,渠道需要选择本地流量较多的渠道。大致梳理如下:设计师本人朋友圈,设计师朋友的朋友圈,公众号推文(选择向广东用户推送),现有社群。该活动前期选择免费渠道,在后期需要较大的启动量时,则需要投放一些本地化付费渠道;

② 通过活动曝光,将流量引流到公众号,公众号通过关键词回复领取个人海报,并说明秀场门票领取规则,如果是新用户,则通过欢迎语来发放海报;

③用户各自转发海报;

④在活动期结束后,对拉人头数进行排名,拉人头前几名即可获得门票。同时凡是参加了该活动的用户均可获得1张发布会专属款式抵扣券。

关于抵扣券:

抵扣券的目的是在流量实现裂变后,实现付费转化。所以有几点需要注意:

①抵扣券本身需要标明2个价格,一个是该券的购买价格,一个是该劵可以抵扣价格。例如该优惠券可以抵扣300元的发布会款衣服,但该券需要通过50元购买。但是裂变用户的该优惠券是免费赠送给他们的;

② 活动准备前,就需要提前在公众号推文和菜单、社群、朋友圈中公布可以通过50元购买该300元的优惠券,因为广东以外的流量均可以看到该券的购买入口。这个需要参考天猫双11进行一下包装,就是预付50,新品发布会当天可以抵扣300。因为本地流量参与了裂变,则可以免费获得该券,从而为本地用户制造一种优越感,这种感觉是用户喜欢的;

③ 该优惠券可以转赠,因为有一部分的人是免费获得该券的。从而为该优惠券制造了稀缺性,转赠券的过程又是一次二次传播;

④ 50元抵扣300元的逻辑是,提升后期新款付费转化,已经花了50元,到时来参加抵扣的,这样的付费转化率更高。如下图所示,这个案例中50元抵扣300元的劵的底层逻辑和电商的双11预付定金,以及美团外卖9.9购买30元红包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都是实现高付费转化。

3.2.2不限地区流量裂变:

不限地区流量裂变,在这个体系方案前期,我做过一次试错,即找到了一个低成本的最佳增长路径——即社群裂变。因为前期裂变和主要的付费转化都需要通过社群完成,而中后期,则必须逐步向内容电商转型。因为社群虽然转化率高,但是有个问题,运营成本高,且无法承载大流量。

接下来,分享一下社群裂变的思路和方法。

思路:

前期试错中,我们发现,当告诉用户,社群人越多,则价格更优惠。这个时候,不少用户会拉闺蜜进群。所以,我们可以针对消库存,发布新品,推爆款等,周期性的进行该社群裂变。

裂变流程设计如下:

①启动流量放在社群中进行,因为目前有2个活跃的社群,属于忠诚度较高的用户。通过周期型的一些清库存大甩卖,或者爆款抢购活动,不提前公布价格,但需要提前公布裂变优惠。裂变优惠通过阶梯优惠的方式完成(在双11活动中,我们会复用这个玩法,但是日常裂变用折扣,双11活动用金额优惠。因为双11期间优惠幅度较大,直接通过金额优惠,会更容易激发用户购买欲):

② 将海报分发到群里,让目前2个活跃的社群开始转发海报。后续进群人员,通过群工具,进行自动规则说明,和海报分发;

③ 活动前进行造势,但不公布价格,如果活动前公布价格,可能会导致因为用户对价格不满意,而不进行裂变传播。所以,这个方法充分借鉴了上一次社群转化的成功经验。裂变活动时间结束,则群内公布总人数,以及大家可享的优惠幅度;

④ 因为裂变流量大部分都未关注公众号,需要让大家关注公众号领取对应幅度的优惠券;

⑤ 通过之前分享的实操方法,进行社群造势,完成付费转化。

四、内容矩阵

虽然叫做内容矩阵,但是每个内容平台的出牌顺序有先后。根据成本考虑,该平台在中短期内只运营微信服务号和社群。

公众号和社群是需要互相导流的。公众号将流量导流到社群,社群因为有时存在一些裂变活动,所以也需要定期将流量往公众号导流。

我将公众号的社群的定位分别做一个梳理:

因为公众号和社群分别适应的场景不同。从转化率和运营成本来说,也不相同。所以所有流量需要承载在公众号中。公众号因为是服务号,所以每周一篇推文,每周的推文在讲一个爆款的故事,用故事撬动用户付费。而社群的定位则是日常分享一些服装设计灵感,服装搭配,并且围绕服装主题进行一些互动。

所以,公众号和社群之间的关系,也渗透了用户生命周期,新用户关注公众号,社群用来培育忠实粉丝。

4.1公众号运营

公众号运营框架:

先通过一张图来看一下整个公众号运营的框架和逻辑:

①公众号通过推文内容实现内容电商的付费转化;

②通过菜单可以将流量引入到社群或者小程序店铺内,其目的也是为付费转化导流;

③领福利菜单,在上文的增长体系中已经说过了,这个目的是做可持续的裂变,即提供一个活动入口,固化裂变流程,无需过多人工参与。

欢迎语:

欢迎语的格式是:固定欢迎语+活动转化引导话术(根据活动动态调整)

具体欢迎语文案如下:

欢迎关注XXX巴黎独立设计师品牌,她像一个暂时告别成人世界的童话,色彩和快乐充盈着内心。“Smilling power,to be a child”,让我们带你探寻充满斑斓的少女世界吧。

菜单:

① 变美社群:点击菜单,系统推送一张社群宣传海报。海报上的二维码是个人微信号二维码,早期用户需要尽量往个人号上沉淀。通过个人号,将用户拉入社群。

② 进入店铺:点击菜单,进入小程序商城。

③ 领取福利:裂变入口。用户通过此菜单领取裂变海报,同时公众号会针对当前裂变活动自动回复话术。

推文:

内容电商的推文有个特点,一个词总结“故事化”。

因为只有将商品包装成故事,让用户为你的故事买单,为你的生活方式买单。内容电商特别适合那种价格并没有太多竞争力的产品。该品牌具体的推文这里就不做展示了。推文的文中需要提供该故事对应的衣服小程序购买图片;文末需要提供小程序商城入口。

我分别总结了2个内容电商推文的风格,给大家作为参考。

有赞:

推文讲一个故事,文末附上产品小程序链接,进行付费转化。有赞的流量较大,但是内容本身,我觉得还是故事性太少。产品广告更多一些。

彼得潘大叔:

该品牌是做女装的,风格比较偏文艺。而微信推文本身的故事性较强,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有主人公。

4.2社群运营

社群运营框架:

先来看一下社群运营的框架。社群的运营其实是一个成本非常高的事情。所以,社群的运营工作主要应该分为两类:日常内容养群,增加互动;周期性活动进行高付费转化率收割。

如何构建内容活跃闭环:

内容养群和提升群活跃其实存在一个闭环。这也是目前很多社群电商的项目找我操盘时,反馈给我的痛点。他们说,我的社群是有内容的,我会发一些产品的图片或者其他内容到群里。但是群里就是不怎么活跃。所以,如果社群一旦不活跃,即死群,付费转化就会直线下降。这也是社群电商成本较高的原因,因为高付费转化的背后,需要持续的高成本运营。

社群有内容输出,用户则会产生讨论和互动。用户有了互动即有了活跃,则内容再次输出进社群,才会产生更多的互动,这就是一个闭环,这个闭环,我们称它为“内容活跃闭环”,这个闭环对于任何社群来说都是通用的。我举个例子:

知识学习型、教育类社群的内容活跃闭环是:

输出知识(讲课)、群员讨论并练习、答疑并点评。

学习类社群有这个闭环才会让社群保持活跃,有了活跃才有后续的付费转化。

产品销售类社群的内容活跃闭环是:

输出产品背后的故事、群员讨论互动。

在上述闭环的基础上,可以保证一定的社群活跃度,但是如果要进一步提升活跃度,则需要通过活动运营的方法进行。具体活动运营我会在活动运营章节具体梳理。

这里大概提一个思路: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参与感”展开即可。知识学习型,需要通过活动策划让群员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即提升参与感。产品销售类社群,以衣服社群为例,即通过活动策划,让用户选出他们喜欢的设计风格,更甚至让他们自己DIY品牌的T恤等。

社群的人员架构:

最近我的学习小组中讨论过一个组员的案例,他们有100个社群,未来准备拓展到500个社群,这些社群以最终付费转化为目标。但是你会发现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待这个社群模型,会存在很多问题。即不可快速规模化扩张。

我们来算一笔账,1个人管理10个群,那500个群就需要50个人来进行管理。当然有人会提到用机器人。但是以付费转化为目标的社群,使用机器人,转化率不高。

所以,这个女装的社群,虽然目前还没有如此大的社群规模,但是方案中做了准备。我通过一个社群组织架构图来表达我的社群管理思路。

假设目前该品牌有服装群3个,即ABC。管理员即是3个群的群主。但是这3个群需要通过一个漏斗模型,过滤出一个非公司成员,这个人类似于公司合伙人,他即是自己所在群的管理员,将管理员全部单独拉入一个群,在群内将打磨过的高转化率的社群营销方法教给他们。

例如双11,公司社群管理员在管理员群传达相关活动内容,然后管理员各自在同一时间在自己的群进行社群营销

各个群的管理员的身份,在早期应该被叫做死忠粉,他们忠诚度很高,并且有一定空闲时间管理社群。早期我们可以给他们的奖励是所有产品均可6折购买等。而未来,则应该下放更多权利和福利给管理员。管理员类似成为公司的一个渠道,或者合伙人,需要给予他们一定提成奖励。

五、用户生命周期:

这个服装品牌的用户生命周期划分,我的思路是,从未付费用户到付费用户,再到复购用户,加上我们需要以低成本获取加盟商,所以从复购用户中,还会有一个漏斗来过滤加盟商。

先看下图:

5.1潜在用户:

目标:尽量扩大该层,所以前文所述的整个增长体系就是来为该层提供流量。

实现路径:基础流量、增长体系。当潜在用户,即新用户进入公众号后,需要先派发一张新人福利红包,帮助其尽快完成付费转化。

5.2付费用户:

目标:提升首单付费转化率(该品牌服装如果完成首单购买,用户收到衣服后,衣服本身的面料,质量,工艺等本身就可以一定比例提升复购)。

实现路径:通过活动运营完成目标。

5.3死忠粉:

目标:提升复购率,并且过滤出合适的管理员人选

实现路径:复购率需要通过社群电商和活动运营的方式来完成;每个社群都会存在死忠粉,需要找到每个群的死忠粉,并且这类人对社群管理有一定基础,且有一定的空闲时间。这类人将被转化为该群的管理员。

5.4加盟商:

目标:找到加盟商

实现路径:加盟商从死忠粉中过滤出来,但是这类用户因为如果要加盟品牌,则需要交加盟费。所以,线上直接转化的可能性较低,需要通过线下进行转化。

通过线上活动策划,为死忠粉用户提供线下服装饭局。通过10人桌的服装饭局,设计师和他的服装圈朋友还有死忠粉组成一个饭局,从而进行加盟商转化。

新零售下的加盟商:传统的加盟商一般都自有本地渠道资源,也就是说他本身会带有流量。即便一些品牌的加盟商没有流量,他们往往通过在线下流量集中的商场选址。

但这种加盟模式存在一个弊端,品牌方赚取了加盟费,但是加盟商生死未卜。这个服装品牌有一个目标就是做新零售的转型。所以,其中一个点就是加盟商体系。加盟商在加盟品牌后,可以通过从品牌方购买流量包的方式,购买线下流量。品牌方将线下流量导流到线下实体店。而实体店本身的线下流量也会线上化,从而形成一个线上线下打通的闭环。

六、活动运营

如果从运营目标来说,该品牌的活动运营体系就是用来完成付费转化的。但如果将目标进行细分,活动运营体系需要支撑两类目标:调动用户参与感;完成付费转化。而参与感本身,也是对付费转化进行支撑的。

6.1调动用户参与感:

消费心理学中认为:人如果在某个产品中投入了较多的行动,即参与其中。他就会觉得这个产品更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宜家的家具会被人广泛喜欢的原因,那些桌子,椅子都是用户自己安装的。

基于这个目标,需要不断策划活动来提升用户参与感。而对于服装类产品,最近主要有3类活动可以激发用户的参与感:品牌中的参与感、设计中的参与感、产品中的参与感。

6.1.1品牌中的参与感:

思路:

该品牌会不定期在秀场走秀,或者召开自己的新品发布会。所以,通过活动策划,从用户中产生模特,让用户在秀场中为该品牌走秀,从而增加用户的参与感。凡参加了走秀的用户,走秀款衣服免费送给用户。

玩法:

① 在公众号和社群中同时开放报名入口;

② 通过H5工具制作报名页,用户进行报名;

③ 通过H5投票工具发布参赛人员照片,用户进行各自拉票;

④ 当选者获得名次,则可以参与线下发布会走秀;

⑤ 完成新品发布会后,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对活动进行曝光。预算合适,也可以通过其他多渠道,对发布会进行曝光。

6.1.2设计中的参与感:

思路:

如果用户即是服装的设计师,那么这些衣服必然会被用户一抢而空。但是服装设计毕竟门槛很高,不是说谁都可以来进行服装设计的。

为了能够让用户产生这件衣服是我设计的感觉,我们参考了国外服装企业Threadless的玩法。即让用户设计T恤,因为T恤的版型都是固定的,无需设计,只是T恤的图案用户可以进行设计。

当然也许设计一副图案对用户来说都是困难,那就提供一些设计元素,让用户拿这些元素拼凑成一副图案。

玩法:

① 在公众号和社群中同时开放报名入口;

② 用户进行报名。为了激励用户报名,如果用户的设计稿被选中,则例如原价399的T恤,用户自己购买,或者用户推荐朋友购买均可享受专属价格199;

③ 用户提交设计稿,主要通过一些线上设计工具完成;

④ 通过投票工具,用户各自拉票;

⑤ 进行打板生产环节。生产后用户和用户的朋友将可以享受专属价格。这个时候,往往设计了该款T恤的用户会成为一名非常“鸡血”的销售,因为,他会向他的朋友疯狂推销自己设计的T恤。(这也是能够成就Threadless的核心用户心理)

6.1.3产品中的参与感:

思路:

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用户在新品中投票,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前3款,我们提供圆梦价,即原价的一半进行销售。

玩法:

① 在公众号和社群中同时开放报名入口;

② 通过投票工具将新品作为投票项,供用户投票。该类投票最好在社群中产生互动,这本身就是一个造势的过程。而投票周期不可过长,几天内完成;

③ 投票结束,立即在社群中公布投票结果,并造势1天;

④ 通过1天造势,在社群中最终完成付费转化。

该活动,经过前期试错,付费转化率达到15%。所以,该活动后期可以固化为周期性活动,定期进行。

6.2完成付费转化:

能够提升付费转化的活动,一般总结来说,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类:秒杀活动、优惠券活动、拼团活动、红包、砍价、抽奖。但这些活动都属于最基础的活动玩法,而不应该属于活动体系。

能够提升付费插件转化的活动体系,应该分为两类:持续类活动、周期性活动。

6.2.1持续类活动:

持续类活动往往一般需要固定的入口。例如,用户通过公众号菜单“领福利”可以获得优惠券。

6.2.2周期性活动:

即周期性举办,例如最近在为该品牌策划的双11活动,就属于周期性活动。以双11为例,本次活动玩法如下:

① 该品牌双11准备的商品SKU,我有个建议:要成本低的,但是看起来却不便宜的。成本高的,又没法大额降价。成本低,看起来不便宜的商品,可以将原价定高,然后通过各种“价格游戏”为用户制造占到便宜的感觉。

② 需要多渠道预热活动,即告知双11活动,除了已经有的公众号和社群外,还需要进行渠道资源整合,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双11还会选择一些免费渠道,例如,服装圈的KOL朋友等。通过多渠道去预热活动,类似于为目前刚刚起步、流量不怎么多的品牌,带去了一定的启动流量;

③ 双11,我们和淘宝打时间差,这个活动一定要在双11前就做。双11后再搞,别人都吃土了,你让别人怎么买你的货?

另外我们大额的优惠券可以一次性在一个单品上使用。同时,我们做了一个阶梯优惠激励。在上一次社群卖货的活动中,我们试错得出了一个最优裂变路径(只适合该品牌,别的品牌不一定,所以增长每个品牌都要做MVP试错)。

将双11的多渠道流量引入社群中,公布双11优惠。即,社群总人数1000人,则每人可领取1张100元优惠券,可以一次性使用;社群总人数满1500人,则每人可以领取1张200元优惠券,可以一次性使用;社群总人数满2000人,则每人可以领取1张300元优惠券,可以一次性使用。该优惠劵可以享受双11优惠价格之上的折上折。即,例如某款衣服,原价2000元,双11一口价,1300。该价格之上可以额外使用一张优惠券。

④ 活动前一天,公布当前群总人数,并引导社群用户到公众号去领取优惠券;

⑤ 活动当天进行造势,然后完成社群付费转化。

七、付费转化:

该部分内容,其实是在梳理整个体系的用户触点,每个不同的用户触点,可完成不同目的的付费转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7.1微信推文:

微信推文每周一篇推送一款爆品, 或者推送一个爆款系列。内容以故事为主,来触动用户。每款图片均带小程序菊花码,可以直接做付费转化。即爆款付费转化。推文文末留小程序商城入口,实现全品类转化。

7.2微信菜单:

微信菜单预留一个小程序商城入口,目的是实现全品类转化。

7.3社群:

社群并非一个持续转化的场景,而是一个周期性活动转化的场景,例如双11,年度大促,月度大促等。在这个场景中需要通过社群造势营销的方法,来完成转化。可以提升目标款的付费转化。

7.4个人朋友圈:

朋友圈菊花码的转化率并不高,远远低于社群的场景。所以,朋友圈更多的目的是面向用户建立信用背书。例如:新品走秀的照片;爆款推文;设计灵感;其他秀场现场直播;衣服打板生产过程等等。朋友圈的核心目的是为社群和内容矩阵引流。

7.5小程序推送:

该品牌使用的小程序商城是“单麦”小程序。该小程序有一个功能,允许品牌每天向所有小程序用户做一次活动推送,将在微信的服务通知里呈现。所以小程序的推送本身也是可以提升目标款的转化。

八、总结:

这是一个完整的运营体系方案,这个品牌还很年轻。但是我帮助这个品牌的方法,是增长,不停的增长,想办法搞流量,想办法做裂变。

因为坦白说,我个人观点认为运营是一个体系,应该是体系思维,而非流量思维,流量思维是一种错误的运营思维。单独来看待流量,后面的活跃和转化会变得困难。

通过搭建1个完整的运营体系:

  • 首先,我了解了大的目标;
  • 其次,我了解了资源现状;
  • 再次,基于以上几点,我配置了资源现状允许的运营模块;
  • 最后,我让流量(用户)在这个模块中流动,从增长,到内容,再到活动,从而完成转化。

运营体系需要不断迭代和优化,目前该品牌正在逐步落地该体系。文中凡是涉及到具体数据,体系中一些具体的商业核心内容均未说明。希望这个体系可以帮助大家尽快构建自己产品的运营体系。

 

作者:2分钟营销,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2分钟营销(ID:marketing_2mins)

]]>
实例分析:如何搭建用户激励体系? //www.f-o-p.com/106291.html Wed, 14 Nov 2018 03:20:45 +0000 //www.f-o-p.com/?p=106291 用户激励体系

 

用户激励体系的搭建,一般围绕用户“拉新、活跃、留存、变现”的四项指标开展。其中推动用户完成核心“变现”业务指标,是搭建整套体系的重中之重,也是搭建体系的意义所在。本文将结合“国民级”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金融类产品,分析其中设计的用户激励体系,同时解读其中更深层次的设计原理。

一、本文主要分析其中一项“活跃”指标

围绕另外三项指标的分析,将后续输出。

活跃指标在运营范畴上可拆分为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

  • 运营活跃指标:DAU(日活跃) 、MAU(月活跃)等。
  • 业务活跃指标:与产品核心业务直接挂钩的,如买单次数、支付频次、持仓金额等。

活跃指标通常是搭建用户激励体系的入口,常用的第一运营手段是用户签到。

签到形式就是日常打卡,是一种用户习惯行为养成的方式,千万要高估习惯的力量。

《习惯:习惯的力量》作者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这句话,不是空头支票。看看自己每隔几分钟,就不由自主地打开微信的动作,就知道习惯的力量有多强大。

上亿级别月活跃用户的支付宝APP,正想法设法让用户养成一种日常打开支付宝的习惯。京东金融、陆金所包括其他APP也不例外。

  1. 支付宝

在支付宝APP上,围绕提升活跃指标,支付宝从三方面入手:

  1. 用户通过日常签到、买单、支付,额外获得“可用积分”;
  2. 用户通过“消费购物,生活缴费类,金融理财类”,直接获得“等级积分”;
  3. 用户在蚂蚁森林、蚂蚁庄园,持续参与公益活动。

支付宝提供了“领积分”额外奖励积分入口,供用户日常登录支付宝领取积分,这部分积分被称为“可用积分”,该积分特点,可归纳为需用户领取+仅用于兑换消费。

根据支付宝规则,积分有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签到积分,门店买单领积分,花呗支付领积分。

签到积分:

在用户签到后,领取相应的积分。支付宝的第一天签到积分值,设在了1积分,之后连续签到为自然数递增,并且设定了每日7分的上限。

门店买单领积分和花呗支付领积分:

在用户消费或者投资后,就产生积分。随机发放积分分值。积分不默认放入用户积分账户,需要用户主动“点击领取”。

支付宝“签到”设计原理总结:

从签到积分分值+1,连续每日签到+1,上限每日7分值设计看,这一环节支付宝没有过多的加入激励机制,引导用户参与。因为常见签到积分设计中,会考虑到起始值从较大数值开始,让用户产生一种分值积累起来很快的心理错误感知。

一般产品的连续签到为不规则梯度奖励,甚至连续签到后,还有神秘大礼,也是利用用户的未知性和好奇心,不断地激励用户参与。支付宝之所以没有这样设计,可以理解为,这跟支付宝设计这项“签到”功能初衷有关。

支付宝的日签到功能初衷是一直围绕核心业务,也就是门店买单领积分和花呗支付领积分来设计的。

支付宝将用户买单、支付的积分获取,设计成用户需主动的“点击领取”,这就促使用户如果想获得这些积分,就必须每日登录领取,用户在领取买单、支付积分时,附带能签到获得积分。如果当日没有产生买单、支付行为,用户仍然可以通过签到领取积分奖励。

在一级入口上,支付宝通过在文字提示,触发用户点击该功能,如“2个积分待领取”。这一点触发提示设计有区别于常见的“红点”提示,大概支付宝考虑到一直用“红点”提示容易让用户产生疲惫。

在二级入口,是使用了“待领取”文字提示。在最终的落地页,可以看到“挂满”大小不一积分分值等待用户去摘取,并且在下方签到,很清晰地告诉了用户积分可以兑换成琳琅满目的其他商品。

看着这里,是不是有一种的兴奋感,迫不及待准备摘取。当用户“点击领取”时,每日签到的功能设计就到了,附带实现了每日签到。

将积分分值在框架设计,与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颗挂满果实的树相似,唤起用户强烈的占有欲。

用户通过“点击领取”这种低门槛的行动,就可以将全部积分收入囊中,让用户自我感觉有一种成就感。不仅如此,在用户摘取时,用户积分的分值也是动态的,这种游戏化的即时反馈,刺激用户产生多巴胺,得到快感。

可以清晰地看出:即使是在签到这样一个小环节上,支付宝也尽可能通过产品设计、UI设计,上瘾模型、游戏化机制等各种方法,让用户上瘾,让用户养成每日签到的习惯,提升用户的活跃率。并且围绕核心业务设计,也提升了业务活跃指标,达到用户活跃与商业变现的双赢局面。

与“可用积分”另一方,还有“等级积分”。等级积分则表现得更直接,为核心业务而设计。

这里需要提一下,通过“领积分”入口领取的“可用积分”,只能兑换、抽奖以及消费,不用于其他。而我们知道,在一款产品设计了会员等级体系时,等级要升级,一般也是根据积分多少计算等级的。在蚂蚁会员等级规则中,会员等级则不与“可用积分”挂钩,而与“等级积分”挂钩。

“等级积分”的特点表现为“无需要用户主动领取+可用于兑换消费+计入会员等级”。

用户可以通过“消费购物,生活缴费类,金融理财类”获得积分,目前蚂蚁金服业务中,用户每消费20元获得1积分。

这可并不是1元等于1积分的设计,增加了用户会员等级升级的难度,但正因为难度大,也增加了会员等级的价值。积分分别对应会员等级。蚂蚁会员等级,分为大众、黄金、铂金和钻石会员四个等级。

“可用积分”之所以不计入会员等级升级,是考虑到会员等级是与支付宝的核心业务挂钩,用户完成核心消费行为,产生积分,然后升级。

如此一来,就保证了蚂蚁会员等级的价值性。因为会员等级背后往往对应的特权和优惠,而对于一套积分体系来说,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积分背后的价值。

积分与货币价值,有很大的相似性,设计得不好,可能通货膨胀,也可能通货紧缩,最好的结果是尽可能地往供需平衡设计。

但同时,支付宝又需要通过积分激励用户更加活跃,就推动了支付宝积分两条线路的设计发展,分别为“可用积分”和“等级积分”。

用户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参与,就是在搭建用户激励体系中,支付宝在“积分积累”设计中,集合了各种运营手段;在用户“积分消耗”上,将积分兑换成有吸引力的实际价值,这是一套积分体系对提升“活跃”指标的关键。

支付宝深谙此理,不仅仅只停留在“积分”这种利益激励层面,更将其扩展到了心理和精神激励。

推出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这两项活动根据用户的买单、支付行为,分别产生“能量”和“饲料”,赋予其价值,与种树公益和捐助公益直接挂钩,形成日常任务,唤醒千万用户的公益意识来提高用户使用支付宝的频率。这里的“能量”和“饲料”,是另类的“积分”。

在地球上,宗教靠着人类的信仰,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这种精神上的使命感,在激励用户时,比积分、红包等利益刺激更具杀伤力。不过,这一点激励设计不容易达到,其中还很多数产品不适合这样设计。

  1. 京东金融

京东金融APP围绕“运营、业务“活跃指标设计了签到功能。

表现形式为:

  • 用户日常签到,获得钢镚,钢镚可直接用于支付京东商城订单;
  • 用户完成任务,获得金币,金币可用于兑换;
  • 用户获得钢镚、金币不计入会员等级升级,用户可通过完成核心业务,获得成长值;
  • 设计早起打卡活动,用户持续参与挑战赛制,瓜分现金。

用户签到即获得钢镚,签到初始值为0.02,折合人民币就是2分钱。连续签到2N天,分别获得N个开宝箱,设有上限。累积签到开宝箱,最高得100钢镚。

京东金融“签到获得钢镚”设计原理总结:

京东金融用户签到即获得钢镚,这种签到活动,设计机制单一。所以如果按自然日累积,这样的奖励,对用户没什么吸引力。比如加入多变的奖励,比如累积2天就能获得一个开宝箱。除此之外,京东金融画了一个大饼,设定了最大值“最高得100钢镚”,作为有可能的目标值,吸引用户参与。

如果单从京东金融签到看这项签到设计,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不过,这项签到主要为了与京东APP购物直接对接,同时作为一个引流的入口。用户每日同时在京东金融签到和京东APP签到,除了分别获得钢镚、京豆外,另外获得一份礼包。在两款APP之间形成互动机制,以及互相引流。

用户在京东金融,可通过任务中心获得金币,完成“理财、互动、生活、消费”四方面的任务,任务既涉及到业务核心指标,又涉及到运营活跃指标,但主要都是以业务核心指标为主。

按任务时间性频次分为每日,每周,每月;按任务重复性频次分为一次性任务和可重复性任务。如此一来,在时间性频次+重复性频次双重推动下,激励用户参与互动。用户获得金币可在金币商城消耗。

京东金融设计得签到领钢镚,完成任务获得金币,都不计入会员成长值中,成长值也只能累积升级,不能兑换成商品。用户想要获得更多的成长值,升级到更高的会员等级,就需要完成另外的任务。和用户获得金币任务相似,来自“理财、互动、生活、消费”四个方面,但对应到具体任务,有所差别。

用户的成长值获得,以用户完成业务核心指标为主,在完成某项业务核心指标获得一次性成长值后,每日还可以通过某项业务核心指标获得日常成长值。比如理财近30日持仓满2万元,成长值由一次性成长值+持续持仓获得成长值两部分构成。

京东金融的会员等级分为青铜、白银、黄金、铂金、黑金五个等级。用户完成某项特殊任务时,可快速到达铂金会员。

京东金融“完成任务获得金币、成长值”设计原理总结:

京东金融主要将核心业务指标,设计成为每一项任务,引导用户完成,从而获得金币和成长值。吸引用户行动参与核心设计在于特权和优惠。

在这方面,京东金融和支付宝一样,着力通过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商品供用户兑换,提升金币的价值。成长值则不能用户消耗,仅可以升级获得特权,特权享有礼包。其设计原理在大体上与支付宝保持一致。

对于提升活跃的业务指标上,重复性的指标,在让用户养成习惯上更为关键。

除了这种常规激励用户活跃的功能外,京东金融还推出了“早起打卡”功能,并且提供了小工具“日历”,供用户日常完成。这些都是京东金融围绕运营需要这项指标来开展的。

“早起打卡”的活动,对用户很有吸引力。参与打卡的用户,只需要在前一天支付1元,在次日早上5点-8点早起参与打卡,就可以和连续签到的人一起瓜分由报名费用累积成的当日奖金池现金。

这种靠意志力瓜分红包的活动,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签到”。但比签到却更有吸引力。其核心是利用了人性的懒惰。对自己意志力的过度自信,又表现出只有三分钟热度,这就必然导致部分不能准时参与签到。

还有通过京东金融提供日历的小工具,用户可以一览无遗地开始自己每天打开京东金融完成任务。

这也正是这一设计的高明之处。看似把掌控权、所有权归还给了用户,用户受到激励,更加卖力参与活动。实际上是用户在完成这些行为时,就付出了时间、情感,沉没成本随之发生。自然而然,活跃的目标也达到了。

  1. 陆金

陆金所APP在提升日活跃上,表现得很积极,主要表现为:

  • 用户可以每日参与“每日福利”,领取积分,同时还有每日任务活动;
  • 用户可完成任务,收集勋章,获得成长值,升等级;
  • 用户可通过持有的账户资产,获得贡献值,升级会员身份。

陆金所用户开始签到即可获得4积分,次日+1,每日9积分为上限,每连续签到6天有惊喜,同时可以通过做任务获得积分。

连续签到6天后可获得惊喜,惊喜作为未知的是“随机奖励”,能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用户的好奇心,激励用户连续签到。

除此之外,陆金所还提供了用户完成任务,即可同时获得成长值和积分,并且获得勋章。等级一共15级,每升级一级,获得相应积分。另外一方面,在用户完成任务时,也在相应地获得勋章。勋章分为金勋章和银勋章,金勋章集齐1、4、8、12时,可获得礼包;银勋章集齐4、8、12、16个时,可获得礼包。

陆金所“积分、成长值、勋章”设计原理总结:

陆金所围绕用户日常运营活跃指标,业务指标,除签到仅累积积分外,完成其他任务时,即可获得积分,又能获得成长值,而且还有一部分可获得勋章。通过任务这条主线,陆金所将积分体系,等级体系,勋章体系交叉整合在一起。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活跃指标和激励用户完成核心任务。设计的核心,仍然是基于对应的特权和优惠等有吸引力的权益。

在会员等级上,陆金所主要围绕核心业务体系开展,根据规则,贡献值只来源用户的资产投资。会员设有普通会员、黄金VIP会员、铂金VIP、黑金VIP、钻石VIP五个会员等级。

二、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活跃设计的异同点

就分析活跃指标体系设计来看,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金融类产品,同样为了提升,却各有运营特点。

  1. 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都围绕买单、支付设计

在提升日活跃上,没有为签到而签到,而是通过提供额外需用户主动领取的积分奖励,引导用户参与;并且通过公益活动蚂蚁森林、蚂蚁庄园,吸引用户日常活跃。

在积分作用中,通过“可用积分”和“等级积分”,完成了积分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设计。

  1. 京东金融作为综合类金融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围绕买单、理财设计

在签到上,其核心吸引力在于,签到获得的钢镚可直接用于支付。同时与京东联动签到,获得额外奖励。在提升日活跃方式,还设计了“早起打卡”活动,形式更为灵活。

京东金融采用了金币和成长值区分的方式,搭建了积分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

  1. 陆金所作为理财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理财投资设计

由积分、成长值、勋章、贡献值,交叉形成了积分体系、等级体系、勋章体系以及会员体系

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异同点总结为一张表格。

如图:

三、总结

本文就搭建用户激励体系中的“活跃”指标,结合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3款金融类产品做出简单分析,推导与实际出发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事实上:一套完整的用户体系不仅要考虑用户分层划分,用户生命周期管理,而且还要考虑到产品阶段性目标,需要因产品而异。

尽管如此,其底层的体系设计的原理是大致相同的,会涉及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类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同时涉及用户习惯培养,使用游戏化设计,上瘾模型,RFM模型AARRR等多种方法论。

后续将进一步分析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产品的其他指标体系设计。

 

作者:Fong,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Fong

]]>
如何用“用户增长模型”的思维,拆解新媒体运营框架! //www.f-o-p.com/105765.html Sat, 10 Nov 2018 01:45:56 +0000 //www.f-o-p.com/?p=105765

 

今年,增长黑客的概念特别火,很多公司和个人都开始更加关注用户增长这一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目前运营圈子里大家都比较认可的AARRR模型

 

AARRR模型,即“获取(Acquisition)”、“激活(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收入(Revenue)”、“推荐(Referral)”。用户增长,是开源节流促成长的过程,是包含了有效用户增长、用户成长、用户变现、用户传播、防止用户流失等一整套增长流程,而非单纯数量上的增长。

 

(图1 AARRR用户增长模型)

 

SeanEllis提出的AARRR转化漏斗模型,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增长方式,分别指用户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获取用户,激活用户,提高留存,增加收入和传播推荐。

 

获取用户(Acquisition):也即拉新,是AARRR环节的第一步,是用户从认知到理解再到成为产品用户的过程。

激活用户(Activation):激活是指导用户发现产品价值并反复使用产品功能的激励过程。其实这个阶段做的就是新用户留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环。但企业往往普遍更加关注用户的获取和留存,从而忽略激活用户。

提高留存(Retention):留存,并不只是狭义的次日留存,而是所有能对用户留存有帮助的指标。在获取到了用户、并针对性的做好了留存工作后,留下的用户就变成了老用户,不再受之前两步措施的影响,接下来就要对这部分老用户做留存。

增加收入(Retention):也即变现,是指将流量通过某些手段实现现金收益。变现前提需要有足够的流量基础,再加上一定的变现方法。因此,前述三个环节非常重要。

传播推荐(Retention):也即自传播,或者说病毒式营销,是指利用现有用户的社交影响力进行新用户获取的一种方式,用户推荐营销是最具持续性和效益性的增长方式之一,这是一种高度可衡量、可扩展的增长模式。前提是产品自身要足够好,有很好的口碑。

AARRR转化漏斗模型

在上面的一系列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相关工具对各阶段数据进行优化,提升整体数据。

 

回到我们实际的工作场景中,以新媒体运营为例,用上面的用户增长模型做一下拆解。

目前大部分公司以微信公众号为主,且多为订阅号。除了能够制作爆款内容的团队,大部分人都会以活动拉新为主,比如当下已是红海一片的裂变海报活动。

 

通过微课、资料、产品等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的吸引,引导在自己圈子里的传播,促成裂变。

 

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平台拉新,另一方面也能激活平台现有用户。

 

那么留存这块,对于新媒体运营来说主要依靠哪些内容?个人感觉主要有两部分,日常更新内容与社群。如果说一个公众号粉丝留存率较低,一定是主要在这两块出了问题。当然具体细分,社群内如果定期做活动,又是对于社群这个场景下的用户的激活。

 

至于传播推荐,如果你做出了高质量的内容,会有自然的传播。在活动这块,如上面所言,通过价值引导,也会形成很好的传播裂变效果。

 

最后的变现环节,如果在前面的拉新、留存、促活、传播都做好了,流量池有一定规模了,到这其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是变现方法的问题了!

 

作者:师兄,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51COO (COO-5151)

]]>
干货:讲讲「用户增长」的实操经验! //www.f-o-p.com/104650.html Thu, 01 Nov 2018 06:17:03 +0000 //www.f-o-p.com/?p=104650

 

用户增长(User Growth,后文简称UG)这个概念是美国传来的,从趋势看,以后肯定会是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标配。

但目前真正做过UG的人和公司比较少,所以大部分书和文章还都是摆出国外产品的案例,业内人都知道,国外和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是两回事,看了国外的成功案例除了让你心里爽一下,没别的用。

大家以后可以多关注和研究一下UG,会用的到,这类人才也会很抢手。本文是我对UG的理解,应该是片面的,但终归是从实战中提炼出来的。

身边很多人说,这只是酷的概念,没啥实际意义,本来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增长啊。

没错,在过去20多年里,国内互联网一直在关注增长,从最初的UV、PV,到之后的DAU、GMV,产品每做一次迭代,运营每做一个活动,都是为了提高这些数字,这不就是增长吗?

当然不一样,下面详细说。

要点一:用户增长是一套方法论

有些老板以为UG是密钥,拿到之后就可以打开产品增长的大门,快速看到数据的变化,这个肯定是不对的。

用户增长是一套方法论,就像做产品、做运营一样,不是特效药,不会一针见血。如果只是不成体系的单兵作战,谈不上是用户增长。

简单的说,就是下图中的AARRR模型。无论什么产品,都是在这条主线基础上去做细分的尝试。只有在一次次优化和AB测试后,才能找到更优方案。

从上图可以看到,UG可不只是拉新,还包括留存,甚至是收入的增长。对UG来说,闭环思维是一个很重要的素质,需要更理性、更数字化的方法,关注整个用户的生命周期,直到商业化变现。

假设你做一个app,需要花钱做投放做活动推广,拉来一个新客需要20块。但平均每个用户可以给你带来30块的收入,ROI是正的。

这样就可以随便花钱投放,推广成本是无上限的,能限制你的只是你能获取的用户量。因为你花出去越多的钱,给你赚回的钱越多,这就是闭环思维。

举个极端的例子,有个做两性约会的app,把名字和app的icon一换,同样的东西就复制了几十个,名字都类似「同城XXX」这种。他们的投放费用是无上限的,因为花出去的钱都是能赚回来的,这个闭环模式是跑通了的。

以上就是我对UG的理解,总结如下:

用户生命周期是主线数据是导向用户或收入增长是目标整合产品、运营、技术做执行手段

换一个方式说: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能带动增长,就是对的。

与UG相对应的,是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做法。虽然产品、运营、技术、市场等部门的KPI都是用户量,但大家仔细想想,每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大多不会直接带动增长,而且相互是割裂的,这就引出了第二点。

要点二:用户增长是一种团队协作方式

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分工,都是以产品或业务线为单位划分的,分别对应了产品、运营、研发、设计等角色,而且通常情况下,这也是团队划分的方式,也就是PM是一个team,运营、研发同理。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PM团队内部是很少需要协作的,是远远小于PM与研发的协作。大部分的时候,PM是和研发、设计、交互在一起工作,那为什么让一堆PM组成团队,而不让经常协作的那些人组成团队呢。

可能是有历史原因吧,或者是「一堆PM」组成团队可以找一个更资深的PM去管理他们。不管怎样,现在这个模式已经变得不合理。

更严重的是,因为这样的分工模式,导致公司内出现「筒仓现象」。像一个个青蛙待在各自的井底,只顾抬头等老板发话,而信息共享和协作很差,整个公司都是割裂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有不少公司去打乱传统分工,成立了多个「五脏俱全」的小规模项目组。这样可以通过优化协作,去解决效率的问题,但这样还是不够的。

需要UG团队,去串联公司所有的部门,打破「筒仓现象」,真正的以增长为目标去做点什么。

这么说还是虚,举个例子。一个电商产品希望提升新用户的购买转化,是不是要优化这里或那里,是不是要做一个给力的促销活动?其实都不对,这就是没找到问题的源头,还是在割裂的思考。

按照UG的思路,要做好新用户购买转化,先要分析新用户的来源。把获取用户的几大渠道以此列出,比如:

  1. 广点通
  2. 应用宝
  3. OV商店
  4. 百度SEM

这四个渠道覆盖了新用户的80%,而且每个渠道的投放特点和目标用户群都有差异,所以要逐一分析这四个渠道,拆解为以下问题:

精细化投放策略→获取用户画像→做针对性产品或运营措施→形成成熟方案

  1. 分析渠道的数据和投放策略,是否可以更精准。保证渠道获取的是优质和精准的用户,后续做的留存和转化才有意义。
  2. 获取每个渠道的用户画像和行为特征,这很可能是三不管地带,虽然渠道同学是需要的,但没那么大的动力去推进。
  3. 针对拿到的画像,不同渠道去做对应的转化实验,这是最核心的执行项,具体策略不限于产品或运营端。转化新客的问题,肯定不能全量新客一概而论的。
  4. 形成成熟方案落地,后续维持正常运转。UG不会持续跟进这个项目,一旦成型,就交给对应同事负责。

以上,是UG做这件事的大概思路。可以试想,这事交给PM,肯定是不断梳理产品转化漏斗,重点肯定只是产品端优化;交给运营,估计是不断做精细化的促销活动,利用运营工具去推广,产品端想的就会少。

哪个方法是更合理和彻底的?现在看就很清晰了。这是一个具体案例,但UG和传统业务分工的区别,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具体做法要遵循上图,也就是用户生命周期AARRR模型,再发一次。

在这5步里,重点说前3步:获取、激活和留存。

第4步「变现」属于商业化产品关注的,这部分我平时很少涉及,这里也先绕开。第5步「推荐」是一步延伸,主要依赖产品做得好,再附加给一些激励和刺激,就可以做到了。

以下逐一说具体做法,篇幅所限,只能点到为止。

第一步:获取用户(Acquisition)

就是拉新,说起来也简单,只要是能拉来新用户的方式,都可以。但需要关注这几个指标:新增用户、次日留存、单个用户成本、获取用户ROI。

这几个数其实是告诉你,要看拉新的人数,也要看用户质量,还要看花的钱值不值。

具体方法可分为三类:

1.渠道投放

对于有推广预算的公司来说,这是获客的最重要的方式,这里门道也很多,我并不专业,只从增长角度去谈。

渠道拓展和商务关系维护,这两点暂且不说,单说投放策略就有很多深挖的地方。

①优化投放素材,提升信息流、厂商、商店推广资源的CTR。这是一个持续尝试、沟通、看结果的过程,有相对很多琐碎的工作,尤其是沟通环节。

理想的状态,是用算法策略顶替人工。算法可以千人千面的生成投放素材,并且可以快速更换素材,从而可以提升广告曝光和CTR。这又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分支,我用两句话带过了。

②精细化投放策略,提升ROI。也就是就让投放更合理,想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举个例子,你每天要给10盆花浇水,但每天只有固定的1壶水。你可以平均分配给这10盆花,每盆都浇一点;

你还可以先看一下这10盆花,哪几盆该浇水了,哪几盆不需要浇水,你只需要把这1壶水分给需要浇水的花,或许还可以省下水,以后就可以养15盆花了,而所需的水是不变的。

精细化投放策略就是这个道理,不是通投,而是先分析用户,去制定投放策略,只把钱花在合理的地方。

比如,投放信息流广告,可以选择获取新用户,也可以唤起老用户。对于新用户,可以选择性别年龄地域兴趣等基础信息,尽量圈定适合自己产品的目标人群,做到精细化投放;对于老用户,可以选择投放给非高活用户,例如近30天内未访问的用户,避免对本来每天都会访问的用户进行投放。

再比如,更极端的情况,可以圈定产品无法触达的用户,或已流失用户,通过投放去触达和流失召回。这样的目的性更强,虽说量级可能不大,但策略是合理的。

③资源利用最大化,预装、厂商和第三方商店推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这点是以渠道商务为核心的,需要尽可能多的获取资源方的信息和资源,做好外部资源和内部团队的对接,为增长获取更多的方法。

比如,做了预装的产品,肯定有未激活的存量,利用厂商的推广资源去把存量激活,是快捷高效获取新用户的方式;

再比如,对于安卓各厂商来说,有很多资源和玩法可以去摸索,有的是官方的,有的是私下摸索的。哪怕OV华米这几个大厂商空间很小了,也可以去研究一下相对小的一些品牌,没准有蓝海。

2.任务体系

拼多多的月GMV据说已经400亿了,京东电商做了6年才过100亿,而且日订单量已经超过京东。

趣头条(下图)用了一年半的时间,DAU已经过千万。

趣头条的任务体系

这是目前很受关注的两个产品,具体形态和定位不一样,但都是以「利」为诱饵,让用户去做裂变。

通过任务体系,可以让用户去「收徒」,获取新用户;还可以设置提升留存、评论、分享等行为的任务,用户完成后可获得现金或金币的奖励。产品通过用户行为获得广告收入,去cover奖励给用户的成本,形成闭环。

金币还可以直接兑换成现金,具体汇率是浮动的,这样可以保证ROI的稳定。

这是获取新用户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形式,不是为了让大家都搞「收徒」,而是可以借鉴这种裂变的任务体系。

3.活动

对于活动的定义,有太多不同的解读。比如京东美团的大促是活动,新世相的扔书是活动,网易的传播H5是活动,今日头条的百万英雄也是活动。

但这里我说的活动,完全是以拉新或提升留存为目的的,品牌曝光等收益不在此列。所以,以上提到的活动里,比较典型的UG方向的活动,就是今日头条的百万英雄。

视频答题这个形式,如果不是当时被叫停,估计也快成为标配了。这类活动因为很低的参与门槛、诱人的现金奖励和复活卡的传播机制,为产品带来不错的新增用户。

什么样的活动才能带来用户增长?下一个「百万英雄」是什么?现在不知道,但有途径去探索。

建立一个专注在增长的活动项目组,成员包括活动策划、产品、交互、视觉、前端后端研发等,制定共同的目标,让大家都坐在一起,不断去快速尝试。甚至可以去copy国外已被验证的形式,就像视频答题一样。

4.把握红利

这点有点虚,但确实是一个方向。UG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动向,快速抓住新技术或新玩法的红利,用超强的执行力去落地,为产品获取新用户。

随便举个例子,支付宝发短信领红包(下图),就是一个很好的提升DAU的方式。成本可控,就是短信成本+红包成本;操作简单,复制短信再打开客户端,这个操作之前已经被教育过,很多用户都知道。

这类新奇玩法层出不穷,小到一条短信,大到一个视频答题的模式。UG的同学们必须保持对待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快速执行的能力,才能抢占红利。

第二步:激活用户(Activation)

「激活」这两个字容易有歧义,其实这个阶段要做的就是新用户留存,从某种程度说这是最重要的一环。

因为当你某天获取1万新增用户之后,只能留下1千人,次留是10%。那么流失的9千人的成本是浪费的,而且实际上新增的用户只是1千,不是1万。如果可以把新用户留存提升到20%,每天就可以带来1千人的增量活跃用户,一个月就是3万。

新用户留存是获取新用户和活跃老用户的中间环节,这一步做不好,会造成断流,新用户流失了,也没有积累到老用户,整个大盘就不会增长。

举个例子,你的小饭馆刚开张,大概的思路就是服务好第一批客人,这样他们就可以再次光顾,而且还会带来更多的朋友。做一个app也是一样的,新来的第一批客人得服务好,慢慢老顾客才会越来越多。

具体可以有以下方法:

1.用户访问路径的优化

梳理用户从不同来源访问产品的路径,一步步列出,看看哪些环节是可以优化的。保证新用户使用产品是流畅的、愉快的,留下一个好印象,才会有后续的留存。

摩拜的新用户使用路径为例,下图分别是优化前和优化后的情况。可看出,不仅节省了步骤,还优化了体验(扫码速度)。

需要注意的是,要把用户体验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比如页面加载速度,广告带来的负面体验等。用户在不同机型(尤其是低端机)和不同网络环境下(非WIFI),有可能会出现加载慢或出错的情况,这些都是坐在办公室的PM们很难想象到的,所以必须多测试,多调研,去分析数据漏斗。

2.利益刺激

还是以小饭馆为例,当你第一次光顾时,给你发一张满100减20的券,但只能下次使用,有效期还是在1个月内。这就是用利益刺激的方式,达成新用户留存。

如何定义这个「留存」,其实不只是狭义的「次日留存」,而是能对用户留存有帮助的「指标」。

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新用户中有行为的用户的留存,会远大于没有行为的用户。所以,要做好新用户留存,就是提升这部分新用户的有行为用户占比,这是达成目标的拆解路径。

有点绕,套用案例来说:

  • 社交产品:留下个人资料的用户留存,比没留的高;
  • 互金产品:买过理财产品的用户留存,比没买的用户高;
  • 电商产品:领券用户的留存,比没领的高;
  • 资讯产品:有评论行为的用户,比没有的高;

以上这些案例是怎么做到的,利益刺激是其中一个方法。

美团在几年前补贴大战的时候,通过发券刺激新用户下单。在这个阶段也没办法获取足够的用户画像,所以不知道新用户的喜好,只能是在用户浏览的品类里,发放优惠券。

还有些产品,给新用户发放红包,连续7天,每天都可以领。这就是最直接的利诱,拉动用户前几天的留存。但这种活动要做到成本可控,单个次留或7日留存的成本太高是不合理的,但拉低成本会导致用户对红包无感知。

3.资源倾斜

试想一下,当你发出一条朋友圈之后,你在想什么?是不是期待会有朋友来评论或点赞?如果有,甚至有很多,你会获得快感和满足感;如果没有,就会比较失望。

这种体验,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时也会有。

假设你在知乎、贴吧这样的社区类产品,作为新用户发布一条内容之后,如果能展现在重要的位置,或者快速获得几个回复或点赞,你就会很开心,留下来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这就是为什么做社区运营的小伙伴,会不断刷帖子,看到新人发内容了就马上去回复,就是为了让对方感觉到那种「快感」,认为这里有很多用户在讨论,很热闹的样子。

传言滴滴冷启动时只有很少的司机在用,于是程维让几位员工去打车绕着城区转,这样会让这些使用滴滴的司机觉得这事靠谱,能拉到客人。这个行为带来的效果,其实就是新用户留存。

再回到小饭馆的案例,当老板发现这桌客人是第一次来时,可能会去聊两句,套套近乎,送个水果拼盘什么的。老板这个行为,也是为了做新用户留存。

在以上几个案例里,社区运营去回复新人的帖子、滴滴自己花钱去打车、饭馆老板去套近乎,这些都是有针对性的为新用户投入资源。所以,资源向新用户倾斜,也是提升留存的方式。

第三步:留存用户(Retention)

在获取用户,并有针对性做了留存工作后,留下的用户就进入了「老用户」的池子,不再受到前两步措施的影响,接下来就要对这部分「老用户」做留存。

其实,如果产品本身对产品是有价值的,是能跑起来的闭环,那么本身就可以对老用户达成留存。但实际情况并非那么理想,所以我们还是要做点什么的。

1.激励体系

这是很大的话题,这里不适合展开,只说原则性观点。

不能把激励体系等同于积分、等级、签到、勋章等具体方案,要将用户需求和产品卖点结合,再思考解决方案。而具体的解决方案,也不限于上述几种。

可以看到很多做「签到」产品,都只是把这个功能当成提升留存的工具,但并没有设计完整的闭环,用户并没有什么理由来签到,做这个操作之后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

同理,大部分产品的积分等级都做成摆设了,反而做的比较成功的产品,比如微信公众号、知乎、豆瓣等,都没有这些。

比如下图中,微博等级做的就没啥价值,keep的等级特权比较鸡肋,勋章想打纯精神激励,但感觉也没到位。

微博和keep的用户体系

再看下图中,滴滴的任务和会员,提供了价格优惠和优先派单,这对用户就是有价值的。不知道数据,猜测会比上图的微博和keep要好。

另外一个截图是游戏皇室战争」的任务界面,用户通过任务可能获得用钱才能买到,甚至用钱也买不到的卡牌,这对用户来说也是有价值的。而且多任务的设置,可以保证用户一天多频次的访问,以及发起多个操作。

滴滴和皇室战争的任务

滴滴的用户特权体系

上文中提到趣头条的任务,也是老用户激励体系的一种。通过利诱,刺激老用户的持续访问。

用户体系的建设,务必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去制定解决方案,不能被已有模式束缚,否则就会做出类似微博的等级。要想办法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让用户和产品都受益。

2.用户触达

老用户对产品的品牌有认知,有忠诚度,但还需要适时去「提醒」一下,把用户勾回产品,这就是用户触达。

大概有四种常见形式:push、系统消息、短信、邮件。前两个还可以用,后两个效果在大多数场景下是很差的。

push有以下几个要点:

  • 内容。可选的发布内容数量多、分类多、及时性强,无论全量或个性化push都可以保证效果;
  • 通道。保证push可以触达更多的设备,想办法让更多用户打开手机的push开关。
  • 策略。对哪部分用户发、在什么时间发、每天发几条、push文案是否加图、声音是否可以调整等,都是push策略要做的。

另外,push还要做好管理,保证发布的内容和分类是稳定和合理的。建立每天监控数据效果的报表,及时review每一条的效果,便于尽快调整策略。

这四个触达用户的方式,push是最有效,且难度也是最大的。这里用简单几个要点带过,其他三个也不再赘述。

3.活动

线上活动的主要收益是老用户促活,提升活跃频度,比如活动前是3天来一次,活动后提升到每天都来。反而靠活动去拉新是很难的,从成本角度来说还不如让渠道投放去做。

今日头条在春节期间做的「集生肖」活动(下图),拉新和促活的作用都有,但这里只说促活。

今日头条集生肖活动

想要集齐12生肖,就需要每天都启动app,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励去提升老用户留存。当然,这是个多维收益的活动,可以拉新、社交、绑卡,但成本可控,从第三方数据来看,对今日头条整体DAU也有拉动作用,这就是一个好活动的效果。

说完UG的意义和做法,最后讲讲常见问题,毕竟理论和现实有很大差距,而且这个理念还没有被很广泛的理解,所以缺乏快速生长的土壤。

问题一:数据基础薄弱

大多数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员工,都会觉得自己的产品数据基础薄弱,这个太正常了。

首先,大部分抱怨者都是「用数据」的人,并非「做数据」的。从自己需求角度出发,总是会觉得数据不能让人满意。

其次,小公司没时间、没成本、没必要去重视数据,大公司有很多也不是数据或技术导向的,这是行业现状。

但问题是数据对UG来说是很重要的,不是依赖数据做决定,而是需要数据去验证主观推测,这样就可以快速做大量的AB测试,从而落地最终方案。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公司,每天成百上千个AB测试在线上跑,有成熟的技术平台,完全不依赖客户端发版。

即使数据弱也没关系,只要判断是必要的,就可以一点点去建,哪怕多花一些时间。这种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并非快速见效,但坚持推进去建设,从长远来讲收益是很大的。

问题二:内部协作效率问题

我的感受是,做UG最难的不是业务技能方面的,只要主线清晰,团队给力,不断去推进优化,一定能看到效果。

难点是因为整个公司对UG理解层面不同,导致落地难,重点体现在公司内部协作效率低,沟通不顺畅。

因为产品、运营、研发、渠道、市场等,分属不同部门,被不同的老大管,甚至KPI都不一样。而UG恰巧需要把这几个角色整合到一起做做事,势必会遇到协作的问题,也会与现有业务冲突。

比如从UG角度来讲,需要去优化某个产品模块,但这个需求就与本身在做基础产品的需求冲突,而且最终落地的也不是UG的同学,那这个需求就要有足够的理由被认同,才能被排进去。

有的时候,可能不是「需求」的问题,而是「蛋糕」的问题。UG团队会触及原有团队的利益,合作必然不会顺畅。

解决这个问题,很难,也很简单,必须公司、老板的层面去认可和推动,只有这一条路能从根本上解决。

问题三:缺少人才

一个公司想做UG,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有经验的人。但目前业内真正做过这事,并有些方法论沉淀的人不多,对比需求缺口,差距就更大。

对于人才来讲,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之前做过产品、数据分析这样的同学,转做UG更有优势,至少需要有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很强的沟通和推动能力。

对于公司来讲,能直接找到合适且有经验的人,是最理想的。如果找不到,也可以从内部挖掘,至少执行层团队是比较容易搭建的。难点是需要有一个懂UG的leader,这是个大项目,需要有人掌舵和协调推进。

以上,就是我对UG的理解,问题太大,导致很多分支问题只能点到为止;眼界所限,可能也不算是UG的全貌,但至少是从实战中提炼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作者:韩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韩叙

]]>
万字复盘经验:如何搭建持续增长的线上线下运营体系 //www.f-o-p.com/103722.html Thu, 25 Oct 2018 06:16:26 +0000 //www.f-o-p.com/?p=103722

 

上个月,有一个独立女装设计师找到我,希望我做一次运营活动,帮她清理库存。

这个独立品牌没有线上流量,在2天时间,我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精准裂变,组建了一个500人的社群,然后在社群进行造势营销,活动当天,在1分钟内就实现了销售额破10万。

然后很多人加我,让我帮他们操盘项目。我发现有的人目标极不合理,他们想要每天都来一波社群造势营销,进行付费转化。为什么不合理?你可以想想,天猫为何没有天天双11,而是一年只做一次?

接下来这篇文章依然是一篇实操干货。它是上一篇文章“1分钟销售额破10万”的第二季。这篇文章的核心是继上次的营销活动后,应该如何帮助这家服装品牌构建完整的运营体系。

这家服装品牌的目标,是通过这个线上体系实现年营收超千万。产品虽然是服装,但是搭建运营体系的思路都是通用的。

如果说上一篇文章是在复盘天猫双11,那么这篇文章相当于“如何构建一个天猫的完整运营体系”。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该独立品牌的工作室一景

 

本文目录:

1. 现状&目标:这是一切运营的开始,你需要清楚你现在的资源状况,然后制定你的目标;

2. 基础流量准备:很多从0起步的公司在早期就不要指望裂变了,脚踏实地的做好基础流量,才有未来的万丈高楼;

3. 增长体系:有了一定基础流量,开始加速用户增长

4. 内容矩阵:通过构建多个内容平台矩阵,实现不同的运营目标;

5. 用户生命周期没有用户生命周期,就谈不上用户运营,没有用户运营哪来的营收;

6. 活动运营:活动运营的目的是达成一切运营指标,不仅仅是拉新,付费转化;

7. 付费转化:如果你不刻意设计付费转化的路径,用户是不会乖乖过来付费的。这一步做不好,其他运营都免谈。(企业没钱怎么活?)

 

我搭建的运营体系概览: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如上图所示,我将文章的目录进行了重新梳理,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运营体系,其中包括:增长、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

 

这个体系对于其他任何产品来说几乎是通用的,只是每一个体系具体的运营细节可能存在差别。

一、现状&目标: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运营也同样如此:一切的运营都始于一个目标,有目标才有万物。

 

1.1项目目标:

快速增长:需要对该服装品牌实现线上用户的快速增长;

新零售转型:优化原有线下渠道、并拓展线上渠道,最终实现线上线下渠道整合,可以互相导流;

寻找加盟商:提到加盟,这也许有点不怎么“互联网”。但这个项目不仅仅是要拓展新的线上渠道,也需要继续发展原有的线下渠道,而拓展加盟商可以认为是一种B端用户的获客,所以,我将会通过一种更低成本,更高效的方法找到加盟商;

增加营收:在中短期内,线上渠道都将成为主力的营收渠道。

 

1.2现状:

该服装品牌之前都是做熟人圈的生意,以及有少量线下渠道。如果需要实现快速增长,其实必须要拓展线上渠道,但是提到卖衣服,可能有人优先想到淘宝。但是其实不然,现在从0起步进入淘宝,怎么可以做到快速呢?很难。

 

为了清晰的看到该企业的现状,我做了一个SWOT分析: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总结来说,该品牌会存在较多的机会杀出重围。

1. 该品牌的优势在于产品,即产品设计得非常好;

2. 劣势在于成本,由于销量不高,生产成本较高,并且因为没有线上积累,所以再去拓展淘宝等电商渠道成本较高;

3. 威胁在于竞品较多;

4. 机会则在去中心化的线上渠道中,即,需要避开淘宝等中心化流量渠道,不然需要投入极高的成本,且早期ROI较低。

二、基础流量准备:

基础流量部分存在两个核心指标:0成本;精准度高

 

在之前,品牌花6千块通过本地一个吃喝玩乐类的公众号投放过软文,虽然价格并不高,但流量并不精准。

 

2.1如何准备基础流量:

 

基础流量准备的方法就是构建流量池,即把用户都导流到微信服务号中,并加个人微信。思路是,让该品牌设计师的每一个线下场景所接触的用户全部成为线上关系。

 

有这样几个场景可以实现:设计师的工作室,线下秀场,线下活动,展会引流

 

2.1.1设计师工作室引流:

设计师的线下销售主要通过工作室完成,熟人圈子的熟客往往会来到设计师的工作室直接购买衣服。所以,每一次的客户到工作室,设计师都会通过话术引导用户关注公众号。

话术这里其实没有什么太多讲究,可以是“关注下公众号,后面的一些新品都会在上面发布,你可以提前看到当季新品”,并要求和客户加个微信,一般能够到工作室的用户加个微信,对方是不会拒绝的,因为能找到工作室,就代表用户已经很信任设计师或者该品牌了,因为工作室在公寓里,不在商场。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工作室展示区

 

2.1.2线下秀场引流:

在秀场,每个设计师的品牌走完秀之后,T台旁是有大屏幕可以曝光品牌的,一般都是设计师站台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这个场景和我们互联网圈子特别像,参加各类线下分享会,嘉宾分享完PPT,最后留个二维码实现引流。

 

2.1.3线下活动引流:

设计师会参加一些有趣的线下活动,很多都是被邀请过去,也有自己主办的。她曾经告诉我,她有办活动教一些女生做帽子。但是做完就完了,没有后续了。

如果用流量池的思维来看,这里的流量依然不能放过,可以通过话术引导关注公众号,并加个人微信。

 

2.1.4展会引流:

当品牌去参加一些展会的时候,展会引流的方式就是将二维码印在宣传册、易拉宝、海报上。

 

2.2早期基础流量最好加个人微信:

 

虽然基础流量需要构建流量池,沉淀在公众号上面,但是早期流量最好也能够加个人微信。为什么?未来涉及到社群,那么流量最好都可以在个人号上沉淀,如果只是沉淀在公众号上,从公众号上再引导加个人微信,然后拉进社群,这样就多了一步,自然最终进群的转化率就会低。

 

早期加个人微信也是能够更好的促活用户,因为有了个人号,就多了朋友圈、社群、个人聊天这3个用户触点。而只沉淀在公众号上,就只有1个用户触点。早期的基础流量,可谓是种子用户,从流量角度来看,决定了后期的裂变增长的启动量。

2.3小结:

基础流量是一个产品的早期启动流量,这决定了未来增长时的裂变规模。我个人还是倾向于低成本创业,即把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成为早期的基础流量。如果说没有太多可以整合的资源,那么有1快,1慢两种方式准备基础流量。

1. 快方法:

通过广告投放或者通过软文,KOL转发等付费渠道获取基础流量。但是需要额外投入成本。

2. 慢方法:

内容获客,通过多渠道分发内容,将流量沉淀到流量池中。该方法不需要额外投入成本,但是如果有较多渠道分发,则需要考虑人力成本。

三、增长体系

增长体系如果简单来说,是借用基础流量,来做老带新裂变。

 

很多小伙伴也许参加过很多社群裂变,见证了几天粉丝暴涨的过程。但是类似这样的裂变没法天天做。因为在裂变的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接下来,我来分享该女装品牌的增长体系设计。

 

增长体系应该包含两部分:可持续裂变+周期性裂变。

我对这两类裂变通过如下表格进行一个对比: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3.1可持续裂变:

 

如果把周期性裂变比作天猫双11,那么可持续裂变就是天猫上每天的正常交易流水。可持续裂变无需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去策划活动,只需要在产品的主页等页面提供老带新入口即可。

 

这是一个神州专车的可持续裂变,从打车页面的首页就可以看到邀请有礼的入口,从这个活动来看,无需投入人力去部署启动流量;也无需投入太多物力去奖励用户,就奖励用车优惠券即可。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可持续的裂变只需要用最低人力物力来做,所以我这边设计了几个裂变方案,在未来通过A/B测试的方式,得到一个最优增长策略,从而固化为可持续裂变方式。

 

方案A:通过公众号欢迎语做裂变

① 新用户关注公众号后,自动发送欢迎语,欢迎语最下方文案“回复“薅羊毛”领取当季新品优惠券”;

② 用户回复关键词后,系统回复优惠券领取规则,并附上一张海报,供用户进行拉新;

③ 规则如下:拉新3个人可获得一张30元优惠券,消费满200可以一次性使用;拉新5个人可以获得一张50元优惠券,消费满300可以一次性使用;拉新10人,可以获得一张100元优惠券,消费满500可以一次性使用,同时获赠一件打底衫。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方案B:通过公众号菜单裂变

方案B同方案A类似,只是把公众号欢迎语的引导裂变文案去掉,而是在公众号菜单中设置一个叫做“领福利”的菜单。

这样的目的是测试该品牌的裂变入口,是欢迎语效果更好,还是菜单效果更好。两种入口对于每一个产品来说,效果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所谓裂变,不是做一个方案就有效,而是需要进行AB测试。

 

3.2周期性裂变:

 

这个项目中,周期性裂变还是要分两类方法来做:本地流量裂变+不限地区流量裂变。

 

我先做个解释:

如果一个品牌是纯线上产品,则无需做线下流量裂变。但该品牌是从线下转型到线上,并且,也在向新零售转型,这意味着未来线上线下要全部打通,并且线下还会继续开更多的实体店。

 

而开实体店,可以从广东本地做起,这样可以降低实体店前期的试错成本。而为了支撑这个目标,就必须广东本地流量和不限地区流量同时发力。做广东本地流量是为了支撑目标章节所说的新零售转型以及低成本寻找线下加盟商。

 

所以不得不再强调下,一定要先有运营目标,然后才会有运营策略,才会有所谓的裂变方法。

 

接下来,我对两类裂变进行一个梳理:

 

3.2.1本地流量裂变:

 

裂变需要设计诱饵,如果想做本地流量,最简单粗暴的诱饵就是可以线下面基。所以诱饵的设计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怎么可以把流量带到线下来聚会。

 

诱饵A:线下新品发布会门票+发布会款专属抵扣券

该品牌自己的发布会就在广东举办。所以裂变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到现场参会,所以可以控制裂变流量的地域性。

 

诱饵B:线下秀场门票+发布会款专属抵扣券

该门票是设计师会参加的其他人主办的小型秀场,有自己品牌的走秀。这类秀场一般可在广州、佛山、深圳、香港等地举办。

 

以上裂变诱饵,需要在未来通过A/B测试,试错。

 

裂变流程设计如下: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①  在裂变启动量中,需要通过多渠道曝光,渠道需要选择本地流量较多的渠道。大致梳理如下:设计师本人朋友圈,设计师朋友的朋友圈,公众号推文(选择向广东用户推送),现有社群。该活动前期选择免费渠道,在后期需要较大的启动量时,则需要投放一些本地化付费渠道;

② 通过活动曝光,将流量引流到公众号,公众号通过关键词回复领取个人海报,并说明秀场门票领取规则,如果是新用户,则通过欢迎语来发放海报;

③ 用户各自转发海报;

④ 在活动期结束后,对拉人头数进行排名,拉人头前几名即可获得门票。同时凡是参加了该活动的用户均可获得1张发布会专属款式抵扣券。

 

关于抵扣券:

抵扣券的目的是在流量实现裂变后,实现付费转化。所以有几点需要注意:

①  抵扣券本身需要标明2个价格,一个是该券的购买价格,一个是该劵可以抵扣价格。例如该优惠券可以抵扣300元的发布会款衣服,但该券需要通过50元购买。但是裂变用户的该优惠券是免费赠送给他们的;

② 活动准备前,就需要提前在公众号推文和菜单、社群、朋友圈中公布可以通过50元购买该300元的优惠券,因为广东以外的流量均可以看到该券的购买入口。这个需要参考天猫双11进行一下包装,就是预付50,新品发布会当天可以抵扣300。因为本地流量参与了裂变,则可以免费获得该券,从而为本地用户制造一种优越感,这种感觉是用户喜欢的;

③ 该优惠券可以转赠,因为有一部分的人是免费获得该券的。从而为该优惠券制造了稀缺性,转赠券的过程又是一次二次传播;

④ 50元抵扣300元的逻辑是,提升后期新款付费转化,已经花了50元,到时来参加抵扣的,这样的付费转化率更高。如下图所示,这个案例中50元抵扣300元的劵的底层逻辑和电商的双11预付定金,以及美团外卖9.9购买30元红包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都是实现高付费转化。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3.2.2不限地区流量裂变:

不限地区流量裂变,在这个体系方案前期,我做过一次试错,即找到了一个低成本的最佳增长路径——即社群裂变。因为前期裂变和主要的付费转化都需要通过社群完成,而中后期,则必须逐步向内容电商转型。因为社群虽然转化率高,但是有个问题,运营成本高,且无法承载大流量。

 

接下来,分享一下社群裂变的思路和方法。

思路:

前期试错中,我们发现,当告诉用户,社群人越多,则价格更优惠。这个时候,不少用户会拉闺蜜进群。所以,我们可以针对消库存,发布新品,推爆款等,周期性的进行该社群裂变.

① 启动流量放在社群中进行,因为目前有2个活跃的社群,属于忠诚度较高的用户。通过周期型的一些清库存大甩卖,或者爆款抢购活动,不提前公布价格,但需要提前公布裂变优惠。裂变优惠通过阶梯优惠的方式完成(在双11活动中,我们会复用这个玩法,但是日常裂变用折扣,双11活动用金额优惠。因为双11期间优惠幅度较大,直接通过金额优惠,会更容易激发用户购买欲):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② 将海报分发到群里,让目前2个活跃的社群开始转发海报。后续进群人员,通过群工具,进行自动规则说明,和海报分发;

③ 活动前进行造势,但不公布价格,如果活动前公布价格,可能会导致因为用户对价格不满意,而不进行裂变传播。所以,这个方法充分借鉴了上一次社群转化的成功经验。裂变活动时间结束,则群内公布总人数,以及大家可享的优惠幅度;

④ 因为裂变流量大部分都未关注公众号,需要让大家关注公众号领取对应幅度的优惠券;

⑤ 通过之前分享的实操方法,进行社群造势,完成付费转化。

四、内容矩阵

虽然叫做内容矩阵,但是每个内容平台的出牌顺序有先后。根据成本考虑,该平台在中短期内只运营微信服务号和社群。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公众号和社群是需要互相导流的。公众号将流量导流到社群,社群因为有时存在一些裂变活动,所以也需要定期将流量往公众号导流。

 

我将公众号的社群的定位分别做一个梳理: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因为公众号和社群分别适应的场景不同。从转化率和运营成本来说,也不相同。所以所有流量需要承载在公众号中。公众号因为是服务号,所以每周一篇推文,每周的推文在讲一个爆款的故事,用故事撬动用户付费。而社群的定位则是日常分享一些服装设计灵感,服装搭配,并且围绕服装主题进行一些互动。

 

所以,公众号和社群之间的关系,也渗透了用户生命周期,新用户关注公众号,社群用来培育忠实粉丝。

 

4.1公众号运营

 

公众号运营框架:

先通过一张图来看一下整个公众号运营的框架和逻辑: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① 公众号通过推文内容实现内容电商的付费转化;

② 通过菜单可以将流量引入到社群或者小程序店铺内,其目的也是为付费转化导流;

③ 领福利菜单,在上文的增长体系中已经说过了,这个目的是做可持续的裂变,即提供一个活动入口,固化裂变流程,无需过多人工参与。

 

欢迎语:

欢迎语的格式是:固定欢迎语+活动转化引导话术(根据活动动态调整)

具体欢迎语文案如下:

 

欢迎关注XXX巴黎独立设计师品牌,她像一个暂时告别成人世界的童话,色彩和快乐充盈着内心。“Smilling power,to be a child”,让我们带你探寻充满斑斓的少女世界吧。

 

菜单:

① 变美社群:点击菜单,系统推送一张社群宣传海报。海报上的二维码是个人微信号二维码,早期用户需要尽量往个人号上沉淀。通过个人号,将用户拉入社群。

② 进入店铺:点击菜单,进入小程序商城。

③ 领取福利:裂变入口。用户通过此菜单领取裂变海报,同时公众号会针对当前裂变活动自动回复话术。

 

推文:

内容电商的推文有个特点,一个词总结“故事化”。

 

因为只有将商品包装成故事,让用户为你的故事买单,为你的生活方式买单。内容电商特别适合那种价格并没有太多竞争力的产品。该品牌具体的推文这里就不做展示了。推文的文中需要提供该故事对应的衣服小程序购买图片;文末需要提供小程序商城入口。

 

我分别总结了2个内容电商推文的风格,给大家作为参考。

 

有赞:

推文讲一个故事,文末附上产品小程序链接,进行付费转化。有赞的流量较大,但是内容本身,我觉得还是故事性太少。产品广告更多一些。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彼得潘大叔:

该品牌是做女装的,风格比较偏文艺。而微信推文本身的故事性较强,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有主人公。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4.2社群运营

 

社群运营框架:

先来看一下社群运营的框架。社群的运营其实是一个成本非常高的事情。所以,社群的运营工作主要应该分为两类:日常内容养群,增加互动;周期性活动进行高付费转化率收割。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如何构建内容活跃闭环:

内容养群和提升群活跃其实存在一个闭环。这也是目前很多社群电商的项目找我操盘时,反馈给我的痛点。他们说,我的社群是有内容的,我会发一些产品的图片或者其他内容到群里。但是群里就是不怎么活跃。所以,如果社群一旦不活跃,即死群,付费转化就会直线下降。这也是社群电商成本较高的原因,因为高付费转化的背后,需要持续的高成本运营。

 

社群有内容输出,用户则会产生讨论和互动。用户有了互动即有了活跃,则内容再次输出进社群,才会产生更多的互动,这就是一个闭环,这个闭环,我们称它为“内容活跃闭环”,这个闭环对于任何社群来说都是通用的。我举个例子:

 

知识学习型、教育类社群的内容活跃闭环是:

输出知识(讲课)、群员讨论并练习、答疑并点评。

学习类社群有这个闭环才会让社群保持活跃,有了活跃才有后续的付费转化。

 

产品销售类社群的内容活跃闭环是:

输出产品背后的故事、群员讨论互动。

 

在上述闭环的基础上,可以保证一定的社群活跃度,但是如果要进一步提升活跃度,则需要通过活动运营的方法进行。具体活动运营我会在活动运营章节具体梳理。

 

这里大概提一个思路: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参与感”展开即可。知识学习型,需要通过活动策划让群员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即提升参与感。产品销售类社群,以衣服社群为例,即通过活动策划,让用户选出他们喜欢的设计风格,更甚至让他们自己DIY品牌的T恤等。

 

社群的人员架构:

最近我的学习小组中讨论过一个组员的案例,他们有100个社群,未来准备拓展到500个社群,这些社群以最终付费转化为目标。但是你会发现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待这个社群模型,会存在很多问题。即不可快速规模化扩张。

 

我们来算一笔账,1个人管理10个群,那500个群就需要50个人来进行管理。当然有人会提到用机器人。但是以付费转化为目标的社群,使用机器人,转化率不高。

 

所以,这个女装的社群,虽然目前还没有如此大的社群规模,但是方案中做了准备。我通过一个社群组织架构图来表达我的社群管理思路。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假设目前该品牌有服装群3个,即ABC。管理员即是3个群的群主。但是这3个群需要通过一个漏斗模型,过滤出一个非公司成员,这个人类似于公司合伙人,他即是自己所在群的管理员,将管理员全部单独拉入一个群,在群内将打磨过的高转化率的社群营销方法教给他们。

 

例如双11,公司社群管理员在管理员群传达相关活动内容,然后管理员各自在同一时间在自己的群进行社群营销。

 

各个群的管理员的身份,在早期应该被叫做死忠粉,他们忠诚度很高,并且有一定空闲时间管理社群。早期我们可以给他们的奖励是所有产品均可6折购买等。而未来,则应该下放更多权利和福利给管理员。管理员类似成为公司的一个渠道,或者合伙人,需要给予他们一定提成奖励。

五、用户生命周期:

这个服装品牌的用户生命周期划分,我的思路是,从未付费用户到付费用户,再到复购用户,加上我们需要以低成本获取加盟商,所以从复购用户中,还会有一个漏斗来过滤加盟商。

 

先看下图: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5.1潜在用户:

 

目标:尽量扩大该层,所以前文所述的整个增长体系就是来为该层提供流量。

实现路径:基础流量、增长体系。当潜在用户,即新用户进入公众号后,需要先派发一张新人福利红包,帮助其尽快完成付费转化。

 

5.2付费用户:

目标:提升首单付费转化率(该品牌服装如果完成首单购买,用户收到衣服后,衣服本身的面料,质量,工艺等本身就可以一定比例提升复购)。

实现路径:通过活动运营完成目标。

 

5.3死忠粉:

目标:提升复购率,并且过滤出合适的管理员人选

实现路径:复购率需要通过社群电商和活动运营的方式来完成;每个社群都会存在死忠粉,需要找到每个群的死忠粉,并且这类人对社群管理有一定基础,且有一定的空闲时间。这类人将被转化为该群的管理员。

 

5.4加盟商:

目标:找到加盟商

实现路径:加盟商从死忠粉中过滤出来,但是这类用户因为如果要加盟品牌,则需要交加盟费。所以,线上直接转化的可能性较低,需要通过线下进行转化。

通过线上活动策划,为死忠粉用户提供线下服装饭局。通过10人桌的服装饭局,设计师和他的服装圈朋友还有死忠粉组成一个饭局,从而进行加盟商转化。

新零售下的加盟商:传统的加盟商一般都自有本地渠道资源,也就是说他本身会带有流量。即便一些品牌的加盟商没有流量,他们往往通过在线下流量集中的商场选址。

 

但这种加盟模式存在一个弊端,品牌方赚取了加盟费,但是加盟商生死未卜。这个服装品牌有一个目标就是做新零售的转型。所以,其中一个点就是加盟商体系。加盟商在加盟品牌后,可以通过从品牌方购买流量包的方式,购买线下流量。品牌方将线下流量导流到线下实体店。而实体店本身的线下流量也会线上化,从而形成一个线上线下打通的闭环。

六、活动运营

如果从运营目标来说,该品牌的活动运营体系就是用来完成付费转化的。但如果将目标进行细分,活动运营体系需要支撑两类目标:调动用户参与感;完成付费转化。而参与感本身,也是对付费转化进行支撑的。

 

6.1调动用户参与感:

 

消费心理学中认为:人如果在某个产品中投入了较多的行动,即参与其中。他就会觉得这个产品更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宜家的家具会被人广泛喜欢的原因,那些桌子,椅子都是用户自己安装的。

 

基于这个目标,需要不断策划活动来提升用户参与感。而对于服装类产品,最近主要有3类活动可以激发用户的参与感:品牌中的参与感、设计中的参与感、产品中的参与感。

 

6.1.1品牌中的参与感:

思路:

该品牌会不定期在秀场走秀,或者召开自己的新品发布会。所以,通过活动策划,从用户中产生模特,让用户在秀场中为该品牌走秀,从而增加用户的参与感。凡参加了走秀的用户,走秀款衣服免费送给用户。

 

玩法: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① 在公众号和社群中同时开放报名入口;

② 通过H5工具制作报名页,用户进行报名;

③ 通过H5投票工具发布参赛人员照片,用户进行各自拉票;

④ 当选者获得名次,则可以参与线下发布会走秀;

⑤ 完成新品发布会后,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对活动进行曝光。预算合适,也可以通过其他多渠道,对发布会进行曝光。

 

6.1.2设计中的参与感:

思路:

如果用户即是服装的设计师,那么这些衣服必然会被用户一抢而空。但是服装设计毕竟门槛很高,不是说谁都可以来进行服装设计的。

 

为了能够让用户产生这件衣服是我设计的感觉,我们参考了国外服装企业Threadless的玩法。即让用户设计T恤,因为T恤的版型都是固定的,无需设计,只是T恤的图案用户可以进行设计。

 

当然也许设计一副图案对用户来说都是困难,那就提供一些设计元素,让用户拿这些元素拼凑成一副图案。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玩法: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① 在公众号和社群中同时开放报名入口;

② 用户进行报名。为了激励用户报名,如果用户的设计稿被选中,则例如原价399的T恤,用户自己购买,或者用户推荐朋友购买均可享受专属价格199;

③ 用户提交设计稿,主要通过一些线上设计工具完成;

④ 通过投票工具,用户各自拉票;

⑤ 进行打板生产环节。生产后用户和用户的朋友将可以享受专属价格。这个时候,往往设计了该款T恤的用户会成为一名非常“鸡血”的销售,因为,他会向他的朋友疯狂推销自己设计的T恤。(这也是能够成就Threadless的核心用户心理)

 

6.1.3产品中的参与感:

思路:

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用户在新品中投票,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前3款,我们提供圆梦价,即原价的一半进行销售。

 

玩法: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① 在公众号和社群中同时开放报名入口;

② 通过投票工具将新品作为投票项,供用户投票。该类投票最好在社群中产生互动,这本身就是一个造势的过程。而投票周期不可过长,几天内完成;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③ 投票结束,立即在社群中公布投票结果,并造势1天;

④ 通过1天造势,在社群中最终完成付费转化。

 

该活动,经过前期试错,付费转化率达到15%。所以,该活动后期可以固化为周期性活动,定期进行。

 

6.2完成付费转化:

 

能够提升付费转化的活动,一般总结来说,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类:秒杀活动、优惠券活动、拼团活动、红包、砍价、抽奖。但这些活动都属于最基础的活动玩法,而不应该属于活动体系。

能够提升付费插件转化的活动体系,应该分为两类:持续类活动、周期性活动。

 

6.2.1持续类活动:

持续类活动往往一般需要固定的入口。例如,用户通过公众号菜单“领福利”可以获得优惠券。

 

6.2.2周期性活动:

即周期性举办,例如最近在为该品牌策划的双11活动,就属于周期性活动。以双11为例,本次活动玩法如下: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① 该品牌双11准备的商品SKU,我有个建议:要成本低的,但是看起来却不便宜的。成本高的,又没法大额降价。成本低,看起来不便宜的商品,可以将原价定高,然后通过各种“价格游戏”为用户制造占到便宜的感觉。

② 需要多渠道预热活动,即告知双11活动,除了已经有的公众号和社群外,还需要进行渠道资源整合,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双11还会选择一些免费渠道,例如,服装圈的KOL朋友等。通过多渠道去预热活动,类似于为目前刚刚起步、流量不怎么多的品牌,带去了一定的启动流量;

③ 双11,我们和淘宝打时间差,这个活动一定要在双11前就做。双11后再搞,别人都吃土了,你让别人怎么买你的货?

另外我们大额的优惠券可以一次性在一个单品上使用。同时,我们做了一个阶梯优惠激励。在上一次社群卖货的活动中,我们试错得出了一个最优裂变路径(只适合该品牌,别的品牌不一定,所以增长每个品牌都要做MVP试错)。

将双11的多渠道流量引入社群中,公布双11优惠。即,社群总人数1000人,则每人可领取1张100元优惠券,可以一次性使用;社群总人数满1500人,则每人可以领取1张200元优惠券,可以一次性使用;社群总人数满2000人,则每人可以领取1张300元优惠券,可以一次性使用。该优惠劵可以享受双11优惠价格之上的折上折。即,例如某款衣服,原价2000元,双11一口价,1300。该价格之上可以额外使用一张优惠券。

④ 活动前一天,公布当前群总人数,并引导社群用户到公众号去领取优惠券;

⑤ 活动当天进行造势,然后完成社群付费转化。

七、付费转化:

该部分内容,其实是在梳理整个体系的用户触点,每个不同的用户触点,可完成不同目的的付费转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营销,案例分析,social营销案例,复盘

 

7.1微信推文:

微信推文每周一篇推送一款爆品, 或者推送一个爆款系列。内容以故事为主,来触动用户。每款图片均带小程序菊花码,可以直接做付费转化。即爆款付费转化。推文文末留小程序商城入口,实现全品类转化。

 

7.2微信菜单:

微信菜单预留一个小程序商城入口,目的是实现全品类转化。

 

7.3社群:

社群并非一个持续转化的场景,而是一个周期性活动转化的场景,例如双11,年度大促,月度大促等。在这个场景中需要通过社群造势营销的方法,来完成转化。可以提升目标款的付费转化。

 

7.4个人朋友圈:

朋友圈菊花码的转化率并不高,远远低于社群的场景。所以,朋友圈更多的目的是面向用户建立信用背书。例如:新品走秀的照片;爆款推文;设计灵感;其他秀场现场直播;衣服打板生产过程等等。朋友圈的核心目的是为社群和内容矩阵引流。

 

7.5小程序推送:

该品牌使用的小程序商城是“单麦”小程序。该小程序有一个功能,允许品牌每天向所有小程序用户做一次活动推送,将在微信的服务通知里呈现。所以小程序的推送本身也是可以提升目标款的转化。

八、总结:

这是一个完整的运营体系方案,这个品牌还很年轻。但是我帮助这个品牌的方法,是增长,不停的增长,想办法搞流量,想办法做裂变。

 

因为坦白说,我个人观点认为运营是一个体系,应该是体系思维,而非流量思维,流量思维是一种错误的运营思维。单独来看待流量,后面的活跃和转化会变得困难。

 

通过搭建1个完整的运营体系:

  • 首先,我了解了大的目标;
  • 其次,我了解了资源现状;
  • 再次,基于以上几点,我配置了资源现状允许的运营模块;
  • 最后,我让流量(用户)在这个模块中流动,从增长,到内容,再到活动,从而完成转化。

 

运营体系需要不断迭代和优化,目前该品牌正在逐步落地该体系。文中凡是涉及到具体数据,体系中一些具体的商业核心内容均未说明。希望这个体系可以帮助大家尽快构建自己产品的运营体系。

 

 

]]>
在产品迭代中,如何用数据驱动用户增长? //www.f-o-p.com/103719.html Thu, 25 Oct 2018 03:52:30 +0000 //www.f-o-p.com/?p=103719

 

在以用户增长为目的产品迭代中,“如何通过数据驱动产品增长”是大多数产品/项目的瓶颈。

“如何在产品迭代过程中让每一个成员都具有数据意识,从数据的视角客观的提出“有助于用户增长”的策略,并且不偏不倚的做效果评估,严谨的分析效果表现中带来的潜在机会”,这也是数据驱动产品迭代实现用户增长在实现层面的解读,那么实践过程中一定要让你的数据支持基层工作人员优化工作(让他们可以基于数据推动自己的业务线优化),这样才能培养整个项目组都通过数据驱动产品迭代。

OSM(Objective, Strategy, Measurement)是一种贯穿在产品迭代中的数据驱动方法,可以实现将层层下放高层目标,让每一个业务同学明确自己的业务目标,制定出有效的业务策略,实现客观&有价值的策略评估。

一、OSM

OSM(Objective, Strategy, Measurement)是一种贯穿产品迭代的数据驱动方法,具体是指:

在产品开发前,制定好目标(Objective)——产品这次迭代的目的是什么?业务线转型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标一定是上层目标的传承部分、一定是可以衡量的。

在拆分上级目标的时候,可以利用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将上层目标分,拆分到“不重叠、不遗漏”每一个小目标上,并有效把握小目标实现的核心,提出实现的策略。

为了达成拆分后小目标所采取的策略(Strategy)。

策略实现后,如果有效的话,可以反映在哪些可衡量的指标(Measurement)上,选择合适的指标:

  1. 这个指标用来衡量“什么”?
  2. 为了有效的衡量“什么”,还可以用什么指标?
  3. 如何判断指标表现的好与坏?
  4. 如何改善指标的表现。

二、以滴滴打车为例

滴滴在用户增长存在瓶颈时(滴滴打车市场饱和),期望能够实现用户增长(Objective),增长30%的活跃用户。

30%的活跃用户用户增长的整体目标,将这个目标结合AARRR模型拆分到各环节。

  • 新增:当前情景下,市场接近于饱和状态,新增用户以及质量保持稳定就算不错了,增长就不现实了;
  • 活跃:当前情景下,增加用户的使用频率,提高用户使用天数,但经过数据分析用户使用频率相对稳定,通过促活来拓展用户数也存在瓶颈;
  • 留存在新增基数、使用频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新增留存也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
  • 收入:产生收入的用户占比既定且相对稳定,但对用户增长没有贡献;
  • 传播:当前情景下,打车市场已经几近饱和,通过传播增加新用户/老用户的使用频率来增加用户数,业务增长目标贡献微乎其微。

那么,现用用户群体中AARRR各环节的提高潜力不大,故增加新的用户群体。

滴滴应该拓展什么样的用户群体,来实现用户增长呢?

  • 用户视角:为了拓展用户群体,滴滴需要帮助更多的用户解决出行问题;
  • 司机视角:让更多的人成为司机;
  • 业务视角:打车用户、司机增加,订单量增加。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采取的策略:

  • 拓展“不愿意打车”的用户群体,他们的顾虑基本为打车成本——降低用户打车的成本;
  • 拓展“低成本运送乘客”的司机群体,他们是非专职司机,只是为了分担自己的成本;
  • 综上,将“私家车”,以“顺风车”的形式释放到打车市场。

如果这个策略有效,可以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 打车用户数增加;
  • 司机增加;
  • 订单量增加。

“顺风车”产品策略(S)上线后,效果指标(M)均产生了积极表现,实现了用户增长(O)。以上是以“滴滴顺风车”作为一次产品迭代的OSM过程,我们可以将OSM贯彻在每一次的小优化点中。

在指定指标的时候,除了结果型的指标,这种指标往往是后验的,无法直接干预(比如:转化率,留存等),在选择指标的时候也要选择部分“过程指标”(比如:用户行为数),这将有助于我们通过分析来改善指标的表现。

三、结合AARRR构建用户增长产品迭代阶梯

AARRR模型(Acques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ral)。基于AARRR模型各阶段进行迭代优化(如:产品策略调整、公司战略调整、渠道优化ASO、商业广告/会员转化、发起病毒式传播的运营活动),可以参考如下目标:

  1. 获客(Acquestion):渠道规模(访问量、访问用户量)、新增渠道能力(新增访问量、访问新用户量)、渠道质量(访问时长、关键行为转化、留存率)、新用户转化过程;
  2. 激活(Activation):活跃规模(日活、周活、月活)、产品转化率(核心行为转化率、流失率)、用户留存、功能留存;
  3. 留存(Retention):用户留存(日、周、月)、用户生命周期(生命周期长度)、用户健康度(流失用户、低频访问用户、中频访问用户、高频访问用户  占比);
  4. 收入(Revenue):订单转化率、客单量、客单价、 收入、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5. 传播(Revenue):传播指数、传播影响的新增用户数、活跃用户数。

在每一次以产品增长为目的的产品迭代中都需要使用OSM,通过数据评估效果,在团队内达成数据赋能的意识。

 

作者:cecil,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cec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