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Fri, 18 Aug 2023 05:43:3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8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罗辑思维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KOL当道,如何高效塑造个人IP? //www.f-o-p.com/108240.html Thu, 29 Nov 2018 01:21:13 +0000 //www.f-o-p.com/?p=108240

 

近两年,随着社群经济、粉丝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群去中心化向多中心化的趋势变化,让个人IP的打造变得越来越重要。个人IP,也就是个人品牌,就是个人影响力,本质上就是流量、人脉,人脉即财脉,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流量就可以变现。

我们见证了很多网红博主等 这些KOL仿佛步步都踩在点上,瞬间引爆,刷遍网络并且名利双收,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个人IP打造的完整流程方式,让您不走弯路,也能找到自己的快速发展关键。

IP塑造底层逻辑

首先什么叫IP?IP字面理解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指个人对某种成果的占有权,在互联网时代,它可以指一个符号、一种价值观、一个共同特征的群体、一部自带流量的内容。网红和明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都一些共同性:

标杆性:专业领域内拥有绝对性权威。

崇拜性:在专业领域内有个人的拥护者。

独立性:个人,及代表整个企业及品牌。

IP必备五大属性

那么,成为IP需要哪些条件呢?敲黑板,首先必须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即价值输出内容。第二:高曝光的传播途径,通过各渠道把自己的内容输出给粉丝用户,第三:系统的运维思维,比如可以分阶段分节点做活动运营等。第四:种子用户、种子用户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点,种子用户越多,裂变效果越好,最后:好看的形象和有趣的灵魂!形象是人接触到你的第一印象,形象包装得体,获得粉丝群体用户的概率性越大,毕竟这还是一个看脸的世界。除了形象外在还需要有趣的内容,抖音之所以能这么火与之平台有意思的内容是有很大关联的。

IP塑造的执行逻辑

2018112003520580.png

(IP塑造流程图)

一:捯饬自己

穿着打扮:女性——庄重得体 男性——干净整洁

待人接物:有礼有节 进退有度

谈吐修养:举止符合自身、行 业气质

兴趣爱好:有趣不媚俗 真实不造作

二:充实自己

充实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 ,但是学到看到的知识并不代表得到,所以还需要学会表达、学会运用即演讲能力+实操能力。

三:包装自己

每个人的风格、兴趣、所在行业都不一样,但一般有三种定位方向:

◊外在型:根据个人的外在形象,进行塑造。

◊风格型:确定风格调性,围绕其调性,在内容输 出上进行放大输出。

◊权威型: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履历与头衔,通过 新媒体进行曝光扩散

四:宣传自己

根据个人定位的调性,匹配平台。

偏大众版块:根据行业属性,进行IP塑造 平台的选择,例如:抖音,微博等。 案例:一禅小和尚、papi酱

偏小众版块:具备个人案例及背书, 以输出商业价值性干货为主,平台可选择: 微博,公众号,社群等。案例:罗辑思维

价值内容输出:

IP跟“网红”的区别: 一个是依靠“娱乐属性”内容,吸引 泛流量粉丝,进行变现。 一个是依靠“行业垂直性”内容,吸 引精准用户,塑造行业权威度,以 此带动品牌知名度。

每个I存在的背后都有的内容价值输出,内容需要围绕IP的价值核心来创作,例如运营喵的IP价值就是为运营人提升综合能力。

知识系统优化

11.png

要成为某个专业领域想拥有权威或者主导的IP,其背后必不可少需要更加专业价值理论体系,塑造逻辑如下:

◊构建内容体系“理论标签” 通过对自身的内容体系进行梳理,提炼出个人 的“理论标签”,并不断进行调整及优化。

◊站在行业高度,提出“新概念” 根据个人“理论标签”,在原先行业的理论基础上,提 出发展性“新概念”,树立行业高度及权威。

◊围绕“新概念”,进行内容支撑 针对于个人提出的“新概念”,通过网络渠道搜索相关 信息,进行佐证,并对“新概念”内容进行补充。

◊划分内容版块,形成系统化理论体系 对收集内容,进行整合及梳理,并可根据内容深度层 次,按照初级、中级、高级阶段,进行划分。

价值内容输出

自媒体平台

◊按IP属性划分:针对于较高年龄层 或较为严谨的领域(国学、技术研 究版块)。

◊按年龄层次划分:针对于较高年龄 层群体(中老年养生、保健等)。

◊按内容题材划分:企业管理、行业 资讯类深度内容。

短视频

◊按产品属性划分:针对于C端用户, 大众化的产品(例:益生菌、手机 等)。

◊按行业类别划分:面向较为年轻的 C端用户的行业(穿搭、摄影、定 制服饰等)。

◊按内容题材划分:娱乐性内容,干货技巧性内容。

结语

优秀的内容+多平台传播+适当的网络运营,才能使个人IP价值走得更远。目前,个人IP变现,已从单纯的依赖广告收入,到自创电商等多元化发展途径。例如,通过直播走红的MC天佑,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后,开始成立公司、发布专辑、参演电影、代言网游等。 商业转化的模式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上,具有统一价值观的社群,赋予了个人IP商业化的无限可能。作为普通人,只要在某个细分领域有原创内容的开发能力和对特定人群的影响力,都有可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个人IP。

 

作者:运营喵,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运营喵

]]>
知识付费下半场的趋势探讨 //www.f-o-p.com/107191.html Wed, 21 Nov 2018 01:22:08 +0000 //www.f-o-p.com/?p=107191

 

知识付费”一词并不新鲜,它并不是互联网催生出的专属词汇。

交学费上学、拿钱补习课外班、付款买书、甚至购买礼品去尊师访友以求指点,都属于付费获取知识。

为什么早在几千年前孔子时代就出现的“知识付费”,却在这几年被互联网“裹挟”,仿佛新生词汇?近三年时间,知识付费行业迅速发展,为何外界依旧褒贬不一?知识的供求双方与平台方皆在局中,好像万事俱备,却总差一股东风。未来,知识付费又该如何破局?

本文将从“互联网知识付费”的过往经历、当前呈现的逻辑、未来前景展望,三个方面阐述。

一、这一轮互联网领域的知识付费,如何产生并迅速发展?

关键句:知识本身就有价值;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资本的力量。

  1. 知识本身就有价值

为什么给知识付费?在手机上听音频、看视频、浏览图文竟然要交钱?有那么多免费的知识内容获取,为什么还要付费?

最初,图片、音乐、音频、视频等内容客户端普遍都是免费播出模式。

但作为内容生产方和平台方,获得收益唯有广告和电商两种方式比较有效,且这两种变现路径较长,容易催生灰色地带,干扰最终效果,加上内容越来越多、鱼龙混杂、版权费用昂贵,优质内容变现获利这件事变得越来越难!由此,内容平台开启了免费向付费的转型。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无论用户喜欢与否,从内容市场的供应方和平台方角度,付费模式使得内容变现更加短、平、快。

随着供应方和平台方对付费模式的“强行”推进,用户也逐渐接受了为优质内容付费。据《中国青年报》统计:从2010年前后开始尝试的付费服务发展到今天,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总数超过1.7亿人次,比例已经达到会员总数的42.9%。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在线视频已经有近20%的收入来自用户付费,这一数字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约40%,与广告收入占比基本持平。据36氪研究院《知识付费研究报告(完整版)》,2016年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增加了3倍,知识付费用户达到近5000万人。

知识内容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互联网快速生产、快速传播、快速变现。

知识,本身就有价值!上学交学费、买书花钱、听讲座买门票等等例子不胜枚举。知识,需要付出成本才可以获取,是因为知识的产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正是因为互联网付费模式的产生,优质内容才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1. 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

为什么直到2016年左右,才兴起了移动互联网知识付费内容产品和平台?

主要原因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包括三个方面:智能手机普及、4G网络和Wifi获取便利、以及移动支付技术成熟。

智能手机普及、4G网络和Wifi获取便利,都使用户获取音频、视频、图文等信息的成本大幅降低,内容生产商创作的作品在网上传播的成本也极低。内容市场的供求双方与平台方皆因此而受益。

知识付费的供求双方本质上产生的是交易行为,线上交易的便利取决于移动支付技术成熟。用户在线下场景的购买行为在“线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催生出电子商务,如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巨头。

同理,用户在线下场景付费购买内容产品,也延展到线上场景。从交钱去学校或课外班上课,变成付费上网课;从花钱买书,变成花钱在线上听书;从提礼登门拜访名师益友以求答疑解惑,变成线上付费求解答生活和工作中的疑难困惑。

移动互联网上兴起的知识付费,必然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

  1. 资本的力量

从三年前分答得到APP兴起,到喜马拉雅123知识节《好好说话》等爆款,再到今天知识付费APP、小程序琳琅满目,新世相、网易等知识付费内容不断刷屏。“知识付费”是如何一路走红、形成规模,进入更多人视野的?

答案是:资本的力量。

文化传播是需要资本助力的。自古,孔子能办学、传播思想,是因为孔子的家庭经济基础较好。吃饱、穿暖、读书,为他创造条件。而后,名家名士著书立章,也要凭金钱去支持出版和发行。

即使当今,自媒体人想仅凭创作好内容,而没有强大的传播能力,也是无法大规模推广和变现。

文化传播本身是有成本的。资本助力的商业化运作,更有效地激发了内容创作的活力和传播的动力。

例如:公开资料显示,喜马拉雅2014年完成了A轮1150万美元、B轮5000万美元融资,2017年9月完成了D轮融资。

在资本的帮助下,喜马拉雅在广告推广、内容版权采购、活动营销、产品用户拉新等各项工作上迅速推进,品牌知名度迅速扩大,收益也因此而增长。

今年8月8日,知乎创始人、CEO 周源正式宣布:知乎已完成 2.7 亿美元 E 轮融资,知乎将加速全民知识内容平台的建设,加大在 AI 技术、内容生态、知识服务和商业化等多个维度的投入。

知识付费的高利润率已是显而易见,资本也愈加青睐。李笑来在接受“界面”专访时说:“我给罗振宇写专栏,总共获利4000万,得到平台要分一半,交税要交一半还多一点,到最后分到我头上只有900多万左右。”

由此可见:文化在资本力量的加持下,大幅度提高传播效率。在浩浩荡荡的内容产业浪潮中,资本甚至决定了内容生产方与平台方的生与死。

小结:知识付费,就是这样在保持其原有的价值、在互联网技术成熟的依托、在资本的助力下,从2016年,一路驰骋,迅猛发展至今。

二、这一轮互联网领域的知识付费,内容呈现的逻辑是什么?

关键句:刚需催生的干货小课;为偶像花钱不计成本;付费享受高质量内容。

  1. 刚需催生的干货小课

从用户角度来说:在生活、工作中各个方面,会有各种各样的“想不开”。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校园走向社会,面临更复杂的环境,父母、师长、朋友可能已无法解决你的难题。

比如:遇到职业发展的瓶颈,或是情感方面的问题,或是投资理财的困惑,或是想快速了解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等等,所有这些“想不开问题”都高度垂直、非常具体。

比如:罗胖在爱奇艺的节目《知识就是力量》,每期半小时,用高密度、高质量的知识去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

如:情侣吵架的问题,找工作投简历的问题,有效经营时间的问题。

又比如:知识干货《五步迅速提升职场工作效率》,20分钟,告诉你公式化答案。自认为或被批评工作效率低下的职场人,在遇到这档知识付费栏目时,非常容易产生兴趣。

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获得答案,听到什么就照做什么,并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求知的需求会非常强烈;虽然,在用户阅历增加后会逐渐减弱;甚至,在用户度过了“想不开”阶段后,有可能会认为这种知识付费产品其实很无用。

但是,总会有新的适龄用户补充,他们也会遇到同样的生活、工作各方面“想不开”。因此,有这类需求的用户会源源不断。

对于内容生产方或平台方,提供大量因上述这种刚需而生产的干货小课,就是对症下药,会获得市场正面反馈。

此类小课,大多10-20分钟,“总-分-总”结构,内容高度精简,明确分析原因、提出公式化解决方案,列出1、2、3点并解析,最后加以总结。策划制作这样的小课,名家声音不是最重要,而编辑工作要做到引经据典、有理有据、高度简洁、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才是最重要的。

这部分内容,得到APP里的《罗辑思维》和部分专栏,做的很好。

  1. 为偶像花钱不计成本

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偶像,尤其互联网多元文化环境下,新生代偶像的数量和更迭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但是,无论何时何地,偶像对自己的粉丝,永远是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导者)。

粉丝对于偶像的信赖和崇拜,不仅表现在千里迢迢去北京工体看一场TA的演唱会,也会表现为几乎不计成本的花钱支持偶像周边,甚至发生更多行为以表现支持甚至“忠诚”。

这里的偶像与粉丝,不局限于娱乐明星,也包括文化名师对于学生、包括宗教领袖对于信徒、包括地域性名人对于本地百姓、也包括自媒体大咖对于用户、甚至并非人而是一部剧或者一个机构等等。比如:周杰伦、TFboys、徐峥、易中天、创造101、辽宁都市广播FM92.1等等,都可以是KOL。

偶像们的盈利模式,通常以举办活动的门票收入、出席活动的出场费、获得广告和赞助支持的费用、售卖周边产品的收入为主。

而第四种“售卖周边产品”,在过去通常是CD、签名海报或者著书,在“知识付费”兴起后,一部分尤其是以有声语言表演为主的KOL,便选择策划和制作“知识付费产品”,本质上同样是“偶像周边”。

对于内容生产方或平台方,KOL是当下必争资源。

首先,为KOL精心策划制作知识付费产品,成本较低、输出较快、效果较好。

原因有三:

  1. KOL必然善于输出自有想法和观点,善表达;
  2. 粉丝对偶像的接受度非常高,甚至会有这样的想法:不论TA说什么,只要是TA,就很满意;
  3. 依托KOL的影响力和传播渠道,能够快速并精准吸引目标受众,付费转换率极高。

这部分内容,咪蒙的《咪蒙教你月薪5万》、马东为首的奇葩说团队的《好好说话》、郭德纲的《郭论》、做了6年免费《晓说》的主持人高晓松的付费节目《矮大紧指北》,周杰伦的歌词作者方文山的《方文山的音乐诗词课》,都是具有代表性的KOL的知识付费产品。

  1. 付费享受高品质内容

正如视频客户端大多转型付费会员模式,需成为付费会员才可享受优质新鲜内容和无广告体验;又如音乐客户端也大多转型付费会员模式,需成为付费会员才可以收听、下载新歌、好歌。

知识付费也同样兴起VIP会员制。原因与上面两条跑道基本相同,第一、内容版权之争日益严重、版权采购费日益高涨;第二、高质量内容本该获得其应有的价值回报。

知识付费,以音频形式呈现居多。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艾瑞2018峰会上表示:知识最原始的传播方式,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声音讲述出来。后来纸质出版技术成熟,才出现了书籍,以便快速普及。知识付费在移动互联网音频这条跑道上释放了极大活力。

对于用户来说,享有优质知识付费内容,与享有优质新鲜的视频、赏听优质音乐的心理和体验是类似的,例如:解闷、陪伴、消磨时光、获得谈资。

尤其是谈资,比如: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听过有关《欢乐颂》的讲解音频,你和别人聊天谈话时就有了话语权;你时间阅读《必然》,但是你听过这本书的转述讲解,再遇到这个话题时,你就可以发表意见和看法;你没看过电影《我不是药神》,但是听了别人评述,你也敢做一些点评。

网评知识付费专属于中产阶级的“知识焦虑”者,也有评说所谓的“知识付费”产品并不能真正使人获得智慧,认为学习新知这件事,不能是简简单单听某个节目就能实现的。

但是,无论外界是褒是贬,这部分中产阶级的“知识焦虑”圈层会长期存在,有人走出这个圈层就会有新人补充。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像马云、柳传志、雷军等大咖推荐了,你接触到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当下内容市场上的“读书类”栏目,细分品类如:历史人文、商学、管理学、科学、艺术、财经等等。展现形式上,有音频专栏点播、音频直播课、音频问答等;售卖形式,有整个专辑、直播课、问答社群售卖、单条声音售卖,以及付费会员的打包售卖;付费会员制的时间大多是按年度、季度、月度、7天、免费体验等等。

如付费办理会员制,诸多优质知识付费即可免费享有。

如付费会员制有时间限制,用户则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尽快使用会员权益,此机制也可以增加用户活跃度;获客方式主要是线上+线下,线上直接办理VIP会员,线下招募读书会、二级代理等。

目标用户类别主要是toB(针对Business商家)+toC(针对Customer消费者),随着toC的获客成本愈加高涨,为B端(Business商家)提供知识付费内容的市场前景较被看好。

这部分内容和机制做的较好的,例如: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爱音斯坦FM的VIP专区、樊登读书会、今今乐道读书会、知乎读书会等等。

三、这一轮互联网领域的知识付费,下半场应该何去何从?

关键句:内容为王、塑造极致IP;垂直深耕与区域下沉;ToB的销售与获客方式;新技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

  1. 内容为王、塑造极致IP

无论怎么变换花样,知识付费,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本身。对于作品的极致化追求应是所有内容生产者的核心创作理念。

未来,内容生产方更加注重IP的极致化塑造;知识付费平台方更加注重独立IP的版权保护,这应是知识付费行业有效、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所谓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它的组成部分是C+M+O。C是Content缩写,译为内容;M是Midea,译为载体;O是Operation,译为运营。成功打造IP,必须满足C+M+O。

C(Content内容),它的定义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它的属性是可持续开发的故事。

例如:迪士尼IP,里面的米老鼠、唐老鸭比90后、00后的爷爷奶奶岁数都大,但是它们依然在陪伴90后、00后成长,一起“玩耍”。

又如:《金刚狼》中的大金刚狼在前几部演完后,人物设定需要死去,但是一定会编入一个“小金刚狼”继续演绎。

为什么?

因为它们的内容具有普世性价值观——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人性战胜兽性。

再如:漫威电影中,《超人》几部电影之后、《蝙蝠侠》几部之后,如何继续编故事?

于是——蝙蝠侠大战超人。

钢铁侠、绿巨人、美国队长都先有独立电影,后来如何继续编故事,于是——复仇者联盟,复联1、复联2、复联3……

为什么?

因为它们的故事不能断。

由此观之,知识付费领域,塑造IP的第一条件就是Content内容。

M(Midea载体),它的组成是专业制作发行团队 +平台 +营销机制;它的属性是具有掌控力。

例如: 爆红全网的知识付费栏目《用得上的商学课》,产自于专业制作团队老路识堂团队。思想独到、编辑精致、制作精良。该栏目最大限度的在全网各个平台发行,且诸多平台都给予优质推荐资源支持,体现出该团队的渠道拓展能力极强。

该栏目在“有书共读”平台上采用打卡学习营销机制,极大释放了内容运营推广的活力,如虎添翼。老路识堂是专业制作发行团队,找到了很多优质平台并获得有效营销机制的支持,对该内容的载体具有极大的掌控力。

又如:《凯叔讲故事》从公众号做出自己的APP平台、十点读书从公众号品牌做出“十点课堂APP”。

再如:初期全网发行,后期的在得到APP独家播出的《罗辑思维》。

因此,成功塑造IP是有一定门槛的。是否具有专业领域思想,较高策划和制作编辑水平,能否获得某平台或多平台支持,营销机制能否玩转起来,都是决定IP三要素之一Midea载体成败的必要因素。

最核心的,是掌控力。

缺乏掌控力的失败案例,如:《罗永浩干货日记》从最初兴高采烈的推出,到中期拖延,以致后期停更。

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内几乎所有商家的共同痛点,都是对主播的掌控力太差,尤其是对大咖主播。这致使内容生产不能被平台方或生产方很好掌握,最终与成功IP失之交臂。未来,掌控力问题解决不了,成功IP的塑造就会困难重重。

O(Operation运营),它的组成是完善体系 + 持续优化细节,即成熟持久的变现能力。

好的内容产品是靠市场检验出来的,反之,市场检验的反馈会促使内容产品越来越好。

市场的反馈,集中体现为数据,根据数据反馈不断调整内容细节,并形成完善的优化体系,即内容运营

在移动互联网音频领域,内容的数据维度主要有以下几种,仅供参考:简介页面停留时长、专栏订阅量、音频条播放量、喜欢量、评论量;音频条播放跳出点分布;购买转换率(购买该专栏人数÷进入该专栏人数);复购率(通常指购买限时产品,过期后再次购买的行为);用户的直接反馈等等。

根据数据反馈,不断完善、优化知识付费内容产品,不断迭代后续产品,从而形成成熟持久的变现能力,这就是IP三要素之运营。

举个例子:某平台新上线一档知识付费栏目,上线半小时后突然下架。

原因是这半小时内数据表现,反馈出该栏目诸多地方需要修改。根据数据和策划团队主观能动性分析,马上对内容细节做以调整,之后再上线平台,数据反馈就比之前好转许多。

知识即产品,知识付费本质上与电商逻辑类似。

刚兴起阶段,用户存在“因冲动付费”,但最终会走向“为效果付费”。因此,知识付费的未来,依然尊重内容为王的规律,按照C+M+O 三要素,塑造极致IP,是通用法则。

  1. 垂直深耕与区域下沉

最初爆发的知识付费内容,大多集中在职场、财经、创业、亲子等几大品类,并形成为数不多的爆款,红极一时,一大批内容生产者蜂拥而至。

一方面,在热门品类中,已有大量内容囤积,耳熟能详的是屈指可数的爆款,中腰部内容有多少能被用户消费?

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品类并未受到太大关注,但却有很大市场空间;比如:农业及其细分领域、工业及其细分领域、医疗健康及其细分领域等等。

对于万千内容生产方,一方面需保持冷静,不可盲目跟风;另一方面应多关注垂直小众领域,找到精准用户、规避竞争风险,还将大有作为。对于平台,若自身用户体量不足或用户喜好不聚焦,囤积太多内容,反倒是累赘。

应紧盯用户需求,做垂直小众平台里的佼佼者,同样是成功。例如“天天学农”等垂直细分领域的平台和内容,还应更多更强。

除了垂直领域,区域下沉也是知识付费未来发展一条明路。

虽然,近几年经历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房地产等几大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升级换代,“消费升级”不断地被人们所提及。但是,拼多多和趣头条的成功,也唤醒了人们对于“小城市、大市场”的认知。

知识付费兴起至今,内容大多数是解决中产阶级“知识焦虑”,提供碎片化时间场景下的学习内容,这天然与一线、二线城市中高端消费人群相匹配。

然而,VC SaaS 2018年6月报告显示,资本青睐、投资数量的趋势,是二三线城市比北上广要好。从当前的社会形势来看,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消费升级”浪潮致使很大一部分人 “被动中产”

中国的社会总体富裕了,但不代表大家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资产阶层。实际上,大部分人还是普通老百姓,老百姓才是最大的人群。

在北上广以及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大家较先适应前卫、新潮的生活方式。比如:上班路途时间长,催生“听”的生意;又如:企业职场压力大,催生各式各样的职场技能付费知识产品。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现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域,也会很快接触到各式新鲜的生活方式。庞大的三线及以下城市市场亟待开发。内容生产者、消费者、平台方,在这一点上依然有大好机会,即区域下沉。

内容生产者可以思考结合地域环境和产业,创造区域特色的付费内容,比如:《台北故宫文物与历史》、《探秘西藏:心灵解压十讲》、《互联网营销山西特产秘笈》、《上海2018十大热门求职行业指南》等。

内容平台方可以思考如何吸引下沉区域用户,某一地域、某一省份、某一城市等。在这方面,爱音斯坦FM在“宝岛台湾文化”内容方面的探索与建设已见成效。

关注垂直领域和区域下沉,都是知识付费行业未来发展的比较被看好的路径。其核心思想,都是发掘市场真正需求、规避竞争旋涡、切忌跟风。

  1. ToB的销售与获客方式

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流量红利骤减,C(Customer消费者)端获客成本剧增,诸多线上内容平台公司为此头疼。

有一个客观现实:即使你给一个人100元钱,请他下载某APP并使用,你也很难要求他持续使用而不卸载。

为此,内容提供方和平台方想出很多解决办法,比如:开通线下体验店以增加粘性;又如上文所讲的关注垂直领域和区域下沉;还有一种解决方案,值得思考和推崇——ToB(to Business)。

为什么做ToC越来越难?

试想一下:每个人本身就是Customer消费者,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能理解消费者。

实际上,个人永远没办法用自己的“想当然”去代替真正的C端消费者的想法。现在的消费者严重的碎片化。

举个例子:有一档知识付费栏目,在蜻蜓FM是付费播出,在喜马拉雅FM是免费播出。结果是,这档节目在蜻蜓FM销售的很好,在喜马拉雅FM免费播出却未获得过多关注。你也许很难理解,这些用户都是怎么想的?

因此,未来,可选择的一条发展之路,是将你的用户定义为企业级用户,或者政府级用户。即企业主、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即B(Business)端用户。

ToB的业务本身容易规模化,目标更精准。知识付费在做ToB的时候,需求更加清晰可见。通常是对方明确告诉你需求,你再提供合适的内容产品。如:企业管理的系列课程、国学知识礼包、财务管理付费知识等。双方沟通起来也更直接,以便对内容进行快速迭代。

ToB也包括ToG(Government政府)。比如:文创、体育产业,政府还愿意提供补贴,这些优势都可能为内容创业者提供了相对更稳定的现金流。

例如:与某城市相关部门达成一致,为居民社区打造专属的医疗健康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为企业主订制公司培训的管理类课程等等。

  1. 新技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

一个产业的爆发往往源于某项科技的进步。这一轮移动互联网知识付费行业的兴起,主要原因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因为技术成熟,所以在移动端实现音视频播放、移动支付成为可能,进而产生平台,激发内容生产方活力。

按照这个规律,假设又有新的技术发展和普及,便会再次影响到一个行业。因此,对于知识付费行业未来发展,参与者都应积极关注各种新技术的动态,积极思考。新技术,意味着新机会。对新技术保持敏感,是内容产业“安身立命”的必备思维方式。

猜想:

  1. 5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进一步提高内容传输的效率,用户观看视频将更快捷便利,到时候,视频或短视频知识付费会不会兴起?单纯的音频播放会不会被取代?
  2.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进一步影响人类生活,新的生活方式催生出新的求知欲,如何捕捉这些新动向?
  3. 区块链底层技术,为原创内容标记不可篡改的“数字指纹”,知识付费内容平台的版权引进、法律维权等工作,是否会因此改变?
  4. 区块链技术使平台的“中介”功能减弱甚至消失,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会不会被颠覆?该如何顺应趋势、持续发展?
  5. 以上猜想仅供参考。

总结

知识付费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行业,已初见规模,由于其变现路径短等诸多优势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在目前阶段正在蓬勃发展,未来也将面临“洗牌”。每一位参与者,对于这个行业的过去、现在都应有很好的认知,对未来的发展应做好相应准备,做到不沉于过往、不囿于现在、不惑于未来。

 

作者:大雷,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大雷

]]>
网易H5通用的爆款模型! //www.f-o-p.com/107006.html Mon, 19 Nov 2018 08:56:48 +0000 //www.f-o-p.com/?p=107006

 

好的创意并非不可复制。本篇文章总结了爆款活动的底层模型以及其中规律,并进一步介绍了如何进行活动运营

每个新媒体小编心中都有一个10W+的阅读梦,每一个活动运营心中都有一个刷屏梦。正所谓,十年打杂无人问,一举刷屏天下知。

很多运营人觉得刷屏这件事,运气成分很大,一般很难复制。多次做出过刷屏级内容的运营深度精选认为,好的创意可以复制。

深以为然,虽然每个爆款表面看上去各有不同,却依然有相似的底层规律可循,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成功的活动领跑者背后必然有跟随者。

刷屏的底层逻辑是社交裂变——用户促分享,这也是目前成本最低的增长方式(的一种)。即通过活动实现老客分享到自己的微信(月活10亿))为主的社交渠道,通过好友关系链的触达,实现在微信生态中的传播、获客、留存转化

目前网络上针对促分享活动策划的方法论倒是很多。常见的结论是,引爆点来自于对人性各种欲望(人性“七宗罪”)的调动,但这样说还太笼统,且只有一个引爆点是不足够的。

本文的写作目的正是尝试总结一种更为具体的爆款活动底层模型/规律,行文中会穿插一些典型病毒传播活动案例观察以佐证观点。

同时,因为底层规律可以有多种演绎-归纳方式,本文提供的只是众多思路之一,欢迎更多维度的思考和探讨。

一、底层模型

社交红利领域研究者徐志斌老师曾提出了“病毒式扩散指数”这一概念,并为此提供了一个公式:用户收益和用户支出成本比,也叫“用户的成本收益账”或“用户的投入产出比”,收益越大,成本越低,企业的产品或者活动就越容易获得病毒式的扩散,爆发式的增长,从而充分地从社交红利中获利。

病毒式扩散指数=用户收益/用户支出成本

对用户的成本和收益分解可以得出:

成本主要是参与活动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理解成本、思考成本、信任成本等。这可以理解为简单原则,人的心智天然抵触复杂的信息,倾向简单。

收益除了真实货币的收益,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概念出自《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通俗的说就是在社交关系链中来自他人的关注、认同。我们乐此不疲地消耗知识储备,发布内容(原创或转发),同时也为自己获取了社交货币,而发布一些微商、代购等无营养的内容就是在消耗自己的社交货币。乔纳·伯杰把人的社交行为归为五种:寻找谈资、表达想法、帮助别人、展示形象、社会比较。

因此,如果企业创造的内容、活动可以满足用户这5种社交心理,他们就会乐意进行传播。

对照到以社交裂变为目的的活动里:

用户支出成本=时间成本+理解成本+思考成本+信任成本

用户收益=现金及实际收益 + 塑造形象 +炫耀成就+寻找谈资+帮助别人

(注:社会比较的实质是炫耀心理,因此我将其归为炫耀成就;表达想法和寻找谈资含义相近,我将其归为一类)

因此,对于H5活动的策划者,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降低用户的参与成本,提高用户的预期收益,且收益越多,转发欲望越强,成功刷屏概率越高

1.1 降低参与成本

时间成本:从头到尾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用户失去耐心;多个操盘手表示过,H5屏数越多,用户的流失率越高,因为每个层级都会有流失;最好控制在3个页面之内,最多不要超过10屏。

思考成本:玩法上简单上手,要知道用户都是懒的,不要过度追求创意和特效让活动变得很复杂,设计一堆上下左右滑动或者按钮点击;如果路径较深,需要在产品设计上给出引导,或者干脆采取滑动的形式;比如网易哒哒借势热门影视剧出品的H5测试「解锁你的欢乐颂人设」,就采取一个页面一滑到底的设计,不需要任何学习成本,成为浏览量高达3100万的超级爆款。

理解成本:内容上直白易懂,如果文案中有行业专有名词(如“荣格心理学测试”),需要给出解释,避免晦涩;如果是测试题,应该控制题目的难度。如果活动玩法创新,可能会带来理解困难,就把活动套进场景里,比如「网易戏精Julia」就是以实习生的人设,把用户带入职场日常,引起情绪共鸣才成功流行起来。

信任成本:一个可信的活动,活动规则上尽可能透明,如果是公益类活动,要提供第三方公益机构的介绍或者证书,交代募集款项的去向,提供可追溯的途径;知名品牌(合作方如果是的话)的背书,可以提高用户的信任度。

参与成本:互动型和游戏型活动,要用巧妙的玩法设计让用户有更强的参与感,但参与门槛不可太高;有的活动希望用户UGC昵称、评论或者照片,可以生成个性化的东西,但照片不一定有现成的,应该提供一些模板。

1.2 提高预期收益

1.2.1 现金及实际利益

利益角度的活动设计不应该是单方面的获利,而是互惠。大获成功的滴滴红包、外卖红包、luckin免费赠杯等都是这个原理,分享者和看到分享的朋友都能获得优惠,不会给分享者“招黑”。

但这些红包、优惠券都建立在刚性或高频需求之上,其它产品很难复用,而且即使是滴滴红包,也烧钱不菲,引爆一时如今也效果式微。

那么利益类活动该怎么玩?

纯利益的活动带给用户的价值太低,纯物质的激励已经不再绑定用户了,需要适当附加价值观

下图为分成类活动:

此前刷屏的「网易戏精课」,就是因为有分成,让“反人性”的知识付费也成为了热门的刷屏方式,但多级分销的已经开始被微信监控,很难再激起水花,值得探索更多新玩法。

连咖啡「口袋里的咖啡馆」,好友在自己店里下单可以获得收入,这种颇有创意的形式,给电商类产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再受微商、代购、拼团的思路限制。

1.2.2 塑造形象

塑造形象的出发点是为自己打造理想人设,或者是别人眼里积极的印象,或者是标榜自己的个性、喜好,吸引同类关注。这类活动策划通常以测试类(XX测试、XX签)、知识类(XX行业报告、干货)、公益类活动落地。

下图为测试类活动:

测试类活动在朋友圈已经司空见惯,网易哒哒「我的哲学气质」、网易云音乐联合第五人格的「人格测试」,网易云音乐「使用说明书」、世界读书日刷屏的亚马逊Prime「每个人都是一本奇书」……

它们的火一方面是大众对测试这种玩法认知度高,本能对结果的好奇会刺激参与;另一方面测试结果的定制化、个性化,让参与者形成深深的认同感,代替自己向朋友表达“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分享也就在情理之中。

当然,测试类H5很多,为什么单单是这些活动刷屏?比如之前喜马拉雅也做过「好奇心测试」、网易严选联合贝壳做的「合群指数」测试,却只是小范围传播。

要么是不符合底层模型的第一条,用户参与成本太高,没有测完用户就流失了;要么测试主题缺乏创意,测试结果(体现在文案上)没有起到帮助参与者“塑造形象”的作用,文案不知所云、不接地气,甚至可能是减分的形容词(合群指数高于16%,感受一下),凭什么让用户转发呢?

说到底,测试类活动难就难在内容上,从题目到测试结果要体现信服力,特别考验专业知识和文案功底。前者可以和外部的专业人士、研究专家合作,或者从现实理论中找灵感,得到理论背书,后者则更仰赖策划者的个人能力。

我们看网易「哲学气质」测试,10个测试题,27个选项,匹配出几十个不同的形容词和主义,假设共计有30个词,则组合结果多达C(30,3)=4060种,而且都是正面的花式夸赞,足可见其内容投入了。但是这次测试有一点不足,部分选项有明显的指向性,故而你会看到即使是几千种排列组合,朋友圈好友分享的测试结果的重复概率也还是蛮高的。

下图为知识类活动:

新世相「丢书大作战」,将两万本书投放到北上广的地铁上,唤起城市年轻人对读书这种古老学习方式的热望,通过分享活动内容标榜“文艺青年”人设,寻找认同、理解和归属感。

得到花10万买下马伯庸的新作《显微镜下的大明》,免费给到自己的“亲用户”,请用户帮忙分享一个名为「仗义证」的宣传海报给自己微信好友,完全符合用户对“爱学习”、“罗辑思维粉丝”这一正向人设的心理预想。

活动也让得到的品牌价值得到肯定和提升,不只是停留在刷屏的表面,刷屏后的用户增长和产品转化数据都不错。

1.2.3 炫耀成就

通常建立在用户比较、竞争之上,通过炫耀找寻自身优越感。这类社交需求通常以游戏类、盘点类活动落地。

下图为游戏类活动:

游戏天然的趣味性,可以增加用户的代入感,通过成绩、分数、好友PK、排行榜等游戏元素,激发用户的分享欲,最好带上转发人的头像,更具有真实感和个性化。

16-17年春节期间的「支付宝集五福」,就利用“敬业福”的稀缺性,抓住了炫耀这个人性动因,引发全民晒卡和好友间的分享转赠。

微信游戏出品的「王者荣耀群排行」小程序则直接拉出直观的实力排名,引发玩家纷纷转发到微信群,炫耀自己或者窥探他人的成绩,给游戏成功引了一波流量

但游戏类活动有个弊端,用户进入游戏场景后,更关注趣味性和游戏体验,很容易忽略品牌和产品。如何把想要推广的标的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挑战点。

下图为盘点类活动:

「支付宝年度账单」,支付宝在年底会成给用户生成一个年度账单,包含这一年的总消费和分布情况等,还会有排名,关键词,成为攀比或自嘲的一种内容类型。

当然,这种盘点需有海量用户和数据作为基础,否则缺乏可信力,容易陷入自嗨,也容易陷入数据安全的争议和吐槽。

如果实在没有数据的基础,还可以有营销性质的年度盘点,比如「网易娱乐圈画报」「百度沸点榜单」。

1.2.4 寻找谈资(引发话题)

和分享测试类结果展示自己不同,这一类活动的个性化程度更强,因为它通常需要用户自己操作生成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在里面,让这个文章或图片代替自己传达一种观点,或者一种心声。

也是通过分享内容来引发社交话题,和其他人保持一种联系。

下图为创造类活动:

2018春节「汪年全家福」,有创意的脑洞活动,包含了用户参与DIY的作品生成,可以体现参与者对于家庭观念的想法和故事,容易引发好友点赞、评论;「新世相逃离北上广」属于线上+线下的传播创造活动,需要参与者在4小时之内做出“逃离”(旅行)决定,当然,很多人虽然没有真的行动,但转发也彰显一种态度,博得朋友圈的共鸣和互动。

1.2.5 帮助别人

下图为公益类活动:

爱心是人性暖的一面,展现爱心也是一种形象加分的需要,公益类活动变有了存在空间,尤其有大公司背书,效果一般不错。腾讯公益「小朋友画廊」,立意是让用户通过“1元购画”帮助特殊人群,上线当天刷屏朋友圈。

究其原因,首先它的参与成本很低,人人都能做公益,其次它用售卖作品的形式,包含对作品的欣赏和肯定,而不是怜悯和施舍,给公益赋予了新的色彩;最重要的一点,它做到了对被帮助对象隐私(照片、姓名)的保护,这是很多公益类活动所疏忽的。

二、刷屏三要素

除了上面的公式,这里还有三个非核心要素,帮助增加刷屏成功率。

2.1 创意

吸引人的活动需要不断的创意。创意,不只是主题的创意,也包括玩法的创意,比如知识付费课引入分销收入的即时反馈。但是创意不能自嗨,上线前可以小范围测试,再全量投放。

测试范围:员工、核心用户群,定向推送。

2.2 技术

2.2.1 减少制作成本

近年来H5营销出现更多创新的技术表现形式,加入了不少炫酷的交互玩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一个H5的背后,往往需要大量技术和设计工作,成本都比较高。

这时候可以多思考,如何能在一套活动模板的基础上花式复用(如网易系的N个测试)?

减少不必要的花哨动效、交互,在内容创意而非形式上出招?是否能直接复用第三方营销工具,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做出一个能够吸引用户的活动呢?

2.2.2 防封杀,做预案

很多老裂变人都在说,“每次做增长最怕的不是活动裂变不了,而是微信的政策风险(像封号,清粉,封域名等)。”

微信朋友圈单日的分享阈值约100万次(数据来自万能的大叔),超过之后就会变成仅自己可见。

针对这一点策划时就要考虑,被微信封禁之后的应对预案。

比如,是否能自行开发系统,并配有多个域名切换来防封杀?如果活动中有订单环节,如何保证用户端的体验和服务不受影响,以免引起负面反馈和投诉?

2.2.3 引导分享

一般为在H5最后环节设计分享按钮,用户点击后弹出蒙板,告知用户点右上角可以分享。

当然现在的裂变活动,多了公众号海报、小程序等多种形式,小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引导用户分享,海报更是直接把分享作为参与活动的前置条件。

当然,为了提高分享率,必要的利益或人性诱导还是要有的,不能佛系地仰赖用户的自觉,这就涉及运营如何去设计分享文案和活动环节了。

2.3 渠道

2.3.1 找到冷启动人群,精准触达

圈层固化的背景下,活动冷启动必须要找准目标用户中的超级节点。既包括他们当中的知名KOL,也包括类似《引爆点》一书中的“联系员”,即能覆盖大量“圈内人”的关键人物。这部分用户可以花钱投放,也可以采用免费资源置换,如果他们是你们产品的种子或者核心用户,那最好不过了。

比如运营深度精选团队推的网易戏精刷屏课,冷启动选择此前卖课沉淀的运营人微信群,他们的朋友圈、微信群辐射对象也都是精准的运营同行。

比如新世相的「丢书大作战」更是找到超过100位“共同行动人”,包括知名企业家,文化人,也包括知名演员和导演。总之,抓住这些超级节点、关键人物,渠道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2.3.2 控制传播的节奏,密集引爆

尽可能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发布和引导活动转发,以确保每个用户朋友圈的“传播密度”,如果有竞争的玩法数据,则要通过公开实时数据、排行榜等形式,制造“大家都在参与”以及竞争的紧迫感。

三、运营

运营其实是贯穿活动全流程的,在活动上线后更是发挥关键作用。

3.1 数据观测、过程优化

尽管行业内喜欢用“是否刷屏”,或者是否超过微信分享阈值来评价一个活动的成功。但是这里想说,刷屏不是目的,引爆不是终点,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监控数据,进一步运营转化,不能爆了就爆了,运营人为转化负责。

这个转化可能是引导下载App、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者是订单转化(比如亚马逊的《每个人都是一本奇书》在生成海报的环节,提供了购买Prime会员的入口),注意通过埋点监测不同渠道的数据。

增长黑客深谙AARRR模型,即要关注获客、激活、留存、变现、病毒传播整个流程,各环节转化率如何?如何提升新用户留存

做好新用户的承接,告知用户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提供新手引导和专属福利。

3.2 复盘

复盘是对活动过程的全盘回顾,是活动效果的验收,也是对团队成员工作成果的反馈。包括活动目标的实现情况、其它可见的效果、活动中的经验、不足、原因和后续优化方案。

多想一步,可以在复盘的基础上思考能否实现活动内容的二次传播,发挥活动的长尾效应,参见支付宝这次的锦鲤营销,锦鲤浮现后,也依然靠着一波礼物清单和对锦鲤本人的造梗在社交平台上制造着话题和声量。

一次次的刷屏活动,让网易“爆款制造机”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对于没有网易专人团队的成本投入和战略级别的支持,每一个活动都对ROI严格考究的大部分公司来说,想复制网易的成功可能难度要高的多。

以上底层模型也好,方法套路也好,这些要素决定一个活动能否形成大规模传播,但对于策划者来说,如果想达成终极目标即转化,还需要和产品定位、用户画像紧密匹配,也即,从产品潜在用户的特征和需求出发,思考如何借助活动吸引新用户转化为老用户,否则刷屏一时激动,难逃“转化”的坑,那恐怕也是徒劳。

 

作者:高了了,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了了次元

]]>
从付费到免费再到补贴:商业模式变迁的底层逻辑 //www.f-o-p.com/106189.html Tue, 13 Nov 2018 09:38:41 +0000 //www.f-o-p.com/?p=106189

 

关于免费,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再普通不过的概念,然而我们今天熟悉的很多互联网或软件产品并非一开始就是免费的,从付费到免费,中间经历了神马?

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免费习以为常的时候,补贴悄然来临,从滴滴趣头条,不仅不收钱还倒贴,这背后的逻辑又是神马?

我们来看几个问题,如果以下问题你不能很自信地完全思路清晰地回答,那么你正是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

  1. 为什么同为操作系统,1991年发布的Windows是收费的而2008年发布的安卓却是免费的?
  2. 为什么电视是免费的而电影却是收费的?
  3. 如果免费的效率真的比收费高,在一个连Windows这种巨无霸软件都已经免费的时代里。单机游戏、Photoshop、电子书等为什么进入互联网时代那么久了依然收费?
  4. 如果免费是互联网的特性,最近成为潮流的知识付费是怎么回事?
  5. 为什么同样做知识付费,罗辑思维在开始是免费的而樊登读书会却从一开始就收费?
  6.  “从付费到免费”和“从免费到补贴”两次变迁的逻辑是一样的么?

梳理这些背后的逻辑对我们充分理解互联网商业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付费到免费的底层逻辑

对于免费,很多人都能理解并脱口而出的逻辑是——

“因为它生产的边际成本基本上为0啊,用户翻十倍成本不会翻十倍,或许只要增加几台服务器而已,所以能做到免费”,这个说法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没错,边际成本为0的确是免费的一个重要前提,它是我们研究免费起点,然而它明显解释不了为什么同样边际成本为0的微软公司Windows在几十年时间里不能免费,复制一张Windows光盘的成本基本上也为0啊!

这时候可能有人又会说,因为Windows的开发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几万顶级工程师一开发就是两三年,微软付不起这么多钱,所以Windows要收费。

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不要忘了谷歌开发搜索引擎和安卓系统、Facebook开发社交网站开发难度一点都不比微软小,为什么它们又能免费呢?

的确,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从宏观上讲,在互联网诞生之前,软件行业的主流商业模式是收费,从微软公司到莲花公司、SUN公司;

而在互联网诞生之后,主流模式变成了免费,从Facebook到谷歌,从腾讯到百度,这背后的原因是神马?到底是神马导致了从付费到免费的变迁呢?请看卫夕下边的剖析:

真正的原因是这样的——互联网未诞生之前,Windows等软件采取收费的方式并不是偶然,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必然,主要因为互联网未诞生之前,软件公司缺乏两个重要的能力而互联网公司则拥有这两个核心能力——

1.触达用户的能力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软件公司和用户之间就是一锤子买卖,当软件卖出之后公司和用户之间的联系就断了,它们和用户并没有建立实时的连接,即公司没有触达用户的能力,而这个触达用户的能力正好就是今天互联网公司的核心能力。

那时候软件公司也占据国民总时间,但那时候占据的时间其实和软件公司没有任何关系。

触达能力非常关键,事实上,在软件时代之前,有一种商业模式一直就是免费的,那就是广播和电视,广播和电视作为一种古老的免费商业模式能存在原因就在于它不仅边际成本为0同时具备触达能力,触达能力是广告这种商业模式能够成立的前提。

互联网不仅让公司具备了触达能力,而且具备了个性化触达的能力,这种能力释放的威力是巨大的,它对于广告而言是一种革命,而软件时代完全不可能,触达都不能实现就更不用说精准触达了。

2.产生“正外部性”的能力

“正外部性”是经济学术语,即个体的行为对系统中的其他个体产生的正向效应,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正外部性。

有一些酒吧会写着一块牌子,“女生免费”,为什么酒吧能对女生免费?就是因为女生在这个系统里能产生正外部性,她们的正外部性就是——吸引付费男生。

在软件时代,公司卖一件产品给用户,交易结束,用户除了给公司贡献营收之外并没有任何正外部性,而互联网时代不同,当增加一个用户的时候,这个用户就会和系统里的其他用户建立联系同时能贡献数据:

1.对于社交网络而言,新用户的正外部性不言而喻,当只有你一个人用微信而你的朋友们都不用的时候,微信对你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而只有你周边有更多的人用的时候,微信的价值才会更大。

我们每一个微信用户对于腾讯而言不是成本而是收益——由于我们微信号的存在,我们的朋友用微信更爽了:他们更容易联系到我们了,她们发新包包、新老公的照片有更多人看了!

2.对于搜索引擎而言,当有更多人使用谷歌、百度的搜索引擎的时候,你的每一次点击都会成为搜索模型的一次数据训练,当你搜索“耐克”这个关键词,然后点击了耐克的天猫旗舰店而没有点击耐克官网的时候,机器就知道了至少有一个用户认为耐克的天猫旗舰店地址比耐克的官网更加有价值。

而这样的数据越来越多的时候,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也会越来越精准,为什么微软的Bing搜索干不过谷歌、搜搜干不过百度,除了本身技术原因之外,用户贡献的数据量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对于网络游戏而言,当有更多人进入游戏之后,游戏的可玩性大大增加,游戏公司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把同水平的玩家进行有效地分组,从而让每一人的体验变得更好。

当用户免费,用户在玩的时候,或是为付费玩家对练的对象,或是为付费玩家的服装道具提供炫耀对象。而软件时代的单机游戏则没有这种外部性,500个用户和500万个用户对于玩家的体验没有任何区别,没有人会在单机游戏《古墓丽影》里给劳拉买一件服装——面对的都是机器人,给谁炫耀呢?

因此,在软件时代,当微软、Adobe公司他们没有这两个能力的时候,他们就没办法从别的地方挣到钱,于是对软件本身收费就变成了他们唯一可行的商业模式。

而互联网公司拥有的触达能力和产生正外部性这两种能力直接对应了他们最主流的两种变现模式——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

正外部性直接对应前向收费——对一部分用户收费,即增值业务,腾讯的各种钻和游戏就是这种业务;

触达能力特别是精准触达能力对应了后向收费——对企业收费,即我们通常说的广告模式,百度、头条就是这类业务。

二、既然免费是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模式,最近流行的知识付费是神马鬼?

很多读者看完了上面的逻辑,大家恍然大明白——正是互联网的这些特性和能力让免费成为可能,但是另一个疑问有诞生了:

这两年流行的知识付费是神马鬼?难道这是一种倒退么?知识付费是反互联网逻辑么?

错,知识付费恰恰是免费时代的一种前向收费的变现手段,原因是前向收费的便利程度大大增加了,它不是一种倒退,而是免费这种商业模式的进化——

付费是收割免费时代的5%,即95%内容免费,5%的内容收费。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知识付费大旗——罗振宇得到APP,这无疑是知识付费时代的标杆案例,在我看来,它的商业模式恰恰是免费。

罗辑思维在得到APP之前的几百期节目完全是免费的,罗胖每天60秒的语音也是免费的,如今“得到”里也有像“李翔商业内参”等大量免费内容。

这些内容质量极高,很显然是有价值的,而正是将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免费使得其总播放量已达到5.1亿,公众号早在17年初就破1000万的粉丝。

试想,如果罗辑思维开始就换另一种思路,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一开始就应该收费,即便收费29元这样低廉的价格,罗辑思维必然获取不到这么多粉丝,“得到”也大概率不会有今天的能量。

知识付费另一座高山——知乎Live,很多人说,你看知乎Live里付费Live才是主流。

然而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知乎那些参与度高的Live无不是知乎粉丝众多的大V而这些大V之所以能积累如此多的粉丝,和他们一直坚持在知乎免费写质量极高的答案是一脉相承。

知识付费另一个典型——喜马拉雅,其2017知识节的营收已经达到2亿元,当然和音频市场爆发有直接关系,但在我看来,其背后的力量依然是免费。

比如喜马拉雅的一些头部IP很多是由于本身的免费节目就大受欢迎,如马东团队制作的《好好说话》,正是因为通过《奇葩说》这个免费节目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会说话的马薇薇、陈铭等知名辩手,大家才会到喜马拉雅买他们的课程,背后的逻辑依然是免费的商业模式。

免费节目《奇葩说》给辩手带来的流量

同理,我们到知识星球去看一看,就会发现星球里边和微信公众号的生态关系及其密切,头部的星球基本上都拥有粉丝众多的公众号——小道消息、曹正等,他们都是经年累月地在微信上输出高质量的典型。

因此,这一轮知识付费热只不过是免费模式大规模前向变现的结果,它本质上依然是免费模式,免费的是其中的95%,付费的是剩下的5%。

我们不能只盯着这付费的5%就判断其付费模式属于反互联网精神,因为前面免费的95%才是前提、关键和本质。

当然,自媒体从“向企业收费、对读者免费”的广告模式向直接“知识付费”模式变迁依然值得关注和思考,它背后的原因有三:

第一,中国经济升级与变幻让更多人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提升;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知识的形态已极其方便的形式在手机上消费,连接变得更加方便;

第三,移动支付的发展让付费这个行为的便捷性变得无与伦比,这三点就是知识付费蹦发的全部内在逻辑。

这时候有人会反驳——你说的不对,你看樊登读书会一开始就是付费的,它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4亿,樊登说: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付费。咦?是啊,这又应该如何解释呢?

卫夕请您接着往下看——

三、推论:一切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都应该免费

樊登说——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付费;而我这个推论——一切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都应该免费;明显是矛盾的,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呢?

反驳樊登的确非常简单,Google有价值吗?免费的;微信有价值吗?免费的;YouTube有价值吗?免费的…….

然而有人会说,反驳卫夕的推论也非常简单——樊登读书会边际成本为0,付费的;单机游戏边际成本为0,付费的;电子书复制成本为0,付费的…….

哈哈,我说的“应该免费”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不存在,而是指“免费”这种商业模式的效率会高于“付费”的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开始就“付费”的商业模式会越来越被边缘化——樊登读书会的确是一开始就是付费的,然而它在整个知识付费领域并非主流,

大胆猜测一下——樊登如果把每年50期高质量内容全部免费,用互联网的方式采取其他的变现模式,能量一定比现在要大得多;

付费的单机游戏作为一个商业模式依然存在,但不要忘了,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游戏公司是以免费游戏著称的腾讯,免费的网络游戏规模是付费的单机游戏的很多倍;

电子书现在的确是收费的,但整个图书出版行业都在走下坡路,而增长迅速赚得盆满钵满的的是阅文集团阿里文学这些以免费为商业模式的公司。

我们再来看一些案例:

1.TED,这个创办于1984年以“技术、娱乐、设计”为主题的论坛在过去很多年一直不温不火,甚至一度经营不下去而卖给了克里斯•安德森,之后安德森在2001年的一个重要举动让事情出现转机——把论坛的视频免费放到互联网上。

从此TED就在互联网上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包括在中国等很多国家TED都积累了众多粉丝,如今的TED每年的大会门票已经高达10000美元还供不应求。

2.英国蒙提·派森飞行马戏团从成立之初一直奉行的就是收费模式,他们的赚钱模式主要靠现场演出及表演DVD的销售,在2008年11月,他们做了一个反常的决定,他们在YouTube上开通了一个免费的频道,把他们极其精彩的表演视频搬了上去。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仅仅过去三个月,在免费视频巨大播放量的推动下,他们DVD的销量上涨了惊人的230倍。

3.数字音乐市场也有着同样的趋势,在中国音乐市场一直就是免费模式,即便是在版权制度森严的美国,Spotify这种免费模式的崛起也在打破iTunes的付费模式的坚冰。

4.影视市场也不例外,电视剧和网络自制节目本身就是免费的,电影之所以收费是因为电影院提供座位这种服务的边际成本并不为0,大部分电影在公映之后上到影视网站也是免费的,冯小刚之前的一些电影就靠植入广告可以收回很多制作成本。

“一切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都应该免费”这个推论准确的说法是“一切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都应该采取免费这种商业模式”,这无关知识产权而有关效率。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1.由于虚拟产品具备触达能力和正外部性,所以它收益可以并不靠直接出售盈利,因此商品经济学基本规律——价格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决定价格在这里就失效了,供给曲线可以是任何一条水平的线,即任何价格都会可以有无限供给(边际成本为0),而用户的需求曲线是不变的。

2.收费是增长的天敌,免费消除了用户的获取成本,一些付费都是超量增长的天敌,超量增长即指数级增长,QQ、WhatsApp在开始都向注册用户收费1块钱,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收费是超量增长的天敌,果断停止了这个行为。

3.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能让AI起作用的大数据变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变量,而只有免费这一策略才可能最大程度上获取足够多的训练数据,如果说AI是科技公司的一匹马,那么数据就是喂这匹马的饲料,别人给你饲料,你说:“不行,我得收你钱你才能给我饲料!”,这不是傻么?!

qq注册曾短暂试行收费制

因此,在未来,一个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占主导地位的伟大公司必然是免费策略,然而小而美的收费模式也肯定不会灭绝,只不过会变得无关紧要而已。

当然,免费不是灵丹妙药,而是一种能力,即免费之后你还能找到收费方式的能力,免费不是目的,是手段,最终的目的依然是盈利。

金山毒霸没有这个能力,而360杀毒有这个能力;以前的Windows没有这个能力,现在的Windows有这个能力;115网盘没这个能力,百度云盘有这个能力;

免费依然会是未来互联网经济的主导力量!

四、关于补贴你需要知道的真相

很多人说,免费的商业模式我可以理解,毕竟边际成本接近0,但补贴是怎么回事,公司倒贴钱难度真的是做慈善?从付费到免费是商业模式上质的重构,那从免费到补贴是不是也是一次重构?

错!补贴并非一种商业模式,它更多的是一种短期市场行为,下边我们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补贴:

1.补贴的本质是一种用“金钱换时间”的短期市场行为

“用金钱换时间”是补贴的本质,在智能手机等基础设施极其完善、微信等传播路径无限发达的背景下,一种新的产品增长速度大大超出过往的水平,这无疑也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同一个赛道上,早发布几个月甚至几周意味着极其明显的优势,这就是“时间窗口”的关键意义,后来的赶超者如果要获得这个赛道的上场资格,补贴就变成一个重要选择,“用金钱换时间”,ofo对阵摩拜、快的对阵滴滴、美团对阵点评莫不如此。

“用金钱换时间”决定了补贴通常是一种短期的市场营销行为,而并非是一种商业模式,实现了赶超和领先,补贴就失去了战略意义,和免费不同,补贴是需要付出真金白银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其不能长期存在。

2.补贴是马太效应背景下的大赛道上的资本游戏

补贴通常是竞争导向,互联网竞争的行业背后往往有赢家通吃的特点,赢家通吃是德州扑克的一个概念,获胜者的人拿走所有筹码,互联网的很多细分领域都存在赢家通吃的概念,第一名拥有80%的份额,第二名10%,剩下所有10%,除非成为第一名,否则就意味着失败或被收购。

市场被赢家垄断

马太效应背景下的赢家通吃让头部的创业选手意识到必须成为第一名,而且要足够快地成为第一名,这时候资本主导的补贴模式就变成了重要选择,很多风险投资在谈某个赛道的创业者的时候都是这么说的——接受我这一笔大钱,不然我立马投资你的竞争对手!

3.补贴是其他获客成本已经高到一定阶段的增长方式

除了资本背后的推动,很多普通创业者也采取补贴这种形式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流量越来越贵的情况下,一个新用户的获客成本已经高到难以承受了。

比如一个新开发的APP,在广告平台比如广点通应用市场等传统渠道,一个获客成本已经50块,那么它换一种方式——拿40块去直接补贴新用户,其获客效率就比原来传统渠道高。

直接现金补贴之所以效率高,其背后的一个原因是在价格敏感的人群中,一个获得现金的用户拥有天然的巨大口碑和传播效应——一位大妈在某个APP获得了20块奖励,她会把这个消息用一切手段告诉所有她认识的大妈,这种天然的传播能量让补贴成为指数级增长的武器。

4.案例:打车补贴背后其实是两家支付巨头的战争

对于补贴,用户感知最为强烈的莫过于滴滴和快的的打车补贴大战,而这背后其实是阿里、腾讯两家巨头的支付战争。

2014年4月,微信推出的红包功能被马云称之为支付领域的“偷袭珍珠港”,移动支付领域的战火从此变得极具火药味,在极大的压力下,支付宝需要突围,微信支付需要破局,打车就变成一个推广移动支付的完美场景——

高频、覆盖广、扩展速度快、简单直接,于是双方几乎在同一时间找到各自的代言人——腾讯投资滴滴、阿里扶持快的,一场史无前例的补贴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朱啸虎说,打车公司补贴烧掉的钱比打一场海湾战争花的还多,美国人打第一次海湾战争也只花了100亿美元,而打车市场总共补贴掉的钱远超这一数目,这背后巨头们窥视的除了出行市场,更重要的是超越万亿、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移动支付市场,补贴就是那个核按钮。

卫夕总结: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商业模式从付费到免费再到补贴的底层逻辑,每一次商业模式变迁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技术、价值转移的背景,只有我们从更本质的层面理解这些进化和变迁,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互联网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位置。

 

作者:卫夕,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卫夕指北(ID:weixizhibei)

]]>
如何打造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微信公众号? //www.f-o-p.com/105554.html Thu, 08 Nov 2018 08:01:04 +0000 //www.f-o-p.com/?p=105554

 

微信小程序大火的时候,谈企业微信公众号运营,似乎有些过时了。大家仿佛觉得,公众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付费订阅直播、多平台发力这些才是未来嘛!

那么,企业还要不要做一款公众号?答案当然是要。对于企业来说,公众号仍有着独特的价值。

载体上,微信日活近7亿,池子够大;微信的内容生态相比微博要健康的多,公众号有较强的商业价值。

环境上,移动互联网红利消失殆尽,流量成本水涨船高,公众号仍不失为性价比较高的获取用户渠道

功能上,公众号在品牌建设、关注渠道、二次教育、CRM上都有着诸多独特作用,与用完即走的小程序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虽然很多企业和App都认可公众号的作用,也在上面下了不少功夫,但运营状况往往面临窘境,很多企业都在经历着这个困境:

阅读少→判断是粉丝量太低→付费做营销活动加粉→粉丝量提升→阅读数短暂提升,随后复原→粉丝加速流失→阅读量和粉丝数逐步恢复原状。

如何摆脱这种窘境,打造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公众号?你需要经历一下三个步骤:

1、升级思维:放下执念,采取用户思维

所谓渠道思维,就是尽可能的圈定一批用户,在公众号内反复洗,慢慢转化

所谓用户思维,是指站在用户的角度,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吸引与之匹配的用户。

企业公众号往往采用渠道思维,唯粉丝论。粉丝越多越好,越多代表流量越大,榨出的价值越大。

须知,渠道思维有效的前提,是市场闭塞。闭塞降低了用户的流动性,只要圈进来,就是我的!自然也就有了慢慢洗用户的机会。百度搜索敢在PC端加大量广告,就是因为用户没有其他的搜索引擎可选。

但这个前提已经不成立了,信息愈加丰富,离开愈加容易,你很难将用户圈在一个池子里。不喜欢你,我直接取关就可以了。

正确的方式,是采取用户思维,以用户为核心。这时,公众号的价值,是核心用户数、用户质量和对用户的影响力决定的。粉丝数量?并不重要。

用户思维的核心,是打造有价值的产品,与用户的使用场景匹配。比如公众号42章经,产品定位是创投圈思考和分析工具,粉丝不过5w,但粉丝质量极高(创投圈or创业公司),行业影响力很大。42章经基本没有投放过广告,只凭借高质量的内容聚集粉丝。

同样,基于用户思维打造的公众号,会紧密的围绕一个核心功能推送内容。不会今天推故事、明天讲教程、后天又提供新闻。我们心里都有预期,深夜发媸不会去写鸡汤文、李叫兽不会去讲运营。和菜头经常强调自己的定位:不要希望从我这里学到任何有用的知识,我只是负责给你的生活另一些可能,带你领略一些之前未曾接触的美好。

因此,打造有价值的公众号,你需要:

★放弃渠道思维,采用用户思维。

★放弃对粉丝数量的执着,追求内容的质量。

★放弃对粉丝的控制,采用温柔的引导。

2、升级价值观:不看数量,要看核心粉丝

很多企业公众号,包括所谓“营销专家”都喜欢强调粉丝数量。

实际上,重要的不是粉丝数,而是有效粉丝数,或者说核心粉丝。

冷兔和罗辑思维,都是百万级粉丝公众号,但商业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冷兔只能偶尔接H5广告,罗辑思维却能和各类品牌深度合作,对用户消费产生强烈影响,甚至搭建自己的知识商业版图。

有很多做公众号营销的小公司,通过各类手段将粉丝引流到公众号里,通过推擦边的或搞笑的视频维持活跃度,靠文章页底部的广告点击分成来赚钱,这种账号积累再多的粉丝,又有多大价值呢?

将粉丝等价成用户的话,百度知道的uv不比知乎的少,但知乎目前估值10亿。

粉丝数量,从来都不是衡量公众号的价值标尺。

公众号价值=核心粉丝数量粉丝质量影响力

比如,你有一个只有1w粉丝的买房投资公众号,100个核心粉丝,都要买房投资,就等你一句话了!假设平均每个用户投资100w,你能带动的流水就是1亿。即使你仅仅从开发商收取2%的流水分成,也有200万利润,足以养活一个小公司或小团队了。

因此,打造有价值的公众号,你需要:

★不再迷信粉丝量。

★关注核心粉丝。

★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3、升级方法论:精准定位,保质而非保量

明确产品功能,保持清晰定位!

不少官方的公众号,打开就像一个央企或者政府的官网,满眼是企业的奖项、愿景。这些内容对于企业间合作或许有价值,对用户又有何价值呢?

还有些公众号,今天推一个省钱攻略,明天推一篇鸡汤,后天再来个经济大势分析,根本没有明确的定位,用户自己也是一头雾水。

实际上,一个用户在关注公众号的时候,对他的功能是有期许的,如果之后的推送不符合期许,流失是早晚的事情。

既然清晰的定位如此重要,如何对公众号做出定位呢?

(1)、产品定位,要兼顾用户价值与渠道价值

公众号是用户价值与公司价值的融合。

设计公众号时,应围绕公司的主营业务进行场景构建和内容布局,保证做出的内容对公司主营业务有正向作用。

(2)、产品的内容或功能,要有与之对应的使用场景

举个例子,工作、学习中,每天都有很多次休息几分钟的机会。休息时,往往希望找点轻松的内容看看。表面看,微博能满足这个需求,但微博信息流过于庞杂,段子,新闻,八卦…这时候,如果有个公众号,能将微博上好笑的段子聚集起来,每天推送给我,我会很乐意订阅它。如果能有点风格,就更棒了。比如近年来很火的日式冷笑话。

正是基于这个需求的洞察,冷兔出现了。它只是对微博段子的聚类,但聚集了数百万粉丝,篇篇都是10w+。虽然冷兔做的早,赶上了微信红利期,但对使用场景的洞察,也是其成功的中重要因素。

(3)、减少推送频次,保证内容质量

试想一下,一个产品每天给你发push,还十有八九都是你不感兴趣的,你想不想卸载它?很多公众号觉得内容越多越好,甚至恨不得每天五六条。殊不知,大量的推送会造成严重的信息打扰和阅读压力,简直是逼着用户取关。

运营人力有限,推得内容越多,约容易粗制滥造,与用户兴趣不匹配的可能性也越大。相反,减少每天推文数量,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提升内容品质上,用户反倒会因为合理的频次和内容的高质量产生粘性。以营销著称的李叫兽,每周只发一篇文章,发的前一天还要做张海报预热,就是这个道理。

(4)、如果资源允许,一定要做原创

内容是唯一的壁垒。一切的运营手法、产品规划的起点,都是内容。粉丝基于内容聚集,用户基于内容产生信任。同时,腾讯对原创内容的保护更加周密:剽窃文章将受到严惩,转发文章会自动带上源头的公众号。

信息缺失再爆炸,但爆炸的是垃圾信息,有价值的内容永远稀缺。通过原创内容产生价值、建立品牌,是每个公众号的最大追求。

因此,打造有价值的公众号,你需要:

★兼顾公司与用户价值,融合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

★保证内容质量,减少用户打扰。

★尽可能提供原创内容。

所以说,微信公众号对企业的价值是很大的,当然要想让微信公众号的的价值最大化,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其中包括了微信公众号后期的内容更新、推广、维护等方面,希望大家能够坚持的去做,付出总有回报。

马海祥博客点评:

将公众号作为产品去设计,清晰定位,匹配场景,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只要做到这些,涨粉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

善待用户,回归价值。你的所有投入,一定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作者:马海祥,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马海祥博客

]]>
如何写出有创意的文案?7个步骤! //www.f-o-p.com/105476.html Thu, 08 Nov 2018 01:41:15 +0000 //www.f-o-p.com/?p=105476

 

在我中小学的时候,周围家长老师普遍留存着一个观念: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很多人认为只有理科生学到的知识才叫知识,才能找到好工作。而文科的写文章这种东西就像是旧时代穷酸文人才推崇的东西。

但斗转星移,时代早就变天了。

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即理工科从事的机械、电子、冶金等行业早就产能过剩了。

而所谓的文科:艺术、美术、文化、音乐等这些没有什么实体但却能给人们带来美好体验的东西,行业从业者人才却非常稀缺,因为人人都去做理工科了。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稀缺才产生了价值,越稀缺也就越有价值。

尤其在人工智能发展这么迅速的时代,大量的机器人正在逐渐应用在富士康的工厂里去取代工人。

所以说:内容必然是未来时代的主宰!也就是说:今天大家也正身处在历史的行程里,就是知识大爆炸时代下的知识变现!

一个好的文案创意几句话就可以卖几十万。比如京东数科最近征集一句slogan,被采用排名前三即可获得20万元奖励。

看今天的知识网红,比如说李笑来,他一年仅仅通过知识变现——他做的得到专栏:新生大学、一块听听等,保守估计年利润可以过亿!

看各个领域的公众号媒体,自媒体们,靠着一只笔杆子写出了估值上亿的公司到处都是:科技领域的差评君,差评早就估值过亿了;文化领域的罗辑思维的罗胖靠一张嘴,17年就估值几十亿了。

所以,非常建议所有的朋友们都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软价值,即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由写作和说话演讲构成。

所以,本篇文章分享一些表达的基本思路,只需要15分钟读完此文,可以让你瞬间提升你的表达能力,可以一剑封喉,说服你的受众。

简单来说,七个步骤:

  1. 树敌:欲卖米饭,先使其饥饿
  2. 观点先行/结论先行/概念先行:对比的方式表达你的观点
  3. 类比表达:让受众瞬间get到你的点
  4. 筛选有利事实:用触动人心的事实论证观点
  5. 正反案例对比+结果夸张化
  6. 引经据典:借力经典的力量
  7. 下达行动指令(动词+名词)

一、树敌:欲卖米饭,先使其饥饿

很多人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之前,喜欢一股脑儿的直接抛出来,开门见山,一点铺垫都没有。

比如:我认为读书有用,读书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样也不是不行,而是吸引力不强,很难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你在开始卖面包前,要先引起对方的兴趣,让他对你的面包产生渴望吧,让他先饿吧。也就是说:欲卖米饭,先使其饥饿。

在你想表达一个观点之前,一定要让对方对你的观点产生渴望。

有什么办法呢?

其中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先找出与你的观点相关的错误的观点,或者完全相反的观点。树立起来,作为一个靶子,否定他!

比如说,我写一个书单,我在开头就要塑造表达一个观点:读书有用论,读书是重要的,读书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大事儿~ 我并没有直接说“读书有用论”,而是找到了“读书有用论”相反的观点“读书无用论”这个观点,树立成一个靶子,然后否定他,否定这个错误观念,然后论证这是个错误的观点。

只要说明“读书无用论”是错误的,那么他的相反的一方面不就是自然而然的正确了吗?

网络上总是流传着“读书无用论”的言论,其实你只要关注下互联网上牛人的博客或者报道,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太过偏激。

只要你随手一搜,比尔盖茨的书单在网络上到处都是,这些大牛在学习和阅读上,以及掌握新知识方面,比名校生下的苦功夫要多的多,对知识的尊重和热爱也是远远超过普通名校生的。

再比如:一个报道上说:85岁的李嘉诚,从最早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是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是再难,他也会把它看完。

这种逻辑论证法,叫做“归谬法”。即首先抛出与你的主张相反的观点,然后揭示出其中的矛盾之处。如果那个“相反的观点”不成立,那么你的观点就得以彰显,甚至被证明,如果没有其他可能的观点的话。

二、观点先行/结论先行/概念先行:对比的方式表达你的观点

你的观点是什么?

你在表达一个观点时,你就要先把你的观点放在前面表达出来,即观点先行。你在解释一个概念,你就要概念先行。你在讲述你的结论,你就要结论先行。

结论是一个观点,它需要由事实来支撑。

因此,如果有人断言某件事、某个看法是正确的,或者某件事应该去做,却没有提供相应的事实来支撑他的看法,那么这一断言就不能称之为结论,因为提出此断言的人并没有提供这个看法得以建立的任何基础。相应地,我们把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之为纯观点。

结论先行可能是表达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也是所有人可能最难以改变的表达技巧。

因为人人都是用演绎推理来思考的,这是人人固有的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常见的情景:一个实习生向经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嗨,经理啊,老王说他今天下午的会议来不了了”。小李的秘书说:“小李明天晚上才能从国外赶过来。张姐说她不介意晚一点开会,她觉得明天开也行,但是明天中午之前她没时间。还有会议室明天被占用了,但是后天还没有被占用。我觉得会议要不改到周四吧?你觉得呢?”

经理这时会怎么想?

哇,你讲了半天才讲到要「建议把会议改到周四」,而且前面陈述了一堆事实,毫无逻辑可言。

其实实习生的表达过程就是演绎推理。基于一系列的证据和事实等,然后说出自己的结论。实习生把自己头脑里思考的过程简单的说出来。

应该怎么改正自己的表达顺序呢?使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实习生要这样说:

经理,我建议把今天的会议改到后天,因为:

  • 老王和小李今天来不了了,所以今天不行了;
  • 会议室明天被占用,所以明天不行;
  • 而后天大家都能到场而且有会议室。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就清晰明了了?

在这个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大家都挺忙的。所以如果有人问什么是提高沟通效率的最好办法?

那一定是结论先行。把结论放在前面,比如实习生的第一句话是说出其要表达的结论:我建议把今天的会议改到后天。

另外,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的方式表达你的观点,可以让你的观点更有力量。

比如:

  • 无印良品首席设计师原研哉说:“我做的是光线设计,而不是产生这些光线的照明器材的设计。”
  • 刘克亚:“生命的意义不是让你去弥补缺点,成为完美的人;相反,生命的意义在于发现你的天才,弘扬你的优势,找到你的独特价值!”
  • 华与华:”企业战略不是企业的战略,而是企业为承担某一社会责任,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为社会制定的战略。”

三、类比表达:让受众瞬间get到你的点

如果要讲述的观点大众都知道了,烂大街了,这算不上你厉害。如果你有本事通过语言文字,让对方能理解他原来不懂的东西,那才算厉害。

当你提出一个你的受众不熟悉的新观点,为了让受众理解,你就需要找到对方熟悉的事物做类比了。

一个非常精准的好类比,他的本质作用是在已知和未知的鸿沟之上搭建一座虚拟的桥,在熟悉和不熟悉之间建立关联,帮助你的受众理解和思考。

我们中学时课本上陈涉有一句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并没有说“你们这些市井小屁民啊,怎么知道我陈涉的大志向”,而是说“小麻雀怎么能知道天鹅的远大志向呢?”。

雷军有一句名言,叫“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他并没有说:“只要运气好,抓住机遇,顺应趋势,笨蛋也能赚大钱”,而是说:“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

邓小平曾经引用提及过一句民间谚语“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广为人知,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他并没有说“不管啥经济,啥主义,只要能够发展生产力的,都可以在实践中使用。”

当你表达出你的观点之后,并且通过类比让对方理解了你在表达了什么之后,就到了论证你的观点的时候了!

四、筛选有利事实:用触动人心的事实传达观点

记住,说服别人靠的是事实,而不是看法。

看法和事实的区别在哪里?

比如:“北京空气不好”这是个人看法,而“今天北京很多地区PM2.5浓度测值达到700微克/立方米以上”就是事实。

当你有一个明确的看法和观点、试图影响对方的时候,要把一些对你不利的、与你看法不一致的事实屏蔽掉,这就是筛选事实。

然后通过筛选出对你有利的事实,将事实按次序讲给别人,有目的影响别人,使别人接受你的看法和观点,影响他所得出的结论,进而影响他的行为。

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吧:一般夫妻两口子吵架,如果你只听男方对你诉苦,你会觉得他很有道理,很委屈。当你去听女方对你诉苦时,你也会认为女方说的对,吵架的根源是男的错。

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这种假象呢?

原因在于这两口子在说话的时候,总是在筛选对自己有利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对,对方的错!结果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过一段”瑞德申请假释出狱”的故事情节(三个片段)。让我们来看看瑞德的表达方式。

影片中,服刑20年的囚犯瑞德申请假释出狱,警官衡量能不能让他获得自由的标准是:他出去以后对社会还有没有危害。

第一次,警官问道:你被判无期徒刑已经20年了,你悔过自新了吗?

瑞德:真的,我敢说我已经完全改变了。上帝为证,我不会危害社会。

警官毫不留情地盖了一个章——不予假释,把他假释的申请驳回了。

10年后,瑞德又获得了一次假释的机会。

警官第二次问道:你被判无期已经30年,你悔过自新了吗?

瑞德:是的,的确如此,老实说我已经改过了。上帝为证,我不会危害社会,我完全悔过自新了。

警官再次驳回了他的假释申请。

大家替片中人物想一下,他入狱已经有30年了,10年才有一次假释机会。

多么重要的时刻!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的未来很可能就取决于你眼前这个人的决定,你要打动他,说服他,因为他手里有权力决定你的职业,决定你的未来。很遗憾的是,瑞德只说了个人看法,尽管比较诚恳:“我完全悔过自新了”。

“悔过自新”这只是你的个人看法,你没能让对方认为你悔过自新了。

又过了10年,瑞德又得到了一次申请假释出狱的机会,这一次他是怎么说的呢?

警官:你被判无期徒刑已经40年,你悔过自新了吗?

瑞德:悔过自新?我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我后悔犯罪吗?没有一天我不感到后悔的,但并非因受处罚才后悔。我回首往事,想到当年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了。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这副垂老之躯,我得接受事实。

警官终于被打动了,假释被核准了。

为什么这段话最终打动了有权力决定他命运的人?因为他终于讲到了事实了呀!“犯罪的少年不见了,只剩下这副垂老之躯。”听到这个事实的人,自然而然会得出一个结论:他已经是个老头子了,他出去以后不会再危害社会了,可以批准他出狱了。

五、正反案例对比+结果夸张化

首先,先看一首90年代歌曲的歌词:

  • 一支竹篙呀,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
  • 一棵小树呀,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
  • 一根筷子呀,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呦,牢牢抱成团。
  • 一个巴掌呀,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哟,声呀声震天。

这首歌完美地论证了“人多,团结力量大”的观点。

怎么论证的?

  • 用“一只竹篙”和“众人划桨”作对比,并用“难渡汪洋海”和“开动大帆船”的结果作对比。
  • 用“一棵小树”和“百里森林”作对比,并用“弱不禁风雨”和“并肩耐岁寒”的结果作对比。
  • 用“一根筷子”和“十双筷子”作对比,并用“轻轻被折断”和“牢牢抱成团”的结果作对比。

案例的本质是由故事包装而成的事实。

你需要在你的案例(故事)中,通过描述出夸张的结果才能让读者深信不疑你的观点。

什么样的夸张结果?诺兰的电影《致命魔术》中讲述了是什么成就了伟大的魔术?

电影中通过几个例子给出了答案:对魔术完全奉献,彻底自我牺牲,这是扬名立万的唯一方法。

  • 中国魔术师的魔术谜底在于每一次出现在公开场所,都要假装瘸腿。
  • “鸟笼魔术”的谜底在于每表演一次魔术,都要杀死一只小鸟。
  • 伯登的瞬间移动魔术的谜底在于切去几根手指和一生一半的时间都要装成另外一个人,而且直到死为止。
  • 安吉尔的瞬间移动魔术的谜底在于每一次表演魔术,都要自杀一次,然后克隆出另外一个自己,而且是自杀了100次!还有比自杀更大的牺牲吗?

六、引经据典:借力经典的力量

引经据典,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论据。

在《平“语”近人》节目的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关于“劝学 ”的思想中,第一部分引用典故“学如弓弩,才如箭镞”,阐发“为何学”的问题;第二部分,引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典故,阐发“学什么”的问题;第三部分,引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典故,阐发“怎么学”的问题。

引经据典的本质作用是借力,借用名人名言,借助权威的话来为你的观点做背书,作为论据。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引经据典时千万要长点心,不要被网络上的段子手给骗了,闹出笑话。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说”的鸡汤段子就开始在网络上疯狂地传播起来。莫言也亲自转发微博澄清:这心灵鸡汤真不是他说的。

莫言也表示很无奈,这就很尴尬了啊!

很不幸,很多明星也中招了。2012年,舒淇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张照片,图上写着“莫言小说里最深刻的十句话”。

七、下达行动指令(动词+名词)

人性是懒惰的,懒于思考,即使你给了他理论、观点和道理,他就是不去想“这对我有什么用”。

所以你必须下达一个非常明确的,具体的,清晰的行动指令。既然你认同了我的观点之后,你就应该这么做!

当你试图向别人讲述“助人就是助己”的道理时,最终一定要传达一个的行动理念“丧心病狂地去帮助别人。”

当你讲述“传播学的关键之处在于传的过程,而不在于播的过程”,那么就要传达类似的行动理念,比如“打造个人品牌时,要不断地去创作/打造有利于个人品牌形象的传播内容”。

如何去传达你的行动指令?

要用“动词+名词”的文字结构来传达。

例如:“怕上火,喝加多宝”,喝是动词,加多宝是名词。“爱干净,住汉庭”,住是动词,汉庭是名词。

说服最终的目的是改变对方的行为,让对方产生行动。没有行动,前面你的一切努力都白费。

没有行动,世界仍然只是一个观念。

 

作者:王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运营军火库

]]>
从IP到CP:新品牌运营方法论 //www.f-o-p.com/105336.html Wed, 07 Nov 2018 03:52:16 +0000 //www.f-o-p.com/?p=105336 品牌运营方法论

 

随着淘系平台的崛起,诞生了一大批新品牌韩都衣舍三只松鼠、林氏木业、膜法世家、茵曼、裂帛等。

他们被称为:淘品牌。

随着微信平台的崛起,又诞生了一大批新品牌如罗辑思维大V店、喜茶瑞幸咖啡、植观等。

我将他们称之为:微品牌。

当然还包括数量庞大的微商品牌。

我说微品牌,并不是指尽数在微信上销售的品牌,而核心是指那些通过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实现用户裂变和增长的品牌。

新平台的出现是新品牌诞生的土壤和基础设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成功,就在于它创造全新的连接方式,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新平台为新品牌的涌现创造了商业机会。

我们知道,品牌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为了适应社会大传播和商业变现而出现的效率工具,它将产品信息进行浓缩,形成规模化、可复制的连接符号。品牌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提高人与产品的连接效率。

而在移动互联时代,因为连接方式的转变,人与产品的连接、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都发生极大的变化。

而这意味着,新品牌的玩法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是“品牌”一词本身,都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和打量。

20世纪重要的媒介理论家、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经典名言:媒介即信息。媒介不过是一种信息连接的载体。而连接的改变,则意味着信息的改变。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让我们看到,人们在网上变得更加平等和平权、信息在网络上变得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用户掌握了这个时代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观念和兴趣结起一个个社群,亚文化日益丰富和主流化。互联网构建了一套全新的话语体系。

这种新的连接方式和话语体系,要求商业上的回应。品牌需要构建与消费者全新的连接方式,与消费者全新的对话模式。

在移动互联时代,这一新的品牌连接方式和对话模式,就是IP。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这是IP最基础的定义。

不要忘记,品牌大师大卫·艾克关于品牌的定义——品牌代表消费者掌握的关于商品、企业相关的知识,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品牌就是一种企业的知识产权,它是企业在厂房、设备等物权以外,最重要的无形产权。

品牌就是IP的一种

谈论IP者众,至于何为IP、如何打造IP亦是众说纷纭、云里雾里、扑朔迷离。

其实回归基本来看,对于企业来说,最本质也最重要的事务有二,一为打造产品,二为打磨内容。

IP即从这二者中来。

一、IP即内容产品化,产品内容化。

IP是内容的一种,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IP。

比如电影,电影是典型的内容形态。它的内容制作成本相当高昂,而回报虽然丰厚但风险也很高。一部投资过亿的电影,票房可能超十亿,也可能不足两千万。

而且对于电影公司来说,一部电影的成功完全不可复制,这一部成功了,下一部完全可能票房惨败,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独立事件,每一部电影都得从头再来

为了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各大电影公司竞相进入宇宙模式。

漫威影业有MCU宇宙,它基于漫威漫画出版物中的超级英雄角色制作系列电影,而这些超级英雄电影由共同的元素、设定、表演和角色组成,通过跨界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样在不同的电影之间就建立了联系,假如《钢铁侠》票房大卖,那么《复仇者联盟》《美国队长》也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因为彼此的剧情相互关联,《复仇者联盟》中也有钢铁侠的出现,也有钢铁侠的演绎。

这就超越了单一电影的缺陷,超级英雄角色也成为招揽粉丝的载体。

眼看漫威的成功,各大影业公司群起而效之。

华纳兄弟与DC漫画公司有DC扩展宇宙,蝙蝠侠、超人、神奇女侠、闪电侠组成正义联盟。

传奇影业有怪兽电影宇宙,它由金刚、哥斯拉、拉顿、魔斯拉组成。

环球影业有黑暗宇宙,它将吸血鬼德古拉、科学怪人、狼人、隐形人、木乃伊、半鱼人等影史上著名的怪物重新聚齐,罗素·克劳饰演的化身博士及他管理的博见部则成为串联起整个黑暗宇宙的关键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见,IP是什么?

它是自带话题、自带粉丝、自带流量的内容。IP将散乱的内容进行组合和封装,使内容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IP把内容当成产品一样去设计,可复制、可迭代、可衍生、可持续再创作,不断累积粉丝资产和传播动能,不断维持内容热度,制造新的话题与关注点,使内容成为高质量的流量。

做惯活动策划的同学都知道,策划并执行一场活动,足以让人筋疲力尽。

从前期基础策略,研究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活动,敲定活动的核心思路;到中期的活动策划,发想活动主题,确定活动流程,设计一大堆的活动物料;再到后期的场地、人员、奖品、预算……

一次营销活动的时间周期,可以短则两个周,长达两个月,但消费者的注意力却稍纵即逝。不要幻想着消费者从活动一开始全程关注着你,他能关注你两天已经相当牛逼了。

所以除了活动执行以外,你得拼命推广活动,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直到活动结束。等到下一次活动的开始,你又得从头来过。

随着中国健身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参与体育营销,赞助各种马拉松活动。假如你负责的品牌这个月赞助了一场马拉松,你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推广活动、吸引用户,过了三个月,你负责的品牌又赞助了一场马拉松,然后还得再来一遍,因为一次性的营销活动无法聚积并沉淀粉丝。

那么再试想一下,假如color run就是你这个品牌所创造的呢?

你既可以通过color run这个阵地传递体育精神,塑造品牌进取活力的形象,也丝豪不必担心粉丝和推广。

这就是将单纯的活动策划上升到打造活动品牌,从而将活动效应叠加,不断持续进行演绎,积累粉丝资产。

赞助马拉松是传统的品牌营销内容,而color run则是一个IP。

Victoria’s Secret没有什么广告,但是一年一度的维密秀攫取了全球的目光,2017年维密秀腾讯视频直播上当晚观众超过1200万。

知名时尚杂志《VOGUE》对此评价道,维密秀是世界上最闪耀、最悦目、最悦耳的表演,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品牌营销活动。

这就是打造活动品牌,这就是IP。

Line在中国无法使用,但即使没有主营app的存在,line friends依然爆红,单靠四个萌物就俘获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心。

截至2017年中,line在中国大陆的各类线下官方授权店铺已经达到18家。2016年,单靠衍生产品,line就在全球净赚65亿。

那么你说,哪个品牌还没个吉祥物呢?太常见了,吉祥物只是一种很常规的品牌传播内容罢了。但是只有你围绕这一内容进行持续性创作、演绎、塑造、迭代,为其赋予故事与情感,它才成变成一个IP。

熊本熊亦如是。

做营销其实就是帮助品牌创造传播内容,不管是一句文案、一张平面、一条视频还是一个活动、一个吉祥物设计,都是内容。

但是只有将内容当成产品一样去设计、去迭代,内容才拥有持续的生命力。

这就是打造IP的第一个要点,内容产品化。

二、内容要像产品一样去设计,产品也要像内容一样去演绎。

产品只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物体,产品内容化才能真正赋予产品以生命和灵魂。

产品是用户购物的基础,产品内容化则是创造用户购物的入口。

自从20世纪中期以来,全世界的营销专家都在喊着同质化时代的到来。

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创造差异化成为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

事实上,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交流的不断加深,产品趋同这是必然的趋势。好的创新会被大家所模仿,坏的设计和功能会被集体淘汰,整个同品类的产品都会变得越来越好,但不同厂商之间的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小。

君不见在智能手机时代,单论外观设计和主要功能,不同的手机厂商之间有多大的区别?

如果企业只是将产品当成一个承载功能的物理工具,那么打造出来的产品是没有个性和差异可言的。只有将产品当成内容去打造,才能创造新的商业想象力。

今天的产品设计,需要加上故事性、表情化、人格化、价值观、仪式感、话题性、网红力、设计美学、跨界演绎。一句话,买完不想拍照发票圈的产品,都不是好产品。

江小白的大红大紫,就是将产品当成一个承载内容的载体,产品即连接用户的内容。

这几年在瓶子上做文章的品牌越来越多,可口可乐的呢称瓶、红星二锅头的世界杯、麦咖啡的对话杯、还有味全每日C的理由瓶。

理由瓶尝到了甜头,味全又开始做Hi瓶,《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台词Hi瓶让味全每日C的销量同比增长高达90%。

紧接着,春节前味全又玩起了拼字瓶,开放给用户参与,生成UGC内容,当然你让用户玩就会玩坏,于是又创造了一波声势浩大的话题。

 

2005年,伊藤信吾接手了父亲经营惨淡的三合豆友食品厂,专心做豆腐。

传统的豆腐怎么卖?我们一下会想到菜市场,大婶大妈们挑挑拣拣,三块豆腐100日元。

当然豆腐又白又软,也符合女性化的固有认知。

伊藤信吾呢?却搞出来一个男前豆腐店,意即“男子气概豆腐店”。将软软的豆腐变成了男子汉的象征,围绕“男性魅力”在原料、工艺、口感三方面实施产品力开发。短短几年迅速窜红,一块豆腐做到50亿日元大生意。

这就是将产品当成内容去演绎,为产品赋予人格化特质。

 

我们今天非常流行打卡文化,越来越多的网红店涌现。一间咖啡馆、餐厅就是一个产品,但如果你把它仅视为吃饭喝饮料的功能场所,那么它就是普普通通的一间店,跟你在成千上万个街头看到的没什么两样。

假如你把餐厅当成一个供消费者阅读、体验的内容,那么你不需要投广告,就能创造持续的人格化流量。

这个时候,你的店就变成了一个IP。

AJ 、Supreme、adidas originals、喜茶、奈雪的茶,莫不如此。

在今天这个时代,对于企业打造品牌而言,IP创造了三样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种独特性的识别语言

一个人格化的角色设定

一个持续发光发热的内容平台

内容,content。

产品,product。

这是企业最根本、最本质要去打造的事务。传统营销虽然开发产品、输出内容,却依赖流量去推广产品和内容,它的商业逻辑是向媒体购买流量以获得用户。

而今天的营销则要融产品与内容一体,自带流量、自带粉丝,它的商业逻辑是通过话题和口碑实现用户裂变,向用户购买用户。

内容产品化、产品内容化

Content+ Product,C+P。

一个真正的品牌,就是要通过C+P成为用户的CP,实现消费者的快速配对。

所以我从16年开始,将自己在公司带的小组命名为CP Team,就是希望专注帮客户做产品和内容开发,做客户的CP,做消费者的CP。

从打造企业IP到成为用户CP,这就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品牌运营方法论。

 

作者:空手,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空手(ID:firesteal13)

]]>
知乎是如何打造品牌的? //www.f-o-p.com/105023.html Mon, 05 Nov 2018 03:28:53 +0000 //www.f-o-p.com/?p=105023

 

一个品牌从品牌名称、LOGO开始,如何成为众人皆知的知名品牌,而且又有万千“忠粉”的情有独钟?

众多国际知名品牌,譬如星巴克可口可乐,还有近些年火爆的网红店,喜茶、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等,也有在罗辑思维的火爆,还有知乎体的刷屏……你有没有去深度研究过这些品牌的成长过程呢?

最近在成都刚刚结束了一场有趣的“看病问诊”活动,这家“不知道诊所”配备了「内科」、「外科」、「口腔科」等六大人气科室之外,在成都站还新增了专治「独居青年焦虑症」的「独居患者生活理疗室」。

仅是听名字就会觉得创意十足,从线上知识内容平台到线下以“诊所”形态出现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城市中心,面对“新知青年”的答疑解惑上,增添了互动与趣味性,这个品牌叫知乎,2018年因为刘昊然代言,让更多人知道了“有问题,上知乎”!

一、知乎在塑造自身品牌上都做了什么呢?

  1. 品牌形象:刘看山

这些年越来越多企业推出拟人化形象、动物形象、昵称等,知乎的官方萌宠“刘看山”就是典型,它已经成为很多“新知青年”的大爱,一个用户与品牌沟通的代言化形象。

刘看山有自己的百科,有自己的好友,有追剧,还采访了《延禧攻略》富察皇后、客串了美剧《硅谷》、参加了草莓音乐节……想想我用的咖啡杯还是刘看山的,这个品牌形象已经越来越丰富。

其他品牌参考:可口可乐——北极熊。

  1. 品牌口号:有问题,上知乎!

品牌定位过程,在用户、渠道、产品定位的思考之外,需要找到一句让人一看就可以记住并产生行动冲动的文字,如果可以兼顾用户特点与使用场景就是绝佳的品牌口号(SLOGAN),比如知乎在2018年推出“有问题,上知乎”,一句话把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相结合。

在我们使用知乎之前,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你会打开知乎,是要查找你要的答案,而在你心中存在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简单易记,且有行为动词在口号中,具有很强的转化推动力!

其他品牌参考:王老吉——怕上火,喝王老吉!

  1. 品牌代言:刘昊然

除了刘看山之外,知乎还有刘昊然,俨然一对“刘氏兄弟”!(详细阅读我的文章《知乎 App Store 社交榜第一 刘氏兄弟“刘昊然+刘看山”很猛》)

2018年知乎有了一位代言人,从气质到人气,从个人品格到品牌格调都完美的契合。

为什么品牌要选择代言人?

代言人也是品牌的一个符号,就如同一个LOGO、一个卡通形象,但是以明星为代言人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这个符合身份的契合,而是大多品牌希望像其粉丝及更多人传递品牌价值,会变得更容易,更快捷。

再者,使用代言人投放广告时,传播的触达率、兴奋点、转化率等等要素都会提升。

还有,明星的“转粉带货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1. 品牌活动:不知道诊所、问答概念便利店、盐Club

品牌的运营需要很多细节,比如会员管理、粉丝关系、品牌活动、公益营销等等,其中“品牌活动”是提升品牌知名度、活跃度、粉丝粘性的重要方法。

「不知道诊所」

知乎推出的“不知道诊所”就是此类活动,但又有别于其他传统活动的呈现方式。

在创意这个活动之前是对知乎品牌营销的思维调整,以“让知识流行,让知识生动,让知识跨界”为出发点改变原有品牌的距离感,“不知道诊所”就是“让知识生动”的重要表现。

在谈到「不知道诊所」策划执行过程时,知乎市场公关总经理来原表示:

“在北京第一次做「不知道诊所」主要靠本地资源,我们在北京那一站展期只有5天,从一开始因为看到预热消息而来,之后是有人看到朋友分享在社交网络上的消息而来,一直延续到周二周三,有非常多的人下班以后打车过来。第一站做完了之后,我们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得特别用心,它不是华而不实,北京站积累了大量的口碑,之后天津、上海就有很多商场、商业地产主动联系合作……”

这就是一个品牌活动从无到有的过程,注重细节、积累口碑,这也是品牌成长的过程。

知乎市场公关总经理来原

「问答概念便利店」

2018年5月初,知乎在北京悠唐购物中心打造了一个问答概念便利店“A Store of Q&A”。这个以白、蓝及透明为主色调的概念商店不仅日常商品一应俱全,包括食物饮品、日用品、服饰等……

所有商品也都经过了知乎的重塑,包装统一换上了“知乎蓝”,还附带了各种挑动好奇的“问题”。

每个商品都应景露出一个知乎热门问答。比如雨伞伞面上写着“怎么在下雨天提高心情指数?”,比如饮品瓶身上写着“哪里的海很蓝,还有透明的感觉?”,扫描这句话旁边的二维码就能发现最受欢迎的点亮心情指南。

在这个便利店,寻常的商品成为一个个满足好奇的趣味“日用品”,每个步入其中的顾客都可能因为某个问题而关注一个领域,知道一些过去从未发现的未知。

「盐Club」

除了「不知道诊所」、「问答概念便利店」,知乎还有年度活动「盐Club」,这是一场知识量爆炸的“高盐值”盛会,2018年「盐Club」已经是第五届了,透过不同的品牌活动,让越来越多知乎粉丝参与其中,进而引爆更多潜在用户群。

  1. 品牌跨界:「有问题酒店」

“跨界”对于各个阶段的品牌都很有效,选择同类型非竞品或者用户相同、调性相同的品牌跨界,从产品、用户到活动都可以跨界,比如知乎就和亚朵酒店推出了「有问题酒店」。

这个酒店不是简单的“冠名”,而是“深入骨髓”的知乎体、知乎范……从房间到餐厅,从墙壁知乎问答到洗衣房中有着知乎上关于衣物护理等生活经验的内容,一个充满知识的酒店空间,是不是很有趣!

在亚朵知乎的“有问题”酒店中,充斥着来自知乎的诸多问题和内容,通过平面物料装饰和视音频内容的植入,紧扣主题,同时,在酒店中还可以购买知乎刘看山相关周边,入住知乎电影、旅行主题房的客人可通过一张定制的“邀请回答卡”完成互动,离店时可以领取知乎送上的伴手礼,真正让知识不仅看得见,也要听得到、摸的到、传递的到。

把知识用跨界的方式生动的表现出来,在各种场景里传递知乎问答产品的核心亮点,不仅有趣还很实用,让各场景里用户在体验中感受品牌。

二、知乎品牌打造的特点是什么?

  1. 品牌内容化

知乎在与不同品牌跨界时,通过内容传递品牌,比如“亚朵知乎酒店”,在酒店的场景中,用户沉浸式体验酒店的各个应用场景,而每个场景又恰到好处的与知乎内容相关联,这种把自身品牌通过内容化的呈现方式,不同的用户群的感受也各不相同,惊喜、有趣、会玩,一个品牌就这样鲜活起来。

  1. 内容品牌化

知乎品牌活动中新奇、有趣、实用、好玩的内容形成了不同“活动品牌”,比如“不知道诊所、问答便利店……”,在品牌打造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加深、重复的传播品牌记忆点,这个记忆点是品牌的口号,或者是品牌的主题活动……

“内容品牌化”的形成更有助于一个品牌的快速发展,易传播、易复制!

三、为什么这样的品牌打造有效?

  1. 先行

很多人忽略了品牌定位的重要性,定位理论的诞生到应用,让不同的品牌有了活力,产生了不一样的势能,比如王老吉在一开始仅仅是华南地区,以广东为主,如何成为全国畅销,如何突破用户对凉茶是药的“常识性认知”,巧妙切入“怕”字,以预防切入,融入火锅等消费场景,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就瞬间火爆!

切中人们对知识、对问题的需求,以知识问答为核心产品的知乎推出“有问题上知乎”,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问题”是用户需求,而“上知乎”则是行为转化,其中“上”字代表了线上产品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了行动的急迫感。前后呼应中,用户有了问题,“上知乎”就是解决方案。

知乎的产品定位就是问答社区,用户“有问题”就可以“上知乎”提问……

定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可以细分为用户定位、品牌定位、产品定位等,最终品牌你用什么内容、什么产品影响消费者,且他们的脑中如何形容你这个品牌,定位重要的是你的品牌在用户的脑中是什么样,用户是如何解释你这个品牌?思考清楚这个问题就理解我刚刚说王老吉和知乎。

  1. 场景融入

用不同的方式,多维度呈现并落地品牌定位。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之后,就把“有问题”进行深度诠释,“有问题酒店”、“不知道诊所”都是在发现、挖掘各种问题,通过不同形态告诉消费者这个品牌是做什么的?它的特点是什么?

  1. 代言扩散

代言的策略不多说,前面部分有介绍,以泛人群为主的品牌很适合大众熟知的明星代言,且通过代言可以区隔竞品、提升知名度、提升品牌好感度,以及社交活跃度等。

以知乎为例,与大家交流品牌的打造过程,塑造一个“网红品牌”或许还有其他方法,但在核心法则中“定位先行、场景融入、代言扩散”都是很有效的方式,“品牌IP化、品牌场景化”也值得借鉴。

知乎市场公关总经理来原在谈知乎品牌营销体系的变化时表示:

营销的本质还是解决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比如说一个初生的品牌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打知名度,到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期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高速的增长,有一些品牌要解决的是增长很快但品牌的口碑不好,它可能要做品牌口碑的提升,不同的营销手段在服务企业或者是品牌在这个阶段要解决什么问题。

对于知乎来说,从2016年到2018年,尤其是2017年之后我们进入到了比较高速的成长期,知乎虽然成立的时间不短,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我们还是做内容的一个平台,所以积累是很重要的。

进入到去年之后,我们用户的自然增长度就是非常快了,这是一个大的势能,这个时候营销是起到放大的作用,它是加速器,它让本来有的快速增长变得更快。

我们在今年会启用代言人,会做推广,也研发品牌层面的,不管是「不知道诊所」还是其他的线下活动,都做升级,这是与现在知乎的体量相匹配的。

品牌从0到1,绝对不是一蹴而就,从产品到营销、再到运营,每一步都需要做得扎实。

这样的品牌打造方法,你知乎?

 

作者:魏家东,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weijiadong2013

]]>
公众号的罗曼蒂克兴衰史 //www.f-o-p.com/104220.html Tue, 30 Oct 2018 01:44:42 +0000 //www.f-o-p.com/?p=104220

 

前传

2012年7月21日,鲜有雨水的北京迎来了一场61年来的最强暴雨,导致79人死亡,这个结果在微博上是不可理喻的。网友和公知的各种段子、批评、谩骂和吐槽像洪水一样汹涌澎湃,差点把微博服务器给弄宕机。第二天,为加强与大家的沟通,@人民日报 官网微博正式上线,从此拉开了大规模官媒入驻社交媒体的序幕。

在此之前,微博被称为草根和大V的王国,他们几乎垄断了整个社交媒体的话语权。@薛蛮子、@作业本、@李开复、@任志强、@冷笑话精选 等大号如日中天,无数人把他们当偶像一样看待,并想与其合作。一年之后,薛蛮子在监狱里回忆道:“每天醒来有上千条私信和微博求@你,就像皇帝在批奏折!”

那时候很多没有品尝过巨大话语权滋味的理科男还忙着躲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没有像今天这样稍微杀过鱼的人都敢出来开科普课搞知识付费。所以微博会不时出现谣言的内容,即使是薛蛮子、任志强和李开复这种大V也难以分辨,偶尔也会一不小心中招,成了谣言的最大传播节点。

在经历了北京那场最强暴雨之后,圈内明显感觉到,微博开始走下坡路。

此时,早在一年多以前就提出要包装50个KOL并成立了独立新媒的前创业家主编申音还没想好自媒体到底应该怎么做。虽然,他已经签下了薛蛮子、罗振宇、程苓峰、金错刀等人,其中薛蛮子的《蛮子文摘》已经运营了近一年,在业内的名气相当于今天的虎嗅,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自媒体,但是,第二个项目@罗辑思维 虽然招来了团队,却一直迟迟未开动。

一个月后,微信公众号内测,最早拿到公众号内测权之一的独立新媒,利用薛蛮子在微博上的影响力,率先让@蛮子文摘 公众号的粉丝达到3万。对行业未来敏感的申音很快就感觉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可能来临。两个月后,在经历了一次公关风波之后,罗辑思维自媒体视频项目正式上线。很快,这个节目便通过优酷推荐引流了大量粉丝,并一直走在行业的前沿,通过不断的豹变成为内容创业的龙头标杆。

嗅到金矿的可不只是申音,还有活跃在一线的科技媒体人和草根博主,比如青龙老贼、陈中、程苓峰、管鹏等。此时青龙老贼还在浙报传媒的传媒梦工厂担任战略发展部总监,他敏锐的感觉到,这是一个对媒体人来说不可多得的大机会。随后,他迅速利用职务之便,联合了一线的科技媒体人,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公众号自媒体联盟@WeMedia联盟,虽然那时候每个自媒体的粉丝都是千把八百的,但因为人数众多,在科技圈内成为一股推动公众号自媒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时间来到了2013年,传统市场化媒体已经走了几年的下坡路,但引爆它的,是著名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这个事件给原本就过得不好的市场化传统媒体送来一股强大的冷空气。一些前卫的媒体人开始把目光瞄在了公众号,操盘过《起底王立军》的石扉客开通了@石扉客—法政观察 ,虽然后面不断的被封禁,但让他尝试到了技术给传播带来的甜头和经验。另一个媒体人陈鸣开通了@滤镜菲林 ,专门探讨新媒体的走向,在传统媒体圈引起巨大的冲击波。

年初,同在浙报传媒工作,加入了@WeMedia联盟 的记者潘越飞,因为在过年的时候写了几篇小爆文,一下子在科技圈内走红,其中有一篇叫《微博暗黑简史》,历数了微博的问题和生态,引起圈内的极大震动,进一步促使大批微博草根向公众号转移,而在前后一系列探讨趋势的文章中,也为他本人赢得了巨大的名气,很快,他被挖到搜狐IT当主编。

尽管科技圈一时闹哄哄的看好公众号新媒体,但它到底怎么盈利谁也没有数。到了一月底,几乎垄断当时科技圈的爆文小能手程苓峰,在其只有2万多粉丝的公众号@云科技 上开始尝试开价一天一万叫卖贴片广告,吸引了搜狗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广告主。程苓峰的小试牛刀,让当时一众的自媒体人多多少少看到了希望,不久,三表也对外放话靠自媒体赚了10万。

尽管一切推进得似乎轰轰烈烈,但在2013年的上半年,微博依然是最主要的社交媒体,@人民日报 官方微博凭着豪华的运营团队和高质量的鸡汤内容,很快成了微博的一个著名成功案例,并得到其他官微的仿效学习。与此同时,微博内外对谣言的声讨之声也越来越强烈。

到了八月,网络推手“秦火火”等人被捕,薛蛮子因为嫖娼被抓,当着央视的观众交代了自己嫖娼过程的同时,也反思了作为一个大V的不谨慎,承认自己可能转发了部分谣言。随后,新华社刊发评论《谨防大V变大谣》,《求是》杂志子刊《红旗文稿》发表评论:“整治网络谣言必须出重拳,要敢于打‘老虎’、管网站。”

一时风声鹤唳,还没被封号的@任志强 在微博上发出感叹:“微博无限好,大V近黄昏?”他的好友,拥有1600万粉丝的地产大V潘石屹在央视《对话—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哆嗦的说,他的微博只代表个人,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另一个知名大V李开复,赶紧请了两家微博爬虫公司,监测了一遍自己的一万三千条微博,几个月后,他对外宣布得了癌症,回到台湾养病,微博几乎停更。

新旧阵地的大迁移,对传统媒体来说,似乎还没有太大的警觉。跟申音同一栋楼办公,时任博雅天下传播机构副总裁,《博客天下》杂志出版人的郭光东博士,对传统媒体依然信心满满,在这一年的上半年,他正忙着大力从南方系挖人,打算把手头的几本杂志打造成最牛逼的杂志之一,所以挖来了石扉客、陈鸣、张伟、郑艳琼等人。这些人并没有改变杂志的颓势,却在无意中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爆发

2013年8月,已经积累了几十万粉丝,一直面临巨大商业模式压力、已经成为行业第一头部大号的@罗辑思维 决定尝试一个酝酿已久的商业化计划,面向他的粉丝推出了“史上最无理”的付费会员制:5000个普通会员,200元;500个铁杆会员,1200元;一共5500个会员,不到半天就售罄,赚了160万,震动了整个行业。随后,申音团队包装的第三个项目@凯叔讲故事 也初露头角,几年之后,锐变成母婴行业的超级大号。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公众号迎来了第一波红利爆发期,几乎在微博上赚了钱的自媒体,都同时开通了公众号,但这个时期大多数的内容,跟微博的套路差不多,大多数都是黏贴复制,这个境况持续到了年底,随着不断加入的传统媒体人才逐渐有所好转。

传统媒体的加入,玩法也带了太多传统的味道,没有今天的那些小编这么活灵活现,动不动就卖萌撒娇犯贱,传统媒体的很多官方公众号,内容都是跟之前的差不多,完全没有运营和用户意识,因为根子还在传统的纸媒上。知名媒体人林楚方很早嗅到了内容行业的方向,所以做《壹读》杂志时,走的是“轻幽默、有情趣”路线。

《壹读》杂志的内容,天生跟自媒体风格吻合,加上林楚方本人非常重视新媒体,在2013年的下半年,它轻松的风格和更接近年轻人的内容成了圈内的当红辣子鸡,其公众号自媒体矩阵也是当时传统媒体里,粉丝最多的新媒体矩阵,但这个地位很快就被他的师兄石扉客执掌的《博客天下》取代。

2013年9月,《蛮子文摘》内容主编吴小明跳槽加入了《博客天下》杂志,跟着陈鸣等人一起负责新媒体。这个完全新媒体出身的媒体人没有任何的传统思想包袱,给杂志带来了全新的用户、策划、运营甚至商业思维。分管新媒体的陈鸣为抛开此前传统媒体人对新媒体团队工作的影响,决定从杂志栏目里独立出来一个公众号,名字叫@咋整。

@咋整 的玩法完全互联网,在陈鸣的充分信任和帮助下,吴小明与团队其他成员在短短几个月里推出了数十篇刷爆朋友圈的爆文,成为自媒体领域的一匹黑马。随后通过整合杂志资源,纵横捭阖,说服@南方周末、@凤凰网、@微信路况 等大号互推,一夜之间,粉丝涨了13万,远远超过了《壹读》的用户。

至此,《博客天下》杂志社很快成为了公众号自媒体的重镇,除了@咋整,还有石扉客的个人公众号@石扉客—法政观察;陈鸣的@滤镜菲林 ;张伟的个人公众号@世相 等。在文艺圈颇有影响力,负责《博客天下》杂志生活方式板块的郑艳琼后来还说服媒体圈内的几十个文艺类公众号,成立了@文艺联萌,@文艺联萌 里有一个大号叫@读首诗再睡觉 ,是《新知客》主编范志行联动一群文艺老炮创办,虽然影响很大,但并没有什么商业思路,到了2014年年底,范志行选择离开北京去了上海,跟前《外滩画报》的总编徐沪生做了一个现象级自媒体大号@一条 ,这是后话。

《博客天下》作为新媒体重镇并没有存在多久,很快,咋整原班团队因为股权和管理问题选择离开,杂志社的高管也因为个人原因纷纷跳槽,张伟去了GQ杂志做主笔,其他人做公关的做公关,做自媒体的做自媒体。虽然昙花一现,博雅新媒体矩阵刺激了无数传统媒体人对新媒体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优质公众号的爆发。

当然,刺激公众号爆发的最大动力还是真金白银。2013年12月27日,@罗辑思维进行第二次社群招募,一天之内轻松募集800万,使得其估值达到了一个亿,创投媒体@B座12楼评论道:这为2014年定了一个基调——自媒体全面商业化时代开始了。意气风发的自媒体人们,俨然一副“枪已经上了膛,给我一颗资本的子弹,就可以翻江倒海!”的豪情。

几乎与@咋整 同时,从《凤凰周刊》执行主编辞职,去了一趟新疆旅行回来后,黄章晋在大望路的一个居民楼式办公室注册了@大象公会 ,以“知识,见识,见闻,最好的饭桌谈资”为标签提供原创知识性内容,几经艰难,到了2014年10月,粉丝达到了20万,尽管商业模式还不明确,但黄章晋的底气也足起来,面对采访,他说“我是来洗牌的!”随后的几年,@大象公会 成了传统媒体人从事新媒体创业的典型案例,也是中产阶级最爱读的公众号之一。

进入2014年,公众号突破了580万个,经过此前一年多的普及,国内的主流企业,几乎都开通了专属的官方公众号,草根号也继续在爆发中。在这一年,圈内最多的事情,就是传统媒体人的离职声明,不是加入了互联网企业做公关,就是自己创业,做起公众号来。

同年,将阳春白雪的世界绘画艺术讲述得很是“无厘头”的顾爷也开始走红,随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顾爷 成为图文策划类公众号的标杆,它在公众号自媒体早期,它是十万级最多的贡献者,其幽默风趣,又高质量的内容,对后面上来的自媒体,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杭州,一个梦想成为自由撰稿人的胖子注册了一个叫@王五四 的公众号,他的内容是带着强烈个人风格的辛辣时评,部分网友惊呼鲁迅回来了,疯狂的帮他转发,使得他很快就积累大批忠实粉丝,文章几乎篇篇十万加。不过他的路走得并不顺,因为你懂的原因,他的公众号不断的被封,到了后来,几乎是做一个号火一个号被封一个号的状态。他被大家公认为“被微信伤得最重的男人!”尽管他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大号,但作为公众号自媒体的一个奇葩,他现在成了唯一一个在朋友圈贴个图文也能十万加的IP。

这一年,各种自媒体联盟也多了起来,除了此前提到的@WeMedia联盟、@文艺联萌,还有各行业的垂直联盟,比如财经自媒体联盟,微媒体联盟、碉堡新媒体联盟等等。新媒体联盟的成立,跟广告主的大规模进入有关,在这一年,海尔第一个宣布,停止向杂志投放硬广,把钱转移到新媒体广告上。

2014年下半年,公众号文章开始显示阅读量,这对广告主的投放,起到极大的催化剂作用的。在此之前,大家对投放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后台数据和整体感知,所以比较有顾虑,但阅读量显示功能出现后,基本可以知道效果去到什么程度了。因此,从这一年开始,公众号媒体进入影响力可量化时代。

阅读量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优质自媒体收入的同时,催生了不少第三方评判公司。2014年8月,原来在FT中文网写媒体札记的专栏作家徐达内,在关键点抓住了榜单的机遇,成立了新榜,很快就发展成一个独角兽型内容创业服务平台。随后,清华大学教授沈阳针对政府、国企和官媒等机构的需求,推出了新媒体指数平台服务,生意也做得非常大。

从2014年开始,资本开始意识到微信公众号的价值,并尝试投资。包括@潘幸知、@玩车教授、@Feekr旅行等一系列公众号都对外宣布拿了融资资本的进入,再一次刺激了在传统媒体拿着苦逼微薄薪水的传统媒体人,第二波内容创业浪潮即将开启。

井喷

在2015年之前,大家在谈论公众号自媒体的时候,都喜欢用去中心化这个概念,毕竟,这也应了微信“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个口号。但是,从2015年开始,资本大规模进场之后,去中心化的时代也就结束了。

如果说2014年是资本的小试牛刀,融资事件才几起,那么到了2015年,则是大刀阔斧了,融资事件一下子飙升到了42个。资本的跑步进入,使得自媒体内容整体优质化、团队化和专业化,从这一年开始,优质的自媒体得以井喷,为后来的江湖格局奠定了大方向的基础。

2015年最开始的几个月,多个此前就运营的公众号拿到风投,包括@清单、@馒头商学院、@接招、@坏男孩学院 等,都是比较前瞻性的自媒体,很早就开始运营,粉丝和质量都比较平稳,商业模式也相对清晰。同时,一些自媒体中介项目,比如熊猫自媒体联盟和淘公号,也纷纷拿到风投。

1月,汽车设计师陈磊和师兄罗润州筹备已久的“娱乐化阅读”公众号@混子曰 正式上线,通过生动搞笑的图文俘获了大量的关注,短短几个月粉丝激增30万,很快拿到了央视名嘴张泉灵等人的150万天使投资,资本的加持确保了内容的质量,不到半年,估值就过亿。

从2015年开始,优质的公众号开始深度垂直化,基本每个大领域都出现几个充满想象力的大号。这一年互联网圈开春最大的风口是互联网金融。因为大多数的借贷平台都是通过公众号来获得用户,所以大量的热钱涌入,催生了无数个P2P垂直号。

3月,刘侠风的小铜人科技开始以公司的形式正式运营,很快就成为互金领域的头部号,赚得盘满钵满的同时,也得到了资本的青睐,单单天使轮,就融了1000万。在同一年,已经运营了半年多的@年糕妈妈 开始有了10+的文章,巨大的母婴投放市场,使得原来是小职员的创始人李丹阳拥有了自己的母婴服务工作室并拿到了融资,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短短几年成为母婴行业的超级服务平台。

紧接着,各种自媒体融资额消息满天飞,单单吴晓波牵头成立的狮享家新媒体投资基金就注资多个垂直自媒体大号,其中给了@餐饮老板内存 2000万、给了@酒业家 1000万,给了@12缸汽车 数千万。对于垂直号,其他资本也在抢夺,比如真格自己入股了@军武次位面,,道彤资本投了@医学界。

4月,在南方报业新媒体部实习的暨南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徐妍敏锐感觉到,自己可能可以通过写公众号赚钱,于是选择辞职,做了一个叫@深夜发媸 的公众号,到了夏天粉丝就突破了40万,短短几个月成了案例级的网红大号,徐妍的人生轨迹也得以迅速改变,从打工新手一跃成为无数90后女孩心目中的人生赢家。

2015年6月的第四天,被圈内称为文艺教主,还在GQ杂志社做主笔的张伟,发现自己那个48万粉丝的文艺大号@世相 被封了,从《博客天下》工作的时候就开始思考怎么内容创业的他,沉默了4个月之后,在朋友圈丢出了一个叫@新世相 的公众号二维码,大家争相奔走呼告,粉丝很快就过万。

接下来的几年,拿了风投的@新世相 将改变行业的潮水方向,在踩了一个APP的坑之后,回到自身擅长的优势上来。通过策划“逃离北上广”、“地铁丢书”等爆炸性营销事件,成了广告商争先合作的对象。赚了钱之后的新世相,开始横向发展,以广告和卖书作为基底,积极探索影视方向,大大拓宽了自媒体的商业维度。

在上海,徐沪生和范志行做的@一条 短视频自媒体已经家喻户晓,粉丝也涨到了1000万,成了传统媒体下海做新媒体的创业标杆。两年之后,涉足社交电商的@一条 ,在电商板块就聚集了1500多个设计品牌,10万件优质良品,覆盖生活、家居、电子、美妆、服饰、美食、图书等20多个领域,年营收接近10个亿。

受到罗辑思维知识付费的影响,2015年的知识付费开始大规模爆发,这种简单直接没有成本的变现方式最早发生在文艺圈。这一年八月,林少的@十点读书 获得了狮享家新媒体基金的天使投资,开始探索知识付费。而早在2013年上线的公众号@樊登读书会,在这一年融了数百万,迅速在全国铺开无数读书分会,到了2017年,已经发展成200多万正式付费会员的超级知识服务平台。

同样在8月,已嫁做人妇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生姜逸磊,因为整天无所事事在社交媒体上玩起了各种自导自拍的小视频,其中一个叫《男性生存法则第一弹》的独特吐槽风格短视频在微博上获得了2万多的转发和3万多的点赞,从此以后她觉得自己是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便注册了公众号@Papi酱

借着短视频的风口,@Papi酱 在短短几个月成了中国网红史上少有的现象级昙花式网红,一夜之间大街小巷都在围观她的吐槽,深挖她的八卦,甚至吸引了过气自媒体平台@罗辑思维 的注资和参与炒作,首次广告被拍卖出2200万元,尽管Papi酱后来以同样的速度过气,但这个事件直接在接下来的2016年把网红这个风口给引爆。

受到行业的刺激,已经兼职运营了两年,粉丝积累了30万粉丝的六神磊磊,在2015年10月开始决定从新华社辞职,正式投入到新媒体行业浪潮中来,很快,他的单篇文章广告收入,就超过他之前在新华社一年的工资。

当然,2015年的故事太多,其中有一个怎么也忽略不了。

2015年9月,第一次创业失败,做影视公司耗尽了四百万投资,一度考虑卖掉在深圳房产的老媒体人马凌,在居民楼里吃完一顿口味很重的红油冒菜饭后,决定尝试做一个公众号自媒体,于是便注册了@咪蒙。多年在媒体圈摸爬打滚,深谙人性的她通过走毒鸡汤路线,开始赢得一大波粉丝的注意。

从《致贱人》刷爆朋友圈开始,@咪蒙 开始成为朋友圈现象级的流量收割机,不定期在社交媒体上推出引发大家争议的爆文,成为自媒体史上最短时间内从0到1000万粉丝的头部大号,广告的价格也秒杀同行几条街。赚了大钱之后的咪蒙虽然没有减肥成功,但摸索出一套独家“PS减肥法”,通过月薪5万的助理用强大的PS技术让自己顺利减掉了30斤,并成功恢复了单身状态。

整个2015年,可以说是公众号自媒体的井喷期,无论是头部号还是营销号,都因为大批广告主的涌入成了印钞机。这是自中国互联网诞生以来,造就最多成功创业者的一年。从文艺圈到鸡汤圈,从娱乐圈到科普圈,从吃货圈到旅游圈,一个个自媒体山头开始林立起来。

高潮

从2016年开始,到2017年上半年,格局逐渐呈现的自媒体行业迎来它最辉煌的巅峰期。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深圳的大批营销号博主开始购置自己的房产,头部的大号更是银行大客户部门里的印钞机,一般想投放他们,都要提前预约,尤其是一些现象级的大号,甚至要排队两个月才排得上。

在2016年,P2P网贷行业开始了白热化的投放战争,获客成本从之前的几十元一路飙升,到了2017年上半年,获取一个新客户的人均花费已经达千元。这意味着,对符合群体的公众号来说,赚钱赚到手软。除此之外,非金融类的大品牌已经把公众号投放当做不可忽略的标配,投放预算相当一部分流向自媒体运营者的腰包。

这一年融资的自媒体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数量,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25个项目获得了融资。但历史往往这样,任何一个行业,一旦到了顶端,就意味着接下来开始走下坡路,到了2017年,融资数额已经锐减到只有22个。空缺繁荣的背后,是格局的尘埃落定,头部号的内容很优质,营销号的内容依然低劣,资本和流量的把持,个人进场的大门只留下一条缝隙。

大环境上,无论是新兴的平台还是类似网易搜狐这种古典平台,都面向自媒体人抛出了入驻的橄榄枝。今日头条已经成为了和腾讯客户端抗衡的独角兽,在过去的2015年,靠今日头条火起来,并把粉丝引流到公众号的时尚大号@石榴婆报告 被作价6000万卖掉。而在内容运营和扶持日臻成熟的情况下,头条开始推出短视频从另一个赛道搏杀腾讯。

主流的互联网创投圈,2016年到2017年上半年几乎是被前沿技术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占据着,尽管也有很多产业媒体涌入,但毕竟是偏门行业,变现能力没那么强,反倒一些更加适普的可视化项目发展得空前迅猛。受到Papi酱走红的影响,网红一词在这段时间里得到了全所未有的关注,一时掀起了全民造网红的运动,长得好看的90后都想去做网红,长得不好看的则忙着催高整容行业的股价。

随着科技改变未来的理念深入人心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理科男开始大面积登上自媒体舞台,他们虽然有点刻板,但大多数人产生的内容认真扎实,至少表面上,让你觉得挖得很深,在圈内外掀起了一股科普浪潮。天使投资人徐小平亲自撮合扶持起来的《知识分子》,到了2016年已经是科普类头部大号,开始进军知识付费。

在科技领域,一个在2015年年底上线,通过整合、挖掘、洗稿的完美融合,名字叫@差评 的公众号逐渐在朋友圈声明鹊起,看似深度又不失幽默的图文风格,深受那些已经对各种套路耳熟能详的都市白领喜爱,尽管这个号备受争议,但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加入了科技领域的头部大号俱乐部。

远在大西洋彼岸,一群年轻人在硅谷街头走街串巷,采访了各种各样的科技公司,写了一篇篇关于硅谷和海外的科技报道,文章里附加了大量高质量的图文和内容,满足了圈内人士对“互联网圣城”硅谷的猎奇之心,很快得到用户的认可和资本的青睐,迅速在自媒体江湖取得了自己的地位。

而作为科普文化的重镇,知乎在这一年上线了机构号,大量苦于找不到存在感的机构号小编开始了自己的狂奔模式,最为典型的是@丁香医生 ,天天在知乎上给大家科普男生到底该不该建议女生喝热水的知识,顺便为广大都市白领提供打压家族群老亲戚乱转发养生鸡汤谣言的理论依据。一些在知乎上走红的大号,也开始在公众号里深受大家喜爱。

除了科普,另外一个新的刺激点是故事。

36氪的前编辑张豫宏在考虑着创业的想法,对比了传统媒体时代销量最好的三本杂志:《读者》、《知音》和《故事会》,他发现对标《读者》和《知音》的浅文艺和鸡汤类的公众号已经无数,但讲故事的公众号寥寥无几。于是他注册了@老道消息 ,slogan是“互联网冷知识、故事会、黑话大全”。这个用了大量政治话术讲优质故事的公众号,是2016年公号界跑出来的一匹黑马,也是马化腾为数不多打赏过的公众号之一。

2016年6月,前《南方周末》地产行业记者张育群注册了一个叫@兽楼处 的公众号,以兽爷自称,一开始写地产故事,后来扩大到泛财经领域,文章虽然不多,但篇篇都是精品。深谙地产行业的兽爷此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两年之后他的一篇关于问题疫苗的文章在中国舆论界捅翻天,刷新了作为自媒体的一个全新高度。

7月,媒体人雷磊筹备已久的项目@真实故事计划 开始推出第一篇故事《临终者联盟里的布道人》,24小时内超过100万人阅读,这坚实了他在非虚构故事领域的信心。一年后,它的粉丝突破70万,并拿到了宸铭传媒的1200万A轮,并开始尝试涉足影视行业。

进入2016年的下半年,大的格局基本稳定,公众号江湖的阶层也开始固化,刷爆朋友圈的现象级文章主要被@咪蒙 和@新世相 等大号垄断,营销号虽然没有什么声息,却忙着向二三线城市布局和渗透,闷声发大财。新入局的个人,如果没有拿到天使,有好的想法也很难卡位进来。直到第二年三月,才再出现一个现象级大大号,名字叫@局座召忠 ,完全靠张召忠个人的影响力和资源推起来的。

江湖阶层的固化,对于实际上没有那么大流量的号来说,可能会被广告主忽略,所以出于市场的考虑,一些在圈内小有名气,但又没有那么大能量的号,通过刷阅读量作价来吸引客户的投放。与此同时,由于头部价格奇高,一些作为客户和自媒体之间的第三方中介——公关公司,为了赚钱高利润的差价,往往也喜欢给客户推荐一些名不经传的小号,然后通过刷阅读量满足客户的KPI,这种情况自公众号显示阅读量以来,变逐渐形成了一条利益巨大的黑色产业。

9月,“腾讯科技” 爆出部分大 V 刷阅读事件,引发了自媒体圈一波强烈的地震,不少裸泳的大号被部分晒了出来,引发广告圈、营销圈、自媒体圈对刷阅读背后整个灰色产业链的深度探讨。这让那个专门吐槽甲方乙方和营销圈文案、已经运营一年多的@姜茶茶 在圈内外得到更广泛认可,很快发展成为文案领域的标杆大号之一。

11月,深圳媒体人罗尔因为女儿得了白血病尝试在公众号上争取大家的帮助,推送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被无数网友同情转发。两天后,他的朋友刘侠风在自己的大号@P2P观察 追加了一篇《耶稣,请别让我做你的别人》的文章,用了一种营销的口吻在里面提到:他的公司小铜人愿意在 11 月 30 日凌晨之前,文章转发一次,小铜人向罗尔捐款一元用于救治罗一笑小朋友的白血病,保底捐赠两万元,上限五十万元。结果,被网友怀疑是罗尔借女儿来炒作,剧情迅速反转,罗尔和刘侠风一下子被推到了风浪口,谩骂声像潮水一样涌来。关于新媒体营销策划,再一次引起了圈内外的强烈反思。

2016年的最后两个月,两个巨额的收购案印证了这个行业有多疯狂。一个是同道大叔蔡跃栋套现了1.78亿,另一个是创办才一年多一点的@李叫兽 及其团队被百度作价近一个亿收购,两起时间点隔得很近的大并购,再一次对外宣示了自媒体巨大价值的同时,也暗示这个行业差不多到了顶点,因为几乎同时,曾经红得发紫的@Papi酱 传出@罗辑思维的撤资风波。

进入2017年,张小龙一直念念不忘的小程序上线,很多人奔走呼告,说移动互联网最后的一个大风口来了。但由于小程序并没有开放朋友圈,很多人浅尝辄止。随后有人发现,与公众号结合,才是绝配,小程序不可能颠覆公众号,但却补充了公众号想往社交电商发展的短板。一大批不满足于广告收入的文艺时尚大号上线了小程序,涉足社交电商,包括@胡辛束、@于小戈 等大号,赚的盘满钵满,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方向。

2017年的上半年,继续延续了2016年的繁荣,但除了偶尔一些咪蒙个人的花边新闻,鲜少出现刷爆朋友圈的大事件了。从2016年到2017年上半年,公众号自媒体迎来了它的黄金18个月,同时也面临着多平台化和多样化的自媒体形式冲击,固有的格局和生态也开始显露出其弊病,鼎盛过后,开始式微。

黄昏

2017年下半年,今日头条的第二个核武器产品@抖音 已经运营了一年,各方面日臻成熟,不时地从抖音平台弹出几个在微信群里疯传的短视频。尽管腾讯积极努力反击,但由于缺乏强大的运营基因,旗下的微视团队在这方面显得特别无力,大局已经形成。抖音很快就发展成一个全新的生态,内容形式也跟以往不一样,更加简单明了,不用费脑,粉丝只需要躺在沙发上就可以奶头乐。

在这段时间里,采访了罗振宇引发极大争议的老牌重量级媒体人许知远又采访了《奇葩说》的主持人马东,他们讨论了娱乐至死,讨论了互联网文化以及受众群体的特点,又引发了圈内的热议。甚至有一些评论认为,许知远不过是个不懂新媒体的老不死。在这一期节目里,《奇葩说》的辩手如晶跟许知远解析:“我们其实是思想上的演员。”这句话也解答了很多传统媒体人对新媒体为什么火爆的困惑,因为大多数自媒体本质就是演员,也可以说是内容的翻译者,而不是产生者。

采访完马东,因为后续又推出多期极大争议的对话视频,许知远也莫名的火了起来。但这个行业也中了许知远的一个预测,很多内容无法沉淀,每天都要寻找新的刺激点。

2017年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新出来的大号越来越少。2017年3月15日,@GQ中国正式更名为@GQ实验室 ,采用了可视化的脑洞图文方式,一跃成为十万+收割机,一年多后,这个公众号的广告价格在市场上的标价已经是130万一次。@GQ实验室 的成功背后,意味着新媒体内容的消费升级,劣质内容进一步淘汰,漫画式内容越来越多,不久,连@咪蒙 等多个一线大号也引入了漫画形式。

在2017年,行业大环境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关于自媒体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

第一波地震发生在六月份,6月1日,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试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6月7日,第一狗仔卓伟、名侦探赵五儿、风行工作室等八卦类帐号被封,微博、今日头条、腾讯被约谈;6月8日,@毒舌电影、@关爱八卦成长协会等25个微信公众号被封;6月20日,《二龙湖浩哥》等40多部网大被下架;6月22日,广电总局要求新浪微博、A站等关停网络视听节目服务,进行全面整改。这次地震直接波及头部大号,连公众号之王@咪蒙 也被禁言。

8月,自媒体营销大号@酷玩实验室 遭到百度的起诉,要求其立即删除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平台发布的侵权内容,并以公开、书面的形式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同时索赔因侵权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共计1500万元。该新闻在圈内引发极大的争议,但舆论几乎一边倒向百度,认为@酷玩实验室 的小编太自以为是,乱用话语权。

11月,因为被相关媒体挖出此前的视频存在侮辱英烈董存瑞问题,估值40个亿的知名IP自媒体节目《暴走大事件》从优酷上全线下架,主持人王尼玛发微博表示节目需要“进行整改”,暂时停更。这个事件持续到第二年五月,以“暴走漫画”联合创始人带领团队到董存瑞烈士陵园向董存瑞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和公开道歉结束。

在此期间,拥有上千万粉丝的@二更食堂 因为发布了不尊重被司机杀害的空姐而引起网络哗然,最后被迫永久关闭。另一个网红大号@ayawawa 因为在线下的活动中发表了对慰安妇不当的言论,引起极大的众怒,最后微博管理员发布公告:由于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对ayawawa账号进行禁言禁关注6个月处理,其公众号也跟随着停更。

针对这一系列事件,北京市网信办等相关部门责令网站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抵制网上歪曲、丑化、侮辱英烈形象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年年初,科技圈迎来了史上最大的风口区块链革命。尽管区块链技术到现在也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应用,但其可以自己发币相当于印钞机的ICO的模式,吸引了大量的热钱涌入,媒体和交易所被认为是区块链行业最赚钱又最没有政策风险的形式,疯狂的捞钱神话吸引了无数找不到工作的90后,短短半年出现了5000多个区块链行业公众号,获得融资的也有上百个,这是任何一个行业没有遇到的殊荣。

但是,大家很快发现,这个行业在目前唯一的价值就是发币买币,因此,几乎所有的区块链行业自媒体,都参与到了直接或者间接收割韭菜的浪潮之中,粉丝还不超过一千的公众号,发一个快讯就收5000,发个头条就收10000。在早期的红利中,的确有部分发币方买单,但随着捞钱运动越演越烈,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以自称名下有N个上市公司不差钱的土豪老板玉红的XMX币破发,跌了1500倍为标志,区块链行业经历了疯狂的半年后,迅速进入寒冬。那些刚刚对外宣布自己是区块链媒体人的小编,也纷纷开始重新找工作。

5月,曾经陷入抄袭洗稿风波的自媒体@差评 对外宣布,获得了腾讯TOPIC基金(腾讯兴趣内容基金)领投,云启资本等跟投的3000万元A轮融资。这个消息被不少科技圈的媒体人认为是非常无耻,@三表龙门阵 发布了《腾讯大如藏獒,说到底还是狗》,表示对此次投资的极度不满。@ Keso怎么看 则写了《给腾讯一个差评》,点名指出腾讯的价值观有问题。其他科技KOL也纷纷跟进,经不起舆论压力的腾讯很快回应了《一则声明》:将重启更加严格的尽职调查程序,如与腾讯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不符,腾讯将协商退股。

从6月开始,到10月中旬,曾经风光无限土豪成堆的P2P网贷平台突然出现暴雷潮,短短的几个月里,已有2000多家P2P网贷平台出现提现困难、老板跑路或者失联等问题。在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同时,也致使一大批金融财经类营销号业务大减,头部号的营收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同样在六月,微信升级了 6.7.0 版本,对公众号入口做了全面的改变,由原来的名字罗列模式改为feed流模式,点击“订阅号”进去可以直接看到内容,所有订阅号的内容会集中展示。这个改变引发了圈内的热议,大家都担心阅读量会下降,为此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在朋友圈解析对阅读量没啥影响,但一个月之后,媒体发现安卓版6.7.2版内测时这个功能又改了回去。

2018年7月21日,北京那场大雨六年之后,公众号@售楼处 发表了一篇叫《疫苗之王》的文章,曝光了问题疫苗企业的发迹史,惹怒了无数的网民。尽管这篇文章后来被删除了,但却唤起了几乎全网的媒体跟进,愤怒的情绪像洪水猛兽般在社交媒体狂刷,不亚于当年大家吐槽北京那场大雨的舆论盛况。

这件事在短短48小时内惊动了国家高层,总理和主席都为此做了批示,很快,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对长春长生立案,各地的相关部门也积极配合查处问题疫苗,地方疾控中心公众号纷纷同步排查消息。事件的结果是相关责任人被批捕,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罚款91个亿。

影响巨大的“问题疫苗事件”似乎是自媒体走向衰落时一个强烈的回光返照。关于公众号自媒体的负面新闻,在接下来并没有停止。

8月,网络大V陈杰人利用自媒体以及网络炒作和夸大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负面,以此为要挟进行大肆敲诈勒索被抓,网上一片唏嘘。在同一个月,包括“火币资讯”、“金色财经网”、“币世界快讯服务”、“深链财经”、“大炮评级”、“每日币读”、“TokenClub”、“吴解区块链”等多个区块链公众号被封,行业进入寒冬加剧。

9月,国家版权局约谈了13家主流的网络媒体平台,要求他们加强版权建设,坚持“先授权、后使用”的著作权法基本原则,未经授权不得直接转载他人作品;依法转载他人作品时,要主动标明作者姓名和作品来源,不歪曲篡改标题和作品原意;要积极与权利人及相关版权组织开展版权合作,完善授权许可机制,遏制网络侵权盗版。这意味着,那些靠抄袭和洗稿活着的营销号,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10月,在疫苗事件过去2个月之后。22日,《新民周刊》发文:自媒体黑幕背后”连锁反应“远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第二天,人民网发文四评自媒体乱象:让”臭脏黑“的套路再也没市场;新华社刊文:千字10元,靠改头换面做成大号——揭秘自媒体地下”洗稿“产业链;《新民周刊》继续刊文:地产自媒体敲诈勒索触目惊心,有公号年入千万;26日,央视新闻:这些自媒体太坑人,赶紧转给家人看看!10月27日,人民网:重拳出击才能遏制自媒体黑恶化。

这种集体一致的声音,让人想起了2013年薛蛮子被抓前各大官媒对微博谣言的声讨,自媒体圈一时风声鹤唳,纷纷出来表态。随后,被官媒点名的@地产大哥、@上海好白相 等多个大号被封。

对此,自媒体行业观察者魏武挥在公众号@扯淡集 上发表了一篇叫《但说到自媒体 你想到什么》的反思文;@三表龙门阵 则用《自媒体的至暗时刻?》作为标题跟进这件事。

 

作者:刘主任,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刘主任

]]>
拆解大号:不裂变,如何靠社群电商月销千万? //www.f-o-p.com/103964.html Fri, 26 Oct 2018 08:06:32 +0000 //www.f-o-p.com/?p=103964
  

今天要拆解的这个大号,无论是定位还是发家的原因,都有些特别。

首先定位选择了“中产女性”群体,接着是反行其道做内容,别人是把内容做起来才有的社群,而它,却是通过社群,驱动并支撑起了内容以及电商知识付费等各模块。
它,就是目前已经拥有 200W+ 粉丝、300W+ 图书购买者、25W+ 电台用户、58 个覆盖全国城市女性社群……的女性情感大号「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不靠裂变、不做分销,如何用社群做电商达到月销千万,看下去,你就知道了……
拆 解 大 号

01「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这一路走来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下面简称「灵魂」)的名称,来源于一本百万级畅销书;

作者兼公号创始人李筱懿,在经历过将近12 年传统媒体广告运营的工作积累,于 2014 年“微转型”成为作者,出版《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一举成名化身畅销书作者;

借着“畅销书作者”(IP)的东风,以及早期由读者组建起来的社群资源,李筱懿找上之前在《安徽商报》搭档多年的陶妍妍,联手进军公众号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在建号后不久,2014 年的 7、8 月,凭借初期靠读者积攒起来,仅有的 1-2W 粉丝,写出阅读量破百万的爆文,同时享受着当时微信的内容红利,增粉 50W+,成为情感类女性大号,也因此进入了大多数投资者的视线;

在一年后的 2015 年 10 月,公号「灵魂」顺利获得首轮融资 300 万,投资方为吴晓波发起成立的“狮享家新媒体投资基金”(投资过「十点读书」等大号),被市场估值 3000 万;

2016 年年底开始发力内容电商,并于同年 11 月,获得由“头头是道”领投、羚羊早安跟投的 1500 万元融资;

2017 年 10 月,获得“真成基金”(投过罗辑思维/得到二更、有车以后等大号)青睐,再次融资 3000 万元,此时的公号「灵魂」,已被市场估值达 3 亿元,两年间身价翻了十倍。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在今年 1 月的“2018 年新榜大会”上,李筱懿优雅走上舞台,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创作者与创业者之间“穿行”的经历,她坦言,「灵魂」因为融资成为一个正式的公司,并晋升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她悲喜交集。

原来早在成立公号「灵魂」初期,她们就已经取得了相对非常正向的营收了,资金压力并不大的情况下,融资对于「灵魂」来说,并非像外界所认为的“借力成长”,更多的其实是“开拓思路”;

例如早期「灵魂」的定位仅是模糊的“女性成长号”,围绕女性用户做内容,但李筱懿觉得还不够精准,当时的意向投资人吴晓波,一句话点醒了她:“中国的中产阶层需要一个新的媒介载体,来传播自己的价值观。”

李筱懿直言,“我们因此一下子找到了一个方向,要做‘中产女性的新媒体’”……融资成为团队发展的一个方向性的指引,「灵魂」团队企图在融资合作中,找到更多以及看到更远的商业方向。

02 身份转变:从知名畅销书作家自媒体创业

「灵魂」的两位主创,李筱懿和陶妍妍,都是从传统纸媒人出身,从执笔创作,到亲身创业,两者看似天南地北,李筱懿却坦言,“创作和创业一样,都是找到那条走得通的道路。”

“微转型”成作家:用做产品的方法写书

李筱懿的本职工作并非作家,从 21 岁开始独立起,她做过咨询公司的总经理秘书、人力资源总监、报社财经记者……后来辗转来到《安徽商报》,做了 12 年的广告部主任,几乎都和“作家”这个身份擦肩。

到了 2014 年,机缘巧合之下,她决定写书,这次“微转型”并没有难倒李筱懿,因为她在“创作”上,找到了那条“走得通的道路”:

“当时做《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这本书的时候,我告诉我的编辑,你不要用作者要求我,而应该是用做产品的方法来做;

为了写这本书,我研究了畅销排行榜中前 30 名的书,分析它们的主题,写作风格前后改了 14 遍。”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后来图书出版,仿佛在女性图书市场这块平地上炸起了颗雷,就连李筱懿本人也说,“我知道它会畅销,但没想到会这么畅销。”

该书获得 2014 年中图书畅销榜冠军,2015 年 4 月新书榜冠军,截止目前,这本书销量超过 120 万册,辐射粉丝 170 多万……

李筱懿也因此登上“中国作家榜”、获得“文学贡献奖”、“青年先锋”等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荣誉。

从创作到创业:“其实两者逻辑一脉相承”

长达 12 年的市场工作经验,让李筱懿敏锐地发现市场上的一些变动:

“后来发现,所有‘不务正业的报纸都活得特别好,所有在单一驱动下的媒体大多过得比较艰难。”

当时恰逢公众号刚出现,李筱懿找到当时搭档多年的陶妍妍,决定“搏一把”出来创业,两人延续过去的分工,各自组建起「灵魂」的产品和内容团队。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畅销的实现,进一步验证了李筱懿的观察:“写作不是要让自己爽,而是要让读者爽。”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于是在创业上,她再次找到了那条“走得通的道路”:用做畅销书的逻辑做公众号。

李筱懿:“做公众号和做畅销书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所谓的“脉”,其实也就是常说的精准抓住用户的痛点和痒点,怎么抓?最直接的方法是“效仿”,也就是通过“已经发生的”所带来的结果进行复盘总结,最终“为自己所用”;

例如之前写书,李筱懿会采取对畅销排行榜前 30 的书进行研究分析,后来为了做好公众号,李筱懿说,“在早期,我会记录每一分钟的阅读量变化,找到什么时间点发效果最好。”

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直观的数据(阅读量)反应,去推断发文效果最好的时间点,对应的,也可以通过观测不同的选题、内容、形式等对应的数据,去寻找对应的“最适合”的方法。

方法不难,但是很少人真正去做,并且做到。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4 年间,「灵魂」成长为一个估值 3 亿的大号,订阅号用户达 200W,图书购买用户有 300W 人,电台用户将近 25W,城市女性社群 58 个……

今年年初,站上新榜大会的李筱懿感慨道:

最近得知之前所属的报业集团,对一家 400 人的报社做了 250 人的裁员,自己很庆幸能够比较早地来到新媒体的赛道上。

03  社群运营

社群,是「灵魂」的基石,同时也是核心。

读书会积累种子用户

初期社群的建立,得益于两大创始人同时拥有的独特身份——畅销书作家。

“因为出书的缘故,我会不停地在全国各地进行签售会,召集线下社群聚会也就成为顺便的事儿。”

在这个过程中,书链接起了作者和读者,同时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

“因为读者至少要花 2.5 小时去进行阅读内容,阅读故事的同时会对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式的思考,但是更多时候是接受,这是最深度的沟通和交流。”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这道“屏障”过滤筛选出一批拥有极高相似特性的粉丝,这意味着,这批人的需求更集中、更容易抓:

“我们 88% 的用户都是女性,年龄大都在 25-40 岁,生活在都市之中,文化水平不错,消费能力较强,但同时人生也面临生活、工作、情感等多方面的困扰。”

而社群的形式,仿佛“屏障”后的一张“网”,将这批人更好地聚集了起来,于是读者群成了后来社群“香蜜会”的雏形,其中的成员也成了「灵魂」的种子用户。

社群的“核”

「灵魂」的社群称为“香蜜会”,粉丝称为“香蜜”,寓意“‘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的闺蜜”: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表面上看,聚集起社群的“核”,是李筱懿和陶妍妍各自树立起来的“畅销书作者”IP,其实更本质地来说,应该是她们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同时也是“香蜜会”的核心宗旨:女性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试想,还有比在精神上占领个人心智更强悍的影响力嘛?这个“核”仿佛一块带有强劲吸力的磁铁,吸引着更多人加入。

社群运营

社群建立之后,「灵魂」团队通过一套运营机制,让全国 5 个片区 41 个城市的 2W 香蜜,达到高度自治和自运转:

每个群推选出班长,通过组织各种话题和活动刺激成员参与,从而提高社群价值和活跃度;

同时会针对班长进行评选,激发班长运营社群的积极性,因此虽然目前公司专职负责社群的,不超过 5 人,但其实相当于是几十个对「灵魂」高度认同的兼职在做这件事。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社群的主题,除了阅读,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健身、美食、美妆、形体礼仪……

其最终目的在于,将「灵魂」的影响力,逐点逐滴地渗透到粉丝生活的各个具体的层面,同时也为后期其他方面的发展做了布局。

“社群的作用不是即时地发挥商业价值,而是能够在想有商业爆发的时候,预先打好基础。”

例如,可以通过社群主题或活动,培养起一部分人对于某类产品的需求,后期在电商这块进行补给等等,从而实现变现,当然,这只是很浅的一个方面,更深的主要体现在商业合作上。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对于女人,房子靠谱还是男人靠谱》中,「灵魂」团队得到数据,在社群中,有 35% 女性有自己的独立房产,25% 女性拥有和别人联合署名的房产……这意味着,这个群体实际的消费力和销售力远比想象中的要高。

事实证明,这 300W 读书用户在后期对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反哺。

「灵魂」团队通过“香蜜游/秘游”这个项目,让 KOL(关键意见领袖)与用户产生非常深度的沟通,本质上是一次更精准的过滤筛选: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一个能够愿意花 8-10 天陪我们出去玩的人,她们一定不是普通用户,而是超级用户

这群超级用户可以给社群带来的,除了表面上看到的可获取的超级故事源;另一方面,由于她们大多是女企业家,通过这种形式的深度沟通,可以相互促进合作,对应嫁接更多女性项目的开展,形成良性循环。

04 内容运营

目前「灵魂」旗下分布有,两个服务号「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生活馆」和「灵魂有香气的女子香蜜会」,它们各司其职,分别承接电商与社群的功能实现;

另外有一个订阅号「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没有大做矩阵,因为李筱懿认为,“做矩阵作用不大”,她更重视将功能/分工划分得更细致和精准。

PS:“做矩阵作用不大”这句话是李筱懿在 2018 年新榜大会上提出的,不过近期观察到团队似乎做了个新号「姐姐在上」,主讲两性关系和主推情趣类商品,看似有点“打脸”做了矩阵号,但个人对于出现这个号的理解,作用应该是为了区分开普通与特殊商品(情趣商品也算是种大品类啦),从而在电商这块进行更好的管理,也算是功能上的细分。

内容更新情况

目前订阅号的文章推送,更新频率保持日更,推送时间一般集中在下午的 16:00 左右;

除了推送内容,订阅号具备的其他功能划分,在菜单栏上体现得也相对明显,分别包含【筱懿新书】、【双 11】(近期更新)、【加入社群】,对应提供以下三大功能模块的入口:内容、电商、社群。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主菜单栏【筱懿新书】,主要提供的是“内容”,包含订阅号往期历史文章以及图书的出售渠道,后者会链接到当当的图书购买平台;

中间的主菜单栏【双 11】(原“进店逛逛”),由于近期时间节点的原因做了更新,主要提供“电商”的入口,选择的是有赞的平台,店铺的名称是「香气优选」;

最右侧的主菜单栏【加入社群】,除了提供社群「香蜜会」的入口,同时包含课程平台「香蜜学院」的链接(使用小鹅通平台承接)。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在文章内容方面,主要分三个大栏目【筱懿原创】、【问妍妍】、【名人故事】,主推两大 IP 的原创内容,还有一些明星、名人的故事等,这部分主要是用来表达作者对一些事物的观点,传达公号价值观的一个主体;

另外还有一些不固定,并且带有一定“目的性”的小栏目,如充当内容电商的土壤【狂种草】、连接“香蜜游”项目的【看世界】、主讲两性关系同时兼顾引流到新号「姐姐在上」的【影视圈】或【啪】、上新课程的【香蜜学院】……

内容特点

在内容创作方面,「灵魂」一直坚持在做的,是传达她们一开始就提出并强调的价值观:“女人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句话也成为「灵魂」几乎每篇文章(除了内容电商的文章)的统一摘要。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为什么要强调价值观呢,这点需要看回「灵魂」的粉丝特点,还记得前面提到的「灵魂」的用户画像嘛?其中有一点是,“年龄大都在 25-40 岁”……

这意味着「灵魂」的大部分读者群体,她们大多都是经过一定阅历的,具有的特征就是,“不情绪化”。

“每个年龄段的用户有各自的特点,这个相对中产的女性她们肯定活到后来价值观不会那么尖锐,行为方式也不会很过激,单纯利用情绪打动对待这个群体,实际上是不那么得当的一种方式。”

这群人更理性、更独立、更愿意思考,有一个很突出的表现是:「灵魂」上,很少有人会为一篇文章或留言点赞(不附和),但是留言的数量却不少(重表达);

她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她们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而非别人用情绪煽动起来,所形成的观点;因此对应的,「灵魂」的粉丝粘度会更高,就像你不会轻易放弃一个和你三观很合拍的好朋友一样。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回顾「灵魂」近期的爆款热文的选题,几乎都是和那句价值观“女人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搭边,女性成长的体现是什么?简单地来说其实也就是,变得更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那么类似“女王”、“离婚”不等于重创、“单亲妈妈”也可以很勇敢等等,自然也就成为了爆款选题的关键要素;当然,另外还可以搭上一些明星热点,也能够成为吸引眼球的要点。

从「灵魂」做内容这块,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就是要尝试去“深入了解你的粉丝/用户”,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使用“反推/代入”,不失为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电台内容

另外「灵魂」也会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做电台,名称为「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FM」,粉丝量约 30W+,定位情感、职场: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相关专辑订阅量,最高的一个「灵魂美文」拥有 1.4 亿的订阅量,主要内容是对应公号的头条文章,相当于是一个语音版的订阅号。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另外也会在做一些语音版的课程,主攻职场女性,价格上也做了一定的梯度设置,读者可以从相对低价(9.9 喜点)的《教你职场高情商》入门,再进阶到相对高价(198 喜点)的《职场要赢得漂亮》,订阅人数也是蛮可观的。

05 变现方式

李筱懿在一次分享上提到,团队在刚开始做起来的时候,也面临着一个“要不要赚快钱(广告)”的问题,后来团队得出的结论是:挣钱不用做的那么快,但是布局要快。

目前「灵魂」的两大主要方式,分别为电商,还有课程。

电商

2016 年 11 月,「灵魂」团队开始进军电商,初期命名为“香气铺子”(现更名为“香气优选”),关于内容电商这块的定位:

在创始人李筱懿看来,“香气铺子”既不走超市百货路线,也不走非标的爆品路线,而是聚焦精品。

陶妍妍:电商不应该是一个目的,而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东西,读者喜欢你,希望和你用一样的东西,这时候电商就是一个自然的延伸了。电商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我们是文字链接情感,直接谈购买情感上会有隔膜,所以会谨慎尝试。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品类上分别包含【美妆】、【良食】、【好物】、【日用】、【好读】,分别对应美妆、美食、服饰、日用品、图书文具等产品。

关于内容电商的运营方面,无非离不开三大点:选品+渠道+内容。

【选品】上,「灵魂」团队坚持的要求是“最合适+高性价比”;

“最合适”为了能够最大化地满足需求,“高性价比”一般意味着质量差不到哪里去,目的也是为了树立口碑;

同时出于运营者的角度出发,可以尽量选择易耗品,也是一个相对重要的点,它能够带来尽量高的“复购率”,实现变现,正如以上所提到的品类。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渠道】上,社群为电商贡献了很大的一份力,有部分香蜜可以选择担任志愿者或合伙人。

志愿者:“我们社群里有一群人叫‘香蜜生活家’,她们专门负责写产品的试用报告,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款产品是否适合推荐给用户。”

合伙人:“大家一起来做市场,把很多用户变成电商产品的顾客和供应商,拓宽了销售品类。”

社群成了内容电商的一块肥沃的土壤。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内容】上,一般会通过一些明星的事例去引出商品,最后给出购买的链接;另外在「灵魂」专门开辟了一个栏目叫【狂种草】,目的也是为了与其他内容区分开,让用户各取所需,防止被打扰。

内容电商之所以取得快速的增长,李筱懿总结道,这与社群的粘性以及价值观的影响远远分不开。

“一位前辈曾经说过,‘一个内容非常深厚的电商所带来的转化,是普通自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可能是十倍左右’;

那么一个有价值观的、有中正的内容的这样一个平台所带来的价值,也是具有爆发性的。”

社群的成员因为对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而聚集起来,社群管理者在提供内容、产品的过程从用户出发,两者相互促进,取得优异的成绩自然毫无意外;

而这也是「灵魂」在去年年底就已经做到月流水突破千万的原因所在

课程

课程主要使用的平台是小鹅通,课程类目主要包含【女性成长】和【职场提升】: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定价上多为 99 元,但同时设置有 29.9、79、198 等不同价格阶梯对应的课程,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更多不同的选择;内容上多围绕粉丝关心的话题做课程。

“挣钱不用做的那么快,但是布局要快”,「灵魂」以社群起家,在初期就已经为自己未来的布局做好了各种准备;

包括团队的合理构建(保证内容与产品专业化)、用户习惯的观察与收集,甚至养成、社群运营机制的建立……有了这种种行为的铺路,才让后期电商、课程等各方面的发力变得更加强劲有力。

06  最后说两句

从畅销书作者到自媒体创业,「灵魂」的诞生和成长,离不开两大关键点:社群+价值观

一开始畅销书面世,书中的价值观“女性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吸引了一众粉丝,形成读书会;

恰逢当时李筱懿面对市场的变动企图转型,借着早期积攒下来的读书会粉丝资源,以社群为切入点,乘上内容的东风,一举进军自媒体,最终获得成功;

读书会成了早期社群的雏形,后期以社群为基础,采取多轮驱动,包含社群运营、内容电商、知识付费……各个模块相互推动着其他任意一方进行。

「灵魂」的社群粘度之高,与它初期读书会的属性有关,但是究其本质,无非就是社群的运营者,一直在围绕着某个观点去提供内容和产品;

相当于通过精神层面的内容去吸粉,而非普遍常见的物质奖励等等,这是一件很高级但又很难做到的事情;

假如很幸运你有写书、写内容的才能,我推荐你可以尝试效仿「灵魂」的做法,毕竟这是一个经过市场检验的模式;

而假如你没那么幸运,我建议你还是应该把社群重视起来,并且尽你所能地用各种方法去挖掘这部分群体的需求,再给予满足。

以上就是我通过拆解「灵魂」,挖掘到的能够对你带来一定作用的建议,希望能为你带来一些帮助。

 

作者:坤龙团队,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坤龙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