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传播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Fri, 07 Dec 2018 12:09:2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7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病毒传播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如何找到撬动流量红利的杠杆? //www.f-o-p.com/109292.html Thu, 06 Dec 2018 08:24:34 +0000 //www.f-o-p.com/?p=109292

 

所谓流量,就是获取新用户。产品和运营的同学都知道获取流量有交叉导流、第三方渠道分发、广告等等方式。今天我的分析从以下几个角度带给大家一些新思路:红利、占位、钩子、场景、货币化。

知群CEO马力:找到撬动流量红利的杠杆

01、红利

首先来说一说“红利”,红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有时间限制,同时,也有边际递减的规律。

回想2015年,微博上有很多KOL发好玩的APP推荐,还都是九宫格发图,也就是推荐9个APP。

知群CEO马力:找到撬动流量红利的杠杆

为什么是9个呢?刚好有9个位置,有9家公司,9个APP背后的公司大家一起凑钱。一个大号推送的价格9家公司分,然后再计算一下一个应用背后获取用户的成本,最便宜的时候1个用户5毛钱,这个价格可以说非常低了,很多产品也是通过那些早期流量而成长起来。但是没过多久,同样的手法越来越多,涨到了单个获客成本几块钱,与其他的推广渠道持平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原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不断的资源投入时,过一段时间单位投入获得的收益是逐渐在减少的。你越是早的去发现这些流量红利,就能以越低的成本把这一块的流量收割进来。

第二个小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流量红利的机会无处不在,需要及时的去挖掘。我有一个朋友,在谷歌应用市场上面看到了海外表情输入法,特别受欢迎,有很多人下载,而且都是偏个人的团队在做,我的朋友就开始尝试这一块。

大家可能会惊讶,海外很多国家的人都是用英文输入的,手机自带就有输入法,为什么还要下载输入法呢?其实很多用户只是觉得很好玩而已。我的这位朋友做的产品,早期没有花一分钱推广,一天就有七八十万的用户增长。但是大家都知道,红利已经过去,现在要再进入这块市场就比较难了。

说一些眼前的案例,比如现在大家提到很多的下沉市场用户,先不要说农村市场,其实三四线城市,每一个圈层都有特别大的差异,仍然有很多的红利存在。

这几年大家不断的说互联网找不到新机会,但我们仍然看到很多的新产品冒出来,有些产品获得了高速增长,正是因为刚好抓到了这些圈层或者时间差红利。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有时候像草原上的羊群一样,不断的看哪里有流量就冲到哪里去,当然可能背后也有一群狼在盯着我们。

02、占位

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Facebook上有一个小孩子做了个很好玩的事情,就是每次有热门的电影游戏等要发布,他就在发布之前,在Facebook上建页面,《星球大战》、《魔界》也好,建完之后等到电影、游戏出来,总有很多人搜索,搜索的时候进入这个孩子建的页面访问进去。

他建了成百上千个页面,薅了很多流量,然后不断在上面放广告变现,计算下来有很好的流量广告收益,这就是在这些流量通道形成之前的战略优势。

再来说一说我们比较熟悉的ASO,在应用商店里面怎么样做搜索优化?以8月份苏宁易购发烧购物节为例。

品牌活动的 ASO 策略通常有:

1.提前选取品牌词、活动词及行业大词覆盖,配合品牌活动更换标题、Icon 等基本信息

2.确定关键词投放方案,确保活动期间排名到位

3.提前防范风险,防止产品出现风险

4.利用关键词投放适当冲榜,提升榜单排名

5.紧盯竞争对手,如出现竞争对手蹭量及时调整投放策略

重点说一下竞争对手蹭量这件事,下图是苏宁易购活动期间在AOS里的排名。

知群CEO马力:找到撬动流量红利的杠杆

搜索“苏宁易购”的类似关键词下面,排第一的是苏宁易购自己,排第二的是苏宁拼购,第三个是苏宁小店。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国美的产品在这端推广期间不断往前冲。这就是竞争对手蹭量。这张图反映的排名看似很简单,但是背后其实有团队每天盯着数据,用各种方式、策略想办法竞争。

当我们看待整个流量获取路径时,其实每一个环节都是一场战斗。不仅仅在外部投放广告,在朋友圈各种渠道投放时,吸引用户的眼球的同时还要注意中间每一步的转化,任何一个地方差几个百分点就有很大的损失。

03、钩子

流量钩子这个概念本身大家很熟悉了,我们以二手交易平台“转转”的校园推广案例来举例。

做校园推广,转转的目标是要覆盖校园里面的学生,让学生成为转转APP或者是小程序的用户。学生在每年毕业季的时候,都会有大量的二手书售卖,转转就推出了“一折回收”,并且在校园中线下摆摊收书。

知群CEO马力:找到撬动流量红利的杠杆

学生要卖书,就需要先下载转转,注册,提交订单,完成一个专门的流程。通过这个成本较低的方式(获客成本远远大于其他推广渠道),转转快速在校园中获取了许多新用户。

在线下做地推是很多平台常用的方法,但是其实地推活动这件事本身只是营销推广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产品中做好钩子,在线下做好曝光。上述的案例中,地推很容易就把用户带到了二手交易的场景中,让用户习惯这个场景,之后的留存率也会很高,对产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要做校园推广,可以总结为三大优势:一,巨大的市场潜力,二,持久的推广传播,三,相对低廉的成本。

全国有近四千万在校的高校学生,这是一个不小的规模。为什么要做校园推广,首先,大学生全年消费超过6850亿,消费理念的改变,让许多学生更追求品质消费。高校市场具有未来导向性,企业占领高校不仅会带来短期产品收益,更有利于产长期品牌战略推广传播。

但同时,校园推广也有一定的雷区。

第一,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执行环节灵活性高,是否完全按照计划执行存在较大的监管难度产品端难以辨别量级真伪。

第二,校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校园之间学术氛围、开放程度存在差异,同一省份不同区域的校园存在差异,从策划到落地执行需要充分了解校园情况,灵活调整。

第三,学生不确定因素高。负责具体执行的学生缺乏定性,不确定因素高,执行期间变动大,对于学生的沟通成本也比较高。

04、场景

如何把握“场景”的重要性?前几年在资本圈里有个炒得很热的概念叫“超级应用分发”,很多人认为当时市场上已经有很多用户规模非常大的超级应用APP,这样的超级应有是否可以分发别的应用(那时候还没有出现信息流这样的原生广告模式)。当时很多巨头都是日活几千万、上亿的产品,但是分发别的产品的广告、应用,获取流量真的可行吗?当然不可行。

为什么?背后的原因是应用场景对于用户来说不顺手,如果一个用户打开拍照产品,拍完准备修图,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推送一个游戏,会让用户使用产品时非常不顺手。说白了就是过分破坏使用场景,影响用户体验

再举一个与场景相关的负面例子。当某个产品做到几百万日活的时候,想要转型做另一款产品,这时候就会想到做用户导流,但两个产品的功能定位差别特别大。最终真的做了导流,用户基本都被折腾没了。

流量是活的,所谓你的用户并不一定永远是你的用户。应当用各种方式引导用户,而不是采取强硬粗暴的态度拦截用户。

05、货币化

大家在各种应用产品里看到的积分就是货币化的形式。

货币化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早期有一款很有名的产品叫做Dropbox,是一款在线存储工具。这款产品设置了分享游戏,分享链接请邀请朋友注册,朋友注册成功,邀请的人就能够获得500兆的多余网盘空间。而这500兆就是资源的货币化,用这个货币引导用户行为,从而产生大量的病毒传播

我们尽量要把产品能够利用的资源标准化,可衡量,用户完成多少任务,累积“货币”,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好处。

再以滴滴为例,我们用滴滴打车,拒载的现象是很少的,要是在过去的出租车时代,拒载的现象非常多。那么滴滴是如何避免司机挑活儿呢?滴滴司机有一个滴米系统,当司机拉到“不太好”的单子时,会获得滴米奖励,而拉一些好的活的时候,会付出一些滴米,滴滴以这样的当时建立了一个经济系统。

 

作者: 兑吧运营帮,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 兑吧运营帮

]]>
深度复盘:转化率仅为9%,我总结出了6个坑 //www.f-o-p.com/107684.html Mon, 26 Nov 2018 01:21:42 +0000 //www.f-o-p.com/?p=107684

 

引流课作为被验证的有效拉新手段之一,对于运营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拉新技能;本文从什么是引流课、教育业内优秀的引流课的设置特点是什么、自己一次失败的引流课经验出发,和你阐述清楚如何做课程引流,enjoy~

放眼望去,如今无论是知识付费还是在线教育,引流课都已是被验证的有效拉新手段之一。

原因如下:

  1. 引流课普遍首选刚需类课程产品,这类课程用户需求大,拉新效果明显;
  2. 引流课价格低廉,用户几乎没有决策成本;
  3. 引流课的内容设置主打干货,老师用秀“肌肉”的授课方式,让用户产生较强获得感;
  4. 引流课提供用户超出预期的用户体验,不仅局限于高质量的课程产品,也可以是贴身化的课程服务和超值的相关赠品。

以上几点是引流课的4大基本特征,也是实现转化到正价课的基本“抓手”。如果你做的引流课没有符合上述任意一条特征,那对不起了,你可能就是做了一节课而已,与引流压根无关。

很多时候,我们在“引流课”里设置很多自以为巧妙的转化环节,其实全是自嗨,因为课程产品就是个错误:它压根就不是一节引流课啊!

要想靠引流课拉新,然后实现转化到正价课?

首先我们要明确,到底什么是引流课。

一、提问:什么是引流课?

考虫,以大学英语四六级培训为主打产品,现在产品线拓展到考研、雅思托福、专四专八等其他延伸品类。

Jian兮兮的图标,一眼就记住了

考虫APP

考虫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功,更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引流课”的设计。

仔细研究考虫的课程,不难发现:所有品类的课程都包含“系统课”和“公开课”,前者价格在99~499元区间,其中199元最多,后者价格以免费和低价(最高不超过9.9)为主。

一句话概括:“系统课”就是正价课,“公开课”就是引流课。

那考虫的引流课是怎么设计的呢?

这里以考虫经典品类项目——大学英语四六级为例:引流课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复习规划、技巧方法、刷题课、在线模考和礼包课5种。

公开课即是引流课

其中四六级过级复习规划课(免费),28万人报名量;四六级礼包课(单人购买9.9,三人成团1元),连卖4期,累计8万人购买,如此亮眼的数据,和精益化的引流课设计密不可分。

下面重点对这类引流课类型进行分析:

  1. 四六级过级复习规划课

名师坐镇的复习规划课

  1. 用“名师+多节有针对性课程”作为课程卖点,力在解决用户备考四六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抓到了用户的刚需;
  2. 完全免费,用户没有决策成本,即使之前没有上过课的用户,也会想试试看,而且课程可回放,听课体验好;
  3. 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了讲备考规划外,还穿插“抖干货”环节,如“快狠准记忆核心词”、“如何练就阅读满分”、“翻译的救赎之路”等,通过这些来体现名师实力,为后续转化做铺垫。
  1. 四六级礼包课(单人购买9.9,三人成团1元)

这边,别人还在探索引流课模式创新;那边,考虫已经跑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引流“新模式”。

从今年起,考虫的“黄色炸药包”(即课程随材)席卷全国高校校园,甚至变成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黄色炸药包”不仅正价课送,引流课也送,价格更是低到难以置信,三人拼团仅1元,而且还包邮!

用户晒单-“黄色炸药包”

用户仅花1元钱,就可以获得“多节直播课+精美实物礼包+名师在线指导”等一连串课程产品,完全超出预期!加之大学生群体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且封闭,且群体本身天生有“爱分享”的特性,不用运营引导,这部分人就是天生的宣传员:

在微博里搜索“考虫”,会出现8382563条结果,“考虫四六级系统班”微博阅读总14.3亿,不仅如此,在其他流量平台,如知乎、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等也全都是来自用户的自发好评。

微博里自来水的好评

这也是至今考虫的营销费用占比不到5%,几乎全部依靠口碑营销和老生转介绍的原因:给用户超出预期的体验,就是在给用户一个传播你的理由。

总结一下,考虫的引流课是怎么做的?

  1. 大学四六级英语补习,抓住了大学生学习刚需;
  2. 课程价格低,大学生几乎没有决策成本;
  3. 明星老师直播授课,干货和大招频出,对大学生圈粉能力强;
  4. 1元=多节直播课+精美实物礼包+名师在线指,产品完全超出用户期待。

当你不确定你做的产品是否是引流课时,不妨回过头看看考虫的产品。

记住,引流课要做低价,但低价不意味着质量要打折扣,恰恰相反,引流课要质量先行。

二、案例:一次失败的引流课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到引流课的设计:包括课程内容设置、定价策略制定、活动策略制定和宣传策略制定等。

本次活动实际结果:虽然在招生人数上达到了预期,但相比于投入资源,产出效能过低,且转化率过低,所以是一次失败的引流课没跑了。

为了让各位看官和我信息保持对等,便于更顺利得出相关经验。

现将本次项目基本情况列出如下:

  1. 项目背景

这次引流课目的是为秋季正价课做转化,目标实现招生5500人,转化率30%。

  • 面向群体:小学3~6年级学生
  • 时间安排:国庆期间,课程为期3天,每天课时1小时
  • 课程内容:开设语数英三科,以新学期重难点知识为主
  • 价格设置:39元/科
  • 活动策略:主打0元购课,用户按时到课就可领取39元无门槛代金券
  • 宣传渠道:客户端内
  1. 项目结果

本次引流课实际招生6500人,转化率9%。

与目标相比,招生人数虽达到预期,但转化率很低。从更详细的数据可知,本次引流课的到课率比9月引流课高出22%,领取代金券的用户占比77%,但使用率仅有21%。

  1. 分析原因

判断一次引流课是否成功,最核心的指标无疑是转化率。

毫无疑问,这次引流课失败了。

活动结束后,我针对转化环节做了快速复盘,导致这次转化率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报名用户构成中,新用户占比小;
  2. 转化环节仅由老师在课上进行,在课后没有渠道持续推进;
  3. 用户领取到的无门槛优惠券,更倾向于低价课购买。

但这仅仅是从转化层面去思考的。

要知道:一个引流课转化到正价课是一个系统化运营流程。

是什么原因造成本次活动转化率低?接下来我们的引流课活动中,每一步我们应该如何去设计和优化?

我和团队成员们从头梳理,总结出以下“引流课转化到正价课避踩的6个坑”,希望能让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少走点弯路。

三、经验:转化到正价课避踩的6个坑

  1. 课程设置

这次课程,我们安排了3天课,每天课时1小时。

这样的时间安排,对小学生来说未免过重,而且主讲学科重难点的课程内容也过重。在节假日期间,小学生及家长的普遍心理是:趁着放假多开阔眼界。

如果非要在节假日开课,针对小学生群体,其实1~2节的轻课更合适,比如今年国庆《学而思旅行1元课》:

《学而思旅行1元课》课程介绍页

《学而思旅行1元课》相关介绍:

  • 课程内容:跟着老师在课中游历山水,掌握语文素养知识
  • 课程安排:1元5次课,每次课20分钟
  • 课程活动:1元解锁第一节,邀请3人后免费解锁全部课程/直接支付剩余98元解锁全部课程

我们的经验:在设计引流课的课程内容时,切记要符合用户使用场景,而且形式力求轻量化,能用语音的别用视频,能手机看的别限制用电脑,最好单节课时间不超过1小时。

  1. 价格策略

这次课程,我们定价是39元/科(包含3节课),用户决策成本较高。

虽然按时到课能返回同等金额代金券,但毕竟不是现金,对用户的吸引力很有限。

我们的经验:要明确引流课的“流量入口”定位,引流课单价不超过19元/科(包含3节课)。围绕价格可以尝试多种价格策略,如19元+1元,即可报名2科,不仅能提高用户停留时间,而且能间接提高转化成功率。

对于K12领域来说:+1元多1科,可以和家长课进行捆绑销售,通过这样的方式直接触达购买决策人。

其中“凯叔讲故事”在这个领域做得很扎实,近期其公众号上线了“亲子日课”菜单,里面包含1元训练营、免费亲子日课、父母课堂等内容,通过解决家长在养孩子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带动自身拳头产品,即讲故事课程的售卖:

“亲子日课”课程入口

课程页面上线仅1周,其中《高情商是培养出来的吗》单科订阅量就达到了2w+,这在流量红利日益趋低的大形势下,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1. 活动策略

这次课程,我们尝试了“按时到课即返代金券”的活动,对用户的到课率起到了非常不错的促进作用,相比9月到课率提高了22%。

我们的经验:引流课由于“低价+刚需”,所以吸引用户报名并不难,最难的是怎么提高到课率,让尽可能多的人都参与直播?

“按时到课即返券”可以进一步包装成“奖学金机制”,实施阶梯式到课时长,领取阶梯式奖学金,刺激用户到课,并能同时提高完课率。

除了给用户直接利益,刺激到课还可以利用很多虚拟化奖励,如“按时到课才赠课程讲义”,“按时到课可进入免费答疑社群”等,这类奖励边际成本低,是教育机构的常用方法。

  1. 宣传策略

这次课程,我们仅用了客户端内宣传资源位,并没有在外部渠道进行宣传,导致的结果是新生比例少,转化率低

我们的经验:在获取新客上,拼团和助力砍价已是常用的裂变手段。但这种方式也有弊端,一二线城市的用户,会碍于面子不愿意分享,但又不愿意支付全额,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用户流失场景。

对于课程产品,定向邀请制是更好的选择,老用户通过课程页面分享,如果其好友通过其分享的页面购买课程,可以得到优惠,同时老用户可获得现金分成或其他奖励。利用老用户的圈层口碑效应,帮机构拓宽传播范围。

这里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瑞幸咖啡;它通过邀请好友免费喝咖啡的方式来大量获客。

好友通过你的分享,免费尝鲜咖啡,消费后你也可以获得一张免费优惠券,双重利益诱惑下,这种裂变方式快速在朋友圈病毒传播开来。

  1. 服务策略

这次课程,我们没有配备社群,仅靠老师在直播课上做转化。

虽然有3节直播课,但没有课后答疑环节,造成用户对课程的感知仅停留在授课上,和机构缺乏感情维系。

我们的经验:引流课配备社群,一是便于做到课提醒,二是方便课后答疑,三是维系感情。维系感情这条看似比较抽象,但实则最后的转化全靠它。在做好基本的课程服务外,老师和运营人员可以在群里发起一些讨论,通过日常交流建立起对机构的信任感。

调研了多个在线学习平台,个人觉得熊猫小课的社群运营做的比较好,这里由于篇幅关系,就不展开多说,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熊猫小课”购课成功后引导加群页面

切记:建立信任是实现转化非常重要的一环。

  1. 运营细节的把控

这次课程,我们在很多运营细节上没有做到位。

比如:

  1. 课程详情页关于活动的描述不清晰,没有直接说明代金券在何时发放,导致带来很多客服问题;
  2. 代金券的端内推送没有配合短信通知,导致很多用户并不知道已经收到代金券;
  3. 代金券即将过期时没有配合短信提醒,导致错失大量有购买意愿用户……

我们的经验:引流课是一个需建立起运营流程化的系统项目,在策划初期就需要对每个运营细节进行书面说明,并落实到具体执行时间和具体执行人,防止因项目出现其他突发情况,而在运营细节上没有执行到位。

最后项目执行结果=细节1完成百分比细节2完成百分比细节3完成百分比……,只有每个细节做到100%,最后的结果才会是1。

关于运营细节的书面说明,建议用甘特图来做规划:

四、总结本文

  1. 在做引流课前,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否真的在做一个引流课产品,而不是在自嗨。
  2. 引流课的基本特征主要有4条,即课程有刚需性、课程价格低廉、用户学完课程有获得感、课程产品体验超出预期
  3. 在设计引流课内容时,切记要符合目标用户使用场景,而且形式力求轻量化,能用语音的别用视频,能手机看的别限制用电脑;
  4. 引流课价格一定要低,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多种价格策略,如19元+1元,即可报名2科,尽可能提高用户体验课程产品时间;
  5. 引流课成功与否关键看转化率,在策划之初就要考虑如何提高用户到课率;
  6. 对于小微课程平台,在宣传期要用好老用户的圈层口碑效应,扩大信息传播范围;
  7. 引流课一定要搭配社群进行服务,最后实现转化的关键是用户对机构的信任感;
  8. 引流课是一个系统化的运营项目,有时候往往细节决定成败;在细节的执行上,要落实到具体时间点和具体责任人。

实践出真知,复盘得经验;我踩过的坑,请各位跳过去!

 

作者:木公子,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木公子

]]>
拼多多产品分析报告 //www.f-o-p.com/107147.html Tue, 20 Nov 2018 10:12:15 +0000 //www.f-o-p.com/?p=107147

 

拼多多自出现在公众视野以来,发展迅猛;然而随后被爆出诸多负面新闻,整个成长过程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如今舆论逐渐平淡,笔者冷静回观拼多多的成长历程,并结合调查资料,着重拆解拼团功能,对拼多多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产品概述

1.1. 体验环境

  • 体验机型:iPhone 6
  • 系统版本:ios 10.3.3
  • APP版本:4.26.0
  • 体验人:PM积淀笔记
  • 体验时间:2018.9.27

1.2. 产品简介

拼多多为一款电商类的软件,主要功能为商品的购买。

其图标同京东以及天猫一样选择以激情的红色为主色调,整体图案为一个由各种商品icon拼接起来的心。

打开后的首页一级入口有五个,和天猫以及京东相同,但是营销策略额定位却与以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别。不同于天猫以及京东,拼多多主打低价,目标人群也多以低消费水平的人群为主。

二、市场分析

2.1. 行业背景

根据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数据:2016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4.7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14.2%。网络购物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仍是目前零售的主流渠道,且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2016年中国移动网购在整体网络购物交易规模中占比达到68.2%,比去年增长22.8个百分点,移动端已超过PC端成为网购市场更主要的消费场景;同时,2016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TOP10企业移动端用户增速远超PC端,App端用户增速达27.1%,PC端仅增长9.6%。

说明移动端交易规模占比继续扩大,移动端成流量主来源,网络购物市场进入移动消费时代。

截至2018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 2.11 亿,占整体网民的 26.3%,较 2017 年末增加 204 万人,增幅为 1.0%;同时有数据报道,中国移动电商网购用户中,1-3线城市占比54%,4-6线城市占比26%。

结合以上数据可以发现:虽然3-6线城市网民人数不及城镇人数,但数量仍十分巨大,不断增长,且移动电商业务对该人群的覆盖率也较低,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看到移动电商行业产业上下游已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基础设施完备:

  1. 竞争十分激烈,除了拥有资源和流量优势的老牌电商企业,还有在垂直领域做出成绩的新入场企业。由此可见移动电商开启下半场,流量、速度比拼转为用户精细化运作。
  2. 从移动网络购物企业市场集中度来看,头部企业在移动端整体网购交易规模中占比超过80%;第二梯队企业相较淘宝和天猫的市场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长尾企业数量众多,随着跨境、生鲜等垂直领域的火热,仍有大量初创企业涌现。

总体而言:移动电商头部企业占有绝对竞争优势,初创企业在新兴领域和新模式探索方面仍有一定发展机会。

社交化分享是移动电商时代新营销方式,移动社交和自媒体爆发,电商走向去中心化。

新模式与传统电子商务企业通过一个平台聚集所有商家和流量的中心化模式不同,去中心化的电子商务模式是以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为依托,通过自媒体的粉丝经济等其他模式的分享传播来获取用户,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会在人们碎片化的社交场景中被随时激发。

大数据将成为移动电商核心驱动引擎,提升营销和运营效率。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增长50%,且增速仍处于逐渐升高状态。

随着互联网计算处理技术的逐渐成熟,大数据开始应用到各行各业。移动电商流量红利渐失,大数据将成为新的利益推动点,精准匹配供求信息、个性化推荐、用户偏好预测、优化页面,提升运营效率。

2.2. 拼多多市场分析

以上分别是艾瑞数据、七麦数据、蝉大师的购物类APP排行榜和“好奇心数据”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在多种榜单中,拼多多排名都十分靠前,直逼老牌电商企业,如今的app下载量和月活跃人数都展示出优秀的成绩。

三、用户及功能需求分析

3.1. 用户画像及其分类

拥有“特低价”购物行为偏好的用户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有哪些可具体化的特征呢?

从艾瑞监测的数据能看到一些性别地域年龄方面的分布:

从上图可以发现:拼多多用户女性是男性的3倍,35岁以下的青年才俊占比超过80%,可见占比最大的用户群是青年女性,其次是36-40岁的中年女性。

从数据可以发现:拼多多的用户相对还是比较分散的,虽然用户依旧以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发达城市为主,但是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区域也有不小的贡献。有研究报道:相比较于京东等购物平台而言,拼多多在三线以下城市的用户比重更大。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估计拼多多的用户大约有以下一些人群:

(1)家庭主妇

她们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七大姑八大姨,价格对于她们而言是选择商品最重要的因素,她们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去关注商品的质量。

此外她们的空闲时间相对比较多,且群体亲密度高,一个产品如果能够获得她们之中一个人的青睐,那么这个产品在短时间内就会在她们之中疯狂传播,她们的消费产品多以低端的产品为主。

(2)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

他们往往还没有什么积蓄,刚参加工作不久收入能力比较低,但是需要花钱的地方却比较多。价格对于他们而言虽然不是唯一,但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他们不会以拼多多作为主要的购物平台,但是也不介意在看到低价的物品时进行购买。

(3)学生群体

学生群体处于一生之中消费欲望最强但是又最一无所有的年纪,对于他们而言,低价的诱惑力也是很强的,且学生的群体性很强,联合拼单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因此他们也在拼多多的用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4)退休的老人

他们对于电商购物的了解是有限的,也难以分辨商品的质量等,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无穷无尽的时间,对于他们而言,在拼多多上花费很多时间而能够少花一点点钱也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本来也没有很多的事情要干,拼多多不仅让他们得到了实惠还让他们有事情可做自然得到他们的青睐。

拼多多的用户群广泛、数量巨大,用户虽然有不同的年龄、职业、性别等等特征,但是其在拼多多上的行为却存在很多共性和差异。

年龄、职业、性别等特征虽然重要,但是行为上的共性和差异才是关键,因为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才是指导我们进行基本功能设计的根本。

在此我做出如下分类:

不同类型的用户其行为模式也不同:

我们分类出了不同行为模式的典型用户,这样接下来的行为分析可以根据行为模式推导出其主要的具体行为;有了具体行为,我们就知道了app需要为用户提供哪些功能为这些具体行为提供支持。

确定了功能的需要,我们再结合当前的技术和环境情况,就可以确定哪些功能需要在app中落地,从而确定整个app的功能范围。

3.2. 由用户分类推导用户行为

由图可知,不同用户的具体行为中,差异最大的部分是通过何种方式找到自己心仪商品:

(1)对于目标明确的用户

首选是使用搜索功能,最快捷高效,其次也会通过导航栏一级一级的寻找想要的商品。

(2)对于目标模糊的用户

则最可能通过导航寻找某一类目下的所有产品,同时因为其目标不够明确,容易被其他特色/低价的,具有吸引力的版块吸引,进而浏览查看。

例如A刚搬新居准备买许多日用品,这时他最可能使用的方式是通过点击导航栏日用品tab,查看所有细分品类,进而确定自己需要购买的所有商品有哪些,这样兼顾全面和高效。

其次会使用搜索功能搜索,同时因为其目标模糊,容易被“爆款推荐”“品牌馆”等易吸引注意力的模块吸引,心中期待在这些特色频道中也可以发现既可以满足自己当下需求,又能更加物美或者价廉。

(3)对于无目标的用户

其目的是打发无聊的时间,期望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有用的或者更便宜的商品(物美/价廉)。该类用户因为目前没有需求,故app需要设计可激发用户产生购买欲的版块,刺激用户产生需求。

3.3. 由用户行为推导功能需求

由上图可知,对目标明确的用户、目标模糊的用户、无目的闲逛的用户的需求满足难度依次增大。

  • 除了基本的搜索、品类导航功能,还需要增加特色模块(新奇)、促销活动(优惠),才能更好的吸引购物目标不明确和无目标的用户进行更深入的浏览,刺激需求产生,刺激消费。
  • 除此之外,为了给用户提供全面的、便于查询的商品信息,需要提供筛选排序、商品详情、用户评价、客服功能。收藏和购物车功能是方便用户查看比较备选/待买的商品或。
  • 最后决策行为:下单,针对拼多多对自身“团购”的定位,此处下单可改为下单+团购。
  •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场景:用户需要查看自己订单的具体情况、物流信息、个人地址、个人账户等个人信息。故针对此类场景需求,增加“个人中心”模块。
  • 最后结合拼多多对自己的定位:“用户通过发起和朋友、家人、邻居等的拼单,拼多多通过拼单了解消费者,通过机器算法进行精准推荐与匹配,让用户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东西”,故需要添加“个性化推荐商品功能”。

故常见功能需求包括:

  1. 搜索功能
  2. 品类导航功能
  3. 特色模块功能
  4. 促销活动功能
  5. 筛选排序功能
  6. 商品详情功能
  7. 商品评价功能
  8. 个性化推荐商品功能
  9. 客服功能
  10. 收藏功能
  11. 购物车功能
  12. 下单+团购功能
  13. 个人中心

结合前文对用户画像的分析可得:拼多多的用户对价格非常敏感,同时结合拼多多对自身的定位,可知:APP的所有功能中促销模块,拼团功能和个性化推荐商品功能应是着重设计的部分。

四、App分析

4.1. 产品目标

拼多多对自己的官方定位是:拼多多,新电商开创者,是国内主流的手机购物App。

用户通过发起和朋友、家人、邻居等的拼单,拼多多通过拼单了解消费者,通过机器算法进行精准推荐与匹配,让用户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东西,体会更多的实惠和乐趣。

再来看看整个电商市场,随着电商市场的逐渐饱和,如何更好地满足满足用户无目的性的闲逛需求,增长用户的使用时间,提高用户的下单率成了头等大事。

除了一如既往的促销活动之外,依靠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算法搭建场景化频道、发力做视频图文等内容,细分用户场景需求、精细化运营,是包括淘宝、京东等大电商平台努力的方向。

反观拼多多,其做法很是不同。

若说其他电商是利用用户兴趣偏好来引导用户下单,拼多多则是利用低价爆款来引导用户下单。只要低价的引诱力足够强,商品推荐的精准化欠佳的缺点就变得很小——用户的阈值足够低,则跨过这个阈值需要满足的用户兴趣偏好就足够简单。

拼多多基本的导购方式大致为:品类tab+商品推荐,通过品类tab做简单的用户需求筛选,再通过低价的推荐商品促销用户的购买欲望。

4.2. 功能分析

4.2.1 加入拼团功能

结合上文常见功能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拼多多增加了拼团功能。这是拼多多“社交+电商”的灵魂所在,配套的社交运营策略也是帮助其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接下来我将对该功能和对应的运营方案进行分析。

拼团模式简介:

每个商品都有单独购买价格和拼团价格,选择拼团购买进行商品下单,开团支付成功后获取转发链接,邀请好友参团,参团成员也可以将该团分享出去邀约更多的团员参团,在规定时间内邀请到相应人数支付购买则拼团成功,等待收货。

未达到人数则团购失败,系统会自动退款到付款账户。

下图为拼团流程展示:

拼团具体运营方法

反复体验后,我将拼多多平台拼团运营方法主要分为四大类:

  1. 直接去拼团;
  2. 邀请参与拼单;
  3. 邀请助力:砍价免费拿、团长免费拿、助力享免单;
  4. 分享互惠:现金签到、分享领红包。

其中“分享”是拼团模式的核心、社交电商的灵魂交互,决定着平台的很多关键指标,分享成功直接影响病毒传播的效果。同时还能提高广告价值(即通过反复曝光增加用户品牌认知和功能体验)和流量转化价值(注册或下单转化,被引导使用同样的功能后者购买商品转化)。

很明显,第2种方法,邀请参与拼单是能直接引起订单转化的,能直接起拉新促活作用。第3、4种方法主要能体现广告价值、拉新转化。

接下介绍方法:

(1)砍价免费拿

典型的分享助力模式,选购商品分享出去后,朋友通过在H5或者APP(APP砍价会更多)中点击砍价按钮,能帮助你砍价到0元最终免费获得商品。这个我们在朋友圈、群聊中最常见,能起广告曝光、病毒扩散作用,最终形成一定的拉新转化。

(2)团长免费拿

这是一种抽奖团的模式,发起0元拼单后,邀请好友参团人数到开团成功,团长和随机的一位团员能获得商品,算是早期“一元购”的优化形式。

这种模式的社交门槛相对低,因为好友也有一定概率获得商品。并且抽奖团本身也有一定趣味性,在拉新转化、用户活跃上都能起到不错的杠杆作用。

(3)助力享免单

典型的好友助力模式,免费下单后分享二维码给好友,好友通过二维码下载APP并登陆微信即为助力成功,达到人数即享受免单。这种模式因为好友操作门槛高,主要是定向分享个人,社交门槛较高,但是能带来确定性的APP拉新转化。

(4)现金签到、分享领红包

本质上是分享有奖模式,步骤有签到、领现金分享、签到团分享、满额提现等。

这个玩法里现金或者红包都是很好的刺激点,并且融入了两种分享方式,一种不需要好友参与,每日签到分享即可获得红包,起到促活留存的作用;一种需要好友参团,属于跟以上提到的一样的好友助力模式。

总体来说:这种方法路径太长太长,自然针对的用户是价格歧视的最底层用户,拥有大量闲暇时间去换取确定性低的小优惠。

拼团的优势:

传统的团购美团百度糯米、拉手网等享受低价没有人数的限制,1个人和100个人买都是同一价格,而且是否真的低价消费者也无从知晓,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长期的折扣销售。

而拼团似乎更能体现团购原本的内涵:买家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优势,卖家价格有足够吸引力,买家和卖家双向吸引,最终成交,这也就应了我们那句老话:“人多力量大”。

拼单过程中,消费者为达到拼单人数,会形成一个自媒体,自觉帮助商家推广,形成一种病毒式传播,这种效果是传统团购不具备的,而这也正是拼团的意义所在。

拼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社交电商+拼团让利”,在传播中又产生了对外的营销,一举多得。

拼多多选择的入驻商家大部分是商品源头、开设有淘宝店的商家,这样可以取得价格上的最大优势。在购买界面引导用户分享。通过分享来完成拼团,在分享的过程中实现了平台的营销。

由此可见:拼团需要两方面因素:一是可以在价格上吸引顾客,二是有足够大的社交平台提供分享。

目前的拼多多依附于微信(社交),低入驻费吸引上游卖家(低价)恰好具备这两点条件。

拼团的劣势:

  • 拼团由于其自身局限性过大,私以为很难做到淘宝京东级别。如果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拼团的消费习惯,也能为电商平台带来巨大的流量。
  • 微信(社交)+拼团(电商)更适用于小金额高频次的商品交易。多数为水果、干果、化妆品、日常生活的易耗品。
  • 拼团的商品也只适于这一类商品,因为金额小所以更容易产生订单。
  • 拼团最后很有可能走到已经将身边熟人都分享过之后无人配合的境地。从社交来看,如果某人屡次不参团,不仅可能导致拼团失败,还可能导致社交关系恶化。

改进建议:

后期缩短运营路径,增加好友利益,在平台广告拉新和用户、好友受惠三者利益间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会是一个重要诉求。

另外,在选品上根据这个群体特征做出差异化、精细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思路,毕竟高频刚需的消耗品,并且还有优惠,还是能给消费者一个原始刺激。

4.2.2 取消购物车功能

结合上文常见功能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拼多多取消了购物车功能。这是拼多多结合自身产品目标作出的选择。

传统电商APP中,购物车功能包含收藏功能和促销功能。

收藏:有的用户喜欢把购物车当做收藏夹,很多看好的商品直接放到购物车里面。

促销:传统电商APP经常会有促销活动,如满减、满赠、满返等,这类促销可以在商品详情页上看到规则,但是在商品详情页用户基本搞不清楚目前购买的商品是否满足此促销,这个时候就需要在购物车对用户进行提醒。

反观拼多多,其对自己的定位是“让用户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东西”。

在该app商城中可以发现:其商品价格均较低。有数据统计:拼多多所有品类的热卖商品都远低于京东和淘宝。同时通过观察店铺发现:有很多商家只有个位数的商品。

结合以上情况可以推测出部分拼多多的商家入驻拼多多是为了把尾货便宜清仓,这些商家与平台内大部分商家相同,标价已经足够便宜了,也不会再搞满减的活动,因此拼多多也不会使用到购物车这个功能。

同时可以发现:超低价结合该APP全场包邮,没有购物车,这都是为了让用户看到低价就买,尽可能压缩用户的决策时间。

这与亚马逊多年来推崇的 Prime 会员和“一键下单(oneclick)”类似:低价、包邮,用户无需太多思考,看上按一下就下单。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拼多多用户消费频次高、客订单价低的购物习惯。

4.2.3 加入多多果园

社交链下的利益驱动最终带来了用户自驱获客,水滴供养大树。水滴作为多多果园唯一的货币标准,如何获得水滴就是产品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获取水滴的方式目前有:拉更多人成为好友偷能量/指定商品下单赠能量/分享指定页面获得能量。

与此同时,赐予水滴时效性,结合推送,造成水滴的稀缺性和用户的紧迫感,无门槛操作+任务制诱导用户进行操作。消耗的是时间成本,获得的却是实打实的水果,非常吸引时间富裕但注重价格的用户。

4.3. 信息架构分析

4.3.1 作用重复的功能放在首页

在首页中,最上方的导航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细分品类,但是在首页中部的导航栏中还是出现了部分icon与上方的tab内容重合,使得中部的icon必须滑动一次才能都浏览完,这样不仅显得架构混乱,还降低了首页的展示效率。

4.3.2 搜索功能放在底部

一般的电商APP搜索功能都位于首页正上方,鼓励用户通过搜过快捷高效的查找商品。

拼多多将搜索功能放在底部,弱化了搜索功能,这个决策符合他对自己的定位,他想做的不是一个传统的电商平台,而是做一个给合适的用户提供合适产品、性价比高的电商平台。

通过用户浏览搜索商品的数据,让算法理解用户的喜好,从而主动推荐商品,让商品去找人,而不是人通过搜索引擎找商品。当平台能够知道什么人喜欢什么样的商品的时候,也就能够给生产商提供精确的数据,按需生产、以销定产、通过这种方式、降低生产、仓储成本,去给供应链附能。

4.4. 交互界面分析

4.4.1 修饰icon以吸引用户

打开淘宝、京东、拼多多以及苏宁易购,是否感觉页面都相似,都充斥着秒杀、特价,这样会让用户眼花缭乱。只有把需要让用户注意的部分作出特点才能吸引用户。

举了例子:当你打开美图秀秀的时候,是否第一时间会被动态图案吸引,也许你会下意识忘掉自己为什么要打开这个APP,而去点击了那个动态图一探究竟。

再举个例子:当你使用iPhone时,对堆积起来的未读消息是否一定要消灭掉,否则心理上就像有个结一样?

拼多多就是利用了用户的这些心理,在icon上采用动态gif和标签加以修饰以此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吸引用户的同时也强迫用户点击,最终达到目的。

4.4.2 巧用从众心理

想象一个场景:线下喜茶排了很长的队,你是否会下意识想尝试这家店的味道。如果此时同伴说一句要不要一起尝试下,你是不是也乖乖的去排队了?

另一个场景:我们在购物的时候正犹豫是否购买此件商品时,这时候你会怎么办?是不是看下销量数据,用户评级晒图以及好评数量?

这些信息会不断强化你的认知,以及潜意识告诉你下单会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其实这就是从众心理,拼多多也利用了这一点。

首屏滚动条展示用户购物信息:谁在什么时候为了哪件商品拼团成功。潜意识就在告诉你果真是三亿人都在拼的拼多多,每时每刻都有人成功拼单购物。

瀑布流展示商品,并采用“价格+拼单数量+用户头像”的形式引导。低价刺激用户,成功数量保障销量,用户头像提供真实可靠性。

4.4.3 巧用稀缺心理

每个人都会有稀缺心理。

也正是这种心理,拼多多让用户产生了迫切感。

拼多多随处可见的倒计时,就是在告知用户一个信息:优惠的价格不等你,差一点完成的任务马上就要从零开始,你还在等什么?

商品详情页中优惠价格的倒计时,新人红包的倒计时等都在告知用户,这些红包确实是免费的,但你不用马上就会消失。现在还有人和你一起拼单,过了这段时间,可能就没有这些商品了。

4.4.4 界面导航设计

传统电商软件中,品类导航一般为二级页面,需要用户在首页点击一次后才能进入,拼多多与其不同,他的品类tab作为固定的顶部导航栏,用户左右滑动即可切换tab。

品类tab页在二级类目下即是商品推荐列表,没有筛选功能,用户可以做的就是不断下滑。

以上两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用精简的设计营造用户逛低价大卖场的场景感,吸引用户在商品推荐页不断下滑浏览,最终吸引用户点击进入商详页。

此后页面的设计的核心目的则是引导用户迅速成单。商品详情页下方购买栏,展示单独购买和发起拼单两个按钮,单独购物设置较高价格,利用用户占便宜的心理引导用户发起拼单。

五、发展困境与建议

不妨将拼多多的模式归为低价策略+社交裂变玩法。这两者成就了拼多多,但也让现在的拼多多深陷泥淖之中。

5.1. 困境

(1)低价策略让拼多多选择了接手低端供应链

而随之而来的假货、山寨货、劣质货问题成了拼多多最深的痛。

对于假货,平台可以采取严格的审核和严厉的惩罚加以整治;对于山寨货,可以整治与引导双管齐下;但对于劣质货,则受制于中小商家自身的生产能力,并非平台以一时之力就能迅速解决的。

这必然成为拼多多发展路途中绕不过去的一道难题——淘宝曾经踩过的坑,拼多多是要用同样的步伐再踩一遍,还是另辟蹊径?

(2)依靠着微信巨大的流量福利,社交裂变玩法让拼多多的流量以指数级飞增,但同样也埋下了隐患

第一:这些玩法主要仍是单方获利而做不到互惠互利,其本质上是消费了发起者一方的社交货币,其病毒式的传播也让不少用户深受其扰;第二:其玩法引入了游戏玩法的许多优点,也带上了游戏玩法的一大缺点——难以保证长久的生命力。

不变的酬赏带给用户的吸引力会随着用户使用频次增加而迅速下降。这就逼迫着玩法的不断更新迭代和创作,给用户制造新奇感与多变的酬赏。

5.2. 建议

结合笔者的调查,做出如下建议:

(1)通过C2B,推动低端供应链的升级

中小厂商的供应链是拼多多起家之本,但也拖累了拼多多的进一步升级,掌握供应链才是电商的核心护城河所在。

拼多多对供应链的破局,应当在努力发展C2B的模式上。所谓C2B,就是在消费者侧聚集消费者的需求后,对供应商侧进行批量化的定制。由此,来助力原本低端供应链的小厂商在单品上做到极致。

这可以看做是拼多多对供应链的独特的赋能形式,也是拼多多引导中小厂商升级的一个较合适的途径。

笔者认为:拼多多未来的主要供应链,可能是一至数个超强单品对应一个厂商的形式。当然高端供应商和品牌商的引进,也是应当去推进的,但有阿里与京东的大山在前,且其与主站拼团玩法的抵触,可能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2)增加更多方向的游戏性玩法,减弱社交裂变的强度

随着产品覆盖率的提高,拉新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接下来拼多多应当更多地去考虑如何激活和留存用户。

另一方面,社交裂变玩法对用户社交货币的消耗大,其针对的用户群体是社交货币价值较低的用户。

但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化,对社交货币价值较高的用户群体需求,该如何去满足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推出更多短分享路径的社交玩法,或者弱分享性而强调站内互动的游戏玩法,或许是可行之道。

 

作者:见地未来,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见地未来

]]>
找到了客群,却输在了投放,ToB营销为何这么难? //www.f-o-p.com/107051.html Tue, 20 Nov 2018 01:16:51 +0000 //www.f-o-p.com/?p=107051

 

新的营销观下,低成本获客已经是主流诉求,以裂变、病毒传播为主要拉新途径的黑客增长被越来越多企业所效仿,但如何将这套玩法借鉴到ToB营销之中呢?

C端流量的缩紧已然是不争的事实,拼多多和趣头条的崛起,也映射着流量这台钻井器的“探头”也即将触底。

互联网谈无可谈的这个寒冬,大厂也纷纷抛出产业互联网才是下半场的呼声,就连卖了人人网的陈一舟也宣称自己将一个猛子扎进产业互联网的温池。

然而市场还是这个市场,无论怎么变化,要用户、要口碑、要转化的产品,最终还要靠营销去推动。不过,在接下来你不做个SaaS都只敢自称公司,不敢明叫企业的下个光景,ToB产品看似多金无量,然而营销就好做了?

一、客群精准,投放模糊

相比C端产品,只要是人就是我的用户,ToB产品要求精准到发际线的客群界定,虽然看起来——“对,就是那群人!”但实际在投放的校准上是非常模糊的。

尽管,我知道营销的这枚核弹要扔到某岛上空,但我期望它的爆炸仅能“炸死”极左(影响到精准客群),平民的伤亡(大量的C端用户)是我不期望的,因此在B端的广告投放存在着以下2个难点:

1. 影响路径难点

A. 大范围的投放是可行的,营销的影响力路径将是:

从大众用户→精准客群→精准客群决策层→精准客群

这条路径将营销寄希望于大众传播的口碑影响力上,基本逻辑是希望通过C端的内容,引发大范围传播,从而被精准客群获知,这部分客群又通过各种媒介途径(微信、微博等)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决策圈,决策圈突破品牌认知后,最终决定采购某个产品。

礼物说的小程序刷屏后,礼物说便上线了自己的企业礼品采购业务,可以说是这条路径前半程的完美呈现。

B. 成本是有限的,必须在精准客群中投放,而这样的影响力路径将是:

从精准客群驻地(写字楼/园区/展会)→精准客群/决策层

同样,虽然落脚点都是精准客群,但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只能从驻地出发,希望通过在写字楼或者企业密集的园区、展会去做营销,以触及到B端产品常见的行政、人力、采购、IT项目经理等核心人群。

阿里云、京东企业购的楼宇广告,便是从这点出发。

然而,两条营销路径的矛盾并不在于是不是能达到客群触及的彼岸,最终的焦点在于:到底哪种营销是能花最少的钱,实现最理想的ROI,并让成单量最大化。

从口碑传播看,礼物说的营销模式对于品牌而言绝对是值得的,但最终企业礼品采购的下单及交易量却要打个问号。而楼宇广告看似费用更高,但营销物料上的引流通道,以及投放后的网站PV和成交额都有着明确的可勘量方向。

不过,从结果反推,两种路径,品牌的意义更高于效果,无论哪种途径对于下单/成交量的追溯而言都过于模糊,往往最终渠道的选择,还是没有数据佐证,而只能依靠以往的经验。

这也是市场部门在选择哪种营销方式并制定预算的核心纠结点。

2. KOL选择难点:

个别人物法则因为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为大家熟知,KOL的选择其实也符合其给出的联系人、内行、推销员要素。但区别于消费级的产品,尽管我们能把两微一抖的大号,从2000元的背到60万的,但对于B端的产品,似乎是没有KOL的。

比如,对于一个做IT系统集成的企业而言,能影响到IT设备/服务采购决策层的KOL是谁?在哪?很难界定。

聚焦到类似企业礼品采购的产品,能影响到行政/人力的KOL,就从业经验而言,我们只能很边缘地从泛职场类的大号入手,以期能在某个概率上覆盖到精准客群,进而依托于内容的“完美”能够打动他们下单。

所以难点在于:

  1. KOL是谁?从哪找?
  2. 能覆盖到客群的概率又有多少?

实际上,B端产品并不是没有KOL的,但与个别人物法则的关联却又很薄弱。B端产品的KOL不是个人,而是客户本身。

这是由ToB类产品采购从上至下的决策决定的,最好的KOL往往不是个人,而是在业内口碑显著的客户案例。

每一个成功的客户案例都是你的KOL,虽然不再限于个体,但行业压力下的影响力认同,将开启用户大脑中自动播放的磁带——“大家认为好的,一般都没有错。”

所以,客群精准,投放模糊,从找KOL的难点来说,还是由于没有在口碑传播侧建立有效的传播节点(客户案例),并进而发挥行业认同的压力。

那么途径对了,建立了有效的传播节点后,B端的营销就好做了?

二、新旧营销模式难以融合

传统的B端销售形式,有两种主要途径——会销和陌拜。

  • 会销的本质是一种关系点渗透,销售作为产品输出点通过客群聚集的场所,将弱关系点,转变为产品导向的强关系点,以实现销售目的。
  • 陌拜则是自己主动创造关系点,将潜在客户逐一挖掘。

而这两种营销途径的共同点都是——完全依赖人工。

无论是传统的以B端客户为主的企业,还是新晋的加上了互联网前缀的ToB企业,这两途径仍然是营销的主流。

尽管销售物料升级出了H5或电子海报等新的延展材料,销售部门仍旧是大部分ToB企业里最有话语权的部门。

新的营销观下,低成本获客已经是主流诉求,而完全摒弃传统市场行为,以裂变、病毒传播为主要拉新途径的黑客增长被越来越多企业所效仿。但如何将这套玩法借鉴到ToB的营销之中,从而实现下单成交,目前却无一例成法,这也是未来B端营销亟待思考的核心难点。

目前来看,ToB产品唯一非人工增长的途径集中在对搜索引擎SEOSEM上,尤其在地产O2O领域,此前企业选址领域的好租和空间家在这一渠道上的季度投放就达千万。而就社交媒体营销上的内容创意看,钉钉针对创业者的“戏精体”海报无疑是近年B端营销的可书点。

与之相比,企业微信用户运营的玩法(红包)引入到拉新的营销,也给ToB市场带来一抹亮色。而一旦提及最终下单,那就最怕空气突然地安静了。

因此,不难看出,新旧模式融合的困境还在于营销的内容创意形式是否能让精准客群认同,进而延展出消费点和购买动力。当然,本身ToB企业内部能不能打破既有教条,释放新鲜血液则尤为关键。

最后,能在市场推广预算单上想加几个零就加几个零,是每个市场从业人员的终极梦想,但现实总是像裕太妃被雷劈中那天一样无情。

在消费存量有限的情况下,ToB营销自然也受整体市场趋势的限制,但当“占领B端去”成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态势,相信面向B端的营销也将会逐渐成为未来营销讨论的重点。

回到我们的主题,在已知精准客群的基础上,如何用有限的成本,在特定的语境下带着枷锁跳舞,并肩负起获客转化的重任,在无数个与销售battle的夜晚,无数版改了又改的物料背后,无数个脑暴的清晨,每个瞬间,你都会发现ToB营销真的很难!

 

作者:翁章,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要完(ID:mns610)

]]>
抖音留住用户的3个回环! //www.f-o-p.com/107018.html Mon, 19 Nov 2018 09:20:19 +0000 //www.f-o-p.com/?p=107018 抖音用户

 

本篇文章将抖音运营分为三个部分:“用户回环”、“内容回环”、“用户-内容回环”,并借助AARRR模型来解析抖音是如何吸引住用户的。

抖音似乎具有“魔法”,一步步地将用户吸引至自己构建的“伊甸园”中并“快乐生活”。而这魔法的背后离不开扎实的产品、运营、营销基本功,这里借助AARRR模型,通过“3个回环”尝试分析抖音“魔法”背后的玄机。

抖音使用“用户回环”、“内容回环”、“用户-内容回环”3个回环牢牢锁定用户,并将留住的用户用于商业变现及获取新用户。

一、用户回环

抖音通过“用户回环”不断进行用户的“获得-激活-留存-再获得”,形成自己的用户池——通过关系链导流、异业合作、ASO等方式进行用户获取;再用优秀的产品体验引导并激活用户,令用户快速体验到产品价值;接着通过个性化的优质内容推荐留住用户,形成自己的用户池;最后用户池中的用户又将优质内容推荐给朋友,帮助抖音获取新用户,形成用户回环。

下面简单总结各环节的主要动作:

1. 用户获取

  • 早期V1.1.0版本提供关系链导入功能,支持导入通讯录、QQ、微信、微博好友,为病毒传播提供产品支撑
  • 早期通过“亲爸爸”今日头条进行导流,完成冷启动
  • 早期凭借岳云鹏、吴亦凡等KOL宣传,用户激增
  • 与众多综艺进行异业合作,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中国有嘻哈等,带动用户增长

2. 用户激活

  • 优秀的准备工作:产品方面在保证体验完整的基础上,提前做好大量用户涌入的准备;运营方面提前引入前期创作用户及高质量内容
  • 用户进入产品后,无需任何操作,自动播放全屏高清高质视频,瞬间吸引用户注意力,让用户感受到产品核心价值
  • 简单易上手,并提供上滑播放下一个视频、双击点赞等操作引导,在极短的时间内教会用户探索产品的基础动作
  • 在适当的时机引导用户进行短视频创作,进一步探索产品,成为内容生产者
  • 通过道具、音乐、示范等,极大降低短视频创作成本,极大提升用户体验产品核心价值的可能

3. 用户留存

  • 通过热门内容筛选+个性化推荐算法,推荐用户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获取用户对产品价值认可的同时,提高用户退出后再次返回产品的可能
  • 通过极易上手的点赞、评论等功能促进内容消费用户与内容生产用户之间的互动,激励用户尤其是内容生产用户留存
  • 通过有趣的拍摄功能,及不断更新的道具、曲库等,吸引用户成为并持续成为内容生产用户并留存
  • 通过视频本身的“平民化”及高点赞数,激发用户“我也可以拍出火爆视频”的心理,刺激用户不断创作并留存
  • 通过“看见音乐计划”吸引原创音乐人在抖音上贡献音乐内容并留存
  • 通过推送唤回用户

4. 用户推荐

  • 通过个性化推荐及有趣的创作方式,大大提高用户对视频内容及产品的认可度,让用户自发传播成为可能
  • 在站外传播视频中标识logo水印,增加获客途径
  • 内容生产用户为了获取更多关注,可能自发传播自己的视频,帮助抖音获取更多用户

通过上述四个环节,抖音成功的构建了自己的用户回环,让新来的用户留下来玩,自由消费或生产内容;同时通过已积累的用户池进一步获取新用户。

二、内容回环

抖音通过产品设计、社区氛围、外部刺激等手段推动着内容的不断产生,构成内容回环。

按内容供需维度,抖音的用户可分为两类:内容生产用户、内容消费用户。

内容生产用户贡献内容,获得收益;内容消费用户消费内容,获得愉悦。

内容回环即平台生产内容的动力回环,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平民化”及高点赞数的视频,让用户产生“我也可以拍出火爆视频”的心理,激发其跃跃欲试的创作情绪。
  2. 层出不穷的 #挑战 活动,配合第一条制造的情绪 ,不断刺激内容生产用户创作新的内容,并通过活动参与及创作工具的低门槛,转化一部分内容消费用户成为内容生产用户。
  3. “拍同款”与挑战类似,并给出了更低门槛创作的解决方案。
  4. 在前3点的基础上,部分用户成功地被转化为内容生产用户,而内容生产用户与内容消费用户的良性互动又不断刺激前者创作新的内容,构成内容回环。
  5. 前4点主要讨论普通内容生成者,除此之外还存在部分以获利为目的的网红自媒体大号等,他们对流量或收入的渴望直接形成外部刺激,成为他们创作源源不断的推动力,构成内容回环。
  6. 鼓励创作的社区氛围也对内容回环产生正向刺激。
  7. 除此之外,随着抖音流量的激增,诸如“如何制作抖音爆红视频”的外部舆论,也对内容回环产生正向刺激。
  8. 最后,内容回环形成后,抖音继续不断地将内容消费用户向内容生产用户转化,并将内容生产用户不断地向更高频更高质的内容生产用户转化,持续优化内容回环,使其螺旋上升,进入良性循环 。

通过上述提及与尚未提及的方式,抖音构建起自身的内容回环,并在不断优化中为用户回环、用户-内容回环提供支撑。

三、用户-内容回环

抖音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不断优化着用户与内容间的匹配效果。随着用户量的提升,用户关系链、视频内容也随之增多,机器学习可获得的资料随之丰富,个性化推荐精度得以提高,用户对推荐内容的满意度提升,从而刺激用户更多的消费及生产内容,形成用户-内容回环。

用户-内容回环即两者匹配效率效果的优化,猜测主要做法如下:

  1. 通过内容筛选机制,在对每个视频的不断测试中,筛选出用户最感兴趣的高质内容,形成内容池,从源头上保证了内容质量。网上有大量对于抖音内容筛选机制的猜测,这里不再赘述。

  2. 将内容池中的内容与用户匹配,为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猜测抖音采用与头条相同的“协同过滤+内容推荐”算法进行推荐。

协同过滤算法分为两种:

一种基于“人”的维度,先通过用户行为(如点赞)找到与用户兴趣相似的人,再将他们喜欢的视频推荐给用户;

另一种基于“视频”维度,先通过全体用户对视频的偏好得到视频间的相似度,再根据用户历史喜欢的视频记录将相似视频推荐给用户。但该算法无法解决冷启动问题,即无法向用户推荐尚未产生用户行为数据(如点赞)的视频。

而另一种算法对此形成了很好的补充——内容推荐算法即通过视频标签找到相似视频,并根据用户历史喜好记录将类似视频推荐给用户,其中标签既可以通过人工tag,也可以从视频内容本身抽象得出。

此外,通过推荐视频中出现的“关注的人赞了该视频”的提示,推测算法还融合了社交关系网络。

  1. 为用户推荐内容池中的非匹配内容,缓解用户审美疲劳,拓展用户兴趣标签,动态更新用户-内容匹配关系。

  2. 为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人,丰富关系链,优化匹配效果。产品中可见的推荐类别大致有:社交链好友、有共同好友的人、可能认识的人、关注的人也关注的人、可能感兴趣的人等。

用户-内容回环通过不断优化两者的匹配关系,完成用户留存的重任,让用户产生“刷的停不下来”的内容消费体验。

综上,可以看出3个回环存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任何1个回环的优化都可能带动其他2个回环效果的提升,这就是我理解的抖音让我停不下来的魔力。

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在我的阐述中似乎并未提及AARRR中的变现环节,由于变现是商业产品的最终目的,所以留在《中篇:抖音的商业化及其趋势》中进行讨论,感谢大家献出宝贵的时间。

 

作者:lilyblood,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lilyblood

]]>
网易H5通用的爆款模型! //www.f-o-p.com/107006.html Mon, 19 Nov 2018 08:56:48 +0000 //www.f-o-p.com/?p=107006

 

好的创意并非不可复制。本篇文章总结了爆款活动的底层模型以及其中规律,并进一步介绍了如何进行活动运营

每个新媒体小编心中都有一个10W+的阅读梦,每一个活动运营心中都有一个刷屏梦。正所谓,十年打杂无人问,一举刷屏天下知。

很多运营人觉得刷屏这件事,运气成分很大,一般很难复制。多次做出过刷屏级内容的运营深度精选认为,好的创意可以复制。

深以为然,虽然每个爆款表面看上去各有不同,却依然有相似的底层规律可循,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成功的活动领跑者背后必然有跟随者。

刷屏的底层逻辑是社交裂变——用户促分享,这也是目前成本最低的增长方式(的一种)。即通过活动实现老客分享到自己的微信(月活10亿))为主的社交渠道,通过好友关系链的触达,实现在微信生态中的传播、获客、留存转化

目前网络上针对促分享活动策划的方法论倒是很多。常见的结论是,引爆点来自于对人性各种欲望(人性“七宗罪”)的调动,但这样说还太笼统,且只有一个引爆点是不足够的。

本文的写作目的正是尝试总结一种更为具体的爆款活动底层模型/规律,行文中会穿插一些典型病毒传播活动案例观察以佐证观点。

同时,因为底层规律可以有多种演绎-归纳方式,本文提供的只是众多思路之一,欢迎更多维度的思考和探讨。

一、底层模型

社交红利领域研究者徐志斌老师曾提出了“病毒式扩散指数”这一概念,并为此提供了一个公式:用户收益和用户支出成本比,也叫“用户的成本收益账”或“用户的投入产出比”,收益越大,成本越低,企业的产品或者活动就越容易获得病毒式的扩散,爆发式的增长,从而充分地从社交红利中获利。

病毒式扩散指数=用户收益/用户支出成本

对用户的成本和收益分解可以得出:

成本主要是参与活动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理解成本、思考成本、信任成本等。这可以理解为简单原则,人的心智天然抵触复杂的信息,倾向简单。

收益除了真实货币的收益,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概念出自《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通俗的说就是在社交关系链中来自他人的关注、认同。我们乐此不疲地消耗知识储备,发布内容(原创或转发),同时也为自己获取了社交货币,而发布一些微商、代购等无营养的内容就是在消耗自己的社交货币。乔纳·伯杰把人的社交行为归为五种:寻找谈资、表达想法、帮助别人、展示形象、社会比较。

因此,如果企业创造的内容、活动可以满足用户这5种社交心理,他们就会乐意进行传播。

对照到以社交裂变为目的的活动里:

用户支出成本=时间成本+理解成本+思考成本+信任成本

用户收益=现金及实际收益 + 塑造形象 +炫耀成就+寻找谈资+帮助别人

(注:社会比较的实质是炫耀心理,因此我将其归为炫耀成就;表达想法和寻找谈资含义相近,我将其归为一类)

因此,对于H5活动的策划者,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降低用户的参与成本,提高用户的预期收益,且收益越多,转发欲望越强,成功刷屏概率越高

1.1 降低参与成本

时间成本:从头到尾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用户失去耐心;多个操盘手表示过,H5屏数越多,用户的流失率越高,因为每个层级都会有流失;最好控制在3个页面之内,最多不要超过10屏。

思考成本:玩法上简单上手,要知道用户都是懒的,不要过度追求创意和特效让活动变得很复杂,设计一堆上下左右滑动或者按钮点击;如果路径较深,需要在产品设计上给出引导,或者干脆采取滑动的形式;比如网易哒哒借势热门影视剧出品的H5测试「解锁你的欢乐颂人设」,就采取一个页面一滑到底的设计,不需要任何学习成本,成为浏览量高达3100万的超级爆款。

理解成本:内容上直白易懂,如果文案中有行业专有名词(如“荣格心理学测试”),需要给出解释,避免晦涩;如果是测试题,应该控制题目的难度。如果活动玩法创新,可能会带来理解困难,就把活动套进场景里,比如「网易戏精Julia」就是以实习生的人设,把用户带入职场日常,引起情绪共鸣才成功流行起来。

信任成本:一个可信的活动,活动规则上尽可能透明,如果是公益类活动,要提供第三方公益机构的介绍或者证书,交代募集款项的去向,提供可追溯的途径;知名品牌(合作方如果是的话)的背书,可以提高用户的信任度。

参与成本:互动型和游戏型活动,要用巧妙的玩法设计让用户有更强的参与感,但参与门槛不可太高;有的活动希望用户UGC昵称、评论或者照片,可以生成个性化的东西,但照片不一定有现成的,应该提供一些模板。

1.2 提高预期收益

1.2.1 现金及实际利益

利益角度的活动设计不应该是单方面的获利,而是互惠。大获成功的滴滴红包、外卖红包、luckin免费赠杯等都是这个原理,分享者和看到分享的朋友都能获得优惠,不会给分享者“招黑”。

但这些红包、优惠券都建立在刚性或高频需求之上,其它产品很难复用,而且即使是滴滴红包,也烧钱不菲,引爆一时如今也效果式微。

那么利益类活动该怎么玩?

纯利益的活动带给用户的价值太低,纯物质的激励已经不再绑定用户了,需要适当附加价值观

下图为分成类活动:

此前刷屏的「网易戏精课」,就是因为有分成,让“反人性”的知识付费也成为了热门的刷屏方式,但多级分销的已经开始被微信监控,很难再激起水花,值得探索更多新玩法。

连咖啡「口袋里的咖啡馆」,好友在自己店里下单可以获得收入,这种颇有创意的形式,给电商类产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再受微商、代购、拼团的思路限制。

1.2.2 塑造形象

塑造形象的出发点是为自己打造理想人设,或者是别人眼里积极的印象,或者是标榜自己的个性、喜好,吸引同类关注。这类活动策划通常以测试类(XX测试、XX签)、知识类(XX行业报告、干货)、公益类活动落地。

下图为测试类活动:

测试类活动在朋友圈已经司空见惯,网易哒哒「我的哲学气质」、网易云音乐联合第五人格的「人格测试」,网易云音乐「使用说明书」、世界读书日刷屏的亚马逊Prime「每个人都是一本奇书」……

它们的火一方面是大众对测试这种玩法认知度高,本能对结果的好奇会刺激参与;另一方面测试结果的定制化、个性化,让参与者形成深深的认同感,代替自己向朋友表达“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分享也就在情理之中。

当然,测试类H5很多,为什么单单是这些活动刷屏?比如之前喜马拉雅也做过「好奇心测试」、网易严选联合贝壳做的「合群指数」测试,却只是小范围传播。

要么是不符合底层模型的第一条,用户参与成本太高,没有测完用户就流失了;要么测试主题缺乏创意,测试结果(体现在文案上)没有起到帮助参与者“塑造形象”的作用,文案不知所云、不接地气,甚至可能是减分的形容词(合群指数高于16%,感受一下),凭什么让用户转发呢?

说到底,测试类活动难就难在内容上,从题目到测试结果要体现信服力,特别考验专业知识和文案功底。前者可以和外部的专业人士、研究专家合作,或者从现实理论中找灵感,得到理论背书,后者则更仰赖策划者的个人能力。

我们看网易「哲学气质」测试,10个测试题,27个选项,匹配出几十个不同的形容词和主义,假设共计有30个词,则组合结果多达C(30,3)=4060种,而且都是正面的花式夸赞,足可见其内容投入了。但是这次测试有一点不足,部分选项有明显的指向性,故而你会看到即使是几千种排列组合,朋友圈好友分享的测试结果的重复概率也还是蛮高的。

下图为知识类活动:

新世相「丢书大作战」,将两万本书投放到北上广的地铁上,唤起城市年轻人对读书这种古老学习方式的热望,通过分享活动内容标榜“文艺青年”人设,寻找认同、理解和归属感。

得到花10万买下马伯庸的新作《显微镜下的大明》,免费给到自己的“亲用户”,请用户帮忙分享一个名为「仗义证」的宣传海报给自己微信好友,完全符合用户对“爱学习”、“罗辑思维粉丝”这一正向人设的心理预想。

活动也让得到的品牌价值得到肯定和提升,不只是停留在刷屏的表面,刷屏后的用户增长和产品转化数据都不错。

1.2.3 炫耀成就

通常建立在用户比较、竞争之上,通过炫耀找寻自身优越感。这类社交需求通常以游戏类、盘点类活动落地。

下图为游戏类活动:

游戏天然的趣味性,可以增加用户的代入感,通过成绩、分数、好友PK、排行榜等游戏元素,激发用户的分享欲,最好带上转发人的头像,更具有真实感和个性化。

16-17年春节期间的「支付宝集五福」,就利用“敬业福”的稀缺性,抓住了炫耀这个人性动因,引发全民晒卡和好友间的分享转赠。

微信游戏出品的「王者荣耀群排行」小程序则直接拉出直观的实力排名,引发玩家纷纷转发到微信群,炫耀自己或者窥探他人的成绩,给游戏成功引了一波流量

但游戏类活动有个弊端,用户进入游戏场景后,更关注趣味性和游戏体验,很容易忽略品牌和产品。如何把想要推广的标的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挑战点。

下图为盘点类活动:

「支付宝年度账单」,支付宝在年底会成给用户生成一个年度账单,包含这一年的总消费和分布情况等,还会有排名,关键词,成为攀比或自嘲的一种内容类型。

当然,这种盘点需有海量用户和数据作为基础,否则缺乏可信力,容易陷入自嗨,也容易陷入数据安全的争议和吐槽。

如果实在没有数据的基础,还可以有营销性质的年度盘点,比如「网易娱乐圈画报」「百度沸点榜单」。

1.2.4 寻找谈资(引发话题)

和分享测试类结果展示自己不同,这一类活动的个性化程度更强,因为它通常需要用户自己操作生成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在里面,让这个文章或图片代替自己传达一种观点,或者一种心声。

也是通过分享内容来引发社交话题,和其他人保持一种联系。

下图为创造类活动:

2018春节「汪年全家福」,有创意的脑洞活动,包含了用户参与DIY的作品生成,可以体现参与者对于家庭观念的想法和故事,容易引发好友点赞、评论;「新世相逃离北上广」属于线上+线下的传播创造活动,需要参与者在4小时之内做出“逃离”(旅行)决定,当然,很多人虽然没有真的行动,但转发也彰显一种态度,博得朋友圈的共鸣和互动。

1.2.5 帮助别人

下图为公益类活动:

爱心是人性暖的一面,展现爱心也是一种形象加分的需要,公益类活动变有了存在空间,尤其有大公司背书,效果一般不错。腾讯公益「小朋友画廊」,立意是让用户通过“1元购画”帮助特殊人群,上线当天刷屏朋友圈。

究其原因,首先它的参与成本很低,人人都能做公益,其次它用售卖作品的形式,包含对作品的欣赏和肯定,而不是怜悯和施舍,给公益赋予了新的色彩;最重要的一点,它做到了对被帮助对象隐私(照片、姓名)的保护,这是很多公益类活动所疏忽的。

二、刷屏三要素

除了上面的公式,这里还有三个非核心要素,帮助增加刷屏成功率。

2.1 创意

吸引人的活动需要不断的创意。创意,不只是主题的创意,也包括玩法的创意,比如知识付费课引入分销收入的即时反馈。但是创意不能自嗨,上线前可以小范围测试,再全量投放。

测试范围:员工、核心用户群,定向推送。

2.2 技术

2.2.1 减少制作成本

近年来H5营销出现更多创新的技术表现形式,加入了不少炫酷的交互玩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一个H5的背后,往往需要大量技术和设计工作,成本都比较高。

这时候可以多思考,如何能在一套活动模板的基础上花式复用(如网易系的N个测试)?

减少不必要的花哨动效、交互,在内容创意而非形式上出招?是否能直接复用第三方营销工具,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做出一个能够吸引用户的活动呢?

2.2.2 防封杀,做预案

很多老裂变人都在说,“每次做增长最怕的不是活动裂变不了,而是微信的政策风险(像封号,清粉,封域名等)。”

微信朋友圈单日的分享阈值约100万次(数据来自万能的大叔),超过之后就会变成仅自己可见。

针对这一点策划时就要考虑,被微信封禁之后的应对预案。

比如,是否能自行开发系统,并配有多个域名切换来防封杀?如果活动中有订单环节,如何保证用户端的体验和服务不受影响,以免引起负面反馈和投诉?

2.2.3 引导分享

一般为在H5最后环节设计分享按钮,用户点击后弹出蒙板,告知用户点右上角可以分享。

当然现在的裂变活动,多了公众号海报、小程序等多种形式,小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引导用户分享,海报更是直接把分享作为参与活动的前置条件。

当然,为了提高分享率,必要的利益或人性诱导还是要有的,不能佛系地仰赖用户的自觉,这就涉及运营如何去设计分享文案和活动环节了。

2.3 渠道

2.3.1 找到冷启动人群,精准触达

圈层固化的背景下,活动冷启动必须要找准目标用户中的超级节点。既包括他们当中的知名KOL,也包括类似《引爆点》一书中的“联系员”,即能覆盖大量“圈内人”的关键人物。这部分用户可以花钱投放,也可以采用免费资源置换,如果他们是你们产品的种子或者核心用户,那最好不过了。

比如运营深度精选团队推的网易戏精刷屏课,冷启动选择此前卖课沉淀的运营人微信群,他们的朋友圈、微信群辐射对象也都是精准的运营同行。

比如新世相的「丢书大作战」更是找到超过100位“共同行动人”,包括知名企业家,文化人,也包括知名演员和导演。总之,抓住这些超级节点、关键人物,渠道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2.3.2 控制传播的节奏,密集引爆

尽可能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发布和引导活动转发,以确保每个用户朋友圈的“传播密度”,如果有竞争的玩法数据,则要通过公开实时数据、排行榜等形式,制造“大家都在参与”以及竞争的紧迫感。

三、运营

运营其实是贯穿活动全流程的,在活动上线后更是发挥关键作用。

3.1 数据观测、过程优化

尽管行业内喜欢用“是否刷屏”,或者是否超过微信分享阈值来评价一个活动的成功。但是这里想说,刷屏不是目的,引爆不是终点,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监控数据,进一步运营转化,不能爆了就爆了,运营人为转化负责。

这个转化可能是引导下载App、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者是订单转化(比如亚马逊的《每个人都是一本奇书》在生成海报的环节,提供了购买Prime会员的入口),注意通过埋点监测不同渠道的数据。

增长黑客深谙AARRR模型,即要关注获客、激活、留存、变现、病毒传播整个流程,各环节转化率如何?如何提升新用户留存

做好新用户的承接,告知用户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提供新手引导和专属福利。

3.2 复盘

复盘是对活动过程的全盘回顾,是活动效果的验收,也是对团队成员工作成果的反馈。包括活动目标的实现情况、其它可见的效果、活动中的经验、不足、原因和后续优化方案。

多想一步,可以在复盘的基础上思考能否实现活动内容的二次传播,发挥活动的长尾效应,参见支付宝这次的锦鲤营销,锦鲤浮现后,也依然靠着一波礼物清单和对锦鲤本人的造梗在社交平台上制造着话题和声量。

一次次的刷屏活动,让网易“爆款制造机”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对于没有网易专人团队的成本投入和战略级别的支持,每一个活动都对ROI严格考究的大部分公司来说,想复制网易的成功可能难度要高的多。

以上底层模型也好,方法套路也好,这些要素决定一个活动能否形成大规模传播,但对于策划者来说,如果想达成终极目标即转化,还需要和产品定位、用户画像紧密匹配,也即,从产品潜在用户的特征和需求出发,思考如何借助活动吸引新用户转化为老用户,否则刷屏一时激动,难逃“转化”的坑,那恐怕也是徒劳。

 

作者:高了了,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了了次元

]]>
一些“丧心病狂”的截胡营销 //www.f-o-p.com/106228.html Wed, 14 Nov 2018 02:05:24 +0000 //www.f-o-p.com/?p=106228

 

《阿甘正传》里说:“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得到什么”……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可能,只要你勇于去尝试。

就像做营销一样,它并没有一个标准,每一个想法每一种创意每一次玩法都有无限种可能,敢于跳出来,敢于去打破的人总是离奇迹更近。

而营销界总有人不按常理出牌,玩起营销或俏皮、或腹黑、或撕逼、或找茬、或反转……而其中尤以“截胡营销”为甚,野心勃勃又不失勇猛机智。

今天,笔者就给大家分享几个典型的截胡营销战,光“截胡”两个字就已经够刺激了,不过当你看完这些“丧心病狂”坑对手的同行,你才发现自己 too young,too simple,不跪不行!

沃尔沃广告逆袭超级碗

超级碗(Super Bowl)是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年度冠军赛,多年来都是全美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其火热程度可以说是美国春晚了。超级碗每年吸引的电视观众比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及NBA总决赛的总和还要多3倍,可见一般。

超级碗期间,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电视台都将直播超级碗,而其30秒广告价格从1967年的4.2万美元直线上涨到了2017年的500万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0.8%,无疑是体育界最贵广告位

虽然广告昂贵,但超级碗超强的曝光能力一直吸引着众多品牌血拼厮杀。不过在2015年超级碗,汽车品牌沃尔沃(Volvo),它没有花一分钱在超级碗投广告,却赚足了最大的关注度,成为超级碗期间品牌大赢家。

事情是这样的。在超级碗比赛开始的前几天,沃尔沃在电视上播出了这样一则广告,大致内容如下:

超级碗期间,你会看到很多汽车品牌广告,但你不会看到Volvo。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会送给观众一个免费赢汽车的机会,把它送给你最在乎的人!

PS.一定要在那些汽车广告播出的同时,发送推特,写上你想送给那人的名字和他值得拥有Volvo的理由,你就有机会得到一辆全新的XC60。

沃尔沃1分钟截胡广告

对于那些已经重金卖身给超级碗的品牌来说,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WTF!但是他们一口老血还没吐出来,沃尔沃又说了:

当别的品牌想要你了解他们性能和配备的时候,我们只在乎“谁在你生命中占了重要的位置”。

这个就厉害了,坑了所有人还卖个乖。试想,当那些挤破脑袋花重金买下超级碗30秒广告的汽车品牌,正打算给观众播放他们熬了几个通宵才想出来的idea时,观众们却集体低下头发推特参与别家汽车品牌的活动。然后,再一抬头时,几百万美元的广告就没了,能不内伤吗?

不得不承认,沃尔沃这个腹黑的打法确实更会玩,典型的截胡营销。先利用电视公布活动消息,然后通过网友在互联网上主动扩散,将活动引至超级碗现场。别人万事俱备的时候,你却突然杀出来抢先胡了。

连金融时报在赛后都说这是史上最牛X的截胡!

麦当劳券券通吃

大家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等等这些快餐店都喜欢使用折扣券来做促销,这是很常见的一种营销手段。但是麦当劳就厉害了,它不仅自己玩折扣券,还想把其他对手店的折扣券给玩了。

当时,麦当劳为了推广自己新出的辣翅,发起了一个“券券通吃”促销活动,还在国内官方网站上循环播放“在麦当劳,别家鸡翅优惠券也能用”几个大字。说真的,这个活动真的是挺“丧心病狂”的。

活动期间,麦当劳辣鸡翅价格从7元下调到5元一对,消费者持任何一家对手快餐店的鸡翅优惠券,别管是肯德基也好,德克士等也罢,不管该优惠券上折扣为多少,都能享受再打9折即4.5元一对的优惠。

不得不说,这次截胡营销真的很犀利。券券通吃,真的是通吃,所有同类优惠券皆为我优惠券。不仅是扩大了自家的媒体曝光,提高了新品促销量,而且还消耗掉了对手的优惠券。

给自己开源,替别人节流,高!

再看看他们的规定,真的狠:客户出示的优惠券要进行回收或做标记处理,且优惠券在有效期内才可使用,每张优惠券限用一次。

不好欺负的汉堡王

这次故事的主角之一又是麦当劳,事情是这样的,麦当劳又开始搞事情,当时他们在法国一个仅有6700人的小镇Brioude的公路旁边竖起了一个户外广告牌,而这次他们竖了2块广告。

开车从这里走过的时候,会看到一短一长2个广告牌,短的上面提示的是“只要再走上5公里,就能吃上麦当劳了”。而另一块上面他们竟然是在给竞争对手汉堡王打广告,上面“贱贱”的写着“走258公里就能吃到汉堡王了”。

大家看出来没,真是太坏了,去麦当劳只要再走5公里,而去汉堡王要走258公里。这完全是在欺负汉堡王没那么多分店啊,估计策划人员在想这个点子的时候都笑出声了。

而且麦当劳还“臭不要脸”的在广告牌上认真标出了去汉堡王的详细路线,真的是密密麻麻,反正就是突出一个字:远。给汉堡王做这么大个广告牌,完全就是讽刺啊。

怎么办?被欺负到家了,忍不住啊,要和麦当劳撕逼吗?NO,机制的汉堡王照单全收了,远就远吧,我有方法治你!

他们在热度正高的时候,给麦当劳广告出了一个续集:一对情侣开车路过广告牌,然后来到麦当劳要了一大杯咖啡,对服务员说“因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伙明白了,一下子,麦当劳就仅仅成了一个中转站而已,汉堡王才是最终目的地。

身份立马就调转了过来!服气!

(感谢到处都是麦当劳)

看过汉堡王的1分钟回应视频,相信你更能体会到这场营销大战中汉堡王的机智,借力打力,真是被机智的汉堡王惊艳到了。

奔驰“贱贱”的生日祝福

奔驰和宝马也是一对老冤家了,相爱相杀多年。

2016年3月7日是宝马100周年的纪念日,宝马是各种活动,声势还是不小。老竞争对手奔驰一看,宝马过生日我得祝福一下啊,然后就发了一个祝贺宝马100周年的海报。得到了对手的祝福,表面上宝马该感激得痛哭流涕。

哪知道仔细一看,这其实是奔驰不失风范的一次截胡,截宝马100周年纪念日的眼球。注意这个海报下面一行文字,说的就是:感谢100年来的竞争,没有你的那30年其实感觉很无聊。

什么意思?就是说我奔驰比你宝马还要早30年,你还嫩着呢。

不仅如此,这个时候奔驰为了庆祝自己130周年还说:奔驰博物馆在3月8-13日对宝马员工免费,驾驶宝马车前来可以免费停放在博物馆广场入口处,而且餐厅为前50位宝马员工提供免费美食。在这儿,宝马员工可以了解宝马出生前30年的汽车历史。嚣张,真是太嚣张了。

(来自网友的翻译)

老牌选手杜蕾斯回首掏

每年年底,一定是热点事情频繁爆发的时候,而支付宝每年的年度账单一定是热点中的热点,自带超级流量和话题。

每当这个时候,一打开微信,你会看到朋友圈都在刷屏的晒自己的账单。一打开网页,就是各种关于“支付宝年度账单”铺天盖地的报道。一聚会,大家就在各种讨论这个话题。

特别是2017年的支付宝年度账单,由于陷入“客户默认授权”的风波之中,话题和曝光更为突出。

而就是这个时候,截胡营销老牌选手杜蕾斯上线了,借机出品杜蕾斯年度账单,带走“年度账单”大量流量。

杜蕾斯还是杜蕾斯,看见大热点机会,就是回首掏,鬼刀一开马上骚走位,配方还是原来的配方,味道也是原来的味道。

相比于一般的借势,杜蕾斯这一截胡式借势营销,马上就为它赢得了大量曝光,刷一波屏不说,还获得了广大网民的踊跃打Call。

DHL神级营销走位

全球著名的邮递和物流集团DHL大家应该都知道,和UPS、TNT等知名快递公司都是竞争对手。不过之前DHL制造的一场事件营销效果之好,堪比病毒传播……搞得UPS、TNT欲哭无泪。

当时,包括DHL、UPS、TNT等知名快递公司都在强调自己的服务快,如果只是打个广告强调自己比其他快递更快,显然不够刺激。

DHL索性把一些半人高的铝箔箱子刷上热敏材料,然后雇佣UPS、TNT等快递公司为其送货。这些箱子冰冻至零度以下时是黑色看不出异样,而当其他公司快递员送货途中随着慢慢升温,原本刷在箱子上的文字就会显露出来——DHL is faster。

够损吧?UPS、TNT的快递人员拿着自己竞争对手的箱子在大街上,而且上面还有大大的广告:DHL is faster!得有多憋屈啊……

(DHL视频)

而恰恰,快递公司送快递使命必达是他们的宗旨,不能中途丢掉,只好硬着头皮继续送。想想看,半人高的铝箔箱子,一个人抱着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简直是DHL行走的广告牌,真是欲哭无泪!

华为广告语巧妙接龙

说到手机界的营销高手,三星肯定占有一位。但是三星一定没想过,有一天会被国产手机品牌华为用“死皮赖脸”的营销手法打得欲哭无泪。

事情要从2015年3月1日说起,三星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海报上打出“What’ s next”的新品广告语,目的是为新手机S6预热。这个时候,华为出来“捣乱”了,他们紧随其后发布了“Next is here”的海报,玩起了接龙。

很明显,华为海报的意思就是“Next is华为”嘛,直接就把三星造的势给截了过去,而事情还没完。

到了4月,三星在苏丹喀土穆机场路附近打出“What’ s next”的广告牌,转向线下为S6和S6 Edge在苏丹的发布预热。而华为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三星广告旁边立起“Next is here”的户外广告。

开始是海报恶搞,现在变成真刀真枪对着干,换谁谁受得了?不过华为这一举动却是得到各大媒体疯狂转发,特别是国内舆论一边倒地偏向大华为,吃瓜群众都纷纷为华为的机智点赞。

但是三星憋屈啊,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三星之后就把那个广告牌内容换成了“Next is now”。与此同时,三星埃及也为了讨伐华为,故意选择在华为P8全球发布会同一天在埃及发布S6。

万万没想到的是,华为故技重施,继续巧妙的玩起广告语接龙。4月15日,华为在P8全球发布会后马上将广告牌更新为“Now is P8”。这一波造势,三星S6又被P8截胡,真是累觉不爱啊。

整个PK下来,华为通过广告语的巧妙接龙,截了三星一波又一波,不得不说是一次漂亮的营销战。

而三星虽然有反击,但这次也只能是认倒霉了。谁让华为一招黑虎掏心借力打力,震得老师傅是直吐血。

糖果手机之我就是跟着你

记得去年到某视频网站上看《中国新歌声》,华少的冠名商口播刚刚播完oppo的“前后2000万,拍照更清晰“,立马就又插入了一条新的广告:“本节目不是由比“更清晰更清晰的”糖果手机冠名播出”。

一看到这条脑回路清奇的广告,你就知道这是要火的节奏啊。果不其然,马上这个视频网站的弹幕区就被糖果手机刷屏了,紧接着的就是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分析文出现。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新歌声》有多火,oppo “前后2000万,拍照更清晰“这句广告有多热,很快糖果手机就顺利获得了公众的关注,开启了漂亮的截胡。

之后,胆大心细的糖果手机又在地铁里一块oppo手机广告牌旁边打起了广告,别人说“拍照更清晰”,他就打“比更清晰更清晰”。我就是跟他对着干,朋友们快来看。

毫无疑问,这种一本正经搞事情的态度,现在网络上是最喜欢的。特别是,搞的还是主打拍照功能、狂砸广告的oppo,能不成为话题焦点吗?

当然了,糖果手机的这次营销,并不是为了吹吹牛赚点没用的流量。它的整个目标人群、传播渠道、产品卖点都是拿捏得恰如其分,而高清拍照也正是他们主打的功能,后续其实也对应做了一系列更为聚焦的事件营销。

不过,这次截胡确实是迅速提升了糖果手机品牌知名度。

华帝你玩字谜我来猜

2016年5月30日至6月1日,方太为了给其新品发布会造势,匿名在《京华时报》上连续3天发布了一个“史上最难”猜字的整版悬念广告,分别出现了三个十分生僻的字,让大家玩猜字谜的游戏,并称要等到6月7日发布会才揭幕。

这样悬念十足的广告创意马上吸引了大量目光,网民纷纷好奇这是什么。这个时候同为厨卫家电领域的竞争对手华帝出现了,我们有才的华帝直接就在6月1日《羊城晚报》上针对方太这三个字也打了三个整版广告。

他们不仅把方太的三个字挨个截了一遍,还针对每个字做出了自己特色的解释:“除烟动口不动手”“蒸汽融油果然净”“精准微控聚热能”,旨在宣传了自家的魔镜智能烟机、蒸汽热水洗烟机和聚能燃气灶3个产品。

关键是他们还在每张广告下面调侃起方太:“六一烧脑玩猜字,不如烧饭陪孩子”。

华帝这一干,马上就成功获得了公众眼球,得到大量曝光,绝对是一次漂亮的小打大截胡。而方太广告创意由于提前被捅破,所以也不得不在6月2日提前公布谜底:其实就是方太的三个新品——四面八方的智能烟机、水槽洗碗机和蒸微一体机。比如“烟”字,主要为了说明方太智能油烟机“四面八方不跑烟”的功能。

与此同时,方太也是给出了回应,甩给华帝“小弟抢啥”“小弟急啥”“小弟别闹”三张海报。意思很明显,我方太才是老大嘛。

不过这次“小弟”华帝继续发挥稳定,我不跟你多说,直接也扔出三张海报“被截太方”“惊方失太”“太慢就方”。还不忘调侃:“6月7日朕很忙,没空看你方妃慌!”

不得不说,一通你来我往的广告和公关战后,整个事件的话题性和趣味性更强了,由小众话题扩散成公众话题,形成自传播。虽然华帝明显是赢家,一时间声名四起,但是我更觉得是品牌双赢,因为这比方太一家自己打广告的效果要强上太多了。

好了,看完这些奇葩们,不知道你有没有忍住不笑,或者是已经跪了?

其实截胡营销本身,也不单单是让自己赢别人输,你会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双方共同造势,实现品牌双赢。互捧互贬,不失风范。

营销没有专家,真的一切皆有可能!千万不要限制自己的思维,多看多想,你需要思考的是打破常规的点子,发现别人没有意识到的机会,然后去试试又何妨?

说不定你也可以成功的“丧心病狂”!

 

作者:木木老贼,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木木老贼

]]>
【必藏】一份完整的app产品运营推广方案 //www.f-o-p.com/105448.html Wed, 07 Nov 2018 09:18:41 +0000 //www.f-o-p.com/?p=105448

一、App运营推广定位

APP推广无非是产品想盈利模式,而运营去实践盈利模式。任何运营都围绕“用户”展开,包括“吸引用户”和“留住用户”,说白了就是:让用户过来,并留下。

  • 运营的三个阶段:吸引用户、把用户留住、让用户掏钱。
  • 运营三大核心目标:扩大用户群、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以增加收入、提高用户活跃度。

我们把运营的分工和种类进行细分,运营可以分为:

1.基础运营: 维护产品正常运作的最日常最普通的工作。

2.用户运营: 负责用户的维护,扩大用户数量提升用户活跃度。对于部分核心用户的沟通和运营,有利于通过他们进行活动的预热推广,也可从他们那得到第一手的调研数据和用户反馈

3.内容运营: 对产品的内容进行指导、推荐、整合和推广。给活动运营等其他同事提供素材等。

4.活动运营: 针对需求和目标策划活动,通过数据分析来监控活动效果适当调整活动,从而达到提升KPI,实现对产品的推广运营作用。

5.渠道运营: 通过商务合作、产品合作、渠道合作等方式,对产品进行推广输出。通过市场活动、媒介推广、社会化媒体营销等方式对产品进行推广传播。

二、App产品运营推广要做哪些事情?

前期的准备工作:

1.保证产品能正常运行;

2.明确产品定位和目标;

3.选择合适的推广渠道和方式,协调内外部的资源并制定详细的计划;

4.确定团队分工并执行。

上线初期的工作:

1.保障产品的正常使用;

2.根据运营状况,阶段性的跳转优化产品;

3.上线初期的推广策略

后期的日常工作:

1.产品的更新

2.内容运营

3.活动策划

4.用户运营

5.数据分析

6.意见反馈

如何为你的App定制合适的推广渠道和方式?

第一考虑:产品定位;

第二考虑:目标群体习惯和属性;

第三考虑:公司资源。

三、运营推广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数据指标

在APP运营推广过程中哪些数据指标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工作呢?下载量 、用户数、留存率转化率、活跃用户数、活跃时长、付费率是很多公司作为数据指标的一个考核,也是改进优化工作的一个依据。

当然,产品阶段的不同,我们关注的数据指标肯定不同。例如APP初期,我们更加关注下载量和用户数。之后,我们又会比较关注活跃用户、留存率、转化率等等的数据。所以,运营阶段的不同,我们所关注数据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目前,市场上的APP数据统计分析工具比较多,比较出名的有:友盟、百度统计、谷歌统计、talkingdata等

相关数据指标分析:

1、留存用户和留存率:

通常反映了不同时期获得的用户流失的情况,分析这个结果往往是为了找到用户流失的具体原因。

APP 获得一定用户以后,刚开始用户会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有用户流失,留存率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一般在3~5个月后达到稳定。

其中阅读资讯、社交沟通、系统工具是留存率最高的三类应用,在4个月以后的留存率稳定在10%左右。 留存率提高了,才会有更多的用户留下来,真正使用APP的用户才会越来越多。

次日留存:因为都是新用户,所以结合产品的新手引导设计和新用户转化路径来分析用户的流失原因,通过不断的修改和调整来降低用户流失,提升次日留存率,通常这个数字如果达到了40%就表示产品非常优秀了。

周留存:在这个时间段里,用户通常会经历一个完整的使用和体验周期,如果在这个阶段用户能够留下来,就有可能成为忠诚度较高的用户。

渠道留存:因为渠道来源不一,用户质量也会有差别,所以有必要针对渠道用户进行留存率分析。而且排除用户差别的因素以后,再去比较次日,周留存,可以更准确的判断产品上的问题。

2、活跃用户:

用户每天既会不断新增,也会不断流失,如果单独只看每日活跃用户数,是很难发现问题的本质的,所以通常会结合活跃率和整个APP的生命周期来看

活跃率:是指活跃用户/总用户,通过这个比值可以了解你的用户的整体活跃度,但随着时间周期的加长,用户活跃率总是在逐渐下降的,所以经过一个长生命周期(3个月或半年)的沉淀,用户的活跃率还能稳定保持到5%-10%,则是一个非常好的用户活跃的表现,当然也不能完全套用,得视产品特点来看。

3、付费率:

指一个app付费用户相对总用户的占比。即充值人数/注册人数 *100%

注册用户付费率 = 总注册 / APA

平均在线付费率 = ACU / APA

活跃用户付费率 = UV / APA

总结:一个好的运营首先要从产品出发,要明确产品的定位,其次是明确用户群的定位。接下来才是进行推广,经过合理对推广运营从而达到留住用户的目的。最后通过数据统计以印证自己推广是切实有效的。正如上面所说的任何运营都围绕“用户”展开,最终目的就是让用户留下来。

一个App从开始运营到结束,要做的事情:

1.App运营阶段

2.APP定位

2.1 定义APP所属关键词

2.2 组织对会员(厂家企业)有价值的内容或是服务

2.3APP会员(厂家)卖点

3.APP启动(2014年10月-2014年11月)

3.1人员配制

3.2收集潜在会员、厂家资料

3.3进行线下的推广营销

3.4 APP编辑的工作

4.团队建设(1-2个月)

5.App推广(从产品正式版开始,大规模推广从A轮融资开始)

5.1行业APP广告交换

5.3产品关建词竞价排名

5.4行业网站广告直投

5.5软文宣传

5.6长尾关键词优化

5.7效果分析,经验总结

5.8流量分析

6.APP盈利(A轮到B轮要开始考虑盈利)

6.1 通知组织活动来搞人气

6.2 通过会员费或是增值服务

6.3 展会服务、广告代理

6.4 B2B

6.5 APP广告

  1. 执行计划表

  2. 软文推广说明

8.1 软文推广的作用

8.2 软文写作参考标准

  1. 论坛推广说明

9.1 何为论坛推广

9.2 论坛推广的效用

9.3论坛营销推广四步

10.网络广告说明

10.1 网络广告概述

10.2 网络广告媒体选择策略

10.3 媒体选择范围

10.4 广告形式确定策略

  1. EDM营销推广说明

11.1 邮件营销的优势分析

11.2 APP邮件的注意事项

12.APP收费标准

总则:结合自身优势资源,一切以吸引行业相关企业作为行网会员为目的。

APP运营阶段

APP定位->APP启动–>APP宣传->APP建设 ->APP赢利

APP定位

1、定义APP所属关键词

跟行业相关,跟产品相关的。写出10个以上(例如:上游产业、下游产业等)长尾关键词跟以后编辑文章以及做SEO优化、ASO优化、线上广告推广有密切关系,同时需要考虑主营业务、APP内容、以及受众、和搜索量。关键是尽可能多的写出多一些,到时可以做一些筛选。

2、组织对会员(厂家企业)有价值的内容或是服务

每一个APP都有主要的运营方向和定位,前期不建议定太多的方向和服务,以防以后精力受限做不好等于不做。所以,建议前期先择一到二个服务方向去做,内容的话,如果有精力和资源可以都放一些,如果没有精力的话也是选突破一到二个方向。前期也可以做一些了解,那些目标会员或是客户希望得到哪些资料和内容,针对性去做这样会好一点。

3、APP会员(厂家)卖点

这是核心问题,把之前的事情做完了,就需要把特产行业了解一下,把那些优势和卖点形成书面资料或是广告资料或是电话脚本。这样子就可以去做下一步的事情了。

APP启动

1.人员配制

编辑要求:经常上APP,会使用Office,会对HTML进行排版编辑,有一定的互联网经验,有一定的文笔。

编辑:主要负责APP内容维护及线上推广工作;

2.收集潜在会员、厂家资料

1.客户资料,包括但不限于邮箱、电话、传真、具体地位)

2.通过线下关系收集

3.通过阿里巴巴企业库

4.通过搜索引擎

5.收集邮件是有专门的,可以让它不断在网上找,然后收集起来。

6.通过腾讯qq空间,微信,微博,客户端等超大流量社交网站进行资料采集。

3.进行线下的推广营销

前期主要是吸引厂家加盟,这时需要列出所以针对厂家加盟的卖点,然后进行会员广告的销售!最好是写出电话营销脚本或是宣传单页。

a)先将有一定关系的厂家或是经销商拉进来,然后通过客服人员进行线上或是线下营销将大量相关厂家拉进来。因为厂家是免费加盟的,可以尽可能多的拉一些,对于重点厂家可以赠送一些门户广告位

b) 主要是吸引会员加盟,前期可以是免费的,主要将一些网站会员的卖点价值提高一下,对潜在客户进行宣传,方式可以有:电话、传真,Email,纸制宣传单信 件手段来做,同时统计一下每一种宣传效果,选出一种最有效的宣专方式,然后就可以大量以这种方式去操作,给客服人员每日做出量化考核。评估工作效率。

4.APP编辑的工作

1)围绕APP关键词收集相关,或是从线下渠道收集资料发布在行业网站上,要注意突出关键词以及产品。

2)互联网一直是以内容为王,如何吸引用户还是以优秀的内容为主,所以尽可能的能发布一些实用的,有价值的行业文章。保持更新,每天每个栏目都能得到新发布的文章。

3)关键词优化,尽可在内文能突出关键词,做好锚点

团队建设

在原有基本上添加一名客服和项目经理;分工明确,责权落实;人员考评,尽可能的科学,公平,合理;根据业务需要增配人员,工作量加大时需要及时补充人员;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人员素质;有长远的人员规划以及激励方案。

APP推广

1.行业网站广告交换

当APP有一定的流量时,可以找一些相同规模的同行APP交换广告,即在你的APP上做对方的广告,在对方APP上做你的广告。这样可以不用花钱即可得到一定的广告效果。

2.产品关建词竞价排名(SEM

你可以有效控制预算来做广告。

3.行业APP广告直投

找出一些有流量,有影响力的相关行业网或是相关网站,在他们网站上直接投放广告。

4.软文宣传

让专业写手为APP一到三篇专业软文,同时发布到专业到APP上。

5.长尾关键词优化(网站SEO)

根据APP的定位列出尽可能多的长尾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必须跟APP的方向、产品或是服务相关,相结合,然后我们可以针对这些关键词做一些SEO优化。通过关系网直接或是间接宣传行业门户;群发、定阅、报纸等手段;专业杂志报刊广告。

6.效果分析,经验总结

对活动效果进行跟踪,统计做出一些数据分析,总归一些经验;对活动的宣传效果进行分析统计(主要依靠流量统计);对于参与厂家进行回访了解情况;对于不足之外需要讨论如查改进。

7.流量分析

流量分析可以让你知道你的客户从哪里来,关心什么内容等,对APP运营是一个很好的数据参考。我们主要可以分析以下数据:

a.每天的关注数据,它代表着来你APP的独立用户和点击量,关注数据可以理解成为每个用户到APP的翻看量,而翻看量越大,说明APP的吸引力越大,也就是粘性强。如果这个值小于4那就要注意内容建设了。

b.来路流量:可以看看客户从哪些平台点过来,哪些平台的链接比较有效果。这里同时也经常被用做广告效果分析,看一看投放哪种广告的效果比较好一些。对于些来没有什么来流的广告,就可以考虑撤消了。

c.搜索引擎:可以看看对哪些搜索引擎的优化效果好。

d.关键词:看看用户关心什么,以及哪些关键词优化做得好。

e.查看/浏览页面:看看用户看得最多的页面是哪个?这里是不是可以挖掘些有用的价值。因为有些页面流量是有时效性的,当时间过了,流量也降下去了,可以让你抓住在流量高的时候抓住商机。

f.入口页,这些页面经常是被直链或是优化做得比较理想的页面,可以学习或是在这些入口页面上做一些营销上的事情。

g.根据流量数据,我们可以对推广方式以及APP内容做一定的调整。

等APP的人气和知名度上来以后,我们可以偿试提供一些收费服务。

8.信息流广告

一是社交信息流,社交信息流包括腾讯广点通;在腾讯的QQ空间和微信里展现的一些广告,但微信公众号文章底部的不算信息流。你在QQ空间里面看到的广告就是信息流广告,QQ空间里面信息流展现的位置和友好度都是很好的,所以说广告好不好看广告展现的方式。还有新浪粉丝通,在新浪微博里面和QQ空间是类似的。陌陌也推出了自己的信息平台陌陌信息流。还有比较传统的天涯,可能有很多90后不知道天涯,在传统PC时代天涯基本上有一段时间就是社交的代名词,相当于现在的微博微信,而天涯的群体年龄基本上在30岁-50岁之间。

二是新闻信息流里,有腾讯智慧推,新浪扶翼、今日头条、UC,UC给人印象比较深的是浏览器,经过最近改版之后已经变成了一个浏览器+新闻头条的产品。UC在移动端的用户量相当大,前4个是目前在市场上量比较大的。

APP盈利

APP的赢利有多种方式方法,但是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种,当APP人气上去以后,其实APP的赢利是水到渠成之事。下面有几个方面可以去考虑。

1、通知组织活动来搞人气

活动本身就是可以赢利的项目,如果操作得好,活动可以成为APP的一道招牌菜,在全国各地全面开花,光是这些,估计都可以赚不少钱。而且可以将APP分支不断延伸,公司影响力不断提升。而且这样一来,APP人气就可以有效得到提升。

2、通过会员费或是增值服务

会员本身也是赚钱的项目,只要能提供会员们感兴趣的内容或是服务,让他们在其中可以获利,那么从他们那里收取少部份的服务费是非常容易,当会员数据成长到一定程序,赢利变得很自然而稳定的事情了。以后我们还可以想出一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来进一步提升APP赢利能力。

3、展会服务、广告代理

由 于APP自已的活动举办的好,可以光以这个项目为线下企业组织各种活动,或是展会,或是以APP名义在做展位和宣传,相信可以帮助到线下成员企业。同时广 告代理也是可以操作的,在前期在一些专业性网站或是媒体投放广告,积累一定的操作经验以后,以网站名义可以帮助线下会员企业做一些广告宣传的项目。

4、B2B

直接通过APP卖产品,不管是卖谁的,赚钱方式是直接的,关键是APP需要有一定的人气和知名度。

5、APP广告

APP 如果能达到一定的知名度和公信力,APP广告应该是最容易操作的一个赢利项目了。这时候,应该对APP广告位进行一些规化,排版。对每一个广告位的广告效 果进行一些测试,然后定出每一个广告的报价。广告位在空余的时候尽可能做一些自己的广告或是公益性的广告,不要让它空着。

但是仍然需要做出一个广告报价页 面,以及说明那些广告位是可以投放的说明。前期广告位可以以赠送、配送等方式先放上去,后来可以先以低价方式做一些尝试,如果APP人气上来了,知度度上 来了,APP上的广告更多是一种知名度,实力,形象的宣传了,这时候价格就可以提上来了。

软文推广说明

软文营销推广是中小企业现阶段赖以发展和对外推广的最优选择,通过软文推广能够带动企业销量的快速增长。通过软文营销推广创建的是企业品牌价值,这样带来的客户比一般推广方式更有黏性,如果你的产品或服务很好,通过客户的口碑传播还会带来更多销量。

A. 软文推广的作用

软文推广是硬广告的有效补充

软文是以引导性的思想传达,润物无声地将产品信息灌输到消费者的头脑中。以目标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切入消费者内心,并在消费者经常密集的地方进行软文教育, 打动消费者,最终促进消费行为的一种“软”营销。软文营销的成本远低于硬性广告,但综合效果与性价比却远高于硬性广告。进行企业宣传和推广时,如果软文推 广与硬广形成有效互补,往往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王老吉、必胜客等便是非常好的例证。

软文推广在抢占消费者心理方面独具优势

软文是抢占消费者心理的最佳途径。原因是,软文形成之前必定是经过不断分析、调研、研究消费者的需求特征,根据需求提炼产品或者服务的核心价值和卖点,寻求切入点,将产品、服务信息更巧妙地植入文章中,这样的软文才能更好的发挥销售优势,带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创口碑,树品牌

在 互联网时代,口碑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当人们对铺天盖地的APP广告熟视无睹,审美疲劳时,通过口碑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消费者对漫天广告的不适感。好的 软文不仅吸引消费者浏览和阅读,甚至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广泛传播,从而形成巨大的口碑效应。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的演进,网络中的邮件、聊天室、论坛、网 站、博客等一方面加快了口碑传播的速度,另一方面消费者有目的地搜索,有很强的针对性,既避免了不可预期的时效障碍,又使口碑传播有了质的飞跃。

软文能带动群体效应,便于打开市场

如果APP用户在一个地方看到企业的相关报道,在不知不觉很多地方都看到同样的相关报道,包括服务、产品、企业文化、市场流行等各方面的报道。众口铄金,消费者想不相信都很难,自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就形成了群体效应,在积累大量消费群体同时,也打开了销售的大市场。

B. 软文写作参考标准

一)、标题

软文的标题要紧贴主题,突出核心内容和表达意图,要具体不要抽象,要简洁不要繁杂。以下总结了几种比较引人注目的标题形式:

1、热门关键词式标题

用热门关键词造势的软文标题,直接点明文章内容的中心。例如:“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口碑网资产注入淘宝网”、“全新百度统计系统福尔摩斯正式推出”等等。

2、数字式标题

在标题里加入一些匪夷所思的数字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例如:“100篇2014年最流行的软文模板”,“揭密你为何不能网络赚钱的10大原因”等等。

3、经验分享式标题

别人的成功经验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学习。一般以如何、怎么样、浅淡、揭密、秘决、经验、忠告、某某方法技巧等开头或结尾的文章。例如:“教你如何选择价廉物美的****产品”。

4、借用名人、名站效应

例如“奥巴马访华衣着有技巧” 行业精英、政要富商、体育明星、网络热门人物都是人们炒作的重要对象。

5、提问式标题

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关注,从而使消费者发生兴趣,启发他们思考,产生共鸣,留下印象。例如:“京东为何越亏越不怕?”

二)、主题

写文章一定要有中心,要有主题。选好切入点,把需要宣传的网站、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信息嵌入到文章内容中。一个好的切入点才能让整篇软文看起来浑然一体,把软性广告做到极致,宣传效果才会出来。

三)、内容

逻辑性强

文章内容条理清晰、一目了然,紧扣标题进行表述。层级要分明,段落要清晰,重点要突出。文章正文要从不同方面反映主题,可以采取添写小标题的方式,分段叙述,这样才能使文章有条有理,脉络清晰。

真实性

软文最忌漫无目的的混乱编写。有号召力的软文,语气措词必须礼貌,既要使人感到亲切,又要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口气平和的广告往往易于被消费者接受。

不要硬性植入广告

软文最好的方式是把宣传的意思自然融入到文章中,硬性植入网址和链接只会让消费者更反感。插入文章里的链接,一定要选择一个过渡的句子进行协调,不要太直白地插入网站链接。

论坛推广说明

1、何为论坛推广

论坛推广就是企业利用论坛这种网络交流的行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发布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从而让目标客户更深刻地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达到宣传企业品牌、加深市场认知度的网络营销活动

成功的论坛推广如同核裂变的源泉,数以亿计的网民在论坛上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看法,而民众言论组成的浪潮通过网络往往可以产生类似病毒传播、 甚至山洪涌泄的效果,因此论坛被认为是 “营销新媒体”,具有极强的低投入高产出的营销优势。

2、论坛推广的效用

用论坛推广的是商品,它能引导销售。在论坛推广的时候要根据商品的特性选择论坛进行推广,这样目标群体就会精准很多,也就会提高销售量;

如果帖子够吸引人,能快速给网站带来较大的流量和访问量;

论坛互动性强,通过论坛传播,可提高企业曝光率,提高网民对产品和企业的认知度;

论坛都是按照主题分类,产品与用户定位明确,因而在相对应论坛开展推广可提高营销效率与转化率。

3、论坛营销推广四步

第一步:客户分析

怎样不露痕迹地抓住手机用户的心是论坛营销的关键所在。企业在进行论坛推广之前,首先要进行目标客户分析,要研究客户属性,了解目标客户经常去哪些论坛、 对哪些主题比较感兴趣。企业只有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进行主题策划和论坛选择,通过论坛跟客户互动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步:提炼传播点

卖 点不等于有效传播点,产品的优势或卖点不一定可以通过论坛很好地传递。例如某款笔记本的卖点是外形时尚,但如果仅将“外形时尚”作为传播话题组织论坛软 文,恐怕不会有多少关注。有效传播点其实就是论坛的噱头,有噱头的帖子被搜索引擎收录以后点击量会非常大。凡是标题中带有 “现场”、“震惊”、“最牛”、“惊爆”等词的帖子,会首先吸引网友的眼球,而 “草根”、“原创( YC)”、“实录”都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类帖子。

第三步:创造话题

针对目前社会或APP流行热门的话题,在论坛组织专题讨论,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文章的整理和发布,形成某个热门话题的关键讨论地,那么搜索引擎有可能会认为你的网页很有价值,搜索排位自然也会靠前了。

一、以生活为题材,如生活奇闻逸事、亲情关系;

二、以明星、 关键人物为题材,切入点可大可小;

三、以新闻和社会热点为题材。如房价波动、金融危机、企业过冬等皆可,也可利用新产品试用或礼品赠送等方式激励APP用户参与。

第四步:选择阵地

在选择论坛的时候,应该关注该论坛的人气和流量,也就是论坛的权重,比如天涯论坛,百度贴吧都是很不错的发帖站点。不同的论坛各有其特点,需要了解其规则和营销底线。权盈根据客户网站的特点和推广需求,选择推广的精准目标论坛和板块。

网络广告说明

1.网络广告概述

网 络广告就是利用网站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的方法,在互联网刊登或发布广告,通过网络传递到互联网用户的一种广告运作方式。网络广告以其价格便 宜、统计准确、互动交流、跨越时空、图形生动等特点,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出魅力无穷的网上商机。

2.网络广告媒体选择策略

所谓网络广告媒体选择就是对你所要发布信息站点的确定,甚至包括具体页面位置的确定。不同的站点有不同的受众对象,所以媒体的选择对网络广告的最终效果影响很大。

广告媒体选择策略:

Ø具有较高的目标受众比例;

Ø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形成品牌互补;

Ø广告表现可承载性;

Ø广告效果的可监控性;

3. 媒体选择范围

a、综合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利用综合性网站的大流量优势,在短时间内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知晓度;

b、社区网站,利用这些颇受社区人员欢迎SNS网站的受众集中特征,辅以高频次的广告播放,极有针对性的向精确目标受众传递广告信息,有效地提高了广告到达率;

c、各大论坛,这是网民发表自己意见的主要行网,在社区上很容易形成对某个产品或企业评论的较强“声音”,从而对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产生导向作用。

4. 广告形式确定策略

网 络广告具体形式有新闻组式广告、条幅广告、游戏式广告、背景品牌式广告、交流式广告、弹出式广告、旗帜广告等。网络广告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形式都有其各 自的特点和长处,因此选择恰当的广告形式对吸引网络浏览者、提高浏览率,树立企业及产品形象、建立声誉,促使潜在顾客购买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广告目标选择网络广告的形式。如果企业的广告目标是品牌推广,可以选用旗帜广告、按钮广告等形式;如果企业广告目标是树立企业形象和产品声誉,要选用微型网站广告和主页型广告;如果企业广告目标是商品促销,选择游动式广告。

根据广告对象选择网络广告形式。如果广告对象是以年青人为主,可选用互动性较强的游戏互动式广告;如果是企业的忠诚客户,则选用制作屏幕保护程序广告或墙纸广告。

根据广告费用预算选择网络广告形式。如果预算充裕,可选用丰富媒体广告,预算紧张,选用文字链接式广告。

根据竞争对手情况选择网络广形式。通常竞争对手采用什么形式的网络广告,企业也应采用相应形式的广告,并且最好还要有所创新,这样才富有新意和吸引力。

EDM营销推广说明

A 、邮件营销的优势分析

最近几年是邮件营销(EDM)市场爆发的序曲阶段,邮箱普及和EDM的自身优势,成为EDM市场被看好的主要原因。来自第三方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个人邮箱 数在2010年达到5亿,而全球企业邮箱数也达到5.7亿。范围广、成本低、效率高、精准度高,这些优势使得邮件营销成为网络营销手段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方法。

邮件群发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您的产品信息投放到海量的客户邮件地址内。让您的企业品牌名扬中外,让您订单倍增且零成本、高效率,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尽先机!

1、Email营销的成本优势

Email营销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成本低廉而效果显著。

2、Email营销可获得连续推销的机会

Email 营销可以让企业与客户保持常效联系,公司一旦有新产品,就可以通过邮件的方式进行宣传。而且邮件具有直效针对性,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发送不同的营销收件, 针对性强,效果也就更佳!这比任何一种方式都简单和划算。如果用户是因为某个关键词来到你的网站,有可能浏览几下就走了,并且不会再来,也不会记得你网址 是什么,这样就白白损失了一个潜在的用户。如果用户来到你的网站,你通过一些礼品券或者书之类的礼物送给他,前提是让他注册邮件,那么他会很愿意。

3、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

与 一般的产品(或服务)促销手段不同,Email营销在实现促销职能的同时,能够明显促进与顾客的关系。以常用的刊物为例,有研究表明,网站上提供的刊物比 网站本身的营销效果更好,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刊物和用户之间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同时也在网站和用户之间建立起一个互相交流的渠道。通过刊物直接将 信息发送到用户的邮箱中,会产生用户和网站长期互动的关系。

4、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Email 营销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预先选择有用的信息,当不需要这些信息时,还可以随时退出,不再继续接收。因此,在 Email营销中,用户拥有主动的选择权,正是因为用户自己选择的信息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相关,因而对接收到的信息关注程度更高,这是Email营销获得 较好效果的基本原因。正是因为这些优点,Email不仅成为重要的网络营销手段,有助于品牌推广和促进销售,同时也成为维持和改善顾客关系、开展顾客服务 的重要工具。

5、有针对性的目标客户群

邮件 营销的客户一般都是较精准的部分人群,他们来到你的网站一般都是和这个行业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再者,能填写邮件地址并允许企业发送邮件的人一般都较关心 该行业的产品走势或新闻动态。他们是潜在消费者,我们要做的只是选择合适的时机把合适的信息传递给他们就可以了。这类客户一旦成功购买第一次,往往就会成 为你的忠实用户,并且他还会去影响身边的人,免费为你宣传。

综上所述,邮件营销以其成本低、投递速度快、精准性、个性化易操作等优势成为最有效的营销手段之一。在经济低迷、市场预算紧张的当下,邮件营销对许多企业就更加有吸引力了,而企业邮箱也自然成了企业和现有客户沟通最常用的渠道之一。

B 、网站邮件的注意事项

1、邮件主题

  • 邮件主题中要体现出邮件内容的精华、品牌或者产品信息;
  • 邮件主题中要包含丰富的关键词;
  • 一般说来,邮件主题保持在8-20个汉字范围内是比较合适的。

2、邮件内容

  • 将公司logo固定在同一位置,可以是Email顶部的显眼处(但不要太大,占据整个屏幕);
  • 尽量使用统一字体;
  • 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注意不要强加给客户太多文本信息;
  • 巧用图片作为内容补充。在选择图片时,要挑选那些简单、易于理解,并且与正文内容有直接关联的图片;
  • 邮件信息内容要有针对性,是客户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

App收费标准

1、广告费: 首页广告(2-3万/年)、频道广告(1-2万/年)、标王广告(10000/年)、内页广告(5000/年以内)等

2、会员费: 高级VIP会员(2000元/年)、VIP会员(1580元/年)、采购通会员(580元/年)普通会员(免费)

3、竞价搜索:按关键词搜索时,竞价点击付费;排第一位付多少,排第二位多少等 (如:百度、谷歌等)

4、关键词连接:关键词直达会员商铺或会员网站服务

5、名家访谈:对知名企业、企业家进行宣传报道(几千到几万不等)

6、贸易:行业网站是以第三方身份出现的,平台上所有的供求信息第一个知道的就是本企业;可以为本企业带来客户。

7、授牌费:针对手机门户网站的会员,单独授牌;提高会员的荣誉感。

8、后期杂志:杂志广告费、文章报道费等

9、吸纳风投:会员达到一定数量,可找风险投资商入驻。

10、上市或整体转让(套现走人)

 

作者: 懒阳阳 ,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 懒阳阳

]]>
流量思维:一个公式让你“玩转”微信裂变活动 //www.f-o-p.com/103931.html Fri, 26 Oct 2018 03:26:28 +0000 //www.f-o-p.com/?p=103931

 

一、裂变的基本要素

“裂变传播”并不是万能灵药,创投圈充斥着所谓的“幸存者偏差”,我们看见的往往都是最终成功刷屏的案例,而大多数无疾而终的,则根本来不及进入我们的视线。

下面,就让我们做一个“工具箱”,让你自由拼盘。

总结了一个工具,简称为5w1h1t公式,具体就是what、who、where、when、why、how、tool。

再具体点就是:

“裂变=易传对象+传播渠道+传播动机(诱饵、催化剂)+时间节奏+传播主体(超级节点)+玩法+工具”

1. 易传对象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在互联网上裂变。

就像《引爆点》一书中说的:

流行的事物首先本身要有很强的“附着力”,才能很容易得到传播。

试想:如果今天你做一个政府高精尖且非主流领域的大工程,想要在网上裂变传播,这可能吗?

仅仅让人们弄明白这是什么都需要巨大的成本,更何况根本上与他们的兴趣和直接利益无关。

在网上裂变的东西都有如下特征:

  1. 本身有炒作点。新世相课程的刷屏,首先是因为新世相确实是一个多次刷屏自我证明的公司。拼多多的拼团爆发,首先是因为总能推出让人根本抗拒不了的低价诱惑。和传统互联网理念一样,产品本身过硬,自带流量和气场,永远是第一位的。
  2. 社交属性强。传播过程能融入人们的社交互动中,自然而然毫不违和。礼物说的小程序、连咖啡的福袋、成长咖啡,本身类似朋友之间随手送出的红包,朋友印象的群印象、熬夜王者、朋友星座小程序,都是朋友之间互相撩拨社交心理g点引发分享高潮,而拼多多的拼团,更像是举家带口一起互动游戏的活动。
  3. 形态轻,执行成本低。如果一个裂变发出去,执行起来居然要极高的履约成本,那火爆的那一天,也就是发起者噩梦的开始。如果中间不凑巧被张小龙爸爸疯了,那就等着一堆官司跑上门吧。好的裂变一定要非常轻,边际成本无限压低,最好不存在。

基于以上几点,实际上已经跑通的有:

  • 知识付费卖课程,比如:网易精选课、新世相营销课。
  • 聚合平台卖会员(优惠券),比如:三联中读会员、知乎读书会会员。
  • 连锁平台卖标品(网红爆品),比如:抖音火起来的答案茶和小猪佩奇。
  • 连锁平台高产能,比如:连咖啡以“咖啡车间”模式降维打击,咖啡车间的边际成本远远低于咖啡门店,很容易低成本规模扩张,在占据成本优势的同时已经开始盈利,这就确保了足量的产能。毕竟作为创业公司,他们不可能砸钱铺门店、烧钱做广告,以星巴克模式打星巴克无异于人傻钱多死得快。

2. 裂变玩法

我们常说,这世界上最赚钱的办法,都写在刑法里。那么在社交网络中最容易收割流量的方法,一般都写在微信的禁令中,尤其是张小龙爸爸深恶痛绝的“诱导分享”那里。

最常见的打法有:

  1. 拼团:这个看拼多多就行了,不赘述。
  2. 分销:这个稍微走歪一点就能扣上“传销”的骂名,基本的手段看那些刷屏课程就明白了:你买我的课程,生成一张二维码海报,别人通过你的海报购买了,你获得提成。
  3. 求助:抢火车票,请朋友帮忙加速。游戏玩死了,请朋友帮忙复活。
  4. 测试:这也是张小龙深恶痛绝的,测一测我的心理属性、测一测我像哪个动物、测一测我人生的关键词,测成了生成一个逼格海报,当然要放到朋友圈显显了。
  5. 创作:裂变的发起者制造一个创作的工具,让用户自由发挥,精心制作的作品肯定要发朋友圈了。从足记的大片模式,到风靡一时的大字,到最近流行的“我的卧室画”,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一定要记得作品上加二维码了。
  6. 打卡:另一种装逼模式,今天为我又读了几本书,今天我又背了多少单词。
  7. 逗趣:适合朋友间逗乐、整蛊的一切,最好是能赚点零花钱的。趣拍卖,拍卖一下我的晚餐时间。匿名聊聊,你有什么悄悄话想偷偷对我说?
  8. 礼物红包:前面说过,礼物说的礼物金、连咖啡送出来的万能福袋,都是典型的礼物模式。还记得一段时间刷屏的支付宝口令红包吗?
  9. 认领养成:让用户认领一个宠物或其他独特的东西,在养成的过程中,用户倾注了感情和心血,也会把相关的一切都发到朋友圈。旅行青蛙恋与制作人,甚至蚂蚁森林,都是异曲同工,当年刷屏的腾讯公益画也是这个道理。前朋友印象产品经理创业做的猫卡小程序,就是用这个模式裂变, 2 个月拿到祥峰和经纬的高额融资
  10. 福利任务:有个牛逼课程免费领,不过你要完成任务:先关注一下,发个海报。
  11. 抽奖寻宝:分享后出现一个抽奖转盘是最初的形态,而集五福这样的“寻宝收集”,更可以激发持续地使用。
  12. 投票拉票:这是求助的变种,还记得那些微信群里求投票的好友吗?
  13. 立场表达:我是陶渊明,你是菊外人!

3. 催化剂

仅仅设计一个机制还不行,还需要通过一些“催化剂”让事情尽快发酵。

比如:

  1. 增加外在压力:限时特价、浮动价格。
  2. 增加内在动力:建立kol比赛机制,随时排名评比、追加奖励,或者利用朋友之间的嫉妒和好胜,比如:朋友猜猜里“谁最懂我”排行榜,就让男生们争相证明自己是和女神最灵魂契合的人。
  3. 蹭名人热点:利用近期发生的名人热点,把握受众的情绪波动。
  4. 利用形势变化:比如:今天的星巴克已经不再是小资们显逼格的第三空间,天天嘈杂吵闹如茶话会。挑战者连咖啡们开始玩外卖模式,把逼格转移到办公室里。

4. 诱饵的设计

所有的模式,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别人凭什么帮你传播,一定要有诱饵。

(1)钱,一定是钱

要么,一个牛逼的产品限时免费。要么,一个看起来很贵的产品忽然又了惊人的低价。要么,就是分销分成惊人,卖出去两三次就回本了。

案例:参与过网易刷屏课的kol们,一定都记得当天打开微信,满眼都是“收钱进账”的推送,这种赚翻了的即时反馈很容易打鸡血。

(2)名,虚荣心

就是所谓的“社交货币”,发出去立刻有了逼格,发晚了就落后了。

比如:用知乎新青年h5 做了次测试,生成一张图,感觉太像自己了,感觉自己逼格太高了,立刻就发朋友圈。

(3)好玩,好奇别人的反应

前面说的逗趣、礼物等,都是给用户更丰富的工具去社交,去带给别人更多的惊喜好玩。

还记得那些整蛊玩具吗,匿名聊聊、群印象、求告白信……

(4)关系,增进和别人的交流沟通

其实你只是给了个由头,他想撩她很久了,正好。

前段时间的求告白、看看谁和我最配小程序,都是典型。

(5)产品本身过硬

这是最基础的前提,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如果产品本身不行,营销大于产品,就会引发恶评,结果用户会因为惧怕变成朋友圈“传销者”而不便参与。

比如:连咖啡的福袋,背后是丰富的sku,白天咖啡厅晚上小酒馆,从咖啡到莫吉托都有,这样就充分满足了用户不同场景的需求,以需求为中心,你送出去他用得上。

5. 流量汇集的路径

如果流量爆发而来,应该汇集到什么位置,用什么姿势收割流量呢?

  1. 购买页:这个打法最直接,直接拉用户去下单,流量迅速变销量成现金。这种打法简单粗暴,发起者显然也没计划做长期的流量留存
  2. 微信群:用户参与之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群二维码”。这里的目的就是建无数个垂直群,把流量收拢在你的群矩阵里。缺点有两个:群容易死,也容易引发不满用户撺掇大家群起闹事,新世相里一堆群求退款就是先例。
  3. 公众号或app:这是常见的打法,你买了张伟的课程,下一步马上是提示你下载“新世相读书会”获取。你买了十大视频网站会员权益只要几十元,结果提示你去下一个app。
  4. 个人号:这是一种非主流的打法,注册一堆机器人号,每个号都加满好友,这样也能形成流量体系。

6. 常见工具

眼下这类工具很多,玩的很6,老老实实地写爆文收流量已经是老黄历了,现在流行黑科技。

  1. 自己研发的小程序或h5,足够牛逼你就自己做呗,一切按需定制。
  2. 群工具,各种建群软件、群控saas、群机器人、群互动插件,帮你玩转社群
  3. 基于目标任务的裂变工具,各种某某宝、某某分销、某某裂变,帮你把分销、拉人之类的流程模版化。
  4. 知识付费工具。比如某某通、某某微课,都会有很多分销裂变的赚钱插件。
  5. 个人号机器人工具。比如某某工具,可以帮你规模生成和控制一堆机器人号,对话、拉群样样精通。

如果说,产品能够形成长期流量,是因为实用抓住了高频刚需,或者娱乐内容令人上瘾。那么利用裂变做流量,则是脉冲式、运动式的,一次次运营活动的驱动,最后最好还是能找到一个实用或娱乐功能一起托底。

假使,你已经把上述裂变的机制设计完成,各个要素均已经具备。是不是接下来就等着登上人生巅峰,躺着也能赚钱了?

没那么简单。

张俊,微信公众号:阿辩论(ID:bianlunlove),上海帅醒科技创始人兼CEO,专注TMT领域产品开发和商业分析,运营争鸣辩论(全国大学生)组织和sns lab社群,事件营销操盘。

二、裂变的挑战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裂变”这条赛道,玩起增长黑客的时候,问题也渐渐开始显现。

1. 与微信赛跑

大多数刷屏都发生在微信、特别是朋友圈,而这明显是张小龙最不能容忍的。微信狠起来,连自己人都疯,更别说你们这些想要火中取栗、与虎谋皮的流量党了。

  • 涉及诱导分享,封了!
  • 涉及测试类,封了!
  • 涉及不良敏感信息,封了!
  • 朋友圈访问量突破阈值,封了!

微信要封你,需要理由吗,怎样都能封。

所以当一个裂变火了的时候,他也大概率要被微信封杀,带头的更是可能被盯上而特别照顾。从裂变发起的那一刻起,你就得做好和微信赛跑的心理准备,要做预案。万一被封了,轻则通路阻断,重则粉丝清零,最糟糕的、由于和用户切断联系而引发履约困难,造成公共事件。到时候叫你焦头烂额!

前段时间,小游戏的分享复活很活,结果一段时间内小游戏在各个群泛滥成灾,记得张小龙爸爸怎么做的了?

直接取消了分享回调数据的功能。

2. 微商污名化

有人说,小中产们总是嘲笑微商low,可轮到课程分享刷屏的时候,自己还是争先恐后地参与进去。这句话道出了裂变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容易“污名化”,使参与者看起来像“微商”一样。

一次两次图个新鲜、装个逼格,搞得多了就显得low了,一做就像微商,最后人们碍于面子不敢参加了怎么办?

3. 用户阈值的提升

刷屏刷屏,刷来刷去套路就那么多了,如果用户逐渐免疫、失去敏感,怎么办?

4. 先发渠道的价格高企

一次成功的刷屏事件,速度、节奏和能量辐射的范围,都深受“先发渠道”的影响,这些先发渠道往往是社交网络的大号、kol和各种撺掇群组资源的“超级节点”们。问题在于:这些渠道都明码标价,且价格越来越高。

比如:你找某咖做一次投放,说分销可以赚钱。可是即便他发起一次分销,最终可能也就赚到2000,而他的投放费用已经3000,实在不划算。这样做还容易留一个“我是微商眼里只有钱”的恶名,怎么看都是得不偿失。最终撬动这些点的成本,都会逐步提升。

发起裂变的渠道成本不断提升、同类型活动的泛滥、用户敏感度和参与热情逐渐下降、微信阴晴不定的达摩克利斯封杀之剑……四者的合力让一次成功的裂变变得越来越难,再也不是只要我裂变就包打天下。

现在心也凉凉了,该怎么办呢?

三、关键的细节

任何一场裂变活动,本质上都是在和微信的规则作博弈,都是和张小龙的耐心赛跑,同时也都是和用户们喜新厌旧的本性、天然的不信任感作斗争,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几个细节不可不看:

1. 出新

无论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有不停创新才能一次次突破封锁。

规则永远是滞后的,你无论如何合理利用规则、寻找漏洞,一旦引爆刷屏,最终都是难免会被封掉。关键在于:你要减缓微信方的反应时间,只有巧妙包装的新模式才能迷惑监管。

另一个角度说,也只有新的模式,才能不断刺激用户,避免他们的审美疲劳。

在这里,mvp永远是正确的,如果没有把握,你就在小范围内测试,测试全新的游戏规则,测试全新的压力模式和激励模式,测试全新的设计范儿。

2. 产品设计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用户对“设计感”的追求几无止境,所以你必须根据不同的用户调性、设计让他们眼前一亮的海报页。

如果一上来他们的目光就被深深吸引,那么不信任感也会被“颜值”自然消解。

3. 渠道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次精心策划的裂变活动需要系统设计和漫长积累。

你要建立社群,把“易感人群”聚集到一个地方,这样活动一开始就可以很快引爆。比如:鉴峰团队推的网易刷屏课,一上来就在运营人的社群中传播。

你要组建关键人的投放渠道,这些关键人可以是kol,可以是权威专家,可以是超级节点,甚至可以是帅哥美女。最先动员关键人的力量,抓住他们的诉求,“投放”他们的朋友圈,一定是最重要的。

社群和kol投放非常关键,设计再好的方案,没有这样的冷启动,也只能不温不火、等待机缘巧合某一刻突然火了。

4. 时势把握

做好菜要火候,环境的剧变往往会成为病毒爆发的契机。

  • 一方面,你可以直接“蹭热点”,围绕最火的事件和情绪直接引爆。
  • 另一方面,你要控制传播的节奏,以确保每个用户社交网络中的“传播密度”,要通过实时数据、集中放榜等形式,制造“大家都在参与”的紧迫感。

5. 及时止损做预案

前面说过,一次大规模的传播裂变,几乎必然遭遇微信的封杀。那么你必须得准备plan B。

如果微信封了你怎么办?付费的用户是不是就没法获得服务了,如果引发大规模的投诉怎么办?

6. 找一个微信不好动的“靠山”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你不会被微信封杀。比如:成为拼多多、摩拜、朋友印象这样腾讯投资的“亲儿子”,不过你还是得小心,毕竟微信狠起来自己人都干。

或者背靠某个政府公益活动,大腿粗到让微信投鼠忌器。

四、增长黑客是“黑客”

大公司不是慈善家,对于微信来说,无论公众号还是小程序,首先是帮助他丰富生态体系、巩固战略纵深、拓宽使用场景和粘性的。否则,他凭什么把流量开放给你?

更何况,国家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趋向严格,也使微信有更多的“名义”下手,他可能只是整治某一类现象,顺手就把看着不顺眼的你给灭了。

所以,增长黑客确实是“黑客”,病毒传播也确实是“病毒”,从一开始就在和平台方进行一场猫鼠游戏,你得有这个自觉。

不过这有什么,有什么比“玩流量”更让这个不安分的群体刺激兴奋呢?

当然,如果你不想沦为一个纯粹的公关公司,产品还是要过硬,一次次地流量引爆,最终还是要有一个自己的平台去“托底”,去聚拢所有的流量、构筑宏大的事业。如果只是沉醉在“增长黑客”的炫技中,你赢得多少流量,最后都是要还回去的。

拼多多在微信端爆发之后,黄峥已经开始发力app端,以之作为流量承接的主阵地。在中老年中火爆的美篇,已经转战小程序。而allin且发誓要做 40 个小程序矩阵的朋友印象,则要通过各种方式把流量印象朋友印象母体小程序,app则是辅助。

利用一次次刷屏完成裂变的鉴锋团队,猜想未来可能走上打造知识内容付费平台的道路。

总之,从现象级传播,到战略级产品,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说到底,互联网生意就是基于流量的规模生意,app、小程序或者公众号,本质都是流量汇聚和转化的手段。过去大家看好app,因为它是边际成本最低的流量汇聚转化手段。现在app的红利不在了,你的微信流量矩阵或许也可以成为新的利器,“裂变”的魅力在于边际成本的无限压低。

 

作者:张俊,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阿辩论(bianlunlove)

]]>
为什么说微信小程序的入口,不如百度智能小程序? //www.f-o-p.com/103673.html Thu, 25 Oct 2018 02:52:36 +0000 //www.f-o-p.com/?p=103673

 

支付宝小程序暂时没有很强的营销点,因此本文将主要涉及微信小程序以及百度智能小程序。提到小程序,相应的文章已经很多了,全部都是从小程序的便捷性以及其前景来探讨它的。本文将不去提这些已经被广泛讨论的领域,而是仅仅从两者的入口来探讨微信小程序以及百度智能小程序各自的特点。

一、各自的规则

1.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依附于微信这一社交软件,故而其规则也对于社交有所倚重。可以看到其第一入口是分享,第二入口是快捷入口,但快捷入口其实仅仅会显示使用过的小程序,并不会引入新的小程序,可以忽略。

不难看出,微信小程序的流量主要靠用户分享获取。这个逻辑和微信平台本身是很搭的,但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分享的小程序其实种类会相对比较固定。游戏和拼团类的小程序占尽优势,而其他类型的小程序则会被压制。

毕竟如果我找到一个很好玩的游戏,或者要组团拼单可能将链接发给好友,而如果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地图小程序,或者看到了很好的电视剧则分享动机不足。地图软件完全没有分享的理由,而电视剧更多的是分享这个电视剧的名字,而不是将相应的视频小程序分享给好友。

在这个情况下,小游戏的强势和拼团的强势是很明显的,比如:跳一跳曾经风靡全国,拼多多更是缔造了上市奇迹。虽然拼多多并不一定是通过小程序进行分享的,但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分享对于购物网站的帮助之大。

相信大家肯定没有听过哪个视频网站或者地图是被分享火了吧,从这些事实不难看出微信小程序的侧重性在游戏和购物领域。

所以,社交分享能在一夜之间造出百万流量爆款,但是却对小程序要求极高,需要具备极强的病毒传播特性。不然就得开发者花时间和金钱去促进用户的分享行为,而不少小程序团队通常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过度依靠分享还会造成大家都熟悉的马太效应,有流量的微信小程序流量越来越高,而没有流量的小程序无人问津。

2. 百度智能小程序

百度智能小程序的入口也有很多,根据其官方提供的信息:

目前,百度已经为智能小程序开放了包括搜索、信息流、固定及回访入口四大类型的超级入口。搜索入口包括寻址卡、精准sug直达、精准语音直达、熊掌号挂载、自然结果、阿拉丁等;信息流入口包括信息流直接推荐、百家号作者在文章页主动挂载以及文章落地页的自动挂载等;固定入口及回访入口包括百度App下拉二楼、个人中心页等。

搜索入口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即目的性特别强,场景感也非常优秀。

比如:我想去土耳其旅行,在制定旅行计划时通常会使用百度搜索关键词“土耳其旅游”,来获得相关的旅游资讯,查看土耳其的风景照片。这时,百度可以在搜索结果里推荐土耳其旅行相关的智能小程序,帮助用户进行一站式的行程规划,或者是推荐机票、酒店预订等相关智能小程序。

制定旅行计划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行为,用户会做大量的信息查询的工作,但是很多时候简单的搜索结果页难以展示复杂的旅行信息,所以智能小程序在这里可以作为搜索的一种补充,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二、微信打造爆款,百度雨露均沾

虽然微信和百度都推出了小程序,但是其核心逻辑完全不同。侧重分享的微信小程序是让用户被动接受的,且可能实现裂变增长,容易打造出爆款小程序。一个小程序如果符合用户的需求,可能在微信小程序中迅速爆红。

但微信小程序的主动性却很低,首先主动获取的方式并不被侧重,几乎没有人通过搜索来获取微信小程序。顶部的入口仅仅是记录已经使用过的小程序,因此一个小程序想要被人知道必须重视分享这一途径。但事实上很多小程序很难激起用户分享的欲望,将会被游戏以及电商等小程序彻底掩盖,难以被发掘。

百度智能小程序则很好的弥补了这种“亿万流量独宠几人”的现象。

它的核心逻辑是搜索+信息流。尤其是其中的搜索,这是一种强目的性的行为,用户是主动获取的,这样所有的小程序可以比较公平的获取流量,不会像微信小程序那样被游戏和电商类小程序所压制。

三、谁的方法更胜一筹?

要讨论两者的优劣必须细化使用场景,搜索和分享都有很成功的案例,比如:分享成就了拼多多而搜索则成就了淘宝两种不同的分发方式各有优势,分享对于少品类,爆款的产品形式比较适用,而搜索则对于庞大品类的产品更加适用。

因此在用户无事可做,没有明确目的的时候,微信小程序的流量分发逻辑更加合理。通过这种方式可能让用户迷上一款游戏并将其继续传播下去,或者和自己好友在拼团的战场上玩的不亦乐乎。分享更像无聊时的闲逛,用户随手翻看群消息或者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小程序分享,觉得有点意思,点开之后成为其用户。

而对于有明确目的用户而言,分享是极其低效的,因为恰好分享到你想使用的小程序的概率几乎为0。对于这一部分用户而言,分享机制是失效的,他们需要通过搜索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这个时候显然百度智能小程序更加合适一些,在搜索小程序的过程中顺便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其它信息,使用体验比较好。

目前,微信也已经逐步意识到搜索对于小程序分发的重要性。

2017年5月,微信搜索框新增小程序快捷入口,在发现页还新增了“搜一搜”功能。

然而,一年过去了,从前文我们引用的数据来看,微信搜索入口远远低于分享入口,所占比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造成这一结果或许有两种原因,首先是搜索小程序入口还是不明显,用户需要跳转几步,一般如果进入的步骤超过两步,这个功能基本就废了。

今年9月,在百度智能小程序推出几个月后,微信上线了“功能直达”能力,在发现页面的“搜一搜”输入关键词,例如:“名片”、“机票”等,会出现直达小程序的“服务栏”和备选的三款小程序。

但是注意,这个“功能直达”是放在“搜一搜”下面,而不是微信对话页面的搜索框。在微信搜索框直接搜索智能得到使用过的小程序,无法发现新增的小程序。“搜一搜”入口隐藏在“发现页”,这一微弱的改进明显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这表现出微信小程序想要加大搜索入口对小程序的支持,但是却又不愿意将小程序放在其他的内容之上,主要是指朋友圈、聊天记录、微信公号等内容。

用户没有在微信上面搜索的习惯,还要去培养用户为了小程序去特定的入口搜索,更难。强扭的瓜不甜,搜索与小程序的结合这件事百度天然更适合。

用户在微信上面搜索,只能获得微信生态的内容,而百度搜索却是全网内容。设想我们的一天生活,当我们早上醒来,会打开天气类应用查看气温、空气状况;出门后用地铁出行软件搭地铁;在地铁上会打开资讯类应用查看新闻;到了公司用办公软件打个卡,打开邮件沟通工作;在下班时间用生活类应用查找没事和娱乐;下班路上用购物应用买生活用品;晚上睡觉前打开健身应用进行锻炼……

用户的需求是分散在无数不同的场景里的,用户并不会关心我是用哪一个App进入线上,而是关心怎么最快捷最方便的进入。在这一点上开放的百度智能小程序比封闭的微信小程序更有优势。

毕竟,相比于微信小程序,百度智能小程序不仅有百度App内入口,未来还会有百度App之外的入口,包括百度地图百度贴吧、百度网盘等百度系App以及58同城、Bilibili等合作伙伴App。另外,还会有DuerOS和Apollo入口。

四、总结

百度智能小程序和微信小程序看似直接竞争,但两者在其自己擅长的领域内都有非常强的优势。

不过以当前的设计来看,百度智能小程序的便捷性略微领先。微信小程序的问题在于被分享可遇不可求,而且分享的不一定是自己要用的。虽然顶部快捷区域很方便,但那里没有查询功能,仅仅只是记录了你最近使用过的小程序,有点像浏览器的足迹功能。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微信产品经理宁肯背离张小龙的初衷,也要将自己并不擅长的搜索作为小程序的入口,显然是认可了搜索的价值。这种悄然转变更像是对百度智能小程序搜索入口的一种认可。

当然,也不是说微信小程序就不如百度智能小程序,微信小程序在娱乐以及拼团购物上还是很强的。只是作为志向于取代APP的小程序而言,可能加强目的性才是更正确的发展方向,毕竟现在在APP应用市场中用户下载APP是通过搜索而不是分享的。

 

作者:马璐,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马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