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芽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Wed, 07 Nov 2018 01:37:4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0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蜜芽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又一电商平台倒闭,寡头时代,垂直电商哀鸿遍野! //www.f-o-p.com/105289.html Wed, 07 Nov 2018 01:37:49 +0000 //www.f-o-p.com/?p=105289

 

“纯电商已经不行了,单纯的双线购物也快OVER了。”在今年的苏宁双11发布会上,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如是说道。

而有着这种看法的不止侯恩龙一人,早在2016年的云栖大会上,马云就曾提出“纯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十年是新零售的时代。”的确,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电商的交易增速在下降,电商行业正式进入了拼流量的时代,而流量却大多掌握在像阿里巴巴京东等综合电商手中。根据艾瑞最新发布的《2018年中国正品电商白皮书》显示,淘宝、京东两家巨头的活跃用户渗透率超过90%,平台格局已定。

寡头时代已然形成,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综合电商想从巨头手中分一杯羹尚且不易,而对于垂直电商来说,更是哀鸿遍野,一地鸡毛。

一、烧光十几亿,如今人去楼空

10月中旬,一纸通告贴在家园网位于北京东城区广渠家园的办公大楼里,称因为写字楼租约到期,物业已收回家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房屋。而在此之前,家园网董事长杨波失联、CEO马永才离职的消息已经被传得沸沸扬扬。

媒体报道,在5月底、6月初,家园网曾有过一次大规模裁员,主要是针对外地分公司。 仅两个月时间,家园网已经从全国24个分公司裁到只剩4个,几百名员工悉数失业。9月底,来自家园网的300多名员工曾来到北京总部讨薪,公司却已经人去楼空。而那时,家园网还拖欠员工工资,行政、财务、广告等相关费用达5600万元。

据公开资料显示,家园网成立于2015年8月,成立之初,主要从事的是当时阿里、京东不曾涉及的家庭装修、汽车维护保养等领域,号称要拿下这两大电商巨头之外的第三块大蛋糕。

2016 年,家园网找来国民度颇高的赵薇作为代言人,并请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戚学森、著名主持人倪萍等为其背书,2016年9月,其举办的“家园915 全生态 益起嗨”购物狂欢节活动,销售额突破118亿。

风光背后,也激起了创始人杨波的无限斗志,他不再满足于垂直行业的小战场,而是将战略定位不断扩大,随后延伸出包括家居、家装、家电、家具、家政、汽车、旅行、医疗、保险、就业、体育、教育、投资大数据、云服务等在内十几条业务线。摊子铺的越大,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消耗也成倍增加,据悉,三年时间里,投资方同科集团曾先后向家园网投资了十几亿,最终却都在一次次试错中打了水漂,待到资金耗尽,家园网也没能再找到一条赖以生存的业务线。

家园网的由盛至衰更像是垂直电商发展的缩影。

二、昔日“风口猪”

天猫、淘宝、京东还没有全面攻陷市场,成为电商寡头的时代,垂直电商们曾经历过一段风光无限的日子。

1999年,李国庆和俞渝夫妇创立当当网,以图书业务进入人们视野,在与实体书店的竞争中优势尽显。2004年,当当的年销售额与西单图书大厦不相上下,占整个网上零售份额的40%,彼时电商鼻祖亚马逊曾向其抛出橄榄枝,却被李国庆矢口拒绝。那时的李国庆是何等的意气风发,称马云卖假货,10%的市场份额有一半还是刷单刷出来的;面对尚未崛起的京东,李国庆称其为三流企业,靠卖商品生存,不是当当的竞争对手……

2010年,是属于李国庆和当当网的高光时刻。当时当当已然成为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店,年图书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占国内网上图书零售市场份额的50%。

另一边,也是在2010年,一句“我是xx,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火爆社交网络,也让“凡客”这个品牌家喻户晓。随后三年,凡客营收一路攀升,最高超过20亿,同比增长300%。这一业绩吸引了众多资本的关注,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7月,凡客就已先后完成了7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4.2亿美元,最高估值达32亿美元。

就在凡客最为风光的时候,“海归高富帅”陈欧携其团队创办了化妆品团购网站“团美网”,也就是聚美优品的前身,并以一句“我为自己代言”的文案迅速走红。在垂直电商平台备受追捧的风口下,聚美优品同年销售额便高达2000万,次年销售额随即突破1.5亿,并获得了来自红杉资本的千万级别投资。2014年5月16日,成立仅三年的聚美优品赴美上市,总市值一度高达376亿。

雷军曾经说过一句话:“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回顾中国电商发展的10多年,2010年到2012年可谓是垂直电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当当、凡客、唯品会、聚美优品等带领下,一大批“风口猪”应运而生,其中不乏美丽说蘑菇街、贝贝、蜜芽等日后的明星产品。

然而,短暂的惊艳之后垂直电商开始逐渐没落。

三、垂直电商“下半场”

2013年可以说是垂直电商发展的转折点。这一年,电子商务在中国零售份额的比重在逐步扩大,淘宝、天猫、京东等都销售额都实现了增长。在一片大好的形式下,却唯独垂直电商活得异常艰辛。有关“麦考林将退市”、“凡客欠款风波”、“红孩子不红了”等报道层出不穷,相比早前的全员热捧,一时间似乎所有人都在唱衰这一领域。

头顶“中国B2C电商上市第一股”光环的麦考林曾被誉为中国B2C电商的里程碑,然而上市之后,麦考林的业绩每况愈下,年净利持续亏损,股价也随之降低,短短半年内缩水超过三分之二。资料显示,到2014年4月,麦考林已经连续三年净营收下滑,其中线上渠道只占了总收入的16.7%,同比下滑43.5%。同年5月,三胞集团旗下商圈网斥资约3900万美元现金收购麦考林63.7%的股份,公司易主,总裁顾备春通过社交网络宣布离开。

彼时,光鲜过后的凡客也在负债中苦苦挣扎。自2012年起,凡客都在压缩营销、消化库存、裁撤冗员。当时,凡客库存达到14.45亿元,总亏损近6亿元,而员工总数已经从高峰时的1.3万缩减至仅剩180人,巨人的倒塌就在一夕间。有媒体曾这样形容凡客的十年:2007到2017年,陈年用了10年时间将一家估值200亿的公司经营到负20亿。

进入2015年,聚美优品也出现了危机。

2015年1月,一个自称是聚美优品前员工的网友在天涯社区爆料称,聚美优品的大牌化妆品都出自广东某山寨专业地,假货比例高达90%。对此聚美虽然一直强调子虚乌有,但当年公司市值蒸发60%。自那时起,聚美优品的营收持续下降,从2015 年的73.4亿元到2016年的62.7亿元,再到2017年只剩58.17亿元。而活跃用户数以数十万的速度逐年递减。截至目前,聚美优品市值已不足巅峰时期的一成。

当然,有过的不好的,也有活得还算滋润的。以特卖起家的唯品会在经历2015年短暂的波动之后,一直发展较为平稳。根据其最新披露的2018年Q2财报显示,唯品会二季度净营收总额为2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4%,已实现23个季度连续盈利。但这一表现却仍然无法改变外界的看法,唱衰之声从未停止。虽然一直在盈利,但据最新数据显示,唯品会在过去一周以11%跌幅紧随拼多多之后,市值已经跌至不到40亿美元,要知道,这家公司最高市值曾达200亿美元,因此外界所说的“廉颇老矣”也不无道理。

如果总结一部垂直电商企业名录,你会发现从当当、好乐买、乐淘网、红孩子,到唯品会、聚美优品,一个个名字曾经星光熠熠,但如今倒的倒,衰的衰,基本全军尽没。

四、没落背后

昔日明星企业如今哀鸿遍野,其失败背后原因也值得推敲。

首先是自身模式的缺陷。相较于综合性电商的全品类产品覆盖,垂直电商大多聚焦在某一细分品类上,强调的是供应链和商品管理的优势。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对一站式购物有着天然的需求,更倾向于在一个平台上完成所有商品的购买。另一方面,就目前垂直电商的商品而言,与综合性平台上的同类型商品相比无论在价格还是品质上都未存在较大优势,这也成为垂直电商无法留住客户的原因之一。

第二,红利消失。随着网购红利的消失,各电商平台开始转做深层次的留存,以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和忠诚度。但目前互联网的流量价格整体偏贵,获客成本非常高。对于追求小而美的垂直电商来说,本身商品品类具有局限性,用户基数不及综合性电商,无法承担其高昂的流量及转化费用,可一旦减少投入,流量和销售收入就会锐减。

第三,经营问题。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垂直电商的局限性,于是想要通过扩张求得企业快速增长,虽然是个好办法,但很多企业却又栽了跟头。正如前文提到的家园网,短期内将业务线扩充到十几条,砸了十几亿,没有一条业务线脱颖而出,反而失了原有的特色,显得不伦不类。当其意识到问题重回原有战场的时候,巨头以及后来者们已经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第四,资本回归冷静。在电商刚刚兴起的那些年,敏锐的资本前赴后继,凡客曾在短短两年间完成了7轮融资。而红杉资本则同时投资了唯品会、乐蜂网、聚美优品等多家垂直电商。但随着电商红利消失,资本也回归冷静。当企业遭遇危机时,资本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选择早点脱身。资本停止输血,更是让深陷“寒冬”的企业雪上加霜。

五、新零售会是救命稻草吗?

“纯电商已死,新零售已来。”马云的每一次演讲,似乎都能引领一个新时代。新零售的出现,被不少垂直电商视为新的拐点。

以垂直母婴电商蜜芽为例,自2018年以来,蜜芽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物流的模式实现渠道下沉,并在几个月内将40家自营的儿童乐园门店盘踞在北上广等一线及超级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此外,蜜芽还将其伙伴店扩张至四五线城市,并一举收购了几个知名品牌的母婴游乐场所。蜜芽在布局线下以及走差异化路线的背后,是对自身业务的拓展,同时也是对线上流量枯竭的自救。

另一方面,新零售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垂直电商的购买效率及用户体验。对于更注重模式的垂直电商来说,购买效率和用户体验直接影响着用户的留存转化。新零售可以帮助垂直化平台在模式成熟后延伸线下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难题,在降低采购及仓储成本的同时,解决垂直电商购买效率,提升用户的转化率和复购率。

就目前而言,新零售能否成为垂直电商的救命稻草尚不可知,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零售为垂垂老矣的垂直电商们带来了一丝希望,至于后面的路要怎么走,还需企业们自行琢磨。

 

作者:王满华,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投中网

]]>
干货丨如何做一场成功的裂变活动? //www.f-o-p.com/105184.html Tue, 06 Nov 2018 03:19:45 +0000 //www.f-o-p.com/?p=105184

 

文章从羊毛党入手,详细聊聊一个成功的裂变活动,到底需要哪些条件。

不久前发了两篇文章,以拼多多、连咖啡等不同层次的品牌为例,讨论了裂变落地时常见的问题。结果一周时间,上百位同仁纷纷回应全盘中招,问我该怎么办。

问题主要集中在羊毛党:这群人来了就撸,撸完就走,平台补贴扑了空,流量质量差到不行。

 

其中,有一位不愿透露任职公司的云集员工表示,他们最近做了一个“0元开店”的社交分销活动,只做了一天就带来了700万用户,全员欢庆的角落里,是运营狗们疯了一样地填坑:

  1. 羊毛党拿着活动无门槛券来买9.9包邮,慈善式的白送没多久就突破了成本防线,于是负责人下令在49元以下的商品上加上了个“2件起售”的限制,导致整个团队被贴上了“骗子”的标签,怨声四起……
  2. 700万新用户,券用完就消失,复购寥寥无几。700万成了虚张声势,实际ROI讳莫如深。

我不太好揣摩这700万数字的目的。只是羊毛党声势如此之大,有人怕它,有人用它,也有人觉得他们甚是有趣,从这群人入手,说不定能摸到“裂变”的命脉,挖出社交流量的精髓。这篇文章,我就从羊毛党入手,详细聊聊一个成功的裂变活动,到底需要哪些条件。

一、天时:裂变风暴中的那些人

1. 被神化的羊毛党

讲起裂变,同事们跟我聊起最多的话题就是:在活动中,怎么屏蔽羊毛党?

我会先想:怎么定义羊毛党?

  • 如果你说的羊毛党,是那些有组织反复刷取的职业玩家,或破解加密码的羊毛黑客,那这个问题应该归技术范畴,应该找开发哥哥聊聊,报警也不为过;
  • 如果你把羊毛党定义为爱占便宜的人,并对其咬牙切齿,我会认为你起码没有做裂变的诚意。裂变本就是拿补贴换取社交流量,爱占便宜是人性,也是裂变基本的驱动力,占你便宜不打紧,关键是占便宜的,是不是对的人;
  • 但如果这些羊毛党,指的是那些热衷贪小便宜、不管三七二十一给几毛钱就帮你转发下载的小市民,那我倒是有些抛砖引玉的意见。

其实,这群让我们闻风丧胆的羊毛党,也是一群普通人。也吃五谷杂粮,也有七情六欲,有收入,也得花钱。不同的是,他们大多居住在三四线城市,经济不一定差,但习惯性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工作清闲或全职家务,有大把的时间,不那么看重社交价值。

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是要买东西的。几块钱的牙刷牙膏、平均下来1块1包的抽纸、几十块的衣服鞋子……牌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价格实惠,质量不能太差。

在哪买?

拼多多、贝贝、蜜芽蘑菇街都卖这个价位的东西。而这些平台,恰好裂变还都做的不错。

这群传播能力极强的羊毛党,就是这些平台的消费者。这样做裂变,能不成功?

羊毛党不是另类,他们只是满足以下3个条件的普通人:

  1. 传播能力强:时间充裕,传播门槛低,不担心过度转发对自身社交价值的损害,付出小量成本就可以促使他们完成大量分享传播行为;
  2. 人群密度大微信生态末线主流人群,基数大,每个人都朋友圈中至少都会有几个这样的人;
  3. 消费需求一致:实惠第一,不在乎品牌,消费需求高度统一指向拼多多一层。

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构成产品裂变的外部条件,是裂变的“天时”,羊毛党是拼多多的“天时”,也是趣头条的“天时”,不同调性的产品会有不一样的“天时”,羊毛党是经典的“天时”,却不是唯一的“天时”。

2. 寻找适合你裂变的“天时”

下面两张图,是微博和微信两种生态中的传播脉络图谱:

可以明显看出,微博中的社交传播,往往会出现有些极为突出的大节点,这些大节点传播能力强,辐射范围大,几乎决定了传播的走向与边际。这些大节点,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见领袖。

而微信的社交传播,节点相对均匀很多,偶尔出现略大的节点也不至于起决定作用。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因为微博是“大喇叭”式的弱关系社交,社交驱动力多源于话题、热点、兴趣,用户们很容易因为局部的热度聚集,20%的KOL掌握了80%的传播权;而微信是“私密耳语”式的强关系社交,社交驱动力更多是亲缘、地缘与现实关系,传播权分散而去中心化,几乎不可能产生一手遮天的传播集权者。

换句话说,想在微信生态中形成完整的裂变链,必须要有足够的传播渗透率。也就是说,起码要保证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两三个人愿意转发你的活动链接。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强调“传播能力强”和“人群密度大”是“天时”的必要条件,因为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才有可能形成引起质变的传播密度。

至于另外一个条件,即“消费需求一致”,应该就很好理解了:你必须有合适的供应能力满足这种消费需求,不然你拿到这些流量做什么呢?比如:拼多多可以满足羊毛党的消费需求,但卖奢侈品的寺库不能,所以寺库的“天时”不是羊毛党,而一定是一群有钱人。

说白了,前两个条件是要找到“好的人”,而“消费需求一致”,则是要找到“对的人”。而大多数平台裂变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羊毛党对他们来说,是“好的人”,却未必是“对的人”。

“好的人”千篇一律,“对的人”却各有各的特点。前文我们讲,羊毛党不是唯一的“天时”,那么我们就再举例介绍几个不同调性的产品裂变所依赖的“天时”。

(1)新世相营销

2018年,一场人尽皆知,或者臭名昭著的裂变案例。

互联网营销界的各位同学,对于“逃离北上广”、“佛系青年”、“丢书大作战”这三场营销无不怀着崇高的敬意,这样的复盘课程一出,无数人春心荡漾,加上“每万人购买涨5元”这样临门一脚的督促,怕是鲜有人能撑过去。

买了课,下载了APP,加了课程群,才发现精彩的不是课程,而是无处不在的“分享海报拉新赚钱”的广告,甚至课程群里的老师,也无时不刻刷屏地催促你。

趋利是人的本性,打着知识互惠的幌子,自己又亲身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营销人对知识的强烈渴求,这钱好像赚得容易又体面,动动手,转发一下吧。于是,互联网人的朋友圈里出现了铺天盖地的新世相海报,加上随时间不断攀升的购买人数和课程价格,无数人在犹豫和焦虑中就了范。

其热度和现象级无可置疑,当然骂声也此起彼伏,有人说其“打着知识的名义搞刷屏”;有人说是“网络传销”;有人骂其“没有吃相的反面教材”。

事实上,新世相的裂变传播刷屏没多久就被封禁,1个半小时的音频课程也成了活动的配角,网友们说得都对,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哪怕此次活动产生的全是浮躁的传销订单,但参与的用户,一定都是有知识付费需求的真实用户——他们因海报而来,入场的初衷是课程,而非赚钱。

总结来看,新世相这次裂变活动的主体人群,完全符合“天时”的三个条件:

  1. 传播能力强:互联网及营销从业者,工作、生活都高度互联网化,深谙微信生态中的传播方式与技巧,圈子较大,传播质量高。
  2. 人群密度大:以同事、同行、朋友等形式密集分布在一、二线城市,朋友圈中渗透率极高。
  3. 消费需求一致:被课程吸引而来,年轻的拼搏者,工作是生活的重心,渴望进步,并怀着知识消费的正义感。

足此三条,新世相的裂变无大忧。

另外一个案例,就是我之前写的有着“社交咖啡”之称的连咖啡,具体玩法上一篇文章有详细描写,不再赘述。

连咖啡亦有一帮人作他的“天时”:

  1. 传播能力强:一线白领阶层,互联网最具话语权与活跃度的一群人,对高质量内容、个性展示、趣味热点等具有极强的兴趣与传播力;
  2. 人群密度大:高度聚集于一线城市,收入较高,趣味相投,圈子较大;
  3. 消费需求一致:咖啡的核心消费人群,且需求上涨空间大。北上广深人均年消费咖啡20杯,而在东京首尔等其他亚洲一线城市,这个数字高达100。

所以,连咖啡的裂变人群,是“好的人”,也是“对的人”。

我只举这些案例,你若有其他案例,可以套套看,看是不是对得上。

案例我们都清楚了,那么拿到一个产品,怎么来求它的“天时“呢?

  • 首先,圈出你的潜在消费人群,就是“消费需求一致”且指向你的一群人;
  • 然后,挖挖看,看这群人是否因强关系而聚集在某个地域,并对于某种裂变驱动力极其敏感。

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所以我才叫它“天时”。

3. 要不要屏蔽羊毛党?

比起摩拳擦掌筹备裂变的人来讲,更多关心这件事的同仁,怕是早已困顿其中。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在问,该怎么屏蔽羊毛党。

就像前文我讲的,羊毛党也是一群普通人,只是因为传播力强,分布密集,且消费倾向一致,因此比较适合参与裂变。

然而这群人也是极为特殊的,他们的传播驱动力如此简单:奢侈品吸引不了程序员,3C数码吸引不了小仙女,营销课吸引不了公务员,咖啡果茶吸引不了清洁工。但是无论什么产品,只要发个红包、给点实惠,就一定有羊毛党愿意不辞辛苦,奔走相告,让你的菩萨心肠遍地生根,他们甚至不在乎你是谁,趣头条就是这么个粗暴模式。

于是乎,很多产品缠绵悱恻的一夜情后,发现自己“睡错了人”,而肇事者,多是羊毛党。

那么,究竟该不该屏蔽羊毛党呢?

我们曾经搞过一个跨境电商的助力砍价活动,也曾因羊毛党而苦恼。于是去找开发哥哥,在发次次数、发起频率及发起白名单上做了些限制,一定程度上将羊毛党拒之门外。没想到的是,改版上线后,羊毛党是少了,活动也凉了,发起数竞跌倒了之前的零头。

苦思冥想,日夜脑爆,仔细研究了行业中所有的助力砍价后,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三四百块客单的跨境电商模仿三四十块客单的拼多多,这个活动一开始就失败了,羊毛党不是我们“对的人”。

但是,败,有败的玩法。

机会点在于:微信强关系社交中,传播是跨阶层跨群体的。

弱关系社交如微博、贴吧等,基于兴趣、行业而产生的社交关系,不同阶层鲜有交集。例如微博中,一个全职主妇很难和一个健身达人有信息交流。而强关系的微信则不一样,基于亲缘和地缘而产生的社交关系,是非常容易跨阶层跨群体的。

一线白领的父母,很可能是小县城的工薪阶层;投资创业的老板,侄女或许是个不谙世事的大学生……

换句话说,来撸你羊毛的那群人,或许没有关于你的消费需求,但他们的朋友圈中,一定有你想找的人。

想到这一点,我们果断又做了一次改版:一方面,适当提高砍价难度,将成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另一方面,建立大量砍价群,把能拉的羊毛党都拉进来,并鼓励他们自发拉砍价群,以便利其反复参与。

羊毛党喜欢玩,那就圈在一起尽情玩。常规的砍价玩法,每人每天只能帮砍三次,但想要免费砍成功至少也要上百次。这就意味着一定会有大量曝光溢出这些砍价群,覆盖到更多不同群体的人。

最终,这个活动的首要导向从转化变成了传播,活动ROI也得到了控制。

二、地利:平台自己心里那点数儿

1. 咖啡的裂变“基因”

几天前有幸和连咖啡运营负责人当面交流,了解到咖啡这个行业的一些情况。咖啡的制造成本很低,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有多低,估计会出乎诸位意料。

售出一杯咖啡的成本=包装费用+配送费用,也就是说,咖啡物料与加工成本在规模化以后,几乎可忽略不计。其毛利之高,以至于相对其他行业,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做很多事情,比如:裂变。

一杯咖啡的标价是27元,附带包装的生产成本在3~5元,扩张初期,每单平均配送成本为8~10元。这样算来,一杯咖啡配送到用户手中,成本不会超过15元,毛利空间在40%~50%。

在连咖啡的裂变体系中,新客进入首单最低可6元(1元+5元配送)拿到一杯咖啡,初期复购在优惠券、咖啡库的支持下,平均每杯的成交价格在8~13元,稳定复购发生在口袋咖啡馆,每杯比标价低10元,也就是17元。

由此来看,连咖啡的裂变折扣虽然看起来非常诱人,但补贴上也没有放多少血,起码不至于卖一单赔一单,得一人亏一人,复购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也能很快覆盖掉成本。从负责人那里得知,连咖啡目前确实也基本达成了盈亏平衡。这在互联网行业前期烧钱扩张的的当下,是非常难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现磨咖啡是一个强品牌溢价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主动挑起价格战无异于找死。也正因此,哪怕瑞幸携带着10亿巨资中途入场,大家补贴也做得小心翼翼。咖啡依旧是咖啡,平均十几元一杯,没有贱卖成白水。这也是这个行业天然的成本防线,得天独厚的裂变基因。

2. 裂变的用户来了,你接得住么

很多朋友做裂变,用户因为补贴下了第一单,往后一追没复购,就会咬牙切齿:这是来撸羊毛的。

你自降身价请来的用户,人家刚进门你就要求平起平坐,实在很过分。但凡以付费转化为目标的裂变,都绕不过“补贴”二字,拼多多做的露骨,连咖啡做的体面,但都给足了实惠。

逐利是人的本性,用“利”作为裂变驱动力,是智慧的。但这这种方法吸引来的用户,都被你无形中加了一个低价的锚点。他们或许有消费需求,但未必有消费能力,他们或许能接受你正常的价格,却未必能在占了一单便宜后立刻接受。

所以,哪怕你已占据“天时”,没有拿到裂变后理想的复购率也是正常的。你可以为这些用户设立一个价格缓冲带,使他们尽可能地成长为一个健康的用户。

比如:连咖啡,用户花6元下单了第一杯咖啡后,不会被直接逼迫接受27元的标准价,而可以通过福袋、咖啡券、口袋咖啡馆等玩法买到均价8~17元的咖啡。当用户逐渐产生购买习惯了,也就慢慢能接受更高的价格了。

用户因为喜欢购买,却也会因为频繁地购买而喜欢。

再看拼多多。拼团裂变活动五花八门,裂变来的用户首单象征性地付个几毛钱就能拿到包邮商品,这种用户几乎是空手套白狼来的,复购留存问题想想都头疼。好在拼多多供应链足够强大,变着法儿地送红包优惠券,9.9包邮做成频道且每天不重样儿地上商品,这阵势就像是备足了羊毛给你撸。

羊毛党撸着撸着,对平台逐渐产生了信任感,慢慢开始买打折的、买便宜的,再往后,就买什么都上拼多多了。

拼多多当下做的B2C品牌入驻,类似当年淘宝天猫,这种品牌升级,做的就是类似上面温水煮青蛙的事情。

3. 做裂变,你占据地利吗?

说了这么多,干货就两条:

  • 做裂变,你要有足够的毛利做支撑,毛利所能让步的空间,就是裂变核心的吸引力;
  • 用补贴吸引来的用户,与正常用户还有很远距离。这将是一个难熬的过程,你必须有持续不断的补贴,或者足够多的优惠商品来做缓冲。从裂变到消费,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之前搞跨境电商,因为是平台,毛利只有5个点左右,因为客单价偏高,也很难拿出足够的低价包邮商品来做过渡。结果就是裂变订单成本高、复购率低、复购带来的利润又很难覆盖成本。以至于整个活动的ROI并不好看。

所以,供应链就是裂变的“地利”,具有裂变属性的供应链拥有高毛利,多层次的特点,可以提供充足的让利作为裂变驱动力,又能搭建完整的“优惠矩阵”来承接裂变新客。满足这些特性,裂变的投入产出比才能有保证。

当然,如果品牌处于扩张期,投资人粑粑给了你烧不完的钱,ROI没有指标,那你不用考虑“地利”。不过,以当下的互联网融资环境,这种冒头的产品怕是找不出几个。

三、人和:打造星火燎原的裂变驱动力

1. 撬开用户的钱包

用户为什么参与裂变?裂变的驱动力是什么?

从长期搜集的案例来看,我大概说出这么几个:个性展示(趣味测试)、荣耀攀比(小游戏排名)、利益互惠(赠一得一、瓜分红包)、价值分享(好文转发)。

但是翻阅下近年的案例,很容易发现,传播裂变的驱动力多种多样,但以付费转化为目的的裂变,都绕不开“补贴”二字。

原因很简单:传播和转化,压根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儿。

  • 传播,即转发分享,行为门槛低,代价小,撬动情感中的点,就很容易进行;
  • 转化,即付费购买,决策门槛高,涉及到需求、场景、价格等各方面因素,是一个大课题。

我对你的商品有需求吗?我对你了解并信任吗?我对你的价格满意吗?你的竞争对手表现如何?我是不是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考虑?

你必须在信息触达用户的一瞬间回答所有问题,才有可能让消费者产生下单的念头。

如果想普适地回答这些问题,以保证裂变密度达到质变的阈值,用常规手段几乎是无法完成的。行业探索出唯一可行的办法是:用夸张的优惠和补贴,把交易变成一场白送。

像“1元吃水果”、“1元喝咖啡”,用户象征性地付一点钱,就能深度体验产品和服务,同时又做出了激活、注册、下单等行为,给运营者留下了后续触达的路径。虽然这不是一次对等的交易行为,但不得不承认,产品获得了付费的新客。

所以,当“转化”成为裂变闭环中被寄予厚望的一环时,“利益”变成了无法回避的核心驱动力。

2. 要给足便宜,也要给得体面

但是单有“利益”,也不一定能撬动用户参与。

不久前和一位做母婴微商的朋友讨论,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按理说分销是一种强“利”导向的裂变,但是他们招揽妈妈做微商代理的口号不是“赚钱”,而是“让更多宝宝用上安全放心的好产品”。

除了马云,应该没有人对赚钱不感兴趣,但是如果赚钱要伴随着伤害社交价值、损害自我社交形象的代价,怕是很多人就犹豫了。

当然,我们发现拼多多、趣头条这类末线产品,利益驱动做的是非常赤裸的。因为他们的目标用户本是一群不在乎社交价值的人,他们喜欢简单粗暴地占小便宜,任何修饰对他们都会成为信息传达的阻碍。所以类似“转发到3个不同的群有97%的概率0元拿”这种裸露的提示文案,无处不在地撩拨着用户的心,成为裂变的助推器。

而当你的目标用户是年轻、体面、经济状况良好的一二线人群时,这套东西就不灵了。他们并非对你给的利益无动于衷,他们想要,但又不想被人知道自己是为此而来,他们需要一个体面的噱头,在能够声称品味、趣味与积极态度的同时,暗度陈仓地拿到自己想要的实惠。

就像连咖啡的福袋和口袋咖啡馆,用户为展现个性、声称品味而转发,同时又拿到了远低于市场价的咖啡。像新世相的营销课,用户看似因积极好学,知识利他而转发,实则也拿到了课程分销的提成。

3. 裂变闭环中的三个力

转化裂变的驱动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力:

  1. 吸引力:吸引用户点击链接的力量;
  2. 传播力:驱动用户转发链接的力量;
  3. 转化力:促使用户支付下单的力量。

这三个力不同的排兵布阵,决定了裂变的侧重和效果。从目前手上有限的案例来看,此三力的排布大概有以下几个套路:

第一种:三力合一,“羊毛”贯穿全局

比如每日优鲜的“0元吃水果”:看到链接文案“0元吃马奶提”而点击进入,这是吸引力;为了免费吃到马奶提而“转发到三个不同的群”,这是传播力;花10元运费免费吃到马奶提,这是转化力。

拼多多系玩法大多都是这个套路,“羊毛”贯穿整个裂变闭环,是裂变核心的、唯一的驱动力。这种模式主转化,利益点粗暴,适合针对社交价值不敏感的人群。传播的强度主要依赖用户反复发起,当利益点转化最终因难度过大无法兑现,用户将失去对这个活动的信任,传播也很难蔓延开来。

第二种:传播闭环基础上,“转化”成为附加价值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连咖啡。如果删除掉口袋咖啡馆可以“卖咖啡”的功能,其“猎奇”的吸引力、“自我展现”的传播力已经构成闭环,成为一个类似趣味测试的传播性裂变。

也就是说,哪怕这个活动的转化环节做得不够好,没有人在咖啡馆下单,整个活动也能够不受影响地持续裂变,为品牌不断获得曝光。这种玩法把转化和传播剥离开,对于强品牌溢价、需要委婉体面传递“羊毛”价值的产品来说,是比较合适的。

最后一种:吸引力与传播力相互独立,主客态分明

因吸引力而点击链接,通过层层漏斗并完成转化的,称作客态;客态用户将链接转发分享给其他用户,则转变为主态。主客态分离,不将转发作为转化的前提,不强迫转发分享,从而在吸引转化和传播两个层面上,都可以进行更精准、更友好的设计。

比如:新世相营销课,将吸引力独立出来,用一张单纯卖课的海报作为展示终端,用户完全以消费者的心态扫码进入,因而流量精准可控。用户完成付费后,才会看到转发赚钱的提示,这种提示是鼓励,而非置于既得利益之上的威胁,因此体验友好,用户积极性高。

新世相的这种逻辑在很多社群裂变中都有运用,从吸引到转化再到分享,是一个完整的漏斗,三力之间不相互牵制,有利于拓宽各层漏斗的宽度,获得更大的流量。

拼多多助力砍价也是这种逻辑,不同的是,它的吸引力层面最高目标不是精准,而是流量最大化。帮砍的人大多是因为强关系而参与,而拼多多用户大多不介意利用强关系换取优惠,因此,以“帮我砍价”作为客态入场的吸引力,对这个人群是极为契合的。

这种模式有更多设计的空间,但是因为不以传播作为转化的前提,所以对于成本要求相对较高,毕竟转化一单,就要出一单的补贴啊。

初级玩家套模板,高级玩家DIY。正所谓三生万物,以这三个驱动力作为裂变闭环设计的出发点,相信会有很多更加巧妙的创意。

四、总结

 

作者:吕晨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运营狗Oliver

]]>
运营分析:连咖啡的“线上外卖+社交裂变”! //www.f-o-p.com/102383.html Tue, 16 Oct 2018 04:08:34 +0000 //www.f-o-p.com/?p=102383

连咖啡的裂变,让我感到恐慌。不久前,为了复盘今年的工作经验,写了一篇关于裂变的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

除非你拥有庞大的末线供应链,或者致力于服务三四线以下的消费者,否则不要把转化裂变奉为产品的基本流量模式,更不要幻想通过裂变“一夜暴富”。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拼多多式的转化裂变,总面临着无孔不入的羊毛党

  • 第一,当聚集的羊毛党不断冲击成本底线,平台无法拿出足够的补贴来维持裂变的吸引力;
  • 第二,招致的羊毛党中,无法筛出足够的合格流量。

而通过裂变崛起的产品,如拼多多、趣头条蜜芽拼团(小程序)、蘑菇街(小程序)等,无一例外,其用户和羊毛党并非泾渭分明,他们的供应链也能拿出做够多廉价实惠的商品或服务,来承接、消化这些羊毛党。

言外之意,中高端品牌,或目标群体不是羊毛党的产品,就不要做“裂变梦”了。

打脸来得如此之快,最近因为工作需要,详细研究了咖啡新零售巨头“连咖啡”,顿时感觉眼前一黑。

咖啡零售行业没有低端品牌,目前呈“连咖啡”、“瑞幸”、 “星巴克”三足鼎立的局势。“连咖啡”的核心模式就是“线上外卖+社交裂变”,“裂变”是其主要流量来源。

中高端,一线城市,没有所谓的末线供应链,却把裂变玩得风生水起,短时间跃升为新零售头部玩家

我放下几乎被摧毁的固有观点,重新思考这个社交怪物。

连咖啡的社交玩法

先简单看下“连咖啡”是怎么玩裂变的:

1. 口袋咖啡馆:游戏化分销

“口袋咖啡馆”是上线在小程序中的一个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开一家自己的线上咖啡馆,并决定咖啡馆的装修、设计和商品。

如果说这只是一个装扮类小游戏,已经可以通过撬动用户的自我展示,来完成不错的裂变传播了。但是这个活动,还有卖货转化的功能。

设计好店铺后,你可以选择上架售卖的商品,上架的商品都可以真实出售,价格比官方售价低10元。初始只能上架一些主打商品,卖出几杯后,会逐渐解锁一些新的SKU。现在改版了,取消了这个进阶玩法,所有SKU都直接开放。

每售出1杯咖啡,可获得10点网红指数(荣誉排名)和2元基金(购买抵现),以前会送0.1杯成长咖啡,现在似乎也取消了。

此外还有很多的附加玩法,比如:网红指数等各种营业排行榜、“明星馆”入驻了一批明星开店助力传播,“附近的馆”基于地理位置推荐,有点陌生人社交的味道。

这个活动上线第一天,点击达到420万,累计开了52万个咖啡馆,其中10%以上实现了真实销售,普通用户中最多的一天卖了200多杯咖啡,转化相当惊人。

2. 福袋:另类红包分享

用户每次下单后,都可以将一个福袋分享到朋友圈,每个福袋都有几十个不同类型的优惠券、万能咖啡、成长咖啡等奖励。抽福袋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发起人也会额外获得0.1杯成长咖啡。

基本逻辑和饿了么滴滴等下单后分享红包差不多,但是更高级,加入了万能咖啡、成长咖啡等新鲜玩法,相对于不太适合拉新的优惠券来讲,通用性更强。

此外,用户每周还可以抽取一次福袋,相当于多了一个活跃用户的签到功能。

3. 拼团:1点都不low的1元拉新

拼团玩法很常规,一个是“1元老拉新团”,因为咖啡成本低毛利高,所以相对于一般电商玩得那些1元拉新,连咖啡的拉新更有逼格,看起来也更实惠。

另一个是常规拼团,优惠的价格直接买5杯,存入咖啡库随喝随送。

4. 咖啡库:货币化社交

咖啡库和成长咖啡通过奖励的货币化将所有社交玩法串联在一起,可存储、可赠送、可交易,构成一个为社交而生的会员成长体系。

连咖啡,这个“连”字真的名不虚传。

连咖啡的裂变逻辑

01

此前,我的结论是:

没有羊毛党的裂变成不了气候,有了羊毛党的裂变没谁能承受。除非你和拼多多一样,本身就把羊毛党当做用户,羊毛党除了撸羊毛,还爱买你东西,你还能赚到钱。

连咖啡的裂变,有羊毛党参与吗?

先看看羊毛党是群什么样的人。我有个亲戚居住在某二线城市,家庭主妇,无业在家带孩子(二胎)。生活极度节俭,穿衣基本不超过100元,热衷于拼多多砍价,在小米商城参与“试玩APP送红包”活动,每天下载APP拿个几毛钱红包再卸载掉,第二天再来一次,天天如此,积少成多竟然薅了100多块。网上买东西,基本都在拼多多。

这种用户,会买27元一杯的咖啡吗?

羊毛党:不会喝的,这辈子都不会喝的,别说27一杯,17都不会喝,7块都不会喝,免费?给我多来几杯。

所以,咖啡这东西,1元钱加5元运费,是招不来羊毛党的,因为羊毛党没这种需求。

当然会有来薅羊毛的,但是薅羊毛的不代表羊毛党。

  • 羊毛党:我是来占你便宜的,没有便宜我就不会来;
  • 薅羊毛的但非羊毛党:我有这个需求和消费能力,但我依然很乐意占你便宜。

02

之所以说“没有羊毛党的裂变成不了气候”,是因为裂变需要传播,羊毛党是传播力极强的群体。不管传统的电商选任何一个商品来做诱惑,它的需求密度总是有限的,必须依靠羊毛党来维持足够的传播密度。

而在一线城市,咖啡这个东西,虽不算刚需,但是人人都不排斥,通用性极强。“1+6元运费”一杯咖啡,动动手指转发一下,既占了便宜,又声明了消费品味,还给朋友带来了优惠,何乐不为?

03

裂变要补贴,供应链要跟得上。

明码标价30元的水杯,做1元拉新,成本高,血妈亏。明码标价30元的咖啡,做1元拉新,笑嘻嘻。所以一般电商做裂变,选品很重要,必须要看起来不便宜的便宜货,没牌子的,搜不到价格的。

而咖啡这东西,成本有多低,大家想必都了解。所以咖啡这种强品牌溢价的商品,完全支撑得起裂变补贴,从而稳稳当当地控制吸引力。

04

以上三点讲的都是咖啡零售适合裂变。但连咖啡“连”得精彩,更多归功于其裂变本身的设计。

裂变经典案例多发生于拼多多一类的末端市场,是因为转化裂变多以“利”为源动力,能被蝇头小利驱动的,自然大多都是末端用户。中高端用户不玩,一是面子挂不住,二是时间玩不起。

但是连咖啡这一系列玩法,虽然用的是相似的裂变逻辑,但是在“利”的根源上,包装了一层体面的社交驱动力。

就说“口袋咖啡馆”这个活动,虽说是分销,却没有一丝“铜臭味”。开咖啡馆的用户多是为了通过个性装扮来展示自我,发到朋友圈,让朋友们扫码光顾一下,没需要的点个赞,感情微妙的捧个场顺便买一杯,反正也不贵又有折扣,联络下感情真是极好的。

每天光顾下女神的咖啡馆,顺便消费一下,说不定还能发生些故事。

营业排行榜和网红指数则运用了“炫耀攀比”的社交驱动力,当你不知不觉地卖出几倍咖啡,在排行榜上看到了自己,不由得便有了兴致,不如认真点好好经营,争个排名总是有面子的。

“附近的馆”则更像陌生人社交,在不认识的小姑娘那里买上几杯,要是有聊天功能,说不定也能发生些故事。

成长咖啡、咖啡基金更符合分销的本质,以“券”替代“钱”,对于非刚需新客算是锦上添花,对于爱面子的老客也无伤风雅。

总之,虽是分销的逻辑,但贯穿整个闭环的不是钱,而是个性、比较、互利、需求这些体体面面的社交驱动。

“抢福袋”这个玩法,虽然和饿了么、滴滴等红包分享是一样的逻辑,但其中的裂变驱动力,要多样和精彩许多。饿了么的红包是“利”导向的,而且优惠券这东西,活跃的效果远大于拉新。

而“抢福袋”的奖品设置非常有趣:不同类型的咖啡奖品代表不同品味,充满了谈资和戏码;不同类型的奖品玩法(成长咖啡、万能咖啡、咖啡基金)则充满游戏趣味性,冲淡了唯“利”是图的尴尬;而品牌本身的调性和品味,对标星巴克的逼格,本身也为裂变分享赋予了一定的炫耀价值。

而“咖啡库”的玩法,则将裂变碎片的“术”升华为一个体系。所有裂变的奖励都成为了可积累、可交易赠送的“咖啡货币”。

  • 一方面,你不会因为暂时不需要咖啡而无法参与裂变活动,你可以把咖啡存起来随喝随点;
  • 另一方面,当你的朋友想喝咖啡,却发现自己的咖啡库还差0.1杯就可以免费兑换一杯,在群里一呼,你慷慨解囊赠送给他,成人之美,相信友谊的小船会越开越稳。

这种货币化玩法已经不再是一种规则分明的裂变玩法,而成为了一种弱运营的底层机制,会衍生出很多精彩的、无法预料的裂变场景。

连咖啡无处不在的“连”,以至于新品开发和命名都充满了社交感,像“万能咖啡”、“防弹咖啡”“生气的粉椰水”、“生气的冷萃”等趣味横生的名字,相信也能成为朋友圈好玩的一道风景。

思维导图

在“连咖啡”这种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品牌中,裂变的“传播”与“转化”已经没有必要分那么清,社交驱动力也几乎无所不容,可称得上行业标杆。

 

 

作者:吕晨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运营狗Oliver

]]>
拼多多式裂变,你学的来吗? //www.f-o-p.com/100712.html Sat, 29 Sep 2018 02:00:30 +0000 //www.f-o-p.com/?p=100712

 

裂变这个东西,其实很早前就有了。

2010年“凡客体”,2015年“漂亮得不像实力派”,朋友圈中的“围死神经猫”、微博里“转发抽奖”等。无论是现象级大案还是坊间流传的小手段,这种以传播为目的的裂变案例枚不胜举,那时候,我们更愿意称其为“病毒传播”,精彩案例也多是由市场部而非运营部搞出来的。

直到2016年,拼多多这个电商界的怪物,让我们第一次见到了裂变真正的威力。

拼多多本就是一款为拼团而生的产品,自上线以来,在“拼团”这件事上搞出了数不清的花样:一分钱抽奖团、一元拉新团、助力砍价、团长免单、瓜分红包……不仅如此,在签到、抽奖等常规玩法中,我们依旧能看到见缝插针的分享引诱——到处都是拼团的影子,裂变的逻辑已根植于骨髓,成立3年来,拼多多用相似的逻辑包装了几十种玩法,斩获了3亿用户。

拼多多的裂变有多可怕?单拿“助力砍价”这一个模块来讲,你可以在QQ中以“砍价”搜索到上百个群,甚至有些群收费才能进入;你可以在淘宝中以“进砍价群”搜索到上百个商品链接;在这些群里,成员们只发链接不聊天,就能保持上千的消息日活跃;更甚至,在这些社群中产生了“换刀”、“骗刀”“一刀一块钱”等社群文化术语。

通常来讲,电商通常是强供应链导向的,而拼多多在固有的供应链优势以外高筑了另外一道围墙——利用拼团裂变机制占据着微信生态10亿的外部用户池(当然要有腾讯爸爸支持)。短短三年,比肩京东,剑指阿里

模仿者当然少不了,成功的如蘑菇街蜜芽、贝贝等,他们在移动端哀鸿遍野的流量危机中,利用社交裂变微信得到了重生。然而失败的更多,我们记不得他们的名字,但经常听到他们给自己的结论:拼多多的成功,是因为腾讯爸爸的支持

不能否认,腾讯的投资关系帮助拼多多极大减小扩张的阻力,但是拼多多裂变为何成功,下结论之前,我们最好还是先弄清“裂变”这个事儿。

一.  裂变分两种:传播导向或转化导向

两种裂变很容易界定, “凡客体”、趣味测试、朋友圈小游戏等仅为获得流量或曝光、不涉及付费转化的裂变,都属于传播导向;而如助力砍价、瓜分红包等以注册、购买转化为目的的裂变,则属于转化导向。

  • 传播导向的裂变做得是品牌宣传,务虚,大多是市场部做得事情;
  • 转化导向的裂变做的是拉新转化,务实,指标数据繁杂,是运营和产品负责的。

1. 传播导向的裂变

大概有下面这么几类:

(1)第一类:趣味测试

下面是三个近期在朋友圈刷屏的测试:

左边是荣格心理测试,中间是借势iPhone XS发布做个一个人生补丁更新测试,右边是与贝壳合作的社交动物原型测试。很巧,三个案例都出自网易之手。

这些案例既有逻辑亮点,又有体验创新。在测试中融入了音乐、动画、照片等元素,问题多与产品(音乐、游戏、电商)巧妙关联,减小了品牌强制露出的骚扰。

三个都是比较典型的案例,图片上有二维码,感兴趣的话识别二维码体验一下。

(2)第二类:UGC传播

如2010年“凡客体”:

锤子的海报生成器“漂亮得不像实力派”:

这种“病毒营销”在微博时代很是吃香,一般由市场部运作,要有一定名人和大V参与,成与不成,除了看策划,也要看机缘。

(3)第三类:社交小游戏

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微信小程序“跳一跳”,以及H5时代的“围住神经猫”、以及keep、英语流利说等APP的朋友圈打卡功能。这些游戏利用积分或排名激发用户炫耀心理达成分享,微信社交生态中收获了巨大流量;

(4)最后一类:微博“转发抽奖”等

就是像微博“转发抽奖”、搞笑段子转发、朋友圈集赞这样的坊间小手段,简单却屡试不爽。

以上这些裂变,我们发现,整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曝光,所有的参与行为(测试、玩游戏,生成海报)都不构成对产品的使用和消费,只是为了给转发创造一个理由。

这类裂变逻辑极其简单,实质上就是一个UGC的内容模板:用户通过简单的输入、上传、游戏等行为产生一个专属自己的内容(测试结果、海报、文案、游戏得分等),并由某种社交驱动力将内容转发出去吸引其他用户参与。活动策划的核心和难点在社交驱动——设计怎么形式和内容,才能激发用户的炫耀、求异、攀比心理,以达成转发?

所以,传播导向的裂变最终落到“社交驱动”的问题上,这个问题的详细研究可参考下徐志斌的“十大社交驱动力”。

2. 转化导向裂变

拼多多野蛮生长所依赖的转化裂变,才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我们搜集了今年接触到的所有转化裂变案例,并做了基本分类如下:

(1)不难发现,玩转化裂变的,基本都是些电商、社区O2O等交易属性极强的平台产品对于这些平台来讲,除了订单转化,流量几乎没有其他变现方式,所以拉流量不如拉转化。

(2)转化裂变一定都是有补贴的,不像传播裂变,做好UGC模板就可以以逸待劳。转化裂变每完成一个裂变闭环都意味着一个单位补贴成本,因为不存在边际成本,完整的闭环设计非常重要,因为只要单位闭环的ROI可以承受,活动就可以大、规模投入复制

(3)不同的裂变活动闭环设计有差异,但基本逻辑是一致的:

第一步:对用户抛出一个利益点:比如:领88元红包、0拿元电烤箱、1元抢牙膏等;

第二步:用户想拿到这个利益点,必须完成一些邀请任务,大概分两类:

  • 强任务:类似KPI指标,对结果负责。如1元拉新团中“邀请3位新人参团”、砍价团中“要求好友帮助砍到0元”、瓜分红包中“邀请3位好友帮助拆红包”
  • 弱任务:如 “分享3次红包翻倍”、 “分享到3个不同的群”等。由于泛滥分享对用户造成骚扰,微信在不久前已经限制了这个功能,但仅限制了对分享群行为的辨识,这个玩法还可以勉强做。

第三步: 受邀的客态用户完成帮助后受到利益点吸引,升级为新的发起主态用户:1元拉新团的参团用户、助力砍价中的帮砍用户、邀请有礼中的被邀用户根据页面提示重新发起1元团、助力砍价或新客邀请,成为新的主态。

(4)基于成本考量,转化裂变往往会打一些文字擦边球,多少带些欺骗性。每日优鲜的“0元吃水果”,点开你才发现,吃水果前要先转发到不同的3个群,转发完你才发现,水果0元,但是要付10元运费,40元免邮,那就买点凑个单吧。一点一点暴露条件,发现的时候已经上钩了。

相似的套路还有拼多多的助力砍价,砍掉的价格越来越小,最初的几十块到后面的1分钱,当你付出大量努力无路可退的时候,你会发现真正0元拿的难度远比你预期的高。

以上是转化裂变的基本逻辑和特点,各位如有兴趣,可以在微信中搜索相应的小程序玩一轮试试,相信会对该类活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 为什么拼多多式的裂变,我们学不来?

之所以敢写这个命题,是因为我们的团队不久前也尝试打开拼多多裂变式的流量口子,

在微信10亿流量池中分一杯羹,但并没有成功。

当然,我们也遇到了“没有腾讯当爸爸”导致的诸多问题,比如模板消息被封、推送接口被封,小程序被警告等。但平心而论,这些小挫折绝对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真正的逻辑很简单:做转化裂变要有补贴,补贴就会招致羊毛党

1. 平台是否能拿出足够的补贴,维持裂变的吸引力?

当聚集的羊毛党不断冲击平台成本底线时,平台是否还能拿出足够的补贴来维持裂变的吸引力?

拼多多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以砍价团为例:

(1)拼多多客单价很低,大概在40~50元,尾货、作坊、C2B倒逼的末端供应链保证采购成本足够低。

(2)低质当然低价,拼多多商品便宜大家都知道,但是同样的商品放在砍价团中,标价却未必低。卖60元的杂牌电烤箱在砍价团中标180,几乎相当于同类品牌烤箱的市场价。但是羊毛党们并不深究,更不在意。要饭的还能嫌馍馍黑?反倒是觉得自己占了180元的便宜,砍价的动力也翻了3倍。

相对于拼多多,笔者所在的平台经营的是跨境电商业务,客单价在300元以上,为数不多的能拿得出手的低价商品也是明码标价的硬通货,用来做砍价团,真的是一丝不挂,无限透明。这种情况下,如果砍价难度与拼多多相似,平台要付出的成本比拼多多要高几倍,如果调高难度,几乎无人能砍到,这个活动又能维持多久呢?

拼多多的主打低端且不透明的供应链,将社交裂变的单位成本控制到了行业最低,成本低了,裂变完成的难度就可控了,拼多多“砍价文化”才得以形成。

2. 招致的羊毛党中,是否能筛出足够的合格流量?

毫不客气地说,羊毛党在某种程度上本身就是拼多多的目标用户

羊毛党,顾名思义,就是来贪便宜的,这个群体可以牺牲大把的时间来追逐一分一毫的利益,对实惠便宜毫无抵抗力,对质量极其不敏感。

这不就是拼多多目前的用户群吗?羊毛党虽然购买价值低,但传播价值高,铺天盖地分享在微信生态中引发了生生不息的裂变,虽然羊毛党带来的流量大多还是羊毛党,但是拼多多的供应链恰好有能力承接住这些羊毛党,敢把9.9包邮做成一个APP模块,并且每天不重样地上架大量商品,敢问几个电商做得到?

可对于笔者所在的电商平台来讲,羊毛党就是来薅羊毛的。我们的用户苛刻于品牌、质量,对价格不敏感,绝不愿意消耗社交价值来换取微不足道的便宜。所以我们做的砍价团,来玩的不是目标用户,而是我们避之不及的羊毛党,这些羊毛党后续转化极差,我们的供应链接不住。以至于,裂变越大,损失越大,单位ROI根本撑不起一个值得复制的闭环。

模仿拼多多成功的那些人怎么说呢?

蘑菇街、蜜芽、贝贝VIP、卷尺折扣……一目了然,要么是垂直细分领域的拼多多,要么就直接是拼多多的复制品,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拥有一个主打低端的供应链,这样的供应链基本也都有承接羊毛党的能力。

这里有一个特别的案例,叫趣头条。这个主打三四线城市的信息流产品自16年上线至今,靠裂变斩获上亿用户,今年9月成功挂牌纳斯达克上市。趣头条裂变模式很简单,就是收徒分销制:自己看新闻能赚钱,收徒也能赚钱,徒弟看新闻,自己和徒弟都赚钱。整个玩法以可兑现的金币作为奖励形式,用游戏化的玩法从阅读时间、拉新、留存等各个维度进行激励,会员体系完善,感兴趣可以下载来玩玩。

趣头条案例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个信息流界的“拼多多”,在行业内多不被看好。因裂变而转化、消费、留存的用户,多是因为奖励而非对于产品的需求,而趣头条也确实没有什么可供应的资源来承接这群用户。拼多多的羊毛是供需关系中的一环,而趣头条所聚集的这部分用户最终将如何变现,应该是其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三. 最后,结论及思维导图

至此,我并不否定转化导向的裂变,相反,砍价团模块的效果虽然没有达到预期,但我们依然在优化和运营,因为作为一个外围传播模块,这种裂变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也能提供稳定的开源流量。

我想要提醒的是,除非你拥有庞大的末线供应链,或者致力于服务三四线以下的消费者,否则不把这种裂变奉为产品的基本流量模式,更不要幻想通过裂变“一夜暴富”。相对的,把裂变作为一个日常模块或产品功能来运营,是一个不错的加分项,比如饿了么的红包分享、每日优鲜的0元吃水果、连咖啡的“我的咖啡馆”。哪怕达不到拉新裂变,包装下文案和流程,在活跃、传播上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作者:吕晨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运营狗Oliver

]]>
万字长文解析|如何通过“品类杀手”塑造风口 //www.f-o-p.com/98737.html Thu, 13 Sep 2018 03:18:48 +0000 //www.f-o-p.com/?p=98737

 

宫廷戏中如何成为宠妃?不是靠做自己,而是靠干死别人。

商战中如何成为赢家?杀出重围,成为品类杀手。

品类杀手”

早在1969年,营销大师里斯和特劳特就提出:市场竞争已经从竞争资源进化为竞争“用户心智”。要想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中取得成功,企业必须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占有一个位置。

心理学家在对消费者心智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之后发现,心智处理的方式是把信息归类,然后加以命名,最后储存的是这个命名而非输入信息本身。形象的说,用户的心智是一座抽屉,每一层格子放着一个品类。

什么是“品类杀手”?杀出重围装进格子,就是“品类杀手”。

想要喝可乐,你想到的公司是什么?可口可乐可口可乐装进了你的心智抽屉,它是品类杀手。

想要吃快餐,你想到的公司是什么?肯德基肯德基装进了你的心智抽屉,它是品类杀手。

卖可乐和汉堡的公司那么多,而你只记住了可口可乐和肯德基。记住了,才会买,才会用。公司才有钱赚。

品类杀手如此NB,那如何才能成为品类杀手呢?本文解析了3种成为“品类杀手”的方式,并分析如何通过“品类杀手”塑造风口。

为了方便你阅读,请先记住下图这个公式。

“品类杀手”制造方式一:发现心智抽屉没名称?贴!

适用场景:用户对于品类有认知,但是对于品牌无认知。

比如圆珠笔的代表品牌是什么?Emmm,想不到。用户心里有“圆珠笔”品类,这是一个已有的品类抽屉。但是抽屉没有名称。

如何抢占已有品类抽屉?让自己的品牌成为品类的代名词。

case  1:无印良品是真的“无牌子”吗?

无印良品是一个来自日本的杂货品牌,在日文中意为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产品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等理念,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产品类别覆盖从铅笔、笔记本、食品等生活用品。

可是,初心为“没有品牌标志的”无印良品,却成为了口口相传的大品牌。

无印良品创造了品类么?

没有。铅笔、笔记本、食品都不是他创造的,都是已有的品类。但是他赢在找到用户没有品牌认知的品类,然后给这些品类贴品牌。通过给品类贴品牌,从而占据了用户的心智。

case 2:keep为什么会出跑步机,而不出运动手环?

从品牌角度讲,我问您什么牌子的跑步机好?其实你是没有概念的,就像小米最开始出现的时候,都是一群山寨的华强北安卓机,没有品牌,小米抓住了这个机会。

——Keep创始人王宁

小米手环,apple watch等智能手环已经占据了用户心智。此时再入场运动手环,是真英雄啊,敢于硬碰硬。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个硬件产品进行切入呢?

贴品牌,占据品类,真的可以制造风口么?

我们看下已经过气的生鲜电商品类,如何通过塑造“品类杀手”,在二三线城市砍出了一个风口。

四万亿的大赛道

生鲜,是一个4万亿的大赛道。截止2017年,生鲜市场交易规模达1.8万亿元,这其中线上占比7.9%,市场潜力巨大。

2015年大量资本开始涌入生鲜赛道,2017年资本开始向头部集中,每日优鲜、易果生鲜分别获得上亿美元融资,同时行业进入洗牌阶段,中商惠民并购爱鲜蜂,百果园并购一米鲜,许鲜、青年菜君倒闭,多点与中百集团合作。

行业正在一片红海中走向高速发展。而2018年,一个新的形态脱颖而出——“社区生鲜”,成为了这个红海领域中的品类杀手。

生鲜电商“品类杀手”——品类是什么?

“社区生鲜”和其他生鲜平台相比,特点在——近。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到用户的社区,成为用户看得到摸得着的设备。社区生鲜,就是直接在社区开了100平左右的蔬菜店。

既然生鲜这个品类是用户心智中已有的抽屉,那我们看下哪些人的抽屉还没有贴名称呢?

一线城市的抽屉么,NONONO,一线城市已经信息爆炸,太饱和了。每日优鲜、盒马鲜生、小象生鲜、7fresh(姜太公公可以现场说3分钟不间断)。

而二三线消费者的采购方式为通过周围的农贸市场,夫妻老婆店等。这种环境下,怎么会有品牌认知?不贴,说不过去。

姜太公公小结:二三线城市心智上的品牌空缺,给了社区生鲜创业者一个机会。

生鲜电商“品类杀手”——杀手锏是什么?

小学2年级你做过一道数学题么?

一个 10㎡ 的泳池,一个进水口 3㎡/h 进水,一个出水口 2㎡/h 出水,请问填满需要多久?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的问一个问题!出水口可以TM关上么!!

好的,让我们带着这种的成年人的勇气来看生鲜的行业痛点。

(1)全行业痛点

生鲜品类毛利率高,但是商品损耗率也高。进水口进的快,出水口出的更快。

商品损耗率又称库存商品自然损耗率,是指在一定的保管条件下,某商品在储存保管期中,其自然损耗量与入库商品数量的比率,以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生鲜的行业痛点来自于出水口——商品损耗率。生鲜的损耗率在于存储过程中的烂损、腐烂等。损耗率高的原因是商品需要当日快速送达,商家在备货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备多,卖不出去。

我们的价格比菜市场便宜15%到20%,但毛利率却是永辉的两倍。永辉超市生鲜直采比例达到76%,生鲜商品进销差价达70%左右,但2016年的数据,生鲜综合毛利也只有20%左右。可见生鲜损耗有多严重。

—— 整理自食行生鲜创始团队张洪良的采访

而二三线城市的社区生鲜却可以通过它的“杀手锏”解决这个问题。

(2)社区生鲜品类杀手锏:将冲动型购买行为转为计划型行为

  • 冲动性购买行为: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具有一定强迫性的、享乐主义的复杂购买行为;在这种行为中,购物决策行为的快速性妨碍了消费者对各种信息和可替代的选择进行深思熟虑的考虑。
  • 计划性购买行为:和冲动型购买行为相对,用户可以等一会儿,挺一会儿。

在街上购买一个可口可乐的需求是冲动型的,但是购买一箱可口可乐的需求是计划性的。用户暂时喝不到这个可乐,但是接下来的一周时间用户都不用出门买了。

双11看到5折预售的价格立马预定,虽然要20天之后才发货,这也属于计划型购买行为。为了拥有一个购买的资格,用户选择了等待。

一线城市购买生鲜,是冲动性购买行为,是低频非规律性需求。周一下班早了,中秋节放松一下,朋友生日想吃亲手做的西红柿炒鸡蛋,这是驱动力,所以1小时配送是刚需。

而在二三线城市却“可以”不是,二三线城市,购买生鲜是高频规律性需求。每天都要做饭,不做饭老婆孩子还有狗都没饭吃。需求的规律性和高频,导致生鲜在二三线城市快速送达不是重要的。重要不是快速送达,准时即可。二三线城市可以通过引导,将用户变为计划型购买。

二三线城市的社区生鲜,可以放弃1小时送达。用户可以提前一天预约,隔日送达。虽然时效延迟,但是用户并无明显感应。虽然,这需要一段时间的教育市场。

姜太公公小结:社区生鲜如何降低损耗率呢?利用二三线城市的需求特点,将用户行为改变成计划性购买行为,后续会发展为C2B 隔天定制模式,或基于社区社交场景的拼团等。

小结

社区生鲜如何成为品类杀手?

  1. 抢占品类:“二三线城市”用户心智中品牌空缺,不抢留着孵小鸡嘛?
  2. 拥有杀手锏:社区生鲜可以将“二三线城市”的冲动型购买行为转为计划型行为,降低商品损耗率,解决行业痛点。

“品类杀手”制造方式二:一个公司占了大心智抽屉?拆!

适用场景:很多公司在心智中占据了一个大抽屉。比如淘宝是买买买,任何商品都可以在淘宝买到。比如美团是吃喝玩乐,任何本地生活服务都可以在上面找到。

这对于创业者是一个机会,从大品类中摘一个小品类,把它做到专精,就可以霸占这个小品类。

case1:蜜芽贝贝,母婴电商为什么可以崛起?

蜜芽贝贝等电商,从备孕生产,到养娃,为妈妈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因为专精,从大众的消费品中抢占了母婴用品这一个小的类目。

case2:头条那么猛?36kr那么猛?自媒体小号都不活了么?

并没有,姜太公公依然亢奋的笔耕不辍任劳任怨呕心沥血,理想在碧海蓝天~

8吨重的大象不能挖鼻孔,但是70kg的人却做的很溜——姜太公公

把大分类拆成小分类,然后占据小品类,真的可以制造风口么?

我们看下“二手书”如何通过塑造“品类杀手”,成为创业者心中的2018年当红炸子鸡。

二手书又火了?

如何买纸质书?2017年当当,亚马逊,2018年多抓鱼。

在淘宝,京东等各类电商软件各霸一方的时候,怎么会想到竞争对手拼多多竟然萌芽于社交软件。

同样的场景,出现在了二手交易这个领域。已经占据市场份额90%的闲鱼和转转,怎会想到微信中,各种二手书电商扎堆在2018年纷纷兴起。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马克·吐温

二手书“品类杀手”——品类是什么?

二手书抢了谁的饭碗呢?闲鱼和转转。

想到闲鱼,你会想到哪些品类呢?二手3C,二手大家电,二手衣服,二手健身卡……

停!all = none

这种繁琐的品类的认知等于没有认知。这对于新入场者来说是一个机会。如果可以把其中一个小品类做到精,就可以霸占用户的一部分心智。

分量不在多,占有即优势。

姜太公公小结:二手书品类创业者,分了闲鱼和转转的一杯羹。林子大了,随便砍几棵树,都够烧一个冬天了。

二手书“品类杀手”——杀手锏是什么?

1. 全行业痛点

二手行业的痛点来自于供给端 ,也就是二手卖家。C端的二手卖家,并不追求盈利最大化而是亏损最小化。

(1)二手卖家没有扩大商品数量的意愿和能力,大部分商品为孤品

淘宝是纯粹的C2C么?其实是小B to C。小B是在商业目的驱动下,会尽量保障自己盈利最大化。为了追求高利润,小B会尽量保证商品数量充足。

而二手的C2C,商家的物品很少。一个卖家如果有二手手机1个,二手《追风筝的人》1个,二手电视1个,已经算是大V了。

(2)二手卖家没有定价的能力

二手卖家定价会受到禀赋效应的影响,因为是出卖已经拥有的商品,在出卖商品的时候会因为“厌恶损失”而索要过高的价格。这就好像女神可能对一个宅男毫无感觉,但是如果宅男追了女神八年,然后离开了。女神心理会因为“厌恶损失”而产生波澜(别多想,不会嫁给你,人家就是一个波澜)

同时有部分二手卖家持有赶紧卖了吧我的天真是占地方的心态(哈哈哈这一句是我在胡说八道的),导致了市场整体价格环境的混乱。

禀赋效应: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Richard Thaler(1980)提出的。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百度百科

总之,二手卖家出售的商品为孤品,且二手卖家定价难是全行业的痛点。

2. 二手书品类杀手锏:用标品解决孤品和定价难的问题

简单介绍一下标品和非标品。是否有具体的功能参数,是标品和非标品区分的重要依据。

  • 标品类:书籍,3C数码,家电等有具体的功能参数的都属于标品。比如说,卖苹果手机的,只有iphone6、6s、7等型号,每个型号底下又有16G、32G等不同的子型号。
  • 非标品类:就是没有明确的型号的区分。比如说服装,有男装、女装、童装,有不同风格的款式,根据季节还有不可类型的服饰,没有明确的型号类别。非标品千奇百怪,无法衡量。下图这三个长得一模一样的T恤,如果仔细研究,可以发现100个不同的地方。

图书是标品。标品可以解决二手行业的痛点。

多抓鱼的二手生意有两个重点:

统一回收:将C2C模式改变成C2B2C的模式。也就是说,你不是卖二手书给用户了。而是卖二手书给多抓鱼,多抓鱼负责二手书的汇总和分类。多抓鱼并不是什么书都收,回收的书大部分为畅销的社科书籍。因为限制了品类,回收书的品种集中,解决了孤品的问题

智能定价:根据书籍的供求关系智能定价。如果一本书供大于求,它就会慢慢降价,然后变成一折书或者不收了。如果是供求比较均衡的书,通常3折收,如果书质量很好,而且比较稀缺的话,会5折收购。

姜太公公小结:利用二手书的标品特点,解决了全行业的定价难和孤品的问题。

小结

二手书如何成为品类杀手?

  1. 抢占品类:闲鱼&转转的大品类中分一份
  2. 拥有杀手锏:用标品解决孤品和定价难的问题,解决行业痛点。

“品类杀手”制造方式三:心智抽屉不够大?扩

适用场景:如果很幸运的,你占据了用户心中的一个品类。成为了品类杀手。但是你的盈利额不够你养活一家公司,你挣的钱太少了。

怎么办?扩大抽屉。

case1:冷酸灵牙膏:天花板就2个亿

冷酸灵牙膏,因为占据了抗过敏品类而成为一个地位稳固的牙膏品牌,但是冷酸灵的销售额始终在2亿元左右徘徊,还有下滑的趋势。冷酸灵的问题不是出在品牌上,而是出在品类上。冷酸灵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扩张品类空间。“抗过敏”是一个专业用语,消费者不清楚什么症状属于牙齿过敏,冷酸灵应该不断教育用户,什么是牙齿过敏的症状,什么时候应该用冷酸灵。

身为品类的代表和领导者,品牌必须承担起教育和推广品类的责任,才能在品类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回报。

一个领先的品牌应该推动品类的发展,而不是品牌。

case2:京东凭借卖3C数码起家,随后品类扩张到全部的品类,宣战淘宝。如果京东依旧只卖3C,那么京东的影响力一定会大大削弱。强哥也不用上头条了……

如果你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是10%,那你要做的是提高你的占有率。打败竞争者,从蛋糕中分出更大的一块儿。

如果你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是90%,那你要做的就是扩大你的市场。当你已经行业领先之后,提高市场占有率更难。从90%提高到95%,和从10%提高到15%,之间的难度不是一个量级的。此时,你需要的是做大你的蛋糕。

“品类杀手”如何扩张,我们来看下绝味鸭脖。

小卤味,大生意

坐火车看球赛吃鸭脖,你会想到哪个品牌呢?绝味鸭脖和周黑鸭。

这两个品牌成功的霸占了用户对于卤制品的认知,成为品类杀手。

2010年到2020年,10年的时间,中国卤制品行业规模翻了6倍。绝味鸭脖无疑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绝味鸭脖现在卖什么?鸭脖,鸭肠,鸭架,鸭舌等一切和鸭有关的东西。和肯德基的定位很像,一切和鸡有关的东西。

如何从鸭脖品类扩展到“一切和鸭有关的”品类,甚至到毛豆?

读完此文,你就会了解和品类扩张的秘密。

绝味鸭脖的品类扩张哲学

绝味鸭脖的竞品是周黑鸭么?不是,是所有的零食品类。

在京东搜索零食,以“A”开头品牌就有75个。粗略估计,整体品牌数量预计3000个。

用户嘴巴寂寞的时候,3000个零食品牌嗷嗷待哺。

后宫佳丽3000,皇帝的待遇不过如此。成为宠妃?不是做好自己,而是干死别人。

绝味鸭脖也是同样的道理。

很多企业甚至不清楚自己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谁。“劳斯莱斯的对手很有可能是其他的奢侈品,而非其他的汽车品牌——德鲁克

如何在零食品类中获胜?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作为领先者的绝味鸭脖如何不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我们看下零食品类的行业特点。把所有的消费品分成四类,鸭脖是属于“便利品”这一个分类的。便利品,是指用户频繁购买或者随时购买的商品。用户购买时候不怎么用脑子的产品,可以归为这一类。

用户购买便利品的购买行为是相同的么?让我们看下同样属于便利品的“饼干”和“盐”。

“饼干”的购买行为:买饼干会忠诚于某一个品牌么?不会的,饼干的选择性太多了。苏打饼干、巧克力饼干、奥利奥等数不胜数。就算你喜欢苏打饼干,那芥末味、香葱味等等口味选择也是眼花缭乱。所以“饼干”类的产品,品类的多样性至关重要。因为用户总是try一下不同的。

“盐”的购买行为:买盐会忠诚于某一个品牌么?大部分是忠诚的。并且根本意识不到你在忠诚。盐的差异性不是很大,买习惯了,基本都是到超市直接拿一袋儿。

用户购买零食的行为,其实和购买饼干很像。信誓旦旦要买绝味鸭脖的用户,可能看到路边的正新鸡排就走不动了。

因为用户的购买行为是“饼干”类的,只卖一种饼干,风险极大。

这也是为什么从鸭脖品类扩展到“一切和鸭有关的东西”品类。

姜太公公小结:绝味鸭脖的品类扩张可以提高市场规模,并且抵御零食中激烈的市场竞争。

Wait!有坑!

顺便再提示品类扩张的一个“坑”。

跨过去了,是一个坑,跨不过去,是一个坟。

看下下图 ,绝味鸭脖的品类扩张是下图的“正确做法”。可很多人都学习成了“错误做法”。

正确做法:先把你的品类聚焦,在用户心智中抢下一个位置,然后再扩张

美国的每一个小城镇都会有一个咖啡店,在大城市,每隔一个街区就会有一家咖啡店。在一家咖啡店里你会发现哪些吃的呢?早餐,午餐,晚餐,烙饼,松饼,热狗……霍华德开了一家咖啡专营店,收缩品类,只卖咖啡,这就是星巴克虽然现在星巴克推出了各种饼,蛋糕,甚至卖杯子,但建立在已经抢占了用户心智的基础上。先聚焦,再扩张。

错误做法:在用户心智中没有位置,就瞎扩。这不是扩张,这是低效率的复制。

还是上面的例子,错误做法就是在大量的同质化竞争中盲目扩张品类。也就是说,在还没有成为星巴克之前,你就开始卖杯子了。

用户不买账的。

请注意,品类扩张是成功者的徽章,而不是成功的手段。

富人穿好的,带好表,开劳斯莱斯。但是穿好的,带好表,开劳斯莱斯,并不会让你变成富人。

小结

绝味鸭脖如何成为品类杀手?

  1. 适度的品类扩张,一个领先的品牌应该推动品类的发展,而不是品牌。
  2. “饼干”类的购买的购买行为,需要适度的扩张。不再卖一种饼干,卖多种饼干,从而抵御竞争。

写在最后

本文解析了3种成为“品类杀手”的方式,并分析如何通过“品类杀手”塑造风口。

这篇文章写了20+小时,感谢你能读完。

 

作者:姜太公公,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姜太公公(grandpa_jiang)

]]>
青瓜早报:美商务部对中兴通讯暂时部分解禁;抖音小程序上线首日即暂停服务… //www.f-o-p.com/89018.html Wed, 04 Jul 2018 01:15:51 +0000 //www.f-o-p.com/?p=89018
早安艾瑞巴蒂,一起来看今天的早报…

一、头条:中兴喜与忧

1、中兴回应“破产”为假消息 高层换血并做恢复经营预案

近来有传闻称,中兴将宣布破产,其核心资产及业务将被中国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设的烽火科技收购。对于此传闻,烽火科技旗下上市公司烽火通讯和中兴方面均予以否认,称此为“假消息”。自6月12日,与美国签署和解协议以来,中兴加快公司恢复的步伐,完成高层董事更迭,并做了恢复经营预案。

2、美商务部对中兴通讯出口禁令暂时部分解禁

美国东部时间7月2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暂时、部分解除对中兴通讯公司的出口禁售令。公告称:从公告发布之日起至8月1日,在有限条件下解除对中兴通讯公司的出口禁令。

3、中兴对Maxell侵权案败诉,需赔4330万美元

香港媒体报道称,中兴旗下智能手机和平板计算机产品的无线设备,早前被日资电子公司Maxell控告专利侵权,双方在美国德州特克萨卡纳市展开诉讼,最终陪审团认定中兴通讯故意侵权,中兴被令向Maxell支付433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9亿元)。

二、国内新闻

3、蚂蚁金服斥资近1亿美元投资雪球陈一舟减持

蚂蚁金服近日斥资近1亿美元投资了社交投资网站雪球,交易将于近期完成交割。陈一舟旗下人人公司在此次交易中有大幅减持,但仍保留了少量雪球的股权。据知情人士透露,此轮融资中雪球的估值约为4到5亿美元。对此,蚂蚁金服与雪球双方均不予置评。

4、疑似李笑来揭币圈黑幕录音曝光:拿网红与概念炒作骗散户口袋钱

今日早间,一段疑似“币圈首富”李笑来的谈话录音被曝光,这段谈话内容涉及众多区块链项目以及币圈人物,包括老猫、neo、以太坊、Ripple、易理华、罗振宇、孙宇晨、赵长鹏等。

5、抖音上线“抖音好友”微信小程序 首日即暂停服务

今日抖音在微信上线名为“抖音好友”的小程序,用户可利用此小程序查看群中使用抖音的好友。目前,该小程序因“涉嫌违反用户数据使用服务”,已暂停服务。

6、腾讯回应抖音小程序被暂停服务:存在威胁用户数据隐私安全的风险

腾讯回复称:“该帐号所发布的服务涉嫌违反《微信小程序平台运营规范》中用户隐私和数据规范,存在威胁用户数据隐私安全的风险,目前已被下线处理。相关违规小程序若修正了相关违规内容或行为后,可重新发布服务;微信官方进行审核后,如已合规且不存在其他违规行为,即可恢复上线。”

7、好未来回应浑水第二份做空报告:基于错误猜想和假设

今日,浑水发布了针对好未来的第二份做空报告。浑水称,好未来在2015年收购“励步英语”时虚报了90%甚至175%的递延收入,从而夸大了2017财年的利润。好未来今日在一份声明中回应称:“与6月份的首份做空报告一样,浑水额外的指控仍是基于错误的猜想和假设。我们承诺将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继续专注于公司的业务战略,完善产品和服务,维持较高的用户满意度。”

8、浑水:将好未来欺诈后果量化,第三份报告待出

浑水创始人Carson Block表示:“做空当天股价走势,不能说明问题。”Carson Block称,在两周之内会发出的第三份报告,将不会像前两份一样将欺诈后果量化,而关于好未来核心业务“培优”的内容何时出现,团队还没有决定。

9、沪江教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去年收入达5.55亿元

互联网教育平台沪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向香港交易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根据据招股书,沪江教育2017年收入达到5.55亿元人民币。截至2017年12月31日,沪江教育拥有约1.7亿用户。于往绩记录期间,沪江教育的收益2015年为人民币1.84亿元,2016年为人民币3.39亿元,2017为人民币5.55亿元。2015年至2017年复合年增长率为73.3%。

10、李志诉腾讯《明日之子》侵权 索赔300万

7月3日,音乐人李志@南京李志 微博发长文诉《明日之子》第二季未经授权翻唱了自己及其他音乐人的歌曲,并提及年初毛不易在《明日之子》全国巡演时也曾未经授权进行翻唱。就此,李志表示将诉至法庭,索赔300万,这并非李志首次被侵权。

11、腾讯游戏试运行新机制升级优化:累计金额改为近30天

腾讯公司对之前发布的腾讯游戏试运行新机制进行了升级优化:将单日累计超500元改为近30天内累计消费达500元,希望通过服务细节上的优化,来尽可能扩大服务覆盖群体,帮助更多家长更早地发现疑似未成年人消费行为。

12、香港信报:小米一手中签率100%

香港首只“同股不同权”新股小米上周四截止认购。市场消息透露,小米一手中签率100%,逾2.5万人申请一手;至于获分派2手有1.5万人,认购9手稳获2手。至于B组的大户方面,最大一张飞为认购1000万股,获分97.2万股,即4860手。小米将于7月9日挂牌。

13、消息称蜜芽本月港交所交表,年底前香港上市

自媒体IPO早知道”消息,蜜芽将于本月在港交所交表,年底前在香港正式上市,目标市值50亿美元。以进口母婴品牌限时特卖商城切入,蜜芽希望打造简单、放心、有趣的母婴购物体验,成为中国最大的母婴平台。

14、“网传马云数亿豪宅”是假的!自媒体已公开致歉

日前,两家微信公众号“企业家谋略”和“老板思维精选”运营方就造谣、传播“马云数亿豪宅”公开致歉:文章内容纯属子虚乌有的捏造,为博取眼球和转发,特向马云、阿里巴巴及公众真诚道歉。

三、国际新闻

15、iOS 12再透露玄机 新iPad将支持Face ID面部识别

开发者发现苹果在iOS 12 beta版中提供可在iPad上部署的AvatarKit框架,这意味着新iPad将支持Face ID。上个月,人们已在iOS 12中发现iPad将支持Face ID的证据,即在iOS中iPad的手势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加类似于iPhone X的操作。

16、多家投行唱衰特斯拉Model 3实现产量目标无济于事

虽然特斯拉Model 3电动汽车实现了每周生产5000辆的目标,但华尔街似乎并不看好特斯拉的财务状况和需求趋势。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交付了40740辆汽车,低于华尔街分析师平均预期的约51000辆。

17、三星手机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向联系人发送照片

据外媒消息,三星智能手机在未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将用户照片发送给他们的联系人。这个问题似乎正在影响 Galaxy S9和 Galaxy Note 8的用户。三星声明称,表示已对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发现没有软件或硬件问题。

18、今年上半年7.61亿美元数字加密货币被盗 为去年3倍

美国数字加密货币安全公司CipherTrace今日发布报告称,今年上半年全球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频繁遭到黑客攻击。 报告显示,今年前六个月,全球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共有价值7.61亿美元的数字加密货币被黑客窃取。相比之下, 整个2017年的损失额也不过2.66亿美元。

19、谷歌云服务COO已在供职不到一年后离职

谷歌旗下云服务Google Cloud首席运营官(COO)黛安·布莱恩特已在供职不到一年后离职。布莱恩特曾在英特尔供职25年以上,最近的职务是负责领导该公司旗下数据中心集团。英特尔CEO科再奇在6月因与一名职员发生不正当关系而突然离职,当时有分析师猜测布莱恩特是可能的继任人之一。

20、苹果挖来BBC电影公司老兵负责国际内容业务

BBC电影公司老兵乔·奥本海默将加入苹果国际开发团队,向该公司欧洲创意总监杰伊·亨特汇报工作。苹果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大原创内容的制作力度,亨特跳槽苹果之前担任Channel 4内容总监。澳门海默将加入亨特在伦敦的创意团队。他曾经在BBC电影公司工作20年,总共负责过50多个项目。

今日思想质量是维护顾客忠诚的最好保证。

——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

 

作者:静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i黑马

]]>
拼多多是如何深度挖掘微信用户数量的? //www.f-o-p.com/88322.html Thu, 28 Jun 2018 07:22:33 +0000 //www.f-o-p.com/?p=88322

拼多多更加注重对“人”的理解,依托于微信的海量用户,通过“人”分享和推荐商品,再通过商品找到合适的“人”,既用低成本快速获取大量用户,又减少了用户做决策的时间。

自九十年代电子商务在中国萌芽,2003年淘宝成立,中国电商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阿里京东在综合电商领域争霸称强,传统企业如苏宁国美等通过数字化的发展不断在电商领域开疆拓土,垂直电商如聚美优品、蜜芽宝贝等在细分领域凭着深耕细作割据一方。在现有电商格局下,几乎每一个领域都是饱和的。同时,伴随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触顶和流量获取越来越贵,电商领域竞争突围越来越难,似乎完全没有蹊径。

2017年,当整个行业聚焦新零售还在探讨各种可能的突破模式时,才成立2年的拼多多以迅速崛起之姿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2017年12月拼多多用户突破3亿位居第3, 仅次于淘宝和京东;2018年1月,拼多多GMV超过400亿。起于无声,听闻之时已是不容忽视的巨头。

拼多多称自己是C2B模式的社交电商平台:

  • 一方面将“电商“与“社交”进行深度融合,用户通过参与或者发起和家人、朋友等的拼团,用优惠的价格购买商品;
  • 另一方面平台通过迅速聚合的大量需求,反向推动上游供给侧生产流通。在拼多多构建的拼团世界里,社交分享是其核心。

当一个用户选择了一款商品后向好友发送拼单邀请,拼单成功后主动发起者能以低价购买到商品,被动参与到拼单的人增加了非目的性购物的机会。 在这样的模式下,拼多多借助于微信海量活跃用户和低价爆款产品的吸引,实现了快速的传播与裂变。

图1:C2B社交电商模式

1. 传统电商逻辑

  • 通过营销和促销获得新用户,将流量转化为订单;
  • 建立流畅的购物体验和提供优质商品与服务,实现用户留存和复购;
  • 运用商品和内容的推荐和搜索机制,方便用户快速找到心仪的商品;
  • 吸引商家入驻,提供新的渠道销售商品,实现多方共赢(针对平台类电商);
  • 构建/提升仓储物流能力;
  • 通过数据运营反复验证并优化以上几点。

在这样的逻辑下,两个问题凸显:

  • 一是电商平台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
  • 二是由于服务范围的需要品类不断扩充,这在某种程度上使用户迷失在海量商品的搜索和选择中,购买决策时间延长。

2. 拼多多的逻辑

拼多多则另辟蹊径:

  • 以分享为主要切入口, 通过“拼团”的形式在社交平台上迅速扩散;
  • 社交属性和高性价比激发了非刚性购物需求;
  • 以商品分享推荐为主,推出低价和爆款商品,用商品去寻找合适的人;
  • 在传统的购物流程中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形成一种共享式购物体验;
  • 通过拼团打造规模效应,将有大量货物的商家/厂商与用户连接,实现资源均衡。

拼多多更加注重对“人”的理解,依托于微信的海量用户,通过“人”分享和推荐商品,再通过商品找到合适的“人”,既用低成本快速获取大量用户,又减少了用户做决策的时间。

图2:拼多多的商业逻辑分析

3. 拼多多的核心场景

拼多多的核心用户场景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 直接去拼单:发现符合心意的商品后,发起拼单;
  • 参与拼单:通过分享或浏览信息发现合适商品后,参与拼单;
  • 砍价免费拿:邀请微信好友帮忙砍价;
  • 单独购买:不参与拼团单独购买,单独购买价格高于拼团价格。

在大部分应用场景下,拼多多都包含着邀请或分享的环节,做到了对微信用户数量和用户关系的深度挖掘。                                                                                                                               

图3:拼单用户动线

虽然低价和拼团是电商常用方式,但拼多多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更有针对性的用户群体,并且关注用户的体验和感受。

  • 通过低价模式瞄准三、四线城市的已婚女性,洞察到她们需要更高性价比的商品,让她们在碎片时间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拼团;
  • 营造“小确幸“的感觉,并将这种”小确幸“的感觉分享给她们的亲人和朋友,一起购买低价适用的商品;
  • 超低价降低了用户的心里预期,形成了“买到就是赚到”的感觉;,并且由于低价的吸引,一部分用户还会继续在拼多多上购物。

4. 拼多多的运营模式

拼多多从2015年9月成立至今,平台已经从探索期过渡到了增长期,在探索期和增长期采用了不同的运营模式。

图4:平台生命周期(数据来自拼多多官网和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4.1 平台探索期

  • 战略定位:锁定 “社交电商”,并将目标人群定位为对价格敏感的人群,解决用户如何购买到高性价比商品的问题;
  • 品类:此阶段推出的商品以生鲜和用户高频购买的生活性必需品为主,商品本身性价比的重要性大于品牌内容;
  • 运营:运营广告和营销投入集中于招商入驻和后端产业链上;用户端主要借势于微信小程序的影响和微信海量活跃用户,通过微信推荐分享和低价爆款不断为平台引流,并借助围绕低价与分享展开的营销留存用户。

4.2 平台增长期

经过探索期对于“社交电商”的验证和蓄力后,逐渐将目标人群范围扩大到全网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并实现了全品类运营,满足用户“想要的都可以拼着买”的需求。

在用户端的运营策略也开始转变:

一方面在营销推广方面不断发力,在一线城市的地铁和公交站投放广告、赞助热播的综艺和影视剧,于此同时 “神曲”《拼多多》也变得耳熟能详,自此拼多多不仅仅是只存在家人/朋友聊天里的商品分享和一起砍价,而是彻底走进了大众视野。

另一方面,拼多多开始更加注重用户口碑和树立正面的平台形象,持续增大商品打假力度和优化售后服务,并逐渐将从微信获得的用户导流到自身App端。

5. 拼多多的启示

图5:拼多多的明道、优术与取势

5.1 明道:回归零售本质,关注“人” 的体验,激发潜在需求

在零售三要素“人”、“货”、“场”中,传统零售通常更加关注“货”和“场”,主要围绕着如何扩大生产力生产更多的产品,如何找到更多的渠道进行销售,而往往忽略了实际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关注“人”的体验,激发潜在需求,意味着:

  • 深刻洞察用户的需求以及需求背后的情感体验。例如拼多多瞄准了对价格敏感的人群,既满足了他们低价购买商品的需求,又满足了用很便宜的价格购买到实用商品的“小确幸” 和“买到就赚到”的感觉。
  • 借助数字化技术建立多元和高效的连接用户方式,及时捕捉用户信息和感知消费需求,并建立起跨越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消费场景,不断激发和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例如苏宁推出的“智能小biu”产品,它是一款人工智能音响,用户通过语音指示即可直接在苏宁易购电商网站上下订单和查询快递。苏宁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将用户与其强大的零售资源相连通,既简化了用户的购物流程,又为苏宁自身提供了更多零售入口。

5.2 取势:消费升级趋势下,打造精细化运营

中国社会的多元化状态,造成了消费的结构化分层:或从“无处可买”到“价格敏感”、或从“价格敏感”到追求“品质与体验”、或从追求“品质与体验” 到追求“简约健康”等等,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需要采取不同的运营策略。从整体上看,高线级城市居民追求高品质、注重消费体验,愿意为建立在产品本身价值之上的品牌溢价和情感价值买单,低线级城市仍处在价格敏感和“够用就行“阶段,这部分人群的需求往往被主流企业和平台忽略。拼多多正好抓住了契机,在阿里、京东、网易等电商龙头近年来纷纷向中高端消费市场发力时,拼多多以价格优势强占了低线级城市市场,同时也满足了低线级城市居民的“消费升级”。

消费的结构化分级带来了同一领域更多的细分用户群体,传统零售企业需要审时度势,在用户运营端深耕细作:

  • 从宏观策略层面,根据平台定位甄选目标用户群体,并持续监测和评估平台定位与目标用户群体的匹配程度,不断审视和优化连接用户的方式,以期达到将最有效和最具吸引力的信息传递给最需要或最有可能购买的用户;
  • 从具体执行层面,通过数据赋能用户运营,将用户的决策节点(认知-兴趣-购买-复购)与用户自身的特点(用户信息、兴趣偏好、购买能力等)进行关联,最终以更高效、更智能化的方式连接用户并帮助用户做决策 。相似的还有沃尔玛的WMX(Walmart Exchange)广告平台,既可以在用户通过各个渠道进入沃尔玛时,借助对用户的背景信息、消费习惯等的分析,提供精准的商品广告;也可以在特定商品的推广中,根据用户背景信息选取合适的用户作为受众,制作广告并投放到选定的渠道上。

5.3 优术: 广泛融合与创新,打通商业链路

通过不断革新的数字化技术,驱动融合与创新,零售企业一方面可以在消费前端最大限度地触达、理解、服务用户,另一方面深入到供应链后端,提升产业链整体的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

  • 渠道与资源整合,将不同渠道(线上、线下)、不同终端(PC、移动端、智能终端、VR等)深度融合与打通,在捕捉用户信息 、商品和内容、营销与促销、订单与支付等环节协同配合,构造数字化全渠道体验,比如盒马鲜生、永辉超级物种等;
  • 深入到供应链后端,通过对用户的洞察和对需求的大量汇集,反向推动生产环节,使生产不再是批量化闭门设计,而是以需求为驱动力并且可以快速响应市场的有计划生产,在拼多多上一部分商品通过“定制化生产+压缩供应链”来降低成本,既为用户提供了低价商品,又提升了整个供应链效率。

 

作者:柳思嘉,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ThoughtWorks

]]>
青瓜早报:传美团今日递交IPO申请;百度聘papi酱为首席内容官… //www.f-o-p.com/87369.html //www.f-o-p.com/87369.html#respond Fri, 22 Jun 2018 01:27:58 +0000 //www.f-o-p.com/?p=87369

一、头条:小米集团正式路演

1.小米香港投资者路演爆满,估值争议仍是焦点

今天小米集团正式路演,来自香港各家机构的投资者挤满了会议厅,约有超过300人参加了此次投资者推介会。但在会后多数投资者都表示,尽管小米估值已经比原来的市场传闻略低,但仍然偏贵,很多投资者对于是否会投资仍持观望态度。

2.7家基石投资者全部签约认购小米,均接受700亿美元的上限估值

包括高通、中国移动、顺丰、中投中财、国开装备、保利、招商局的7家基石投资者已经全部签约认购小米,均接受700亿美元的上限估值。今日的小米香港投资者见面会现场非常火爆,就目前下单意向来看,小米已大幅超募。

3.雷军:小米估值应为腾讯乘苹果

小米创始人雷军对备受争议的估值问题回应称,“我不care小米是不是互联网公司。很多人问我到底是给小米腾讯的估值还是苹果的估值,我说我要腾讯乘苹果的估值,因为小米是全能型的”。雷军说,“这次550亿美元的定价,就是我也不想开价了,你们随便开吧。总不至于连550亿美元都不值吧?”

@如颖随锋:雷老板说话还是相对谨慎的,执行的好……

@张大峰:加油

二、国内新闻

4.美团点评今日提交IPO? 公司不予置评

继小米之后,最近有消息称,美团点评赴港上市的时间表也要确定了:美团点评将于6月22日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不过对于提交IPO申请一事,美团点评方面却相对谨慎,其有关负责人在回应时表示:“对于市场传闻不予置评。”

5. 腾讯高管:近几年内拟将广告收入提升至腾讯总收入的30%-40%

腾讯公司一位主管广告业务的核心高管透露,近几年内,腾讯计划将广告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提升至三到四成。但他亦同时强调,希望将这一占比控制在50%以下,以维护消费者体验。

6.同程艺龙赴港递交招股书启动IPO,腾讯为最大股东

同程艺龙赴港递交招股书,正式启动IPO计划。招股书显示腾讯为同程艺龙最大股东,持股持股比例为24.9%;携程为第二大股东,持有43,723,978股,持股比例22.88%。

7.同程艺龙在港提交招股书:2017年合计营收52.26亿元

同程艺龙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2017年,同程艺龙合计营收52.26亿元,年度利润为6.85亿元。其中,艺龙集团2017年实现收入25.19亿元,年度利润为1.94亿元,同程线上业务实现收入27.07亿元,年度利润为4.91亿元。

 

8.传云锋基金参与今日头条融资 抖音独立融资

传今日头条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估值或达350亿美元,云锋基金正在接洽,另外,抖音正在独立融资,估值在80亿-100亿美金之间,今日头条对此回应称,此为假消息。

9.搜狗搜索“磁力”显示大量涉黄视频,腾讯:已收到举报

近日在腾讯官网上的搜狗搜索引擎中输入“磁力”两字,搜索结果中排在首位为“BT樱桃-磁力链接搜索引擎”,在这一网站内无论搜索“游戏”还是“科技”,搜索结果大部分为涉黄视频网站链接,并且支持迅雷下载。

10.猎豹移动总裁徐鸣卸任,傅盛: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永远同行

猎豹移动发布公告称公司总裁徐鸣因个人原因于2018年7月21日起辞去总裁职务,但仍将担任公司顾问,参与猎豹业务的战略部署。

11.美团、饿了么被苏州市食药监局罚款20万

今天,苏州市食药监局对美团、饿了么两家驻苏分支机构分别做出了罚款20万元的处罚的通报,并开展责任约谈会。罚款原因是有几家无证经营的餐饮店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即在两家网络订餐平台上上线经营。

12.熊猫直播陷“资金链断裂”传言

多方爆料显示,熊猫直播,这家曾以“不差钱”形象示人的直播平台似乎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泥沼中。自今年年初起,熊猫直播的合作公会,甚至熊猫直播员工工资无法按时结算、大主播出走、员工离职等情况接连发生。

13.微信回应拼房小程序:涉嫌低俗,已下架封禁

近日有媒体报道多个拼房小程序低调上线,但很多拼房对象只限定女性,甚至暗示女性可以不用付费。对此,微信表示,“同住酒店拼房沙发客信息查询”等多款小程序及相关公众号因涉嫌低俗,违反《微信小程序平台运营规范》《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目前平台已进行下架封禁处理。

14.腾讯安全和火币网等机构发起中国区块链安全联盟

36氪讯,今日在中国区块链安全高峰论坛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腾讯安全、火币网等二十余家机构联合发起中国区块链安全联盟。联盟将着重打击一切假借区块链名义进行变相传销、诈骗等敛财行为。腾讯公司副总裁马斌表示:“再次表态,我们愿意以腾讯的身份加入到我们整个区块链的产业建设当中去,共同为中国的区块链安全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5.中兴通讯:股价连续六日跌停,无应披露未披露事项

中兴通讯6月21日晚间披露股价异动公告,公司未发现近期公共传媒报道了可能或已经对股价产生较大影响的未公开重大信息;公司、控股股东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或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项。自公司A股股票复牌以来,公司控股股东不存在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

16.深圳网信办整顿互联网金融违规交易,关闭199个非法微信公众号

近日,深圳市网信办在省网信办的指导下,持续重拳出击,依法查处网上违法违规行为,会同市金融办对腾讯公司微信产品中存在的“微盘”等互联网金融违规交易行为进行专项清理整顿。深圳市网信办称,根据网民举报线索和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的信息,指导腾讯公司依法关闭非法微信公众账号199个。

17.消息人士称跨境母婴电商蜜芽筹备香港上市,创始人否认

多个独立信源向媒体确认,此前获得多轮融资的跨境母婴电商蜜芽正在筹备香港上市。此前,也有消息源表示,蜜芽正筹备美国上市。蜜芽高管否认了筹备上市的说法,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楠说,“暂时没有计划。”

18.收东芝PC 富士康艰难转型

消息称,富士康旗下的夏普已经收购了东芝的PC业务。这是富士康在电子消费领域的又一起跨国收购,也是该公司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步。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富士康代工者的身份难以为继。虽然富士康近年来也在尝试业务创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业务能够撕下富士康身上“代工厂”的标签。

三、国际新闻

19.三星今年恐无法完成3.5亿部手机目标 在中国被冷落

韩国媒体今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三星电子今年可能无法实现其3.5亿部智能手机的销售目标。三星今年的智能手机销量目标是3.5亿部,但由于Galaxy S9销量低于预期,再加上中国市场业务低迷,该目标已经很难实现。

20.等了一年终于来了?彭博:苹果今年9月开售AirPower无线充电座

彭博社今日援引多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苹果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售AirPower无线充电座。苹果工程师原计划于今年6月推出AirPower,不过最近几个月,已经加紧了对AirPower的测试,并将其作为在办公室的主充电器。

21.美五大科技股市值3.95万亿美元,Facebook拉低平均值

据国外媒体报道,包括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内的美国五大科技股,目前的市值高达3.95万亿美元,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成了拉低平均值的那一个。按美股周三收盘时的价格,目前美国五大科技股平均市值为7911亿美元,Facebook市值比平均值低了近2064亿美元。

22.特斯拉前员工否认入侵生产系统,称Model 3产量被夸大

据Teslarati报道,前特斯拉工艺技术员马丁·特里普就该公司对他的起诉发起反击,他向媒体称,自己向外界分享数据仅仅是为了提醒投资者和公众有关特斯拉的可疑活动。在一份发送给CNN的声明中,特里普否认曾黑进特斯拉的制造操作系统,并称自己向媒体分享数据只是因为他被收集的数据吓到。

23.华尔街预计康卡斯特将提高报价竞购福克斯

21世纪福克斯在一份最新的声明中表示,迪士尼提出的收购条件,要优于通讯巨头康卡斯特在月初的收购要约。UBS分析师John Hodulik预计,康卡斯特将会提出更高加码竞购。

24.英特尔CEO辞职,预计第二财季营收超预期

据彭博, 英特尔CEO科再奇辞职,CFO Bob Swan被任命为临时CEO。英特尔预计第二财季营收约为169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163亿美元。截至目前,英特尔盘前股价涨幅超2%。

25.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设北美总部 面板工厂2020年投产

近日,据外媒报道,代工巨头富士康近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买下一栋大楼,未来这里将成为富士康北美总部所在地,主要生产LCD面板。在未来15年内,当地政府会为这家代工巨头提供30亿美元的税收补贴,预计,这家工厂将于2020年正式建成投产。

今日思想学哲学不是死记硬背那些哲学思想史的所有知识,而是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的深度独立思考之“问”和之“学”。没有谁还能年老后继续擅长学习新的复杂技能,迟滞岁月磨损的唯一办法是始终保持思考,怀抱欣喜之心学习。

 

本文作者@静静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
//www.f-o-p.com/87369.html/feed 0
《2018 年母婴 App 行业分析报告》 //www.f-o-p.com/82368.html //www.f-o-p.com/82368.html#respond Mon, 14 May 2018 02:32:20 +0000 //www.f-o-p.com/?p=82368
据第三方数据统计,预计到 2018 年年末,中国母婴家庭群体规模将达到 2.86 亿,与 2010 年相比,增长 21.2%。伴随着家庭决策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母婴家庭人群迅速扩张,母婴市场潜力巨大。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结合自身数据优势推出《2018 年母婴 App 行业分析报告》,对应用下载量、好评情况、变现能力、获得  App Store 精品推荐等维度进行分析。

前情提要
  • 母婴行业 App 数量自 2016 年井喷式增长后明显放缓,但随着市场需求(国家政策、人口红利、消费升级)的放大,依旧深受资本市场青睐。
  • 宝宝树孕育」、「儿歌多多」市场表现亮眼,分别以 1447 万、3.7 亿分别荣登 iOS、Android 市场下载量榜首。
  • 母婴行业 App 可细分为电商工具社交等分类,多位开发商旗下拥有数款不同分类产品,宝宝巴士以 28 款 App 获 7 亿用户。
  • 教育类母婴 App 变现能力最强,曾有 12 款产品进入过 iOS 畅销榜分类榜榜首。母婴产品好评度普遍较高,64.6% 以上产品好评率超过 90 %。但同质化较为严重,近两年创新产品较少。

 

1.行业概况
发展历程:2016年集中爆发

  • 根据  Qimai.cn 数据统计,母婴行业 App 自 2012 年起陆续上线应用市场,受二胎政策影响与国民消费意识的升级,在 2016 年迎来井喷期,上线 App 数量高达 96 款。
产品布局:功能垂直细分,早教产品领跑

  • 母婴行业产品细分清晰,除教育类以绝对数量优势领跑外,随着“消费升级”概念的兴起,电商类母婴 App 数量增加,并涌现出一批以海外商品为卖点的海淘母婴产品。
融资概况:市场潜力巨大

  •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作为电商类母婴 App「蜜芽」、综合类母婴      App「家长通」已到 E 轮融资,深受资本青睐。「凯叔讲故事」微信公众号起家,4 年间已进入 B 轮融资,极具潜力。
 
2.市场表现
下载量排行:宝宝树孕育成最大赢家

  • 「宝宝树孕育」作为 iOS&Android 双市场下载量大赢家,总下载量超过 3 亿。「儿歌多多」在安卓榜下载量也高达  3.7 亿,以强势姿态登上榜首。
3.创新能力
产品更新频度:迭代周期差距显著

  • 经统计发现,216 款母婴产品年平均更新次数在10 次以内。72.2% 的母婴 App 开发者难以做到每月更新,可以说是比较佛系。
  • 但也不乏勤劳的开发者,「花粉儿」自2016年7月上线以来,更新次数达 61 次。
  • 以差异化音频切入母婴市场的「凯叔讲故事」也在一年时间内,更新近 50 次,产品活力十足。
畅销榜:教育类变现能力最强

  • 据统计,样本中共有 82 款进入过畅销榜,其中教育类以 52 款,63% 的占比成为变现能力最强的分类。工具类 12 款,紧随其后。医疗仅有 1 款。
4.产品布局
开发商:「宝宝巴士」成领头羊

  • 据统计,多款母婴 App 来自统一开发商,其中「宝宝巴士」旗下共有 28  款母婴产品,产品总下载量超 7 亿,产品布局相当全面。
5.用户口碑
精品推荐:产品趋于同质化,精品项目有限

  • 据统计,近 300 款 App 中,只有 51 款曾被 App Store 推荐,占比仅 17 %。母婴类产品同质化较严重,推陈出新很有必要。
用户好评榜:产品好评率普遍较高

  • 「儿童教育爱环保」 以 99.99% 的好评率排名第一。「月子汇所」、「国际妈咪海淘母婴商城」好评率皆在 99% 以上。20 强中,「宝宝树孕育」、「怀孕管家pro 」评论数均超 10 万,好评率也高达 96 %。

本文作者@七麦研究院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
//www.f-o-p.com/82368.html/feed 0
如何写出用户痛点文案?用这4个套路! //www.f-o-p.com/76201.html //www.f-o-p.com/76201.html#respond Wed, 21 Mar 2018 08:51:35 +0000 //www.f-o-p.com/?p=76201 12

用户不是选择最好的方案,而是选择你提供的两种方案里更好的。

如何用文案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电商平台的母婴产品引流,实现直接转化

要想在杀得头破血流的母婴品类中分得一杯羹,无疑难度巨大。无论你把该平台的母婴产品说得多么天花乱坠,用户的第一反应都是:上淘宝搜一下这个产品看看。

一旦你想让用户放弃习以为常的淘宝天猫、海淘电商和各种垂直母婴电商,旧习惯的巨大力量就会给你迎头痛击。

但是,咪蒙就靠文案做到了。

咪蒙在争议性热文《每一个职场妈妈,都欠孩子一句对不起》中,利用文字、音频渲染了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没人陪伴、独自长大的可怜,充分唤起了职场妈妈读者们对孩子的浓重的愧疚心理。

妈妈们泪流满面,产生强烈的陪伴孩子的需求,而咪蒙号召着她们“给孩子买好的,上中粮我买网”,给广告主——一个低知名度的电商平台带来了不错的流量

为什么明明淘宝还是用户心智中的电商霸主,各类母婴海淘平台地位也都很稳固,但是咪蒙的文案却能让用户暂时忘却了淘宝,做出不一样的购买行为?

因为,用户的购买行为本质是选择行为——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选择解决方案。

不是选择最好的方案,而是选择比原本的默认方案更好的。

营销策略就是要思考如何给用户设计一个好的选择题,把用户的思维和注意力牢牢锁定在你设计的选择范围里,按照你设定的标准进行选择。

栗子:

一个电影院的广告文案,放在团购网站上,就要说“4D效果,身临其境”,以突出它比默认方案——其他电影院的优势;

如果放在商超中心的广告牌上,就要说“逛街累了,不如看个电影”。以突出它和默认方案——商超里的美容院、咖啡厅等休闲场所的区别。

记住,用户不是选择最好的方案,而是选择你提供的两种方案里更好的

因此,为了避免广告主(中粮我买网)和淘宝的直接竞争,咪蒙用文字围起了一个密闭的电影院,用带有强烈情感暗示的情节,强行催泪,然后再给读者们贴心地递上了纸巾——一个用“买买买”来弥补愧疚的方案。

一段长长的文案,成功把用户心中原本的选择题“在什么平台上给孩子买东西”:

变成了选择题“要怎么补偿孩子”:

在这个瞬间,读者们放弃了考虑[淘宝/网易考拉/蜜芽]的相对优势,心里想的是——“多想陪伴孩子,但是放弃事业是不可能的。唉,只好按照咪蒙的推荐买点东西补偿一下了”。

“不知名电商”的解决方案不能战胜默认方案“淘宝”,但“放弃事业”的方案,可行性明显比“买东西补偿孩子”要低得多。

在文案中针对用户不同类型的默认方案,把用户拽到一个你占据优势的赛场,巧妙使用不同的说服技巧,会给你的文案带来意想不到的转化效果。

如何在文案中给用户设计一个好的选择题,让用户按照你给定的标准进行方案选择呢?

一、传统说服文案:直怼竞品的痛点文案

直接针对关键竞争对手的固有劣势,突出自身产品的优势,是比较传统的痛点文案套路。

此时,文案给用户选择的“默认方案”是你的直接竞品。

这时的选择题,是“直接竞品  VS  你的方案”,选择标准是“有否拥有你产品的优势”。

栗子

神州专车图片)

神州专车:直接打击uber安全性劣势,最初输了舆论,但长远来看,成功把uber拖入了自己的优势战场。

(ofo图片)

ofo小黄车:直接攻击摩拜笨重难骑的劣势,强调了自身轻松好骑的优势。

二、跨级说服文案:成为默认方案的低门槛替代

当你的产品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优势,不足够让用户在某个场景下放弃竞品而选择你时,可以选择跨级说服文案。

比如夜深人静的场景下,女性一般会选择主打安全的神舟专车,放弃便宜的滴滴Uber;

在骑较远路线的场景下,女性一般会选择主打轻松的ofo,放弃摩拜。

也就是说,你的用户在使用你的竞品时,你没有足够的筹码击中用户的痛点,改变用户的选择时,你可以向用户另外提出一个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建议。

栗子

理财文案图片)

前段时间大火的、伪装成某平台理财产品的“扎心系列”海报,通过一系列露骨的文案,对依旧在大城市职场奋斗的中低收入群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负面性剖白,在引发一定的共鸣的同时,也引来了纷纷扰扰的议论和抨击。

这个理财产品相对于同类型理财产品没有明显的的优势,用户在“其他高收益理财产品  VS  广告主的理财产品”中并没有必须选你的理由,因此,应该换一个建议。

这个文案虽然用着一系列唤起用户焦虑和恐惧的话术,但本质是向用户提出一个“要改善经济状况”的建议。

这个建议的默认首选方案——“努力工作,好好赚钱”,门槛是如此之高,所以海报中顺势提出了替代方案——使用我们的高收益理财产品。

而用户并不了解其它同类型的理财产品,也懒得去了解,所以这个文案跨级成功,成为替代性的首选方案。

当然,如果该文案的目的是促进转化,作为一个高决策成本的产品,还要解决信任问题(这也是该文案为什么要借助支付宝的名义)、风险问题、使用门槛问题等等,才能真正消除用户的认知阻碍因素。

但如果该文案的目的是增加产品的曝光,增进用户对产品的理解和关注,那么基本算是成功了。

--栗子结束--

一般来说,在说服链条中,给用户提供的的建议越能切中用户最本质、最深切的需求,就越贴合用户的情感,越能让用户产生缺乏感。

比如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要过有品质的生活”,“不要活得一成不变”,“要做最美的自己”,对于父母来说,就是“要多陪伴孩子”,“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这些建议是用户心中常年的痛点,人性中比较本质的需求,一说就灵,一挑逗就心动。

但是与此同时,提出这些本质性的建议,即使用户因此产生了缺乏感,也很难让他们选择你的方案。因为用于满足人性本质需求的产品太多了——市面上98%的产品,都是满足“过更好的生活”这类本质需求。

这时,用户宝贵的注意力反而会流向占据他们心智首位的方案,也就是用户的默认方案。

但是,有一些例外。

如果由于先天或者人为的限制下,默认首选方案不会/不能被用户选择,这时候你的产品就可以成为低门槛的替代方案,剑走偏锋,跨越说服链条的层级,实现跨级打压。

也就是说,你给用户的建议中,既要包含用户本身就渴望要实现的目标,又要使你的产品替代默认方案,成为用户的首选方案。

这时的选择题,变成了“有限制的首选方案 VS  你的方案”,选择标准是“方案实现的门槛”。

聪明的文案就会利用这些“例外”,找到用户的首选方案被限制的渠道和场景。

在咪蒙的中粮文案中,通过向读者提出一个“补偿孩子”的建议,而这个建议的默认首选方案——“放弃工作多陪陪孩子”门槛太高,因此读者会转向其低门槛替代方案——上中粮买好东西给孩子。

因为“上哪个平台给孩子买东西”是一个低决策成本的选择行为,而咪蒙的文章又有着强大的情绪暗示和环境封闭效应,人为把淘宝/网易考拉/蜜芽等一系列母婴类竞品暂时屏蔽在用户脑海之外,实现了对中粮平台“单独评估”的效果。

使用跨级说服时,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建议要精准打中痛点;产品要成为替代默认方案的首选。

栗子

错误范例:

(优集品图片)

优集品是一家出售更有设计感和质感的家居用品电商平台,在上面,用户能挑选到没有添加剂的洗发水,更有设计感的茶杯,高颜值的烧水壶。

然而,它的slogen文案“更高品质,更好生活”向用户提出了一个过于宏大的生活建议,“生活得更好”的确是痛点,但是它的解决方案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优集品”这个方案即使再怎么低门槛,都不能完全成为替代性首选。

这是一个想要靠文案进行跨级说服失败的典型。

--栗子结束--

三、互补说服文案:向用户的其他默认方案借势

你洞察了用户的一个真实需求,用户如果要满足这个需求,必须使用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

比如,要满足“塑造更美形象”的需求,必须购买衣饰、护肤品。

但是用户为你们这些方案各自设立了不同的心理账户,包括金钱账户、时间账户。也就是说,你和其他方案不用抢夺用户有限的金钱资源和时间资源,用户选择了这个方案的同时,也可以无障碍地选择另一个方案。

衣饰和护肤品属于两个不同账户的个人开支。

你的产品和其他的默认解决方案,是互相补充、和平共处的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竞品关系。

所以,你的文案不用攻击其他默认方案的劣势,而是偷偷绑定其力量,形成组合产品。

可以利用“一致性心理”和“目标趋近效应”,让用户感觉,自己已经为实现这个目标付出了这么多,如果错过了你的产品,则之前的付出都会成为沉没成本,就会功亏一篑。

也就是在文案中让其他默认方案“搭个便车”,互相借势。

此时的选择题是“已经为这个目标付出了种种,是否继续满足这个痛点需求”。

--栗子--

一些日系杂志和微博美妆类的KOL使用这类“组合拳文案”得心应手。

日系杂志通过挂牢一个主题,如“冬日暖心装扮”,让杂志模特穿一组驼色系的衣饰,脸上画着大地色系妆容,美丽的装扮成功的激发了用户的缺乏感,以及对“冬日也要像模特一样打扮得很美”的渴望,使用户感受到了现实中自己妆容的粗糙和不尽如人意。

然后在杂志的文案中分别列出模特完成这个妆容所用到的护肤品、化妆品、化妆工具品牌,这一系列产品就成为了目标物,用户以此来消除因为对比而产生的缺乏感。这些目标物是一系列方案的组合,是帮助用户实现“精致妆容”的途径。一般来说,你的产品在帮用户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大,你在这个方案组合中被用户选择的概率就越大。

--栗子结束--

四、领导式文案:强调行业第一属性

如果你的产品方案碾压竞品方案,是行业的领导者,你的文案可以不用去攻击处于弱势的竞品,只需强调自身的优势定位,如“连续五年销量遥遥领先”、“阿芙,就是精油”、“5个小伙伴,3个用滴滴”。

相反,如果竞品文案没有针对我们的产品打出差异化需求,则会给我们的产品导流。

栗子

比如,一家新兴的旅游网站,打出了这样的文案。但即使把消费者说得心动了,愿意选择去旅行,首选方案也会是携程去哪儿、途牛,而非这个没有建立好消费者信任的新品牌。

--栗子结束--

另外,行业的领头羊有一个独有优势,就是可以到说服链条的上游,扩大品类优势,从而给自己引流。

此时的选择题是“其他品类 VS  你的品类”,选择标准是“是否拥有你的品类优势”。

栗子

例如,JEEP是消费者心中“越野车”品类的代表,在越野市场停滞不前的时候,JEEP完全可以先放弃针对其他越野品牌的广告文案,转而对消费者建议“冲破束缚,探索更大的天地”,来号召消费者放弃狭小的家用轿车,选择越野车,做大越野车的品类蛋糕。

--栗子结束--

总 结

一般来说,我们常见到的经典款痛点文案,都是立足于“直怼竞品”,实现精准有效的战略打击。然而业内许多传播性强的“爆款”痛点文案,并不是全都是展示“相对于竞品方案的优势”,而是巧妙地转变了用户的问题,给用户设计不同的选择题,把用户的思维和注意力限制在文案设定的范围内,从而改变了用户心中的对比方案。

根据不同的选择设计,有四类痛点文案:

1、传统说服文案:直怼竞品的痛点文案

当你的产品相对竞品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这个优势在一定的场景下,能让用户选择你,就可以使用传统痛点文案。

2、跨级说服文案:成为默认方案的低门槛替代

当你的产品在某个场景下,能成为一个更本质的需求的替代性首选方案,而理论上的首选方案被限制时,可以使用跨级痛点文案。

3、互补说服文案:向用户的其他默认方案借势

当你的产品在某个场景下,能和其他默认方案(非同一心理账户)绑定,成为一个更本质的需求的共同解决方案时,可以使用互补痛点文案。

4、领导式文案:强调行业第一属性

当你的产品处于行业领导地位时,可以使用领导式文案,直接强调领导属性,或者跨级扩大品类蛋糕。

 

本文作者@西西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6201.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