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RRR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移动互联网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Mon, 11 Feb 2019 01:34:26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5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AARRR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0成本10天吸粉15万,AARRR模型原来还能这么用! //www.f-o-p.com/118564.html Mon, 11 Feb 2019 01:34:26 +0000 //www.f-o-p.com/?p=118564 看了很多讲述 AARRR模型的文章后,到真正使用的时候,才发现这样用,更有效

相信许多从事运营的小伙伴对于海盗指标(AARRR),基本都有概念上的认识了,然而知易行难,一旦用来解决实际上遇到的问题时,都知道要做什么,但却不知道要怎么做,还需要经历不知所措、探索、踩坑的过程。这篇文章将通过复现我所做过的一个案例,来拆解AARRR模型,从而给运营小伙伴一些帮助。

利用“5W1H”做好拉新

先简要地说明下海盗指标的含义,五个字母分别对应:曝光拉新、激活与转化、留存与服务,价值挖掘、传播推荐,作用是提供一个漏斗式的流量转化框架。

在做拉新时,我们用“5W1H”来梳理下要如何做,也就是回答这6个问题:目标用户是谁、用户在哪里、用户为什么愿意参与、用什么来引导用户、什么时间来引流以及如何执行拉新活动。

当时我们做的是减肥产品,目标用户是有减肥意向,但不想节食、轻松减肥的白领、宝妈,可选择的曝光渠道有6个:自家的淘宝店,通过千牛一对一宣传,与微博大V合作,百度付费推广,小程序投放还有微信朋友圈,但由于是第一次尝试,效果未知,不敢下重本,所以最终选择了几乎0成本的自家淘宝店、微信以及小程序。

我们通过淘宝店铺的访客量、收藏量和加购率换算出淘宝渠道拉新的预估值,然后利用软件工具统计出微信和微店活跃用户的数量,将三者的总和作为拉新的目标值。

用户需求很明确,就是减肥,但大部分用户反馈的痛点是一个人减肥定力不足,很容易放弃,因此,我们策划了一个活动——一周瘦五斤,意在营造一个共同减肥的氛围,通过活动成员互相监督,达到一个减肥的目的。为了让用户知道这个活动,我们在店铺做了一些活动页面,甚至做了小弹窗来向每个进入店铺的人进行活动宣导。

同时,在千牛中编辑好对应的话术及链接,引导到活动承接页以及在朋友圈发布文案、海报,算是比较常规的宣导方式,除了固定曝光的活动页面外,考虑到用户在夜晚比较有时间关注信息,我们选择在晚上推送活动详情。

在执行阶段,我们主要在朋友圈营造了一种火热报名的氛围,不断晒减肥效果图、已报名参与的人数及聊天记录等等,让未参与进来的用户有一种期待感与紧迫感,通过案例宣传— 吸引报名 – 制造火热报名氛围 – 吸引报名····· · · · · 这么一个循环圈让更多用户参与进来。

利用“B=MAT”来激活与转化用户

为了更好地激活、转化拉新的用户,我们利用了一个公式“行为=动机能力触发器”,也就是一个行为要发生所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

有人心中可能会有疑惑:“按照模型,转化不应该是在留存之后才做的吗?”

我们当时也是这么想的,但当实际操作中发现,在第二步的时候,其实就可以转化了,我们意识到:框架虽然是个好东西,但被框架绑架而忘记了我们做事的目的,就得不偿失了。

用户的行为动机,我们理解为:这个活动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在拉新阶段已经提到了,我们的活动能够帮助解决减肥定力不足的问题,提高用户减肥瘦身的成功率。

另外,我们的转化模式是:付费入群,产品免费(赠送减肥产品),并且设置了奖励规则:最后瘦了三斤以上的人,有机会5折购买减肥疗程,在两斤内的话,则为9折,作为后续的产品转化准备,这样让用户既觉得占了便宜,又有内外结合的强烈动机。

行为公式的第二个条件就是能力,我们的理解是尽量减少用户的参与路径以及降低认知门槛,即:给出明确的参与步骤:扫描付费二维码 – 支付成功后添加运营人员 – 领取赠品 – 运营人群邀请入群

在活动期间,我们运营人员也会进行日常通报,比如公布昨日瘦身排行榜,每个用户离目标值的进度以及提前完成任务的用户名单等等,暗示用户是有能力完成瘦身计划的。

最后一个是触发器,我们选择的一个对比强烈的海报:找的是店铺里卖家秀中瘦身20斤的前后对比图,然后抛出一个文案:十天后你就能穿上你最想穿的紧身牛仔裤。

服务+连接让用户留下来

当我们通过行为公式成功让用户报名参与活动后,这仅仅是开端,还有可能遇到用户退费,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所以用户留存是个持久战,需要不断挖掘用户的需求点。在踩过几个坑后,我们总结出了两点:服务+连接。

我们是用微信群作为流量承载地,优点是即时通信,打开频次多,缺点也很明显:文件无法长时间保留,信息流按时间顺序排列,会导致群消息被其他信息顶下去而被忽略,所以微信群内最好的方式就是做话题活跃。

我们规定参与用户必须每天在群内打卡,记录每日任务完成情况、体重情况以及减肥口号,这是一个有延展性的话题,其他人能够根据某个人的打卡内容从而延伸出更多话题,引起群内的讨论,引起更多的用户注意,同时增进了群成员间社交关系,让用户有社交成本留在群内。

其次,我们会邀请一些减肥效果明显的用户做一个小小的分享会,既增加了用户的荣誉感,又培养了社群KOL,为之后降低运营成本做铺垫。

而在服务方面,我们会在当日打卡截止前,对用户进行提醒,并且做相应的数据记录,如上文提及的排行榜,解答用户的日常疑问等常规类服务,后面还组织了线下见面交流会,增进用户间的联系。

以价值为中心挖掘用户效用

经过前面三步,用户对于社群有归属感,对于产品有信赖感,我们这时就要考虑,如何通过用户口碑,带来更多的业务价值。

在运营初期的时候,我们遇到比较难的一个点就是用户调研: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却很难真正了解用户真实想法。而经过前期的运营,我们基本摸清了用户的调性,活动流程也能做得更加熟练合理了,对于关键环节的指引与消息触达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些都是可以在新用户生命周期里可以复用的材料。

另外,在后来的一些新活动里,设计的海报都可能通过测试种子用户,来进行修改,同时,还能充分发掘用户的价值,不断打磨服务细节。

找准用户推荐动机,引导用户传播增长

在充分发掘用户价值后,我们认为口碑足够好了,用户会自主地推荐身边的好友来购买产品,但从数据上发现:增长情况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我们最终分析得出结论是:需要找准用户推荐动机,虽然有了用户口碑,但这只是用户产生推荐行为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已。

我们借鉴了八角行为分析法,结合自身用户特点,得出三个用户推荐的动机:

  1. 推荐可以获得什么实质利益
  2. 推荐者能获得什么内部激励
  3. 被推荐人可以获得什么好处

根据第一点,我们设立了一个分销体系,也就是佣金机制,推荐一个用户可以获得现金奖励,另外在新用户进群的时候,我们设置了优惠券奖励,这样既提高了复购率,也实现了裂变的目的。

对于第二点,用户除了能获得实质利益外,被推荐的好友减肥成功,则会感谢推荐者,使得推荐者获得社交激励,另外,好友结伴一起减肥,互相间会进行比较,获得荣誉感。

最后一点,我们设置了被推荐者也能获得折扣奖励的新手礼包,并且通过大量案例也能引起被推荐者的期待:完成减肥计划。

上述是我们根据实际反馈,比较有效的推荐机制,而在此之前,我们是设置了多套备选方案,并且进行过小批量的测试,所以建议大家在做推荐方案时,要做多几套方案,进行测试后再正式执行,避免踩坑。

以上就是我利用AARRR模型,做的活动案例,总结成一个心得是:不要被框架所绑架,要时刻记住自己的目的,根据目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灵活处理问题。

 

作者:豆豆,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壹豆大学

]]>
从AARRR模型看京东双12赏金大作战 //www.f-o-p.com/109513.html Fri, 07 Dec 2018 09:51:30 +0000 //www.f-o-p.com/?p=109513

 

本篇文章从AARRR模型的角度对今年京东双12的活动进行了一个全面分析。

今天早上起床打开微信,好多个群上都在刷屏着同样的消息:【京东12.12】赏金之路已开启,朋友请助我一臂之力

加之昨天有好几个同学也来找我帮点京东的红包,让我对京东今年双12的活动有了些兴趣,便打算体验和分析一下,主要从AARRR模型的角度思考。

一、AARRR模型

首先还是介绍下AARRR模型,AARRR模型是Acquisition(获取)、Activation(活跃)、Retention(留存)、Revenue(收入)、Refer(传播)的缩写,对应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而无论是那个阶段,都是围绕着中间的用户展开,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1. Acquisition(获取):对于一款产品而言,首先是要获取用户,也就是拉新,如果没有用户,产品的诞生就没有了意义。
  2. Activation(活跃):产品有用户使用之后需要考虑如何让用户活跃起来,也就是促活。一款日活&月活低的产品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就像一些社群一样,一开始大家进群的时候都很活跃,但久而久之没有人说话了,偶尔发的也都是广告,这样的社群就是死群了,很难去进行下一步的运营动作。
  3. Retention(留存):产品在获得用户之后不仅需要考虑用户的活跃问题,还需要考虑留存问题,对于一款产品而言,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要远高于维护好一个老用户的成本,因此需要做好用户的留存,提高用户对产品的粘性。
  4. Revenue(收入):也就是转化,做产品并不是做公益,盈利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也需要考虑对用户的转化,为产品带来收入,转化也分为一次性转化和长期转化。一次性转化可以较少考虑用户的感受,有一个用户来了,想方设法让他付费就OK了,之后这个用户是留存还是流失都无所谓,只注重一次性转化的产品往往难以在用户心中留下什么好印象(除非那一次的转化能提供让用户觉得物超所值的服务);长期转化则是现在大多数产品需要考虑的,在每一次的转化中尽量不损害用户利益,给用户占便宜的感觉,让用户能够持续为这个产品带来价值。
  5. Refer(传播):传播分享是为了让产品得到更多的曝光,不断为产品注入新的用户和流量。现在的产品更加注重的是自传播,让用户自发进行推荐分享,利用社交网络的关系链传播,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的可信度和曝光。

二、京东双12赏金大作战活动形式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赏金大作战的玩法形式:

玩法:通过完成规定任务,获取积分,积分每日24点自动清零。获取的积分可用来开启宝箱,积分值达到门槛才能开启宝箱,每个等级的宝箱每天只能开启一次。赏金大作战一共四个门槛,通过签到可以获得2积分,逛好物和逛会场最多可以分别获得10积分,邀请好友助力最多可以获得46积分,开通会员每天还可以再领1积分。

活动时间:

  1. 活动阶段:2018年12月6日-2018年12月12日
  2. 赏金使用时间:2018年12月6日-2018年12月13日

另外还有其他规则,在这里我只选取几条比较有特色的规则:

  1. 活动期间每个用户每天能为其他用户助力5次,但每天只能为同一用户助力1次(有助于引进不同的流量)。
  2. 一共有四级宝箱,第四级宝箱最高可以开出1212元赏金,宝箱数量有限,四级宝箱(165600个)中1212元只有一个(足够大的金额刺激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用户对于中奖概率的考虑)。
  3. 赏金无使用门槛,可与其他资产叠加使用,但不抵减运费(无使用门槛更能提高对用户的吸引)。
  4. 赏金可以在京东主站、手机京东v7.2.0及以上版本、M版京东、微信京东购物、手机QQ京东购物等渠道使用。

三、通过AARRR模型分析

  1. 获取用户&传播

在这里我把用户获取和传播放在了一起进行分析,因为这次活动基本是需要用户进行分享传播的,而分享传播又能带动其他用户,达到获取用户的目的,因此放在一起分析。

通过签到、逛商品、逛会场最多只能拿到22积分(第二个宝箱要25积分),而要达到开启第四个宝箱的门槛则需要68积分,因此用户要获得更多的奖励就必须邀请好友助力,否则只能拿到第一个宝箱的奖励(我开出来的是1.94元,好少),让好友点击助力的过程中也形成活动的二次传播曝光,进而为活动引入流量。

每个用户只能为5个用户进行助力,每次助力所获得的积分是浮动的,我助力了5次,每次助力的积分分别为2.6、2.8、7.6、7、7.4。

我并不知道助力的积分最高能达到多少,假设按照我这5次的平均值来取,大概是5.5,如果要达到68分则至少需要有12个人进行助力,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用户想要达到68分,他就需邀请12个人进行点击, 1带12的这种传播拉人效果不可谓不高。

同时我也注意到这次活动只能通过微信好友(微信群)或者朋友圈进行分享,从分享路径来看:

  1. 微信好友:点击率高,获取流量效果好;
  2. 微信群:曝光效果好,点击率比微信好友低,容易在群上刷屏,对部分用户造成骚扰;
  3. 朋友圈:曝光效果好,但涉及到朋友圈形象问题,预计通过朋友圈分享的人数比不上通过好友和群分享的人数。

因此我认为用户的选择顺序是:微信群>微信好友>朋友圈,这里也涉及到了不同渠道的传播效果的分析,此次活动只能通过微信渠道分享,一方面有利于流量的集中和效果的监测,减少其他渠道的资源投入,并且单一的渠道维护起来更为的简便;另一方面对于微信而言,也能够提高其打开率和使用时长。

但减少活动的曝光渠道一般来说是不利于活动更广泛传播的,因此我猜测此次仅仅通过微信渠道进行传播分享也许是京东察觉到其他渠道的引流和转化效果并不如微信,从而把重点放在了微信上。

此外,好友点击需要绑定京东账号,之前没有京东账号的需要先注册,也间接为京东引入了新用户。

  1. 激活用户

其实我挺久没有打开过京东了,但这次是通过朋友的分享和群上的刷屏知道了这次活动,用户的分享传播其实也可以定义为激活,只不过是通过A用户来进行对B用户进行激活。

活动的分享标题是【京东12.12】赏金之路已开启,朋友助我一臂之力;分享文案是最高1212元,疯狂回血继续买买买。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用户的刚需便是购物,与购物直接挂钩的便是消费的金额,因此采用金钱和折扣的刺激更能提高对于用户的吸引力。

这里文案用了较高的利益点“最高1212元”刺激用户点击,相较于某某商品打多少折,1212元的数字刺激更能引起用户的注意,加之文案中的“朋友”祝我一臂之力,相信一般通过微信私发好友的途径,用户还是会点击的。

  1. 用户留存

赏金大作战时间从12月6日-12月13日,一连七天,相信很少有用户能够坚持七天都凑够68积分,这样的活动流量走势应该是两头高,中间低的曲线。

由于积分每天清零,所以对于参与过的用户而言,除非是一开始就从活动中获得了足以打动他的赏金,否则是很难进行多次的活动参与的。

若想是要提高活动的留存,一是要给予参与活动的用户足够的利益刺激,也就是打开宝箱之后获得足以打动用户的赏金;二是取消积分每日清零的规定,这样有助于提高用户打开活动的次数,用户可以通过多天多次的分享来攒够积分。

但若是取消积分每日清零的规定,则相应的需要提高每个宝箱内的赏金数额,让金额达到能促使用户进行多次动作的程度,但这对于京东来说无疑是加大了活动的投入,同时由于用户行动周期的延长,效果也比较难检验。因此在我看来,积分每日清零是有必要的,也能促使用户加快进行分享动作。

  1. 用户转化

赏金只能通过京东购物进行抵扣,因此只要用户参与了活动并获得了一定的赏金(今天我身边的同学通过活动大多能得到十来块的赏金,他们也都表示愿意进行消费),大部分用户应该是会愿意通过消费来使用赏金抵扣的。从这点来看,这次活动对于用户消费率的提高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这次活动本质上还是利用了纯粹的利益刺激来促使用户进行转化动作,至于最终的转化效果如何还是有待后续的观察。

一点小思考:

  1. AARRR模式是一种运营的思考模式,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可以从获取用户、激活用户、用户留存、用户转化、传播分享的角度进行考虑,让活动对用户产生足够的价值;
  2. 活动越来越注重流量的自传播,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让用户去进行传播,这一点可以在玩法形式上进行规则设定;
  3. 对于用户而言,金钱等利益点的刺激并不会过时,并且纯粹的金钱刺激更能提高活动对用户的吸引力,做活动要找到能契合用户利益点的地方(赏金大作战契合的就是让用户占便宜,薅羊毛的心理),才能让活动取得不错的效果。

谢谢大家耐着性子看完,欢迎指正交流~

 

作者:Wow,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Wow

]]>
解构电商、O2O:营销渠道的运营型CRM //www.f-o-p.com/109149.html Thu, 06 Dec 2018 02:39:28 +0000 //www.f-o-p.com/?p=109149 营销渠道

 

CRM按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分为销售型CRM和用户运营型CRM,本文重点讲的是电商平台比较常用的用户运营型的CRM。

CRM全称为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以下简称CRM),即客户关系管理。在百度上搜索可以看到它的定义为企业用CRM技术来管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它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客户的价值、满意度、赢利性和忠实度来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的市场和渠道

CRM虽然都是去研究用户行为,但按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分为销售型CRM和用户运营型CRM,销售型CRM主要是对日常进行线下陌拜、地推等行为的销售人员管理,而用户运营型CRM则指运营人员对线上用户进行关系维护促进的工具

下文重点讲的是电商平台比较常用的用户运营型的CRM。

用户CRM作为深度挖掘客户价值的有力工具,目的是为了加强与用户之间的粘性和消费引导。简单的说就是引导或解决用户在消费决策中产生的阻力,即把握用户消费心理。这里面我们在说CRM框架前先来了解一下对于用户消费行为都有哪些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下CRM应该如何去设计。

在前面讲解促销的阶段我们提到用户的消费决策心理过程是如何去运行的,实际过程中影响决策的因素又会复杂许多。

用户的消费行为决策包括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组成了用户消费行为决策的基本框架:

  1. 用户群体特征:指用户小群体的基础特征属性;它代表用户群体的变量和常量,决定后续用户行为分析的准确性。
  2. 消费行为动机:指消费者对于产生购买需求的原因。按照不同维度的划分动机可以划分成若干维度,不同的消费行为模型下动机的表达方式都有不同。不过最终动机的分析都是为了能够更加了解用户在想什么。
  3. 消费行为跟踪:对于消费者的行为我们不能看做是一次单一的动作,为了能够将产品的利益持续化、最大化我们需要用户能够长期进行消费行为。所以每次消费行为前和消费行为后的所有活动、评价、感知等;以便尽可能收集、分析到用户的特征和动机。

框架的三个部分作为基础应用在各个模型中,虽然对于每个模型中的叫法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而CRM也是遵循这个基本的框架规则来运行的。

消费行为学目前是一门非常成熟的学科,经过很多年的演变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模型方法论。在实际的运营和使用上每个模型其实都有它独到之处,这里面我们介绍几个笔者觉得比较常用的模型。

一、消费行为模型

在早期研究消费行为时,人们认为用户对产品的态度和习惯决定了消费行为的模式。态度和习惯的行为研究模型叫做U&A模型。U&A模型比较常见的模式是费歇宾模式(TheFishbcin Model),该模式是1963年由Fishbcin提出的理论,它认为某一客体或行为的态度是由下面两个要素组成:

  1. 一是消费者对于购买此种产品的态度,即自我认知;
  2. 二是消费者认为其他人对此种产品可能有的态度,即从众心理。

简单的说费歇宾模式认为用户购买行为的动机是来自于用户对于产品的情绪所引起,包括个人对于产品的情绪和其他人对用户本身的影响;比如在当年乔布斯在世时Iphone手机作为高端手机的代名词是源于大多数消费者被Iphone进行品牌营销推广时树立的高端、智能形象所引导产生的认知。

由此导致用户购买时优选Iphone以达到个人高品质生活的概念,而忽略了Iphone高单价的因素。所以由情绪动机单一因素所引起的消费也大多属于冲动消费,对于动机满足率相对较低但成单率较高。

费歇宾模式量化后具备三个因子:属性、信念、权重。

公式为:AO=BiEi。

其中Bi表示消费者对待品牌拥有的第i个属性的信念强度,Ei代表消费者对属性i的偏好程度;n代表n个属性,i为第i个属性。AO是对于用户当前产品的整体认知态度。

U&A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对于品牌敏感度较高的各种场景用以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特性;通过对产品的态度来判断分析动机进行营销运营是该模型的核心逻辑,但态度的概念过于模糊并不能非常有效的去分解量化用户动机的真正动因。

而1991年由希斯(Sheth)、纽曼(Newman)和格罗(Gross)提出的以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为基础判断用户的消费动机而影响用户的决策,这种理论将动机的因子细化成更好量化的维度,一定程度解决了量化的问题。这种模型叫做Sheth-Newman-Gross消费价值模型。

消费价值模型提出用户决策的根本核心源于产品可以为用户提供的五个核心消费价值: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条件价值。

  1. 功能价值:功能价值强调的是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实体或功能价值;当一个产品或品牌具有某些功能上的属性,且能满足消费者使用该产品功能上的目的,则此产品即具有功能价值。
  2. 社会价值:当产品能使消费者与其它社会群体连结而提供效用时,则此产品具有社会价值。在社会价值的影响下,消费者选择产品并非理性的注重其真实特性与功能为何,而是产品是否能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塑造社会形象,或是满足内在的自我欲求。在消费者行为的领域中与社会价值相关之研究主题,包括了社会阶级、符号价值,以及参考团体。
  3. 情感价值:消费者的选择可能取决于消费者渴望情感的抒发,消费者所获得的价值系来自于所选择的产品引起的感觉或喜爱感受,则具有情感性价值。
  4. 认知价值:消费者选择取决于产品是否具有满足好奇心、新鲜感和追求新知,则产品具有认知价值。
  5. 条件价值:消费者面临特定情况时所作的选择;指在某些情况之下,产品能暂时提供较大的功能或社会价值。产生条件价值的产品通常会和消费者的前序状态相连结。这些产品因为条件使其产生外部效用,而改变了消费者原先的行为,条件价值基本上并非长期持有而是短暂的。

看到上述的划分大家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没错,消费价值模型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契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

对于用户来说产品的功能价值解决的就是最基础的“刚需”即生理需求,比如衣服是解决保暖问题,食物是解决饥饿。而对于事物的好奇、未知等感知是为了解决人们的不安全感,获取更多新知可以满足安全诉求。

情感诉求的投射则需要产品可以提供用户对于这方面的宣泄或者共鸣。而对于自我和他人诉求则反映到产品提供的社会属性价值,投射给用户的是自我的满足和社会层面的满足。最后由于不同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诉求场景,那特定条件下满足用户的产品则具备特殊条件价值,比如打车产品的加价功能。

所以消费价值模型将动机因子进行划分,以满足各个阶段不同情况下的诉求为量化标准分析用户决策的原因。由于用户群体的特征属性也具备多样性的特性,不同群体下多维度的动机构成了一个笛卡尔乘积的矩阵,这就是初步构建的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可以勾勒出一个虚拟的用户形象,通过这个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引导、妥投我们的营销方案。CRM设计时所有的分析依据和来源也都是基于用户画像的构建。

在消费行为框架的三要素中用户群体特征属于基础的信息项,群体特征枚举越丰富则勾画的用户画像越丰满。而动机分析则是明确引导用户营销的“落脚点”是什么,从而方便制定营销计划的实施方案。

但消费行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它是由一系列行为组成的。在关注群体特征和行为动机的同时,也需要对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全流程的跟踪。

现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用户的消费接触点管理(CGM,全称为Contact Point Management)成为掌握、引导消费动线的关键。单一的硬广告和单向训导已经无法说服用户进行下单决策,每一个浏览、搜索、消费信息的碎片化时间都可能产生另一次完整消费。

移动互联网放大了差异化诉求的动机因子,同时也放大了人们对于产品信息的获取渠道即消费接触点。越来越多的接触方式比如新媒体自媒体等渠道造成用户在购买行为时会产生大量的条件价值的动机因素,也就是说细分场景下的购买诉求会越来越丰富。这时候就需要对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跟踪,确保在合适的时机插入进行营销引导。

我们将消费者在CGM环境下的心理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注意Attention、感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体验Experience、热情Enthusiasm、分享Share这六个阶段每个阶段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组合即是AIDEES。

AIDEES是由日本的片平秀贵提出的,AIDEES模型强调信息在流转过程中进行的动态转化,用户对于每个产品关注流转的过程都可以成为另一个产品的转化来源。这个模型特别适用于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路径,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社交电商的概念。

在社交电商中用户的接触点不在是单一维度,更多的传播是来源于用户群体本身。

结合群体的特征来分析提供引起用户关注Attention是营销方案和营销渠道需要注意的关注点。CRM设计中也需要考虑用户在不同环节需要切入的接触点以及如何根据群体特征引发用户的传播Share。

讲了这么多关于消费行为模型的内容,接下来我们看下结合消费行为和用户的情况CRM的设计应该如何操作和设计。

二、CRM产品框架

按照消费行为的三要素来看CRM需要构建对于用户群体特征的沉淀,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动机原因并提供各种营销手段和方案,还有就是能够提供多种的触达渠道来达到用户,并根据用户在各个渠道的反馈来补充用户特征和评估效果。

CRM的核心用途就是解决营销运营人员在线上通过分析判断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而与用户进行营销互动、宣导、传播的行为。我们同样用5W2H的方法来拆解下CRM涉及的业务流程都包含哪些元素。

  • WHAT:用什么来营销,即营销的载体或资源。运营人员在进行宣导时需要通过一定的资源来与用户进行互动,这个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红包、促销活动、内容推送等。
  • WHY:为什么要做营销。即明确营销目标,比如拉新、促活、复购等。
  • WHO:营销人群,目标人群需要确定一定范围的用户还是全员用户。如拉新时主要针对新客,而复购则主要面对老客。
  • WHEN:营销投放的时间点,比如通过红包进行营销,则需要确定下红包发放的时间点,一般会在用户产生消费高峰的时间端之前。
  • WHERE:在什么地点或者场景下进行营销投放。不同的场景营销的效果和手段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消费前和消费后营销方案不会是同一个方案。
  • HOW:营销玩法如何制定执行,营销玩法其实包括上述的几个要素,人群,时间点,产品载体和场景。通过这些行为共同组成最终的营销玩法,不同场景下的玩法规则也不尽相同,具体的规则可以遵照上文我们讲到的一些消费行为模型来制定。
  • HOW MUCH:投入产出比,营销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高支出的行为,如果没有投入产出比的监控和分析就会出现失控的状况。所以对于营销的ROI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和分析。

拆分后我们可以看到运营人员需要几部分信息进行营销行为。包括营销资源(WHAT)、用户信息(WHO)、营销玩法规则(HOW)、触达渠道(WHEN、WHERE)、数据监控分析(HOWMUCH)。系统或运营专员按照营销行为的顺序逐步完成每一部分的设置最终完成方案妥投,以此为基础我们来搭建CRM的产品框架。

首先需要对用户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和管理。

CRM从各个相关业务系统中将用户的数据进行拉取保存,由系统根据一些基本规则(如新老客、会员非会员等)对用户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标记。运营专员可以对用户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消费数据、基础数据等)按照业务实际需求进行认为的归类、打签。处理过后的用户数据支持对用户群体进行透视呈现。

确定用户人群的情况后下一步需要明确投放营销的资源都哪些我们需要对资源进行管理。营销资源的发放大多来自外部系统如红包的发放来自优惠券系统,促销活动推送来自促销系统,但资源申请的权限可以通过CRM来进行。

营销资源一般会融合在营销玩法的模块中使用,玩法的场景规则决定投放时的时间点、人群、投放资源等信息的组合。营销玩法根据场景分为会员激励类型、定向投放类型和特殊投放类型三种。

会员激励主要是针对平台的会员进行一些福利发放,比如会员专属红包、积分奖励、生日关怀等,通过提升会员的利益来促进会员的消费。当然如果平台还有入住的商家则CRM还可以报考对于商家自身会员的管理手段。

CRM中的定向投放是最主要的营销手段,定向投放指的是通过圈定一定范围的特殊用户群体(如高客单价群体、新客群体、年轻女性群体等)对他们进行定点定时的营销投放。定点投放在电商平台乃至O2O最常见的就是红包的发放。

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页面、不同的触发机制可以组合出很多种意想不到的玩法。比如最常见的分享红包,分享砍价小游戏,还有用户登录时随机天降红包等。除了红包的投放还可以将其他内容以定向投放的方式进行妥投,比如推送、消息、短信等。

这种玩法的核心在于定向的圈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准营销。由于人群特征相对来说更为具体,在我们判断投放人群消费动机时也更明确,这样投放后转化率相对也会较高一些。

会员和定向作为两个主要的营销手段经常被运营人员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特殊的玩法手段。比如推荐有礼可以有效促进拉新,首单有礼可以促进新客复购。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一些大促节日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定制化的游戏或者H5页面,比如十年账单。这类营销推广多属于定制,但一般不会放在CRM中进行统一管理,而是对接促销或优惠券系统进行相关权益的直接发放。

设置完玩法以后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投放,投放渠道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投放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系统也需要设定规则防止对用户造成骚扰。投放渠道分为站内妥投、站外妥投、异业合作几种情况,每次用户触发投放生效时都需要根据用户选择的渠道进行记录,方便后期进行数据分析和调优。

说到数据分析我们同样需要在CRM中构建数据监控分析的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是为我们营销投放提供经营策略的支撑。包括数据建议、投放实时监控以及各种基础指标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CRM包括的模块很多,每个模块都在整个链条中起到自己的作用。CRM所有的流程和策略都是围绕营销指标进行的,每个模块中关注的指标也各有侧重。下面我们来看下各个模块中比较核心的功能点。

三、用户生命周期

用户模块主要是对用户的数据进行归类管理并完成用户群体的定义,群体的定义多是由不同特征组合筛选获得的。定义好的用户群体会不用来进行数据分析和定向投放使用。

用户群体的划分可以由系统根据既定规则进行处理,也可以人为通过CRM后台进行配置、打签。

通常用户群体的划分遵从对于营销指标的定义,我们将指标拆解开来看可以看到指标主要围绕四个维度:金额、时间、频次和客单价。当然CRM中还会有一些其他的维度来补充丰富用户特征,比如年龄、地域、职业性别、是否收藏、是否加购物车、是否进店等。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以电商类营销中最常见的几个用户群体为例看下四个主要特征拆解后的情况。有一些用户群体定义时不一定是需要四个维度都具备考量。

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使用率最高的就是消费时间维度,几乎所有的用户群体定义都包括消费时间的情况。如果我们建立一个坐标体系,把消费时间看作是横坐标,把用户和平台的其他关系看作纵坐标,那么用户对平台的关系变化时间周期也是用户为平台带来价值的周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户生命周期管理。

用户随着和平台的关系度日益紧密,对于平台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可以按照时间和关系度将用户划分成若干个生命周期。关系度由于是一个复杂的特征集合,为了便于我们对细分人群的动机判断更精准可以将关系度的集合进行一个二维的展开。

我们将和用户自身特征的信息作为一个维度,而购买相关的特征如频次、客单价可以作为另一个维度,这样就可以有一个每个细分群体的生命周期了。

比如我们知道整体的用户生命周期节点,根据人群特征可以分为高质量年轻人群(25岁以下,教育程度本科以上)生命周期、一线城市中年人群(30-45岁,城市为北上广深)生命周期等等多个维度。

制定用户生命周期目的是为了判断用户的动机从而提供转化率更高的营销推广手段。用户所处于不同的周期内对于我们策略也不相同。

潜在客户:指曾经到访未成单或者第一次到访的用户。我们通过各种外部渠道引导用户来到我们平台,我们需要通过手段引导用户进行营销转化,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拉新(Acquisition)。拉新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到访的用户快速完成第一单,所以在首单的这个节点我们需要单独设置一些策略来提高转化。

新客期:按照平台约定从第一单开始一定周期内的用户。比如通常会定义首单完成后30天内的用户作为新客则按照新客策略进行处理,也有的平台定义为首单的用户叫做新客,新客是属于波动节点对于平台的依赖性较低,很容易直接转化成流失状态。

如何把新客逐步转化为活跃用户也是需要考虑的策略,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促活(Activation)。

促活不仅仅是在新客期才使用,也可以在其他节点如衰退期、成熟期等指定一些促活的策略,不过力度上则会其他周期的用户要比新客期、衰退期的用户小一些。当然新客的定义也有很多种划分比如按照首次访问或者首次下单等,本文以首次下单为节点。

上升期、成熟期:这两个阶段代表用户和平台的关系在持续升温继而逐步到达一个平稳的状态,是平台的活跃用户。标准主要是在一定时间段内购买频次持续稳定,如30天内下单频次大于5次。

这个阶段的用户对平台有一定的依赖性,可以根据用户习惯尝试推送一些新品或者高毛利的商品促销信息,进一步提高用户客单价。

成熟期的用户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为平台提供传播渠道,每一个成熟期的用户都会愿意将平台分享给其他用户继而换取部分利益,这就是我们讲的传播(Refer)。传播不仅仅限于成熟期客户,其他客户同样也会进行分享传播,只不过成熟期可能相对来说意愿更高些。

衰退期:指周期内购买频次逐步下降,说明用户对平台的依赖开始降低。我们除了做基础的用户回访调研问题以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权益的发放等方式促活。衰退期的定义可以视实际业务情况而定,约定的周期越短用户约容易变成衰退期。

衰退期的特征就是用户逐步会减少在平台的使用,为了挽留用户我们需要加强对用户的留存(Retention),提高留存率有助于用户能够持续感受平台的服务形成习惯性。

沉默期、流失:进入沉默期的用户将不在进行下单和访问,沉默期一般指最近一段周期内未曾下单的用户,比如近30天未下单。沉默期用户需要通过大力度来提高用户的留存,这个阶段提高留存我们一般叫召回沉默用户。

通过各种手段依然无法召回的用户则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变为流失用户。流失后的用户对于我们来说因为重新把他们当做新用户一样去看到,默认他们对平台完全无了解。

在整个用户生命周期内我们都会通过一些营销手段来对用户进行宣导,目的是提高用户的消费。每一次营销都会产生成本,与之对应的是本次营销带来的价值和收益,这个收益(Revenue)是我们评估营销方案是否合理的有效依据。

我们将上面各个环节使用的一些手法组合起来就是拉新(Acquisition)、促活(Activation)、传播(Refer)、留存(Retention)、收益(Revenue),即用户生命周期管理的AARRR模型

每个阶段的用户都可以使用上述的手段来进行营销。生命周期的定义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从两个维度(基础属性特征和价值转化特征)来确定用户的特征,以便在营销的策略上做到有的放矢的精准营销。

四、定投玩法

确定了用户的特征属性我们就需要借助营销玩法来进行策略制定了。CRM的营销手段主要是定投,包括会员的权益发放其实也属于一种特殊的定投,会员作为定投的用户群体,制定定投方案时基本原则是根据用户群体的特征选定权益、活动或补贴。

每次定投都需要明确目的性,方便后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指标监测效果。定投玩法从产品结构上来说包括几个部分:

  • 定投范围:群体范围、定投时间、定投区域等
  • 定投策略:定投资源使用规则、用户防骚扰规则、触发机制等
  • 定投资源:定投渠道资源、定投营销资源

定投玩法中范围和资源都相对比较好理解,我们需要先圈定本次营销的人群范围和场景范围(时间、地点),一般是通过选择已经标记好的用户群体,时间点可以人为配置,地点多指城市、区域维度。

而资源就是本次营销需要消耗的内容,最常见的就是红包优惠券还有促销活动通知。不同的营销方式对于渠道也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数营销资源和渠道是有默认的对应关系的。

除了范围和资源外定投最核心的就是策略的制定,如何能够将营销的效果最大化决定你妥投的形式是否可以触发用户的购买动机。定投首先要确定触发的机制和方式,这个部分CRM需要和前端的渠道进行衔接完善全部投放流程。

通过约定的触发机制触发用户获取营销资源完成妥投,但具体资源应该如何分配、申请则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策略来执行。

同时在妥投时也不是一味的完成投放即可,还要考虑营销效率和用户体验这两个维度,整理下来看定投的处理流程如下:

触发机制指的是用户通过什么样的流程和界面可以触发CRM营销行为。Push、短信是单向推送多用于通知类信息,一般是通知活动信息或者权益发放后告知用户促进使用。

第三方渠道指的是类似微信、微博这样的渠道,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的方式提高营销的传播性,这样的触发机制多用于分享类的H5页面。购买流程最为电商平台最核心的流程,它承载的营销方式也最多。

从首次登陆开始触发新客、首单判断,在访问的首页还可以进行天降红包的发放(天降红包指的是根据客户情况随机方法一定金额的红包),下单完成后可以提示用户抽奖或直接领取积分、红包等权益。订单的晒单、评论进行分享传播还可以领取异业红包。

用户触发的所有CRM营销最终是通过CRM系统配置后生效的,配置的规则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条件配置、时间配置。资源配置是将当前玩法使用的资源如红包、积分等按照规则确定赋予用户的面额。

红包优惠券则需要设置门槛金额(如果有的话)和优惠金额两个部分。

限制条件包括使用的限制、领取的限制。使用限制指的是在用户使用时候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包括但不限于金额门槛(满XX元)、品类门槛(限某品类使用)、单品门槛(限某个商品使用)、店铺门槛(限某个店铺使用)、城市门槛(限某城市使用,一般O2O比较常见)。

领取限制是说每个用户在活动期间可以领取的数量,包括每人每天领取数、活动期间每人领取数。有效期主要指优惠券红包的有效期,包括领取有效期和使用有效期两种。领取有效期为静态时间区间,而使用有效期可以为动态区间,即领取后几天内可使用。

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策略,当需要进行CRM定投时运营专员根据上述的信息在CRM中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即可等待触发投放。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业务形态下,同一用户群体同一时间仅可设置一个策略。

最后在实际投放前要对用户体验进行一次检查,也就是我们上图说的防骚扰机制。由于不少优惠券是通过CRM渠道自动发放到用户的账户中的,为避免多个营销策略对一个用户发放时造成骚扰,同时发放过多也会造成优惠券核销过低资源浪费问题我们制定了防骚扰机制。

用户自行领取的优惠券不在这个机制考虑的范畴中。防骚扰机制总的原则是通过CRM已领取但未消费的有效优惠券不能超过一定数量限额,同类型的优惠券单位时间内只投放一次。

CRM投放最终会通过渠道完成整个投放过程,渠道一般情况和触发节点相同。每个渠道需要记录定义好自己的渠道编码,后续在用户进行领取、使用、过期等行为时保存所有相关数据,便于在对CRM营销投放的效果评估使用。

这里面单独说下异业合作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分享红包,分享红包在领取本平台优惠券的同时,可以支持领取以前合作伙伴的红包或优惠券。合作伙伴的优惠券是通过对方平台实时生成装填的。

自身红包考虑到会重复多次分享进行领取,为了将更多资源放在活跃度较低的用户身上,一般对于重复多次领取分享红包的用户每次领取金额会按照比例进行减少,最多到第三次领取时设置为一个固定值。

五、CRM营销指标

所有营销投放最后都需要通过指标变化来衡量效果和产出,同样数据的变化也会用来决策分析活动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我们来看下都有哪些是CRM营销投放关注的主要核心指标。

  • 补贴金额:即投放成本,分为商家补贴和平台补贴。部分活动也可以看做是优惠幅度。
  • 销售金额:使用营销活动投放资源的订单销售金额之和。
  • 核销率:投放营销活动使用的优惠券、积分等资源投放后被使用的比例。核销率过低代表当前营销活动对用户的价值过低。
  • 客单价:单个用户平均每单价格金额。一般看营销活动前后是否有提升。
  • 订单转化率:下单人数占整体访问人数的比例。一般看营销活动前后是否有提升。
  • 新客数:投放的营销活动带来的下单/访问人数。
  • 新客转化率:投放的营销活动带来的访客下单人数占比。
  • 沉默用户召回率:投放后沉默用户复购的人数占投放的沉默用户总数的比例。
  • 触达率:用户获取通知后访问的数量占整体投放人数的比例。

总结

营销手段千变万化,但道理总是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核心的技能就可以延伸出各种玩法,CRM作为营销的工具,提供快捷的触达渠道。强大的CRM可以为平台提供充足的活力。

 

作者:高晖,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杂谈暖阁

]]>
如何有效搭建互金APP的积分体系? //www.f-o-p.com/108421.html Sat, 01 Dec 2018 01:18:33 +0000 //www.f-o-p.com/?p=108421

 

每个产品都有区别于其他产品体系、特色的地方,所以对于搭建积分体系,不能一昧模仿别人,要在上线后不断调整,设计出适合自身产品的积分体系才是重中之重。

激励体系,是提升用户活跃、留存和粘性的手段之一,同时也可以不断培育用户,衡量每个用户的价值,便于做不同群体运营,精准化推送。

而积分体系是激励体系里常用的一种玩法,属于激励体系里的财富体系。

今天主要是介绍如何搭建一套适合互金APP的积分体系。

一、积分体系定义

积分体系,是指平台通过让用户完成一些指定任务,给予用户对应数量积分奖励,并且提供兑换直接奖励的系统。

用户可以通过“获取积分->兑换奖励”的模式获利,平台也可以通过“用户获取积分->兑换奖励->用户获利后逐渐成长活跃转化”的模式获利。

二、积分体系的重要性

一个合适的积分体系能达到以下3个效果:

  1. 提升用户活跃、留存和粘性。例如:每天登录签到,可以获得10积分,每天第一件事打开APP签到!
  2. 引导用户,进行变现。例如:这次的5000积分可以换100块投资满减优惠券,很划算,马上去投资!
  3. 衡量用户价值,便于分群运营。例如:筛选出积分大于5000的老用户,做老会员福利活动!

三、积分体系的搭建

积分体系一般分3个步骤去做:确定积分类型、积分获取、积分消耗。

  1. 确定积分类型

互金平台上或者大部分常见的积分,主要有两种类型:

  • 普通数值类型:不具备直接货币交易的能力,只是一个单纯的介质,需要累计到一定程度,才能去兑换商品等,例如信用卡积分。
  • 虚拟货币类型:不仅可用于兑换商品,也可直接进行货币交易。例如京东京豆,可直接在付款时减掉对应金额。

由于积分涉及到钱财交易,积分类型以及积分数量均视公司实际财务情况而定,不能说运营或者产品人员“拍脑袋”确定。

  1. 积分获取

积分获取,也就是用户完成平台发布的特定任务,从而获得对应数量积分的过程。

积分获取功能重点在于确定积分任务和积分数量这两方面,而积分任务往往是和产品的主要考核指标挂钩,所以规划积分获取可以从以下方向考虑:

(1)围绕产品指标设置积分获取途径

对于互金平台来讲,产品核心指标是借贷、投资、支付,其他主要辅助指标是拉新、促活。

根据海盗法则(AARRR),整个任务分配可以从“进入-活跃-消费-分享拉新”这个过程切入。

1)进入

用户所有的一切价值前提都是基于用户进入平台,只有先吸引用户进来,才能让后续所有的运营成为可能。所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可以通过设置签到获取积分的方式。

签到门槛一般有两种:登录直接签到、进入指定页面签到。

第一种:

直接登录签到

  • 优点:门槛很低,登录就送积分。对用户来讲,没有学习成本和操作成本;
  • 缺点:无法培育有价值的用户,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所有用户登录即奖励,相当于大海捞针,无法定位目标用户,很容易造成将资源浪费到没有用的用户身上。而且由于门槛太低,对应积分价值一般也很低,这就会使用户对积分感知很弱,甚至于觉得积分没有用。对于积分价值稍高的互金行业来讲,不建议使用这种形式的签到。

第二种:

进入指定页面签到

  • 优点:能合理分配资源,避免造成积分通货膨胀,将积分很好得分配到能转化成平台忠实价值用户的身上。
  • 缺点:需要用户操作成本,而且触发用户入口也要规划好,要不然就算活动再好,无法吸引用户点击进来的话,也无补于事。

所以这种方式的签到重点是解决两个问题:入口、形式。

入口可放到固定且显眼的位置,比如首页浮标、“我的”菜单栏等;形式可采用简单点击签到,也可包装成为一个养成游戏系统。下面是截取部分互金APP的签到界面:爱钱进(每天养小猪奖励积分的游戏玩法)、PPmoney(简单点击签到)、小米金融(简单点击签到)。

2)活跃

在产品的每一个有价值的操作节点上均可设置任务奖励,不断培育用户,让用户从新手阶段,过渡到忠实老用户阶段,活跃类型的任务积分一般会比进入类型的多,也是引导用户,完成核心指标的重要辅助之一。

对于互金平台来说,一般会选取用户在平台的信息完善度、互动频次、互动深度等节点上设置活跃积分任务。例如:开通银行存管、完成风险测评、绑定银行卡、实名验证、完善个人信息、社区发帖评论、资讯评论、参与平台不定期活动等。

下面是截取陆金所的活跃任务系统界面:

3)消费

这个是整个产品的核心任务,能给平台带来直接利益,订单转化的任务。只有用户消费,产品才能活下去。此类任务一般设置为:首次投资/支付/借贷、账户资产等。

下面是截取部分互金APP的核心任务界面:PPmoney(首次出借)、爱钱进(投资级别)。

4)分享拉新

用户分享拉新,是产品运营闭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仅能大大降低获客成本,而且带来的新用户往往价值比广告投放带来的更高。所以,在这个关键环节里,平台理应设置邀请任务,用较大的利益去吸引用户分享。

(2)积分获取的安全性

对于互金平台来讲,安全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所以积分设置也应考虑这点。

设置积分系统时,为了防止用户钻平台的漏洞,短期内获得大量积分,平台团队要慎重检查积分获取规则是否有漏洞,严苛要求测试质量,尽量减少平台程序bug。

只有公平的氛围,才能让用户保持积极性和产品保持稳健性。

  1. 积分消耗

当我们确定了积分的获取方案后,就要思考积分的消耗方案了。积分自身并不存在价值,只是充当媒介的作用,只有当积分去兑换成为商品或者其他服务后,用户才算获利。

积分消耗通常有4种方式:

  1. 直接提现或交易抵扣
  2. 积分商场兑换商品
  3. 积分兑换服务
  4. 到期作废

(1)直接提现或交易抵扣

拥有这种消耗能力的积分,会定义成为虚拟货币类的积分,这类积分能给用户最直观的利益。例如京东金融的钢镚,可直接用于支付京东商城订单。

(2)积分商城兑换商品

这种方式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让用户理解的。

对于互金平台来说,积分商城一般有2类商品。

  1. 拥有市场认证价值的商品,通常能直接刺激大部分用户,比如一些实物、电子卡券;
  2. 平台相关的券,通常能刺激用户消费,促进复投,比如一些加息券、投资优惠券等。

下面是截取部分互金APP的积分商城界面,分别是:

PPmoney(提供平台体验金、补贴券和满减券、实物商品)、爱钱进(提供 平台优惠券、其他电子卡券、实物商品)、小米金融(提供平台优惠券、其他平台卡券、实物商品)。

(3)积分兑换服务

使用积分兑换服务,这种服务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抽奖机会。抽奖顾名思义是一种置换行为,获得的利益是个未知数,但是会拥有能置换比当前积分价值高很多的机会。

下面是截取部分互金APP的积分商城界面,分别是:

PPmoney(夺宝活动)、小米金融(少数派、夺宝活动)、爱钱进(大转盘抽奖)。

(4)到期作废

积分可根据平台实际情况考虑是否设置到期作废机制。对于互金行业,积分一般都是拥有时效性的,设置一年或者两年失效比较常见。到期作废,不但能刺激用户消费,也能防止积分过度累计导致通胀贬值,让整个积分系统崩塌。

最后总结:在互金行业里面,积分体系往往会涉及到金钱交易的玩法,所以在其获取环节和消耗环节都需要慎重考虑。

以上内容只是互金行业在搭建积分体系时的方法以及建议,每个产品都有区别于其他产品体系、特色的地方,所以对于搭建积分体系,不能一昧模仿别人,要在上线后不断调整,设计出适合自身产品的积分体系才是重中之重。

 

作者:数商云MA,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数商云MA(Marketing Automation)

]]>
增长黑客这么火,能从他们身上薅羊毛么? //www.f-o-p.com/107088.html Tue, 20 Nov 2018 03:02:52 +0000 //www.f-o-p.com/?p=107088

 

增长黑客这么火,我们该怎么薅羊毛呢?

“增长黑客”这个词从2015年范冰老师写了《增长黑客》这本书开始逐渐被人们知晓,但是那年并没有太火。

2016年11-12月份,GrowingIO在新浪、36Kr、雷锋网等多个互联网媒体平台集中发布多篇增长黑客相关的文章,引发了“增长黑客”的火爆,但很快热度就又降回原来的水平。

直到2018年初,“增长黑客”开始突然被频繁提及然后热度高居不下。各大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把“增长总监”、“增长官”之类的职位列为招聘的重要指标。就最近一个月,拉钩网上关于“增长”的招聘岗位就有500+个,薪资最高给出每个月40K-80K。

以“增长黑客”和“用户增长”为关键词微信搜索,可以发现不管是文章的数量还是文章的平均阅读量,从2018年开始都有了一个非常强劲的“增长”。

不只公众号,我委托大神明白用他的webscraper大法帮我采集了活动行上近两年关于增长的线下活动数据。2017年相关活动有大概50场,到2018年11月已经有100+场了,整整翻了一倍。

更重要的是,2017年的50场活动中,只有6场付费活动,门票均价为261;到2018年的104场活动中付费场数达到了40场,均价807元。2017年的均价还是被一场单价为1280的活动拉起来的。

社群方面,在知识星球搜索“增长”,截止到写稿时可以得到42个搜索结果,这其中只有8个是免费圈子。最贵的圈子3000元/年,已有70+成员(含嘉宾)。创建时间最长的星球为687天,这42个星球累计了1.56W用户。

假设各圈子有一半为嘉宾和免费用户,不考虑涨价等因素的话,那么仅知识星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就制造了183万元的“产能”。

要知道这些付费的星球只发布了1.2万个主题,这相当于一条主题值100多块钱!!!

那么问题来了:增长黑客这么火,我们该怎么薅羊毛呢?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基于现有的资源,从“话术”、“人群定位”、“去哪赚钱”三个方面找一找赚增长黑客们钱的方法。

我决定给它起一个和AARRR一样高级的名字,叫做WWWMM模型,也就是Word-Who-Where-Make-Money模型。

01 怎么说?

近两年所有提及“增长黑客”和“用户增长”的微信文章中,除了“用户”、“增长”、“黑客”这样的词外,下面这些词在标题中被高频提及:

为了方便大家直接食用,我把个人认为好用的词标黄了。

标题嘛,如果不能告诉读者“如何”通过“数据”“思维”获取“流量”,并且“深读”“揭秘”“Uber”是“怎么”“引爆”用户增长获得“千亿”“流量”的,这标题就不够增长黑客。

起完标题到了正文部分就不能只靠“嘴炮”了,得有真功夫才行。正文里被高频使用的词是这样的:

是的,你要给读者“分享”“微信”是“创业”最好的“裂变”“渠道”,要有高级的“模型”用户才能“留存”并“转化”充钱。

写文章是为了宣传,做活动又是另一番玩法。这两年的线下活动主题都用了这些词:

比写文章更吸引人一点了。

活动要有“分享”才能“驱动”用户增长,“数据”思维不能丢。但是线下活动赚的毕竟不是增长黑客们的钱,这还得让“企业”来报销。既然是企业用户了,那么“助力”他们“低成本”给自己“赋能”就必不可少了。

02 跟谁说?

“增长黑客”一词的百度指数给出了搜索该词的人群画像,截图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地域上,近两年搜索增长黑盒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北京,其次是广东。

这也和拉勾网的近一个月招聘企业所在地的数据吻合:

年龄/性别方面,以30-39岁男性为主。所以做宣传推广的时候,该直男还是要直男一点的。

03 在哪说?

前文已经提到的知识星球,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获利方向,毕竟主题单价已经超过100块了。

除了付费社群外,观察相关公众号文章添加的“阅读原文”链接去向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导向了知识付费平台,其中小鹅通最多,腾讯课堂次之。

别看千聊在这里只排在第三名,如果你有兴趣去千聊搜一下增长相关的课程,你会发现,你根本拖不到底!!

线上用知识付费,线下活动则需要考虑举办的位置问题了,根据活动行近两年的数据看举办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广州:

但是从各地活动的门票价格来看,广东和浙江好像更勇猛一点。

据说2018年是增长元年,不知道大家今年的收入增长了没?

 

作者:喜新,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喜新

]]>
抖音留住用户的3个回环! //www.f-o-p.com/107018.html Mon, 19 Nov 2018 09:20:19 +0000 //www.f-o-p.com/?p=107018 抖音用户

 

本篇文章将抖音运营分为三个部分:“用户回环”、“内容回环”、“用户-内容回环”,并借助AARRR模型来解析抖音是如何吸引住用户的。

抖音似乎具有“魔法”,一步步地将用户吸引至自己构建的“伊甸园”中并“快乐生活”。而这魔法的背后离不开扎实的产品、运营、营销基本功,这里借助AARRR模型,通过“3个回环”尝试分析抖音“魔法”背后的玄机。

抖音使用“用户回环”、“内容回环”、“用户-内容回环”3个回环牢牢锁定用户,并将留住的用户用于商业变现及获取新用户。

一、用户回环

抖音通过“用户回环”不断进行用户的“获得-激活-留存-再获得”,形成自己的用户池——通过关系链导流、异业合作、ASO等方式进行用户获取;再用优秀的产品体验引导并激活用户,令用户快速体验到产品价值;接着通过个性化的优质内容推荐留住用户,形成自己的用户池;最后用户池中的用户又将优质内容推荐给朋友,帮助抖音获取新用户,形成用户回环。

下面简单总结各环节的主要动作:

1. 用户获取

  • 早期V1.1.0版本提供关系链导入功能,支持导入通讯录、QQ、微信、微博好友,为病毒传播提供产品支撑
  • 早期通过“亲爸爸”今日头条进行导流,完成冷启动
  • 早期凭借岳云鹏、吴亦凡等KOL宣传,用户激增
  • 与众多综艺进行异业合作,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中国有嘻哈等,带动用户增长

2. 用户激活

  • 优秀的准备工作:产品方面在保证体验完整的基础上,提前做好大量用户涌入的准备;运营方面提前引入前期创作用户及高质量内容
  • 用户进入产品后,无需任何操作,自动播放全屏高清高质视频,瞬间吸引用户注意力,让用户感受到产品核心价值
  • 简单易上手,并提供上滑播放下一个视频、双击点赞等操作引导,在极短的时间内教会用户探索产品的基础动作
  • 在适当的时机引导用户进行短视频创作,进一步探索产品,成为内容生产者
  • 通过道具、音乐、示范等,极大降低短视频创作成本,极大提升用户体验产品核心价值的可能

3. 用户留存

  • 通过热门内容筛选+个性化推荐算法,推荐用户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获取用户对产品价值认可的同时,提高用户退出后再次返回产品的可能
  • 通过极易上手的点赞、评论等功能促进内容消费用户与内容生产用户之间的互动,激励用户尤其是内容生产用户留存
  • 通过有趣的拍摄功能,及不断更新的道具、曲库等,吸引用户成为并持续成为内容生产用户并留存
  • 通过视频本身的“平民化”及高点赞数,激发用户“我也可以拍出火爆视频”的心理,刺激用户不断创作并留存
  • 通过“看见音乐计划”吸引原创音乐人在抖音上贡献音乐内容并留存
  • 通过推送唤回用户

4. 用户推荐

  • 通过个性化推荐及有趣的创作方式,大大提高用户对视频内容及产品的认可度,让用户自发传播成为可能
  • 在站外传播视频中标识logo水印,增加获客途径
  • 内容生产用户为了获取更多关注,可能自发传播自己的视频,帮助抖音获取更多用户

通过上述四个环节,抖音成功的构建了自己的用户回环,让新来的用户留下来玩,自由消费或生产内容;同时通过已积累的用户池进一步获取新用户。

二、内容回环

抖音通过产品设计、社区氛围、外部刺激等手段推动着内容的不断产生,构成内容回环。

按内容供需维度,抖音的用户可分为两类:内容生产用户、内容消费用户。

内容生产用户贡献内容,获得收益;内容消费用户消费内容,获得愉悦。

内容回环即平台生产内容的动力回环,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平民化”及高点赞数的视频,让用户产生“我也可以拍出火爆视频”的心理,激发其跃跃欲试的创作情绪。
  2. 层出不穷的 #挑战 活动,配合第一条制造的情绪 ,不断刺激内容生产用户创作新的内容,并通过活动参与及创作工具的低门槛,转化一部分内容消费用户成为内容生产用户。
  3. “拍同款”与挑战类似,并给出了更低门槛创作的解决方案。
  4. 在前3点的基础上,部分用户成功地被转化为内容生产用户,而内容生产用户与内容消费用户的良性互动又不断刺激前者创作新的内容,构成内容回环。
  5. 前4点主要讨论普通内容生成者,除此之外还存在部分以获利为目的的网红自媒体大号等,他们对流量或收入的渴望直接形成外部刺激,成为他们创作源源不断的推动力,构成内容回环。
  6. 鼓励创作的社区氛围也对内容回环产生正向刺激。
  7. 除此之外,随着抖音流量的激增,诸如“如何制作抖音爆红视频”的外部舆论,也对内容回环产生正向刺激。
  8. 最后,内容回环形成后,抖音继续不断地将内容消费用户向内容生产用户转化,并将内容生产用户不断地向更高频更高质的内容生产用户转化,持续优化内容回环,使其螺旋上升,进入良性循环 。

通过上述提及与尚未提及的方式,抖音构建起自身的内容回环,并在不断优化中为用户回环、用户-内容回环提供支撑。

三、用户-内容回环

抖音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不断优化着用户与内容间的匹配效果。随着用户量的提升,用户关系链、视频内容也随之增多,机器学习可获得的资料随之丰富,个性化推荐精度得以提高,用户对推荐内容的满意度提升,从而刺激用户更多的消费及生产内容,形成用户-内容回环。

用户-内容回环即两者匹配效率效果的优化,猜测主要做法如下:

  1. 通过内容筛选机制,在对每个视频的不断测试中,筛选出用户最感兴趣的高质内容,形成内容池,从源头上保证了内容质量。网上有大量对于抖音内容筛选机制的猜测,这里不再赘述。

  2. 将内容池中的内容与用户匹配,为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猜测抖音采用与头条相同的“协同过滤+内容推荐”算法进行推荐。

协同过滤算法分为两种:

一种基于“人”的维度,先通过用户行为(如点赞)找到与用户兴趣相似的人,再将他们喜欢的视频推荐给用户;

另一种基于“视频”维度,先通过全体用户对视频的偏好得到视频间的相似度,再根据用户历史喜欢的视频记录将相似视频推荐给用户。但该算法无法解决冷启动问题,即无法向用户推荐尚未产生用户行为数据(如点赞)的视频。

而另一种算法对此形成了很好的补充——内容推荐算法即通过视频标签找到相似视频,并根据用户历史喜好记录将类似视频推荐给用户,其中标签既可以通过人工tag,也可以从视频内容本身抽象得出。

此外,通过推荐视频中出现的“关注的人赞了该视频”的提示,推测算法还融合了社交关系网络。

  1. 为用户推荐内容池中的非匹配内容,缓解用户审美疲劳,拓展用户兴趣标签,动态更新用户-内容匹配关系。

  2. 为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人,丰富关系链,优化匹配效果。产品中可见的推荐类别大致有:社交链好友、有共同好友的人、可能认识的人、关注的人也关注的人、可能感兴趣的人等。

用户-内容回环通过不断优化两者的匹配关系,完成用户留存的重任,让用户产生“刷的停不下来”的内容消费体验。

综上,可以看出3个回环存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任何1个回环的优化都可能带动其他2个回环效果的提升,这就是我理解的抖音让我停不下来的魔力。

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在我的阐述中似乎并未提及AARRR中的变现环节,由于变现是商业产品的最终目的,所以留在《中篇:抖音的商业化及其趋势》中进行讨论,感谢大家献出宝贵的时间。

 

作者:lilyblood,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lilyblood

]]>
网易H5通用的爆款模型! //www.f-o-p.com/107006.html Mon, 19 Nov 2018 08:56:48 +0000 //www.f-o-p.com/?p=107006

 

好的创意并非不可复制。本篇文章总结了爆款活动的底层模型以及其中规律,并进一步介绍了如何进行活动运营

每个新媒体小编心中都有一个10W+的阅读梦,每一个活动运营心中都有一个刷屏梦。正所谓,十年打杂无人问,一举刷屏天下知。

很多运营人觉得刷屏这件事,运气成分很大,一般很难复制。多次做出过刷屏级内容的运营深度精选认为,好的创意可以复制。

深以为然,虽然每个爆款表面看上去各有不同,却依然有相似的底层规律可循,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成功的活动领跑者背后必然有跟随者。

刷屏的底层逻辑是社交裂变——用户促分享,这也是目前成本最低的增长方式(的一种)。即通过活动实现老客分享到自己的微信(月活10亿))为主的社交渠道,通过好友关系链的触达,实现在微信生态中的传播、获客、留存转化

目前网络上针对促分享活动策划的方法论倒是很多。常见的结论是,引爆点来自于对人性各种欲望(人性“七宗罪”)的调动,但这样说还太笼统,且只有一个引爆点是不足够的。

本文的写作目的正是尝试总结一种更为具体的爆款活动底层模型/规律,行文中会穿插一些典型病毒传播活动案例观察以佐证观点。

同时,因为底层规律可以有多种演绎-归纳方式,本文提供的只是众多思路之一,欢迎更多维度的思考和探讨。

一、底层模型

社交红利领域研究者徐志斌老师曾提出了“病毒式扩散指数”这一概念,并为此提供了一个公式:用户收益和用户支出成本比,也叫“用户的成本收益账”或“用户的投入产出比”,收益越大,成本越低,企业的产品或者活动就越容易获得病毒式的扩散,爆发式的增长,从而充分地从社交红利中获利。

病毒式扩散指数=用户收益/用户支出成本

对用户的成本和收益分解可以得出:

成本主要是参与活动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理解成本、思考成本、信任成本等。这可以理解为简单原则,人的心智天然抵触复杂的信息,倾向简单。

收益除了真实货币的收益,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概念出自《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通俗的说就是在社交关系链中来自他人的关注、认同。我们乐此不疲地消耗知识储备,发布内容(原创或转发),同时也为自己获取了社交货币,而发布一些微商、代购等无营养的内容就是在消耗自己的社交货币。乔纳·伯杰把人的社交行为归为五种:寻找谈资、表达想法、帮助别人、展示形象、社会比较。

因此,如果企业创造的内容、活动可以满足用户这5种社交心理,他们就会乐意进行传播。

对照到以社交裂变为目的的活动里:

用户支出成本=时间成本+理解成本+思考成本+信任成本

用户收益=现金及实际收益 + 塑造形象 +炫耀成就+寻找谈资+帮助别人

(注:社会比较的实质是炫耀心理,因此我将其归为炫耀成就;表达想法和寻找谈资含义相近,我将其归为一类)

因此,对于H5活动的策划者,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降低用户的参与成本,提高用户的预期收益,且收益越多,转发欲望越强,成功刷屏概率越高

1.1 降低参与成本

时间成本:从头到尾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用户失去耐心;多个操盘手表示过,H5屏数越多,用户的流失率越高,因为每个层级都会有流失;最好控制在3个页面之内,最多不要超过10屏。

思考成本:玩法上简单上手,要知道用户都是懒的,不要过度追求创意和特效让活动变得很复杂,设计一堆上下左右滑动或者按钮点击;如果路径较深,需要在产品设计上给出引导,或者干脆采取滑动的形式;比如网易哒哒借势热门影视剧出品的H5测试「解锁你的欢乐颂人设」,就采取一个页面一滑到底的设计,不需要任何学习成本,成为浏览量高达3100万的超级爆款。

理解成本:内容上直白易懂,如果文案中有行业专有名词(如“荣格心理学测试”),需要给出解释,避免晦涩;如果是测试题,应该控制题目的难度。如果活动玩法创新,可能会带来理解困难,就把活动套进场景里,比如「网易戏精Julia」就是以实习生的人设,把用户带入职场日常,引起情绪共鸣才成功流行起来。

信任成本:一个可信的活动,活动规则上尽可能透明,如果是公益类活动,要提供第三方公益机构的介绍或者证书,交代募集款项的去向,提供可追溯的途径;知名品牌(合作方如果是的话)的背书,可以提高用户的信任度。

参与成本:互动型和游戏型活动,要用巧妙的玩法设计让用户有更强的参与感,但参与门槛不可太高;有的活动希望用户UGC昵称、评论或者照片,可以生成个性化的东西,但照片不一定有现成的,应该提供一些模板。

1.2 提高预期收益

1.2.1 现金及实际利益

利益角度的活动设计不应该是单方面的获利,而是互惠。大获成功的滴滴红包、外卖红包、luckin免费赠杯等都是这个原理,分享者和看到分享的朋友都能获得优惠,不会给分享者“招黑”。

但这些红包、优惠券都建立在刚性或高频需求之上,其它产品很难复用,而且即使是滴滴红包,也烧钱不菲,引爆一时如今也效果式微。

那么利益类活动该怎么玩?

纯利益的活动带给用户的价值太低,纯物质的激励已经不再绑定用户了,需要适当附加价值观

下图为分成类活动:

此前刷屏的「网易戏精课」,就是因为有分成,让“反人性”的知识付费也成为了热门的刷屏方式,但多级分销的已经开始被微信监控,很难再激起水花,值得探索更多新玩法。

连咖啡「口袋里的咖啡馆」,好友在自己店里下单可以获得收入,这种颇有创意的形式,给电商类产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再受微商、代购、拼团的思路限制。

1.2.2 塑造形象

塑造形象的出发点是为自己打造理想人设,或者是别人眼里积极的印象,或者是标榜自己的个性、喜好,吸引同类关注。这类活动策划通常以测试类(XX测试、XX签)、知识类(XX行业报告、干货)、公益类活动落地。

下图为测试类活动:

测试类活动在朋友圈已经司空见惯,网易哒哒「我的哲学气质」、网易云音乐联合第五人格的「人格测试」,网易云音乐「使用说明书」、世界读书日刷屏的亚马逊Prime「每个人都是一本奇书」……

它们的火一方面是大众对测试这种玩法认知度高,本能对结果的好奇会刺激参与;另一方面测试结果的定制化、个性化,让参与者形成深深的认同感,代替自己向朋友表达“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分享也就在情理之中。

当然,测试类H5很多,为什么单单是这些活动刷屏?比如之前喜马拉雅也做过「好奇心测试」、网易严选联合贝壳做的「合群指数」测试,却只是小范围传播。

要么是不符合底层模型的第一条,用户参与成本太高,没有测完用户就流失了;要么测试主题缺乏创意,测试结果(体现在文案上)没有起到帮助参与者“塑造形象”的作用,文案不知所云、不接地气,甚至可能是减分的形容词(合群指数高于16%,感受一下),凭什么让用户转发呢?

说到底,测试类活动难就难在内容上,从题目到测试结果要体现信服力,特别考验专业知识和文案功底。前者可以和外部的专业人士、研究专家合作,或者从现实理论中找灵感,得到理论背书,后者则更仰赖策划者的个人能力。

我们看网易「哲学气质」测试,10个测试题,27个选项,匹配出几十个不同的形容词和主义,假设共计有30个词,则组合结果多达C(30,3)=4060种,而且都是正面的花式夸赞,足可见其内容投入了。但是这次测试有一点不足,部分选项有明显的指向性,故而你会看到即使是几千种排列组合,朋友圈好友分享的测试结果的重复概率也还是蛮高的。

下图为知识类活动:

新世相「丢书大作战」,将两万本书投放到北上广的地铁上,唤起城市年轻人对读书这种古老学习方式的热望,通过分享活动内容标榜“文艺青年”人设,寻找认同、理解和归属感。

得到花10万买下马伯庸的新作《显微镜下的大明》,免费给到自己的“亲用户”,请用户帮忙分享一个名为「仗义证」的宣传海报给自己微信好友,完全符合用户对“爱学习”、“罗辑思维粉丝”这一正向人设的心理预想。

活动也让得到的品牌价值得到肯定和提升,不只是停留在刷屏的表面,刷屏后的用户增长和产品转化数据都不错。

1.2.3 炫耀成就

通常建立在用户比较、竞争之上,通过炫耀找寻自身优越感。这类社交需求通常以游戏类、盘点类活动落地。

下图为游戏类活动:

游戏天然的趣味性,可以增加用户的代入感,通过成绩、分数、好友PK、排行榜等游戏元素,激发用户的分享欲,最好带上转发人的头像,更具有真实感和个性化。

16-17年春节期间的「支付宝集五福」,就利用“敬业福”的稀缺性,抓住了炫耀这个人性动因,引发全民晒卡和好友间的分享转赠。

微信游戏出品的「王者荣耀群排行」小程序则直接拉出直观的实力排名,引发玩家纷纷转发到微信群,炫耀自己或者窥探他人的成绩,给游戏成功引了一波流量

但游戏类活动有个弊端,用户进入游戏场景后,更关注趣味性和游戏体验,很容易忽略品牌和产品。如何把想要推广的标的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挑战点。

下图为盘点类活动:

「支付宝年度账单」,支付宝在年底会成给用户生成一个年度账单,包含这一年的总消费和分布情况等,还会有排名,关键词,成为攀比或自嘲的一种内容类型。

当然,这种盘点需有海量用户和数据作为基础,否则缺乏可信力,容易陷入自嗨,也容易陷入数据安全的争议和吐槽。

如果实在没有数据的基础,还可以有营销性质的年度盘点,比如「网易娱乐圈画报」「百度沸点榜单」。

1.2.4 寻找谈资(引发话题)

和分享测试类结果展示自己不同,这一类活动的个性化程度更强,因为它通常需要用户自己操作生成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在里面,让这个文章或图片代替自己传达一种观点,或者一种心声。

也是通过分享内容来引发社交话题,和其他人保持一种联系。

下图为创造类活动:

2018春节「汪年全家福」,有创意的脑洞活动,包含了用户参与DIY的作品生成,可以体现参与者对于家庭观念的想法和故事,容易引发好友点赞、评论;「新世相逃离北上广」属于线上+线下的传播创造活动,需要参与者在4小时之内做出“逃离”(旅行)决定,当然,很多人虽然没有真的行动,但转发也彰显一种态度,博得朋友圈的共鸣和互动。

1.2.5 帮助别人

下图为公益类活动:

爱心是人性暖的一面,展现爱心也是一种形象加分的需要,公益类活动变有了存在空间,尤其有大公司背书,效果一般不错。腾讯公益「小朋友画廊」,立意是让用户通过“1元购画”帮助特殊人群,上线当天刷屏朋友圈。

究其原因,首先它的参与成本很低,人人都能做公益,其次它用售卖作品的形式,包含对作品的欣赏和肯定,而不是怜悯和施舍,给公益赋予了新的色彩;最重要的一点,它做到了对被帮助对象隐私(照片、姓名)的保护,这是很多公益类活动所疏忽的。

二、刷屏三要素

除了上面的公式,这里还有三个非核心要素,帮助增加刷屏成功率。

2.1 创意

吸引人的活动需要不断的创意。创意,不只是主题的创意,也包括玩法的创意,比如知识付费课引入分销收入的即时反馈。但是创意不能自嗨,上线前可以小范围测试,再全量投放。

测试范围:员工、核心用户群,定向推送。

2.2 技术

2.2.1 减少制作成本

近年来H5营销出现更多创新的技术表现形式,加入了不少炫酷的交互玩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一个H5的背后,往往需要大量技术和设计工作,成本都比较高。

这时候可以多思考,如何能在一套活动模板的基础上花式复用(如网易系的N个测试)?

减少不必要的花哨动效、交互,在内容创意而非形式上出招?是否能直接复用第三方营销工具,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做出一个能够吸引用户的活动呢?

2.2.2 防封杀,做预案

很多老裂变人都在说,“每次做增长最怕的不是活动裂变不了,而是微信的政策风险(像封号,清粉,封域名等)。”

微信朋友圈单日的分享阈值约100万次(数据来自万能的大叔),超过之后就会变成仅自己可见。

针对这一点策划时就要考虑,被微信封禁之后的应对预案。

比如,是否能自行开发系统,并配有多个域名切换来防封杀?如果活动中有订单环节,如何保证用户端的体验和服务不受影响,以免引起负面反馈和投诉?

2.2.3 引导分享

一般为在H5最后环节设计分享按钮,用户点击后弹出蒙板,告知用户点右上角可以分享。

当然现在的裂变活动,多了公众号海报、小程序等多种形式,小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引导用户分享,海报更是直接把分享作为参与活动的前置条件。

当然,为了提高分享率,必要的利益或人性诱导还是要有的,不能佛系地仰赖用户的自觉,这就涉及运营如何去设计分享文案和活动环节了。

2.3 渠道

2.3.1 找到冷启动人群,精准触达

圈层固化的背景下,活动冷启动必须要找准目标用户中的超级节点。既包括他们当中的知名KOL,也包括类似《引爆点》一书中的“联系员”,即能覆盖大量“圈内人”的关键人物。这部分用户可以花钱投放,也可以采用免费资源置换,如果他们是你们产品的种子或者核心用户,那最好不过了。

比如运营深度精选团队推的网易戏精刷屏课,冷启动选择此前卖课沉淀的运营人微信群,他们的朋友圈、微信群辐射对象也都是精准的运营同行。

比如新世相的「丢书大作战」更是找到超过100位“共同行动人”,包括知名企业家,文化人,也包括知名演员和导演。总之,抓住这些超级节点、关键人物,渠道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2.3.2 控制传播的节奏,密集引爆

尽可能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发布和引导活动转发,以确保每个用户朋友圈的“传播密度”,如果有竞争的玩法数据,则要通过公开实时数据、排行榜等形式,制造“大家都在参与”以及竞争的紧迫感。

三、运营

运营其实是贯穿活动全流程的,在活动上线后更是发挥关键作用。

3.1 数据观测、过程优化

尽管行业内喜欢用“是否刷屏”,或者是否超过微信分享阈值来评价一个活动的成功。但是这里想说,刷屏不是目的,引爆不是终点,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监控数据,进一步运营转化,不能爆了就爆了,运营人为转化负责。

这个转化可能是引导下载App、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者是订单转化(比如亚马逊的《每个人都是一本奇书》在生成海报的环节,提供了购买Prime会员的入口),注意通过埋点监测不同渠道的数据。

增长黑客深谙AARRR模型,即要关注获客、激活、留存、变现、病毒传播整个流程,各环节转化率如何?如何提升新用户留存

做好新用户的承接,告知用户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提供新手引导和专属福利。

3.2 复盘

复盘是对活动过程的全盘回顾,是活动效果的验收,也是对团队成员工作成果的反馈。包括活动目标的实现情况、其它可见的效果、活动中的经验、不足、原因和后续优化方案。

多想一步,可以在复盘的基础上思考能否实现活动内容的二次传播,发挥活动的长尾效应,参见支付宝这次的锦鲤营销,锦鲤浮现后,也依然靠着一波礼物清单和对锦鲤本人的造梗在社交平台上制造着话题和声量。

一次次的刷屏活动,让网易“爆款制造机”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对于没有网易专人团队的成本投入和战略级别的支持,每一个活动都对ROI严格考究的大部分公司来说,想复制网易的成功可能难度要高的多。

以上底层模型也好,方法套路也好,这些要素决定一个活动能否形成大规模传播,但对于策划者来说,如果想达成终极目标即转化,还需要和产品定位、用户画像紧密匹配,也即,从产品潜在用户的特征和需求出发,思考如何借助活动吸引新用户转化为老用户,否则刷屏一时激动,难逃“转化”的坑,那恐怕也是徒劳。

 

作者:高了了,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了了次元

]]>
支付宝、京东“用户活跃”指标体系建立! //www.f-o-p.com/106501.html Thu, 15 Nov 2018 03:40:46 +0000 //www.f-o-p.com/?p=106501

 

上亿级别月活跃用户的支付宝APP,正想法设法让用户养成一种日常打开支付宝的习惯。京东金融陆金所包括其他APP也不例外。

一、本文主要分析其中一项“活跃”指标

围绕另外三项指标的分析,将后续输出。

活跃指标在运营范畴上可拆分为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

  • 运营活跃指标:DAU(日活跃) 、MAU(月活跃)等。
  • 业务活跃指标:与产品核心业务直接挂钩的,如买单次数、支付频次、持仓金额等。

活跃指标通常是搭建用户激励体系的入口,常用的第一运营手段是用户签到。

签到形式就是日常打卡,是一种用户习惯行为养成的方式,千万要高估习惯的力量。

《习惯:习惯的力量》作者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这句话,不是空头支票。看看自己每隔几分钟,就不由自主地打开微信的动作,就知道习惯的力量有多强大。上亿级别月活跃用户的支付宝APP,正想法设法让用户养成一种日常打开支付宝的习惯。京东金融、陆金所包括其他APP也不例外。

1. 支付宝

在支付宝APP上,围绕提升活跃指标,支付宝从三方面入手:

  1. 用户通过日常签到、买单、支付,额外获得“可用积分”;
  2. 用户通过“消费购物,生活缴费类,金融理财类”,直接获得“等级积分”;
  3. 用户在蚂蚁森林、蚂蚁庄园,持续参与公益活动。

支付宝提供了“领积分”额外奖励积分入口,供用户日常登录支付宝领取积分,这部分积分被称为“可用积分”,该积分特点,可归纳为需用户领取+仅用于兑换消费。

根据支付宝规则,积分有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签到积分,门店买单领积分,花呗支付领积分。

签到积分:

在用户签到后,领取相应的积分。支付宝的第一天签到积分值,设在了1积分,之后连续签到为自然数递增,并且设定了每日7分的上限。

门店买单领积分和花呗支付领积分:

在用户消费或者投资后,就产生积分。随机发放积分分值。积分不默认放入用户积分账户,需要用户主动“点击领取”。

支付宝“签到”设计原理总结:

从签到积分分值+1,连续每日签到+1,上限每日7分值设计看,这一环节支付宝没有过多的加入激励机制,引导用户参与。因为常见签到积分设计中,会考虑到起始值从较大数值开始,让用户产生一种分值积累起来很快的心理错误感知。

一般产品的连续签到为不规则梯度奖励,甚至连续签到后,还有神秘大礼,也是利用用户的未知性和好奇心,不断地激励用户参与。支付宝之所以没有这样设计,可以理解为,这跟支付宝设计这项“签到”功能初衷有关。

支付宝的日签到功能初衷是一直围绕核心业务,也就是门店买单领积分和花呗支付领积分来设计的。

支付宝将用户买单、支付的积分获取,设计成用户需主动的“点击领取”,这就促使用户如果想获得这些积分,就必须每日登录领取,用户在领取买单、支付积分时,附带能签到获得积分。如果当日没有产生买单、支付行为,用户仍然可以通过签到领取积分奖励。

在一级入口上,支付宝通过在文字提示,触发用户点击该功能,如“2个积分待领取”。这一点触发提示设计有区别于常见的“红点”提示,大概支付宝考虑到一直用“红点”提示容易让用户产生疲惫。

在二级入口,是使用了“待领取”文字提示。在最终的落地页,可以看到“挂满”大小不一积分分值等待用户去摘取,并且在下方签到,很清晰地告诉了用户积分可以兑换成琳琅满目的其他商品。

看着这里,是不是有一种的兴奋感,迫不及待准备摘取。当用户“点击领取”时,每日签到的功能设计就到了,附带实现了每日签到。

将积分分值在框架设计,与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颗挂满果实的树相似,唤起用户强烈的占有欲。

用户通过“点击领取”这种低门槛的行动,就可以将全部积分收入囊中,让用户自我感觉有一种成就感。不仅如此,在用户摘取时,用户积分的分值也是动态的,这种游戏化的即时反馈,刺激用户产生多巴胺,得到快感。

可以清晰地看出:即使是在签到这样一个小环节上,支付宝也尽可能通过产品设计、UI设计,上瘾模型、游戏化机制等各种方法,让用户上瘾,让用户养成每日签到的习惯,提升用户的活跃率。并且围绕核心业务设计,也提升了业务活跃指标,达到用户活跃与商业变现的双赢局面。

与“可用积分”另一方,还有“等级积分”。等级积分则表现得更直接,为核心业务而设计。

这里需要提一下,通过“领积分”入口领取的“可用积分”,只能兑换、抽奖以及消费,不用于其他。而我们知道,在一款产品设计了会员等级体系时,等级要升级,一般也是根据积分多少计算等级的。蚂蚁会员等级规则中,会员等级则不与“可用积分”挂钩,而与“等级积分”挂钩。

“等级积分”的特点表现为“无需要用户主动领取+可用于兑换消费+计入会员等级”。

用户可以通过“消费购物,生活缴费类,金融理财类”获得积分,目前蚂蚁金服业务中,用户每消费20元获得1积分。

这可并不是1元等于1积分的设计,增加了用户会员等级升级的难度,但正因为难度大,也增加了会员等级的价值。积分分别对应会员等级。蚂蚁会员等级,分为大众、黄金、铂金和钻石会员四个等级。

“可用积分”之所以不计入会员等级升级,是考虑到会员等级是与支付宝的核心业务挂钩,用户完成核心消费行为,产生积分,然后升级。

如此一来,就保证了蚂蚁会员等级的价值性。因为会员等级背后往往对应的特权和优惠,而对于一套积分体系来说,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积分背后的价值。

积分与货币价值,有很大的相似性,设计得不好,可能通货膨胀,也可能通货紧缩,最好的结果是尽可能地往供需平衡设计。

但同时,支付宝又需要通过积分激励用户更加活跃,就推动了支付宝积分两条线路的设计发展,分别为“可用积分”和“等级积分”。

用户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参与,就是在搭建用户激励体系中,支付宝在“积分积累”设计中,集合了各种运营手段;在用户“积分消耗”上,将积分兑换成有吸引力的实际价值,这是一套积分体系对提升“活跃”指标的关键。

支付宝深谙此理,不仅仅只停留在“积分”这种利益激励层面,更将其扩展到了心理和精神激励。

推出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这两项活动根据用户的买单、支付行为,分别产生“能量”和“饲料”,赋予其价值,与种树公益和捐助公益直接挂钩,形成日常任务,唤醒千万用户的公益意识来提高用户使用支付宝的频率。这里的“能量”和“饲料”,是另类的“积分”。

在地球上,宗教靠着人类的信仰,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这种精神上的使命感,在激励用户时,比积分、红包等利益刺激更具杀伤力。不过,这一点激励设计不容易达到,其中还很多数产品不适合这样设计。

2. 京东金融

京东金融APP围绕“运营、业务“活跃指标设计了签到功能。

表现形式为:

  • 用户日常签到,获得钢镚,钢镚可直接用于支付京东商城订单;
  • 用户完成任务,获得金币,金币可用于兑换;
  • 用户获得钢镚、金币不计入会员等级升级,用户可通过完成核心业务,获得成长值;
  • 设计早起打卡活动,用户持续参与挑战赛制,瓜分现金。

用户签到即获得钢镚,签到初始值为0.02,折合人民币就是2分钱。连续签到2N天,分别获得N个开宝箱,设有上限。累积签到开宝箱,最高得100钢镚。

京东金融“签到获得钢镚”设计原理总结:

京东金融用户签到即获得钢镚,这种签到活动,设计机制单一。所以如果按自然日累积,这样的奖励,对用户没什么吸引力。比如加入多变的奖励,比如累积2天就能获得一个开宝箱。除此之外,京东金融画了一个大饼,设定了最大值“最高得100钢镚”,作为有可能的目标值,吸引用户参与。

如果单从京东金融签到看这项签到设计,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不过,这项签到主要为了与京东APP购物直接对接,同时作为一个引流的入口。用户每日同时在京东金融签到和京东APP签到,除了分别获得钢镚、京豆外,另外获得一份礼包。在两款APP之间形成互动机制,以及互相引流。

用户在京东金融,可通过任务中心获得金币,完成“理财、互动、生活、消费”四方面的任务,任务既涉及到业务核心指标,又涉及到运营活跃指标,但主要都是以业务核心指标为主。

按任务时间性频次分为每日,每周,每月;按任务重复性频次分为一次性任务和可重复性任务。如此一来,在时间性频次+重复性频次双重推动下,激励用户参与互动。用户获得金币可在金币商城消耗。

京东金融设计得签到领钢镚,完成任务获得金币,都不计入会员成长值中,成长值也只能累积升级,不能兑换成商品。用户想要获得更多的成长值,升级到更高的会员等级,就需要完成另外的任务。和用户获得金币任务相似,来自“理财、互动、生活、消费”四个方面,但对应到具体任务,有所差别。

用户的成长值获得,以用户完成业务核心指标为主,在完成某项业务核心指标获得一次性成长值后,每日还可以通过某项业务核心指标获得日常成长值。比如理财近30日持仓满2万元,成长值由一次性成长值+持续持仓获得成长值两部分构成。

京东金融的会员等级分为青铜、白银、黄金、铂金、黑金五个等级。用户完成某项特殊任务时,可快速到达铂金会员。

京东金融“完成任务获得金币、成长值”设计原理总结:

京东金融主要将核心业务指标,设计成为每一项任务,引导用户完成,从而获得金币和成长值。吸引用户行动参与核心设计在于特权和优惠。

在这方面,京东金融和支付宝一样,着力通过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商品供用户兑换,提升金币的价值。成长值则不能用户消耗,仅可以升级获得特权,特权享有礼包。其设计原理在大体上与支付宝保持一致。

对于提升活跃的业务指标上,重复性的指标,在让用户养成习惯上更为关键。

除了这种常规激励用户活跃的功能外,京东金融还推出了“早起打卡”功能,并且提供了小工具“日历”,供用户日常完成。这些都是京东金融围绕运营需要这项指标来开展的。

“早起打卡”的活动,对用户很有吸引力。参与打卡的用户,只需要在前一天支付1元,在次日早上5点-8点早起参与打卡,就可以和连续签到的人一起瓜分由报名费用累积成的当日奖金池现金。

这种靠意志力瓜分红包的活动,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签到”。但比签到却更有吸引力。其核心是利用了人性的懒惰。对自己意志力的过度自信,又表现出只有三分钟热度,这就必然导致部分不能准时参与签到。

还有通过京东金融提供日历的小工具,用户可以一览无遗地开始自己每天打开京东金融完成任务。

这也正是这一设计的高明之处。看似把掌控权、所有权归还给了用户,用户受到激励,更加卖力参与活动。实际上是用户在完成这些行为时,就付出了时间、情感,沉没成本随之发生。自然而然,活跃的目标也达到了。

3. 陆金所

陆金所APP在提升日活跃上,表现得很积极,主要表现为:

  • 用户可以每日参与“每日福利”,领取积分,同时还有每日任务活动;
  • 用户可完成任务,收集勋章,获得成长值,升等级;
  • 用户可通过持有的账户资产,获得贡献值,升级会员身份。

陆金所用户开始签到即可获得4积分,次日+1,每日9积分为上限,每连续签到6天有惊喜,同时可以通过做任务获得积分。

连续签到6天后可获得惊喜,惊喜作为未知的是“随机奖励”,能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用户的好奇心,激励用户连续签到。

除此之外,陆金所还提供了用户完成任务,即可同时获得成长值和积分,并且获得勋章。等级一共15级,每升级一级,获得相应积分。另外一方面,在用户完成任务时,也在相应地获得勋章。勋章分为金勋章和银勋章,金勋章集齐1、4、8、12时,可获得礼包;银勋章集齐4、8、12、16个时,可获得礼包。

陆金所“积分、成长值、勋章”设计原理总结:

陆金所围绕用户日常运营活跃指标,业务指标,除签到仅累积积分外,完成其他任务时,即可获得积分,又能获得成长值,而且还有一部分可获得勋章。通过任务这条主线,陆金所将积分体系,等级体系,勋章体系交叉整合在一起。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活跃指标和激励用户完成核心任务。设计的核心,仍然是基于对应的特权和优惠等有吸引力的权益。

在会员等级上,陆金所主要围绕核心业务体系开展,根据规则,贡献值只来源用户的资产投资。会员设有普通会员、黄金VIP会员、铂金VIP、黑金VIP、钻石VIP五个会员等级。

二、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活跃设计的异同点

就分析活跃指标体系设计来看,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金融类产品,同样为了提升,却各有运营特点。

1. 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都围绕买单、支付设计

在提升日活跃上,没有为签到而签到,而是通过提供额外需用户主动领取的积分奖励,引导用户参与;并且通过公益活动蚂蚁森林、蚂蚁庄园,吸引用户日常活跃。

在积分作用中,通过“可用积分”和“等级积分”,完成了积分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设计。

2. 京东金融作为综合类金融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围绕买单、理财设计

在签到上,其核心吸引力在于,签到获得的钢镚可直接用于支付。同时与京东联动签到,获得额外奖励。在提升日活跃方式,还设计了“早起打卡”活动,形式更为灵活。

京东金融采用了金币和成长值区分的方式,搭建了积分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

3. 陆金所作为理财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理财投资设计

由积分、成长值、勋章、贡献值,交叉形成了积分体系、等级体系、勋章体系以及会员体系

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异同点总结为一张表格。

如图:

三、总结

本文就搭建用户激励体系中的“活跃”指标,结合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3款金融类产品做出简单分析,推导与实际出发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事实上:一套完整的用户体系不仅要考虑用户分层划分,用户生命周期管理,而且还要考虑到产品阶段性目标,需要因产品而异。

尽管如此,其底层的体系设计的原理是大致相同的,会涉及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类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同时涉及用户习惯培养,使用游戏化设计,上瘾模型,RFM模型AARRR等多种方法论。

后续将进一步分析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产品的其他指标体系设计。

 

作者:大军/Fong,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冯山开道

]]>
实例分析:如何搭建用户激励体系? //www.f-o-p.com/106291.html Wed, 14 Nov 2018 03:20:45 +0000 //www.f-o-p.com/?p=106291 用户激励体系

 

用户激励体系的搭建,一般围绕用户“拉新、活跃、留存、变现”的四项指标开展。其中推动用户完成核心“变现”业务指标,是搭建整套体系的重中之重,也是搭建体系的意义所在。本文将结合“国民级”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金融类产品,分析其中设计的用户激励体系,同时解读其中更深层次的设计原理。

一、本文主要分析其中一项“活跃”指标

围绕另外三项指标的分析,将后续输出。

活跃指标在运营范畴上可拆分为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

  • 运营活跃指标:DAU(日活跃) 、MAU(月活跃)等。
  • 业务活跃指标:与产品核心业务直接挂钩的,如买单次数、支付频次、持仓金额等。

活跃指标通常是搭建用户激励体系的入口,常用的第一运营手段是用户签到。

签到形式就是日常打卡,是一种用户习惯行为养成的方式,千万要高估习惯的力量。

《习惯:习惯的力量》作者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这句话,不是空头支票。看看自己每隔几分钟,就不由自主地打开微信的动作,就知道习惯的力量有多强大。

上亿级别月活跃用户的支付宝APP,正想法设法让用户养成一种日常打开支付宝的习惯。京东金融、陆金所包括其他APP也不例外。

  1. 支付宝

在支付宝APP上,围绕提升活跃指标,支付宝从三方面入手:

  1. 用户通过日常签到、买单、支付,额外获得“可用积分”;
  2. 用户通过“消费购物,生活缴费类,金融理财类”,直接获得“等级积分”;
  3. 用户在蚂蚁森林、蚂蚁庄园,持续参与公益活动。

支付宝提供了“领积分”额外奖励积分入口,供用户日常登录支付宝领取积分,这部分积分被称为“可用积分”,该积分特点,可归纳为需用户领取+仅用于兑换消费。

根据支付宝规则,积分有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签到积分,门店买单领积分,花呗支付领积分。

签到积分:

在用户签到后,领取相应的积分。支付宝的第一天签到积分值,设在了1积分,之后连续签到为自然数递增,并且设定了每日7分的上限。

门店买单领积分和花呗支付领积分:

在用户消费或者投资后,就产生积分。随机发放积分分值。积分不默认放入用户积分账户,需要用户主动“点击领取”。

支付宝“签到”设计原理总结:

从签到积分分值+1,连续每日签到+1,上限每日7分值设计看,这一环节支付宝没有过多的加入激励机制,引导用户参与。因为常见签到积分设计中,会考虑到起始值从较大数值开始,让用户产生一种分值积累起来很快的心理错误感知。

一般产品的连续签到为不规则梯度奖励,甚至连续签到后,还有神秘大礼,也是利用用户的未知性和好奇心,不断地激励用户参与。支付宝之所以没有这样设计,可以理解为,这跟支付宝设计这项“签到”功能初衷有关。

支付宝的日签到功能初衷是一直围绕核心业务,也就是门店买单领积分和花呗支付领积分来设计的。

支付宝将用户买单、支付的积分获取,设计成用户需主动的“点击领取”,这就促使用户如果想获得这些积分,就必须每日登录领取,用户在领取买单、支付积分时,附带能签到获得积分。如果当日没有产生买单、支付行为,用户仍然可以通过签到领取积分奖励。

在一级入口上,支付宝通过在文字提示,触发用户点击该功能,如“2个积分待领取”。这一点触发提示设计有区别于常见的“红点”提示,大概支付宝考虑到一直用“红点”提示容易让用户产生疲惫。

在二级入口,是使用了“待领取”文字提示。在最终的落地页,可以看到“挂满”大小不一积分分值等待用户去摘取,并且在下方签到,很清晰地告诉了用户积分可以兑换成琳琅满目的其他商品。

看着这里,是不是有一种的兴奋感,迫不及待准备摘取。当用户“点击领取”时,每日签到的功能设计就到了,附带实现了每日签到。

将积分分值在框架设计,与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颗挂满果实的树相似,唤起用户强烈的占有欲。

用户通过“点击领取”这种低门槛的行动,就可以将全部积分收入囊中,让用户自我感觉有一种成就感。不仅如此,在用户摘取时,用户积分的分值也是动态的,这种游戏化的即时反馈,刺激用户产生多巴胺,得到快感。

可以清晰地看出:即使是在签到这样一个小环节上,支付宝也尽可能通过产品设计、UI设计,上瘾模型、游戏化机制等各种方法,让用户上瘾,让用户养成每日签到的习惯,提升用户的活跃率。并且围绕核心业务设计,也提升了业务活跃指标,达到用户活跃与商业变现的双赢局面。

与“可用积分”另一方,还有“等级积分”。等级积分则表现得更直接,为核心业务而设计。

这里需要提一下,通过“领积分”入口领取的“可用积分”,只能兑换、抽奖以及消费,不用于其他。而我们知道,在一款产品设计了会员等级体系时,等级要升级,一般也是根据积分多少计算等级的。在蚂蚁会员等级规则中,会员等级则不与“可用积分”挂钩,而与“等级积分”挂钩。

“等级积分”的特点表现为“无需要用户主动领取+可用于兑换消费+计入会员等级”。

用户可以通过“消费购物,生活缴费类,金融理财类”获得积分,目前蚂蚁金服业务中,用户每消费20元获得1积分。

这可并不是1元等于1积分的设计,增加了用户会员等级升级的难度,但正因为难度大,也增加了会员等级的价值。积分分别对应会员等级。蚂蚁会员等级,分为大众、黄金、铂金和钻石会员四个等级。

“可用积分”之所以不计入会员等级升级,是考虑到会员等级是与支付宝的核心业务挂钩,用户完成核心消费行为,产生积分,然后升级。

如此一来,就保证了蚂蚁会员等级的价值性。因为会员等级背后往往对应的特权和优惠,而对于一套积分体系来说,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积分背后的价值。

积分与货币价值,有很大的相似性,设计得不好,可能通货膨胀,也可能通货紧缩,最好的结果是尽可能地往供需平衡设计。

但同时,支付宝又需要通过积分激励用户更加活跃,就推动了支付宝积分两条线路的设计发展,分别为“可用积分”和“等级积分”。

用户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参与,就是在搭建用户激励体系中,支付宝在“积分积累”设计中,集合了各种运营手段;在用户“积分消耗”上,将积分兑换成有吸引力的实际价值,这是一套积分体系对提升“活跃”指标的关键。

支付宝深谙此理,不仅仅只停留在“积分”这种利益激励层面,更将其扩展到了心理和精神激励。

推出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这两项活动根据用户的买单、支付行为,分别产生“能量”和“饲料”,赋予其价值,与种树公益和捐助公益直接挂钩,形成日常任务,唤醒千万用户的公益意识来提高用户使用支付宝的频率。这里的“能量”和“饲料”,是另类的“积分”。

在地球上,宗教靠着人类的信仰,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这种精神上的使命感,在激励用户时,比积分、红包等利益刺激更具杀伤力。不过,这一点激励设计不容易达到,其中还很多数产品不适合这样设计。

  1. 京东金融

京东金融APP围绕“运营、业务“活跃指标设计了签到功能。

表现形式为:

  • 用户日常签到,获得钢镚,钢镚可直接用于支付京东商城订单;
  • 用户完成任务,获得金币,金币可用于兑换;
  • 用户获得钢镚、金币不计入会员等级升级,用户可通过完成核心业务,获得成长值;
  • 设计早起打卡活动,用户持续参与挑战赛制,瓜分现金。

用户签到即获得钢镚,签到初始值为0.02,折合人民币就是2分钱。连续签到2N天,分别获得N个开宝箱,设有上限。累积签到开宝箱,最高得100钢镚。

京东金融“签到获得钢镚”设计原理总结:

京东金融用户签到即获得钢镚,这种签到活动,设计机制单一。所以如果按自然日累积,这样的奖励,对用户没什么吸引力。比如加入多变的奖励,比如累积2天就能获得一个开宝箱。除此之外,京东金融画了一个大饼,设定了最大值“最高得100钢镚”,作为有可能的目标值,吸引用户参与。

如果单从京东金融签到看这项签到设计,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不过,这项签到主要为了与京东APP购物直接对接,同时作为一个引流的入口。用户每日同时在京东金融签到和京东APP签到,除了分别获得钢镚、京豆外,另外获得一份礼包。在两款APP之间形成互动机制,以及互相引流。

用户在京东金融,可通过任务中心获得金币,完成“理财、互动、生活、消费”四方面的任务,任务既涉及到业务核心指标,又涉及到运营活跃指标,但主要都是以业务核心指标为主。

按任务时间性频次分为每日,每周,每月;按任务重复性频次分为一次性任务和可重复性任务。如此一来,在时间性频次+重复性频次双重推动下,激励用户参与互动。用户获得金币可在金币商城消耗。

京东金融设计得签到领钢镚,完成任务获得金币,都不计入会员成长值中,成长值也只能累积升级,不能兑换成商品。用户想要获得更多的成长值,升级到更高的会员等级,就需要完成另外的任务。和用户获得金币任务相似,来自“理财、互动、生活、消费”四个方面,但对应到具体任务,有所差别。

用户的成长值获得,以用户完成业务核心指标为主,在完成某项业务核心指标获得一次性成长值后,每日还可以通过某项业务核心指标获得日常成长值。比如理财近30日持仓满2万元,成长值由一次性成长值+持续持仓获得成长值两部分构成。

京东金融的会员等级分为青铜、白银、黄金、铂金、黑金五个等级。用户完成某项特殊任务时,可快速到达铂金会员。

京东金融“完成任务获得金币、成长值”设计原理总结:

京东金融主要将核心业务指标,设计成为每一项任务,引导用户完成,从而获得金币和成长值。吸引用户行动参与核心设计在于特权和优惠。

在这方面,京东金融和支付宝一样,着力通过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商品供用户兑换,提升金币的价值。成长值则不能用户消耗,仅可以升级获得特权,特权享有礼包。其设计原理在大体上与支付宝保持一致。

对于提升活跃的业务指标上,重复性的指标,在让用户养成习惯上更为关键。

除了这种常规激励用户活跃的功能外,京东金融还推出了“早起打卡”功能,并且提供了小工具“日历”,供用户日常完成。这些都是京东金融围绕运营需要这项指标来开展的。

“早起打卡”的活动,对用户很有吸引力。参与打卡的用户,只需要在前一天支付1元,在次日早上5点-8点早起参与打卡,就可以和连续签到的人一起瓜分由报名费用累积成的当日奖金池现金。

这种靠意志力瓜分红包的活动,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签到”。但比签到却更有吸引力。其核心是利用了人性的懒惰。对自己意志力的过度自信,又表现出只有三分钟热度,这就必然导致部分不能准时参与签到。

还有通过京东金融提供日历的小工具,用户可以一览无遗地开始自己每天打开京东金融完成任务。

这也正是这一设计的高明之处。看似把掌控权、所有权归还给了用户,用户受到激励,更加卖力参与活动。实际上是用户在完成这些行为时,就付出了时间、情感,沉没成本随之发生。自然而然,活跃的目标也达到了。

  1. 陆金

陆金所APP在提升日活跃上,表现得很积极,主要表现为:

  • 用户可以每日参与“每日福利”,领取积分,同时还有每日任务活动;
  • 用户可完成任务,收集勋章,获得成长值,升等级;
  • 用户可通过持有的账户资产,获得贡献值,升级会员身份。

陆金所用户开始签到即可获得4积分,次日+1,每日9积分为上限,每连续签到6天有惊喜,同时可以通过做任务获得积分。

连续签到6天后可获得惊喜,惊喜作为未知的是“随机奖励”,能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用户的好奇心,激励用户连续签到。

除此之外,陆金所还提供了用户完成任务,即可同时获得成长值和积分,并且获得勋章。等级一共15级,每升级一级,获得相应积分。另外一方面,在用户完成任务时,也在相应地获得勋章。勋章分为金勋章和银勋章,金勋章集齐1、4、8、12时,可获得礼包;银勋章集齐4、8、12、16个时,可获得礼包。

陆金所“积分、成长值、勋章”设计原理总结:

陆金所围绕用户日常运营活跃指标,业务指标,除签到仅累积积分外,完成其他任务时,即可获得积分,又能获得成长值,而且还有一部分可获得勋章。通过任务这条主线,陆金所将积分体系,等级体系,勋章体系交叉整合在一起。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活跃指标和激励用户完成核心任务。设计的核心,仍然是基于对应的特权和优惠等有吸引力的权益。

在会员等级上,陆金所主要围绕核心业务体系开展,根据规则,贡献值只来源用户的资产投资。会员设有普通会员、黄金VIP会员、铂金VIP、黑金VIP、钻石VIP五个会员等级。

二、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活跃设计的异同点

就分析活跃指标体系设计来看,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金融类产品,同样为了提升,却各有运营特点。

  1. 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都围绕买单、支付设计

在提升日活跃上,没有为签到而签到,而是通过提供额外需用户主动领取的积分奖励,引导用户参与;并且通过公益活动蚂蚁森林、蚂蚁庄园,吸引用户日常活跃。

在积分作用中,通过“可用积分”和“等级积分”,完成了积分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设计。

  1. 京东金融作为综合类金融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围绕买单、理财设计

在签到上,其核心吸引力在于,签到获得的钢镚可直接用于支付。同时与京东联动签到,获得额外奖励。在提升日活跃方式,还设计了“早起打卡”活动,形式更为灵活。

京东金融采用了金币和成长值区分的方式,搭建了积分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

  1. 陆金所作为理财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理财投资设计

由积分、成长值、勋章、贡献值,交叉形成了积分体系、等级体系、勋章体系以及会员体系

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异同点总结为一张表格。

如图:

三、总结

本文就搭建用户激励体系中的“活跃”指标,结合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3款金融类产品做出简单分析,推导与实际出发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事实上:一套完整的用户体系不仅要考虑用户分层划分,用户生命周期管理,而且还要考虑到产品阶段性目标,需要因产品而异。

尽管如此,其底层的体系设计的原理是大致相同的,会涉及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类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同时涉及用户习惯培养,使用游戏化设计,上瘾模型,RFM模型AARRR等多种方法论。

后续将进一步分析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产品的其他指标体系设计。

 

作者:Fong,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Fong

]]>
如何做一个知识技能型的抖音号? //www.f-o-p.com/106282.html Wed, 14 Nov 2018 02:53:14 +0000 //www.f-o-p.com/?p=106282

安迪·沃霍尔说过一句话,已经被验证成为了现实,“每个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钟,每个人都能在十五分钟内出名。”在抖音用户日活用户超过2亿的今天,这句话的时间单位被改写成“一分钟”。

那么,一分钟之后呢?

怎么在一分钟之后不被人忘记,将运气稳稳接住。有什么简单易操作的方式?和你分享一个我刷了数千支视频得出的规律——做知识技能类内容。

 

01 垂直领域的成功抖音玩法

 

时常看到某位素人的某条抖音内容爆红有几十万的点赞,视频播放量预计在数千万。但进入用户主页之后,却发现粉丝可能只有寥寥几千。

这条内容拍摄了某个网红店,或跟风拍了命题作文,或演绎了一个段子,或发现了一个有趣、有冲突性、有冲击力的场景素材…… 如果用户内容产出具有偶然性,并没有持续制作高质量内容的能力,当时的围观参与者,大多风去无痕。

 

套用用户增长AARRR模型,最多只完成了拉新A,无法带来用户的留存转化

而同样累计点赞量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用户,有些账号就可以点赞/粉丝比在50%,甚至 100%,研究了这些转化率高的账号,发现是规律可循的。以两类视频为主,一类是人设场景,一类是知识技能型。

 

1.人设场景类

适用于善于讲故事编故事有镜头感的戏精们,不限品类。

可以是多个人设,也可以是单个人设,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走街访路线的“歪果仁研究协会”、走编剧创意的路线的萌宠类“会说话的刘二豆” ,或者剑走偏锋进行一场mini相亲真人秀节目“伦敦街头丘比特”。

 

2. 知识技能类

适用于身怀技能的人或团队。了解新知、获得启发。

你会叠出100种纸飞机?掌握背单词的诀窍?善于表演近景魔术?会包几十种不同的水饺?无论是穿搭、英语、演讲、育儿、做饭、装修还是乐器、茶道、花道、科普……只要找到你感兴趣擅长的领域,都可以做。这里有太多细分领域空间可以深耕,越是小众的就越容易聚集精准用户。

创意类和天赋挂钩,创意的密集产出对团队要求相对高,人设也是可遇不可求。能火起来的人寥寥,大部分人即使有人设也成了抖音平台里庞大的分母之一。

 

两者相比,知识技能型可模仿性比较高。

02 怎么做一个知识技能型的抖音号?

 

1.知识的垂直精细化,形成差异化。

2.知识稀缺性。相对稀缺的技能建立自己的壁垒。

3.拍摄后期的专业化。剪辑节奏比较到位,有精心制作的字幕,有封面。

4.知识的体系化。有逻辑有体系的课程设置。

5.稳定的内容品质+高频次更新。

6.叠加人设(视情况而定,扬长避短。不能加分的人设,不如没有)。

 

以“老爸评测”为例,主创人“魏老爸”的背景是国际化学品法规专家 ,有十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验室检测工作经验。针对年轻的父母用户,从技术流的方式讲述一些育儿知识的误区,戳穿一些伪育儿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一些 热门护肤品、食品的成分表,最终选出一些推荐品牌

新媒体运营,顾顾,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增长,抖音

“老爸评测”选择的话题都很犀利,也具有实用性。

“九款VC产品评测”把时下流行的VC泡腾片,VC软糖和药店3.5VC片和98元VC片的产品进行对比,把VC含量、钠含量、糖含量 一一列举,最后得出了令人惊讶又信服的结论。

看看“老爸评测”日常的选题,评测了洗发水、儿童牙膏、洗面奶、胶原蛋白、防晒喷雾这些生活中时常购买,但又够了解的产品,用直观浅显的方式展示推断与结论,测评结束后还会将检测费用和检测成本一一列出。

主创人“魏老爸”人设的专业背景、仗义直言的性格、透明的检测结论,也给这个抖音号增加了可信度。

 

从实验室检测、制作内容到工厂供应链、导购电商,形成了完整的闭环。截止11月7日,“老爸评测”发布了106支视频,就获得了抖音粉丝654.6w,获赞1159.1w,点赞转化比超过了1/2。

新媒体运营,顾顾,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增长,抖音

“钞票白”是一款体验类测评节目,更具有娱乐性。三个月时间制作的四十多支视频获赞451.8w,108.5w粉丝。

标题网感十足,“上过太空的棉花糖怎么样?” “泰国的网红瓶盖饮料 有多难喝”“美元吃起来什么味道”“1700年前的口香糖什么味道?”“吃土是一种什么体验?”每个标题都营造了一个悬念。

主持人“小白”的声音和镜头表演力比较有特色,眼神很有穿透力,和用户的互动语言生动幽默,在镜头语言、台词、选品和后期、包装配乐音效都很有特点。

具备了内容定位垂直细分+拍摄后期专业+人设受欢迎。这样娱乐体验式的测评从形式和选题容易被模仿,有好的人设叠加会让 ID 有着令人难以替代的吸引力。

 

有个抖音号“面点大叔”,只是教用户怎么包饺子、包子,制作一些简单的面点,所谓的面点大叔并未出镜,视频用手机拍摄,没有进行剪辑包装,但内容实用清晰,四个多月的时间粉丝就超出了60万。

新媒体运营,顾顾,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增长,抖音

一个钓鱼类的抖音号,就能做到点赞/粉丝转化77%。

新媒体运营,顾顾,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增长,抖音

一家早教机构“赢在起点早教学院”,以266个作品获得了275.3W的粉丝,获赞601W。它的内容体系化,主要由几个内容序列组成“幼儿舞蹈”、“手指游戏”、“音乐韵律” 育儿方法总结等等,真人教学可学习可模仿。它将不同内容关联不同的门店地址,用内容为门店引流

新媒体运营,顾顾,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增长,抖音

 

明确运营策略之后,在具体执行中,再加入一些用来提升抖音作品的完播率、评论、转发的方法技巧。这些已经有过很多篇文章分析过,就不再赘述。

 

再回顾一下上面总结的规律,想想你或者你的团队核心技能是什么?你希望吸引的用户是什么类型的用户?你能否带给他们有用稀缺的价值?这个领域有哪些号做的比较出彩?当你研究了上百个头部号、看完上千个短视频之后,再来定自己的内容策略,成功的概率就会加大很多。

 

03 知识技能类的抖音号如何变现?

 

在抖音平台创作内容可以参照之前做微信公众号、微博、APP、PC网站的运营逻辑。内容即品牌,用户即渠道你的内容定位决定了用户的类型和价值。内容越是垂直细分,用户画像越清晰化。用户的价值就越高。

 

段子手的抖音号单个用户价值一定会低于育儿、汽车、时尚品类的用户价值,不管是广告的价值,还是用户的商业化可能性,不盲目蹭热点,别忘记自己用户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目前常见的还是两种变现方式:

 

  • To C 做电商售卖商品或是卖服务卖课程。
  • To B 为品牌商家植入广告。

 

用上面的案例“老爸评测”举例,从“老爸评测”淘宝店的销售数据能看到,有两支面膜测评视频累计获得点赞27.4W ,面膜是“老爸评测”工厂定制款,并非知名品牌,5片单价79元,在淘宝上的月销数量为11788件,评价2766个。

从售后评价内容中可以看到大多是从抖音渠道来的用户。这样的带货能力和“老爸评测”的专业形象打造、内容的精心策划制作一举击中痛点、品牌口碑、精准定位的用户群都分不开。

新媒体运营,顾顾,案例分析,新媒体营销,增长,抖音

的确有很多视频内容因其有趣的创意而风靡,但在更多领域,严谨的内容所带来的购买转发力是惊人的。购买行为不依赖于用户的一时冲动,而是基于用户信赖理智的选择。

这里提醒一下,如果你的商品不具备独家性,同时价格不具备优势,而用户对价格敏感的话,内容很可能会为他人做嫁衣。

 

04 抖音从用户红利进入到内容红利期

 

抖音的确给了很多素人一举成名的机会,像曾经的微信公众号,在12年底13年初平台内容稀缺的时候,相对容易涨粉。但随着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加入,孤军作战逐渐越来越难,用户的口味也会越来越挑剔,最终蓝海变红海。抖音平台也是一样,去中心化、信息流的呈现方式,让用户对质量与内容的要求只会更高。

 

一个平台的红利期,往往是看到趋势苗头已有,但平台规则布局尚未安定的时候。当平台商业化体系逐渐完整,一夜爆红的概率也越来越难,平台对于流量的分配会更为谨慎。

 

好在目前垂直知识类仍有内容开发空间,海量用户对于新内容的渴望还在。明星、大公司在这场内容混战中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小公司和身怀技能的普通人仍有机会。比拼的就是速度,是对新玩法的快速探索实践迭代。

 

从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到抖音,这样的机会,几年有一次。

 

在抖音平台从用户红利期转到内容红利期时,现在切入知识技能类领域还来得及。

 

作者:顾顾,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顾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