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Tue, 01 Nov 2022 01:38:3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9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豆瓣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豆瓣产品分析 //www.f-o-p.com/298252.html Tue, 01 Nov 2022 01:38:30 +0000 //www.f-o-p.com/?p=298252

 

作为一个从08年开始使用豆瓣的老用户,算一算断断续续使用豆瓣也已经14年了,喔嚯!这几乎占了我人生一半的时间,是继家人之外陪伴我最久的事物,所以今天就来试着不带个人情绪的分析一下我这位“老朋友”。

文首简单介绍我对社区产品或者说豆瓣产品整体情况和用户定位;由于豆瓣主要靠书影音和小组功能生产内容,所以文中主要分析这几方面(侧重web端);最后文末阐述下我对豆瓣app市集和豆瓣商业化的想法。

01 豆瓣用户角色

豆瓣可以看作是综合类垂直性社区产品,用户在这里根据帖子,评论等兴趣爱好相似程度自动分类。

豆瓣用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在社群生产内容的直接用户,对应内容的生产者,角色相当于社区的建筑工;另一种是利用生产内容的间接用户,对应内容的消费者,相当于社区的住户。

内容,自然对应的就是构筑社区的建筑材料,只有用好料才能盖好楼。有了好料还不够,只有优秀的工人才能建成旷世惊人的建筑,进而吸引他人的入住,所以可知一个大型社区的诞生,定离不开颇具规模的工人和优质材料,这其中,豆瓣平台和工作人员自身充当建筑企业和物业的角色。

02 人们使用社区/豆瓣的目的

1. 获取新信息:

当用户在生活里遇到一些问题时,会选择百度或者微信搜索,如果想一次性寻得实用性高还个性化的回答时会选择求助社区。

在社区里闲逛打发时间,本意是想邂逅提高阈值/寻找感兴趣的的内容和知识。

2. 追求精神/情绪价值

不同于现实生活里的条条框框和资源限制,用户可以自由的在社群里同时与多人分享感悟和疑问,本质是想通过交流释放自身情绪,给精神找依托之地。

3. 获取商业价值

有意或无意的通过分享内容获得关注和流量,将其变现的过程。

4. 社交需求

找到兴趣相仿的人,发展线上线下关系。

03 豆瓣用户定位

豆瓣建立之初时的用户大多是喜爱影视音乐或热爱读书的人群,也就是俗称的文艺青年,但时过境迁,即便现在豆瓣的主流人群可能仍是文艺青年,他们也和当时文艺青年的定义有了很大的变化,老用户和新用户也在这种变化的矛盾中逐渐分化或融合。

04 关于书影音——豆瓣吸引用户的终极武器

1. 豆瓣影视

影评来源于用户对于电影的独家感悟,当一个人写的东西可以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认可时,便可以激励更多的创作。豆瓣影评基于这种模式给影评用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作平台,并且当豆瓣用户想看某个电影时,他可以先看和自己有相似爱好的豆瓣好友们对电影的评价,从而判断自己要不要看这部电影。

诚然,专业影评人的写作能力可能更高,但基于相似品味,更真实的推荐才更具有参考价值。由于早期豆瓣用户的整体素养较高,基数大,导致电影评分非常具有可信性

随着豆瓣影评名声大噪,它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专有名词——“豆瓣评分”,并且吸引着越来越多专业影评人的入驻,还经常被拿来作为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也是从逐渐成为行业标杆的那天起,评价分数似乎就变得有些身不由己,太多的商业利益牵扯在此,豆瓣评分从此成为各路水军,饭圈的必争之地。

虽然阿北曾发文声明,豆瓣算法会力保评分独善其身,豆瓣也不会向资本妥协,但分数或多或少还是会受到影响,导致很多水军和粉丝为了拉高分数纷纷下场下载豆瓣,一顿作弊操作猛如虎后,不仅改了分,甚至还立即卸载豆瓣并恶意评论。

1)直接用户:撰写影评的人,长评短评

需求:

  • 看了某个电影,真好/感动/无聊/什么玩意 来豆瓣写个影评,分享下
  • 抒发总结自己的情绪和感悟,顺便可能看看别人的观后感
  • 生产好的内容,得到更多商业机会,比如文章邀请

深层需求:

  • 生产出自己满意的影评
  • 就影评(不一定是自己的)和别人交流互动
  • 商业盈利

2)间接用户:看影评者

需求:

  • 最近某个电影要上线,不知道好不好看,来豆瓣看看电影被打几分
  • 工作要求写影评,看看别人都写了些什么
  • 经营营销号,从豆瓣取材

深层需求:

  • 消费内容,与同样喜欢此内容人互动交流
  • 商业盈利
  • 单纯新信息获取

优点:

  • 影视信息全,不论大众小众电影都能找到其评论的身影。
  • 门槛低,谁都可以写影评,感悟少就写短评,有的写就写长评。
  • 影评多元化、个性化,使得各类用户可以在这里找到共鸣或者交换意见

缺点:

  • 门槛低,谁都可以写影评,影评分数真实性受损
  • 影评需要积累,才能显示出某部电影的真实价值。

建议:

  • 鼓励用户生产高质量的内容,帮助用户推广优质作品。
  • 利用技术维护评分系统的公正性。比如,为不容影评人的打分赋予不同的权重,使活跃影评人的评分权重更高,降低新注册无影评人数打分权重。
  • 引导间接用户成为直接用户参与打分环节和撰写影评。

2. 豆瓣读书

和影评类似部分省略。

笔者认为书影评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短视频,现代人生活忙碌,很少有时间能够静心看完一本书,随着人们养成看短视频的习惯,通过短视频来了解影视电视剧或者某本书的核心内容(除了工具用书)的行为越来越普遍,比起文字描述,短视频在节省时间,使信息获取变得更有效率的同时,还能调动观看者的视觉、听觉,可能更适合现代生活方式

  • 直接用户:书评人
  • 间接用户:看书评的人

优点:

  • 书评总体较为专业,具一定参考性
  • 弱商业化,文学氛围好

缺点:

  • 比起其他售书类网站,书评质高但量少
  • 豆瓣读书本质是个图书推荐网站,商业这方面起步比较晚,没有形成自己的供应链,仅有的直营项目优惠活动少,不丰富,缺少吸引力,不具竞争性

建议:

  • 根据用户习惯推荐新书,举办读书线上线下活动促进生产更多书评
  • 增加一些优惠促销手段
  • 短视频结合
  • 开拓二手市场和周边产品

3. 豆瓣音乐:时代的眼泪

音乐是豆瓣涉足较早的领域,可以说豆瓣音乐人是豆瓣音乐的前身和灵魂,逃跑、万青、旅行团、便利商店、永动机、麦田守望等等火过的没火过的只要在音乐节上叫得出名字的乐队和个人都曾在这里安营扎寨。

据统计截止2011年有9成的大陆音乐人都在豆瓣建立了自己的音乐小站,是国内为数不多宣传主打indie music的平台,音乐人们在这里实现了早期的粉丝积累,豆瓣也陆续推出了阿比鹿音乐奖、嘲嘲音乐周等上下线活动,可以看作是“乐队的夏天”的前身,甚至在豆瓣音乐人最风光无限的时候还上线了同名app。

豆瓣fm是国内前几个根据听者品味推荐相似音乐的产品,红心fm精准程度胜过抖音,在那个版权还属于自由意识的时代,是文艺青年上网冲浪时提供背景音乐的爱用品,但是无论是豆瓣音乐人还是豆瓣fm都错过了升级改造的最好timing。

现在的豆瓣音乐感觉似乎是时代的弃子,很多豆瓣音乐人的主页不再更新(当然与入住的音乐人质量相关,高质量音乐人往往不高产,但如今的独立音乐人似乎变得更加追求商业化,因此会选择流量更大的平台),豆瓣音乐下的专题部分还停留在2018年,现在看那的确是个值得怀念的年代。

现在的豆瓣由vfine管理,在市场大环境不好的今天豆瓣音乐应该走哪一步棋值得思考。

用户:音乐人、乐评人、听者。

需求:

  • 音乐人:更多人听我的音乐,吸引更多粉丝,得到更多机会。
  • 乐评人:更多人能够听我推荐的歌曲,认可自己的品味。
  • 听者:找到自己爱听的歌曲,从相似品味的豆友处得到推荐和讨论。

优点:

  • 豆瓣fm推荐系统精准
  • 长尾用户的青睐

缺点:

  • 豆瓣fm卡顿
  • 发展重点模糊,音乐人,歌单,排行,fm每个项目都涉猎可缺失重点
  • 缺少音乐版权,商业模式跟不上时代(可能和公司对豆瓣的定位和战略有关)
  • 现存音源年代久远,缺少最新音源,降低用户吸引力

建议:

  • 结合公司战略和平台优势深挖用户需求,确定音乐产品的发展发向
  • 找准做好平台内互相引流的mcn矩阵
  • 给有潜力音乐人更多的扶植计划,推广优秀作品,激励新作品产生,推出造星计划
  • 吸引国内外有特色的独立音乐人入住
  • 多策划所有用户都可以参加的音乐相关活动

04 豆瓣小组:明星出圈惹是非

豆瓣给予用户自由建立小组小组自治的管理权利,为用户打造良好的互动生态,无论是大众还是长尾用户,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归属地

由于这种尊重个人独立并强调差异性的特点,你并不会讶异“史上最沉默小组”的“一言不发”,咆哮组的“河东狮吼”,抠门组的“斤斤计较”。失恋了就去哈组寻找快乐,高兴了不高兴了就来生活组分享喜悦忧伤,被上司骂了就去上班组吐槽,不靠个人流量推送,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保证每人平等发声的权利,这便是豆瓣小组不同于其他产品的魅力。

这几年豆瓣靠着个别小组被推上了风头浪尖,由于某些小组入组门槛高,甚至产生了“房价”的概念,一号难求,这些小组在带来流量的同时,人言是非也伴随而至,在清朗运动的大背景下,经过好几次整改的豆瓣小组成了时代的半阉割品,无论是审核还是入组都变得越来越严,用户体验急转直下也是无可奈何。

1. 形式

用户根据自我个性化的需要,创建小组成为组长,选出管理员自由制定组规,管理组员和小组内容,不断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有趣的是,如果小组组长表现不佳,组员也可以推翻组长。

发帖内容形式:图、文、投票、视频。

2. 用户场景和需求

1)直接用户

  • 发帖用户:发生一个事“我”要到某个小组发帖/查一下,分享我自己/看看“别人”的“想法”
  • 回帖用户:这个事可以说道说道+ 点赞/分享/转发

深层需求:满足表达自我,同别人互动交流欲望。

2)间接用户

观望用户:无法发帖回帖只能点赞/分享/转发的人群。

深层需求:

  • 想要加入小组讨论
  • 获取新信息

引导:收藏、分享、转发;加入小组时有其他相关小组推荐,app首页根据用户品味的相关帖推荐。

激励手段:点赞、转发、分享、回复、上推荐。

优点:

  • 使用门槛低(大组门槛较高),新人快速上手,找到自己定位
  • 用户通过回帖互动产生共鸣和不同想法,释放表达欲,利于产生更多UCG内容

缺点:

  • 内容质量难以把握,社区可能出现强价值取向,分裂状讨论影响社区氛围和构成的健康性
  • 在国家政策的大框架背景下对内容的审核尺度难以把握,审核过度影响用户参与积极性,拉高入组门槛

建议:

  • 在清理敏感信息的审核程度与用户积极性中快速找到平衡
  • 引导积极健康的社区氛围,建立与用户沟通渠道
  • 建立用户吐槽渠道

05 豆瓣豆品

目前感觉是以礼物或者周边,纪念品定位出现。

  • 直接用户:对豆瓣有情怀的用户
  • 间接用户:有待开发

需求:

  • 我喜欢豆瓣,正好我需要xxx
  • 我喜欢豆瓣,支持一下买个xxx

深层需求:希望豆瓣越来越好,别浪费我的一片真心。

缺点:

  • 过度依赖产品用户,转化率和变现能力低
  • 多数商品没有特色,测评,没有评论,不销售量,纯卖情怀
  • 推广差

1. 商业化建议

最主要做好书影音、小组的用户体验!!!

  • 多开发豆瓣专属icon,现有的阿黑阿白不够满足多样化用户需求(可以参照line friends还有kakaofriends,两家都是社交icon转实体的例子),让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到icon的选择过程
  • 打造品牌概念,优化设计审美,制造商品口碑,加入销售量,评论和测评等细节数据
  • 开发更多实用性产品,和一些流量ip联动创造商品
  • 开发豆瓣盲盒

2. 从推广出发

1)app内部

制造app内部mcn,各个模块相互引流,比如对每月优质影评人赠送活动,用豆品赞助小组活动等。

2)形象代言人

预算可控情况下找找到符合产品形象代言人,定期宣传,带动销量。

3)短视频推广

采用小短剧、直播等形式,在自家和其他平台推广。

06 关于豆瓣的商业的一点小看法

无论是豆瓣的影视、fm音乐还是小组,每个项目单拿出来深度挖掘似乎都可以成为行业的翘楚,如果当时fm可以选择购买更多版权改变一些商业模式,那就不会有现在的网易云音乐和喜马拉雅;如果豆瓣影视很早就做票务业务,就没有后面猫眼电影的崛起……

豆瓣在商业态度上的模凌两可,迂回踱步是选择向资本低头还是最大限度保留初衷两股势力的角力造成的,豆瓣用户粘性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与豆瓣坚持初心坚持用户的定位有关,当然豆瓣也确实错过了很多的机会,比如众所周知的下厨房小组app上线后比豆瓣日活还高的这个例子。

形式

1)商业/广告收入

  • app开屏广告
  • 网页内广告
  • 链接广告:
  • 电影票,卖书网站,同城活动票等

2)自营

  • 豆品
  • 豆小铺团购
  • 豆瓣书店/豆瓣有声读物
  • 豆瓣阅读小说连载

07 关于app上的豆瓣市集

打开市集,感觉打开了另一个app。

用户:所有app内用户。

1)豆小铺团购

灵感应该来自于豆瓣的某团购小组,豆瓣这回抓住了机会没有把“下厨房”拱手让人。

如果不看豆瓣时间,光从名字上根本看不出来它与有声读物的联系,应该是想打造一个与喜马拉雅类似的空间,不知道为什么不把这个和豆瓣音乐合并。

2)豆瓣书店

从来不用这个板块,点进去发现榜单里的书只能立即购买,因该是个bug,这里遇到了和fm同样的问题,书的类别太少,而且不具有独家性。

建议:豆小铺团购不错,但很多用户都不用市集,可以加强宣传;

豆瓣读书和豆瓣书店这两个感觉不像是豆瓣产品而且很多余,可以先把这两个和图书合并。

 

作者:litenfrukt

来源:litenfrukt

]]>
豆瓣站上十字路口 //www.f-o-p.com/280248.html Tue, 10 May 2022 08:38:58 +0000 //www.f-o-p.com/?p=280248

 

在“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都能帮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这是豆瓣创始人阿北希望打造的平台,也是十七年来豆瓣用户所希冀的。但豆瓣近年来接连遭遇封禁小组、被约谈整改、罚款下架等风波,近期又因网络乱象、投诉处理不及时等问题被监管部门点名。

“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都能帮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这是豆瓣创始人阿北(真名杨勃)希望打造的平台,也是这十七年来豆瓣用户所希冀的。

在这里,有一群文艺青年们热衷于讨论书影音并为此打分,而另一群人则聚集在不同的豆瓣小组中,谈论他们感兴趣的八卦、美食、爱好以及生活方式。

不同的群体共生在这个月活只有1000万的平台上,这里是他们的精神角落,也是他们的“乌托邦”。

然而,豆瓣在最近两年接连遭遇封禁小组、被约谈整改、罚款下架等风波,近期又因网络乱象、投诉处理不及时等问题被监管部门点名。

频频因负面舆情而处于舆论中心的豆瓣,还能否继续成为用户心中的“乌托邦”?

“高度自由”的豆瓣

一直以来,豆瓣都是互联网时代神奇的存在。

有别于其他平台,豆瓣的发展始终是缓慢的。成立的第一年,豆瓣只有阿北一个人,他既是创始人,又是程序员,还是平台的内容产出者。

第二年,豆瓣才迎来二号员工的加入。到了第四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0。

也就在这一年,豆瓣积累了330万的注册用户数,月点击量超6亿,月访问用户3000万。同时,平台还获得了资本青睐,先后拿到两轮融资。

在国内,甚至很难找出一个与豆瓣对标的产品,让外界对它的定义如此丰富多元。

它是一款工具类应用,可以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评分信息;也可以是一款生活分享平台,用户在上面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豆瓣还是社交平台,提供小组讨论、线下同城活动等服务,让志同道合的人们谈天说地交朋友。

“豆瓣正在多样化的过程中失去公共注意力中心。这很好,我们正在全心全意地推波助澜。”

阿北在自己的主页写下,豆瓣的第一用途是帮助你发现未知的东西。这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完全没有广场地带的豆瓣会让我们的视野受限于个人已有兴趣和朋友的圈子兴趣;而一个所有人共享的广场也正在变得无用。

以人为核心的豆瓣,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去中心化、相对封闭且公平发言的平台。在这里,每个人畅所欲言,发表看法,展示自我。

私密小组的存在,更是给了用户极高的自由度去自主选择同好,成为组长并运营社区,一个个独立的小组形成了独特的用户生态。

流量与争议并存的小组

然而,去中心化的分发机制和轻运营的管理,虽然给了用户高度的自由,但日益增长的流量与鱼龙混杂的人群,让用户言论逐渐变得不受约束。

据官方统计,自2021年1月至11月,豆瓣已累计20次处置处罚,被网信办多次予以50万元的顶格罚款,累计的金额为900万。

同年12月,因涉及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问题,且未按要求整改,工信部将豆瓣App在应用商店中下架,至今,小米华为等应用商店仍为上架。

到了今年,约谈还在继续。北京网信办直接派出工作督导组,进驻豆瓣网督促整改其严重的网络乱象。

4月底,工信部在发布关于2022年第一季度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中提到,豆瓣等10家企业投诉处理及时率未达到95%的指标要求,工信部已督促相关企业改进提升。

一系列的约谈处罚让豆瓣不得不改变。据记者了解,两年以来,豆瓣已发布十余次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专项行动的处罚公告,关停或者解散超100个问题小组,其中包括流量最大的豆瓣鹅组、艾玛花园小组等。

而留存下来的小组,需要面对更严格的审核,发帖数量被限制,禁止用户发起讨论敏感话题。“打了一长段后,发现有违禁词,根本找不出是哪个,久而久之,我就不发帖留言了。”用户小林如是说道。

豆瓣大刀阔斧的整改,很快引起了用户的不满。不少用户认为,平台在清理的过程中忽略了用户体验,并没有采取对小组公正的筛选,只做“减法”却不考虑用户,似乎有悖于豆瓣建立的初心。

小组日渐失去活力、用户发言被严格限制、以及用户与平台愈加严重的分歧,都加剧了豆瓣用户流失的风险。

多位资深用户对记者表示,从以前习惯性的每天浏览多次,到现在很多天都不打开。“快乐老家(指豆瓣小组)没了,我也没有留在豆瓣的必要了。”

豆瓣站上十字路口

在业内人士看来,豆瓣小组的凋零不会真正的影响平台生态,书影音评分系统仍是豆瓣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但是,作为曾经业内外最具话语权的评分工具,在近几年也陷入了诸多争议中。

多家媒体都曾报道过豆瓣的刷分现象。一条“包显示短评”的价格是15元,一条包显示长评(剧评)的价格是20元,一条“点赞/有用”的价格是1元,“举报”一次的价格是3元,投票、小组发帖、开分、涨分、评分维护等情况需要具体协商。

2021年12月,央视发布题为《影视剧遭遇“超前点评”“水军”控评扰乱市场》的报道,称两部热播剧接连在豆瓣出现“超前点评”的荒诞现象。

官媒的下场让豆瓣罕见的做出回应。豆瓣表示,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任何与评分有关的合作。同时豆瓣致歉称,在产品展示、对外传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和改进空间。

然而,乱象仍旧存在,久而久之,豆瓣评分的公正性正持续遭受外界的质疑。

豆瓣赖以生存的,是评分系统。而豆瓣小组,则为平台带去流量与热度。如今,这两方都出现了问题。

同时,豆瓣克制而缓慢的商业化进程也制约着平台的发展。有豆瓣内部人士表示,与大部分社区一样,豆瓣依靠广告变现,品牌投放较多。

“平台能够盈利,它没怎么买量,也没做烧钱的生意,现金流应该尚能维持。”显然,阿北做豆瓣并不为了变现。

有观点认为,对商业化的保守态度,以及对小众圈层的维护,是豆瓣深度用户凝聚力的根源所在,而这也是浮躁的互联网环境中极为珍贵的态度。

无论是内容生态治理还是商业化之路,豆瓣依然任重道远。如今,豆瓣已站在十字路口上,未来其能否保持自己的节奏,继续成为一群人心中的“乌托邦”,只能交由时间给出答案。

 

作者:费腾

来源:蓝鲸TMT”(ID:ilanjingtmt)

]]>
2022,豆瓣焦虑难解 //www.f-o-p.com/276890.html Thu, 07 Apr 2022 03:31:36 +0000 //www.f-o-p.com/?p=276890

 

3月29日刚宣布了私密小组即将关闭的消息,3月30日豆瓣又发布微博宣布起诉微博“不正当竞争”,并配图指责微博未经授权使用多个豆瓣小组组名。

没想到到了2022年,豆瓣的烦恼还是这么多。

近两年里豆瓣几乎是每个月都在整改,据相关媒体统计,仅2021年豆瓣就被约谈20次,多次予以顶格50万元罚款累计被罚超900万元,期间APP下架,小组回复功能暂停……2022年豆瓣似乎仍然离整改完毕很远,今年3月15日网信办宣布针对当前豆瓣网存在的严重网络乱象,派出督导组入驻豆瓣网督促整改。

从不断整改到市场竞争,事件焦点始终在“豆瓣小组”这个功能上。豆瓣小组的困境,是否到了伤筋动骨的程度?

小组岌岌可危,豆瓣陷入焦虑

说起来有些戏剧性,豆瓣在3月30日宣布起诉微博还登上了微博热搜。虽然豆瓣从来不是中文互联网中那几个规模最大的平台之一,但大众对于豆瓣小组的命运还是十分关注的。

过去,豆瓣官方通常是不怎么发声的。豆瓣最开始是创始人阿北用居住的豆瓣胡同命名的网站,而豆瓣小组就是2005年最早上线的两大功能之一。从创始人到最初的用户群,豆瓣都是一个与“文艺青年”基本划等号的地方,虽然在规模扩大后用户群变得越加复杂,但一来豆瓣的发展目标向来不会定得很高,二来豆瓣的两大“立身之本”——小组和电影评分,在过去十来年的中文互联网里也基本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因此豆瓣并不是那种始终处于增长焦虑中的产品。

但如今的豆瓣似乎很难继续淡定了。 这其实在此次发声中就可见端倪,比如豆瓣在配图中认为微博在超话社区中使用豆瓣上已有的小组名称属于侵权,但一些知名的小组,比如豆瓣在配图上列出的“可爱事物分享、今天喝咖啡了吗、这件衣服好看吗、上班这件事、糊弄学”等,在很多平台都有类似甚至同名的圈子小组或话题版块存在。 用户在社区长期沉淀下来的无形资产,法律能否认定知识产权归属于豆瓣,还是个未知数。

而说到产品模式,豆瓣小组本质上只是一个可以设立门槛的、主题多元分散的BBS,这也并非是豆瓣所独有,比如上线时间比豆瓣小组还早几年的百度贴吧,而如今微博、今日头条、知乎甚至看似不相干的B站、网易云都在经营自己的类话题社区版块。

话说回来,豆瓣小组之所以独特,关键点其实既不是小组名,也不是时间排序的经典BBS版块模式,更多在于其用户生态本身。

但一方面是自身发展遇阻,一方面是其他平台对话题社区的积极布局,所以豆瓣的焦虑,主要在于小组的独特价值会随着屡次整改、直至取消私密小组后变得岌岌可危。

虽然在不少路人眼里书影音才是豆瓣的绝对主流功能,但小组既是流量源,也是内容创意活水源,对豆瓣而言非常重要。 豆瓣小组失去活力,是多数豆瓣用户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豆瓣想要避免的未来。

豆瓣何以至此?

其实无论是豆瓣还是后来的知乎、B站,任何从小众起步的内容社区都难以避免用户规模扩大后的社区矛盾。按这个思路,豆瓣从一开始就应该是用户矛盾最严重的一个。毕竟书、影、音用户、千奇百怪的各种亚文化小组、撑起社区活跃度半边天的饭圈,几乎都是难以互相理解的群体。

但豆瓣不仅没有早早炸锅,反而一度是不同用户群之间最“相安无事”的平台。之所以形成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除了豆瓣曾经的拆分式运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豆瓣几乎从未有过“平台下场主导”的思维,而是自始至终用一个“小”公司能做到的方式去运营——把权力交给用户。书影音的资料库来自豆瓣用户的自发上传;小组由用户自己创建并成为组长,组长可以任意设置小组的准入门槛。

这样做带来的好处,显然构成了豆瓣小组能够发展至今的源动力。在读娱君看来,豆瓣小组之所以独特,关键就在于豆瓣用这种“放养模式”积累起的用户生态——不论小组的主题多么千奇百怪,组长都能通过自设的门槛真正聚拢志同道合之人,而“私密小组”的存在,更是进一步使豆瓣成为能吸纳无数隐秘需求的海绵,这块海绵的孔洞还是各自封闭独立的。

豆瓣从来是一个“小”公司,这曾经是让豆瓣能够维持“非商业化运营”的优势,但也意味着它无力去广泛参与小组的内容生态塑造。可以说正是豆瓣官方的缺位,才让豆瓣小组逐渐有了大量活力十足的内容水源,豆瓣给了小组足够的自由度和高门槛去让用户自己筛选同好,这是豆瓣小组在大环境中显得特别珍贵的根本原因。

但问题也恰恰由此而生:用户越来越多,鱼龙混杂,小组话题多元到了极点后,难免触碰到一些边界。随着内容规模和广度不断扩大,乱象逐渐滋生甚至逐渐入侵书影音版块,而小而美的豆瓣却根本无力管理社区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海量小组;另一方面,小组自身的整体生态也开始恶化,原本小众的、富有文青气质的网络社区,因对立情绪的扩大而失去了一部分用户。

同时在长期的整改过程中,豆瓣的运营能力也暴露出了很大的不足。近两年豆瓣在整改过程中清除了大量小组,这些小组中难免也有许多普通用户的心血,但人力有限、身不由己的豆瓣,除了大范围删组之外似乎也没有能力进行更细致公正的筛选,用户体验的下滑也近乎不可避免。

豆瓣的隐形财富藏在小组里,但危机也藏在这里;完全用户主导的自我生长式社区成就了豆瓣小组,但也成为豆瓣小组如今岌岌可危的内部原因。

现状的形成,另一大原因在于豆瓣错过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踏上潮流的时机:在最初的APP战略上,豆瓣延续了过去的拆分式运营一口气上线了十几个APP,但最终没有一个能跑出来好的效果;等到豆瓣承认错误时,豆瓣APP已然错过风口,彼时豆瓣没能做大做强,也为后来的审核能力、运营能力不足埋下了伏笔。

而外部竞争态势也日渐激烈。在中文互联网中,有志于打造圈子、话题小组社区的平台为数不少,虽然不具备豆瓣私密小组那种隐秘性,但其他平台也各有各的独特之处。比如诞生于2003年的百度贴吧历史更为悠久,基于搜索引擎和开放关键词的形态积累了深不可测的内容海洋,只不过随着2019年宣布隐藏2017年之前的所有帖子,贴吧的历史积累损失很大。但因为当下网络社区用户的复杂性,贴吧海量的主题依旧有着强大的用户规模和活跃度。

如果私密小组这样的产品形式不被容许,那么豆瓣小组今后面临的竞争显然会远远高于过去——微博有更大的受众范围和社会话题传播的天然优势;知乎有知识社区的性质、基于问答模式的讨论机制;今日头条有强大的流量规模和资金扶持实力……同时它们也都有打造自己的圈子、小组内容社区的既定目标。比如今日头条在去年就上线小组板块,同时开始招募小组长入驻运营,提供了一些现金扶持功能以吸引用户加入小组。

屡遭整改、小组自身矛盾、外部竞争环伺。小众成就了豆瓣,但也让豆瓣疲于解决过多复杂的运营问题,而从平台初始价值观角度来说,豆瓣或许从未希望成为主流,只不过造化弄人,是用户们自发地把豆瓣变得如此复杂,进而推上了浪尖。

用户情怀不是永恒的万金油

对豆瓣来说,目前唯一的好消息是许多用户依旧对豆瓣有着强烈的情怀和好感。在豆瓣相关微博讨论下,不少用户表达了对豆瓣的同情之心,这些年里面对豆瓣缓缓起步的商业化历程,不少豆瓣用户也是急在心里。除了依赖流量的广告营收外,豆瓣自己也的确没能拿出什么好的商品,除了豆瓣电影/读书日历还能卖出去不错的数字外,豆瓣其余的周边实在没有太大吸引力。

随着豆瓣遭遇整改、起诉竞争对手,用户对豆瓣的情怀短期内还在随之高涨。豆瓣小组的优势并不在于组长或者小组名,而在于用户生态本身,但用户之所以留在某个平台,更多的原因可能是习惯和网络关系网。不过长期来说,用户情怀从来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万能的——千千静听、虾米音乐、ACfun、搜狐视频、猫扑……中文互联网历史中“流行一个时代”的产品至今下线或默默无闻的案例为数不少。

用户在平台之间迁徙或许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这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用户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满足需求的生态在某个平台被破坏,那么用户另寻他处几乎是必然的;其二,互联网内容行业是个充分竞争的领域,同类型产品跌倒后,其他平台势必积极主动地接收用户。比如虾米音乐下线后,网易云等其他平台迅速就准备好了直接导入歌单的功能来接收用户迁徙。

而回到豆瓣小组所在的领域来说,其实各家的社区功能原本就互有重叠。小组、微博、知乎、贴吧等等用户构成虽有差距,但实际上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泾渭分明的存在,同时使用其中两到三个产品的用户为数不少。用户转换的成本并不高,问题只在于其他平台能否提供良好的产品体验,特别是更稳定、更垂直细分、同时也更私密的话题讨论功能。

豆瓣小组经过十几年风风雨雨走到今天,用户对平台的感情并不会随着私密小组的下线而直接倒台。但豆瓣如果继续“佛系”下去,恐怕会在潮起潮落的中国互联网市场中越走越远,只靠情怀和怀旧,并不能阻挡潮流滚滚向前。

不过还有许多豆瓣用户一直在发出另一种声音:豆瓣本就应该是小众的、远离大众话题、远离商业化的地方,回归书影音和小众文化的豆瓣才是真正的豆瓣。

但问题是,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条件而言,豆瓣能回得去吗?

 

作者:指月

来源:读娱(ID:yiqiduyu)

]]>
豆瓣衰弱了吗? //www.f-o-p.com/264812.html Wed, 08 Dec 2021 08:47:46 +0000 //www.f-o-p.com/?p=264812

 

本文原作于2020年2月,是我作为一个豆瓣老用户,献给这个小众网站的一曲挽歌。我一直认为,豆瓣的衰落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系列错误操作的结果。当时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总结教训,希望能为后来人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昨天,在豆瓣被罚款之后,关于“豆瓣竟然还活着”的文章一时刷爆了全网。诸多跟我一样的文艺青年(或文艺中年)们,都在缅怀豆瓣多年前的好时光,感叹豆瓣怎么落到了今天的地步,同时庆幸豆瓣还没有垮掉、还留给了大家一方净土。可是,与其做廉价的感叹,倒不如探讨一下豆瓣衰落的真实原因。所以,我决定将本文再发一遍,供大家参考。

本文的核心观点很明确:豆瓣的衰落,不是因为底线太高、曲高和寡,也不是因为轻视商业化,更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豆瓣的产品经理犯了严重错误(阿北本人也包括在内),热衷于与用户赌气、教用户使用网站,而不是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结果,本来应该最在乎用户体验的豆瓣,用户体验却不断下滑,这才让豆瓣走到了今天的窘境。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以下为正文。

2007年12月底,我第一次使用一个叫“豆瓣”的网站,那里有很多书影音条目,还有日记、相册等功能,我很快喜欢上了。接下来的两年多,我在豆瓣写过一些内容,加入过许多小组,认识了一些朋友并加了MSN(暴露年龄了)。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几乎不再拜访豆瓣了。

几天前,我又浏览了一下豆瓣:首页推荐内容还是在大量更新,小组还是有很多帖子,但是人气已经与巅峰时期不能比了;现在,外界最关心的是豆瓣的“电影评分”,因为它比较公正(不能花钱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票房。仅此而已。豆瓣的影响力不仅不能与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度贴吧这种超级内容平台相提并论,也无法与B站、知乎、TapTap这样的垂直或兴趣社区相提并论了。

当然,豆瓣一时半会垮不了,很可能过几年也垮不了。创始人阿北说过,豆瓣能够盈利(我相信盈利数字很小);它没怎么买量,也没做烧钱的生意,现金流应该尚能维持。作为一个小众社区维持下去,也未尝不可;但是,真可惜啊,当年的豆瓣曾经那么接近成功……

现在豆瓣人气最高的可能还是复活之后的鹅组?

豆瓣的衰落有很多理由。我个人认为,豆瓣错过了太多太多的成功机会;有些风口几乎是被送到了它的产品经理面前,却被活生生地错过了。一言以蔽之:豆瓣的管理者,太执拗、太清高了,太喜欢跟用户赌气了。作为公司创始人也好,产品经理也好,技术人员也好,运营人员也好,必须牢记:你可以有原则,可以有信仰,可以力排众议,这些都是可以通向成功的;但是千万、千万不要跟用户赌气。

最近十年,在全球游戏行业久负盛名的暴雪公司(注:不是动视暴雪母公司,因为动视表现的还不错)处于漫长的下行轨道之中,新产品数量少、生命周期短,老IP的炒冷饭则越来越不被玩家欣赏。暴雪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教玩家玩游戏”——它希望让玩家彻底按照他的规矩来,对每个细节都要控制,无视玩家自己的创造力,甚至视玩家的自由发挥为“漏洞”“BUG”。

豆瓣犯下的错误与此类似——在它最火的时候,它太热衷于“教用户使用豆瓣”;教他们读书看电影听音乐,教他们交朋友,教他们聊天灌水。对于用户的一些正常的(而且能赚钱的)诉求,它完全无视;对于用户的一些自发探索行为,它急不可耐地扑灭(还找各种借口);它不是在满足用户日新月异的需求,而是按照自己既定的打法不紧不慢地走下去。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用户不高兴,豆瓣没长大,坐看新的平台一飞冲天。

因为新的平台不跟用户赌气。跟用户过不去就是跟钱过不去,也是跟影响力过不去。就像球星跟球迷赌气、影星跟影迷赌气一样,是最不可取的。

豆瓣电影评分比较公正,现在是外界最关注的功能

举几个“豆瓣产品经理跟客户赌气”的典型案例吧:

豆瓣的内容条目,一开始只有“书影音”。我们都知道,喜欢书影音的年轻人,有很大一部分也喜欢游戏。从2007年开始,无数用户反复呼吁豆瓣增加“游戏”条目,被豆瓣官方反复拒绝。游戏迷不得不把心爱的游戏“伪装”成电影或书籍,予以登录评分;豆瓣的态度是“发现一起删除一起”。这真是毫无意义的赌气!从2010年开始,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游戏行业一飞冲天,游戏渠道、游戏媒体、游戏周边等产业环节也跟着蓬勃发展。最后,豆瓣还是羞答答地增加了游戏条目,但是太晚了。今天,TapTap、机核网这些游戏专业社区的估值很可能远远超过了豆瓣。

在早期,豆瓣首页推荐条目主要是书评、影评、乐评。有些作者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文章,往往选择将文章“挂靠”在某一个热门书影音条目下。例如,你想对美国政局发表看法,可以选择在《华氏911》或《白宫风云》发表影评。对于这种“擦边球”行为,豆瓣的态度依然是“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转为个人日记甚至直接删除。问题在于:豆瓣是一个Web 2.0社区,用户才是做最终决定的人;它完全可以让用户以投票的方式把“无关内容”清除出书影音区。进一步说,它还可以改变首页推荐规则和算法,让原创作者没有必要去打“擦边球”。但是它宁可选择赌气,以至于气走了大批原创作者。

豆瓣小组功能诞生之后,迅速超越书影音成为流量担当;到了2010年,小组讨论已经占据了豆瓣全部内容的70%以上。对于这种意外惊喜,正常互联网公司应该高兴还来不及。豆瓣却如临大敌,因为小组功能不是它“预设”的主要功能,而且伴随着一些运营和监管风险。结果,豆瓣既没有管好小组,也没有让小组持续热下去;它删也删了,封也封了,分流也分流了,限流也限流了,背了所有的黑锅,没有捞到任何好处。所谓“豆瓣小组因为监管而衰败”纯粹是鬼扯淡——同期的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的内容比豆瓣小组还多,但是人家的运营力量更强,就没衰落。

我曾经是豆瓣FM的忠实用户,现在早就叛逃了

有人认为,豆瓣的创始人阿北和产品经理们,可能从一开始就只想做个小众网站,无心做大、无心赚钱、无心主流化……不好意思,这也是鬼扯淡。阿北的野心大得很,他尝试过无数新概念、新功能,只是大部分都没得到用户认可,小部分得到认可的也没坚持下来而已。

例如,2008年豆瓣推出过在线虚拟社区“阿尔法城”,用户可以在城里建设虚拟住宅、展开虚拟社交。不知道为什么,“阿尔法城”没过多久就关闭了,可能是因为用户在里面没事可做吧。豆瓣后来还尝试过几次“虚拟社区”,用户反馈如何我不了解,关键是每次都没坚持下来。

2010-11年新浪微博走红之后,豆瓣也押注“类微博”功能,推出了“豆瓣说”,后来似乎改名“豆瓣说说”——具体的时间线我记不清了,反正就是类微博的社交媒体,名字改来改去,功能改来改去,关注机制也是改来改去。当时的豆瓣本来就已经开始远离主流了,这么改来改去就更没人用了。

豆瓣还推出了“同城”功能,让人一眼就想到大麦网;还有“阅读”功能,让人想到阅文集团或微信读书;还有“时间”功能,也就是知识付费;还有我个人比较喜欢的FM功能。说实话,这些功能还可以,至少是能用的,但是并不极致。它们注定只能成为豆瓣的补充或次要功能,而此时豆瓣的“主要功能”已经边缘化了。

有趣的是,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以来,豆瓣用户就在反复要求强化“豆邮”功能,把它做成即时通信工具。可是豆瓣的动作一直很慢,直到今天“豆邮”的BUG还是很多、用户体验平平。豆瓣爱好者甚至自己开发过基于豆邮的“豆瓣聊”应用。哎,无数互联网巨头在寻求开发微信和QQ的竞品,豆瓣却眼睁睁地看着机会错过了。

豆瓣把太多精力放在了无关紧要的次要功能上

我能理解,一个内容社区的开发者/运营者,在某些方面是很有权力的:他们可以决定社区流量分配,可以决定哪些作者、哪些内容得到关注,可以删文封人,可以随意调整用户界面,可以一声令下就开展大型活动……这些“权力”给了他们一种虚伪的满足感,让他们以为自己就是老大。

错了。任何内容社区的产品经理或运营经理都不是老大。任何游戏的制作方或运营费也不是老大。任何电商平台的任何方面的负责人仍然不是老大。因为在互联网行业,或者任何消费行业,真正的老大只有一个——用户。

任何创业者或管理者,在开始一个新产品,或者为老产品增加新功能时,都会面临一个矛盾:“我的思路”和“用户的需求”可能是矛盾的,大量用户的行为可能将产品导向完全未知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在游戏里表现的尤其充分:你开发了一个新英雄,把他定义为坦克,可是高阶玩家很快拿他当刺客用了,而低阶玩家又热衷于让他补C位。这里没有什么“对”和“错”的问题,关键问题在于:游戏还平衡吗?用户自创的玩法和策划脑海中的玩法到底有什么区别?哪一种更能给用户带来最多的乐趣?

非游戏类的产品也是如此。豆瓣的产品经理认为自己是“书影音”平台,但是用户非常想增加游戏条目;用户还明显更喜欢小组功能;用户又强烈要求强化豆邮功能。与此同时,豆瓣的产品经理拟定的扩张方向,却与用户诉求不一致。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到第一线去倾听用户的实际想法、与用户沟通,心平气和地权衡所有选择。豆瓣是因为用户而存在的,用户并不因为豆瓣而存在。

豆瓣选择了跟用户赌气,结果它就衰落了。当然,这不是它衰落的唯一原因,不过我们在此只讨论这个原因。

(赌气不但会失去用户,还会失去爱情)

我衷心希望豆瓣能够复兴,毕竟它承载了我以及许多“文艺青年/中年”用户的回忆。我也衷心希望其他的内容社区不要重蹈覆辙。当然,在内容社区扩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从“垂直/小众”扩张到“水平/大众”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很多挑战,“不跟用户赌气”只是一个最低需求。

例如,你必须拥有一个效率极高、反应速度很快的团队。你必须拥有结果导向、对现实高度敏感的企业文化。你可以依靠一群文艺青年或技术宅去建立垂直社区,但是你必须依靠一群铁血战士去打赢商业竞争。

在这方面,面临挑战的产品/平台很多,名字就不点了。我希望它们都能熬出来,熬到修成正果的那一天。毕竟,为了达到今天的量级,它们已经吃了那么多苦、付出了那么多牺牲、做出了那么多正确的决策;如果倒在黎明之前就太可惜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美好愿望而已。

 

作者: 怪盗团团长裴培

来源: 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

]]>
豆瓣广告投放,豆瓣推广后台,豆瓣广告投放报价 //www.f-o-p.com/258911.html Thu, 14 Oct 2021 07:35:17 +0000 //www.f-o-p.com/?p=258911

 

一、什么是豆瓣

豆瓣,是以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生活和文化为内容的创新网络服务,致力于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的事物。

豆瓣于2005年3月上线,是以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生活和文化为内容的创新网络服务。

豆瓣致力于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的事物。豆瓣成立之初以图书、电影、音乐的分享和推荐见长,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全面围绕城市生活的线上社区。

截至2019年年底,豆瓣的注册用户超2亿,月活跃用户超4亿。

豆瓣注册用户2亿+,月活跃用户4亿+

 

想要做豆瓣广告投放,请联系青瓜传媒官方

 

二、豆瓣广告优势

原生的广告内容、丰富的广告资源、精准的投放策略,优质的用户人群、友好的广告环境、高质的UGC互动

 

 

三、豆瓣广告营销解决方案

广告内容化,深度结合豆瓣独家产品线内容,为品牌量身定制营销方案,独特的UGC生态,活跃高质的互动体验,为品牌沉淀专属内容

 

四、豆瓣广告投放位置介绍

1、曝光类

豆瓣APP开机广告:启动APP时首屏展现,为广告主进行强势品牌曝光。

 

豆瓣APP信息流广告:

在豆瓣APP首页信息流中穿插展现的原生广告,支持图文、视频,广告自然融入内容流情境,在良好的浏览体验中友好传递品牌信息,灵活多样的展现形式,满足个性化推广需求。

 

豆瓣APP长评信息流广告:在豆瓣APP电影、电视、书籍、音乐条目长评中的原生广告,支持图文、视频,可精准触达书影音用户。

 

豆瓣APP影视条目页下拉广告:豆瓣APP影视条目中,用户可主动触发扩展的强视觉曝光资源,通过影视条目页精准触达观影/观剧人群。

 

PC匿名首页顶部横幅:豆瓣PC匿名首页的长图广告,大尺寸展现广告信息,快速抓住用户眼球的同时覆盖更广非登录受众群体。

 

 

 

PC全站内页右侧方形广告:PC端全站内页右上角/右下角的矩形大图广告,覆盖豆瓣读书/电影/音乐/同城/小组/日记/话题等多频道内容页面,品牌曝光效果极佳。

 

 

 

2、内容类

定制话题:

为品牌定制话题,实现“让广告内容化”。在平等、开放、多元的讨论氛围中,让用户发声,在互动中软性、体验式地传递品牌沟通的核心信息。用户在话题中产出UGC,其中优质、深度的UGC又为品牌传播带来附加价值,话题内容可在豆瓣站内沉淀,实现传播的长尾效应。深度的内容不但能够巧妙地提升品牌认知度,更能有效地提升目标群体对于品牌的好感度。

 

品牌专题页:

根据客户需求和品牌特点,定制品牌专题⻚。品牌专题⻚可聚合品牌信息、推广活动内容、与用户互动,让用户能够更容易接触品牌曝光和品牌信息 。

 

3、活动类

线下互动:丰富、多层次的线下交流体验,让品牌理念深度融入用户文化生活。

4、视频类

创意短片:出色的内容创意及短片制作能力,为品牌带来更为丰富立体的信息表达解决方案。

若视频无法播放,请打开链接:豆瓣广告视频案例 视频地址

 

五、豆瓣广告投放案例

1、汽车类 豆瓣广告投放案例

东风风行T5 EVO

作为全新风行品牌落地的首款SUV车型,风行T5 EVO凭借着魅力颜值、魔力空间、活力驾控、全力守护、实力品质五大核心优势,定义了Z世代SUV时尚潮流新标准。通过风行T5 EVO与各潮流领域的跨界联动,打造一场以T5 EVO为主角的潮流盛宴。

推广策略:通过豆瓣整合传播资源,撬动UGC、PGC等多种形式内容,与用户进行深度互动,丰富潮流印象,形成强而有力、让消费者记忆深刻的“潮流”、“时尚”标签。

•品牌定制Minisite:以“福气新春 云游潮途”为主题定制品牌H5专题页,用户可自由定制专属卡通人物形象,生成专属旅行海报,引发二次传播。与年轻用户进行深度互动的同时,巩固风行T5 EVO的潮流时尚标签。

KOL推广:邀请2位旅行/时尚类KOL分享旅行故事,软性植入车型亮点,强化产品利益点&消费者口碑,深化风行T5 EVO “型色先锋 潮出不一young”标签,长期为T5 EVO车型沉淀口碑。

更多豆瓣案例如下:

更多豆瓣广告投放案例,要做豆瓣广告投放,请联系青瓜传媒官方

]]> 豆瓣竞品分析 //www.f-o-p.com/246703.html Wed, 23 Jun 2021 05:43:18 +0000 //www.f-o-p.com/?p=246703

 

豆瓣作为一个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在其他产品不断求新求快的变化中,显得有些缓慢,依旧保持着慢悠悠的步子。但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豆瓣还能继续慢下去吗?本文作者从六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你分享。

分析目的:

1.通过产品本身分析提升体验

2.通过竞对分析完善竞争策略

3.通过市场分析优化市场匹配

4.优化产品的收益模型

一、市场分析

行业分析:

1.1 内容社区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互联网媒体内容社区模式发展研究报告》

豆瓣的slogan是有趣多元的文化生活社区,它属于互联网内容生态图谱中的文娱类内容平台

互联网媒体内容社区是产业链各方开展内容合作的核心中枢

从产业链横向运作来看,互联网媒体内容社区将品牌主和用户链接起来,既满足了品牌主对内容化品牌曝光和商品销售的渠道寻找需求,也提供给用户高质量内容的集中展现渠道。在产业链的横向联动中,互联网媒体依靠内容社区增强着B、C两端的商业变现能力。从产业链的纵向运作来看,创作者在为互联网媒体内容社区增加内容产能的同时,平台社区中便捷的内容创作工具、多元的内容展示途径、庞大的流量池以及系统化的内容变现渠道也反哺着创作者内容生产能力的提升。

从产业链的纵向运作来看,创作者在为互联网媒体内容社区增加内容产能的同时,平台社区中便捷的内容创作工具、多元的内容展示途径、庞大的流量池以及系统化的内容变现渠道也反哺着创作者内容生产能力的提升。

1.2 PEST分析

P: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电影,影视,音乐等,

国家对舆论的控制加大,豆瓣的社区氛围,讨论内容难以涉及到国家的敏感话题

E:经济因素

2020年在经历了疫情后,经济快速复苏,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他们购买产品时品质和文化的占比会提高。

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背后所推崇的文化价值涌现

内容付费之类的变现模式广泛兴起并被接受

S:社会因素

人口流动大,独居人数大大增加,导致这类人在社交方面需求较大

Z时代的成长,意味着更丰富的,更有活力的内容可以吸引他们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的比重逐年上涨,意味着社会中产的数量会逐步增加,也就是意味着豆瓣的社区文化氛围将会有更多的受众。

T:技术因素

硬件的升级,智能手机价格更便宜,更好的运算速度,更快更便宜的网速,造成的移动互联网的繁华,当然也包括社区平台的发展。

大数据,越来越多企业重视数据的价值,尤其在产品运营端,通过用户的使用数据,对用户进行标注,提供更个性的内容推送服务(也同时包括广告营销)

视觉算法,内容的载体也是不断的在升级,从文字到图文到视频,降低内容获取的成本,更直接也更有趣的展示内容。

1.3 互联网内容社区变现渠道分析

内容社区由B、C两端朝着营销线、商品线、平台线和内容线衍生出多元商业模式。

内容线商业模式推动着内容社区的建设和内容生产。各类商业模式促使B端品牌主能够在内容社区上系统化地开展营销活动,促使C端用户对内容社区的使用链条和体验更为完整,同时,更提升着媒体平台的变现能力和商业模式衍生空间。

平台线商业模式加强着平台对品牌主和用户商业化、内容化行为的统筹和管理。

内容营销是各大品牌未来的重点,KOL是内容营销的最好方式,而根据内容分发的策略以及社区属性的原因,豆瓣基本没有什么有价值KOL,而微博上却有很多有价值的KOL。这主要是因为内容生产者的偏好不同所导致。

社区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内容生产者,从层级上可以分为三类,顶流,小网红,普通人。顶流是最能赚钱的,他们去微博,小网红依靠的平台补贴,也有不错的收入她们去b站,普通人想要得到精神奖励(点赞)他们最喜欢去豆瓣,虎扑。从这些产品的目前的发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微博赚钱真的独一档,而豆瓣还继续努力

我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进一步向线上偏移。网络购物市场为品牌主和消费者带来的便利,将持续驱动网络购物市场的发展。在电商市场中,内容电商发展较为突出,其借图文、短视频等多元内容形式扩展出丰富的消费场景,并依靠电商和内容的结合不断提升着用户偏好度。而以商品销售、商品佣金等所构成的内容社区商品线商业模式,也会因网络购物市场庞大规模基数的支持和快速增长的拉动,以及用户对电商与内容相结合偏好度的增强等而拥有广阔的变现空间和持续的变现驱动力。

1.4 用户分析-用户画像

豆瓣app的用户男女比例较为均衡,男性用户略多。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活跃用户主要是以女性为主,男性用户的活跃程度不高。由于获取信息的需要以及兴趣圈子诉求,所以用户比较重视社区论坛,这其中,女性用户比男性用户更为看重社区论坛。

在年龄分布上,31-35岁用户占比最大,为32.72%;其次是25-30岁,占27.46%;24岁以下用户也不少,占20.4%。值得一提的是,35岁-40岁这一年龄段也有15.64%的比重,可见,豆瓣app的用户年龄分布相当广泛,有00后、90后、80后,甚至还包括一些70后,涉及多个年龄阶层:

豆瓣APP的用户中高等消费者占比最高,为32.35%,中等消费者占29.85%,而高消费者也以13.48%的比例高于占6.72%的低消费者。总体上来看,豆瓣用户消费能力很强,他们可能更乐于为高质量的商品付费,这是豆瓣电商成功的关键;大城市的同城活动(演唱会、体育赛事、观影会、艺术展、话剧等)丰富,豆瓣可以多与这些活动的主办方合作,吸引高消费能力的用户去到线下消费,这一块市场潜力应该非常巨大,豆瓣应抛下“拒绝铜臭味”的高傲姿态,拥抱各级别消费能力用户,思考多种商业变现玩法:

社区论坛有感兴趣/关注的圈子对于女性来说更为重要,而男性用户对积分/等级比较看重,在豆瓣目前的社区设计中也是强调女性,强化小组,而弱化积分登记,在虎扑的社区设计中却刚好相反。

1.5 用户分析-社区用户价值预估

数据来源-未来智库《互联网内容社区行业研究:二十年砥砺前行,步入发展黄金时期》

从上述数据来看,内容社区是一块大肥肉,是价值万亿的市场,随着日益丰富的变现手段,各种花样的活动策划,各类公司恨不得都做电商,如抖音快手等。商业化的基石是体现在流量(用户的数量和内容生产者的数量以及互动频率和关系链的集中度),社区是最大的流量的入口,几乎所有的产品都会做一个社区,社区的作用确实很大,他可以提高留存率,增加用户粘性,提高产品的竞争壁垒。

社区的价值体现在流量(用户的数量和内容生产者的数量以及互动频率和关系链的集中度)*变现能力(转化率和ARPU的值)

1.6 用户分析-用户分层/场景分析

从使用频率,付费意愿上(电商和知识付费)去做用户分层。

使用频率高,付费意愿低,陈小姐,女,20岁,大二学生,追星女孩,喜欢看追秀节目,综艺,电视剧,每次看完节目后都会到豆瓣上进行讨论,最常用的功能是豆瓣小组,每次都可以在小组内逛很久的时间,她很少点开市集去浏览,只在市集上买过一次东西。

使用频率高,付费意愿高,黄小姐,女,33岁,自由职业者,插画师,使用豆瓣超过8年,经常在豆瓣上记录个人生活点滴,寻找有意思的电影和书籍,加入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小组,和豆友一起交流讨论,同时黄小姐在市集购买了很多东西,感兴趣的知识,书籍,一些好看,有品质的生活用品。

使用频率低,付费意愿低,谢先生,男,28岁,互联网视觉设计师,一直都可以豆瓣这个应用,一般都用来找电影,找书,看看电影的评分,书的评分来辅助自己判断要不要看这部电影和这本书,到了周末的时候会找找同城有什么有趣的活动,可以和女朋友一起去玩。谢先生基本上很少逛小组和市集。

使用频率低,付费意愿高,场景不合理,不做讨论,因为豆瓣市集上卖的东西很多都是和豆瓣联名的,所以对豆瓣没有归属感的用户,不会专门上这上面购买。

甚至可以将使用频率进行细分,分为内容消费者和内容生产者,内容生产者是所有社区内容的核心。豆瓣社区是彻底的ugc社区,以普通用户为主的生产者,很少的kol和专业机构,这类社区的好处是社区活跃,但是用户价值低。

二、竞争对手分析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到了2021年,中国互联网的各个细分行业,都出现了头部产品,以内容社区为例子,每一个产品都有本身的产品调性,如文艺青年的豆瓣,直男社区的虎扑,二次元的b站,土嗨的快手,这些都是产品的长期运营造成广大用户的固有印象,但是b站只有2次元,虎扑只有体育吗,其实都不是,b站的视频种类已经扩展了非常多如科技,知识,学习,体育等等。这些产品想要取得更多的用户量必须要扩展产品的边界,以获得更多用户进入。所以他们虽然看起来受众好像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争夺用户的时间。

文化社区虽然好,但是绝大多数用户一般都只会使用2-4社交社区产品,竞争很大。而且头部产品竞争壁垒很高,除非出现新的技术可以颠覆现有的内容体验,不然这些巨头难以倒下,如微博,快手,抖音等。

2.1 选择竞品

从市面上来看并没有豆瓣的直接对照竞争对手,所以我选择同是内容社区,调性相似的lofter,这里的调性是指产品目前的受众类型(文艺青年,追星女孩,精致男孩等),生产内容者的类型(ugc,而不是pugc 和pgc)),产品未来的路线。不过lofter的流量实在是太小,影响太低了。

其次我选择流量大,且商业化做得不错的内容社区作为竞争对手,如知乎,微博,b站。

2.2 用户搜索指数对比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时间维度一年

从搜索指数上来看,微博的热度最高,知乎其次,b站第3,豆瓣第4,lofter最后。

其次从趋势图上来看,微博和知乎的搜索趋势上下浮动很大,而其他平台则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从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每次发生一些重大事件的时候,如袁隆平去世,微博搜索指数都飙升,而每次知乎在策划一些重大活动时,如知乎首届晚会”答案奇遇夜”,知乎的搜索指数也会飙升,这说明微博是一个内容的大广场(全属性,全媒体,全用户的内容社区)受时事热点的影响大,知乎这是一个运营非常出色的问答社区,通过策划活动来提高活跃度,和引流。而豆瓣基本上都是蹭别人的电影电视剧,通过评分上热搜,运营什么都不存在。

2.3 下载量对比

数据来源-七麦数据,时间维度:一年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b站的下载量增长的最迅猛,其次是微博和知乎,最后是豆瓣,而且豆瓣的每日下载量趋势很平稳,没有什么变化,运营不用功啊

2.4 检索”豆瓣”关键词相关性分析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时间维度:7天,图表说明:通过用户在搜索”豆瓣”这一关键词之前和之后的搜索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表现出关键词和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

从上述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1. 从豆瓣上分走最多流量的是微博,其次是知乎,要思考如何把流量抢回来
  2. 豆瓣最受欢迎的豆瓣小组,其次是豆瓣的书电影、电视剧、书籍,这个部分主要是给用户去浏览评分和评价,最后是豆瓣租房也表现的不错
  3. lofter的影响力是在太小了,所以目前不构成直接竞争
  4. b站属于视频类社区,而豆瓣属于图文类社区,这么看好像他们两个没有关联,但是用户都是同一批人,有的人去b站用视频分享生活,他就不会去豆瓣,有的人去豆瓣用图文分享生活,他就不回去b站,所以他们在这种意义上,是存在竞争关系。

启发:

  1. 书影音还是基本盘,其次是继续发展小组,最后可以把租房小组的功能层级进行提升,来适应用户的实际需求
  2. 针对竞争对手微博和知乎,采取相关策略,把流量拿回来,先从活动运营,再到产品设计。

2.5 用户结构对比-年龄和性别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时间维度:30天

从上述图表我们可以看出;

  1. 20-29岁时微博、知乎、b站,豆瓣的主要受众群。在小于19岁的用户群这个数据指标上,lofter TGI值最高,b站其次,豆瓣和知乎最低,这表明豆瓣所提供的内容服务时不能满足小于19岁的用户群这个用户群体的需要的,这需要加强,因为豆瓣是属于兴趣社区,社区的门槛低,而知乎属于问答社区门槛高,所以知乎小于19岁的用户群比较少是属于产品的正常定位。其次我们可以发现lofter在小于20-29岁的用户群*这个数据指标是,TGI的值下降了很多,这表明随着用户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放弃了这款产品,而使用其他的产品上了。
  2. 在性别分布上,微博和豆瓣的性别分布相似,而且活跃用户主要以女性为主,男性主要是浏览,女性生产内容多。其次lofter是主要以女性用户为主,而b站和知乎则是男性用户偏多。二次元不分男女,知识也不分男女。

2.6 内容生产者对比

社区的核心价值在于:流量*变现能力(转化率和ARPU的值),在这里流量是指:用户的数量和内容生产者的数量以及互动频率和关系链的集中度

其中的核心就是提供内容的生产者,内容生产者可以提供优质内容提供给内容消费者进行使用,激发用户的讨论热度,吸引更多的人使用产品。优质的内容生产者是相对存量,而内容产品则是相对增量,在保证自家的内容生产者不流失的情况下,吸引其他厂商的优质内容生产者,在自家社区内培养更多优质的内容生产者,形成正向循环。

为什么要讨论内容生产者,因为他和商业化息息相关。

内容生产者从层级上可以分为三类,顶流,小网红,普通人。

顶流是最能赚钱的,他们去微博,因为微博的内容分发策略最有利于他们,以订阅关注为主,这样保证他们的流量不会流失。

小网红依靠的平台补贴,也有不错的收入她们去b站,快手,以算法分发为主,保证他们的流量至少有机会被看到。

普通人想要得到精神奖励(点赞),他们最喜欢去豆瓣,虎扑,因为这类是以论坛形式,去中心化,人人平等。

从这些产品的目前的发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产品的核心用户是顶流的话,那是最赚钱的,其次是KOL小网红也不错,最后是普通用户。

2.7 综合对比

版本7.6.0

任何一个垂直产品,都逐渐会走向综合领域,因为要赚钱,要流量如知乎,他是早期是一个专业的问答社区,现在有非常多娱乐向的内容。微博是内容社区的巅峰了,全类别,全媒介的内容你都能看到。豆瓣仍然需要在内容分发上做的更好,尤其是垂直领域书影音,还可以继续挖掘。

微博发表内容入口比较隐蔽,而B站的就隐蔽了,可以看出来B站是以PUGC为主,普通用户更多是贡献弹幕,点赞,对作品发表评论,知乎的内容生产方式与产品的定位很契合,提问和回答,而豆瓣和LOFTER的内容创作入口则非常明显,而且豆瓣还有意识的鼓励用户多进行内容生产,这里的内容生产是比较生活化的,记录式的,内容的价值比较低,因为是一个社区产品而不是社交产品,所以需要鼓励用户多进行高质量的内容创作,而相应的内容创作者奖励机制也没有,用户体系建立的很简单,所以导致用户的价值低,而看看知乎的用户体系就做的很好,非常的丰富,而微博和B站的内容创作者奖励机制就很好,甚至LOFTER在去年也开始对优质的内容创作者进行奖励了,而豆瓣还是没有,所以需要努力啊。

最后豆瓣还需要稳固自己的优势,书影音继续深化挖掘,强化自己的社区优势,娱乐向,吃瓜向,生活小确信向这几块内容可以做的更好,豆瓣租房也很火,但是却没有做相应的功能设计,这有点遗憾。

再补充一句,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再到直播,获取内容的效率是越来越高,得到满足的时间越来越短,所以豆瓣可以加强视频功能,生活向的vlog就相当可以,目前是有这个视频这个功能,只支持话题下上传添加或者链接其他视频网站的视频,不过好像没什么人用,需要运营去引导下.

三、产品功能要素分析

3.1 功能架构分析

版本7.6.1

整体的功能架构比较清晰,信息架构的深度都很合适,不过又一些广度太大,导致信息架构复杂,tab选项过多,需要整合。

3.1.1 内容生产和推送

在内容的推送上主要是依靠首页的推荐和小组,首页推荐的内容是话题下的内容,小组里的内容,影评。

小组和”话题与书影音”的区别,话题是针对所有用户群体,而小组是针对部分用户群体。

在首页的发布动态中,不能支持选择小组然后发送内容,这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豆瓣官方在提高话题的优先级,因为小组是比较封闭的,而话题或是影评这类比较开放,这是因为让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更开放。第二原因是一个一个小组,没有引导,不想知乎那样是一个大社区,导致新人想要融入这个社区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慢慢学习和发掘,没有留存了。第三个原因一个个小组不利于kol的产生,同样的可以参考贴吧和虎扑,没有kol对新用户来说,没有稳定的优质内容输出,去吸引新用户长期使用,容易造成流失。

3.1.2 小组里的电商和租房

豆小铺小组是官方的电商团购小组,在这个小组上面可以直接下单进行购买,很方便,并且每一期的团购内容都不会不同,比较有趣。

与租房相关的小组很多,但是官方并没有为这类小组做更多相关的功能设计,仅仅只是在小组内传播租房的消息,然后留下微信,通过微信再进行联系看房,并再线下交易。

3.1.3 市集

卖东西,在上面可以进行团购,卖物品,卖书,卖课程,里面卖的物品质量确实还不错。

3.1.4 书影音

豆瓣的立身之本,做的确实很不错,尤其是在电影,电视剧,书籍这三个上面。做得好的原因有三点:

  1. 客观的评分,并且有区分度,这个很重要,像猫眼电影基本上都是高分的
  2. 好的影评内容
  3. 完整,清楚的分类结构,他是由用户进行编辑创造,再由专家进行标签筛选管理,有专人负责运维

四、产品功能体验分析

4.1 内容类功能体验-推荐,搜索,小组,影评

在查看各个版本的评论上看,社区内容向的功能比较好用的,也比较简单。

推荐作为内容分发的核心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策略(内容分发包括推荐和搜索)这一块在这不多加讨论。但是补充一句:当DCG评测表现不够好的时候,可以使用自定义菜单,让首页的利用率更好,而不是推荐一些用户不喜欢的东西,让首页利用率降低。

话题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某个具体话题的入口放的比较低,你需要在菜单-我的关注-话题才能看到,热门的话题的入口则是分布的比较散,在首页-动态下有各类话题入口,在搜索下有推荐的话题,在首页-推荐下也会给你推荐不同的话题。这样看来话题仅仅是一个活跃社区的运营功能,而不是一个主打功能,有点像是feed信息流的感觉。

做的好的地方是,无论在小组或是话题都可以应用书影音上的内容,将工具和社区做了一个很好的链接。

我发现在首页下点击添加动态按钮,选择话题后是不能发视频,而在某一个具体的话题页下点击添加动态按钮却是可以发视频,不过仅仅限于上传,而不能直接拍摄,所以导致用户实际去用视频这个功能就会少很多,因为太麻烦了。

对一部电影的评价分为长文的影评(字数要求大于140字),和短评,不过在流程上有些奇怪的是,我只能够在某一部电影下选择看过,然后才能对电影进行打分和简短评价,有些不方便,可以优化,其实只需要提供打分的组件,并且在前端做个逻辑判断,少于140字就放在短评,多余140字就叫影评即可。

所有的内容产品都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内容的审核,这一点非常难,需要把握度,我建议就是跟着党媒官媒走,合理引导,发现涉及特别敏感的,直接封禁。例子如下;

2009年1月19日,豆瓣因被认为“小组栏目存在大量色情内容”而被列入第四批曝光网站名单。1月21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发布通报,指豆瓣虽然已对小组进行了清理,但“仍存在低俗内容”。[43] 2月,大量带有时政信息和民主意识形态的小组被强制解散。 2021年4月12日,豆瓣上多个女权相关的讨论小组被封禁解散[40]。 2021年5月,豆瓣关闭了电影页面上的IMDB超链接[41]。 2021年5月30日,豆瓣躺平小组被解散。[42]

4.2 工具类功能体验-书影音相关

书影音我个人认为是豆瓣的竞争优势,是唯一的壁垒,所以说一定要做好。

在查看各个版本的评论上看,工具向的功能吐槽的人比较多,吐槽的点也比较多,主要集中在书影音,个人页,豆列,收藏,标记等功能上,主要是某些用户的需求和功能的优先级不相匹配,其次是体验上的问题,第二点就是集中在豆瓣评分上,他的公正性。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豆瓣的书影音这一套东西是国内做的最好的。

这一部分因为时间原因暂不做更多讨论。

五、产品迭代观察

2021-02-03 版本7.0.1——有趣多元的文化生活社区

7.0版本更新说明:以人和内容为中心的“社区化”的版本迭代

2018-08-15版本6.0——你的书影音世界

6.0版本更新说明:以提升推荐信息的精准度和效率为核心(电影、书、音乐)的版本迭代

2017 版本5.0

5.0版本更新说明:新增豆瓣视频(豆瓣独家节目”如是”和”瓣嘴”),新增市集,新增豆瓣书店,上线线下课程

2016 版本4.0

新增影人,奖项页,猜你喜欢,新增豆瓣电影榜单,新增豆瓣时间

2015 版本3.0

新增日记功能,新增2015年年度电影、书、唱片榜单

2015 年版本2.0

新增广播功能,新增豆瓣小组,新增豆邮,新增购票功能,新增小事功能

六、产品运营和营销

内容运营这样一个分支,其实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围绕着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搭建起来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各类跟内容相关的数据,如:内容数量、内容浏览量、内容互动数、内容传播数……

因而,内容运营这个模块下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可能包括了以下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我的内容基础属性是什么?(文字?图片?音频?)需要具备何种调性?(逗比搞笑?段子八卦?深度评论?一手资讯?文艺暖心?)内容从哪里来?(UGC?PGC?) 我的内容如何组织和展现?(专题?列表?分类导航?字体?字号?行距?段距?) 如何在已有基础上做出用户更喜欢看的内容?(内容策划?内容选题?内容如何借势热点事件和人物?) 我现有的内容如何能够更容易、更高频地被用户所消费?(内容标题怎么写?好内容如何推送给用户?推送频次如何?推送手段有哪些?EDM?站内信?Push?) 我的内容生产如何可以具备持续性?(做活动?稿费?用户激励机制?其他利益交换?) 如何更好地引导用户来与我的内容发生互动甚至传播内容?(制造话题?讨论氛围引导?传播机制设计?)

6.1 内容运营

通过官方每日发布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提供给用户进行讨论,或者用户以这个为主题发布自己的想法和动态。

6.2 热点运营

根据当日的节日,或者发生了某个特别的事件而做的运营。

以六一儿童节为例子,豆瓣官方推出了豆瓣小组童年副本交流会,他的交流范围仅限于小组内,每个小组自由发起xxx联名儿童节的活动,然后组内成员参与活动,最终活动截止后进行评选,发布活动奖励,流程如下;

活动的效果还不知道,需要等待15天后。

6.3 品牌活动营销

豆瓣会和品牌主进行合作,进行品牌营销,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促进销售。

兰蔻小黑瓶&豆瓣:生而年轻营销案例

创意说明:

以 # __的孩子不会老。你,生而年轻#为主题 邀请网友一起说出自己最美的专注状态

传播策略:

精准锚定消费人群以达到品牌方所需要的从中年女性到年轻女性消费群体形象转变的目标,同时发动豆瓣红人撰稿,创造“年轻法则”的相关话题。创作疯狂广告进行PC端Flash页面及移动端Html5页面活动引流,为用户提供属于自己的发声平台,带动年轻女性参与热情并加深转变后的品牌理解。

流程如下:

  1. 豆瓣邀请KOL说出自己保持年轻的“不会老”故事预热活动,“让“生而年轻”概念先行
  2. 豆瓣品牌小站“年轻法则”FLASH互动,邀请豆友们用一张图一句话 说出你的年轻法则,和小黑瓶一起#生而年轻#
  3. 产品试用,在豆瓣小站内嵌入小黑瓶东西条目、短信即时发送功能为官方商城与专柜导流,同时建立豆瓣内产品口碑,效果显著。
  4. 活动还引发了微博和豆瓣的大量红人自发试用

效果总结:

作品数:2700

评论数:1023

喜欢数:587

投票数:3529

豆瓣站内互动:7856

东西buzz数:637

传播亮点:

  • KOL深度合作——形象露出,文章撰写,豆瓣、微博、TVC多平台露出
  • 多样精美的广告形式——疯狂广告、FM Lucky Day、品牌兆赫、加上用KOL形象设计的软性素材,点击效果好,为小站活动带来大量访问。
  • 小站内嵌入东西条目、短信即时发送功能为官方商城与专柜导流,同时建立豆瓣内产品口碑,效果显著。
  • 合作形式新颖,全网络覆盖率高,话题性强,引起讨论的范围广、热度高。

活动营销英文里叫做Event Marketing。所谓的活动营销是指企业通过介入重大的社会活动或整合有效的资源策划大型活动而迅速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产品销售的一种营销方式。 简单地说,活动营销是围绕活动而展开的营销,以活动为载体,使企业获得品牌的提升或是销量的增长。 至于活动运营,核心就是围绕着一个或一系列活动的策划、资源确认、宣传推广、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流程做好全流程的项目推进、进度管理和执行落地。一个活动运营,必须事先明确活动的目标,并持续跟踪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做好活动效果的评估。

网易云的活动营销做的很好,基本上都会火,传播度很高,如最新的网易云人格主导色。

七、总结

产品所在的行业评分-9分

内容社区未来的发展我个人是看好的,首先是社交活动,接受信息是人的一大需求,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景都存在,其次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内容的展现会更有趣更高效,从经济层面上来说,内容社区人均价值也是逐年提高,其次是内容营销已经成为各大品牌主的主要营销方式,他们营销资金也会往这里走,不过要注意的是内容的审核,尽量的不要涉及敏感话题即可。

在内容社区中豆瓣位列在梯队。

与竞品竞争力评分-6分

豆瓣逐渐没落是大家都认可的事实,从百度指数,下载量等数据方面来看豆瓣都远远不如知乎、b站,微博等应用,在商业化层面来看,豆瓣也是远远落后的。提高用户量,提高留存率,赚钱,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豆瓣在产品层面和运营层面要解决的问题。培养KOL,鼓励加强优质内容的产出,继续加强自己的书影音这方面的优势,将这个优势辐射到这个产品面上,这些是提高竞争力的方法。

产品交互体验-8分

产品的视觉,微交互的方式做的挺舒服的,不过在某一些信息的架构组织上,稍微有点复杂和不清晰(书影音)这可以加强,其次是在书影音相关的功能设计中,需要在更直观和方面,来满足一些特定用户的需求。

产品功能体验-8分

总体体验不错,不够在用户分层上可以做的更好,把用户进行一些分类,如新用户,书影音用户,浏览性用户,内容生产者等,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而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层级用户的价值,达成产品目标。要做好用户分层前需要把用户画像做好,能够在推荐,搜索,书影音等功能中更好的给用户提供价值,目前的推荐效果我认为一般般,还需努

产品营销-3分

豆瓣都已经很久没有正面的,出圈的营销都是负面的,恶意的,例如刷分,故意恶评等。

 

作者: z

来源: z

 

]]>
B站、知乎、豆瓣:殊途同归? //www.f-o-p.com/238689.html Wed, 07 Apr 2021 02:09:49 +0000 //www.f-o-p.com/?p=238689

 

如果回到几年前,国内的互联网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涌现出不少优质的平台和企业;当时在一众人尽皆知的互联网平台中,B站知乎豆瓣这三个体量较小的平台一直是很多用户心中的白月光,甚至是不少人的“精神净土”。

当时这三个平台内的氛围很美好和谐,甚至美好到有不少人认为这种社区氛围永远也不会改变;但是随着B站率先奔赴资本市场,知乎紧随其后登陆美股市场,豆瓣越来越“佛系”,此前的那些美好时光似乎也已经消失不见。

一、B站逃离B站

近几年来,B站无疑是走在了发展快车道上,不论营收、用户层面还是平台内容、调性方面都有很明显的成长,当年的“小破站”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多元平台。

近日,B站更是成功登陆港股完成二次上市,虽然上市首日就破发,但股民们的购买热情依旧不减,在港股市场中的市值已经超过3000亿元;另外,B站在美股市场中的表现也同样亮眼,虽然近期正处于低迷期,但是上市三年来依旧增长了十倍有余。

这自然和B站所构建的稳定内容社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内容+社区+用户”的模式,让这三个环节互相促进,在循环中持续稳固B站的社区;这也使得就算B站一直深陷亏损旋涡,但外界也对其持续看好。

而能构建如今这种稳定的社区,也是因为近几年来B站不断在“逃离”B站。

一方面是在用户层面的“逃离”。

起家于二次元,让B站在初期收获了十分稳定的一群核心用户,但是平台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扩充内容种类,吸引更多元的用户;这就会引起新老用户之间的冲突,也会拉低平台用户的粘性,然而想要成长的B站就必须要“逃离”原本的用户舒适圈。

另一方面是在内容层面的“逃离”。

吸引来更多的用户,需要提供他们喜欢的内容才能为平台留住用户,而B站近两年来的破圈举动,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充了B站的内容,并且借助UP主激励,让越来越多的用户为平台贡献内容,但也在一定层面上“逃离”了原本内容。

然而不论是用户还是内容层面的“逃离”,都助力B站完成了从“小破站”到大平台的转型,也让B站的社区越发多元和稳定。

二、“迟到者”知乎

前不久,像是迷茫了好几年之后幡然醒悟的知乎,终于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并且成功登陆美股市场,成为“知识社区第一股”。

起家于知识问答的知乎在刚创立的时候,还需要邀请才能进入;而且当时知乎社区中汇集了诸多行业大佬,问答内容质量颇高,但是后来因为对用户的渴求,知乎逐渐开放进入机制。诚然,用户在几年内获得了明显的增长,但是内容质量却同样也有所下滑。

这让知乎走上了和B站相同的道路,想要成长就需要流量,为了流量和成长就不得不在内容上做出妥协;但是知乎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如果彻底放任内容质量下滑,那未来用户的流失也是必然,所以知乎对内容也格外重视。

首先是内容创作者层面的激励。

问答社区顾名思义,有问就要有答,而答案又是构建知乎内容的关键,所以知乎通过扶持政策来吸引内容创作者。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0年12月31日,知乎累计拥有4310万内容创作者,贡献3.53亿条内容,其中包括3.15亿个问答。

其次是内容展现形式层面的多元化。单纯依赖图文形式来展现内容,虽然会有逻辑上和表达准确性上的优势,但是也失去了一定的趣味性;而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音视频等更容易接受的展现形式才是用户的首选,所以知乎也在内容展现形式上下了不小的功夫

最后是内容调性上的转变。如果对以前的知乎下定义的话,“精英知识社区”或许可以,但是精英毕竟是少数,知乎也不能指望着精英活下去;所以如今的知乎不再是专属于精英的社区,而有更加广泛的用户和内容,已经成为一个“大众知识社区”。

而知乎对于内容的重视,也加深了内容、用户、平台之间的关系,帮助知乎打造属于自己的内容社区,并助力其稳定发展。

三、“佛系”豆瓣不急商业化

在面对B站和知乎先后妥协,走上了商业化道路之后,有不少人发出了类似“B站变味了”,“知乎堕落了”的声音,而随着虾米音乐的关停,互联网世界中的“精神净土”似乎只剩下佛系豆瓣还在“坚守”。

纵观如今的互联网平台,上市之前的快手一直被外界打上“佛系”的标签,但是和豆瓣相比,快手的佛系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因为广告和平台调性不符而拒接广告投放,因为觉得电影票生意“太脏”而放弃了行业第二的地位,这些都是豆瓣发展中的所作所为;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外界才有“豆瓣不是公司,阿北不是老板”的论调。

如此看来,豆瓣似乎并不着急商业化,更不愿意参与到互联网平台对流量的争夺战中;但就是如此不着急商业化的豆瓣,其平台氛围却意外有层次感,而这也符合林阿北最初关于豆瓣“城市氛围”的设想。

城市的上层由那些把豆瓣当做自己精神世界痕迹的用户来构建。

他们热衷于电影、艺术、书籍,豆瓣也只是他们记录自己精神世界的一个工具,他们关于书籍、电影的评论支撑起了豆瓣最让外界欣赏的评分体系。

城市的中层由那些把豆瓣当做内容平台使用的用户来构建。

他们进入豆瓣只是想获取一定的知识和成长,对于他们来说,豆瓣平台里面的大小红人所生产的内容,是他们闲暇时间用来学习消遣的养料。

城市的下层由豆瓣小组中的千万用户来构建。

对于他们来说,通过不同的好恶来找到共同乐趣的朋友,在一次次吃瓜和发帖中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他们是豆瓣平台内最活跃的存在,也为豆瓣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而正是通过这种“城市氛围”的构建,豆瓣平台的社区也在缓慢中稳步成长,慢慢吸引用户走进这个城市中去。

四、社区,才是最后重点

如此看来,不论是激进的B站还是迟到的知乎,甚至是“佛系”的豆瓣,三家平台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但是对于社区的构建却同样重视,而这样也说明了内容平台领域的现阶段重点,是有特色的社区构建。

这是因为,对于平台来说,社区的构建将会为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的助力。

其一是保证未来的稳定的发展。构建出符合自己调性的社区,可以加速“内容+平台+用户”的循环,让越来越多的用户转换为平台的核心用户,从用户层面为平台创造出更好的营收;另外,社区的构建也是为平台日后的生态打基础,让平台的发展不再是无源之水。

其二是增加更多元的变现方式。社区加速用户的转换,而有了一定认同感的用户,自然会更容易“为爱充电”,平台内发生的消费次数也会被拉升;而且社区的构建可以帮助平台从循环的每个环节中发现商业价值,为平台创造更高营收。

如此一来,社区就成了这些内容平台的重心,而除了B站、知乎、豆瓣这三家,快手、抖音甚至小红书淘宝都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社区,未来也寄希望于社区来创造更好的未来。

 

作者;刘旷

来源:刘旷liukuang110

]]>
知乎向左,豆瓣向右 //www.f-o-p.com/234844.html Thu, 04 Mar 2021 03:50:39 +0000 //www.f-o-p.com/?p=234844

 

知乎十年,豆瓣十六年,站在2021的节点回望曾走过的历史,令人惊异的是两家如此相似的APP最终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去年十月份,知乎正式进军视频领域, 上线可以使图文自动生成视频的创作工具,同时推出了优秀视频答主扶持计划。同年十二月,知乎传出已启动上市程序的消息。而另一边,距上一次版本更新的两年后,2021年的1月25日豆瓣APP更新7.0版本,依旧没有增加视频功能。

风雨十余年,豆瓣与知乎身上,记录的是中国互联网社区类产品不同的发展路径:早期靠着高口碑和忠实用户起家,面临过同样的商业化困境,有着相同的野心,但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一、站在十字路口的知乎与豆瓣,向左或向右前进

作为互联网行业老兵的知乎与豆瓣虽相差六岁,却意外在最初有着相同的坚持。豆瓣的坚持体现在从创始人到产品本身再到用户的调性如一,而知乎的坚持大概源于刚上线时被拔高的门槛。

时间回溯到05年,那一年豆瓣网正式上线,创始人阿北还在屏幕前不断刷新着网页,焦躁不安的想着是否会有人使用网站的问题,但这一切情绪都被时光所慢慢抚平,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上线后的第七年即2012年豆瓣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超过1亿,日均PV1.6亿,2013年第二、三季度的豆瓣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均达2亿,同比增长一倍。

豆瓣的评分之所以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源于其不断反水军的机制和致力于反映真实的大众评价。虽然起家于书影音评分系统,但小组的成功让其逐步成长为不限于书影音的兴趣社区。从产品到用户再到创始人都有着一种高度相似的洁癖,这是豆瓣成功的钥匙,也成为了日后的最大的禁锢。

而早期的知乎对于内容有着近乎魔怔的执着,采用邀请制,只有那些处于各行各业精英阶层的人才能使用,这也使得知乎的问答内容足够优质,但用户积累却相对缓慢,前两年积累的用户数量才40万,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3月,知乎用户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87%。

商业化是知乎与豆瓣的分叉点。豆瓣的创始人阿北对于商业化有着非同寻常的坚持,这体现在他对于广告的要求,在豆瓣广告最好卖的那几年,许多广告主找上门,但阿北不愿意放低自己的标准,不愿意有不合豆瓣气质的广告出现。

根据晚点LatePost报道,曾有豆瓣内部人员表示,豆瓣制定的广告规则是:每天的开屏只开放1/4的流量给广告,同时,如果用户一天之内已经看过一次产品广告,无论再打开多少次,都不会再给他看这条广告。这使得豆瓣的商业化进程格外艰难。

与之相反的是知乎,13年知乎取消门槛面向大众开放注册,不到一年时间,注册用户由40万攀升至400万,紧接着知乎开始跟着时代浪潮做知识付费、做直播、视频化。尽管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但说不上谁好谁坏,两者依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不再相交的两条线,却同样挣扎求生的知乎与豆瓣

视频化与坚持图文成了知乎与豆瓣非常明显的一个对立点,也造就了他们的困局。在如今视频风口的如今,坚持图文的豆瓣就像一个逆势而行的叛逆青年,这种叛逆既成就了豆瓣独特的气质,却也成为豆瓣商业化上最大的拦路虎,这从豆瓣一次最大的危机公关可见一斑。

2015年5月,豆瓣改版,将“豆邮”改名为“私信”,创始人阿北的本意是想要降低豆瓣的认知门槛,这对于大众而言或许是一次更舒服的改变,却得到了许多豆瓣忠实用户的强烈反抗。

因各种原因聚集豆瓣的忠实用户们早已形成一种对于豆瓣的独特认同感,所有一切豆瓣上与常规APP不同的地方正是这种认同感形成的推手,大众早有印象豆瓣上的都是文艺青年,而他们“想要与别人不一样”,这使得豆瓣被用户所裹挟。

除此之外,尽管豆瓣一直致力于维护自己的调性和口碑,不断推出反水军的机制,但这一点反而成为饭圈进攻的最主要原因。因为豆瓣的评分更为得到大众的认可,所以为了让自家爱豆能有更大的商业价值得到更多的机会,饭圈女孩们致力于养号刷分高捧自家哥哥。

这是与豆瓣本身调性非常违和的举动,甚至造成了许多豆瓣忠实用户不好的体验,对豆瓣的口碑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与此同时,知乎的拥抱大众化也使得其口碑下滑相当严重,大V出走,优质内容下滑,到处充斥着软文、非虚构故事和广告,用户圈层低龄化,知乎变成“编乎”。

殊途同归的是,豆瓣面临的饭圈入侵问题在知乎也同样面对,从前打开知乎都是一些切实的生活的烦恼,但现在打开知乎却充斥着怎么看待某某明星和他的行为之类的问题。内容质量的严重下滑可以说对知乎的知识付费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尽管不同于豆瓣,知乎一直在努力跟上时代浪潮努力做直播做视频化,却似乎总是慢人一步。拿视频化来说,早在18年6 月,知乎App就在首页增加了“视频”专区,但由于没有找准定位反响平平,导致其无疾而终。直到去年的十月份,知乎才正式以知识类视频为切入点正式发力视频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b站早已上线了“知识区”整合泛知识类内容,并且数据显示,2019年泛知识学习类内容的观看用户数突破5000万,学习类UP主数量同比增长151%,学习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274%。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知乎的视频化之路有待商榷。

三、知乎与豆瓣如何破局?或可参照B站的破圈之路

尽管知乎、豆瓣和B站在本质上有着许多的区别,却也有着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知乎与b站早期都有准入门槛,后期为了大众化获取更多的流量而降低门槛,再比如三者都是以小众圈层为切入点慢慢发展壮大,豆瓣文青,知乎精英,而B站二次元,在早期的口碑和用户黏性上有的一拼。

也因此,B站的成功破圈之路对于知乎豆瓣而言也有诸多可取之处。先拿知乎来说,目前知乎面临的问题精准概括便是用户与优质内容的矛盾问题,知乎想要做大不可避免的会牺牲掉一部分的优质内容。

但值得注意的是用户与内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内容变得更多更杂质量下滑或许会吸引更多的用户,但相对的也会流失一部分用户;而当内容下滑到一定的程度,或许流失的用户会高于所吸引的用户,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正是b站做的较好的一个方面。

从二次元迈向更多元的内容,不可避免的b站也遇到了质量下滑、打黄色擦边球等等问题,但b站有一个非常好的氛围,那就是支持原创和优质视频,b站的三连设置使得优质内容分出了门槛更易脱颖而出,不仅如此,对于优质视频B站也有更多的流量扶持。

可以说B站抓住了主要矛盾即优质的内容并以此为发力点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每一阶段都有鼓励不同领域的视频创作的奖励措施,从vlog到混剪再到知识类领域细分,虽劣币有之但良币常青。尽管走向大众化后的B站不可避免的流失了一部分用户,却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内容才是决定一个APP能否走得更远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知乎而言更是如此,知乎大V三次出走对于知乎是很大的损失,正因为如此知乎才更应该重视优质内容创作者的联系建立和留存,并且对于优质问题进行审核,虽然诸如明星和男女性别对立的问题更易得到关注,但也不利于优质内容的创作。

而对于豆瓣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变现方法。豆瓣的小组社交和其产品调性决定了豆瓣难以走大众化的路线,但豆瓣的用户高粘性使得单个用户的变现价值更高,为了让豆瓣“不死”,豆瓣的忠实用户会很乐意掏钱。

基于此,B站的做法是开辟了二次元周边商城,豆瓣也可以仿效小红书形式切入商品链接,除此之外,豆瓣线上线下活动的活跃度相对较高一点,尤其同城活动。后期线下活动的推广可以考虑结合下豆瓣的活动以实现变现。

坚持图文是豆瓣的劣势,却也是豆瓣的优势。相比起视频,图文所需的流量和时间会更短,能够更加高效的阅读信息。尽管豆瓣并不是没有破局之法,但其创始人阿北有着自己的坚持,能否迈过这道坎使得豆瓣这潭死水迸发出更大的生机,外人也只能畅想一番。

 

作者:伊宁

来源: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
豆瓣养号翻车 //www.f-o-p.com/223093.html Fri, 27 Nov 2020 02:28:15 +0000 //www.f-o-p.com/?p=223093

 

「养号并不是个人自发进行的,不是个人社交性格的不同层面在多个平台的显露,而是将一个单一的 “ 粉丝我 ” 掰碎成多个雷同的 “ 粉丝我 ”,铺满平台社群的角落。」

复制,粘贴,无感。

或许你在发送“哈哈哈哈哈哈”时并不真的陷入狂喜,但是当你在句末加上三个感叹号时,大概率是真的在强调一种复杂的情感。

近日,一篇名为《来自一个编辑的心声:王一博的粉圈,请你们离我的书远一点!!!》的豆瓣日记将粉圈养号这一隐秘操作戳破于人前,引发众多争议。

这篇日记来自一位新人编辑的豆瓣账号,文章控诉了自己制作的新书《记忆记忆》变成王一博粉丝豆瓣养号产出垃圾评论的重灾区一事。这位小众文艺的新人编辑震惊于新书增长异常的短评数据,便潜心观察了涌入评论区的数十个0粉新号。

对饭圈的敏感使他明确提取出了关键信息,即这些0粉新号都高分标记了王一博的三部待播作品。愤怒的编辑潜入王一博粉圈,发现了对方正在组织大规模的豆瓣养号的事实。

粉丝养号时的复制粘贴对于他们自己而言或许无感,但对于这位编辑而言则是需要三个感叹号进行严正抗议的大事。

文章一出,标题中“王一博”三个字带来的巨大流量使许多人关注到了《记忆记忆》的遭遇和粉丝的养号行为。豆瓣读书官方随机发布公告,表示将严厉打击任何“养号”及组织行为,并推进豆瓣反水军机制。而王一博官方宣发账号也于25日作出回应,称反对“养号刷分”、“评论注水”等扰乱平台生态和秩序的行为,呼吁将关注和评论的空间交给纯粹的读者、观众和影迷。

但各方的回应并没有为这一事件画上圆满的句点,《记忆记忆》的评论区依旧存在“观光打卡”,粉圈养号行为也仅显露出冰山一角。

01 控评围城:粉圈的繁荣假象

粉圈的养号行为由来已久,并且在许多明星的粉圈都普遍存在。以王一博粉丝为例,他们早在一年前就为了作品《有翡》组织了一批豆瓣“侵入”运动,并建立了单独的小组以供粉丝进行交流。在一年的时间当中,他们不断提升账号的活跃度,并试图混入热门小组,而粉丝之间相互鼓励的口号就是“一切为了一年之后”。

一年之后的今天,不仅是王一博的粉丝,不少明星的应援站都在不断号召豆瓣养号,鼓励粉丝提高豆瓣账号的活跃度和权重,以扩大自家在豆瓣的影响力。

为了帮助粉丝尽快适应豆瓣的游戏规则,应援站会组织编写完善的豆瓣养号教程,一面提示粉丝不能暴露粉籍,一面教授豆瓣各类功能的使用办法。在这之中,给各类书影音作品打分就是养号的有效途径,也是本次王一博粉丝触雷的导火索。

在粉丝看来,只要人数多,就会拥有话语权。他们在经历了养号的蛰伏期之后,果断出征,排除异己。

养号这一行为的争议点就在于,养号并不是个人自发进行的,不是个人社交性格的不同层面在多个平台的显露,而是将一个单一的“粉丝我”掰碎成多个雷同的“粉丝我”,铺满平台社群的角落。

这些账号背后重复的不完整的“人”,在打压路人真实评价的同时,也在建立起围绕着偶像的繁荣假象。年轻的偶像被困在其中,无法认清自己。而粉丝堵在堡垒之外,严密把守住他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

但这扇门外,不仅有路人、黑粉,还有更多真实的“散粉”。是控评粉们亲自选择了阻断式的虚拟追星,那么他们追逐的也只能是自己建构起的虚拟壁垒之内、知之甚少的想象中的偶像。

02 认同建构:粉丝的品格

用粉圈身份守护着偶像的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的距离。

对外,粉丝认为自己控出来的正面一致能够影响路人对于自己爱豆的好感度和认可度。但当他们创造出一个光鲜的评分和数据时,总会转眼忘记这份繁荣的来路,转而陷入对偶像的仰望。于是在他们的想象中,偶像们被镶上一层层金边,闪闪发光。

对内,粉丝总是认为自己应该为偶像做些什么,坚信爱豆需要自己的帮助和点滴贡献。控评粉正在借控评这一种能够量化的可视的行为来实现在群体中的自我认同。

“哥哥需要我们”、“哥哥只有我们”、“我们不努力怎么配得上这么努力的哥哥”……红人粉追逐的并不是流量明星本身,而是他们“红”的特质及其带来的“红”的想象。

当偶像可以通过评分、评价来进行衡量时,粉丝把控的不仅仅是关于偶像的舆论场,也是他们想象中自身的品格。他们以这份品格严格要求自己,造出一个星星,并跟着这颗星星向前进,在遥远的点点星光中享受红人粉的虚拟荣光。

这种自我投射的成就感也带来了建构认同的责任感。前有宋茜粉丝潜伏黑贴吧十年只为夺取管理员职务、清理黑帖,后有王一博女粉潜伏虎扑社区为这位爱好滑板和摩托车的偶像赢得直男的认可。

但无论如何,认同建构和统一舆论场都不应该被混为一谈,反对恶意评价也应当与直面客观评价区分开。

因为当这些养号围住堡垒的粉丝们回头看时,就会发现,自己的身后空无一人,他只是和虚拟的同道中人一道,与想象中的自己较量。唯独三天前,在被点名批评的日记长文中,他们才能接触到真实的人吧。

03 矛盾之上:是活生生的人

豆瓣养号一事的翻车,看似是粉丝对于平台规则的漠视,实则是对活生生真实用户的漠视。

对于粉丝而言,漠视的形成是因为在他们的认识中,圈层对立的首要矛盾在于自家粉圈和其他明星粉圈的矛盾。

当两个或多个虚拟军团混战时,闭塞的消息场使他们误以为“身边即世界”。即便他们与真实用户共处一个平台,也无法感知对方的存在。这也就解释了他们对于真实的人、真实作品的无感。

有效的反馈被淹没在复制粘贴形成的垃圾中,客观真实的回应被无声的争吵盖过,正如活生生的人被淹没在同化的数字环境中。

而造成同化的粉丝,在拆分自己的局部,投入控评围城的同时,他们的自我伴随着的小号的孵化被逐渐消解。

或许有的人会以粉丝的方式思考,以粉丝的方式社交,以粉丝的方式生活。但除去群体身份特征,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作者:荔枝橙

来源:知著网

]]>
豆瓣获取流量方式及策略! //www.f-o-p.com/176495.html Fri, 10 Jan 2020 09:36:50 +0000 //www.f-o-p.com/?p=176495

前不久,拼多多市值赶超京东。

黄峥为我们上了一课:后流量时代,只有错位竞争才能生存。

流量玩法是当今互联网的主流逻辑。然而在当今互联网的竞争环境下,每一张桌子都是满的,桌上的人不愿意你上来,桌下的人也不愿意你上去。

所以,若还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去竞争,是永远也无法突破巨头包围的。

而我们从其它平台获取流量也一样,对于小白,或者说对于境界不够的人来说,不一定非要去抖音、头条这些大流量平台,一是竞争大,二是平台规则限制严格。

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错开这些平台,比如选择豆瓣,用最简单的方式,花最少的时间精力即可获取精准流量。

豆瓣确实是一个很老的平台,很多人对它的印象可能还停在豆瓣电影TOP250或者豆瓣影评上,可事实上,它适合很多领域,日IP也比知乎还高。

既然如此,废话不多说,下面来说下豆瓣如何引流,总之,只要你去做过后,基本都能获取流量,或许不多,但贵在不费时间精力就能获取精准流量。

操作流程:

一、准备账号

在此推荐去买老号,不过比较贵,差不多在20左右一个,当然自己注册也可以,一个手机号即可注册一个。

至于养号,说实话,在豆瓣还真不需要刻意养号,如果是买的老号,直接去发硬广,留上你的联系方式都没问题,但是,为了增加账号权重,建议还是可以先养一段时间,特别是新注册的账号。

养号即像正处于用户使用,去找产品相关的小组,没事看看别人的引流套路,然后完善资料等。

注意事项:一个IP一次最好只登陆一个账号,如需放大操作,需切换IP,某宝购买即可。

二、挖掘关键词找豆瓣小组

登陆豆瓣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豆瓣小组,优先寻找与自身产品相关的小组,利用关键词进行挖掘。

例:我们做新媒体运营,那关键词多了去,比如公众号、新媒体运营、新媒体营销等等一系列都可以,但我说过,优先选择与产品相关。

像这个,汽车新媒体属于细分领域范畴,不在我们考虑范围内,另外三个优先选择,然后看小组人数,新媒体研究院人数相比之下太少,暂时放弃。

三、引流

1、帖子排名

与贴吧排名一样,按照时间进行排序,也就是说新发的帖子以及有新回复的帖子立即排在置顶帖下面。

并且,做豆瓣引流无需经常顶帖,基本上一两个小时顶一次即可,对于人数较少的小组,一天顶一次贴也能获取流量。

当然,豆瓣最实用的顶帖方法,直接让用户先留豆,或直接留联系方式即可,在他们留的时候就相当于帮你顶了一次帖子。

2、发帖引流

在发帖之前需要先加入小组,少数小组需要进行审核,大多数都可以直接进去。

进入小组后也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随意浏览下,反正全是广告,并且都与新媒体运营相关,所以直接发帖即可。

标题:似乎每次说引流,我都会提到标题,毕竟这是转化的开始。

内容:即你的引流文案,硬广也好软广也罢,都没问题,你可以直接写出你的联系方式,也可以放出二维码,一般来说也没人举报你,而豆瓣自身不会去检测这些内容,也可能是即使检测,但限制不像其它平台那样严格。

如果你怕举报,怕被删帖,那就不要自己留联系方式,委婉一点,让用户留下联系方式,这样顺便帮你顶贴,但是,这种方式也容易被同行截流。

如果,你想提高转化的同时,还不想被删帖,那就用内容进行转化,也就是说编个故事,或者分享干货,然而一般来说用不上。

当发完帖子后坐等流量上门即可,当然也要注意一下帖子排名。

这种方法用一个号操作,一天少说也有几十个精准粉。

3、评论引流

如果你们觉得发帖还是有难度,那好,这个评论引流更直接。上面我说到,让用户留联系方式容易被截流,既然你不想发帖,那就去截同行的流量。

直接进入相关小组,找到同行的帖子即可,然后回复里会有很多人留下联系方式。

比如这个,绝对精准的流量,各位只需要直接去加就好,都不用担心什么账号问题。

4、豆邮引流

豆邮也就是一种私信功能,在豆瓣会对豆邮做出一定限制,不能太频繁,但也可以进行操作。

为什么我要说这个方法?因为豆瓣可以看到小组全部成员,就和微信、QQ群一样,只要进入这个群就能看到所有群成员。

这些人加入这个小组,意味着还是比较精准,可以一个一个去私信,但是转化率说实话,真不够高,也不太建议。

以上方法都很简单,本来也不打算写这篇文章。

但耐不住那句“后流量时代,只有错位竞争才能生存”,当你还苦于获取不到用户时,先考虑生存下去。

再加上豆瓣双8的百度权重,也是一个适合做收录排名的渠道。

最后,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腾讯微博没有超越新浪微博,然而让新浪微博苦恼的是微信,特别是在加了朋友圈之后。

以后打败微信的也不会是另一个“微信”,而是一个更好玩的应用。

而我们获取用户也好,做品牌也罢,除去错位竞争外,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

 

作者:天问哥

来源:天问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