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有璨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Thu, 15 Nov 2018 03:14:23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0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黄有璨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小红书是如何做「社区运营」的? //www.f-o-p.com/106487.html Thu, 15 Nov 2018 03:09:07 +0000 //www.f-o-p.com/?p=106487

 

这篇文章会从:小红书的产品定位、社区方式2个方面来分享。

内容运营

宏观一点看,“内容运营”要做的事,其实就是持续关注内容从生产到消费再到流通和传播的全过程,并通过自己撰写、编辑、组织加工、外部渠道传播等等一系列手段去更好地促进这个过程的发生。–黄有璨

小红书是内容电商平台,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目前各个电商平台:

搜索:京东(快递棒)

闲逛:淘宝(万能的淘宝)

货比三家:什么值得买(打破信息不对称,比价)

内容电商:小红书(选择太多,买什么好?)

······

不同的电商平台的特点不同,今天主要和大家分析内容电商平台:小红书。

1、小红书的产品定位

我们都知道明确产品定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梳理小红书的产品定位呢?

我们可以借鉴韩叙老师的思路:“用户→用户场景→场景下的需求→用于满足需求的内容”。

先从用户说起。小红书最开始是给用户提供海外购物攻略的网站,所以它一开始吸引的用户是时尚的新中产。

注意:由于往期的资料很难搜集,所以本篇文章关于小红书的内容运营分析主要是基于现阶段的内容进行的。

官网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小红书是一个轻生活方式分享平台。

截止2018年10月,小红书用户数超过1.5亿,其中90后和95后是最活跃的用户群体。在小红书,用户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记录生活的点滴。

社区每天产生数十亿次的笔记曝光,内容覆盖时尚、护肤、彩妆、美食、旅行、影视、读书、健身等各个生活方式领域。

小红书用户性别分布(数据来自:talkingdata)

根据小红书官网介绍以及上述的数据,我们可知:小红书接近70%用户是90后和95后的女性,且这些用户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有追求的(即向往美好的生活)。

在了解小红书的用户后,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小红书的用户使用场景“场”包括:时间和空间,“景”包括情景和互动

下面是可能存在的使用场景:

1. 双十一到了,想买护肤品,却不知道买哪个

2. 下班后躺在床上,想学习化妆变美的小白

3. 上班时,看同事穿搭很美,也想学习一下

4. 种草某个商品,在犹豫是否要下单,想看测评

5. 看朋友圈有人晒精致的早餐,自己也想学习一下

6.  就是想逛一逛,看下有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

······

我们在列举场景的时候,最好是按照某种分类标准进行举例,这样可以做到不重不漏。比如:变瘦、变美、变有才。

在明确使用场景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上面列举的场景挖掘用户的需求

分类:用户来到小红书以后,希望直接找到自己小疑惑的解决方案,比如:护肤。

专题:解决一个大问题,比如:女神养成记,专题里包括护肤、化妆、穿搭等等。

小红书的专题

在想好场景下的需求时,我们就要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

一般来说,初创公司的用户人数和数据会少一些 ,此时就需要内容运营同学通过原创内容、培养种子用户产出内容等手段保证内容的产出,并根据数据不断调整内容 。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件事情:

做内容,永远都需要关注长短两条线。

短线,是尽一切努力促进内容的被消费。

而长线,则是以一系列长期、持续的内容为载体,面向用户建立起一种识别度和信任感。

为了做好后者,你必须要明确你的内容边界(如: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并给你的内容打上某种风格化的标签

它的重要性在于:一旦这个调性被成功树立起来,你就可以在用户心目中牢牢占据到一个位置,并进而大大降低你以后要去建立用户认知的成本。

–黄有璨

在公司成长到一定的水平时,可以为内容运营所用的数据会增加,此时,可以供内容运营分析的维度会更多。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一句不同时期,数据的作用不同、关注的数据不同。

引入期:根据定位产出内容,验证用户需求是否存在

成长期:在数据基数足够大的时候,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加快用户增长

成熟期:根据数据优化细节,进行精细化运营

衰退期:根据数据反馈,尽量减缓用户流失的速度,挖掘用户新需求

2、小红书的社区运营

小红书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分享年轻生活方式的社区。对于一个社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和内容。

小红书社区内容产出方式,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小红书自产,另一类是小红书的用户产出。详见下图:

小红书官方有个人号矩阵,据不完全统计有:吃货薯、日常薯、运动薯等,不同的个人号分别运营不同品类的内容。

官方产出,根据作用不同,分两类:

官方宣传:活动发布、小红书使用方法、专题内容等

推荐优质内容:根据用户的投稿,对投稿内容进行二次编辑,发布给用户

举个例子:下面这张图就是小红书的官方活动,左图是活动发布,右图的作用是推荐优质内容。

小红书

产出内容的用户可以分为3类:明星、KOL、和普通用户。

明星、KOL、普通用户

我们不妨把小红书的用户想像成一个社群,这个社群分为:普通人、连接者、局部意见领袖、全局意见领袖。(分类参考:《小群效应》–徐志斌)

《小群效应》–徐志斌

一个社群中影响力最大的往往是全局意见领袖(KOL),这些人可以带来大量的用户。举几个例子:

直播火山小视频花2000万签下天佑

内容届今日头条签下300多名知乎大V

知识付费喜马拉雅签下米未传媒

······

一般来说,普通的用户产出内容的能力较弱,他们是内容消费者。维护好产出优质内容的KOL并培养新的KOL对内容运营来说,是重中之重所以会出现明星运营的岗位:

小红书明星运营JD(拉勾网)

对于内容为核心的平台,不同时期重视的事情也不同:

引入期:根据定位产出内容,并根据用户的反馈优化,测试出用户最喜欢的内容,打好内容基础。

成长期:基于坚实的内容基础和技术实力,进行用户大规模的用户增长活动,比如小红书冠名赞助热播综艺节目、邀请明星入驻等。

成熟期:根据用户画像,对内容进行精细化运营,在保证用户留存的情况下,继续策划用户增长的活动。

衰退期:尽量减缓用户流失的速度,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用户来说,平台根据一定的分类方式,给用户各个分类下的KOL排行榜,是一件用户体验极好的事情,那么这些平台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微博、小红书不设KOL排行榜的原因:

如果培养出了粉丝量巨大的KOL,那么这个KOL对平台的影响就会很大,甚至会对平台产生制约,也可能出现其他平台花高价挖走高粉丝KOL的情况,给平台造成巨大的损失。

普通用户可以从小红书获得自己想要的优质内容,满足自己对内容的需求,KOL可以通过小红书实现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商业变现的目标,小红书也因此实现商业变现的目标。

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给你带来启发,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好文值得分享。

 

作者:石铭,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运营指北

]]>
拥有8000万用户的「美篇」,怎么做内容运营的? //www.f-o-p.com/104274.html Tue, 30 Oct 2018 06:07:57 +0000 //www.f-o-p.com/?p=104274

 

美篇的slogan是记录美好,分享感动,主要占据老人国内中老年用户的网上社交市场。本文将从内容方向、内容生产、内容打开率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美篇在内容运营上所作的努力。

美篇APP于2015年上线,截止到目前累计用户已超过8000万,其中小程序端4000万。目前公司已经获得芒果文创基金领投、经纬中国和真格基金跟投的过亿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10亿元。

在很多年轻人眼里,美篇是「专为爸爸妈妈打造的美景美文分享专用app」——美篇在手,发图不愁。美篇CEO汤祺一直强调美篇是「0推广」,但它却牢牢占据了国内中老年用户的网上社交市场。

截至发文前,根据酷传数据显示:美篇在iOS社交应用app中排名第23。

这样亮眼的成绩让人不禁想问: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本文将从内容方向、内容生产、内容打开率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美篇在内容运营上所作的努力。

一、产品信息

体验环境:

产品信息:

  • 产品定位:移动图文分享创作平台,让用户的朋友圈能发100张图文
  • 产品slogan:记录美好,分享感动

二、内容方向

黄有璨在《运营之光》里提到说:「内容运营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围绕着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搭建起来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各类跟内容相关的数据,如:内容数量、内容浏览量、内容互动数、内容传播数等。」

如果套用在美篇上,美篇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 目标用户群体有什么特征?需求是什么?(30岁以上/写字发图分享)
  2. 内容基础属性是什么?(文字/图片/视频)
  3. 需要具备何种调性?(严肃/文艺/岁月静好)
  4. 内容从哪里来?(UGC/PGC
  5. 内容如何组织和展现?(专题/推荐)
  6. 如何在已有基础上做出用户更喜欢看的内容?(内容策划/内容选题/挂靠热点事件和人物)
  7. 现有的内容如何能够更容易、更高频地被用户所消费?(内容标题/好内容如何推送给用户/推送频次/推送手段)
  8. 内容生产如何具备持续性?(创作激励/签约作者/文章赞赏分红)
  9. 如何更好地引导用户来与我的内容发生互动甚至传播内容?(美篇可以考虑制造一些话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一点点分析美篇在内容方面的生产和管理。

目标用户分析

时间区间:2018年9月

以下数据均来自艾瑞:

根据艾瑞APP指数提供的数据来看,美篇的用户年龄普遍偏大,其中30岁以上的用户占到了57.55%。性别比差异不太明显,而且用户大多来自相对而言比较发达的省市。

注:有说法称美篇的30岁以上用户占到了80%,美篇CEO也表示主要用户为30岁以上的人群。这样的用户画像,决定了美篇和市面上大多数互联网产品不一样——它为中老年人服务。因此有很多年轻人习以为常的内容和设计,很难被中老年人接受和推广。

内容定位

针对这样的用户群体,美篇的内容定位是为中老年用户提供图文分享交流平台,鼓励他们发布和发布自己的摄影作品、旅游日记和生活感悟,并扩大产品的社交属性。因此,在内容基础属性上,支持文字、图片、视频。

内容话题自然要与内容定位有关,目前美篇的内容主要覆盖以下5大内容:

每个话题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摄影专题可以衍生出风景、人像、手机摄影、城市影像、纪实摄影、爱拍动物、赏花。

从以上话题可以看出,凡是中老年特别关心的内容,都属于美篇的话题范畴。这些话题并非上线之初就已设计好,而是根据平台用户特征、内容数据分析,来进行话题的增加和调整。

另外,编辑会对美篇的一部分内容选题进行二次加工,其中主要收录在“专题-推荐”、“专题-活动”、“专题-官方”中:

  • 活动:根据节日、季节、商家合作等策划选题,鼓励用户进行创作。比如:国庆期间推出“国庆7天乐”话题,和盘子女人坊合作后推出“古风女神”话题。
  • 官方:美篇官方在对UGC内容进行整合和分析后,将文章内容进行分类,匹配用户。比如:“精华推荐”板块,“100万+美篇”等。

三、精细化的内容生产方式

内容生产主要包括内容生产来源、内容加工、内容组织(专题策划)。根据这三点我们来看看美篇的内容生产机制。

1. 内容来源

美篇的内容来源主要是UGC和PGC,这是内容分享平台中最常见的两种方式。

(1)UGC(用户原创内容)

UGC是美篇的主要内容来源。普通用户只要一打开美篇,就能在首页看到后台推送的用户作品。美篇为了引导用户生产出内容质量高、专业性强的文章,采取了非常有诱惑力的激励计划——「创作激励」。

后台将这个活动放在了首页上,简化报名步骤。用户点击报名后可以“写文章天天赚收益,用才华创造财富”,还可以查看排行榜和奖金收入。

而且,「创作激励」计划采取的是“阅读数越多,收入越多”的竞赛模式,利用人性好争上游的特点,刺激用户多多分享文章,多拉好友入伙,自然而言就能提高内容的阅读数和平台的知名度。可谓是一举多得。

除此之外,为了指导用户生产优质内容,美篇的旅行栏目编辑青锋甚至在官网上发文,“手把手教你上精选”,真是业界良心。

文章链接:https://www.meipian.cn/bcq8x1z

对于UGC的建议:可以设计一个用户成长体系(参考腾讯系产品),刺激用户进行创作,提高用户粘性,扩大产品的影响力。比如:连续登陆、发布文章、点赞评论可以积分升级,阅读量达到xx万可以换取小礼品等。

(2)PGC(用户原创内容)

美篇联合创始人CEO汤祺在南京大学的校招宣讲会上曾表明态度说:

美篇要做一个重视UGC的产品,让用户书写的文字有温度,而不是过于强调文章带来的收益。

由此可见美篇对于用户的态度非常真诚,但从现实来看,优质内容可以拉新留存、促活、转化,仍然是各大社交平台最稀缺的资源,对于美篇来说也是如此。

为了进一步促进优质内容的产出,美篇在2017年推出了「签约作者」活动。对于已签约的作者,可以免除“赞赏费”的提现手续费、获得美篇官方给予的报酬,还可以加V、加「签约作者」标志。而且,「签约作者」Tab直接设计在一级页面上,非常直观,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手续,只要根据引导就可报名参加。

对于PGC的建议:

  1.  如果能招募到一定数量的PGC,建议可以以内容话题的分类做为划分依据,开设多个垂直官方账号。比如:旅游照摄影达人、出国游专家、美食分享博主等等。
  2. 如果有深受用户喜欢的大V和明星入驻美篇,在他们的影响力下,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参考:抖音邀请吴亦凡担任代言人,小红书邀请明星分享美妆心得等。)
  1. 内容加工

关于内容如何组织和展现,美篇主要采取的是专题分类、二次加工编辑和专题策划。

(1)专题分类

根据内容特点,后台编辑对UGC内容进行了分类,分类内容上文已经提过,主要是「摄影」、「美文」、「旅行」、「情感」、「生活」板块。同时,为了引导用户关注各种类型的内容,美篇采用了两种方法:

① 后台算法主动推荐

如下图,可以选择喜欢的分类以开启个性化推荐。另外,在长期使用产品后,后台也可以更精准的投放内容。

② 引导用户手动关注

在「首页-专题」可以查看以下分类(前文提过),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2)二次加工编辑

一些被官方认为是优质内容的文章,美篇编辑会进行整合和推荐(如下图)。目的是提高优质内容的阅读量,让UGC用户知道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好的,刺激他们生产出更加优质的文章。

同时,官方二次编辑处理后也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通过对比用户生产的内容与编辑加工后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美篇编辑提炼了原作者文章中的一段中心思想,让阅读文章的用户快速get到这篇文章的重点,避免错失想要获得的信息。

(3)专题策划

由于美篇的用户主要是30岁以上的群体,为了迎合他们的特点,后台编辑人员十分重视每年的建军节、建党节。对于这些可以预见的重大节日或事件,提前运营相关内容能获得更多的浏览量和互动数。

但是,美篇在策划专题时有一个特点:除非必要,几乎不追热点。首页上推送给我的内容永远是岁月静好不撕逼,即使是在微博上发酵爆炸的内容,也很难在美篇引爆热点。这固然与用户群体的特征有关,但完全忽视热点话题未免有些可惜。

建议:

  1. 可以适当针对网络上的热门现象(正能量/又红又专/怀旧)做专题策划,比如:很久之前刷屏的晒18岁成人纪念照,能勾起大家的青春回忆。
  2. 可以针对原生内容做策划,比如:从话题关注数量来看,「旅行」话题下的「游在中国」关注度最高,一共有79万粉丝。编辑可以针对此策划一个活动「我眼中的美丽中国」,甚至设置成比赛的形式,激励用户进行创作。

四、内容推送渠道

  1. 消息推送

消息的推送途径一般有Push、站内信、EDM。在我使用美篇的过程中,发现美篇主要使用Push,而且Push的推送时间有一定的规律。如下图所示,一般在三个时间段进行Push推送:早上八点、晚上八点、下午三点左右。

我们知道,app的消息推送要符合用户的生活习惯。鉴于用户中有很多人还未退休,因此推送消息要尽量避免上班时间。早上八点用户没上班,晚上八点用户刚吃过了晚饭,刚好都是空余时间,有时间也有心情点开消息继续查看。至于下午三点多的消息推送,也许是为了缓和一下枯燥的上班生活吧。

  1. 推送渠道

(1)针对新用户

针对新用户的内容推送主要有两个:机器算法推荐热门优质内容推荐

毕竟这时后台还无法掌握新用户的浏览信息和感兴趣的内容,首推优质内容比较容易留住用户。

如图所示,首页推送的文章阅读量相对而言比较高:

此外,使用后不久首页会弹出一个「个性化推荐」(前文提到过),用户可以点击标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意思的是,身为用户并不知道这个「个性化推荐」什么时候弹出,感觉像是一个惊喜。

(2)针对留存

为了留住用户,除了内容生产具有持续性以外,美篇还采取了以下方法:

① 推荐用户关注优质账号

② 鼓励分享到其他平台

③ 相关阅读延伸

由于我目前还不是美篇的重度用户,所以对于之后的内容推送途径还不是很确定。但是基于其它社交平台来看,美篇在逐渐掌握用户数据后,会更倾向于“投其所好”,比如说:会根据我的搜索历史不断推送相应的内容等。

(3)针对拉新

点击「右上角的小人-邀请微信好友」即可拉新朋友加入美篇。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包教一遍就会。另外,只要分享美篇文章到朋友圈,朋友点击后都会看到美篇的引流按钮,点击即可下载。

四、关于内容打开率

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内容打开率。在用户使用app时,好的标题/专题/热点事件都可以吸引TA点开,因此后台内容运营人员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策划和文章整合。在用户未使用app时,就要想办法让用户打开app,提高日活。

比如,在推送消息时可以起一些吸引眼球的标题:

  1. 吐槽知名产品/人物
  2. 颠覆大众认知的观点
  3. 热点话题
  4. 轻松幽默的娱乐八卦……

如果美篇商城还继续营业,可以在推送Push时强调一些福利:

  1. 今日限定:满300减60
  2. 这次再不买,下次等半年
  3. 女儿说,打折产品不要买,这次除外……

另外,如果后台检测到某位用户长时间未打开美篇app,可以推送一些关怀类的Push:

  • 你的好友xxx发的文章很受欢迎哦
  • 你不来美篇的日子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 之前收藏的专题有更新,不来看看吗……

五、总结

我用脑图简单总结一下美篇app在内容运营上的方法,发现美篇在内容运营上有四点值得人们关注:

  1. 按照目标人群确定内容方向;
  2. 针对用户需求进行精细化内容生产;
  3. 内容推送渠道/方式多样化;
  4. 多种方式提高内容打开率。

之后我会进一步使用美篇app,观察它在用户进入成熟期、衰退期和流失期时会采取哪些方式挽回。

运营知识深奥,运营技能还需多加历练,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指出。

 

作者:焦糖Pan,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焦糖Pan的能量站(jiaotangpan)

]]>
社交产品方法论:产品运营的二三事 //www.f-o-p.com/103218.html Mon, 22 Oct 2018 06:08:16 +0000 //www.f-o-p.com/?p=103218

 

运营如何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并协助产品实现长期价值?相应的运营手段有哪些?带着这2个疑问,请听我为您慢慢分享。

黄有璨在《运营之光》中写到:运营是什么?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和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笔者深以为然。产品和运营关系密切,缺一不可,做产品的一定要有深钻运营的意识。

产品运营该怎么做?我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运营的目的

我们常说“运营三板斧”,其指的是拉新,促活和付费。但笔者理解其为目的,而非方法。从产品长期价值角度来看,用户维系也是运营的重要目的之一。

那用户维系是什么呢?

笔者理解为无招胜有招。无具体目的,发自内心的为用户考虑,跟用户像朋友一样相处,足以。

因此,运营的目的主要有4类

  1. 拉新;
  2. 促活;
  3. 付费;
  4. 用户维系。

比如小区楼下新开了家面馆,其产品的长期价值是“提供用户爱吃的面条”。老板开业时张灯结彩放爆竹,请美女小姐姐门口站台,这是“拉新”。首次吃面半价,还送优惠券,这是“促活”。首冲满200送200,办会员卡部分商品享受会员价,这是“付费”。老板见面 say hi,牢记你的口味偏好,不时搭个讪,唠个嗑,这是用户维系。

第二步:理解运营策略的道

明确运营目的后,我们需要梳理运营策略,并根据运营策略制定一系列运营方法,落地实施,达成目标。我们可以把运营策略看做是“道”,是总纲,逻辑。运营方法看做是“术”,是方法,实战。道为体,术为用。先要摸清楚运营策略的骨骼脉络,策划的运营方法才能持久高效。

我们可以把运营策略分为2部分

  1. 内容运营
  2. 用户运营

内容运营我们可以理解为生产并过滤内容。用户为产品内容而来,好的产品内容才能留住用户。如果你是“抖音”类产品,如何让用户快速刷到爱看的视频?

优秀的内容运营有2个核心:

  1. 短线促进一切内容被消费。算法推荐?主动关注?信息流展示?分类导航?
  2. 长线培养出内容独特调性。段子?科技?文艺?

内容运营策略图如下:

内容运营策略图

用户运营我们可以理解为吸引用户并留住。如何筛选并留住目标用户?如何通过活动把用户聚集起来一块儿玩?如何促进用户付费,并花钱花的爽?

优秀的用户运营有4个核心,短线开源节流,最大可能吸引并留住用户。长线维持并转付费,提升用户的参与价值,并促进用户付费。

用户运营策略图如下:

用户运营策略图

第三步:打磨运营方法的术

策略明确后,便是执行层面的较量了。都是写一篇运营推广文章,好的文章让人流连忘返并拍案叫好,“卧槽,这软文真搞笑,转发一下”,烂的文章让人秒关。

我们可以在制定好运营策略后,将所有观察到的运营方法填入相应的策略中成表。分析前人运营方法是如何落地的,总结其优点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落地能力。

表格结构范例如下:

运营方法汇总表

举个笔者总结的付费活动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1. 100位美女主播一致推荐(杠杆原则)
  2. 分享得锦鲤大礼包(物质激励)
  3. 拼手气,得大奖(概率性事件)
  4. 限时充值优惠(营造稀缺感)
  5. 排行榜争顶活动(激发竞争意识)
  6. 开神秘礼包得特殊称号(赋予用户某种炫耀,猎奇的可能性)
  7. 童年记忆皮肤,重磅登场(营造强烈情绪&认同感)
  8. 全服广播,秀出自我(赋予尊崇感&被重视感)
  9. 包月88,包年188(通过对比营造超值感)

第四步:数据驱动运营

我们在《社交产品方法论(八):数据分析的二三事》里详细论证过数据分析对于产品迭代的意义。既然产品运营不分家,其方法论是相通的:通过数据验证运营的效果,指导运营迭代

综上,产品运营的逻辑图如下:

产品运营逻辑图

举个笔者最近参与的案例:社交产品话题广场运营。

(1)明确运营的目的

话题广场的核心目的是促活用户维系,让新用户登录APP后有优质内容可以消费,老用户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玩家间可以产生互动,形成社交关系,提升留存

(2)理解运营策略的道

  1. 内容属性是什么?图片,文字。
  2. 内容调性是什么?恋爱,风景,美食,年轻人喜欢的关于美好的话题。
  3. 内容从哪里来?内容生产如何具备可持续性?UGC,官方运营话题,用户发布产生内容。对于优秀内容生产者给与特殊称号奖励。
  4. 内容如何组织和呈现?信息流,图文混排,9宫格微博图片形式。
  5. 内容如何能够更容易被用户所消费?根据点赞和发布时间的双重权重排序,保证优质内容优先可见。话题分组,方便用户查阅指定话题。官方推荐优质贴,优质帖会增加曝光权重。
  6. 内容如何与用户互动并传播?帖子支持评论。点击发帖人头像支持加好友聊天。

(3)打磨运营方法的术

因为广场内容属于UGC,初期核心在于内容初始化,吸引种子用户,和激励内容生产者。

话题广场运营方法

(4)数据驱动运营

基于促活的目的,话题广场我们关注的数据指标有:

  1. 人均功能使用时长,帮助判断内容质量;
  2. 日均发帖数,帮助判断社区氛围和激励措施。

针对以上数据指标,后期我们进行的优化有:

  1. 降低了算法的时间权重,让优质帖子能更长时间的显示在顶部;
  2. 新增了下拉刷新功能,方便用户更快捷的看到新内容;
  3. 优化了帖子排版,让“话题”名称更显眼,图片视觉效果更佳;
  4. 新增了话题推荐,让优质话题更容易曝光;
  5. 通过话题达人活动,鼓励用户创作优质内容。

优化后的人均功能使用时长提升了50%,日均发帖数提升了20%。数据又可以指导我们进行下一步运营优化。如优质内容的二次传播,话题活动的常规化等。

小结

运营的本质是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和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要学会运用各种心理学知识把用户串联起来,组个局,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玩的开心,这便是运营的价值。消费升级的当下,有钱难买爷高兴。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用户的痛点,通过杠杆将其放大,一定能让用户心甘情愿的买的高兴,玩的开心。

 

作者:小强Joey,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小强Joey

]]>
想去电商平台做运营?先了解这些吧 //www.f-o-p.com/101062.html Sun, 07 Oct 2018 02:30:06 +0000 //www.f-o-p.com/?p=101062 pre_1%

最近不断有小伙伴来问我:

淘宝天猫京东美团蘑菇街亚马逊、当当等等各个电商平台都很火,我想去电商平台去做运营,请问我应该从哪里学起呢?

大家的问题都很类似,我们一起来总结探讨下,什么是电商运营,电商平台的运营分工都有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入门。

一、什么是运营、电商运营

黄有璨和张亮老师对运营有过系统的定义,具体如下:

两种说法,都很形象。一切为了帮助产品和用户建立联系并维护关系的策略都算运营,那么什么是电商运营呢?

二、什么是电商运营

对于电商运营,市面上存在两种说法。电商运营和电商平台运营:

电商运营:

泛指在各个平台开店并运营。它是帮助店铺中的品类/单品和它的目标用户建立联系并维护关系。需要懂得从货品甄选到货品售卖全流程。

包括:卖什么?货源在哪里?哪里货便宜?卖给谁?在哪里卖?怎么卖?如何引流?付费和不付费推广都如何做?转化率怎么提高?标题如何优化?详情页如何写有说服力?等等。

电商平台运营:

即在各个电商平台做运营这个岗位。它是帮助平台/商家的品类/单品和它的目标用户建立联系并维护关系。

三、电商平台关键要素

用户获取:负责平台用户拉新:平台用户从哪里来?怎么来?

用户维系:负责平台用户/商家的促活,留存转化,召回等。

四、电商平台运营职能分工

根据平台运营的职能具体分为如下工种:

(注意:这是职能分工,并不是岗位构成,每个公司对于各个岗位的职责分配不同,但工作职责可能主要就是这些咯)

1.“用户获取”阶段运营职能

在这个链条里:大致分为渠道/推广运营、活动运营内容运营产品运营。主要目标是拉新,获取更多用户。

  • 渠道运营:负责利用应用商店/搜索引擎优化等各种手段,提高APP的下载量,装机量、活跃用户量以及市场占有率等,对日活,日/次日/周/月留存负责;
  • 活动运营:根据不同策略制定不同的拉新活动方案并执行,例如:老带新等用户裂变活动,对活动相关指标负责;
  • 内容运营:利用图片/文字/音视频产出优质内容,完成相应指标;
  • 产品运营: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收集/监控产品数据,持续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推动产品改进;产品规划/迭代/优化,页面架构规划,包括产品展示逻辑,页面展示逻辑等。

2.“用户维系”阶段运营职能

在这个链条里:一般分为平台侧和供给侧。

  • 平台侧的主要目标:是平台的促活/留存/转化/召回,它需要保证有足够多的优质用户;
  • 供给侧主要目标:是商家的促活/留存/转化/召回,它需要保证用户需求来了,商家应该有足够且优质的供给。

(1)平台侧的运营

平台侧运营又分为平台运营和用户运营

平台运营:

平台运营大致分为活动运营、策略运营、品类运营、产品运营、会员运营。

  • 活动运营:利用策划各种针对性的活动进行用户活跃,付费转化等;
  • 策略运营:基于对平台数据的分析和挖掘,结合不同策略对平台/用户/相应版块/项目/流程进行优化,拉升相关指标 (流量分发,补贴分发等);
  • 品类运营:基于用户画像,对平台品类进行规划/优化/迭代/运营(制定商品招商规则/选品规则/展示规则等),对品类的商品量,GMV等负责;
  • 产品运营:利用产品改进提高用户活跃等;
  • 会员运营:基于相关指标,对会员进行运营(会员成长体系/会员积分体系/会员增值服务等),提升会员量/留存量/付费会员量等,提升转化率。

用户运营:

用户运营大致分为用户运营、社区/社群运营新媒体运营

  • 用户运营:以网站(产品)等用户的活跃、留存、付费为目标,依据用户需求,制定运营方案甚至是运营机制;(来源:张亮《从零开始做运营》)
  • 社区/社群运营:负责社群搭建统筹规划,对社区的活跃度等指标负责;
  • 新媒体运营:负责运营微博、微信公号头条号企鹅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对用户留存转化付费负责。

(2)供给侧的运营

供给侧运营又分为商家运营和商业运营:有些公司可能不会区分这么细,可能是一个团队同时负责这两项业务。

  • 商家运营:负责对商家店铺/选品/页面优化/上架/报名活动等全流程进行指导,对商家GMV负责;
  • 商业运营:根据商家预算和预期收益,指导商家在平台进行广告投放,并根据转化效果进行优化。

五、如何入门

第一步:我在哪?确认当前所处环节和当前职责:

每个公司对“运营”岗位,运营职责设立逻辑不同。所以应自己当前所处环节及当前职责!

我在哪个链条上? 我对什么负责? 我的工作内容都是什么? 若你是想转行的或者刚毕业的伙伴,还应该分析我更擅长哪个工种?更喜欢哪个工种?往哪个链条走比较快。

(为啥说是当前,因为运营职责可能随着公司战略调整而调整,所以需要明确当前职责。当然也要知晓其他工种职责,提前修炼技能,有备无患。)

第二步:追问:职责中我会什么? 职责中我的短板是?

追问我会什么,其实是对自己能力的复盘。我会的能否更快更好更高效?我不会的都有什么?并列出明细。例如:活动文案会写,吸引力不够;公众号标题转化率总是不高?等等……

第三步:学习、刻意练习:弥补短板,加速常板,提高认知

1-3岁运营重点在短板的弥补,否则木桶的短板,一次就会让老板失望,甚至自己失去工作机会。4-5岁运营重点加速常,这样可以让自己通过一个常项立足。提高认知是让自己不断学习新知,否则会陷入固有思维或者经验主义的怪圈。

六、学习渠道

分析完自己当前所处链条、工作职能以及需要补充的短板以后,就需要不断学习并刻意练习了。学习的渠道包括书+公号+网课+平台+集训+线下约见大咖等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针对性的寻找渠道,并快速学习消化。

最后我想说

想去电商平台做运营,需要准备不少技能,才能胜任运营这个工作。一定要抱有终身学习的心态,不然就算入门,就算入了运营的一个工种,还是一个搬砖的,永远成为不了专家。学习,提高认知会贯穿人生始终。

 

作者:越陌,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越陌

]]>
微信的下半场,将向何处去? //www.f-o-p.com/98622.html Wed, 12 Sep 2018 08:00:53 +0000 //www.f-o-p.com/?p=98622

 

今年上半年,我多次聊到关于微信的一些变化和举措,并先后写了几篇文章,引发了许多传播和讨论。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点,其实2018年开始,微信也许也已经进入了它自己的“下半场”。

今天,我就想就着“下半场”这个观察角度,再整体聊聊我对微信后续一些走势的观察和判断。

2011年1月,微信APP上线。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

2013年6月,微信群诞生。

2013年8月,微信支付上线。

2014年1月,微信红包面世。

2017年1月,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

无可置疑,在过去7年时间里,正是微信连同它所提供的上述几个重要功能,一起彻底改变了无数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生活,也完全重塑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行业格局。

2018年年初,微信月活跃用户突破10亿——这令其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用户数和用户活跃度最大的的产品,没有之一,即便是放到全球范围内,用户基数和活跃度,能够超过当前的微信的,恐怕也屈指可数。

常理而言,2018年初的微信,已经全面步入了发展阶段中的成熟期,一款成熟期的产品,最应该保持的,就是稳定,因为它的每一个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数以亿计的用户。

然而,进入2018年后的微信,其更新频次和力度却多到令人匪夷所思。据统计,从2018年3月1日到5月25日,微信共完成了22次更新,涉及到37处变化,平均不到每3天就会完成一次更新——这样的更新频次,一般只会出现在早期功能体验和产品逻辑都并不完善的产品身上。

看起来,2018年的微信,要么就是正在焦虑不已慌不择路,要么则是在处心积虑的下着另一盘大棋。

关于微信的成长史,也许可以用我们此前在三节课的分析评论中就曾反复引用过的一句话简单概括之——

“微信在其发展历程中,前后共经历过三个阶段:IM阶段、浏览器阶段和OS阶段。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功能分别是语音通话+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小程序。”

时至今日,微信已经渐渐成为了中国,乃至整个互联网世界中最大的流量聚集地之一,并在成为一个超级生态的道路上狂奔不止——只要看看连IOS都要对微信警惕再三,你就会知道微信面前摆放着的可能性是多么巨大。

然而,狂奔着的微信,也未必就没有潜在忧虑和现实挑战。站在当下看,已经成为一个超级流量巨兽的微信,至少面临着两个巨大的考验,其一,是其理想中的“超级生态”能否真正形成,其二,则是其所承载的商业化变现诉求必须尽快兑现。

如果说微信从0起步成为流量巨兽的过程可以被视作微信的“上半场”,那么接下来的“超级生态打造”和“全面商业化尝试”则可被视作是微信的“下半场”。

看起来,到如今,微信的“上半场”已经结束,“下半场”则刚刚开启。所以,微信的“下半场”,究竟将向何处去?

要理解微信的“下半场”中究竟会发生什么,我们也许需要先搞清楚微信当前到底最在意什么。

以我的眼光看起来,微信在2018年中的当前,最在意的事或许有两件。

其一,是要认真防范“头条系”,或者再具体一点讲,其实是要防范“抖音”。

微信,或者再放大一点讲,整个腾讯系最核心的资产是什么?

答案是“关系链”。

但,关系链是如何形成的?

这里也许可以分享一个认知,我认为互联网世界中,内容、互动、社交、关系,往往是个递进关系。一种典型的场景是,人与人之间基于内容有了互动,互动之后诞生社交行为,基于社交行为逐渐建立起了稳定的关系链。

举个例子,我在豆瓣关注了一本书,然后找到一篇让我心有戚戚的书评,于是我给该书评留言,原作者看到后又继续回复我,于是一来二去间,我们就成为了好友,这就是最为典型的“围绕内容和互动形成关系链”。

而在2018年,实事求是的说,抖音的兴起可能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包括腾讯。

而抖音兴起的背后,是一种新的内容形态——短视频带来的机会,而这一内容形态,恰好是此前腾讯不那么擅长,也并未重兵投入过的内容形态。

换句话说,腾讯在这一内容形态下,也是一个小学生。这对于抖音这样的产品而言,可谓再好不过——它天然就拥有了一个可以在腾讯帝国之下避其锋芒而行的独立发展空间。

到2018年8月,抖音公布的全球月活用户数已经达到5亿,接近微信的一半。然而,微信从0发展到月活10亿,用了7年,而抖音则只用了2年。

然而对微信而言,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事是,大家看不上的抖音已经慢慢开始呈现出能做“关系链”的可能。

以我们上述的“内容、互动、社交、关系”四者的演化关系看,抖音站内用户看短视频后点个赞,写个评论产生互动是很正常的事,于是,随着抖音流量变得巨大,这款产品就特别容易向下一个状态演化:借由短视频内容,人与人之间产生更深入的互动,从而缔结起来关系链,而且,这种关系链非常有机会变成长期的强关系。

一旦这种事情发生,就会动摇到微信的根基,而微信绝不会让这种事发生。

为了更进一步类比,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微博。

2013的微博其实也曾有机会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关系链。

如果你是一个互联网老用户,且还有印象的话,你也许会记得2011、12年期间,微博的私信曾经特别火热,很多用户用它来聊天、记录、联系合作。甚至很多用户与熟悉朋友间的日常交流都开始放到微信私信中来交流——这无疑动摇到了当时QQ的熟人关系链。

所以,腾讯才如临大敌,举全集团之力做了个腾讯微信来对抗微博,但如你所知,拼了3年,后起的腾讯微博并未获胜,反而走向了关停。最终,打败微博的是微信,也正因为有了微信,腾讯才算又重新站稳了“用户关系链”这个山头。

如果要回望过去,当时的微博在面临着微信崛起的挑战时也许犯了一个错误——太过于纵容站内大量的大VKOL

当时,已经初具规模微博,其站内信息分发权重太向这些头部大V倾斜,内容分发规则的设计基本上都是为了保证大V和KOL的利益,为了他们获得更好的增长、获取影响力、获得变现,这一导向最终导致微博在2014年出现了大量营销号泛滥+内容水化现象,最终用户大批出逃。

那个时候,很多在微博上不堪各种营销号和广告打扰的用户都觉得自己需要一个相对宁静的空间,能跟自己的亲密朋友们进行点日常互动就挺好,恰好此时,微信出现,他们就纷纷来到了朋友圈

微博犯过的错误,微信肯定不想重蹈覆辙。

而就2018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微信的一些营销号或营销行为泛滥程度已经开始打扰到用户,有一部分公号或商业组织为了自己的私利严重干扰用户对内容的体验,比如,在微信群、或朋友圈,总能看到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内容,各种裂变、分销、微商等营销行为也往往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微信可能会很担心自己重蹈曾经的微博的覆辙。

而,微信若想防范抖音,确保自己的“关系链”阵地仍然是牢不可破的,势必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需要做大量讨好用户的动作。

其二,则是上面提到的,微信所承载的“商业价值实现”方面的野心和诉求,必须开始加速兑现。

而微信最大的商业野心,必然在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够真正连接一切,从而做全平台、全品类的流量分发。

一般来讲,社交,内容,基于商品&服务的交易是互联网世界中最常见的三大商业机会。

BAT三巨头中,百度依赖于“内容分发”搭建起了它的核心业务。阿里的起家则是依赖于“商品交易”,慢慢再延伸到“服务交易”,从而构建起来了一个电商帝国。

而腾讯的核心,则是“人”,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

但问题在于,如果你的电商做得足够强大,或是内容分发能力足够强大,想要调转过头来做社交和关系,可能会极难——至少互联网世界中迄今还未看到过成功先例。但如果是反过来,你的社交和关系链已经足够稳定牢靠,想要进而延伸开来去做内容分发和商品交易,却是可能的,只是这需要前提:至少,你的关系链数量、稳定程度必须要到达已经坚不可摧的程度,才敢去做此想。

而对于2018年的微信来说,已经到了要把这一勃勃野心付诸具体行动的时候。

因此,围绕这一野心,微信在从现在开始,一定会特别关注几个问题——

  1. 微信生态下的商业产品更多样,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商业收入;
  2. 让微信生态下流量分发形式变得更多样,规则变得更公平,避免少量头部玩家垄断生态流量的格局出现;
  3. 接入更多可产生现金流的服务、商品、内容等,从而不断放大自己的商业变现可能性。

以上,也许就是“下半场”的微信最在意的几件事。

所以,如果围绕着上面的基础认知和假设,进入“下半场”的微信究竟可能会有哪些核心的变化?以及身为行业中的其他从业者,又该如何认知这些变化?

我有几种猜想以及一些附加的观点和建议。

整体来看,我认为在接下来的1年-2年里,微信必然会有一些如下的举措——

第一,微信对于“看一看”和“搜一搜”的流量分发能力和在微信生态内的权重,一定会不断加强。

若非如此,微信的流量分发形式将极度单一,导致后来者再不崛起机会,极度不利于整个大生态的建设,也就无法支撑起微信巨大的商业野心。

第二,微信或将会在“公众号”之外,大力加大对于“个体”的扶持和赋能,并在“个体”与“公众号”之间,搭建起来某种桥梁。

无论如何,“微信公众号”目前为止仍然是微信生态下用来承接流量和追求变现的重要一环,且微信公号下的“头部垄断”已经初步形成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便微信官方再如何努力调整流量分发规则和形式,也很难再出现新的大号批量井喷出现的现象。

但,扶持“公号”虽然已经不那么容易,微信还可以扶持“个人”——假使我是一个有写作能力或优质商品供应的个人,但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号”,那微信是否可以帮助我与一些现有头部大号之间进行合作,我来给他们供稿或供货,他们负责传播和销售,最后我们均分收益,如此一来,可谓皆大欢喜。

而现在,看起来微信已经开始在为这个局面进行一些铺垫——看看下面的截图你就知道了,在新的“赞赏作者”的逻辑下,同一个公号下,可以绑定多个作者的赞赏账号,且通过该赞赏账号,我们还能看到单一作者的所有历史文章,这已经显著是在开始赋能给个体。

我相信,这一方向下的举措,接下来还会更多。

第三,在未来至少1-2年内,大规模基于朋友圈或微信群的有损普通用户体验的营销行为,包括很多裂变营销玩法等,一定会不断被微信打击。原因恰如上面说到的,微信必须要在这个阶段,去做大量讨好用户的动作,尽最大可能防止用户迁移到其他平台上去。

因此,未来1-2年内,真正能在朋友圈安全的大范围传播的东西,大概只能是基于创意和情绪情感的传播。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相信,“裂变营销”也绝不会消失,恰恰相反,基于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某些特性和现状,新的“裂变营销”玩法或将会层出不穷的出现,并呈现出一种“微信不断封杀老的裂变营销玩法,但新的裂变营销玩法不断继续出现,并在一段时间后继续遭遇封杀”的局面。

第四,小程序将毫无疑问的得到微信的全面扶持,不断接入到各种轻服务与交易场景中,并大概率出现一波红利——事实上,红利已经在出现。从近期来看,因为小程序而获得红利和爆发增长的项目,正变得越来越多。

第五,微信生态中一定会出现更多样的商业产品。

这里可以打个岔,讲个微博的故事——2009年微博上线后,在四五年间扶持了大量粉丝超千万的大号,在2013年前后,这些大号每年都已经可以产生至少上百亿的广告收入,且还在逐年增加,可以说,这其中,微博给予这些大号的赋能是居功至伟的。

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大号们所产生的广告收益,与微博完全无关。通常的逻辑是,广告主直接找到大号的负责人,两边谈妥,广告主直接给大号打钱就好了。于是微博悲催的发现:自己搭建起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商业生态,但自己却没法从中获得一分钱收益。

所以,在2014年,我曾经和一些当时新浪的同事有过私下交流——我们都觉得,当时的微博特别应该做一套类似百度凤巢那样的商业产品,一端对接广告主,另一端对接各种大号,并基于微博的数据给到广告主们更多更精细更有价值的参考,从而让自己能从整个微博平台的各种广告交易中获得利益分成。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创办的三节课在微博有广告投放需求,微博一开始就可以基于数据,推荐给我一些互联网从业者基数构成较大的号及营销广告转化率较高的微博大号,而无需让我自己一个个去联系和判断,并能够在我投放过后给予我更多更细致的数据分析报告的话,我认为这是具有显著价值的。

其实后来微博也确实上线了这样类似的商业产品,只是比预期的又晚了好几年,用现在的眼光看,其实还是错过了不少时间的。

所以,微博踩过的坑,微信大概率不希望重蹈覆辙。不出意外的话,从现在开始,微信或会开始全面建设起来一套可以承接住各类广告营销需求的商业产品系统。

事实上,有些事情已经可以初见端倪,比如我们已经看到,微信公号已经开始上线了“返佣商品”的分销,可以在公众号中插入影视图书等CPS返佣商品广告及小程序广告。按照销售收入向公众号运营者分成。

可以预见,这个与“微信公号”有关的庞大商业产品一定会越来越完善和丰富,并且,微信生态下也一定还会有新的具备想象力的广告形式不断出现,比如说:基于搜一搜的推荐广告。

接下来,围绕上述的猜想,或许到了可以给一些建议的时候。

建议1:要更敏捷的应对和迎接“裂变红利”。

上文已经提到,在微信这种基于“关系链”的大流量平台中,如何撬动关系链的力量进行传播和营销,永远会是无数运营营销人会长期关注和琢磨,甚至去不断突破部分底线进行试探的地带,只要能够带来利益,是否有损平台用户的体验,完全不是运营、营销人们会关注的事情。

但与此同时,微信基于当前形势和自身利益,一定会不断封杀那些有损用户体验的营销玩法。

这必定会导致:新的裂变涨粉、裂变营销等玩法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都会不断出现,但同时微信也会不断对其进行打压封杀。按照经验来看,一种新的玩法出现,或许会有至少2-3个月的生存红利期,而在这个时期内,如果你足够敏感,能够极敏捷的快速跟进新的玩法,则你就可能获得一些新玩法带来的红利。

建议2:如果是做内容,与“焦点话题”相关的强内容产出能力才是最稳定的“流量壁垒”。

微信生态下,内容才是最根本的长期流量来源。

微信生态下的内容流量获取,基本遵循着如下公式——

内容流量=内容类型*分发渠道

从过往来看,微信生态下能够获得大量流量的内容,往往不外乎围绕热点事件、社会情绪、娱乐八卦段子、情感鸡汤、深度分析与犀利观点等几种类型。

而内容实现传播和分发的渠道,过去来看,是朋友圈、微信群,现在,则又加入了“搜一搜”和“看一看”。

2018年开始,由于业内整体对内容的监督管控全面收紧,类似围绕社会情绪、娱乐八卦等的内容或机构,都曾先后遭遇封杀。普世来看,在内容管控收紧的背景下,围绕着一些行业或官方发布的社会热点进行理性分析和评论或会成为一种既能持续获得流量,又相对较为安全的内容。

此外,如果我们具体研究一下搜一搜和看一看,我们也会发现,其流量分发逻辑仍然是高度“话题”导向的。

比如我们会看到,在微信4月28日对于“看一看”的内测改版中,“看一看”和相关公号的图文底部,均出现了“热议话题”的展示入口——

 

而“搜一搜”就更不用说,搜索本来就是一个高度话题导向的东西,一定是最近越火热的话题,被搜索的次数约高,也就越有机会在搜索结果页中获得流量。

因此,如果是对于做内容的同学而言,如果是自己能够围绕着一些行业或全民级的“焦点话题”不断产出较为理性的思考、评论、分析或是适度调侃,这或许会成为你最稳定可依赖的“流量壁垒”。

建议3:再不做小程序就真的晚了。

小程序一定将会跟公号形成更强的联动,卖课也好,卖课也好,一定都会通过小程序来完成。也一定会出现很多新的玩法,还没开始探索小程序的,一定要加紧了。

这里不妨引用此前我曾在《微信搜索大变身!野心终于浮出水面的腾讯与微信》一文中的部分解读——

“不难看出,微信在试图用一个更加漫长的周期来“养成”小程序,且小程序可能寄托着微信官方在电商、游戏O2O服务接入等诸多领域内的重大期望。”

过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但凡巨头公司决定大干快上,激进而迅速毕其功于一役的想要搞出一个大事情来的时候,往往会一地鸡毛结局惨淡,典型如阿里来往,腾讯微博,百度O2O等。而但一家巨头公司决定沉下心来用更长的周期基于自己的优势稳扎稳打的想要做好一件事,则少有失手的时候。

以这个角度看,已经度过了大众期盼度和关注度最高点的小程序,在2018年可能已经越来越值得被看好。”

而2018年,包括享物说、小打卡、厉害了爸妈等小程序在近期的走红以及资本层面对于小程序项目的大量追捧,则证实了“小程序”生态下红利期的到来。

因此,对广大从业者们来说,也许真的到了必须要密切关注小程序的时候了。

建议4:对于在微信生态下卖课或卖货来说,内容+小程序+社群将成为长期组合。个人号+官方公号的搭配,也将成为更广泛的配置。

微信生态下,获取了流量,大家必然需要考虑变现,而最为普遍的变现方式,则不外乎“卖课”与“卖货”。

过去来看,在“变现转化”方面,通常存在着几种常见模式——

  1. 纯依赖公号直接售卖;
  2. 社群售卖;
  3. 个人号单点转化售卖。

上文已经提到,进入到下半场的微信,或许可能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流量分发机制和逻辑,诸如前段时间出现的“公号展示信息流化”的改版,就是典型范例。

而这些政策性的调整,则可能会导致许多公号的流量会受到程度不一的影响,也必然会催生更多不安全感。

在不安全的心理状态下,让自己的营销转化通路变得更加立体和多样,就成为了最理想的选择。

因此,公号+小程序+社群,又或是个人号+官方公号的搭配,或将越来越普遍的出现于诸多微信运营者身上。

建议5:现在还不具备影响力的个人作者或个体经营者可以更积极主动去尝试与其他大号合作。

恰如上面所说,如果你在当下拥有较强的内容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却受困于流量难题,其实未必太过于焦虑。因为在未来你完全可以生产出优质内容,承接大量营销需求,不仅能在大号上获得内容的营销分成,还能获得广告收入。因此借由大的流量渠道获得粉丝将变得较为容易。

建议6:搜一搜的红利可能会比看一看来得更快,值得认真研究。

搜一搜和看一看,是微信在内容分发方面两个寄予厚望的新入口,这已毫无疑问。

但如果要两相比较来看,其实在微信内部,“搜一搜”成功的概率,要比“看一看”大得多。

原因有几点——

1.“搜索”是一种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需要进行筛选、过滤时的刚需,而“信息流”则是一种在拥有海量内容和信息时,为了更大抢占用户时间所采用的产品机制。

就微信内部的用户使用习惯来看,在大量文章、公号、聊天记录中进行“搜索”,已经是大量微信用户当前已经拥有的习惯,而在微信中通过“信息流”进行浏览和阅读内容,对大多数用户还是一种很陌生的行为。

2.如果微信的商业化布局是需要尽快接入更多服务、商品,这也一定会导致微信官方对于“搜索”和“索引”的需求迫切程度显著要大于“信息流”。毕竟,海量服务和商品接入后,最容易与其衔接起来的用户使用场景,仍然是“搜索”。

3.从过往积累来说,“搜索”好歹是一个腾讯和微信已有积累的事情,而“信息流”的机器分发算法,则更像是一个全新的东西。

因此,如果是想要获取微信中的新的流量红利,不妨围绕着“搜一搜”可以做一些前置性的布局。此处可以提供几个线索——

  1. 尽快让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出现在京东美团中;
  2. 尽快在知乎、搜狗建立起自己品牌百科、问答优化等;
  3. 尽快加强自己在搜狗平台的SEO
  4. 赶紧以微信生态下的SEO为目的,搞几个小程序出来先占住山头。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几个建议,看看下面几张截图就知道了。

以上,差不多就是我对于“微信的下半场”的所有看法了。

顺带重申,所有观点,纯属猜测,如有雷同,可能是巧合。

 

作者:黄有璨,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三节课(sanjieke01

]]>
拼多多如何靠砍价“策略”获取1亿流量? //www.f-o-p.com/94618.html Tue, 14 Aug 2018 06:17:01 +0000 //www.f-o-p.com/?p=94618

2018年上半年,我们就曾做出过一个预言——

出于互联网低端人才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整个行业的竞争要点全面转向数据和策略驱动的精细化运营我们认为未来2~3年内,“策略”类人才必将成为整个互联网业内的普遍刚需。

那种一个产品内,依靠少数几个“策略”就干掉了诸多人力劳动成本,极大提升了效率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多见。

因而,我们认为,“策略”能力将会是成为最值得互联网从业者们学习的能力。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发现,“策略”这个词对绝大部分互联网从业者来说,仍然是抽象、模糊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即便有人多少理解一些“策略”两个字背后的意义,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学习它。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的解读,以定期连载的形式来向大家进行普及:到底策略是什么,它能解决哪些问题及带来哪些价值,以及其背后的底层思考方法是怎样的,希望可以借此让更多人可以走入“策略”的大门。

这个系列连载的第一篇,我们就把目光聚焦于近期处于风口浪尖上的拼多多,我们将结合其最核心的功能之一——砍价免费拿,来为大家解读一下“策略”在其中的应用。

不妨先来了解下“砍价免费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拼多多以“可免费获得各类商品”为诱饵,诱导用户通过分享链接到群或微信好友帮自己砍价,从而持续在微信生态内获得流量的功能。虽然我们尚无法得知这一功能背后的相关数据,但从微信、知乎、百度上各种流传甚广的相关新闻和引发的讨论来看,它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拼多多旗下的又一流量大杀器。

我们不妨快速通过几张截图,来了解到底“砍价免费拿”这个功能的主要使用场景、流程,以及其被分享到微信、QQ之后的展现形式:

进入拼多多首页后,可以找到“砍价免费拿”的入口:

选择某款你想要的商品后,你自己可以先砍一刀,然后拼多多就会提示你,让你把链接分享给好友帮你砍价。

砍价链接分享到微信群的样式如上图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的“砍价”免费拿,有几个非常核心的机制:

一旦启动了砍价,24小时内不找人把价格砍到0,则失去免费获取商品的机会。

同一好友只能帮你在一个商品上砍一次价。

同一用户,每天只能帮三个好友砍价,防止一小圈人来回帮忙砍价。

这意味着,哪怕你已经找了几十个朋友把你想要的商品砍价砍到只差1分钱了,你也只能继续再找人帮忙砍价,否则一定前功尽弃。

正是在这些机制的驱使下,才导致了无数“拼多多砍价互助群”的出现,拼多多的“砍价”小程序链接开始火遍微信群和QQ群,呈现出极强的“裂变”效应,成为了其近期的又一流量大杀器。

当然,如同拼多多这个产品本身,“砍价免费拿”的背后也有同样存在着许多争议和乱象。在此,我们不妨先抛开所有的争议和乱象,先聚焦到产品和运营的角度,来具体挖掘下这一“流量大杀器”背后隐含着的更多不易被人发现的有趣之处。

从产品功能设计的角度,如果要梳理出“砍价免费拿”的主要产品流程,大体是这样的:

这个流程,看起来应该还算清晰,但,假如你是负责该产品经理或运营,即便已经有了如此清晰的流程,你就能确保让这个功能成为“流量大杀器”,不会遇到其他问题了吗?

未必。

这里有一个常识:一个业务流程中,存有的不确定变量元素越多,则在其承载的用户体量越大时,效率必然会越来越低。

举个例子,假如是年龄、收入、家庭状态等都相近的100人参加这个活动,我们也许依靠上述这个清晰的流程和规则,加上少数几款符合这100人需求的商品,应该基本就足以保证这个事能够成功了。

但,假如我们是需要承载100万人,甚至是1000万人呢?

这时候,你会发现,至少有几个问题将极大影响这个活动的最终效果:

第一,当用户体量变大,用户需求也必将更加多样,所以,在100W用户这个量级如何解决“商品”与“用户”之间的匹配效率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你站内参与“免费拿”的商品有50款,不同的用户感兴趣的商品肯定不一样,那怎么才能让尽量多的用户能够迅速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商品,以激发他们愿意参与砍价的意愿?

第二,在“砍价”这个环节下,不同的商品,我需要让多少人来帮我砍价才能成功“砍为0”?以及不同状态的用户,砍下的金额是否应该有所不同,才能尽可能提高用户成功参与砍价+愿意拉人来帮自己砍价的概率?

第三,如何才能尽可能让那些帮别人砍价的用户也能够成为“砍价免费拿”的发起者,将这一机制的“裂变传播”效应最大化?

而这三个问题,如果是在传统的必须以人力来驱动业务流程运转的状态下,几乎很难有解。

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依赖于“策略”。

简而言之,所谓“策略”,往往是一套由数据驱动,存在于产品当中的一套规则与机制。

再换个角度解释,如果一家企业的核心业务高度依赖于人的工作,员工的管理问题可能会是复杂度极高、且稳定性较难保障的;而一家公司的核心业务如果是依赖于机器在跑,那么则将是很稳定并且可持续的。而机器的运转,需要被规则来约束,而那些支撑机器运转的规则,就是策略。

当我们面临海量的需求和信息需要处理,又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我们一定可以借助于策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依赖人力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关于有效制定一个“匹配”有关的策略,最基本思考逻辑往往是这样的:

先借助数据挖掘和分析,通过某种逻辑为用户或你提供给用户的解决方案进行分类(例如拼多多的用户可以分为价格敏感型和品质敏感型,商品则可以区分为不同品类,不同品类下还可以再分为低价中低品质型商品、中等价格中高品质型商品等不同类型);

如果现有的某种解决方案无法满足所有用户,就要设计出更多不同的解决方案,前提是每种解决方案一定能够满足好一类典型用户;

在不同解决方案和不同用户之间,通过一套判定规则来完成匹配。

例如,一个用户如果多次搜索浏览“电水壶”,我们就可以通过机器自动给ta打上一个跟电水壶有关的标签,这样,在其进入“砍价免费拿”下时,我们就可以优先给ta推送可以通过砍价免费拿到电水壶的机会,这样就会显著提升其参与的效率,且整个过程中完全无需人力介入,完全通过机器完成。

基本上,拼多多在上述我们提到的三个问题中,也是依照这套逻辑来制定相应产品和运营策略,从而大大提升其效率的。我们不妨依次来看。

1. 选品策略

首先,是如何决定应该给用户推送什么样的商品?

传统上,对于电商平台要推荐商品,大体上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固定位置的推荐,比如说首页banner,一些固定的推荐位,要确定某一位置推荐的商品,大多数时候都是由运营人员进行选取,并且提前确定排期和资源。

另一种是依照某个固定规则变化的推荐位,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销量排行榜。别的可能还有一些基于内容的推荐方式,比如说淘宝头条之类的。

基本上讲,大多数时候,每个人看到的商品都是一致的,不会有特别的不同。

这个过程中,不仅转化率不可控,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这个任务。

而基于策略的推荐策略则完全不同。通过策略,我们能够形成基于完全个性化的订制和商品推荐方案。

结合我们刚刚提到的思考方式,我们假想几个场景,试着来还原一下选品推荐的策略是如何制定出来的。需要提醒一下的是,我们接下来描述的场景,只是基于逻辑的一些假设,真实的业务逻辑一定是远比这要复杂的。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通过某种逻辑为用户或你提供给用户的解决方案进行分类。

我们假设,以单次交易额最高是否达到500元为标准,将使用拼多多砍价功能的用户分为两类,达到500元以上的,我们标为价格不敏感型,反之则是价格 敏感型。

与此同时,我们以商品单价是否超过50元为标准,假如超过50元,我们就定义为高价商品,而没有超过50元,我们就定义为低价商品。

当对用户进而商品进行分类,并且打好标签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对用户和商品进行匹配,理论上讲,用户和商品之间基本上会是这样一个匹配关系。

但是,如果这有这一种策略,其实显然是不够的,有的用户,可能只是对某些商品价格敏感,但是对某些商品价格不敏感,如果一直给他推送单价较高的商品,或者相反,都会导致很多问题。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继续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设计更多的解决方案。

比如说,我们将对同一件商品浏览次数是否超过3次作为标准,将用户分为该产品的目标用户和非目标用户。这时用户就被分为了四类——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商品类型进行分类。比如说,将商品按照所属类型进行分类,诸如电子产品,日用百货,衣帽服饰等。这时商品就被区分出更多种类。

这时,就有一些新的规则产生了:

对于某电子产品的目标用户,且单次交易额最高并没有达到500元,我们就会为他推送更多的单价低于50元的电子商品,诸如数据线,电源插头等等。

而对于同样是电子产品的目标用户,但是单次最高交易额达到1000元以上的,我们就会为他推送更多的高价商品,比如手机,电脑,耳机等。

在不断地摸索和试验过程中,逐渐就会形成了针对不同用户不同商品的匹配规则,并将其使用在不同场景当中。

依照这个逻辑进行推演,规则完善后,一个可能的场景是,某个用户多次搜索浏览“电水壶”,并且从没有在拼多多上有过消费,机器会自动给ta打上一个跟电水壶有关的标签和一个价格敏感的标签,在其进入“砍价免费拿”下时,我们就可以优先给ta推送可以通过砍价免费拿到电水壶的机会,这样就会显著提升其参与的效率,且整个过程中完全无需人力介入,完全通过机器完成。

当然,需要反复重申的一点是,我们上述的场景只是一种基于逻辑的推演,在实际工作当中,这个过程一定远比我们描述的场景要复杂。

比如说,只在用户层面,我们直接可以考虑到的标签还有,他的一级社交网中是否有人购买过某类商品,他对某类商品的购买次数有多少,他在何种情况下会对某样商品给出差评等等。而在商品层面,也有很多标签可以增加。

每个维度下,只需要增加一个标签,那么互相匹配的工作量会呈指数级增加。这是人力几乎无法完成,但是通过数据反复验证,不断测试,并最终得出一个效果最好的规则之后,机器就可以轻松完成。

这个思考方式,同样适用于砍价的“刀数”应该如何确认的问题。

2. 定刀策略

显著来看,砍价刀数对于砍价功能的传播性会有很大影响。

如果砍得太快,几刀就砍没了,那不仅没法促进分享,活动成本就会很高,

如果砍得太慢,砍几十刀都没法成功,好多人可能就不愿意干这个事了,这个功能也就没有价值了。

这也是策略能够解决的问题,并且思考方式其实和刚刚没有什么差别。

首先还是对人群和解决方案进行分类。

比如说,我们可以将参与砍价的用户分为两类,新用户和老用户。

而解决方案这里就不再是商品,而是每种商品砍价的刀数和每次砍价的金额,这些的类别也都需要分别通过数据进行确定。

这里我们假设为新用户第一次砍价20次即可完成,老用户则需要30次才可以完成,且砍价金额只需要最后达到100%,过程中随机即可。

这样,我们就有两条清晰地规则,这个规则也是可以执行的,但它显然是不够。具体有这样几条原因:

用户很快就能发现这个规律,并且找到30个人的固定砍价群体,大量的砍价,导致砍价成本很高。

其次,如果仅仅有这样两条规则,那么功能一定不具备传播性,因为组团的这30人没有动力去找其他人。

并且,这对于老用户其实有一定歧视,用户也不见得愿意一直用下去。

所以,在实践中,一定是需要针对不同用户分别制定不同的砍价刀数和砍价金额。

比如说,对于发起砍价的用户,可能第一刀需要砍下很高的价格,这样才有可能动力分享,并且感觉这个功能足够超值。

再比如说,对于第一次参与砍价的用户,可能也需要尽可能高的金额,这样他们才更容易接受这个功能,而且,发起砍价的用户也会更有可能分享给更多新用户。

实际体验中,也拼多多也确实是基于此制定的规则的,比如说:

新用户的砍价金额能够达到总金额的30%左右;

第一次参与砍价的用户砍下的金额也能达到总金额的20%左右;

多次参与的老用户砍价金额则非常少,有时候甚至会有0元的情况出现。

在这规则下,用户会更有动力不断去寻找没有参与过砍价的新用户,使得产品功能得以高速的传播和增长。

而这仅仅是将用户标签与砍价金额标签进行匹配的几条规则,其他诸如,用户标签与砍价刀数匹配,商品标签与砍价刀数匹配等,其实都是需要通过策略确定,但是我们短时间无法感知的。而这些策略,都是砍价功能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同样的思考方式,其实在面对最后一个问题, 即如何能够将这一机制的“裂变传播”效应最大化的问题,也能够适用。

3. 召回策略

如果你体验过拼多多的砍价功能,应该会注意到,当你帮朋友砍过一次之后,系统会开始自动给你推各种砍价商品让你“免费领取”。

从功能的角度讲,就是一个普通的推送召回功能。

但是,拼多多在推送什么商品上,也尽可能的做到了千人千面。

这个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了,比如说刚刚提到的你是否是某类商品的目标用户,你是否价格敏感,再比如说商品的销量是否够高,商品的价格是否够低,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除此之外,你帮朋友砍了什么商品、你朋友的喜好(因为你和你朋友的喜好有很可能近似)等因素,也都在考虑在内。

这个过程,通过明确一些规则和策略进行匹配,就形成了一整个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进而能够通过个性化的推送方式,让用户更有可能回到砍价功能当中,实现裂变式增长。

整个思考过程和思考路径,其实还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那几条。

不知道看了上面几个的分析,你对于策略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并且策略是如何再砍价这一功能中如何发挥作用的,会不会有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认知。

基本上讲,我们刚刚提到的思考方式,在面对需要进行“匹配”,并通过匹配驱动增长的产品功能时,都是通用的。不仅仅是拼多多砍价功能,拼团功能,以及我们已经熟悉了的今日头条抖音等产品的推送机制。底层都是上面这套方法论,并且,应用相似的思考方式,我们都可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规则。

放在更大的视角来看,在互联网业内,理论上,任何一个产品达到一定用户体量的时候,都一定会产生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策略手段来解决。

换句话来说就是,在当下互联网行业中,无论你是做什么产品,策略都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说,如下这些典型的业务问题和场景中,就是互联网业内“策略”最常发挥价值的地方:

一个产品,随着用户体量增加,需要考虑做精细化运营;

一个产品,可能涉及到搜索、推荐、供需匹配等功能模块需要完成;

一个产品,拥有大规模交易、成交数据,需要提升成交率,优化利润空间;

一个产品,需要考虑通过数据来驱动用户增长

一个成长期的产品,需要考虑通过补贴来规模化拉动用户增长,并希望自己的补贴方式、形式等能够变得尽可能高效;

……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果你可以掌握制定“策略”的能力,你将有很大可能能够跳脱出依赖于“人肉”的怪圈,而开始可以做到能够依赖于“机制”和“机器”来帮助自己提升业务效率;同时,你将比之前有能力能够去解决一些复杂度更高的问题,从而让自己更值钱,以及能找到对自己更好的职业机会。

同样,作为一个自身运营,如果你可以拥有思考“策略”的能力,你也有更大概率将运营动作规范化,实现依赖于“机器”进行精细化的运营的工作,帮助你能够面对更大规模,更多维度的挑战,成为市场上更加不可替代的存在。

因此,我们才说,“策略”能力将会是成为最值得互联网从业者们学习的能力。

 

作者:黄有璨、张成翼,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三节课(ID:sanjieke01)

]]>
得到App用户量超2000万,罗振宇做对了什么? //www.f-o-p.com/86547.html //www.f-o-p.com/86547.html#respond Thu, 14 Jun 2018 03:20:52 +0000 //www.f-o-p.com/?p=86547 得到App用户量

如果你没听过得到APP,那么,你可能听说过「罗辑思维」,得到APP是罗辑思维团队花费2年多时间,打磨的一款知识服务类产品,主要通过语音+图文的方式,付费提供知识服务。

因4.0版本更换了猫头鹰LOGO,将得到APP推到了风口浪尖。得到APP自出生那一刻就光环环绕,明星团队打造,发布1年营收超1亿,2年多2000万用户。

创始人罗振宇(罗胖)是个面相有点吃亏,但是很有学识的人,作为一个文科生,经他主导创建的得到APP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由他一手鼓吹的知识服务行业是否是一个创业风口?

01、得到APP产品介绍

1.1产品简要

「得到」,为你提供最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罗辑思维」团队出品,提倡碎片化学习方式,让用户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知识。每天20分钟,在这里学知识、长见识、扩展认知,终身成长。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图01-得到APP用户数据

注:数据来源于罗辑思维团队公开数据

可以看出,2016年12月至今,得到APP的数据如下:

1.用户数从351万到2000万,增长近6倍;

2.日活用户从27万到73万,增长仅2倍多点;

仅从数据上来看,可以得出:得到APP的用户粘性或者留存较低。

时间是碎片化了,但是大多数人,并没能学会如何利用它来持续成长。

这是一个社会现象,短时间内不会因为一个产品或者人物,发生改变,本文也从未想过借此社会现象奋笔疾书。

产品大观始终专注于从产品和运营角度深度拆解互联网产品,试图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一部分人快速了解一个产品的始末,能有点启发并运用到工作中,就再好不过了。

所以,让我们把视野聚焦到得到APP上面。经过两年多的打磨,得到可能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专业知识服务商之一,罗辑思维团队在去年提出要建立一所终身大学,并通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来传输这一想法,试图抢占人们的心智,按照目前的时间点来看,得到还是个婴儿,一切结论还为时尚早。

1.2用户及场景

通过对得到深度体验并查阅网络资料,我们可以大致获知得到的用户画像及应用场景:

主要用户:焦虑,想要成长,怕自己被时代抛弃的人(也可以解读为有上进心、有志青年等)。

大咖用户:知识变现,增强自身和这个社会的连接,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份可能性。

主应用场景:上下班通勤途中、健身房、户外运动、睡前半小时,利用碎片化时间听知识。

简单概括:得到是一种新型知识获取通道,通过邀请业内专业大咖,将专业知识以语音+图文方式输出成体系课程,供大家付费有偿视听,低成本和碎片化来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成长,顺便降低自身的焦虑感。

为了更好地了解得到APP,我们梳理了得到APP的核心逻辑和产品功能结构如下:

图02-得到 核心业务逻辑

图03-得到 产品功能结构V4.0版本

1.3得到APP历史大事件

  • 2015年11月  得到APP上线。
  • 2016年06月  推出首个付费专栏「李翔商业内参」,获得马云推荐。
  • 2016年12月  得到APP用户超过350万,上线一年营收超过1个亿。
  • 2017年03月  罗振宇宣布「罗辑思维」周播视频在各大平台停更,只在得到APP播出。
  • 2017年05月  推出001号知识发布会,推出12款知识产品,并对业内同行共享「得到品控手册」。
  • 2017年07月  邀请曾鸣驻场「智能商业20讲」,开始推「精品课」。
  • 2017年07月  传出拟融资9.6亿元,被估值70亿,罗胖已否认。
  • 2017年08月  罗永浩宣布停更专栏「罗永浩的创业课」。
  • 2017年09月  推出002号知识发布会,重推每天听本书VIP。
  • 2017年11月  得到App用户数超过1200万,日均活跃用户数近90万。
  • 2017年12月  得到App入选App Store年度精选。
  • 2018年01月  跨年演讲是重推「中国史纲50讲」,开启大师课战略。
  • 2018年04月 正式对外推出少年得到APP,涉足少儿教育。
  • 2018年05月 罗胖个人微博宣布,得到APP用户量超过2000万。

本文将试图解答这一问题:

作为知识变现(罗胖称他们是知识服务)赛道的最大玩家,得到APP在用户口碑和收入方面,均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在产品和运营上做了哪些动作,又走了哪些弯路?同时,给知识变现赛道的创业者哪些启发?

1.4同行的打渔人:

喜马拉雅FM致力于在线音频分享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成为音频领域的 YouTube 。定位为 UGC(用户原创内容)模式的喜马拉雅除了拥有海量的节目音频之外,也已成为音频创作者最集中、最活跃的平台,今年5月获得E轮融资,网传估值超过40亿美元。

蜻蜓FM:国内首家网络音频应用,以“倾听,让生活更美好”为愿景,为用户和内容生产者共建生态平台,汇聚广播电台、版权内容、人格主播等优质音频IP,2017年8月完成E轮10亿融资。

罗振宇说,现在的知识服务参与者,都是“汪洋里孤独的打渔人,我们凑近一点打渔,关键时刻还能守望互助”。

不管是喜马拉雅还是蜻蜓FM都是深耕音频多年的玩家,他们的特点就是丰富,包罗万象,偏向于泛娱乐+轻学识,这点和得到APP不同,得到追求的是专注精品,小而美,知识标签更重,所以,得到选择了一条注定不会快速实现用户增长的路。

以上仅简单的陈述竞品情况,为了让文章更加聚焦,会把篇幅留给得到APP,后续有机会会单独深度拆解各喜马拉雅和蜻蜓FM。

02

产品成长分析

2.1产品整体发展走势分析

截止到目前,得到iOS对外发布了46个版本,平均20天发布一个版本。得到团队是如何安排迭代计划及功能优先级的呢?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了解,我们从下面两幅图来看看:

图04-得到 APP 安卓端下载量增长趋势

注:数据图表来源于酷传

可以看出,得到APP安卓端的用户下载量,自诞生起初就保持着一个稳健增长的趋势,这得益于罗辑思维自身庞大的粉丝量,使得其自诞生之初就自带光环。

图05-得到APP 在iOS端图书细分类别排名变化

注:数据图表来源于七麦数据

和安卓端下载量呈现一个稳健的增长曲线不同,iOS端在总榜的排名自2017年初,大致呈现出的是以2个月为周期,排名循环起伏的状态,能够推测是在靠运营手段在发力,产品还没能实现有效的自增长。

第一阶段:

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产品探索期

这一阶段,得到APP一直在探索产品的定位,虽然瞄准了知识服务领域,但是,如何做、用户喜欢怎样的方式学习、如何激励用户成长、如何陪伴用户成长等等实际问题,都需要得到团队去一一验证和探索,严格意义上来讲,得到算是互联网知识服务的开拓者,前面无对象可抄,所以,这一阶段明显感受到得到产品的频繁调整。

第二阶段:

2017年5月至今——产品缓慢增长期(第二探索期)

这一阶段,得到团队瞄准了终身学习,建立一所终身大学的定位,同时,开放自身的品控手册,用一种开放的心态诚邀大家入场,来一起做大知识服务市场,共同切糕。基于得到管理团队对得到的定位,所以,他们并不急于用户的快速增长,而是在不停的加持自身产品的可用性及内容的专业性。

03

产品分阶段迭代分析

3.1产品探索期(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

得到在2015年11月18日,在iOS端上线了V1.0版本,但是,得到团队正式对外发布得到APP是2016年5月,也就是团队内部打磨了半年的时间,用于技术沉淀及用户画像的探索,期间共计升级了8个版本,近一个月迭代一次,这在创业公司的项目中,算比较慢的了,也从侧面看出,罗振宇对得到APP付出了极大的耐心。

本阶段主要用户群体:罗辑思维粉丝,罗振宇的粉丝

本阶段核心用户需求:紧随老罗号召,奔赴碎片化求知的道路

本阶段得到商业需求:找准用户定位,打磨产品基调

产品主要迭代版本&迭代逻辑分析:

这一阶段包含了V1.0.0~V2.7.3共计24个版本,整个产品的迭代,主要围绕着如何更高效的交付知识这一目标,虽然,确定了用语音为主要载体,但是,该如何用语音来承载知识,更容易被用户吸收和接受,得到团队选择快速试错这条路。

在V1.01版本,根据用户的反馈,在微信登录时,不再要求绑定手机号码。这个也是产品中的一个经典问题,至于,要不要绑定手机号码,很多时候要看产品类型和企业需要。得到作为一个知识服务商,前期用户基数少,且不存在监管麻烦,大可不必要求绑定手机号,徒增用户的尝试成本。

在V2.0版本正式推出了付费订阅专栏,采用网店的模式,全力推动单个爆品,并借助爆品引流,每个专栏定价199元/年。

在V2.1.1版本新增了试读功能,作为虚拟产品,用户无法像实物一样直观的感知交付物价值,很多用户处在观望状态,得到对自身的产品足够有自信,通过开放试读功能来增加业务量。

除此之外,此阶段最大的更新就是在V2.2版本,增设了「随时听」模块,提出3分钟听知识新闻5分钟读好书精华的口号,也是在极可能的增大新用户触网的机会,进而提高付费转化

从后期的版本迭代来看,随时听模块的用户使用数据,应该不是很理想,得到在V3.0.0版本后逐渐降低了「随时听」的页面权重,随时听的出发点非常好,但是受限于得到现有免费内容的量有限,随时听很多时候会直接推荐老罗的罗辑思维,其他收费内容又无法在随时听模块播放,因此用户体验并不理想。

用户评论:

这一时期的用户,很大部分是从罗辑思维的粉丝转化过来的,基于对老罗的信任使用得到,凭借优质的内容及高质量的专栏服务,可以看出用户的评价还是蛮高的。

另一方面,由于得到APP本身在不停的探索,知识更好的交付方式,所以,每次升级在产品上面的变动都比较大,只是很多用户反馈无法跟上产品的变动节奏,学习成本很大。

运营策略:

跨年演讲

由罗振宇承诺举办20年的跨年演讲,成了继吴晓波跨年演讲的第二大跨年脱口秀盛会,堪比各大电台跨年春晚。除了高额门票外,也在网络上赚足了眼球,同步语音和演讲稿资料需到得APP上获得。这一优势引流是罗振宇自创且得天独厚的,该运营策略很难借鉴。

罗振宇通过「罗辑思维」节目多年的沉淀,粉丝量超过700万,这还不包括微博和其他平台的粉丝数,称老罗为「国内社群第一人」也不为过,老罗在多个场合下,都试图能够充分调动用户及粉丝的积极性,来撬动更多的边界人员。

得到周二例会

在全球,全公司人员定期参加例会的公司已经屈指可数了,面向所有用户进行例会直播的公司,得到这里算首例,既是到现在,国内仍然没有哪家公司敢跟进这一行为。

「当初罗胖给公司定的要求,就是做一家透明度高的公司,就是不造假 ,数据透明」。公司CEO脱不花在第一次例会直播上如是说。

直播人均在线人数近2万,注意直播仅在得到APP中可查看,这就是流量和活跃度,而且这2万人中,部分人员会写例会心得,在网上形成二次传播,进一步加大得到的影响力。

福利:我们整理了,得到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的例会文本内容,多达30万一比一原稿,整合成「得到例会」大合集,到产品大观(chanpindaguan)公号回复:得到例会,可获得下载链接。

阶段小结:

这一阶段的得到,总结起来更像一个被困在黑箱里的野兽,它左突右撞,试图撞破这牢笼,找寻属于它的那束阳光,从未敢消停一下。

罗振宇说:创业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逃亡,这就是创业者的命。

3.2产品缓慢增长期(第二波探索)

在经过第一阶段的探索后,用户有了稳定的增长,但是得到依然没有停止自己探索的脚步。

产品的用户是谁,他们来的得到想获得什么,我们能提供给他们什么,怎样交付知识才是最有效的,如果想要建立一所终身大学,产品应该配备什么样的评价体系?

问题不一而足,在百年大计中,得到仅仅算是迈开了脚步,离终点还很遥远。

本阶段主要用户群体:欲求知、求道、对未来焦虑的白领人群

本阶段核心用户需求:长见识、增谈资、打消时间

本阶段得到商业需求:更好的服务用户,实现用户的口碑增长

产品主要迭代版本&迭代逻辑分析: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V2.7.5~V4.0.0共计21个版本,围绕着如何推进用户更好的终身学习这一目标在迭代,文章开头提到,得到用户量翻了近6倍,但是,日活用户仅增加2倍多,很容易得出得到的用户粘性不足,毕竟不能坚持学习是国民通病。

在3.1.0版本,增设了「知识账本」功能,用于记录学习时长、学习内容,并整合了用户最新的笔记、收藏和留言,以此来激励用户持续学习。

得到团队称:回顾和思考学过的知识也是增进新知的重要途径。个人觉得主要思考应该来源于:吾日三省吾身。

罗辑思维的罗胖吹牛逼要建一所终身大学,推出的得到APP用户量已超过2000万了12.jpg

除此之外,在3.2.0版本中,将「今日学习」升级为「学习计划」,这一变动的原始需求是因为拖延导致的信息过载,进而打击用户学习积极性,直至用户流失,即使用户花了钱。

罗振宇曾在跨年演讲中,提过国民总时间”GNT(Gross National Time)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罗振宇知道,当前商业活动中,用户的时间才是最宝贵的,商业就是一场抢占用户时间的赛跑,用户一旦因为受挫离开,你在抢占用户时间的比赛中也就失败了。

不久前,三节课黄有璨老师也写了篇关于得到的文章《我给“得到”团队的4个称赞与1点建议》,其中的建议,就是控制用户订阅数,防止信息过载。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得到APP的这次改版,使用学习计划,顾名思义就是让用户有计划、有节奏的分配时间,进行持续的学习,而不是过于随性的跟随自己的心情。

结果呢!

骂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人专门写文章说老罗终于开始拿起了教鞭,督促用户终身学习。

说白了,建立一所终身学习大学,本身就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还需要学生配合。但是,大家按照「正规教育」的方法成长起来的,由于教育的太成功,出了校园可以说90%的大众都不知道如何有效学习。

如果得到是一所大学,那么,它现在的架构是缺少辅导员角色的,说白了你不能只把有价值的东西放在那里就不问了,要怎么学习,怎么吸收,这些底层的方法论我不知道,我想学、想成长但是我不知道,你搞个学习计划,用户反而觉得限制了自由。

明白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已经超出了买卖关系,是终身负责制,否则,一起建立一所终身大学的目标就无从谈起,所以,老罗选择了一条十分苦逼的道路。

用户评论:

持续迭代的精品专栏和大师课,让大众以更低的价格接触到这些知识,实现知识更高效的分发,不得不说,得到团队在课程打磨上是数一数二的,课程的高质量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产品方面,得到一直在探索一种既能实现知识高效分发,又能真切的帮助用户实现持续成长的交互方式,这种精神是值得褒奖的,但是,对于老用户来说也大大增加的学习成本,要知道得到的每次大版本升级,都不亚于重新打造一个APP,甚至4.0版本,连同logo也一同进行了更换。

运营分析:

2017年跨年演讲

一年一次的跨年演讲,每一次都是千万级的流量曝光,这就是个人品牌价值的力量。

北京地铁 通勤之路变身学习之路

2017年10月,得到App把听书馆搬上北京地铁4号线,乘坐“每天听本书”地铁专列,扫描车厢内二维码,即可领取得到App“每天听本书”7天VIP体验,把全车书一键带回家,同时,每天还有24K金条送出,真正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话变成现实。

知识发布会

2017年5月18日 ,北京维场39.9度空间,罗辑思维「得到」迎来了001号知识发布会,发布 12 款知识产品,9 位专栏老师轮流登场,每个人站在罗胖对面完成 10 分钟左右的演讲。

其中包括注明的「李翔知识内参」、「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还有罗永浩的「罗永浩·干货日记」、「徐小平·创业学」等。

也是在这一次,罗振宇宣布开源得到知识服务的心法和工作流程——《得到内容品控手册》,让更多的知识服务创业者一起将蛋糕做大。

2017年9月,002号知识发布会,主要是发布得到的每天听本书 · VIP年卡,这一工具,试图让人们每天花费半个小时,搞懂一本书,他们找到每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就像是人类派出的哨探,来到知识边疆,遥遥一望,然后告诉你他们看到的东西。得到的野心在于——做全球最大的知识版权转述库。

阶段小结:

得到如果愿意,他们可能是目前国内知识付费领域,活的最惬意的团队,但是,他们偏不。他们膨胀了,甚至给自己拼命找了创业使命和理想,不再单纯的为了挣点钱而活。

04

对得到APP深度解析的小结与反思

在拆解得到APP的整个历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罗振宇组建的核心团队的非常灵性。这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勇于承认自己错了,还没有对,并极力去找寻那个正确的答案。

从整个产品和运营的层面上来说,得到APP都不具备太多学习的点,但是,从产品层面,我们可以获取一些教训:

1.大版本一定要规划好,可以容纳足够多的小版本来修正产品,而不是有问题就推翻重来。产品的重构在创业公司是非常常见的,主要来源于市场的不可预知,但是,也应该尽量多花精力在规划上,留足修正空间,避免耗费过多的资源,很多公司甚至无资源重构直接倒闭了。

2.既是重构产品,也要照顾用户习惯。很多时候,用户对于一个产品的习惯,往往体现在细节上,重构产品时,我们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大的功能上,忽略了历史版本的一些小细节,这恰恰是对用户习惯造成困扰的主要原因。

以上。总的来说,得到APP第一感官上给人的印象不错,因为团队过于频繁的调整产品信息架构(2年升级4个大版本,且变动都比较大),很多细节还没有来得及打磨,体验不佳,这一块仍然是得到团队需要注意的。

05

关于得到APP未来的发展展望及一点建议

5.1得到未来的发展展望

得到在国内,无疑算是一款行业级产品,是「知识付费」行业的开拓者。

得到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曾公开说,这款产品的出现,完全由罗振宇自身对于“知识付费”的一些需求和想象而驱动,并且,他们很多时候往往是“连想找个同行抄一下都不知道该上哪里去抄”。

得到每一次的尝试和拓展都有可能让它成为行业先驱。罗振宇在一次分享中提到,说自己给业界挖过三个“坑”:

第一个“坑”:U盘化生存,他们做了,然后爬出来了;

第二个“坑”:社群,他们做了,罗辑思维估值13.2亿;

第三个“坑”:内容电商,他们做了,意识到自己不能成为第二个淘宝/京东,让出了赛道。

「得到」押注知识付费赛道的产品,有没有可能是罗振宇给业界挖的第四个坑?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去年我国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人数约3亿,约占到中国网民总数的一半。

过去的时代,有知识但并没有成体系的知识服务。

罗振宇说:“原来的学习培训,就是大学上完之后到新东方这类培训机构基本就结束了。然而再之后就没有系统化的大学后教育了。现在有这样的需求,必然会有人以创业的方式、商业的方式提供服务解决方案。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罗振宇再一次押注知识付费,ALLIN得到APP,为此甚至撤资了papi酱,专心做好得到。

明眼人可以看到,其实,罗振宇的每一次挖的坑,自己都在坑中玩的有模有样,甚至成绩斐然,由于他们这个团队的灵活性和执行力,每次发现自己遇到瓶颈的时候,就会停下来思考,寻找新的增长点甚至更换赛道。

我觉的这完全OK。这非常符合商业激烈中的生存法则,让自己永远在牌桌上,寻求商业价值最大化。

我对得到APP未来的发展非常乐观,对国民不断追求成长和终身学习的行为同样乐观。主要有以下原因:

1.得到的背后是一支高执行、勤思考、广纳言的团队。以罗振宇为首,脱不花和快刀青衣辅助,多达半个商业圈的人脉和口碑支撑,并且这些在不断的拓展。

2.得到自身内容的质量非常高。凭借自创的「得到内容品控手册」,找寻业内最顶尖的人员输出专栏及课程,不断打磨单品品质,确保得到出品,必属精品。

3.民众的生活焦虑,人口红利的消亡,城市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加,推动我们不断前行。我把知识分两种,一种是「消遣类知识」,比如动漫、小说、散文等;另一种是「成长类知识」,比如工具类、自然学科类、育儿类等。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民众需要借助知识的力量来缓解压力,不管是消遣类知识还是成长类知识,我们都将会被推向终身学习之路。

4.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消费观,愿意为知识付费。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及移动支付的普及,国民越来越愿意为自己喜爱的产品付费,不管是实物还是虚拟产品。

以上。我认为得到APP抱着建立一所终身学习大学目标,是一件非常苦逼的活,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尊敬的活。全球范围上来看,终身教育很多时候,停留在口号上,国家层面都没有成功的解决策略,可想而知,罗振宇给自己选择了一条多么艰辛的道路。

罗振宇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唯有把得到App做成标杆和标准,才能让得到App成为用户选择知识服务的必选项,才能在推动用户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一起成长。

最近,有一篇文章说刘强东吹过的牛逼都实现了,让我们一起见证罗振宇的牛逼,他能否实现呢?只不过我们要更耐心一点,这个可能见证周期要长一点,十年后,也可能二十年后,总之,这是一件百年事业。

5.2给得到APP一点建议

1.保持精品战略不动摇,有用的知识永远是限量、有价的。目前的趋势,还可以,坚持即可。keso曾发文拿得到APP和十几年前的卓越网对比,不看好精品路线,「用户需要的是多样性,而非精品,我无法依赖一个绝大多数我喜欢的书它都不卖的平台。」,我有不同的意见,知识类产品不像购物类产品,多数人一生能够接触并且需要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得到APP花费5-10年就可以完全覆盖,其他仅需了解的知识,去百度好了。

2.推出一个「如何学习」的免费大师课或专栏,打通用户底层学习思维。你们要相信90%的国民没有掌握学习一门知识的手艺,试图帮用户打通,后面的道路才会好走点,毕竟坚持本身已经很难了,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坚持就更难了。

3.每月一次线下小会,每次主推一个专栏作者或大师,让他把话讲完。保持了精品课的前提下,让大师们走到台前,秀起来,是多方受益的事情,全网全量在线直播,让大家知道大师背后的故事,不是为了卖课程,就是为了打造大师品牌,让大众全方位了解大师,全网在线问答,这事可以授权给第三方做。

4.出自己的降噪耳机,平价售卖,碎片化并不是学习的好时间,大脑安静的时段才适合学习。国外的降噪耳机真的很贵,地铁中见到的基本都是手机自带的耳机,无法降噪或降噪效果差,这种适合娱乐,不适合学习。

以上。只是一个旁观者的拙见,有错我改,欢迎大家提交意见,如果得到团队觉得有道理,也请按照你们的方式去实现你们的目标,毕竟我是一个外人,很多事情看不透。

(正文已结束)

送的得到团队一句话,愿你们不忘初心,一路高歌: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What’s past is prologue)——莎士比亚。

送给大家一句话,愿大家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

互动问题:在一二线城市,推进语音类知识付费产品的活跃度,很多时候是需要一个降噪耳机的。个人觉得得到团队应该联合国内外厂商推出联名降噪耳机,毕竟一副耳机直接影响着出勤时,是否会播放有声类产品。

你觉得类似得到、喜马拉雅等语音知识服务商,联名推出自己的降噪耳机,以小米平价模式售卖,是否有必要?能否增大用户使用频次,欢迎留言并给喜欢的留言点赞。

 

本文作者@产品大观   Four77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
//www.f-o-p.com/86547.html/feed 0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www.f-o-p.com/83909.html //www.f-o-p.com/83909.html#respond Fri, 25 May 2018 08:26:23 +0000 //www.f-o-p.com/?p=83909

自2018年3月以来,微信就表现得有点不太寻常。

根据我们可以看到的官方公告和更新信息,从3月以来,微信一共进行了22次更新,涉及37处变化,还上线了一款新APP。

这一系列更新的最新举措,是昨晚,也就是5月23日晚间,微信上线了“浏览中的网页/文章可缩小为浮窗”功能。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微信在过去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平均每3天就会完成一次产品更新和上线——这是一个我们往往只有在处于不太稳定的中早期产品中才能看到的迭代速度和频次。

要知道,2018年的微信,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0亿人,从产品生命周期来说,这已经毋庸置疑是一款进入到了“成熟期”的产品。

而依照常理,任何一款进入到了“成熟期”的产品,一般都不太应该过于频繁的进行产品改动和更新——原因有来自于两方面,第一,成熟期意味着用户使用习惯已经相对成型,频繁改动往往会带来用户使用的不适应,甚至引发用户反感,豆瓣曾经的几次引发巨大争议的改版就是最好的例证;第二,一款成熟期的产品,通常更应该关注的重点,往往更应该聚焦在“变现”上。

反常之举,必有深意。微信的频繁动作之下,必然隐藏着某些不易被人觉察到的意图。

我们统计了一下,在微信自3月以来完成的所有37处变化中,与微信公号相关的更新最多,共有21处优化和更新。余下的,与小程序相关的更新有4处,与搜一搜+看一看相关的共计5处,另外还有4处更新涉及广告推广,2处涉及朋友圈样式和策略,1处关联到微信读书

这些所有的更新,假使试着分门别类,或许可以指向到如下几个问题——

1. 微信公号的一些新尝试与探索;

2. 微信生态下的流量格局重塑&内容生态优化;

3. 微信小程序的发展与布局;

4. 微信生态下的变现能力加强;

三节课一贯都试着立足于产品+运营的专业视角,对于行业输出有价值的评论与分析,而微信又势必是一个在行业内举足轻重的产品,故而对于上述几方面问题,我们也想要基于产品发展和演化的角度,试着聊一点我们所能看到的猜想。

01  微信公号的新的“野心”

关于微信公号这条业务线,不妨先看一些基础背景信息——

2017年全年,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个,整体的月活跃用户接近8亿人。但按照侯斯特公布的数据,从2017年Q1到2018年,微信公号的内容打开率始终在一路走低。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与此同时,同一时期内,类似抖音、知识星球等一类的产品,用户活跃度却在持续增加。

正如罗振宇所说,进入互联网下半场,所有产品最终争夺的,都必然是用户的时间,而当微信公号作为一个内容消费渠道所占有的用户时间开始变得越来越少,那用户注定会转移到其他产品中去。

这一点,对微信而言,想必难以接受。

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不妨再来具体看一看微信近2月来,在微信公号上做出的所有更新——

4月1日,微信公众号底部广告位和文中广告位的流量主分成比例将优化上调,高阅读活跃流量主可获更高收益。

4月9日,微信公号留言区上线优先展示朋友留言的机制。

4月12日,公众号可单独推送视频,音频、图片,推送后用户仍然可以通过留言区进行评论、互动;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4月29日,微信上线“热议话题”,以话题为中心聚合大量优质内容进行优先展示。“热议话题”在“看一看”和微信公号底部均有入口。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5月9日, 公众号图文排版首次变化,文章开头:公众号名称前置,作者被单独拎出后置。 文章尾部:阅读数后置,点赞数前置,且大拇指换为爱心.

5月11日,订阅号助手APP在APP store上线,用户可以通过App快捷地编辑和发表内容,方便处理留言和回复粉丝消息。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5月19日,文章开头作者名字重新回到公众号名称前,原创标去框,文章发布时间模糊显示。此外,文章尾部,点赞按钮从左侧换到右侧,右下投诉按钮被挪到右上方的折叠键里;留言区的字体和间隙全面缩小,留言日期被隐去。

从上面这些更新所指向的方向来看,除掉“调整点赞按钮”、“改变字体”这一类纯体验优化式的更新,可以发现,微信关于微信公号的相关更新在这一阶段中,有两个较为集中的指向——

1. 微信在有意识加强微信公号的“互动”属性;

2. 微信正在有意识重新调整微信公号生态中的流量分配逻辑。

上述两者,策略上的直接指向,是微信同时面向C端用户和内容生产者两端的粘性增加。

其中,后者直接关联到整个微信生态下的大流量分配机制,我们可以放到后面来谈。而前者,从几次更新中,依稀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蛛丝马迹——

优先展示朋友留言,可能会是基于公号留言区尝试多次回复,进一步加强互动的先兆;

支持围绕公号运营者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直接进行互动评论,以及上线订阅号助手APP,直接把公号内容推送的场景从PC端覆盖到移动端,意在降低公号运营者的内容发布成本,并有意识引导大家把公号的主体价值从“内容消费”转移到“互动”。

可以看到,微信事实上在做的,是在通过自己的逻辑,尝试着以另一些不同的姿势慢慢进入到知识星球等产品的战场。

我们或可大胆猜测,本质上微信想做的,或者说在这一阶段想要通过产品迭代和策略驱动最终瞄准的位置,可能近似于一个PC时代的Discuz,微信可能希望,微信公号最终能够变成一个可以支持无数的社群可以顺畅在移动端更好完成内容生产+内容沉淀,以及大量互动+关系积累的工具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02  微信生态下的流量格局重塑&内容生态优化

作为一款活跃用户超过10亿的超级APP,微信生态中的流量,可谓人人觊觎不已。

然而,在此前很长时间内,在微信中获得流量的主要渠道,可能有且只有三种——群、公号粉丝和朋友圈。

这三者的长期并存,有其合理性,但也滋生了一些隐性的不良现象,例如——

1、大量偏情绪化、情感化、哗众取宠、八卦猎奇、社会新闻导向型的内容在微信生态中显著可以更容易获取流量和粉丝,相反,一些深度严肃评论分析类的内容在流量获取和关注方面则天然不占优势;

2、流量面前,必有出格之举。无数人绞尽脑汁围绕着群裂变、朋友圈裂变等不断进行营销尝试,不断挑战和探询微信官方的底线,导致微信大生态中的用户体验受到诸多挑战,也加大了管理难度;

3、到了2018年,整个微信生态下的流量格局逐渐趋于稳定,头部大号抢占了大部分流量,能够从0成长起来的大号越来越少见,大量中小公号运营者成长乏力,看不到希望。这一状态如果长期持续,将直接威胁到整个微信生态的健康程度。

与此同时,按照三节课CEO后显慧的解读,微信其实也一直存有一个“OS”(操作系统)的梦想,对于此,三节课联合创始人黄有璨此前在《微信搜索大变身!野心终于浮出水面的腾讯与微信》一文中也有过深入的解读。

而,如果想要做好一个OS,更大体量下的流量分发和分配,将是微信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同样,在理解这一问题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再来看一看微信在这一阶段,围绕着“内容生态重塑”和“流量分配机制”的一些主要更新——

2018年2月26日,微信版本更新,版本更新记录显示。新增“看一看”,可浏览热点资讯及你感兴趣的内容,“看一看”的内容呈现逻辑,与今日头条高度相似;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4月初,微信后台数据改版,来自于“看一看”与“搜一搜”的阅读量占比首次被单独列出,并且从传出的截图中可以看到,一个新号的某篇文章,通过“看一看”获得了超过5000+的阅读量;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4月16日,微信iOS会话界面上方新增“搜索”栏目,且搜索功能得到了极大强化(参见《XXXX》一文),“搜一搜”作为流量入口的功能被强化;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4月20日,在微信读书App最新版本2.4.0更新记录中,更新了两项新功能提醒:“优质公众号引入,精彩文章轻松阅读”和“书城支持公众号搜索,把自己喜欢的公众号到书架吧”,微信读书与公众号正式打通,公众号优质内容分发渠道增加。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如前面所提到的,4月28日,部分作者收到邀请,可将文章添加入“热议话题”,在“看一看”和相关公号的图文底部,“热议话题”均有展示入口——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4月28日,微信被曝上线“标题封杀”机制,针对遭到投诉的,夸大的标题党会直接进行“封标题”处理。

1527230496887009.jpg
1527230499292037.jpg

5月8日,微信“看一看精选”进行灰度测试。每天21:00,“看一看精选”将向你推送10篇精选内容,包括“朋友圈都在读”“互联网精英在读”等多个类目,其中推送内容来源不仅限于公众号,还包括腾讯新闻天天快报

5月20日,我们发现微信悄然上线了“封杀争议内容”机制,对于一些内容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侧面封杀,遭到封杀的内容在展现形式上如下——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从以上更新中也可以看到两个显著的倾向——

1. 微信正在显著加强对于“看一看”和“搜一搜”的投入,意图将其打造为新的流量入口;

2. 微信正在进一步加强其生态内对于内容的管控;

关于前者,“看一看”与“搜一搜”其实对应的是不同的内容消费场景,如果真的出现这样两个新的流量入口,或将一定程度上打破已有的微信生态流量分配格局,带给更多中小公号流量获取的机会,就像上面的截图中那个新的公号的数据一样。

其中,“看一看”可能会更侧重于通过官方放开更多流量入口,借以向那些虽然同样优质,但在朋友圈等渠道下注定很难胜过情感、鸡汤、八卦猎奇等内容的严肃深度类内容进行流量分发。

同时,借由“热议话题”和“搜一搜”等的流量入口出现,也可以预见,微信生态内,“热点话题”将会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大流量入口——无论是大号还是小号,优先围绕着热点话题输出自己的分析、评论和见解,可能会成为在微信生态内能够最稳定获取流量的途径。

甚至,将来也许在微信生态下,“粉丝数”可能将不再是运营微信公号的唯一追求,一个公号的成长和变现路径可能会变得更加多样。

至于微信读书也作为新的流量入口与内容生态的一环,被纳入到整个微信内容生态的布局当中,则算的上不出意外。如果一切正常,预计整个腾讯系的内容产品,都将会慢慢被纳入到这盘大棋当中。

而关于后者,微信其实从2018年以来,就一直未曾停下过各种“封禁”的步伐——

年初,即有报道称,微信大批关停微信公众号,主要与低俗小说分销有关,涉及粉丝数千万;

2月,又有国家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整顿炒作明星绯闻隐私和娱乐八卦等几条大新闻,“卓伟粉丝后援会”等账号被永久关闭。

据统计,今年1-3月,腾讯打击违法违规账号数29万个,累计打击量突破52万。

看起来,微信已经有意识在加强自己对于各种内容导向的管控——这显然是在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尽量避免走上曾经的微博和头条都遭遇过的不幸。

03 微信小程序的进一步发展与布局

说起微信,怎能忽视小程序?

我们此前在《微信搜索大变身!野心终于浮出水面的腾讯与微信》一文中就有提及:

小程序上线后的走势却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它没有快速走红,也没有快速衰落和消逝,相反,微信官方对于其的态度像是对待一位襁褓中的婴儿一般,极度谨小微甚——在长达一年度的时间里,微信始终以每1个月完成一些小更新和开放一些小功能,每3-4个月为小程序增加一点点流量入口的方式在呵护着它的成长。可以看到,微信在试图用一个更加漫长的周期来“养成”小程序,且小程序可能寄托着微信官方在电商游戏O2O服务接入等诸多领域内的重大期望。

2018年的小程序,面临的2大问题将依然是——

1.重点行业内标杆级应用的树立和打造;

2.小程序入口的进一步缓慢开放+降低第三方开发上线小程序的成本,有节奏的释放小程序的能力,维护小程序生态的健康;

二者之中,前者尤甚。

围绕着这个认知,我们也观察到,过去两个月内,微信生态下关于小程序,出现了这么两个更新——

3月29日,支持第三方快速创建并认证小程序;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4月17日,开放小游戏的内测,个人开发者可以选择小游戏类目进行游戏开发,并且,2018年内,每款小游戏安卓内购流水在50万元以下部分,腾讯不收取任何费用;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可以看到,腾讯已经选定了“游戏”作为小程序重点试点建立标杆的领域——这也是占腾讯整个公司营收最大份额的领域。

不出意外的话,“电商”将一定是小程序会重点瞄准的下一个领域。

04 微信生态下的变现能力加强

如开篇所言,微信已经是一款用户体量巨大的产品,对于这样的产品,“变现”和“商业化”永远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而微信的“变现”,则存在两个维度——

1. 自己直接挣钱;

2. 帮助微信生态下的某些角色更好挣钱,最后再想办法抽成或收取服务费完成变现;

围绕着这两条线,微信在近2个月中的动作如下——

3月22日晚,“微信广告助手”发布《微信广告新能力》,表示微信广告从投放效率优化、广告能力提升及流量场景拓展等多维度升级广告能力。同时,文章还重点介绍了关于小程序广告推广形式,并表示已在一线城市部分开通了朋友圈的二条广告。

1527230776805418.jpg

3月29日,微信开始支持小程序投放广告。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4月1日起,微信公众号底部广告位和文中广告位的流量主分成比例将优化上调,高阅读活跃流量主可获更高收益。同时,公众号文中流量主功能全量开放。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5月17日晚,有公众号运营者爆料,微信公众号后台收到“返佣商品(CPS)广告插件测试邀请”运营者可以在图文中灵活插入电影类目的商品,图书及更多类目后续开放。运营者根据商品的实际成交金额及返佣比例,可获得相应的广告分成。

“巨变”将至?微信最近有点不寻常

这意味着,无论是对于微信,还是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来说,微信的变现能力都在进一步增强。一方面,传统的流量主广告变现比例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包括小程序广告,CPS返佣商品广告等变现渠道的增加能够很大程度上吸引一批已经流失,或者准备离开的小号运营者。而对于微信自己来说,这一阶段变现方式的增加,也是一个相对合理的行为。

可以看到,作为一款志向远不止于“售卖朋友圈广告”的超级APP,微信显然对于“如何增加生态玩家的变现途径”会更为重视,如果不出意料,围绕着微信公号和小程序的变现途径在接下来半年内,还会继续增加。

05 总结

最后,不妨试着总结一下——

  1. 对于整个微信公号生态而言,“互动”很可能会是接下来一个微信官方将会重点投入和尝试的地方,“社群运营”或将会因此诞生诸多新的玩法和变现模式;
  2. 在微信生态下,未来一段时间,“看一看”和“搜一搜”或将成为两个非常重要的流量入口,并打破现有的流量分配格局,也许将有无数中小公号运营者会因此受益。如果能基于“看一看”和“搜一搜”的逻辑在内容生产、搜索结果优化方面提前做一些布局,或将会获得一波新的流量红利;
  3. 微信的内容生态导向可能将会有些微改变,所有八卦猎奇相关、善于哗众取宠、游走在敏感地带的情感鸡汤类内容生产者们,或许可以未雨绸缪一下。但无论大风向如何变,不断围绕着新产生的热点话题做一些正能量导向、理性客观立场的内容,大概率一定是安全的;
  4. 电商和游戏,将会是小程序重点布局和发力的两个领域,如果提前做一些准备,或将会有机会收获红利;
  5. 基于微信公号的变现路径和可能,也将会增加,总体而言,现在再开始做微信公号绝不是没有希望了,而是将会迎来更多的可能。
  6. 微信的产品规划和操盘还是一如既往的牛逼,令人叹服。但微信也不是全无弱点和负面因素,比如说,前段时间疯传的“微信全面封杀包括抖音在内的所有短视频应用,全力扶持微视”这样的举措,可能将会成为微信最大的命门。毕竟,当年那个引发了全行业口诛笔伐,完全霸权主义导向的“狗日的腾讯”,也就仿佛只在昨天而已。

最后,以上内容,均纯属猜测臆想,如有雷同,可能是巧合吧。

 

本文作者@三节课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
//www.f-o-p.com/83909.html/feed 0
「系统思维」在运营工作中该如何运用? //www.f-o-p.com/71300.html //www.f-o-p.com/71300.html#respond Thu, 01 Feb 2018 09:30:17 +0000 //www.f-o-p.com/?p=71300 5

系统思维的原理本身较为简单,重要是需要大量重复练习,运营人正好有大量的机会练习,希望从此刻开始,让系统思维成为你运营精进之路的利器!

军师联盟:虎啸龙吟》中有一段特别精彩,诸葛亮带着10万蜀军和司马懿的20万魏军对峙。兵力强大的魏军本来可以来一场大胜,但是司马懿没有打,而是下令防守。为什么明显占据优势还不打呢?司马懿明白:蜀军远征魏国,只要粮草供应不上,坚持不了一个月,蜀国内部势力必然涌动,到时候就退了,还打什么打。

在我们惊叹“运营大咖”司马懿足智多谋的同时,也冒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出现在我们眼里的总是兵临城下的“蜀军”,而“司马懿们”的眼中是战场之外的局势?其实司马懿的智谋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一种从整体、全局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之对立的是只看局部、单因果的思维方式。

也许你会说这不就是“看问题要更全面”的简单道理吗?道理确实简单,但是当我们真正了解并掌握这种思维方式,会帮助我们应对一系列复杂的运营问题。而且这种更加底层的思维,其价值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黄有璨最近在《焦虑弥漫+职业环境动荡,2018我给所有人的3点建议》中提到:

这个时代,“职业”是不稳定的,但有一些能力,只要你习得和精通,无论职业环境如何变化,你一定能够处于价值链的高处,让自己更值钱。
系统思维便是“一些能力”中的其中一个,能够应对各种复杂问题,值得每个运营人习得和精通。那么系统思维到底该怎么用,并刻意练习呢?

1、关注三个要素:输入、系统、输出。

最简单的如一个计算器,我们按下“1+1=”就是“输入”,计算器的计算过程是系统,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2”就是“输出”。假设我们是用户角色,这个时候不需要关心计算器的计算过程,我们只要使用就好。而假设我们是计算器的设计者,为了达到这样的结果。我们就需要研究一下到底是怎么实现,将“系统”这个箱子打开看看究竟是怎样构成的?

计算器只是一个简单系统,运营工作中通常会面对更为复杂的系统。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切入点,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

案例1:怎样策划一次活动呢?

我们可以先画出“输出、系统、输入”示意图,在输入端画一个小人,中间的系统写上“活动”,在输出端再画一个微笑的小人。这时我们可以思考,一个用户通过这个活动,最终感受和行为是怎样的?是像”抢京东优惠券“一样觉得很划算愿意购买,还是像“支付宝年度关键词”一样觉得非常有趣愿意转发?然后在系统里层层打开,看看里面都是些什么?也就是说如何设计活动让用户变成输出端的样子?以此作为活动策划的切入点。
案例2:怎样分析数据下降的原因?

以智能电视里的应用商店为例,这也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

有次我在整理周报时发现,应用商店的关键数据(总下载量)一周呈现下降趋势。这个时候习惯性去看是不是推荐的内容有问题,或是功能性问题,发现均不能成为下降的主要原因。

那该怎么找原因呢?可以将关键数据下降的结果当做输出,将最近一段时间与产品相关的动作作为输入,如运营更新、产品迭代、bug记录等,然后逐一排查(也可以优先排查最有可能的因素)。最终发现是跟产品迭代有关,某一个入口变化所致。虽然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是可以很快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2、关注系统中三个要素:元素、关系、功能、

系统思维三要素模型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而最后的落脚点都是需要将系统层层打开,去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才能够帮我们进一步行动。那么系统到底是什么呢,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

只要是能够看做一个整体的都可以视为一个系统,如一个产品、一次活动、一门课程、一次会议等等。系统包含三个要素:元素、关系、功能。

元素:指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如计算器是由屏幕、按键、元器件等构成。
关系: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计算器需要各元素需要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每个按键都要有对应的内容在屏幕呈现。
功能:指这个系统所呈现的功能。如计算器可以用来计算。
面对一个系统,我们要层层打开来看看,具体的步骤是:

这个系统里包含了哪些元素?
元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1和2的基础上,系统最终呈现出的功能是什么?
案例:以我之前写的《接手一个新项目,怎样快速并制定出靠谱的运营方案?》为例,接手了新项目——购物商城,怎样快速找到新项目的关键点?我的思路如下:

整个业务中有哪些关键要素?
这些要素的关系是怎样的?
哪些要素和关系是需要运营人关注和推动的?以保证购物业务的基本运转。
商城业务具体分析如下:

业务包含了用户、商城、运营、商务、合作方(商家)等关键元素。
他们的大致关系,可以画出业务流程图来表示。如上图。
发现除了需要常规基础运营(更新、上下架等),还需要关注:
用户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商城并下单?
合作方有没有及时给用户发货,如果出现售后问题,其解决方案能不能让用户满意?
合作方与商务的结算情况怎样,是否与自己掌握的数据一致?如果不一致可能是哪些问题?
明白了系统的三要素,就可以将系统层层拆分,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3、第一序改变、第二序改变。

斯坦福大学精神科教授保罗·瓦兹拉维克在《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这本书中,提到一个系统思维更为高级的用法。事情有两种改变方式:

第一序改变: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系统内的改变,改变状态。
第二序改变:改变原有模式。对系统的改变,改变结果。
比如自动挡汽车,只靠踩油门无法达到需要的速度。比如两个人吵架,其中一人指出另一人无理荒谬并不能解决冲突,反而可能使两个人吵得更厉害。这些都是第一序改变,只在系统内做改变。

想要让汽车加速到需要的速度,需要换挡再加速。化解两个人冲突,需要双方体会对方的看法和感受。这些都是第二项改变,第二序改变才是破局的关键。

案例:商城业务发展缓慢,到底该怎么办?

我负责的智能电视端购物商城,在接手后的一段时间,各项数据的确有所提升的,但是关键数据增长极其缓慢。即便我付出更多精力来做商城的各项优化,都没能改变数据稳定不前的状况。那怎样才能破局呢?

通过调研发现,商城业务所覆盖的用户通常以中年人为主,这部分人群使用电视的时间比年轻用户长。且更愿意接受电话订购商品的简单方式。相反,年轻群体始终覆盖的数量不是很多。那么我及时再对现有的商城做优化,执着于第一序列的改变,也无法有实质性的突破。

后来我关注的问题已不再是“怎样让目前的商城实现营收增长?”而改变为“怎样让购物业务实现营收增长?”从第二序改变后,发现了该业务更多的增长点,比如:

挖掘年轻用户喜好的商品、购买方式。
拓展更多商家,采用团购等新模式吸引更多新用户。
打通电视端与移动端的局限,即便不打开电视也能下单购买。
当突破第一序改变,发现会有更多第二序改变的方法。

我们在日常的运营工作中,该怎样刻意练习这种高阶思维呢?按照刻意练习的原则,我给出几点建议:

面对一切问题,尽可能使用系统思维来分析。运营工作中有大量复杂问题需要面对,我们可以尽可能将问题回归到系统思维的模型中,如区分哪些是输入,哪些是输出?系统内的元素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哪些关系?
多与leader沟通自己的想法。上司的视角普遍要比我们高,能比我们看到更大的系统。当我们提出一个方案,需要观察一下他们是怎样想的?有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将他们的想法套用到系统思维中,通常会看到一个更大的系统。
写反思日志。这个也是我目前每天在做的,每天下班前写反思日志,挑选一个今天处理的最重要的一件事,看看能不能够用系统思维的模型来解释分析。
以上是我在运营工作中,对系统思维的一点点思考。其实这种思维使用领域非常广泛,我仅仅解读了其中适用于运营工作的一小部分,很多学者都会有对系统思维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如果你想要进一步了解,以下相关书籍供您参考:《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失败的逻辑》、《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等。

系统思维的原理本身较为简单,重要是需要大量重复练习,运营人正好有大量的机会练习,希望从此刻开始,让系统思维成为你运营精进之路的利器!

 

本文作者@Awei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世纪

78

]]>
//www.f-o-p.com/71300.html/feed 0
网易卖课为什么刷屏?我总结了这8大原因 //www.f-o-p.com/69179.html //www.f-o-p.com/69179.html#respond Wed, 17 Jan 2018 06:14:56 +0000 //www.f-o-p.com/?p=69179 4

 

昨晚开始,朋友圈真的是满地红,网易又又又又又又刷屏了!疯狂到什么程度呢?一夜之间竟然有10万人付费!

自己出H5刷屏,出来教你怎么刷屏还能刷屏,网易真的是bug一样的存在。

 

01

简单复盘一下刷屏的过程:

晚上9点左右,朋友圈开始出现零星传播。因为榜哥比较靠近传播源头,可以推测课程大概是在八点上线的。

晚上10点左右,朋友圈曝光频率增加,微信群里开始出现分享海报。

晚上11点左右,朋友圈已经刷屏,很多圈内运营大咖开始主动分享传播,到处拉人头。

晚上12点之前,该课程购买人数已经超过1万人,对课程刷屏本身的讨论也已经开始。

深夜,刷屏继续……

 

截至文章发出前,荔枝微课页面显示已经有11万人在学(不太清楚“在学”定义是什么,付费用户还是浏览用户?),课程流水一夜之间突破400万。

“网易出品,必属精品”,江湖名扬已久。而近两年,从网易哒哒H5,到网易云音乐地铁车厢,到网易考拉的戏精实习生Julia,网易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厂中社会化营销的大神级存在。

营销毕竟是投入重金、大量资源推广的活动,刷屏就刷屏吧,毕竟人家财大气粗还用心,它不刷屏谁刷屏?

但网易的人出来做一个分享课程都能刷屏!简直!

 

02

为什么网易卖课也能刷屏?可以总结为8个原因:

1. 势能

此前网易一个接一个的成功传播案例,是此次刷屏的大背景。

所有人都在好奇,为什么网易总能刷屏?为什么市值更高、资源更雄厚的BAT都做不到?此前连续刷屏给圈内用户带来的疑问,就像不断累积的堰塞湖,而此次课程的上线,给堰塞湖中淤积的疑问打开了一个口子。

这就是势能的力量。当你不断地成功之后,无论说什么,都有人愿意听。

2. 定位

此次课程主打的是“运营”,这正是当下互联网领域第二热门的话题(第一当然是区块链),如果换成“产品”,受众更窄,门槛更高,刷屏估计就不会这么容易了。

2010年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出版,产品经理一词逐渐走红,尤其是微信爆发之后,张小龙成为很多人的偶像,而且移动互联网浪潮带来的创业机会,使得产品经理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职业。曾几何时,人人都想成为产品经理。

但2015年张亮的《从0开始做运营》出版,2017年黄有璨的《运营之光》走红,则能够侧面说明“运营”开始成为新的热门职业。可能的原因之一是产品经理已经高度职业化,门槛越来越高,而运营一职则仍然处于草莽阶段,看上去每个人都能做,所以专业越来越不对口的毕业生在考虑进入互联网行业时,运营岗就成为最佳选择。

哪个公司还没几个运营?人口基数摆在这,当然课程的潜在受众更多,也就会有更多人来听课。

3. 课程

当然,课程本身肯定是重要因素之一,结合网易自身的成功实践进行理论升华,可以说是非常有说服力和诱惑力了。如图:

 

 

4. 分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而且这个课程的分销做得非常巧妙:

第一,分销比例给的相当高,60%。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猜测,主办方本来就不是冲着赚钱去的,就是为了赚口碑,所以让利求传播;

 

 

网上传出的此次课程宣发策略

第二,分销金额即时到账。我的海报传播出去之后,分销收益提醒不断跳出来,的确能让人兴奋值大大提高;

第三,二级分销。如果别人通过你的分销海报购买之后,再次分销出去,获取的用户,你还能再拿到30%的分成。

 

无利不起早,笔者看到很多人在发完朋友圈之后,几乎在所有的好友群又发了一遍,而这个动力,当然不只是向好友推荐课程。如此一来,每一个购买的用户本身又成为课程的推销员,实现完美裂变。一夜之间分销进账收入超过1000元的不在少数。

分销策略,无疑是此次刷屏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但此次刷屏最大的隐患也在这里,这样的分销是否违规?甚至是否涉及传销?

5. 价格及促销

39.9,一杯星巴克的价格,对于运营人来说,毫无支付压力。比这贵得多但没什么用的学费交的多了去了。

原价199,限时特价39.9。有没有心动?

前1000名送网易内部运营资料,有没有恨自己为什么这么晚才看到?

 

6. 种子用户

运营人是一个很特别的圈子,因为他们特别喜欢抱团,加人,加群,好友没有三五千,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运营的。

在此次刷屏中,这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一个运营人的朋友圈影响范围大概等于十个普通用户,其传播效率和裂变的速度,也就非常可观。

 

而且,本次讲师及他们的好友圈子,本身就是一群运营圈里的KOL,这群人作为传播起点的号召力,无疑也是重要因素。

7. 刷屏

刷屏本身就是刷屏的推动力之一。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但道理非常简单:从众心理。

由一波运营KOL引发的刷屏,如波浪一样呈N多同心圆扩散开来。如果第一个波浪过来的时候,你还在犹豫,第二个、第三个波浪不断涌来的时候,很难不心动。

而朋友圈中熟人及半熟人的背书,本身说服力就很强。

8. 海报

看到这个海报,很多人几乎没有犹豫就下单了。太醒目了,太刺激了,太有购买欲了。这张传播最广的分销海报,包含了许多打磨到极致的细节:

第一,通体红色,想起什么了?没错,网易云音乐和刷屏的地铁海报。从神经生物学上来讲,人最容易注意到的,首先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其次才是文字等细节。利用红色勾起用户既有的记忆,这个课程就与经典的网易云音乐地铁刷屏案例产生了强关联。

第二,海报中最大的字体不是课程名称,而是“网易戏精”,有没有注意到?显然,主办方很清楚这次课程到底卖的是什么,要的就是网易的势能。谁来讲,比讲什么更重要。

第三,促销和优惠信息,上文已经分析过,这也是推动刷屏的重要因素。放在海报中,大大提高了转化率

第四,海报没有一句废话,而且信息完备,从上到下可以拆解为:用户推荐语+最大卖点+课程名称+课程内容+促销信息+裂变二维码。

 

当然,物极必反,刷屏也并不一定都是好事。

在很久之前,微信官方就对平台上的诱导分享、集赞、多级分销等问题非常反感,相关的禁令也不止一道。因为,过度的营销行为会大大损害用户体验

就刷屏而言,我第一次看到一条信息会认为有用,第五次看到的时候就只能用容忍来形容了,到第十次的时候,重复信息就是无效的,反而成为一种骚扰。因为它本质上就是广告,而你真的喜欢看广告吗?

刷屏只有对于圈内人才有关注的价值,因为这又是一个教科书级的案例。对于占绝对多数的普通用户而言,满屏的大红色海报看多了,不免让人有些烦躁。

这大概是运营者、营销者需要面对的永恒难题。

 

本文作者@新榜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世纪

78

]]>
//www.f-o-p.com/69179.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