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用户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Tue, 18 Apr 2023 08:49:53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9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超级用户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2023年私域关键词:超级用户 //www.f-o-p.com/307247.html Thu, 16 Feb 2023 01:39:31 +0000 //www.f-o-p.com/?p=307247

情三年,如果要选企服行业的最热名词,这个词应该是“私域流量”。从2019年底,腾讯打通企业微信和个人微信,私域的概念就一年比一年火。

很多商家当初跟风做私域,建了几百个群,折腾一年后,除了有折扣活动时候,羊毛党积极响应,平时群发信息几乎毫无反馈。有的一天群发5-10条信息,逼得用户不得不退群拉黑;有的商家一头扎进抖音直播,运营费用一路飙升,转化订单却寥寥无几。

2023,随着品牌/商家对私域的认知不断加深,对私域运营工具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回顾2020年左右,私域流量崛起其实是切中了当时电商平台的流量困局。当时淘系电商平台平台的单人获客成本已经接近1000元/人。深受公域流量枯竭+增长乏力的焦虑所驱动,私域所标榜的“免费”、“自有”、“高效”、“反复触达”等优点,狠狠抓住了企业的心。

当时很多企业跟风采购SCRM工具,其实更多是出于“流量焦虑”——即希望借助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平台的流量红利,获取更多新客户,再利用营销手段短期内批量收割新用户订单。

按照这个逻辑,随着玩家越来越多,私域获客成本也会水涨船高,同样会陷入“流量陷阱”。比如私域流量的典型代表完美日记、王饱饱、泡泡玛特等,其实还是靠流量红利,利用“广告+促销+活动+吸粉+转化”的成套打法,短期内批量收割。

艾瑞在《2022年中国商户私域布局洞察研究报告》中显示,超8成商户认为私域成本较布局之初呈现上涨,平均涨幅最高达40%,主要来自开发成本、人员和营销投入。

与此相对的,“精细化运营”超越“私域流量”,逐渐成为新的行业热词。越来越多的私域团队意识到——私域的核心不在“拉新获客”,而在于“转化”和“复购”。

“私域概念科普是有成本的。”一家餐饮连锁机构的老板表示,“我不需要店铺的经理知道什么是私域,但需要明白怎么用新的方式服务客户。”

根据见实《 2023私域运营趋势白皮书暨年度调研报告》中的100位商家调研数据显示,直接关心收入增长占比10%,关心如何提升用户的复购和转介绍占比11%。而高流水私域团队(月贡献500万以上)则更加关注留存和精细化运营。而数据显示,私域流水越高的公司,对精细化运营、用户活跃和留存等话题就越关注。

2023年第一个消费IPO百果园成为私域运营的成功案例。过去,很多人拆解过百果园私域运营的案例,都认为其成功的关键是“精细化会员运营”。

说来容易,但要想真正做出效果却很难。

首先,“会员体系”指的是全面的数字化会员体系,意味着大规模的IT投入。

百果园大概有1年投入1亿人民币做数字化基础建设。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百果园通过旗下投资公司,投资了深圳百果心享科技、百果数联科技、百果互动科技、深圳优鲜互联科技、北京奥想科技、深圳百慧生活科技等公司。通过这些公司,90%左右的系统都可以通过内部自研的方式解决。其中,百果互动拥有软件著作权15项,奥想科技拥有软件著作权21项,前者主要集中于ERP、数据采集和BI系统,后者主要集中在APP、小程序开发及前端门店管理、后端配送系统。

2023年私域关键词:超级用户,资本降温与差异化竞争

2023年私域关键词:超级用户,资本降温与差异化竞争(图源:天眼查)

从上述表格分析,前端的会员系统、CRM、SCRM系统、小程序等只占百果园数字投入的十分之一,两家企业的研发成果更多集中在ERP、供应链和协同系统之中。

其次,“精细化运营”的主体是单个加盟店,这意味着总部日常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培养单店的运营能力。SCRM系统只是一个工具,运营的动作、流程、方法、反馈、复盘等一系列动作,都需要大量的培训和沟通。百果园的做法,是软性管理(师徒制、“巡视带教”)和硬性指标(运营动作和数据指标)要相互结合,保证运营落地。

2023年私域关键词:超级用户,资本降温与差异化竞争

(图注:百果园私域运营图)

根据百果园招股书显示,2021年百果园日均订单数超过79.5万单,会员的购买额约占门店及线上总销售额的73%。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1年,百果园会员的整体复购率达49%。可见,“超级用户”+“复购”的运营路径是可行的。

以精细化运营撬动用户复购,也是2022年众多“私域成功案例”的共同特点。比如鞋服行业的安踏,将用户社群分为福利群、直播群、兴趣群等,针对不同社群制定不同的运营策略,撬动用户复购。餐饮行业的肥汁米蘭,也是通过“超级用户”群体展开运营动作,通过各种玩法提升这些社群里的用户活跃度,而非面向所有用户,群发同一条优惠消息。再比如母婴行业的孩子王,也是采取“成长型会员+付费会员”的双轨模式,通过线下门店/活动和线上社群互动,识别并培养超级用户。

深耕“高价值用户”以带动增长这一策略,也得到了Gartner报告的佐证。最近Gartner发布的2023年五大营销趋势和预测中提出——“高忠诚度客户对于增长至关重要”。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与过去流量从公域转向私域的内在驱动力是一致的:商家/品牌逐渐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以前是流量,现在是超级用户。

据Gartner统计,目前三分之一的企业还没有客户忠诚计划。这些企业将在2027年建立第一方数据,并保留高潜力客户。报告还预测,2023年,B2B和B2C公司都将加大对用户忠诚度上的营销预算,对客户注意力和第一方数据的争夺战也将持续。

需要强调的是,从目前来看,个性化的内容对高价值用户转化是关键的一步,而个性化内容来源于精准的用户数据分析和内容运营的人才。这也意味着,2023年对于私域人才/团队的培养和争夺也将更加激烈。

要做私域,SCRM是必备工具。疫情三年,SCRM赛道是资本的宠儿。但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资本热情明显冷却。虽然这是中国企服融资数量/交易金额双双下滑的一年,但SCRM的热度骤减,还是让行业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

“SCRM作为工具类产品,一方面要面临下游企业微信等提价带来的利润压缩,另一方面要面临大客户定制化需求带来的高人力投入,并且各家在产品上的差异化不足带来的竞争,使得2022在资本收紧后不是一个最好的投资选择。”真格基金投资总监钟天杰称。

2022年,受到腾讯企微接口收费政策调整的影响,SCRM厂商普遍涨价,头部厂商的策略基本一致——即对产品版本分级上进行细化,对标准版产品——即面向小型团队的初级基础版产品维持价格不变,涨价也是微调。对面向大中型团队的中高级版本,通过拓展产品功能、增值服务等手段,进行更大幅度的涨价。

比如微伴助手连续调价,第一次调价为5800/元/年/50人,目前涨价到7000元/年/50人。微盟电商/智慧零售线产品标准版涨价幅度为4000-6000元,高级版/豪华版涨价接近万元。

在最新一轮融资后,头部SCRM厂商未来将在产品研发和服务上投入更多资金,或是提供更多定制化服务,以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目前,头部厂商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种,一体化综合性厂商。综合性一体化SCRM以“大而全”为特点,除了SCRM产品,还提供CRM、CDP、CMS、DMP、MA等相关产品。用户可以按需采购功能模块并集成,按年度续费或者按照使用人头付费。代表厂商比如致趣百川、群脉、探马、艾客SCRM等。

一体化厂商的优势是具备很强的场景服务能力,能一次性解决企业核心的市场需求——比如打通各个系统的数据,一站式采购市场营销类工具。他们的核心能力两个:一是研发实力强,产品更新快,企业可以持续享受产品升级带来的变化。二是服务团队强,可以将企业的痛点问题与相关产品功能做一个更精细化的匹配。

当然这类产品价格昂贵,一般按照不同版本的均价在万元左右。除了基础产品之外,这类厂商还会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定制系统、数据基建和代运营等增值定制化服务,收费模式更加灵活,价格差异也很大。后期,随着使用人数/功能的增加,版本需要不断升级,功能模块也需要不断优化,需要的服务量也会增多,相关成本会快速叠加。

这类厂商的目标客群更大,竞争对手也从CRM/SCRM拓展到更多的综合性Martech(营销科技)厂商——比如神策数据、Convertlab等。

从以上槽点分析,企业客户的关注点也许不在产品功能和技术上,而在精细化运营的方法和行业用户特性上。一家美容连锁机构采购了一款私域社群运营工具,希望门店导购们可以通过运营工具,提升社群活跃度。但使用了一段时期之后,导购却反馈用户觉得被打扰,自己并不需要活动中所包含的项目。

其实,在美业私域运营这个领域,一对一私聊才是正确的解法。一些老客户已经购买了高级套餐,看到新入群用户享受的优惠,反而会觉得“不公平”。这就需要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标签做好精细化区分。新老客户混在一起,很容易出现分发冲突问题。

再比如,海底捞用大数据为会员打标签的事件中,李小姐的标签中包括“20-30岁,安静,不吃胡萝卜”、“20多岁瓜子脸嘴巴长得很好看,板栗色头发,大学生,喜欢番茄锅”、“1.68米左右,戴眼镜,长头发,圆脸型,25岁左右,喜欢在APP上投诉”、“吃橙子需要服务员剥”等。

不谈用户数据隐私的问题,大众的疑问还在于:这些用户标签对于海底捞的“个性化服务”有什么意义?也许弄清这一点,才是私域运营真正的核心问题。

 

作者: QiXin

来源:36kr

]]>
“超级用户”养成技巧与策略! //www.f-o-p.com/151693.html Wed, 07 Aug 2019 01:53:58 +0000 //www.f-o-p.com/?p=151693

 

互联网的免费盛宴正在成为过去式,用户的耐心、注意力、挑剔的眼光甚至优越感被齐齐打包,装进了一个叫 “会员”的筐,明码标价。

显然,在增量市场的战役愈发吃紧的当下,人们不得不对手中已有的筹码更加精打细算了起来。甚至也不用拘泥于互联网,毕竟对于 “流量“的焦虑,早已从线上蔓延至线下,大到商场超市、小到公司楼下转角处的螺蛳粉店,没有商家愿意放弃任何一个与用户交手的机会——二维码一亮,店员们一脸期待:“不办个会员卡吗?”

更何况成功范例已有。

2018年4月,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首次公布了其全球Amazon Prime会员用户数——超过1亿,按照其每年99美元或每月12.99美元的会员收费标准来算,亚马逊每年仅会员费收入就高达99亿美元。

另一个让人兴奋实例来自Costco,这家被查理·芒格疯狂吹捧的会员准入制超市,现如今市值高达1060亿美元,几乎90%以上的美国家庭都是他们的会员,渗透率令人生畏。

关于这两家海外企业的“付费会员”模式,讨论文字已有诸多,对于本土的公司与创业者而言,前者“超过90%的会员续费率”,也会让他们毫不犹豫地将其作为学习的绝佳样本,本文中要探讨的,正是本土有关电商 “付费会员”的新探索。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划上一条线,将其一分为二,一类是沿循Amazon Prime的大平台付费会员业务,诸如阿里推出88VIP、京东上线的京东PLUS,  一类则是参照Costco的准入制会员制电商。

一、付费是个槛

本土电商在付费会员上的尝试,比亚马逊要晚了10年。

直到2015年,才有京东率先推出了京东PLUS,并很快以1000万的在籍会员数,自封了“规模最大的电商会员体系”。隔壁的阿里,则还要谨慎上一些,今年8月8日将要迎来“88VIP”的首个周年庆。此前二者关于“会员”的尝试,更多止步于用户拿活跃/贡献度换权益的免费会员,比如曾经的淘宝V1~V6、天猫T1~T4、以及许多人不那么熟悉的APASS(阿里巴巴黑卡俱乐部),京东持续至今的金牌银牌等。

“会员制的本质就是留住忠诚用户,争取摇摆用户。”当整个互联网进步一个相对稳定的存量时代,会员显而易见的成为了一种提高用户粘性,挖掘存量价值的解决方案。

然而,与诸多内容平台的付费会员不一样的是,零售领域的付费会员要求消费者 “二次付费”的行为,一次为会员身份以及所属的权益付费,第二次才是为商品的所有权买单。

从免费会员升级为付费会员,这多出来一次付费,就是个 “槛”。

对于企业而言,这个 “门槛” 上写着的第一问是 “凭什么做?” 或者说,企业在某一支点上的优势是否足够支撑一个付费业务。

2005年,亚马逊还只是一个以图书为主营业务的在线商城,彼时推出的 Amazon Prime ,核心权益是为会员提供免费的两日快递送达服务,年费79美元。很显然,公司将核心能力落脚在了物流上。

这并非一个想当然的决定。一个大背景是:对于当时的大多数美国电商公司而言,花在物流上的平均时间是3天到7天。

“运送日期”是亚马逊订单信息中显眼的一项,相比 “发货信息”,前者更能回应消费者的预期,因而如何降低配送成本,快速完成订单交付,提高配送服务质量一直是其重要目标,因此早在1998年(公司三年后)亚马逊便大手笔投资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与此同时,与诸如Kozmo.com这般的快递公司进行合作,也进一步帮助这家公司高效地完成订单的交付。

这些多年的笨重步履恰恰为亚马逊完成了做会员业务的铺垫,也在电商光景不盛的当年将这家公司装点得独一无二。

显然,当国内的电商们开始决定做付费电商时,同样也要面对这一问题。

京东似乎沿循了前辈亚马逊的路子。2015年,京东物流在专业化和规模化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亚洲一号的建设,将自家的客户时效和服务标准成功打造成为了全球标杆之一,很显然,与前辈类似,在物流方面的长期大量投入,成为了京东决定迈过这道坎的勇气。

京东PLUS的负责人孟春慧向虎嗅举例:“比如像我们给用户提供的10倍返京豆,我们的运费券,还有我们的上门退换货双免,这些都是自营的基因能够带来的一些东西,可能这是我们在整个市场竞争过程中的优势。”

而阿里写下的答案则是:品牌对淘宝、天猫的认可程度,以及整个阿里生态的成熟。

2018年,包括淘宝、天猫在内的阿里电商平台走到了一个相对来说成熟的阶段,90%的大品牌已经基本入驻天猫。这一背景,在88VIP的负责人秀珣看来非常重要,更直观的反映是越来越多的商家在阿里生态内投入更多资源, “我觉得这是一个转折点。”

与此同时,近两年阿里围绕本地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板块做的大量收购、并购的战略布局,也为其所谓的 “生态型会员”做足了铺垫。

怎么给用户设门槛?迈过了上一道 “槛”后,新问题接踵而至。

成为京东PLUS的方式非常直接,一年148元即可;而如果想加入阿里的88VIP,难度系数则要更大一些——横亘其中的除了钱,还有一个叫“淘气值”的东西,淘气值达1000才能以88元的价格购得会员资格,否则一年的费用是888元,而这个数字足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可能是诉求的不同吧。”京东PLUS的负责人孟春慧向虎嗅表示,PLUS主要还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用户加入,持续扩大规模,显然,对于京东而言,会员付费动作本身已经足够向平台 “表衷心”了,经过这一门槛筛选出来的用户,即可理所当然地成为京东“最优质的一批用户”。

阿里的88VIP却更像是一种双向选择:平台先利用由淘气值描摹出来的优质用户画像进行一轮筛选,再抛出88元一年的会员权益静待这其中的 “愿者上钩”。

“会员的本质就是做复购,而你如何用这样的形式去构建壁垒,就是复购的过程中能够让消费者来,同时你还能cover住成本。因为,对于公司而言,其实不太可能无限制去做这个补贴,一定要看一下现在中国国情是什么,然后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以及核心优势是什么。”因而相较于京东在会员体量上的追求,阿里88VIP的思路更倾向于直接放弃了低频用户,提升忠诚顾客的留存度,精准运营。

二、给我一个付费的理由

“我认为一个好的会员机制的设计要看它有没有做到两件事情,一个叫不公平竞争原则,第二个就是鄙视链上端。”很显然,费芮互动创始人蒋美兰是88VIP的拥趸,提到1000淘气值的设定,她表示,“我有很多朋友就非常不服气,会觉得阿里巴巴在歧视他,但对于我这种上了1000淘气值的,就觉得立刻站在了鄙视链上端。”

同样,爽感还来自于与非会员的差异,比如就是可以拿到更多的优惠,就是可以更早地体验,就是只有会员才能去参与的抽奖。“你说我不公平,对,我就不公平,如果今天我将会跟你没加入会员是一样的,我为什么要加入会员?”

赚到与爽感是刺激用户为会员买单的直接理由,然而在这背后,企业同样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又让自己的支出不至于太夸张。

需求与供给是会员权益设置中的一场拉锯战。

所幸我们有一些鼻祖和老前辈:亚马逊Prime和Costco会员店的成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在地广人稀、物流快递动辄一周才能送达的北美,基于深耕物流体系实现“次日达”的Prime,得以满足亚马逊用户最深刻、最广泛的需求。

同理,与中国相比,北美较为缺乏便利店和小型商超,以大型商超、购物中心为最通常的线下消费地点。同时,北美汽车比中国普及率高很多,消费者因此普遍有着“轻易不去线下购物,一去就拉回一车”的消费习惯。这时,可信赖(极度偏向消费者的退换货权益)的Costco会员店,就成了大宗购物的最优选之一。

凭借抓准痛点、精准设置权益,Prime和Costco取得了在北美的成功,成为各路后辈效仿的对象。关于二者的赞美已经太多,此处不再赘述,我们不如反向思考,为什么Prime和Costco在中国还不算太成功?

这其实正是基于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发生了变化。在中国,除了少数偏远地区,物流一般不需三五日,毋宁说,对于消费最发达的江浙沪地区,“次日达”乃至“当日达”完全属于“免费权益”的一部分,哪家电商敢拿这点收费才是真是不想活了。

而遍地小商店、便利店乃至无人店的中国,高频、低额度的生活用品购物,同样不需Costco这种大而全的会员商店。当然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整体的诚信水平尚有差距,Costco在美国令人感动的售后服务,在中国恐怕会让他们赔死。

在中国提供Prime这样的物流服务,需求很少;而提供Costco这样的售后服务,成本太高。88VIP和京东PLUS都在不断变换、扩充权益,每年都不敢“吃老本”——找准本地用户的真实需求,并且以尽量低的成本去满足,还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如秀珣所言,如今许多品牌愿意投入资源在淘宝、天猫做营销。这种转变无形之中为阿里自身降低了不少负担。而阿里成功的生态搭建,又使阿里在“关联会员”上能够一步到位。当然,88VIP也为此付出了迟到3年的代价(相比京东)

而京东PLUS也有自己的成长路线。不像88VIP这样一口气推出了一系列围绕吃喝住行的生态型“跨平台”权益(诸如可同步领取饿了么、淘票票、虾米会员),得益于在自营方面的积累,最初3年的PLUS得以深耕“购物线”,用运费和售后的优惠抓住最核心的会员需求,而在那之后,通过 “联名”添加横向的“生活线”成了题中之义。

“我们现在其实有两个版本的会员,一个是跟爱奇艺、知乎、肯德基、真功夫等合作,覆盖到娱乐、餐饮、出行各个领域,添加了生活权益的会员;另外,其实我们有一个经典会员的存在(价格更便宜,像曾经的PLUS那样专攻“购物线”)。”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88VIP一鸣惊人,得益于阿里庞大生态形成的独特壁垒,这种厚积薄发可遇而不可求;京东PLUS纵横两条线的构架则更加“小步快跑”,是能力之内更加灵活的腾挪。至于现金流也难以望京东项背的中小企业,会员主打的点恐怕不能是“让利”这么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88VIP和京东PLUS所收的会费,在现阶段都不足以覆盖该会员体系的运营成本。也就是说, 对于阿里、京东而言,付费会员业务本身依旧是一个 “赔钱赚吆喝”的买卖。

对此,巨头们显然已做好了长线规划的准备,因为他们深知这些购买力强、愿意尝鲜、反馈积极的超级用户,不仅决定着平台的今日,也决定着平台的未来。正如88VIP的负责人秀珣介绍称,早在立项之初,内部就像会员项目定性为阿里的基石建设,亦是最核心的战略项目之一,“它将带动整个阿里生态系统的用户黏性的提升,这是我们最为看中的,其商业价值也是无价的。”

显然,对于巨头而言,能有效吸纳“忠粉”的会员业务既能成为其他业务增长的引擎亦是激烈竞争中的护城河。

但是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很难拿出一如亚马逊、阿里一般长达十年的耐心与巨量资本去构建一个如此庞大的付费会员生态。他们在 “付费会员“上也有着不太一样的思考。

三、促活工具 or 盈利模式

“会员费现在成了我们收入的大头。”

说起付费会员,Yhouse(悦会)的陈阳语气中难掩喜悦,在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后,团队终于将宝押在了“会员制电商”上。她自诩Costco的学徒,宣称靠会员费而非卖货赚钱。

“大平台做会员体系本质上就是一个促活手段。”在陈阳看来,Amazon Prime 的成功验证了付费会员可以为电商平台带来核心购买用户重度高频的粘性这件事,“但这跟我们的考量很不一样。我们是用户分层的逻辑。”

按照现在的说法,Yhouse(悦会)是一家会员权益集享平台,但在2013年平台成立之初,他们将自己描述成了 “高端体验和精英资讯的第一平台”。

陈阳所谓的用户分层是说,我已经错过了“大而全“这种平台的红利了,已经不可能再去塑造一个京东了,那么就索性设立门槛圈一部分用户,然后给这一部分用户提供专门品类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务。

“我们一直想做的是新中产的生活方式的解决方案,但刚开始那会,并没有想清楚应该用一款什么样具体的产品作为抓手。“最早的做法就是做一个面向高端人群的“资讯+服务” 类型的 APP,在此基础上,Yhouse的会员1.0版本同步上线。此时的会员模式,更像是一个精英会员制的俱乐部,类似老伦敦的 soho house,会员费从5000元到2万不等,线上为会员提供活动推荐和定制新闻内容,线下则做专属的派对活动预定等服务。

很快,这家成立不过一年的公司率先实现了盈利,主要是广告收入。显然这种能从线上曝光、线下带来销售转化的体验式广告很是受品牌喜爱。然而,瓶颈也随之而来:因为客户群太高端、小众,用户拓展很难再进一步,2015年,Yhouse的会员数止步于3万人。

也正是在这一年(帮大家回忆一下),彼时热闹的团购行业开始向O2O概念升级转变,O2O的春风吹向了包括餐饮外卖、电影、酒店在内的许多细分行业。迷惘中的Yhouse也非常自然地打起了团购套餐的主意,用团餐切交易。

“但接着我们又发现,这是一个伪命题。“

2016年的时候,流量的成本就已经节节攀升至了一个足够惊人的水准,获客的成本也就越来越贵。“你把你平台上所能带动的GMV再乘以扣点,毛利率是非常低的,低到以至于没办法让一个SKU在其生命周期创造出的价值高于获客成本。”果然,2017年年初初团队算了算账,O2O 部门一年大概赔了六七千万。

一个反思是,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新中产们的吃喝玩乐的需求依然在,频次依旧高,但若只用团购套餐这种固定SKU,很难满足他的需求多样性,是否可以将同质化的团购交易套餐,变成 “优惠折扣”的会员特权去服务他们?因而,与Costco利用 “低价精选好商品”为会员创造价值感膨胀感不一样的是,Yhouse给会员提供的并非直接的商品,而是精选商品的优惠权益。

“会员制本质就是用户预付费的产品。对于任何一个平台而言,它都有三点好处。”陈阳所说的三点好处是指:

1. 用户留存的粘性极高,因为预付费,用户的的心智就倒过来了。

2. 基于留存与高粘性,平台有机会去运营出一个更高的CLV(生命周期价值)

3. 现金流变得非常好。

所不一样的是,大平台的付费业务,更像是一个用户子集的运营,从整个平台的角度,依旧是追求海量流量和海量商家的平台模式。而All in 会员的平台,更多是走产品逻辑。“明确某一个产品是要切一个什么样的用户分层,然后用所谓的增长渠道和增长策略去把它打成一个爆款,让这个商品适应一部分用户分层的人群。”

 

作者:发条橙子

来源:发条橙子

]]>
如何从0到1搭建社群? //www.f-o-p.com/109132.html Thu, 06 Dec 2018 02:01:42 +0000 //www.f-o-p.com/?p=109132

 

社群通常分成两个维度:平行社群垂直社群

这5年,我一直在钻研垂直领域的社群营销,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它的变现模式特别强。

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垂直领域的社群变现模型。

一、社群经济是未来商业的重要形态

1. 社群起源

为什么要做社群?这需要从人类的起源说起。

上万年前,在国家、城市这样的概念出现之前,人类就是以部落的方式聚集在一起生存的。

但从18世纪蒸汽机改良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整个人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近200年,人口增加了14倍,整个社会财富提升了240倍!

这意味着我们人类在短短200多年时间创造的财富让人类的发展曲线呈跃迁趋势。但却由此带来了人类精神的空虚。

在农业社会,人类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大家相互帮助;但在工业社会,人人都是工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人性被压抑。

因此,互联网应运而生,我们称之为“上帝的创造”,它让人与人重新聚合在一起,也把远古时期的部落精神又重新聚合,只是聚合的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变化是什么呢?

  • 远古时代的部落,是以地域、血缘、宗族为纽带的聚合;
  • 互联网时代,则是以价值观、兴趣为导向的聚合。

2. 部落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部落的特征有几个方面:

  1. 基于共同的兴趣、价值观和沟通方式。如果大家只是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漫无目的就不能称之为部落。
  2. 有领导。领导,是能够把大家的共同兴趣转化为一个充满激情目标的人。部落领导是整个社群的灵魂,每个社群都需要这样一个带头人。比如,小区业主群,它的目标可能是大家一起吃到更好的水果,或者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让其做得更好,大家因为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具有更高的粘性。
  3. 有追随者。追随者是跟随着领导的方向去行进的,所以说“部落有一呼百应的力量”。如果没有追随者,也就无所谓领导了。

另外三条特征来源于《乌合之众》一书,希望大家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一个群体的特征,从而将它更有效地、正向发挥在我们的社群经济里来!

  1. “群体无意识”代替了“个体有意识”。当我们是个体时,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旦进入到群体,为了合群,为了表现得更加突出,我们会和这个群体保持同频,这时就会集体出现无意识的状态。
  2. 群体智力低于个体智力。
  3. 群体容易受暗示,情感夸张。

这些特征的出现,和远古人类生活环境有关,脱离了部落,远古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大家会尽力让自己生活在群体里面。

二、社群的搭建

社群搭建有三个重要步骤:

1. 如何找到第一批超级用户

什么是超级用户?

最初,我们认为那些追随我们,同时愿意帮我们传播的人叫做超级用户。但现在,我们认为除了这些特征外,还应加上一条属性——愿意私下为你的品牌买单。

2018年,自媒体过了繁盛期,继纸媒得不到信任之后,自媒体也渐渐得不到信任。不信任的原因是觉得你去宣传这个品牌,可能只是因为你拿到了商家的好处。所以,大家会愿意听小众的KOL(Key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的建议。

越小众越垂直的KOL建议,对消费者的影响力越强,而这部分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私下很愿意自掏腰包为品牌买单。

为什么要找超级用户?

在品牌搭建过程中,传统品牌和互联网品牌存在差异。

传统品牌的信息沟通是单向的。我们通过电视媒体也好,平面媒体也好,传播面越广,接触到的人越广。所以,传统模式搭建品牌,首先要建立品牌的知名度;然后在品牌知名度的基础上,构建美誉度和忠诚度。

互联网品牌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网状结构。

品牌搭建,首先接触品牌,然后找到这批对品牌非常认可并且有忠诚度的人,再通过这波人去影响到更多的人,形成品牌的美誉度;在美誉度的基础之上再继续扩大其中的品牌知名度。

品牌搭建模式的转变,导致用户搭建模型也出现了翻转。

传统销售中,经典模型叫做销售漏斗。先要广泛搜罗用户,然后从众多用户里进行精准定位,找到并影响目标用户,从目标用户里筛选出来潜在用户,再找到普通用户,最终获得忠诚用户。

互联网营销,则要先去找到忠诚用户,通过忠诚用户去找到并影响普通用户,通过普通用户再去影响潜在用户,最终扩大并影响到我们的目标用户。

互联网营销的“二八原则”,就是20%的忠诚粉丝,带来80%的跟随消费。20%的小众用户引领潮流,剩下的80%跟随20%的潮流人群消费,盈利的主要来源就是这80%的跟随消费。所以,一定要维护好20%的核心粉丝,给予这部分用户各种内部福利,把原来用在传统广告上的费用用来维护20%的核心粉丝以获取利润最大来源。

是否需要非常精准的用户画像

引领潮流的人是在一个范围内的,所以我们不需要特别精准的用户画像,把握一个大概的趋势就可以。

以烤匠(一家餐馆名称)营销为例,营销主体的共同特征是:以女性为主导;年龄集中在18-24岁;主要以吃喝玩乐为标签。

5年前,烤匠的营销主体人群是90后,现在是95后,而下一个新开门店的营销主体就是00后了。

我们始终在围绕这部分引领潮流的群体去做营销,而不关乎他是到底是90后、95后,还是00后,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

如何抓取超级用户?

要想抓取超级用户,首先要让自己与众不同,才能轻松而快速地传播自己的理念,才能让超级用户愿意将你的产品或是创意告诉周围的亲朋好友。

平庸肯定是不行的,那非常好呢?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非常好”相当于没有特色、没有特点,而想要脱颖而出,首先要做的是与众不同,创意、产品和别人不同,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工作中,大家经常进入一个误区:认为练好内功、把自己做得特别好,就可以把生意做好;产品做得特别好,就可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赛斯·高汀的著作《紫牛》一书,就是在讲要使被推广的创意引人注目。取“紫牛”作为标题,就是在做“与众不同”的范例。

因为平常的奶牛是黑白色的,即使你说它是头很好的奶牛,也是黑白色的,你看到它会视觉疲劳,但如果一头紫色的奶牛出现,就会眼前一亮,觉得与众不同,还会想着告诉别人:“我今天看到了一头紫牛!”

如何筛选超级用户?

做到了“与众不同”,接下来就是如何筛选超级用户,才能运用超级用户并发挥超级用户的优点?

① 所确定的目标客户群彼此之间的紧密度。如果他们只是愿意帮你传播,而互相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松散,没有产生大的信任,背书之间的沟通不够紧密,那传播出去的信息是无效的。

② 他们是否经常沟通。如果不会经常沟通,则可能是粘度不高。

③ 他们是否互相信任。如果帮你传播信息的超级用户,他本身就是一个信任背书不强的人,他的跟随者对产品的信任度也就没有那么高。

④ 最有可能帮你传播创意的人的声誉情况作为帮你传播的关键节点,如果这个人声誉很差,很可能顺带拉低了你的产品档次。所以,筛选出“超级用户”后,最后又回到自己身上,我们自己如何保持创意持久?是否能够一直引领时尚?这就关系到超级用户是否愿意不断地传播你的产品和创意。

⑤ 要引爆品牌,多少人合适?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的“150定律”,认为150人是人类群体最佳链接的人数。(“150定律”,是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则是150人。)

那当你想去创造一个品牌时,需要多少粉丝数呢?

凯文·凯利提出过一个“1000个铁杆粉丝”观点,根据餐饮行业的经验,粉丝数大概在1000以上,2000-3000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数量。

成都,一家的网红餐饮店,维护2000-3000左右的粉丝就能保持5年的生意不发愁。

但这2000多人并非你加为微信好友,就成为了你的粉丝,而是需要有真实的交流或较为深入的沟通,比如知道他们的职业发展、家庭情况等,要和他们相互之间有比较紧密的链接。

所以,如果想要搭建一个社群,想要去产生裂变,想要品牌更上一个台阶,1000个粉丝,就可以让品牌有一个质量不错的初期呈现

⑥ 如何找到第一批超级用户:以爱达乐网红脏脏包为例。

在准备上这个产品时,首先要招募一小批用户内测,于是策划了一个“爱达乐网红脏脏包粉丝品鉴会”。

第一步,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招募文案”。

听了这4句话,基本上大家都很想来试一试,因为感觉如果我不去尝试一下,我可能已经跟流行趋势脱轨了。

第二步,发邀请函,拉群预热。

制作一对一邀请函,体现尊贵感和仪式感。拉群预热,在群里播报活动预告、关注参会人行程,让粉丝觉得公司很重视这次活动,保证粉丝到达率。

第三步,3张高颜值照片记录现场。

现场活动的高颜值照片非常重要,因此前期我们就规划好拍什么样的照片。要求在每个重点环节或细节,如制作过程、粉丝制作过程、粉丝成果展示、粉丝互动、产品展示、活动氛围等,至少要有3张拿得出手的照片。

我们希望粉丝发出的朋友圈至少要有三个小主题。因为大家都爱发“九宫格”,所以至少要让粉丝能凑够9张图。如果9张图都凑不够,这个活动让人家拿什么去炫耀,还怎么在朋友圈去为这个活动赋能呢?

第四步,粉丝发朋友圈反馈。

粉丝反馈很重要,活动结束后,她们会在朋友圈表达一些活动的感触,同时为了加强认知,我们还会把这些粉丝反馈发到群里去。

“部落特征”里有这样一点:“群体容易受暗示”。

什么意思呢?就是有的人可能没有发朋友圈,但当她看到别人发了,会感觉自己也有必要发一个。尤其是在看到别人发的朋友圈感触非常好时,她心里也会产生“这场活动感触特别好”的感觉。

大家其实都生活在一个自己虚拟的世界里面,活动现场的状况怎么样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我有没有留下一个非常美好的体验,这场活动的感觉是不是好的,事后的回应特别重要。

第五步,活动伴手礼后续反馈。

活动之后,我们还送了伴手礼,通过参与活动的宝宝传播。当时推出了一个“爱达乐宝宝”的集群,针对00后和10后的营销,因为我们要不断地针对下一代去进行营销。相应地,我们还做了很多关于宝宝美美地去吃脏脏包的过程。

⑦ 举办高质量粉丝活动的关键。

爱达乐网红脏脏包粉丝品鉴会的流程基本上是所有做粉丝活动通用的流程,但在这个里面有几个关键点决定了这场粉丝活动是否能高质量地去激发社群产生裂变。

第一点:有吸引力的创意。

如果活动的发起,只是简单地告诉大家这是一个面包的DIY活动,同质化太高,到处都有,为什么人家要来参加你的活动?

这时就要去迎合市场上的热点,案例里“脏脏包”就是市场上热度非常高的产品,所以大家愿意参加。

第二点:召集人的信任背书。

案例里并没大范围找多少个KOL(Key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去转发,而是仅两个关键人物做了活动邀约。只要这两个关键人物的强信任背书,就足以发酵引起后续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第三点:同频共振。

“共振”是打造圈层时非常核心的点。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处在一个高质量圈层里,所以每次做活动时,渲染参与社群活动人员的质量就特别重要。

对脏脏包活动的第一批参与人,我们对每人都做了专门介绍。

比如,成都最美老板娘、成都的运营圈子计划发起人小马鱼、锋味地图制片人等,这些人在圈层里知名度都很高。大家会觉得我不仅参与了活动,更是认识了一批这样有品质的圈层达人。

在邀约圈层时,我会做一个垂直圈层邀约,也就是说除了我跟大家链接之外,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是同一圈层的人、大家可以互相链接互相产生价值,这样就会觉得这个活动是比较有价值的。

第四点:仪式感。

活动准备时,会特别重视邀请函、横幅、手持卡等的设计与制造,而且要求照片能够快速出炉(5分钟一波的频率),让参会粉丝有一种尊贵感。

第五点:15—20人的活动的规模。

罗宾·邓巴的社会学研究发现,15—20个人左右的群体是建立情感链接最佳的群体。人数众多的活动可能现场气氛很热烈,但结束后没有链接,后续效果不够好。

15—20人的线下活动,大家互相之间能有介绍、有认识,情感上产生链接,对接下来的发展会特别有好处。

第六点:150人引发小流行

想要引发小规模流行,最佳人数大概是150个人,但这150个人是需要大家互相之间有紧密的链接的。可以通过分批次做小规模的线下活动,从而使150人产生链接。

比如,我们之前做过一个日料品牌——池田屋。当时,这个品牌的营业额在不断下滑,我们就策划了“寻找300个日料深度中毒者”的活动。

通过5场20人左右的粉丝活动,链接了大概100-150个在美食圈层里的核心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美食达人、美食媒体。

经过这150个人的发酵,这个日料品牌的流行度就起来了,三家门店的整个业绩都提升了20%左右。所以,大概150人就可以把一个品牌重新做活,把一个比较疲萎的品牌给挽救起来

2. 社群新人如何源源不断涌入?

如果大家把找超级用户这步做好了,裂变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后面要做的事,就是顺水推舟了。

还是以“脏脏包”的活动为例。

在做完第一场活动之后,我们接下来又做了几场活动的复制,复制到了几个比较大的分公司。

接下来,又做了很多赞助活动,比如赞助的一个“致敬生命中那些美好”的读书会活动,脏脏包的展台是现场最热烈的一个,而我们也随着这个活动的开展把脏脏包的概念传播了出去。

同时,还做了公众号的宣传,门店的重点推荐,这个活动在不断地持续发酵,引发裂变。

3. 社群如何创造独特的文化,从而提高成员的忠诚度与参与度?

要想做成功一个活动,需要建立一种文化的认同感。

如果仅仅考虑功能和商业,只能一时流行,只有深入到社会文化,才能真正扎根到商业的本质。

① 搭建文化的四要素(任何一个部落一个社群,要搭建文化都需要四要素):

  • 符号:任何一个部落、一个社群要形成辨识度,都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符号。
  • 语言体系:一个群体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
  • 价值观:社群里的人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
  • 行为范式:社群会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行为,类似于“江湖规矩”。比如,双11来了,我们全民狂欢要剁手,如果不买点什么,我们就会觉得和社会脱节了。通过引导,双11活动把一个购物行为变成了一个全民的文化。

② 烤匠搭建文化案例呈现:

我们为烤匠品牌创建了形象代言人匠匠猫,还就此衍生并制作了匠匠周边、匠匠星座壁纸、匠匠猫表情和匠匠四格漫画。

为了针对00后进行营销,还推出了线上AI匠,为未来的消费者去做升级。

  • 组织一系列的线下活动:比如,举办的3周年粉丝嘉年华。通过发布推文,宣传场地布置、限量3周年伴手礼设计,吸引粉丝报名;筛选粉丝和高价值客户,发送专人邀请函;线下活动聚会,朋友圈自助晒照。从三周年开始,烤匠开始拥有了第一批“忠粉”,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承担了烤匠线下社群宣传的代言人。
  • 推出服务特权卡:让烤匠的忠粉拥有服务特权,也让更多顾客重视到自己的会员等级和权益,加之圣诞节限量储值卡的推出,形成了烤匠初步的卡文化。

三、社群变现关键点

  1. 产品关

想要变现,产品过关是基础,但在过关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和别家有差异化。如果只是聚焦在把好产品做好,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做到 “让产品成为营销的结果”,而不是营销成为产品的结果。所以,你的产品首先是要迎合并触碰到消费者最感兴趣的点。比如,我们喜欢脏脏包,是因为它具有传播话题。

其次,是产品或品牌的优质度。

比如,我们选择爱达乐来推出“脏脏包”这一网红产品,就是因为爱达乐具有22年的行业背景,对产品高标准要求,有自己的产品基地,所以,最终呈现的脏脏包品质是非常高的。

产品是最好的营销,所以,在营销一个品牌的时候,首先需要选择品牌,过滤掉那些不好的品牌。

2. 策划关

好产品很多,但只有10%的产品能脱颖而出,大部分是和产品的营销方式有关。

那如何去做营销策划?

首先,要用心地观察,寻找热点。比如,选择脏脏包,就是因为观察到它在ins和一线城市都很火,成都却没有,而且一个成都的美食达人在朋友圈强烈表达想吃脏脏包的愿望。

紧接着,需要快速执行、不断迭代。当捕捉到脏脏包的热点后,我们迅速和爱达乐营销团队沟通,花费三天时间组织了第一场活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快速迭代,迅速跟进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执行关

  1. 活动策划的执行:活动开展前,要制作严谨、细致的策划方案。比如,在爱达乐脏脏包活动策划方案中,我们制定了非常明确的执行标准和非常详细的执行流程。我们精确分工到每个小组,执行时间精确到分钟,确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执行者。
  2. 运营团队的执行:活动开展过程中,运营团队要各司其职,做好每一个细节。
  3. 数据检验的执行:执行方案之后必须要有数据的呈现。执行如果没有带来流量,带来成效,就是无用功。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营业额数据、环比数据、门店与门店之间的数据对比,包括提升点、客户来源等的分析。通过数据去看活动策划、执行是否有问题,并且将它形成一个闭环,以期在营销数据上实现变现。

社群电商是未来商业的重要形态。要想社群变现就一定要形成闭环,从产品的选择到策划再到执行,以及整个过程,一定要有数据的呈现

 

作者:徐露,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徐露

]]>
从0到1,如何做一个能卖货的产品社群? //www.f-o-p.com/107860.html Mon, 26 Nov 2018 10:07:16 +0000 //www.f-o-p.com/?p=107860

 

当我活着时,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

——惠特曼

为了能够卖出产品,天天泡在网上研究引流方法,想把用户引到微信上然后再成交,坚持了大半个月却一单未出!是不是很尴尬?

这其中可能是因为平台限制流量导入微信,可能是产品和服务同质化日趋严重,又可能是你的引流技术不过关。

但不管怎么样,请别灰心,因为这篇文章会告诉你,不用那些引流方法,也能从0到1做一个可以卖货的产品型社群

从0到1,意味着你可以没有渠道,可以没有媒介资源,甚至手里都没有产品,也能帮你成交卖货。

我要强调一下精益创业的理念,产品没有完全可以用淘客先代替,等一套流程掌握并且熟练运用,再去代理产品或找工厂做也来得及。这是最小可行性模型,如果你是新人小白,用这样的办法特别适合。

所以这篇是在0基础上,用最简化可行的流程来做一个可卖货的产品型社群。

一、产品

我们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产品能够用社群来卖货?

A先生家里经营了一块苹果园,想通过社群把苹果销售出去,但是他发现把人拉到群里之后,群里活跃度很低,人也不断地陆续退出。

问题是在群里我们要讨论什么?苹果很难引起后续的持续讨论,属于延伸性比较差的品类。仔细想想,我们很少会讨论苹果怎么种,怎么吃。用苹果组建社群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若想在社群里卖货,必须是具有深度链接的产品,得能引起持续讨论交流。

比如渔具。我们可以在群里交流钓鱼经验,分享成果,渔具的选择,社群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活跃度,足够接下来的复购和裂变动作。

解决完最基础的产品问题,就开始定制一整套完整的社群运营计划。通过定位内容及方向,做好持续内容输出,并通过营销手段获取回报。

二、定位

定位分两步。

第一步定位自己。

不讲市场细分和占领脑海,这些究极复杂不适合。我们要做的是选定一个与产品相符的专业领域,然后输入大量相关内容,这是为了获得影响力。要知道在微信,卖的是人设,不是产品,否则为什么不直接去淘宝来得省心呢?

比如我卖渔具,可以定位成钓鱼发烧友;卖狗粮,就定位成狗粮专家,要做的事情不过是输入大量的专业内容,让自己成为他人眼里的专家!

第二步定位群。

一个群的定位通常来自于以下三点

群名称

是什么

我能得到什么

比如BetterMe大本营的定位是一群人相互督促交流来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并以此指导自己更好去生活工作。

三、种子用户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种子用户不是初始用户。初始用户是你的第一批用户,强调顺序先后。种子用户则是能够给你提供优化改进,强调精准。

小米MIUI负责人黎万强在开发初期天天泡手机论坛找资深用户,几个人注册了上百个账户,天天再耍手机论坛灌水发广告,精心挑选了100位超级用户参与MIUI的反馈。

为什么将目光瞄了对技术革新最敏感的手机发烧友人群呢?

罗杰斯在《改革的扩散》一书中把这类用户定义成「因好奇心而最先购买新产品的创新型用户」,这类用户比起普通用户更懂产品,也能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我们寻找种子用户的原理也是一样,但方法要简单得多:混进所属行业群,发表自己的观点,让群友被动地充当种子用户,如果他们认可了你,那么你的定位就证明成功,还能给你引流。

比如定位成狗粮专家,先打入养狗的宠物群,打入后一旦遇到有人请教宠物吃什么好的问题,我就出来很专业地提供建议,群友对我产生了认同感,狗粮自然就打开渠道,慢慢滚动发展起来。

四、完成购买

通常来说,消费者面对一个产品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

看到产品

勾起欲望

打消顾虑

买下产品

如果前面的定位和种子用户做得好,只剩下如何让用户买下产品这个难题。对于产品型社群来说,最优解是利用低价引流款来做到初购,进一步获取信任。

比如「小崽子剧场」建群免费发自己的表情包,从表情包切入刺绣贴、茶咖啡杯、定制版指甲油。

我们则可以这么做,选3-5款互补商品(互补商品相关性强,用户大概率会补充购买)其中一款设置为引流款,可以不盈利甚至小亏损,目的就是将购买完的人群拉入到群里,在群里固定输出内容,时不时地曝光自己的产品。然后每周在固定时段派送福利——赠品|优惠券|满减送等。通过营造出热购氛围,会让持币观看的用户受到影响进而促成感性购买。

在这里引入一个「路径依赖」理论,在营销学中可以这么理解:当用户为你付过费,再让他们付费就显得容易得多。只要你的产品不差,做好运营,复购就会容易得多。

说完理论再说套路:凡是购买过利润款的用户,就都赠送虚拟会员卡一张,每月给xx张会员优惠券,优惠券用不完可转送给好友;每月提供免费诊断咨询4次等等。

五、总结

以上是最简化可行的产品型社群的模式,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为最后的购买环节做铺垫。

 

作者:俞木木,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俞木木

]]>
拆解大号:不裂变,如何靠社群电商月销千万? //www.f-o-p.com/103964.html Fri, 26 Oct 2018 08:06:32 +0000 //www.f-o-p.com/?p=103964
  

今天要拆解的这个大号,无论是定位还是发家的原因,都有些特别。

首先定位选择了“中产女性”群体,接着是反行其道做内容,别人是把内容做起来才有的社群,而它,却是通过社群,驱动并支撑起了内容以及电商知识付费等各模块。
它,就是目前已经拥有 200W+ 粉丝、300W+ 图书购买者、25W+ 电台用户、58 个覆盖全国城市女性社群……的女性情感大号「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不靠裂变、不做分销,如何用社群做电商达到月销千万,看下去,你就知道了……
拆 解 大 号

01「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这一路走来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下面简称「灵魂」)的名称,来源于一本百万级畅销书;

作者兼公号创始人李筱懿,在经历过将近12 年传统媒体广告运营的工作积累,于 2014 年“微转型”成为作者,出版《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一举成名化身畅销书作者;

借着“畅销书作者”(IP)的东风,以及早期由读者组建起来的社群资源,李筱懿找上之前在《安徽商报》搭档多年的陶妍妍,联手进军公众号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在建号后不久,2014 年的 7、8 月,凭借初期靠读者积攒起来,仅有的 1-2W 粉丝,写出阅读量破百万的爆文,同时享受着当时微信的内容红利,增粉 50W+,成为情感类女性大号,也因此进入了大多数投资者的视线;

在一年后的 2015 年 10 月,公号「灵魂」顺利获得首轮融资 300 万,投资方为吴晓波发起成立的“狮享家新媒体投资基金”(投资过「十点读书」等大号),被市场估值 3000 万;

2016 年年底开始发力内容电商,并于同年 11 月,获得由“头头是道”领投、羚羊早安跟投的 1500 万元融资;

2017 年 10 月,获得“真成基金”(投过罗辑思维/得到二更、有车以后等大号)青睐,再次融资 3000 万元,此时的公号「灵魂」,已被市场估值达 3 亿元,两年间身价翻了十倍。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在今年 1 月的“2018 年新榜大会”上,李筱懿优雅走上舞台,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创作者与创业者之间“穿行”的经历,她坦言,「灵魂」因为融资成为一个正式的公司,并晋升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她悲喜交集。

原来早在成立公号「灵魂」初期,她们就已经取得了相对非常正向的营收了,资金压力并不大的情况下,融资对于「灵魂」来说,并非像外界所认为的“借力成长”,更多的其实是“开拓思路”;

例如早期「灵魂」的定位仅是模糊的“女性成长号”,围绕女性用户做内容,但李筱懿觉得还不够精准,当时的意向投资人吴晓波,一句话点醒了她:“中国的中产阶层需要一个新的媒介载体,来传播自己的价值观。”

李筱懿直言,“我们因此一下子找到了一个方向,要做‘中产女性的新媒体’”……融资成为团队发展的一个方向性的指引,「灵魂」团队企图在融资合作中,找到更多以及看到更远的商业方向。

02 身份转变:从知名畅销书作家自媒体创业

「灵魂」的两位主创,李筱懿和陶妍妍,都是从传统纸媒人出身,从执笔创作,到亲身创业,两者看似天南地北,李筱懿却坦言,“创作和创业一样,都是找到那条走得通的道路。”

“微转型”成作家:用做产品的方法写书

李筱懿的本职工作并非作家,从 21 岁开始独立起,她做过咨询公司的总经理秘书、人力资源总监、报社财经记者……后来辗转来到《安徽商报》,做了 12 年的广告部主任,几乎都和“作家”这个身份擦肩。

到了 2014 年,机缘巧合之下,她决定写书,这次“微转型”并没有难倒李筱懿,因为她在“创作”上,找到了那条“走得通的道路”:

“当时做《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这本书的时候,我告诉我的编辑,你不要用作者要求我,而应该是用做产品的方法来做;

为了写这本书,我研究了畅销排行榜中前 30 名的书,分析它们的主题,写作风格前后改了 14 遍。”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后来图书出版,仿佛在女性图书市场这块平地上炸起了颗雷,就连李筱懿本人也说,“我知道它会畅销,但没想到会这么畅销。”

该书获得 2014 年中图书畅销榜冠军,2015 年 4 月新书榜冠军,截止目前,这本书销量超过 120 万册,辐射粉丝 170 多万……

李筱懿也因此登上“中国作家榜”、获得“文学贡献奖”、“青年先锋”等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荣誉。

从创作到创业:“其实两者逻辑一脉相承”

长达 12 年的市场工作经验,让李筱懿敏锐地发现市场上的一些变动:

“后来发现,所有‘不务正业的报纸都活得特别好,所有在单一驱动下的媒体大多过得比较艰难。”

当时恰逢公众号刚出现,李筱懿找到当时搭档多年的陶妍妍,决定“搏一把”出来创业,两人延续过去的分工,各自组建起「灵魂」的产品和内容团队。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畅销的实现,进一步验证了李筱懿的观察:“写作不是要让自己爽,而是要让读者爽。”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于是在创业上,她再次找到了那条“走得通的道路”:用做畅销书的逻辑做公众号。

李筱懿:“做公众号和做畅销书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所谓的“脉”,其实也就是常说的精准抓住用户的痛点和痒点,怎么抓?最直接的方法是“效仿”,也就是通过“已经发生的”所带来的结果进行复盘总结,最终“为自己所用”;

例如之前写书,李筱懿会采取对畅销排行榜前 30 的书进行研究分析,后来为了做好公众号,李筱懿说,“在早期,我会记录每一分钟的阅读量变化,找到什么时间点发效果最好。”

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直观的数据(阅读量)反应,去推断发文效果最好的时间点,对应的,也可以通过观测不同的选题、内容、形式等对应的数据,去寻找对应的“最适合”的方法。

方法不难,但是很少人真正去做,并且做到。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4 年间,「灵魂」成长为一个估值 3 亿的大号,订阅号用户达 200W,图书购买用户有 300W 人,电台用户将近 25W,城市女性社群 58 个……

今年年初,站上新榜大会的李筱懿感慨道:

最近得知之前所属的报业集团,对一家 400 人的报社做了 250 人的裁员,自己很庆幸能够比较早地来到新媒体的赛道上。

03  社群运营

社群,是「灵魂」的基石,同时也是核心。

读书会积累种子用户

初期社群的建立,得益于两大创始人同时拥有的独特身份——畅销书作家。

“因为出书的缘故,我会不停地在全国各地进行签售会,召集线下社群聚会也就成为顺便的事儿。”

在这个过程中,书链接起了作者和读者,同时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

“因为读者至少要花 2.5 小时去进行阅读内容,阅读故事的同时会对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式的思考,但是更多时候是接受,这是最深度的沟通和交流。”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这道“屏障”过滤筛选出一批拥有极高相似特性的粉丝,这意味着,这批人的需求更集中、更容易抓:

“我们 88% 的用户都是女性,年龄大都在 25-40 岁,生活在都市之中,文化水平不错,消费能力较强,但同时人生也面临生活、工作、情感等多方面的困扰。”

而社群的形式,仿佛“屏障”后的一张“网”,将这批人更好地聚集了起来,于是读者群成了后来社群“香蜜会”的雏形,其中的成员也成了「灵魂」的种子用户。

社群的“核”

「灵魂」的社群称为“香蜜会”,粉丝称为“香蜜”,寓意“‘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的闺蜜”: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表面上看,聚集起社群的“核”,是李筱懿和陶妍妍各自树立起来的“畅销书作者”IP,其实更本质地来说,应该是她们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同时也是“香蜜会”的核心宗旨:女性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试想,还有比在精神上占领个人心智更强悍的影响力嘛?这个“核”仿佛一块带有强劲吸力的磁铁,吸引着更多人加入。

社群运营

社群建立之后,「灵魂」团队通过一套运营机制,让全国 5 个片区 41 个城市的 2W 香蜜,达到高度自治和自运转:

每个群推选出班长,通过组织各种话题和活动刺激成员参与,从而提高社群价值和活跃度;

同时会针对班长进行评选,激发班长运营社群的积极性,因此虽然目前公司专职负责社群的,不超过 5 人,但其实相当于是几十个对「灵魂」高度认同的兼职在做这件事。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社群的主题,除了阅读,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健身、美食、美妆、形体礼仪……

其最终目的在于,将「灵魂」的影响力,逐点逐滴地渗透到粉丝生活的各个具体的层面,同时也为后期其他方面的发展做了布局。

“社群的作用不是即时地发挥商业价值,而是能够在想有商业爆发的时候,预先打好基础。”

例如,可以通过社群主题或活动,培养起一部分人对于某类产品的需求,后期在电商这块进行补给等等,从而实现变现,当然,这只是很浅的一个方面,更深的主要体现在商业合作上。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对于女人,房子靠谱还是男人靠谱》中,「灵魂」团队得到数据,在社群中,有 35% 女性有自己的独立房产,25% 女性拥有和别人联合署名的房产……这意味着,这个群体实际的消费力和销售力远比想象中的要高。

事实证明,这 300W 读书用户在后期对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反哺。

「灵魂」团队通过“香蜜游/秘游”这个项目,让 KOL(关键意见领袖)与用户产生非常深度的沟通,本质上是一次更精准的过滤筛选: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一个能够愿意花 8-10 天陪我们出去玩的人,她们一定不是普通用户,而是超级用户

这群超级用户可以给社群带来的,除了表面上看到的可获取的超级故事源;另一方面,由于她们大多是女企业家,通过这种形式的深度沟通,可以相互促进合作,对应嫁接更多女性项目的开展,形成良性循环。

04 内容运营

目前「灵魂」旗下分布有,两个服务号「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生活馆」和「灵魂有香气的女子香蜜会」,它们各司其职,分别承接电商与社群的功能实现;

另外有一个订阅号「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没有大做矩阵,因为李筱懿认为,“做矩阵作用不大”,她更重视将功能/分工划分得更细致和精准。

PS:“做矩阵作用不大”这句话是李筱懿在 2018 年新榜大会上提出的,不过近期观察到团队似乎做了个新号「姐姐在上」,主讲两性关系和主推情趣类商品,看似有点“打脸”做了矩阵号,但个人对于出现这个号的理解,作用应该是为了区分开普通与特殊商品(情趣商品也算是种大品类啦),从而在电商这块进行更好的管理,也算是功能上的细分。

内容更新情况

目前订阅号的文章推送,更新频率保持日更,推送时间一般集中在下午的 16:00 左右;

除了推送内容,订阅号具备的其他功能划分,在菜单栏上体现得也相对明显,分别包含【筱懿新书】、【双 11】(近期更新)、【加入社群】,对应提供以下三大功能模块的入口:内容、电商、社群。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主菜单栏【筱懿新书】,主要提供的是“内容”,包含订阅号往期历史文章以及图书的出售渠道,后者会链接到当当的图书购买平台;

中间的主菜单栏【双 11】(原“进店逛逛”),由于近期时间节点的原因做了更新,主要提供“电商”的入口,选择的是有赞的平台,店铺的名称是「香气优选」;

最右侧的主菜单栏【加入社群】,除了提供社群「香蜜会」的入口,同时包含课程平台「香蜜学院」的链接(使用小鹅通平台承接)。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在文章内容方面,主要分三个大栏目【筱懿原创】、【问妍妍】、【名人故事】,主推两大 IP 的原创内容,还有一些明星、名人的故事等,这部分主要是用来表达作者对一些事物的观点,传达公号价值观的一个主体;

另外还有一些不固定,并且带有一定“目的性”的小栏目,如充当内容电商的土壤【狂种草】、连接“香蜜游”项目的【看世界】、主讲两性关系同时兼顾引流到新号「姐姐在上」的【影视圈】或【啪】、上新课程的【香蜜学院】……

内容特点

在内容创作方面,「灵魂」一直坚持在做的,是传达她们一开始就提出并强调的价值观:“女人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句话也成为「灵魂」几乎每篇文章(除了内容电商的文章)的统一摘要。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为什么要强调价值观呢,这点需要看回「灵魂」的粉丝特点,还记得前面提到的「灵魂」的用户画像嘛?其中有一点是,“年龄大都在 25-40 岁”……

这意味着「灵魂」的大部分读者群体,她们大多都是经过一定阅历的,具有的特征就是,“不情绪化”。

“每个年龄段的用户有各自的特点,这个相对中产的女性她们肯定活到后来价值观不会那么尖锐,行为方式也不会很过激,单纯利用情绪打动对待这个群体,实际上是不那么得当的一种方式。”

这群人更理性、更独立、更愿意思考,有一个很突出的表现是:「灵魂」上,很少有人会为一篇文章或留言点赞(不附和),但是留言的数量却不少(重表达);

她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她们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而非别人用情绪煽动起来,所形成的观点;因此对应的,「灵魂」的粉丝粘度会更高,就像你不会轻易放弃一个和你三观很合拍的好朋友一样。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回顾「灵魂」近期的爆款热文的选题,几乎都是和那句价值观“女人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搭边,女性成长的体现是什么?简单地来说其实也就是,变得更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那么类似“女王”、“离婚”不等于重创、“单亲妈妈”也可以很勇敢等等,自然也就成为了爆款选题的关键要素;当然,另外还可以搭上一些明星热点,也能够成为吸引眼球的要点。

从「灵魂」做内容这块,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就是要尝试去“深入了解你的粉丝/用户”,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使用“反推/代入”,不失为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电台内容

另外「灵魂」也会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做电台,名称为「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FM」,粉丝量约 30W+,定位情感、职场: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相关专辑订阅量,最高的一个「灵魂美文」拥有 1.4 亿的订阅量,主要内容是对应公号的头条文章,相当于是一个语音版的订阅号。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另外也会在做一些语音版的课程,主攻职场女性,价格上也做了一定的梯度设置,读者可以从相对低价(9.9 喜点)的《教你职场高情商》入门,再进阶到相对高价(198 喜点)的《职场要赢得漂亮》,订阅人数也是蛮可观的。

05 变现方式

李筱懿在一次分享上提到,团队在刚开始做起来的时候,也面临着一个“要不要赚快钱(广告)”的问题,后来团队得出的结论是:挣钱不用做的那么快,但是布局要快。

目前「灵魂」的两大主要方式,分别为电商,还有课程。

电商

2016 年 11 月,「灵魂」团队开始进军电商,初期命名为“香气铺子”(现更名为“香气优选”),关于内容电商这块的定位:

在创始人李筱懿看来,“香气铺子”既不走超市百货路线,也不走非标的爆品路线,而是聚焦精品。

陶妍妍:电商不应该是一个目的,而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东西,读者喜欢你,希望和你用一样的东西,这时候电商就是一个自然的延伸了。电商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我们是文字链接情感,直接谈购买情感上会有隔膜,所以会谨慎尝试。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品类上分别包含【美妆】、【良食】、【好物】、【日用】、【好读】,分别对应美妆、美食、服饰、日用品、图书文具等产品。

关于内容电商的运营方面,无非离不开三大点:选品+渠道+内容。

【选品】上,「灵魂」团队坚持的要求是“最合适+高性价比”;

“最合适”为了能够最大化地满足需求,“高性价比”一般意味着质量差不到哪里去,目的也是为了树立口碑;

同时出于运营者的角度出发,可以尽量选择易耗品,也是一个相对重要的点,它能够带来尽量高的“复购率”,实现变现,正如以上所提到的品类。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渠道】上,社群为电商贡献了很大的一份力,有部分香蜜可以选择担任志愿者或合伙人。

志愿者:“我们社群里有一群人叫‘香蜜生活家’,她们专门负责写产品的试用报告,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款产品是否适合推荐给用户。”

合伙人:“大家一起来做市场,把很多用户变成电商产品的顾客和供应商,拓宽了销售品类。”

社群成了内容电商的一块肥沃的土壤。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内容】上,一般会通过一些明星的事例去引出商品,最后给出购买的链接;另外在「灵魂」专门开辟了一个栏目叫【狂种草】,目的也是为了与其他内容区分开,让用户各取所需,防止被打扰。

内容电商之所以取得快速的增长,李筱懿总结道,这与社群的粘性以及价值观的影响远远分不开。

“一位前辈曾经说过,‘一个内容非常深厚的电商所带来的转化,是普通自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可能是十倍左右’;

那么一个有价值观的、有中正的内容的这样一个平台所带来的价值,也是具有爆发性的。”

社群的成员因为对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而聚集起来,社群管理者在提供内容、产品的过程从用户出发,两者相互促进,取得优异的成绩自然毫无意外;

而这也是「灵魂」在去年年底就已经做到月流水突破千万的原因所在

课程

课程主要使用的平台是小鹅通,课程类目主要包含【女性成长】和【职场提升】:

新媒体运营,坤龙团队,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公众号

定价上多为 99 元,但同时设置有 29.9、79、198 等不同价格阶梯对应的课程,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更多不同的选择;内容上多围绕粉丝关心的话题做课程。

“挣钱不用做的那么快,但是布局要快”,「灵魂」以社群起家,在初期就已经为自己未来的布局做好了各种准备;

包括团队的合理构建(保证内容与产品专业化)、用户习惯的观察与收集,甚至养成、社群运营机制的建立……有了这种种行为的铺路,才让后期电商、课程等各方面的发力变得更加强劲有力。

06  最后说两句

从畅销书作者到自媒体创业,「灵魂」的诞生和成长,离不开两大关键点:社群+价值观

一开始畅销书面世,书中的价值观“女性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吸引了一众粉丝,形成读书会;

恰逢当时李筱懿面对市场的变动企图转型,借着早期积攒下来的读书会粉丝资源,以社群为切入点,乘上内容的东风,一举进军自媒体,最终获得成功;

读书会成了早期社群的雏形,后期以社群为基础,采取多轮驱动,包含社群运营、内容电商、知识付费……各个模块相互推动着其他任意一方进行。

「灵魂」的社群粘度之高,与它初期读书会的属性有关,但是究其本质,无非就是社群的运营者,一直在围绕着某个观点去提供内容和产品;

相当于通过精神层面的内容去吸粉,而非普遍常见的物质奖励等等,这是一件很高级但又很难做到的事情;

假如很幸运你有写书、写内容的才能,我推荐你可以尝试效仿「灵魂」的做法,毕竟这是一个经过市场检验的模式;

而假如你没那么幸运,我建议你还是应该把社群重视起来,并且尽你所能地用各种方法去挖掘这部分群体的需求,再给予满足。

以上就是我通过拆解「灵魂」,挖掘到的能够对你带来一定作用的建议,希望能为你带来一些帮助。

 

作者:坤龙团队,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坤龙团队

]]>
精细化运营,如何驱动用户转化? //www.f-o-p.com/102509.html Wed, 17 Oct 2018 02:24:58 +0000 //www.f-o-p.com/?p=102509 用户转化

 

从现在开始,你要将流量思维转换成超级用户思维,将大把大把的用户数据转变成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对待,个性化、精细化的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高效的驱动用户转化和活跃。

在大多数的企业里,产品的完善度远远没有达到可以需要很多运营人员来运营的程度,如果产品做的够完善,运营人员的KPI也不至于那么难完成,用户量的增长效率也能达到最高,但是鉴于很多团队的能力,让产品达到产品型驱动的状态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就有了大量的运营岗位,运营工作也就进入了争流量,抢流量的竞争洼地。

慢慢的,流量变得越来越贵,引流变得越来越难,当投入产出不再乐观的时候,很多企业就开始思考,流量的本质是什么?

流量的本质,就是用户。每一次访问,每一次下载的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所有的运营工作中,用户运营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所做的活动、公众号微信群其实都在为用户而工作。我甚至想亲自给“用户运营”封一个奖项:“2018年度最受欢迎的运营工种奖”。

一、用户,一切为了用户

随着拼多多、小蓝杯咖啡等成功靠用户而营销火爆的模式起来之后,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同的公式就诞生了: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用户价值*两倍的用户体验

当我们集中所有的精力为了用户体验而运作,用户价值才能够被满足。我们需要让每一步决策,都考虑到用户得到什么价值,每一个流程,都考虑到用户的体验和感受。这就需要用精细化运营思维,不再为了流量,而是打造超级用户,直击用户体验。

举个栗子:有道云笔记在推出协作版产品的时候,首先拉来公司内部50个员工每天高强度使用,不断的提需求和反馈,进行了迭代之后,又邀请了近百位意见领袖和旧版本的核心用户进行体验,随后,有道云团队及案例了一个审核流程严格的内测邀请页面,一天之内收到了14000多个参与测试的请求,这批种子用户成为了有道云协作的义务推广员。用户体验和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很多品牌刷屏的运营活动和玩法,然后自己就copy活动外形,殊不知,他们在背后做了大量的用户的工作,内功已经十分扎实,才能够一个活动发出来形成爆红。

二、用户运营的底层方法论

用户运营有两个最核心的目的:拉新和促活。

满足用户需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用户为我们做免费的口碑传播,在用户身上挖掘出更多的价值。今天不讲那些基础的执行细节,相信大部分的同学都已经熟悉了,今天讲为达到核心目标而需要的最关键的底层逻辑,当你搞懂了最关键的底层逻辑,上面的道和形式就能够信手拈来。

1、拉新

有三个核心问题,弄清楚之后,你就明白了如何去将新用户拉到自己的产品或平台上。

第一:用户是谁,需求是什么?

你的用户是谁,核心用户是哪一类人?你的产品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再问的深入一点的,这个需求是否是用户真正需要被满足的需求?还是我们为了研发产品而臆想出来的需求?

第二:用户在哪?

知道用户在哪,是为了找到合适的推广渠道,核心目标用户经常出没的地方,就是你要去做拉新的地方,当然,这一定是那部分高质量的用户所在的地方。现在普遍的渠道公众号、头条、抖音、微博。基于业务和行业不同,还有的核心用户所在的渠道是论坛、豆瓣、知乎等,所以要根据你的核心用户的属性和用户需求寻找渠道。

第三:用户喜欢看什么?

用户喜欢看的内容,就是我们制作出来宣传推广的内容。用户喜欢看的内容一定是基于用户的需求而制作,用户因什么痛点而激发了什么样的需求,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解决他的痛点,制作出内容,这个内容可能是一个文章、一次活动、一个社群、一次训练营等等,放开思维,千万不要局限于“内容=文章”的框架里。

当然,在弄清楚三个核心问题之前,品牌定位、产品定位、产品功能卖点也都是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不光是拉新,品牌定位、产品定位、产品功能卖点是在任何一个运营工作启动之前,运营人员都要明确的基本。

2、促活

用户分层

精细化运营的前提,是要将用户进行分层运营,用户分层是一种对用户进行群组划分的方法,通常用于描述某一用户的当前状态,在用户分层的模型中,某一个用户在某一特定事件只属于一个用户层级。

基于生命周期的用户分层是最适用的分层方式,通过跟踪研究用户行为,快速地明确用户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并以此划分用户层级。并有针对性的对同属性的用户进行投放运营行为,不对所有的用户进行一概而论。

用户分层需要用到数据分析工具,通过追踪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层,设定不同的群组,分层运营。

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是基于业务场景的,用户画像一般按业务属性划分多个类别。除了常见的人口统计,社会属性外。还有用户消费画像,用户行为画像,用户兴趣画像等。用户画像一个是为了便于了解用户,一个是便于对用户的精细化运营。具体的画像得看产品形态,像金融领域,还会有风险画像,包括征信、违约、洗钱、还款能力、保险黑名单等。电商领域会有商品的类目偏好、品类偏好、品牌偏好,不一而足。

公司越大,用户画像越复杂。比如A用户在内容标签下是重度使用,而在视频标签下是轻度。比如B用户很久没打开内容APP有流失风险,但在视频APP的使用时长上看很忠诚。如此种种,看的是灵活应用。用户画像作为平台级的应用,很多运营策略及工具,都是在其基础上构建的。

促活其实就是有针对性的,将同一层级的用户画像描述清楚,并对这一层及的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运营行为,激发用户的活跃和转化。这其中还会用到拉新的三个核心原则的逻辑,从用户活跃的角度考虑产品或者运营行为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找到用户价值。

三、吸引用户互动参与的几个基本原则

1、营造稀缺感

这个大家都深有体会,电商的限时降价,小米手机的限量销售,会员的限额领取等等,物以稀为贵,稀缺给用户带来更强的吸引力。

2、赋予用户某种身份,炫耀的可能性

社区里面应用的更多,我们普遍人认为特殊的身份一定享受特殊的权益,比如参与本次活动的用户可以获得尊贵VIP的权益,从而让用户感受到更高的价值,催生用户炫耀、晒、秀自己的欲望,让用户愿意将它分享到社交媒体

3、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直接用物质激励用户参与到运营活动当中。

4、可能性事件

就像买彩票,永远是一个可能性的事件,我们天生都想自己拥有好运,碰到好运气,所以概率可能性事件对用户的吸引力永远不会消退。

大部分的抽奖活动、筛选选拔、好友助力等,都将一件拥有好处的事情变成了一件极大可能发生的事情,用户愿意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去尝试。可能性事件也要在规则设计上有一定的技巧,概率相对较大,拥有真实的用户获得,说服力更强。

5、竞争感

玩keep的同学应该都深有体会,在个人中心的等级里面,每次都能看到现在与自己同等级的人数167342人,距离到达下一个等级还需要xx成长值到达下一个等级,下一个等级有83902人,看的一清二楚。每次看到下一个等级相比现在的等级少了有一半的人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应该是那一半脱颖而出的人。

还有直播中的打赏,也是竞争感在作怪,微信的步数排行榜,等等,都利用了营造竞争感来驱动用户参与。

6、赋予被尊重、重视的感觉

大部分社区都要培养KOL就是这个意思,要让高质量的用户明确的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从而愿意更多的产出内容,免费的为平台口碑传播。

在你的用户中找到KOL,让他们成为你的目标用户的代表,吸引更多的目标用户。

北京的一家包租婆女性公寓,就专门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租客KOL,组织了一系列的人物改造计划,成功的为租客们树立了榜样,也让更多的女性租客参与其中,找到被重视的感觉。

以上几个原则,可以广泛应用在活动策划、产品设计、以及某个数据的具体运营策略当中。原则性的内容只要你明白其背后的原理,运用熟练,就不会为各种运营的思路发愁了。

拉新和促活的核心底层原则讲清楚,在方式和载体的形式上就变得简单了。拿一场活动来说,先明确活动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拉新,你想通过活动让用户满足的是哪个需求?得到什么价值?制作活动内容,明确重要的转化节点数据,便于监测。

然后选择用户所在的渠道,将活动内容进行推送,然后是数据分析开始起作用,通过收集数据获取反馈,是内容需要调整?还是渠道的选择不精确?

如果你为了获取流量,发了1000块红包获得2000个用户,这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式,这2000个用户当中很有可能有1500个仅仅是为了红包而来的,另外500个可能逐步会流失掉,因为你并不清楚你的产品是否符合他的需求;但是如果你的每一个用户都是有切实的需求,而你的产品又恰好可以解决他的问题,还怕他们流失掉吗?

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将流量思维转换成超级用户思维,将大把大把的用户数据转变成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对待,个性化、精细化的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高效的驱动用户转化和活跃。

 

作者:小师妹,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51coo

]]>
干货 | 内容营销10大方法论! //www.f-o-p.com/101510.html Tue, 09 Oct 2018 09:48:19 +0000 //www.f-o-p.com/?p=101510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有趣的话:所有快速赚大钱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

我还专门买了一本《刑法通论》,翻了一下发现里面的确都是赚钱的好方法,但是你干了就违法,所以肯定不能干。

那么,不违法又想赚大钱,应该怎么办?我觉得就是三件事情:跟对大势,找对机会,做对方法。

机会,我相信各位手里的就是最好的机会。大势和方法呢?

环境大势的变革

变革1:全新的社会阶层洗牌时期

我们现在所处的其实叫圈层经济。只能去满足一小部分人的非常高的需求,很难满足所有人。

为什么这个时代会诞生江小白?就是因为圈层经济的存在。爱我的人爱死我,恨我的人可能就不喝我的酒了,而我要做的事让我那部分用户开心。

圈层经济,未来会诞生更多对垂直领域细分市场研究的非常细的品牌,他们的机会就在这里。

变革2:线下店的春天回来了

以前去沃尔玛买东西,去万达电影,去全聚德吃饭。

但未来可能有全新的业态,从功能划分变成人群划分,比如都市白领精英人群去盒马鲜生。现在盒马越来越不像超市了,有健身房,有小的影剧院,有co-work、we-work。

变革3:从让消费者忠于你,到你忠于消费者

少做竞品的对标,多做客户的关联。

对标对着对着就歪了,因为它比你死得还早。干掉偷钱包的竟然是互联网公司,微信支付宝。干掉你的人,你完全不知道他在哪儿。

所以,多去讨好客户。

以前是我们要跟客户做沟通,把我们的信息传达给客户。现在不是了,他们是我们的粉丝、好朋友,我们要玩在一起。

变革4:中国正在系统打造全球影响力

这无论如何是挡不住的。谁能够在中国扛起民族大旗,在行业里依然最牛B,大家就要用兜里的钱给他投票。

变革5: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带来购买力觉醒

无论是56亿的那部电影,还是最近各种各样的国货,大家能够觉得它是一个中国的代表品牌,就会越来越喜欢它们。

变革6:在新媒体时代,首战即决战

你在试试的时候,别人在all in。有时真的需要些破釜沉舟的勇气。当你的投入不超过边际成本的时候,是没有作用的。

内容营销方法论

内容是我的专行。所以今天我讲内容营销的10个方法论:

1、树概念

(1)找差异

上策:发现模式上的不同

案例1:网易云音乐

中国之前所有音乐APP只有一个竞争维度,就是乐库量大小。而网易云音乐引入全新维度——情感。每首音乐下都有虐心的评论,无数关于失恋的故事。

案例2:小熊萌家电

顺德的这个地级市下的区级企业,最近杀入全国单独电器前20。它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卖点。它所有产品都很可爱,有各种卡通形象,满足了很多小女生的需求,非常细分的市场。

中策:发现可标准化衡量的不同点

案例3:某酒店系统

最近我们接了个新客户,全国90%的五星级酒店都用他们家的系统。所以slogan特简单:中国90%的五星级酒店用我们的产品就够了,你说你选择谁?

你选择了我,就选择了正品保证,选择了主流和正能量。但你不选我,你就是个杂牌了。

下策:最好吃、最好玩、最有设计感

没用。

思维:场景和互动

产品思维的人喜欢讲功能和数据,营销思维的人喜欢讲场景和互动。

小米骁龙850处理器,所有女生都不知道是什么玩意。这是产品思维的人喜欢讲的功能和数据。

而营销思维要去转化专业语言,变成场景式的语言。你就告诉她逆光也清晰,照亮你的美,足够了!

某BBA品牌的大新车主打家用,跟我们说后排空间179升,是个大卖点。我是没有概念的。

后来我们就说,妈妈可以在后排站着弯着腰给宝宝换尿不湿。这叫做场景!

(2)做类比

阿尔法·罗密欧说少吃一斤小龙虾,离你的梦想更近一步。好像也不是那么贵了。

名创优品的芳香和Jo Malone的香水闻上去一模一样,做盲测品不出来。一个1280块钱,一个9块9,为什么不买?

我乐家居7999元做一个厨房,我们改成了一个iPhone等于一个新厨房。

(3) 做降级

当有人满足我们更高需求的时候,一定有人要满足我们更基础的需求。

星客多的快剪,slogan叫不烫不染,不洗头不办卡,这里没有Tony老师,也没有Kevin老师。

它就单纯地去剪一个头发,在中关村火得不得了。

(4)印象比真相更重要

让别人感觉到你是谁,比你是谁有时更重要一点。

比如“轻”这个字,光说产品轻还不够,是不是可以说到人生的轻?我们有时背负太多,所以要断舍离,要做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要从产品的特点升华到人生的历练中去。

2、定用户

 

(1) 多维:是谁、在哪、喜好

多维度定义一个人时,此人的痛点就会极其痛、极其准确。

“是谁”叫用户画像,“在哪”叫投放策略,“喜好”就是内容架构。这三件事非常重要。

案例:逃离北上广

是谁?都市白领,目标人群。

在哪?关注了新世相咪蒙

喜好?那些男生和小女生,是需要非常装X的感觉的,灵魂跟肉体要有一个在路上。

(2) 放弃无用用户,关注超级用户

以前太多的去关注潜在用户,希望通过漏斗把其变成普通用户,再变成付费用户、复购用户和超级用户、忠实用户,最终完成裂变,让他朋友也买。

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为什么不能直接去找别人的那些大客户、中客户,直接拉过来呢?

案例: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说,他行VIP就是我行VIP,欢迎各银行VIP贵宾卡的持有者进入我行贵宾厅办理业务。直达。

(3)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C位

当联想将超长待机13小时这样的卖点告诉大家时,苹果在做什么?在致敬Mac背后的你,你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喜爱是没有止境的。

3、立场景

要建立场景与品牌的认知关联。

(1) 要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客户的内心需求到底是个啥。

案例:某航空公司做调研

安全性永远放在我挑选航空公司的第一项上面,每个人都是的。但你买机票的时候,却无意中忽略了安全性的考虑,餐食、折扣、积分都排在它前面。所以这是不准确的。我们经常获得的是被优化过的数据。

(2) 场景品牌正在代替单品品牌

案例:买手店模式

买手店品牌在未来会急剧地增加价值。言几又是我心中大陆的诚品书店,进去以后闭眼睛买,它帮你选好了。只要是言几又选的我都愿意去买。

这样的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网易严选、小米有品都是。但只服务某一个人群,研究好这个人群最大的需求。

4、讲故事

(1) 好故事让品牌曝光量大增

案例:结婚十年你还能送什么

这是我们在朋友圈卖得最高的一次经典案例,卖了2000多万的货。

很多人结婚10年了,不知道该送老婆老公什么东西。我朋友经常出差日本,有一天回家特别辛苦,刚洗完澡准备睡觉,马上要上床那一刹那,老婆从后面轻轻抱住了他,说老公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他心里只有两个字,完蛋。

这件事深深地提醒了他,礼物对于男人来说可能不重要,因为你有事业,但对于你另一半来说,这可能是她心里的一个慰藉,千万不要看得那么简单。

这时候怎么办?他说我在京东上面挑选了六个产品,都是结婚10年依然能给老婆以惊喜的礼物,希望给大家一点小小的作用,你们都能够安然度过每一次的纪念日。

(2) KOL不是渠道,而是故事生产者

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是一个方向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人,用更多的角度帮我们去写呢?这就是脑洞。

(3) 借真实事件诠释品牌世界观

案例: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有个广告只花了几十万去拍摄,但是故事很感人,也很棒。就是有一次在中国的外海有船舶失事,所有电话都打不通,就只有中国移动有信号。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故事极其有力量。

(4) 什么样的故事才能抓住人看完

反转很重要。

我们的手机太小了,视频如果只讲述一个剧情,1分钟没有什么变化我们就看不下去了。

好,我们在2分半时间里,让它有4次反转,连这到底是给谁拍的广告开始都说不清楚。最终成为成为一个既感人,又让人开心一笑,印象很深刻的内容,就是好的内容。

5、强体验

(1) 这个时代一切公司都是游戏公司

无论是积分体系的炫耀,还是各种各样的优惠券,还是海底捞门口让等待时间变得非常短等等,都是在做游戏的体验。

(2) 不断拉低体验门槛

案例:腾讯智慧美业

我们给1万家发廊赋能,怎么做?在线上做了一个可以随时换发型、换发色的软件,天天P图。

很多女生想试试丸子头,以前只能脑补,现在可以选紫色、粉色、绿色各种颜色试一下,而且还把你P好看25%。

然后我告诉你身边哪几个发廊可以做这一个点,做得一模一样,还打八折。

(3) 能传播的体验才是好体验

要创立分享点。

案例1:航旅纵横的飞行记录

我的个人飞行记录,每年170、180班的飞机,像蜘蛛网一样挂那里,这是我愿意去分享的。我留着这个APP在手机里边,就是为了装X用的。

案例2:乐高旗舰店

乐高找我们说,如何让更多的人愿意来发他们旗舰店的照片?以前送优惠券,现在妈妈不在乎那10块20块。

我们帮它在每一个店里,聘请了一位专业摄影师,就拍妈妈或爸爸跟孩子一起玩乐高的瞬间。

你自拍是拍不出这种效果的,而且还把你脸磨得很光滑,一切都很完美,儿子也P得特别好看,老公从来没有这么帅过。然后上官方帐号就可以下载,右下角写着乐高中国官方授权店,XXX地址,没有人把那个截掉,第一时间就发出去了。

反思一下,与其给你利益,推着你往前走,不如找找更好的点,比如说分享这件事情。

(4) 参与感和仪式感

案例:乌镇门口卖荷包

我们平常没有机会在身边装个荷包,很奇怪。但是它现在让你自己来填花香,这个花叫老人身体健康,那个花叫孩子学习进步,20多种香型。

这时你就极具有参与意识,做出来一个完全独立的、不会有任何重样的荷包,送给老公、父母、孩子,代表了你对他们的祝福。

6、做曝光

物、事、人都可以成为曝光的对象。

案例:心中有沙,哪里都是马代

行为艺术家何利平在四川街头拍了张照,第二天新旗互动和途牛就把他送到了马尔代夫,真的拍张照片。再后来的话,很多人找他们去合影,这个姿势去合影。

7、设IP

可以做官方的品牌IP,也可以做第三方的IP。当我们自己不方便说的时候,可以由第三方来说。

取一个好名字非常重要。我朋友的公司叫“你说的都对”。这些名字是自带流量的,可以迅速把它记住。

这个时代的好名字,要有趣、洞察、逆向思维、聊天的感觉,可以去看看大V和这些有意思的帐号,以及它下面的留言。

探索一些亚文化,找到一些小众人群,有时对品牌的升值有非常大的作用。

8、引传播

现在的传播,要从讲清楚自己,到讲清楚行业(To M)。

To M的传播,要让行业看到。要去做细分市场的老大。

雷神笔记本,中国笔记本行业它一定不是老大,但它是中国游戏本的老大。

所以你要从讲清楚自己,变到讲清楚行业。有没有方法论?有没有行业保准?有没有未来的预测和数据?这叫白皮书。没人看没关系,印象比真相更重要,做娱乐化解读。

案例:高德发布白皮书

高德跟百度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出了一个地图,叫2016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白皮书。其中一个小点极其好玩,说凯迪拉克车主出行频次较高的目的地是洗浴和推拿场所。这一下就炸了窝了。

我们不用让别人知道我们内容,但是要让别人知道我们发了白皮书,因为我们是老大,所以这件事情很重要。

9、建渠道

中国互联网渠道的五个方向:

第一,综合类电商和综合类媒体。

第二,专业导购平台和机构推荐类产品,比如小红书、礼物说、什么值得买

第三,垂直社区和垂直社群。你想吸引到很多妈妈购买的话,你就不用投微信,你可以投妈妈帮

第四,KOL和网红

要看他的个性和能给我带来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稀缺性。前段时间在淘宝造物节,有一个苗头,就是类型性网红。这个人长得不漂亮,但对某一内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某网红一直在推自己做的一套3到6岁儿童右脑开发线下游戏的棋。还有一个妈妈每三天就跟孩子拼一个乐高,坚持两年了,几乎把世界上大部分乐高拼遍了,现在每次都有25万到30万的妈妈在等着她每周来拼乐高。

第五,直销和微商体系。

10、重数据

当真正下决心去邀请一个代言人时,不是一个拍脑门的过程,而是要去分析客户到底在互联网上关注了哪些人。

小结

最后一个小小的话题,新媒体是什么。刚才我说是个方法论,但是在我心中,新媒体更是一个世界观。它告诉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跟我们的主流人群,跟我们的消费人群去做互动。

举一个小例子,在1000年前我们对酒的认知叫对酒当歌人生几何,100年前我们对酒的认知叫做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在今天我们对酒的认知,叫一杯江小白敬你一直在,这就是新媒体的变化。

 

作者:申晨,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申晨

]]>
制造流行:用6个要点总结刷屏的传播套路 //www.f-o-p.com/101207.html Mon, 08 Oct 2018 02:38:11 +0000 //www.f-o-p.com/?p=101207

 

2018年年初,整个营销圈被三家企业闹得阴云密布。

哪三家企业?

新世相、网易和三联生活周刊。

先看新世相,它发布了课程——新世相营销课,利用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以及分销的传播套路,刷爆了营销人朋友圈

在新世相之前,网易已经抢占了人们注意力,其联合千聊推出的“网易戏精课”,率先打开了营销人们焦虑的水龙头。

在这之后,一直默默无闻的三联生活周刊,则利用同样套路引爆了更多人的朋友圈,让人们再一次陷入了“知识陷阱”里。

说实在的,相对于三联生活周刊,新世相和网易在营销界是出名了的。

前者制造了爆刷朋友圈的“逃离北上广”和“丢书大作战”,后者则打造了多个爆款产品和H5,一直是营销人们研究的对象。

那么,为什么新世相能多次创造出刷屏活动?为什么网易能打造出爆款产品?而三联周刊又为什么也会突然爆发呢?

这背后的逻辑,有一本书其实已经早早解释了,那就是《疯传》。

只要读懂了《疯传》,你也可以像新世相、网易们一样,获得制造流行的能力,甚至改变“潮水的方向”。

那么,《疯传》是怎么解释这些传播套路的?且随我一探究竟。

一、社交货币

一个易于传播的产品,可以有很多特征,比如自发传播,让用户有话可说,有无可挑剔的性能,有荣耀感等等。

而要想你的产品因为这些特征而真正流行起来,必须在产品设计时加入一个东西,那就是社交货币

所谓社交货币,即能为人们的持续交流互动提供谈资——因为社交就像交易,社交货币就是支持社交活动这种“交易形式”的“一般等价物”。

谈资,共同话题;大众喜好,都是社交货币,也可以看作是对其概念的简单理解。

所以,能否为大众提供社交上的谈资和共同话题,满足人们倾向分享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欲望,是产品能否流行起来的前提。

那么,该如何铸造社交货币?

1. 制造卓越

卓越的产品会给人一种吸引力,让用户感觉自己高逼格、更优秀,这就可以转为社交货币,吸引更多关注,比如:iPhone。

除了卓越,非常规之事也可以制造许多意外、神秘,且可以有争议,这能够吸引人们的频繁关注,从而充当社交货币,比如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

2. 设计游戏

人们为什么喜欢玩游戏?

这是因为游戏可以调动人们的参与欲望和比较心理,所以,如果在产品里加入了游戏元素,或者产品就是游戏,就可以充当社交货币。

这一点做的最好的就是腾讯,王者荣耀、跳一跳小程序等游戏之所以会大火,就是游戏可以充当社交货币的作用。

3. 打造归属

通过放大产品和服务的稀缺性和专用性,打造给予用户的归属感,是制造社交货币的又一良方。

近来被频繁提到的一个词叫“超级用户”,其本质就是要打造专属感——因为这是站在用户角度设计产品的思维,所以也叫做超级用户思维

因为只有超级用户认可你的产品,才会对你的产品产生归属感联结和身份认同,反过来,超级用户也会因此有兴奋感和骄傲感。

用《疯传》的话来说就是:

稀缺性和专用性让用户有归属感,故而激发人们口口相传的欲望。

那要怎么样打造归属感?

很简单,即让产品、服务、体验与众不同;换句话讲就是:区分人群,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体验和服务。

比如:打造VIP会员、付费会员、普通用户的三级体系,不同等级服务体验不同,而最高等级就可以产生口碑传播。

所以,产品的与众不同,会给用户产生独特的感觉,并形成特定标签,同时调动大众的好奇心,引发讨论和传播。

二、诱因

有了社交货币,还需要有合适的理由,这样才能让产品被提起或者提高被提起的频率;而这个理由,叫做诱因。

何为诱因?

书中的解释是:一件事会出现在脑海里,是因为看到了与其相关联的事物,这种引起关联思维的因素,就是诱因。

所以,产生诱因常见的方式,就是把产品和生活中常见的“诱因”关联起来。比如:脑白金,就和送礼、孝敬等联系起来,让用户看见送礼行为就想起脑白金和那句洗脑的广告语。

当然,诱因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而要清楚诱因的特征是什么。

1. 高频

高频是诱因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可以是人在某个时间的高频特征或高频行为。

送礼就是高频的行为,而脑白金因为与其关联,才创造了“收礼只收脑白金”的销量神话。

网络热点也符合高频的特征,杜蕾斯因为什么会成为追热点的行家,就是因为高频,一有热点就追,既导致人们总想看它的文案,也让品牌得到有效传播。

2. 专一

除了高频,专一也是诱因最主要的特征,因为诱因选择要结合受众的生活环境、感受、体验、场景等。

江小白这个品牌其实就符合专一的特征——它只和年轻人的社交场景结合,当年轻人一起吃饭喝酒时,就会想起和饮用江小白的白酒。

三、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触动情绪的事情,是经常被人们讨论的;比如逃离北上广,就是触动了人们因生活压力向往自由的情绪。

所以,制造一些情绪事件,可以大大激发人们的分享欲望。

什么样的情绪可以激发传播效果呢?

心理学家根据情绪研究发现,具有高唤醒特征的情绪容易激发人们的主动传播。

哪些是高唤醒特征的情绪呢?

敬畏、惊讶、消遣、兴奋、幽默等积极情绪,愤怒、担忧、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感动、怀旧等复杂情绪。

说到利用情绪制造传播事件的高手,要数网易云音乐了,其音乐评论多是怀旧的调调,而这促成了网易云音乐近来的火爆。

所以,一定要好好利用情绪策略,把产品或文案变成对外表达态度和行为的载体,让用户成为产品的传播者和代言人。

四、公共性原则

促使人们分享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公共性原则,就是产品能在公共场合被人轻易认出来,让使用体验成为公开引导。

换言之,就是提升产品的可视性,这是小众产品以及新产品快速打开市场的关键一步。

那要怎么提升?

1. 视觉差异化

从产品角度出发,打差异化,提升辨识度,实体产品如不一样的外形、包装、颜色,服务产品如名校师资、教研体系。

2. 疯狂做广告

从广告宣传角度出发,增加曝光率,让品牌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比如:线上线下狂铺广告。

当然,人们偏爱传播积极信息,回避共享消极信息,因此在宣传上要进行特色塑造,结合用户场景,注意时间地点频率等因素。

当然,提高产品的可视性,不仅提高购买,还可以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进行免费宣传;所以,可视性有时也可看作是社交货币的一部分。

五、实用性

可视性是社交货币的一部分,但产品不能中看不中用,还需要有解决问题的实用性。

产品的实用性促进用户分享类型,主要有两种:

1. 分享获利

所谓分享获利,即用户转发就可以获得收获,比如:分享免费听、得优惠、拿礼品的等,甚至是分享得红包,比如饿了吗每次下单后的裂变红包。

2. 主动分享

如果产品本身实用价值是可以促使用户自愿分享的,比如:有用户想表达但不能或不敢表达的内容,或提供了实用的工具、知识或资源。

但这会有一个问题,就是用户会想办法不让人发现他的分享,或者短期分享后就让分享的东西消失。

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们倾向于分享他们见到的能对自己有益的事物”。

换句话讲:即使有利益诱导,用户也会精明地不去分享主观认为无意义的东西。

所以,要想利用实用性促使人们分享,必须多加打磨产品的使用价值,引导用户自愿分享传播。

这一点更多地应用在公众号文章上——因为文章标题的设计显示实用性,文章内容本身也具备实用性,自然会促使用户主动转发。

拼多多就很好地利用了实用性原理,其发家的拼团和砍价,就是以省钱为分享点,让用户认为和好朋友一起捡便宜很划算,有时还能增进友谊。

六、故事

有时候,让用户最容易记住的不是直白的信息,而是跌宕起伏的故事。会讲故事,是制造流行的必备能力之一。

故事是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而在营销过程中,把营销内容进行故事化包装,进而传播产品理念和价值,是很讨巧的方式。

好的故事,其实有三种写法:

(1)创业故事

主要是企业创始人的创业故事,主打励志情怀,适合初创企业或品牌。

(2)品牌历史

即讲品牌历史故事,非常适合老字号的品牌使用。

(3)理念人设

讲品牌理念的人设故事,是近来越来越流行的方式,有很多品牌使用,其人设并非一定是真人,可以是人格化形象的故事演绎。比如:暴走漫画王尼玛、江小白等,它们多是设计一个卡通人物形象,并以此为主角讲述品牌故事。

在设计故事时,要一直遵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产品信息”的原则,否则会影响传播效果。

比如: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虽然刷屏,但赞助的企业品牌并没有得到有效曝光,所以这是一场失败的营销案例

总结

作为“增长黑客”,有两项能力是必须一直要提升的,一是高转化率,二是高传播度。

前者的理念是营销漏斗,后者的思维则是病毒传播

 

作者:独孤伤 ,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独孤伤

]]>
玩转内容营销的10个方法,赶紧get! //www.f-o-p.com/100975.html Sun, 30 Sep 2018 09:02:27 +0000 //www.f-o-p.com/?p=100975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有趣的话:所有快速赚大钱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

我还专门买了一本《刑法通论》,翻了一下发现里面的确都是赚钱的好方法,但是你干了就违法,所以肯定不能干。

那么,不违法又想赚大钱,应该怎么办?我觉得就是三件事情:跟对大势,找对机会,做对方法。

机会,我相信各位手里的就是最好的机会。大势和方法呢?

一、环境大势的变革

变革1:全新的社会阶层洗牌时期

我们现在所处的其实叫圈层经济。只能去满足一小部分人的非常高的需求,很难满足所有人。

为什么这个时代会诞生江小白?就是因为圈层经济的存在。爱我的人爱死我,恨我的人可能就不喝我的酒了,而我要做的事让我那部分用户开心。

圈层经济,未来会诞生更多对垂直领域细分市场研究的非常细的品牌,他们的机会就在这里。

变革2:线下店的春天回来了

以前去沃尔玛买东西,去万达电影,去全聚德吃饭。

但未来可能有全新的业态,从功能划分变成人群划分,比如都市白领精英人群去盒马鲜生。现在盒马越来越不像超市了,有健身房,有小的影剧院,有co-work、we-work。

变革3:从让消费者忠于你,到你忠于消费者

少做竞品的对标,多做客户的关联。

对标对着对着就歪了,因为它比你死得还早。干掉偷钱包的竟然是互联网公司,微信支付宝。干掉你的人,你完全不知道他在哪儿。

所以,多去讨好客户。

以前是我们要跟客户做沟通,把我们的信息传达给客户。现在不是了,他们是我们的粉丝、好朋友,我们要玩在一起。

变革4:中国正在系统打造全球影响力

这无论如何是挡不住的。谁能够在中国扛起民族大旗,在行业里依然最牛B,大家就要用兜里的钱给他投票。

变革5: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带来购买力觉醒

无论是56亿的那部电影,还是最近各种各样的国货,大家能够觉得它是一个中国的代表品牌,就会越来越喜欢它们。

变革6:在新媒体时代,首战即决战

你在试试的时候,别人在all in。有时真的需要些破釜沉舟的勇气。当你的投入不超过边际成本的时候,是没有作用的。

二、内容营销方法论

内容是我的专行。所以今天我讲内容营销的10个方法论:

(1)找差异

上策:发现模式上的不同

案例1:网易云音乐

中国之前所有音乐APP只有一个竞争维度,就是乐库量大小。而网易云音乐引入全新维度——情感。每首音乐下都有虐心的评论,无数关于失恋的故事。

案例2:小熊萌家电

顺德的这个地级市下的区级企业,最近杀入全国单独电器前20。它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卖点。它所有产品都很可爱,有各种卡通形象,满足了很多小女生的需求,非常细分的市场。

中策:发现可标准化衡量的不同点

案例3:某酒店系统

最近我们接了个新客户,全国90%的五星级酒店都用他们家的系统。所以slogan特简单:中国90%的五星级酒店用我们的产品就够了,你说你选择谁?

你选择了我,就选择了正品保证,选择了主流和正能量。但你不选我,你就是个杂牌了。

下策:最好吃、最好玩、最有设计感

没用。

思维:场景和互动

产品思维的人喜欢讲功能和数据,营销思维的人喜欢讲场景和互动。

小米骁龙850处理器,所有女生都不知道是什么玩意。这是产品思维的人喜欢讲的功能和数据。

而营销思维要去转化专业语言,变成场景式的语言。你就告诉她逆光也清晰,照亮你的美,足够了!

某BBA品牌的大新车主打家用,跟我们说后排空间179升,是个大卖点。我是没有概念的。

后来我们就说,妈妈可以在后排站着弯着腰给宝宝换尿不湿。这叫做场景!

(2)做类比

阿尔法·罗密欧说少吃一斤小龙虾,离你的梦想更近一步。好像也不是那么贵了。

名创优品的芳香和Jo Malone的香水闻上去一模一样,做盲测品不出来。一个1280块钱,一个9块9,为什么不买?

我乐家居7999元做一个厨房,我们改成了一个iPhone等于一个新厨房。

(3)做降级

当有人满足我们更高需求的时候,一定有人要满足我们更基础的需求。

星客多的快剪,slogan叫不烫不染,不洗头不办卡,这里没有Tony老师,也没有Kevin老师。

它就单纯地去剪一个头发,在中关村火得不得了。

(4)印象比真相更重要

让别人感觉到你是谁,比你是谁有时更重要一点。

比如“轻”这个字,光说产品轻还不够,是不是可以说到人生的轻?我们有时背负太多,所以要断舍离,要做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要从产品的特点升华到人生的历练中去。

(1) 多维:是谁、在哪、喜好

多维度定义一个人时,此人的痛点就会极其痛、极其准确。

“是谁”叫用户画像,“在哪”叫投放策略,“喜好”就是内容架构。这三件事非常重要。

案例:逃离北上广

是谁?都市白领,目标人群。

在哪?关注了新世相咪蒙

喜好?那些男生和小女生,是需要非常装X的感觉的,灵魂跟肉体要有一个在路上。

(2)放弃无用用户,关注超级用户

以前太多的去关注潜在用户,希望通过漏斗把其变成普通用户,再变成付费用户、复购用户和超级用户、忠实用户,最终完成裂变,让他朋友也买。

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为什么不能直接去找别人的那些大客户、中客户,直接拉过来呢?

案例: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说,他行VIP就是我行VIP,欢迎各银行VIP贵宾卡的持有者进入我行贵宾厅办理业务。直达。

(3)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C位

当联想将超长待机13小时这样的卖点告诉大家时,苹果在做什么?在致敬Mac背后的你,你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喜爱是没有止境的。

要建立场景与品牌的认知关联。

(1) 要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客户的内心需求到底是个啥。

案例:某航空公司做调研

安全性永远放在我挑选航空公司的第一项上面,每个人都是的。但你买机票的时候,却无意中忽略了安全性的考虑,餐食、折扣、积分都排在它前面。所以这是不准确的。我们经常获得的是被优化过的数据。

(2) 场景品牌正在代替单品品牌

案例:买手店模式

买手店品牌在未来会急剧地增加价值。言几又是我心中大陆的诚品书店,进去以后闭眼睛买,它帮你选好了。只要是言几又选的我都愿意去买。

这样的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网易严选、小米有品都是。但只服务某一个人群,研究好这个人群最大的需求。

(1)好故事让品牌曝光量大增

案例:结婚十年你还能送什么

这是我们在朋友圈卖得最高的一次经典案例,卖了2000多万的货。

很多人结婚10年了,不知道该送老婆老公什么东西。我朋友经常出差日本,有一天回家特别辛苦,刚洗完澡准备睡觉,马上要上床那一刹那,老婆从后面轻轻抱住了他,说老公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他心里只有两个字,完蛋。

这件事深深地提醒了他,礼物对于男人来说可能不重要,因为你有事业,但对于你另一半来说,这可能是她心里的一个慰藉,千万不要看得那么简单。

这时候怎么办?他说我在京东上面挑选了六个产品,都是结婚10年依然能给老婆以惊喜的礼物,希望给大家一点小小的作用,你们都能够安然度过每一次的纪念日。

(2)KOL不是渠道,而是故事生产者

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是一个方向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人,用更多的角度帮我们去写呢?这就是脑洞。

(3)借真实事件诠释品牌世界观

案例: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有个广告只花了几十万去拍摄,但是故事很感人,也很棒。就是有一次在中国的外海有船舶失事,所有电话都打不通,就只有中国移动有信号。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故事极其有力量。

(4)什么样的故事才能抓住人看完

反转很重要。

我们的手机太小了,视频如果只讲述一个剧情,1分钟没有什么变化我们就看不下去了。

好,我们在2分半时间里,让它有4次反转,连这到底是给谁拍的广告开始都说不清楚。最终成为成为一个既感人,又让人开心一笑,印象很深刻的内容,就是好的内容。

(1)这个时代一切公司都是游戏公司

无论是积分体系的炫耀,还是各种各样的优惠券,还是海底捞门口让等待时间变得非常短等等,都是在做游戏的体验。

(2)不断拉低体验门槛

案例:腾讯智慧美业

我们给1万家发廊赋能,怎么做?在线上做了一个可以随时换发型、换发色的软件,天天P图。

很多女生想试试丸子头,以前只能脑补,现在可以选紫色、粉色、绿色各种颜色试一下,而且还把你P好看25%。

然后我告诉你身边哪几个发廊可以做这一个点,做得一模一样,还打八折。

(3)能传播的体验才是好体验

要创立分享点。

案例1:航旅纵横的飞行记录

我的个人飞行记录,每年170、180班的飞机,像蜘蛛网一样挂那里,这是我愿意去分享的。我留着这个APP在手机里边,就是为了装X用的。

案例2:乐高旗舰店

乐高找我们说,如何让更多的人愿意来发他们旗舰店的照片?以前送优惠券,现在妈妈不在乎那10块20块。

我们帮它在每一个店里,聘请了一位专业摄影师,就拍妈妈或爸爸跟孩子一起玩乐高的瞬间。

你自拍是拍不出这种效果的,而且还把你脸磨得很光滑,一切都很完美,儿子也P得特别好看,老公从来没有这么帅过。然后上官方帐号就可以下载,右下角写着乐高中国官方授权店,XXX地址,没有人把那个截掉,第一时间就发出去了。

反思一下,与其给你利益,推着你往前走,不如找找更好的点,比如说分享这件事情。

(4)参与感和仪式感

案例:乌镇门口卖荷包

我们平常没有机会在身边装个荷包,很奇怪。但是它现在让你自己来填花香,这个花叫老人身体健康,那个花叫孩子学习进步,20多种香型。

这时你就极具有参与意识,做出来一个完全独立的、不会有任何重样的荷包,送给老公、父母、孩子,代表了你对他们的祝福。

物、事、人都可以成为曝光的对象。

案例:心中有沙,哪里都是马代

行为艺术家何利平在四川街头拍了张照,第二天新旗互动和途牛就把他送到了马尔代夫,真的拍张照片。再后来的话,很多人找他们去合影,这个姿势去合影。

可以做官方的品牌IP,也可以做第三方的IP。当我们自己不方便说的时候,可以由第三方来说。

取一个好名字非常重要。我朋友的公司叫“你说的都对”。这些名字是自带流量的,可以迅速把它记住。

这个时代的好名字,要有趣、洞察、逆向思维、聊天的感觉,可以去看看大V和这些有意思的帐号,以及它下面的留言。

探索一些亚文化,找到一些小众人群,有时对品牌的升值有非常大的作用。

现在的传播,要从讲清楚自己,到讲清楚行业(To M)。

To M的传播,要让行业看到。要去做细分市场的老大。

雷神笔记本,中国笔记本行业它一定不是老大,但它是中国游戏本的老大。

所以你要从讲清楚自己,变到讲清楚行业。有没有方法论?有没有行业保准?有没有未来的预测和数据?这叫白皮书。没人看没关系,印象比真相更重要,做娱乐化解读。

案例:高德发布白皮书

高德跟百度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出了一个地图,叫2016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白皮书。其中一个小点极其好玩,说凯迪拉克车主出行频次较高的目的地是洗浴和推拿场所。这一下就炸了窝了。

我们不用让别人知道我们内容,但是要让别人知道我们发了白皮书,因为我们是老大,所以这件事情很重要。

中国互联网渠道的五个方向:

第一,综合类电商和综合类媒体。

第二,专业导购平台和机构推荐类产品,比如小红书、礼物说、什么值得买

第三,垂直社区和垂直社群。你想吸引到很多妈妈购买的话,你就不用投微信,你可以投妈妈帮

第四,KOL和网红

要看他的个性和能给我带来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稀缺性。前段时间在淘宝造物节,有一个苗头,就是类型性网红。这个人长得不漂亮,但对某一内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某网红一直在推自己做的一套3到6岁儿童右脑开发线下游戏的棋。还有一个妈妈每三天就跟孩子拼一个乐高,坚持两年了,几乎把世界上大部分乐高拼遍了,现在每次都有25万到30万的妈妈在等着她每周来拼乐高。

第五,直销和微商体系。

当真正下决心去邀请一个代言人时,不是一个拍脑门的过程,而是要去分析客户到底在互联网上关注了哪些人。

最后一个小小的话题,新媒体是什么。刚才我说是个方法论,但是在我心中,新媒体更是一个世界观。它告诉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跟我们的主流人群,跟我们的消费人群去做互动。

举一个小例子,在1000年前我们对酒的认知叫对酒当歌人生几何,100年前我们对酒的认知叫做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在今天我们对酒的认知,叫一杯江小白敬你一直在,这就是新媒体的变化。

 

作者:混沌大学,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

]]>
社群商业运营模式 : IP + 社群 + 场景 + 分享经济 //www.f-o-p.com/96960.html Thu, 30 Aug 2018 02:52:19 +0000 //www.f-o-p.com/?p=96960 社群运营模式

 

社群是每个品牌与用户沟通的最短路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强关系的确立为企业赢得了无限的商业机会和想象空间。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教父》

 

这是《教父》里面的一句台词。虽然只是一句台词,却道出了人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能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决定了人和人命运的不同。社群的本质是什么?社群对企业有什么价值?社群如何赋能企业实现互联网转型升级?

社群运营的破局之道在于顶层设计

假如要盖一座高楼的话,第一步应该干什么?是挖地基还是搬砖、拉水泥、买钢筋呢?内行都知道第一步应该先画设计图。假如要建一个社群,第一步应该干什么?是四处拉人头、搞活动,还是进行社群顶层设计?明确什么人才可以加入?这群人在一起要干什么?目的是什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江湖规矩,大家在一起遵守什么规则?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目前,很多社群运营层面的问题,比如如何拉新、如何促活、如何变现等问题在运营层面很难彻底解决,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问题只能在更高层面才能得以解决”。意思是问题在同一层面基本无解,所以社群运营层面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到更高维度才能突围。

比运营更高的维度是什么?纵观市面很多社群演化的轨迹,从小米到米家,从创业家到创业黑马,从罗辑思维得到平台,清晰的显示社群的下一站是平台。如果真的要建一个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社群,必须站在平台高度,从平台的视角来系统思考社群存在的价值。

如果从平台的视角全面审视社群的商业价值,社群的作用就是聚人和留人,通过社群目标、社群文化把企业与潜在用户的关系,由无关系催化为弱关系,由弱关系催化为强关系,然后成就一个被粉丝高度认可的人格化特征鲜明的社群品牌,至于怎么催化,离不开有态度有温度的内容和高频高质量的活动。换句话说社群的价值就是把潜在用户转化成粉丝,把粉丝转化成合伙人,把粉丝转化成股东。当用户成为股东后,自然会不顾一切的买产品,不顾一切的介绍周围的朋友买产品。

因此,社群是每个品牌与用户沟通的最短路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强关系的确立为企业赢得了无限的商业机会和想象空间。任何时代的商业只做一件事,建立信任塑造品牌。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王安石曾说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简单的讲,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不被浮云遮住视线,是因为站的比较高。如果你从社群层面看社群,社群永远被如何变现所制约。而从平台的高度看社群,就会发现社群的价值不是卖产品,而是打造社群品牌,依靠品牌的价值主张、愿景、使命吸聚一群气味相投的人,最终通过这群人影响到更多同类。真正想通后,再返回来看如何建社群、如何运营社群,才可能体悟到毛主席讲的“风物长宜放眼量,登高望远天地宽”,再也不用为那些用户规模、活跃度、转化率等战术层面的问题头痛。

社群重构商业格局

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惟有走在变化之前。

  —— 彼得·德鲁克  

管理大师德鲁克预言,在未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那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如何才能分出胜负?对于企业而言,商业模式显然属于上层建筑,革命导师马克思告诉我们“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承载商业模式的基础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海量的用户资源,而社群可以说是用户中的用户——超级用户群。

一座楼能盖多高,取决于地基打的有多牢,一颗树能长多高,取决于树根扎的有多深。显而易见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能走多远,取决于用户基础有多夯实,社群与商业模式是什么关系?社群就是用来夯实用户基础,巩固和扩大用户基础的唯一路径,最终发现社群强弱决定了商业模式胜负。

财经作家吴晓波说,对于商业模式来说,一个有价值的社群形成更重要,拥有好的价值观的社群形成以后,商业模式自然而然就会实现。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依然把社群当作营销渠道,按照那套微商朋友圈卖货的逻辑运营。社群遵循的是朋友逻辑,什么是朋友逻辑?就是这个产品假如是你的朋友买的话,你会怎么卖?小米的逻辑是雷军对外宣布,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如有超过的部分,将超过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

目前只有极少数企业真正感受到社群的力量,认识到社群是商业模式的载体,将来社群像高速公路一样成为商业的基础设施,路修好了,各种车都可以跑,社群建好了,可以嫁接各种商业模式。

302.jpg

假如把用户比作一座黄金矿山的话,那么你从中开采了多少?1%、5%还是10%。用户的能量和价值发挥了多少?5%、10%、20%,怎样才能让用户的能量和价值得到最大化的释放?到底是什么决定用户价值的发挥?或者直白点,到底是什么影响一个人的消费决策,买这款还是买那款产品主要受什么影响?

在这个信息泛滥到目不接暇、渠道碎片到不可收拾的背景下,显然朋友圈的口碑对用户影响最大,除了产品体验之外又是什么影响用户口碑、用户分享?这一切取决于企业与用户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一次性的交易关系还是一体化的社群关系?社群通过重新构建企业与用户的共同体关系,为商业赋能。

《我不是药神》的社群运营套路

最近超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预计票房超30亿,人民网评价:很久没有这么经典的中国电影了,甚至成为很多医药、保险行业从业人员人人必看的培训教材。

在影片中有个情节,男主角程勇和吕受益为了卖药,他们先从医院挂号处下手,无一例外被拒绝。随后扫荡了医院的各个角落,依然以惨败告终,还被医院的保安赶了出来。

他们又去了白血病人“群居”的地方,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尽管绞尽脑汁、费尽口舌,要么没有人搭理,要么直接被骂,或是被撵走。辛辛苦苦折腾大半天,一瓶药也没有卖出去!

他们做错了吗?其实并没有,反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首先,他们选择了目标群体高度集中的地方。无论医院还是白血病人“群居”地,都有高度集中的目标用户,成功的概率会比其他地方高。其次,他们抓住了用户的痛点——想要便宜药。

同样效果的药,别人卖4万,他们卖5千,价格上绝对有优势,目标用户非常精准,完全符合“痛点、刚需、高频”的特征,场景也很精准,医院和住处。还有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现身说法:”我自己是病人,我吃过。” “药效一样,你要不要试试看?” 依然被拒绝。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在现实商业中经常上演,那些看似合理有效的努力最后却徒劳无功。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解决信任问题!商业的核心是交易,交易的前提是信任。试问你会随便相信一个陌生人吗?剧情的转折点发生在关键人物登场,上海六院病友群的群主刘思慧,刘思慧的女儿是白血病患者,更重要的是她认识全上海白血病病友群的群主。

刘思慧贴近用户、也懂用户,用户信任她,刘思慧将全上海所有病友群的群主带来和程勇见面。通过她带来了更多的关键KOL(一、二、三院QQ群的群主),拉拢了一大批非常精准的用户群体。通过用户的口口相传,患者们迅速自发的形成一个社群,主动为社群宣传和维护,瞬间药品供不应求。

吕受益、刘思慧、孟浩、刘牧师在电影中扮演了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用户,也是分销商。所以,程勇给他们的药价是一瓶 3 千块。

对于其他群主,他们属于社群中的“局部意见领袖”,能够影响他们所在的粉丝群体,程勇给予他们的药价是4千元/瓶(8折优惠)。而那些普通的用户群体就需要承担全额 5 千元一瓶的药价。谁对组织贡献大,就给他更多的奖励,论功行赏,有效的激励了用户多做贡献。通过对用户的分类分级运营,与核心层超级用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同时,为了维护社群的持续运营,建立了社群公约。“以后买药就通过QQ群,大家要低调,出了事,谁都没药吃。”由于社群运营能力有限,不允许药品销往上海之外的地方。反观现实中的很多社群,刚组建3个月,恨不得就指望通过社群裂变拿下大半个中国。

电影对社群运营的三点启示:

1、找到目标人群中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影响更多的人,

2、根据用户的价值、贡献、影响力,对用户进行分类分级运营,

3、约法三章,制定共同遵守的社群公约,确定共同的社群目标。

社群模式的顶层设计

众所周知,这个时代商业的底层代码至少有两点1、人是一切的原点,人是一切的中心2、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连接变得触手可及,由此可证,人与人的连接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互联网三大定律之一梅特卡夫定律表明企业连接的用户越多,企业越有价值。因此,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就是连接了多少用户,与多少用户产生强连接。尤其是随着人们消费主权意识的觉醒,根据马斯洛五层次需求原理,当人们吃饱喝足之后,接下来最大的需求就是社交,所以一个用户背后完全有可能是一群用户。

正如亚马逊CEO贝佐斯说:“在线下世界,如果一个客户不满意,他会告诉6个朋友。在互联网世界,他会告诉6000个人。”消费者之间的超级互联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主导权,个人的声音通过网络放大,从而影响市场动态。

顶层设计本来是一个工程学概念,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社群模式的顶层设计包括些什么内容?有没有路径可循?

社群模式至少包括六个模块,社群入口:用户从哪里进来,社群载体:用户进来之后在哪里沉淀,社群文化:这群人在一起到底要干什么?干成什么样?遵循哪些原则?也就是所谓的社群目标、社群公约。社群结构:社群组织如何设计?上下层级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体现?社群机制:如何激发用户参与感、如何提升用户归属感,形成自组织、自驱动?社群模式:如何实现社群的商业价值?有哪些路径?

互联网圈流行三级火箭理论,以罗辑思维为例。第一级火箭是罗振宇通过输出免费内容,沉淀了大量用户。第二级火箭,基于用户的知识服务需求开发出得到App,第三级火箭,得到平台上付费产品形成商业闭环。问题来了,你的第一级火箭是什么?假如没有第一级火箭,直接做知识付费产品,不仅没有流量池,也难以形成产品矩阵,变现之难可想而知。在商业越来越复杂的背景下,传统那种简单、粗暴赚产品差价的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所以马老师才语重心长的说“不要想着怎么卖东西,而是怎么服务好客户”。

303.jpg

如果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社群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社群模式=IP+社群+场景+分享经济。其背后的商业逻辑IP解决流量和信任,相当于《我不是药神》中的刘思慧。社群用来催化用户关系,建立用户信任,扩大用户基础。场景用来强化用户体验,让用户感觉物超所值,诱发新需求。分享经济主要解决社群商业化和持续发展的问题,用户不仅是体验者、消费者,也是分销商,通过分享模式不仅可以锁定用户,与用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还可以通过用户口碑裂变引发同频共振效应。

 

作者:静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互联网思维(ID:webthin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