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直播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移动互联网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Thu, 19 Apr 2018 01:47:0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6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美女直播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如何提升用户留存率呢?分享6大法则! //www.f-o-p.com/79254.html //www.f-o-p.com/79254.html#respond Thu, 19 Apr 2018 01:47:01 +0000 //www.f-o-p.com/?p=79254

留存率是判断产品价值最重要的标准,用户愿意留下来,才说明产品有价值。那么该如何提升用户留存率呢?本文作者给出了六大法则。

一、 留存率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要做一件什么事,可以让用户都留下来?

这是非常常见的问题,其实代表了一种思维。我们来看在生活中的场景。

我要说一句什么话才能让她不和我分手?其实当她要跟你分手的时候,你说一句什么话基本已经没什么用了。所以决定会不会分手的其实不在于多说一句什么话,而在于之前的交往当中,你的价值观是否相符,性格是否相符,态度怎样,个人品行修养是否符合预期?这才是决定是否分手的关键因素。

导致分手的爆发点可能是一些偶然因素,如果你只是多说了一两句话想让她不分手其实挺难的,即使那一瞬间留下来了,第二天可能还会离开。

因此,在解决留存的问题上,95%的原因是产品本身的需求没有解决好。这个很多人忽略了,作为作运营工作的,其实很难把屎一样的产品运营得像蛋糕一样。

其实精准地说:如果产品本身解决的是一个伪需求——需求完全通过补贴,通过老板自己的意淫讲出来,这样的需求并不能真正地满足用户。

我们知道大部分创业企业都会失败的,而在大多数失败的创业企业里,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产品不够好的问题。

大部分提出的需求是伪需求,这是创业的现实。如果本身解决的东西是伪需求,再好的运营也回天乏术。

误区二:加个功能,改个文案,做个活动,就能把留存率提升起来?

很多人会认为好像解决所有问题靠一个招就实现了。但实际上它往往都是多个事情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你只是做其中一方面,可能留存率只是有小幅的提升,而不是综合的爆发。留存率提高,是多方面都做到位的结果。

二、为什么要重视留存率?

一个用户今天下载了APP,如果他第二天能继续使用,这是日留存;如果他在一周以后才使用叫周留存,具体的数不用追究,大概知道用了还会继续用,这就是留存率。那为什么要重视留存率呢?

1.留存率是判断产品价值最重要的标准

如果产品对用户来说是有价值的,就可以认为用户会在未来的时间里再次使用产品。反之,如果用户未来不会再次使用,就可以认为产品不那么有价值,是伪需求。

在创业期,留存率是我们判断产品是不是做得好,是不是值得继续投入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2. 留存率是做运营时判断是否要烧钱的重要标准

我们应该保持产品的继续快速迭代,把产品留存率提高到通过计算比较划算的阶段,才值得烧钱,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和阶段都适合做烧钱推广。所以留存率高不高是判断烧钱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流量红利已经没有了,互联网人群的渗透已经很彻底。在流量肯定会越来越贵的情况下,留住老用户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提升留存率的大方向:

  1. 增加产品的用户价值
  2. 找到用户流失的原因
  3. 解决用户流失的问题

后面我们会具体来讲这三个方向怎么做。

 三、如何提升留存率?

1.魔法数字

这个概念是增长黑客中推特、in的案例,分析活跃用户到底有什么特点。比如推特发现它的活跃用户会比流失的用户多挑选五到十个用户关注,另外一个版本是活跃用户第一个月内会关注30个用户;ins是一周内会添加5个好友。这些指标数字就成为了这家企业的魔法数字。

所以魔法数字的方法论本质是通过分析、调研找到活跃用户和非活跃用户之间的行为差异,并通过产品设计和运营让所有新用户尽可能地体验到产品价值。

比如当发现活跃用户有挑选5到10个用户关注的习惯,产品设计上就要用各种办法让新来的用户能够自己去挑选5到10个用户关注,通过加强运营和引导,简化流程,让用户非常轻松地决定关注5到10个用户,这样就会提高留存率。这个分析可能是数据分析,可能是调研,然后找到这种行为差异。

说到数据分析,如果有能力的公司可以自己去买一些,现在市面上很多数据平台支持做这些分析。

2.打造价值链上的高频功能

很多产品本身是低频的,比如春雨医生,它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平台向医生问诊以及拓展其它服务。这种产品其实是蛮低频的,毕竟它是用来问医生的,没病是不会问的。而且它也不可能做一些跟病有关的推送,这样的产品本身很低频,需要在相关价值链上打造一些更高频的功能带动这个产品的活跃。我们来看看春雨医生是怎么做的:

最早做的是计步功能。春雨医生代表着健康,它告诉你每天多运动也就意味着你更健康,往健康上引导。

我和他们的产品经理交流过,这个产品带动了活跃,对春雨APP使用的频次相对会高很多,通过高频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APP提升了活跃。

最近春雨医生又添加了类似的,围绕健康的产品价值链,增加一些更加高频的功能,比如健康计划。健康计划其实是跟病反向的价值,但同时这个会相对高频一点,比如每天吃些什么东西才能减肥,每天就会打开一次,打开频次多了,对于产品的活跃留存就上去了。

另外一点,也是很多APP开始增加的,就是内容,内容消费是占据用户消费时间更长的形式。

我们看朋友圈是内容消费,看优酷视频是内容消费,用户的在线时长非常长,而对于用户来说,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相比来讲不会那么排斥。

和内容相关的新闻或者资讯上的运营也成为现在的主流,这应该是它更主要拉动活跃的方式,通过内容信息,可能有一些比较关注健康的人会时不时打开,而且天然会有一定的信任感,毕竟这是医生的平台,比起微信上的谣言来说,这的信任感会更强。

内容运营对于一些专业方向或者是工具型平台来说,是不错的提升留存的方法。

回顾一下,用高频功能来带低频,它本身产品的核心功能非常地低频,但至少这个功能还不是彻底伪需求或者没需求。这有个关健词就是:“产品价值链上”。比如春雨医生上面加入美女直播,就会很奇怪。

除此之外可以发生留存的还包括:

  • 签到打卡。比如多看APP,看书时会提醒打卡,打卡可以拿书币,又能看新的书。签到打卡相对不是成本很高,但对很多用户来说也有异议。
  • 直播陌陌,现在也增加了直播功能,给它带来了非常多的营收和活跃。
  • 趣味小游戏
  • 限时免费。也是抓住了部分用户的需求,苹果的限时免费也是,有限时免费的东西可以领的时候会顺便看一下别的东西。

特别提醒一下,这里说的提升留存率的方式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还是要认真分析,针对用户有没有这样的需求,同时增加了这个需求对产品本身是不是有帮助,是会混淆产品定位,还是真的能提升留存。

3. 恰当的时机提醒用户

人都是比较健忘的,如果不提醒的话,很多APP很容易忘掉,提醒本身就在提高活跃。比如获取消息、短信、服务号、邮件,邮件方式比较传统,但有时候很有效。

比如知乎的每周精选、打车订单,相对比较重要的信息,或者形态比较丰富的内容都可以通过邮件来完成。每次提醒其实都是在与用户互动,互动一次都会帮助这个用户唤醒他之前曾经用过产品的感受。

如果一个APP下载以后不想任何方式去提醒通知用户,肯定留存率会非常低。这也是很多人对于小程序最大的期望和担心,到底会不会出通知功能,能不能主动地发送消息。

在做通知的时候要注意几点:

  1. 有提醒和没提醒相比,有提醒就会好很多。有提醒就会有留存率提升;
  2. 提醒文案要结合场景。避免让用户反感,比如下暴雨时,收到滴滴推送说大暴雨,送你五折券,这个就很温暖。如果让用户反感,要么屏蔽通知,要么卸载,这是很大的损失;
  3. 针对不同用户要有精细化运营。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喜好,在不同的属性之下,他们可能想收到的消息也不同。比如在深圳不想收到北京的通知;
  4. 不断看数据和反馈,不断优化文案与时机。对于每个运营来说,如果你要做这个事情,肯定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对用户的了解和理解不够,写什么样的文案用户反馈好,这要做一定的调整和反馈。

4. 增加用户离开的成本

有个概念叫沉没成本:

是指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比如为了听一场讲座付出的费用就属于沉没成本,所以付费活动到场率会比免费到场率高很多。

所以让用户在平台上付出时间、精力、金钱、感情都会促进这个平台有更多的留存。这些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感情的用户,我们定义为核心的忠实用户,把他们维护好,对整个平台非常有帮助。一个意见领袖的活跃会持续带动很多粉丝和用户。

  • 视频网站会采用让用户投入更多钱的方式。比如优酷会员,以前可能每个平台都会搜一下,一旦购买优酷会员就会去优酷找视频。付费是留存用户很好的方式,如果一个用户已经购买流量包他就会想这个钱都花了,我不多听几首歌就亏了。一旦让用户付出代价,离开的成本就会更高。
  • 社群类的可以尝试感情投入。付出感情会让用户不会轻易离开,当人们投入感情以后,他会潜意识让自己更加认可这个东西,因为他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傻的。我选择这个产品,如果它不好,我要跟别人解释,可能有苦衷,可能有不足,我们理解一下。比如苹果手机,很多人选择购买都是超越理性去爱苹果这个品牌的,所以这样的用户不会轻易离开。
  • 提前充值。比如易到用车,充值多的,使用的频率肯定会更高。很多线下场景也是,比如去剪头发,要你办会员卡,也是想提前绑定你未来的消费。
  • 时间的付出。用户在上面投入时间,他们也更不容易离开,像论坛的版主、知乎达人。

5.用户激励体系

比如QQ会员。我记得十多年前一个新闻,报纸批评腾讯QQ在浪费国民的电,很多人为了得到星星太阳的等级在那里挂机。这说明会员体系对于用户的激励,提高留存是肯定有帮助的,QQ不聊天就开着电脑放在那里,只是为了得到一个更高的等级。

积分排名和勋章,这三个都算是激励体系的一部分。先设计积分,然后有一个排名,然后完成了任务,比如说连续七天签到送你一个勋章。

6.增加可使用的场景

很多产品之所以没有做起来,其实是因为可使用的场景太少了,以至于用户都忘记了它。

我们举一个传统行业的例子,加多宝王老吉。最开始的文案“治上火”变成“怕上火”,人群和场景一下子扩大了,我可能今天没有上火,但是我感觉最近可能会上火。场景扩大了,销量也就扩大了很多。

我们再来看一下微信支付,微信支付早期很困难,因为支付宝已经有上亿用户了。微信支付团队才几十人,支付宝团队一开始就有一两千人,实力以及背后的基础是悬殊很大的。怎么去挑战?主要就是通过场景突破:

  1. 微信支付创造了一个场景,红包。他们无意间内部做了一个抢红包功能,很火。发现这是绑定用户银行卡的场景。这个场景开始大量用,包括在春晚做特别的营销,现在微信使用红包的场景已经非常多见,让很多用户卷进来。
  2. 微信又优化了支付场景,直接朋友间转账。因为微信本身有成熟的社交关系链,使得不用跳出微信,聊着就发生了交易,然后钱就转过来了。这个场景比支付宝当时的体验更好。
  3. 地推上没有明显落后。比如财付通想付个早餐,基本上没有可支持的设备,而微信后面慢慢支持起来了,比如微信用二维码就可以付款。

有些没有意义的激活,也很容易犯错误,有的需求是通过运营激发不出来的。

比如58同城的搬家,即使有大优惠,你租个房子就送你一百块钱,如果本身没有需求也不会想去租房子。58同城提升留存的努力方向应该是通过优化,保障核心体验:租房信息丰富、真实可靠,当周围的人要租房的时候,会有用户转推荐。还有包括延展相关服务:租房后搬家、搬家甩二手。这样会带来用户活跃。

回顾一下所说的内容:

  1. 提升留存的大方向是增加产品的用户价值。如果用户是靠拉来的,奔着不是你的伪需求,而是补贴,短暂让他产生好奇的字眼。即使进来了,但确实留存不下来。所以提升留存本身需要优化和增加产品的用户价值。同时有一些用户进来以后体会不到,你可能需要一些手段,比如用魔法数字找到活跃用户和不活跃用户的核心是什么,这个产品的留存率就会更高。
  2. 流失用户必然会有些原因。通过用户回访问他,为什么不用我们的,最后找出原因去优化产品,优化运营。
  3. 解决用户留存的问题,这是大思路。大的思路下前面讲到的方法就是大的思路框架下的方法。

 

本文作者@飞鱼船长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9254.html/feed 0
如何科学提高转化率和点击率? //www.f-o-p.com/60922.html //www.f-o-p.com/60922.html#respond Fri, 03 Nov 2017 02:09:52 +0000 //www.f-o-p.com/?p=60922
11 (3) 

说到互联网广告投放,大家都会讲信息流SEMDSP广告,在互联网圈里随便喊个人都能轻松说出今日头条广点通top10平台,广告展现形式以及投放策略。

很多人都会管理广告账户,却忽略了广告优化背后系统的逻辑和方法论。数据变化之下的原因你真的了解吗?大多公司都在做各样的广告投放,到底哪种效果好?

日常广告投中,在遇到投放转化率不理想的情况,怎么办?大家都习惯性的将“罪魁祸首”定为CPC出价和CTR,一言不合就调价,调价无效就更换素材,再无效就新建计划,不断地,反复去测试。

这个方法在一些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副作用也很明显,调价增加了投放成本,成本过高又不得不新建计划,这样很就容易会“调价,新建计划,又调价,又新建计划”死循环,无疑会大大影响业务的进程。

那么如何避免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呢?今天我们就从2个关键数据数据维度出发,从实际业务出发来重新梳理这条逻辑体系。

我们都知道,广告主投放最终的考核有效用户转化成本,而媒体考核的是广告平台盈利能力, 所以在投放中我们就对应从“转化率”点击率核心指标出发。下面以实际项目为例,通过具体业务数据变化来反推每一条理论,以便大家理解整个体系来龙去脉。

1)电商用户总体转化成本

?.png

2)兴趣类

?.png

广告投放前后平均获客变化情况:?.png

市场上平均电商用户转化价格为25-40元,资讯类为20-25元。

文章中提到了几个不常见的名词,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

?.png
 

01  信息流广告的“生命线”——质量度 
广告的质量度直接决定了你投放的展现量,没有展现曝光量,广告的点击,转化也就无从谈起,那么想要在这么多游戏、金融土豪手中抢到曝光量,就不得不需要多下功夫去提高广告质量度。 

点击率:直接影响展现量的核心数据。广告平台考核的是CPM盈利能力(实际收入cpm=cpc*ctr*实际展现),点击率越高,媒体平台为了更高的CPM,就会配更多的展现量给你。

日预算:预算设置影响消耗速度,同一分类中,日预算2000元的广告计划会比日预算为1000元的广告计划获得更多的流量。同时,预算剩余较少的时候,投放速度会减慢。

历史表现情况:账户投放时长,历史消费金融。

市场变化:特殊节假日限制流量,电商节日(6.18,双11和黑五等流量被打包购买)流量倾斜给电商品类。

出价:根据cpc成交价=下一位的出价*下一位的质量度/你的质量度+0.01公式

上图在实际投放中,计划A的CTR为5%,而计划B的CTR为1%,那么对展现排名的竞价:

?.png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相当于你花费别人一样多推广费用,别人获得了1个客户,而你获得了5个客户,高点击率带来高展现低成本。这也是为什么本文案例能把转化成本控制到这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议:根据展现权重=质量度x出价,投放初期可稍微提高出价,以获得更多展现量。(另外,这里有一个优化小技巧:在自己出价时添加一个小尾巴,比如,你打算出价2元时,可以设置2.01元,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广告成本增加很少的情况下,有机会争取到更多的曝光量。)

分析:点击率受什么影响?如何快速提高广告CTR?

 

02  如何快速提高广告CTR
1、渠道场景

渠道下用户场景不同,他们对期望不同。

YY平台上在线语音视频的庞大的流量拓展到在线教育上一塌糊涂,显然,玩网络游戏和看网红跳艳舞的YY用户,不会摇身一变成为在电脑前花钱上课的上进青年,而把这些流量导到追书神器上,效果却惊人的好。

?.png

同样,信息流广告投放中,你在资讯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就得使用投放策略大不一样,用户在游览资讯信息时,更容易受品牌方影响,而用户在刷微博等社交媒体,更容易受KOL影响。

2、文案素材

在这么一个”注意力稀缺的”的时代,到底怎么跟数亿计的广告、新闻、优惠、段子争夺只有12小时的注意力?屡试不爽的原则是“第一句话吸引注意+关联用户”,在3秒钟的时间内,将信息植入到受众的大脑。

那么什么样文案标题会容易进入受众大脑呢?

(1)人都有一些固定本能兴趣,免费、奇闻趣事、美食、性、熟悉的品牌、成功的捷径等。与这些长期兴趣相关的信息,很容易进入大脑。《因为麦当劳改名金拱门,一小时我赚了15000元》

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的电商促销打折广告《一元预约抢电视!双11狂欢》

?.png

(2)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注意!,在广州租房必须办这件事,预期不办最高罚1万》

?.png

在广告中经常会使用这类标题:《信用危机,测测你能借多少》

?.png

(3)每个人都不想脱离群体,都想关心其他人做了什么。我们常在广告投放中利用这种心理,以提升CTR。《最近朋友圈疯转的H5,到底是什么鬼?》(热门消息)

《海淘一族们都在这里买鞋子,全场包税,黑5名品3折起》就比同样卖点的《邀你体验海淘新模式,全场包税,黑5名品3折起》更吸引人。

?.png

各大品牌同样也常使用个技巧,比如京东的广告“家电网购,6成来自京东”?.png

(4)人们关心和正在做的事情相关的。《你被刷屏的“左右脑”测试骗了》,在朋友圈玩”左右脑”测试的人,大多会关注这篇文章。

去超市买水果,很难不遇到排队的情况,如果你打算下班后买些水果回家,会不会更关注这样的信息?

?.png

而效果不好的广告,往往会忽略了受众在当下场景想要完成的任务。

?.png

(同志吧的美女直播广告)
(5)和人们的普通情感相关的(情绪,对某件事持支持或反对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都有自己支持、反对、愤怒的事物,这类情感信息,更容易吸引注意

?.png

比如,奢侈品价格的昂贵,经常让大家觉得负担不起,这时广告绑定了“人们吐槽买不起奢侈品”这种情绪。

?.png

同样,人们都会反对买仿冒产品,如果的广告态度和大家支持事物一致,那么广告信息就更容易进入读者大脑。
3、标签定向

标签定向也是影响点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依据“过去行为是未来行为最好的预测”原则,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如“最近一段时间关注什么”、“去了哪里”、“消费了什么”标识到用户ID上,这样你便可以更快速地将营销内容推送到你的潜在客户身上。

?.png

比如:一家卖汽车饰品的公司,相对于关注汽车新闻的人,更可能优先选择在线上买过汽车保险的用户。

建议:高CTR能给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那么我们多用一夸张标题,香艳图片去博眼球,吸引点击,这种方式有效吗?如果是吸引读者点击阅读文章,这能达到你的目标。
但是文案目标是让用户的注册,留下电话或者是下载APP,那么标题党,往往会让受众感觉自己被骗了。实际案例数据反馈也是如此:

?.png

结论:在追求高点击率的同时,也要考虑后续转化和回收

分析:那么如何在有高CTR的情况下同时快速转化用户呢?下面我们来接着分析

 

03  利用OCPC让广告ROI翻倍
OCPC英文全称是Optimized Cost Per Click ,意思是优化后的CPC,所以很多人把它比喻成智能运营专员,那么投放工作就可以放心全交给OCPC了吗,显然不是。很多人在使用OCPC投放时,经常遇到无转化,成本高,反而觉得OCPC并有什么卵用。

?.png

同样是使用OCPC模式投放,效果差距以百倍计:?.png

(图:系统ios,周期2天)
那么如何使用OCPC快速提高广告转化效果?在前面我们有提到OCPC定义:根据预估转化完成率与目标转化完成成本自动优化出价。

一句话通俗理解OCPC的原理就是:如果发现某个受众群体对广告的转化率高,广告平台就是适当提高出价,使得该广告抢到更多此受众的曝光机会。如果转化率低,就会降低出价。

这就说明,OCPC直接由转化(完成)率驱动,最终还是落到了最后的转化率

这样我们也弄明白了,OCPC功能实际上调节辅助器,可以让转化率广告投放效果更好,而对于转化效果不好的广告,不会像CPC计划那样在没有转化情况下,一下子花光了你的广告费(CPC模式经常发生的事情),而是而降低你的消耗,去寻找其他的群体。

所以应该从业务中倒推出,影响app用户转化率的因素,比如有:注册率,激活率,下载率,点击率,一步步去提升优化,最后达到最优情况,从而让OCPC放大你的转化效果。

既:转化率=曝光量x点击率x下载率x激活率x注册率

?.png

分析:OCPC计划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CPC为数据积累,按量级积累250个后进入下一阶段,所以建议提高出价,跑入第二OCPC阶段,让转化更精准,成本更可控。

战术实操篇

如何在天价流量下,保持业务持续增长?

互联网用户增速在放缓,获取的流量成本越来越贵,这是互联网业内公认的事实。

更可怕的是,有些产品在流量增长的情况下,转化率却在持续下降,而业务转化率的下降,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首先是现金流收缩,接着广告预算缩减,这就是意味你不得不在有限的流量中深耕细作,提高业务转化率才能保持业务的持续增长。

笔者近3年来负责产品的用户增长工作,实操了约20家互联网主流渠道广告投放,带来业务增长30%以上。在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提升转化率才是王道。根据工作实际业务的增长,我尝试总结了在各个渠道都能提高转化率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1  内容制作指南 1.实物素材,非虚拟产品图片尽量使用真实效果图,以唤起用户记忆,提升点击率。

?.png

问题:右图换成什么素材会更好

2.反差效应:人的大脑对一成不变的信息麻木,而对反差,变化信息比较敏感。

?.png

一眼看懂:浅色背景突出产品形象,文字设计突出重点信息。3.文案创意

文案切忌贪多,应该依据渠道有效阅读时间不同,完成的阶段性目标也不同。

移动端信息流碎片化特性(有效阅读时间3秒),决定了用户不会在页面上停留太长的时间,文案也分阶段完成不同的目标,既先用图文广告激发用户的兴趣,接着落地页文案解决用户的疑问让用户信任。

企业做的任何推广一定都是为了“增加购买”或者”为产品导流”, 但不是文案一上来就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所以,我们理解文案的目标在于为每一阶段中达成不同的目标,比如你的文案,可能分享了一节课的内容,那么你的文案目标就不一定是购买课程,有可能是让用户分享这内容。

?.png

先让你好奇阅读文章,然后再推荐游戏给你

这里有几个文案创意搜索网站,当你想不出好文案或者为投放数据抓破脑袋的时候,可以在上面找找灵感。

app growing(原有米ASO):https://appgrowing.cn/

信息流雷达:http://feedsradar.ad1024.com/site/index

zingfront(含Facebook,Twitter广告文案):http://www.zingfront.cn/

以及九枝兰,和笔心创意。

 

02  落地页制作指南1.如何确定落地页内容?

借助网页热力检测图分析业务:

?.png

当大量流量进入时,继续对页面转化率,哪怕提升0.5%的转化,那也可能直接省下了上百万的广告费了。所以推广工作中,建议多次使用页面热力点击图帮助我们提升广告转化效果。

经测试一般情况,投放APP下载落地页,单页面且突出单一卖点,效果较好。

?.png

比如投放的页面,用户在浏览第二屏时,浏览到达率从61%降到17%,用户流失的这么严重?是否是因为文案缺乏说服了,导致用户没耐心继续浏览。还是文案太长了,引起用户反感?

所以,我们接着是否优用户喜欢案例板块上移,又是否减少落地页文案的长度。

带着这些假设一步一步去A/B测试验证,寻找到转化率最高的页面。

2.为用户最后的行动提供“导火索”广告文案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别人的行为,如果仅仅让别人“心动”,但是没有付出最后,可能让文案功亏一篑。最好的办法就是提供一个显著的“导火索”,让别人像都不用想就只现在应该这么做。

?.png

比如上图,在落地页下面布置一个悬浮的下载按钮,无论你如何滑动,下载按钮都在你手机屏幕下方大拇指的位置,让你想都不想就知道现在怎么做?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伸手党”的“懒惰程度”,必要时在设计中明确告诉用户:现在你应该怎么做。

 

03  人群定向人群定向讲究一些技巧,配合不同的广告素材,用法灵活多变,曾经有广告主改变了其中一项定向设置,就让整个投放扭亏为盈。比如下面的广告,根据用户在不同时间,处在不同的场景下,分别设计不同的广告素材去投,点击率和转化率都提升不少。

工作日,上下班路上:6:00-9:00,17:00-19:00?.png

工作日办公时间:9:00-18:00?.png

在休息时间:工作日19:00-00:00,周末6:00-24:00

?.png

建议:对于定向人群的设置,可以分两步走

1.投放初期,定向范围不宜设置的太窄一来因为各个媒体的用户数据管理平台(DMP)对受众标签定义不同,这样可能会导致广告偏离了你目标用户,得不到转化。二来因为你设置的受众过窄,从而导致优化周期变得漫长,转化数据积累得太少,不利于中后期快速开展,多计划,多维度的投放。

2.投放中后期,回收前期投放的数据,分析后台的效果好的广告计划,找出转化率高的受众群体,针对这部分群体调整广告计划。

下面实际案例:提取前段投放积累的转化数据,发现是兴趣分布最多前2名,分别是“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然变针对性对这两类人群调整计划。

优化情况:转化率从12.86%提升到19.27%,如图:

?.png

 

04  数据分析和调优

1.流量/文案转化归因分析贯穿整个投放过程。排查落地页转化率低的三大元凶:

①糟糕的流量质量;

②糟糕的落地页内容;

③漫长的加载速度。

投放过程中,跟踪各个渠道的流量质量,为投放链接布置GA或者PTengine检测代码,实现对进入产品的流量监控、分析流量跳出率、 归因、价值转化访问情况等。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我会花90%时间去弄清楚这个问题,然后花10%时间去解决它。”

解决一个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如果不去分析数据,就不会发现最优人群定向,投放时间段,也就不有6%的转化提升了。

2.积累样本数据时,投放周期不宜太短,最短也建议2-3天为为一周期,避免无效数据和特例数据带偏你的分析思路。

3.数字化营销使广告投放复利时代。由于互联网广告的发展,广告投放可以看做是一个超短期投资,因为回款特别快。

比如美妆行业和减肥产品,花10万元做淘宝直通车或者公号广告,投出了效果,可以短期内回收本金和利润,广告投放周期会一年你能投放120次,如果按照10%的利润,回收广告本金和利润继续投放,那么算下来一个后的本金和利润的就是927万。由于周期缩短,加上效果随时都能看到,这种变化给广告带来了红利。而且回收广告的方式,就是通过数据分析追踪转化价值。

下面的案例,用户首次下单成本为85元, 客单价850元,毛利润为8.9%,每25天投入8.5万元广告费,回收周期为25天

那么一年的利润:

?.png

?.png

用户下单趋势图

?.png

渠道客单价转化

这也是为什么淘宝天猫,京东平台做得这么大了,仍然一掷千金去疯狂砸钱买流量的原因。

以前我们更多靠经验总结去决策,而现在我们靠数据来驱动运营。针对大家容易忽视的两个点:一是如何把数据分析落地;二是用什么样的营销工具希望通过文章的梳理,让你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能理清这些思路,并落地执行,渠道运营和广告投放,能胜任90%产品推广了。

这些知识和体系的应用,都离不开正确的营销思维:

用户调查—内容制作—渠道投放—数据回收—调整优化

营销闭环,每一个环节都值得细细琢磨,就拿用户调研来说,文章中没有直接体现,但是实际用到了“档案法”“实验测试法”“观察法”“调查问卷”对用户的思考,利用这个完整的营销回路,足以不停的业务新增长点。

 

本文作者@刘洪蛟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信息流广告投放  广告投放平台

78

]]>
//www.f-o-p.com/60922.html/feed 0
公众号运营三部曲终篇:你的新媒体运营,是时候升级操作系统了 //www.f-o-p.com/55248.html //www.f-o-p.com/55248.html#respond Wed, 13 Sep 2017 03:42:24 +0000 //www.f-o-p.com/?p=55248 11 (4)

无论任何领域,当人们无论如何努力都止步不前,或者,努力的成效极低时,说明该领域的“底层理念”存在重大缺陷。

新媒体运营(确切的说是整个基于“注意力”市场的泛内容领域),很明显到了该“升级操作系统”的时候了。

这并非一句“红利期已过”、“跨界竞争”就可以简单打发,然后无视增长瓶颈,心安理得继续该咋地咋地。

上篇推文,我“科普”了一下“粉丝生命周期”的观点。其实仅仅是个热身。

从留言中看出,部分读者已经预判到背后的干系之大了。

是的,正如在“科学世界中”,任何一丢丢的“微小差距”就能引发整个基础科学的“天翻地覆”

比如,开普勒发现行星飞行轨道是椭圆而非圆形,孕育了牛顿力学体系;而水星的轨道仅比牛顿理论预言的偏离了万分之一度,最终使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取代了牛顿力学;至于量子力学的光子干涉现象就更“渺小”了……

如若与之相比,“粉丝生命周期”于粉丝经济的“商业世界” 而言,简直像是在太阳旁边突然蹦出了个“黑洞”般的重量级发现

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将“生命周期”理念引入核心运营战略中?

引入该理念后能否使业绩维持高速增长?

如果引入,那会有哪些配套“大问题”亟待解决?

一、该不该将“生命周期”理念引入核心战略

我们判断一个要素是否该受“最高级接待”的关键在于它对核心要务的影响权重。对于以盈利为目标的互联网企业而言,核心要务自然是“商业价值”咯。

理想情况下,任意时刻的“泛内容产品”(下文主要以微信公众号作为示例)的商业价值近似于:

商业价值 = 有效用户数 * 用户质量 * 对用户影响力

对于特定领域的内容产品而言,一旦定位确定,用户质量基本上是个定量了。那么,产品的商业价值主要就取决于“有效用户数”、“对用户影响力”这两个变量了。

于是,不难理解,对于一个运营了一段时间的产品而言,它的商业总价值约等于下图的体积(再乘以一个定量):

上图代表了一个“泛内容产品”从零开始(尖端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粉丝不断增多,然后到了增长临界点(即“新增-取关”不再增长时)后开始萎缩的整个历程。

因此,要提升上述历程中产品的总商业价值,只需要增大图中的面积、或者增大其厚度。

其中,面积主要取决于粉丝生命周期:

毕竟,一旦产品运营期到了用户生命周期后,实质上就开始出现大量用户流失的情况(哪怕他们暂时没有点击“取关”),换句话说,一旦到了粉丝生命周期的时候起,基本上不用多久就会达到用户增长临界点(在人口基数没有大变化的情况,没有产品能够长时间维持加速增长)。

用户增长达到临界点之后,紧接着是“加速”衰减(注意:是加速不是匀速),所以上图的边缘理论上都是圆弧,而不是直线,知会即可,懒得画了。

那么,另外一个核心要素“厚度”(即对用户的影响力)是否也与“粉丝生命周期有关”?

是的。虽然不是完全成正比,但可以肯定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

粉丝生命周期越长的内容产品,通常也对粉丝的影响力越大。(毕竟没有人能深爱着某个内容而完全不受其影响吧)

*觉得不好理解的朋友可翻回上篇文章的论述

至此,我们可以简单总结:

任何一个泛内容产品的商业总价值,与粉丝生命周期的平方(约)成高度正相关性

所以结论很明确,“生命周期”不仅应该纳入“泛内容”产品的核心战略布局中,而且还应该是“名门正娶八抬大轿”隆重接待。(一直很难理解为何这么多年来新媒体运营可以对这个要素视而不见)

当然,你或许会问,时下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广告主、合作商不是都非常在意粉丝量、阅读量(点击量)之类的么?

没错。行业间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年的金融危机、虚假繁荣也是这么来的:少数人操纵、一些人装傻、多数人真傻。

这里只是提供真相,至于要真傻还是装傻,请自行抉择

现实情况是,当下已经暴露严重的问题了不是么?

市场严重萎缩,你可以来一句“红利期已过”,但是,有没想过这更大可能是因为“整个行业把市场做臭了?”(基于错误的战略指示)

从这个层面讲,这不是跟金融危机的本质一模一样嘛:把市场做臭,投资人都跑了,然后经济崩塌,最终的受害者是谁?

唯有洞察真相才有机会最快自救、或者突破瓶颈

那么,是否将“粉丝生命周期”引入之后就能够拯救业绩与水火之中?

既是,也不是。

二、引入“生命周期”理念能让业绩快速大幅度增长么?

“治标不治本”、“釜底抽薪”这些成语早已存在几百上千年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工具主义、线性思维反倒却更广泛深入民心。

*工具主义指将科学理论视作黑盒,不求理解,盲目拿来用。

一个全新的理念,哪怕再优秀,在前期引入后,也需要磨合、自适应一段时间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问题在于,一个“泛内容产品”有没有勇气、耐心熬过磨合期的阵痛。

如下图所示:

当一个内容产品进入增长瓶颈期之后(蓝色三角形底部),如果将运营资源投入到“持续扩大外部流量(包括烧钱推广、扩大内容范围)”,那么,一定时期内是可以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白色虚线)。但是,无需多久这些狗急跳墙的战略就会暴露严重缺陷,进而快速衰亡退出。

反过来,如果将资源进行内容的实质升级、革新、试验,势必会影响部分老用户导致整体加速衰减(橙色虚线)。但是,一旦熬过这段时间之后,又将极大延长下个增长临界点的到来。

所以,结论:

引入新的战略思想,不幸的是,它不能立竿见影,阵痛必不可免;幸运的是,我们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尽量缩短磨合期

在正式探讨“如何科学引入新的战略思想”(围绕“生命周期”展开)”,以及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之前。

请允许我先简单插入一个小话题(当中场休息吧)。

那就是,在当下国内环境中,新事物的社会规范总是滞后的,如果仅仅是为了“高效率”的赚钱,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你确实可以无视“粉丝生命周期”理念。

比如,公司(创始人团队)尤其擅长“fight and run”(赚一笔即转战场)的策略,而且整个公司的核心资源也按照这种打法进行了高度优化,那么它确实可以“赚一笔然后转移战场”的战略。

对,像极了市场寄生虫:把“宿主”市场破坏之后,全身而退转移到新的宿主身上。

我大可隐藏这个事实,然后一边倒的给大伙儿“推销”粉丝生命周期理念下的新思想,但我还是坚持一个观点:我们有义务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真相”,然后在此基础上,自行“选择”你自己认可的商业伦理

至于「少加点班」嘛,我已经坚定的做出了选择:

探索一条社会价值第一,盈利价值第二的新商业道路。

理由?

生命那么短,推动历史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比纯粹赚钱有趣多了,仅此而已

中场休息结束,回到我们探讨的问题上来。

声明下,不要误以为我输出了上述价值观,大伙儿就误以为“引入粉丝生命周期”作为战略布局后,就要面临难走的路。

事实恰恰相反,就目前大环境而言,新的思想可说是势在必行(刚刚提的fight and run是指放弃这个市场进入新市场)。

毕竟,就我观察,很幸运,业界多数新媒体企业还是“企业家”心态多点,“小商小贩”心态少点。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做?

三、提升粉丝生命周期的配套“大问题”

前面的商业总价值图已经充分论述,引入“粉丝生命周期”理念后,战略目标就不该是盲目的“拉新、促活”而是“提升粉丝生命周期”(即提升商业总价值)。

*尤其需要警惕激进有效的盲目拉新策略(比如扩大内容范畴、降低内容层次)都是以加速粉丝生命周期衰减为代价,短期有效,长期加速死亡。在以后专题有机会再探讨这背后的逻辑。

“提升粉丝生命周期”是目前(我能想到的)能突破临界点,继续保持泛内容产品健康、稳定增长的唯一手段

当然,理论上说得很明确,但实施起来,将要面临三个“大问题”(上篇读者留言也有朋友意识到了):

  • 大问题一:具体怎么做才能提升“粉丝生命周期”
  • 大问题二:需要引入哪些新的指标评估“优劣”
  • 大问题三:内容水平提升之后,即变相提升了内容定位,那是否会丢失“认知水平”较低的用户,怎么处理

下面,我们逐一探讨应对策略。

首先,是大问题一,究竟做什么才能实质提升“粉丝生命周期”。

这个问题,我在上篇推文中已简略的阐述,提升粉丝生命期的三种策略有:

*忘记的朋友可拉回去直接看最后一节

  1. 内容工具化(将该领域用户需要的特殊高频内容设计成“工具”)
  2. 内容社交(即提供“难以适应”的正向刺激)
  3. 持续让内容“蛹变”升级(内容随着用户的认知提升而提升)

事实上,前两种策略本质上属于“增值服务”的范畴,并没有触及“泛内容”本身。(上篇推文因重点讨论“粉丝生命周期”理念,没有深度探讨)

如果我们要真正从内容层面提升生命周期,务必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切入,两边都不能忽视。

我们先探讨宏观问题(这在业界居然暂时没有任何讨论,着实不可思议)

四、提升宏观生命周期:融入全新底层思想

所谓宏观粉丝生命周期,意即特定类型内容的“内在生命期”。

比如,针对K12教育的内容,那么基本上所有用户高考结束后就宣告结束了。

类似,针对儿童教育的内容,那么在用户(家长)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基本上也结束了。

但有些泛内容的宏观粉丝生命周期可以非常漫长,比如泛娱乐、民生(保养)、新闻类;但也可以非常短,比如应届生求职相关。

如下图所示列出了部分领域的宏观粉丝生命周期。

*泛娱乐领域很容易因为流行趋势改变而突然市场急剧萎缩,比如直播取代短视频,成熟后的VR取代直播等。

那么,问题来了,貌似只要选定了某垂直领域,其宏观生命周期就已经注定,那么这个话题是否连探讨的价值都没有了?

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多数人的思维习惯被“显而易见”的逻辑束缚了双眼,反而在没认真思考创新的可能性之前就放弃了

宏观生命周期存在延长的可能性,而且存在大幅度延长的可能性(前面商业总价值公式我们就该知道大幅度延长生命周期带来的价值量有多大了)

实现这个可能性的思路就一个:持续在该垂直领域中融入全新的底层思想

事实上任何领域,无论是社会人文还是自然科学,其各自的“知识量”都呈指数增长。对“泛内容”自媒体而言,允许它吸纳的“全新底层思想”实在是太多了。

以“漫画”这一内容领域为例,以往流行的都是少年热血漫画,对于一些成熟的读者,他可能就逐渐离去了(宏观生命周期上限);但是,“漫画”主题也可以融入更多的新理念啊,比如更贴合现实的社会伦理思想、更宏大的世界观主题(像《寄生兽》、《全职猎人》等)都融入了更新的人文内涵。

这又能极大延伸宏观生命周期。类似道理,任何泛娱乐类内容都适用。

那么,“知识成长”类内容又如何呢?

就“互联网运营”这一垂直领域为例,这一两年,如果你是个运营老手,应该会发现,真正具有实质突破新思想的内容少之又少,去知乎搜下“运营”就可以清楚看到,毫无深度的问题,高度同质化、视野狭隘的回答占满屏幕。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运营”这一领域的天花板很快就到顶(大家翻翻这个领域大号的数据就明白)

但是,哪怕就“互联网运营”这一窄小的领域,于宏观生命周期,其实它就存在巨大的延伸空间。

比如(找不到实例,拿自己举例吧),我的公众号就属于典型持续融入新思想的公号:

  • 例如,去年那篇经典UGC(一文读懂UGC:互联网上的生态秘密)文中,我在UGC运营中融入了生态学思维(PS:今年被人洗稿了,连带那洗稿抄袭者都受到了高度好评,至少说明了实质创新的受认可程度);
  • 又比如,在今年年初的几篇文章中,我也持续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进化论思想;
  • 而近期这两篇粉丝经济的专题,我其实又融入了部分经济学的思想;

此外,像“知识”这种特殊商业经济形态,就连经济学都没有透彻的研究,而本文已经开始渗透了……

我举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无论你所在任何类型的“泛内容”领域,都有极大的延长宏观生命周期的可能性:通过融入全新的底层思想(大都是跨界),通过实质的底层创新,通过引领行业的前沿思考

那么成效如何?在我从运营公号到今天随机标记的180个运营人中(历时一年半),目前取关人数是1 。相信这个惊艳的数据已足够力度验证。

当然,宏观生命周期做的好确实是牛气哄哄,但它仅占一半的权重,如果针对个体的“微观粉丝生命周期”没有控制好,商业价值总量一样不会很好看。

那么微观怎么提升呢?

五、提升微观生命周期:相对竞争优势、容忍度、峰终体验

年纪踏入某领域“宏观生命周期内”的用户,打个类比,就像即将就业的年轻人,他虽然一定需要就业(开始对该领域内容有“强”需求),但他依然可以自由选择去哪家企业工作,中途不爽也可以随时跳槽。

这就是微观粉丝生命周期的概念,它类似经济学的“完全竞争”模型,但由于“泛内容”(广义的知识)的特殊性,还是有些区别的。

总结一下,提升微观生命周期,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他们彼此间存在相当高的正相关性(即某一项实施不到位会严重影响整体效果)。

(1)内容的认知层次应至少略高于该领域头部内容供应top3的平均水平

由于各色内容“品类”的过度供给,目前多数互联网“泛内容”领域均已进入高度“中心化”状态——用户需要关注的内容品类太多,给某一品类留下的可选内容供应商越来越少了。

比如健身相关的内容,我关注了最大的A健身,就懒得再关注B健身了。反正内容不会有太多的本质区别(至少用户是这么想的)

因此,对于任何“泛内容”提供方,如果内容层次连头部的平均水平不到(这仅是最基本要求),在该领域几乎毫无竞争优势可言,长远理性考虑,应尽快退出市场

(2)应对过度竞争陷阱:确保定期输出超乎用户预期的“精品”

国内互联网的用户总是热衷于相信及传播“轻松成功的故事”,尤其是泛内容领域。这间接导致了目前的现状——“不计成本”(感谢不动脑的投资人)的过渡竞争状态。

这种过度供给的状态,就好比你早晨上班,一路上有四五十家早餐店抢着免费给你送牛奶,甚至给钱请你喝牛奶——你还会记住哪家牛奶什么品牌么?用户很容易陷入“小品牌健忘症”。

面对这种被遗忘风险的最佳应对策略是什么?

还记得以前那篇“如何科学面试”谈到的“峰-终体验”吧?

*“峰终体验”指一个人对某事项的最终记忆不是整体感觉,而是这个事项的最佳体验点及结束体验点的平均值。

为此,我们必须确保能够输出本领域的内容“爆品”(给用户极佳的“峰值体验”留下深刻印象)。

要求每期都推出爆品内容不现实,但至少要保证每个周期,比如每周一期(如果是每天推内容)、或者每月一期(如果是每周推内容)。

注意,我说的“爆品”并非指“刷屏级”内容。

刷屏级内容触发的前提条件是跟大量用户产生某种共鸣,这必然是以低认知层次内容为核心。而低认知内容,极易被大脑识别为“无效思维”,从而放弃,也就是下一个策略:

(3)降低被大脑识别为“无效思维”的内容的输出概率

先明确一点,人类大脑这个功耗大、不环保的身体器官,之所以能屡屡获得资源特权,正是因为大脑对任何形式内容的“阅读”实质上都是一种“认知学习行为”(广义上的学习),认知对存活至关重要。

对,包括你看那些搔首弄姿的美女直播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极端重要(与繁衍有关),人类底层思维没有伦理意识,优先考虑繁衍生存(背后的内在机制是与如何取悦异性有关,再讨论下去就有点成人了,就此打住)。

聪明如你自然会意识到,那大脑必然需要进化出一种规避重复“学习”(从而节省能量)的机制。

大脑怎么识别重复的无效思维呢?

通俗的说法,就是“标记套路”,一旦被标记出,就会衍生我们称之为“失望”、“厌倦”、“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间接导致用户流失

换句话说,以下内容策略,如有可能,尽量少暴露:

最忌“套路”(引发厌腻情绪)

套路的本质就是重复,换着法子的包装同类的内容,除了“性、暴力、社会伦理”等“成瘾”类的内容,“套路”很容易激怒有着基本认知水平的群体;

*关于成瘾类内容的问题我已有明确的研究结论,不在此展开

放弃低价值文章(引发失望情绪):

不要为推内容而内容,确保每期内容质量至少不低于自身历史平均水平,如有可能,甚至没必要按照“自然时间”为基准推文。

尽量少标题党(引发愤怒或失望情绪):

标题党的“有害性”恰恰来源于它的“有效性”,它极容易“伪装”成新资讯避开大脑的“无效思维审查”,进而唤醒大脑的关注及期待感,这为必然的失望埋下伏笔

PS:我以前测试过,标题党确实能带来漂亮的“阅读量”甚至“分享量”,但其带来的“获粉贡献率很低”,长期来说,得不偿失。

内容始终与主流用户息息相关:

内容应定位清晰,不要为了增长压力盲目扩大新用户群体。

以上都是容易让大脑标记为“无效思维”的内容。

当然,并不是每“犯一次错”用户就“取关”,不同类型的泛内容领域,用户的“宽容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与该领域的“竞争程度”、“你的相对竞争优势”、“增值服务”、“精品率”……等前文提到的诸多因素有关。

(4)原创型自媒体可尝试个性化

这背后是个人(或内容)品牌化(魅力)的一整套思想及体系。这个话题很大,后续我再专题探讨。

结合本文及上篇推文,我们可以把提升粉丝生命周期的所有策略总结成如下脑图,仅供参考:

这里回答下读者@Muge的问题:以转载为主的“非原创号”还有存活的空间么?

当然了。无非差异就是用“编辑的品味升级”代替“原创作者的内容升级”,一样一样的。上述策略完全适用。

话说,目前世界最著名的刊物不都是“编辑出版”的么(比如《时代》周刊)?

PS:编辑的能力与创作者的侧重有点不同,但同样价值很大。

另外,回答下知愿者@唐方的问题:当下做公众号还有机会么?

我的回答是,问题不在于公众号(内容平台),问题在于“泛知识”,或者确切的说,在于内容经济本身。只要是运作良好的“知识经济”,无论你是开公众号、还是知乎专栏、头条号,总有你的生存空间。总的来说,国内真正具有实质创新的“好内容”,无论在各个领域,都是凤毛麟角的。

最后,读者@ Neroli的问题:除了涨粉,通过哪些指标评估小编(或原创作者)的工作价值?

下面的内容将详细给你解答:

六、如何制定全新的数据指标验证成效?

传统的“粉丝经济”,评估内容质量的指标简单粗暴:阅读量、转发量、新增粉丝数量、粉丝总量……这些可量化、很直观,但问题很大。(上篇推文已充分阐述过分重视“可量化数据”造成战略短视及创新不足的问题)

那么,当全新引入生命周期作为战略中心之后,我们该关注哪些指标呢?

以下是我初步总结的比较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我用来评估自身的风向标),也欢迎各位在留言区补充更好的指标:

(1)阅读完整数(或者称有效阅读率)

即“拉到文章底部”以及“至少达到正常有效阅读时长”两者的交集,比如一篇正常人5分钟阅读完的文章,10秒就看“完”了,这种是不计入数的。有效阅读数是评估真实活跃率的最靠谱指标。

(2)内容吸粉贡献率

即具体一期的内容带来(贡献)的新粉数目。以公众号为例,可以从后台数据中间接计算出:从图文公众号名称、从图文右上角菜单、名片分享、转载量(转载获得的新粉体现在“其他合计”类别中)。

其中“转载量”只能说明业界的眼光,仅供参考。

内容吸粉贡献率可以看出某篇文章的“冲击量”,冲击量大即属于上面提到的“爆品”级内容(注意,不是转载量或分享量)

(3)正向留言占有效阅读比率

即每期内容的“正面留言的人数”占“有效阅读量”的比值。

虽然说存在“沉默用户”,但长期统计来说,其比例是相当接近的,所以这个指标还是比较有参考价值。

正向留言占阅读比率体现的是内容的认知层次与主流用户的关系。

注意,略高于读者认知层次的内容是最理想的。你可以根据本指标间接判断普通主流用户的认知水平。

*这里回答了上篇推文中几位读者的疑问:如何判断主流用户的认知水平

(4)打赏占有效阅读比率(如条件允许)

如你所在的“泛内容”平台具备打赏功能,这个数据可以跟上面“正向留言占有效阅读比率”的数据联合参考。

此外,打赏用户的占比可以作为“用户质量”(评估公众号价值公式之一)的间接参考指标

(5)点赞阅读比(谨慎参考)

“用户点赞”这个行为可能代表多种含义:对你文章的认可、对文章某观点共鸣、甚至是小手一抖……总之,很难判断各自的比例。

所以,建议不要将“点赞阅读比”与上述的“留言阅读比”、“赞赏阅读比”摆在同一个权重去评估。

(6)用户失望率(谨慎参考)

类似上面道理,用户吐槽的原因也很多,比如,他或许不是主流用户、或者刚跟对象吵架了等等,较为主观,请务必谨慎参考。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为何不看“取关用户数”。

这个问题在“引入粉丝生命周期”理念时就已经隐含了:不少实质取关了的用户还处于关注状态,他后续的“取关”操作是随机的,很难评估,所以这个数据其实意义不大了。

那么,除了以上“可量化”的数据之外,李少加还推荐一种更简单却卓有成效的判断策略:

你(内容创作者或编辑)只需自己翻看上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前的内容,如果没有明显看到现在相比那时的提升,那就可以侧面说明相应的“粉丝生命周期”不会有大的变化。

目前,我的公众号几乎是按照上述“战略”及标准来运作的,跟大伙儿分享下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按照这种标准实施时,反倒惊讶的发现,用户的增速、活跃率甚至比之前增长的更快(阵痛期很短)!

我想了其中的缘故:这种引入粉丝生命周期的策略其实会“迫使”你不断“升级内容”,不断将“用户利益”摆在更高的位置(如此上述数据才会增长)。

这也是我为何如此坚信“引入粉丝生命周期”的战略思想比早期纯粹追求阅读、分享、促活、增粉等更“科学”的原因:

它在为社会持续创造实质价值,而这也正是创业的本质,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七、探讨最后的大问题:提升内容深度损失新用户怎么处理

在正式讨论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科普”一个观点:我们务必要与任何“绝对化”的观点保持距离。

比如,我们熟悉的“包治百病”、“保证赚钱”、“一小时学会”……等等,这些“绝对化语言”要么与狂妄无知为伍,要么与江湖骗子相伴。

在人文社科领域,不存在任何一种更优越的事物,它仅有好处而完全没有坏处。就好比,提升粉丝生命周期的最佳策略——内容持续蛹变(提供宏观、微观粉丝生命周期)。

没错,无论对于任何类型的泛内容产品,这个思想都是卓越的。

但是,诚如上篇读者的疑惑,它同样存在一个缺陷——内容深化后,将损失一批(从“认知水平人口金字塔”来看),甚至是一大批“认知水平”较低的潜在用户。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较为常规而有效的措施是:对已有内容进行严谨分类,然后在引流环节、以及用户刚刚关注的环节即进行相应的内容分类指引(此外,在外部渠道投放内容时,也按照对方渠道的用户认知水平,投放相同层次的内容)。

比如「少加点班」的运营类内容我就分为“入门”跟“进阶”。

但是,实践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真实的情况其实比我最初想象的简单一点

比如在「少加点班」的读者群中,我就欣慰的发现不少读者朋友直言:

“虽然看不懂,但很喜欢,也愿意反复查资料看多遍……”

这其实是刷新了我的认知的,或许,用户的认知水平并非决定于他是否关注某内容的“硬”门槛。用户关注与否更多的是他们的「意愿」,即,你的内容能否唤醒用户的「意愿」

就好比小时候我们也不是看得懂一些经典名著、或者诗词歌赋,例如,红楼梦,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能喜欢它,事实上很多人不也是看了几遍么。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内容表达的技术熟练度的问题,算不上致命(何况还可以通过上面提到的指标进行监控优化)。一个成熟的内容创作者,他是有能力将一个认知层次90的内容,糅合到一个阅读体验上是从60到90的柔和过渡状态。让用户感觉“看不懂但喜欢”

(*虽然目前李少加也还做不到,但可以努力不是么)

尾声

目前为止,基本上完成了有关公众号运营(其实是新媒体运营)的核心三部曲:

(上)公众号运营精要:从原创到独创,从低价到无价

(中)新媒体、粉丝经济,一场认知泡沫主导的困境

(下)大转移:公众号运营三部曲终结篇(本文)

三部拼起来勉强算是一本小书了。

这里就不替各位对全部内容进行总结了,倒不是懒,而是上述内容认知密度大,光看一遍不大可能消化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讲,但凡“替人读书、替人总结”之类的本来就是伪科学

这几天写得累,研究的更累,后续预计会推出一些更深化的内容(即表明看与运营不是强关联,但却能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最后,必须郑重提醒的是,在人文社科领域(比如商业管理),按照错误的理念也可能执行出“成功”的结果,反之,遵循更优的理念执行出“失败”的结果也并不出奇这背后不仅取决于“理念”的成熟度,更关键的是实施主体的“到位”程度

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评估一个理论优劣的标准是,看几个竞争理论谁能通过“关键实验检验”。

但是,对于商业理念,很难做到外部环境的实验可控性,那么,我们可以将波普尔认识论的观点略微调整下:“看哪种理念在当下环境中的成功率更高,更具持久旺盛的生命力,看谁的“解释”更为通透”

就连杰克·特劳特的《定位》理念都花了二三十年才获得业界普遍的认可,我也不知道自己提出的这个全新的小小理念需要多长时间会得到认可。

自己的理念,自己去验证

是对的,就要贯彻到底

 

本文作者@李少加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信息流广告投放  广告投放平台

78

]]>
//www.f-o-p.com/55248.html/feed 0
今日头条为何变成“全家桶”、微博如何讲故事?背后的巨头逻辑 //www.f-o-p.com/43583.html //www.f-o-p.com/43583.html#respond Fri, 26 May 2017 01:30:59 +0000 //www.f-o-p.com/?p=43583 1 (39)

今年 4 月,今日头条上线了自己的微博功能:微头条。加上去年上线的问答功能,及之前陆续的功能添加,头条已经从一个单纯的 Feed 信息流产品,演化为一个集新闻、视频、微博、问答为一体的 “全家桶”。

如果要讲原因的话,当然每个人都能说出来那么几点,比如:

1. 今日头条作为阅读工具,一直因缺乏社交功能而少了优质账号体系。微头条以关注这一社交关系作为基础,可以补齐这一短板,带来更多精准数据。

2. Feed 流空间窄小,Ad Load 终会触顶。今日头条需要别的形式来承载更多广告:视频、问答。

3. 增加用户在线时长。提高广告售卖的因素:Ad Load、在线时长、用户数增长。在用户数增长难以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利用新功能提升在线时长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法。

无独有偶,微信开启了 “看一看”和 “搜一搜” 两个功能,企图挑战头条和百度。陌陌、Blued 则是把直播整合了进来。

但抛开这些理由,毫无疑问,所有的巨头产品都在不断的向其产品中加入新的功能。除了头条外,百度也加入了信息流新闻,微博又加入了类似故事线的产品功能,各个产品都越来越庞大,里面的 80% 的功能可能我们日常都不会用到。

再把目光转向美国,会发现也是一样的。和 Twitter 不同,Facebook 很早就在 App 中加入了自己的直播功能,用流量干死了 Periscope 和 Meerkat。去年,它又把 Story 功能移植到 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 等产品中,导致 Snapchat 在上市前遭遇增长放缓。

可见,在移动时代后半场的今天,巨头们都越来越喜欢给自己的产品加戏,活生生把一个小而美的 App,做成了远古时代的门户网站。

这是为什么呢?

在《宝洁品牌王国为何被“肢解”、今日头条又为何能平台化?背后的解构与重构》一文中,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这些平台都是因为线上渠道的 unbundle(解构) 而有了 rebundle(重新组合)的可能性(释放了产品或服务的更多维度的属性),反过来又因为这些 rebundle 的平台,让 unbundle 的内容/产品/服务有了更多的扩散性。

而 rebundle 目前可见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高效的平摊用户获取成本,提高跨产品销售的转化利用率。(我相信这也是垂直电商大多没有机会,而真正的平台型电商存活的原因)

所以,在解构完成后,所有的玩家都会想要以自身为中心,继续去做重新组合的事情,从而获取更多的用户时间。这其实也有点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亘古法则。

那么,紧随其后,这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对于一款产品而言,它是否有机会从一个功能延展到一个大平台呢?还是说最终会被更大的玩家吞并,成为别人平台的一部分?

我们研究了一些案例,总结了以下几种情况:

滤镜是最有工具属性的功能,代表作就是美图:用 iPhone 相机拍照,用美图修图,发朋友圈,一气呵成。

但就是这么一个最容易被整合的功能,却让Instagram 凭借滤镜成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社区。

Facebook 分分钟可以搞出来滤镜。但很奇怪,最后用户还是留在了这里,让 Facebook 不得不收购。

工具不能只让用户使用,还要让它在上面消费:不光修图发图,更重要的是看图。Instagram 幸运的地方在于,2008 年市面上还没有什么移动端的图片分享应用。twitter 到了 2009 年才支持在 Feed 流中显示图片。而当时最大的图片分享服务 Flickr,被雅虎收购后移动化转型一直非常缓慢。

换句话说,Facebook 是封闭社区,没有那么多好看的图,没法让用户留在上面。Instagram 是一个更有趣的 twitter,可以一直刷下去。因此,2010 年小扎花了 10 亿收购了这款当时注册用户只有 2700 万的产品。

滤镜是最应该被整合进平台的机会,却被 Instagram 利用时间差硬生生做成了一个平台。这是把烂牌打好。

脸萌、足记,甚至是后来更高级的 VSCO、Prisma 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如果说成功的 feature 不仅要让用户使用,还要能消费内容,直播却是一个反例。

直播并非用完即走,使用时长非常长,产生内容不通用(没法把直播分享到朋友圈里,用户需要通过直播 App 才能观看)。但当所有人都觉得直播可以诞生大平台时,映客却被卖身了。相反,整合直播功能的陌陌、Blued 都大赚。

我们能够推测出的几点潜在原因包括:

  1. 和照片相比,直播体验比较新颖,用户教育成本高,需要有流量支持去摊平成本。

2. 直播本身无法完成社交闭环,发现-连接-维护。需要有交友软件作为场景补充。

3. 直播没有形成差异化人群,或者说直播平台的人群结构是相对最好获取的。

4. 就和所有 C2C 一样,内容提供者(CP)容易跳单飞单,互联网企业做秀场运营又过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Houseparty 这样的视频社交应该也只是昙花一现。过于新颖且做不了关系沉淀。被 Snapchat 或者 Facebook 整合的可能性很高。

游戏直播平台的价值要大于美女直播,尽管后者流量会非常大。美女直播吸引来的用户是所有营销渠道中最容易获得的,护城河效应不高。

还好,以直播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找到了新的方向,已经开始往 “互联网电视” 和短视频两个不那么新的方向转型。“互联网电视” 在中国因为监管等因素不容易实现,但彭博已经和 twitter 展开合作,九月开播。至于短视频,快手、火山、抖音秒拍最近都是风口浪尖上的公司。

那 Snapchat 作为平台的基石功能:Stories 和阅后即焚呢?Facebook 几年前做了一个名为 Poke 的 App,几乎照抄 Snapchat 的功能,使用量却惨不忍睹。现在它改变了策略,直接在 Facebook 加了两个功能,就能狙击 Snapchat 的增长。

Feature 本身不是最关键的,主要看把握何种人群。就像 Facebook 抄袭 Stories 并非想把 Snapchat 上的年轻人夺回来,而是想阻止因为 Stories 功能而流失到 Snapchat 上的中年人。

至于年轻人,胃口变化很快,Facebook 收购一个小的 App 或者自己做一个就可以了。

那为什么当时收购了 Instagram?因为当时 Facebook 是建立在好友关系上的,缺乏一个 twitter 式的公共社交平台。它需要补齐。

现在有了 Messenger 和 WhatsApp,Facebook 当然可以和 Snapchat 慢慢玩。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限定于某个年龄人群的 feature,长期来看都有点危险。用户分类的维度,兴趣、爱好比年龄更有价值。一个光以年龄作为细分标准的社区,不一定有可持续性。因为用户的年龄会流动,但兴趣不会。垂直技能、爱好社区(Github、Behance、IMDB)永远是很稳定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无非是人力运营或者机器算法。

这就又回到那篇经典文章《战百度、擒头条,微信终出招》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看,就不赘述了。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42章经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43583.html/feed 0
用户留存率六大法则,一次都告诉你 //www.f-o-p.com/39528.html //www.f-o-p.com/39528.html#respond Thu, 06 Apr 2017 09:27:27 +0000 //www.f-o-p.com/?p=39528
1
阅读前请先思考:
运营经常有个困难,辛辛苦苦把用户拉来,过几天却不见了。本质上来说是留存率不达标的问题。今天就来分享一下,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和方向能够提升产品的留存率。
 
一、 留存率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要做一件什么事,可以让用户都留下来?
 
这是非常常见的问题,其实代表了一种思维。我们来看在生活中的场景。
 
我要说一句什么话才能让她不和我分手?其实当她要跟你分手的时候,你说一句什么话基本已经没什么用了。所以决定会不会分手的其实不在于多说一句什么话,而在于之前的交往当中,你的价值观是否相符,性格是否相符,态度怎样,个人品行修养是否符合预期?这才是决定是否分手的关键因素。导致分手的爆发点可能是一些偶然因素,如果你只是多说了一两句话想让她不分手其实挺难的,即使那一瞬间留下来了,第二天可能还会离开。
 
因此,在解决留存的问题上,95%的原因是产品本身的需求没有解决好。这个很多人忽略了,作为作运营工作的,其实很难把屎一样的产品运营得像蛋糕一样。
 
   
其实精准地说,如果产品本身解决的是一个伪需求——需求完全通过补贴,通过老板自己的意淫讲出来,这样的需求并不能真正地满足用户。
 
我们知道大部分创业企业都会失败的,而在大多数失败的创业企业里,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产品不够好的问题。
 
大部分提出的需求是伪需求,这是创业的现实。如果本身解决的东西是伪需求,再好的运营也回天乏术。
 
误区二:加个功能,改个文案,做个活动,就能把留存率提升起来?
 
很多人会认为好像解决所有问题靠一个招就实现了。但实际上它往往都是多个事情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你只是做其中一方面,可能留存率只是有小幅的提升,而不是综合的爆发。留存率提高,是多方面都做到位的结果。
 
二、为什么要重视留存率?
 
一个用户今天下载了APP,如果他第二天能继续使用,这是日留存。如果他在一周以后才使用叫周留存,具体的数不用追究,大概知道用了还会继续用,这就是留存率。那为什么要重视留存率呢?
 
1.留存率是判断产品价值最重要的标准。
 
如果产品对用户来说是有价值的,就可以认为用户会在未来的时间里再次使用产品。反之,如果用户未来不会再次使用,就可以认为产品不那么有价值,是伪需求。在创业期,留存率是我们判断产品是不是做得好,是不是值得继续投入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2. 留存率是做运营时判断是否要烧钱的重要标准。
 
我们应该保持产品的继续快速迭代,把产品留存率提高到通过计算比较划算的阶段,才值得烧钱。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和阶段都适合做烧钱推广。所以留存率高不高是判断烧钱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流量红利已经没有了,互联网人群的渗透已经很彻底。在流量肯定会越来越贵的情况下,留住老用户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提升留存率的大方向,一个就是增加产品的用户价值;第二是找到用户流失的原因;第三步就是解决用户流失的问题。后面我们会具体来讲这三个方向怎么做。
 
三、如何提升留存率?
 
1.魔法数字
 
这个概念是增长黑客中推特、in的案例,分析活跃用户到底有什么特点。比如推特发现它的活跃用户会比流失的用户多挑选五到十个用户关注,另外一个版本是活跃用户第一个月内会关注30个用户;in是一周内会添加5个好友。这些指标数字就成为了这家企业的魔法数字。
 
所以魔法数字的方法论本质是通过分析、调研找到活跃用户和非活跃用户之间的行为差异,并通过产品设计和运营让所有新用户尽可能地体验到产品价值。
 

 
比如当发现活跃用户有挑选5到10个用户关注的习惯,产品设计上就要用各种办法让新来的用户能够自己去挑选5到10个用户关注,通过加强运营和引导,简化流程,让用户非常轻松地决定关注5到10个用户,这样就会提高留存率。这个分析可能是数据分析,可能是调研,然后找到这种行为差异。
 
说到数据分析,如果有能力的公司可以自己去买一些,现在市面上很多数据平台支持做这些分析。
 
2.打造价值链上的高频功能
 
很多产品本身是低频的。比如春雨医生,它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平台向医生问诊以及拓展其它服务。这种产品其实是蛮低频的,毕竟它是用来问医生的,没病是不会问的。而且它也不可能做一些跟病有关的推送,这样的产品本身很低频,需要在相关价值链上打造一些更高频的功能带动这个产品的活跃。我们来看看春雨医生是怎么做的。
 

 
最早做的是计步功能。春雨医生代表着健康,它告诉你每天多运动也就意味着你更健康,往健康上引导。我和他们的产品经理交流过,这个产品带动了活跃,对春雨APP使用的频次相对会高很多。通过高频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APP提升了活跃。
 

 
最近春雨医生又添加了类似的,围绕健康的产品价值链,增加一些更加高频的功能。比如健康计划。健康计划其实是跟病反向的价值,但同时这个会相对高频一点,比如每天吃些什么东西才能减肥,每天就会打开一次,打开频次多了,对于产品的活跃留存就上去了。
 
另外一点,也是很多APP开始增加的,就是内容。
 
内容消费是占据用户消费时间更长的形式。我们看朋友圈是内容消费,看优酷视频是内容消费,用户的在线时长非常长。而对于用户来说,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相比来讲不会那么排斥。和内容相关的新闻或者资讯上的运营也成为现在的主流,这应该是它更主要拉动活跃的方式,通过内容信息,可能有一些比较关注健康的人会时不时打开,而且天然会有一定的信任感,毕竟这是医生的平台,比起微信上的谣言来说,这的信任感会更强。
 
内容运营对于一些专业方向或者是工具型平台来说,是不错的提升留存的方法。
 
回顾一下,用高频功能来带低频,它本身产品的核心功能非常地低频,但至少这个功能还不是彻底伪需求或者没需求。这有个关健词:就是“产品价值链上”。比如春雨医生上面加入美女直播,就会很奇怪。
 
除此之外可以发生留存的还包括:
 
1.签到打卡。比如多看APP,看书时会提醒打卡,打卡可以拿书币,又能看新的书。签到打卡相对不是成本很高,但对很多用户来说也有异议。
 
2.直播像陌陌,现在也增加了直播功能,给它带来了非常多的营收和活跃。
 
3.趣味小游戏
 
4.限时免费。也是抓住了部分用户的需求,苹果的限时免费也是,有限时免费的东西可以领的时候会顺便看一下别的东西。
 
特别提醒一下,这里说的提升留存率的方式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还是要认真分析,针对用户有没有这样的需求,同时增加了这个需求对产品本身是不是有帮助。是会混淆产品定位,还是真的能提升留存。
 
3. 恰当的时机提醒用户
 
人都是比较健忘的,如果不提醒的话,很多APP很容易忘掉,提醒本身就在提高活跃。比如获取消息、短信、服务号、邮件。邮件方式比较传统,但有时候很有效。
 

 
比如知乎的每周精选,打车订单,相对比较重要的信息,或者形态比较丰富的内容都可以通过邮件来完成。每次提醒其实都是在与用户互动,互动一次都会帮助这个用户唤醒他之前曾经用过产品的感受。
 
如果一个APP下载以后不想任何方式去提醒通知用户,肯定留存率会非常低。这也是很多人对于小程序最大的期望和担心,到底会不会出通知功能,能不能主动地发送消息。
 
在做通知的时候要注意几点:
 
(1)有提醒和没提醒相比,有提醒就会好很多。有提醒就会有留存率提升;
 
(2)提醒文案要结合场景。避免让用户反感,比如下暴雨时,收到滴滴推送说大暴雨,送你五折券,这个就很温暖。如果让用户反感,要么屏蔽通知,要么卸载,这是很大的损失;
 
(3)针对不同用户要有精细化运营。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喜好,在不同的属性之下,他们可能想收到的消息也不同。比如在深圳不想收到北京的通知;
 
(4)不断看数据和反馈,不断优化文案与时机。对于每个运营来说,如果你要做这个事情,肯定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对用户的了解和理解不够,写什么样的文案用户反馈好,这要做一定的调整和反馈。
 
4. 增加用户离开的成本
 
有个概念叫沉没成本,是指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比如为了听一场讲座付出的费用就属于沉没成本。所以付费活动到场率会比免费到场率高很多。
 
所以让用户在平台上付出时间、精力、金钱、感情都会促进这个平台有更多的留存。这些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感情的用户,我们定义为核心的忠实用户,把他们维护好,对整个平台非常有帮助。一个意见领袖的活跃会持续带动很多粉丝和用户。
 
视频网站会采用让用户投入更多钱的方式。比如优酷会员,以前可能每个平台都会搜一下,一旦购买优酷会员就会去优酷找视频。付费是留存用户很好的方式。如果一个用户已经购买流量包他就会想这个钱都花了,我不多听几首歌就亏了。一旦让用户付出代价,离开的成本就会更高。
 
社群类的可以尝试感情投入。付出感情会让用户不会轻易离开。当人们投入感情以后,他会潜意识让自己更加认可这个东西,因为他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傻的。我选择这个产品,如果它不好,我要跟别人解释,可能有苦衷,可能有不足,我们理解一下。比如苹果手机,很多人选择购买都是超越理性去爱苹果这个品牌的,所以这样的用户不会轻易离开。
 
提前充值。比如易到用车,充值多的,使用的频率肯定会更高。很多线下场景也是,比如去剪头发,要你办会员卡。也是想提前绑定你未来的消费。
 
时间的付出。用户在上面投入时间,他们也更不容易离开。像论坛的版主,知乎达人。
 

 
5.用户激励体系
 
比如QQ会员。我记得十多年前一个新闻,报纸批评腾讯QQ在浪费国民的电,很多人为了得到星星太阳的等级在那里挂机。这说明会员体系对于用户的激励,提高留存是肯定有帮助的。QQ不聊天就开着电脑放在那里,只是为了得到一个更高的等级。
 
积分排名和勋章,这三个都算是激励体系的一部分。先设计积分,然后有一个排名,然后完成了任务,比如说连续七天签到送你一个勋章。
 
6.增加可使用的场景
 
很多产品之所以没有做起来,其实是因为可使用的场景太少了,以至于用户都忘记了它。
 
我们举一个传统行业的例子,加多宝王老吉。最开始的文案“治上火”变成“怕上火”,人群和场景一下子扩大了。我可能今天没有上火,但是我感觉最近可能会上火。场景扩大了,销量也就扩大了很多。
 
我们再来看一下微信支付。微信支付早期很困难,因为支付宝已经有上亿用户了。微信支付团队才几十人,支付宝团队一开始就有一两千人。实力以及背后的基础是悬殊很大的。怎么去挑战?主要就是通过场景突破。
 
1.微信支付创造了一个场景,红包。他们无意间内部做了一个抢红包功能,很火。发现这是绑定用户银行卡的场景。这个场景开始大量用,包括在春晚做特别的营销,现在微信使用红包的场景已经非常多见,让很多用户卷进来。
 
2.微信又优化了支付场景,直接朋友间转账。因为微信本身有成熟的社交关系链,使得不用跳出微信,聊着就发生了交易,然后钱就转过来了。这个场景比支付宝当时的体验更好。
 
3.地推上没有明显落后。比如财付通想付个早餐,基本上没有可支持的设备,而微信后面慢慢支持起来了,比如微信用二维码就可以付款。
 
有些没有意义的激活,也很容易犯错误。有的需求是通过运营激发不出来的。
 
比如58同城的搬家,即使有大优惠,你租个房子就送你一百块钱,如果本身没有需求也不会想去租房子。58同城提升留存的努力方向应该是通过优化,保障核心体验:租房信息丰富、真实可靠,当周围的人要租房的时候,会有用户转推荐。还有包括延展相关服务:租房后搬家、搬家甩二手。这样会带来用户活跃。
 
回顾一下所说的内容。
 
提升留存的大方向是增加产品的用户价值。如果用户是靠拉来的,奔着不是你的伪需求,而是补贴,短暂让他产生好奇的字眼。即使进来了,但确实留存不下来。所以提升留存本身需要优化和增加产品的用户价值。同时有一些用户进来以后体会不到,你可能需要一些手段,比如用魔法数字找到活跃用户和不活跃用户的核心是什么,这个产品的留存率就会更高。
 
第二个就是流失用户必然会有些原因,通过用户回访问他,为什么不用我们的,最后找出原因去优化产品,优化运营。
 
第三步解决用户留存的问题,这是大思路,大的思路下前面讲到的方法就是大的思路框架下的方法。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飞鱼船长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39528.html/feed 0
从陌生人社交到出海直播,“亚创集团”走了一条和陌陌不同的路! //www.f-o-p.com/33857.html //www.f-o-p.com/33857.html#respond Thu, 26 Jan 2017 12:04:41 +0000 //www.f-o-p.com/?p=33857
虽然受制于在线支付未普及、市场破碎化等客观条件,但2017年资本大量涌入后出海直播市场必定会烧到另一个层面。
1
社交类产品做直播的,国外有 Facebook、Twitter,国内有陌陌。凭借直播业务,陌陌把2016年初计划要到2017年才实现的财务目标提前达成了,年会给每个员工发了两万五现金,年终奖另计。

社交与直播的共性在于,两者都强交互,而打赏又解决了社交产品普遍的变现难题。2015年底、17被下架时,旗下拥有陌生人社交产品“碰碰”的亚创集团就已经在观察直播市场。联合创始人欧阳云向36氪表示,当时团队判断:做直播确实能赚钱;而更重要的是,直播也应归为社交的一种,在他们看来“实时直播是优于微信、最好的社交媒介”。

不过亚创集团并没有像陌陌一样直接把直播板块嵌在原有应用中。2016年6月,亚创集团发布独立直播 App Up Live,主打海外,前期以台湾、香港及东南亚(越南)地区为主。时间点上略晚于同年3月上线的 Bigo,比 live.me 进入台湾要早。碰碰的海外用户,以及集团旗下游戏业务 FunPepper 为 Up Live 带来了第一波流量。团队称,截至目前 Up Live 注册用户上千万,MAU 200 多万,DAU 几十万。

据青瓜传媒观察,2016年下半年,当国内直播赛道趋于饱和、并进入第二轮排位赛后,直播出海的概念开始火热起来。现有玩家中背靠大平台的不在少数,并且多从大中华区切入。举例来说,Bigo 背后股东是国内 PC 秀场霸主 YY,VOOV 是腾讯自己孵化的出海直播项目,最近映客也高调站台投资项目 MeMe。虽然猎豹旗下 live.me 把主战场放在美国,但基于合作伙伴雪豹的关系,在台湾地区免费社交应用排行榜也有前十名的位置。

现阶段看来,各家内容多以颜值、秀场模式为主,大同小异。而东南亚地区起量最快的应属 Bigo,抓住大市场印尼后,现总用户量在数千万量级。参考国内直播战局的态势,基本半年内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就已经产生了,能进入 FinalTable 的 DAU 基本都在 500 万以上。

虽然受制于在线支付未普及、市场破碎化等客观条件,但2017年资本大量涌入后出海直播市场必定会烧到另一个层面,这时流量池不算大的 Up Live 准备如何应对?欧阳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维度来回答,一方面 Up Live 做了半年多时间已经摸索出一套差异化打法,同时公司也做好了2017年的发展规划。

目前,Up Live 落地比较成功的是台湾、香港和越南三个地区。发稿当天产品在 Google Play 台湾免费应用中(台湾安卓机多)排行第 8,接下来的 17 则排在第 14 位。

从陌生人社交到出海直播,“亚创集团”走了一条和陌陌不同的路

数据来源:App Annie

欧阳云表示,相比其他直播平台他们在本地化运营上做的更重,重点市场都会组建当地团队,2016年中旬公司就收购了台湾声讯交友平台 MimiCam。考虑到决定秀场内容最重要的元素是“人”,而东南亚地区的网红、主播供给并不像国内那么完善,Up Live 会自营网红经纪业务,完成从主播挖掘到素质养的一系列工作。

“很多人都说带宽是做直播最大的一块成本,但我们看来主播才是花费最多的地方。”欧阳云透露,Up Live 主播的淘汰率很高,他希望从主播质量上形成产品的竞争壁垒。“用户更愿意为优秀主播付费,去年12月 Up Live 营收 400 万美金,今年 1 月 600 万美金,用户 ARPU 值高于其它平台。”

除了自建的网红培育机制,公司原有的游戏基因也为 Up Live 运营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此前,Up Live 在产品中上线过一款通过虚拟货币来买卖好友的小游戏,拉高用户活跃度的同时也为创造了一定的收入。与其他直播平台相比,亚创集团内是有一个现成的游戏团队可以即时调用的。

2017年,Up Live 的战略重点放在市场扩张,策略是先抓用户净值高,或基础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包括中东、日本、印尼等。从集团层面考虑,欧阳云希望游戏、会员服务、打赏等盈利途径合计能贡献 2 亿美金的年收入,而 Up Live 可以占到一半以上。传统的打赏方式之外,欧阳云看好直播内容的广告效益,电商、游戏厂商或本地商家都是潜在收费对象,到时当地团队还需兼备 BD 能力。

团队方面,欧阳云曾是高朋团购的创始人兼 CEO,并担任过腾讯战略副总裁,负责移动产品和增值服务部门产品战略。联合创始人田行智曾在 Zynga China 担任 GM ,就职期间创下全球移动社交游戏前10 名的成绩,田行智之前的项目 XPD Media 被 Zynga 收购。

亚创集团之前共有两轮大融资,累积金额 4000 万美金。资方包括 KPCB、和玉投资、银泰资本、Index Ventures,WhiteStar Capital 及来自去哪网、Facebook、Google、Zynga 的知名天使投资人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二水水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78

]]>
//www.f-o-p.com/33857.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