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助手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移动互联网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Fri, 07 Dec 2018 10:15:5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7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语音助手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万字长文解析手机地图竞品: 高德、百度、腾讯 //www.f-o-p.com/107722.html Mon, 26 Nov 2018 02:30:39 +0000 //www.f-o-p.com/?p=107722

 

本文以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三大巨头产品为分析对象,宏观上聚焦行业生态与公司战略,洞察产品功能布局;微观上着眼于产品内核,对手机地图产品的数据、用户、场景、功能、交互、优劣势进行多方面剖析。最后对中国手机地图产品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测。

本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将从下面几个模块入手,对手机地图竞品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背景概述

1.1 行业分析

1.2 竞品选择

1.3 体验环境

1.4 产品介绍

二、产品详析

2.1 产品定位

2.2 用户画像

2.3 需求场景

2.4 产品功能架构

2.5 功能覆盖对比

A. 定位与导航

B. 出行服务

C. 智能语音交互

D. 场景地图

E. 其他特色功能

2.6 界面交互

A. 主界面

B. 导航界面

C. 我的界面

2.7 功能现状总结

  1. 背景概述

1.1 行业分析

手机地图具有覆盖地域广阔、出行服务丰富、查询信息广泛等特点,成为4G移动网络普及下人们出行必备的工具类APP。主要包含位置定位、智能导航、关键字检索、周边查询、不同出行方式下的路线查询、位置共享、路况提示、专题地图、公共交通线路等多项出行信息服务功能。

但同时,地图数据要求高质量和强时效性,导致数据采集工作频率高、资质严格,需要消耗大量人、物、财力。对资本输血的持续要求导致手机地图行业竞争壁垒高筑,最后能够入局的还属拥有雄厚资本的巨头公司。

当今中国的手机地图行业形成百度、高德地图“神仙打架”领跑生态,腾讯地图迎头追赶、寻找突围机会的局面。随着高德、百度地图的出行生态逐渐完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更使其数据采集效率显著提升,行业准入门栏进一步提高,头部双雄在手机地图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新入局者难现。

下图为2018年第二季度手机地图领域活跃用户趋势(来源:易观千帆):

可以看到,2018年前两季度中国手机地图APP领域活跃用户虽在季度中期出现小幅波动,但总体规模仍然保持增长。从2018第二季度的用户活跃数来看,存在天气转暖、假期出游、世界杯外出观赛等因素,刺激了地图市场用户需求,第二季度末月活跃用户规模增至4.65亿,相比于第一季度末4.43亿的月活跃用户规模,环比增长5.00%。

下图为2015-2018中国手机地图市场用户规模对比(来源:艾媒咨询):

手机地图导航作为日常出行刚需,上图7亿的用户规模并未达到饱和,未来市场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但用户增速较前几年有所放缓,说明手机地图市场已步入成熟期。各家地图应用纷纷借助自身技术、资源,深耕使用场景与用户体验,提供越来越精细化、智能化的功能服务。

1.2 竞品选择

下表是2018年10月艾瑞指数月活排名前三的手机地图APP,可以看到高德地图以45025万台设备数高居榜首,百度地图和腾讯地图分别以37192万和2216万位居第二、第三。

2018年10月排名前三的地图类APP(来源:艾瑞App指数)

本文将地图类产品竞品选定为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和腾讯地图。

1.3 体验环境

  • APP版本:高德地图:8.75.0 / 百度地图:10.10.1 / 腾讯地图:8.1.7
  • 体验机器:iPhone7 plus
  • 操作系统:iOS 12

1.4 产品介绍

(1)百度地图

百度地图是百度公司旗下的地图服务产品,作为地图行业市场的领先者,秉持“科技让出行更简单”的品牌愿景,以”服务用户出行”为使命,以科技为手段不断探索创新。

目前,百度地图的国际化地图已覆盖全球209个国家和地区,伴随着AI时代的到来,百度地图的主要功能包含:智能导航、语音交互、AR步行导航和智能导游、专车等多种出行方式、多种场景下的室内图、高达1.4亿的全球POI覆盖等,更加方便用户的出行。

(2)高德地图

高德是中国领先的数字地图内容、导航和位置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现在作为阿里系的全资子公司,是地图三巨头中唯一拥有导航电子地图甲级测绘资质、测绘航空摄影甲级资质和互联网地图服务甲级测绘资质“三甲”资质的公司,其优质的电子地图数据库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高德地图拥有全面精准的地点信息,特色语音导航,智能的路线规划以及精彩的附近资讯而深受用户喜爱。同时具有省流量、耗电低、空间占用小以及体验流畅等等优势。

(3)腾讯地图

腾讯地图的前称为“SOSO地图”,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由于错过中国手机地图产业红利期,目前处于奋起直追的阶段,于2013年战略投资搜狗,并逐步与海外GIS服务商达成合作。

主要功能涵盖精准定位、智能推荐导航、200+城市的实时路况更新、王者荣耀和特色方言导航、室内场景地图、探索周边等,并围绕街景地图丰富了多样的功能,坚持“足不出户看天下”,是一款关爱手机内存空间的轻巧地图,操作流程快捷简单。

  1. 产品详析

2.1 产品定位

 

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产品定位

 

2.2 用户画像

下表显示了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的月活(月独立设备数)情况对比(来源:艾瑞App指数):

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差距不大,均保持在4亿左右,后者保持着微弱的优势,两者的环比增幅波动不大;腾讯地图的用户积累与头部两个地图产品还有一定差距,但环比增幅整体高于百度和高德,2017年12月环比增幅较大,用户增量仍留有空间。

下图为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和腾讯地图的用户性别占比(来源:艾瑞App指数):

百度地图

高德地图

腾讯地图

可以看到,手机地图用户的性别比例男性用户超过半数,较女性占比高出10-17个百分点,其中百度地图用户性别比例最均衡,男女比例约为11:9,腾讯地图性别比相差最大,男女比例约为10:7。

下图为三个手机地图的用户年龄对比(来源:艾瑞App指数):

百度地图

高德地图

腾讯地图

三款APP近7成的用户都集中在35岁以下的年龄段 80、90用户成为三款地图高占比的用户群体。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的用户年龄结构非常相似,25-35岁用户分别占比55.33%和55.76%,相比之下,腾讯地图的用户年龄向年轻化倾斜,36岁以上的用户占比要低于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

从下图的各家地图用户地域分布来看(来源:艾瑞App指数):

百度、高德、腾讯地图(由上至下)

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河北5大省份成为手机地图的用户聚集区域,这五个省份用户数分别占全国百度地图用户总量的35.3%,占高德地图用户总量的35.7%,以及腾讯地图用户总量的36.6%。相反的,手机地图在西北地区的用户占比都很低,如西藏、青海和宁夏等省份,另外,国内部分中部和北部区域,以及港台地区在手机地图市场中仍然具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2.3 需求场景

手机地图作为出行必备的工具类产品,其需求都围绕着位置定位和路线导航展开,根据KANO模型,将手机地图的用户需求类型分为基本型(死穴)、期望型(痛点)、兴奋性(G点)、无差异性(what ever)四种:

手机地图产品KANO需求模型

下面的环形图展示了2017-2018年,经调查统计用户使用地图时定位不精准的情况(来源:艾媒咨询):

可以看到,69 %的使用者都曾遭遇过手机地图定位不准,在这其中,71.7%的用户认为偶尔发生,而27.2%的用户表示经常遇到定位不准或路线有误的情况,说明用户对手机地图的定位、导航的精准性的需求仍没能得到满足,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定位和导航仍是地图用户主需求,需要围绕数据精度进行持续打磨

下图为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这段时间中,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和腾讯地图的需求图谱(来源:百度App指数):

对地图产品有需求的用户,同时对”翻译功能”、“虎牙斗鱼直播平台”、“邮箱”以“游戏”等领域都表现出持续的关心,说明用户追寻效率的同时,休闲娱乐的意愿也较强烈。其中,“翻译”的搜索指数高,相关性较强,并不断保持上升的搜索趋势,技术难度并不高,可以考虑与地图产品中的语音交互功能进行整合。

2.4 产品功能架构

下图为百度、高德、腾讯地图的产品功能架构图,各个产品近期的主打功能由绿色的旗帜标出:

百度地图产品功能架构

高德地图产品功能架构

腾讯地图产品功能架构

可以看到,三家地图APP的主要功能框架相似,核心模块均包含“定位与导航”、“路线规划”、 “地图展示”“地点搜索”、“探索附近”等。三大巨头手机地图产品都开始强化产品的智能化应用,为顾客打造更便捷以及更精准的导航,优化出行体验。另外随着出境游热度攀升,百度地图、腾讯地图加强海外市场的布局。

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重点功能对比

2.5 功能覆盖对比

下表不完全统计了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和腾讯地图各功能的覆盖情况,深绿色表示“功能完善”,浅绿色表示“功能较为良好”,黄色表示“功能尚有缺陷”,红色表示“无该功能”。此表为定性评价结果,仅供参考:

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产品功能覆盖对比

下面针对几个重点功能模块进行详细探讨:

A. 定位与导航

定位与导航的正确性与精确度是手机地图不变的内核,下图为2017-2018年手机地图导航精确度评价情况调查(来源:艾媒咨询):

与2016-2017年度的导航精度调查相比,百度地图依靠广泛的大数据积累与AI技术领域的领先,采用多种先进手段,重新优化地图数据,以微弱的优势反超高德地图,以7.97分成为了手机地图导航精确度最高的App。

百度地图:在提供到达时间预估服务的同时,可以通过界面“上拉”发现更多设置与功能,包括“路线偏好、沿途搜索、导航语音、行程分享、跟随车头、全览小窗、省电模式、车牌限行”。另外,根据出行方式选择的不同,导航功能也非常多样化,如步行导航时提供“实景导航”模式;驾车、步行和骑行导航时提供“途径点设置”等。

高德地图:一直以数据精准、导航准确著称,具有甲基测绘资质,在定位与导航的精确度评价中以7.87分屈居第二。高德在2018年7月26日对外界首次展示了基于高精地图和高精定位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与千寻位置进行合作,实现地图导航中普通道路和高速道路的横纵道路更加精确。

腾讯地图:位居第三,与两大头部产品的导航精度评分相差0.9分,在2017年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官宣“AI in All”的AI赋能计划,以强大的连接能力和生态资源布局智能出行领域。

B. 出行服务

高德地图:

在提供“打车,驾车,公交,骑行,步行”等出行方式后,又推出“易行,火车,飞机,货车,客车”等长途出行服务,并针对不同服务提供多定制导航。其独有的预定车服务,不仅可以选择现在乘车,也可以预约时间。

高德通过与各类的第三方平台合作,打造一站式的出行平台,其中,光网约车合作平台就涵盖——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约汽车、曹操专车和易到5家,共享单车合作平台也多达三家——摩拜单车、Ofo和哈罗单车。

另外,高德一站式景区服务平台——全域旅游的推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实现景区地图、语音讲解、路线规划、实时热点分布监控、旅游统计分析等一系列数据分析功能。

百度地图:

在2017年开始支持电动车导航,并接入共享单车平台,现提供6种不同的出行方式(智行、用车、驾车、公交、步行、骑行),多种智能路线规划,逐渐完善出行生态。

腾讯地图:

提供4种出行选择——驾车、公交、步行、骑行,专注于基本出行方式。同时,于2018年6月与云南省合作推出景区服务平台,逐渐实现技术、功能和服务的升级,有待进一步的布局。

C. 智能语音交互

下图为手机地图语音交互各个功能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来源:艾媒咨询):

语音交互的主要使用场景集中在核心功能领域,半数以上的用户会在查找地点、导航、查询路况时使用,分别有36.8%和22.1%的用户会在播放音乐和聊天室使用语音交互。

下图显示了手机地图用户2017-2018年对语音功能关注因素的分布(来源:艾媒咨询):

大部分用户对语音交互的要求集中在“正确识别”和“灵敏反应”。首先是“听清”,用户希望更准确的识别语音,解放双手;其次是“听懂”,要能够识别用户复杂的需求,是用户能够更自然、更口语化的与地图交流;最后是“满足”,要能通过调度其他功能,实现用户的需求,完成指令。

百度地图:将语音能力融入地图,通过语音唤醒“小度助手”,实现全语音操控,并通过持续的训练和建模打造了强大的远场、近场的语音识别能力。百度在产品设计上做了很多语音交互入口,比如:首页语音位置会有小度的标识,只要在眨眼睛就可以唤醒。

同时,随着其AI能力的提升,除了提供更多的辅助功能,如个性化的服务推荐,功能范围还将扩展到用户情绪的需求,通过与使用者的自然对话缓解疲劳,带来趣味。另外,这种智能交互的强化还体现在AR新技术的引入,百度目前已有全景AR步行导航、AR楼宇识别等功能,给用户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趣味导航体验。

高德地图:语音交互可以通过触碰屏幕与首页摇一摇进行唤醒,作为快捷导航的一部分,提供基于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的路线导航、地点查询、路况查询、地图缩放、页面切换等功能,得益于高精度地图的扎实积累,执行结果准确。同时提供驾车模式,优化驾驶过程中的交互体验。不具备深度问答和对话的能力。

腾讯地图:在0版本中上线了智能语音助手,说“叮当叮当”即可唤醒,能够提供基础场景下的导航、地点查询功能,不具备深度问答能力。在导航过程中,不同界面会持续的出现助手形象,通过场景设计引导用户使用语音交互。

D. 场景地图

百度地图:

百度地图与多个地区的政务、便民、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在地图显示模式上发力:图层多样化方面提供2D、3D、卫星图和海量地图街景地图;多元场景方面提供室内地图、步行AR实景标识、路况事件、多种专题地图等;界面主题方面提供多种地图皮肤。专题地图涵盖了热力图,路况图,便民地图集和主题地图集等,提供海量场景下的多种服务。

卫星图                  3D地图                  实时路况图

热力图                  手机门店地图                异地医保地图

天气图                   雾霾图                   充电桩地图

司机实用地图              政务便民地图                 积水图

医保定点医院、药店                 全景地图

高德地图:

除了提供基本图层2D、公交图、卫星图、实时路况图等,高德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选择了和百度形成差异化的环境地图——不同比例尺下的空气、水体、排污企业地图。更是在景区地图着重发力,在一站式旅游解决方案“全域旅游”中提供国内所有5A景点、70%的4A景区的古风手绘地图,旨在占领国内旅游场景。

实时路况图                 公交地图                 空气质量图

      排污企业图                 卫星图               水体质量图(大比例尺)

腾讯地图:

腾讯注重发力街景地图、室内地图等,针对海外市场提供超过220个国家的地图,并结合实时热点推出景区手绘图,以及旗下“创造101”、产品矩阵“王者荣耀”“吃鸡游戏”等大IP的特色地图皮肤。提供的地图类型有限,在专题地图方面的建设仍需加强。

街景图              卫星图            实时路况图          3D地图

E. 其他特色功能

高德地图:

城市交通号:高德地图上线城市交通号服务,与交警单位共享实时大数据,用户可以通过交通号查看各地交警发布的事件,获得及时反馈。不但服务用户出行、定制路线节约时间,更加强了城市交通智慧化管理,优化了交通环境。

导航语音包定制:除了林志玲、岳云鹏、各地方言等特色语音包,高德地图还提供“我的录音”,定制属于自己的语音包,该录音目前是对固定的句子进行用户自助录音,并不能通过对声音素材的加工来定制完整的导航语音包,而只将用户录过的句子插播在驾车导航中。

智慧景区:在分析了景区管理的需求和痛点以及现有智慧景区的问题之后,高德发布智慧景区开放平台,通过为景区提供“一张地图游中国”、“大数据中心”、“地图管家”、“全域营销”等四大功能,赋能景区管理。高德智慧景区开放平台的最大的特点是,以服务游客为中心,能力向景区免费开放。

景区景点图                游览路线图                 行程规划

百度地图:

首个地图类快应用:向快应用平台输出定位、地图绘制等多项优质核心能力,供第三方开发者使用。率先推出的公交查询功能,涵盖全国20+城市的公交实时数据。

AR步行实景导航:百度上线的AR技术结合景区地图实现了“AR查看周边景点”及“AR步行导航”,边走边看的过程中,还能享受语音讲解和专属导游服务。该功能可在步行导航界面开启,AR交互使导航更直观,恐龙等特色领航员也为寻路过程增添了趣味性。

需要注意,相比普通导航时用户能够查看路线概览,并对导航错误进行自主修正,AR功能下用户将更依赖于导航本身,因此要严格确保数据质量和导航路线规划的准确性。

AR查看周边景点              AR步行导航

2.6 界面交互

手机地图作为出行类工具产品,核心需求都围绕着位置定位和路线导航展开。可将实际应用场景分为室内&室外:室内场景主要集中在车内,地图操作由驾驶员或车内乘客完成,室外场景可分为骑行和步行两类,由于用户在到达目的地之前会持续的输入信息、读取信息和理解信息,手机地图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是不能间断的。

综合上述场景来看,交互的设计原则上应该尽可能减少用户对屏幕信息的输入和理解,释放双手,最大程度减少导航在用户移动过程中对用户造成的负担。

下面分别以三个地图APP的首屏、导航界面、“我的”界面为例,进行分析。

A. 主界面

在未进行任何操作、地图尺度的调整的情况下,三个手机地图主界面如下:

百度地图                  高德地图                    腾讯地图

(1)界面表现

百度地图:

  1. 用户地理定位十分清晰,默认显示在界面正中心(视觉中心),同时突出探索周边功能。
  2. 弱化底图颜色,使用灰色低饱和度的配色表示点、线、面、文字与图片注释等所有地图要素,只彩色显示少量重要地标。
  3. 功能模块地物标注都使用文字+图标加粗显示,清晰易懂,界面结构性强。

高德地图:

  1. 用户地理定位位于视觉中心,但标识的尺寸、配色都与附近地物相同,不够突出。
  2. 底图大量地物彩色加粗显示,稍显杂乱,其默认比例尺与百度、腾讯相比更小,因此界面内地物细节更加丰富,并突出显示公共交通入口。
  3. 功能模块全部使用抽象化图标,数量多,且代表意义不够明确(用马来表示景区旅游?请做个问卷调查,看多少人能理解)。

腾讯地图:

  1. 用户地理定位位于视觉中心,对地图内地物适当强调,地铁线路和主要公路清晰,底图色调饱和度不高,界面清晰。
  2. 同样使用了一部分抽象化图标,但样式简单,能够被人们理解与接受。

(2)信息内容

百度地图:

  1. 核心信息传达力非常强,主要显示地图、搜索栏、路线、探索周边、语音助手、图层模块。
  2. 突出小度助手、探索周边功能。场景图层位于界面右上角,左上角以百宝箱的图案展示百度的虚拟货币业务,地图的缩放功能置于界面右侧边缘。

高德地图:

  1. 将大量地物信息、功能模块放在主界面中。主要模块有地图、搜索栏、路线、语音查询、探索附近、天气、实时路况、打车、全域旅游、组队、上报、安全助手等。
  2. 界面中突出多路线、多出行方式等(以导航为主的)核心功能。实时路况、组队、打车等功能则置于地图右上侧,可手动调节排序,其中,组队功能旨在建立社交,提升用户粘性。左上角设置内容入口,以资讯类文章为主。

腾讯地图:

  1. 界面内包含地图、搜索、语音助手、路线、探索附近、实时路况、图层、上报、定位模块。
  2. 界面布局符合人眼兴趣点分布,语音助手置于界面左上方,探索附近置于界面下方,路线模块用蓝色强调后置于右下角,屏幕右侧边缘可以手动调整地图比例尺,上报等细小入口垂直排列在界面左下角。

(3)建议

高德地图:

  1. 规范、减少“抽象图标”:界面大量使用抽象图案表示功能,看似美观,实际上太多的抽象图标远不如文字直观,反而会增加用户思考的时间成本。另外,一个“不正确”的图标无法让人很好的联系到它所代表的功能,用户无法确定是什么功能时,会害怕出现误操作,产生“不敢点击”的心理,导致很多用户根本就不会去使用该功能——“马”代表的全域景区。
  2. 凸显定位标识,调整底图配色:用户打开地图的第一反应是想看自己“在哪里”,然后查找地标,选择“去哪里”,所以应适当减少首界面信息的输出强度,突出用户定位。若想要信息传达的丰富度不变,可以考虑低饱和度配色,降低界面五颜六色的杂乱感。
  3. 点击“定位”功能一次,百度、腾讯都会放大界面、调整方向并切换成3D地图,而高德需要点击两次才会切换,第一次点击后出现的界面与原始界面差异不大,增加了用户无效操作步数,应适当改进。

腾讯地图:

可在视觉上更加突出语音助手,并丰富页面上摆放的功能,引导用户使用。

B. 导航界面

下面是三家手机地图默认设置下的导航界面:

百度地图               高德地图(夜晚)             腾讯地图导航界面

三家地图的导航界面基本构成相似,进入导航后地图界面倾斜,通过箭头锁定用户(手机)朝向,屏幕上方黑色方框内醒目的提示导航下一步操作,下方置有白色小框,中间文本显示预估距离和到达时间,“设置”可对导航偏好进行更改。

  • 百度地图:默认“白天”界面。默认“全览小窗”置于屏幕右下角,可以通过屏幕下方的上拉弹窗展开“更多”功能,包括“路线偏好、沿途搜索、导航语音、行程分享”等,其他导航偏好可以通过小窗下方按键“更多设置”打开,并进行调整。
  • 高德地图:实时调整夜间、白天两种界面模式。与百度地图相反,默认在屏幕右侧显示路况条“光柱图”。驾车导航模式下,用户即将进入岔路、环路时,屏幕上方的提示小窗会缩小,并显示3D实景窗口帮助用户选择正确的路线。可以通过界面下方“设置”进行导航偏好调节,如“躲避拥堵”、“导航视角设置”、“语音播报设置”、“沿途搜索”与“救援”等。
  • 腾讯地图:实时调整夜间、白天两种界面模式。相比前两家地图,导航界面功能较少,更加清晰简洁,导航偏好设置仍需完善。在屏幕右下侧提供“上报”入口,通过用户获得更多道路信息。

C. “我的”界面

下面是三家手机地图默认设置下的“我的”界面:

百度地图                高德地图                  腾讯地图

  • 百度地图:纯白色底色,各模块突出清晰,黑白图标简洁易懂。界面美观,不但可以上下拉动,还可以左右滑动。信息量丰富,提供大量功能。其中,突出“绿色出行”、“我的签到”等激励模块,以及“特权”、“车主特权”等用户福利,意在留存率。“金币”是虚拟货币业务入口。
  • 高德地图:将“数据贡献”模块放到最显眼的位置,并标注激励入口,“工具箱”排版靠上,显示了产品的高频或特色功能,右下角高德小桥为其虚拟货币业务。
  • 腾讯地图:无需上划下拉,一屏安放所有功能。可通过微信账号登录,蓝白界面简单清晰,相对于百度和高德更加轻量,功能模块较少。

2.7 功能现状总结

精准是地图应用的前提,随着人工智能算法和海量POI数据的加成,各家地图都在应用高新技术优化地图数据准确性,持续的打磨定位、导航功能,快速感知路况、还原三维场景等。

目前,巨头企业纷纷入局AI,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精度地图方面的发展进程。在数据采集方面,百度和高德都在往智能化方向发展,全面提高数据收集效率。而在数据运用方面,高德背靠阿里集团强大的云端技术和数据资源,有助于高德打造精准化的“活地图”。

同时,为了提升地图的易用性,简化交互, AI语音助手成为另一个发力点。在交互优化上,百度地图已有全景AR步行导航,以及AR楼宇识别等功能,并最先推出“小度助手”,只需“小度小度”即可语音唤醒,不仅可以导航,还附带聊天功能,提供情绪价值。腾讯近期也推出“叮当叮当”即可唤醒的AI助手,实现全语音操控。而高德的语音助手仍需要通过屏幕触碰唤醒。

在出行平台的生态构建中,巨头通过与各类的第三方平台合作,利用立体化的信息服务,打造一站式全域出行平台。高德地图提供的出行方式的种类多达10种,涵盖了步行、骑行、公交、易行、打车、驾车、客车、货车、火车、飞机,并结合海量周边服务推出开放平台“全域旅游”,旨在为旅游产业提供可靠智能的数据资源。百度地图也提供 “智行,骑行,用车”等服务,具有预订接送机、租车、电动车导航等功能。相比之下,腾讯地图的出行方式较少,该模块功能仍需扩展。

另外,地图巨头们也开始在多场景地图领域的深耕。百度与多家政府机构合作,提供了基于海量场景的服务,覆盖从便民地图、政务地图到交通疏导、紧急救助等泛出行领域,并提供古风地图、旅游地图等主题,致力于智慧出行、智慧交通的建设。高德地图则与国内所有5A景区、70%以上的4A景区合作,推出一站式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全域旅游”,企图占领旅游场景。腾讯在场景地图的建设稍显薄弱,更注重发力街景地图、室内地图等,并结合热点推出景区手绘图,以及旗下“王者荣耀”“吃鸡游戏”等大IP的特色地图皮肤。

最后,针对有车一族,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通过挖掘用户垂直领域更深层次的需求,推出“添加爱车”功能,将车主服务做的更为完善。

最后

感谢您的阅读,在竞品分析(下)篇中,将从行业生态现状入手,结合三家地图产品的优劣势进行汇总分析,并对中国手机地图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测。文章中借鉴了一些优秀机构的数据图表,但也含有很多不成熟的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bliss,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bliss

]]>
喜马拉雅FM产品体验分析报告(上) //www.f-o-p.com/106711.html Fri, 16 Nov 2018 03:07:37 +0000 //www.f-o-p.com/?p=106711

 

喜马拉雅FM作为国内最大的音频平台,用户数已经突破4.7亿。在音频王国里一路领跑的喜马拉雅,发展至今,有什么样的变化?笔者就带着大家从市场、用户、产品结构、功能和运营等几个角度来深度剖析它。

产品分析报告,基于喜马拉雅iOS版本,版本号:6.5.23一、喜马拉雅市场分析

1.1 移动音频宏观市场

1.1.1 音频市场整体发展

移动音频是指使用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等)、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终端(家居产品、汽车车载产品)为载体,通过互联网在线或离线等方式提供音频内容。音频内容覆盖面广泛,包括小说、广播、相声评书、综艺娱乐、培训、新闻资讯等等。

2009年,随着中国移动公司开始进行有声图书的探索,移动化音频内容和载体开始孕育而生。早期,蜻蜓FM、凤凰FM等移动应用以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音频为内容打开了移动音频市场。

2012年开始,碎片化场景带来的红利催生出更多移动音频产品,包括: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和考拉FM等。2015年,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

根据易观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移动音频市场年度综合分析显示:高速发展期以资本大量涌入开始上升到产品内容深度布局和差异化策略战。

目前,整个音频市场已经处在应用成熟期,商业模式趋于成熟,营收方式更加多元化。

1.1.2 知识付费助力行业发展

移动音频进入高速发展时,知识付费开始兴起。

2015年,在行推出:线上付费预约,线下见面分享,这一付费模式标志着知识付费时代的开启。2016年,知识付费开始了爆发式增长:这一年,得到APP推出、分答60秒语音问答面世,喜马拉雅策划出123知识节。

随后,知识付费话题热炒不断,移动音频厂商纷纷加大对知识付费的投入。

例如:

  1. 荔枝FM开始构建语音直播付费体系;凤凰 FM 7.1版本上线,新增精品内容专区,并支持批量购买
  2. 喜马拉雅FM推出“付费会员”,价格与视频网站会员相仿
  3. 蜻蜓 FM 上线 《矮大紧指北》抢夺IP类内容市场

多产业知识付费的基础设施搭建和用户付费意愿的提升,都为移动音频这一细分领域的知识盈利带来了裨益,用户为移动音频付费买到了知识干货,同时也缓解了他们的成长焦虑。

1.2 喜马拉雅发展状况

喜马拉雅公司成立于2012年8月,同年11月网站上线,次年,喜马拉雅iOS和安卓客户端上线。

2016年,借助知识付费的东风,喜马拉雅开启了国内首个内容消费节“123知识狂欢节”。

根据易观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喜马拉雅APP的活跃人数达到将近6千万,在整个移动音频市场上领跑;其活跃人数约是排名第二的蜻蜓FM的两倍。

从活跃度表现(见下图),我们就不难看出整个市场格局俨然呈现喜马拉雅一家独大,其余陪跑的态势。

喜马拉雅的引领在于其不断深耕内容资源,同时扩展更多消费场景,通过建立全音频生态系统,来强化品牌价值。

1.2.1 内容深化与扩展

喜马拉雅对内容的打磨集中在三个方面:主播、IP资源以及基础内容。

主播

喜马拉雅精心打造了有声化平台,鼓励任何人在平台上创作音频,积聚人气。平台上有详细的主播成长体系介绍,同时提供了录音指导和运营推广策略。

这一平台帮助大量草根主播和自媒体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集挖掘、培养和商业化于一体的孵化服务,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创造内容的热情,有利地带动了音频主播的入驻和成长,也为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带来了保障。

此外,2018年1月,喜马拉雅FM宣布未来一年将投入三个十亿,从资金、流量创业孵化三个层面,全面扶持音频内容创业者。这一战略足以看出主播培养已成为精品内容沉淀的关键,也是未来服务更多内容消费者的关键。

IP资源

2016年,喜马拉雅上线马东团队的《好好说话》,首日销售额就破5百万,这足以说明大IP资源带来的创收不可小觑。随后,郭德纲的《郭论》,蔡康永《201堂情商课》等越来越多的大咖资源强势推出,喜马拉雅利用IP资源夯实了在精品付费内容领域的基石。

不久前,喜马拉雅和腾讯视频强强联手,推出了联合IP孵化计划。

据官方介绍:两家平台会在一些共有IP上进行协作:“筛选出有潜力的优质IP,两大平台出专门团队帮助完成商业化包装,并且打通两个平台的流量,给出S+级资源做宣发推广。”

娱乐与知识的融合,能够满足各个层次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多个品类的“视”与“听”的盛宴,最终可以打造出更加有深度的爆款。

基础内容

除了IP资源以外,作为一个综合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拥有品类更加齐全和形式更加多元化的基础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在广度上进行衍生。

根据易观的数据显示,喜马拉雅现有超过2000节音频课程以及17+内容出版商合作资源。这里,有声图书成为喜马拉雅在基础内容上打造的另一块疆土。

2018中国知识服务产业趋势报告分析指出:“喜马拉雅FM与出版社、出版公司以及有版权的个人合作出品付费有声书产品;截至目前,喜马拉雅FM已拥有市场上70%左右的畅销书有声版权”。

除此之外,LIVE语音直播和音频直播这些新业务在内容形式上加以了扩展,能够吸引更多用户消费。

1.2.2 多渠道布局

除了内容本身的发力,喜马拉雅结合线上和线下,通过多个渠道构筑完整的音频生态体系。

早在2015年,喜马拉雅FM就推出了“喜马拉雅Inside”开放平台,由喜马拉雅提供软件和节目输出,与下游硬件厂商展开合作,为智能硬件产品提供有声内容解决方案。

目前,喜马拉雅FM音频内容已经接入智能家居、汽车、音响等多个领域。

比如:海尔、美的等家居系列产品植入了喜马拉雅等音频应用;喜马拉雅推出的小雅AI智能音响也是基于软件内容的大胆尝试;喜马拉雅FM联手宝马、奥迪、福特、大众等60家整车厂和TSP方案商将内容批量分发到各品牌汽车上。

还有,最近Rokid联合喜马拉雅共同研发出“晓雅车载版“智能语音助手

1.2.3 市场边界

喜马拉雅最初以音频切入市场,后期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形式,涉及直播、广播电台、LIVE音频流等,在内容形式上加以扩展。除此之外,与线下多领域厂商合作,将内容植入到更多硬件当中,包括音响、智能家居和汽车。

喜马拉雅FM通过内容深耕和多场景接入,不断扩展自己的市场边界。

现如今,它再也不是单纯的移动音频服务商,而是一个以音频为主要形式的全场景文娱平台

未来,如果更多资源介入,喜马拉雅可能会转向多内容形式的综合性平台,内容会包括文字、视频、音频等,综合性意味着多行业交叉合作,涵盖出版、传媒、娱乐、智能硬件等更多领域。

在这样一个市场定义下,我们不难看出,喜马拉雅FM的市场空间要比单一移动音频的市场空间要大。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截止今年5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4.04亿户,其中4G用户总数达到7.46亿户。

而目前,喜马拉雅的平台激活用户量已达4.7亿,至少还有3亿用户空间待发掘,随着智能手机用户量的增加,喜马拉雅的用户规模也会持续增长。

另外,智能化场景和车联网发展也会给市场空间带来尾部效应,喜马拉雅可以在下游智能化场景下进行深耕,培养潜在的智能市场,在多渠道和多场景下,增加市场规模。

1.3 喜马拉雅的挑战

喜马拉雅通过UGCPGC的方式,依靠内容已经攻下了移动音频市场的半壁江山。目前,在维持内容优势的同时,全面铺开多渠道,迈向了丰富场景化的发展。

但,随着同类产品在全场景的发力,喜马拉雅必将面临新的挑战。

笔者选取了移动音频市场份额前三的产品: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和蜻蜓FM做对比,从易观千帆上获取了2018年3月的用户数据(见下图)。

我们抛开相差不大的日活数据不看,单就日均启动次数、日均使用时长和留存率上,喜马拉雅FM表现较差。

相反,懒人听书在日均启动次数、日均使用时长和次月留存率上均高于其他两款产品,用户粘性非常强。懒人听书的数据表现亮眼,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有声书音频与一般内容音频在消费行为上存在差异性。

有声书以图书章节为单位,用户在聆听上会有强烈的连贯性和持续性。而一般性的内容音频,如《好好说话》等,单个音频相互独立,音频之间的紧密型没有有声书强,用户聆听的持续性和时间就不会太长,这也可能是喜马拉雅FM用户粘性差的原因之一。

从数据上看,蜻蜓FM的次月留存率最高,人均启动次数和使用时长优于喜马拉雅FM。

这一数据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蜻蜓FM头部大IP资源带动:《矮大紧指北》、《蒋勋细说红楼梦》、《老梁的四大名著情商课》等。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男性人群的用户粘性强。

根据易观报告显示:“蜻蜓 FM 用户以男性、一线及超城市高消费人群为主”。他们的收听时段多在夜间20-22点,年龄多集中在30-40岁之间。笔者猜测,这部分用户事业有成,独立自制,他们选择蜻蜓FM的目的性较强,停留在产品上的时间会更多。

虽然喜马拉雅的用户数已经突破4亿,但仍然面临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其所要迎接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提升用户活跃度和留存

首先,喜马拉雅处于一个高速成长期,新流量的引入带来了高用户基数,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非精准用户。这部分尝鲜用户在APP里探索,并没有养成稳定的使用习惯,所以拉低了日活数和使用时长。喜马拉雅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一部分用户培养成自己的精准用户,从而提升产品的用户粘性。

其次,喜马拉雅FM在内容布局上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用户粘性较低的另一个原因。

为了比较内容差异性,笔者特意选取了喜马拉雅FM、蜻蜓FM和懒人听书三款产品在首页推荐页上的第一屏作比较。APP首页首屏一定是高流量分发地,这一块区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笔者发现:喜马拉雅FM首屏内的猜你喜欢栏目,多数为短平快的音频专辑,且是非IP内容。音频之间独立性高,单个音频时长较短,最短音频只有0.1秒。

蜻蜓FM首屏大IP资源聚集,如《盗墓笔记》、《老梁脱口秀》、《郭德纲于谦相声全集》等。

懒人听书首屏主推内容连贯性强的有声书。

喜马拉雅在高流量聚集地,并没有选择高质量的精品内容,而是选择了内容独立性强,甚至是UGC的内容,这些“快餐”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用户探索和尝鲜的欲望,进而影响新用户在产品上的粘性。如何通过内容布局来提升粘性,可能是喜马拉雅未来需要考虑的重点。

二、产品框架和体验路径

2.1 产品框架

2.2 体验路径

喜马拉雅业务繁杂,能够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音频需求,笔者尝试从音频消费和生产两个维度来分析用户使用喜马拉雅APP的体验路径。

2.2.1 音频消费

根据用户音频消费行为的目的性,我们可以把用户分为三类:明确目标型用户、模糊目标型用户以及无目标型用户。

  • 明确目标用户:用户锁定音频专辑,完成聆听
  • 模糊目标用户:用户明确音频品类,但无具体专辑目标,搜寻选定后,完成聆听
  • 无目标用户:用户无任何聆听目标,进行资源探索

2.2.2 音频生产

在音频生产维度,根据录音功能分为:基础录音、朗读和配音三个模块进行分析。

三、用户分析

喜马拉雅FM作为专业的移动音频综合平台,汇集了有声小说、有声读物、有声书、儿童睡前故事、相声小品、鬼故事等数亿条音频。

喜马拉雅产品的slogan是:“随时随地,想听就听”,这体现了产品本身能够满足丰富场景下音频消费需求。不仅能够满足用户学习成长的需求,也能够满足其休闲娱乐需求。

通过艾瑞APP指数和易观千帆数据,我们能够了解喜马拉雅FM的用户画像

3.1 性别和年龄

喜马拉雅FM的用户性别比较均衡,男女差异并不是很大,这与喜马拉雅音频内容的综合性有关。喜马拉雅FM拥有丰富且品类齐全的音频内容,如IT科技、历史等可以迎合男性用户的喜好;而时尚生活、娱乐等又可以满足女性用户的需求。

在年龄分布上,喜马拉雅FM用户群主要集中在25-35岁之间,以年轻用户为核心。

这部分用户,一方面对于自我成长有迫切的需求,想要利用碎片化时间充实自己。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通过娱乐化的内容来释放压力,缓解工作疲劳。再或者,很多单身年轻人需要音频带来的陪伴感。

3.2 城市和消费能力

易观数据显示:喜马拉雅FM用户以一、二线城市和中高消费人群用户为主。

这一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年轻用户平时忙于工作学习,他们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充实自己,去学习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或者聆听一本有声图书。这些地区的用户可能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对于知识付费的接纳程度较高,更重要是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买单。

3.3 用户使用场景

上图呈现的是喜马拉雅FM用户在2017年12月不同时间段的收听人数。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午12-13点以及夜间20-22点是用户的收听高峰期。这些时间段,用户处在休息放松期,有较多的时间去消费音频内容。

但其实,从早上7点开始至晚间22点,这一整个期间,喜马拉雅都有较高的收听人数。

可以推断:喜马拉雅FM在全场景和全时段,都有较高的活跃度和使用频率。

根据喜马拉雅FM用户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收听时段,笔者尝试从碎片化场景入手,剖析用户的场景化需求。据此,抽象出2个消费型用户Persona

用户角色一:单身自主都市女性

用户角色二:奋勇拼搏都市男性

以上。

 

作者:和光同尘,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和光同尘

]]>
2019年媒体趋势报告! //www.f-o-p.com/105078.html Mon, 05 Nov 2018 09:23:33 +0000 //www.f-o-p.com/?p=105078

 

如今,无论是传媒从业者还是普通用户,已经没有人会轻视技术的力量。

从传统智能手机到可穿戴设备、区块链技术、标志计算机新时代的人工智能,以及即将成为主流的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这些逐渐切近日常生活与行业变革的技术,传媒从业者应当如何把握?

本期我们精编了这份报告,以期和读者一同触碰技术与传媒业态的未来。

趋势一:人工智能

我们习惯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当成一个总体概念,但事实上,人工智能范畴之中,包含着许多具体类别。在当下的传媒行业,那些看似生僻的技术,实则也渐渐应用于我们熟悉的领域中。

自然语言生成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 NLG)

自然语言生成技术现今已被不少媒体与营销机构所应用,基于大规模的数据集来进行自动内容生产。NLG可实现的功能包括,集成关键词、提升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即利用搜索引擎的规则来提升网站的搜索排名)以及为用户批量提供个性化的内容。

这项技术有两项具体应用,我们都不陌生。

首先是将结构化的数据转化为叙事性的报道,Bloomberg、AP等媒体都在应用这项技术,来收集数据并自动写作有关足球赛事、收益报告等方面的报道,ProPublica等机构也在试验如何在公开数据中发掘报道线索。

另外,一些阅读App可以根据用户所选的阅读水平,来对词汇、语法的复杂程度进行调整。一家教育行业的初创公司Newsela就主打“阅读水平转换(reading level converter)”的产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文本,文本来源则是与他们合作的各大新闻机构,如《华盛顿邮报》和《卫报》等。在未来,NLG还可能与智能语音等领域结合,为内容个性化提供技术基础。

Newsela界面示意,左边栏可选“Reading Level(阅读水平)”

自然语言理解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NLU)

现今,我们会频繁接触到以社交媒体文本、政府企业网站公开数据等为代表的各种非结构化数据,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能够帮助研究者来量化此类数据,从中抽取关键概念、梳理关系以及分析情感。在医学、法政、农业、交通、教育多种学科领域,NLU都可以帮研究者获取更深层面的洞察——传媒领域同样。

机器阅读理解

(Machine Reading Comprehension, MRC)

MRC使得系统阅读大数据、推断含义并且立即得出答案的流程成为可能。举个例子,当你搜索时,你是希望系统直接给出一个确切答案,还是提供给你一堆“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更多超链”的URL合集?前者就是MRC可以做到的事。在未来,MRC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的关键性步骤之一,而近期,它则可以协助我们把技术手册、历史地图和医疗记录等各种资料转化为易于搜索的信息集合。

实时机器学习

(Real-Time 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指的是一种应用算法来分析数据,从而可以更好地完成各种任务的系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它会越来越擅长这些任务。但这种系统也面临着效率问题:系统需要停下来解析数据。而最新研究表明,实时机器学习可以随数据获取而实时调整模型。这种技术使得同声传译自动化成为可能,即便是在多种语言混杂的情况下;也可以协助对内容分发进行随时调整,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具有贴近性的内容。比起刻板地使用历史数据(读者XX只喜欢体育类报道),实时偏好则能够将内容纳入推荐机制(读者XX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对大选新闻的需求可能会更强烈)。

IBM的“辩论者(Project Debater)”即是真实世界的文本如何被应用于实时学习系统中的范例,它是首个能够和人类就复杂主题展开辩论的AI系统。它能够实时消化复杂信息、组织逻辑完整的主题演讲、清晰阐述并且反驳对手。这一系统将可以提供论据支撑的有力论点,并限制其中情感、偏见和谣言的影响,从而帮助人们辩论。

 IBM Project Debater的网站首页

音视频算法

(Generative Algorithms For Voice, Sound and Video)

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MIT’s CSAIL)正在研究儿童如何学习新词汇,从而将之应用到训练计算机的自动语言识别功能的开发中去。研究人员也在训练计算机在观看视频的同时,预先判断其中会出现的真实物理世界中的对应声音。比如,树叶落地是什么声音,那木条触碰到沙发呢?研究目的在于,训练系统理解真实物理环境中的物体之间是如何发生交互的。

这种算法未来可以为游戏、视频电影和电视节目自动配音与添加音效,但它也意味着,音频可能构成欺骗——当计算机能够模拟我们的声音和自然音时,会发生什么呢?2017年,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们就开发了一个能“展示”奥巴马总统某次演讲的模型,事实上这次演讲从未发生过。这恰恰与当今的假新闻和新闻核查不谋而合。

# 2017年“奥巴马演讲视频”的介绍 时长:01:55

图像修复

(Image Completion)

如果计算机系统接触到足够多的图片,那么它可以修补图片缺陷,如失焦、人像肤色等问题,专业摄影师和普罗大众皆可使用。但这种技术难免面临伦理争议:真实和美化的界限在哪里?多大程度上的修补是被允许的?这些问题记者都应当自问。它也可以成为执法和军事的一部分,帮助相关部门识别图像中的人或者物体。以及,考虑我们已经在机器学习和算法中发现的偏见,图像修补的未来,可能涉及设备与隐私等方面的争议。

“隔墙有AI”

(AI For Seeing Trough Walls)

MIT的计算机视觉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如何通过“意外摄像头(accidental cameras)”来追踪信息。窗户、镜子、角落、绿植等许多物体都可以和AI结合,被用来追踪光线、阴影、震动等外界的细微变化,据此分析出某种条件下我们难以用感官直接捕捉的信息。举个例子,研究者们宣布他们拍摄了一株绿植,通过投射在叶片上的阴影来建立室内其他部分的三维影像,或者他们也可以将叶片转化为“视觉麦克风”,根据叶片震动来分析出室内的人正在说什么。

技术应用示意图

这样,我们可能都会拥有X光般敏锐的视觉——调查记者对此表示十分渴望

可预测性机器视觉

(Predictive Machine Vision)

MIT的研究者们正在训练计算机,它不仅可以识别一段视频中有什么,还要推断其中的人接下来会做什么。比如说,基于YouTube平台上的视频和电视节目(例如《绝望主妇》),计算机系统现在可以预判两个人接下来是会拥抱、亲吻还是握手。有朝一日,这项技术能够帮助机器人更容易地判断人的身体语言并和人互动。

新型生成式建模技术

(New Generative Modeling Techniques)

自回归分位点网络(Autoregressive Quantile Networks for Generative Modeling, AIQN)看上去复杂,但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帮助提升算法、使之更加稳定的创新理念。这种技术可以提升AI技术的进步速度,也就意味着媒体和技术领域中的机遇与革新会更快出现。

更快的深度学习

(Much Faster Deep Learning)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是机器学习中相对较新的分支,也会很快无形融入到各个组织机构当中。设计者会使用较为特殊的深度学习算法,结合包括文本、图像、视频、演讲等类似内容在内的各种数据库。从概念层面上来讲,它不算新,最近更新的是计算处理能力和可用数据的数量。落实到实践,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人类事务可以被计算机自动完成,比如设计软件写代码。

DL受计算机网络运行速度的制约:几年前,用ImageNet网站中的数据集来训练图像识别功能,可能要花费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而现在,Facebook可以在一小时内实现相同的效果。随着计算机提速和硬件技术的提升,系统也会以更加“超人”的速度完成任务。

强化学习与分层强化学习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nd Hierarchical RL)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是处理决策型问题的强力工具,它被应用于训练AI系统,使之拥有超出常人的能力。在计算机模拟过程中,一个系统尝试、失败、学习、实验,然后再次尝试——这一系列步骤都能飞速完成,且每次试错都会对它的未来尝试有所修正。我们所熟悉的AlphaGo就是基于RL机制学习如何决定战胜人类棋手。但这项技术也存在问题:当智能体(agents)缺乏足够的监督(supervisor,简单来说监督就是设定输出值/目标,在数据中发现潜藏模式能更容易,而无监督式学习不设定输出值,下文在机器学习相关技术中出现的“监督”也是同一个概念),或是需要运行一项长时间的复杂任务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这时,研究者将尝试应用分层强化学习(Hierarchical Reinforcement Learning)——能够发现高水准的行动,有条理地克服学习困难,最终以出乎人类意料的速度掌握新的任务。RL可以提升AI系统的“智能”,来使汽车能在非常规条件下自动驾驶,或者协助军用无人机实现之前尚未实现过的复杂动作。

持续学习

(Continuous Learning)

现在,深度学习技术已经可以帮助系统学习,去以更接近人的所作所为的方式来完成复杂任务,但是这些任务仍然很具象,比如在某一项比赛中打败人类。并且它们需要遵循一个严格的程式:收集数据、设定目标、应用某一项算法。这一过程需要人工参与,也会花费不少时间,特别是需要监督式训练(supervised training)的早期阶段。持续性学习(CL)将偏重于构建提升自主学习与增量学习的技能,研究者未来还将持续扩展其能力边界。

多任务学习

(Multitask Learning)

电影《龙威小子(The Karate Kid)》里,园丁宫地先生承诺教男孩Daniel空手道,但Daniel很快厌倦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对于Daniel来说,漆栅栏、汽车、无休止的“打蜡、封蜡”……这些事情看起来都毫无用处,肯定不能帮他学会空手道。当然,最后所有的杂务都被证明与空手道有关,这样的训练也帮他成为一名空手道冠军。

提起这部电影,是因为研究者最近就在训练智能系统像Daniel这样学习。当开发者使用机器学习时,他们要尝试用这种方式解决单个特定的问题。他们会监督智能系统微调,且不断修正,直到系统的表现符合预期。但是仅仅聚焦于单个任务,经常会指向无效结果——也许有比研究者发现的机制更好的解决方案呢?于是,新的研究领域,也就是多任务学习就产生了,让系统像Daniel这样,在各种各样的相关任务中寻求联系,探寻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

电影《龙威小子》剧照

对抗性机器学习

(Adversarial Machine Learning)

简而言之,一段对抗性内容(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都包含了一个很小的“优化点”,人类通常无法察觉。科学家设计模型,给计算机训练“识别细微差异”的能力。不过,它也可能被黑客利用,用对抗性图像来误导机器学习系统。

对抗性信息可能会被有意或无意地植入到图片、多媒体报道、虚拟现实等内容之中,在假新闻广泛扩散的当今,这一点尤需谨记。对搜索引擎来说,给图像自动标记tag,实现起来也并不容易。

更加重要的环境交互

(A Bigger Role For Ambient Interfaces)

环境交互(Ambient Interfaces)也以“零界面(zero-UIs)”的概念为人所知。现代交互更像是身边环绕的音乐,更少的直接指令,却能做得更多,还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据悉,在现代社会,成年人平均每天要做20000多个决定,大到股市投资,小到要不要刷一下手机。新型数字助手(DAs)有望对所有需要决定的事务进行优先级排序,替我们作出委托,甚至自动应答——这一无形的决策制定过程都不需要你直接输入指令。根据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网络的价值将和使用者数量成正比。这就意味着,越多的人加入这一环境交互的信息网络中,这项技术就会越好用。

将来,数字助手会变得无处不在,会搭载于手机、耳机、汽车、冰箱,甚至藏在口袋中。MIT等高校的研究者也在尝试让我们的设备能够“听”和“看”,它们会知道我们去了哪里,见了什么人,我们的习惯喜好,等等。之后,它们就会用这些数据来满足我们的需求。不难想象,营销机构、银行、以及媒体,都会用这些技术来呈现和传递信息。

当然目前最常见的还是这些

创意型人工智能

(AI For the Creative Process)

AI能不能从事创意性工作?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AI系统设计创作的音乐、服装、自行车等等作品。比如,去年罗格斯大学和Facebook AI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者就设计了以创作艺术作品为目标的AI系统。结果是,艺术批评人士无法分别AI作品与人类作品之间的区别。这种创意型应用,可以说是从弱人工智能走向强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步。

机器人

(Bots)

基本意义上的机器人(Bots)是指,为自动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而设计的软件应用。在媒体领域,机器人可被分为两大类:新闻型机器人(news bots)和生产力型机器人(productivity bots)。前者可以协助集合新闻信息,并自动为读者推送特定新闻事件;而生产力型机器人,则可以帮助新闻组织自动化他们的日常流程。比如说,推送一则地震警报需要几步?手动登陆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网站,获取信息,再派一位记者撰写一则简讯。或者设计一个机器人,自动抓取与写作。这种自动化可以提高简讯新闻的时效性,并且解放记者生产力,使其能从事到更复杂的任务中去。

而新闻型机器人相关的主要风险是,它们依赖于背后的程序设计,这就使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可以利用它来散布虚假信息。

 还有我们所熟悉的聊天型机器人(chatbots)

AI中的偏见

(Ongoing Bias In AI)

研究者发现算法当中出现了预期之外的偏见。这一问题与训练AI的初始数据有关:系统一开始基于有限的数据集训练,而且训练程序由人设计,这就难免会反映出我们身上潜藏的偏见。随着计算机系统越来越擅长制定决策,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莫名被打上了某一类群体的标签,被判定为无资格贷款或不能享有某种医疗服务——而理由却潜藏在算法中,不那么容易发现。

AI云

(The AI Cloud)

过去一年,人工智能生态之中的领导企业,一直在争夺“人工智能云共享(AI cloudshare)”,以期成为值得信赖的AI远程服务提供者。Amazon、微软、IBM和Alphabet都在为开发人员推出新的软件服务,让AI初创公司能更容易地将自己的创意投向市场。不仅仅是提供服务器,每个公司都会提供现成的AI软件。如Amazon的SageMaker能帮开发者训练神经网络(neural nets),而Rekognition则可以检测并追踪视频中的人、运动和物体。

专有AI语言

(Proprietary, Homegrown AI Languages)

当AI开启了计算机时代的第三纪元,巨头公司都开始竞争市场份额和注意力。上文提到,微软等公司已经为开发者提供软件包,它们同时也为AI应用提供了独特的编程语言。如Uber发布了自家用Python写的编程语言,名为Pyro。这意味着未来AI生态的竞争中将更加分裂多元,而不仅仅类似现在的OSX和Android,或者早期的MAC和PC两大阵营。这提醒新闻机构也该开始为这种多元做准备,为开发者提供训练,提升从业者的能力。

AI芯片组

(AI Chipsets)

对我们来说,平常笔记本和手机上搭载的CPU性能已经在不断提升,却满足不了机器学习的要求。它们的问题在于,缺少足够的处理单元,去完成下一个计算机时代所需的连接和计算。这时就需要一组新型处理器,搭载于SoC(系统级芯片)之上。华为、Apple、IBM等企业都在试水新系统的构建和SoCs。简而言之,这意味着芯片已经可以在AI项目中发挥作用,并且有更快的速度和更精确的数据——也不难预料到,几家企业在未来即将开展竞争。

AI算法交易市场

(Marketplace For AI Algorithms)

大多数组织都无法组建一个无限期地创造、测试和提升算法的开发者团队,所以,开发者团体会在算法交易市场中提供他们的算法。Algorithmia 是现今最大的算法公共交易市场,在这里,开发者可以将他们的算法上传至云,其他人付费获取。Amazon、微软、谷歌等巨头公司也在将自家的框架和服务提供至算法交易市场。

Algorithmia网站首页

AI生态中的更多整合

(More Consolidation in AI)

AI生态中现在不乏这样的担忧:未来方向即将被掌握在少数几家公司手中。AI版图已被九家巨头占据:Alphabet、Amazon、Microsoft、IBM、Facebook和Apple,以及中国的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投资方面,则由Intel Capital、Google Ventures、GE Ventures、Samsung Ventures、腾讯和In-Q-Tel等引领。对于任何技术领域来说,当少数几家公司主宰时,他们会倾向于垄断自身的创意和知识产权,也会视情况和他方展开合作。谈及AI的未来,我们应当思考整合会带来更好的前景,还是如电信和有线电视领域一样,可能带来一定的垄断和阻碍。

AI构筑无处不在的深度链接

(AI For Deep Linking Everywhere)

移动深度链接已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普及,通过手机应用搜索和分享数据都变得更加容易。深度链接分为三种:传统、延迟和场景。传统深度链接能够实现你从一个应用或网站直接跳转至另一个已安装应用;延迟深度链接则导向应用商店,安装链接导向但本机尚未安装的应用;情景深度链接提供更为强大的信息,实现网站向应用、应用向网站、应用向应用的跳转,并且可以提供个性化功能。比如说,当你下飞机时,你可能会发现你的航程应用为你推送了一条导向Uber的链接。随着机器学习的发展,基于独立用户习惯的应用链接应用的体验会更普及。

AI为自己代言

(Making AI Explain Itself)

有人质疑AI正在成为“黑箱”,除了领域内的研究者之外,没有人知道最新系统是怎么运作的。这不完全正确,但却呼应了一些计算机与认知科学家、记者和法律学家现在的主张:AI系统不应该如此神秘。接下来,我们会争论AI是否应当能够解释自身决策过程,并且提供更多的透明度。这一主张的障碍在于,这样的揭示可能会泄露商业机密,以及不断停下来解释,可能会影响AI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责任与信任

(Accountability and Trust)

很快,我们会到达一个无法判断数据集是否被干预过(无论有意无意)的阶段。如果我们不再信任AI系统输出的结果,那么数十年的技术进展都将付之东流。政府、商业还是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都必须对自己所使用的数据和算法有自信。构建信任需要展示算法工作的流程,但这又与组织希望数据保密矛盾。

建立信任的方式包括,承诺机制的透明性,不必然损害个人数据;另外,请一位伦理学家来和经理人以及开发者一起工作,也可以减少算法中可能出现的偏见。

AI的中国式繁荣

(China’s AI Boom)

现今,中国正成为无可置疑的AI强国。中国的AI初创公司现在已经占据了领域内全球投资的48%,中国研究者拥有的AI研究专利数量也是美国研究者的5倍,人口优势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足够的未来需求,BAT几家引领性科技公司也在不断加大对AI领域的投入。同时,中国所能获取的丰富数据,也为应用与从教育到零售制造业等各行各业的AI的训练提供了数据基础。

算法数据特种部队

(I-Teams For Algorithms and Data)

随着数据和算法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媒体中一支用来调查AI的特别行动小组出现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Publica和《华盛顿邮报》都开始应用采访的核心技能来调查算法。技术越发展,AI系统的不透明度就越高。且不论AI最终的结果是如何输出的,仅仅理解信息从哪里来、如何传播、以及它具有什么影响,就都需要一定特殊的技巧。

对于算法的调查,其结果的紧迫性前所未有。路透新闻研究所的报告表明,在美国,41%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应该努力抵抗在线假新闻,英国和法国则是61%,而西班牙则超过了70%。

趋势二:计算新闻学

数据和算法怎样加持新闻业?

计算机摄影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计算机摄影是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网络和摄影等技术的融合产物。不仅是单单依赖于光学过程,它同时应用了数字图像采集和生成技术,来捕捉真实生活。每一个智能手机用户现在都可以体验到计算机摄影。比如iPhone就使用计算机摄影来实现浅景深效果(人像模式)。

计算机摄影接下来还有许多可实现的功能:实时调节构图,产出多个角度的摄影作品;在图片中增减特定元素,调节光影效果;与此同时,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和Google还联合开发了修饰照片和增强手机拍摄效果的自动功能。显然这会给记者带来一些伦理问题:多大程度上的修正是被允许的?而对应的,新闻从业者也应该开发一种技术,在将一张图片应用于报道之前,先看看它经过了多少修改。

一个处理过程的图示

计算新闻学

(Computational Journalism)

计算机辅助报道(CAR)是一项调查新闻应用的技术。记者寻找、清洗和挖掘公共记录与文件,处理数据并发现潜在的报道线索。在机器学习算法和AI的协助下,计算新闻学就是进化版的计算机辅助报道。

计算机新闻学技术包括多语言索引、自动写作、算法可视化、对于数据集的多维度分析和灵活的数据抓取,这些都可以帮助记者综合在数据中的发现,然后在事实、概念、关键词之间发现联系,从而找到人或组织之间的潜在关系。

此外,还包括一类技术叫做“众学”(crowdlearning)。这项技术可以从我们无意之间产生的数据当中,比如线上活动、定位和健康记录等,来挖掘到一些新的事实。初创公司Neura就是应用这项技术的一个范例。

 Neura网站

脸部标记

(Faceprints)

系统现在可以根据我们面部的独特特征——骨架结构、肤色甚至毛细血管——来识别出我们是谁。“脸部标记”现在相当于指纹。比如去年,Apple就在iPhone X中引进了人脸识别技术。英国的研究者还尝试在脸部识别时应用热感因素,日本的研究者也在用3D扫描来提升人脸识别——预期这项技术能够应用于2020年的奥运会。而这一项技术也面临着法律挑战,在获取用户的面部信息之前,应当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他们的许可。

声音标记

(Voiceprints)

你的声音由许多独特特性集合而成,这种特性就是声音标记。新型机器学习技术能够通过听我们说话时的微小特征,来协助研究者识别我们是谁。这项技术可以帮助智能语音助手,为家里的每个成员定制对应的交互风格。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甚至还发现了,如何只根据声音标记,建立起一个人面部的3D模型。

趋势三: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代表一种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上分享和储存信息的方式,在这里身份和交易都被加密。它从比特币开始进化,从数字货币的边缘脱身成为主流。尽管这项技术还在发展中,它的广泛应用已经足以影响许多产业。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它与新闻业相关的关键主题。

 代币经济

(Tokenomics)

区块链技术使商业公司能够创造代币(token),Token是指商业公司创造出来,以实现机构自我运作、激励用户和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分配的价值单位。代币经济能够为媒体公司变现和分配的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通常媒体都是依赖于广告与订阅两者结合的盈利模式——当然报纸也证明了这种模式能多迅速地被数字竞争者冲击。区块链可以实现零交易成本的小额支付,或者能允许用户降低月度订阅费用,却可以消费更多媒体内容。

适用于智能版税和自由职业者的代币

(Tokens For Smart Royalties and Freelancers)

以Ethereum为代表的平台,能够实现对新闻或音乐等内容版权的小额支付——通过自动生效的智能合约。比如说,每当一首歌已经播放了一段时间,它就会从听众那里给歌手拨过去一小笔钱。

类似的平台的创建有两个重点:给内容创作者以最大限度的所有权,和奖励创作内容。内容创作者会很快采用这一模式,因为这能让他们得到大多数收入,而不是要把大多数收入给分发平台。同时,创作者能让自己的版权更多地控制在自己手里,且能直接与受众互动。报告预测,新闻平台会迅速跟进这一模式,但会努力激励读者转向新的平台——毕竟单个记者缺乏足够的市场影响力和关注基础。

永久新闻

(Immutable Journalism)

区块链技术可以创建一个分布式的永久性信息记录(不能被删除或者更改,本质上只能被添加)。这就使得信息的记录和分发的过程可以被所有人看见,不能被改变——除非通过大多数用户更改全部记录。一个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发渠道,会让监管和信息限制更难以施行。内容创作者会以此来保护他们的内容在通往终端读者的过程中,不被第三方修改、过滤或封锁。

TRON和Civil都是为信息资源去中心化而设计的平台。他们允许任何人自由创造并分发内容,不受监管。去中心化的信息平台会给内容发布方(包括媒体)以更多的控制权,而削弱平台在权力结构中的优势。另外,不妨把这作为一种为关键信息增加可信度的方式。

自主身份系统

(Self-Sovereign Identity)

身份管理系统已经从政府应用逐渐向邮箱和社交平台账户转移。Google、Yahoo和Facebook等公司现在也根据用户数据建立自身的商业模式,但用户却苦于大规模信息泄露。自主身份系统的逻辑是,用户完全拥有自己的数据,并对其有绝对的控制力。数据在不同应用、设备和平台之间具备互用性和可传输性。它有两个好处,提升安全性和可控性:去中心化的身份理论上更难受攻击;个人拥有自己的数据,他就可以自行决定如何利用数据变现盈利。

对于媒体公司来说,自主身份系统也是一种趋势,可以关联付费墙、身份验证(比如解决几个用户共用一个付费帐户的问题)、创意IP和版税跟踪,以及数字广告

共有目标的分布式计算

(Distributed Computing For a Cause)

分布式计算意味着这样的过程:大型电脑问题可以被分解,成为多个可以在许多常规电脑上运行计算的问题片段。这就使个人电脑、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闲置时间成为有价值的资源。预计会有不少平台允许用户以此种方式变现他们的电脑闲置资源,需要计算资源的开发者也可以降低成本,增加选择的多样性。对媒体来说,这能减少数字新闻分发的消耗,促进针对社会公共事业的计算机资源的捐赠,并因此减少信息分发的经济负担,和由新闻提供者承担的分析工作。

去中心化策展

(Decentralized Curation)

加密货币和应用平台可以成为去中心化内容策展(Curation,此处可理解为对信息内容的“策展”,即收集筛选、整合编辑、传播分享等处理过程)的一种模型。这是因为平台在探索自治方式,而不是设立集体组织中一贯出现的中心权威管理者。结果就是,基于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平台建立的自治和激励结构,创造出一种替代性的信息策展方式的试验场,这种信息处理方式更能根据特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灵活变化。

Steemit是类似于Reddit的博客型社区,它建立了一种加密型分数系统,在这里创造、策展内容以及与内容互动的用户会被奖励一定分数,分数可以交换现实货币。另外,名誉值高的用户则可以在内容策展方面拥有更高的影响力,名誉值可以逐渐积累或是直接购买。

未来,用户会对平台信度的建立提出更高的要求。如Reddit之类的网站,起初内容都由用户“众包”提供,这种“众包”内容将会从以往的“大多数人决定”到“有资格的大多数人决定”结构进化。加密系统中的数字人格将会更加重要,因为此种资格会视特定个人账户/用户名之下的历史贡献而定。

趋势四:界面交互

语音交互

(Voice Interfaces)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对话交互的时代。语音交互系统使用自然语言生成技术(NLP),结合我们的数据,来参与我们的所想所需。2019年需要考虑的一个新问题:当语音交互逐渐成为更多的网页搜索行为的接口,会发生什么呢?

对话式交互,能够模仿记者与编辑之间可能发生的谈话,这些谈话可能会与报道事实相关。IBM的人工智能程序Watson的许多应用程序接口(API),包括上文提过的Debater,以及对话和语调分析等,都可以用来协助记者工作。同时,传媒组织也该思考,如果Amazon和Google掌握了我们未来对话的方式,自身应该如何融入这个生态,并在其中取得优势呢?

基于聊天应用的内容变现

(Monetizing Chat-Based Journalism)

信息交流平台已经成为社交行为的新中心,这其中就包括信息分发和经济交易行为,且二者可以合二为一。这种渠道的中心化创造了到达读者的新机会,且读者拥有小额数字支付的功能。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的“赞赏”设计。其他包括Facebook messenger、iMessage、Gmail等平台,也加入了此种使读者向作者进行个人交易的功能,这也促使记者从在新闻编辑室的工作中抽离出来,转向他们自己的追随者。

音视频叙事新形式

(New Video and Audio Story Formats)

利用视觉响应、触觉反馈和语音交互等技术,报道者正在开发非传统的新型叙事来吸引读者。已经有新闻媒体和娱乐组织开始探索创意叙事形式,其中重点在于个性化、交互与沉浸。

去年,BBC发布了可以在Amazon智能音箱Echo上播放的广播剧,听众可以通过直接与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决定故事走向。同时,以RYOT为代表的公司也在尝试和主流新闻组织展开合作,比如《纽约时报》和NPR等,开发了用VR形式观看的沉浸式纪录片视频片段,观众可对其展开360°的全景探索。在网络交互剧集《那个时刻(that moment when)》中,观众则可以决定主角的行动,实时改变故事线。

《那个时刻》中的选择之一

趋势五:新闻教育与业务训练

新闻编辑室的自适应学习

(Adaptive Learning For Newsrooms)

AI加持的交互式学习方式已经应用到了商业和教育组织中,根据问题回答的正误来为个人定制课程。具体机制可以解释为:当四个人同时参与一个关于报道突发新闻的测试,一个人回答正确,另外三个人都回答错误,却分别选择了三个不同的错误答案。按照传统方式,此时回答错误的三个人会继续受到同等的训练,但自适应学习则会根据错误为受训者额外提供对应帮助。对于新闻编辑室来说,想要为记者编辑提供特定领域的训练,帮助组织在更广阔的主题领域建立专业度,这个技术将大有可为。

授予记者的纳米学位

(Nanodegrees For Journalist)

相比为期两年到四年的传统学位项目,线上授课的纳米学位(Nanodegrees)提供了一种替代选项,它涉及某个特定主题领域或行业的研究,目标是增长知识,以及获得某种资格认证。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只想获得某一领域学习认证,却不想花费过多成本、也不想获得与传统教育同等精进程度的人。

以Coursera为代表的平台即为记者提供更具体的课程,比如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的“记者专业外语”。Udacity是最受欢迎的纳米学位平台之一,一般6~12个月可以结业,按学期或按月付费都可以,主题包括成为数据科学家、学习开发者技能以及数字营销等。纳米学位在未来面临的重要障碍之一则是,HR和招聘团队对这种资格的认知与认可程度。

Udacity网站中的一些课程项目

趋势六:出版与分发

Web 3.0

就像云计算革命性地改变了商业管理和储存信息的方式一样,区块链技术也将带给信息技术和数据库一波创新浪潮。分布式账本能够鼓励大规模的公共参与,并开启Web 3.0 的新时代。在Web 3.0时代,合作和分散创作都能够加速发展的原因有二:基于数据挖掘、自然语言生成(NLP)和文本解析等技术,收集、挖掘与理解非结构化数据都变得更容易;通过AI和机器学习,机器能够直接彼此合作。最终,机器将能够互相训练。

已经有类似的项目在进行中。在媒体领域,Otoy通过创立一个合作者组成的去中心化分布式网络,共享空闲的处理资源,降低视觉设计效果的生产成本。另外,在Web3.0时代,媒体也能够建立微型支付系统,或者使用户能对自己的隐私和数据拥有更多的控制力。

Otoy网站首页

接近性新闻

(Proximity News and Information)

不仅仅是我们的设备能够推送和接受信息,新技术使得身体也具备这一功能,这就把我们纳入一个永远运转的信息网络当中。具体技术机制是围绕“信标(Beacon)”发生的。基于低功耗蓝牙技术的信标就是一个能够广播信号、并且根据地理上的接近性来触发行动的微型设备。Target就已经在数百家商店配置了信标,这些信标将跟踪消费者在商店不同区域间的移动 。

蓝牙技术之外,内容生产者现在可以在手机应用中内置地址围栏(Geofence)功能,来根据用户位置推送通知。比如说,受过CRP心肺复苏训练的人,现在就可以在PulsePoint应用上收到提醒——附近有人需要帮助。这也意味着媒体可能实现基于消费者地理位置的精准投放。

数字化脆弱

(Digital Frailty)

过去三年,我们目睹了无数广泛传播的重要新闻报道从网上被抹去的例子,因为媒体兼并或因为网站不再维护。“数字化脆弱”指的是,新闻网站发布的数字资料难以永久保留、易于损坏的现象。

当2015年Peter Barbey收购杂志《村声(Village Voice)》时,他信誓旦旦地说“它会活下来,并且蓬勃发展”。但两年之后,Barbey取消纸版,2018年,《村声》被彻底关停。也没有任何备案来保存它的数字记载,这就意味着那些仅仅在线上发行的内容永远地消失了。而这个案例,只是无数不再存在的新闻组织之一而已。

 《村声》在纽约的总部

彻底透明化

(The Case For Radical Transparency)

在未来,打击不实信息的唯一方式就是让信息收集过程完全透明化。就像读者想看内容署名一样,他们很快就会想知道内容写作的过程,确认内容的可信度。而使用智能系统的记者,也应该说明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和数据。同时,由计算机自动写作内容的报道,也应该标明算法负责的是内容的哪些部分。

罗格斯大学教授Ahmed Elganmmal 开发了一种算法,能够寻找绘画作品中的创新性,并分析哪些艺术家对此产生了影响。他的研究激励别人去使用类似的网络分析、历史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来寻找在文学和新闻中的相似性。类似的系统可以被用来寻找新闻报道中的潜在影响因素。

闪现式新闻编辑室与限期新闻产品

(Pop-Up Newsrooms and Limited-Edition News Products)

一些组织已经开始实验“闪现式新闻编辑室(Pop-Up newsroom)”,主要为了打造特别主题的报道和一些短期产品:限期发送的新闻信、只播出几集的播客等,仅仅在专项活动发生时报道。比如,瑞典2018年选举时,一百多个记者组成了Riksdagsvalet——一个用来在选举期间抑制不实信息的短期新闻编辑室。

同时,新闻组织也在创造限期新闻产品(Limited-Edition News Products),不需要太多人力和工作流程。将来也会有更多的新闻组织做出尝试,专为某些特定活动打造短期播客、新闻信和聊天机器人。由于这种指向性,它们也适用于数据收集和精准投放广告,对媒体来说是提升收入和读者参与度的好机会。

“一对少”出版

(One-To-Few Publishing)

新闻信、播客和细分网络,都是利用小众化的吸引力来获取巨额回报,下一步就要扩展到更细分的受众群体。此外,一些平台也会为内容创作者提供构建小众付费订阅模式的机会,比如Revue和Substack就提供了上线一项付费新闻信服务的工具:软件、分析、首款服务和模板。

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独立播客和新闻信的细分尝试,但同时也期待更多的混合现实应用等创新形式。对于所有想要通过细分受众来获取收益的媒体公司来说,这个领域都潜藏着机会。

通知的滥用

(Abusing the Notification Layer)

通知显示碎片信息,包括即时更新、提醒和朋友发来的信息。它们会在手机、可穿戴设备以及其他连接设备的锁屏界面上弹出。

推送通知对新闻组织来说一直很有吸引力,因为它们能在我们专注程度最薄弱的时候捕获我们的注意力。利用我们的错失恐惧心理(FOMO,Fear of Missing Out),让我们看向屏幕并点击内容。

但问题在于,现在通知简直无处不在——从政府预警、天气预报应用、游戏、社交平台、播客……无穷无尽。新闻组织需要开发新的策略,来确保他们的通知不会对这种杂乱状况助纣为虐,避免推送把读者推得更远。

服务型新闻

Journalism as a Service(Jaas)

在传统新闻产品之外,新闻组织现在也在提供新闻服务。这种转向使得媒体能充分实现其内容价值。新闻服务主要面向从事知识领域工作的群体,包括大学、法律初创公司、数据科学公司、商业、医院甚至科技巨头等。媒体积累的内容实际上是能够被结构化、清洗,从而被多种组织运用的数据资源。

作为服务的新闻包含多个部分:新闻报道;API;编辑部和付费第三方均可使用的数据库;与新闻事件结合的日历插件;使用媒体组织积累的内容和数据库来自动生成报告的系统等。服务可以脱离社交媒体平台而提供,减少新闻组织对外的利润分成,使其提供的服务可以充分变现。

度量透明

(Transparency in Metrics)

媒体现在希望社交网络返还给它们的数据能够具有更多的透明性。对于在内容公司工作的许多人来说,数据度量标准既不容易被发现,又不容易被理解。之前,Facebook为视频播放数据有误而向广告主和媒体道歉,并且表示这种不正确的机制已经持续了两年。无疑,数据测量会影响内容生产和商业决策,也会影响公众对一则报道的流行程度的感知。现在多数大型机构都雇佣了专门的受众参与度分析经理人,来充当一种中间人的角色。

Chartbeat是新闻组织中比较流行的度量工具

平台度量标准的有效性会被媒体和广告商质疑,是因为这个标准很难被验证。同时,希望新闻能够开发出更具透明度的数据模型,也为内部员工提供有参照意义的指标。

实时信息核查

(Real-Time Fact Checking)

面对假新闻的挑战,由人和算法合作进行的实时信息核查,将会成为记者优先选择的方法。2016年,Google在其新闻服务中引入了事实核查标签,读者就能在热门报道旁边直接看到核查结果。

在以后几年,AI系统能够实现更多复杂的事实核查:揭示信息是否脱离背景、夸大或低估其重要性。很快,AR系统也能够提供协助,比如在演讲过程中,AR应用可以实时展示演讲者的资助者等利益相关情况。而基于社交媒体数据和媒体自身文章数据库的实时信息核查,在将来也能同时提升公众关注和品牌美誉度。

离线连接

(Offline Connections)

随着用户转向移动设备,开发者们也应当确保自家APP能够离线使用。Netflix、Youtube和Amazon Prime现在都在打造离线浏览功能,允许用户缓存视频,稍后观看。新闻内容聚合应用,如Google、Smartnews和Apple,同样想要尽可能地利用用户时间,哪怕在wifi信号很弱的时候。《华盛顿邮报》的渐进式网络应用(Progressive Web App,可以理解为类似微信小程序,但它是基于Web浏览器运行)就将移动网页的加载时间从4秒缩短到了80毫秒,使用户在离线状态下也能阅读新闻。

Netflix的视频离线缓存功能

音频搜索引擎

(Audio Search Engine)

随着新闻机构在播客形式上的探索,新的搜索工具需要实现媒体和用户对于纯音频内容的内容搜索。Spotify近期实现了这一功能,用户对语音助手说出他们的搜索需求,就能立刻跳转到他们尝试回忆起来的播客、重播他们在车上听到的新闻报告,或是获取特定主题相关的音频片段。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对语音识别AI展开的新型攻击行为。这种攻击会欺骗语音识别系统,使其转而识别合成语音、人耳不易察觉的声音甚至家中常见的环境噪声。这些音频提示,都可能触发智能系统执行用户本来并不想要的操作,比如进行购买,或者将音量调到最大。日益依赖音频搜索的用户更需要警惕个中漏洞。

趋势七:混合现实与视频

美国成年人每天花费将近一小时线上视频,并且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端。而皮尤中心的报告显示,更多美国人偏好看新闻视频(46%),而非阅读(35%)或者听新闻(17%)。可见这一媒介形态之重要。而混合现实(VR、AR、全景视频和全息图等),也正在成为视觉形态的有力加持。

流媒体

(Streamers)

2017年的第四季度,见证了50万名消费者抛弃了他们的有线和卫星电视服务。而用户持续为电视付费的两大原因在于,电视能够观看直播,和价格优惠的互联网与有线服务套餐。——显然这两个理由都不大像传统有线电视能持续的优势。未来预期会看到Amazon Fire Stick、Google Chromecast和Roku等更多流媒体设备的份额增长,和有线卫星电视订阅的稳定消退。而流媒体服务则会侵蚀本地广播新闻市场,也会使较长时长的电视新闻节目陷入劣势。

联网电视

(Connected TVs) 

可以联网的电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概念,而新发生的改变是它在家庭中的平均渗透率,和绕过各大有线公共频道而直接使用的流媒体应用,比如Amazon Prime Video、Roku、Youtube、Hulu、Netflix等。媒介组织应当主动利用这一技术,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赢得观众。

网页实时通信

(WebRTC)

WebRTC是由Google、Mozilla和Opera提供支持的实时通信技术。Google Hangouts就是基于此技术开发的应用。网页实时通信技术可以将你在电脑上阅读的文章传送到移动端,并对呈现部分进行调整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这一技术能够实现设备之间的无障碍沟通,这意味着媒体不再需要第三方应用,比如Skype,来为用户直播新闻,并且视频播放会更加流畅。

流媒体社交视频

(Streaming Social Video)

很多人都通过Facebook Live、Twitter、Youtube等社交平台观看过突发事件的直播。而彭博社上线TicToc这款24小时新闻产品不到一个月,就收获了超出75万的日常观众。随着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手机和电脑屏幕观看内容,他们对直播内容的需求也就更高。

同时,我们也进入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不需要任何技术基础和特殊装备就能生产新闻的时代,因此得以通过社交媒体见到了许多未经过滤的新闻事实。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出于公共利益,是否所有内容都应该被呈现?这就需要媒体建立一个框架,来决定是否可以在社交视频中,复现一场谋杀或其他暴力行为。

全景视频

(360-Degree Video)

《纽约时报》、CNN、《华盛顿邮报》等多家新闻机构都开始使用全景视频,我们有望看到沉浸式新闻的持续发展。全景视频让用户可以捕捉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全貌,而不是被迫接受镜头背后那个人选择的视角;在长视频中,全景视频也能使观众成为一个积极互动的侦探,寻找事件的蛛丝马迹。这样,全景视频就可以让观众长时间专注于作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注意力短缺的时代。

全息图

(Holograms)

由于其高成本和相对有限的应用,全息设备应该不会先普及到个人用户,而是先出现于较为专业的情境中。这种情况下,媒介组织可以考虑尝试为全息平台定制内容,目前来看,这一形式更适用于娱乐领域,如初创公司Eyellusion使用全息技术制作了巡回演唱会的全息版本。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是一种计算机模拟环境。佩戴VR眼镜或者将手机嵌入特定设备,即可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目前,VR市场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投入广泛应用,毕竟VR内容生产需要搭建一整个虚拟环境,对于新闻机构来说,投入产出比显得不够理想。VR未来发展可能需要娱乐和游戏方面来驱动。

另外,VR对品牌来说意味着宣传层面的新商机——通过沉浸式体验,来直接对消费者的认知产生影响。比如,宝马和沃尔沃都为想要买车的顾客推出了VR试驾的体验APP,想象一下,比起一个喋喋不休的汽车销售人员,在蓝天白云之下开阔路面上驾驶的交互体验,很容易将你的心锁定在那辆车的驾驶座位上——这也被形容为VR带来的观念偏好(belief biases)。

 

这位女士正通过三星VR设备来试驾一辆BMWi汽车

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

AR并不像VR那样要模拟整个新环境,而只是在你的自然视野里放置几个数字元素。我们熟悉的游戏Pokémon Go就是AR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不久的将来,AR会为新闻机构开启新的市场,媒体可以通过用户视野中的可识别元素,来丰富实时内容的传递。

AR在媒体中的应用还有不少。比如类似于Snapchat脸部贴纸的AR功能,可以隐藏信源的身份。另外,AR可以为报纸印刷版增加交互亮点,作为吸引读者的一种方式。内容方面,AR公司Blippar可以为之补充只能用智能手机解锁的动画或图像。广告投放方面,用户可以使用AR来扫描他们喜欢的东西,浏览数字商品信息界面,直接通过手机购买。AR的这种加成意味着媒体与广告主之间的双赢。

美妆公司Max Factor和Blippar联合推出的识别商品的功能

混合现实体验馆

(Mixed Reality Arcades)

就像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电子游戏一样,游戏形式日渐流行,但大多数人并不能负担设备费用,所以如同当年的游戏厅,混合现实体验馆应运而生。新成立的“虚拟世界体验馆”即提供一种无限VR体验时间的会员资格。这种生意能够持续的原因还在于,随着技术发展,游戏愈加沉浸化,玩家不时需要更新设备——这就没有购买会员资格来得划算。

趋势八: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Wearables)如今已成趋势。对媒体来说,一方面,它是需要为之定制内容来抵达特定读者的新媒介形式;另一方面,也是可以从读者一方收集反馈信息的方式。比如,视线、心率、睡眠模式乃至身处的天气情况,都可以及时传递给企业,反馈用户行为,实现高度定向化的内容分发。

智能眼镜

(Smart Glasses)

这是开发者开始尝试智能眼镜Magic Leap的一年。Magic Leap直接投影到用户眼中,看到的数字影像就好像存在于现实世界当中一样。目前来看,智能眼镜还在探索其市场方向。

智能收听设备

(Hearables/Earables)

智能收听设备集成了语音指令、生物识别跟踪、选择性降噪、音乐和数据存储以及软件集成等功能,本质上是功能更高级的耳机。Apple旗下无线耳机Earpods将来可能可以监控运动时的体温、出汗、心率等情况,同时也可以仅仅通过感应头部动作来控制手机等设备。耳机Bragi Dash配合智能语音助手,响应语言与动作指令。媒体现在也可以尝试为听觉设备的交互场景设计音频应用了。

头戴式显示器

(Head Mounted Displays)

头戴式显示器(HMD)是目前VR、游戏和其它沉浸体验中最多应用的设备。虽然由于佩戴不适感和眩晕等原因,此种设备尚未普及至家用用户,但HTC Vive和Oculus等设备品牌还是展示了引领游戏与专业使用者细分市场的潜力。目前,新闻与之结合的主要机会还是通过360°全景视频。

触觉交互

(Haptics)

在可穿戴设备的情境中,触觉交互(Haptics)代表着设备与用户通过肢体感知来沟通的手段,比如智能手表的震动提醒。随着可穿戴设备进步,触觉交互的机制和应用都会变得更复杂。Facebook甚至测试过佩戴在前臂上的设备,该设备可以将一定单词词汇转化成一系列模式化表意的震动。这项技术离普及应用还比较遥远,不过也提醒媒体可以利用触觉交互,在没有视听界面的情境下,向读者传递新闻标题或一些简短推送。

思考式设备

(Thinkables) 

思考式设备(Thinkables)是指在技术和人脑之间建立交互的可穿戴设备,使用户用想法去控制指定设备。公司4DForce制造了一种头戴设备,可以将脑电波转化为电脑能够理解的信号,搭载于游戏、健康和娱乐等应用之中。Facebook也在尝试开发一种设备,可以读取脑电波,推断人所想的词语。

植入式设备

(Embedables)

植入式设备是可穿戴设备的极端趋势。一些技术狂热者寻求将技术直接植入自己的身体,植入物包括装饰性LED灯,嵌入手臂皮肤之下的RFID芯片(用来解锁电子门)等。这种趋势过于小众,对于新闻机构而来,尽管有一种流行做法是在耳朵中植入磁铁代替耳机,可能会促进音频媒体消费,但由于健康风险,预计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成为主流。

智能手表

(Smartwatches)

考虑Apple watch和Samsung Gear等产品的普及,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可能是可穿戴设备中最亲民的一种了。目前它们仍然作为手机的辅助性角色出现,但随着发展,基于位置服务、动作感应和解放双手等特色,以及开发者不断为其定制应用与功能,它也会渐渐独立。智能手表前景不错,新闻机构可以考虑怎样定制内容,从而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趋势九:硬件

微型卫星

(Cubesats)

接下来的三年里,企业会尝试制造和发射数以千计的低成本、高价值的卫星。这些卫星很小,能够彼此联系,无间断地拍摄地球表面每一寸土地的影像。

微型卫星,直译是“立方体卫星”。其拍摄的图片经过图像分析软件,可以提示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停车场里现在停了多少辆车,并且观察不同时段的变化规律。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计划在2018-2020年间发射“前所未有的数量”的微型卫星。记者、公司、政府和公民个人都可以出于各种目的来获取其拍摄的图像和工具,但也意味着一定的国防安全问题。

无人机物流

(Drone Delivery)

2016年底,商用无人机运输开始运行。美国公司Zipline用其无人机运输系统向卢旺达地区供应血液,UPS、亚马逊、DHL等也在测试自己的无人机。预计2019-2020年,航空管理当局会开始行动,商用无人机也最终进入正式运行阶段。这意味着会出现更多的新闻报道选题,也很有可能代表着人工投递报纸时代的终结。

一只帮7-11送货的无人机

上升的无人机专利数量和对新法规的呼吁

(Increasing Patents and Calls For New Regulation)

无人机运输服务能否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法和企业的发展。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宣布授权一项项目,来测试“创新区”不同条件下的无人机飞行。在欧洲,欧盟暂时批准相关法规,目前仍在等待成员国的确认。加拿大、英国和国际民用航空组织都在制定新的法规。这些结果都将影响2020年及之后无人机的发展。

无人机交通

(Drone Lanes)

业余无人机驾驶员一直在给商业和私人航空飞行员带来麻烦。目前,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规定,禁止无人机在机场空域飞行。NASA和美国联邦航空局正在制定计划,以提供全国范围内无人机交通管理的解决方案。这也为从事基础设施管理和基于AI云的监控项目的公司提供了机遇。

自主检测与避障技术

(Sense and Avoid Technology)

利用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够依据程序设计做出推论和决策。“自主检测与避障技术”是其原理。今年,无人机将可以沿着GPS定位点的路径飞行,它们会在空中策划最佳路线,决定何时避开建筑物、树木和山峰或者其他无人机。

应用于极端领域的无人机

(Microdrones and Drones Used In Dangerous/ Hard-To-Reach Areas)

工业领域开始应用AI驱动的迷你无人机来进入难以到达的危险空间,比如地下矿井和核设施的内部。这样一来可以降低人类生命危险,缩短无人机停机时间,从而节省成本。Facebook推出了一款提供网络信号的无人机,加上AT&T开发的蜂窝网络信号无人机的成功运行,证明了无人机可以给缺乏基础设施的欠发展地区提供基本服务。

无人机群

(Drone Swarms)

几百台微型无人机可以同时部署,作为一个有机技术整体在空中移动,速度可以快到相机难以实时捕捉。这项技术由军方开发,被应用于迪斯尼公园和超级碗半场表演期间的灯光秀。不过,在2018年,据称由叙利亚叛乱分子控制的无人机群袭击了两个俄罗斯军事基地。

Intel无人机灯光秀(gif)

物联网搜索

(Searching The Internet of Physical Things)

物联网正在以相当可观的速度发展,可能会有数以亿计的实体设备被关联到网络当中,那要如何搜索它们呢?Shodan和Thingful是两款针对物联网设备的搜索引擎,它是一款用来帮助IT人员定位物联网设备的追踪工具——但与此同时,黑客也发现他们可以用此来远程连接婴儿的摄像头或车库的门。在不远的将来,也许不难看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成为分布式网络中可搜索的一份子。黑客行为也提醒着我们需要匹配一个核实搜索结果的新系统。

 搜索引擎shodan的主页

智能摄影机

(Intelligent Cameras)

搭载AI功能的智能摄影机能够自动听声音和观看所拍摄的影像,然后根据获取的信息做出拍摄决定。比如记录一段谈话,或者追踪一个小偷。2017年,亚马逊云服务(AWS)上线了一种名为DeepLens的AI摄影机,包含图像和物体识别功能。智能摄影机可以协助公司远程统计和监控仓库中的货物。华盛顿大学也开发了一种可以追踪人体移动的智能相机网络系统。

 DeepLens

将来,智能摄像机会和其它物联网设备联合,进行自主决策,比如什么时候应当锁门——以及最后一块派应该分给哪一位室友。

速度更快的5G网络

(Faster Connected With 5G)

5G是第五代无线技术,现在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建设当中。5G会大幅度地提升连接速度,我们将可以在云端加载高清和3D视频,甚至使用VR,下载速度预计可以达到10Gb/s左右,这将对新闻组织的视频内容分发产生极大的帮助。不仅仅是手机可以使用5G网络,无人驾驶汽车、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也都可以。

趋势十:媒介经营

媒介整合

(Media Consolidation)

在美国,数字用户日渐增加,传统媒体公司利润持续下降,基于广告的收入模式很难维持,尤其是对于本地媒体来说,形势更加艰难。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去管制化政策也为大型媒体集团的收购合并与垂直整合铺平了道路。

广告拦截

(Ad Blockers)

拦截技术继续发展,威胁媒体的商业模式,正在被媒体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媒体所采用的更好的广告形式和移动体验似乎已经生效了。研究发现,广告拦截率已经趋于稳定,但给媒体造成的收入流失依然是一个重要问题。

媒体用来拦截广告的拦截软件的策略有两种,提升广告质量和用户体验的“曲线救国”法,和更直接地检测拦截软件、禁用其脚本的方法。也有一些网站在检测到广告拦截软件时,要求用户将其加入白名单。广告之外,媒体还在探索其它替代性的内容变现方式,但进展缓慢。Google 2014年上线了Google Contributor,作为读者来对媒体进行小额付费的方式,具体视他们访问的频率而定。

趋势十一:政策规制

互联网巴尔干化

(Splinternets)

二十年前,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自由的全球性空间诞生。而现在,互联网应当如何被规制,被谁规制,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不远的将来,我们即将抵达一个分裂的巴尔干化的互联网时代。2018年的GDPR法案使得数以百计的合法新闻机构被封锁,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网络状况有多么不同。

由于缺乏协调努力,互联网的分裂趋势未来几年会继续扩散。这可能会使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新闻传播更加困难。它也可能会给面向全球读者分发内容的新闻机构带来大麻烦。

泄密

(Leaking)

2018年同样见证了大量的泄密事件的发生,泄密涉及政治和社会领域。但需要记住的是,如果政府信息不向媒体披露,那么政府将有效控制公众了解到的信息。问题在于如何确立哪种信息可以披露的标准,比如事件完全出于政治的或违反道德的原因。以及,在泄露信息可以被快速散布的情境下,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护特殊信息。

数字时代的第一修正案

The First Amendment in a Digital Age

虽然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制定已经很久了,但今天一如既往,它还在设计和开发的领域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为技术创造者和用户提供着法律保护。

然而,宪法第一修正案反对的只是政府对于自由言论的压制,不包括私人企业。如果Facebook或者Twitter决定封锁所有政治倾向言论,只因其无法摆脱虚假消息的嫌疑,他们也仅仅只是做出商业决策,而并不违反第一修正案,收紧信息规则对他们来说有着绝对的正当性。

数字时代,第一修正案的问题还在于,AI的言论是否应当被赋予同样的权利,以及技术、算法和代码的开发者,应当负何种程度上的义务。

趋势十二:安全与隐私

如今,再怎么强调隐私安全的重要性也不为过。科技巨头、政府管理者乃至每个公民都被卷入了各种问题当中:从个性化到隐私,从信息安全到监管,从透明度到国家安全。相对较大的新闻组织拥有解决安全和隐私问题的资源,但小型新闻编辑室则面临着保全自身和用户数据的安全挑战。网络环境下,信息产业面临着堪称影响生死存亡的危机,是继续现在的商业模式,还是开始建立更能保护用户数据的新模式,全看他们的选择。

合规方面的挑战和不切实际的预算

(Compliance Challenges and Unrealistic Budgets)

安全与隐私之间由来已久的张力,在未来将产生更多挑战。用户每天都在产生更多的数据,每天都有更多的连接设备进入市场,也就使得可用数据激增。而那些掌握用户数据的组织,尚未做好未来备案——但相关规章制度又作出了要求。管理者将需要持续更新他们的安全策略,并使个中细节透明化。大多数组织并没有投入足够的预算来保护他们的数据和设备,但这意味着承担后果。比如,没有为物联网安全制定足够预算的企业,会发现自己将要处理大量的召回、问题补救和诉讼纠纷。

差分隐私

(Differential Privacy)

差分隐私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近期,它被Apple和Google等公司运用,作为一种分析总体数据、但不会泄露个人信息的方式。差分隐私是通过在数据集中策略性地注入随机噪音而实现的。差分隐私很适合用来研究低敏感度的简单问题,比如分析iPhone用户中最流行的emoji,谷歌地图中的交通模式等,同时可以保护个人用户的匿名状态。

差分隐私能做的相对有限,即使很多科技巨头都提供了各自的成功经验。这一机制生效仍然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和数据集,在多种变量相关时,差分隐私也很难维持其效果。

勒索软件

(Ransomware As A Service)

在英国,一款名为WannaCry的勒索软件关闭了80家医疗中心的电脑,迫使20000多个预约被取消。黑客应用恶意工具来劫持数据,锁定系统和设备,直到要求的费用被支付为止。考虑现金和网银支付容易被追踪,比特币成为他们新的选择。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出现使得勒索软件转而成为一种可以盈利的生意。现在,简单的数据备份可能也不够为我们带来实质性的保护了,因为研究者发现,黑客不单单满足于扣留你的数据,而是威胁要将它们悉数公布在网上,供所有人观看。

黑客行为增长

(Hacktivism On The Rise)

由黑客转型而来的激进分子(Hackers-turned-activists)近几年很忙碌——为了信仰。他们对政府、组织和银行发起了DDoS攻击,渗透美国大选。包含维基解密在内的黑客组织,已将自身视为推动变革的持续性力量。这一类黑客将继续用他们的技能来帮助重塑政治和商业实践。

针对语音助手的定向攻击

(Targeted Attacks on Digital Assistants)

Alexa、Siri、Cortana等语音助手已经成为主流应用,我们也就不难预料到随之而来的定向攻击——无论攻击者针对的是语音助手还是它们的硬件。这也需要被纳入媒体公司的考虑范围之内。

计算机“小故障”频发

(Strange Computer Glitches Will Keep happening)

小故障(Glitches)指的是那种不会产生即时的、显著的影响,但可能导致毁灭性结果的问题。比如,英特尔就被一位谷歌工程师发现其芯片设计的巨大漏洞,后招致了许多批评;摩根大通等银行遇到技术故障,导致用户无法访问其账户信息,也没办法存钱或者取钱;或者语音助手Alexa错误地把一对夫妻在厨房中的谈话发给了他们的朋友,这也属于系统小故障的范畴。“小故障”通常与网络连接和带宽需求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关。

加密货币协助,暗网扩散

(Proliferation of Darknets, Aided By Cryptocurrencies)

暗网一般是指为违法活动提供匿名性保证的网络空间。人们可能会在这里出售枪支,或者兜售被黑客窃取的数据。而可以保证交易活动基本不受追踪的加密货币,刺激了暗网的活动。浏览暗网并不违法,但也不像你在网上搜索你高中的暗恋对象一样随意,还是需要具备特定软件和一定的技术知识。不过也有少数好的事情在暗网之中发生,比如异见者在这里寻求庇护,有些调查记者也会在这里寻找新闻线索。

政府和执法部门会接受如何探测暗网的技术培训,但其挑战在于,培训是静态的,而暗网掌握在其开发者的手中。

新型开源应用的脆弱性

(New Open Source App Vulnerabilities)

2017年,一位数据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够感染OpenAI Gym的新型恶意软件——OpenAI Gym是一种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开源工具。这只是恶意程序利用开源应用程序漏洞的案例之一,这种恶意程序的市场还在不断扩展。随着AI生态的发展,势必需要更多的开源代码和社区构建的工具,所以提前发现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使用开源工具的组织以后也需要每日例行检查,来保障安全。

窃听与被窃听的权利

(The Right To Eavesdrop/Be Eavesdropped On)

随着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接入物联网的设备(手机、汽车、咖啡机等等),这些设备之间、设备和开发公司之间都在随时交换信息——关于用户的信息,设备在“窃听”、彼此“交谈”和研究用户,但用户却被排除在这一过程之外。关于用户权益的争论点就在于,用户是否应当拥有这样的权利,去了解设备传递了自身哪些信息、以及背后是谁在窃听这些信息呢?

匿名

(Anonymity)

匿名性是如今的技术趋势之一。世界需要匿名性,它可以保护泄密者,还有那些可能因自己的信仰而遭到迫害的人们。数字匿名性允许我们在需要的时候联合起来,进行善意募捐,或是与不正义作斗争。然而,匿名性也助长了泄露隐私信息、攻击其他社交用户和发表诽谤性言论等线上行为。我们对于匿名发表内容的希望不会消退,但同时,我们对于核实查证的需求也更强烈了。

网络喷子

(Trolls)

喷子(Trolls)代表的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网络暴力,通常包括垃圾邮件、仇恨言论、人肉搜索和其他形式的骚扰。抑制喷子行为往往迫使许多媒体必须要在言论自由和审查两种立场之间抉择。过去一年,Twitter、Facebook和Instagram都提升了平台对于仇恨言论的限值标准。Facebook在2016年首次应用人工智能算法DeepText,来减少Instagram和Messenger中冒犯性的言论。

媒体机构,尤其是新闻网站,在调节线上言论的过程中,都在努力保持一种客观无偏见的立场。Google开发的Perspective API通过使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其他平台和媒体提升其网站的评论审核能力,其中就包括维基百科、《纽约时报》、《卫报》、《经济学人》等。

真实性

(Authenticity)

内容真实性问题已经不只出在虚假新闻,现在还扩展到了一种新型的虚构媒体:视频。Deepfakes就是一例,由计算机生成“换脸”视频。这一趋势起初发端于Reddit,并在关闭之前积累了超过80000名订阅者。真实性核查公司Trupic已经拿到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种子投资,致力于打击被操纵的图片或视频。

数据保留

(Data Retention)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给全球媒体组织都敲醒了警钟,提供了数据保存政策所急需的标准。随着科技巨头随之更新数据政策以符合监管,依赖报告和分析的小型媒体组织也感受到了压力。YouTube宣布,从2018年7月开始,它会在60天之后删除数据分析报告

所有权

(Ownership)

法律意义上来讲,数据所有权一般指的是IP或者版权数据。随着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的兴起,人们也意识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数据和线上活动是如何被大型公司收集并利用的。近期Facebook、Apple和Amazon又都上线了面部识别功能和相关产品。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设备生来智能且永远处于连接之中的时代,但数据使用的监管和所有权却尚未明晰。

加密管理

(Encryption Management)

过去两年发生了许多大型攻击事件,但至今,拥有我们数据的组织要么不使用加密手段,要么使用过时的工具。黑客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我们接下来有望看到更多攻击。不过,加密数据可以阻挡黑客侵入,但也会使员工和消费者合法使用数据变得更难。未来,企业总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来建设数字安全——或者在被攻击时花上数百万美元善后。

语音监控

(Constant Audio Surveillance)

有了新型智能音箱技术和更先进的机器学习系统,公共区域成为监控的主要场所。2018年,沃尔玛申请了一项专利,用于监听客人和员工之间的互动,以及货物上架下架产生的噪声,还有我们使用移动设备发出的咔哒声。所有这些数据都可以收集起来做进一步的分析,但这无疑也带来了隐私问题。

数据泄露

(Leaky Data)

用户越来越讨厌所谓的“开源”网站,尤其是那些使用他们数据的网站。一家开源家谱网站GEDmatch允许用户自愿免费分享他们的基因档案,作为寻找亲人与追踪家谱的一种方式。GEDmatch也被执法部门使用,成功追踪并逮捕了连环杀手Joseph James DeAngelo,他自己没有提供过生物样本,但显然某个和他有亲缘关系的人这么做过。这个案例表明,如果你认识的人——或者和你有某种联系的人——将自己的信息上传至开源网站,就很有可能由此追溯到你。

总之,这份报告不仅描摹了技术革新为行业带来的美好愿景,也暴露了种种伦理规范尚未匹配之时的问题。最后不妨也引用FTI创始人Amy Webb在报告前言中的话:“无论技术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有能力创造自己喜欢的未来。”

 

作者:全媒派,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全媒派

]]>
5 年写了 4000 篇文章,这是我给创业公司新媒体的 17 条小建议! //www.f-o-p.com/99958.html Tue, 25 Sep 2018 03:03:35 +0000 //www.f-o-p.com/?p=99958
创业公司想让消费者关注自己,想跟世界分享自己的想法获得投资者青睐,首先要让大家跟你产生共鸣。这篇文章是翻译自 Digital Press 创始人 Nicolas Cole 发在 Quora 上的这篇文章,他结合自己在 Quora (美国问答类网站)上写作和做线上营销的经验,在公司对外传递信息方面给出了 17 条建议,可行性很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去 5 年,我在互联网上发布了 4000 多篇文章。

实打实的 4000 多篇,我可没有夸张。

所以,我对于哪些内容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哪些不会有了深刻的认识。我最初写文章的动机是我自己渴望成为一名职业写手,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掌握了一套通用性相当强的技能。

  • 行业专家想知道,如何才能让人们听到他们的见解。
  • 企业们想知道,如何才能吸引到消费者的关注。
  • 演讲人、顾问、投资人等想知道,如何与世界分享他们的想法,以便公司和项目都会选择他们。

一年前,我想把学到的所有东西利用起来,于是决定成立一家服务公司 Digital Press,专门帮助人们在网上撰写高品质内容。

我们的价值是帮助企业发布让读者产生共鸣的内容。公司仅成立一年,我们已经发展到 20 名全职员工,拥有 40 多个遍布全球的客户。

事实证明,很多人都想知道怎么能用吸引人的方式,传递他们的企业「Message」。

 

最好的营销是不做营销。

如果你曾经听过我在行业会议或播客上的发言,就会发现,我并不称呼自己为营销人员。

我是一个写作者。

因为我不使用传统的营销手段,我总是把读者放在第一位。我在网上写文章吸引注意力的整个逻辑是基于对读者时间的尊重——在这点上,大多数公司和行业里的专业人士要么不考虑,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执行。

如果想让人们愿意听你想说的话,每个公司在传递 Message 的过程中,都应该做出以下 17 个虽然小却很有效的转变:

 

1、把自己放在最后考虑

在你考虑要传递公司的什么 Message 之前,先去想什么信息是真正对读者有价值的。

比如,「我们刚发布了一个新产品」这句话只有当你是 Facebook 这种大公司的时候才对读者有价值,显然大部分公司都不是 Facebook。

 

2、扔掉那些「颠覆」的话

如果你写了「我们公司提供颠覆性的、改变行业规则的解决方案」这种话,赶紧删掉重写。每家公司都说他们是颠覆性的,但事实是,大多数都没有颠覆任何东西(而且读者并不关心这个)。

 

3、只用说清楚你是干什么的就行

10 个创业公司的官网有 9 个在描述公司是做什么的时候,都会使用令人困惑的词语。其实根本没必要这样。

比如说「我们提供手腕上的人工智能对话系统解决方案」,这种话对用户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直接说「我们是卖智能手表的,手表里还内置了 Siri 一样的语音助手」就行了。

 

4、不要总想着先制定宏大的策略

真正有效的策略不会在行动之前出现——它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在向世界展示你的内容之前,你是不知道到底什么会让大家产生共鸣的。不要再骗自己啦,你根本不可能提前空想出一个宏大的营销策略,然后再一步一步执行下去。

 

5、写,发布,反思,然后重复这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了解到,公司传递的 Message 带来的真实反馈是什么,找到读者真正在意的,会读的内容是什么。

 

6、创始人第一,公司第二

我们的大原则就是,公司传递的 Message 必须是来自「人」,可以是创始人、CMO或者其他高管。没人想看特斯拉发布的使命宣言,但是大家都愿意读 Elon Musk 写的文章。

 

7、利用好官方博客之外的平台

你应该利用好 Quora、Medium、Linkedin 等网站(对应国内知乎、简书、36 Kr 等各种内容聚合平台),这里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寻找可读的内容。而不是只把博客文章发在官网上。

译注:国内企业很少有利用官方博客发布企业信息的习惯

 

8、确定你是当个原创写作者还是编辑

不是每个人、每个公司都适合成为内容创作者,有些公司和行业专家更适合当编辑(curator),把每日精选的内容推荐给大家,同样也能带来价值。

 

9、展示有情感的一面

商业界的人总是很传统。他们既想脱颖而出,但又常常表现得很正式、很古板——参加派对还系着领带。如果你想被人记住,必须表现出真情实感。

 

10、形成强烈的观点

大胆地说出什么是你相信的,什么是你不相信的;什么是你在乎的,什么是你不在乎的。

走入一位读者心里的最快的方法,就是在开头就告诉他们:「这就是我的想法——不管你怎么看,反正我就是这么想的。」读者喜欢这种直接的表达,而不是讲来讲去绕圈子。

 

11、别凑字数

好的文章和凑字数的文章,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好的文章一下就能说到点子上,而且是值得说的点子。凑字数的文章不会,凑字数的文章会把一件事翻来覆去地说。看上去用了不少文字,其实大部分字都是没价值的。

 

12、以身作则

给大家分享一个我个人的秘诀。首先,每位读者都想知道你分享的信息将会如何帮助他们(解决特定问题),其次,读者还想知道你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

举个例子来说,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就告诉大家,我从 5 年写过的 4000 多篇文章中学到很多东西,然后才讲每个公司在传递 Message 的过程中,都应该做出 17 个虽然小却很有效的转变。

 

13、别指望大家第二天还记得你说了什么

很多人觉得,只要自己写了一篇挺火的文章,整个职业生涯就都会有人记得这篇文章,从而记得自己。

这么想的人真的想多了。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建个页面列出你的个人资料,让想要了解你的人,能找到你做过什么,你信仰什么,你怎么看待世界。

 

14、别总是浅尝辄止

对生命中的很多事情来说,很多人都败给了浅尝辄止。这其实也是很多成功者和失败者最显著的区别。

 

15、研究竞争对手,然后比他们讲得更好,更响亮,频率更高

当我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这个领域最厉害的公司和个人。然后关注他们讲什么,在哪里讲,频率是什么。

研究过他们之后,我就会问自己,怎么能把同样的信息讲地更好。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写了一篇热门文章《每个创业者在开公司之前都应该知道的 10 件事》,我也会写类似的内容,但我会提供更好的案例,讲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给出更有可行性洞察。

信息的传递是一场游戏,想赢,你就要把同样的事情做得更好。

 

16、既追求时效性,也注重永恒

这句话是我的导师过去一直对我讲的,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很多公司喜欢发 PR 文章(公关稿),因为他们可以喊「看,我们的文章登上《福布斯》了」。尽管这种事情短期看挺有意义,但还谈不上可以影响恒久。没有人会在两年后还去读一篇《福布斯》上的软文。

你的工作应该同时考虑到时效性和恒久的影响,让你发布的内容,不仅能让当时看到的人产生共鸣,而且将来读到这样的内容依然能产生共鸣。

简单来说,就是发布的文章如果能做到常读常新,永不过时,那就能从这篇文章获得持久的收益。

 

17、从告诉大家「你是谁」开始

其实人们不关心你是做什么的,但他们关心你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关心你如何成为现在的你。你怎么学到你懂的知识,你的经验如何塑造了你,你一直以来的信念是什么。

💡 想象一下!

如果你是一家全天然有机零食公司。你可以不断地向消费者传递信息,「我们是一家全天然有机零食公司」;你也可以通过企业创始人的个人故事,来讲与食物建立健康的关系为什么是重要的。

如果你是一家投资公司。你可以宣布:「我们投资有才华的创业者」;你也可以从创始人的角度出发,跟全世界的创业者分享你踩过的坑和学到的宝贵经验教训。

如果你是一家内容营销机构。你可以讲我们是最懂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你也可以讲你的创始人在年轻时候爱玩游戏,成为了北美排名最高的魔兽世界玩家之一。

然后将这种攀登游戏高峰的心态应用于写作,成为 Quora 的年度 Top Writer,Inc 杂志的排名前 30 名的专栏作家,以及 Medium 上超过 5000 万浏览量年度 Top Writer——积极地跟每个人分享高品质内容营销的秘诀。

后者让人更印象深刻,你不觉得吗?

 

作者:光涧,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馒头商学院

]]>
2018年安卓应用市场上架方法 //www.f-o-p.com/98019.html Fri, 07 Sep 2018 01:31:55 +0000 //www.f-o-p.com/?p=98019 安卓应用市场

国内应用商店的用户活跃率总体上过去一年出现了集体的下滑,不过硬核联盟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个别出现了增长。

2018年安卓应用市场用户活跃度

根据Talkingdata历史用户活跃度数据显示:2018年3月相比2017年3月国内应用商店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整体来看,国内应用商店的用户活跃率总体上过去一年出现了集体的下滑,不过硬核联盟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个别出现了增长,活跃率可等同于用户渗透率。

手机厂商商店排名稳健、用户量增长。

安卓主流应用市场上架方法

1. 应用宝开放平台

平台介绍:

应用宝(原腾讯应用中心Android平台软件),是腾讯应用中心专为智能手机用户倾力打造的应用获取平台,目前此软件APP可以去网上下载,支持安卓、苹果、电脑版,应用宝通过手机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多种形式,为中国移动应用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平台的移动应用下载服务。

最重要的是应用宝拥有无线互联网优质用户群体,用户活跃度高,依托QQ、微信和手机腾讯网等海量用户群,为移动应用用户创造丰富多彩的用户互动。

接入地址

官方首页:http://open.qq.com/

开放平台管理中心:http://open.qq.com/login?from=http%3A%2F%2Fop.open.qq.com%2Fappregv2%2F

2. 360移动开发平台

平台介绍360手机助手是一款智能手机的资源获取平台。

据第三方数据统计:截止2012年9月,360的PC端产品和服务的月活跃数达到4.42亿,用户渗透率达到95%,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安全公司之一。使用360手机安全产品和服务的智能手机用户总数已达约1.49亿,约占中国智能手机安全产品市场70%的份额,这代表了360 手机助手先在依旧在安卓应用商店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接入地址:

官方首页:http://dev.360.cn/

注意事项:360平台必须提供软件著作权,如没有不可上架。

3. 百度手机助手(含91助手

平台介绍

百度手机助手是Android手机的权威资源平台,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旗下安卓移动手机应用市场,且在2013年收购了安卓市场,91助手安卓版于2015年3月30日正式升级为百度手机助手,这使得百度手机助手拥有大量用户,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接入地址:

官方首页:http://developer.huawei.com/cn/consumer/

4. 华为应用商店

平台介绍:

华为应用市场华为手机官方应用下载平台,也是华为用户首选应用市场,是基于Android系统的免费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华为全球化技术服务平台和实力雄厚的开发者群体,用户可以在应用市场上搜索、下载、管理、分享最贴心的移动应用。华为作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生产商,不但在国内用有非常庞大的用户基数,在全球也拥有非常大的用户群体。

接入地址:

官方首页:http://developer.huawei.com/cn/consumer/

5. 小米应用商店

平台介绍:

小米公司,由硬件、软件、服务三驾马车驱动,依托小米核心产品和生态链产品布局,小米力求让每个人享受到科技的乐趣。

另一方面也借助于小米MIUI用户高活跃属性助推,目前MIUI全球联网激活用户超过1.5亿,平均每位用户每天使用手机长达4.5小时,小米手机已然成为用户生活中的亲密伴侣。

接入地址:https://dev.mi.com/console/

6. OPPO手机助手

平台介绍:Oppo是更多年轻人选择的拍照手机品牌,拥有大量的年轻用户群体,目前Oppo也是非常厉害的手机应用商店之一。

接入地址:https://open.oppomobile.com/

7. 阿里应用分发平台(淘宝手机助手、PP助手豌豆荚

平台介绍:淘宝手机助手,是阿里巴巴旗下推出一款智能手机的资源获取平台。可以给用户提供游戏、软件、音乐、小说、视频、图片,通过这款软件可以轻松下载、安装、管理手机资源,有效连接了淘宝PC端和客户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 PP助手:一款同时支持iOS及Android设备的软件、游戏、壁纸、铃声资源的下载安装和资源管理工具。它具有界面清爽、操作流畅、下载飞速、资源海量等优势。
  • 豌豆荚:是一款在PC上使用的Android手机管理软件。把手机和电脑连接上后,即可以将各类应用程序、音乐、视频、电子书等内容传输或者从网络直接下载到手机上,也可以用它实现备份、联系人管理、短信群发、截屏等功能。目前这三者后台已经合一。

接入地址:http://open.uc.cn/

8. Vivo应用商店

平台介绍:Vivo应用商店官方版是一款专为vivo手机用户提供的应用下载平台,提供应用下载、更新、卸载、搬家、网络诊断等多项功能,随着VIVO手机市场的扩大,使用人数也水涨船高,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高。

接入地址:https://dev.vivo.com.cn/?cid=w-2-baidu_ada-02-qita

9. 魅族开放平台

平台介绍:魅族开放平台,旨在为开发者打造开放平台及应用发布渠道,并提供优质的推广资源和技术支持服务。除此之外,还会不定期组织开发者养成计划、开发者聚会等活动。

接入地址:http://open.flyme.cn/

10. 锤子开放平台

平台介绍:锤子开放平台为锤子手机官方应用商店,2018年第一季度,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的前25名排行榜,榜上显示:锤子科技排在了第20名,出货量则为57万,相比还是有一部分应用市场的。

接入地址:http://dev.smartisan.com/

11. 安智市场

平台介绍:安智平台和N多市场一样,创始人身上都有91无线的基因。当年抱着电信的大腿,放出豪言半年赶超安卓市场,于是广告费大涨。遥想当年,指斥方遒,气吞万里如虎。可惜近两年巨头进入,以及电信三妻四妾,安智一路丢城失地,不过好在现在也还不错,勉强还算个大渠道。

接入地址:http://dev.anzhi.com/index.php

12. 三星中国开发者网站

平台介绍:三星官方提供的手机应用商店,近几年国产手机销量持续增长,三星已从主流机型跌到二线,但是还是有部分用户,并且采用最新的Bixby语音助手后,S9的销售额有所提升。

接入地址:http://support-cn.samsung.com/App/DeveloperChina/Home/Index

注意事项

  • 18年安卓手机市场主流品牌为华为、小米、OPPO、vivo这4款,所以要优先保证手机应用商店的上架。
  • 360应用市场上架必须提供软件著作权,其他平台可提供企业加盖公章的证明书即可。

数据来自于第三方Talkingdata提供的2017年3月和2018年3月的安卓应用商店历史用户活跃率。

 

作者:七羽,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七羽

]]>
青瓜早报:刘强东被捕照曝光,仍处于等检方控告阶段;自如曾和多家甲醛处理公司合作 //www.f-o-p.com/97315.html Mon, 03 Sep 2018 01:21:05 +0000 //www.f-o-p.com/?p=97315
早安,艾瑞巴蒂,一起来看今天的早报……

一、头条:刘强东仍然处于等检方控告阶段

1.刘强东仍处于等检方控告阶段

以上是美国警方最新正式公布刘强东被捕的照片据了解 刘强东释放一栏填的是“释放等待控告”,亨内平县律师这么解释:“亨内平县常常先释放嫌犯,然后日后再发一个传讯到庭令,或者直接逮捕令。“释放等待控告”意味着他们正在搜索证据、建案。“控告Complaint”这个词在明州是州正式的控告法律文件。根据亨内平县这个记录,刘强东老师现在处于等检方控告阶段。(安替)

二、国内新闻

2.阿里病逝员工妻子:起诉自如已获立案,9月27日开庭

“阿里员工得白血病身故,生前租住自如房被指甲醛超标”一事,再次令公众舆论聚焦自如房屋的空气质量问题。刚入职阿里不久的王先生入住自如房子两个多月后病故,其妻子委托专业空气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显示甲醛超标。目前,她已将自如起诉至法院,杭州市滨江区法院已立案,并将于9月27日开庭审理。(澎湃新闻

3.自如曾和多家甲醛处理公司合作

一名链家前高管在朋友圈就此事件评论道,“这几年我推进给自如的甲醛治理公司就有三四家,都和自如有合作,后来发现都达不到效果。在中国我不知道还有哪家公司与几十家甲醛治理公司都合作过,花了上千万就想找到解决方案。”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自如的问题核心在于自如内部是知道甲醛超标,只不过治理无效。”凤凰网财经调查发现,长租公寓的居住环境问题是行业内的通病。一名中介人员表示,中介机构都是逐利的,装修完就可以带客户看房了。

@法学院大魔王Lucas:你若用的材料够好,会有甲醛吗,还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放弃基本企业道德。

@展妈的小能猫:因为自如的问题在于要几天之内去除新装修房屋的甲醛….啊….自如如果肯空置几个月,能解决问题的公司和技术很多啊….

@菁萍阁:既然还有甲醛,为何还要放租

4.地方债3个月发行将达2.6万亿

按照年初设定的近4万亿元发行计划以及财政部要求,还有近1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将主要集中在9月完成,其中专项债券需要在10月底前完成发行。加上7月的7569.5亿元、8月的8830亿元,今年第三季度累计发行地方债将最高达2.6万亿元。(第一财经)

5.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教育部只参与了《开学第一课》节目制作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开学第一课》节目播出的推迟以及开播前长达十几分钟的商业广告,引起了相当一部分家长及其他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讨论。2018年9月2日午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巡视员续梅对此回应称,“我们正在与央视方面联系,教育部只参与了(《开学第一课》)节目本身的制作,节目编排等其他事情我们还不太清楚。”《开学第一课》是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自2008年起,于每年新学年开学之际推出。

6.ST长生:无法在预定期限披露半年报,股票今日起停牌

ST长生(002680.SZ)9月2日晚间公告,公司原定于8月31日披露2018年半年度报告,由于全资子公司长春长生狂犬疫苗事件被调查,导致公司半年报编制工作陷入停顿,公司无法按照预定时间披露2018年半年度报告。公司股票自9月3日起停牌。ST长生表示,公司将争取 2018 年 11 月 5 日前完成定期报告披露工作,但存在最终无法披露的可能。

7.“国资系”抄底20余家A股公司

截至目前,包括国资委、地方政府、中央事业单位在内的“国资系”主体正在参与或已经完成20余家A股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交易;同时据调研获悉,尚有不少民营上市公司也在与国资谈判股权转让或流动性救援方案,相关公告有待揭盅。业内的普遍观点是,国资的进驻将对上市企业治理和二级市场生态带来重要影响,但包括机制激活等在内的诸多后续难题仍处待解状态。(证券时报·e公司)

8.本月,国家税务总局将与其他国家(地区)税务主管当局第一次交换信息

离岸避税,一直是让各个国家和地区税务部门头疼的问题。尤其是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它们利用各国(地区)税法的不统一,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等办法逃税。结果,它们给经济活动实际发生地留下的只是GDP,但带走利润,逃避了税收。因此,开曼群岛、百慕大、巴哈马、英属维尔京群岛、卢森堡、新加坡、荷兰……对高净值人群和跨国公司来说,就是避税天堂。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官网显示,根据此前的安排,就在这个月(2018年9月),国家税务总局将与其他国家(地区)税务主管当局第一次交换信息。海外买房、买保险、转移资产、转移利润的行为,将渐渐透明。(每日经济新闻)

9.无锡警方对滴滴司机群侮辱受害女乘客人员依法查处

从无锡市公安局获悉,无锡本地滴滴司机群内有多人因为发表侮辱女性和怂恿他人犯罪的有害信息,被公安部门依法查处。无锡警方提醒,公民应对个人网络言行承担责任,任何践踏生命、蔑视法律的言行都将受到谴责和法律严惩。另外,群主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否则群内一旦出现违法有害信息,群主也将担责。(新华社)

10.蔚来在海南成立新能源汽车科技公司

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显示,海南蔚来熙奇新能源汽车科技公司已于8月17日正式成立,由蔚来汽车总裁秦力洪担任董事长、法人,注册资本10000万元。而在8月21日,海南百日大招商工信产业第二批合作项目签约当日,蔚来汽车与海南省工信厅签署了合作协议。

11.95%上市药企社会责任报告未经第三方审验 产品安全责任指标披露率仅21.46%

9月2日,在“第十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暨改革开放40年医药企业创新成果展”上,E药经理人研究院发布了《2018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显示,近10年间,我国214家上市医药制造企业中只有41家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下称“CSR报告”),其中有15家企业已经坚持连续10年发布CSR报告。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指出,在这些CSR报告中,产品安全责任指标披露情况最差,类别平均披露率仅21.46%。此外,报告还指出,绝大多数上市医药制造企业的CSR报告未经过任何独立的第三方审验。总体而言,第三方审验参与度极低,未经审验的CSR报告比例达到95.61%。

12.搜房网等8家平台未按要求公示中介执照

据北京市住建委官网消息,日前多部门集中约谈了链家、我爱我家、麦田在线、中原地产等15家网站,要求9月1日前,对照互联网平台发布房源信息的要求自查整改,下架不符合要求的房源信息。据梳理,截至9月2日晚,仍有8家平台未按要求进行房源中介营业执照公示,包括搜房网、麦田在线等。(北京商报)

13.美团点评据悉设定香港IPO条款,或最高融资45亿美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食品外卖巨头美团点评计划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中融资至多45亿美元。知情人士表示,该公司计划以每股60港元(7.64美元)至72港元发行股份。知情人士以消息未公开为由而要求匿名。知情人士称,此次发行吸引了包括腾讯控股在内的五家基石投资者,总共投资15亿美元。(彭博)

14.长虹布局“跨界业务”,筹建汽车电子团队

长虹旗下网络公司成立了“汽车电子业务筹备组”,着手组建专业团队,正加速拓展汽车电子业务。据悉,长虹网络公司这一动作是根据母公司划转汽车电子业务的要求进行的,并将其作为中长期业务转型和物联网转型大战略的一部分。业内人士透露,近日,汽车电子行业器件供应商意法半导体公司ST高层前往长虹网络公司,双方就汽车电子规划、相关产品技术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证券日报)

15.国美孵化线下新零售门店,预计全年新开店800家

近日,国美宣布其旗下的“国美黑天鹅中央大街生活馆”正式开业亮相。国美方面表示,这是其在“家·生活”战略之下孵化出的第一个线下新物种。公司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国美在全国门店总数已达到1867家。渠道下沉成效显著,其中县域店总数已扩张至283家,预计年底之前,新开县域店总数将达到800家。(证券日报)

三、国际新闻

16.阿里巴巴接近与俄互联网公司等建立电商合资公司

据《金融时报》报道,阿里巴巴集团正在就建立一家电商合资公司,与俄罗斯合作伙伴展开“深入谈判”。据俄罗斯官员和其他参与交易的人士透露,阿里接近同意与俄罗斯互联网公司Mail.ru、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RDIF)建立伙伴关系。RDIF的参与表明这个计划中的合资企业获得了俄罗斯政府的支持。(凤凰科技)

17.亚马逊语音助手Alexa登陆设备数量超2万,较1月份增长4倍

据外媒报道,在德国柏林举行的IFA科技展会上,亚马逊智能家居副总裁丹尼尔-劳施表示,Alexa现在已登陆到了2万多台设备。这就是说,在短短8个月内,Alexa登陆的设备数量就增长了4倍。与此同时,使用Alexa的品牌数量从1200个飙涨到了3500多个。(腾讯)

18.特斯拉Model 3产量不升反降,8月最后一周仅4300辆

据瘾科技报道,特斯拉6月份最后一周Model 3产量突破5000辆时,它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更高的目标:8月底周产量将达到6000辆。根据Electrek提供的数据,特斯拉远没有完成这一目标。消息人士透露,8月份最后一周,特斯拉仅生产了4300辆Model 3,低于6月份最后一周的逾5000辆。(凤凰科技)

19.谷歌用缓存重复的请求,搜索加载速度提升两倍

据VentureBeat网站报道,谷歌搜索现在使用Service Worker缓存重复的搜索请求,使得搜索结果的加载速度提高了两倍。 本周,谷歌工程总监Dion Almaer和谷歌产品高级总监Ben Galbraith在犹他州盐湖城的Pluralsight Live上公布了这一消息。(网易)

20.三星CEO对AI持乐观态度,未来三年将增投220亿美元

三星电子CEO HS Kim称:“近十年来,我们一直引领着全球的研发,并且致力于为消费者解开AI的强大能力。单单去年我们就在AI的研究和开发上投入了140亿美元。我们也承诺在未来三年里继续投入220亿美元来提升AI技术。”(网易)

今日思想

我想大家都把我想得太复杂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是一个随性的人。

——刘强东

 

作者:静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i黑马

]]>
青瓜早报:19家短视频集中遭整顿;ST长生及全部子公司名下34个银行账户被冻结… //www.f-o-p.com/92512.html Tue, 31 Jul 2018 01:18:44 +0000 //www.f-o-p.com/?p=92512
早安艾瑞巴蒂,一起来看今天的早报……

一、头条:19家短视频集中整顿

1.19家短视频集中遭整顿,分析称对内容投资或会更谨慎

日前,五部门,开展网络短视频行业集中整治,依法处置了19家网络短视频平台。其中哔哩哔哩、洋葱视频等视频网站暂停下架,内部整改。分析称,整治措施将形成震慑,未来会反应到投资层面,尤其是对内容的投资恐怕会更为谨慎。(证券日报)

2.B站:APP下架整顿时间从7月26日持续到8月25日

7月30日,B站发布公告称,APP下架整顿时间从7月26日持续到8月25日,临时下架不会对现有用户造成影响。

3.秒拍否认“永久下架”:正在整改,并未收到相关通知

传言称“秒拍APP将永久下架”,一名秒拍科技内部人士否认秒拍永久下架传言,称目前秒拍“正在整改”,但并未收到相关部门关于APP永久下架的通知,该内部人士强调,相关处理结果以国家网信办公告为准。(蓝鲸TMT

@七粒葡萄籽:x音x手之类的该下架的不下架反而好用的正经的全没了。

@MsElinor:从来就只知道整改抹杀我们的娱乐,从来不知道关心我们的安全。

二、国内新闻

4.传ofo还是要卖身滴滴?ofo再次否认 滴滴不予置评

 

ofo与滴滴合并传闻再起,今日上午,有多家媒体报道称,ofo与滴滴谈判已经接近尾声,对此,ofo官方发布声明称,相关言论皆为不实消息。滴滴方面对此表示不予置评,ofo则直接否认,并强调独立发展。ofo在声明中提到,“作为共享单车行业领军者和目前唯一独立发展的单车企业,ofo一直带领行业探索未来的发展之路。”

5.8月起北京出租车加收1元燃油费

北京市发改委在官网发布公告,2018年8月1日起,本市巡游出租车(不含电动出租车)每运次加收燃油附加费1元。目前,北京市巡游出租车租价是2013年制定的,3公里以内13元,基本单价每公里2.3元。此次按机制每运次加收1元燃油附加费后,乘客每次乘坐出租车出行比原来多付1元钱。

6.富士康否认大规模裁员、关闭产线,但存在“汰弱留强”

 

有媒体报道称,富士康9月将在中国台湾地区裁员7000名员工,并关闭当地主要工厂的最后一条生产线。富士康针对大规模裁员、关闭生产线的报道做出回应称,为子虚乌有的错误报道。不过,声明也表示,公司会依据规定“汰弱留强”。(新京报)

7.滴滴出行获山东济宁市网约车经营许可证

山东省济宁市交通管理部门向滴滴出行正式颁发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滴滴方面还透露,正在与老牌强企济宁交运集团探讨合作模式,计划联手推进互联网+交通改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开创城际拼车模式,促进县域经济融合提升,解决百姓出行难点。

8.美年健康被指使用冒牌医生,回应称系“恶意中伤”已报案

 

体检服务商“美年健康”面临体检质量不过关的质疑,美年广州分支机构的一名离职员工称,美年以不具资质员工冒用医生身份签发体检报告,并超过行政部门批准范围开展CT等业务。该公司回应称,离职员工提出的指控系“恶意中伤”,其声誉受到严重侵犯,已就此向公安机关报案。(腾讯一线)

9.搜狗第二季度净利润3320万美元,同比增长41%

36氪讯,搜狗发布了该公司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财报显示,搜狗第二季度总营收为3.104亿美元,同比增长43%;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搜狗的净利润为332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1%。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搜狗第二季度净利润为3820万美元,同比增长58%。

10.P2P平台一鼎金融宣布清盘,拟2020年12月完成兑付

 

一鼎金融官网发布良性退出的公告称,股东决定停止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开始退出清盘;公司法人蔡冬冬已向杭州江干区公安备案,他本人的出入境证件已经交由公安机关保管,坚决承诺不跑路不失联。一鼎金融从7月28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存量资产盘点统计,统计完成后启动兑付方案,拟于2020年12月1日完成兑付。

11.开发者称支付宝首页现小程序入口,或将正式推出

有开发者透露,支付宝正在内测,将“小程序收藏”添加成为首屏默认应用当中。据开发者提供的产品示意图显示,内测中的“小程序收藏”作为一个独立入口,被放置在支付宝首页应用中心的置顶位置。这或许意味着支付宝小程序在经历近一年的公测后,将正式面向用户推出。(新浪

12.新华社:二手车买卖“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只是听起来很美好?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瓜子网宣称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与实际操作并不相符,其“包卖”服务从个人手中收车销售,同时还有中间商在平台上买卖车辆。专家建议,企业应对消费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全面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保障权。另外,监管部门应对企业广告打擦边球的行为进行处罚,维护消费者权益。

@supu5678:他说他没赚差价呀,他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啊,我天

@L标特否:中国文字文化,博大精深,就像“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种骗词,已经在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了。

@孤狼不是狼:这种网络平台都这操行。花大价钱请明星带盐引流,然后钱就进来了。从最早羽泉带盐的借贷宝,到孙红雷的瓜子二手车,到吴秀波代言的安居客,再到杨颖的毛豆新车,小李子的优信二手车。

13.优酷自制剧集《媚者无疆》出海,将登陆13个国家

 

优酷自制剧集《媚者无疆》今日正式宣布将登陆亚洲、非洲、北美、南美、欧洲、中东六个大区,在日本、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土耳其、墨西哥、美国等13个国家播出。《媚者无疆》将是至今发行渠道最广、海外落地最全面的网络平台自制剧。

14.圆通斥资122亿于嘉兴建全球航空物流枢纽

圆通集团今日与嘉兴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投资协议。圆通集团将投资122亿元,在嘉兴机场建设全球航空物流枢纽,并依托该枢纽打造立足长三角、联通全国、辐射全世界的超级共享联运中心和商贸集散中心。(财联社)

15.张朝阳:搜狐上市主体已转至开曼群岛,暂不评论CDR

 

7月30日消息,搜狐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今日表示,公司已完成上市主体转移至开曼群岛的工作,此举使搜狐能够和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处在同一税收优惠的竞争地位。他表示,主体转移成功后,每年可在税务方面节省至少数百万美元。关于是否会以开曼群岛主体身份以CDR方式回归A股的问题,张朝阳表示不进行评论。(新浪)

16.灿星再获3.6亿融资阿里、腾讯音乐入股

根据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的官方消息,正在IPO途中的灿星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杭州阿里巴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西藏齐鸣音乐有限公司,两者分别投入资金2亿元、1.6亿元,获得灿星1.17%和0.94%的股权。阿里巴巴方面表示,均以公告为准。

17.ST长生:公司及全部子公司名下34个银行账户全部被冻结

ST长生今日晚间发布三份公告称,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及全部子公司名下34个银行账户全部被冻结;暂停实施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及子公司产业园项目;董事长及部分高管因被逮捕无法正常履职。

三、国际新闻

18.乐天百货回应“撤出中国内地”:有商讨对策,尚无具体方案

7月30日,韩国《朝鲜日报》消息称,继今年5月出售其在华超市业务后,乐天集团旗下高端百货连锁乐天百货计划出售其在中国内地的门店。对此,乐天中国公关负责人回应称,“在中国的零售市场因为网购等新业态的冲击,市场竞争激烈,我们有商讨相应的对策。但目前还没有确认任何具体的方案。”(澎湃)

19.印度或将要求亚马逊、Facebook等在当地存储数据

外媒报道称,印度正考虑要求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公司在本地独家存储客户数据,此举可能会影响亚马逊、Facebook以及WhatsApp等在印度运营的全球巨头。外媒消息称,印度政府还在考虑加强对电子商务领域并购案的审查,将来可能小交易也必须接受印度反垄断监管机构的审查,外媒称看到的一份“国家政策框架文件”草案。(腾讯)

20.2018年全球将有一半智能手机配置AI语音助手

Strategy Analytics周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2018年,在全球出售的智能手机中,将有47.7%的智能手机配置AI语音助手;相对而言,在去年,这个数字为36.6%。上述报告称,智能手机配置AI语音助手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发展趋势。到2023年前,90%的智能手机都将会配置AI语音助手。(腾讯)

21.二季度谷歌广告收入超过280亿美元,是Facebook两倍多

 

据外媒报道,对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与搜索巨头谷歌而言,广告都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今年二季度的财报显示,该季谷歌广告收入超过280亿美元,是同期Facebook的两倍多,但同比增速远不及后者。(Techweb)

22.日本富士电视台将与优酷展开合作

日本富士电视台将与优酷展开合作。自7月起在中国全境播出日本的电视剧。富士的海外业务将分享中国和亚洲圈的增长蛋糕,培育为主要盈利来源。日本电视广播网公司(NTV)等也在加强在亚洲圈的节目发行。日本的电视台将加速开拓增长迅速的海外市场。(日经中文网 )

23.苹果或被迫提高配件产品在美售价,以抵消加税影响

苹果“其他产品”部门可能被卷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最近提出关税的计划,该部门的产品包括苹果手表、AirPods耳机和HomePod音箱。苹果可能被迫提高在美国市场的售价,以抵消加征关税的影响,否则其利润率将受到影响。(新浪)

24.Uber宣布关闭无人驾驶卡车计划,专注于开发无人驾驶汽车

据外媒报道,网约车巨头Uber宣布关闭无人驾驶卡车计划,这是该公司2年前斥资数亿美元收购无人驾驶卡车初创企业奥托(Otto)后成立的新部门,但因商业窃密案而饱受争议。Uber表示,该公司旗下高级技术集团将停止开发无人驾驶卡车,而是将重点放在无人驾驶汽车上。(腾讯)

今日思想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 《娱乐至死》

 

作者:静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i黑马

]]>
两万字长文深度揭秘,亚马逊千亿营收的增长黑客策略 //www.f-o-p.com/89359.html Thu, 05 Jul 2018 09:58:53 +0000 //www.f-o-p.com/?p=89359 增长黑客

 

亚马逊,作为一家堪称「地球上最大商店」的电子商务公司,每月网站访问者超过 20 亿人次。

基于亚马逊在过去五年内的平均销售增长率预测,到 2020 年为止它的销售预期将达到 3030 亿美元。

在这篇两万字长文里,增长官研究院将向你深度揭秘亚马逊的八大增长黑客营销策略。你可以有选择地将它们应用在自己的项目中。

这八大增长黑客营销策略是:

现在,让我们逐个为你图文解说。本文篇幅有点长,将近 2 万字,由增长官研究院成员 1K 翻译自 Sumo,原文标题《How Amazon Generates $136 Billion In Sales》。

 技巧1:亚马逊在谷歌投放的 PPC(按点击付费广告)极力提升「广告相关性」

亚马逊在 Google AdWords(谷歌广告服务)、Bing(必应)和 Yahoo(雅虎)上投放了超过 580 万个按点击付费广告(pay-per-click)的关键词,投放广告数量超过 600 万个。

如此庞大规模的关键词广告对应巨大的工作量,为此亚马逊使用「动态关键词插入 (Dynamic Keyword Insertion,DKI)」技术,来使你正在搜索的关键词根据预置的广告模板,自动出现在广告的标题和描述里。

例如,这里有三个完全无关的产品,在谷歌输入关键词后,亚马逊的广告会展示出如下样式:

关键词:电位按摩器

关键词:菲利普斯螺丝刀 0号尺寸

关键词:露脚趾丝袜

通过使用「动态关键词插入(DKI)」,亚马逊可以提高广告质量,使广告跟用户搜索的关键词更匹配。

亚马逊的广告质量评分(Quality Score)由以下三点因素决定:

  1. 预期点击率(即衡量人们更愿意点击你的广告还是别家广告)

  2. 广告相关性(即广告和关键字的匹配度)

  3. 到达页面的用户体验

为了提高以上三个因素,亚马逊使用 DKI 来提高预期点击率和广告相关性,然后带你进入到网站上按「相关性」排序的产品目录页面。

<

p align=”center”>

同时,亚马逊还研发了一套系统,当用户使用不同关键词搜索时,确保自家的千百万个产品在 Google 上始终保持靠前的排名位置:

并非每个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平均位置都在第一位,但亚马逊在搜索结果页的平均广告位排序上,一直超过数以百万计的其他广告主(包括沃尔玛和塔吉特公司)。

下面是一个亚马逊的典型搜索结果模板:

基于上述搜索结果模板,亚马逊还会使用如下各种文案变体:

#1.标题 1 中插入动态关键字

  • [产品名称] at Amazon®
  • 店铺 [产品名称]
  • [产品名称]

#2.标题 2

  • 商店 [产品类别名称]
  • 免费 2 日送达/送会员体验
  • Amazon.com 官方网站

#3.显示网址

  • [主要类别]
  • [主要类别]/[子类别]

#4.卖家评级

  • 仅当有 150+ 评论且评级在 3.5+ 星级时才会显示

#5.描述句中插入动态关键词

  • [产品名称] 超划算。部分订单免费送货。
  • 超值 [产品名称]。免费 2 日送达/送会员体验
  • 在亚马逊的 [类别名称] 中查找有关 [产品名称] 的交易

#6.描述补充

  • 阅读评分和评论
  • 支付低廉的价格来省钱
  • 网店提供巨多选择
  • 尝试免费会员
  • 即时视频
  • 探索会员音乐(Prime Music)
  • 浏览亚马逊设备

#7.站点链接扩展

  • 亚马逊礼品卡
  • 亚马逊会员
  • 会员即时视频(Prime Instant Video)
  • 会员照片(Prime Photo)
  • 亚马逊会员-学生
  • 按分类购物
  • [产品类别]

基于我所研究的广告标题和描述之间的变化,亚马逊可以对任何一款产品进行多达 297 组广告文本测试,每组广告都有变化。

下面截图演示,告诉你如何在自己的 Google AdWords 帐户中设置类似广告(请注意在标题 1 和描述中使用动态关键字插入):

亚马逊的私密网址(Secret URL)是基于搜索的关键词生成的 URL。亚马逊抓取用户在 Google 中搜索的关键词, 并动态地将其添加到 URL 的末尾,从而让那些来自 Google 搜索的用户跳转到定制页面。

下图就是网址最后呈现的样子, 如果你在 Google 搜索「露趾丝袜」,然后点击亚马逊在 Google 投放的广告,就会看到——亚马逊动态把搜索词追加到了 URL 末端:

亚马逊通过使用 AdWords 的 API 接口 + 你在 Google 上搜索的关键词,程序化地生成个性化的着陆页。

如果没有 Web 开发人员,你可能无法像亚马逊那样完成类似功能;然而, 有一个简单的替代方案,能够为你的电商网站生成相关度更高的 Google 广告。这就是使用 Google Adwords 的广告组功能。

广告组功能为广告主提供了一个测试不同广告标题和文本的良机。一个广告可以对应添加到一个广告组中,并在广告组中测试各关键词的效果。

  • 步骤 1:创建单个关键词广告组 ( SKAG / single keyword ad group )
  • 步骤 2:将你的产品关键词放在该广告组中
  • 步骤 3:创建一个针对产品关键词的广告
  • 步骤 4:把所有针对该产品关键词的搜索都链接到产品页面
  • 步骤 5:根据流量的合格与否来添加否定关键词(negative keywords,能广泛的过滤非目标关键词的关键词列表。)

这或许是你如何能够赢过亚马逊的一种方法——通过个性化关键词更精准地引导流量到最适合的着陆页。

 技巧2:前端「亏本促销产品」,而从后端产生 4 倍以上的回本 

截至 2016 年,Kindle 商店已拥有超过 460 万种畅销书,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书零售商,并且仍在增长。

早在 2011 年,亚马逊增长最快的产品就是 Kindle 和相关的数字化内容,且在第二年时它在公司的利润占比超过了 10%。 现在,凭借 Kindle 和其生态下可供选择的大量电子书,亚马逊统治着国际电子书市场。

Kindle 商店通过两种方式吸引客户:

而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亚马逊是在亏损的情况下销售 Kindle,之后再从数字化内容中获利

亚马逊已经看到,当用户拥有 Kindle 时,他们比那些只使用 Kindle App 的人会花更多的钱。

所以,他们愿意为未来增加的收入而亏本出售 Kindle,因为这些 Kindle 所有者随后会购买和使用数字化内容并给亚马逊带来利润。

用一次性的损失去卖出一款产品, 并设计简单有效的计划让用户在未来持续性地采购,从而赚取更多利润。亚马逊在 Kindle 设备(前端) 上估计有 5 亿多美元的损失, 但在电子书、音乐、电影/电视节目、广告和应用程序(后端)上赚取了 20 多亿美元的利润。

亏本销售 Kindle 是一种对客户忠诚度的投资。 一旦客户拿到 Kindle,他们就会从亚马逊购买他们的数字内容。 因此,亚马逊强调要提供与其 Kindle 高度相关的数字内容。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他们的 Kindle Unlimited 电子书订阅服务。订阅者可以按照 13.99 美元/月的价格在 Kindle 商店中获得超过百万的电子内容。

亚马逊通过在其「图书」页面上使用弹出窗口来促销 Kindle Unlimited。 当你使用 Kindle 查看图书时,你会立即看到一个弹出窗口。 亚马逊使用「可见性规则」,所以只有这本书能在 Kindle 上看的时候,才会在产品页面弹出窗口。

收获:弹出窗口中使用了页面上的产品图片来增加个性化并提高转化率。 这是亚马逊为增加数字内容利润而采取的策略,因此他们将其「亏本促销」产品转换为之后的可持续性收入。

亚马逊还利用 Kindle 将他们的广告呈现在客户面前,并试图让客户沉浸在亚马逊的产品链条中。 这里有一个亚马逊 fireTV 广告的例子——「Kindle 上的特别优惠」。

注意:早在 2011 年,当第三代 Kindle 发布带广告的版本时,它比标准 3G 版本便宜 75 美元(114 美元 vs 189 美元)。这是亚马逊使用的一种策略,使 Kindle 的价格更易于接受的同时从推广其他产品中挣回这些钱。

像 Kindle 一样的亏本促销产品是许多企业的一种营销策略。这里举一些例子:

1)亏本促销产品——廉价剃须刀。

为什么公司亏本出售这些产品?因为剃刀制造商计划从用户之后会购买的替换剃须刀片中获利。

2)亏本促销产品——超大折扣的黑色星期五优惠。

为什么公司亏本出售这些产品?商店希望从那些为了看大减价而进入商店的额外顾客中获利。

3)亏本促销产品——手机。

为什么公司亏本出售这些产品?手机公司希望从手机套餐中获利,因为用户为了使用新手机必须付手机套餐费。(范冰注:中国的互联网手机生态厂商对此显然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4)亏本促销产品——牛奶和鸡蛋。

为什么公司亏本出售这些产品?超市希望人们走进商店,并从最终会购买的其他物品中获利。

在前端销售亏本促销产品并不是每个企业或产品的理想选择。

有两种情况非常适合这种策略:

情况1:你的亏本促销产品需要你的客户未来续购才能正常使用(如使用剃须刀需要购买剃须刀片或使用打印机需要购买墨水)。

情况2:你的目标是吸引新客户进入你的商店,你认为这些客户会在体验产品后进行更多购买(例如,黑色星期五的销售吸引了许多新买家,牛奶和鸡蛋吸引人们进入商店,促使他们在你的平台或商店购买了高利润的商品)。

 技巧3:利用慈善计划来回馈社会并且获利 

亚马逊成立的 Amazon Smile 基金会,目的是让客户可以在购物的同时做慈善。这是它的页面:

有近百万的公益慈善机构是 Amazon Smile 的合作伙伴。

亚马逊自 2013 年 10 月以来已向慈善机构捐赠超过 6200 万美元。考虑到亚马逊从这个计划中赚的钱,捐献出去的 6200 万美元对他们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你会发现,Amazon Smile 是一种和慈善机构联盟的计划,机构往往因为资金缺乏而特别积极参与这样的活动。

与所有经典的联盟计划一样,Amazon Smile 让他们的「合作伙伴」(这里指慈善机构)为他们做推广亚马逊的工作。亚马逊因该计划而额外获得的利润额,远大于给这些慈善机构捐赠的善款。

捐赠按照销售额的 0.5% 计算,亚马逊每当通过 AmazonSmile 网站获得 1 万美元的销售额,其中的 50 美元就会捐赠给慈善机构。此外,与其他联盟计划不同,这样的慈善活动还有其他好处,比如:

为了让联盟计划进行得顺利又有效,亚马逊知道关键就是要让合作伙伴可以轻松地推广。一旦你注册成为慈善机构,亚马逊就会为你提供所有推广 Amazon Smile 慈善链接所需的「营销工具」。

这是在亚马逊注册成为慈善机构后的页面:

下图可知,他们提供的营销工具中有部分内容是「个性化网页 Banner 广告」和「社交媒介 Facebook 和 Twitter 上可发的消息」,正如 Amazon Smile 欢迎电子邮件解释的:

这与 Shopify 成功的会员计划做法一致。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合作伙伴轻松推广 Amazon Smile,还可以让促销活动更加起效。 以下是一些合作伙伴(慈善机构)使用这些营销工具的展现形式:

  • 网站底部的 Banner 广告(加州历史广播电视协会)
  • 网站顶部的 Banner 广告(罗文树基金会)
  • 博客文章中的链接(儿童世界)

  • 亚马逊会员日的 Facebook 帖子(热烈讨论基金会)
  • Facebook 的节日 Banner 广告(特拉华谷西伯利亚赫斯基救援)。请注意亚马逊如何在 Facebook 中使用标签来追踪和宣传他们的广告活动:

所有这些慈善机构(和近一百万的其他合作伙伴)都在向亚洲的用户推广亚马逊。这正是你希望的——让你的合作伙伴激励老顾客从你那里购买更多,同时让你的品牌面向新的顾客群体。

人们在不同网站和社交媒体上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亚马逊被提及,这增加了亚马逊的品牌知名度,并在人们需要进行在线购买时先想到亚马逊。

如果你无法将一定比例的营业额捐赠给慈善机构,或者你销售的产品不具有广泛的市场吸引力,那么你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慈善与你的业务联系起来,比如:

  • 创建一天的销售活动,将当天营业额的一部分捐赠给慈善机构。
  • 给那些可以向观众介绍你业务的慈善机构捐赠产品。
  • 与当地慈善机构举办现场活动(如慈善马拉松、慈善自行车、筹款晚宴或喜剧之夜)。
  • 与使用(或可能使用)你的产品的慈善机构合作。
  • 赞助与你拥有相同粉丝基础的青年运动队。

为了让 Amazon Smile 这样的慈善项目能够发挥作用,亚马逊需要让他们的网站访问者感觉他们在亚马逊购买任何东西时都会回馈社会。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人们不直接进入 Amazon Smile 页面或最后通过慈善推广活动进入到 Amazon Smile 页面,亚马逊都会让用户通过其产品页面上的弹出窗口来了解有关该活动的信息:

在弹窗的行为引导按钮(CTA)下面使用小字描述,可以增加点击率。 亚马逊在其「选择慈善机构」CTA 按钮下使用了小字描述,因此你知道选择慈善机构的过程会很快,且回来后可继续进行在线购物。

这些弹出窗口每个月都会被数百万网站访问者看到,亚马逊真的希望用户知道他们愿意捐赠给你最喜欢的慈善机构,并被称为一个会回馈社会的公司。

但即使你选择了慈善机构,也不一定意味着亚马逊会捐赠。 只有在你通过 Amazon Smile 网址购买时才会捐赠——这不是自动的且不是每次购物都会完成的(除非你下载特殊的网页扩展程序)。

如果你是一个健忘的冲动型消费者或在移动手机上购物的用户,那么你很有可能直接进入正常的亚马逊网页,除非你看到弹出的提示窗口(这在你选择慈善机构,紧接着访问亚马逊产品页面时会触发)。

亚马逊是有意这么做的。 他们本可以在亚马逊的设置中给你一个选项——「是否捐赠给你最喜欢的慈善机构并将它绑定到你的亚马逊账户」,但他们不这么做。 而且,Amazon Smile 也没有移动应用程序。

亚马逊这样做有几个原因:

  • 慈善机构为了获得更多捐款,会不断在其网站和社交媒体帐户中宣传亚马逊。
  • 亚马逊不会被迫支付更多的捐款,保证了自己的利润率。

下面是如何衡量这笔账(以 2016 年为例):

  • 亚马逊在 2016 年的销售额为 1360 亿美元(产品销售额为 1240 亿美元,网络服务售额 120 亿美元)
  • 亚马逊 2016 年盈利 24 亿美元

如果亚马逊让用户的每笔交易都和慈善机构绑定,那么亚马逊将会损失 6 亿美元的利润(1240 亿美元 x 0.5%)。 这相当于该年度利润总额的 25%。

显然,并非所有人都会加入这个计划,特别是美国以外的人(并不是所有亚马逊的交易都来自他们的网上商店),但即使有 50% 的人这样做,这也会减少 3 亿美元的利润。 因此,为了保持健康的净利润率(亚马逊的利润率为 1.7%)和持续扩张(例如以 137 亿美元的价格购买 Whole Foods),亚马逊只在通过 Amazon Smile 页面购买时才捐赠。

谈到慈善联盟,亚马逊真正赚钱的是亚马逊合作伙伴计划。 该计划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大的联盟计划之一。

以下是它的工作原理:

这个经典版的合作伙伴计划与 Amazon Smile 计划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他们都:

  • 让分支机构为他们做推广工作
  • 给予分支机构一些回馈(高达销售额的 10%)
  • 向其分支机构提供预先准备好的营销材料,以帮助他们轻松有效地推广亚马逊

这两个计划之间的三大差异是:

  • 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亚马逊合作伙伴计划的分支机构,但只有慈善机构才能成为 Amazon Smile 计划的分支机构
  • 亚马逊合作伙伴计划必须去分支机构的官网才能使用,但你却可以直接访问 Amazon Smile 网址并选择慈善机构
  • Amazon Smile 的合作伙伴获得销售佣金的 0.5%,亚马逊合作伙伴计划的合作伙伴获得佣金为 1-10%。

而且,由于亚马逊拥有如此广泛的受众,因此利用更传统的合作伙伴计划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人接触到品牌。

为了确保合作伙伴计划中的分支机构在合作上是成功的,亚马逊为他们提供不同类型的营销材料。例如,虽然 Amazon Smile 计划中的营销材料也提及「亚马逊回馈社会」和「亚马逊促销」,但他们给予合作伙伴计划成员的营销材料更为具体。

下面只是亚马逊给合作伙伴计划中的成员提供的一个购物广告模块的例子,在他们的网站上根据他们的页面内容显示亚马逊的相关产品推荐。

最终,这有助于亚马逊的合作伙伴以他们认为最能吸引受众的方式个性化推广亚马逊产品。 例如,美食博客可以使用这些广告来推广他在博客上提到的烹饪工具。

有了这个,亚马逊提高了他们的产品与合作伙伴的受众的相关性, 从而达到双赢。 亚马逊只需要投资一次性的制作营销材料的成本;然后他们的合作伙伴将为他们完成剩下的工作。

本段核心提炼:与那些有你想吸引的受众高度相关的分支机构合作,构建一种双向协作:他们通过你提供的预先制作的营销材料为你提供推广;你将其推广给你网站上的客户。(亚马逊与慈善机构合作并将其 0.5% 的产品销售额捐献给慈善机构。 慈善机构通过预制的网站 Banner 广告和社交帖子推广了商品;亚马逊通过在产品页面上弹出对话框的方式去推广这一慈善计划。并且还有一个更传统的合作伙伴计划,其中的成员可以获得 10% 的佣金。

 技巧4:借助商品页面上的 5 大转化元素有效提高下单率 

在亚马逊产品页面上,你会发现 5 个提高下单率的营销策略,其中包括:

  • 社群证明
  • 认知价值定价法
  • 稀缺感与紧迫感
  • 直接购买按钮
  • 追加销售和交叉销售

虽然这在一个产品页面上可能像是放了过多的转化元素,但这些页面上的细节正是亚马逊的重要战略之一,是用来推动人们产生购买行为,提高下单率的关键。

如果没有把这些页面设计的恰到好处,他们可能就不会每年销售几十亿个的产品了。

亚马逊的产品页面如此有效,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使用了 5 种转化元素来让人们从产品浏览者转换为产品购买者。 举个例子,下面是亚马逊上钥匙扣的产品页面的首屏内容:

产品页面转化元素#1:社群证明

当顾客到达产品页面时,他们第一件事情可能就是去看那些黄色的星星(评分)——表明多少人喜欢(或不喜欢)该产品。

亚马逊把这个社群证明放在前面和中心位置是有原因的。

在人们甚至对价格或需要程度还没有多少考虑时,他们会看到其他人的想法。 如果他们看到其他人对产品的评价很高,他们就更可能点击并购买。

你可以在产品页面上进行相同的设计,方法是添加:

  • 基于星级的评论
  • 文字评论
  • 客户反馈和产品证明

这里提供了 12 个社群证明的案例,你可以在你的业务中借鉴:

https://sumo.com/stories/social-proof-examples

产品页面转化元素#2:认知价值定价法

无论你在亚马逊看到什么产品,它似乎总是「低价出售」。

然而它们是否真的在促销(或者亚马逊是否说他们有促销)都无关紧要。 作为消费者,我们就是会忍不住地想去买打折产品。

仔细记下亚马逊如何做到这一点(可能比你想象的步骤要多):

  • 步骤 1:他们删去「原始」价格(17.99 美元)
  • 步骤 2:他们展示「折扣价」(8.99 美元)
  • 步骤 3:他们强调订单超过 25 美元免费送货
  • 步骤 4:他们再次提醒客户,节省了多少美元(9.00 美元)和百分比(50%)

请在你的产品页面上做同样的事情,使用产品的「认知价值」作为「价格」,并遵循亚马逊的四步定价方法。

注意:在显示原始价格时要非常小心。 亚马逊曾经会显示最初的标价。 但是,在亚马逊和其他零售商面对一系列「假折扣诉讼」之后,亚马逊就开始完全停止使用标价了。

现在,如果他们使用这种认知价值定价,他们的「原始价格」就是该商品在亚马逊上出售的价格。

需要记住的是亚马逊总是在测试和尝试新的东西。 所以,他们似乎在不断改变价格以及价格的表现方式,以便测试出什么方法表现的最好,来获得最多的销售额。

例如,上面那个截图是几个星期前拍摄的。 然而,当我回到同一产品页面时,我可以看到他们现在只是简单的将价格用数字呈现,而没有额外的宣传:

目前的定价展示关注的不是这次交易,而是让 Prime 会员(亚马逊的可持续性收入)的报价脱颖而出。

亚马逊也有复杂的动态定价策略,其价格经常波动。 这样做是为了确保客户将亚马逊视为最实惠的购买平台。

他们通过在你最多次看到的产品(即最受欢迎的产品和评论最多的产品)上狠狠打折,来实现其价格低于沃尔玛等竞争对手。

然后,他们把需求量不高的产品调整价格到正常或高于其竞争对手。

总而言之,这种动态的定价策略帮助亚马逊的折扣刚刚好让客户相信亚马逊始终是最便宜的选择,并且没有降低自己的盈利速率。

P.S:如果你仍然在努力为你的产品提供合适的价格,可以看这篇文章介绍的 9 种心理学定价策略(你会发现其中一些是亚马逊正在使用的策略):https://sumo.com/stories/marketing-pricing-strategies

产品页面转化元素#3:稀缺感与紧迫感

最直接有效的营销策略之一是使用稀缺感告诉买家只剩下少量商品(「仅剩 12 件库存 – 欲购从速」)。稀缺感不仅迫使买家在库存售罄之前订购,它还使消费者认为这产品很流行或经常被购买(从而更加推动社群证明)。

然后亚马逊通过紧迫感告诉买家他们如果希望在某个特定日期到达,就必须在一定时间内(「3小时19分钟」)订购。 这增加了人们在亚马逊购买的机会,而不是再去选择其他购买平台地方,因为如果购买得快,他们可以得到明天就能到货的保证。

通过遵循上面亚马逊的例子或通过阅读以下文章,你将了解到 9 种在营销上利用稀缺感的方式:https://sumo.com/stories/scarcity-marketing

产品页面转化元素#4:一键购买按钮

为了避免购物车内的商品被舍弃,亚马逊建立了一套购物系统,让人们只需一次点击即可进行购物(在输入并保存结账之后,只需一次付款和填写运送信息)。

这使得购买东西太便捷和快速了(只需要「一次点击」),所以客户没有时间重新考虑他们的购买行为。

亚马逊于 1999 年将该技术申请专利,但现在专利已告结束,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来减少放弃购物车的情况。

现在还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在你的产品页面上实现「一键购买」技术,但是如果你的网站上有大量的电子商务交易,那么可以考虑投资软件开发资源来实现这一需求。

产品页面转化元素#5:追加销售和交叉销售

即使你没有购买你正在浏览的产品页面上的东西,亚马逊在「确保你会买点什么」方面真的是王者级别。他们通过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追加销售和交叉销售模块,扩充了页面的长度。

当我在亚马逊的「所有」产品中搜索「钥匙串」,然后点击产品列表中一个产品时,以下就是产品页面顶部的样子:

每当你查看「汽车>内部配件」类别中的产品时,亚马逊通过「可见性规则」,显示「选择车型」的筛选栏。通过了解到你正在查看汽车配件,亚马逊为你提供了一个可以个性化搜索更多汽车产品的筛选栏。

当你再回头查看更多的汽车配件时,亚马逊会自动将你的汽车保存到「你的车库」,以便你可以轻松地购买更多的个性化的汽车配件:

如果我向下滚动,我最终选择了「经常一起购买」模块中的追加产品:

亚马逊向我展示了另一个相关产品,如果我一起购买这两种产品,就可以获得一定折扣。

如果我继续滑动下去,亚马逊会建议其他产品供用户选择(包括「相关产品」和「购买这款商品的用户也买」):

「相关产品」的模块是赞助了亚马逊的供应商的广告,使用场景是如果你仍然需要钥匙串,但对当前页面上的钥匙串不感兴趣,则这模块可以提供更多选择。「也买了」部分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这些不是由广告商赞助的。

就在这两部分下面,亚马逊有一个免费的产品比较图表,用于比较你正在查看的产品和其他相关产品:

亚马逊不关心你是否购买你正在浏览的产品,他们只是想让你买东西。 因此,让你感觉到自己正在购买最适合你的产品,对他们来说是有益的。 显示产品比较图表,可以让你认为自己正在购买合适的产品,而无需访问其他网站。

产品页面接下来的一部分是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信息、客户问答和评论。 然后页面以更多的追加销售和交叉销售推荐部分结束(比如「查看此商品的顾客还查看了」以及「您最近查看的商品和重点推荐」部分)。

为了让你了解亚马逊在单个产品页面上进行追加销售和交叉销售的频率,请看下面这整个产品页面,其中红色圈起来的部分就是:

我知道上面讲了很多内容,所以这里简要回顾一下这个转化元素中所说的:

  • 个性化搜索(让我根据我的车型搜索其他配件)
  • 捆绑优惠与「经常一起购买」
  • 「与此相关的产品」
  • 「买了这个的顾客还买了」
  • 产品比较图表
  • 「浏览此件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 「您最近浏览过的商品和重点推荐」

产品页面转化元素#6:智能栏

再来看一下这个截图:

当我向下滚动页面并滑到中间点时(向下滚动到页面的 50%)时,该栏弹出并常驻在顶部。

这个智能栏很机智,是用「最后的机会」策略促使你进行购买。 根据产品的不同,亚马逊通过提及免费送货来吸引顾客或者提及其有限的库存来推动稀缺性。

本段核心提炼:请确保您的产品页面具有以下 6 个提升转化的重磅元素:社群证明、认知价值定价法、紧迫感和稀缺感、直接购买按钮、追加销售和交叉销售以及智能栏。

 技巧 5:凭借「短短 14 秒的产品视频广告」完成病毒营销 

亚马逊已经掌握了制作视频广告的艺术,他们通过「展示,而不是说」的策略为亚马逊的智能音响(Echo)搞了一场 #JustAsk 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主要目标是向观众展示 Echo 可以做什么,而不是用文字直白解释它。

这些视频在 YouTube 上观看数超过 10,000,000次,下面链接中可见几个经典案例:

http://socialbeta.com/t/amazon-made-more-hundred-10-second-ads-asking-echo-funniest-things

像这样的小视频广告很棒,因为:

  • 他们很短(大多数广告是 30 秒或时间更短)。
  • 他们很有趣。
  • 他们展示了真实的功能(每个广告都展示了不同的功能和场景)。

亚马逊制作了超过 100 个这样的短视频广告,每个广告都展示了一个围绕向 Alexa(Amazon Echo 语音助理)提出一个有趣问题的小故事。 这些广告在电视和 YouTube 上播放。正是这些小故事启发了亚马逊去做这些广告,也是这些小故事才使得这个活动如此简单和有效。

据亚马逊说,这些视频中的许多故事都是来自亚马逊网站上 Echo 的实际产品评论。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引用你的用户的话语(一个屡试不爽的文案策略)。

如果你在写电子邮件、写网站文案或者在策划视频广告中被说什么所困,花点时间阅读你的客户(或潜在客户)说的话。研究人们对你产品的看法,以及人们对竞品的看法(喜欢或不喜欢)。

你可以通过浏览:

  • 亚马逊的评论
  • 你所在行业的其他评论网站(Yelp、G2 Crowd 等等)
  • 相关的论坛或留言板
  • Facebook 群组
  • Reddit 上子版块

举个例子,如果我卖摩托车夹克,这里有三个地方我可能想去看看。

  • 亚马逊最畅销的摩托车夹克评论:

  • 关于在摩托车论坛上选择合适的摩托车夹克的思路:

  • 在 Reddit 上关于购买第一件摩托车夹克的讨论:

当你比客户本人了解他们时,你就能产生转化率超高的内容和广告。

本段核心提炼:通过评论、论坛和社交媒体中的交流,研究客户的话语。想出一个转化超高的营销活动(亚马逊通过使用真实的 Echo 的评论,创造了超过 100 个短于 30 秒的视频短片,作为他们在电视和 Youtube 上进行的 #JustAsk 视频广告营销活动的一部分)。

技巧 6:轻便的「快闪商店」根据客户所在位置准确地销售 

如果你目前的生意是完全在线上经营的,那么这种体验显然完全无法和你把产品实实在在地放到客户的面前相比。

这样做不仅能让顾客增加对你的产品的认知度,也能给他们一个亲自测试产品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是线上网店无法提供的。

比如:

  • 如果你销售电子或软件产品,顾客当面看到后可以有机会提出问题并观看演示。
  • 如果你销售衣服,顾客当面看到后可以有机会试穿,看看是否合适。
  • 如果你销售食品或饮料,顾客当面看到后可以有机会在购买前先品尝。

虽然 Amazon 已经在考虑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传统实体店,但他们同时也在尝试一个更好的主意:快闪商店。

下图为 Amazon 官网对他们的快闪商店的介绍:

Amazon 在几年前开设了一些快闪商店作为试点。直到 2017 年年底,他们已经在全美扩张设立了一百多家快闪商店。这些商店是 Amazon 设备(Echo、Fire TV、Fire Tablets 等)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仅仅一项 Amazon 产品——带有 Alexa 语音助手的 Echo 智能音响,就可以在 2020 年为 Amazon 带来 100 亿美元的预估收益。人们可以使用 Alexa 来下单,开发人员用亚马逊网络服务(AWS)来支持 Alexa 上的应用程序。

快闪商店可以 ①为 Amazon 提升新产品的认知度 ②指导顾客 ③增加产品销售量 ④支持产品免费退换渠道(一小部分顾客会对产品不满)。

这是一个顾客可以测试 Amazon 产品、向专家询问建议以及购买配件的地方。

对于电子商店(或者线上个人卖家)来说,这是个极好的渠道,能让他们把产品拿到各地顾客面前。下图是为位于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 Kohl’s Bucktown 商场内一家 Amazon 快闪商店:

就在最近,Amazon 宣布他们正在其最新收购的全食超市中设立快闪商店。

许多原因都可以解释为什么快闪商店能击败常驻店面,这些也正是 Amazon 选择它们的原因。和传统实体店相比,快闪商店:

  • 更便宜→你仍然需要支付店面租金、创造展柜以及雇佣员工,但是短期来看这仍比常驻店面便宜
  • 更轻便→你可以把商店放到你的顾客所在地,无论是在商场里、农贸市场里或是市中心大型活动或夜生活地带
  • 更安全→如果一个位置的市场不好或者产生利润低,你可以移到别处(而不是被迫留在原地)
  • 更灵活→你可以根据需要减少或扩大你的营业范围(典型店面则不太容易做到)
  • 低承担→你可以只在特定节日开放或打折,或者可以长期开放。

请记住你的快闪商店不需要很大或装修很精致。其关键在于将你的产品放到目标顾客面前。这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比如租赁商场报摊,在目标顾客出现的集会做演示或者对类似 Amazon 卡车销售形式做测试(请看下图了解其运作方式)。

下面是三个公司(涵盖大公司和小公司)如何执行这个轻便的快闪商店的展示:

1)小型室内快闪展柜(Rivet & Sway 眼镜公司放在高端沙龙内的快闪展柜):

2)大型室外快闪展厅(Adidas 在巴塞罗那的春之声音乐节放置的快闪展厅):

3)有轮子的餐车式快闪展柜(Penguin 出版集团圣诞节期间在伦敦的展柜):

正如你看到的,无论你的预算或产品如何,你总能找到很多办法来搭建你的快闪商店。

本段核心提炼:尝试将一种新的销售渠道应用在你的电商业务中,以使你的产品呈现在你的目标顾客面前(Amazon 通过快闪商店以及例如 Amazon 卡车销售的其他尝试来实现。)

 技巧 7:亚马逊 Prime会员的 3 个增加持续性收入的成功策略 

Amazon Prime 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服务,它能提供给订阅用户各种特权,如免费两日运达。它的价格为每年 99 美元或每月 10.99 美元。

它还向 Amazon 用户提供无限访问次数的流媒体服务(包括视频和音乐)、借阅 Kindle 书籍、储存照片和一些其他特权。

Amazon Prime 之所以成为一个盈利利器,不仅是因为其拥有海量的注册用户数量,而且 Prime 用户平均每年比非 Prime 用户能多产生三倍消费金额。

Amazon Prime的成功可以大致归功于三个因素:

  • #1 聚焦于一个关键卖点
  • #2 把注册选项放在醒目位置
  • #3 使用有效的「先免费后付费」方式

让我们一个一个仔细分析下。

Amazon Prime 成功策略 #1:聚焦于一个关键卖点

回到 2005 年,Prime 首度出现时只有免费两日运达这一个内容(所有其他「特权功能」都在之后加入)。

没有人喜欢付运费或者被迫等待快递送达,所以 Amazon 在当时顾客自己支付 4-6 天以上的运送费用的环境里找到了对顾客的刺激点。

最开始这个决定很冒险,Amazon 在第一年损失了几百万美元的运费盈利。但是他们确实通过免费配送走向了一条正确的路径。

即使放在今天,Prime 的免费两日运达服务仍然是一大卖点,正是这个服务使将近 80% 的用户注册 Prime。

Amazon 很早就意识到免费两日运达将成为其主要卖点,现在这个服务正在发展出更快速的运送(例如同日运达或者在美国某些城市内的两小时运达)。

免费两日运达也是 Prime 强调最多的特权(因为 Amazon 知道了人们最喜爱这个服务而且这个服务也最便于大家理解):

换句话说,Amazon 找到了一个能刺激顾客的关键卖点,然后专注于让它变得更好(专注于一个你已经知道你的顾客在意的东西是很明智的。这个做法激发了一场病毒式营销活动的灵感,为 MailChimp 这个邮件订阅工具带来了 380 万次自然搜索量)。

但是当 Amazon 开始看到会员用户的增长时,他们就开始向 Prime 增加新的特权服务,比如视频流媒体、照片存储、电子书借阅以及更多其他功能。

为什么 Amazon 要向 Prime 增加这些免费服务?因为 Amazon Prime 会员比非会员平均多消费 1900 美元:

自从 Amazon 收购了 Whole Foods 全食超市,他们宣布 Prime 会员将会很快得到超市内的购物折扣和其他优惠。

为了方便起见,亚马逊还将让人们能够从他们所选择的全食超市中拿取或退还他们在亚马逊上购买的商品(就像选定全家去取快递)。

换句话说,尽管 Amazon Prime 可能已经扩张了业务范围,但它们仍然忠于自己的主要卖点。

Amazon Prime 成功策略 #2: 把注册选项放在醒目位置

Prime 推出后,亚马逊并没有看到他们预期的增长,直到他们开始向新产品 Fire 平板电脑的买家提供 30 天免费试用版 Prime 服务。

很明显,把 30 天免费试用附加到新产品发售的决策,是 Prime 会员火速增长并让用户开始注册的一个关键点。

为了帮助吸引新的 Prime 会员,并让他们在试用结束后选择付费继续使用,亚马逊尽其所能让 Prime 变得更有吸引力。他们在当年早些时候推出了两项主要好处(两者都可以很容易地在用户的新 Kindle 上使用):Prime Instant Video 会员即时视频和电子书借阅。

最终,亚马逊向所有人开放了这个免费试用选项。

对许多潜在客户来说,立即支付 99 美元(Prime 的年费)可能有点贵。但通过增加免费试用,客户没有理由不去尝试它(尤其是因为他们可以马上开始节省运费)。

而且,通过像免费两天送达这样的好处,亚马逊不需要做很多事情来说服买家。如果有人打算从亚马逊买东西,但他们还没有试用 Prime,他们没有理由不去尝试一下。

如今,亚马逊是如何明确这一优势,并让人们在他们的产品页面上试用 Prime 的呢?

如果我点击超链接的「Prime」按钮,我就会被带到亚马逊 Prime 的主页面,在那里可以清楚明白的知道两天送达的好处:

看看这一页上的文字有多清晰和直接。标题(「快速,免费运输和更多」)让你一下子明白 Prime 有什么特权。然后,副标题会告诉你所有使交易变得更友好的额外好处。

「Try Prime」的 CTA(Call to Action 行为引导按钮)下的小字文案也值得一谈。

首先,他们没有宣传 99 美元/年的价格,而是宣传 10.99 美元/月的价格。这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更容易接受的价格(即使按月付一年的话,算下来价格会更高)。

如果有人有其他疑问或担心他们不喜欢 Prime,他们添加了「任何时候都可以取消」的承诺。

亚马逊还在其主页上推出了 Prime 服务,在中心轮播图片的位置为 Prime 宣传,并在页面上多次提到 Prime。

需要着重注意的一点是,在免费试用期间可以获得付费会员 100% 的好处。即使他们以后不选择成为付费会员,他们也可以省下买东西的钱(免费两天运达)。

Amazon Prime 成功策略 #3: 使用正确的免费转换成付费的技术

即使亚马逊获得了大量的用户来注册 Prime 免费试用,但挑战在于,当免费试用期满时,如何让这些用户转而付费继续使用。目前为止,我见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从免费到付费的转化就是亚马逊的转化。

在美国,73% 的订购了免费 30 天 Prime 试用期的用户会转换成付费的年度 Prime 会员。据估计,91% 的会员会在第一年之后续购。这个数字在两年后跃升至 96%,然后亚马逊就有了一群终生忠实的客户。

那么,亚马逊如何让人们转换成付费会员的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最有效的四种技术。

1.免费的额外好处

为了让人们首先注册 Amazon Prime,亚马逊致力于通过免费的两天送货和免费试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但是,为了让会员们被吸引住,让 Prime 在他们的生活中变得更加「粘人」,让他们想要继续成为会员,亚马逊还增加了其他一些免费的额外好处,否则的话,他们就得花差不多的钱去买那些东西,比如:

  • 视频流(Netflix = 7.99 美元/月)
  • 流媒体音乐(Spotify = 9.99 美元/月)
  • 照片存储(Dropbox = 9.99 美元/月)
  • 有声读物(音响= 14.95 美元/月)
  • 电子书(Kindle Unlimited = 9.99 美元/月)

一旦用户意识到 Prime 的价格是 10.99 美元/月,而不是以 50 美元/月的价格单独购买其他平台的订阅,这可以说是非常划算,并让坚持使用 Prime 变得有意义。

亚马逊通过会员欢迎邮件,确保免费试用的新用户知道所有潜在的好处:

注意亚马逊是如何列出你将在电子邮件中获得的 13 个具体好处的。这是一种营销策略,叫做「红利叠加」。在图示场景下,其实你已经买了会员,而亚马逊只是在提醒你各个红利的价值。但是这个策略可以用在你的销售页面上以获得更多的销量。

如果你当前已经是 Prime 会员,亚马逊可能会在你购买时显示此页:

亚马逊有目的地让 Prime 会员了解他们没使用过的产品的好处,从而成为他们所有在线购物和娱乐需求的首选地,并最终成为终身客户。

2.在取消页面诉诸利益,并用降价销售最终挽留

如果我去亚马逊的网站,试图取消我的会员资格,这是我最后一步的页面:

这个简短的页面经过精心设计,可以让你重新考虑取消的决定。

我们一个一个看。

1)标题听起来像是一个私人问题(包括顾客的名字),让读者停下来思考

2) 提醒人们,Prime 有三大最受欢迎的福利,首先是「免费两天送达」的承诺,以及显示每项服务有多庞大的数字支持的声明(「成千上万部电影」、「超过 200 万首歌曲」)。

3)  CTA 提醒你,你会错过更多的好处

4)3 个聪明的 CTA

  • 稍后提醒我:CTA 的目的是让你推迟取消的决定,让你在被收费之前再通知到自己(这样你就可以继续享受免费试验的所有好处)
  • 结束我的特权:消极的 CTA 表明你失去的不仅仅是「结束会员资格」
  • 保留我的特权:积极的 CTA 让顾客觉得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即使我点击「结束我的特权」,它也不会就此结束。亚马逊会以下图这样的降价销售尝试挽留:

这是亚马逊让我留下来的最后一搏。他们以低价卖给我一种更小更便宜的产品,希望我能改变主意。

3.仅限会员的限时折扣

亚马逊 Prime 用户可以享受到相当大的折扣,比如:

这给了人们另一个理由去坚持 Prime,否则他们将无法获得这些折扣。

这些类型的折扣也以亚马逊创造的节日形式出现:Prime Day。Prime Day 是一个为期 1-2 天的年度销售活动,让 Prime 用户可以在亚马逊销售的所有产品上享受一些特大降价。

大多数商家都做黑色星期五/双十一的促销活动,但是为什么不创造一个自己的销售日的活动,并把它推广到那些购买过你的产品并有可能购买更多产品的客户中去?

4.为普通客户制定免费运输的最低消费水平

这最后的技术可能被视为有点卑鄙,显然惹恼了一些人(所以在你客户身上请小心使用这招),但是亚马逊试图通过积极的尝试让人们注册 Prime(或者作为付费用户留下),因为这确实是个划算的交易。

尽管 Prime 会员一直可以免费送货,但 2016 年亚马逊将非会员免费送货的最低要求提高到了 49 美元(或至少购买 25 美元的书)。

你可以想象,这让许多客户感到愤怒。但此举背后的目标是明确的:通过让非 Prime 会员更难享受免费发货,来推动更多用户成为付费会员。

亚马逊也没有刻意隐藏他们的意图。就在亚马逊网站上发布有关这一变化的公告之后,他们又发布了 Prime 的销售广告:

正如你所看到的,在亚马逊宣布这一改变的那一周,人们对搜索词「亚马逊免费送货」的兴趣大增:

搜索「亚马逊免费送货」的用户数量增加,对于亚马逊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时机,能够运营一些点击即付费的广告,直接链接到 Prime 的主页。这可以通过一个诉诸利益的标题来实现,并向人们展示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例如,「让亚马逊永远免费 2 天送达——试试 Prime」)。

今年早些时候,亚马逊将最低价格降至 35 美元,目前最低价格为 25 美元,这是对其他大型零售商(如沃尔玛)提供类似免费送货优惠的回应。

本段核心提炼:如果你想让你的电子商务收入更容易预测,那就创建一个可持续收益产品,它将你所有其他产品的好处结合在一起。从关注一个贯穿你所有产品的关键卖点开始推广(亚马逊的 Prime 会员身份包含了多种服务的免费使用,否则人们每月要多支付 10 倍还多的费用。为了营销,他们把重点放在免费两天送达上,这是他们的一个关键卖点。)

技巧8:在客户购买行为产生后进一步提高销量的 5 种电子邮件 

如果你曾在亚马逊买过东西,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他们会发送很多邮件。所有这些邮件给亚马逊带来了近 1 亿的网站访问量(占每月总访问量的 4.13%)。

所以,如果你使用电子商务(或者任何出售任何东西的业务),你会想要确保自己发送和亚马逊邮件一样功效的电子邮件。

下面我们快速浏览一下我们将要讨论的亚马逊电子邮件:

  • 祝贺第一次购买的电子邮件
  • 订单确认电子邮件
  • 订单发货邮件
  • 评价购买商品邮件
  • 销售活动的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1:祝贺第一次购买的电子邮件

截图如下:

收到时间:第一次购买后的当天。

注意事项:这三款金色 CTA 都为你在第一次订购后提供了一个合乎逻辑的下一步。

这封邮件的目标是:建立你的信任,消除你购买后会产生的一些疑虑,并开始与你接触。

如何做:在人们第一次购买后给他们发电子邮件,欢迎他们并让他们知道接下来还能做什么。你也可以用这封邮件鼓励用户重复购买,比如为客户的下一次购买提供特别的折扣。

邮件#2:订单确认邮件

截图如下:

收到时间:购买后几分钟。

注意事项:

  • 所购买产品的名称在标题栏
  • 通过个性化的名称问候用户
  • 「推荐实惠的商品」被添加到邮件的底部
  • 到达日期用另一种颜色表示

这封邮件的目的是:第一眼看过去,这封邮件的目标似乎是让用户确认购买信息。但是当你仔细看,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伪装后的营销邮件,目的是通过「查看或管理订单」CTA 再次把用户带回到亚马逊的网站上。

一旦你被带回到亚马逊的网站上查看你的「订单细节」,你就会被带到一个信息页面,页面头部是订单信息,尾部是两个亚马逊产品推广的模块:

正如我们在亚马逊产品页面分析(技巧 4)中提到的,只要有可能,亚马逊就会用追加销售和交叉销售来做营销。比如这个订单详情页中他们通过显示以下模块来完成:

  • 「买了 X 的顾客也买了」
  • 「您最近浏览的产品和特别推荐」
  • 你的产品浏览记录

如何做到这一点:向购物者发送订单确认电子邮件,其中包含他们购买商品的信息。然后,给他们一个「查看或管理订单」的CTA,让他们回到订单详情页,在那里你可以推广你的其他产品(在展示订单详细信息之后)。

邮件#3:订单运送邮件

收到时间:在你的订单开始配送之后

注意事项:

  • 电子邮件提醒消费者订单细节(包括购买的产品名称、发货地址和总数)
  • 亚马逊将「追踪包裹」CTA 放在电子邮件的顶部(可以把顾客带回到自己的网站)
  • 主题行和名称个性化都和之前的邮件相同

这封邮件的目标是:和之前的邮件完全一样——让顾客回到亚马逊的网站,促进重复购买。如果我点击「Track package」CTA,我就会被带到一个页面,就像订单详情页一样,它会给客户提供他们想要的信息,同时还会展示大量额外的产品推荐:

如何做到这一点:向消费者发送订单正在运送中的电子邮件,其中包含运送中产品的主要信息、发货地址和发货总数。然后,给他们一个CTA「追踪包裹」,把他们带回一个追踪包裹的页面,在那里你可以推广你的其他产品(在展示追踪信息之后)。

邮件#4:评价购买商品邮件

截图如下:

收到时间:在你买了产品的几周后(确保顾客已经使用了产品)。

注意事项:

  • 亚马逊不会要求客户立即写出完整的评论。相反,他们一开始只是让你点击一个星星评级。
  • 顾客的名字是主标题中的第一个词

这封邮件的目标是:获得评论,你应该猜到了还有让购物者回到亚马逊的网站。如果我点击电子邮件中的一个星星,我就会被带到这个页面,在那里我可以写一段文本评论(并评论我其他购买的产品):

亚马逊利用了「承担义务偏好」的概念,在第一步仅要求您采取低投入——在电子邮件中选择星级评估,在你完成了一个小投入后,在他们的网站上会被再要求一个文本评论。这种策略可以增加产品获得的评论数量。

亚马逊使用他们的评论登录页面作为另一个交叉销售其他产品的机会(就像亚马逊通过电子邮件把流量送到的所有网页一样)。在你浏览完你的产品后,在评论登陆页面的底部,你会看到一个「可能需要的产品」和「你浏览了」的部分:

如何做到这一点:第一步是让你的客户通过点击一个星级评分来留下「轻松一键」的评论。一旦他们开始了第一步,再要求一段文本评论。不要忘了在页面上展示产品推荐模块以获得更多的交叉销售机会。

邮件#5:销售活动邮件

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封邮件会根据销售活动的类型而有所不同。比如下面是亚马逊「大促星期一」的邮件。

收获:把你最热门的销售交易之一直接放在邮件的「行动召唤」按钮下面,以吸引人们点击并购买。

收到时间:亚马逊在推广他们的限时销售活动时相当没有底线。所以,你的收件箱可能会像这样,引导去向一场盛大的销售活动:

宣称是「最后的机会」可以比最初发布广告时的收入增加近一倍。亚马逊会在早上发布一个销售活动的广告,然后在一天结束前的几个小时发布一个「最后机会」的通知。您也可以在产品发布和折扣活动中使用邮件通知来增加收入。

注意事项:

  • 每个邮件主题行都以客户的名字开头(如果有这个信息的话)
  • 他们测试了许多主题行和信息的文案变体(例如,「大促星期一!」和「大促星期一,甩卖及更多」)
  • 亚马逊发送这些邮件的频率(每天甚至每天两次)

如何做到:无论何时你推出一款新产品或进行打折等销售活动,尽量做有明确截止时间的限时活动。在一天的开始发送一个「销售公告」邮件,在截止时间前的几个小时发送一封「最后的机会」电子邮件。

如果你不确定它是否适用于你的业务,你可以通过 ABtest,第一个月发「销售活动」公告邮件和「最后一次机会」邮件,并在下个月不再发「最后一次机会」邮件,看看它对你的收入的影响。

本段核心总结:采用亚马逊的 5 种电子邮件类型,以优化购物后用户的消费力转化,促使更多的销售。确保你在每封电子邮件中加入你自己独特的内容,以匹配你的品牌(亚马逊会在你第一次购买、确认订单、订单配送、评论购买的产品和销售活动时发送电子邮件)。

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亚马逊成功赚取到千亿美元营收的八条关键的增长黑客策略:

1.即使你有数以千计的产品,仍然可以轻松地运行个性化 PPC 广告。Amazon 通过使用模板和动态关键词插入技术来自动创建具有独特卖点的广告,并跳转到匹配度超高的产品列表页。

2.看看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在亏本促销产品上做营销,这能帮助你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利润。只要确保你将其他产品设计成后续会被购买的产品。亚马逊亏本销售他们的 Kindle,因为他们知道当人们购买数字媒体内容时,他们就会赚更多的钱。

3.与那些具有的受众与你想吸引的客户重叠的公司合作。然后,建立互利的关系,你在你的网站上推广他们,他们用你提供的营销材料模板来推广你。亚马逊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并给予他们 0.5% 的回报来实现这一点。

4.使用亚马逊产品页面中的 5 个转化元素来推动访问者立即购买。亚马逊使用了社群证明、折扣、急迫性和稀缺性、一键购买按钮、追加销售和交叉销售,以及页面上的智能栏。

5.通过电子邮件、评论和社交媒体研究你的客户对你说了什么,然后把这些信息作为下一次营销活动的基础。亚马逊从 Echo 产品评论中获得灵感,为他们的营销活动制作了 14 秒的短片。

6.把你的产品直接放在你的客户面前。亚马逊通过他们的快闪商店策略做到了这一点。

7.通过创建一种能为客户的购买增加更多价值的产品,为您的电子商务业务增加持续性收入。亚马逊通过他们的 Prime 会员计划来实现这一点,你可以更快地完成购物,还可以通过视频流、音乐流媒体、文件存储等方式获得更多的好处,而每月只需支付较低的费用。

8.利用亚马逊的 5 种购买后触发的电子邮件类型增加消费者的复购,包括第一次购买祝贺电子邮件、订单确认电子邮件、发货电子邮件、评论您购买的产品电子邮件和促销活动电子邮件。

 

作者:增长官研究院,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增长官研究院(ID:zengzhanggaun)

]]>
知乎世界杯“洗脑广告”,瞄准了一群怎样的新用户? //www.f-o-p.com/87243.html //www.f-o-p.com/87243.html#respond Thu, 21 Jun 2018 02:31:04 +0000 //www.f-o-p.com/?p=87243 知乎世界杯“洗脑广告”

世界杯期间,宣传问答网站知乎的洗脑广告片,在等待开球的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那知乎世界杯“洗脑广告”,瞄准了一群怎样的新用户?

在2018俄罗斯世界杯期间,这段由演员刘昊然作为代言人,宣传问答网站知乎的洗脑广告片,在等待开球的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BOSS直聘、拼多多、马蜂窝、优信二手车……遥想十多年前,这种不断重复核心概念的洗脑广告还只有“脑白金”、“恒源祥”等少数几个品牌采用,现在则在最黄金的时段遍地开花。

让一部分资格颇老的知乎用户“扼腕叹息”的是,原本浓眉大眼的知乎也走上了这条颇为“亲民”的宣传路线。

他们更习惯的,是知乎几个月以前发布的首支品牌广告《发现更大的世界》的宏大画风,片中用大量特效串起31个知乎问题,想象力极其丰富,时空跨度广阔,一副“高大上”的范儿显露无遗。

 

然而现在,观众们觉得刘昊然念出的台词,像是2012年的一段百度广告片(“我知道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或是与杨幂代言“溜溜梅”的广告(“你没事吧?你没事吧?你没事吧?”)异曲同工。

所以,知乎不是做不出好广告。几个月前刚给老用户做了长情的告白,一下子却又华丽转身,尽显“土味”,这到底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一、难道现在还有谁不知道知乎吗?

吸引新人一定需要做广告,这是不言自明的。但选择什么样的广告策略,就要看你到底面对的,想吸引的是什么样的新人。

“上知乎问知乎答知乎看知乎搜知乎刷知乎……”在广告的末尾,刘昊然语气确定地甩出一句“有问题,上知乎”。

显然,知乎这则广告面对的,就是现在还不知道有知乎这个网站存在的人

不过大部分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心生疑问:难道现在还有谁不知道知乎吗?

笔者在《定义“新知青年”,知乎校准航向》一文中总结道:

“2017年,知乎用户突破1亿,日活跃用户超过3000万,人均日访问时长1小时,月浏览量180亿,拥有提问2100万条,回答8200万条。”

这当然是一个相当漂亮的数据。但即使如此,知乎距离全民皆知还差得很远。就像知乎的一部分老用户可能并不了解“五环外的”拼多多、趣头条等产品一样,他们之外的很多人,对知乎是什么,能做什么,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但是,这些尚不知道知乎为何物的用户,也可能在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从知乎获得过想要的答案

笔者曾写道:

“知乎已经跻身最大的中文知识分享平台行列,而曾经的霸主‘百度知道’的存在感变得越发稀薄。”

现在,你可以试着在百度搜索框输入一个疑问句。在部分搜索结果页面,知乎答案的链接,已经和知道、百科等百度内部产品的排位不相伯仲,甚至更多位置已经被知乎链接占领。

虽然百度的语音助手产品DuerOS,仍会优先选择百度站内链接作为默认回答来源,但它自动挑选的部分回答,与问题相关度并不一定有知乎做得那么好,有时甚至会影响到用户体验

既然有很多人在不知道知乎是啥的时候,就已经在用知乎,那么是时候把知乎已具有的回答资源,以及在搜索引擎的友好排位,转化为实际的认知和影响力了。

笔者曾经写过《日活3000万的知乎,如今依然离不开搜索引擎》,揭示目前的忠实用户规模还远远达不到期望,而更多活跃度可能由搜索、转发等一次性“用完即走”的流量组成。

知乎需要一个契机,将这种第一印象转化为用户注册、留存、客户端下载和产品购买等。相比继续发力SEO,让用户从脑海里直接获得对知乎品牌的认知,是更根本的获客手段。

认知是抢占网民空闲时间最重要的武器。现在,知乎已经一跃进入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网民形成固定认知的新阶段。

二、能给什么,想要什么

在生成新的认知,获得新的用户以后,知乎能为新用户们提供什么,又想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

以盐Club推出“新知青年”口号,以及升级知识市场为“知乎大学”为标志,知乎提供的知识产品和服务日益完善,面向站内不同圈层用户,都能提供合适的资源和帮助,足以满足求知欲强的新一代中国网民对有趣,多元内容的需求。

如前所述,对于新人而言,知乎站内丰富的问答资源,不仅可以“有事搜一搜”,也可以“没事看一看”(这两句是百度的广告语,纯属巧合),而且总体上质量强于头条类信息分发产品,足够让他们刷上一阵子的。

相应地,位于知乎“金字塔尖”的创作者和“中坚力量”的老用户,都可以从升级之后的“知乎大学”得到更好的满足。

对于少数持续稳定输出内容的创作者,知乎提供了更强的运营支持,根据社区内相应领域的提问,与讲者事先沟通和打磨好内容。而针对乐意为知识付费的用户而言,升级后的重点课程将配备课程管家,讲者将及时跟学员交流,留思考题,甚至批改作业,让用户买的课程不再吃灰。

显然,知乎大学相对此前知识付费产品的升级,是要解决此类产品无法量化评价效果和性价比的弊端。在同一时期的得到、在行一点等同类产品中,同样存在消费者购买产品后的打开率、复购率缩水的问题,并严重影响了平台营收。

但是,新的讲者和新的课程升级了,可以一定程度战胜人性的弱点,保证教学质量了,那么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存量课程又该如何处理?

重要的是,原来的课程并非一无是处,毕竟还有相当多的人,将会是一生中头一次听讲,甚至是通过此类课程而第一次了解到某些新概念,推开新世界的大门。

知乎这次的“洗脑广告”,恐怕就是为了找到这一群人,让更多从未接触过的新用户受益,延长内容产品生命周期,进一步发挥内容产品的普惠作用

三、新用户就是好用户

艺人刘昊然这次给知乎拍广告的身份很明确,就是知乎请的形象代言人。不过一年多以前,还有一位艺人更早与知乎邂逅,就是领取“知乎000号员工”工牌的张译

不过张译可能因为日程紧张的缘故,一年多一共回答了26个问题,写了6篇文章,并不算高产。他更多时候是默默地刷知乎,8天以前新参加了一场Live。

在张译之后,也有郎朗、敖厂长等名人明星陆续入驻知乎回答问题。实际上,知乎封闭注册早期邀请的李开复雷军等部分名人也是如此。他们不一定怎么说话,但他们以前的答案作为一段历史留在知乎,并成为对新人有用的资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知乎不把这些注册账号的名人当作代言人,更不会掏钱请他们宣传,而只是让他们的存在,进一步稳固知乎作为一个“认真的问答社区”的定位。

从刘昊然开始,知乎对明星和名人换了一种新的利用方法——更纯粹的代言关系,更少的情感绑定,也是我们熟悉的利用方法。

刘昊然18天前注册账户,用一句话回答了一个问题,关注了一个问题,然后“刘昊然知乎诚挚发问‘唱歌跑调怎么破’网友爆笑:求知欲爆表”这样的娱乐新闻就出来了。

对一些老用户而言,这很不知乎。但这对现在的知乎已经足够了。

刘昊然代言的广告能吸引的用户群,跟员工张译所契合的用户相比,当然会给知乎站方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但这些新用户就是知乎现在要抓住的好用户。

新用户的首要作用将是通过“刷知乎”冲高活跃度,接下来就是接触知乎现有的知识付费资源

2017年10月底,知乎书店上线一周年时的数据显示:

知乎出品的电子书下载量超过 5000 万册,书店累计用户数已超 500 万,作者超过 3000 人,作者总收益超 600 万元。

同时,标志性知识付费产品知乎Live进入新的生命周期。知乎推出VIP会员以及无限听Live的月度套餐等产品,以重新激活Live产品的销售。

可以想见:一些经典的Live、私家课、电子书产品,老用户可能早就已经读熟,对新人来说却都是第一次接触。对于知乎来说,向新用户供给这些资源的边际成本为0。

更要提到的是,新增的这些用户也许不善于内容输出,但在关键时刻,很多可以成为“亲自答”的主人公,多角度丰富知乎的常规内容储备

在今年5月底四川航空3U8633号航班驾驶舱挡风玻璃破裂,备降成都的突发事件中,一位机上乘客戴着头枕接受了央视等媒体的采访。他后来就去知乎的相关问题下回答,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细节,还贴上了他已经到达拉萨后去往自己目的地车上的自拍。

知乎正努力邀请越来越多这样的新用户,用当事人视角和亲身经历,为各种“如何评价”的问题提供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回答样本。为此,知乎上线了“亲自答”功能,经核验确认是事件当事人回答的话,就会在答案中加入“亲自答”的标记。

同时,新用户中还少不了那些在自己专业领域埋头苦干,但互联网接触不多的科研工作者和其他业内人士

在知乎2018年盐Club上评选出的年度荣誉会员当中,笔者就发现了不少身影,是直到最近一两年才开始活跃的新人。

汽车话题专家 @一个kebab 最早回答问题是在2016年初,医学博士 @胡远东 是2016年12月,经济学专家 @Manolo 是2017年1月,健身教练 @冉苒 是2017年5月,心理学硕士 @小红拖拉机 最早回答问题是2017年6月……

所以,知乎要拉拢的新人,必须比原先那个更同质化的用户群体,更广泛的代表中国网民的各个组成部分,让他们在各取所需的同时,也能为知乎内容进一步的多元化做贡献。

最后要说的是,如何保证新用户涌入的同时让老用户不失望,是一个历史难题

2013年,笔者最初观察知乎运营政策调整的一篇文章《知乎:为“精英用户”服务》就提到了这种新老用户的矛盾。当时,知乎的优质内容严重依赖少数主力用户,因此它产品设计和运营的服务对象,其实是这些核心作者,而非读者。

笔者更认为:

“未来知乎可能变成这些核心用户的‘自媒体集群’。”

好在这样的情况今天并未上演,知乎大力发展的算法驱动的运营机制,让不同用户之间合理区隔,内容的定向推送、“千人千面”变得更容易了。

而对于真想要打破信息茧房,倾听不同意见的知友,知乎也通过更新的搜索功能和热点话题,让他们可以“发现更大的世界”。

未来,随着不同成长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个性南辕北辙的用户齐聚一堂,如何解决他们和平共处的难题将成为知乎运营的一个主要挑战。可以说,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并让源源不断的新用户接触知乎已有的优秀内容资源,就可以为知乎带来持续可期的发展前景了。

如果说“五环外”的圈层是知乎将来要面向的星辰大海,那么等待它去开拓的领地,远比我们之前观察和想象的要大。

 

本文作者@航通社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
//www.f-o-p.com/87243.html/feed 0
苹果发布了iOS 12,还领先业内多少呢? //www.f-o-p.com/85466.html //www.f-o-p.com/85466.html#respond Wed, 06 Jun 2018 08:01:58 +0000 //www.f-o-p.com/?p=85466 苹果iOS 12

 

6月5日凌晨,苹果召开了今年的WWDC,在会上,库克开场就说今天不会有硬件更新,但最后还是发布了一款硬件:一个苹果手表表带。相比起MacOS、watchOStvOS而言,iOS的关注度每年都是最高的。那么今年发布的iOS究竟领先业内多少呢?

一、拥抱AR大时代

毫无疑问,正常发布会中,让大家最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iOS12 对AR体验的支持。苹果发布了ARKit 2套件,用来帮助开发者更好的开发AR游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发布会中乐高公司发布了AR游戏,相对于竞争对手谷歌而言,苹果的动作明显要快的多。

尤其是AR应用的落地,苹果在去年就实现了。而直到今年,国内安卓手机中,目前只有小米MIX 2S支持了AR应用。

二、备受好评的Memoji表情

如果要说让你为iPhone X的一个功能买单,我相信那一定是它所具备的Animoji。基于iPhone X 的结构光传感器,Animoji能够根据用户表情来创建相关的表情。而iOS 12则是推出了Memoji表情,能够根据使用者的表情来创建更具有用户个性化的表情。

用户可以变成老虎、考拉、小幽灵、恐龙等有趣的人物,真实的展现你现在每时每刻的表情。相对而言的安卓,谷歌没有推出相关的功能。而其他的安卓厂商(三星、小米)在这一应用表现,尚未与苹果匹敌。

三、Siri 的快捷方式

熟知苹果应用workflow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这是一款可以帮你自动处理的应用,可以在多个APP之间进行跳转。而新推出的Siri Shortcut正是承担了相似的功能,只不过这个功能不和workflow那样入门门槛高。

当早上早起时,你都有喝咖啡的习惯。这时候,Siri就会推送弹窗提醒你要买咖啡。还能够针对特定APP的特定功能设定自己的命令,当然这一切都得益于iOS开放了相应的API接口。

相对于安卓阵营来说,类似的功能目前只有在前不久刚刚发布的MIUI 10中能够看见:小爱同学训练计划。两者的思路是一致的,就是用一句话来解决各种事。

Siri尽管在目前的语音助手中尚处于下风,但是在这次更新后,相信会有一个较好的体验提升。

四、照片推荐和照片查找

iOS 12加入了照片推荐功能,当你在某一处聚会后,留存下的聚会照片,将智能推荐给你最优的照片。同时,还能通过iMessage分享给你的朋友,你的朋友也能在她照片库中找到类似场景的照片。

同时还加入了一个Google Photo早已经有了很久的功能:照片查找。你可以根据照片的场地、事件、人物等关键词查找相应的照片。

当然,这个功能在国内的安卓手机中也非常常见:小米在MIUI9时加入了这个功能,华为在EMUI 8.0也有,OPPO的color OS都有类似的功能。

不过这么智能的照片推荐+分享,倒是其他安卓厂商做不到的。

五、免打扰+统计你的应用时长

在前不久发布的Android P中,许多人都会其中的统计面板十分感兴趣。对于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的人群而言,这样一款统计你使用应用时长的统计面板,显然是能够让你更了解你在各个APP中所耗费的时间,可能可以让你调整日常使用手机的态度,不再沉迷手机。

而现在,这一功能正式来到了iOS 12中。iOS也提供了一个类似的统计你日常使用时间的统计面板,用来让你了解你的使用时长。

这个功能,最神奇的一点在于帮助家长掌握孩子的iPhone日常使用时长,家长可以控制孩子的应用时间,从而断绝孩子熬夜刷手机的习惯。

另外,iOS 12还推出了一个定时免打扰的功能,能够让你在一定时间内不再收到通知。对于想要在一定时间内因为开会而不想因为推送打扰会议的人而言,显然十分有用。

Android P正式版尚未发布,目前只有小米MIUI做了一个统计功能,其他厂商应该会在Android P 发布后跟进。

关于防治孩子玩手机的功能,倒是在小米MIUI 10中推出了一个叫做“亲情守护”的功能。作用与iOS 12一样,而定时免打扰一样出现在小米MIUI中,华为手机EMUI也有类似的功能。

六、额外的应用更新以及系统优化

在iOS 12 里,苹果也进行了全面的系统优化,据称可以使得打开相机速度快70%,弹出键盘快50%,打字速度。在开启应用的速度上也有所提升,即便是后台任务超多,也能做到应用开启速度比过去快两倍。

当然,系统优化对于安卓阵营来说,都是常规操作,毕竟每家厂商都在这方面极力想追赶iPhone的速度。

在额外的应用更新中,苹果内置的各项应用都获得了视觉和功能更新。由于iBooks在国内无法获得书籍应用,以及Apple News索性就直接没有,所以在这里也就不做比较了。许久不更新的CarPlay现在支持了第三方地图,对于驾驶者来说无疑是件好事。Siri支持了40多种语言翻译,股票应用也更好的支持了获取市场新闻的能力,而FaceTime支持了多人同时视频的能力。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苹果的便签支持了语音输入。过去都是依靠输入法的语音输入来完成,而现在正式原生提供了这一功能。相类似功能在其他家中算是早已出现的功能了,例如flyme5就有这一功能了,MIUI 10也加入了相应的功能。

而苹果也基于NFC推出了学生ID卡,能够更加方便的让学生进出校园,在校园生活更加便利。目前安卓厂商中,只有小米推出了门卡功能,能够模拟相应的门卡,来使得用户更加方便在校园或公司生活。

iOS 12的本次更新,尽管有不少人吐槽是“更新了内置APP,加入了一个内置APP,以及系统优化。”但总体来说,各大OS的设计思路已经逐渐趋同,很多产品点更新的想法基本一致,区别就是谁更先落地应用了。

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都不重要,就目前的iOS12而言,在AR领域中还是走在安卓前列。在其他方面,更多则是向安卓补课。

当然,系统优化后的iOS 12能够让手机更为流畅,这无疑会让诟病已久的iOS11扫除消费者信心压力。

 

本文作者@王老师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
//www.f-o-p.com/85466.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