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Fri, 21 May 2021 03:59:5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9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百度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百度要脱掉广告公司的“皮”? //www.f-o-p.com/243217.html Fri, 21 May 2021 03:59:59 +0000 //www.f-o-p.com/?p=243217

 

5月18日,百度发布了2021年一季报,这是其赴港二次上市后的首份财报。财报数据显示,百度一季度营收281亿元,同比增长25%,创两年来最高增速;归属百度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43亿元,超市场预期。

从营收上看,百度仍依赖广告业务。报告期内,在线营销收入为百度贡献了64.3%的营收。

对此,李彦宏并不满意,他提出要在三年之后,百度核心业务中非广告业务要超过广告业务。

目前,百度积极发力造车。公司近日确定了由夏一平担任集度汽车CEO。根据百度造车时间表,新车量产在2023年,五年要投入500亿元。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如今造车已成潮流,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同样是在政策的助推下,汽车厂商遍地开花,但大多数折戟沉沙。行业人士认为,百度造车,很难一帆风顺。

广告业务仍是核心

翻阅百度财报可见,拉着百度营收增长的有“三驾马车”:第一是基本盘移动生态业务;第二是百度智能云;第三是技术前沿业务,包括今年新成立的造车业务集度汽车、以Apollo为代表的自动驾驶业务、以小度为代表的智能助手等。

但从财务数据上看,基于百度App的移动生态业务一直以来贡献了百度绝大部分的利润,短期来看该项业务仍将是支撑公司营收的现金奶牛,但近年来其占总营收比例已逐年降低。

百度的整体营收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百度核心业务和爱奇艺业务,其中,百度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在线营销服务(广告业务)和非营销增值服务。

一季度财报显示,百度核心业务第一季度实现总收入204.83亿元,同比增长34%,占总收入的比重为72.8%。其中在线营销收入为163亿元,同比增长27%。报告期内,在线营销收入为百度贡献了64.3%的营收,低于上一季度的68.4%。而在2016年之前,这一指标占比高于90%。从本质上看,百度目前还是一家广告公司,但一直在试图摘掉“广告公司”这顶帽子。

另外,百度的核心搜索业务最近一年也逐渐被字节跳动等对手“蚕食”。字节跳动旗下的两款核心产品今日头条、抖音都在布局搜索领域,不同的是今日头条主要做的是类似百度的通用搜索,而抖音做搜索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对App内特定内容的主动搜索需求。

字节跳动的搜索业务可追溯到2017年,彼时专门成立了搜索部门,招揽了大批搜索业务人才,这几年还陆续从百度挖走了不少搜索人才。今年2月份,抖音CEO张楠还曾透露,接下来的一年里将会加大对搜索的投入力量。

日前,一份字节跳动2021年目标的访谈被曝光,详细披露了字节的一些营业指标。抖音搜索日活1.5-2亿,每月超过200亿搜索量,达到百度体量(1200-1500亿)的近1/6,同时,抖音已经可以通过搜索变现。字节跳动2020年广告收入达到1830亿,2021年目标为2600亿。其中抖音2021年第一季度广告收入超过310亿元,今日头条2021年第一季度广告收入为91-92亿元。

百度还面临其他大厂的竞争。去年7月,腾讯宣布以30亿美元收购搜狗,将搜狗的技术能力融入了PCG各个业务部门中。此外,快手、美团等各大App都在瓜分搜索引擎的流量,彼此之间筑起高墙,各自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流量池。

不过,百度仍然占据了国内近70%的搜索引擎市场份额。

爱奇艺方面,一季度爱奇艺收入80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会员收入43.1亿元,广告收入19.2亿元,内容分配9.6亿元,其他收入9.6亿元。同时得益于原创内容的扶持以及成本端的持续优化,一季度爱奇艺净亏损较去年的29亿收窄至13亿。

财报中,百度对下一季度业绩进行了展望:预计在2021年第二季度,百度营收总额将介于297亿元到325亿元之间,同比增长14%到25%,百度核心营收同比增长20%到33%(该指引不包含收购YY带来的潜在贡献)。

非营销收入同比增长70%

目前百度仍是以在线营销收入为核心,但李彦宏指出,要在三年之后,百度核心业务中非广告业务要超过广告业务。

一季报显示,期内百度非营销业务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了70%,据财报介绍,这一增长主要由云计算等业务推动。

此前百度在2019年成立了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陆续开发了好看视频、百度直播、问答社区等新产品,并从字节挖来原西瓜视频负责人宋健,担任百度短视频生态总经理。过去数年间,百度还投资快手、知乎,去年11月又以36亿美元收购了YY直播,这也成为百度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案。这三个标的,分别代表了短视频、知识社区、直播三个领域。

挖人、投资、收购“三管齐下”,目前百度移动端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智能搜索、智能小程序、百家号、知识直播、托管页等产品形态。而从一季度财报来看,百度移动生态业务实现了业绩和运营数据双增长。

用户基数方面,截至2021年3月31日,百度App的月活跃用户量达5.58亿,日登录用户占比超过75%,两项指标均实现环比增长。百家号创作者数达到420万,同比增长40%;智能小程序月活跃用户数达4.16亿,智能小程序数量同比增长74%。托管页收入占百度核心在线营销服务收入的比重则从去年的21%进一步提升至35%。

李彦宏在财务会议上表示,“百度是一个具有坚实互联网基础的AI公司,我们在一方面可以从过去多年的投资中受益,业务不断拓展到自动驾驶和云服务,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从积累的AI能力对巨大的用户群体进行变现,相比于其他的互联网生态,百度是很少把线上营销营收作为绝大多数收入来源的公司之一,我们有亿万用户享受我们的服务,他们可以为优质的内容付费、进行线上购物,打游戏,观看直播并进行打赏,或者是成为KOL。百度,在不同的APP之间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并且利用AI算法来优化推荐理解用户的兴趣,因此我们能够从大量的用户中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变现。”

一方面,百度在移动端生态系统上持续发力,另一方面,也在围绕AI、智能云等技术领域开展最新布局。在百度财报中,智能云是百度非广告业务中主要的营收增长点。

百度在去年第四季度首次披露了智能云的年化收入,百度智能云实现同比增长67%,年化收入约130亿元。不过,此次财报中并未透露具体的相关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在智能云上要面临的对手同样不少。目前国内智能云市场百花齐放,有着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众多云计算厂商,而随着互联网新基建浪潮的涌动,国内智能云行业竞争将会逐渐激烈。

此外,不论是AI还是造车都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技术出身的李彦宏也深谙一个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财报显示,第一季度,百度研发投入占百度营收比例超18%,同比增速达15%。在过去几年,百度研发投入比例也始终保持在15%以上。

首次明确Apollo业务商业模式

Apollo是百度核心非广告业务中最令市场关注的业务之一,与当下最为热门的智能汽车行业密切相关。

财报发布后,李彦宏在全员信中明确了百度Apollo业务的三种商业模式:一是为主机厂商提供Apollo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助力车企快速搭建自动驾驶能力;二是百度造车,端到端地整合百度自动驾驶方面的创新;三是共享无人车。

归纳来看,Apollo未来不仅承载着百度在汽车业中的To B业务,还有面向消费者的集度汽车和共享无人车,联想到今年以来加入造车浪潮的一众互联网公司,这三个赛道已然很拥挤。

截至一季度末,广汽集团加入Apollo网络,安装自动驾驶服务,Apollo累计L4自动驾驶路测里程达到620万英里,并在沧州获得中国首批自动驾驶收费示范运营资质。但与百度智能驾驶技术相当的华为,已经与北汽联合发布了首款智能汽车阿尔法S,理论上拥有着L4级别的自动驾驶体验,也意味着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华为和百度的模式,相当于汽车业中的上游供应商,将自动驾驶技术打包供应给整车厂,但造车势力中谁都想当这样拥有定价权的角色,百度面临的竞争仍将激烈无比。

造车业务方面,百度近日确定了由夏一平担任集度汽车CEO。根据百度造车时间表,新车量产在2023年,五年要投入500亿元。

共享无人车方面,据官方透露,百度Apollo第五代共享无人车面向完全无人驾驶商业运营场景,最快将于2021年6月份上路测试,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前装量产下线。

百度非广告业务能否在三年后超过广告业务,脱掉广告公司的“皮”?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

 

作者:梁春富  编辑:深海

来源:雷达 Finance(ID:radarcj)

]]>
百度真到了“拐点时刻”? //www.f-o-p.com/233361.html Sun, 21 Feb 2021 00:00:25 +0000 //www.f-o-p.com/?p=233361

 

2020年冬季,李彦宏罕见地回到母校北大,谈到他的大学思想启蒙以及种种际遇。在北大那些百年松柏树前,他提到自己其实一直有梦想做一个植物园,因为“动的越少的动物其实越长寿,所以看到植物可以活很长的时间,生命力很旺盛。”

百度就像是这样一家公司,20年中似乎一直在搜索领域盘桓,让资本市场也对其失去耐心。反观其强劲竞争对手字节跳动,在信息流、视频、直播、社交等领域折腾不断,也折腾出今日头条、抖音等成功产品。

“很少有一家公司能够以10年为周期布局,因为其过程要承担风险和议论。”百度这句自我安慰话,丝毫不能改观资本市场对其市值的低估。直到近期,收购YY、联合吉利造车,以及发布让外界看到百度第二增长曲线的2020年第四季度财报。

2020年,百度营收1071亿元,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220亿元。亮眼的第四季度,百度实现营收303亿元,归属百度的净利润达到69亿元;其中,非广告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52%,以智能云、智能驾驶等为代表的 AI 新业务贡献了百度的增长新动力。

那个属于BAT的时代真的回来了吗?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度近几年的战略,终于从跟随大时代下赌注,风**自嗨,到如今开始回归完善自我,找到了发展的道路自信,不做气氛组,李彦宏有了新底气。

一、喜欢押注“时代”的百度

2010年进入移动时代后,百度搜索的门户优势不再,那时候百度着实慌了一阵,李彦宏也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经常睡不着觉,思考百度的下一步该往哪走。为此,李彦宏为百度做了三个赌注,这三个赌注百度花费了10年时间去探索,应该说是失败了两个半。

第一次是百度押注移动互联网入口,19亿美元购买91应用商店,希望借此获得移动应用的分发权限。当时搜狗的王小川曾在知乎评价此交易,“手机助手相当于PC浏览器,百度一旦无线战略成功,就将回到千亿市值。”看来不仅是李彦宏,这是PC搜索时代大佬看移动时代的固有思路。

后来的故事也众所周知,App分发的核心渠道,回到手机厂商应用商店手中,最终91应用商店更名为百度手机助手淡出竞争,这笔很贵的交易并未帮助百度在移动时代站稳脚跟。

兜兜转转后,百度意识到Feed流才是应该最先抓住的业务。据悉百度也曾想过投资或者收购今日头条,只是那已经是2016年的事情,彼时今日头条已经达到了200多亿美金估值,几乎与百度在2020年市值最低时持平。那几年,百度也投资了快手却又莫名选择了退出,今天快手市值已经超越百度市值的一倍。

百度的第二次赌注是押注O2O,那时候创新工场的李开复曾直言,O2O是万亿规模,现在显现的仅是冰山一角。市场对O2O的热情,也让百度决定进军 O2O。2015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宣布:将三年投入200亿,完善建设百度糯米。

从链接人与信息到链接人与服务,这一战略本质没有问题。只是O2O对服务的革新不够本质,O2O最后演变成烧钱补贴和地推运营的苦生意,这与百度依靠广告轻松赚钱的调性不符,百度最终出售百度外卖等O2O业务,也就不足为怪。

那时候百度最值得投入的业务,或许应该是共享出行。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共享单车,其实都与百度搜索、百度地图强相关。而且百度的强技术背景,对于解决交通行业大规模调度等难题,也是小菜一碟。只是百度投资的是外来选手Uber,Uber中国在完成狙击滴滴的任务后,转身被卖给滴滴,导致百度瞬间在网约车牌桌中出局。

百度的第三次赌注是AI。李彦宏曾在百度联盟峰会上如是说:“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人工智能是移动互联网下一幕。”2016年,李彦宏在重要场合的演讲主题基本是“人工智能·下一幕”,并提到移动互联网经过四年发展后,红利已经基本消失。

今天看,这一论断不能说错,但绝对下的有点早。在决定笃定人工智能时代后,百度在发展自动驾驶和语音交互等领域都有些激进,不仅努力推进L5级别的自动驾驶上路,也在2020年通过补贴将小度音响做到出货量第一的位置,都是百度急于将AI进行商业化的表现,只是这些AI方案落地委实需要时间。

在2020年Q4财报中,首次披露百度智能云营收达到130亿元。百度的AI收入首次成规模体现,这也给了市场积极反馈,百度在AI领域的布局终于结下第一个果实,尽管这个果实暂时还不足以撑起百度的未来。

 二、重回BAT的四级台阶  

互联网上曾一度流传着,用百度做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其他互联网公司市值,阿里巴巴是19个百度,腾讯约为16个百度,美团约为“5度”,京东约为“3度”,拼多多约为“2度”。这段嘲讽性岁月似乎已经过去,百度正在努力重归第一梯队,让自己在老牌互联网公司BAT里的“B”不被新巨头 字节跳动ByteDance 所取代。

目前来看,百度已经或明或暗布下了4级由近及远的阶梯,这些台阶撑起了百度的未来。

在移动下半场,百度满眼写得都是不甘心,2020年耗资36亿美元收购YY,随后立马遭遇做空,外界困惑百度的选择,但这背后其实是百度一直以来对直播的渴望。

直播是一两年内,就可以改变百度营收基本面的业务。在2020年Q3会议上李彦宏就曾说过,“直播作为一个独立的业务上升空间不大,但如果可以跟其他业务整合,将会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百度很早就想讲一讲直播的故事了,爱奇艺曾在2018年参投了触手的D轮融资,紧接着,百度也在相关游戏类的贴吧都设置触手直播入口,由此触手也被称为“百度系”,但无奈触手最后成了没扶不起的阿斗。这才有了高价买下YY的故事。

这些操作背后是百度要继续巩固大搜业务的基本盘,2019年5月起,百度就开始战略方向上转型,百度搜索公司战略转型为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开始以手机百度APP为核心,搜索、信息流为双引擎,百家号小程序加托管页的移动生态布局,直播显然成为为其注入活力的强心针,承载着打通用户,寻找非广告收入增长点的使命。

做好营收基础,意味着地基稳固,才能有向上搭建巴别塔的可能。

百度的第二级台阶,在2020年显露出实力,它就是百度智能云服务。去年第四季度,百度智能云实现同比大增67%。百度CFO余正钧透露,百度智能云年化收入约130亿元。

这同样得益于百度的战略调整,2018年12月,百度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其中智能云事业部(ACU)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同时承载AI to B和云业务的发展。2019年9月,李彦宏又发内部信宣布,进一步升级“云+AI”战略,这无疑让百度智能云的战略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升级。

一位百度智能云人士告诉Tech星球,“阿里云华为云(核心)卖的是算力、服务器,百度云卖的是 AI 服务。”这也是后发的百度云,为自己找到的特色发展之路。

而据IDC统计,百度智能云已连续三次在AI Cloud市场份额中排名第一,涉足金融、能源、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等领域,这些领域未来两三年都有很多单量,有助于帮助百度智能云创造更多营收。

拾级而上,百度目前最性感的故事是造车。

2020年来市场上最火的,莫过于造车,作为在风口里激流勇进的一众互联网公司,没有人会想要错过造车的风口。更何况百度是一个从8年前就开始布局自动驾驶公司。

百度造车的消息一出,当日股价立马大涨17%。资本市场显然希望听到这样的故事,阿波罗计划太过遥远,蔚来、小鹏等一众造车新势力都选择自主研发自动驾驶系统。亲自下场造车则是立马能够落地的商业故事,虽然百度也坦言,距离量产车可能还需要3年,但这不妨碍想象从当下就开始。

前几阶的积累是为了曾信誓旦旦许下“互联网的下一幕是AI”的诺言在精心筹划。这一幕的幕布从4年前就已然拉开,2017年1月,“关键先生”陆奇加盟百度,出任百度总裁兼COO,随后便是百度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梳理百度旗下各类业务之后,陆奇交出一份“ALL in AI”清单。

随后,尽管陆奇的离开,也没为这份宏图减色,最近,李彦宏摘星星的阶梯似乎越来越高,他表示:“新的一年里,百度作为领先的AI生态型的公司”,这是他对百度的期许,也是首次为百度的为未来定调。

而当下,虽然AI的价值还未毕露,资本市场早已按耐不住,为百度核心 AI 业务—Apollo和DuerOS估值。对比Google的自动驾驶品牌“waymo”,估值已经超过300亿美金。未来5年,Apollo和DuerOS也将撑起百度的想象力。

如今,百度市值也于2月9日顺利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与2020年3月份低点时相比,股价涨幅已超过 300%。

三、百度真的到了“拐点时刻”?

近几年来,百度的营收一直在千亿元附近,远高于拼多多的300亿元,而后者的市值已经高达2400亿美元, 百度市值刚刚千亿美元。

虽然百度的基本面数据看起来不错,但这些并不是百度市值上涨的重要因素:

截至2020年12月,百度 App 月活跃用户数达5.44亿,日登录用户占比超70%,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

12月,百家号创作者数量达380万,其中原创作者数量是一年前的近三倍;

百度智能小程序月活跃用户数达4.14亿(含开源小程序),智能小程序数量同比增长124%;

超30万托管页客户采用百度营销云服务平台,来自托管页的收入占百度核心在线营销服务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三分之一;

市场一直对百度的市值习惯性低估,直到有女版巴菲特之称的Cathrine Wood所操盘的ARK基金重仓百度,资本市场才对百度另眼相看。

在百度收购YY、宣布下场造车、独立建芯片企业等消息不断传出后,百度的市值就坐上了火箭。客观来说,外界相信百度闯入一个个未知领域,还是建立在相信百度技术积累的基础上。

从四季度18.2% 的技术研发投入比来看,百度仅次于国际巨头Facebook,而造车和芯片无一不需要高深技术水平。

鸟哥笔记,行业动态,Tech星球,百度,百度,互联网,运营模式,行业动态

当然,光有技术并不足够,收购YY后,搜索+直播能否顺利打造成新的现金牛;百度亲自造车背后,如何与平台化的Apollo系统,以及参与投资、即将上市的威马协调;百度昆仑2芯片量产后,独立的芯片企业是否会复制华为的困局?这些问题都存在极大地不确定性解答。

但这些难题都不重要,百度亲自下场造车背后,不仅意味着李彦宏下定决心挑战难且正确的事,更意味着百度找到了道路自信。

一直以来,阿里依靠履带战略发展出了阿里云、菜鸟等一系列业务;腾讯则依靠赛马机制,在QQ之后又推出微信;亚马逊则已飞轮理论支撑公司的持续发展。反观百度,战略上赌注和摇摆特性,让外界看不清百度的套路。

类似如登山,为达到峰顶,有的公司造飞轮飞上去,有的公司开履带车越野攀登,百度则迷茫于路径选择,最后又赌了一条路。其实百度的务实风格背后,适用于自搭台阶,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去。

比如百度攀登 AI 山峰,选择自动驾驶这一前人未曾走过的路径,那就自己打造出攀登的台阶。云计算是夯实基础的第一阶,地图等服务是打造智能车OTA的第二阶,联合吉利造车是第三阶,加入百度自动驾驶系统是第四阶。

AI 确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幕,不仅自动驾驶是万亿规模,智能家居、语音搜索等AI 产业都是万亿规模,百度悄然搭建的自动驾驶生态,未来复制到其他领域,这也让百度未来重回BAT存在极大机会。

这才是百度这次财报带给外界最大的信心。

你经常用百度哪些产品服务?你看好百度的新业务吗?百度重返BAT难度几何?

 

作者:Tech星球

来源:Tech星球 ( tech618)

]]>
黏住用户,百度的难题 //www.f-o-p.com/225514.html Mon, 14 Dec 2020 02:07:36 +0000 //www.f-o-p.com/?p=225514

在“搜索+信息流双引擎,百家号+小程序双生态”的移动内容生态系统确立3年后,百度仍在忙于找到自己的潜在用户。

11月份宣布拟以36亿美元现金,全资收购YY直播后,百度再次加码移动内容生态。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给出了两个理由:百度能从YY直播中收获协同效应;YY直播则能从百度移动生态系统中受益,最终帮助百度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百度高级副总裁沈抖说的更为直白:强黏性的YY用户,可以导入成为百度其他服务的用户,“加强百度原有用户在百度系App中的逗留时间”。

尽管百度依然是中国流量数据访问量最大的软件之一,但在一位老百度站长眼中,“(它的)流量质量与阿里、腾讯没法比,百度这么多年还是在靠流量优势做广告。而在直播、短视频、自媒体夹击之下,广告行业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收购YY直播,就是百度渴求更多流量及流量变现途径的方式之一。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对用户时长争夺战中,头条系及快手系“短视频”产品形态抢占效果明显,互联网巨头如腾讯、百度均有所下滑,且在移动互联网月活跃净增用户规模TOP10中,已没有一家百度系产品。

时间回到2019年春晚大战,百度以9亿元红包夺下央视春晚红包互动重头戏,助推百度App日活在当年8月份突破2亿。

而根据2020年第三季度百度财报,百度App日活最新数据为2.06亿:一年内,净增用户还不到1000万。

百度需要找到像YY直播这样的产品,帮助增强百度系App的用户粘性。

借助搜索引擎在PC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分发入口地位,百度制霸了中国互联网的前十年,“百度一下,用完即走”,成了网民的日常操作。

改变从2012年开始。这一年,今日头条诞生,张一鸣用“推荐引擎”对抗“搜索引擎”,内容产业从人找信息变成了信息找人。

这种“不按关键词切分流量,而是按广告位加用户时长”的全新算法模型,直接影响了中国互联网后十年的内容生态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百度一家。

短短7年间,字节跳动(今日头条母公司),就达成了营收破千亿元目标。与之对比,百度完成这一目标用了18年。根据百度2018年财报数据,当年营收1022.8亿元。

一时间,大半个中国互联网都在效仿头条,如淘宝直接推出“千人千面”计划,百度也加入信息流建设。

这种基于算法推荐精准匹配的内容,让用户在不自觉间,浏览成瘾。它能够做到每隔几秒钟就给用户带来一次刺激,让人欲罢不能,最终诱惑着用户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泡在其中。

那个不受影响的小半个,一开始是微信。张小龙2016年提出微信基本价值观,即“好的产品要用完即走”。在此指导下,微信小程序正式诞生。

然而,最近微信的思路显然发生了转变。随着微信视频号推出,一系列功能上马,微信显然不再“克制”,思路从“用完即走”转变为“用不完走不了”。

不仅是微信,淘宝最近也推出了逛逛,显然是意在延长用户在淘宝停留的时间。

存量竞争阶段,用户时长成为新的争夺焦点。

QuestMobile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截至2020年9月,BAT三家用户规模逐渐饱和,增速放缓。

巨头们都希望增强产品粘性,把用户永远留在超级App里。

百度正在遭受着这些超级App的流量分割。

“越来越多的信息不需要靠百度搜索,这跟我们现在不再需要网址导航是类似的,搜歌可以去QQ音乐、找视频可以去B站、查商品可以去淘宝京东、搜观点可以去知乎”,上述百度站长说到,尽管百度还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活生生的用户却在不断流失。

科技博主潘乱曾评论到:“搜索引擎是PC互联网的中枢,百度搜索和hao123是贯穿PC的入口,百度自然认为移动时代也需要一个中枢。但是可惜的是,这个中枢不存在或者说它不以原来搜索的形态存在”。

为避免全网搜索最终沦为百度的站内搜索,百度给自己找到了一套解决方案:确立搜索+信息流双引擎,和百家号+小程序双生态的移动内容生态系统。

2017年11月,李彦宏亲自下场,带队信息流业务,一直持续到2018年5月。

执掌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组的沈抖讲过一个细节,“那段时间,每天早上八点半,Robin(李彦宏)都会跟核心团队开晨会,整整半年里,Robin从来没有一次迟到过”。至2019年,百度信息流月活终于做到可以与头条打平。

“虽然说百度信息流这两年贡献了很大部分收益,但就产品本身而言仅是存量用户转化而非增量用户,缺乏想象力,后继增长也很乏力(相对竞品)”,有百度前员工告诉字母榜。

在百度追平今日头条的时候,后者孵化的抖音已经实现了6亿日活,成为新的短视频赛道领头羊。在“信息流+短视频”的多巴胺刺激下,字节系的业务版图持续扩展。

一步慢,步步慢。2018年才发力的百度,在推出好看视频、全民小视频之外,不得不通过“买买买”的方式,先后投资梨视频、知乎,并与B站、小红书达成内容合作,完善内容体系,向外部寻找更多流量可能性。

收购YY直播,也是百度在这一逻辑下对信息流的补充。

从互联网巨头对用户时长的占比上看,截至2020年9月,腾讯以40.9%份额遥遥领先,头条系紧随其后,为15.4%,百度系比例从9.1%下滑至8.5%。

百度用户规模和用户粘性难以企及其他巨头的根本原因,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百度账号体系的缺失。

从个体角度,账号,是用户与系统建立的一种联系,是用户从现实映射到虚拟系统中的唯一识别标记。它是我们所有人穿梭在网络世界的另一个影子,背后透出的是一种社群归属感。

站在企业角度,账号体系可以帮助建立用户画像,实现精细化运营推广。

阿里、腾讯深谙此道,以QQ+微信和淘宝+支付宝为主线,深度绑定与消费者的关联,建立起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甚至实现了用户资产的私有化。

“百度的各个产品线,缺少互相引流、相辅相成,唯一的贡献就是都在为大搜索贡献内容。根本原因就是百度没有一条线把这些产品穿起来,就是缺一个完善的账户体系”,上述百度前员工认为,百度的绝大多数产品,“只是有一堆设备在跑,里面没有活生生的用户”。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这次用百度搜索,下次完全可以换360搜索、搜狗搜索,不会对结果造成太大影响;你这次用微信聊天,下次换QQ,可能就找不到聊天对象了。“在连接人与人上,百度一直没有做好”。

基于账号体系带来的强用户粘性和社群归属感,腾讯凭借QQ /微信,做到了跨领域为旗下新产品引流。

我们熟知的《王者荣耀》游戏,包括近期力推的微信视频号,都离不开微信这套底层逻辑。

而百度原本也曾有过至少两次这样的机会。

2003年诞生的百度贴吧,一直被外界认为是构建百度账号体系的最契合场景。

“贴吧之父”俞军,带着当时刚进入百度实习的李明远,仅用两年时间,就让贴吧成为全球最热门的中文社区之一,在百度内部是仅次于搜索和MP3的第三大流量业务。

前百度员工胡喆,评价“贴吧的诞生,第一次让百度从互联网内容的分发者,变成了内容聚集者、创造促进者,贴吧里围绕各种核心话题产生的优质内容,在解决了用户的知识疑问、兴趣、交友等需求的同时,反哺并沉淀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的优质内容,是中国最大的中文社区也是最早的UGC实践”。

后来的知乎,就是参照了百度贴吧的运营模式,可惜的是百度内部无人推动,就此错过了这次绝佳机遇。

2012年上线的百度网盘(前身是百度云服务),也被部分人认为是百度账号体系的又一次机会窗口。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就讲到,百度网盘之于百度的更大价值,就是帮助百度构建一套新的账号体系,模仿谷歌在Gmail邮箱上的成功。

极光大数据《2019年个人网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1月,个人网盘行业月活用户超1亿,其中百度网盘占比82.9%。日人均使用时长上,百度网盘也以27.3分钟均值,位居第一。

但网盘的盈利难题,困住了百度网盘继续扩张的可能性,“你的用户越多,服务器、带宽成本就越高。所以,我也很纠结:一方面希望它们用户越多越好,另外一方面又担忧它们日益增高的服务器、带宽成本”,刘兴亮谈到。

2018年,小米、美团、拼多多、趣头条扎堆上市,造就了继2000年前后新浪、百度、腾讯、搜狐、网易上市和2010年左右优酷、唯品会、奇虎360上市后,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波上市潮。

在美团上市敲钟会上,公司创始人王兴感慨,“感谢乔布斯,没有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就没有美团的一切”,科技评论家Keso写到:“我相信王兴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这同时也是一个宣言,宣告着移动互联网黄金十年的落幕”。

自此,留给百度搭建账号体系的时代逐渐远去,让百度的今天平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到2019年5月,位居BAT三巨头的百度,市值首次被美团超越。之后,这份超越名单上的企业越来越多,京东、拼多多、小米,包括今年崛起的新造车势力,如蔚来、小鹏,纷纷上榜。

逐渐掉出互联网第一梯队的百度,挖来陆奇执掌百度变革:提出All in AI口号,喊出“夯实移动基础,决胜AI时代”新战略,将重新崛起的契机,押注在了明天的人工智能。

陆奇

但百度的这个明天,当下仍是一个“吞金兽”。以百度引以自傲的自动驾驶系统Apollo为例,就面临着同样想做汽车界安卓的新进选手华为的竞争。

根据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介绍,华为智能汽车BU年度投资在5亿美元,且已经做好了短期内不考虑收入和盈利的打算。这个周期,华为预计是8年左右。按此计算,在撑到盈利之前,华为至少要投入40亿美元。

百度显然也要跟进,甚至可能需要的资金只多不少。

这都需要靠今天的百度来买单。

李彦宏曾告诫员工:“我不希望大家以为百度所有的资源都去做无人车、度秘了,其实不是的。我们大多数资源可能还是在百度搜索和信息流,这些相对比较核心的业务上”。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用户粘性不足的现实下,并购是百度选中的另一种有效手段。赶在短视频+直播风口之下,全资买下YY直播,既能短时间内带来资金收益上的提高,为AI业务输血,又能反哺百度系App流量。

但消化掉YY直播流量之后,百度移动内容生态又该如何夯实?可能李彦宏案头已经有了不少新的并购方案。

 

作者:字母榜

来源:字母榜(wujicaijing)

]]>
百度App和抖音暗战 //www.f-o-p.com/213131.html Mon, 07 Sep 2020 02:08:25 +0000 //www.f-o-p.com/?p=213131

 

9月1日上午,百度App与浙江卫视联合打造的“百度好奇夜”正式官宣,双方宣布将在9月19日举办盛大晚会。众所周知,浙江卫视曾于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与抖音合作,在10月下旬举办“抖音奇妙夜”,而今年却是与百度达成合作,并且百度好奇夜晚会的时间比抖音奇妙夜刚好提前了一个月,这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来看本文作者的分析。

日前,百度App与浙江卫视联合打造的“百度好奇夜”晚会正式官宣,定档于9月19日,这场晚会也牵扯出了百度与抖音两大“互联网巨头”的新暗战。


浙江卫视曾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与抖音合作,今年抖音奇妙夜这一IP持续巩固的关键时刻,浙江卫视牵手的却是百度。这背后是字节跳动与百度的一场新的对决,也照出了内容赛道的新变局。

一、知识生态与流量生态的对决

我们知道,抖音的崛起是依赖内容筛选+算法,是一种具备高感官刺激的娱乐内容消费模式。

回顾过去两年抖音的奇妙夜,也沿袭着抖音娱乐化的思路——让明星与抖音创作者同台献技,给观众带来强力的感官刺激并推动流量话题,它向外界释放抖音是娱乐宣发重镇的行业地位。

百度的好奇夜是则是汇聚各路当红艺人、百度移动生态创作者以及百度搜索、无人车等黑科技,强调人的成长性——好奇是每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刚需,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源动力,带动用户去探索未知世界。

总结可知,抖音奇妙夜是以娱乐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刺激,而百度好奇夜是希望通过好奇心带动人的成长。

从过去来看,头条系与百度系从信息流到短视频到搜索,双方“全面开战”。

根据questmobile数据:在用户争夺战上,BAT三家用户规模均破10亿,百度在信息流、视频方面表现不俗。而头条系用户增长势头强劲,今年6月份头条全网用户渗透率达到66.7%,增长7.1%。

百度好奇夜PK抖音奇妙夜,可以说是头百大战的升级。

我们知道,头条是一家以流量为根基的公司,以此为基本盘到搜索、游戏、教育、在线办公、长视频甚至娱乐圈,依托平台的用户和流量,字节跳动的业务边界不断延伸。

从抖音奇妙夜的玩法来看,它也是通过娱乐化感官刺激与明星玩法,抓住了年轻人的眼球,带动平台流量价值。

百度这两年则全力投注知识生态的布局——从知道、百科、文库、百家号、信息流、智能小程序、直播等知识信息生态规模已成气候,百科、文库、知道等产品积累超10亿高质量内容,百度也聚集了海量的专家和达人。

百度的好奇心探索强调用户的成长——这本质是推其自身的知识信息生态。一场由好奇引发的知识性娱乐晚会,符合百度把知识化生态传递给更多人的战略目的。

这无疑是一场流量生态与知识生态的对决。

在过去,字节跳动流量模式吸引了大量娱乐化内容与用户,但难以培育深度、优质的知识生态,这或是百度卡位“奇妙夜”的重要原因——字节跳动流量玩法切入了搜索、知识等市场领域,但当前难言成功。

如今的搜索市场,百度占据着近70%的市场份额,百度要宣告搜索内容生态的主场地位,并携知识信息生态向头条系娱乐主场发起反攻。

由于浙江卫视覆盖了更多下沉市场用户与娱乐化需求的用户,百度也想通过浙江卫视向下沉市场渗透,将更多的年轻人转移到知识消费场景与产品中。

二、识性内容在抢夺用户时长上的竞争力强化

在卡位战的背后,其实也有微妙的风向——娱乐需求虽依然强劲,但硬核知识内容消费的增长潜力凸显。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QuestMobile发布的《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度报告》显示,短视频占据用户的时长份额已接近20%,成为了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二大行业。

刷抖音快手成了人们公认的一种“杀时间”的消磨方式,但与此同时,知识类消费趋势也在抬头。

今年的疫情或许是一个转折点,在疫情之下,基于恐慌与焦虑的心态,大量用户纷纷涌入搜索平台搜索有关疫情的一切知识,用户从被动的信息阅览投入到主动的信息获取。

这推动了百度APP的日活与搜索数暴涨——疫情爆发后的几天搜索激增3342%,百度App日活超过2.3亿,每天收到的搜索请求达数十亿次。

疫情之下,无论是国内或海外,民众对与疫情相关的硬核知识信息需求都在快速激增,海外疫情之下,谷歌搜索需求快速上涨,关于「冠状病毒清洁建议」的搜索数量激增了 1700%。

海外用户也通过Facebook、Twitter等平台讨论的病毒来源与传播,通过YouTube等视频平台上关注疫情新闻动态、个体抗疫与现场实况拍摄。由于疫情消息导致的流量过大,YouTube曾宣布欧盟地区视频一概降为标清来确保网络不崩溃。

这意味着,知识信息在抢夺用户时间方面开始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

艾瑞咨询不久前的《2020年中国在线知识问答行业白皮书》同样显示了这个趋势:2020年中国泛知识内容行业已经成长为千亿级别的市场。

信息爆炸下,主动搜索获取自身所需信息的方式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在《白皮书》中,搜索百科与在线知识问答具有明显更高的用户渗透率,使用占比均超过80%。

三、内容赛道的新风向:娱乐向左,知识向右

在“疫情知识获取”教育下,这条此前沉寂的赛道发生拐点上行的趋势,通过知识化布局去抢夺用户时间也成为一种共识。

从疫情期间《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等硬核知识视频被刷屏,到B站引入优质UP主、发动“B站不停学”计划等动作以及抖音快手也开始大量引入媒体化内容,发力视频教育来看,它们试图引入知识化内容淡化娱乐化倾向。

晚会本身是视频媒介,与内容消费尤其是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关联性强。

百度与抖音的晚会大战是内容竞争进入到新阶段的一个缩影。

娱乐化内容对应着用户的日常消遣,满足了用户的猎奇心与表演欲,是一种社交娱乐刚需;而知识则满足了用户提升自我,学习与成长的刚需。

百度对头条发起的这次卡位之争,是一场知识与娱乐的刚需性在价值观层面的对决。

时间是用户最稀缺的资源和成本,平台一味驱动用户将时间掷于猎奇性的感官娱乐刺激,为巨头带来了流量吸金效果,但用户却没有变成更好的自己,这不符合中国互联网推动内容质量提升与带动网民成长的主流价值观与方向。

而通过趣味知识化玩法培养年轻用户体验、消费知识内容的习惯,为知识信息向下沉市场渗透开路,是百度在思考的战略方向。从趋势来看,更多的互联网原住民对内容质量有了更多的诉求,高质量知识内容迎来了新一轮机会。

某种程度上说,这场晚会照出了内容赛道知识上行的趋势,娱乐需求向左,知识性需求向右。平台的知识生态的成熟度与专业性、品质化或已成为抢夺用户的重要筹码,内容赛道再度起风了。

 

作者:王新喜

来源: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
百度和滴滴必有一战 //www.f-o-p.com/210780.html Fri, 21 Aug 2020 09:10:46 +0000 //www.f-o-p.com/?p=210780

2015年12月,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正式升级为新手奶爸。

这是他人生中的重大时刻,也是滴滴的重大时刻。张博儿子出生那一天,他认识了谷歌无人驾驶之父塞巴斯特安·特伦,两个人在妻子的产房楼下相谈甚欢。二人一见面就聊起了各种无人驾驶技术,比如,到底使用摄像头方案还是激光雷达。

一个新生儿开始在滴滴内部孵化起来——2016年,滴滴成立了一个无人驾驶部门开始做研究。

也是2015年12月,张博的前东家百度,赶在两天之后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之前宣布,成立无人驾驶事业部,这意味着百度正式进军无人驾驶。此时的百度手握着百度外卖、91移动等几张互联网船票,不过很快,这些船票都将过期。

滴滴和百度,一个是靠出行起家的互联网新秀,一个是以搜索入列BAT的老牌互联网巨头。于滴滴而言,自动驾驶是其登上千亿市值的唯一途径;于百度来说,自动驾驶是其第二条增长曲线,也是重回巅峰的砝码。两个互联网巨头首次交锋,争夺中国版Waymo的席位。

没有人会怀疑自动驾驶未来的地位,Waymo用千亿估值告诉所有玩家,自动驾驶就是一块大蛋糕。但无人驾驶的漫漫征途需要资金、资源,也需要战略定力,滴滴和百度终将会进入对方的腹地,而战火随时会燃起。

抢资金、抢资源

被誉为互联网黄埔军校的百度,为自己培养了一批竞争对手,尤其是在自动驾驶领域——文远知行韩旭,小马智行彭军、楼天城,中智行王劲等等,都曾于百度短暂任职。

这其中,最特别的要属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张博于2008年加入百度,和上述人士不同的是,他负责的并非无人驾驶项目,而是当时九条移动业务的研发,且均为上亿用户量级。

2012年,谷歌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取得了超过30万英里的公路行驶经验,那一年,滴滴刚刚成立,还在为融资到处奔波时,张博离开百度加入了滴滴。短短8年,滴滴成为国内最大的出行平台。2019年8月,滴滴宣布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滴滴CTO张博兼任自动驾驶新公司CEO 。

李彦宏或许从来没有想到,张博的离开,百度培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

2019年5月,百度无人车项目再一次被传出拆分。随后,百度回应:分拆消息完全不实。没人能支撑得起百度的无人车梦想,因为没有50亿到100亿美金的估值,李彦宏出售的概率极低。

但车企和“梦想家”软银孙正义可以。一位百度核心人士告诉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2019年,李彦宏确实曾经亲自飞去日本找软银,但对方并没有选择百度。一年后,滴滴自动驾驶获得了来自软银愿景基金领投的超5亿美元资金支持。

百度和多家车企虽然都达成了战略合作,但进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一位接近长城汽车的人士告诉Tech星球,长城每次供应商大会都会有百度,也跟百度有合作,但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2015年,百度和宝马达成合作,双方共同研发了一款以BMW3系为基础的无人驾驶车型,一年后,该合作暂停。2017年,百度和北汽达成战略合作,2019年实现L3自动驾驶汽车量产,但至今为止尚未量产。截至发稿,关于量产情况,百度尚未回复。

有趣的是,滴滴也和北汽取得了战略合作。“滴滴自动驾驶如果和北汽合作的话,肯定就是和arcfox,这是北汽新能源独立出的新品牌,主要做高端电动车,市场售价25-35万之间的车子,目前有四款正在研发:N60、N61、N50、N51,要是有合作意向的话,要么是50,要么是51。”一位接近北汽的行业人士向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分析道。

“汽车是有巨大技术壁垒的产业,上游制定游戏规则,吃肥肉,就像医疗产业,制药厂是大牛,医做不大,挣辛苦钱。”一家上市车企的“二把手”曾鸿向Tech星球分析说。

对于百度、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必须联合主机厂,才可以顺利搭上自动驾驶这辆快车。可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公司似乎并没有话语权。

2017年,百度宣布将与金龙汽车合作生产一款无人驾驶小巴车,并于2018年7月提前实现量产。一位参与百度金龙小巴项目的前员工表示,在合作过程中,百度掏了费用,并且出了大多数的人力。2018年百度IDG(自动驾驶事业部)定下的目标是,一年要销售100辆金龙小巴,“一直都是有营收目标的”。

“百度的金龙小巴实际上已经算是暂停了,你看这一年有啥动静嘛,虽然没有明确说停了”,一位百度自动驾驶员工表示。

截至发稿,对于百度金龙小巴业务的进展,百度方面尚未回复。

抛开车企不谈,想要做自动驾驶,必须有充足的现金储备,这不仅是对百度而言,滴滴自动驾驶5亿美金的融资也只是杯水车薪,更何况眼下,滴滴还尚未全面盈利,而其什么时候可以全面盈利,依旧是个问号。

可以肯定的是,摆在百度和滴滴面前的,都是一条难走的路。

没有永恒的朋友

如果以手机做类比,主机厂就类似于手机制造商,做自动驾驶的公司就好比安卓操作系统,但如果打电话,还缺乏一个中国移动这类的运营公司,而滴滴或Uber就是这样的角色。

区别在于,造车是一个比手机制造商要复杂得多的事情。曾鸿向Tech星球介绍说,“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难度极大,研发投入千亿起步,且需要十几年以上积累,没法儿抄近路。这个行业,上游,汽车制造商最有话语权。”

这恰好是互联网公司的能力缺陷。滴滴和百度都在广泛结盟,但互联网公司和主机厂都有自己的算盘。

“我只能说主机厂自身有很多问题,官僚主义弊病比较严重,推动很慢,而且主机厂都想做一套自己用的东西,互联网公司都想做一套通用型产品。战略的差异,导致了诸如目前的某车联网公司(长安和某巨头合作的一家公司),人员流失相当厉害,某巨头已经不跟他们玩儿了,今年Tier 1(主机厂的一级供应商)会死不少家。”一位自动驾驶行业产品经理告诉Tech星球。

“主机厂不开放CAN总成协议(控制器局域网总线),其实这就造成了车联网、互联网公司自己做自己的,主机厂想做,却没有能力的尴尬僵持局面。而互联网公司想拿到总成协议后自己弄,可以说是各怀鬼胎吧。”一位百度自动驾驶团队员工告诉Tech星球。

互联网公司和主机厂各有各的说法。

“以后,强势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厂家都会自己做运营平台,自己做资产的运营商,利益最大化,不太会把车卖给滴滴这样的第三方”,曾鸿表示,“跟不上时代的主机厂会被淘汰”。

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初现苗头。和百度合作的江淮汽车有自己的出行平台和行约车,一汽、东风、长安联合推出T3出行,长城汽车推出欧了出行等等。

在曾鸿看来,滴滴的运营并不难,“原来主机厂躺着赚钱,不屑于做苦逼运营而已。几百亿,对汽车厂家来说,不是个大事儿”。

互联网公司和主机厂各有各的打算,但也分个亲疏远近。因为天然的优势,滴滴似乎和主机厂的关系更近一层。

但早期,滴滴也确实遭遇过尴尬的事儿。“前两年滴滴去跟主机厂谈合作,搞了不少打脸的事情,比如程维在展览会上跟宝马谈合作,结果广播里传出滴滴战略合作奔驰。”一位汽车行业资深从业者表示。

互联网公司想要联盟弥补短板,但是,“联盟是弱者的想法,真正的汽车巨头研发都及其强悍,比互联网公司技术体系都厉害,比如特斯拉。”曾鸿表示,“十年之内,载人的无人车都不太可能大规模上路。法律、技术、伦理、道路改造,都来不及。只能在封闭环境,比如高速公路,载货车为主。这个时间长度,主机厂足以建立需要的轨迹数据库了。”

这话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在这段时间内,滴滴、百度与主机厂的关系都将是一种竞合状态。而在这个漫长的周期中,它考验的不仅仅是技术实力,还包括争取政府资源、资金实力、商业化运营能力等等。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创始人的合纵连横能力也格外重要。

必有一战

2020年3月3日,Waymo宣布获得第一轮外部投资,共22.5亿美元,投前估值达到了1050亿美元,远远超过大众、戴姆勒、通用等一众车企。

 

数据截止到8月19日美股收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Waymo就是行业的风向标,它代表着最强的技术、最高的估值、最多的钱。

在国内,曾经手握吴恩达、楼天城、彭军、王劲等一批技术大佬的百度,最有可能成为或者孵化一个中国版Waymo,但百度在“短期与长期”、“L3与L4之间”摇摆不定,核心技术人员先后离职,最终错过了黄金冲刺期,其市值也从700亿美元下跌至不足450亿美元。

最终,百度选了一条更加“折中、现实”的路径,它为百度带来了收益,今年Q2百度AI业务实现同比两位数百分比增速,但百度也因此陷入和创业公司们竞争的局面。这其中,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便是估值已经超过百度市值的滴滴。

滴滴必须要做自动驾驶,这不仅仅是为了讲好千亿美元的估值故事。因为,不再需要司机,自动驾驶的到来会打破原有的双边网络效应(司机越多,乘客等待时间可能越短;乘客越多,司机空驶越少,两者会互相加强),极大地强化滴滴的规模化壁垒。

如今,百度和滴滴已经开始相互渗透。

滴滴正在做一个无人车操作系统,因为倘若未来所有的车都采用百度Apollo的技术,导致双边效应被打破,服务成本会大规模降低,对于每年几十亿利润的百度,其大概率会做一个出行平台。百度通过百度地图以联盟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网约车服务。

“从技术栈来讲,滴滴的实力比较弱一些,因为落地的场景不会变,但技术栈会变。”一位自动驾驶行业产品经理告诉Tech星球,“落地很复杂,就像画个圈圈,落地完成了,这个圈就画好了,画的好不好看另说”。

百度依然强大。“自动驾驶大家都没有搞出来,看车队规模和技术水平,还有研发人数,但是百度花得钱是最多的。”截止去年11月,百度Apollo自动驾驶路测牌照总数已经达到 150 张,在全国占比过半,其中 80 张牌照已经允许载人测试,可以说是独占鳌头。

在量产遥遥无期的情况下,百度无人驾驶的方向发生了些许变化。“以前是2B,现在更多的是2G。”一位百度无人车团队员工告诉Tech星球,“百度的政府资源确实比较强”。

今年,伴随着新基金的大潮,在6个月的时间里,百度拿下智能交通数十个项目,全国7个千万级订单中,百度一家就拿了4个。今年4月,百度出了一个“Apollo智能交通白皮书”,公开披露商业解决方案就有9项,包括智能信控、智能公交等。李彦宏在2020年第二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自己已经看到了好几个1亿的合同。

但滴滴是最大的变量。

“滴滴最有价值的不是数据,以后,车险公司也有轨迹数据库,交通运输部门、交管部门也有数据库,最有价值的是用户,一个用户值600元,滴滴值700亿吧”,曾鸿表示。而这些用户很有可能成为自动驾驶的第一批用户。

在人才储备和资金上,百度显然略胜一筹。但不止一位滴滴自动驾驶员工信誓旦旦地告诉Tech星球,“完全不用担心滴滴的融资能力,而只要资金到位,人才就不是问题”。

如今,滴滴和百度都按下了加速键。

滴滴自动驾驶正在以一两周更新一个版本的速度高速迭代。滴滴自动驾驶公司COO孟醒告诉Tech星球,自动驾驶团队基本上每周都会和程维开会,密集的时候一到两天都会讨论。今年,滴滴自动驾驶还要把团队规模扩大一倍。

眼下,滴滴和百度都比较克制,其竞争也更多的是远程秀秀肌肉而已,比如在不同的城市开展Robotaxi的测试。据百度方面介绍,8月21日,沧州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可以在主城区打到Robotaxi的城市。这意味着,Apollo正在加速规模化部署。

而未来,代表中国自动驾驶的两股势力,必将掀起一次又一次的贴身肉搏战,他们一个是互联网新秀,一个是老牌霸主;一个以运营见长,一个凭技术立足;一个为守护根基,一个想重返巅峰…..

这将会是一场精彩的对决,不出意外,短则5年,长则10年,战火一定会燃起。

 

作者:Tech星球

来源:Tech星球(tech618)

]]>
知乎“打败”了百度知道吗? //www.f-o-p.com/198942.html Mon, 15 Jun 2020 02:24:35 +0000 //www.f-o-p.com/?p=198942

 

如果你有一个问题,你会用「百度知道」还是「知乎」搜索呢?本文深入对比分析「知乎」与「百度知道」的产品战略、定位、运营等方面的异同点,以及「知乎」崛起的真正原因,与大家分享。

「百度知道」发布于2005年6月21日。某个用户提出问题后,其他用户可以解答该问题,并且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 该问答也会进一步成为百度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提供给其他有类似疑问的用户,达到分享知识的效果。

“有问题,上知乎”「知乎」在2010年12月开放,是一个问答社区,连接各行各业的用户,用户在这里分享着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准确地讲,知乎更像一个论坛:用户围绕着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讨论,同时可以关注兴趣一致的人。

「知乎」比「百度知道」晚了整整5年。此时的「百度知道」已经建立起问答数量上的护城河。在移动互联网才刚刚兴起的那个年代,「知乎」似乎胜算不大。但是, 它又如何“反客为主”,在「百度知道」的问答领域,占领一片天地呢?

接下来,笔者将从产品定位、用户心智、产品运营、知乎的特点、移动互联网趋势五个角度,深入剖析。

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它连接着用户与内容(或服务)。早期的百度空有搜索引擎,但却没有足够的内容给用户搜索。

俞军之所以创造的「百度知道」,本质上是为了补充的内容空缺(俞军的百度贴吧,是用另一种方式为百度填充内容——聚集相同兴趣的人来创造内容)。因此,「百度知道」从诞生之初,它就被定义为百度搜索引擎的一个子功能,它“连接人与信息”。

因为「百度知道」是百度搜索引擎的一些搜索结果,因此对用户来说,用户对「百度知道」的认知约等于对搜索引擎的认知。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是有明确目的:快速解决自己的疑问,用完即走,追求高效。虽然百度百科定义「百度知道」是一个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但笔者认为,它更像是套着“问答平台”外壳的一个内容提供的效率工具,或者说是一个内容提供者的角色。

「知乎」创始人周源曾说:“我们希望做出一种产品,帮助大家组织和分享知识经验。大家有问题,可以来这里提问,整个社区能帮着找到能够回答的人。同时,这些内容可以沉淀下来——这就是知乎的想法”。

对于同一个问题、事件、观点、世界,因为每一独立的个体的人生经历不同,都会有有价值的经验、认知或独一无二的态度。「知乎」通过“连接人与人”的产品设计与机制,让用户愿意将这些宝贵的东西贡献出来,与他人分享交流。或许一个人不会在每个行业都是专家,但是总有一些领域,是他所熟知的并且可以分享的。

从「知乎」之前的slogan:“发现更大的世界”和“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也可以看出,它更像是套着“问答平台”外壳的一个有态度的知识经验分享平台。

正如马化腾所说的,打败微信的,绝不是另一个微信。「知乎」在产品定位上与「百度知道」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人是懒惰的,一个品牌、产品的突破点也是有限的,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款产品只会占领用户一个心智。对于用户来说,迅雷就是用来下载的,360就是用来杀毒的,提到农夫山泉首先想到矿泉水,即使支付宝早就支持IM,我们跟朋友聊天只会想到QQ和微信。

假如你对下面三个问题有兴趣,你会用「百度搜索」(即百度知道)还是「知乎」呢?

  1. 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2.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
  3. 如何看待罗志祥与周杨青分手?

对于明确且标准答案的问题,为了高效准确,我们倾向于用「百度搜索」,如问题1;对于话题性、观点性问题,如问题2、3,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问题也见仁见智,因此适合一群人一起讨论,我们更倾向于用「知乎」。

有一句话总结得很好:「百度知道」止于答案,「知乎」始于答案。产品定位决定了产品在用户的心智。「知乎」正好避开了「百度知道」在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上的优势,转而攻占有话题性、观点性问题的领域。

为了激励用户回答问题,「百度知道」设立了积分体系、用户成长体系。积分体系的经验、财富值的出现,让大量用户为了“水经验”而大量复制的其他内容来回答问题,内容的复制粘贴比非常高,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因此,积分体系并没有形成正向激励,反而弊大于利。成长体系亦是如此,无论你个人的专业程度如何,都是从实习做起。对于一个专业大V来说,顶着助理、侍童的头衔,又有哪个真正有实力的愿意留下来呢?

除此之外,「百度知道」除了财富值只能兑换一些奖品,却缺乏给内容生产者的变现途径。在这个注重粉丝变现、内容变现的时代,在「百度知道」无法维持生计,又怎会不流失呢?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无贬低「百度知道」的意思,这些运营手段在十几年前的互联网实属是不错的招数,这些体系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它的繁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百度知道」仍固守这一套运营模式,显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

反观「知乎」,它是由用户来衡量内容的质量,如邀请、赞同、关注、收藏、赏赞、评论。这种方式促使内容生产者更注重内容的质量而非数量,并需维护好自己的人设。另外,在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人可以快速获得「知乎」的官方认证,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问答获得官方的徽章等认可。

在变现方面,大V们通过生产高质量内容,可以快速积累粉丝,后期可以通过带货、live讲座等方式完成粉丝、内容变现。变现后又可以生产更多高质量内容,形成正反馈。

种子用户的质量比数量重要。早期的「知乎」的社区文化以互联网为主,为了维护社区文化,采用邀请制营造出“稀缺感”。并且通过邀请众多名人,如李开复、徐小平、周鸿祎、Keso等人入住,利用名人效应、精英文化,形成口碑效应,并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此时的「知乎」已经是“高大上”、“精英”的象征。之后,在「知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后,再慢慢向大众开放注册,一下子火爆市场。

现在「知乎」更偏向于信息流产品,首页的[推荐]、[热榜],发现的[圈子]、[频道]都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现。个性化信息流内容的出现,使得用户有闲逛的属性,不再是有特定问题才会想起「知乎」,而是空闲时为了打发时间也会打开「知乎」。

潘乱老师曾提出“刷抖音,玩快手”的概念。若「知乎」继续成长,成为国民级应用,笔者觉得可扩充为“刷抖音,玩快手,看知乎”。

对于社会上瞬发的热点事件,「知乎」热榜功能很好地满足热点内容的时效性要求。从微博/新闻等外界获取信息,在「知乎」看他人观点,进而参与讨论,已经是很多人的一个闭环习惯。

另外,知乎问答体的“如何评价XXX”“如何看待XXX”,也催生了很多知乎内部的热点内容。

从「知乎」slogan的变化:从“发现更大的世界”到“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再到现在的“有问题,上知乎”,可以看出知乎在品牌层面和用户沟通策略上的转变。

早期「知乎」的slogan是“发现更大的世界”,因为它早期重心在互联网行业或其他专业领域,是以一种精英文化的形式来刺激用户使用。后来的“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是因为「知乎」战略上要“破圈”,需要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鼓励用户去分享自己的经验。

而目前的“有问题,上知乎”,笔者认为「知乎」想做一个内容平台:从上线盐选会员,增加付费的知乎私家课/live/盐选专栏内容,到上线发现专区,以更小颗粒度地细分内容,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内容需求。

在PC互联网时代,百度无疑是BAT的领头羊,所有的内容、服务、信息,用户都需经过百度搜索引擎这个大入口。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点外卖用美团饿了么,旅游用携程去哪儿,打车用滴滴等等。每一个平台都有自己的App/小程序,用户想做什么,直接打开对应的App/小程序。原本属于百度的流量,被各个APP瓜分了。

除此之外,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公众号、抖音快手、B站、今日头条等通过大量内容推荐、推送,从公众号打开率一直下降可以看出人们每天接受到的内容已经过载。字节跳动等公司依靠强大的内容推荐算法,逐渐削弱了人们对搜索的依赖。用户缺的不再是信息与内容,而是如何更便捷地触达用户感兴趣的内容。

基于上述两点,百度也逐渐掉离互联网第一梯队,「百度知道」自然无法避免大环境的趋势。而「知乎」也是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红利,逐渐站稳脚跟。

其实「知乎」并没有真正打败「百度知道」,毕竟搜索引擎仍然是一个刚需,「百度知道」的日活也远比「知乎」要高。笔者认为的“打败”,更多的是指「知乎」能在「百度知道」做的不足之处,在强如BAT的百度所触及不到的地方,找到立足之本并站稳脚跟,这本就是一场成功的场战役。

笔者希望「知乎」在“破圈”,吸引大众文化的过程中,不忘初心,保证问答的内容质量,解决长尾问题的回答率,增加大V的变现方式,也希望「知乎」能找到更好的变现方式。

对于百度,既然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经见顶,把未来压在AI人工智能上,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战略。希望百度能重拾辉煌。

最后,由于笔者认知范围有限,所以还有很多方面有所遗漏,或有细节错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批评指教,也欢迎各位畅所欲言,发表观点。

 

作者:Kyle

来源:Kyle(chen9719616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