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Thu, 09 Feb 2023 02:00:4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9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知乎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知乎能搭上 ChatGPT 这班车吗? //www.f-o-p.com/306556.html Thu, 09 Feb 2023 01:59:27 +0000 //www.f-o-p.com/?p=306556

 

ChatGPT概念股“击鼓传花”的游戏,如今传到了知乎手里。

2月8日,内容社区知乎股价暴涨接近50%,创下历史新高。随着ChatGPT概念股在本周持续走热,包括百度、寺库、云从科技、汉王科技在内的多家公司,纷纷吃上红利。

不过,乱花渐入迷人眼。喧嚣中,有货真价实者,也有滥竽充数者,时间自然会将它们区分。

毕竟,ChatGPT虽新,但AI是个老概念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它都在以5-10年为周期经历着波动: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每隔5-10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会经历这样的周期:某个现象级的产品,让大家惊呼“人工智能的春天”来了,密集的媒体炒作与企业承诺随之而来。但热度散去之后,寒冬又会笼罩到整个行业,直到下一个现象级产品的出现。

很难说,ChatGPT就能打破这样的周期。对于跻身ChatGPT概念股的商业公司,同样如此。对待AI技术的不同态度,可能会把它们带向不同的未来。

01 井喷的ChatGPT概念股

很显然,ChatGPT让全世界的科技企业都急了。

比如微软老对头谷歌刚刚开了一场反省大会,反思以AI技术领先著称的谷歌为何没能先做出类似的产品,还加急推出了对标产品Bard。第二天,微软就宣布,必应接入ChatGPT,对谷歌的老本行搜索发起挑战。

微软和谷歌打得激烈,大洋彼岸,ChatGPT概念股成为了热门话题。

很多企业都在试图“上车”,把自家业务与 ChatGPT 搭上关系。以AI企业标榜的百度宣布,将在今年3月推出大模型“文心一言”。老牌互联网公司360表示,已经对类ChatGPT技术进行研究,并且有可能带来颠覆性的革新。就连做奢侈品生意的寺库,也宣布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反正,只要你敢信,我就敢说。

因为热度带来的收益足够明显。科大讯飞在2月6日股价大涨近10%,相比年初上涨约三分之一。360股价涨停。百度港股单日暴涨约15%。2月7日当天,AIGC概念版块整体涨幅一度高达4%。

其中,以“四小龙”为代表的AI企业最受关注,受益也最明显。短短一周左右,云从科技累计上涨近70%,年内涨幅超过了100%,商汤科技上涨近30%。其他AI企业,比如汉王科技,也累计上涨超过60%。

对于股价低靡依旧的AI企业,这无异于久旱逢甘露。前面我们提到,AI技术发展具备极强的周期性,几乎每隔5-10年就能出现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带来春天般的繁华,但它往往难以持续,行业总会在热闹过后便陷入寂静,直到下一个产品的出现。

最近的一次出现在7年前。2016年,横空出世的阿尔法狗在全球范围内掀起AI热。国内AI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估值一度走高,商汤和旷视一度都逼近过千亿。但这样的盛况没能维持太久,由于落地遥遥无期,到2019年,初创AI企业的融资数量就出现了下滑,AI四小龙的IPO计划也屡次失败。

当然,AI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失宠,一方面与周期有关,一方面也与应用场景不足有关。

国内多家头部AI企业,都拥有丰富的专利与论文数量。截至2021年底,商汤科技累计拥有11494件全球专利资产,在各学术顶会发表论文超过700篇。但受限于落地场景贫乏,它的商业化进展并不理想。2021年市值千亿的商汤科技,年收入只有50亿元左右。

同样的问题,也要摆在ChatGPT面前。

目前来看,ChatGPT最契合的接入场景是搜索、问答和内容社区。因为机器学习需要海量数据,而这些平台本身就积累了海量的结构化数据。北美新闻聚合平台BuzzFeed已经在最近宣布,将用OpenAI辅助内容创作——AI的威力率先体现在了股价上,消息宣布后,BuzzFeed股价应声暴涨近120%。

在国内,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拥有极强的算法能力和数据资源。不过在当下,视频内容的AIGC难度更大,在北美工作的AIGC工程师耿博士告诉“略大参考”,图片、音频、视频的AIGC更复杂,“AI绘画目前与人类创作的内容差异较大,有明显的违和感,而视频落地则更加遥远。”

机会给到了图文为主的内容平台。知乎的股价暴涨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作为问答社区,知乎积攒了丰富的可供AIGC的优质内容。2022 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知乎社区内的内容量已累计超5.79亿条,问答量累计超4.82亿条。

说到底,至少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干的还是体力活。它还无法真正像人类一样去观察、感受与提炼,人类灌入互联网的数据,是它唯一的学习样本。ChatGPT能在3个月内实现用户破亿,靠的是数据积累带来的爆发。同样,数据的丰富程度,也将成为ChatGPT概念股的分野。

02 数据为王

大火的ChatGPT,在知乎平台里也是热门话题。比如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答主观点提到,ChatGPT最让人震惊的能力包括: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在语言作为媒介展现出来的对世界常识的认知,多轮对话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离不开数据。

据悉,ChatGPT建立在对全网的内容和数据的抓取学习之上,训练量高达数十亿个文本示例。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学院的浩儒博士在接受“略大参考”采访时,这样形容AI的智能化能力:“简而言之,做AI就是大力出奇迹,超强的算力加上极其庞大的数据量,以量取胜。”

曾经大名鼎鼎的阿尔法狗,靠得并不是棋道或是思想境界,而是堆量。在与专业棋手对弈前,阿尔法狗曾学习过1万多幅人类专业棋手对决的棋谱,完成了三千万盘自我对弈的棋局,由于数据量过于庞大,阿尔法狗一局棋的电费都以万元计。

数据是AI突破的关键因素,这已经是业内的共识。AIGC工程师耿博士告诉“略大参考”,类似ChatGPT这类AI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甚至,越简单的越有效,国内大厂都有能力做出类似的产品。而竞争的关键就在于可供AI学习的数据量。

也因此,在ChatGPT概念股们花样百出的动作中,百度的“文心一言”靠谱程度是比较高的,因为它不但具备算法技术,还积累了足够的数据样本。在ChatGPT概念股前仆后继的股价上涨之中,知乎上涨的合理程度,远远超过汉王科技这样的企业。原因依然是数据样本。

用户的搜索动作,最能直观体现数据样本的丰富程度。只有足够体量的数据样本,才能支撑起日益增长的用户搜索需求。知乎曾经在2020年四季度公布过一组搜索数据:日均搜索量达到2570万次,作为一家内容社区,这样的数据足够优秀。此后,相关数据持续上涨。2022年高考填报志愿期间,知乎相关内容搜索达到1.97亿次。

正如iPhone的核心是供应链,AIGC的核心是数据。

然而,在各大内容平台纷纷筑墙的当下,互联网数据也逐渐从开放走向封闭。就连ChatGPT都不得不求助推特,获得接通推特数据库的资格。这也意味着,哪家企业自身就拥有数据和内容,谁就拥有了AIGC的硬通货。

于是,相比坐拥专利与技术的AI企业,内容平台也可以凭借各自的内容生态,在AIGC的故事里与前者平分秋色。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抖音、快手、知乎、百度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自身开发AIGC,还是与技术公司合作,它们都有望将数据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耿博士向“略大参考”表示,相比于AI公司,他更看好一些互联网大厂,因为他们自身就拥有庞大的数据。中银国际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预期拥有数据和资本优势的大型平台公司,将较AI软件企业更能受惠。

在影响AIGC效果的多重因素中,数量之外,数据的质量也极为关键。

在这一点上,ChatGPT是吃过亏的,由于学习了互联网上大量鱼龙混杂的内容,ChatGPT经常会给出低质量甚至是错误的答案,甚至有网站出于内容质量的考虑,禁止用户分享 ChatGPT 生成的内容。

目前来看,知乎这样的精品化内容社区,在内容质量方面具备较大的优势。如知乎上的部分内容已经出版成册,成为多看、kindle等平台上的畅销书。

但对于多数内容平台而言,如果既想要接入AIGC,又想保障内容质量,就需要多掏钱了。浩儒博士表示,AI的学习过程中不具备辨别内容的能力,如果内容质量太低,只能花更多钱、安排更多人力去标数据。也因此他认为,AI从前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如今更像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比拼的关键就是算力和数据。

03 搭车,还是被取代?

新的工业革命。这是微软总裁纳德拉对ChatGPT的盛赞。

尽管ChatGPT是以聊天机器人的身份为大众所熟悉,但它其实是一种大语言模型,或者说,是以自然语言为界面的机器人。它不会自主创造信息,只是能够在不同架构之间进行切换,对已有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举例等智能化加工。

当信息流转的成本被极大降低,一部分信息壁垒被消除,变化便由此而生。

对变化保持警觉甚至是防御,是写在人类基因中的生存密码。关于人工智能,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是:人类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ChatGPT的走红又一次带火了这个话题,人们开始津津乐道哪些职业会消亡,哪些互联网产品会被ChatGPT取代。

至少到现在,人工智能距离真正取代人类、取代人类创造的互联网产品,还有些遥远。

人工智能行业流行一个隐喻:聪明的汉斯。这是20世纪初因为会做数学题,而享誉德国的一匹聪明的马,后来人们发现,它之所以能给出答案,靠的是观察提问者的细微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后来,“聪明的汉斯”就被用来形容,那些表现出理解力,但实际上只是对训练员给出的别人难以发现的提示作出反应的个体和程序。

ChatGPT也是如此。它只是记住了1+1=2。

但这并不妨碍ChatGPT为现有的互联网产品们注入新的活力。以内容平台为例,ChatGPT可以在辅助创作、提升搜索效率、优化推送精准度等方面,发挥出技术的优势。

ChatGPT不会取代知乎们,被合理利用的话,是可以让知乎们变得更好的。

以搜索场景为例。

知乎这类内容平台,正在承载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搜索需求。但相比传统的搜索工具,它们的算法能力偏弱,往往需要人工的辅助,让优质内容更容易被搜索。比如知乎的优质创作者被称为“宝藏答主”,这种标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回答内容质量高,一方面其实也说明,优质内容的发现并不容易。被标记,才能被更好地看见。

也因此,ChatGPT这类AIGC大模型应用的接入,对这些内容平台带来的变化也会更加明显。因为用户对搜索效率的变化,感知往往是最直接的。

同样会让用户感知强烈的,还有推送。

内容行业最近的一次革命正是来自于此。以字节跳动为首的企业,以大数据和算法为基础,改变了整个互联网对内容的消费方式。机器取代人工,成为更加重要的推送决策者。

而AIGC显然具备再掀起一场变革的能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问答会取代信息流,成为用户消费内容的主流方式。尤其对于Z世代的年轻人,问答所能呈现的信息密度更高,因而也更受欢迎。

不只是内容优化,AI还能承担部分“后勤”工作,比如内容审核。

浩儒博士提到,简单的内容识别是AIGC的重要应用方向,在ChatGPT之前,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应用,可以帮助审核团队对内容进行初步筛选,但代替程度还不够高,平台仍然需要维持规模庞大的团队。据抖音高管透露,抖音的内容审核团队已经达到几千人的规模。而一名内容审核每天往往需要审核上千条内容,审核消耗掉了巨大的人力资源,许多平台都曝出过审核人员的稀缺。

ChatGPT这样的语言大模型,能够进一步解放人力。除了安全性的审核,AI还有能力辨别内容的质量,决定是否给予流量扶持。

当然,ChatGPT的魔力也让人担忧:AI创作是否会侵占传统内容社区的生存空间?

耿博士对此持反对态度。他认为,AIGC 只能取代部分低级内容。更何况内容社区的核心在于人与人的连接,AI无法取代明星KOL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尤其对于知乎这样的平台,创作者的人格魅力,是流量创造价值的基础。现阶段,ChatGPT更适合做为辅助创作,它能够帮助创作者整理文案,减少他们的工作量。

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马文.明斯基曾经说过,“容易的事情做起来难”。直到现在,这句话仍然适用于人工智能的大部分领域。许多人类的工作对于计算机或机器人而言,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当然AIGC也在持续进化。ChatGPT并非当下最新的版本,OpenAI的GPT 4也在研发当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新的变革可能会引爆科技界。但也有人对它的落地应用表达了担忧,浩儒博士提到,ChatGPT 这样的技术对算力和数据的要求太高,投入大,但很难找到赚钱的场景。

ChatGPT是否会重复阿尔法狗的故事?一鸣惊人之后,把整个行业推向春天,随后猫在漫长的冬天里静静发育。答案还不确定,但知乎们已经搭上了车,它们也相信,这是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

 

作者:杨知潮

来源:略大参考(ID:hyzibenlun)

]]>
知乎的第二曲线要靠职业教育? //www.f-o-p.com/281994.html Mon, 30 May 2022 08:42:27 +0000 //www.f-o-p.com/?p=281994

随着用户流量见顶、业务市场饱和,过去从“大航海时代”过来的互联网玩家们,不得不面对愈加复杂的严峻形势,以为接下来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作为兴起于移动时代的内容社区,一向佛系的知乎也在近年来发生着全新的改变。

一方面知乎在过去一年加速完成了融资上市,并于今年初再次在港交所挂牌,成为了在美港股同时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另一边知乎一改从前相对佛系的商业化态度,积极主动地展开了多元化商业布局,努力用行动展现出自己积极求变的外在形象。不过,从最新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知乎似乎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营收亏损双增长

5月25日,知乎公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知乎的营收达人民币7.43亿元,同比增长55.4%。从营收增速来看,知乎的营收增速继续保持在了高位,但较2021年全年财报同比118.9%的增速仍有所下滑。

净利润方面,2022年一季度知乎的毛利率达到了45.1%,比早前年报公布的毛利率下滑了7.4个百分点,毛利率的下滑直接拖累了其总体盈利能力的实现。财报显示,本季度知乎的净亏损为6.143亿元,而2021年同期为净亏损3.247亿元,同比扩大89.2%。总的来看,早前就在年报中有所提及的“利润”问题,到现在仍没有得到特别改善的迹象,亏损的继续扩大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而导致知乎亏损扩大的“元凶”,无疑来自其各方面不断扩大的成本支出。财报显示,该季度知乎收入成本从2021年同期的2.056亿元增至4.077亿元,同比上涨98.3%,主要是由于广告服务和内容相关成本的执行成本增加,以及员工人数增加所导致的员工成本增加。另外,用户流量的增长也导致了云服务和宽带成本的增加。

在运营费用方面,2022年第一季度知乎的总运营费用从2021年同期的6.51亿元涨到了9.84亿元。其中,知乎的一般和管理费用,从去年同期的1.622亿元增至3.106亿元;销售和营销费用为5.066亿元,而去年第一季度为3.466亿元,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吸引新用户,加强知乎品牌认知度相关的推广和广告费用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规模的费用支出背后,知乎本季度的用户增长却并不乐观。财报显示,一季度知乎的平均月活用户约为1.01亿,较2021年同期增长19.4%,环比2021年第四季度还有所下滑。这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知乎新支出的大量销售和营销费用带来的用户,并没有给其带来预想的收益和回报,投入产出比太小也导致了其收入虽然总体增长不错,但亏损却同比扩大的更多,效益明显不及从前。

广告业务头把交椅不保

相比较之下,本季度知乎最显著的变化,在于业务结构分布更为匀称了,从前一直担当大梁的广告业务,由此前年报中的第一大业务变身为第三大业务。

财报显示,2022年一季度,知乎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营收2.27亿元,较2021同期的1.21亿元增长87.7%;广告营收为2.17亿元,较2021同期的2.14亿元增长1.7%;付费会员营收2.22亿元,较2021同期的1.27亿元增长75.1%;其他营收3790万元,较2021同期的1410万元增长202.6%。从财报数据不难看出,本季度知乎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在其主营业务中增速最快,并已经跃升为第一大业务;而作为曾经第一大业务的广告业务,则从第一的位置退居到第三的位置上。

其实,知乎广告业务增速下滑早有前兆。早在2021年年报披露时,知乎的广告业务增速就排在三大业务最末端,同比增速仅为37.7%,与同期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付费会员业务以及其他业务的617%、108.6%、196%增速相比相差甚远。从内外部环境来看,知乎的广告业务下滑也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宏观层面的经济下行,第一时间传导到了广告市场,从而影响到了互联网广告市场的景气度。据《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和2021年,互联网广告全年收入分别为4971亿元和5435亿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同比增长13.85%和9.32%,但增幅均有所下滑,增幅分别为-4.35%和-4.53%。进入2022年以来,由于疫情防控升级、消费市场不振、预期转弱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企业大幅缩减广告开支、减少广告投放,这必然进一步冲击到以广告为主要商业模式的知乎。

另一方面,相比头部互联网厂商而言,知乎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竞争力稍逊一筹。据《2021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显示,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腾讯、百度四家企业的广告业务,就占据了国内互联网广告市场的28%,而行业Top5-10的企业则分别为京东、美团、快手、小米、微博和拼多多所占据。相比之下,体量较小的知乎在体量有限的广告市场则显得声名不显。在广告市场受到冲击之下,头部厂商显然会获得更多广告投放商的青睐。

总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知乎的广告业务在一季度基本保持了“原地踏步”,其第一主营业务的“宝座”也终于让位于商业内容解决方案。

商业内容业务异军突起

在广告业务表现不佳的情况下,知乎的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业务却继续保持了去年以来的强势增长态势,继续引领着知乎总体营收的高增长。

据了解,所谓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业务,就是知乎商业运营团队为需要做推广的品牌找到合适的创作者,然后由平台将内容精准分发出去,即“为品牌主对用户进行精准推广”。从当前知乎的营收结构来看,当前该业务在其总营收中已经跑到了第一位,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显然该业务已经转变成了推动知乎增长的第二曲线了。不过,知乎商业内容业务的增长,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一方面,过度的内容商业化,很容易影响用户体验进而造成用户流失。从早期的职业精英社区“人设”到目前的“大众化”,知乎在一步步的商业化过程中“泯然众人”,用户口碑也在直线下滑,如在知乎上就有用户抱怨:“好好看个答案,比登天还难,只剩下广告了。”

另一方面,内容软文化、大众化的比例过高,会在平台社区定位上模糊掉知乎原有的平台底色,使其商业化方向发生改变。过去知乎以高质量问答社区而闻名国内的内容平台,其高质量的专业问答更是造就了最早的内容付费,但如今这种模式显然已经有所偏向了。在大量的各类人群涌入知乎之后,知乎如今的商业化重点已经放在了付费网文小说,以及各种软文广告上了,原来的那种氛围已经很难找到了。

毫无疑问,这种转变就商业化而言无可厚非,但就回报而言却未必划算。就大的方面来说,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获客成本增加,使知乎在获客之后的潜在回报下滑;就需求侧来说,更加大众化的人群涌入之后,其更在意免费信息的获取乃至于娱乐消遣,真正为平台贡献收益的实际上并不算多,这集中体现在营销费用持续走高但商业收益却不尽如人意的财报中。

但作为如今的领头业务,在广告业务不及预期的情况下,知乎对其必然有着更多的依仗,这又进一步造成了其商业内容业务的“两难”窘境。

职业教育会成为全新的破局机会吗?

在三大业务之外,本季度知乎的收入结构中出现了职业教育收入。财报显示,知乎职业培训营收为3950万元,收入占比达到5.3%,而去年同期该项营收占比仅为1%,同比增长了1196%。根据季报披露,职业培训营收增长的原因是:公司多元化的职业培训课程以及2021年下半年新收购公司的收入贡献。有数据的变化不难看出,知乎对职业教育市场的看好。

不过,在K12类的教育培训落下帷幕之际,如今的职业教育赛道显然已经成为了全新的教育热土,成为各路教育巨头争相角逐的焦点。在职业教育领域发力并不算超前的知乎,还有机会杀出重围吗?答案是有可能,但需要时间。

首先,职业教育市场的空间还很大,存在很多的潜在发掘空间。从我国的成人劳动就业市场来看,供需的结构性不匹配一直都是核心矛盾:一边是企业需要的人才难以招到,一边是毫无劳动技能的求职者(其中大部分是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而解决这个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无疑正是职业教育。从需求人群来看,每年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对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刚需,其潜在价值尚待挖掘。

其次,知乎有着符合自己社区生态的教育培训条件。知乎上面有着大量关于成长、职场技能和写作文案等优质教育内容资源,这些资源跟平台调性相匹配,同时也服务于平台的内容创作,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乎教育生态。如初学者通过报名知乎平台的内容写作和文案课程学习具体的技能,再通过知乎平台接触商单或者网文创作,从而形成内容与教育培训的良性互动形成闭环生态,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最后,从整个职业教育市场的情况来看,巨头环伺、对手林立,知乎面临的压力并不小。从公开的信息来看,已经宣布在职业教育领域展开布局的巨头就有新东方、学而思、高途等等,与这些玩家相比知乎已经有了成熟的知识付费和广告业务足以“旱涝保收”,在职教这个新领域投入究竟有多大、能走多远目前尚不清楚。但对于急于转型的老教育巨头而言,职业教育则是势在必得,必不肯轻易放弃,知乎能否冲出重围既有决心的问题,还有竞争优势方面的考虑。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这条路,对于知乎而言是一条可行之路,但能否开花结果需要时间来验证。

]]>
分裂的知乎 //www.f-o-p.com/280582.html Fri, 13 May 2022 02:13:16 +0000 //www.f-o-p.com/?p=280582

知乎谋求港股上市,曾创下了前所未见的效率。而在持续的中概股暴跌狂潮,知乎无疑也是众多蒙受损失的企业中最让人同情的对象之一。

自从去年6月突破13美元高点后,其股价一路下探,亦未能从中概股暴跌潮中幸免,特别是最近一周,其股价在2美元的低位线起连跌六个交易日,截至日前,知乎美股较近一年最高价已跌去90%。

显然,短短一年时间,知乎还未从美股上市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却已然被坠入股价断崖的惊恐包围。

面对日益复杂的资本环境,费尽周章的上市之路,对于知乎而言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有问题,上知乎。“当下的知乎,不再是互联网浪潮那股清流般的存在了。摆烂、内耗、裁员、边缘化焦虑,如何走出低谷,十一岁的知乎正在寻找关乎自己的答案。

也许,曾经深爱知乎的用户们会为其日益世俗和功利化的改变而痛心,但创造它的人或许来不及与同好者缅怀过去,知乎自己充满疑问:

为什么我们挣钱这么难?

玩不明白的知识付费 

很长一段时间,知乎都在刻意与商业化保持距离。但这种不肯折腰的姿态从知识付费兴起后,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根据资料,上市之前的十年,知乎一共进行了七轮融资,总计12.3亿美元。可以说,一家穿越互联网黄金周期的远古公司,却能够如此任性并长时间依靠“输血”存活,说明知乎本身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知乎还未来及高瞻远瞩设定明确的商业化演进图,内容社区的市场环境却悄然发生改变。

2013年开始,国内互联网行业就在进行知识付费的可行性试验。自媒体“逻辑思维”推出付费会员制度,尝试知识付费模式;2014年垂直知识频道吴晓波频道、十点读书相继上;2015年,樊登读书App上线提供付费节目“樊登听书”、喜马拉雅开设付费“精品区‘,

这些以互联网思维主导的产品推向市场后,都取得了极大的关注和良好的商业收益。知识付费市场培育三年后,2016年迎来了更多实力玩家的入局。

腾讯“千聊”的入场和得到APP的横空出世,令这片蓝海顿时热闹非常。实际上,在这场知识付费的浪潮中,知乎也行动迅速,相继推出“值乎”、“知乎live”、“小鹅通”小程序等产品,开始了商业化的全面探索。

凭心而论,放眼当时整个互联网群体,似乎没有比知乎更适合在知识付费领域充当“扛旗者”的角色了。

然而,外人眼中要内容有内容,要流量有流量的知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能交出令人满意的商业答卷。

以上市前三年数据为例,2019年和2020年,知乎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71亿元和13.52亿元,同比增速100%和101.67%。收入构成上,知乎的变现途径主要有四大业务板块:广告收入、付费会员、内容商务解决方案和其他服务。

广告收入占据知乎营收结构最主要的地位。数据显示,2020年,知乎实现广告收入8.43亿元,占比62.4%,而2019年该业务的营收占比更是高达86.1%。

这也意味着,上市之前的知乎存在头重脚轻的嫌疑,摆脱广告收入的依赖,推出更多可商业化落地的项目,是知乎上市后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从知乎上市后第一年的经营数据看,这项任务完成得还算不错。根据2021年财报,知乎实现营收29.59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13.6亿元,营收占比首次下降到了50%以下。

这样的成绩,对于追求自身供血的知乎来说是乐观的。不过,知乎的处境就像“按下葫芦起了瓢”,尴尬之处在于,现实与理想,坐在了同一个跷跷板上,需要寻求平衡之术。

分裂的知乎 

最初,知乎的精神内核是十分吸引人的。

创始人周源是个有才情的人。做过程序员,当过记者,创业赔个底儿掉后,偶然的机会,周源接触了国外社区Quora,这种问答的话题组织形式让他眼前一亮,也让周源自认为找到了一份可以长久的事业。

2011年,周源创建的知乎上线,实行用户邀请制。第一批用户中,不乏像马化腾、李开复、徐小平、雷军等各行业知名人士。

领袖级用户不经意的聚集,让知乎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精英社区的典范,刚刚上线的知乎倒也非常热闹,大家彼此分享观点,毫无目的的展现个人爱好与魅力,相互之间的欣赏与鼓励营造出社区交流最需要的气氛感,而理智、冷静的环境更是给参与者们提供了享受思考乐趣的沃土。

很快,社区的高质量回答开始向外辐射出影响力,商业管理人士、工程师、大学生等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关注到知乎社区,并从中汲取需要的养分。

可以说,正是因为知乎社群优良的先天基因,决定了其内容的高质量。在商业、科技、学术、民生、文化等话题领域,社群中涌现出着无数精辟且不乏建设性的观点,而且在舆论氛围上,知乎营造出了一种区别于专业论坛相对严肃的交流氛围,专业、宽松而有趣,成为了它让人着迷的客观原因。

尽管知乎社群的调性无论在商业角度还是人文角度都值得被肯定。然而,在资本的裹挟下,对商业近乎饥渴程度的催促,知乎开启了一场“既要、又要、还要”的变革。

实际上,与其说是变革,不如说是“分裂”。

2013年3月,知乎从邀请制改为注册制,彻底走向公众。在短短一年后,知乎的用户数量从40万激增到400万。而在2016年知乎启动商业化进程后,其用户量的增长更是呈现出不可思议的态势。

据天风证券数据,2016年至今,知乎月活用户量从1500万量级跃升到1.033亿。显然,在互联网流量全面进入存量时代的背景下,知乎依然对用户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不过,商业化的内生矛盾也恰恰在此。

随着用户数量大规模增加,知乎存续流量池的任务几乎完成,大规模纳新背后,是以牺牲社群文化精神为代价实现狂飙猛进的。

首先,下沉流量的到来势必对社群原有文化结构造成冲击。大量教育背景、职业背景、成长环境均不同的用户聚集在一起,需要重新建构更广泛的话语体系,精深的观点和理论存在一定的接纳门槛。而作为社群的管理者,知乎有义务塑造出多用户参与的文化氛围来保证良好的商域流量。此时,知乎将精英社区氛围重新建成更具下沉特点的大众社区氛围就可以理解了。

其次,大众社群的特点决定了其产出内容的质量标准线下移。第6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网民高学历人群仅占不到20%。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知乎凭借自觉意识努力维护社群准入的门槛且效果显著。只是,随着大量新用户涌入知乎,不得不对内容接受度进行调整。从而产生日益被诟病的“内容水化”和“低俗娱乐化”。

最后,内容质量不足以支撑知乎商业化的推进。实事求是的说,知乎确实产出了很多优秀的内容,但相较于庞大的体量和高质量标签自居,内容性价比还不足以打动足量用户。这一点上,从知乎的付费会员占比就可以看出。

2019年,知乎付费会员比重仅为1.2%,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仅提高到3.4%。没有好的内容就没有付费群体,没有付费群体就无法吸引更多的优质创作者。恶性的生态循环让知乎的商业化阵痛连连,2017年,其他内容平台挖角知乎大V,使其流失三分之一KOL。

近乎疯狂的追随用户,从早期的精英高知、下沉过程中的“小镇青年”,以及如今的娱乐话题、热点事件乃至小说阅读,在推向大众的进程中,知乎不断被分裂与稀释。调性模糊不清。

孤注一掷的商业化也让其内生性矛盾完全暴露。那么,既然商业化路途让知乎疲惫不堪,为什么还要撞上南墙,非得搏上一搏呢?

躲不过的劫难 

知乎在商业化前后的态度,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曾经有多排斥,现在就有多迎合。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我们从国内社区的发展脉络中找到答案-不想重蹈覆辙。

互联网初期,国内最能打的社区非天涯论坛莫属,它曾经在2007年就拥有超过2000万注册用户,号称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还孵化出《鬼吹灯》、《明朝那些事》等神作,就连“网红”概念,也是从天涯捧出芙蓉姐姐后,开始被广泛接受。

可以说,70后、80后甚至一部分90后的精神世界都被天涯滋养过,影响深远。

而时至今日,天涯论坛已沦落“天涯”,几乎找不到还在以固定频率使用论坛的用户了。

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交形态是其没落的根本原因。博客盛行时,天涯没人管理自己的品牌博客;微博兴起时,天涯也从没考虑解决论坛发言门槛过高的问题;就连初代网文的江山也没有被天涯挖掘出其他衍生价值。

唏嘘不已。“固守老旧”让天涯失去了每一次革新的机会,被时代淘汰也成了必然。

那么,走在时代前列的社区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一款上线于2005年的社区产品–豆瓣,到今天已经十七年了。如果单从体量上来讲,豆瓣是不合格的。据机构测算,豆瓣月活用户仅有1000万,换算成日活用户,数量区间仅在100万到200万之间。

即使如此,是什么原因能让豆瓣生存至今,影响力依旧惊人?对最初包容精神内核的坚守或许是答案。

从创建至今,豆瓣小组依然是豆瓣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可以说,这个功能的存在,实现了理想意义上不同思想不同层次的共存。小组之间的主张可以相对的,甚至是冲突的,爱好可以是小众的,也可以是古怪的;豆瓣所遵循的是平等地接纳每个群体并提供相同的社区服务。

为了方便管理社群又可以达到分治效果,豆瓣给小组管理员下放了完整的管辖权力。正是这种官方面对下辖小组的“无为而治”式管理,让豆瓣成了时至今日,互联网社区特立独行的存在–超前的、自由、有趣的理想国。

而这一切的实现,是以商业化为沉重代价换来的。当下巨型体量的互联网社区产品,无一不是采取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运营主体-意见领袖-受众用户。而豆瓣奉行的“权力下放”的理念背后,同样下放的也是其潜在的商业利益。

数据显示,豆瓣上一次公开的融资信息还是在2011年,由挚信资本、红杉资本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投资的5000万美元C轮投资。2018年,豆瓣阅读、豆瓣音乐先后分拆,前者完成6000万元A轮融资,后者与VFineMusic合并,完成A+轮千万美元融资。

在豆瓣的商业化进程中,广告变现是其保持收支平衡的支柱手段。广告金主横跨汽车、时尚、IT、家电、旅游、奢侈品、化妆品、快消品等多个领域,但是,可以覆盖整个运营团队成本的大户,成为一大缺失。

商业化迟缓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长时间以来,饭圈入侵带来的书影音板块刷分注水、养号产业链以及小组生态问题都是让豆瓣焦头烂额的问题。但是缺乏运营团队实时干预控制,让这些问题一再出现,最终反噬了豆瓣自身。

天涯和豆瓣是其前车之鉴。

理想落地向来是社区产品的劫难,特别是像知乎这样带着鲜明标签的内容产品,在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商业化方向时,为了避免覆辙,知乎开始在“创新、流量、商业化”等百般尝试。

结语:创新的陷阱 

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害怕被时代抛弃的知乎,变成了一位“追风”少年。陷入了“为变革而变革”的创新陷阱。

实际上,组织价值的变革是一个系统化行动,无法自然而然地发生,需要进行高瞻远瞩的设计。而高层内斗、管理团队薄弱、内部结构混乱、甚至技术水平和人员培训远未得到保证的时候,知乎“既要(知识付费)、又要(小红书种草)还要(短视频),最终演变成半娱乐化、半学习化的“四不像”平台。

知乎在去年的年会设置了一个向周源提问的环节,有员工问,什么是知乎调性,谁能代表知乎调性?周源给出了一长串细碎的解释,大意是:知乎调性由全体用户决定。

知乎太在意创新了,准确地说,是混淆了新奇和创新的界定,最终忽略了战略与用户。

庆幸的是,知乎内容的长尾效应显著,尽管在转向商业化之后,内容水准有所下降,但其话题富矿所蕴藏的巨大价值是任何赛道对手都羡慕和忌惮的存在,知乎想要让自己坚持十几年的理想落地,它们依然是自己的底色所在。

 

作者:老教兽

来源:万点研究(ID:Agumanhua)

]]>
知乎折戟短视频! //www.f-o-p.com/279870.html Sat, 07 May 2022 03:38:02 +0000 //www.f-o-p.com/?p=279870

 

从微博、微信到知乎、小红书,现在几乎所有的内容平台都想做视频,原因很简单,短视频是一种趋势,它在吞噬社交媒体、图文资讯、长视频等应用的用户时间。如果不抓住这个趋势,意味着将在时代的大浪潮中被甩下,因此,视频化几乎是所有内容平台想做成的一个战略级业务。

但无奈的是,不是所有的内容平台都适合做视频,不是所有的内容平台都必须做视频,而且大部分内容平台都做不好视频,知乎就是一个典型。

早在2020年5月,知乎针对视频战略,就推出5亿现金激励、百亿流量扶持等激励计划。2020年10月,知乎进行一轮重大改版,产品首页增加视频的独立入口,与“推荐”、“热榜”等并列,将视频提到了战略级位置。

与此同时,它通过重金引入外部专业视频创作者、上线视频自动创建工具、采取进一步激励措施来引导短视频内容的生产。

但是发展到今天,知乎的视频板块不尽如人意,无论是从外界的关注度、创作者的参与度以及用户的内容消费,都处于不温不火甚至低迷的状态。

在知乎APP中,关于“如何屏蔽知乎上的视频?”的问题大量存在,排名靠前的一名叫“阅读修身”的网友详尽解释了从电脑端到手机端屏蔽的操作细节,收获了471个点赞。

今年2月,“知乎视频部门被裁掉一半”曾经登上热搜,不久前根据《财经天下》周刊报道,知乎视频部门的确存在大范围裁员情况,占运营团队比例60%。

尽管知乎回应称“没有裁员计划”,还将继续在视频领域发力,但在最新的内测版本中,知乎新一轮的改变似乎正在弱化视频业务,包括它将首页的“视频”一栏取消,用“想法”页面替代了首页的“视频”模块等。

根据《中国企业家》的报道,知乎视频部门发生诸多变化:视频部负责人蔡林离职了;视频部被降级,融合到社区部;之前的战略负责人张宁调整成为大社区负责人。

从整个势头来看,知乎或许也在看到它与视频业务八字不合的一面,并有意识的降低视频业务在整个架构中的权重。

从张同学到刘畊宏,相对于抖音每个阶段都会制造现象级的流量型网红,知乎自从强推视频战略以来,从未出现过视频创作的标杆性大V,优秀的视频内容创作者似乎很少把知乎作为一个获取流量的主要平台。

根据Tech星球的一篇报道,知乎在大力推进视频业务过程中,过于注重数量的积累,用力过猛,不少创作者为了拿到平台的激励政策,会选择从站外搬运视频到知乎,知乎成了视频搬运分发平台,最终导致知乎图文原有生态优势被破坏,创作者与用户体验多维度的满意度下降。

用户满意度下降,自然难有理想的播放效果。根据早前媒体的爆料,知乎为了给内部定流量KPI,曾跑过一次全站数据,结果发现,在某一天里,知乎平台上超过50万点击的视频没超过5条。

不是知乎做不好视频,而是知乎不适合做短视频。

有个业内人士打了个比喻,表示图文类平台与视频类平台的关系,更像是现在油车和电车的关系。对于内容平台而言,重点发展视频内容,是存续其流量商业价值的唯一方式。

但事实上,这是个经不起推敲的观点。

因为图文与视频其实并不是一种递进的进化关系,而是一种信息的互补关系。  不管内容的表现形式从图文到视频再到未来VR或者其他三维形态的信息展示,图文作为一种信息获取的底层基础设施,它始终是存在的。

从历史来看,从博客时代到门户时代,再到微信公众号时代,图文内容一直在随着平台迁移而迁移,文字作为人类几千年来储存文化、知识的一种最基础的方式,它从来不是一种潮水的方向,而是一种必然存在的文化、知识的表现形式——它永远是内容的基础载体。

而支撑短视频内容表现的演技、画面效果、转场、特效可以为整体的内容加分,但内容观点以及剧本创作的底层核心台本,依然是文字。因此也有评论称:“古典自媒体(图文)可以是视频自媒体的上游供应商。”

知乎如何成为知乎?

回到知乎的话题,知乎其实是一个有一定深度价值的知识性的问答平台。

在知乎最初的200位用户里,包括了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等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

可以说,第一批种子用户对于知乎的气质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种子用户本身在互联网领域已颇具知名度,对问题的回复则讲究方法论与逻辑以及专业视角,它带来了不同于百度知道、搜搜问问等传统问答社区的气质。

周源自己总结说,正是首批用户奠定了知乎的发展基调。而知乎后来所形成的高质量内容分享的问答社区的氛围与基调,这批开拓者功不可没。

知乎由此带动了大批大V的入驻,连接了各路精英,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用户进入,通过问题的抛出和讨论,形成用户黏性,并推高内容的品质与深度。

知乎问答模式之所以与视频存在割裂感,本质源于知乎的问答模式类似一个树洞性的结构——通过一个问题,带出一群人,挖掘出新的问题与解读,不断扩散观点、延伸思考。

它不是一种信息洗脑式的单向输出,而是一种围炉篝火式的互相探讨  。

比如2018年霍金去世,相比于其他平台,在知乎上,关于讨论霍金的角度呈现出了多元化、深度化、垂直化的走向,包括在罕见病、物理学、科普、宇宙学、残障护理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度的有质量的探讨,关于霍金的社会影响、艺术审美、宗教影响等话题探讨也颇为全面。

同样在2018年,马化腾在知乎的破天荒的提出天问:“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这一提问,也引发了较大范围的波澜与热议。

截止到今天,这个问题已经有了3319个回答,各行各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还在回复这个问题。回答者来自近百个行业的用户,涉及数据存储和传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5G 通信、电池技术、汽车、流行病学等诸多领域。

如果我们花一天的时间去整理与思考这些回复,会收获大量基于未来的基础科学与产业变革方向的前瞻性思考。

这其实就是知乎的价值所在——

它通过设置一个热门事件的议程,带动诸多亲历者、围观者、关注者与专业人士来聚焦于这个话题进行深入式探讨。

各个侧面信息与观点得以不断聚合与发散,各方有价值的观察视角与解决方案能够快速聚拢与呈现。

它也不是微博这种短链条、浅层次的社交狂欢,而是通过一个问题凿出一个洞口甚至开辟一块专业讨论区与集体爆料区,就问题的解决不断延伸、扩散,产生更多有价值的观点、思路与理论。

而短视频模式却做不到这点,从目前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模式来看,知识性、观点性的解读也颇多,但更倾向于通过一种情绪化、有倾向性的观点去洗脑、影响他人的想法,从而获取粉丝与流量。

前者的模式其实更加有利于扩充知识的深度与维度,而后者更倾向于通过知识或观点来圈占那些与自己有相近观点或想法的观众,继而实现商业化变现。

某种程度上,短视频的信息输出更容易集结粉丝,获取流量,再通过打造某一领域的IP将其商业化变现,这是知乎为什么要死磕短视频的底层逻辑。

知乎要做商业化变现,但是短视频与树状式问答结构的知乎相悖。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进入知乎,是为了基于一个问题获取一个有效的或者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与观点,而短视频信息嫁接于问答社区,从产品层面来说,它本质上是形成了对问答社区用户体验的一种破坏——破坏了知识问答体系的连贯性以及探讨的社区氛围。

重新反思图文的价值

事实上,知乎或许也知道视频信息流对知乎问答体系结构的破坏,但知乎也要吃饭,根据财报信息,知乎过去三年亏了28亿,商业化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但从今天来看,短视频这条路已经走不通,知乎的盈利还得寻找其他通道。如果说因为视频化导致用户体验急剧下降,高质量问答社区的基本盘用户流失,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知乎的路子其实是可以推出一个纯粹的视频版知乎APP,将之与图文版分割开来,类似于抖音APP与今日头条APP的差异化定位关系。  这样既能确保知乎的图文问答体系的连贯性,又能确保视频战略纯粹性与延续性。

而无论是知乎,还是其他互联网内容平台,都需要反思优质图文的价值。

从国内互联网平台的竞争来看,随着用户增量市场已经见顶,无边界竞争已经成为共识,彼此基于竞争的需求在模糊彼此的边界,不断切入别人的领地与业务范畴,一个共识是给产品不断的叠加直播、短视频、电商等等业务与功能。

但用户并不这么思考,对于在什么平台干什么事,用户心里其实都有一块明镜——

上淘宝天猫是购物,刷微博是看明星八卦,刷短视频是打发无聊时间,而上知乎的人绝大多数都具备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并保持着文字阅读的习惯,他来知乎,是来找知识、找答案的,而不是找刺激找乐子。

从知乎开始切入短视频的那一刻起,其实就已经迷失了初衷。知乎在过去曾经一直强调其使命——让每个人高效获得可信赖的解答。

但对于主动获取信息与知识的用户来说,短视频的模式其实是降低了效率。

从知识的获取方式来看,抖音短视频确实适合一些特定的操作类课程的教学——比如厨艺教学、Excel、PPT教学、开车教学、挖掘机教学等,但不适合一些专业性的知识性的内容信息获取。

一般而言,基于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追寻与答案找寻,用户会更加注重干货总结与关键信息的获取效率,但视频内容中有用的关键信息无法像文字那样直接提取,需要反复回放去逐帧提取,不方便搜索、查找、记录与存档。

如果搜索出来的视频内容不是用户想要的结果,则需要打开多个视频,非常耗时。因此,视频查找、搜索在索引、精准查询处理、记录等方面的难题不少。在知识性、专业性的内容搜索上,视频观看、查找反而降低了用户寻找答案的效率。

因此,明白用户的需求,而不是与用户需求背道而驰,产品的定位才能更清晰。为了做短视频而做短视频,是知乎需要反思之处——

视频作为一种信息流算法下的内容产品,它对应的是一种被动的打法无聊时间的需求,它与用户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相悖,也无法融入平台问答结构的知识体系之中,因此,视频之于知乎,就像一个强行拼装而不伦不类的衍生品。

中文互联网需要更好的质量

短视频泛滥的时代,很多人开始变得缺乏耐心,快餐式的消费大行其道,也消解了许多深度与严肃以及有价值的内容,这其实更需要我们反思。

在今天,当所有的内容平台都想搭上短视频的时代列车,但其实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并不这样想。图文的本质是用文字来激发、引导我们有逻辑的思考,而视频的本质是画面刺激,它的底层逻辑是娱乐。

有读者曾经向笔者表示:“他其实期待平台之间,有更加泾渭分明的界限,他们其实不希望自己手机里的APP都变成短视频直播APP,那将非常可怕,也非常可笑。因为那将意味着严肃阅读与深度探讨所剩不多的净土也将被快餐式的刷屏所覆盖掉。”

在互联网上,深度话题的探索与思考一直有很大的市场与需求,而知乎本身的开放式话题讨论设计恰恰迎合了这种需求——

它不是通过画面与视频去刺激大脑的多巴胺,挑动情绪,而是用文字的力量来激发、引导人们有逻辑的思考,进而建构知识体系。这也是知乎在过去之所以能成为不多见的互联网高质量问答社区的重要原因。

周源曾经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谈到的一个观点:「整个中文互联网不需要更多的流量,而是需要更好的质量。互联网上不仅仅是流量文化、粉丝文化和功利文化,而是需要一种认真你就赢了的文化」。

但从今天来看,在商业化与流量焦虑的裹挟之下,知乎似乎并没有践行好这种价值观,强行推短视频,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之余,也导致此前的社区调性渐渐走远,优质内容调性下滑,如果大众觉得在知乎已经学不到东西,渐渐变味儿了,这可能才是知乎真正的隐忧所在。

中文互联网如今已经不缺各种短视频平台,缺的是高质量的内容社区。

随着用户的成长与成熟,浮躁的浅薄时代不会一直高歌猛进,人们总有一天会重新看到文字的力量与深度思考、多元化探讨的价值,而优质内容问答社区在未来的稀缺性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知乎需要延续高质量调性来维持它的平台品牌并再度赢得用户与各界的尊重,但是如何平衡商业化始终是难题之一。将不破坏用户体验与开放式问答体系模式作为底线,将视频产品独立于知乎图文大本营之外,可能是知乎需要思考的方向。

在浮躁的时代氛围下,要成为中文互联网高质量内容社区的一面旗帜,知乎其实更需要对内容原则与底线有长期主义的坚守,做好了这一点,历史终究也会嘉奖它的价值。

 

作者:王新喜

来源:热点微评(ID:redianweiping)

]]>
知乎产品分析报告! //www.f-o-p.com/277759.html Mon, 18 Apr 2022 06:30:58 +0000 //www.f-o-p.com/?p=277759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综合性内容社区,每天都有人在上面提问和解答各式各样的问题。在商业变现方面,知乎尝试了知识付费、在线教育、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

一、产品概述

1.1 体验环境

体验时间:2022.4.16

App版本:8.14.0

操作系统:Android

机型:Mi 11

1.2 产品背景

背景: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但信息泛滥,网上充斥着各种缺乏价值的无用信息,导致有价值的的信息被淹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一个更加高质量的平台来满足自己对于高质量、高价值、更加专业内容的需求。

1.3 产品概述

知乎创立于2010年,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综合性内容社区。从2010年到2012年,知乎是一个只接受邀请、以问答为主的封闭式在线内容社区。2012年知乎加入图片功能,2013年向公众开放注册,并从那时起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在线内容社区之一。

在商业化的尝试方面,知乎于2016年开始提供在线广告,2018年推出付费内容,2019年上半年开展盐选成员计划,2020年初正式启动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2020年以来,知乎一直在扩大以内容为中心的商业化方式,包括提供在线教育和电子商务相关服务。

1.4 Slogan

此处按照时间顺序罗列知乎使用过的宣传词

发现更大的世界

关键词:发现、大

知乎最开始使用的品牌口号。可见知乎想要起到的作用是作为一个用户获取新鲜且有价值知识的窗口。其重心在于吸引一群教育程度较高、具有独到见解和在行业具有丰富经验的用户,特别是那些具有进取心、获取新知识或者拓宽自己视野需求的年轻大学生、职场白领。两个关键词能充分表现知乎对于自身传播精英文化的定位。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关键词:分享

不同个体,不同人生,不同经历,带来不同的经验、认知和价值观念。或许一个人不会在每个行业都是专家,但是总有一些领域,是他所熟知的并且可以分享的。此时知识希望作为一个论坛,为用户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经验。

有问题,上知乎

关键词:问题

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人人都有会有疑惑,当身边人不能解答人们的问题,收索引擎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人们需要一个针对性解决自身问题的平台,浏览别人的看法、想法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标语的变化体现知乎在于用户沟通策略上的转变,转型为为大多数用户提供服务的大型多人在线问答平台。

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关键词:问题、答案

在宣传词中增加答案,即强调为用户解决问题。通过标语的方式为用户强行种草,深化平台在用户心中的形象以培养用户习惯。可见此阶段的知乎开始专注于平台最本质的问答业务。

总结:

Slogan的变化背后,体现了背后知乎对于产品本身品牌形象和产品策略的转变。从开始的小范围精英文化社区,到鼓励用户原创、分享知识的论坛,最后转变为面相大众的综合性问答社区;面向用户从垂直细分到泛大众化,其中知乎的用户人群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用户数量不断增加、用户类型趋于复杂、用户素质不断下沉。

二、产品分析

2.1 战略层

2.1.1 产品定位

使命:让人们更好地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为品牌使命。

作为一个综合型内容平台,通过图文、音频何视频等形式,向普通大众提供问答、知识付费、获取新闻资讯、互动社交服务。解决普通大众对于互联网热点信息、高价值知识和经验的需求。

内容定位:优质、高标准、原创、专业、理性的知识社区。

内容形态定位:文本、图像、视频问答社区

对于知乎精英化到平民化的转变,从商业化的角度而言,知乎的自我定位转变是必然的事情。对于知乎而言可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更大的商业价值,对于社会而言可以满足普通用户对于有质量知识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交流平台。

2.1.2 用户画像

来源:艾瑞数据

由上表可知知乎月均活跃用户数量在7000万人左右,且月度活跃人数变化幅度在左右波动。统计数据为2021年到2022, 数据具有时间长度,故而预测知乎用户群体数量短期难有大幅度增长,后续知乎的主要重心可能会放在用户价值的运营和价值挖掘方面。

来源:艾瑞数据

来源:百度指数

由上述有关知乎用户属性的数据统计知,二十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青年占据知乎半壁江山,其中男性用户数量显著高于女性。由此归纳出知乎用户的特点:年轻一代、男性居多。这样的用户标签也符合知乎作为一个理性、客观、公正内容知识平台的自我产品定位。

来源:百度指数

上图可知,知乎用户行业分布广,其兴趣分布也较为广泛,比起普通网民,在教育培训、书籍阅读、家电数码等方面更加偏好,相比于全网用户对于各个领域的兴趣程度也更加强烈。可见知乎用户对于探索世界、探索未知生活、学习新鲜知识的愿景十分强烈。

来源:艾瑞数据

来源:百度指数

 

来源:知乎2021Q4财报

通过对于知乎用户地域的分析可知,知乎的活跃用户大多来自沿海城市和一线、二线城市。原因:

  1. 一、二线城市大量聚集一批15~30左右的年轻群体,对于互联网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更高,愿意探索新鲜事物,从网络上获取新鲜信息
  2. 经济发展度较高的城市含有大量互联网、新闻媒体、高校学生,处于职业需求或兴趣驱动,此类人群对于新鲜、高质的知识具有更大的需求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由数据知,近半年关键词知乎的搜索指数,PC端15万的日均值大概是移动端的5倍。笔者简要分析了这个现象一些可能原因,

  1. 移动端开发有知乎APP,不用同PC用户一般通过网页进入网站
  2. 普通用户大多使用APP进行碎片化阅读、浏览资讯便可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而PC网页用户群体大多是需要发表文章或对后台数据进行管理的创作者,

来源:艾瑞数据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知乎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占比达到。对于作为UGC平台的知乎而言,受过良好教育的用户能在用户产生更多高价值的内容,进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知乎,而且此时处于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多为2000年左右出生的Z时代群体,物质生活丰富,具有较高的消费力,具有较高的消费意愿,对于知识付费等商业变现途径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但作为追求高质量知识获取、社交的人群,一旦平台内容质量下降,对于作为内容平台的知乎的负面影响可能也是毁灭性的。

从上图可提取几个用户特点关键词:知识、品质、体验、多元。

对于工作学习,知乎用户注重自我提升,利用空闲时间充电提升自我竞争力。

对于生活,知乎用户注重体验,关注自身生活品质。

思想观念上,年轻是知乎用户的特点,对于新鲜事物具有较高接受程度,也愿意体验新事物。

2.1.3 用户需求+(用户行为)

根据数据对于知乎的用户群体特征进行分析后,笔者总结了一些普遍用户的需求,并在括号中附上了用户使用知乎时的可能行为。

1.获得更加专业的解答,高质量的观点、看法(提出问题、浏览答案、关注相关专业问题和圈子)

2.获取新闻资讯、热点,打发时间(浏览热榜、浏览推送文章)

3.发现新奇知识,拓展视野,碎片化学习(浏览盐选专栏、文章、电子书以及视频)

4.交流讨论、交友(圈子交流、关注圈子或其它用户、和同好聊天)

5.分享知识、见解、经验、经历,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和满足感。(创作、阅读回复、浏览相关问题和答案)

一般用户使用知乎的主要需求:获取知识、新闻信息、社会交流、获得认同

2.1.4 用户使用场景

类型1:女,20岁,在校学生,数学专业。通过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己收获了关注和点赞。

类型2:男,21岁,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去大厂工作,想随时了解行业内最新鲜的动态,因此在知乎上关注了很多行业内大牛,经常看他们的回答和专栏,方便随时学习和补充自己的知识。

类型3:女,26岁,工作,上下班通勤时间较长,比较无聊,所以打开知乎了解热门事件、大家都是什么看法,顺便刷刷娱乐话题和抖机灵回答,打发时间。

类型4:男,35岁,职场大牛。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在知乎上写回答,通过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知识经验积累,精确而又有效的解决了他人的问题,收获了大量的用户关注并且获得了一定经济报酬,精神兼具物质上的报酬更加激励了他的创作。

2.2 市场分析

来源:艾瑞数据

由数据可知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大概超过百分之五十,整体网民的增长已经放缓。在用户数量难以增加的大环境下,各个互联网企业对于用户流量的争夺将会加剧,重心从用户数量增长驱动转变为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

来源:艾瑞数据

中国网络的广告市场还为饱和,未来随着互联网设备的增加,用户人数及花费在网络中时间的增加,广告形式的改革, 互联网广告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数据来源:艾瑞数据

图表中展现了中国2013年到2017年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情况,其中,交通通信,教育、化娱乐、疗医保方面的支出明显增长。可见随着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也在逐渐变化。其中通信、教育、娱乐方面的或许能带来线上消费的又一次转型升级。

来源:腾讯企鹅智库

上图可知,大约百分之七十的中国网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尚且不足,而且大部分用户对于获得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有强烈的付费需求,从用户愿意付费的角度看,知识付费仍然是一片有待开放的蓝海市场。

总结:

虽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增长缓慢,大部分用户的流量都被小部分的互联网应用所占据,但是在广告市场仍未饱和以及知识付费越来越被接受的情况下,知乎依托自身良好的知识平台环境,扩大用户群体和业务范围,在未来的互联网中也必有一席之地。

三、产品功能结构图

知乎主页五个一级功能区,此外笔者将内容板块从各功能区之下额外提取出,方便对比知乎不同内容形式进行对比。

“首页”功能区下分为直播、推荐和热榜标签页,知乎将视频页面放到开屏页面的左边,足以体现知乎对于视频内容领域的重视,包括但不限于短视频、实时流媒体直播和视频回答。从早期的文本图像,到音频讲座、视频和直播,知乎的社区内容形式不断扩展和深化。

“动态”标签方便用户及时获取关注用户的动态,提升用户体验就是提升用户忠诚度和粘性。知乎从早期的BBS形式,到论坛形式,再发展到现在的问答平台,可以看出知乎在用户社交方面的着力,不仅要打造一个知识内容社区,同时还要做好用户社交功能。

“我的”这一页面聚合了知乎大多数的子功能,个人信息、创作、会员区、软件设置等等,将用户一些不常用的功能以及入口整合到这个界面,极大程度使其它主功能区显得简洁的同时又不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干涉,防止用户迷失在复杂的功能界面里。

四、产品业务流程图

4.1 知乎登录流程图

4.2 知乎提问流程图

五、知乎页面图

5.1 首页

5.2 用户主页

5.3 回答页

六、竞品分析

鉴于目前市面上并没有和知乎相似类型的产品,所以这里从应用功能和服务相似性角度对知乎进行竞品方面的分析。

6.1 问答社区功能

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平台,其主要问答服务的类似产品有百度知道、悟空问答以及国外的Quora。

从用户需求和关系角度看,从百度知道是赏金驱动,用户提问希望获得答案,写手回答希望获得报酬,二者的关系至于答案。而知乎的回答是社交认同驱动,用户既作为提问者又作为回答者,在互动的同时不仅希望获得知识,同时也渴望结交一群同好之人、加入感兴趣的圈子,可以说是回答只是社交开始。

从内容指向、质量深度来看,百度知道面向大众用户,重于广度和宽度,倾向于通用技能、生活经验等领域。知乎走专业化路线,目标用户是受过良好教育阶层,分享个人对于所在行业的经验、对于社会的独到见解等,终于精炼和知识深度。

6.2 知识付费服务

在知乎的付费知识领域,国内相似服务的应用有得到、喜马拉雅。

从内容形式上看,得到的付费服务包括听书+电子书+讲座,知乎为问答+电子书+知乎live,喜马拉雅主打听书+讲座。相比而言,得到和喜马拉雅更加倾向于音频付费领域,知虽然在语音问答、咨询领域有所涉猎,但作为问答社区属性的知乎,其主攻的方向还是图文方向的知识付费。三者从功能服务的相似度而言,重叠的领域较多,未来在知识领域的竞争或许会更加白热化。

七、商业模式

知乎采用以内容为中心的盈利方式。主要包含在线广告、付费会员、内容商务解决方案、在线教育和电子商务等。

1.付费会员

知乎提供现场和录音讲座(live)、电子书、学术论文、杂志、精选专栏等知识付费内容,以及挂件、标识、改名等应用内客制化会员特权服务

2.广告

主要包括启动屏幕广告、Feed广告、回答尾部插入广告。

3.商业化解决方案

凭借知乎现有社区优质内容,向商家提供知乎平台资源,协助商家进行内容的生产,并提供精准的内容分发、用户获取推广和用户曝光服务。

4.教育

2020年知乎推出以考试准备和职业培训为主的在线教育服务。

5.电子商务佣金业务

即商家、个人创作者等通过种草、带货直播、好货推荐等形式在知乎平台进行导流,知乎则负责为文章进行用户曝光,在用户通常在第三方平台上产生浏览、消费等行为后,知乎和内容创作者共同分摊第三方平台支付的佣金费用。

数据来源:知乎业绩公告

 

数据来源:知乎2021Q4财报

通过知乎在2021年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广告、付费会员和知+三兄弟是知乎的主要收入来源,相比于几年前广告独占大头盈利的情况,知乎的盈利手段更加多样和健康。

然而通过知乎对对外公布的2021Q4财报数据可知,营收10亿元,但也亏损接近4亿元。知乎收入增加的同时,其亏损也在不断增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有如下原因:

  • 用户习惯免费的高质量回答、纯洁的社区环境,对于知乎为商业化而引入软文、广告牺牲用户体验的的行为相当抵触,
  • 会员所提供内容对用户缺乏吸引力,问答社区最最大的价值来源于他人所分享的宝贵经验。盐选会员作为付费服务,然而根据知乎自己在2021年1的官方统计中可以得知,严选专栏的大多数内容以故事为主,缺乏知乎内容所需要的专业性。
  • 普通用户对于内容是浅层次需求,缺乏付费的动机。根据中泰证券公布的的数据,知乎的用户付费率仅有0.059。

总结:知乎想要进行商业变现,如何平衡用户体验、社区氛围和内容质量,这是知乎的一道必答题。

八、总结

以下是笔者在使用知乎时基于个人偏好信息的个人感受,仅供参考。

  • 知乎制造有价值回答的能力正在弱化。在日常使用知乎时可以观察出:高赞回答、高关注度提问多为几年时间的老回答。回答中长文干货的比例日渐减少,单纯输出情绪、表达观点而不做客观事实分析的回答增多。可见愿意花费自己时间生产高质量内容的用户正在减少,而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人数在增多。
  • 知乎现有价值内容在被不断稀释。不随着大量用户的涌入,知乎的破窗效应越来越明显。用户对于提问、回答的随意化、生活化增在创造大量泛滥的”垃圾“信息。在创作广场对于提问的推送可见用户提问的内容和方向逐渐偏向娱乐化、生活化。对于用户同样的需求,知乎能满足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社交平台也能满足。
  • 社区生态环境在下降。随着商业软文、广告推广、种草视频以及盐选“故事汇“等的出现,用户对于知乎的水乎,B乎,吹乎等调侃和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近几年,知乎迫于盈利压力,对于短视频、直播、软文带货等热点的追逐有目共睹,产品商业化氛围越加浓重。
  • 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帕累托定律开始显现。大量提问和回答涌入用户的视野,反而干扰用户对于正常信息的接受和处理。面对信息激增,用户往往只看“优质“提问“高赞“回答,造成新答案用户看不到、不愿意看,创作者不愿投入精力创作的恶行循环,极大影响知乎的生态循环。

知乎作为内容社区的三个车轮:用户、内容、互动。

  • 新用户:为社区注入新鲜血液,为平台带来更多元的文化、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内容
  • 高质量内容:给用户带来价值,吸引更多用户的加入
  • 高质量互动:促进用户生产更多内容,增加用户黏度、忠诚度和认同感

作为一个PUGC平台,用户和内容是知乎的根基,而互动则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如果三者平衡协调,则可以不断促进形成正向循环。相反,任意一个车轮的缺失都会对马车造成恶劣的影响。

笔者个人认为,知乎之难在于娱乐与专业之难。

知乎早期实行邀请制,不仅为平台沉淀了大量有价值的互联网信息,而且也为平台早期造足了声势。凭借大量优质用户及其创作的精华内容知乎一路崛起。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于用户而言, 诚然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对于平台而言,则是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高质用户群体带来优质内容,但这类群体知识水平高、视野更开阔,如何变现却成为一个大问题。

最近几年知乎的泛娱乐化给平台带来大量的新用户,但娱乐化的氛围会打破知乎自身在用户心中塑造的专业化形象,从而导致部分渴望在知识得到自我提升、学到新知识的人群流逝。

或许知乎可以考虑兼顾大众和精英群体的需求,根据知乎账户盐值指标将部分高质量内容和用户独立形成单独的功能区,用户可以通过创作内容获取他人认可的方式加入驻此分区,如此或许能将专业内容和知识更好的呈现给有需要的用户,让不同需求的用户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前辈的文章和观点,如有涉及侵害他人权益、数据事实不符、逻辑错误等情况,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正,谢谢。

 

相关文章:

知乎营销推广打法!

知乎品牌推广技巧及案例

男士护肤品类知乎营销分析

 

作者:YanH

来源:YanH

]]>
知乎克服广告依赖症了吗? //www.f-o-p.com/273828.html Tue, 15 Mar 2022 09:33:15 +0000 //www.f-o-p.com/?p=273828

知乎仍然没有盈利,但正在试图换一种方式赚钱。

3月14日,知乎公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财报显示,知乎2021年营收达人民币29.59亿元,同比增长118.9%;其中,第四季度营收10.19亿元,同比增长96.1%。

得益于线上问答社区的轻资产模式,知乎上季度毛利润为4.798亿元,同比增长44%;毛利润率保持在47.1%的高水平。

受到销售、营销、研发等费用大幅增长的影响,知乎上季度净亏损3.833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Non-GAAP),调整后净亏损2.408亿元。

但扭亏为盈并不是知乎最紧迫的任务。

知乎并不缺钱。截至2021年底,知乎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共计74亿元,相比一年前增长43亿元,足以支持未来几年的发展。

另一方面,成立十二年的知乎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外界对于这家问答赛道龙头公司的期待不是尽快赚钱,而是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尽快摸索出广告之外的变现方式。

2021年3月,知乎在纽交所上市(图源:知乎公众号)

目前,知乎收入来源分为四大板块:线上广告,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付费会员,以及包含在线教育和电商的其他业务。提高非广告收入比重、多条腿走路,是近三年来知乎商业化策略的重心。

这一战略在最新财报中得到体现。上季度,知乎广告收入3.778亿元,同比增长18.4%,仍是第一大收入来源,但营收占比下降至37.1%。

2021年全年,广告业务为知乎贡献39.2%收入。而在2019年,这一比例高达86%,2020年为62.4%。

相对应的,得益于更高增速,知乎其余三块业务的收入规模和占比大幅提升,其中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业务的势头最猛。

2021年第四季度,知乎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为3.673亿元,同比增长3.8倍;营收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4.7%提升至36%,是仅次于广告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同一季度,知乎付费会员收入2.088亿元,同比增长1倍;其他业务营收6540万元,同比增长2.3倍;增速均显著高于广告。

营收结构的此消彼长,背后是知乎商业化路径的变化。

知乎成立于2010年,但直到2015年才开始启动商业化。彼时知乎CEO周源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表示,知乎在考虑赚钱、变现时,“首先是要做广告”。

随后几年间,知乎相继上线信息流、APP开屏、条幅等多种广告形态。截至2021年上市前,广告仍是知乎最主要的赚钱手段。

但过去两三年里,知乎也在寻找更符合问答社区特性的变现方式。这包括控制硬广占比、改进企业赞助内容的呈现方式,增加电子书、有声书等付费内容供给,布局电商、在线教育等板块等。

从最新财报来看,这些探索取得了效果。2021年,知乎非广告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20%,高于119%的总营收增速;营收占比61%。

克服内容社区常见的“广告依赖症”,有助于知乎避免商业化内容的泛滥,保持知识社区调性和用户体验;而电商、线上教育等新业务的发展,以及“问答版抖音”的愿景,也能帮助知乎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A

2021年全年,知乎包含电商在内的其他业务收入1.56亿元,较上年增长196%;其中第四季度为654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倍。

知乎入局电商只有两三年时间。2019年2月,知乎上线男性种草社区“CHAO”,年底又把定位调整为“潮流玩具社区”,站内商品链接跳转至淘宝平台。但这款产品并未激起太大浪花。

真正做出动静的是2019年9月上线的“知乎好物”。创作者可以在回答、文章、视频等内容中插入商品卡片,链接至淘宝和京东,从而获取用户购买分佣。这一服务让知乎答主们获得了新的赚钱途径,也展现了知乎与两大投资方阿里和京东的业务协同潜力。

但知乎并未大规模推广这项服务,而是做出较严格的限制,包括采取邀请制、要求插入商品卡片的文章不得少于200字、每天最多发布一个包括商品卡片的内容等。显然,它不希望带货内容影响正常的用户体验,同时也隐含着避免自身管道化的考量。

从去年下半年起,知乎开始加速转向自营电商。

2021年7月,知乎上线“知乎知物”,推出三款自主研发的挂耳咖啡,两天卖掉5万份。经过试水后,知乎在双11之前发布“高赞好物100榜单”,覆盖数码、食品饮料、美妆、家居等多个品类。

去年双11期间,知乎上线“11.11”频道、知友福利站、限时秒杀、跟着买等多个板块,玩法各不相同,但均指向自营商品,SKU扩张上千款;同时推出“自营种草计划”,鼓励创作者在回答中插入自营商品。

由导流转向自营,是知乎电商上一季度的最大变化,也折射出这一问答社区的独特性。

把流量输出给第三方电商,获取“卖水”收入,是互联网内容平台的常见变现手段之一。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都有长时间给电商导流的历史;时至今日,来自电商的广告费和分佣仍然是头条系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但问答社区并不能硬搬这一玩法。大多数用户打开知乎是为了寻找答案、获取新知,而非娱乐或购物。创作者要想持续吸引和留住粉丝,就不能在内容中插入过多商品链接,更不能将商业赞助内容与普通回答混为一谈,否则很容易丧失粉丝信任。

另一方面,与其他内容社区相比,知乎的“理中客”基因塑造了独特的信任氛围。用户并不喜欢看到广告,更不喜欢看到答主为了“恰饭”有意偏袒某一产品或品牌;但他们会下意识认为,平台或答主推荐的商品是经过精心挑选、没有套路的。这就为知乎专门辟出一个场景,做小而美的自营电商提供了机会。

目前,在知乎APP上,自营电商的入口埋得很深。用户需要点击底部标签栏的“会员”,才能看到“知物节”、“宠爱节”的商品页面,各有数十款商品。其他入口主要是挂在文章内部的“知乎自营”商品链接。

可以看出,知乎目前对于自营电商十分谨慎。它并没有通过开辟多重入口注入流量,而是在功能设计上让卖货与内容离得尽可能远一点。

这种小心翼翼的态度,不利于知乎电商提升品牌认知和获取流量。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知乎用户不知道平台有自营电商,也不了解该如何找到入口。

但从第四季度财报来看,知乎电商业务在没有强推的情况下,收入仍然实现两倍以上的同比增长。这与体量较小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知乎用户更偏好卖货和内容相对隔离,对于平台自营电商的接受度较高。

B

目前,知乎的自营电商业务虽然发展很快,但规模尚小,且在供应链、物流配送等环节仍待完善,未来几个季度不可能撑起营收主体。它在短期内仍然离不开广告。

知乎从2016年开始拓展广告业务,目前已覆盖APP开屏、信息流、热榜等位置,是最重要的现金牛。但广告铺设点位增多,不可避免影响用户体验,也引发许多吐槽。

2020年初,知乎推出改良版广告体系——商业内容解决方案。通过这套方案,品牌商能够对接站内优质答主,由后者发表包含赞助内容的回答和文章等,并通过平台首页、回答推荐、搜索等位置进行曝光。

与硬广相比,这类商业化内容除了宣传产品和企业外,也包含着相关知识的科普和解读,可读性和信息价值更高,也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即使明知是软广,用户亦可以从中得到认知提升,也就是知乎过去一年反复强调的“获得感”。

相比直接打广告,答主更愿意通过软广获得收入。一位护肤领域的头部答主表示,自己在发布商业内容时会以科普、评测内容为主题,并与跟粉丝提前沟通,附带明确的广告标识,目的是“不恰烂饭”。

对于广告主而言,商业内容解决方案的转化效率也更高一些。根据知乎招股书,这套方案的整体点击率是传统广告的2倍以上。

过去一年,这块业务保持快速增长,不断拉近与广告的收入差距。2020年第四季度,知乎广告收入相当于商业内容解决方案的4.2倍;但在上一季度,两者已经基本持平。

周源在3月14日晚间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2022年商业内容解决方案有望成为最大收入来源,营收占比1/3以上。

周源

但新的问题是,商业化内容的增多,可能一定程度上抑制知乎付费会员收入增长。

过去五年间,“盐选会员”一直是知乎的重要收入来源。知乎为其搭建了一整套付费内容生态,包括专栏、直播课、电子书、论文、杂志等,并在APP下方菜单栏开辟入口。这些增值内容除了激发购买欲望外,也是付费用户留存和使用时长的保证。

如果平台内的广告和软文过多,影响社区内容氛围,用户购买会员的意愿将受到限制;而买会员的人越多,在用户群体中的占比越高,整个社区对于软硬广的接受度就会越低。

目前,知乎尚能较好地处理这一潜在矛盾,让商业化内容与平台原有的内容生态相互兼容。

上季度,知乎平均月活跃用户为1.033亿,同比增长36.4%;平均月付费会员数为610万,同比增长102%。相对应的,知乎付费会员收入同比翻番。

从发展势头来看,两块业务均保持三位数百分比的同比增长,但商业内容解决方案的营收增速超过会员,反映出平台上赞助内容的增量高于付费内容。知乎如何继续保持商业与内容的平衡,将十分考验周源及管理层的战略能力。

C

知乎、B站和小红书并称为“社区三杰”,共同组成国内互联网社区的第二梯队,分别拥有1亿~3亿不等的月活跃用户。拓宽收入渠道、减少对广告的依赖,是他们过去几个季度不约而同的选择。

知乎把重点放在了电商、在线教育、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上;B站除了广告外,还有手机游戏、以会员和直播为主的增值服务、电商等板块;小红书的广告占比很高,但也在大力发展电商业务。

三大社区追求收入多元化,根本原因是卖流量并非最大优势。

从用户体量来看,他们距离微信、抖音等头部社区差距明显,且追赶困难。此外,三大社区的资金储备和技术实力与字节、腾讯等差距明显,很难在互联网广告市场与巨头正面对抗。

另一方面,国内互联网广告市场在疫情拖累下大幅减速,腾讯、字节、百度、阿里等公司的广告相关收入增速跌入个位数区间,甚至停止增长。而广告投放具有明显的头部效应,在市场整体萎靡的情况下,知乎等中型平台承受的压力会更大。

但短期内,三大社区仍然离不开广告收入。毕竟,这块业务简单直接、利润丰厚,能够立竿见影地改善公司现金流。

知乎、B站和小红书的真正挑战是:在广告收入增长放缓之前,尽快向外界和投资者证明内容社区的多样化商业前景。

目前,在中概股整体萎靡的大环境下,已经上市的知乎和B站股价均大幅回撤,甚至出现市值低于公司所持现金的奇景。对于知乎而言,眼下的基本盘是广告和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但想象空间在于电商、在线教育等新业务,这也是提振投资者的关键。

除了电商外,知乎也在发展以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为核心的在线教育业务。知乎CFO孙伟表示,知乎教育业务2022年预计保持快速增长,第一季度营收占比超过5%,长期占比可达20%以上。

更大的机遇在于“问答社区视频化”。

知乎一直以图文内容为主。2020年10月,平台上线“图文一键转视频”功能,但由于最终成品效果较差,这一功能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上季度,知乎大幅加码视频。新版APP的顶部标签栏用“视频”取代“关注”,视频内容流量权重大幅提升。“视频”页为上下滚动浏览形态,带有点赞、收藏、评论、转发等功能,与抖快等短视频APP非常接近。

同时,知乎上线“联合创作”功能,图文创作者可以将原创内容授权给视频创作者,由后者进行二次创作、一同分发,实现视频与图文的联动。与机器基于图文自动生成的视频相比,这类视频的质量无疑有了大幅提升。

知乎在财报中披露,2021年第四季度,知乎月度平均视频上传量同比上涨211%,视频创作者人数同比上涨33%,视频消费用户在 DAU(日活跃用户)中的渗透率超过 45%。

不过,与图文相比,知乎视频的内容生态远未完善,平台运营也存在短板。

例如,在俄乌战争期间,国内各大短视频平台均产出大量相关内容,素来擅长解读时事热点的知乎也不例外。

但整体来看,知乎视频的各项指标距离抖快等头部平台仍有差距,表明视频创作者尚未形成适合知乎的方法论,而平台对于如何运营视频社区也仍需要摸索。

这也是知乎的机遇所在。国内问答社区赛道上,只剩下知乎一位选手。在拓展商业化版图、丰富收入渠道之外,能否成长为“问答版抖音”,将是知乎打破天花板的下一场关键战役。

 

作者:彦飞

来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
知乎卡位战 //www.f-o-p.com/270894.html Thu, 17 Feb 2022 06:54:30 +0000 //www.f-o-p.com/?p=270894

 

“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这是问答社区知乎在上市之前的去年的这个时候由“有问题,上知乎”更迭而来的新的slogan。用户的这类需求是否已得到充分满足暂且不说,挂牌纽交所一去328天,如今上线已11年的知乎仍在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苦苦寻找着自己的答案。

岁末年初的知乎近日已数次跳上业界关注度的小高点。

继2021年12月20日权威渠道披露知乎因多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传输的信息等问题而被北京网信办约谈处罚之后,2021年12月25日以来多家媒体跟进报道了知乎或将回港上市的消息。

在不确定性陡然加剧而中概股普遭重挫且愁云惨雾徘徊不去的新形势下,3个季度连续报亏的知乎如何应对内在的社区氛围异化及商业模式尴尬等老问题,此刻相较以往更显迫切也更为人所瞩目。

尽管社区内容随着用户圈层的不断扩大而进一步被指泛化、水化、故事化、获得感与日俱减,但知乎当前正是在此基础上设定新规则并对其内容生态之于既有用户及潜在用户的黏着度提出更高要求,而内容的视频化已被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对标视频社区B站的意图已是一目了然。

转型动力其来有自。单就市值而言,截至海克财经本文发稿,B站市值143.87亿美元,知乎市值23.58亿美元,前者的体量是后者的6.1倍。

知乎为此在2021年12月15日启动了首届高赞联合创作大赛。所谓联合创作,即图文创作者与视频创作者合作,共同输出内容。依照官方数据,截至2022年1月5日该活动结束,有超4000位答主参与,视频投稿超2000条,总播放量2亿多次,作品涵盖科学、历史、职场、心理、脑洞等数十个领域和话题。

联合创作是知乎2021年10月29日上线的一项新功能。知乎显然希望借由此举激励原本占据社区绝对主导地位的图文创作者将其原创内容授权给已被知乎委以重任的视频创作者予以视频化呈现,进而逐步拉高社区视频化内容比重。该功能美其名曰“以联合创作者之名,让好内容再被‘看’一次”。

相较邀约头部视频创作者入驻并原创产出高品质高热度内容,把社区已有成熟图文作品转换成视频无疑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如果不加细想倒也有其理据,但说到底,这样一个旧作翻新的玩法无异于把果园里的苹果一夜变成梨。设想当然很美好,奈何苹果就是苹果、梨就是梨,仅仅看起来像是远远不够的。

中短视频作为拉新促活利器早已大行其道,以内容视频化带动用户粘性提升的后面是知乎对更大流量的热望,而这与其当前营收构成高度相关。

财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知乎营收8.235亿元,其中线上广告业务收入3.211亿元,占比39%;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业务收入2.784亿元,占比33.8%;付费会员业务收入1.783亿元,占比21.7%;包括在线教育、电商在内的其他创新业务收入4567万元,占比5.5%。

熟悉知乎业务的朋友不会不知道,这上面排在前两位的在线广告和商业内容解决方案其实都是基于流量的生意,后者即“知+”事实上就是深度定制广告,而这两大类加起来在总营收中占比72.8%。

流量增速的放缓叠加经济下行等复杂因素让当前以广告为营收大头的国内互联网平台已难再高歌猛进,全线产品月活超19亿的字节跳动如此,月活1.012亿、变现能力大不如前者的知乎更不例外,而投资者需要知乎快速求解。现在看,知乎的解答不但与性感相去万里,而且作为其灵魂的早年多被认可的知识社区底色亦已被芜杂的信息大为冲淡,而这甚至可能是危险的。

01 另一个搜索框

自2016年知乎开启商业化进程以来,网上便不断有老用户对外表达着自己对知乎内容泛化的嘲讽,“水乎”“黄乎”等戏谑说法亦在此列。

批评的声音到了2018年就更加多了起来。不过知乎管理层对此似乎并不在意,或者说他们非常清楚这个破圈可能会带来哪些变化,而小问题无关宏旨。正如知乎创始人周源在2018年5月第五届盐Club大会上所说,知乎正从服务一部分人的知识社区迈向普惠内容平台。

知乎早期聚集过一批精英用户,李开复、马化腾等都曾闪现,这塑造了它最初作为一个小型知识圈子的气质。和B站扩大用户规模更多是朝着二次元之外的兴趣点出发不同,知乎的扩容面向的是不同的人群,更准确点说是瞄向了广阔的下沉市场。

同样是在上述那届盐Club大会上,周源透露,知乎注册用户数达到了 1.6 亿,年增95.12%,用户结构已发生大幅变化,大量二三线城市用户加入了知乎。知乎2018年世界杯期间投放于央视的广告被指恶俗,但两个多月后,知乎用户盘迅猛扩张,新增用户4000多万,总规模达到了2个亿。

周源对下沉用户有了浓厚兴趣,而知乎明确而主动拥抱下沉市场是在2019年8月,彼时它完成了由快手领投、百度跟投的总额达4.34亿美元的F轮融资。

比起此前各VC机构从财务角度出发的投资,快手和百度的钱进入知乎,这体现的是彼此之间合纵连横的战略构想。周源主动抛出过一个小故事:此前他和宿华同去参加某会议,这期间他发现宿华用小号在刷知乎,而他则在用小号刷快手。

下沉用户的到来很快改变了知乎的调性。两性情感、政经军事、发财致富等话题受到欢迎,社会热点、娱乐新闻常居热榜前列。

从高赞内容变迁轨迹中亦不难发现知乎社区流行风向的转变。

2013年3月,用户“hx liang”创建了一个名为“赞同超过1000的回答”的收藏夹,其中收录较早的、发布于2011年-2013年的话题有“腾讯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点赞超3700)、“产品经理需要技术吗”“妹子重要还是自尊重要”等;2014年3月,用户“江湖人称向前兄”创建了一个名为“赞同超3k的回答”的收藏夹,收录当时热门话题有“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到京沪穗深打拼”“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等;2019年2月,用户“马逾”创建了“三万票已经落伍,这里是十万票收藏夹”,收录热门话题有“女生有男朋友之后才知道的事情有哪些”(赞超19万)、“你在学校期间因何事一举成名全校皆知”等。

情感类话题已是知乎一大品类。以“结婚”“离婚”“男朋友”等为关键词在知乎搜索,能够看到大量高赞回答。例如,搜索关键词“结婚”,在“你为什么不愿意结婚”这一问题下,出现了最高达8.1万赞的回答,而在“男生真的觉得跟谁结婚都一样吗”这一问题下,有4.1万用户赞了用户“歌白”的回答。

当然,这些高赞问答和知乎一度热门的话题“你在你男/女朋友的手机里发现过什么秘密”比起来,都不值一提。后者目前已有超5.2万用户关注,一位用户讲述自己情感经历的回答获赞40多万,为知乎罕见。

知乎热门内容涵盖了年轻用户对情感、成长、财富、社会等多方面问题的普遍困惑。这也成为了知乎当前特色之一。与其说知乎选择了这一人群,不如说这些正处在人生迷惘期的年轻人选择了知乎。

社区氛围的变化,影响是多样的。

一批老用户在逃离。在豆瓣、微博等社交媒体都不乏这样的讨论。这些老用户认为,知乎的知识价值日渐稀薄,情感向和鸡汤化回答却大受追捧,这让他们失去了刷知乎的冲动。

另有一批老用户虽然没有逃离,但它们的账户已几乎处于休眠状态。他们认为现在的知乎就是个工具,只有在需要了解一些诸如医疗、法律等相关问题时,他们才会打开知乎,而且是直奔搜索框而去。对于这批用户来说,知乎只是换了个形式的百度。

02 兼容并包难题

在广告模式初步确立的同时,知乎同样花了不少精力去尝试增值类付费产品,其中包括开发头部大V的商业价值。

2016年4月,知乎上线了原生广告系统,而增值产品则推出了值乎、知乎Live、知乎书店等。

2018年初,知乎将知乎Live和知乎书店整合成了知识市场,同年5月知识市场被升级成了知乎大学,增加了读书会、私家课等产品。7个月后的2018年12月,周源发全员信,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知乎,分设前、中、后端,前端由社区内容事业部、会员事业部、商业广告事业部构成,中端由社区业务平台和技术中台构成,后端是包括财务、法务等在内的战略发展部和能力中心。知乎商业模式至此大体搭建完成。

在过去的几年里,知乎在知识市场多有动作,但各个产品的战绩,单独拎出来都说不上亮眼,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独挑大梁,倒是集合了多种知识付费产品的会员制渐渐跑通。2019年3月,知乎推出了全站付费会员体系。

但知乎靠什么持续吸引用户付费一直是个问题。

基于社区特质,变现大V知识,看起来顺理成章且容易多赢,但实际推进不如预想。

供应端的难点,各路媒体已多有报道。

电竞类大V陆小竞在2019年2月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他拒绝了知乎关于开设Live课程的邀请,主要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在具体话题方面并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具备把经验整理成课程的能力,而且他认为很多大V在这点上和他一样,情感类、段子类大V更甚。

消费端则反馈平平。读免费的文章还好,一旦被收了费,收费者又拿不出成体系的内容,用户就会感觉这钱白花了,口碑无从谈起,复购就更别想了。

知乎用户小韩告诉海克财经,他在2016、2017年经常付费购买知乎Live,在他看来,个人成长类Live讲主普遍输出鸡汤较多,感觉就是他们文章的提炼总结或者补充一些事例;而计算机专业技能课程则较有帮助,因为这类课程往往成体系,有经验的讲者还会举出许多实例,但弊端是很难持续。“一位老师精通的Live课程可能就几种,把一个行业从前景、技术、实操方方面面都讲到,实际上讲个几次就差不多了。”

Live类产品主要聚焦的是有专业输出能力的高精尖知识大V,但最终输出结果却难以规模化持续化,这成为知识市场难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乎会员内容主要包括盐选专栏、电子书、杂志、Live讲座等,其中专栏和电子书是现在较受欢迎的产品。

爆红于B站、在知乎上有着189万粉丝的法学大V罗翔就把他的讲义做成了专栏。如今罗翔已在知乎上架3个专栏、2本电子书。除法律内容,知乎上相对流行的专栏还有心理学、历史、医疗等。不过从用户评价数量来看,这些专栏都不如故事或称网文更具热度。

在知乎会员界面,“看故事”是排在“涨知识”之前的。在热门故事中,大量内容有一两千购买者进行评价。一篇发布于2021年8月的名为《暧昧失温》的现代言情小说,已有超7000位会员给出了评分。而知识类专栏,两三位数购买者点评是常态,有一两千购买者点评的已经是相当受欢迎的内容。罗翔的《圆圈正义》专栏有2000多位购买者留下了评价,这是他的三个专栏里收获评价数最多的一个,而这已属知乎全站知识类专栏的顶流。

财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知乎月均付费用户550万,算下来,其在同期知乎总月活1.012亿中占比5.43%。浏览用户评价可知,有相当大比例的付费会员是为了看网文而来。“分享你刚编的故事”这在以前是个妥妥的贬损,而现在,知乎对此有所发扬,甚至将其做成了会员价值的一部分。

从全站拒绝用户编故事到接纳和鼓励用户创作故事类内容,知乎只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2019年初,知乎再度发生大V出走事件。这次的挑头人物是“兔撕鸡大老爷”。该创作者彼时对界面新闻称,2018年底他曾和知乎沟通,希望自己的“故事贩卖机”专栏能够获得扶持,但并未如愿,而在他发出跳槽宣言后,两小时就召集到了200多位知乎大V。

这至少说明,在2018年底前,知乎并不重视甚至是排斥故事类作品的。但很快知乎改变了态度,标志性事件是2019年11月知乎发起的一项名为“亲历故事”的征文比赛,知乎由此正式涉入网文领域。

这并非简单迎合兔撕鸡大老爷等创作者单方面的主张,它更是对社区用户需求的正视。知乎管理团队喜不喜欢不再那么重要,破圈后的用户喜欢这很重要。既然破圈的核心目的是商业化,而故事类网文可以带来更大的流量,可以实现更好的商业化,还能收费,那为什么不呢?

网文的上线是知乎诸多扩容动作的一个代表。它是知乎的一次自我说服,同时也是知乎对早前立场的一种放弃。而这让知乎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愈发呈现出一种割裂感:我来知乎到底是干什么的?

03 直面抖音B站

到底是走更偏重广告的路线,还是走更偏重增值服务的路线,这取决于平台用什么留住用户。

横比B站与知乎会看到很多不同。最直观的一点是,B站有大量用户是真心爱B站的,他们愿意用付费的方式为其提供动力,但知乎的用户真的爱知乎吗?两相比较,知乎更趋近于一个资讯平台。

财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B站以直播和大会员为主的增值服务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95.1%,在总营收中占比36.7%,这是它的第一大收入来源;而前文我们已经提到,知乎第一大收入来源是广义广告,因此发力流量也就势所必然,方式方法则考验管理团队判断力及操盘水准。

这里另需提到平台用户心智的极端重要性,而用户心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往往是经由长时段文火慢炖而成。

以内容视频化为例,在这方面,知乎与微博或有相似之处:用户登录微博的目的主要是看热搜和评论,内容视频化让微博看起来更时尚了,但这始终无法成为用户使用微博的主要理由。

知乎则首先需要回答这样两个问题:如果用户想通过刷视频来杀时间,那他为什么不打开娱乐性更强的抖音快手;如果用户想看的是有趣有用的知识类视频,那他为什么不选择B站?

这说的不是可能性的有无,而是用户先入为主的认知或将大大拖后预期效果的达成,甚至会让这些努力在某些老用户那里徒劳无功。

知乎的价值在不同时段涌入的用户那里当然各有不同。对于2011年1月-2013年3月受邀注册的最早期用户来说,这是一个扩大了的精英交流群,大家各有所长相互激发;对于2013年3月知乎面向公众开放注册后接触该平台的用户来说,这里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而对于2019年底以来初识知乎的用户来说,这可能是个感受成功学、情感故事、娱乐八卦等五花八门话题的嘈杂广场。

内容的泛化是知乎主动为之的路径选择,因为要流量、要破圈、要满足破圈之后新用户的新需求,而就此而言,知乎和抖音亦有一比:它们都是要不断做大用户规模,提供不同群体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竭尽所能地提高用户粘性,在这过程中发展广告模式。只是知乎在娱乐功能上与抖音、微博等都还有着悬殊的差距。

如果把知乎拿来消费,知乎无法让人上瘾,不但无法上瘾,而且它的以纵深图文为核心优势的内容体系足以劝退每一位试图把知乎作为消遣工具的用户;如果把知乎当成学习型产品来看则又会发现,它的知识密度严重不足,内容良莠不齐,学习效率很低下。

这就使得知乎两大商业化方向即广告和会员形成了相互矛盾的发展态势:想要用户多消费广告,就要提供更多能够杀时间的偏娱乐化内容;想要用户多买会员,就要大力构建安静专业的社区学习氛围,避免娱乐化内容的扰攘,同时为知识型大V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让他们获得更好的收益。

现在的知乎已然是个把情感内容、付费网文、知识产品等拼装到了一起的大杂烩。往左走是娱乐化的抖音,往右走是知识化的B站。用户规模和用户粘性都明显不及对手的知乎,成为谁都很难。

 

作者:范东成

来源:海克财经(ID:haikecaijing)

]]>
知乎产品分析! //www.f-o-p.com/269536.html Tue, 25 Jan 2022 05:37:01 +0000 //www.f-o-p.com/?p=269536

 

知乎从2011年创立,至今已走过10年,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问答社区。

2013年前采用邀请制,建立了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雏形。之后取消邀请制,用户数激增,彼时社区氛围及内容质量尚可。

2016年后开始进行商业化,包括上线「值乎」、「知乎live」、「知识市场」、「严选会员」、「直播专区」、「视频制作」工具等。

2021年3月26日赴美上市,2021Q3营收同比增长115.1%,MAU同比增长40.1%,但亏损仍在扩大。截至2022年1月14日,股价跌去42%,下一步如何扩宽变现渠道,如何寻找增长点仍未可知。

本文从2021Q3财报入手,回顾知乎及其他问答平台的发展史,阐明产品现状、核心竞争力、版本迭代和用户反馈,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供大家参考。核心观点如下:

1. 竞争格局

PC互联网时代兴起的问答平台逐渐没落,移动互联网时代问答平台几经沉浮,唯有知乎走上市场化道路。知乎在问答领域已无敌手,但广义竞品较多,包括B站、小红书、快手、抖音、微博、豆瓣。

渗透率方面,知乎与微博相差较远,高于百度贴吧。

2. 产品现状

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公域讨论的核心地带,产出了 4.2 亿条内容,其中包括 3.68 亿条问答,给大家提供了问题的解决方案。2021年Q3 MAU为1.012亿。

产品矩阵:曾上线知乎日报、读读日报、知识之王、即影(短视频平台)、CHAO(男性种草社区)等,除知乎日报还在运营外,其他产品均已下线。

定位:获得感成为知乎衡量内容的标尺。

如何实现MAU40%的增长?

  1. 营销推动增长
  2. 拉新用户主要为“小嫂子”和大学生

盈利情况:

  1. 亏损仍在扩大。经调整后的净亏损由第二季度的2亿元收窄为1.124亿元,环比净亏损收窄,但较去年同期的7920万元同比扩大41.9%。
  2. 不断加码电商等业务,在用户对购买数码、小家电等产品的影响更优。
  3. 2021Q3 内容商业解决方案收入为 2.78 亿元,同比增长 511.5%。内容商业解决方案就是知乎帮助企业邀请知名大V,后者以问答形式为企业撰写软广,一些将会在内容中附带产品链接,或者为企业提供首页曝光位等服务。
  4. 会员收入同比增长95.98%,但在同期知乎总月活1.012亿中占比5.43%。浏览用户评价可知,有相当大比例的付费会员是为了看网文而来。

3.核心竞争力

  1. 中文互联网公域讨论的核心地带
  2. 丰富且专业的问题和回答
  3. 社区氛围相对较好:早期大量互动和思想碰撞带来优秀的回答、以及新概念,现在男女对立话题经常在知乎引起骂战。
  4. 运营能力:社区规则较为完善。

目前将新热内容作为重点,内容运营具有一定追热点能力,擅长采用加标签&;内容整合的方式使优质内容得到更高的曝光。

联合创作使高赞图文内容可看性更高,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被他人搬运。

上线「吾辈问答」、「新知青年大会」等活动,但出圈的活动较少。

4. 去年12月以来产品进行了哪些改版

12月的改版中,知乎正式成为以算法推荐为分发逻辑,以图文+视频为主要媒介的内容社区。

  1. 视频、推荐、热榜成了主界面的三大功能
  2. 用户被赞同、喜欢、感谢、评论、转发、私信等消息放在了左上角,这个位置可谓整个页面点击最少,之后转移到底部tab栏。
  3. 用户关注对象的内容更新、赞同、转发等信息,被挤在单独的二级页面。
  4. 搜索从页面顶部单拎出来到频道的下方,界面非常像搜索引擎。
  5. 关注的人动态排序可以按照时间、默认排序等方式自由选择。

用户反馈:

  1. 知乎:关于产品改版问题点在最多的是,要求所有版块都不出现视频。
  2. 微博:负面评价包括短视频过多且低质(37%)、消息等版块入口过深(22%),但12月至今样本量仅有27条,参考性较低。
  3. App store:负面评论主要集中在广告过多(23%),视频过多并会自动播放(12%),平台男女对立气氛强烈(10%),强制注册、登录(8%),私信、消息等功能被藏(8%)等,有效样本数共491条,其中负面评论372条。

5. 存在的问题

  1. 内容质量下沉:讨论质量变低,无法诞生强势输出的概念。
  2. 社区氛围变差:男女对立言论过多,“男生真的很不能接受彩礼吗?”问题下回答数13295条,被浏览数超3亿,有回答的评论数超8万,创下单个回答下评论数新纪录。
  3. 商业化与产品体验割裂:从知乎推知识付费、到首页时间流改版再到现在的强推视频,MAU数据节节攀升,但它消耗了用户体验。
  4. 视频化粗糙:上线图文转视频创作工具,但仅仅是将文字转化为ppt视频,可看性较差。
  5. 内容创作者与平台利益矛盾:a.优质创作者的内容得不到曝光;b.收益远低于其他平台;c.粉丝积累十分缓慢。
  6. 自制节目/IP未能出圈
  7. 监管趋于严格

一、问答平台市场

知乎是中国最大的问答社区,也是国内前五的在线内容社区。知识问答的市场一直存在,从2005年的百度知道到2017年的悟空问答,问答产品已经历大洗牌,部分已停止运营或无人问津。

1. PC互联网时代兴起的问答平台逐渐没落

2004年7月新浪爱问诞生,2005年6月百度知道发布,腾讯搜搜问问2007年4月上线,同年8月天涯社区旗下的社交问答平台天涯问答诞生。

百度知道的积分奖励机制能鼓励用户答题,但同质化、答非所问的回答很多,导致导致用户的流失。版权监管趋于严格,使大量帖子失效。

2014年初,腾讯搜搜问问正式并入搜狗问问,搜狗问问内容抄袭被网友广为诟病,影响力大不如前。同年,新浪爱问共享资料平台被查,对新浪爱问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天涯论坛的崛起是BBS 时代的红利,然而随着上网成本的降低,微博等能够商业化产品的出现,逐渐没落。

2. 移动互联网时代问答平台几经沉浮,唯有知乎走上市场化道路

问答平台不缺后来人。

2011年初,知乎问世,在问答界脱颖而出。

2012年,360问答依托于奇虎360强大的安全技术支持开始运行。

2016年,微博问答、头条问答上线,分答以付费语音问答的方式成为国内领先的语音问答平台。

后者2016年8月下线,再次回到人们视野后,仅剩下职场、健康和科普这3个板块,2018年更名为“在行一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付费产品体系,然而并没有激起任何水花。

2017年,头条问答升级为悟空问答,随后挖走知乎300个大V,开出单篇回答500元的高价,2018年就被并入微头条,处于半放弃状态,在2021年伊始倒下,彼时正值知乎上线十周年。通过高额补贴从外部购买高活跃度的做法很难持续,有分析认为,缺乏自身社区氛围一直是悟空问答没有解决的问题。

3.  知乎的竞品拓展到中视频、种草社区、短视频、微博等

广义上讲,B站、小红书、快手、抖音、微博、豆瓣都是知乎的竞品,它们能给用户提供类似的服务,而用户的时间才是产品要抢占的宝藏。

B站2021.Q3的MAU为2.67亿,DAU为7210万,分别比2020比同期增长35%和36%,用户粘性指标DAU/MAU与人均日使用时长为行业最高,分别为31.6%与87.1分钟。Q3营收达到52.1亿元,但股价连连下挫。

快手自2021年2月上市以来,开盘大涨后一路下跌,到12月已跌去3/4,2021Q3快手DAU达3.204亿,MAU达5.729亿,总收入205亿元。

Quest Mobile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小红书的MAU和DAU一路走高,8月份其MAU已经超过1.3亿,DAU则超过4500万。但在小红书上搜索笔记,再去其他电商平台购买,这样“为他人做嫁衣”的行为是小红书屡屡想摆脱而又难以摆脱的痼疾。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小红书在中国跨境零售电商中排名第7,市占率仅2.4%。

2021年8月,微博接连下线“明星势力榜”超话社区明星分类“积分助力”机制,2021年Q3财报显示,MAU达5.73亿,DAU达2.48亿,营收6.074亿美元,同比增长30%。豆瓣自2005年创立以来,迄今已有16年,2021年经历了21次处罚后被下架,罚金超千万,与“小组”功能中用户评论审核的不到位有很大关联。

2021Q3知乎及其广义竞品的DAU、MAU及盈利情况

注:小红书数据来自36氪独家|小红书完成新一轮5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高达200亿美元

4. 与同类知识社区类比较,知乎渗透率提升空间大,留存率相对较优

渗透率方面,知乎与微博相差较远,高于百度贴吧,日活用户渗透率为1.93%,月活用户渗透率为5.27%;与同类知识社区相比,渗透率仍然有空间。

留存率方面,知乎日留存与月留存分别达到62%和50%,考虑到同类社区类产品,百度贴吧和微博社交属性较强。知乎作为主要以图文形式为主的内容平台,整体留存率相对优秀,但仍有优化空间。

二、产品概况

1. 发展历史

知乎1.0时期,KOL 培养阶段:知乎上线初期为邀请制,只有200个种子用户,却异常活跃,其中包括李开复、马化腾等。跟随这些内容诞生的,还有知乎的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雏形。

知乎2.0时期,飞速成长期:2013年,知乎正式取消邀请制开放注册,高速扩张,开始走下沉路线,一方面扩大回答者的多样性,一方面降低普通用户的使用门槛。所有内容社区在发展的时候,必然逃不了对原有的社区氛围的冲击,知乎也不例外。但得益于1.0时期的积累和知乎的运营策略,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精神并没有太过淡化,这段时期,知乎积累了海量优质内容和优质用户。

知乎3.0时期,商业化转型阶段:2016年知识付费时代开启,知乎连续推出值乎、知乎live、电子书等产品。2019年,知乎正式推出盐选会员,开始了知识付费的会员制。知乎开始努力探求商业化机会。

2. 产品现状

知乎目前在国内问答 社区中营收规模和市占率居于第一位,基本没有可替代的同类产品,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的问答社区有其独一无二性。日活用户平均每天打开知乎 6.2 次,平均每月互动次数为 6.757 亿次。

(1)产品矩阵

知乎上线10周年,除了在产品内部增加了知乎live、值乎等功能外,还有知乎日报、读读日报、知识之王、即影(短视频平台)、CHAO(男性种草社区)等,除知乎日报还在运营外,其他产品均已下线。

知识之王:2018年1月,王思聪带火的“冲顶大会”开始发酵,看到风口的知乎后知后觉的在2月12日推出了“知识之王”,但旋即被监管叫停。

即影:2019年3月,抖音日活用户已逼近3亿,知乎又追逐风口推出了短视频平台“即影”,但仅仅不到3个月,这一平台即“因未达预期关停”。

(2)定位

知乎CEO周源2021年12月13日对外发表题为《获得感是内容行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的主旨演讲称,“获得感”标准自今年5月份提出以来,已经成为知乎衡量内容的标尺。“获得感”内容有三大标准:开阔眼界,带来帮助或引发共鸣。知乎的定位从“专业”转向了波及面更广的“共鸣”。

3. 用户

用户分布: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2020 年12月知乎用户 56.90%为男性,而 43.10%为女性。30 岁以下年轻人占比高达 78.70%而 30 岁以上占比为 21.30%,超过一半的用户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也有接近四分之三的用户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用户价值高。

如何实现MAU40%的增长?

(1)营销推动增长

根据全天候科技的《没有了“知”,知乎还剩什么?》,用户增长的背后是水涨船高的营销费用,在今年前三季度,知乎的营销支出分别为3.47亿元、4.43亿元、3.75亿元,同比增长了176.4%、202.0%、70.6%。整体来看,知乎用户的增长速度是远低于营销支出的增长速度的。

(2)拉新用户主要为“小嫂子”和大学生

2020年初,知乎启动了一轮扩张行动,以完成新一轮的月活增长。据一位接近知乎的人士透露,这一次扩列主要针对两部分人群:“小嫂子”(知乎内部对三四线城市女性的代称)和大学生,除了进一步拉升月活以外,他们也分别承担了知乎付费会员和教育闭环的商业转化目标。

4. 创作者

截止 2020Q4,知乎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累计达到 4,310 万,平均每月有330万活跃内容创作者,月均活跃用户数达 7,570 万。2021Q3 创作者规模达到 5300 万,月均活 跃创作者364万,其中月均视频创作者同比增长 86%。创作者背景和专业领域多样,可在平台上获得认可,还能通过商务内容、好物推荐和付费咨询获得收入。

三、核心竞争力

1. 中文互联网公域讨论的核心地带

从「XXX 是怎样一种体验?」、「如何评价 XXX」再到「泻药(谢邀)」这样的句式;到「内卷」、「做题家」这样深入中国普通人生活的词,都和知乎直接相关。

2. 丰富且专业的问题和回答

从 2011 年 1 月「知乎」上线以来,截至2021年11月,积累产生 4.2 亿条内容,其中包括 3.68 亿条问答,涉及硬核科普、怪诞日常、趣味脑洞、情绪疗愈等多个方面。随着算法的介入,创作者更倾向于回答当下热点、情感炒作相关话题,以及采用视频这种媒介,来获得更高的流量。

2020Q4月均互动6.76亿条。对于一些长尾、冷门的领域,知乎可能是唯一的交流平台。

3. 社区氛围相对较优

知乎以问答、文章等模式崛起,早期社区大量互动和思想碰撞带来优秀的回答、以及新概念,建立起了内容社区的护城河,用户粘性较高。但现在由于用户数的扩增,以及平台的主动下沉,大量男女对立话题引起阴阳怪气的评论甚至辱骂攻击。

4. 技术方面

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 云技术优化创作、分发和消费,已有Topicrank(评估内容质量)、瓦力(监控系统,能够第一时间识别含有「辱骂性质」词汇评论)和悟空(反垃圾系统)。

5. 运营能力

社区规则的制定

知乎拥有较为完备的社区规则,覆盖对侵权、垃圾广告、科学类不实、编造经历、封建迷信等内容的处理细则,对用户禁言、折叠回答的原因,这些规则需要互斥且完备,对于社区氛围的维护尤为重要。

知乎设置了包括知乎小管家、知乎生活、知乎科学等31个官方账号或认证账号,除产出优质内容外,部分账号分管不同职能,如知乎小管家负责规则制定、功能介绍以及回复用户相关问题。知乎知物目前用来卖咖啡、茶叶等饮品,以及产出咖啡相关文章。

内容运营能力

(1)热榜&热搜&刚刚

目前知乎将新热内容作为重点,有运营专门将社会热点事件转化为问题,吸引用户进行讨论。在首页在顶部tab栏给了“热榜”重要的位置,可能在用户停留时长方面占有相当的比例,这对编辑追热点的能力有一定要求,而知乎的用户又有其特殊性,热榜展示50条,除时事热点外,覆盖数码产品、影视综艺等多个领域内容,还有部分无时效性的精选内容。

底部tab栏中,给了“刚刚”最右侧位置,其中包括热搜和正在发生。热搜展示50条,与热榜有部分内容重合,展示逻辑或有不同。“正在发生”的逻辑是最新被回复的内容,排序并非按照时间,个人猜测是将领域覆盖度考虑在内的内容混排。

(2)加标签&内容整合

知乎运营人员经常通过加标签的方式,使内容得到更多的关注,如评论的热评标签、你的关注、24小时热点、关注的人点赞的视频回答等,此外还有读网文时的互动让人印象深刻。例:

  1. 在APP顶部push位,在弹出来的小窗口中,使用了“正在讨论”,“热门事件”,“突发新闻”,“今日热议”等标签。
  2. 8.2.0版本,热榜中分为“联合创作”、“日报精选”、“进站必看”。随着联合创作活动的结束,分类中第一个改为“知势榜”。下方讨论和话题轮流滚动。之前版本中,热榜按领域进行分区。

  1.  对于问题中主角回答的内容,授予”亲自答”勋章。此外对优质内容授予“编辑推荐”、“周刊收录”、“专业”等勋章。
  2.  将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出现的对同一话题的讨论组织成专题的形式。
  3.  对大量用户关注的问题,知乎会主办相关问题领域的行业资深人士的圆桌讨论。
  4. 将当日热门和优质内容整合成知乎日报或知乎晚报的形式。
  5. 运营人员主动创建话题,引导用户讨论。
  6. 评论中加了“热评”。
  7. 读书时可以看他人的笔记,但无法进行评论和点赞,社交功能上微信读书做得更完善,顺序按照最新评论排序。

知乎网文阅读界面

微信读书阅读界面

(3)培育视频化内容:联合创作&视频回答

知乎于2021Q3 推出“联合创作”和“视频回答”。 在分发端和工具端加速图文视频融合,月均视频内容上传量同比增长 290%,视频消费用户在 DAU 中的渗透率提升37%。这些内容将在流量侧得到流量扶持;在流通侧,联合创作的视频会带有特殊标识。同时,联合创作的视频将同时展示图文创作者、视频创作者的知乎账号,通过双方私域的分发增加视频的曝光。“视频回答” 即用视频回答问题,在原有图文回答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回答的选择项。

来源:知乎2021Q财报

(4)活动运营

2021年,知乎上线了「吾辈问答」、「新知青年大会」、「新知青年说」、「答案奇遇夜」、「知乎开学季」、「直播辩论大赛」、「知乎超级航天季」、双11电商大促超级项目、「视频大赛」、「超级脑洞挑战赛」、「偶像的问题」、「无敌带货王」、「知乎问题商店」、「新奇实验室」等活动或项目,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产品的影响力,并助力品牌建设,「答案奇遇夜」的微博话题阅读次数达4.6亿次,此外出圈的活动较少。

四、产品版本变化

1. 上线以来改版时间线

2. 近期改版

(1)2021年8月9日 v7.23.0

回答的排序只有最新和默认两个方式。关注中在最常访问的人头像之下,是最新视频,v8.0.0版本中该部分已取消,并且动态可以按时间、智能、创作、视频、想法进行筛选。回答的排序也从默认、最新的基础上,增添了视频回答。

(2)12月13日 v7.39.1

视频、推荐、热榜成了主界面的三大功能,用户被赞同、喜欢、感谢、评论、转发、私信等消息放在了左上角,这个位置可谓整个页面点击最少,知乎似乎在弱化社交。搜索放在右上角。用户关注对象的内容更新、赞同、转发等信息,被挤在单独的二级页面,需要点击底部方可进入,但添加了“99+”的红色标记。12月的改版中,知乎正式成为以算法推荐为分发逻辑,以图文+视频为主要媒介的内容社区。

(3)12月16日 v8.0.0

版本上线后,知乎的一系列改版全部围绕搜索、新热内容、视频。主页面的顶部tab栏上增加了“视频”,“会员”功能放在了最右,为点击较少的区域。视频页除了不是全屏,和抖音比较像;知乎“热榜”和“正在发生”交替滚动;搜索框变得很像搜索引擎;用户被提及(包括赞同、喜欢、关注等)在底部tab栏中消息处。推荐页中不只有问答、视频、广告,还有关注的人的想法。关注的人动态排序可以按照时间、默认排序等方式自由选择。

(4)2022年1月6日 v8.3.0

随着联合创作活动的结束,热榜的联合创作取消,改为了知势榜。

(5)2022年1月18日 v8.4.0

搜索栏取消,搜索功能恢复到右上角;底部tab栏中,“刚刚”取消,会员替代了“消息”的位置;“消息”提醒改到左上角,此前这里是“我的”;“关注的人动态”上红色的消息数取消。与21年12月13日的版本较相似。

3. 用户反馈

(1)知乎平台

根据知乎官方账号“知一声”以及知乎小管家发布的改版通告,用户反馈的问题包括个人消息被埋得太深、看不到粉丝变化情况、不理解为什么“刚刚”能拆出来一个页面等,点赞最多的是要求所有版块都不出现视频。上述评论均是由作者筛选后展示。

知乎的算法调整,导致大家都锁在自己的信息壁垒中,没有破圈的内容,阅读量非常低。——知乎大V王之葵托利

(2)微博平台

根据12月以来微博用户对知乎改版的评价,声量最大的同样是对强插短视频和短视频低质的不满,包括认为视频同质化高、打擦边球、搬运等。其次是消息、收藏等版块入口过深,用户难以找到。创作者对改版后自己创作的新内容在粉丝时间线中得不到展示,以及回答中写小说的答案得到高赞等现状不满。

(3)App store

2021年12月以来的评论中,119/491(24%)为好评,但其中大部分很可能为刷评,其他基本为一星或二星。用户反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广告过多,视频过多并会自动播放,平台男女对立气氛强烈,强制注册、登录,闪退、卡顿,内容质量低,私信、消息、收藏、专栏、关注问题被藏等。此外还有高赞频道卡顿、热榜分区取消、自己的提问无法删除、网文过多等评论。

五、商业化模式

1. 营收及亏损现状

(1)亏损仍在扩大

财报显示,2021Q3,营收达8.235亿元,同比增长115.1%;毛利润为4.248亿元,毛利率为51.6%,同比增长93%;平均月活跃用户数(MAU)为1.012亿,同比增长40.1%;平均月付费会员数为550万,同比增长109.9%。经调整后的净亏损由第二季度的2亿元收窄为1.124亿元,环比净亏损收窄,但较去年同期的7920万元同比扩大41.9%。主要收入来源包括线上广告、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付费会员和其他业务(包括在线教育、电商)。

(2)成本增加

2021Q3知乎主营业务成本从去年同期的1.63亿元增加至3.99亿元,大增144.79%,主要出于知乎广告服务和内容相关成本的增加,以及用户快速增长所导致的云服务和带宽成本增加。

2. 电商方面

(1)不断加码电商等业务

2021年7月底,3款挂耳咖啡在知乎知物上线,知乎知物定位于知乎自有消费品牌,知乎图书销售日历、周历、月历等产品。10月21日,知乎官方账号发布“自营种草计划”,鼓励创作者在回答中插入知乎自营商品,并提供相关奖励。双十一前夕,知乎上线了自营电商业务,“11.11知友福利站”栏目中,日用品、家用电器、数码产品等多品类好物均有销售。知乎还推出了高赞好物100榜单,榜单涉及食品、家居、休闲娱乐、美妆、数码3C等各品类好物,由各个相关领域的专业知乎答主和知乎用户通过问答进行评测,一起为每一款商品打分,最终筛选出100个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好物,扩大了知乎帮助大家消费决策的行业认知。

不过,知乎电商购物路径目前仍待完善,比如电商入口不够清晰、没有购物车功能以及无法页面上实时客服咨询等等。(经济观察网)

(2)在用户对购买数码、小家电等产品时影响更优

第三方数据咨询机构凯度在近期发布的《2021-2022内容营销平台价值洞察白皮书》(下称“白皮书”)
中表示,知乎对用户的影响源于其针对泛生活需求的解答和帮助、多维度中立的测评和解读,使得用户在浏览中了解更多、更有效的生活方案,从而在需求萌芽和决策支持维度影响用户。

《白皮书》还指出,86%用户有过针对目标产品做最后的购前确认的经历,而知乎对购买前确认的影响力优于其他平台。尤其对数码&小家电、大家电、汽车、保险理财等领域影响较大。

3.广告方面

(1)知乎广告收入成绩是在市场整体萎靡的情况下达成的,含金量较高

根据媒体报道,字节跳动国内广告收入过去半年停止增长,腾讯、百度广告收入增速跌入5%,阿里最新一季广告收入增速只有3.4%,对比来看,知乎的线上广告业务实现了同比38.9%的增长。

(2)知乎商业内容解决方案——“知+”占比在逐年提升

内容商业解决方案就是知乎帮助企业邀请知名大V,后者以问答形式为企业撰写软广,一些将会在内容中附带产品链接,或者为企业提供首页曝光位等服务。同时在内容分发上,根据用户兴趣、关注话题、内容话题匹配等进行分发,分发覆盖场景主要包括首页推荐、回答推荐以及搜索这3个位置。

21Q3 内容商业解决方案收入为 2.78 亿元,同比增长 511.5%,环比增长 34.2%,占收入总比例 33.8%,环比增长 1.3pct。强劲的同比增长主要是由于用户数和商业内容解决方案 ARPU 的快速增长。

2021Q3 知乎上线了选问题的“吐司平台”,在创内容的“芝士”平台和做分发的“知+”的 基础上,完善了整个内容营销的闭环。 具体来看,在选问题方面,“吐司”工具可以通过算法和数据检测,帮助品牌方进行问题选择。在内容创作方面,除了品牌官方自己创作之外,知乎还推出了「芝士」平台扶持和挖掘好的答主,帮助品牌方找到合适的创作者。知乎还会鼓励品牌方通过各类任务,招募素人或者 KOC 进行众测创作内容。最后,在分发环节,品牌商可以通过“知+”进行推 荐和搜索优化。

4. 会员

2021Q3付费会员收入为1.783亿元,同比增长95.8%。知乎月均付费用户550万,其在同期知乎总月活1.012亿中占比5.43%。浏览用户评价可知,有相当大比例的付费会员是为了看网文而来。
构成付费内容权益产品矩阵有盐选专栏、Live 讲座、电子书、有声书、讲书及杂志专区,涵盖知识类、社交生活类、考试类及文化娱乐类内容。

六、存在问题

1. 内容质量下沉

讨论质量变低,无法诞生强势输出的概念。2018年起知乎拥抱算法后,创作者倾向于契合算法,导致与社会热点相关的比例越来越高,视频回答越来越多(信息含量低)。“如何看待知乎内容质量越来越差”等问题不绝于耳。

2. 社区氛围变差

下沉路线改变了知乎的调性,两性情感、政经军事、发财致富等话题受到欢迎,社会热点、娱乐新闻常居热榜前列。

3. 商业化与产品体验的割裂

从知乎推知识付费、到首页时间流改版再到现在的强推视频,MAU数据节节攀升,但它是是否消耗了用户体验。知乎似乎向微博“借鉴”了热搜,向小红书学习带货,用视频对标B站,它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明晰。

4. 视频化粗糙

上线图文转视频创作工具,但仅仅是将文字转化为ppt视频,可看性较差。

5. 内容创作者与平台利益矛盾

(1)优质创作者的内容得不到曝光

时间线改版导致创作者的内容无法在用户的时间线中展示,导致几十万粉丝的知乎答主可能只能获得个位数的点赞。高赞问答被其他视频平台直接搬运。

(2)收益远低于其他平台

以“半佛仙人”为例,tech星球报道,据他在B站拥有粉丝629.4万,定制视频广告报价为59万;微信公众号粉丝量170万,报价17万;在知乎170万粉丝,报价5.5万;在微博170万粉丝,报价5万。知乎排在末尾,仅高于微博。

(3)粉丝积累十分缓慢

知乎著名答主“温义飞”,2015年左右开始在知乎上分享内容,但几年下来的粉丝仅为88.5万。在去年3月,温义飞开始在B站上分享视频,发布10个作品后就获得了23万人的关注。而后被字节跳动挖走,开始在抖音上创作内容,当前其账号已有1200万粉丝。

6. 自制节目/IP未能出圈

2018年的不知道诊所、盐 Club、盐沙龙、刘看山、职人介绍所、“有问题”主题酒店、知乎概念商店、知乎者耶等节目或周边未能出圈。2021年上线了「新知青年大会」、「答案奇遇夜」等活动,后者微博话题阅读次数达4.6亿次,此外出圈的活动较少。

7. 监管趋于严格

政策也悬在知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近知乎屡次三番被约谈。12月20日,北京网信办发布消息,国家网信办指导北京网信办依法约谈知乎网负责人,针对知乎网多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等问题,责令其立即整改。

七、未来发展

知乎已在视频化、商业化的方向渐行渐远,在月活、营收等数据表现较好的同时,创作者的出走、平台内容质量的下滑成了最严重的问题,如何在商业化的同时保证用户体验,这里阐述一下笔者的观点。

1. 继续发力新热内容

平台目前已经在力推热榜、热搜,根据App Store的用户评论,大家的不满更多聚集在广告(23%)、视频过多(12%)、男女气氛对立(10%)、消息等功能被藏(8%),但对热榜、热搜并没有过多负面意见。笔者认为,新闻事件是天然的热点,受众较广,且可以丰富平台内容种类,如果运营得当,确实可以成为流量入口。知乎在对热点问题的专业评论上有天然的优势,事件发生后,可以第一时间邀约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度解答,设想如果有几次热榜出圈的事件发生后,用户会不会在想看热搜时将知乎列为一个选择。

2. 电商化进程更进一步

笔者看好“小蓝书”的未来发展。由于知乎对购买前确认的影响力优于其他平台,尤其对数码小家电、大家电、汽车、保险理财等领域影响较大,2021Q3电商、在线教育方面营收占比仅为5.5%,未来更有可能在这方面发力。更加明显的入口、形成完整的购买链路、添加购物车等可能成为今年购物节时产品的迭代方向。

目前电商入口在首页——会员——知物节,或许是还未完全做好准备,只是小试牛刀,这个入口用户难以发现。

最后以曾被挖走又回归的知乎大V@王瑞恩,在知乎的问题“如何看待悟空问答app宣布下线?”下的回答进行结尾。

  1. 社区的形成具有偶然性,对的人、对的时间、合适的内容载体缺一不可;
  2. 好的问题和好的回答同样重要,好的回答能让人们“消费”内容,而好的问题能让人去“生产”内容,如果做不到后者,就可能要多花好几亿,还不一定有用;
  3. 用户都在批评一个社区,肯定是社区出了问题,但用户都在夸一个社区,同样要警惕。满屏“好人一生平安”不是社交,社交就是要吵架、要有冲突、要有亚文化圈子的,只有排队领钱的时候,才是清一色的表扬,但这不是社区。”

 

作者:运营思考笔记

来源:运营思考笔记

]]>
知乎不赚钱 //www.f-o-p.com/255616.html Thu, 09 Sep 2021 01:09:57 +0000 //www.f-o-p.com/?p=255616

 

在抖音这一模式叫作巨量星图,在快手叫作磁力聚星,知乎的“知+”从营收上,起步规模上都无法与抖音、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比较,从广告效果上,图文形式与短视频形式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未来“知+”能否从这一市场中分得更多蛋糕不得而知。

“我还是喜欢那个模仿 quora 的知乎。”

在问答平台知乎上,一名用户在“如何看待新版知乎变了,都是广告和赚钱?”这一问题下给出了上述答案。该答案也获得了较多用户的赞同。

“知乎变了”是大多数用户的心声,成立于2010年的知乎,一开始采取“邀请制+小范围精英制”的邀请方式,李开复、雷军等一批种子用户也为知乎在初期塑造了较为“精英阶层”的人设。

变化源自2013年,知乎实行开放注册,随着大量用户涌入,知乎的内容生态开始发生改变,“知乎微博化”的声音也多了起来。当高质量内容被不断的稀释,知乎需要在社区属性与用户规模、商业化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知乎的用户仍在增长,前不久,知乎发布了今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知乎月均活跃用户(MAU)为9430万,同比增长46.2%。

越来越多的用户却没能为知乎带来盈利,今年二季度知乎净亏损3.211亿元,加之第一季度,知乎今年上半年累计净亏损6.46亿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那一个平衡点,知乎仍未找到。

用户多了,花钱“买”来的

从营收和商业化能力而言,知乎的今年二季报似乎可以让人满意。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知乎营收6.384亿元,同比增长144.2%;毛利润3.766亿元,同比增长197.9%;毛利率也由去年同期的48%增长至59%。

在用户规模方面,二季度知乎平均月活跃用户数(MAU)为9430万,同比增长46.2%,其中年轻用户成为增长主力军;季度平均月付费会员数约为470万,同比增长121.1%。

但不可忽视的是,知乎的亏损仍未止住。今年二季度3.211亿元的净亏损比去年同期扩大了近两倍,二季度调整后的净亏损(非GAAP)则为2.003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7020万元也扩大了近两倍。

实际上,知乎至今仍未盈利,2019年和2020年,知乎营收分别为6.71亿元和13.52亿元,同期净亏损则分别为10亿元和5.18亿元,就在外界以为知乎亏损趋于收窄时,今年的两份财报将这一幻想打回现实。

对于今年二季度财报,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表示,“知乎的运营和财务业绩均实现又一个季度的稳健增长,以内容为中心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知乎的发展动力”。“以内容为中心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两点都值得商榷。

先来看增长,今年二季度的用户增长,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买来的”。

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知乎总运营费用7.27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销售和营销费用为4.432亿元,同比增长202%,此部分费用的激增源于促销和广告活动的费用增加以吸引新用户,以及加强知乎品牌知名度。

另一方面,知乎的主营业务成本从去年同期的1.35亿元增加至今年二季度的2.618亿元,此部分的增加源于知乎广告服务、内容相关成本的增加,以及用户的快速增长所导致的云服务和带宽成本的增加。

换言之,为实现用户增长、停留在知乎的成本已经接近其季度营收,此种情况下亏损已成必然。遗憾的是,“买来的”用户并未给予知乎相应的回报。

从用户付费来看,今年二季度,季度平均月付费会员数约为470万,同比增长121.1%;付费率由2021年第一季度的4.7%提升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5%。

另一方面,知乎今年上半年会员平均每月付费比2020年低了4.6%,比 2019年下降15.5%。历史财报显示,2019年和2020年知乎付费用户分别为57.4万和236.3万,付费率分别为1.2%和3.4%。今年二季度,其付费用户总量翻番,付费率却只增加了1.6%,与此同时人均付费金额在不断下降,2019年、2020年和今年二季度分别为12.77元、11.3元和10.99元。

这意味着知乎用户更多了,活跃度更大了,但花钱更“谨慎”了。尽管整体的下降不大,但对于仍未盈利的知乎而言,这样的趋势也需要引起知乎的谨慎。

多元化之下,营收主力还是广告

“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同样值得商榷。财报显示,知乎的营收途径主要分为线上广告、付费会员、商业内容解决方案和其他业务(在线教育、电商)四个部分。

财报发布后,知乎将商业内容解决方案成为除线上广告之外的知乎第二大收入来源视为业绩增长的亮点。

然而在实际上商业内容解决方案的核心仍然是广告,更精细的而已。

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知乎上述四部分营收分别为2.483亿元,1.549亿元、2.074亿元和2778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8.9%,24.3%,32.5%和4.3%。今年一季度,这一比例则分别为44.8%、26.6%,25.3%和3.6%。

不可否认的是,知乎在多元化上一直在努力,其有意控制在线广告业务的营收比重,历史财报显示,2019年知乎广告营收5.77亿元,占比高达86%,而到了2020年广告营收为8.43亿元,占比下降至62%。今年第二季度其总营收占比已经不足40%。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广告业务及商业内容解决这一类广告业务仍是知乎营收主力,今年二季度,在线广告业务和商业内容解决方案总营收占比合计71.4%。

鳌头财经了解到,所谓的商业内容解决方案这一业务板块其主要是伴随着“知+”的解决方案在去年诞生,其通过互选、自选等几种工具撮合广告商和优质内容主达成合作,同时还有转化插件等工具从而实现引流。

在抖音这一模式叫作巨量星图,在快手叫作磁力聚星,知乎的“知+”从营收上,起步规模上都无法与抖音、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比较,从广告效果上,图文形式与短视频形式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未来“知+”能否从这一市场中分得更多蛋糕不得而知。

可以预见的是,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下各种“软广告”的出现将使得平台上内容与广告的界限模糊,这将进一步破坏知乎的内容生态。试想一下,当一名用户在一个问题中将高赞回答看到一半,才发现是一个精心包装的软广告将会是什么心情?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知乎上会出现“如何看待新版知乎变了,都是广告和赚钱”这类的问题。

只不过此类的问题描述或许应该改一改,知乎都是广告,并不赚钱。

 

作者:君平

来源:鳌头财经(ID:theSankei)

]]>
B站、知乎、微博3大平台的商业化分析! //www.f-o-p.com/253757.html Wed, 25 Aug 2021 07:56:58 +0000 //www.f-o-p.com/?p=253757

 

广告曾是B站的“老大难”问题,贴片广告在用户看来是“深恶痛绝之物”。 但如今,前有蜜雪冰城的广告曲在B站走红,后有一众用户在弹幕里恭喜UP主“恰饭成功”,在B站做营销,似乎整体氛围都变了。

从最近发布的财报来看,今年第二季度B站总营收达44.9亿元,同比增长72%; 其中广告业务收入达10.5亿元,单季首次突破了十亿大关,同比增长超过200%,至此B站已连续九个季度保持了广告收入的增长。

此外,在8月初,B站还公布了一组颇有看点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花火”平台入驻品牌同比增长2050%。品牌在B站上复投率达到75%。从GMV上看,位列前五的行业分别是美妆、食品饮料、数码3C、电商、手机游戏,其广告主构成与互联网广告市场大盘基本一致。另外过去一年,在花火接到首单的UP主占比45%,其中中腰部UP主的接单率同比提升超过100%。

花火是去年7月才刚刚推出的服务于UP主和品牌主的商业合作平台,此次也是B站首次对外披露相关数据。从现在这20倍的增长数据来看,不得不承认在全网存量竞争的当下,B站居然还会像一块“新大陆”,刚刚进入了被品牌们发掘和占领的阶段。

“新大陆”这样的称谓也曾出现在其他平台快速发展之时,例如和B站一样以“内容社区”起家的知乎,以及遍布明星和网红的微博。B站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让品牌充满了获取新增量的期待;知乎独有的知识属性,让品牌看到了触达和吸引高价值用户的可能;而微博公共媒体属性造就的庞大流量池,依然是品牌不得不前来投放的关键。这三家特点各异,如今其商业化的步伐也是大不相同。

B站:巩固PUGV+OGV

开发直播商业化

B站极强的社区属性,决定其必须把用户体验排在第一位,那些简单粗暴、会引人反感的硬广很难被广泛放置其中,平台也时刻都得对Ad load(广告加载率)保持谨慎态度。

2016年末,B站首次举办广告招商会,面向4A公司和品牌客户进行招商。会上B站给出了三类可投放的站内广告:一是Banner、PC播放页矩形广告、移动焦点图等图文形式的常规硬广,二是穿插于视频内容中的信息流广告,三是由UP主创作的原生视频广告。

彼时品牌方大多对B站缺少认知,但所谓“用户在哪,品牌就在哪”,年轻用户的巨大潜力决定了B站始终有对渴望触达年轻市场的品牌的吸引力。当然,B站也在努力帮广告主跨过圈层文化、年轻人语境等门槛。

从这之后,B站每年都在通过ADtalk大会分享站内营销的思路和方法论,其平台整体的商业化路线也逐渐清晰:

2018年的主题围绕“针对Z世代的营销策略”展开,B站明确提出要从二次元社区“破圈”向多垂类内容拓展,同时还强调了由UP主创作的高质量视频(PUGV)占到平台整体视频播放量的85.5%。这背后体现的是UP主的优质、丰富和多元,以及用户整体从二次元爱好者向整个“Z世代”拓展的方向。从商业化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品牌有更多创作者可选,而用户群体也正符合品牌所求。

2019年,B站正式宣布其商业化进程步入新阶段——向所有品牌合作伙伴开放生态。希望和广告主以合作的方式,围绕核心版权内容和IP进行营销,创意性营销、形象授权、活动合作都是其中重要的方式。

B站2020商业资源

开放生态的前提在于完整生态的构建。经过几年的“破圈”,除增加了PUGV的品类之外,B站“可开放”的亮点也在于平台自制、参投或购买的OGV(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Video)的丰富,从动漫番剧,到纪录片、影视剧、综艺、虚拟偶像和电竞都已成为其涉足的内容领域。

此后,B站进一步升级的商业化路线就更清晰——巩固PUGV的优势,继续开放更多OGV。

PUGV关系着UP主和品牌之间的合作,于是花火就承担起了建立合作规范、提升合作效率、明确定价模式的责任,并且也在将品牌的目光从头部UP主往中腰部、新人带动。与此同时,B站也提出了UP主营销的“3i兴趣营销模型”(激发inspire、沉浸immerse和付出invest),给出了和UP主更好合作的方法论。

AD TALK 2020营销大会 B站副总裁张振栋演讲

OGV的把控则在于平台。虽然B站在影视剧、综艺、纪录片等品类都有拓展,但目前仍没有太多有认知度的作品产生。B站需要在各品类里都孵化出像跨年晚会、毕业歌会这样“破圈”和有代表性的IP,因此其思路一方面是制作更多、开放更多,另一方面是明确精品化与IP化。这一点其实与长视频平台的逻辑相似。

除了围绕着PUGV+OGV,B站的其他关注点和行动其实更贴近短视频平台的思路。在去年年末的营销大会上,B站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升级:

首先是将目光放在尚未被广泛开发的直播上。

此前B站的直播生态更多是在“自由生长”,直播品类脱胎于原有的内容生态,受各圈层文化影响,以中小主播为主,简单的互动和陪伴感更强。这和靠颜值、歌舞和PK的传统秀场类直播和直截了当做销售的电商直播都截然不同。

从去年开始,B站为完善直播生态方面主动介入其中做了很多:例如引入前大鹅CEO王宇阳作为直播负责人、拿下英雄联盟(LOL)全球总决赛中国地区三年独家直播版权、签下冯提莫等等。让直播生态更多繁荣,这就为开发直播做新的营销场景先打好了基础。

PC端B站直播页面

其次是助推企业号成为品牌在B站的阵地。

现阶段做营销离不开对“私域流量”的强调,各平台也都纷纷为企业和品牌提供日常内容运营、积累粉丝的阵地。但据营创实验室报告数据来看,B站粉丝量排名靠前的基本是互联网公司和手机数码品牌,整体来看入驻B站的品牌也不算多,且大部分粉丝量较少。很明显在企业号这一块还有不少可提升的空间。

此外,还有平台数据技术能力的提升。通过数据来辅助分发、AI个性化创意,既是为了品牌能够在整个营销流程中降本增效,同时也是确保让参与其中的UP主、品牌、代理商、平台等多个角色产生协同效应,提升整合营销的能力。

B站也明确了现阶段要重点覆盖和服务的几大行业,包括交通、电商、快消等等。并且B站也提出了“PLAN B”计划,将与100个品牌共创,为其提供投前、投中、投后的全方位营销支持,很明显是想要吸引更多品牌商家来到站内。

知乎:内容营销起势

视频化仍是目标

由于和B站一样是小社区起步,最初也有广告难做的问题,知乎常会被拿来和B站对比。

知乎在2016年开始上线原生广告,正式开启了商业化的尝试。虽然从诞生到商业化的这个较长时间跨度和B站相似,但和B站“做不了太多硬广,就变通一下做内容营销”的思路不同,知乎在2016-2018年的重点都放在了知识付费上,先后推出了值乎、知乎live、知乎大学等不少产品。当然走这一路线有其合理性:当时正值知识付费的风口,而知乎本身内容就在知识这一领域里。

之后知乎还追过不少风口:2019年低调尝试独立的短视频产品,但此时抖快两家地位稳固,还有腾讯、百度等几个巨头参与,因此并没有多少优势。知乎也在平台里增加进了不少短视频内容,但依然无太大水花。此外,知乎还做过男性种草社区“CHAO”,想试着做小红书那样的生意;而潮玩火了之后,“CHAO”又从种草社区变成潮玩社区,但目前也还未能有所突破。

知乎在商业化上没少折腾,但结果到现在,其最大的收益来源依然还是广告。

根据财报来看,知乎是把业务分为了四块:广告、付费会员、商业内容解决方案、其他(包括在线教育、电商等)。

2021年Q2财报数据

广告指普通的展示类硬广,今年第二季度收入为2.48亿元,同比增长48.4%,占总收入的38.9%。

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业务本质上就是做原生广告、内容营销,其实也属于广告业务。

商业内容解决方案是在去年年初才正式推出,主要是伴随着“知+”的解决方案诞生。简单理解“知+”就是撮合+原生广告,有互选、自选等几种工具来撮合广告商和优质内容主来达成合作,同时还有转化插件等工具从而实现引流。

去年全年,知乎商业内容解决方案的收入达到了1.36亿元,占总收入10%;今年一季度收入1.21亿元,达到去年全年收入的89%,二季度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1529.3%,占总收入比例为32.5%,首次成为了知乎第二大收入来源。不难看出,商业内容解决方案相较于硬广明显有着更强劲的增速,这也会是驱动知乎商业化的一重要引擎。

知乎在这方面的行动也在加快。今年5月知乎上线“芝士平台”,该平台本质上是和B站的花火一样服务于UP主和品牌主对接合作,同时这其中再通过一些工具来覆盖内容营销全链路,整体上作用还是简化和规范交易流程,提升营销效率。

B站也是从2016年开始商业化探索,这样对比来看,知乎确实是在商业化上步伐慢了不少。虽然从财报来看广告和商业内容解决方案的增长势头都不错,但两项共4.55亿元的收入和B站单季破10亿的广告收入差距还是颇大。

当然这背后,两平台广告业务赖以生存的流量即用户体量差距也很明显:今年二季度知乎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为9430万,同比增长46.2%;而同期B站的平均月活用户已达2.37亿,日活用户为6270万。

用户和收入上的差距,对内容社区来说一切仍要会回归到内容上来发力。现阶段,知乎明确的方向依然还是视频化,目前知乎的原生广告大部分仍是围绕着图文内容,在视频化后势必会在收入上有明显的提升效果。并且视频化也是营销行业的大趋势,始终围绕着图文将很难持续吸引到更多品牌商家。

知乎CEO周源也在一季度财报中明确表示将持续进行视频化战略,进一步推动内容社区的壮大。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虽然如今视频领域玩家众多,但知乎独有的知识属性,决定其是最适合做知识科普视频的平台,并且知乎现有的图文知识内容储备也为其视频化打好了原创内容素材的基础。

微博:产品升级

挖掘社交的价值

和B站、知乎不同,微博属于社交媒体平台,没有社区类产品“先天”存在的内容和商业化难平衡问题,而是一开始就明确走流量变现的路线,因此在广告业务上更加长驱直入。从今年二季度财报来看,微博的广告业务收入为5.02亿美元(约32.6亿元人民币),在净收入中占比高达87.4%,可以说是绝对的营收支柱。

2021年Q2财报

虽然微博诞生时间和B站、知乎相似,但其商业化起步也比B站和知乎要早得多。2011年底微博就开始在PC端上线banner广告,之后师从Facebook和Twitter尝试信息流广告,微博也因此成为国内上线信息流广告的第一家公司。

2012年2月,微博商业化的起步阶段,新浪CEO曹国伟曾详细公布商业化步骤,其中有微博不断升级一直沿用至今的两个核心广告平台:第一是个“粉丝通”,现在已经升级为“超级粉丝通”,其功能是将品牌广告广泛传递给站内用户,现在平台内各种形式的广告都属于此。第二是“粉丝头条”,其功能是让品牌的广告内容以信息流形式在粉丝关注流置顶,相对更轻量级。

这两个广告平台其实总结出了微博商业化的特点:一是基于流量做广告售卖,二是基于社交属性做广告售卖。

微博的公共媒体属性成就其形成了庞大的公域流量池,也支撑起了微博的“社会化营销模式”。根据财报来看,今年6月微博的月活用户达到了5.66亿,平均日活达2.46亿。在此前奥运首金日时,其日活用户已经触及3亿。对比来看,B站的月活还只是微博的四成,知乎的月活还未破亿更不能与之相比。

流量池之大,再加上全网并没有能够取代微博的媒体平台存在,这就导致无论用户如何吐槽广告影响了用户体验,但品牌依然离不开微博。热搜就是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只要登上热搜,品牌就能快速获得巨大关注度,满足其海量曝光的需求。

而基于社交属性,其本质上是粉丝经济。在微博,品牌可以和明星、网红达人一样与用户展开互动,用户也都能够通“关注”来成为其粉丝。相较于在公域流量池里从曝光、吸引到转化的单向漏斗逻辑,这一属性的存在意味着品牌有机会去挖掘私域。

但其实目前来看,品牌还没有充分获得利用平台社交属性去挖掘私域的机会。这背后的问题有极多重,例如微博本身的媒体属性就强于社交属性,品牌习惯将其作为渠道单向输出;自从2013年接入电商广告产品体系后,微博的导流性更强但内容更弱,较难引发互动;同时还有原生广告太多、广告内容传达自然度不够高等问题。

也正是因此,微博当下主要还是在围绕着原有的广告产品不断做升级。

去年6月微博升级“超级粉丝通3.0”

首先就是调整和升级各种广告产品功能,一方面是让信息流广告的样式更加丰富,以此来满足广告主不同的推广需求;另一方面是尽可能地提升信息流广告的“原生度”,让用户能更自然地被吸引和产生点击的意愿,而不是产生反感情绪迅速滑过。

其次,目前想要充分利用粉丝效应的品牌还是得依靠明星和网红达人,通过官方的平台“微任务”或是第三方公司进行投放。为了让品牌的选择范围从KOL拓展至KOC甚至是素人,微博表示下半年还将推出全民任务机制,配合品牌号做投放。

另外,是在技术和机制上的升级。例如让品牌的原生广告在触达商业流量之外,还有机会进入热门流、搜索流等自然流量池。在广告算法、数据服务等方面有更多突破,提升投放的精准度和智能化,进而提升转化率等等。

事实上,归根结底,商业化的基础都在于用户。社区类产品在内容和商业化之间做平衡,是担心广告影响用户体验,进而导致用户流失。社交媒体平台更快形成了庞大的流量池,也要面对用户增长放缓,以及在全行业追求增长时,如何从广告产品本身提升转化率的问题。

内容社区原本就是“慢增长”的产品,但其手中的王牌在于用内容积累起了粘性强、付费率高的高价值用户。同时社区能够丰富内容品类和形式,在维护原有社区氛围的基础上进一步“破圈”,用户体量仍有增长空间,其商业化潜力也因此进一步凸显。显然目前B站就是沿着这一路线走得较为顺畅的案例,相对而言知乎的情况则还需持续关注。

而手握5.66亿月活、无法被取代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其实从2019年年底就跨入了5亿月活的门槛,用户增长放缓的预警已经出现。再加上目前拼算法、拼流量的竞争对手还有短视频平台,微博其实是又来到了必须要提升竞争力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