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app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移动互联网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Mon, 22 Jan 2018 08:45:3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5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Whatsapp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拿下了85%的00后中小学生,QQ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www.f-o-p.com/69709.html //www.f-o-p.com/69709.html#respond Mon, 22 Jan 2018 08:45:13 +0000 //www.f-o-p.com/?p=69709 2

如何抓住年轻人,让他们有真实的归属感并且长期留下来,QQ的做法,或许能给许多互联网产品以借鉴。

 

据1月18日在京发布的《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拥有专用手机的比例达75.9%,有85%的人拥有QQ号。可以说,QQ拿下了大部分中小学生的社交生活。

 

发展到今天,QQ依然能够圈占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本质在于QQ已经构建了沟通,内容、支付三大社交版块。而依赖这三大版块,QQ在不断的迭代升级自身的年轻化社交生态战略布局。

 

社交沟通不仅仅是聊天,还可以是游戏化新玩法

 

QQ能黏住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背后,首先依赖的是通过在社交沟通版块注入了新技术,带给年轻人新的社交潮流玩法。过去QQ推出的激萌表情、斗图、阅后即焚到厘米秀等,各种二次元游戏化玩法均引发了年轻人的追捧。

 

而从手机QQ最近上线的“智图”、“高能舞室”等功能也能窥见一斑。所谓“智图”即只要在QQ对话框里,输入文字就可以自动推荐,生成表情包。而表情包是年轻人社交沟通的润滑剂。

在“智图”的背后则藏了一套黑科技——它的关键技术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精细化的用户情感分析,并综合运用了图像处理,OCR等技术进行表情的处理和合成。

 

 

 

从过去QQ厘米秀小游戏,可以看出QQ对年轻人游戏化社交模式的迎合。而最新QQ的“视频通话红包”功能则更有趣——在与好友视频通话,可以通过红包触发游戏互动环节,根据掉落的表情包做相应的表情获得游戏积分进行PK。这种玩法则结合了游戏、红包支付、视频交友等多种趣味元素。

 

 

而QQ的“高能舞室”则是一种短视频社交的玩法——用户可以根据屏幕提示动作录制跳舞短视频并通过QQ社交关系链分享互动。“高能舞室”则将人体姿态识别技术融入潮流的短视频形式中。这种游戏化玩法满足了年轻人在线上社交网络释放自我、渴望互动的社交需求。

在国外,年轻人的社交平台从facebook转移到Instagram、Twitter、Whatsapp、SnapChat。但在国内,QQ能拿下年轻人,还在于腾讯QQ拿捏准了年轻用户的习惯、兴趣走向的变化,不断升级新生代社交新玩法。

 

从趣味化阅读到追星交友,都可以在QQ得到满足

 

在人口红利消失的今天,许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内容化,对QQ来说,内容对于最大化占据用户时间的战略意义非同小可,而目前QQ在内容方面的布局已经形成一整套体系,完成了包括从Now直播、企鹅电竞到腾讯动漫平台、兴趣部落、QQ看点、腾讯文学、QQ阅读等产品布局。

 

在今天,从图文资讯到直播短视频,正在收割年轻人的时间。而QQ是离年轻人最近的地方,这让QQ看点近水楼台先得月。

 

据QQ看点负责人在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透露的数据, 95后人群在QQ看点平台上的占比已经接近70%。而QQ看点与腾讯动漫、QQ阅读等产品的联动效应,在不断沉淀并满足了年轻用户碎片化在内容资讯上的需求。

 

而在今天流行直播内容产品中,QQ又有企鹅电竞与NOW直播双产品布局,NOW直播拿出了“绿幕技术”这种黑科技,实现“技术让直播更有趣”,满足年轻人对新鲜功能玩法的追求。而企鹅电竞则接纳了年轻的游戏玩家的内容消费与生产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还有QQ兴趣部落。有研究指出,如今年轻用户尤其是90后之后的用户最强的互动并不是在熟人好友之间,而是在同类型的人之间,他们更倾向于兴趣社交

而QQ当前的兴趣部落就是从熟人社交向陌生人与兴趣社交扩展,并因此沉淀了大量有价值的兴趣类讨论与话题内容的生产。

 

 

而其中,明星类部落活跃度也非常高,成为了明星和粉丝双向互动的平台并且强化粉丝与明星的连接效应,这种“星粉互动”的模式也满足了粉丝社群的存在感和社交需求。

 

可以知道,QQ通过内容布局,迎合了90后、00后个性化、兴趣化、二次元等社交心理,构建出了内容+兴趣社交+粉丝文化的的立体化模式,这强化了社交生态的黏性,让年轻人趣味社交与内容多元化需求都可以在QQ上得以满足。

 

QQ钱包让年轻人爱上支付

 

当然,无论是社交沟通的战略布局,还是内容生态版块的布局,都需要支付体系来做商业上的闭环。而QQ钱包作为QQ支付版块的重量级布局产品,也在培育更多年轻的消费者。

 

如今QQ钱包打出的牌依然的年轻化,比如通过引入多种IP与QQ钱包合作,让支付行为变得有趣,比如2017年中旬QQ钱包就将小黄人IP移植到界面中。

在线下的支付场景方面,QQ钱包扩展到影院、麦当劳等、迪士尼游乐场等娱乐消费场景。近期,QQ钱包还支持北京等城市充值公交卡,在“QQ钱包福利日”等活动中也针对年轻人所喜爱的休闲食品、餐饮、娱乐等领域进行重点补贴。

而QQ钱包最近提现“免费午餐”终结,本质也在于QQ钱包的用户规模与年轻用户的支付习惯已经基本完成培育。

 

 

 

根据腾讯此前数据显示,在QQ平台上有8.43亿月活用户,其中95后、00后占了多数,在罗振宇最新的跨年演讲中表示,00后平均存款都有2570元,并且每个月的平均零花钱有500元。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早前有更实际的观点:“父辈的存款和不动产将来都会给他们继承,他们会更敢消费”。

 

无论是从QQ引入到动漫内容的线上内容支付场景、还是延伸到更多腾讯生态内的金融服务与线下支付场景的铺设以及在年轻化战略上不断推动,QQ钱包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与潜力均不可小觑。

 

总体来看,QQ这一年一直在不遗余地的扩大年轻人衣食住行相关泛娱乐社交生态圈,再通过QQ钱包铺设支付底层设施,牢牢占据了90后、00后的时间与生活空间甚至是各种消费需求。

 

瞄准95后、00后,抓住年轻人,QQ的借鉴意义

 

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兴趣焦点正在塑造新的消费文化。如何打到它们的痛点,这是许多互联网公司正在焦虑的事儿。

马化腾曾经有说过一句话:“有时你什么都没做错,就错在太老了。”而在95后、00后日渐成为社会主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抓住他们的喜好,事关未来产品的生死存亡。

 

从今天QQ的做法来看,则是通过社交沟通作为核心业务,围绕核心业务不断扩大泛娱乐内容布局与支付体系的建设,通过三大板块的运作达成年轻化社交生态的闭环。

尤其是通过更多差异化、更具粘性的功能创新与多元化内容形态与新兴潮流的、趣味化的社交玩法,搭建强大的护城河与年轻化社交生态,继而让其平台具备越来越高的迁移成本。这让年轻人觉得,QQ对他们的价值远远不只是可以“通信”的工具,而是一个无法离开的社交、娱乐、内容、消费平台。

 

本文作者@王新喜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世纪

78

]]>
//www.f-o-p.com/69709.html/feed 0
分析 | 为什么互联网产品越来越难做了? //www.f-o-p.com/49821.html //www.f-o-p.com/49821.html#respond Wed, 26 Jul 2017 03:51:54 +0000 //www.f-o-p.com/?p=49821 1

最近,Uber用户增长负责人Andrew Chen在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称,如今,移动互联网产品已经越来越难实现用户增长,原因就在于,我们当下所处的技术增长周期即将结束。那么,这对创业公司来说,又有怎样的启示?

本文要探讨的趋势包括:

平台固化
付费获客渠道接近饱和
广告遭到无视
高级工具降低运营门槛
竞争对手变得更加敏捷
从对抗“无聊时段”到对抗谷歌/Facebook

好像是突然之间,创业者投资者纷纷开始进军一些新的领域——基因学,垂直起降的飞行汽车、加密货币、AI、物联网等,试图寻找新的机会,要理解这种现象,认识到上文所说的趋势就很有必要。毕竟,如果你在现有的市场上无法获得增长,那么你就需要迅速进军新的市场,正如格拉德说的那样:

在一个周期的尾部,技术市场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特点:获得融资的初创公司的类型快速出现了多样化。例如,在90年代后期互联网主流市场(谷歌、雅虎、eBay、PayPal)大爆发之后,2000-2001年突然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人们开始向P2P和移动设备领域投资,然后在2002年、2003年,人们开始关注清洁技术、纳米技术等等,从创业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说,这些行业最终是失败了。

纳米技术、清洁技术属于上一个周期,现在我们要谈论下一个周期。

一、平台固化


与网页相比,谷歌/苹果对应用程序的双重垄断显得更加集中、更为封闭,也更加缺少丰富性(从增长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移动领域更加难以进入。 应用商店的功能好像是一个排行榜,提供一些必装应用,推荐一些精选应用,而这一切都在推动移动生态系统的“赢家通吃”特征。

这也难怪这些年来应用商店里的排行榜已经出现僵化, Facebook和谷歌现在已经控制了移动生态系统中Top 10中的多个席位:


如果你想推出一款新应用,你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而伴随着增长机会的减少,付费获客的渠道也变得饱和起来。

二、费获客渠道接近饱和


如果你能找到具有较高投资回报率的待开发受众群体,那么付费获客仍然是一个有用的方法。但是,这种做法只有在成本不增加,同一个广告资源没有太多竞争的时候才行得通。可惜的是,现在这种好事已经不存在了。

让我们来看看Facebook过去几年中, 日活跃用户(DAU)的平均营收是怎样增加的:


当然,驱动这种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相关性、针对性等等,但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在Facebook上打广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在2017年,Facebook平台上的广告主超过500万,而2016年第三季度是400万,2015年是200万。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中,Facebook告诉投资者,尽管与2016年相比,2017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出现了大幅增长,但它预计广告收入将接近饱和点。

目前,Facebook的用户为20亿,同比增长率为17%。它是否能提供更多广告投放机会,取决于用户群体是否能够继续增加,或用户是否能在Facebook上花费更多时间。

三、广告遭到无视


互联网用户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如今,大多数邀请系统的价值和效果都远不如10年前(Dropbox的邀请系统刚刚出现时效果真是神奇),用户不仅会无视广告,而且对邀请机制和病毒式传播也往往熟视无睹。

在“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最新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她表示,一些国家有1/3的人在使用广告屏蔽功能,而且不久之后,广告就会无法触及多达6亿的月活跃用户(MAU):


这是2017年版的“劣质点击定律”。我曾在几年前提出了“劣质点击定律”,当时,邮件营销点击率就已经出现下降:


而传统横幅广告的点击率也越来越接近于零:


这些趋势令人不安,这说明某些渠道的用户参与度越来越低,而我们还没有发现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渠道来替代它们。

四、高级工具降低运营门槛


广告越来越多的同时,Mixpanel、Leanplum、Optimizely等工具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就缩小了各家公司在数据驱动方面的差距。

10年前,我们对注册用户总数这个指标很看重,对MAU、DAU或其他更精细的指标尚未重视起来。 Mixpanel的其中一个关键功能是,它可以让你看到基于群组的留存率。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对它喜爱有加,它可以创建下面这样的简单图表:


B2B领域,也有同样的现象出现。在一些工具(Mixmax、Outreach,insidesales.com等)的帮助下,过去很费劲的任务也变得容易起来。但如此一来,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繁琐的任务变得自动化了、简单了,难免就会有更多人进入这个领域。

结果,所有参与者都变得更高效了。大家都对自己产品的获客和留存率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家都学会了通过看数据来提高用户终身价值,最后也势必会在广告上投入更多的钱。

五、争对手变得更加敏捷


过去,创业公司可以从竞争对手的“大、笨、慢”中获益。现在不一样了,所有人都变得更聪明、更迅速,竞争对手也是如此。以前,可能你的竞争对手要等到几年后才会做出反应,而现在,Facebook、Hubspots和Salesforce随时都可以复制你的新点子。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Facebook快速把Snap的功能复制到自己的Messenger、Instagram、Whatsapp和其他核心产品中:


而且,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消费级产品中:

Dropbox与Google Drive
Slack与Microsoft Teams
YesWare与Hubspot Sales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六、从对抗“无聊时段”,到对抗谷歌 / Facebook


应用商店刚刚推出的时候,一款应用的竞争对手其实是人们的“无聊时段”。移动应用开发人员希望你能够在无聊的时间段(排队等候,上下班)使用他们的应用。但是如今,你的应用要获得一个新的用户,就意味着让他放弃自己当前最喜欢的应用。

随着这个周期接近结束,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像是一场“零和游戏”。

 

本文作者@腾讯创业编译组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

78

]]>
//www.f-o-p.com/49821.html/feed 0
论持久战——互联网出海下半场 //www.f-o-p.com/43697.html //www.f-o-p.com/43697.html#respond Sat, 27 May 2017 03:38:08 +0000 //www.f-o-p.com/?p=43697 7

2017年以来,互联网出海行业的创业者投资人朋友们对出海的前景方向产生了大量讨论。作为一名专注投出海的VC和准备下海做出海美国项目的准创业者,萌叔自己也和大家一样,对出海这个事以后怎么玩充满了期待。

移动互联网出海,是当下泛互联网出海的主力,也是本文讨论对象。表象为海外应用商店榜单上出现大量国产app,本质是国内互联网产业转型和产能溢出。下文提到的出海,均指移动互联网出海。选择在26号发这篇文章,既是为了蹭个历史上的大IP(《论持久战》,1938年5月26日),也确是互联网出海进入下半场,应当抬头看路的时候。

问题来了:

  • 互联网出海下半场主流是什么?萌叔:泛娱乐项目为主。
  • 互联网出海创业过气了吗?萌叔:出海创业者成绩斐然,后劲十足,最终会取得大成功。
  • 靠Copy from China能速推全球吗?萌叔:不能,会南橘北枳、水土不服。
  • 出海创业者会被中外大小厂碾压吗?萌叔:他们要么是纸老虎要么有局限性,出海创业者是mobile产业先进生产力代表,有更大决心和自由度。
  • 市场新机会在哪里?萌叔:用户群体长尾化、族群化、阶层化,形成新需求。
  • 出海下半场为什么是持久战?萌叔:下半场主流是泛娱乐项目,要花时间深入洞察用户和本地化,以出海创业者实力完全能实现。
  • 如何在持久战中成功?萌叔:理解用户、天花板高、有亮点、有壁垒。

I. 互联网出海进入下半场,泛娱乐项目成为主流

可以说2017年之前互联网出海处于“上半场”阶段,表象是粗放式发展和“纯空军作战”。本质是出海是先易后难的,先从不涉及海外文化属性的项目开始,先从不影响中外巨头利益的局部市场切入。随着BAT、头条等大厂持续在海外发力,移动生态的变化(Facebook和Google的政策),以近期泛娱乐类项目大举出海为标志,中国互联网出海已经进入“下半场”。泛娱乐项目,带有较强的文化属性,需要匹配目标用户的价值观好恶、宗教信仰、社会背景。当前出海的泛娱乐项目以直播(打赏模式)、音视频、交友、头条类项目为主。目前产业表象是项目类型丰富、面临本地化挑战。产业本质是出海进入深水区,创业者面临文化壁垒,需要比以往更加洞察用户。

泛娱乐出海成为主流,主要是两个原因:

  • 内因:泛娱乐是近年中国互联网创业的主流,如快手映客斗鱼、头条等,存在经验和产能溢出效应。一方面这些公司自身在探索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他们充当黄埔军校的角色,部分员工离职后做出海创业。
  • 外因:海外用户和中国用户一样,都闲得蛋疼。新兴用户市场蛋疼表现在每天花四五个小时刷Facebook、Youtube(由于不发达,线下没啥可玩的),发达国家用户蛋疼表现在花大量时间线下social、泡吧、talking nonsense上(线下消费和娱乐太发达)。面向前者项目的重点是利用自己特色替代掉Facebook,就像头条一样,帮助用户更爽地killing time;面向后者项目的重点是“截胡”他们在线下场景中生成的内容(萌叔去的一家club,五六十人,平均每分钟都有内容产生,手机拍的,产生内容的频率较高),替代掉现有的发布渠道,如Instagram。

泛娱乐项目出海的几个痛点:

  • 头条类:今日头条在中国的兴起背后有特定的环境和时代特点,如早期无内容版权成本、踩到mobile人口红利上、早期获客成本低、年轻人不爱看电视等替代品、对竞品有“田忌赛马”效应、现在广告价格卖得较高。而这些支撑因素,在海外并非完全具备,新兴市场eCPM低,发达国家版权和获客成本高、替代品也更有实力。即便出海的头条类项目能成功,也不会是对今日头条简单地照猫画虎,得有接地气的新玩法。
  • 音视频类/视频社区类:泛平台(如Youtube)的窗口期已经过去,场景和调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贴近具体使用场景能构建壁垒,而培养调性(价值观)能占据用户心智。不过调性也是双刃剑,如果调性比较“低龄化(幼稚)”,很可能用户上大学后就不用了,这反而会限制自身发展。所以选择调性时还要考虑天花板因素。
  • 直播(打赏模式)类:中国直播行业很可能是成人娱乐行业的替代品,由于后者被打击,人们又很需求,所以给替代品很大机会。这种问题在海外(除了阿语市场)不太存在,因为没有对成人娱乐业那么多限制。另外打赏模式和一百多年前的大戏园子很像,土豪砸钱给屌丝看,图的是虚荣心,但这种心理诉求海外用户有多强不好说。听说有的直播项目流水主要来自海外华人群体,而非当地人用户,这就会影响项目的天花板。
  • 陌生人视频交友类:直播版Tinder,常能遇到暴露狂,如何管理是个问题。另外使用成本比图片的要高,需要打扮装束。就像Slots,Dating app在海外是成熟行业,想做出显著差异很难,恐怕Tinder就是天花板。此外门槛不高,竞争同质化。

不同于工具出海或流量出海,泛娱乐项目出海核心任务在于理解用户、摸清用户秉性,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时间突破文化壁垒。

有的朋友认为出海和o2o、VR等项目一样,也是一阵风,已然“过气”了,或是认为出海只是互联网业的“边角料”不入主流。另有朋友认为只要复制中国的独角兽模式出去,必然成功,尤其是在落后于中国的新兴市场,能“降维攻击”。这两种观点,萌叔认为是片面的、缺乏透彻钻研的,前者低估了出海的大背景和必然性、低估了久经沙场创业者的能力,后者没能准确识别和正视具体挑战。

II. 时间是出海创业者最好的朋友—驳“过气论”

过气论者认为出海和其他领域创业是完全相同的,是创业者跟风、投资人扎堆的结果,是偶然的、不可持续的,是互联网行业中不起眼的小波澜。这观点萌叔觉得过于片面:

1. 互联网出海是中国互联网产业转型和产能分流的必然结果。随着14、15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结构的固化,流量基本都汇集在BAT等寡头手中,各大厂产品的渗透率达到了史上最高,留给新产品的流量/空隙过小。这使得整个创业社群必须调整方向,有的转向潜力巨大的农村和三四五线城市,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诞生了快手此类项目;有的和实业深度结合,产生了找钢网此类项目;有的钻进细分市场,如年轻人新型社交,如狼人杀;还有的走向海外市场、服务海外用户,即互联网出海。可见出海是互联网创业四大新方向之一,并非无关轻重的小卒。

2. 互联网出海成绩斐然。在任何创业领域都有创业者跟风投资人扎堆的现象,但这并不能掩盖出海创业的成绩和潜力。上市公司如猎豹移动、昆仑万维、游族网络、天神互动等,都是互联网出海的标杆企业,新兴项目如COK、WISH、Musical.ly、Anker等,也显示了相当的潜力。少有别的“风口”能像互联网出海一样成绩显著。另外,每个创业方向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绝不能用简单“风口”这个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词掩盖。

3. 互联网出海创业者水平提升。从2016年以来,萌叔累计看了数百个出海的项目,感觉平均下来团队水平比上半场有提升。那么优秀的团队长啥样呢?

  • 目标明确:在项目初始阶段,就经过理性思考,定位做出海,而不是误打误撞或反复调整的结果。这说明团队思路很清楚,在启动之前就认真思考过,基于理性选择出海。这种团队更愿意追求长期战略目标。
  • 根正苗红:在本次创业之前,团队就已经在从事出海业务,早已对出海有较多的实践和认知。这次选择创业,为的是最大化自己的价值、更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
  • 混血团队:不少团队意识到要想更快地本地化,就一定要和外国小伙伴合作,而不是自己拍脑袋、闭门造车。这是个必然趋势,任何有志于搞泛娱乐的出海团队中都应该有来自目的地国家的成员。

4. 中国互联网出海,是互联网的“外部性”特质与产业产能输出的共同结果。前者是不会消失的客观规律,后者是中国一带一路的大趋势、是全球化的大趋势。所以时间是出海的朋友。并且,中国发达的创投行业提供的充足资金供给、经过千锤百炼的创业者资源、丰富多样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创新,都是出海创业企业的优势。

可见,过气论这种片面而胆怯的论调不可取。

III. 南橘北枳—驳“Copy论”

Copy论者认为只要把在中国验证过的产品复制出去就万事ok,尤其喜欢往落后一点的新兴市场复制,认为这样能“降维攻击”,能很快成功。这观点萌叔觉得过于主观:

1. 历史证明,单纯地复制模式并不能保证成功。在中国互联网发展早期,雅虎、微软、Amazon等互联网巨头都有在中国发展业务,但无一不是被更接地气、更贴近中国用户的中国创业企业打败。

2. 海外市场相当长尾,这既是找空隙的机会,又是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和中国情况完全一致。Copy论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中国对标项目成功的支撑因素是否在海外具备这一问题,因此Copy from China的项目总会遇到各种水土不服的情况。对直播项目而言,海外用户是否接受打赏模式,是否和中国用户具有一样的心理诉求,该国是否和中国一样禁止成人行业;对头条类项目而言,能否像国内头条一样规避内容版权成本,能否一样地低成本获客,是否和国内一样缺乏有力的替代品,是否能把广告卖个好价钱;此类问题,不胜枚举。不少Copy论者都是当初没选好方向,但又路径依赖,所以不得不为过去辩护,但这只会耽误自己的时间,误导新创业者。

3. 去新兴市场能“降维攻击”吗?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要看新兴市场能否产生合理的经济回报。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COK这类游戏能否从该国赚到钱。创业者不要被大公司的战略误导,比如东南亚,对阿里的意义和对创业者的意义完全不同。巨头要的是布局、十年后的增长机会、讲给资本市场的新故事,而创业者熬不了那么久。即便新兴市场能产生一定回报,也要看别的地方是否有更高回报。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看待“降维攻击”,简单地说就是我的某优势能使你的力量无效化,从而形成不对称优势,本身不是个新鲜概念。 “降维”是针对敌我关系而言的,但很多出海的项目并没有狭义的同质竞品,核心任务不是竞争而是服务用户,过于强调竞争反而可能是有意无意忽视自己不懂用户的事实;并且由于中外国情差异,有的类型产品在中国有优势,但到了不同背景、文化的市场里反而弱势,水土不服,南橘北枳;此外还容易导致让人傲慢的错觉,觉得中国国力比他们强,自然app也会受欢迎,这就和当初美国互联网大厂在中国失利的情形相似了。

可见,Copy论这种主观而傲慢的论调不可取。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出海下半场是持久战呢?为什么大成功属于中国互联网创业者,而非BAT或美国大厂呢?我们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来分析,前者如市场参与者的变化、产业方向的变化,后者如用户的变化、创业者群体的变化。

IV. 大小纸老虎无法阻拦中国互联网出海创业者 出海下半场参与者明显增多

互联网出海上半场,从08/09年开始,参与者有:

  • 谷歌、苹果、Facebook、Youtube等巨头:控制了应用、广告和内容分发渠道,同时自己也为用户提供平台型服务,如搜索、社交。
  • 中国互联网出海创业者: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产业方向以安卓工具、游戏、流量广告为主。

互联网出海下半场,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参与者有:

  • 硅谷大厂:谷歌,对安卓系统的改进和完善,以及手机厂商的觉醒、智能手机的互联网化,使安卓工具之路越走越窄。苹果,“从硬到软”的策略给一些基础服务类app带来影响,如IM、支付。Facebook收购的Instagram日益成为年轻人不可或缺的app,并且他在Whatsapp等产品中加入Story的特性也有效促进用户增长
  • 欧美互联网创业企业(小厂):Snapchat作为新兴企业的代表,依靠阅后即焚和Story的特性赢得了欧美年轻人的青睐,然而也存在着“壁垒”不足的问题,在Facebook也采用Story特性后增长明显放缓。其他项目,如House Party、Monkey、Marco Polo等,类似Snap,也是依靠单个特性获得traction,但也存在壁垒低、天花板低的问题。
  • BAT等中国大厂:以阿里为代表,积极拓展海外工具、流量、电商和支付市场,以东南亚和印度为重点;腾讯也在积极拓展东南亚的音乐和游戏市场;今日头条等大厂在大陆获得寡头地位后,都在积极出海。
  • 中国互联网出海创业者:数量增多,在某些具体方向上形成同质化;企业规模有增加;创业方向逐步转为音视频、直播、社交等泛娱乐项目。

可见下半场的市场参与者明显增多,局势复杂。那么出海创业者能否继续发展并取得大成功呢?还是生存空间受挤压越来越小呢?下面将逐一比较各种参与者。

硅谷大厂是纸老虎—中国互联网出海创业者 VS 硅谷大厂

ta大我小:Facebook这种巨型公司,中国创业者与其差了几个量级,没人会傻到直接竞争、正面对抗,但并不意味着在局部的、细分的市场没有阶段性窗口期。Snap之前把FB打了个措手不及,夺走了大量美国年轻用户,证明了这一点。

ta后进我先进:硅谷大厂是纸老虎。硅谷大厂是纸老虎。硅谷大厂是纸老虎。

萌叔疯了吗?

1. 单兵作战能力差异大:如果单纯地比较员工数、资金数、用户数、产品数,那么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但如果我们考量单兵作战能力,就会发现至少是一顶三的效果,以工程师为例,中国7×12,美国5×8,而中国人力成本相对硅谷低,所以平均算下来,同样的钱在中国能买到三倍于硅谷的工程师能力。

2. 企业家能力差异大:假设把小扎与Tony放在同一环境里,很可能小扎连渣都不剩了。为什么萌叔认为企业家能力有明显差异呢?首先是出身差异,以小扎和Evan为代表的创始人都是大学即创业;中国创业者一般是先工作再创业,有历练过程,经验阅历、心态成熟、商业思维更敏锐。第二是竞争环境的差异,欧洲人和日本人不去和硅谷竞争,印度人更不会,他们是去打工、讨更好的生活,所以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上,硅谷的大厂小厂是温室里的小花朵。疾风知劲草,在中国熔炉般创业环境里历练出的founder,在同等条件下,势必比硅谷本地founder更有经验和狼性。第三是社会背景的差异,通过创业实现屌丝逆袭是多数从业者的心态;而欧美较成熟的保障体系、较宽松的生活氛围,导致其背水一战的决心不如中国创业者。第四是心态差异,硅谷大厂普遍已经上市,早已从“无产者”变成“有产者”, “高大上”起来;而出海创业者是铁了心“搞事情”,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更有可能“掀翻桌子”、出奇制胜。

3. 商业化水平差异大:Facebook至今仍主要靠广告赚钱,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中国,简直是天大的笑话,绝不会支撑起腾讯一般的收入和市值。即便中美的分发体系、运营商背景有很大不同,也足以说明硅谷大厂的“一根筋”。萌叔曾多次考察欧美互联网公司,和中国层出不穷的商业创新相比,其普遍商业思维很弱。

那么为什么大家对硅谷大厂心存恐惧呢?

1. 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在二战中太惨,受蹂躏最深,虽然也反击,但扔原子弹的不是中国、坦克开进柏林的也不是中国。虽然名义上是战胜国,但未能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自近代以来要么挨打要么韬光养晦,何来民族自信?(不过辩证地看,可能盲目骄傲危害更大)

2. 误认为硅谷在PC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延续至今,殊不知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先美国三年。由于资本助推和创业者前赴后继,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领先全球。

3. 对未知文化和社会的恐惧,对语言能力的自卑,这是出海任何市场都面临的共性问题,不过在中国创业者强大的适应力面前,这都不是事。

ta本土我外来:对创业者挑战在于理解用户的门槛较高;挑战不在于和竞品竞争,因为早期项目不会因竞争而挂掉。实践证明,出海创业者有能力在欧美打开局面,游戏如COK、应用如Musical.ly、商品如Anker,前提是产品好+做好本地化。对于面向新兴市场的项目,受竞争因素影响较小,但仍面临理解用户的挑战以及变现的挑战。

虽然硅谷大厂体量硕大,但对灵活敏捷的创业者并不形成直接威胁,是纸老虎,不足惧。

硅谷小厂是小纸老虎—中国互联网出海创业者 VS 硅谷创业者

这里说的硅谷创业者,泛指欧美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因多在硅谷,故统称之。近期新项目主要有House Party、Monkey、Marco Polo等。

Ta弱我强:这几个项目,凸显硅谷创业者的局限性,仅靠产品特性就成功的时代已经过去,,Facebook对Snap的抄袭和打击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下面具体怼一怼。House Party,主要解决美国中学生放学回家后仍想和朋友保持联络的问题,这确是个痛点,而且操作很顺畅。然而应用场景太窄,大学生没这个问题,工作的人也没有,他解决的是仅仅中学生有的问题,导致天花板太低。且毫无壁垒,对大厂而言,多人视频群聊本身没有技术困难,说抄就抄,他抄,你死。Monkey帮用户随机找人视频聊天,乍一听有新意,用起来虐心。萌叔用了几十次,只有两次遇到妹子,95%遇到的是汉子,萌叔误以为这是基友交友app嘞。更惨的是,由于是实时视频,没法控制,遇到暴露狂是不可避免的。此外毫无壁垒,年轻人好奇用一下,满足下刺激和猎奇的心理,然并卵。Marco Polo是视频版朋友圈,满足用户展示自己的需求,产品过于单薄且毫无壁垒,在Instagram和Snap夹击下恐无还手之力。这三个项目说明什么?由于在本土创业,硅谷创业者能发现不少niche,但项目无壁垒且天花板低,说明在项目战略规划、顶层设计上有很大缺陷,从侧面说明创业的专业性和水平的不足,不像中国创业者一样经历过系统性历练。一个新兵,一个老兵,高下自见。

ta本土我外来:如分析硅谷大厂时所言,本地创业者的优势在于更了解本地用户的需求。这确是中国创业者的挑战,这也是互联网出海下半场无法速胜的核心原因。了解和洞察用户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就像剥洋葱皮一样。这需要创业者真正和用户混在一起,而不是躲在屏幕后面看analytics或在异国走马观花。听起来困难,但并非过分要求,作为准创业者,萌叔在筹划自己项目时就亲身实践这个原则,说实话还是挺爽的… 且实践证明了中国创业者确有能力做出符合不同文化属性的产品,如Musical.ly在欧美中学生中就很受欢迎,又如快手在中国三四五线地区和农村大受欢迎(由于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和一线城市的知乎用户群相比,快手用户的价值观差异很大,也和海外用户差不多了)。

ta后劲小我后劲大:中国发达的创投行业,给互联网出海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充沛的投资供给,丰富的创业经验和知识,大量互联网从业者和工程师,最重要的是输送大量训练有素的创业者。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出海创业累计的优势会越来越大,时间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可见,虽然硅谷创业者占据地利,能更容易地发现用户需求,但一旦中国出海创业者下定决心去贴身了解用户,以出海人掌握的方法论和战斗力,必能成功。且Musical.ly和快手的成功说明中国互联网创业者有能力服务不同文化属性的用户。理解用户需要时间和磨练,这是互联网出海下半场不能速胜的根本原因,但产业支撑要素供给充分,时间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避其锋芒,海阔天空—中国互联网出海创业者 VS 国内大厂

ta大我小:国内大厂更有可能给出海创业者形成直接压力。第一,都是中国人,出海的潜意识接近,都喜欢扎堆印度东南亚。以阿里为例,其射程覆盖整个印度和东南亚,主攻电商和支付,这两个方向的创业项目除非有收购价值,早晚会被碾压;同理如腾讯在东南亚的音乐和游戏布局。在这种情形下,创业者理性的选择是规避锋芒,避免和BAT“撞衫”。

ta副业我主业:今日头条、快手、新美大等新一批大公司的崛起,证明大厂并非在所有阵线上都是无懈可击的,在薄弱的侧翼以及新机会面前,是有可能“田忌赛马”的。第一,大厂的主力战线在国内,命根子在国内,海外的输赢无伤大雅,但如果国内失利就完蛋了;而出海创业者是all in海外市场,命根子在海外,对二者而言出海的意义和决心不同。第二,大厂的海外部门往往有KPI压力,不得不追求短期绩效,这会妨碍其识别和追求更有价值的远大目标;而创业像西天取经,要的是长远的战略性成果,对二者而言出海的目标不同。第三,大厂的海外部门受限于公司整体框架,在人力、预算、行动策略上常不能自由发挥;而创业公司灵活机敏,船小好调头,对二者而言出海的自主性不同。第四,大厂的一个部门负责人的综合能力,很可能比不上能“从0到1”的创业者,对二者而言出海的操盘手不同。所以在大厂的侧翼或鞭长莫及之处,创业者相对安全。

虽然国内大厂实力强,但其出海的方向局限在东南亚和印度为主,创业者没必要和其死磕。如果目光长远,更应避免和其他出海企业扎堆,通常中国人扎堆做什么就意味着门槛太低会被做滥。另如果创业者有实力且不在大厂主攻方向上,则不用太担心竞争问题。

以上分析了市场格局变化给出海下半场带来的外部影响,欧美公司的纸老虎本质和中国大厂出海行动的局限性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出海创业者面前并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拦路虎。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决定创业成败的,还是用户和创业者这两个核心要素。随着移动互联网渗透率提高和使用习惯变化,海外用户加强了长尾特点。以下从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分别阐释。

V. 发达国家用户以年龄为特征族群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现实中多元化族群特点很明显,如基于肤色、语言、族裔、年龄层、政治党派、地理位置的不同族群。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更是把线下的多元化族群反映到了线上。在众多族群分类标准中,年龄特征最为显著。核心原因是中学生、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人群接受新事物速度极快,这就给年轻人与中老年人、贫穷人群之间形成了“mobile鸿沟”。年轻人刻意地规避家长、老师、老板的心态强化了这一割裂趋势。

对于瞄准发达国家mobile市场的出海创业者,研究年轻人族群的好恶、特征,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任务。作为准备出海美国的准创业者,萌叔与美国年轻人接触的一点感受是:

  • 和普通年轻人打交道不难,前提是别有亚洲人的“精英”范儿,不要显得高冷和太聪明。最好把自己变成一个SB,智商低一点,三俗多一点,容易有共鸣。一句话,反智大法好!

  • 同样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中国人心中是诸葛亮,又高又瘦又帅又拽。美国人心中是Tom Brady,器大活好人酷能跑能打。一句话,生理反应大法好!

  • 同样是“have a good time”,中国人的定义是撸串啤酒唱歌电影;美国人定义是喝酒看球泡吧夜店get high ,更追求身体器官上的享乐和消费带来的快感。一句话,消费享乐大法好!

  • 追求成为红人/influencer,希望自己更受欢迎。背后原因是欧美年轻人群体中权力结构是自组织的,谁红谁nb。这和亚洲文化不同,亚洲年轻人群体权力结构属于官方,如学校班主任班长,谁学习好谁nb。一句话:吸粉大法好!

所以,对于坚决脱离高级趣味、高举三俗伟大旗帜的萌叔,和美国用户打交道还是蛮爽的事情啊…好羞射~

VI. 新兴市场用户以贫富为特征阶层化

以东南亚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随着智能机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人被纳入到“mobile user”的统计口径中来。但本科学统计的萌叔知道,数据本身有局限性,需要用数据的内涵去诠释才行。通常一个市场中早期一批智能机用户是比较富裕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综合素养较高的人,因为早期高昂的价格和资费不是普通屌丝能承受的。随着价格的下降和网络条件的改进,原本屌丝群体也可以用得上智能机。

这貌似增加市场总量,但新一批屌丝用户的经济价值和老一批富裕用户的经济价值怎会相同?不能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一点。看用户数最多的Facebook,大多数用户在美国之外,但大多数收入来自美国之内,二八法则始终适用。不能一概而论说新兴市场没机会,而是看如何抓住富裕的那一部分用户,以及如何看待屌丝这个概念。

在中国创投语境下,屌丝常形容低收入年轻人,静态和孤立地看经济价值不高。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有些年轻人收入增长比较快,如训练有素的程序员,未来的经济价值大。另一种可能性是用户素质低,在文化层面是个“屌丝”,但钱包里有钱。还有情形是:大量屌丝是绿叶,是陪衬土豪这朵红花的必需品,不然土豪砸钱给谁看?这个场景下屌丝也是有价值的。另由于国人有储蓄习惯,屌丝用户的储蓄也有“洗”的价值。

如果新兴市场屌丝用户也具备上述潜质,那可能就值得去做。但像东南亚某国人均可支配收入10年仅增长20%,或是“吃饭靠上树”的赤贫者,则即便你塞给他一个iPhone8,他照样没钱玩游戏。这种用户就无价值。萌叔听说一个极端例子,团队两个人,用户只有十个沙特土豪,月流水千万。这项目虽不适合vc投,但活得很爽。

所以如果做新兴市场,一定不能糊弄自己,抓住少数那批富裕用户才可能赚到钱。

可见,海外用户群充分体现了“人以群分”的长尾化特点。现在的一些大平台,比如Youtube、Facebook原本能可以让用户满意,但长尾化之后,用户有了更细化的需求,很多新机会涌现。萌叔认为,做发达国家市场要重点抓年轻一代用户,做新兴市场要重点抓富裕用户。

VII. 互联网出海下半场是持久战,出海创业者必成功

VIII. 互联网出海下半场取胜要诀:懂用户、潜力大、亮点大、壁垒深摸清用户秉性是最根本任务

怎样才能在泛娱乐项目出海大背景下摸清用户秉性、理解用户呢?

  • Quora:萌叔准备自己的出海美国的项目时,花了几个月,follow了数百个和美国年轻人有关的问题,不得不说“Quora大法好”,能快速形成框架性认知。不过就像知乎,也有其局限性,万一你想调研的对象压根不上Quora怎么办?就像快手用户很少上知乎一样,有幸存者偏差问题。并且Quora上也有大量装b现象,即用户真实想法(你想知道的)和ta说的不一样,这就必须从发言者立场去想ta为什么这么说、ta这么说的动机是什么?
  • Facebook、Youtube:之前的文章 萌叔谈互联网出海(4)— FaceBook粉丝娱乐需求最强,发展中国家粉丝人口红利明显曾分析了各国用户喜欢的FB大号,可以一定程度上用来评估用户的偏好。另有不少第三方统计平台能帮你了解用户喜欢的大号,如Socialbakers、Vidstatsx、Socialblade。用户喜欢啥不喜欢啥,可从关注的大号类型上看出来,可从大号的内容调性上看出来。
  • Email:直接给外国人写邮件,张嘴问。当然最好外国人是你的朋友或经介绍。可能需要按小时付咨询费,一般一小时几十美元吧。这种方式性价比高,而且和前两种方式比更直接。
  • 面对面接触:最佳方式是和用户聊天。和观察Quora用户一样,也要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ta为什么这么说、内心真实动机是什么?而非简单听啥是啥。此外在你产品对应的场景中去实地观察用户也很重要。萌叔亲身实践过,有效。很多泛娱乐项目是基于一些具体场景的,理解场景才能服务好场景。
  • 招募当地小伙伴加入团队:萌叔投过的出海项目,都会建议去出海目的地开设办公室,雇佣当地员工负责本地化、BD、运营。萌叔自己项目也这么做。不是把事情交给外国人就万事大吉,而是要一起做,从小伙伴身上学。

以中国创业者的学习能力,完全有条件摸清不同文化属性用户的秉性,就像Musical.ly摸清美国中学生一样,就像快手摸清农村用户一样。

用户群价值和变现方式决定项目天花板

如果排除团队和创始人的因素,项目的价值上限/天花板主要取决两个因素:用户群价值,变现方式。

用户群价值可以用目标用户群GDP总量或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来代表,这既受用户多少影响,也受平均经济水平影响。简易起见,也可用用户群人数乘以eCPM来代表。没有最理想答案,只有相对最优解,因为发达市场人少但ARPU高,新兴市场人多但ARPU低。综合评判下来,欧美15-30岁大约有2亿人口,这人群基数不低且单价高,算是地球上相对最优质目标人群了。新兴市场人数虽多,但要识别有消费力的用户比例和分布,才能抓住重点。大家也可以查看之前的文章 萌叔谈互联网出海(7)——如何选择互联网出海目的地?

变现方式和产品类型高度相关,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想象空间。大致上,工具<泛娱乐<社交/电商,如果有潜力转型为社交/电商的,想象空间会更大些。和工具相比,泛娱乐产品更ad-friendly,也更适合视频广告和品牌广告。变现能力也受用户使用习惯影响,可以想象,A产品用户每天用10分钟、B产品每天用1小时,变现结果必然不同。此外,产品的“外部性”和“排他性”越强,越容易形成马太效应、排挤掉竞品,进而取得寡头地位和垄断溢价。

可见,用户群的数量、单价、产品类型(变现方式)、转型潜力、寡头潜力等因素都影响项目天花板。今日头条、快手等,都具备用户群大、广告价格高、使用时间长、内容分发潜力大、排他性强的特点。通常天花板高的项目估值较高。

产品亮点隐藏在用户“七宗罪”中

Feature聚焦— 《战争论》提到“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Snapchat“阅后即焚”这个feature本身够聚焦,满足无压力社交需求; Instagram主打自我展示炫耀的需求,也够聚焦;今日头条主打killing time,快手主打普通人的自我展示,Musical.ly主打低成本自high。成功产品都聚焦在单点需求上。用户的心智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产品,最好就是一个词能描述清楚,如可口可乐就是碳酸饮料代名词、麦当劳就是快餐代名词一样。

用户聚焦— 为了高效抓住一批用户,要有意识舍弃另一部分用户,甚至人工干预造成隔离。以快手这种短视频社区为例,如果在早期不是有选择地、而是无差别地拉新,他内容的调性/价值观肯定和现在有很大差异,就会偏离普通乡村生活的价值观,用户就会无所适从。产品的价值观就是“在这里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前提是“人以群分”,不能有两种调性对立的人群同时存在。试想,假如快手一半用户突然变成知乎型用户会怎样?或是知乎里突然涌入大量快手用户会怎样?为了吸引某种调性的用户,创业者必须维护好整个社群的价值观,这意味主动放弃、甚至阻止其他调性的用户。起码在早期要这样,才不至于丧失特点。

“七宗罪”— 明星产品总是助人“堕落”的。我们把主流的泛娱乐产品与“七宗罪”挂钩比较,可见下图:

“七宗罪”即人性的弱点,明星产品总能击中人的“要害”,从而“征服”用户。“七宗罪”中得分最高的两个是“贪婪”和“懒惰”,“傲慢”和“色欲”是第二梯队。从产品看,“罪孽”最深的是Instagram(如果在国内就是“朋友圈”啦,你懂得),二三名分别是快手和今日头条。看来快手道行挺深啊,难怪头条要去阻击他。出海创业也要遵循“七宗罪”规律,瞄准要害,才可能做出爆款。

不可替代性—如果一个产品早期有很强替代品的话,不太可能快速起量。假设中国和美国一样, “成人行业”很发达的话,直播这个品类可能就不灵了;假设中国内容产业没有政策限制,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极发达、广受欢迎,头条类产品爆发的速度也不会那么快;假设美国对电视游戏机(console)像中国一样严厉限制,那么其手游市场规模一定比现在大得多,因为没有替代品。在筹划项目时,要规避替代品。国内共享单车的兴起,本来无意、却客观上打击和替代了“摩的”行业,这就是替代品的威力。

Turn over the table— 不按常理出牌,“掀翻桌子”。《纸牌屋》台词,“If you don’t like how the table is set, turn over the table.”,意即不要接受你不喜欢的规则,应当颠覆规则。这种策略通常被用于对强大的竞品形成非对称优势,或破坏固化的行业格局。比如曾经收费的电脑杀毒软件行业,被360掀翻桌子、硬扯进免费大战。在这场行业变革中,360就是“掀翻桌子“的人,也是乱局过后最大赢家。又如2015年春节期间微信发起的红包大战,通过游戏机制促成了国民级现象,改写了移动支付行业格局。微信并没有被支付宝牵着鼻子走,而是“掀翻桌子”,让用户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成为支付用户。

利用壁垒改变游戏规则,化解大厂进攻压力

5月11日Snapchat提交财报后,由于用户增长放缓遭遇股价暴跌,放缓的重要外因就是Facebook阵营对其引以为豪的‘Story’特性的全面抄袭。我们无法‘BS‘Facebook,因为feature这东西又不是专利或商标,不受法律保护。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单独依靠一个feature的产品是脆弱的,无壁垒。如上文分析,近期在海外流行House Party、Monkey、Marco Polo等,也是毫无壁垒,萌叔认为这种项目就是朝生暮死的蜉蝣。背后的规律是:单纯依靠产品本身特性的互联网创业窗口期已过。这道理早已在大陆反复验证过多次,很多创业者被大厂抄得死去活来。

壁垒的本质是什么呢?让我们回到公元前52年古罗马时期的阿莱西亚战役,凯撒是怎样以5万人击溃高卢联军30万呢?具体细节大家可以查看知乎上文章 两千年前,凯撒如何玩塔防?

概括地说,阿莱西亚城中有8万高卢守军,被凯撒5万军队铸墙围困。凯撒预料高卢援军会来救援,于是他的围墙是双层的,既能围困阿莱西亚城,也能防御外来援军,凯撒军队就在这两层城墙之间。援军果然来了,据凯撒描述有25万人。援军和守军同时攻击凯撒,不过罗马军团非常擅长构建防御工事,高卢联军总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打开一个缺口,但凯撒利用缺口的狭小、围墙工事的地利和灵活指挥,使高卢人无法突破。在长时间削弱实力、消磨意志后,最终高卢人在凯撒的绝地反击下全面落败。

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总结壁垒的特点:

  • 壁垒是我方事先基于预见性所做的准备,而非临时挖东墙补西墙;
  • 壁垒建立在我方的优势之上,正如罗马军团擅长修建战争工事;
  • 壁垒改变了规则,如果没有城墙,凯撒就要和高卢正面对决,必败无疑;有了城墙,战斗就变成了攻城/守城战,利于凯撒;
  • 壁垒能在一定时间内倍增我方战斗力,并使对手的绝对优势大打折扣,消磨对手实力和意志;
  • 即便被打开小缺口,通过灵活调度,我方仍可在缺口的局部和对手形成均势,使对手无法突破;
  • 壁垒有利于我方把控反击时机。

综上,萌叔认为壁垒的本质是:我方发挥优势预先构建的、能改变游戏规则的、使强敌无法击败我方的物质条件。单纯依靠产品特性已经无法形成壁垒了,还能运用哪些因素呢?

价值观壁垒。对于泛娱乐项目创业者而言,尚不具备巨头的实力,不适合一上来就做综合型平台,最好从一个细分切入。这意味着要有意识地选择产品的价值观/调性,现在几个大产品调性都很明显,Instagram主打高逼格、时尚、流行,Snap主打funny,快手主打平民化。比如我蹲在马路边吃烙饼卷大葱,这就适合发快手上,而非Instagram上;又如我去看时装秀或朋友聚会,前者适合发Instagram,后者适合发Snap,不适合发快手;再如我和几个妹子合影,就要发到朋友圈虐狗,不适合发Snap因为太私密受众太少。欧美用户的生活和价值观比中国用户更丰富、更多元化,更容易找到价值观上的空缺机会点,这就要求创业者和用户混在一起、贴身洞察用户。在早期,价值观最好是单一的,不要泛平台化。价值观越明确的产品越能占据用户心智的一部分(就像《定位》的观点),就越能抵制强大的泛平台竞品。

用户群壁垒,和价值观壁垒互为因果,体现 “人以群分”的基本规律。早期最好抓住某一类型人群、有较强共性人群,如中学生人群、广场舞人群、北漂族等。他们生活方式相近、价值观相近、地理位置相近、诉求相近,集中精力做好一个人群事半功倍。近期快手的兴起,背景之一就是城乡二元化、用户阶层分化,普通人用户的诉求比以往更强烈,这些用户明显不是知乎调性用户。海外亦是如此,年龄、语言、文化、肤色、贫富等因素把用户长尾化为很多族群,创业者可以选择潜力大、尚未被满足的族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出海的泛娱乐项目如果泛泛地获客、没形成根据地,那么大平台如果打过来只能坐以待毙。

运营壁垒。和中国创业者相比,欧美大小厂对运营的理解深度、重视程度、技巧方法远不够。欧美公司更偏好做技术型的、统一的、平台型的项目。一方面他们更理想化,对改变世界的方向如AI、航天、自动驾驶等更偏好;另一方面运营需要较多人力,他们人力成本很高,不划算。线上活动,如美拍和Musical.ly里有很多主题活动,可以提高日常活跃和粘度;线下活动,如同城用户聚会、用户party、红人与粉丝互动会等、比赛等,可以提高忠诚度和engagement;异业合作,如在线棋牌游戏和电视节目的合作、视频社区和影视业的合作等,给用户更立体的体验;会员体系,如qq会员或成就机制,能给用户成就感和目标感。中国团队擅长把握用户人性,并把运营的重要性提高到战略层面,这是出海创业者应该充分发挥的优势。

可见,能不能形成壁垒,决定项目能走多远。互联网出海下半场是持久战,势必需要壁垒和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

OK,小结一下:

综上分析,互联网出海下半场的主旋律是泛娱乐项目,创业者需要花时间洞察用户、理解用户,所以是持久战。“过气论”和“Copy论”是片面、主观的,不可取。影响下半场胜负的决定因素是创业者和用户,而非中外大小厂的竞争。中国互联网出海创业者是全球mobile产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产业支撑要素供给充分,必能取得成功。突破文化壁垒是下半场主要挑战,用户群长尾化、族群化是下半场主要机会。越理解用户,就越可能找准市场切入点、凝练亮点、构建壁垒,从而在持久战中取胜。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张泰伦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43697.html/feed 0
红利消失, 互联网巨头们开启增量到存量的战争 //www.f-o-p.com/39848.html //www.f-o-p.com/39848.html#respond Wed, 12 Apr 2017 02:02:42 +0000 //www.f-o-p.com/?p=39848 2 (38)
一个时代就要结束了。
甚至连百度李彦宏都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醒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消失了,认为“靠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已经没有可能再出现独角兽了,因为市场已经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
如今,买流量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玩不起的游戏创业者每天都是生死存亡,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否又在孕育着一个新时代?
红利的消失,看看这些最直观
首先,网民增长数逐步放缓,前不久,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增长率为6.2%,较2015年年底仅提升2.9个百分点,这是我国网民规模经历近10年的快速增长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网民规模增长率正趋于稳定的重要信号。而且新增网民年龄呈现两极化趋势,19岁以下、40岁以上人群占比分别为45.8%和40.5%,互联网正在下探至低龄、高龄人群。
其次,用户很少再安装新的APP。几年前,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就显示,国内安装20个以上APP的网民占比44.0%,安装5-10个APP的网民也占了两成。而友盟2014年的数据也显示,55%的用户每月启动App不足5天,他们几乎只使用系统自带App。
事实上,国外也是如此,2016年6月,据国外网站Recode报道,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ensor Tower的统计数据显示,各大移动开发商的app下载量出现大幅下跌。其中五月,美国排名前十五的移动软件开发商下载量同比下跌了两成。一些移动互联网曾经的明星级应用,下载量也出现了下滑,比如移动聊天工具Whatsapp的下载量减少了7.6%,Facebook旗下排名第二的聊天工具Messenger,萎缩了18.4%。
这一部分原因就是原来的未触网人群已被“教育”成互联网用户,比如前年不知“微信”为何物的父母如今玩得溜起。
而且,世界两大手机应用商店之一的Google Play也在想法设法进入中国市场来抢夺蛋糕。据the Information网站报道,谷歌已经与网易公司进行接触,双方可能会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推出Google Play应用下载服务,这会不会是手机应用市场的噩梦?对于那些预装自身应用商店来完善服务生态的手机厂商会不会被冲击?因为应用商店的入口将不再受厂商随心所欲的控制除了影响应用收入之外,恐怕还会影响其应用平台的流量被分流以及广告收入。
巨头日子也不太好过。
比如,腾讯今年第一季度以及2015年的39%的高速增长相比,微信的月活跃账户数增长已经放缓,而且QQ空间月活跃账户也比去年同期下降1.2%。
阿里只有不停的收购保平安,这里O2O领域有美团网、快的打车、高德地图、苏宁等;电商周边有宝尊电商、淘淘搜等;移动互联网有UC、墨迹天气、友盟,魅族等;社交娱乐有微博、陌陌、遛遛、摩漫相机等;文化传媒有天天动听、虾米、优酷土豆、文化中国、华谊兄弟、恒大足球、第一财经传媒等;物流有汇通、圆通、菜鸟物流、海尔集团;金融也有天弘基金、拍拍贷、恒生电子、众安保险;旅游还有佰程旅行网、穷游网,此外还有中国雅虎、银泰百货、超级课程表等等,在我们看不懂马云布局的时候,阿里竟然收购了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一直是手机界明星的小米也开始走下神坛,数据显示,整个2016年,小米手机都在走下坡路,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跌分别为:32%、38.4%、42.3%、40.5%,全年出货量仅卖出了4150万部手机,同比下跌36%,市场份额也从2015年的15.1%下跌到如今的8.9%,排名跌至第五。最近把初音未来都被请来了,但如果把翻盘的希望寄托在初音未来将代言的小米即将推出的红米Note4X上,恐怕胜算不大。
事实上,滴滴新美大的业务也不再好做,2017年刚刚开始,就有媒体称滴滴正在进行大裁员涉及半数员工。而新美大也经历过类似事件,尽管两家企业都在第一时间否认并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合并的后遗症正在发作。他们面临的都是大而不独的市场,滴滴、UBER合并还未来得及整合,网约车新政就随之而来,这也让易到、神州、首汽看到了翻盘的曙光。
有数据显示,自滴滴、优步合并以来,这两个应用每天打开的人数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从8月到11月,每天打开滴滴出行的用户比例从4.5%下跌至3.4%,而优步的数字,则从原来的0.5%下跌至0.1%
而美团所在的外卖市场,正形成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三足鼎立的格局。百度外卖完成B轮融资估值达到24亿,阿里口碑也在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联动。
巨头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不轻松。
这是一场增量到存量的战争。
当红利消失成为既定事实,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这些。
一、加速从线上到线下的打通,也就是全渠道的融合,马云说的“新零售”便是典型。这不仅要求整合线上线下会员/用户体系、统一商品信息、整合库存信息、统一订单管理、整合前端线上线下平台以及后端系统的工具,还需要打通O2O双向数据、建立数据挖掘能力,实现线上线下交易、体验、反馈的无缝衔接。
二、悉心经营提升ARUP值,移动互联网时代红利消失后,最大化挖掘现有用户的价值成为重点。原来的安装量、留存率、活跃度需要重视,但ARUP值更要重视,因为最终决定一个用户质量的,还是ARUP值。
于是互联网产品PK的关键就回归到运营上,无论是平台合作推广:还是寻求制造爆款,又或者巧妙设置活动形式,甚至找名人站台,或鼓励网友自发传播,都是在减少购买流量,并释放现有用户价值。
三、征战海外市场。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国内新兴的、处于世界前沿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模式复制到海外。猎豹全球智库在连续两年研究海外市场前1000名的App后发现2016年出海的App有119个,而2015年只有89个,增长了将近40%,尤其在游戏领域,数字是成倍增长。
这里有被媒体戏称为全球范围里的“买买买”携程从2013到2016年,据不完全统计,它已花费超过20亿美元于海外并购。美图秀秀近来也在海外走红美图秀秀推出手绘自拍功能一周时间内,它在App Store美国店铺的免费总榜上,从1000名以外蹿升第11位,取得了中国影像应用的最好成绩。
最后,发力内容,这恐怕是2017年的主旋律之一,就在刚刚过去的2月7日,又是百度李彦宏发出新年内部信,其中内容分发就是百度2017年的重点发力领域。再联系去年12月底百度收购营销公众号李叫兽”公司,力邀其创始人李靖出任副总裁,还有最近不断传出投资、用户激增等好消息的内容创业者们,或许,这是内容创业最好的时代。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亿欧网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39848.html/feed 0
朱啸虎:你看中的,可能是个假的风口 //www.f-o-p.com/36428.html //www.f-o-p.com/36428.html#respond Fri, 03 Mar 2017 03:42:40 +0000 //www.f-o-p.com/?p=36428
2
你可能会发现,现在大热的商机,过去也是有人做过的,为什么他们当时没成功?
 
曾投中滴滴映客、ofo的“独角兽捕手”朱啸虎想告诉你,创业并不需要追求所谓风口,但创业一定要追求时机。
 
“只要是能预测的风口,就都不是风口”,朱啸虎说,用户渗透率达到20%,才能成为引爆点,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VRAR是假的风口。
 
演讲者|朱啸虎
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过去几个月,很多创业者,甚至投资人都来找我们问:互联网创业到底还有没有机会?好像移动互联网能做的事情,都已经做过了。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新鲜。
 
早在很多年前,美国就有人在问这个问题。那个时候Google和Facebook上市了,很多美国的投资人认为,互联网大的机会已经没有了,搜索引擎上市了,社交网站也上市了。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在美国Google和Facebook上市以后,每年都有一家百亿美金的公司起来;另外还有几家几十亿美金的公司,像SnapchatWhatsapp、Uber、twitter等等。
 
所以,模式创新是永远不会消亡的,永远会有机会,关键是能不能被发现。
 
你看中的,可能是一个假的风口
 
什么叫风口,我觉得风口真的很难预测,只要能预测的风口都不是风口。
 
为什么大家讲的AR、VR我们都不看好,就是大家在外面讲的风口,其实上都是假的风口。
 
我们相信中国古谚语: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意思就是,任何一个大的风口,起点都是非常不起眼的。在一片青草地里,也许有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它以后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
 
风口是很难预测的,千万不要轻易地去预测风口。
 
我们可以从历史当中去看。尽管它不能告诉我们下一个风口在哪里,但是能告诉我们很多迹象。
 
过去十几年,最大的两个风口就是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PC互联网的原点差不多是在1994年。
 
现在可能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当时成立了一个公司叫Netscape,是第一个图形浏览器。在此之前,上网是很麻烦的,是打文字来回的,非常慢,用户界面也很不友好。在Netscape出来之后,上网就非常容易了。
 
所以,我们将Netscape的成立,作为PC互联网的原点。
 
美国的三个互联网巨头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呢?
 
亚马逊电商成立比较早,是1995年成立的,因为它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依赖性没有这么高。
 
而Google是1998年成立的,因为它是做搜索的,必须等到PC互联网内容足够多才能开始。
 
Facebook更晚,2004年成立,因为它是做个人连接的,必须等到PC互联网用户群足够打了之后,才能做人的连接。
 
所以你看,这些大的机会都是需要有前置时间的,不是PC互联网出来以后,马上就有人去做这个风口了。
 
尤其是Facebook之前,很多公司也做过社交网站,但是都不成功。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刚出来的时候,没人敢投。
 
大家觉得已经做过那么多社交网站都不成功,为什么这个可以。而且它的起点非常小,就是从大学校园起来,一开始就是看美女的照片。
 
一旦用户渗透率达20%,任何事都事半功倍
 
中国的BAT基本上都是1999年、2000年左右成立的。中国的第二代互联网公司像58、赶集、去哪儿基本都是在2005年左右成立的。
 
为什么2005年这么神秘?因为这一年中国的PC互联网的渗透率达到20%。
 
20%这个点很重要。
 
有一本书叫《引爆点》,20%就是个引爆点。一旦用户渗透率达到20%时,做任何事都事半功倍,非常容易。
 
移动互联网公司也是一样的。最早手机都是砖头机,然后是功能机,大概有10年左右的时间。
 
在功能机时代,其实也有两家公司做功能机时代的微信,有一家我们投过,叫BINCO。BINCO最多时候也有一两千万用户的,相当于功能机时代的微信,这个公司现在已经没有了。
 
智能机时代,我们可以把2007年作为原点,也就是iPhone第一代上市。
 
今天比较火的这些移动互联网公司,像陌陌、滴滴、小红书,基本上都是在2012年、2013年左右成立。为什么这两年这么神秘?同样的,这两年,是中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0%,到了这个引爆点。
 
今天我们可以看,AR、VR它的市场渗透率是怎么样的?你看周围、我们在座有多少人开始用AR、VR,甚至每天在用的AR、VR有多少?可能连一个都没有。
 
AR、VR是大家家里有很多设备,但肯定用过一两次,用一个礼拜就不用了。用户留存率是完全不行的,它的用户体验完全没有到这个地步。
 
所以今天AR、VR成为风口,我觉得是非常难的。
 
不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子弹飞一会
 
移动互联网的转型,里边有很多比较安全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到,2016年有哪几个风口:上半年是移动直播,下半年是自行车共享。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机会:王者荣耀和阴阳师。
 
王者荣耀在过去12个月收获了两亿用户、五千万日户,最高一个月收入过亿人民币。阴阳师也非常成功,曾经登过IOS全球收入榜第一。
 
但其实这四个机会,都不是新的商业模式。这四个机会都有很多人做过。
 
映客是做移动直播的,一开始创业的时候没人敢投。我投了以后让王刚去跟进,王刚觉得他不要跟:移动直播和PC直播有什么差别吗?他觉得没什么差别。在PC直播上,YY和 9158都已经很成功,上市了。
 
YY那时候已经是 三、四十亿美金市值的公司。一个新的、小的创业公司凭什么能起来?王刚看不出来差别。其实单车共享也是,北京十年前就有人做过单车共享,有四五家企业,每家都投几千万人民币。
 
十年前的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他们做单车共享当然很不成功。政府也投过很多钱做单车共享。没有成功,很大原因是便利性非常差。
 
但是这个商业模式并不新鲜。它只是靠一个非常小的一个改变,去引爆这个市场。包括王者荣耀也不新鲜。王者荣耀就是以前的手机版的LOL,对吧?
 
阴阳师也是一样,两三年前卡牌游戏很火的,阴阳师和那时候的三国来了,大掌门没有什么差别,只是画面更精美一些。
 
就是靠这些很小的变动,引爆的还是相同的市场。这里面的机会更成熟一些,比追逐那些新的创业机会更靠谱。
 
千万不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先行者基本上还是会成为先烈的,要第二步起来的时候,才会成功。
 
任何一个新东西起来的时候,先让子弹飞一会。当你觉得周围朋友 5%-10%开始用了,你可以开始做起来。10%的人开始用了,我们就可以早期关注,投资了。增长到20%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引爆了。
 
所以,千万不要太着急。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朱啸虎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36428.html/feed 0
从效率、媒介、维度,三个角度阐述Snapchat的社交产品成功方法论。 //www.f-o-p.com/34582.html //www.f-o-p.com/34582.html#respond Fri, 10 Feb 2017 01:51:09 +0000 //www.f-o-p.com/?p=34582 1
Snapchat 终于要上市了,这家公司有超过 1.5 亿日活,估值近 250 亿美金,被视作有成为下一个 Facebook 的潜力。
 
对于这家公司,我一直有三个疑问:
 
1)Snapchat 到底厉害在哪?
2)如果 Snapchat 这么厉害,为什么国内这么多年都没有起来一家直接的对标公司?
3)Snapchat 为什么做的好好跑去做了一款眼镜,还说自己是照相机公司?
 
最近,我终于想通了这三个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我对微信、陌陌等诸多社交、社区型产品的本质思考的升级。
 
我两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社交媒体的本质是搭建媒介,在这篇文章里,我给社交产品下了一个结论:
 
社交产品是对每个个体自身人性的迎合、利诱和放大,是对整个社会中人和人关系的还原、迁移与重构。
 
基于此我认为,一款好的社交产品要做的事情就是 牵线搭桥、制造媒介。
 
今天,我要再给我的社交产品理论进行一次升级,那就是我最近总结出的,维度+媒介+效率 的三段论。
 
效率:
任何社交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最高效率的促成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媒介:
要促成连接,社交产品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搭好媒介。
 
维度:
每一个媒介都是基于某一个或几个维度之上的,而某一个维度里最多只会存在一个媒介。
 
举例来说,陌陌的维度是基于地理位置因素的陌生人社交,陌陌所搭建的媒介就是一个让人能按照地理位置排列、搜索、寻找、并沟通的产品,陌陌的结果就是最高效率的让附近的陌生人连接起来。
 
效率是结果,媒介是方法,而维度才是一切的基础。试想,如果不是因为移动手机产生了地理位置因素这个新的维度,市场上会有陌陌的一席之地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而又因为陌陌是当时众多产品中在媒介搭建上做的最好的,所以最终产生最高效的网络效应搭建结果,也就成了最终的赢家。
 

 
我在这里总结了一些知名的社交/社区型产品,你会发现每个能长久存在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专属维度,远的不说,近的映客直播维度,Keep 是垂直健身维度等等。
 
社交产品最大的魅力就是其网络效应,所以社交产品注定是垄断型产品,也就是说,在一个维度里永远只会剩下一个玩家。所以维度是一切的基础,如果你还想做或投一个社交产品,不妨想想看,你是否找准了一个新维度?
 
写到这里,其实们开头提到的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就都呼之欲出了。
 
Snapchat 到底厉害在哪?厉害在其占领了图片这个社交维度,并建立了强关系连接。我们来一点点解释。
 
在 2011 年 Snapchat 刚出现的时候,美国人用的最多的社交软件是 Facebook,在 Facebook 上面大家可以查看彼此的生活近况和状态,而在私信中大家可以进行简单地文字沟通。而 2011 年底,Whatsapp 刚刚拿到红杉的 800 万美元投资,开始抢占文字通讯工具的市场。
 
这个时候,如果我希望能够通过图片来与朋友进行沟通,Snapchat 是唯一的选择。Snapchat 通过阅后即焚这个功能点(注意,我觉得这是一个功能点,而不是本质上最重要的事情),快速的让人们接受和认知了这个应用,做好了搭建媒介这个事情,占领了图片维度,最终因为这个点转化了大量的用户,并且让用户最高效率的在其上建立起了熟人关系。
 
这就是 Snapchat 厉害的地方。那么为什么国内没有 Snapchat 的直接对标呢?我们之前说过,因为网络效应的存在每一个维度最终都只会被一个产品占领,但是产品反过来不一定是与维度一一对应的。
 
国内市场在当时的情况与国外的最大区别就是:微信做的太好太快了。微信推出以后,基于 QQ 留存下来的关系链基础,迅速建立强关系,并且让人们能够方便的通过文字、语音、以及图片来进行沟通。
 
Snapchat 是在 Facebook 或 Whatsapp 有机会跟进之前,迅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社交关系,立稳了脚跟,而国内却并没有这个机会。
 
美图一直用 Snapchat 来对标,但其和 Snapchat 的最大差异点就是熟人的强社交关系链,那么为什么美图(或者是支付宝)一直打破不了这层障碍呢?
 
又回到我们刚才讲的,一个维度永远只会有一个社交产品,熟人的强社交关系已经被微信占领,所以你会发现,不管通过任何其他产品认识的人,最终只要产生了熟人关系,你们都会说一句话,那就是“你微信多少?”。
 
所以,微信并没有给第二个基于图片维度的社交产品什么机会。这就是国内无法做起来一个 Snapchat 的原因,或者换句话说,微信本身就承载了部分 Snapchat 的功能,部分微信加部分美图就是直接的 Snapchat 的对标品。
 
其实再进一步讲,如果说微信是取代和进化版的手机“通讯录”,那么 Snapchat 其实是取代和进化版的手机上的“照相机”,这也就带来了第三个问题的解答。
 
正如 Snapchat 在招股书中所说的:
 
Snap是一家照相机公司。
 
我们认为改善照相机,代表着我们改进人们生活与交流方式的最大机遇。我们的产品让人们能够表达自己,活在当下,了解世界,一起玩乐。
 
以闪烁的光标成为桌面电脑上大多数产品的起点,我们相信,在大多数智能手机上,屏幕将成为大多数产品的起点。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摄像头所产生的图像比键盘上输入的其他形式的文本信息,带来更多的内容和丰富的信息。这意味着我们愿意承担风险,试图创造创新和不同的照相机产品,能够更好地反映和改善我们的生活体验。
 
为什么 Snapchat 要做 Spectacles 这个智能眼镜呢?这个看似神奇的战略行为,也就非常讲得通了。
 
既然 Snapchat 是基于图片的,那么让用户更好地记录、分享和通过图片来表达就是重点。眼镜比手机更能实时记录,所拍摄出来的照片也更接近我们肉眼所看到的事物本身。
 

 
所以 Snapchat 做 Spectacles 是完全合理的,也是符合 Snapchat 初心和目标的。
 
回头看,移动手机给人们带来了几大变化。其中,地址位置因素缔造了陌陌,时刻在线因素缔造了微信,而随身携带的低成本、高品质相机因素就缔造了 Snapchat。
 
对比来说,微信先有的文字沟通,随后建立了强关系,再开放了朋友圈让人们消费朋友间的动态内容,最后做了公众号让人们消费专业内容。
 
Snapchat 则是先有的图片沟通,随后建立了强关系,再推出了类比朋友圈的 Story 功能,又引进了专业内容制作方(如 Vice,CNN,国家地理等),有了 Publisher Story 功能。
 
二者的发展路线如出一辙,只是一个重点在文字,一个重点在图片。
 
美图的重点也是图片,却和 Snapchat 有一个本质区别,因为美图做的是修图,是拍照以后的后期处理,所以用户的场景是先用照相机拍照,再打开美图修图,美图就此沦为了一个流量工具,而 Snapchat 就是相机本身。
 
既然可以在拍照的时候直接把自己变美,那为什么还要后期再修图呢?Faceu 也是对标 Snapchat,它就是基于此起来的,也就是说比美图做的更“所见即所得”。但是 Faceu 却也和 Snapchat 有一个本质区别。打开 Snapchat,摄像头自动开启的是后置镜头,打开 Faceu 等类似产品摄像头自动开启的却是前置镜头。
 
如 Snapchat 创始人 Evan Spiegel 所说:
 
Photos are not memories any more. they are used to tell stories by the new generations.
 
对于新一代的人来说,相片已经不再代表一种回忆,而是一种叙事的方式。
 
拍自己是为了留存和记忆,而拍外部世界是为了表达和沟通。既然对标的产品是微信或 Facebook,那产品更重要的自然是表达和沟通的价值。
 
所以,看似开机镜头调起的一点点简单的不同,背后是 Snapchat 和同类产品在远景和境界上的质的不同。
 

(Snapchat 创始人埃文·斯皮格尔与其未婚妻超模米兰达可儿)
 
写到这里我随机问了一个女生,问她你现在拍照会下意识的打开哪个应用?她说现在拍照的第一反应是打开 Faceu (这说明 Faceu 确实已经做得非常好),我又问为什么不是微信?她回答说因为太慢。
 
我理解,她这里的“慢”有两点,第一是加载速度,第二是操作层级。
 
微信要打开相机要:
 
1,打开微信
2,打开某个聊天框
3,打开底边功能栏
4,点击拍照按键
 
而 Snapchat 要拍照,就是一步:打开 Snapchat。这也是质的区别。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 Snapchat 打开就是镜头,为什么是先拍照,再选择好友发送,这下就很清楚了。
 
之前有段时间,微信推小视频就设计了一个功能,只要打开微信,向下拖动窗口就会自动开启小视频的拍摄页面,这个功能相信就是为了缩短路径,但最后还是删除了。
 
因为“慢”而不使用某个功能,这个原因也是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的。
 
如果有一天打开微信就意味着缓慢的加载,复杂的功能等等,这个时候很可能我会开始把最常联系的人慢慢转移到新的平台,渐渐的就形成了关系链的迁移。这在我看来是新的社交产品挑战微信的唯二可能之一,另一个可能则是新的硬件平台的出现,彻底颠覆手机这个通讯工具。
 
所以,简单来说就是,社交产品死于复杂冗余,死于缓慢沉重。张小龙的克制,确实给了微信长久的生命力。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曲凯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78

]]>
//www.f-o-p.com/34582.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