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情侣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移动互联网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Fri, 04 Aug 2017 02:24:4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6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假装情侣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知乎、快手之后,谁是下一个流量金矿? //www.f-o-p.com/51010.html //www.f-o-p.com/51010.html#respond Fri, 04 Aug 2017 02:24:44 +0000 //www.f-o-p.com/?p=51010 2

微信将越来越“正式化”甚至“职业化”,而对人们的“业余生活“来说,内容社区化是一个重要趋势。

一、现象:内容社区火了?

日前,知乎和快手怼上了。

有网友在知乎上发快手点评,没想到被快手员工“扒皮”。接着此事引起轩然大波,快手接连应对不当,危机公关酿成了更大的危机。一时间,反对快手已经成为知乎上的政治正确。

快手和知乎仿佛两个国度。而这些分裂的社区们折射出的,恰恰是很多人的生活轨迹——

  • 早晨,在拥挤的地铁上刷知乎,围观撕逼;
  • 中午,在食堂刷脉脉,偷窥职场八卦;
  • 夜深了,打开朋友印象,刷匿名“三观”问答,找有感觉的异性;
  • 听音乐,打开网易云音乐,看看附近妹子的爱好;
  • 理发时,“小哥”又在炫耀最新拍的快手视频;
  • 约会时,女友打开in,刷各种“高颜值”的美妆、美食、旅游,记录精致生活……

这是今天城市众生的缩影:泡社区。每天晃荡在不同的社区里,释放着性格的不同面。

人群的分裂,性格的分裂,繁荣了一个个内容社区。进入2017年,资本回暖,内容社区们有了声量:

  • 1月,知乎完成今日资本领投的1亿美金D轮融资
  • 1月,社区化的假装情侣完成1000万元Prea轮融资;
  • 3月,美篇完成真格基金投资的1700万元A轮,另辟蹊径切入了中老年社区方向;
  • 3月,快手完成由腾讯领投的3.5亿美金战略投资;
  • 3月,图片社交in 3.0版本上线,以LBS+兴趣为主的“世界页”亮相,突出有调性的年轻人内容;
  • 4月,高质量图文创作平台简书获得媒体关注,要营造一个更健康、更有价值的社区;
  • 7月,朋友印象获得新一轮1亿元融资。

毫无疑问,知乎和快手作为两个极端,正在引领内容社区的升级。接下来,谁能复制知乎、快手的成功,变成新的独角兽呢?内容社区,会是一个新的热点吗?

二、流派:内容社区的类型

纵观当下的内容社区,有四大流派:

1、内容中心派

以高质量的内容作为社区核心,一切围绕内容。知乎是中国最大的“深度内容”社区,以“问答求解”的形式,连接各行业精英和深度内容,内容的专业性和可读性是其核心,对于90%以上的大多数用户,即便没有任何发言,“刷知乎”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2、社交中心派

以用户创作的UGC内容为主导、强调社交属性。朋友印象致力于打造每个人的“陈列馆”,馆内“展品”由用户的生活记录、他人的评价、针对三观的灵魂问答组成,从而完成了对一个人的全方位记录,组成一个人的传记和百科,这些内容都会成为社交契机。

3、消费融合派

强调品牌与消费内容的分享,致力于广告和电商转化。in是围绕白领女性精致生活的分享平台,高颜值的女孩子们用照片和视频记录着各自的美食、美妆、旅游等生活信息,这些分享又成为品牌消费的参考引导,从而成为热门品牌电商倒流的利器。

4、工具延展派

工具切入拓展到社区,社区内容反过来巩固工具应用。网易云音乐是小资中产们的最爱,不仅是音乐软件,歌单、乐评、附近、动态、话题打造出了一个有温度的音乐社区,你尽可以找到喜欢同一首歌的异性……这样一个家园设定让云音乐脱颖而出。

内容、社交、消费、工具,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何最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内容社区呢?有个性调性、有消费价值的内容社区,会是最佳的前程吗?

先来看看大背景、大机会。

三、背景:泛娱乐,大时代

在《未来5年大机遇,做贩卖多巴胺的超级玩家》中,笔者已经指出:

新的经济周期已经开始,在平台(效率)战争大势已定的局面下,未来几年主要的机会在消费和“娱乐”:谁能帮用户更好地杀时间、去无聊、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又不触犯政策红线,谁就能抓住新周期的红利。

内容社区正是娱乐时间“杀手”,会让用户产生沉浸性依赖。

只要抓住一个人群的娱乐时间和习惯,都可能成就一个内容社区独角兽——

年轻人对二次元的钟爱,诞生了B站

年轻女性对品牌与精致生活记录和分享的需要,催生了in;

一二线高学历人群对深度长阅读的喜爱,催生了知乎;

二三四线和小镇青年中屌丝群体的无聊,催生了快手;

情感、三观和爱好的共鸣,自我描述以及来自朋友的实匿名描述,让朋友印象屡屡刷屏;

而学生群体对“文爱”的癖好,催生了假装情侣的社区繁荣;

甚至比如美篇这样的产品,我们可能闻所未闻,却是中老年摄影爱好者的园地。

未被把握的社会潮流,和更多未被开垦的人群,将为我们打造出更多的内容社区”独角兽“。

笔者曾在《还在迷恋垂直细分生意的创业者们,该醒醒了》一文中指出:垂直社区的社交需求,往往一个微信、qq群就能满足,其内容需求关注相关主题的公众号、微博大v就可以。那么一年过后,是不是要自己打自己脸了呢?

也许这些社区还有某些东西,无法被替代?

四、分野:社交只有一个,社区可以很多?

大多数人分不清社交和社区。

14年社交大热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打着社交旗号的app冒出来,但很多其实都是社区。

都有im对话功能,都有newsfeed动态信息流,都有群……关键是都有内容和关系,傻傻分不清楚。

怎么区分?社交和社区中都有着内容和关系,关键在于“以谁为核心”。

所谓社交,其核心是“人们关系的建立、维护和深化”。比如微信,主要是关系的维护和深化;而陌陌探探则围绕着发现和建立。

所谓社区,其核心是“围绕着核心关系和内容的群体参与”。社区是有着明确中心的,要么是大v和kol,要么是置顶内容,要么是热议话题,它把人们放在一个”中心化的广场“上。广场中心生产内容,其他人负责消费内容,围绕内容进行各种参与(围观也是参与)。

为什么社交领域机会没那么多?因为一个人日常维护的关系量是有限的,按照邓巴数最核心也就是150人左右。怕麻烦的中国人,会把较为重要稳定的关系放到一个地方去”批量处理“,这就是微信了。否则,如果一种关系一个平台,人们就会疲于奔命、无法兼顾地累死。

但是社区领域的机会稍微多一些,是因为人们想要体验的角色是相对多元的。你可能是职场白领、辣妈、文学爱好者、资深影迷、三观问题爱好者……那么想要体验不同的角色时,去对应的内容社区,远比在朋友圈的信息大海中筛查对应内容要高效得多。

维护社交关系是需要投入时间心血的,不然很快就淡化成路人。但内容社区没有这个压力,你要沉浸到一个新的状态和角色里,只需要点开内容社区,有的时候只看不说就好了。

你不可能把所有感兴趣领域、有那么一些儿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加成微信好友(社交),但是你可以在不同主题的内容社区和他们沟通。

当然,由于潮流的周期性和人群的分化有限,内容社区可能很难做到微信那么“大和稳”,市场的天花板要低一些。但也绝不像社交那样一将功成万骨枯,它会出现多个领域、多个人群的知乎和快手,小红书、in、宝宝树、朋友印象、美篇都可能复制这种繁荣。

五、爆发:社区冷启动三板斧

如果套用投资大咖金沙江朱啸虎”市场大、可复制、可防御“的投资理论,内容社区的价值一样成立。

如前所述,“市场仍然有、红利依旧在”,是内容社区的第一个优势。

第二个优势,内容社区的冷启动相对容易,可以出现爆发性增长。

做过bbs的人都知道,一个坛子做起来,并不需要一开始就有很多人和主题,它只要让用户进来的时候第一眼看到”这里有一些质量上乘的大咖和内容、并且持续更新“,就可以了。几百个个内容生产者所能创造的活跃氛围,就可能吸引几十万的用户。

一个内容社区要制造“热闹的第一印象”、实现冷启动,其实并不难。这两年更积累了宝贵的战术经验。

1、病毒营销

通过一个“病毒营销”,迅速引发自发传播的链式反应,从而迅速获得巨大流量。这里的代表是朋友印象,无论先前的“三个词形容我”,还是后来的“想要匿名对我说什么”,他们一次次通过对用户的社交心理把握将病毒传播玩得炉火纯青,获客成本低到忽略不计。

2、工具导流派

instagram从照相工具切入,成就了最大的图片社交(社区)平台。国内的in从女性图片逼格化工具切入,构建了一个高颜美女晒旅游、美妆、美食的乐园。快手一开始是一个gif图和视频工具,却做出了了不起的短视频社区。近期的美篇则是朋友圈长图文工具,因为独有的调性成了中老年摄影者的新宠。

工具派的意义在于:

  • 往往从基础高频刚需切入,很容易获得稳定的流量;
  • 用工具生产出的内容可以分享到微信微博,引发二次传播;
  • 工具本身可能吸引专门的内容生产者,从而有利于潜在kol的发现和培养。

3、活动运营

持续的活动是内容社区的动力之源。代表如颜值社区平台in,视频群聊趴呗刚刚上线,又联合环球小姐大赛打造线上“造星工场”,结果引发了激烈“内战”。

in注册用户已经破亿,其中75.3%为95后,83%是女性用户,消费意愿和能力较为突出,这些资源如何盘活?平台分两步走——

  • 第一步,邀请数千名环球小姐入驻,利用头部稀缺的明星资源,带动内容的PGC化升级;
  • 第二步,环球小姐“入侵”引发鲶鱼效应,in内的各类达人组成“in girls”战队向环球小姐发起挑战,争夺上总决赛现场的机会。很快,整个社区在美女们的颜值对弈中火爆起来。

六、沉淀:“隐形护城河”,不同的国度

冷启动容易,可流量怎么留住?内容社区有一个隐形护城河,叫“社区氛围”。

试想,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你想知道”最新最快“的消息,一定会去微博。但是你想知道”最深度“的探讨,一般会去知乎。

你拍了一张精美有调性的照片,会发到in,但如果你打算“很没品”地逗逼搞怪,十之八九会去快手。

你今天忽然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发了条《异形:契约》的评论,你还想看到其他人的评论,但是接下来往下刷,眼前都是养身、投资、明星……所以你一下子很扫兴,索性去豆瓣看好了。

你想发一篇对产品的观点,但是发在朋友圈的话,是不是太装逼了会被同事笑话呢?于是你去了知乎。

这就是“氛围”,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就好像你去东京、去泰国、去坦桑尼亚……都会感到完全不同的氛围,总有一种能深深吸引你、流连忘返。

知乎的社区氛围是深度、撕逼和故事,朋友印象的氛围是内心、描述和三观,快手的社区氛围是逗逼、搞笑和平民化,in的社区氛围是年轻、颜值和品牌……氛围对于对应的用户,有着不可阻挡的魔力。

七、粘性:护城河的“配方”

社区氛围由以下的元素组成:

1、主要的弱关系链形态

内容社区上呈现的,是各式各样的“弱关系”:KOL和他的粉丝们、不同兴趣的小组圈子社群们、围绕某一热点话题形成的瞬时情谊们……

如果说,社区的核心是生产和消费内容的人,那么一个社区的氛围也基本由其主要的关系链形态决定。

知乎的人群主要来自一二线城市的高学历人群,这就决定了“长内容”在这里不会被排斥,反而可能被追捧;快手上主要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农村,你要逗逼不要装逼,否则没人理你;小红书从海购达人和明星买手们做起,这就和淘宝天猫形成了差异。

什么样的关系链,什么样的社区。

2、用户的角色身份

假如每个人都是千人千面,那么不同社区往往可以释放用户的不同面。

快手上充斥着自虐吃灯泡,生吃病死猪,动感社会摇,搞笑黄段子,显然是抓住了用户的B面。

相对的,in上大量晒时尚搭配,原创手绘,旅途美景、特色美食、胶片摄影等偏文艺风生活剪影,明显对应着用户的精致A面。如果你身体里那个文艺爱美的少女心开始泛滥,自然会在这里发布照片。

如果,你灵魂寂寞想要寻找精神共鸣(而不是探探那样纯看脸),朋友印象就是一个走心的选择。

当你想要变身二次元中二人群时,B站等是最后的失乐园。

而当你忽然变成认真好学、求知上进的“那个你”时,知乎就是最好的去处。

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社区。

3、主流内容风格

有一个词,叫“调性”。

不同的社区,会逐步形成各自的主流风格:在这里更适宜发布这种风格的内容,在这里更容易找到这种风格的内容。

比如,知乎上业已形成的“知乎体”,快手上逗逼创意的视频风格,in上的高颜值品牌风,简书上的文艺鸡汤风。

试想,如果你在朋友圈、贴吧或者豆瓣,用“知乎体”发东西,会受欢迎吗?大多数人一定说,太长了太装逼了!同理,你把快手上的视频发到土豆、美拍试试呢?所以发布哪种风格的内容,关键要看社区氛围的适宜。

适宜生产和消费某种风格的内容,对相应调性的用户是不言而喻的吸引。

不同品性的内容凝聚不同品性的人心,又框定了内容风格演进的氛围。

4、管理机制

内容氛围水面之下的核心,是整个平台的管理机制,这就像一个企业的文化常常由背后的制度决定。

为什么快手能从微视、美拍、秒拍的重围中脱颖而出,本质上是因为强大的机制。后三者从一开始就沿用微博的中心化机制,太倚重明星美女,这就导致普通人完全找不到存在感,更别说三四线城市和农村“被忽略的人群”了。

而快手采用的去中心化和算法推荐机制,形成了一种“普通人也可以红”的机制。快手的可怕不在于有MC天佑这样的人,而在于可以产生N个MC天佑的机制。

同样,知乎的“算法推荐+社交推荐+编辑推荐”机制,可以有效确保后来者的参与性。即便你在知乎是一个“菜鸟”,也完全可能一个回答几万赞成为大神。与之相对,朋友印象上的“匿名问答”则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你不需要成为大V,只要用心答题、认真阅读,左划右划,系统就会渐渐帮你找到“三观契合”的异性。

5、活动和主题

制度是隐性的,对于用户来说,他们看的的就是每天不断流动的新话题和新活动,这几乎是“社区生活”最核心的构成。我们在社区每天经历的,就是一次次“发动群众斗群众”和一次次“主题活动搭台唱戏”。

微博的追热点,豆瓣的评论和小组话题,知乎的深度解读和日常撕逼,in上的环球小姐入驻和秀品牌活动……可以说,选择了什么样的活动,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和内容,也就客观上打造了社区的氛围。

关系、内容、机制、活动主题……社区氛围就这样形成了,它开始贩卖参与感和社群体验了。

有趣的是,尽管社区不等于社交,但社区平台的社交效能常常好于纯社交工具,为什么?

八、延伸:内容的附加值

那是因为内容社区的内容不只是内容,还有两种突出的价值:

1、社交价值

社交的有效,常常在于社交优势和动机的匹配和统一。社区中围绕不同话题的丰富讨论,可以将每个用户的优势、需求展现地淋漓尽致,进而有机组合。

在知乎上,一般用户“消费感兴趣的优质内容、发现牛逼的大神”,而对应的牛逼大神们,正好可以通过“长回答”来展现社交优势,建立自己的粉丝圈影响力,各取所需、有效匹配。

同样是问答社区,朋友印象上的问答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匹配”,是为了找到和自己有共鸣点的异性,平台会通过算法将“契合点多的人”连接起来:你的交友需求是喜欢摇滚和电音、喜爱Lonely Planet推荐的旅游路线,朋友评价是大度慷慨不记仇,而对方统统满足,又正好喜欢你的关键词,“印象”就成了社交纽带。

中国人的社交,常常需要缓冲带,即破冰的场景和话题。如果一上来直接一对一,往往会变成没有话题的尬聊。所以大家需要“内容”作为缓冲区,先围绕内容互动一下,点赞评论沟通,逐步熟络起来。这是内容社区之于社交的另一种价值。

2、长效价值

与一般的资讯和社交产品不同,内容社区的内容往往具有“长效性”的特征。

知乎上的问答完全可以作为深度版的“百度知道”,一个问题展开后,不论是否下沉、只要有用户有相关问题,都可以通过搜索一探究竟。

朋友印象上的印象标签和对每个人的360度描述组成了一个人的“数据库”,用户可以像谷歌百度一样去检索一个人的一切,喜欢看什么电影听什么音乐吃什么菜,性格、三观、人生故事、朋友评价,这些内容一经发布,就成为一个人的“大众点评”,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黯然失色。

in是消费品牌和口碑的参照手册。美女们围绕美食、美妆、旅游等的生活记录沉淀出有价值的消费场景内容,而这些内容如同“大众点评”一样可以成为用户消费的指南、品牌营销的利器。

社交性、工具性、长效性的结合,赋予了内容社区突出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无懈可击。

最大的弱点,往往隐藏在最大的优点那里。

九、风险:社区沉淀的瓶颈

这个优点就是社区氛围。

尽管社区可以利用“氛围的力量”有效获得对应流量,从而“下不去”。但是,社区氛围也常常阻隔了更多人的加入,使打造全民社区的努力变得困难重重,所谓“上不去”。

试想,如果擅长微博体的段子手进入知乎,一般肯定不受待见,你发几天就没劲了。换句话说,如果微博体段子手们大量涌入,那么知乎的死忠们又可能离开,因为氛围变了,“感觉不一样了”。

因为氛围,死不了,做不大,是很多社区的通病。

也有人说,什么社区呀,不就是一个BBS吗?既然过去的BBS已经纷纷衰落,你凭什么说内容社区很有希望?

其实,传统BBS的衰落,是因为五个主要的原因:

1、用户涌入,信息噪声增加

用户量一旦上去,必然“人多嘴杂”,结果很多用户不仅不能有效匹配,还会互相骚扰。用户涌入越多,管控难度越大,要在信息噪声的海洋中找到喜欢的东西就越难。

2、话语集中,参与感丧失

话语权很容易向少数KOL集中,他们成为麦霸,而多数人只能默默围观,缺乏参与感。

3、KOL抱团,后进者很难出头

这就好像在知乎上,大V点赞的权重远远超过普通人,而如果你不会“站队”得罪了人,还可能遭遇组队点踩投诉,这就让后来者渐渐不大愿意发东西。

4、蒸发冷却,劣币驱逐良币

另一种可能是,新来者的迅速涌入,渐渐拉低了社区的平均水平,导致顶部的大v渐渐不想说话、逐步离开,然后进一步加剧了社区的水化。

当认真生产内容的人努力了半天憋出一篇大稿,效果还不如故事、八卦、鸡汤和段子时,他们也就不想写了。

5、PGC依赖症

尽管从估值的角度,一个全民UGC的平台往往更有想象力。但是实践中,很多声称UGC的平台最终都免不了PGC化。当然,这里的PGC未必是平台主动雇佣的“写手”们,而更可能是各个平台上的做号者们,“薅流量的羊毛党”。

在中国,PGC几乎必然长远压制UGC,原因一是专业生产内容者更容易获得流量,更知道怎么抓住用户G点、流水线一般地生产爆款内容,这个优势“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UGC们不具备;二是专业内容生产者持续生产的动力更足,往往已经建立了围绕内容流量的“赢利链条”,这比单纯凭兴趣情怀的UGC们会好很多。

即便在微信这样的平台,转发分享PGC内容越来越多,原创热情相对降低,也是一个可见的趋势。

从PGC运营开始切入,往往短期内就很容易完成社区的冷启动,但是长远看却常常可能扼杀了大众UGC参与的氛围和热情,不大可能形成生态。但是从UGC切入,免不了陷入信息噪声的苦海,最终往往逐步PGC化。

正因为这五个原因,传统社区们几乎完全无法抵御“盛极而衰”的宿命,当大量用户涌入、数据达到最高点时,各种潜伏已久的矛盾问题纷纷爆发,事实上下行曲线已经悄悄开始。

新一代内容社区可以逃脱这种宿命吗?

十、演变:过去与未来

回顾历史,社区一直在进化。

第一代社区,就是传统的论坛BBS,其特点就是“版主推荐”。版主置顶了,版主加精了,版主发起活动了……但是版主的能力永远是有限的,面对千奇百怪的需求也往往众口难调。于是一旦海量用户和信息涌入,他们就hold不住了。

第二代社区,是微博、instagram这样,其特点就是“社交推荐”。你关注不同的大V,看到的东西就会不一样。但是这样的社区很容易被“做号者”钻空子,最后变成僵尸粉和水军们的乐园。同时,话语权迅速向KOL集中,一样导致大多数用户毫无存在感和参与感。

那么,现在正在崛起的新一代内容社区,则很有可能是“算法推荐和社交推荐的统一”(甚至更偏向于算法),从而作出今日头条版的内容社区。比如在快手上,平台根据你的爱好推荐相关的短视频,而你即便没有海量粉丝,也可能因为内容标签而推送给对应的用户群,从而获得很好的传播。

这样一来:

  1. feed流里千人千面,每个人看到的信息都是他感兴趣的,减少了信息噪声;
  2. KOL们看到的也是他感兴趣的,觉察水化、蒸发冷却的可能性降低;
  3. 话语权就不再只是向大V集中,新人只要内容质量过硬,一样有出头机会。

看起来,问题迎刃而解了,但是,算法推荐一样有它的局限:

  1. 任何算法都必须以一定的数据量为前提,否则毫无意义。也就是说,你必须已经取得较大规模的用户、积累了一段时间的用户使用,这个算法才准的起来,更何况很多内容很难CTR、贴标签。
  2. 算法推荐很容易带来茧房效应,当发现用户对一类信息感兴趣后,就拼命推送这类信息,而失去了更大范围的丰富可能,人的视线越来越狭窄单调。从实践中看,无论头条还是快手,这种做法最后都可能导致平台的low化,就是渐渐用户看到的都是最浅显通俗、简单粗暴的内容,因为这些是最容易在短期内“抓住人性”的。

从这个角度说,算法推荐怎么玩?算法推荐和社交推荐的权重怎么做?问题还很多,但并不妨碍内容社区的大时代扑面而来。

十一、趋势:独角兽的黄埔军校

回到开篇,为什么说“内容社区”很可能是未来呢?在这个未来中,会不会出现更多知乎、快手这样的独角兽呢?

有几点值得关注:

1、微信朋友圈可能即将开始“下行曲线”

有没有注意到,当微信开通了“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后,很多人毫不犹豫地启用了这一功能呢?

事实上,这是微信Snapchat化的重要表现,如果说过去的朋友圈就像是Facebook的个人主页,是你自己的展览馆;那么加上这一功能的朋友圈开始变得像Snapchat的Story功能,越来越迎合“注重隐私、惧怕社交压力、喜欢删掉过去状态”的年轻人们。但为什么朋友圈会忽然触及隐私和社交压力呢?

因为今天的朋友圈已经不同以往,不再是最亲密的私人关系,每个人的微信中都涌入了父母、同事、领导、生意伙伴……等各种各样的关系,即便好友分组也处理不过来。

于是,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在朋友圈说话,分享别人的文章和晒出正面成功的自己,变成了最保险的选择。

虽然朋友圈是去中心化的,但伴随着用户平均好友的增加,信息噪声、蒸发冷却、参与降低……这些传统社区的问题都出现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微信好友的增加是一个必然趋势,只是快慢早晚而已。我们可以推断在不远的未来,朋友圈的feed流吸引力将一步步下滑,人们开始有时间去关注其他的feed流。

2、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参与感太弱

朋友圈之外,另两种主流的feed流就是“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和“头条为代表的内容平台”。但是他们的问题是一致的,大多数人只能成为默默的围观者,很难找到参与感和存在感。

基于1和2,内容社区作为“调性更精准”、“参与感更强”的feed流,有明显的竞争力。这是从产品体验的角度,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是社会趋势:

(1)熟人社会的瓦解,陌生人社会的到来,这一点在一线城市已经非常明显,未来会向二线延伸。从一个更长的曲线来看,“弱关系”的作用会日益明显,而内容社区是弱关系发酵的主要场合之一。

(2)人群逐步分裂,呈现圈层化的特征。伴随着阶层的分化和固化,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那个统一的主流,我们的世界将被更多的兴趣和亚文化圈子分隔,这给社区平台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二次元们在b站集结,三观共鸣爱好者在朋友印象,长内容粉丝们在知乎和简书,追求美丽精致生活的妹子们在in和小红书……中国人太多,搞定一类人,可能都是千万上亿的规模。

(3)NGO体验的缺失,带来了巨大的势能。为什么大家会热衷于微博知乎的围观和撕逼,其实是内心深处对“广场体验”、“社群归属”的向往。在小政府、大社会的西方,NGO的发展充分满足了这一需求,各种聚会、运动甚至游行搞得有声有色、过节一般,就使人们对社群归属的需求得到了充分释放。而在中国,NGO的发展相对疲软,所以各种线上社区反而承接了这一职能,成为了民间组织动员力量的一部分。在一次次“发动群众斗群众”的热点事件中,大家都过得很充实。

(4)在用户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内容社区正因为独特的“内容关系”二向性而成为重要的数据参考。比如知乎上“男生如何买领带”、“男生如何订做西装”等,都是笔者特别关注的问题。比如in上高颜达人的旅游、美食、美妆分享,都会变成年轻女生们的消费示范。直接的结果是这些内容社区的商业化会更容易,很容易成为大品牌“软性植入”的主战场。要知道,主流品牌商除了追求流量和KPI之外,对平台本身的品牌调性和受众群体特性更为看重,如果你的平台格调文雅且氛围清晰,受众群体又是95、00后一代,在商业化探索上会容易很多。

微信将越来越“正式化”甚至“职业化”,而对人们的“业余生活“来说,内容社区化是一个重要趋势。知乎拿下了一部分长内容爱好者,in以有调性内容笼络了一大部分95后美少女用户,朋友印象正在出征”年轻人的情感三观爱好“领域,宝宝树则进击母婴内容、简书正在收割文艺鸡汤爱好者……这些社区中,都可能出现新的巨兽。

如果你发现了某个未被占领、你又擅长的内容和人群区块,还等什么呢?

 

本文作者@张俊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

78

]]>
//www.f-o-p.com/51010.html/feed 0
直播之后,下一个现象级风口是视频社交? //www.f-o-p.com/47151.html //www.f-o-p.com/47151.html#respond Mon, 03 Jul 2017 01:27:05 +0000 //www.f-o-p.com/?p=47151 1 (112)

一、有美女想和你视频

几天前,忽然收到一条短信:附近有个高颜值女生申请与你视频聊天。

作为一个社交产品人,早已熟悉各种套路,我却忽然提起了兴趣,因为这个短信的来源是陌陌,又有新动作了?

果然,打开陌陌,消息里多了一个“快聊”入口,点进去一看乐了,这不就是Tiki吗?一款随机匹配陌生人视频聊天的app。

60秒对话,送礼延时,加AR表情……这些设定如出一辙。先后抄过了snapchat、tinder、直播快手的陌陌,又果决地复制了Tiki。

从商业的角度这完全可以理解,天下产品一大抄,大家伙们对新选手的抄字诀早已是行业里心照不宣的事情。且不论腾讯,即便是海外的facebook最近也终于撕掉了遮羞布,走上了明目张胆抄袭对手的道路。而作为年初就摆出“视频社交”大旗的陌陌,走上这一步只是时间问题。

更大的范围内,盯上视频社交这块肥肉的远远不止陌陌一家。老牌图片社交产品in在魔都举办三周年庆典,宣布用户已破1亿,同时推出了视频群聊功能趴呗,这家主打camera social的公司,开始all in年轻人视频了。

看起来,“视频社交”正在成为一个现象级风口?

二、视频社交火了?

2016年直播大热,当时很多人说,直播就是趋势,视频就是“下一代社交语言”

但是到了下半年,直播的泡沫渐渐崩坏,“下一代社交”大多不过是美女和土豪炫富的“在线夜总会”,而直播产品上惊人的流水数据很多是平台和网红公司的“合谋”。直播越来越像是一个平台的基础设施、必备功能,是图片、文字、语音、短视频之外的新选择,但未必是“未来的主流选

择”。

作为一个现象级风口,直播被资本催熟没多久就草草收场,那么视频社交呢?

围绕视频领域的社交,主要有四个流派:

1、短视频社区。主要载体是10秒左右的ugc短视频,自从快手取得亮眼的成功后,这个领域就开始成为巨头的沙场。陌陌、头条的火山抖音、muse、秒拍晃咖、微博故事……一个个都想着复制快手的成功。

2、随机匹配派。这个模式最早见于韩国产品azar,特点是随机匹配陌生人视频聊天。国内的Tiki则更加本土化,加入了60秒对话、送礼延长、美颜滤镜、ar表情等功能,这个产品5个月后(2016年11月)被国外上线的monkey像素级抄袭,连icon选的都是猴子,成了第一次copy to world。此后,faceu、朋友印象、陌陌都先后推出了随机匹配功能。

3、视频群聊派。直播鼻祖Meerkat失败后,下一个产品便是Houseparty,一时间风靡欧美。国内的跟进产品有face、现在视频、大眼、if、开趴、loops,以及前面提到的in趴呗。Houseparty模式更接近qq上的“讨论组”,可以随机拉好友开启群聊,in的视频群聊则更接近主题聊天室,有房间和管理,用户可以选择围观、上麦、语音、视频

4、沟通工具。简言之就是类似微信的理念,做熟人和视频沟通工具,代表如If、WeToo、大眼、Tiki等。

这四个流派其实是三个方向:内容社区,陌生社交,熟人工具。内容社区领域快手已经基本取胜,熟人工具要见端倪只怕还有待时日,那么今天的重点就是——陌生社交

三、视频社交的本质

为什么在此之前,视频一直不温不火呢?难道仅仅是因为4g网络建设和视频技术的落后?

要回答这一点,我们先来看看视频社交的优劣势和本质。

1、优势:

a、视频社交是高度实时同步的,互动性之强,就像线下见面一样,你的社交信号立刻能得到响应和回馈,陌陌、探探上搭讪半天无人理睬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b、视频社交是更加沉浸的,就和真实聊天一样,体验更亲切自然。

c、视频社交可以带来更加丰富直观的感官刺激,特别是连线帅哥美女时。

d、因为一上来要露脸,会有一个“潜在的门槛”,去筛选出颜值较自信的用户,用视频来呈现“社交优势”也更直观。

2、劣势:

a、社交压力大。因为高度实时同步,其社交压力明显超过文字图片,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眼皮底下。对于极度敏感、特别好“面子”的中国人来说,视频社交的压力可能与线下见面相当,更何况由于视频时会同时显示自己的画面,等于有一面镜子在那,时时刻刻提醒你关注自己,这个表情帅不帅美不美,有没有出糗?

这是一个持续高压场景,按照以往的惯例,很多人需要一个“安全缓冲期”,先发发东西、展现一下社交优势,再吸引对方。

b、无法碎片化。因为是高度同步的,你不太可能一边聊天一边干干其他事情,必须沉浸其中,更别提抠脚丫掏鼻孔之类。

c、容易太刺激。因为感官刺激更丰富,保不成你会忽然遇到什么老司机暴露狂之类,于是接下来的画面不可描述。

d、破冰很困难。很多人本来就是因为线下见陌生人太尴尬窘迫,才选择线上社交,结果现在忽然要和线下一样面对面了,各种尴尬癌、尬聊撩无能又浮出水面。

e、缺乏明确的护城河。当下的视频社交仍然主要作为“发现新关系”的破冰手段,那么关系链如何沉淀呢?这个壁垒如何建立,才能避免qq微信的黑洞效应?

究其本质,视频社交是一种体验更加丰富刺激、但门槛成本也相对较高的实时“同步社交”,这其实与常规的社交思路非常不同:

无论微信、陌陌,还是微博、贴吧等社区,其本质都是压力较低的“异步社交”,其特点有三:

1、社交方式多元化,你可以直接私聊,也可以去他的动态下评论,甚至就是点个赞,看你怕不怕羞了。

2、没有立即回复的紧迫压力。

3、使用场景碎片化,想社交就社交,不想可以随时中断,或者一边社交一边干点别的。

过去几年是“异步社交”狂飙突进的几年,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交压力已经很大,很多人内心敏感、与人相处谨小慎微且能力欠佳,所以异步社交这种更轻更无压力的模式击中了他们的痛点,降低了社交成本,掩盖了社交能力的不足,也更符合人们碎片化的生活习惯。

这回不用面对面了,再也不怕出丑了,发每句话都可以字斟句酌了,不知道怎么回就不回了,可以一边聊天一遍挖鼻孔了……懒人太多,低压力太爽了。

这样来看,高压力的同步社交怎么会有机会呢?这就要说到另一个话题。

四、年轻人的分化

过去几年,投资圈一直有一种声音,要关注XX后,他们的特征就是未来人类的趋势。

他们高呼90后的时候,马佳佳、尹桑这些90后创业明星先后折戟。

他们高呼95后的时候,神奇百货又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

现在,他们又开始高呼00后了。

Snapchat、Instagram、yikyark……一批国外年轻人社交产品的爆火,又让他们特别关注年轻人社交,一个常用的说法是:微信老了,年轻人要有自己的社交产品。

结果,年轻人确实有自己的社交产品,qq……

在这一点上,我特别讨厌以世代划分消费人群,去哄抬所谓xx后概念。作为一个带了十多年高中生、大学生辩论活动的“老妖怪”,我管理培训过的小盆友至少也有上千人了,却并没有感到如此明显的人以代分。

更多是人以群分。

在这里,我们要警惕几点:

1、沉默的螺旋

是不是看到马佳佳,就觉得90后都是老司机?是不是看到余佳文,就觉得小朋友都是说话不算话“闹着玩的”?是不是看到神奇百货,就以为下一代都是二次元?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那些新鲜猎奇、富于话题性的东西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引发广泛的传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真正的大多数,往往沉默着,或者太平淡没有炒作空间,这样的分析判断会准确吗?这就好像我们上学时,班上也会有离经叛道、杀马特的,如果别人以此判断说80后就是这样,我们会认吗?

2、幸存者偏差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平台上xx后用户表现出一些特征,就会以为xx后都是这样,这个判断准确吗?其实这些平台上留下的都是被“筛选”出来的用户。你去看假装情侣,可能感觉小朋友都是乱来的,可你去看icity,可能又发现xx后里面有很多和我们当年一样文艺病。

3、年轻幼稚不等于未来人类趋势

谁没有过青春叛逆期,谁没有过中二刻奇的一面,但是问题在于人会成熟、会向世界妥协,这就好像小朋友在用小天才手表,长大一点会用手机,小朋友一开始会用qq,等毕业了还是乖乖转成微信,qq上那些二逼的说说恨不得通通删光。

我们自己也有过幼稚冲动、初生牛犊的年华,可是后来不都渐渐变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模样了吗?从这个角度说,以一时的幼稚断定这就是未来人类的趋势,这个判断准确吗?

4、代沟——话语体系和关注事物的不同会带来片面误解

现在的小盆友很爱打嘴炮过瘾,特别女生,动不动就是要把谁睡了,动不动就是污就是猝不及防要开车,连表情包都是污污的。

可这真的说明,大多数人就更加放纵了?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我们那一代的闷骚变成了这一代的明骚,我们那时候面对两性关系的“文艺”语法,变成了现在的“污嘴炮”语法。真正的变化,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巨大,说话习惯不同、代沟误会而已,就好像现代小朋友的“认爸爸、求包养、要出柜”,很多不过是说着玩的、自我解嘲的奇怪幽默感,而我们那一代比较严肃:你这样说我会当真的……

那么,如何理解年轻人和我们的不同呢?其实想想我们的青春期,就知道了。

1、年轻人时间更多,所以“杀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需求。他们不会像我们那样追求效率和结果,可能更加走心和兴趣导向。这就好像我们今天约一个人出来,总是有着明确的目标性,否则就是“无效社交”,而他们不会,有的是时间去浪费。

2、年轻人的社交冲动更强,“嘴巴上”更大胆。因为他们以往的圈子比较单一狭窄,所以好奇心十足,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去看看不同的人和世界。而我们大多数人圈子已经定型,出现了社交倦怠,宁可宅着也不想太多社交。

3、部分年轻人(划重点,部分)的戒备心更弱。更放得开,简言之就是涉世未深、没吃过多少亏。而我们的戒备心更足,社交中的神经敏感更多。

4、年轻人更多元。伴随着社会不可避免的阶层分化,年轻人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分化。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表现出巨大的不同,这在未来会是一个越发明显的趋势。所以我们越来越难以做一个统一明确的画像:xx后是怎样的。

5、精致利己主义的小确幸,取代集体主义豪情壮志的理想精神,成为主流的思想趋势。这不光是他们,我们可能也差不多。

那么,年轻人怎么看视频社交呢?

五、一份视频统计

空口无凭,还得实践。

前面说过,笔者自己长期带校园团队,天天和小朋友们厮混在一起。那么,他们对视频社交都是怎么看的呢?我专门组织了小规模产品测试,做了个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说明一切。

 

分析以上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

1、总体:对视频社交的体验,小朋友整体反应一般,说明还需要一个特别打动的因子。但是体验“不好”的已经相对较少,这超出了我的预期。

2、瓶颈:视频社交中的尬聊现象依然很严重,找不到破冰的话题会是一个严重问题。

3、面子:很多小朋友依然会在意自己的面子形象,但对“出糗”的耐受度已经明显提升。比如在Tiki上,如果我被别人划掉三次,就会颜面无存立刻放弃,可小朋友却自我解嘲,专门开了个话题“你今天在Tiki上自取其辱了多少次”。

4、技术:手机流量制约依然很大。

5、粘性:目前的视频社交,还需要找到一个高频场景。

前面说过,未来的年轻人是分化和多元的。从这个角度说,也许不会所有人都一下子接受视频社交,但是那些颜值较好、胆子大、时间多、脸皮厚、会打破尴尬的人,应该是最初的优质种子。

问题在于,这些种子占比多大,如何精确地找到他们?

六、可能的机会

当Houseparty在美国市场续写meerkat的成功之时,陌陌、in、Tiki们的视频社交,是否可以在中国重现2016年直播领域的辉煌?

需要注意几个改变:

1、人们的“异步社交”需求已经高度满足

从微信、微博,到陌陌、快手,“低压力、无需立即回复”的异步社交一直是主流,这几乎是今天绝大多数新创产品的标配,人们对这个模式已经司空见惯。

相对的,优秀的“同步”社交产品反而是稀缺的,鲍鱼海参吃多了,也会突然好想吃辣,长期的稀缺会不会带来新的需求势能呢?

2、人们苦于社交垃圾久矣

异步社交常常是spam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假账号、机器人、色流不一而足,因为反正对面不需要露脸发声,不需要同步沟通,图片文字太容易作假了。你聊天的妹子很可能就是抠脚大叔,或者一段代码。

即便真是妹子,你搭讪了30个只有一个回复,结果还是酒托微商,那下一次肯定就不想用了。

3、娱乐正在兴起

最近几年互联网红利主要集中在工具和平台领域,解决的是“效率提升”的问题。现在,效率已经前所未有的提升,甚至某些领域有些效率过剩了,这使今天的城市人越来越不需要熟人关系的协作,孤独感全面抬升。

在这一背景下,消解无聊、缓解焦虑、杀时间的娱乐出现了爆发的态势。

对年轻人来说,看一个产品,往往短期内更看重好玩,而非实用。

不过如何好玩呢,娱乐的特点是潮流性、变化太快,从单机手游到陌生社交到直播,今年的重点是“游戏+社交”,代表有王者荣耀狼人杀、派派,其特点是广泛普适、碎片场景、快速赢利,在多人沟通中游戏对抗。

以上三点,人们对“异步”已经腻了,对“同步”的需求正在增强。直播的爆火就是一次启蒙,用户厌倦了美颜的照片和半天不回复的美女,而直播带来了和真实妹子同步互动的机会,又是一对多、大多数猥琐男躲在暗处压力很低。而王者荣耀、狼人杀的实时同步沟通体验,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陌生社交体验好坏的关键,就是看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互动反馈数量和质量。

是翻了无数牌子一个没聊到,还是至少和一个妹子真正聊满5分钟?对于时间稀缺的上班族来说,碎片化的异步社交能更好地适应。但是对时间大把的学生党来说,他们敢于尝试更有压力却也更加刺激的实时同步社交。

这么说,视频社交就是下一个直播?

七、新的生活方式是护城河

问题又来了:就算人们喜欢上了视频社交,可是会不会就像陌陌、探探一样,只是当作“发现新关系”的工具?而一旦新关系稳固深化,又会转移到qq、微信上。

这似乎是所有陌生社交的疑难,其结果很可能是一阵风、没有粘性和留存

思考这个问题,主要看两点:

1、用视频沟通,可不可以成为熟人的日常沟通方式呢?如果可以,就算加了微信、qq号也没事,因为后两者的视频聊天体验太差,想要视频了还是会回来。

2、通过视频社交获得的关系,可以不转到熟人平台呢?比如陌陌上产生的一些“不可描述”的关系,就不方便转移。

一般的陌生社交产品之所以会关系转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常用沟通方式(im、图文)和微信一模一样,从方便的角度说,当然集中会更好。

但是视频聊天是完全不同的沟通方式,以Tiki为例,笔者发现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低年龄、女性用户很多;二是用Tiki建立了朋友关系后,虽然会有文字聊天功能,但是视频聊天的比重更高。

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看法是:

1、女性用户更享受“美颜版”的视频聊天工具,这是微信百分百真实的视频聊天赶不上的。

2、视频聊天平台上,女性用户优势更大。无论匹配到什么类型的女性用户,男性用户一般会主动搭讪,而女性则可以选择聊或者划掉,这就和探探中的局面很像,女性更有优势、更主动。

3、一旦双方一上来已经使用了“最亲近、最刺激”的沟通方式,再使用文字图片这样轻压力的聊天,其实已经意义不大。要知道,文字语音更多是在双方不能面对面的早期,作为一个消除尴尬、试探性的缓冲。

那么,如果视频聊天成为图文语音聊天之后、一种主流的日常沟通方式呢?

照相时代是谁美图好谁得天下,视频时代是不是谁更美颜谁得天下呢?

当然,视频聊天成为主流,在我们繁忙的80后心中几乎不可想象,但是对于“互联网原住民”的95、00后呢?从Tiki上也可以看出,使用者基本是这个人群。

对于80后来说,使用免费、盗版几乎是我们青春期最正常的体验,所以今天很多内容要付费,真是有一点违和感。但是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版权意识、付费习惯就明显要好很多。

那么,他们是否也更容易接受视频聊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呢?

只有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才是最好的护城河。

八、亲手测试的启示

视频社交究竟该怎么玩出花呢?

恰巧,我带的是全国大(中)学生辩论组织,于是便灵机一动,选了一个视频社交产品,组织了一场百人报名(考试周)的视频辩论联赛,于是出现了以下画面:

接着报名群里的画风变成了这样。

这次测试一些地方超出了预期,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带来的启示是明显的:

1、不是所有的年轻人一上来都可以接受视频社交

就如上面所说的:颜值较好、胆子大、时间多、脸皮厚、会打破尴尬的人,应该是最初的优质种子。

所以最重要的是,把他们筛选出来,而不是一股脑儿所有人一起推,一来效果不明显,二来不适合的人一定带来很多恶评,三来很容易互相骚扰、比如萌妹子和抠脚大叔。这就好像映客一开始比17成功,就是因为刚上来并不是推全民直播,而是清一色的网红脸,东北姑娘居多、颜值高且能侃放得开。

2、必须要有个清晰的场景,否则一定尬聊

要么,超熟人之间美颜版的facetime。要么,半数人之间的话题破冰、主题活动。通过明确的场景先完成“最初的教育”,让用户习惯了视频,再逐步向其他场景扩张。

3、今天高校的wifi建设,还没我们想的那么好

基于此我认为,视频社交产品只要不是做纯熟人沟通工具,那么一上来就千万不要全面铺开、做全民社交,而应该聚焦在最容易work的区块,先把逻辑跑通,完成市场的“初体验”。

九、战略和战术

有段时间里,斗鱼上有很多主播喜欢直播用Tiki撩妹,美其名曰“测试魅力和沟通能力”。

谁知,即便一些帅气的男主播,也免不了当着大家面被“秒划”、“丑拒”。但是他们依然坚持撩下去。这就给用户一个非常好的最初教育,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Tiki悄悄完成了冷启动。从斗鱼直播可以看出,匹配2小时上百异性没有重复,应该是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用户量。

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第一个桥头堡怎么取得,这里不成熟地支几招:

1、对随机匹配派来说,要有第三方攻略的传播

陌陌最早的流行,得益于迈克隋的“记住,陌陌是个约炮神器”。微信一开始,一直是网文《互联网十大约炮神器》的头牌。而知乎火起来的过程中,一篇《我睡过的那些知乎女神》功不可没。

所以,如何在视频社交中破冰,这需要一个攻略导航,产品自己不可能做,需要第三方的病毒传播。《我如何在Tiki的一分钟里撩妹“开车”》,也许有一天这样的“启蒙”会开始传播。

2、对视频群聊来说,“多人游戏对抗秀场”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做一个视频群聊版的奇葩说、SNH48,让观众投票决定谁胜如何?这样一来多个主播的竞争碰撞、可以产生不错的内容、建立ip矩阵,二来观众投票参与、很容易产生粉丝效应和社群归属。说不定就可以先打造出几个爆款来。三来投票也可以花钱嘛。

在16年的《直播直播》一文中,笔者提出综艺节目的直播化是一个方向,很可惜一年来一直没有很好的产品出来,其实我说的就是多人对抗+观众投票。

3、要有一定的流量基础

为什么陌陌、快手在直播领域可以后发制人,而纯直播产品发展有限,主要还是因为前者长期积累的流量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陌陌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夜生活“人群,打到“随机视频”其实是一以贯之的,把夜店里的随机搭讪搬到了手机上,只不过从最初的体验看,要特别警惕“羊毛党”和猥琐暴露男。

同样亿级用户的In上90-95%是年轻貌美大学生及刚毕业白领,围绕美妆、摄影、二次元、手绘等沉淀了大量社区内容,做高颜值主题视频群聊会有优势,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可围观、可上麦、可语音、可视频的设计固然可以适应不同性格的用户,可以给很多人“心理过渡”,但运营引导一定要有力,否则会不会变成多数人都不愿露脸?

Tiki则通过之前的biu积累了大量低龄小朋友,特别是中学生居多,非常适合搞懂年轻人,做各种创新“实验”,包袱轻可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他们在陌生匹配领域的探索很激进,一些做法已经成了对手模仿的范式,在我看来问题可能在于如何形成持续的粘性和留存。

4、全力“去尴尬”

近期,Tiki推出了party功能,可以理解为固定主题的随机匹配,参加party还要预先答题,看来是想通过给定主题来破冰,通过用户答题来筛选匹配,谁是卧底、才艺表演、王者荣耀……给定了场景和主题,目标只有一个——去尴尬。

中国人的视频聊天必须全力以赴去尴尬。

比如,更厉害的美颜、弹幕、贴纸。

比如,不要在视频对话中对自己显示自己的头像,降低用户关注自己形象的频率。

比如,一上来可以双方都默认面具,再在聊天中通过一定的合作逐步摘除。

比如,in的主题视频群聊模式,Tiki的主题一对一配对,这些玩法都很有想象空间,应该可以进一步迭代出更有意思的东西。

十、迭代的探险

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比拼其实是持续迭代的能力。

毕竟,视频社交在中国还不成熟,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探索和试错。这就需要懂年轻人,就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发现问题,立即迭代调整。这场战争打到最后,其实比的是一个公司聚焦年轻人心理持续迭代的能力。

“新的娱乐形态,新的生活(沟通)方式”,是视频社交要去赌的赛道,看谁能赌对未来5年人们的变化。

需求已经具备,人群渐渐明晰,趋势正在到来,现在就看谁先解完这道题,给出一个最符合人们心理的范式。

可玩的招儿太多了,说到这我都跃跃欲试了。

 

本文作者@张俊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

78

]]>
//www.f-o-p.com/47151.html/feed 0
社交并未死亡,高端局才刚刚开始 //www.f-o-p.com/41191.html //www.f-o-p.com/41191.html#respond Tue, 25 Apr 2017 09:08:20 +0000 //www.f-o-p.com/?p=41191 2

有些事情,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反而意味着机会。

一、 今日头条的偷袭

有些事情,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反而意味着机会。

关于今日头条,近期有两个传闻:一是去年底,头条不动声色地完成了数额惊人的D轮融资;二是传说已久的,头条要做社交。事实上此前头条已经拥有了抖音和火山这样的准社交产品,还收购了大洋彼岸的社交新贵flipagram,但是这次她还是太低调了,不声不响地把底栏第三替换成了“微头条”。

打开一看,这是要怼微博的节奏啊!

支付宝到头条,为什么在创投圈对社交纷纷不看好的情况下,已经享受了流量红利的大小巨头们却一个个对社交念念不忘呢?

微头条初看很像微博,但是细看之下产品逻辑完全不同:

  1. 没有转发机制,无法形成链式传播反应;
  2. 关系的发现上非常“克制”,除了官方推荐的名人大号,其他人除非和你私下是好友,否则很难彼此打扰,僵尸号和水军号不大容易生存;
  3. 主体仍然是社区内容pugc,用户之间无法im私聊。
  4. 核心是人,不具备微博的“热点聚焦”功能。
  5. 阅读量和粉丝数全部公开,时刻显现自己的壕气。

简言之,微头条仍然是关注逻辑下的“弱关系轻互动”社交。这是一个比较早期的产品,但是功能会迭代,向后笔者有两个重要的设想:

  1. 头条是否可能根据在首页信息流中收集的用户兴趣数据,对用户进行基于大数据的社交动态推荐?从而形成一个社交版的今日头条,一个根据兴趣推荐的朋友圈
  2. 是否能形成独特的参与归属感和关系链?

这里的逻辑很简单,作为当下风头最劲的内容聚合平台,头条正在受到bat和一堆小巨人的“围剿”,如果仅仅只是“内容获取效率”这一条护城河明显是不够的。所有的内容生产者们都有一稿多投的坏毛病,你很难有独家内容,其他平台内容推荐的效率也是可以不断算法优化的,从长远看头条的优势未必是绝对的。

所以,用户数据的深度掌控、围绕kol的关系链以及围绕内容的社交参与,有可能打造新的壁垒。试想也许有一天,头条可以随时给你推荐你感兴趣的异性,ta发的还都是你感兴趣的话题,你还要陌陌们干什么?

16年以来,一度被看衰的内容社区和手游开始复兴,泛娱乐领域的投资在今年一季度明显上升,甚至很多人开始说,c端市场的红利正在回归。毕竟,2c的核心是产品创新,每一次跨越式的创新都可以带来一波新的人口红利。

就好像人们都已经习惯了搜索和编辑推荐的内容获取,而16年起基于大数据的feed流内容产品,带来了全新的热潮。很多时候没有人口红利不是因为时机不好,而是因为现有的产品大同小异、太没劲了。
那么社交呢?

二、社交怎么了?

15年资本寒冬以来,社交创业成为重灾区,大量的AB轮社交项目陷入增长瓶颈,活跃、留存开始衰减,而盈利遥遥无期。

“社交产品大局已定,微信qq的关系链大网效应势不可挡,app创业的时间窗口已经关闭!”各种看空声音不断传来,形势似乎一天比一天糟糕,很多人一看苗头不对立刻转投内容和直播

然而现在,snapchat上市,很多人的目光又回到了社交上。

狼人杀游戏社交,到music.ly杀回大陆,从一闪的神秘动图,到星座城的星盘匹配,从盘丝洞的情趣切入到house party群视频社交的模仿,从陌陌出兵短视频快手惊人的流水数据……一时间社交领域又仿佛蠢蠢欲动。

只不过这一次,社交很不同,创新更多,离内容更近,离钱更近。

社交并未死亡,它只是正在升级。

社交创业的easy时代已经结束,1.0正向2.0变迁,在社交的下半场中,那些缺乏聚焦用户的深度创新能力、无法透彻挖掘用户心理、只是靠“简单粗暴、模仿抄袭、整合融资、一味拼执行运营”的社交创业者正面临死局。
人们终于懂得,社交不是o2o或共享单车,动作快、融资多就可以。玩法悄悄改变,现在拼的是深度和质量,是眼光和细节,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社交更考究产品力和战略力,慢工出细活。

回顾上半场,1.0的核心逻辑是“简便”,他们更追求社交的数量,无论在陌陌的信息流上放眼望去附近都是美女,还是在探探上翻牌子、看对眼就聊,他们强调的是这样一种感觉:这里高颜值的异性很多,机会无数,想撩随时聊。
这究竟是真实的体验,还是看上去很美呢?大家心里都已经有数。

当社交创业进入2.0时代,核心诉求从“简便”转向“品质”,比起单位时间内的社交数量,新一代产品更看重社交沟通的质量。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与多少人撩,而是能否迅速找到“三观相合、兴趣对味、有感觉”的人,能否真正顺畅地“聊下去”,社交的“有效性”空前突出。

追求社交的质量和匹配的精准正成为新的风潮。“柏拉图”和“soul”试图通过爱情观的问卷来标签化和匹配,社交app“如故”是通过社会心理学的K-TES测试来精准匹配,“朋友印象”则用“标签印象”和情感问答来建立用户Profile来匹配,mylove爱情介绍所则给了想要认真谈恋爱的人170道题、你慢慢答、答得越多越精准。
社交在升级。

三、1.0的痛点

复盘1.0时代的社交创业,社交创业者先后祭出了5条路线:

(一)荷尔蒙路线——短期容易引爆,氛围很难控制

谈社交必谈约炮,“约吗”一度成为人们谈到社交产品的高频词。从陌陌、探探到美丽约、同性恋社交产品们,一层暧昧的粉红已经笼盖。事实上,异性勾搭的魔力也贯穿其他五条突围路线,甚至可以说:一切脱离男女“耍流氓”的社交,本质都是在和人性常识“耍流氓”。

需求

发现、“连接”颜值高的异性,这样的产品简单直接、“默认可约”、看脸看钱。衡量其成功与否,就看能不能约,好不好约,约的怎么样。当然,它们还带来异性勾搭中的各种心理满足,好奇、刺激和虚荣——被很多人“右滑”和搭讪,“论证自己的颜值”;一口气看到那么多高颜值异性一字排开,这眼瘾和古代逛青楼有的一拼。

痛点

  1. 荷尔蒙产品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体验崩盘”,一旦约炮神器名声打响,就迅速污名化,用户生态陷入屌丝和low女大规模入侵的崩坏,可谓成也约炮毁也约炮。
  2. 优质的女性用户永远是核心,但当产品污名化,稍微正经点的女生都会选择逃离,更何况大量张口“约么”的屌丝涌入、让她们唯恐避之而不及。
  3. 男性这边,本来是冲着“约炮神器”的美名而来,结果搭讪30次无一人回复,而即便有人回复,聊了一会也往往发现不是微商酒托,就是压根不是女人,甚至压根就不是人(机器人)。更何况,生活中他们本来就不善于在异性面前展开话题、谈笑风生,现在忽然要和异性1对1即时聊天,只能“撩无能”。

(二)兴趣社交——难做,但更持久

走肾走不好,走心呢?围绕兴趣、状态、关键词和共同点,来一场“诗和远方”的兴趣社交,仿佛更能抓住“正经老实的普通人”。目前的兴趣社交,要么是集合各类兴趣的泛兴趣平台、比如贴吧豆瓣,要么是聚焦某一兴趣的垂直产品,比如Keep这样的健身社交产品,健身爱好者们在上面课程学习、定时打卡、互相攀比。

情人节前两天, iDaily上线了自己的恋爱交友应用MyLove,“填空问答-精准匹配” 构成了玩法的大逻辑,而在今年1月,MONO 团队推出的星座城企图把“星座心理学”运用到陌生人交友领域,而去年底朋友印象则推出“兴趣问答交友”,建立每个人的高质量深度描述,并可以长期用来互相了解和深度匹配。

需求

根据你的兴趣,发现和“享用”有意思的人和内容。以兴趣为“由头”、以内容为媒介行各种男女勾搭之实,如果说荷尔蒙社交像是在夜店寻觅猎物,那么兴趣社交就像是古代的才子佳人吟诗作赋。同时,在有“共同和共鸣”的人群当中,更容易获得虚荣心、归属感、表达欲等心理满足。

痛点

  1. 慢热!兴趣类产品的爆发速度往往有限,当年的豆瓣还是今天的知乎都是需要“强运营”的慢社区,不像荷尔蒙那样一点就爆。究其原因,大体是因为阳春白雪总是少数,兴趣这玩意门槛略高而且流量分散,而男女那点事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2. 垂直产品容易被替代。那些垂直兴趣的内容阅读太容易被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们满足,而垂直兴趣的社区氛围往往通过知乎、贴吧、qq群微信群就可以轻易实现。

(三)新的媒介——工具转社交路径受阻

媒体介质的社交会周期性的出现爆款产品。从文字、图片、声音、短视频,再到最近爆火的直播,比如instagram带来了图片社交的时代, musical.ly主打“音乐社交”。在中国,快手创造了三四线城市和底层群众的短视频辉煌,而主打图文编辑工具的美篇因为符合“上一代人的审美”,获得了老一代摄影爱好者们的青睐。? ?

需求

工具为先,附带社交,用户通过它们低成本地制作出高逼格的图文声影作品,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空间和微博,享受附加在作品上的社交货币——引人瞩目、成为谈资、炫耀装逼。“装逼好用”导致大量用户的涌入,而平台的缔造者希望,涌入的大量用户们留在这里社交。他们想多了吗?

痛点

  1. 工具就是工具。instagram的辉煌一直没有被复制,创作的便利不等于社交的便利,用户从来都不会为了“创作的便利”就在这里沉淀社交关系,他们更喜欢的是:在这里创作出内容,迅速分享到自己的社交网络(微信、微博、qq空间)上。
  2. 社交不能的背后是ugc的疲软。instagram为什么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外审美氛围:大量牛逼的创作者们,普遍精美的ugc内容,相适配的用户审美,这就具备了社区根基和社交价值;即便在直播平台上,国外也多是创意和生活内容,而并非满屏网红脸。但是在中国的模仿者那里呢?清一色的自拍炫耀,普遍捉急的审美情趣,“放弃治疗”的逗逼贴纸……这样的ugc们不具备交流的价值,唯一的成功出现在快手那里,你感觉足够low但大家才玩的来。

(四)代际差别——QQ大山几近无解

Snapchat火了,在美国它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平台。而中国的微信也实在太沧桑,这一点给了社交创业者们新的希望,中国的投资人们开始热炒“90后概念”,他们声称90后才懂90后,90后必将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社交网络。比如假装情侣(隔壁同学)、最右、派派这样的年轻人平台,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风景。

需求

年轻人要有自己的社交网络,可以释放自己、彰显天性、任意妄为。

痛点

  1. 在中国为什么出不了snapchat的评论中笔者已经指出:微信太老了,年轻人要有新鲜感的社交网络,这一点绝非yy出来的“伪需求”,但是很可惜腾讯不是只有一个微信。在中国还有一个用户规模旗鼓相当的更老的QQ,依靠长期沉淀的关系链,死而不僵地霸占着大量年轻人,这座大山成为所有90后社交产品的梦魇,锁死了这摇篮里的新希望。
  2. 阅后即焚、社交压力低、可以还原真我”这些特性对中国年轻人的作用远没有想象的高,他们真的更大胆开放?

(五)匿名的B面——全都匿名如何在意

你是不是感到社交太累了,总是要戴着面具、一本正经,时刻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没关系,中国的无秘们掀起B面社交的旋风。在soul、柏拉图这样的平台上,创始人更希望用户之间发生灵魂的共鸣,柏拉图摒弃了看脸社交,用户头像一开始就打码,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沟通才能一睹真容;盘丝洞则是一个主打情趣、谈性说爱的平台,人们的聊天就像是深夜的卧谈会,各种隐私话题横飞。

需求

每个人都有不能为外人所知的b面需要释放,都希望在某个特定场合放心大胆地去聊平时根本不敢聊的话题;每个人也都喜欢肆意地吐槽八卦,以及偷窥隐私。这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力。

痛点

  1. secret和他的模仿者们非常容易变成负面情绪的垃圾场,抑或偷窥黑暗八卦破坏隐私的温床,各种不负责任的大尺度言论在这里横飞。对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也许可以b面释放一时爽,但高潮过后回归“正常”,看到这里的一切又难免头晕恶心不适。
  2. 既然是匿名平台,那么满足倾吐发泄和窥私欲就好了,用户根本不愿意沉淀身份信息和关系链,这样一来就很难形成归属,“想了就来,用完就走”难免火一把就死。

四、痛点背后的症结

不论你要异性勾搭,还是寻找商机,抑或吐槽释放,社交平台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人们要发现“感兴趣”的人,阅读感兴趣内容,进行“有效的”互动连接。

“发现和连接”是陌生社交的基本动作。所以我们看一个社交产品是否成功,首先要看他“匹配的高效”和“沟通的有效”,只有这最基础的第一步闭环了,才可以谈后面的持续使用和盈利转化。然而1.0时代的很多产品连这最基础的第一步体验都无法满足,陷入五宗罪:

(一)匹配效率太低

用户想在浩如烟海的人流中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人和内容,不论这个兴趣是阳春白雪还是胸大腿长。然而现实是,“爱么”常常撞上“约么”,想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有意思之人更是难于登天。在一对一随机视频平台上,妹子们想看到帅哥,却因为对面屌丝“掏枪太快”逃之夭夭。

匹配效率要想提高,首先用户得愿意将自己的真实资料和兴趣偏好沉淀在你的平台上,这样才有匹配的依据。然而中国人天生缺乏安全感和信任度,让他们在陌生社交平台上老老实实地沉淀真实信息难于登天。

这是1.0时代的核心问题,也是2.0的主要突围路径,今日头条们的偷袭在这里特别有价值。

(二)互动体验难

?好不容易找到了感兴趣的人和内容,接下来呢,ta会理你吗?翻了半天牌子终于配对了,那么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有多少人好不容易熬过了匹配的难关,又倒在了“没法聊起来、聊下去”的坎上,互动的质量无法保障。

中国人的沟通往往含蓄隐晦、“撩术”太差,常常是聊着聊着就不知该说什么了。所以一个社交产品不仅要把大家匹配到一起,还得提供“破冰”的场景和话题。

然而现实是,用了那么多app,依然找不到一个有聊的ta,匹配了那么多次,却聊不好一个人。我们常说“放下你的无效社交”,而这些平台成了无效社交的重灾区。

(三)缺乏持续纵深动力

有粘性的流量才有价值,社交平台无不看重用户的活跃和留存。然而恐怖的腾讯双煞(微信QQ)已经形成了“规模大网优势”,进而成为所有陌生社交产品的“黑洞”,你发现新的关系可以通过陌生社交app,但是一旦要建立“稳定的连接”,则立刻互加微信号,转投到企鹅的怀抱中。

(四)死于信息噪声

在《生于社交红利、死于信息噪声》一文中笔者已经指出,“兴起于约炮,发展于炫耀,毁于微商”几乎是每个社交平台逃不过的周期律。一个平台爆发了,最核心的KOL和优质女用户们却开始逃离,水军、段子手、微商、直男癌们的垃圾信息让他们不胜骚扰。接着KOL的粉丝们也开始逃离,这就是蒸发冷却效应。

(五)心智倦怠感已经袭来

APP太多了,大家已经懒得下了,强烈的倦怠感正在袭来。从陌陌开始,多少社交产品前赴后继,始终讲的都在一个故事:“用我吧,得性福”。结果却是一次次期望落空,用户纯真想约的心灵备受伤害,以致现在都渐渐麻木不相信了。社交产品能约炮成了皇帝新装一般的存在,过去是“狼来了”,现在是“约来了”,你再说这些已经不能撩动他们的心了:“哥不care了,能换点新花样吗?”。

五、社交升级的逻辑

社交质量+智能推荐+内容社群+成本优势+快速盈利,这是社交升级的核心逻辑。

让我们像马斯克那样用第一性原理回归原点。对于一个用户来说,他不需要了解你的模式技术和创新,他的逻辑很简单,晚上就那点时间,我用了你得到什么,投入回报比怎么样?如果撩了半天还是然并卵,那我不如去直播、阅读或者玩王者荣耀

当然,对新中产人群来说“食色性也”依然是最强的社交动机,只是现在他们需要更有品质的方式去满足。简单单薄的匹配已经不能适应多数中国人的“勾搭”需求,上亿内心寂寞的都市白领人群依然无法获得异性社交的有效满足,他们渴望有品质的社交。这是一个被忽视的大金矿。
下面罗列下半场的战略制高点:

(一)打造中国人社交的支付宝

在中国的陌生人社交市场里,缺乏一个可以把握中国用户(尤其女用户)心理的产品,大家只是对美国模式的简单模仿。如果说,“支付宝”解决了电子商务缺乏信任的问题、引发了电商的爆发,那么中国的陌生社交机会还很大,就缺一个“支付宝”,解决信任和尴尬。

(二)差异化创新

要想与微信竞争,关键不是做的比微信好,而是与微信多么“不同”,差异化上最好的竞争力:

  1. 差异化的功能:比如盘丝洞整合产业链,打造情趣智能硬件,让异地恋者在虚拟场景下实现“灵与肉”的结合。朋友印象的爆款解决了微信没有解决的熟人评价问题。美篇上简单的图文模版组合,就可以做出类似微信公众号的页面。
  2. 差异化的场景:了解热点和名人动态时,你一定第一时间上微博。想知道对这一问题的深度分析时,你一定上知乎。想知道书或电影怎么样,一定上豆瓣。
  3. 差异化的关系链:比如知乎基于兴趣和大v的社群关系链,脉脉上基于职场身份的关系链,yy上游戏工会的关系链。
  4. 差异化的内容调性和社区氛围:她社区则主打女性闺蜜社交的氛围,,朋友印象主打性格、心理和三观话题,快手则是在真实而逗逼的氛围中上热门、当网红、做生意、赢取主播资格,小红书吸引了大量对海淘购物攻略感兴趣的读者和写手形成了社区。盘丝洞通过直播娱乐元素,使情趣变得更加阳光、健康和有趣。

(三)快速盈利

正如笔者在《逼格经济时代,如何抓住消费升级大趋势?》一文中指出的,消费升级、社交与内容的历史性联姻cosoco大势已成。在这一背景下,社交渠道理应成为消费内容的流通管道、消费用户的触达渠道,只有这样才具有最大的商业价值。

消费升级催生了小红书、yhouse这样的平台,文化娱乐大发展和主流消费人群的年轻化带来了二次元和网红平台的爆发,直播的风靡为很多社交平台带来了“现金流”,从分答到知乎live,知识交易成为新的赢利点,接下来是狼人杀这样快速盈利的社交游戏。

社交平台不耻于谈钱、巧妙赚钱,从一开始就有稳定的现金,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四)关键是成本效率

说一千道一万,检验新的模式的核心标准,不是故事多新奇、逻辑多严密、设计多漂亮,而是你能够低成本地获取和维持流量,简言之就是单个用户获取成本、留存和活跃,如果取得漂亮的数据需要的成本太高,获得1000万用户要5个亿,这个故事依然玩不转。

而流量成本背后的核心,是内容和关系获取的效率,是用户用你的平台5分钟,能得到什么。如果效率没有了不起的提升,用户凭什么用?所以取得成本优势和流量红利的核心,不是抄袭模仿或者故做噱头,而是洞悉人性的产品创新。

六、对标可能错了

现在通用的说法是,微信是中国的facebook,而qq是中国的snapchat,其他的社交几乎没机会了。长期以来这种说法几乎是常识一般的存在,但是仔细想想又不对了,facebook和微信虽然都是人联网,但性质却完全不同。

facebook是一个开放网络,更强调的是丰富的个人信息建设和广泛的社交可能,你在上面完全可以搜到隔壁班的妹子,或者哪里的谁谁,看到ta的各种信息,并且留言。

但是微信其实是一个更加封闭、更加强调沟通的熟人网络,如果你没有某人的微信号和qq号,你几乎不可能找到ta。而微信也根本没有facebook那样丰富的个人主页,朋友圈一片凌乱。

有没有发现,其实微信更像的才是snapchat,它和qq本质相同。而中国版的facebook呢,好像还有机会——更开放的公共社交平台,更丰富的个人信息建设,更智能化的信息推荐,需求多大另说。

诚如自媒体“道明寺”指出的那样,大公司起步常常在低潮期而非红利期,因为会更关注产品价值和商业模式。对于社交来说,我们确实在这样一个低潮期。

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所幸难不等于不能,高端局才刚刚开始,让我们寄予厚望。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张俊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41191.html/feed 0
今日头条偷袭社交,看衰社交创业的人要被打脸了? //www.f-o-p.com/40903.html //www.f-o-p.com/40903.html#respond Sun, 23 Apr 2017 14:47:11 +0000 //www.f-o-p.com/?p=40903 jinritoutiao

一、 今日头条的偷袭

有些事情,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反而意味着机会。

关于今日头条,近期有两个传闻:一是去年底,头条不动声色地完成了数额惊人的D轮融资;二是传说已久的,头条要做社交

事实上此前头条已经拥有了抖音和火山这样的准社交产品,还收购了大洋彼岸的社交新贵flipagram,但是这次它还是太低调了,不声不响地把底栏第三替换成了“微头条”。

打开一看,这是要怼微博的节奏啊!

支付宝到头条,为什么在创投圈对社交纷纷不看好的情况下,已经享受了流量红利的大小巨头们却一个个对社交念念不忘呢?

微头条初看很像微博,但是细看之下产品逻辑完全不同:

1、没有转发机制,无法形成链式传播反应;

2、关系的发现上非常“克制”,除了官方推荐的名人大号,其他人除非和你私下是好友,否则很难彼此打扰,僵尸号和水军号不大容易生存;

3、主体仍然是社区内容PUGC,用户之间无法IM私聊;

4、核心是人,不具备微博的“热点聚焦”功能;

5、阅读量和粉丝数全部公开,时刻显现自己的壕气。

简言之,微头条仍然是关注逻辑下的“弱关系轻互动”社交。这是一个比较早期的产品,但是功能会迭代,笔者对它的未来有两个重要的设想:

1、头条是否可能根据在首页信息流中收集的用户兴趣数据,对用户进行基于大数据的社交动态推荐?从而形成一个社交版的今日头条,一个根据兴趣推荐的朋友圈

2、是否能形成独特的参与归属感和关系链?

这里的逻辑很简单,作为当下风头最劲的内容聚合平台,头条正在受到BAT和一堆小巨人的“围剿”,如果仅仅只是“内容获取效率”这一条护城河明显是不够的。所有的内容生产者们都有一稿多投的坏毛病,你很难有独家内容,其他平台内容推荐的效率也是可以不断算法优化的,从长远看头条的优势未必是绝对的。

所以,用户数据的深度掌控、围绕KOL的关系链以及围绕内容的社交参与,有可能打造新的壁垒。

试想,也许有一天,头条可以随时给你推荐你感兴趣的异性,TA发的还都是你感兴趣的话题,你还要陌陌们干什么?

2016年以来,一度被看衰的内容社区和手游开始复兴,泛娱乐领域的投资在今年一季度明显上升,甚至很多人开始说,C端市场的红利正在回归。毕竟,2C的核心是产品创新,每一次跨越式的创新都可以带来一波新的人口红利。

就好像人们都已经习惯了搜索和编辑推荐的内容获取,而16年起基于大数据的Feed流内容产品,出现了全新的热潮。很多时候没有人口红利不是因为时机不好,而是因为现有的产品大同小异、太没劲了。

那么社交呢?

二、社交怎么了?

2015年资本寒冬以来,社交创业成为重灾区,大量的AB轮社交项目陷入增长瓶颈,活跃、留存开始衰减,而盈利遥遥无期。

“社交产品大局已定,微信、QQ的关系链大网效应势不可挡,app创业的时间窗口已经关闭!”各种看空声音不断传来,形势似乎一天比一天糟糕,很多人一看苗头不对立刻转投内容和直播

然而现在,Snapchat上市,很多人的目光又回到了社交上。

狼人杀游戏社交,到Music.ly杀回大陆,从一闪的神秘动图,到星座城的星盘匹配,从盘丝洞的情趣切入到House party群视频社交的模仿,从陌陌出兵短视频快手惊人的流水数据……一时间社交领域又仿佛蠢蠢欲动。

只不过这一次,社交很不同,创新更多,离内容更近,离钱更近。

社交创业并未死亡,它只是正在升级。

社交创业的easy时代已经结束,1.0正向2.0变迁,在社交的下半场中,那些缺乏聚焦用户的深度创新能力、无法透彻挖掘用户心理、只是靠“简单粗暴、模仿抄袭、整合融资、一味拼执行运营”的社交创业者正面临死局。

人们终于懂得,社交不是O2O共享单车动作快、融资多就可以。玩法悄悄改变,现在拼的是深度和质量,是眼光和细节,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社交更考究产品力和战略力,慢工出细活。

回顾上半场,1.0的核心逻辑是“简便”,他们更追求社交的数量。无论在陌陌的信息流上放眼望去附近都是美女,还是在探探上翻牌子、看对眼就聊,他们强调的是这样一种感觉:这里高颜值的异性很多,机会无数,想撩随时聊。

这究竟是真实的体验,还是看上去很美呢?大家心里都已经有数。

当社交创业进入2.0时代,核心诉求从“简便”转向“品质”,比起单位时间内的社交数量,新一代产品更看重社交沟通的质量。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与多少人撩,而是能否迅速找到“三观相合、兴趣对味、有感觉”的人,能否真正顺畅地“聊下去”,社交的“有效性”空前突出。

追求社交的质量和匹配的精准正成为新的风潮。“柏拉图”和“soul”试图通过爱情观的问卷来标签化和匹配,社交app“如故”是通过社会心理学的K-TES测试来精准匹配,“朋友印象”则用“标签印象”和情感问答来建立用户Profile来匹配,MyLove爱情介绍所则给了想要认真谈恋爱的人170道题、你慢慢答、答得越多越精准。

社交在升级。

三、1.0的痛点

复盘1.0时代的社交创业,社交创业者先后祭出了5条路线:

(一)荷尔蒙路线——短期容易引爆,氛围很难控制

谈社交必谈约炮,“约吗”一度成为人们谈到社交产品的高频词。从陌陌、探探到美丽约、同性恋社交产品们,一层暧昧的粉红已经笼盖。事实上,异性勾搭的魔力也贯穿其他五条突围路线,甚至可以说:一切脱离男女“耍流氓”的社交,本质都是在和人性常识“耍流氓”。

【需求】

发现、“连接”颜值高的异性,这样的产品简单直接、“默认可约”、看脸看钱。衡量其成功与否,就看能不能约,好不好约,约得怎么样。当然,它们还带来异性勾搭中的各种心理满足,好奇、刺激和虚荣——被很多人“右滑”和搭讪,“论证自己的颜值”;一口气看到那么多高颜值异性一字排开,这眼瘾和古代逛青楼有得一拼。

【痛点】

1、荷尔蒙产品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体验崩盘”,一旦约炮神器名声打响,就迅速污名化,用户生态陷入屌丝和Low女大规模入侵的崩坏,可谓“成也约炮毁也约炮”。

2、优质的女性用户永远是核心,但当产品污名化,稍微正经点的女生都会选择逃离,更何况大量张口“约么”的屌丝涌入、让她们唯恐避之而不及。

3、男性这边,本来是冲着“约炮神器”的美名而来,结果搭讪30次无一人回复,而即便有人回复,聊了一会也往往发现,不是微商酒托,就是压根不是女人,甚至压根就不是人(机器人)。更何况,生活中他们本来就不善于在异性面前展开话题、谈笑风生,现在忽然要和异性1对1即时聊天,只能“撩无能”。

(二)兴趣社交——难做,但更持久

走肾走不好,走心呢?

围绕兴趣、状态、关键词和共同点,来一场“诗和远方”的兴趣社交,仿佛更能抓住“正经老实的普通人”。目前的兴趣社交,要么是集合各类兴趣的泛兴趣平台、比如贴吧豆瓣,要么是聚焦某一兴趣的垂直产品,比如Keep这样的健身社交产品,健身爱好者们在上面课程学习、定时打卡、互相攀比。

情人节前两天, iDaily上线了自己的恋爱交友应用MyLove,“填空问答-精准匹配” 构成了玩法的大逻辑。而在今年1月,MONO 团队推出的星座城企图把“星座心理学”运用到陌生人交友领域。而去年底朋友印象则推出“兴趣问答交友”,建立每个人的高质量深度描述,并可以长期用来互相了解和深度匹配。

【需求】

根据你的兴趣,发现和“享用”有意思的人和内容。以兴趣为“由头”、以内容为媒介行各种男女勾搭之实,如果说荷尔蒙社交像是在夜店寻觅猎物,那么兴趣社交就像是古代的才子佳人吟诗作赋。同时,在有“共同和共鸣”的人群当中,更容易获得虚荣心、归属感、表达欲等心理满足。

【痛点】

1、慢热!兴趣类产品的爆发速度往往有限,当年的豆瓣还是今天的知乎都是需要“强运营”的慢社区,不像荷尔蒙那样一点就爆。究其原因,大体是因为阳春白雪总是少数,兴趣这玩意门槛略高而且流量分散,而男女那点事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2、垂直产品容易被替代。那些垂直兴趣的内容阅读太容易被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们满足,而垂直兴趣的社区氛围往往通过知乎、贴吧、QQ群、微信群就可以轻易实现。

(三)新的媒介——工具转社交路径受阻

媒体介质的社交会周期性地出现爆款产品。从文字、图片、声音、短视频,再到最近爆火的直播,比如instagram带来了图片社交的时代, Musical.ly主打“音乐社交”。在中国,快手创造了三四线城市和底层群众的短视频辉煌,而主打图文编辑工具的美篇因为符合“上一代人的审美”,获得了老一代摄影爱好者们的青睐。

【需求】

工具为先,附带社交,用户通过它们低成本地制作出高逼格的图文声影作品,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空间和微博,享受附加在作品上的社交货币——引人瞩目、成为谈资、炫耀装逼。“装逼好用”导致大量用户的涌入,而平台的缔造者希望,涌入的大量用户们留在这里社交。他们想多了吗?

【痛点】

1、工具就是工具。instagram的辉煌一直没有被复制,创作的便利不等于社交的便利,用户从来都不会为了“创作的便利”就在这里沉淀社交关系,他们更喜欢的是:在这里创作出内容,迅速分享到自己的社交网络(微信、微博、QQ空间)上。

2、社交不能的背后是UGC的疲软。instagram为什么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外审美氛围:大量牛逼的创作者们,普遍精美的UGC内容,相适配的用户审美,这就具备了社区根基和社交价值。即便在直播平台上,国外也多是创意和生活内容,而并非满屏网红脸。

但是在中国的模仿者那里呢?清一色的自拍炫耀,普遍捉急的审美情趣,“放弃治疗”的逗逼贴纸……这样的UGC们不具备交流的价值,唯一的成功出现在快手那里,你感觉足够low但大家才玩得来。

(四)代际差别——QQ大山几近无解

Snapchat火了,在美国它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平台。而中国的微信也实在太沧桑,这一点给了社交创业者们新的希望,中国的投资人们开始热炒“90后概念”,他们声称90后才懂90后,90后必将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社交网络。比如假装情侣(隔壁同学)、最右、派派这样的年轻人平台,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风景。

【需求】

年轻人要有自己的社交网络,可以释放自己、彰显天性、任意妄为。

【痛点】

1、在《关系链战争格局已定,“中国版Snapchat”QQ或成前尘忆梦》的文章中笔者已经指出:微信太老了,年轻人要有新鲜感的社交网络,这一点绝非YY出来的“伪需求”,但是很可惜腾讯不是只有一个微信。在中国还有一个用户规模旗鼓相当的、更老的QQ,依靠长期沉淀的关系链,死而不僵地霸占着大量年轻人,这座大山成为所有90后社交产品的梦魇,锁死了这摇篮里的新希望。

2、“阅后即焚、社交压力低、可以还原真我”这些特性对中国年轻人的作用远没有想象的高,他们真的更大胆开放?

(五)匿名的B面——全都匿名如何在意

你是不是感到社交太累了,总是要戴着面具、一本正经,时刻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没关系,中国的无秘们掀起B面社交的旋风。

在soul、柏拉图这样的平台上,创始人更希望用户之间发生灵魂的共鸣,柏拉图摒弃了看脸社交,用户头像一开始就打码,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沟通才能一睹真容;盘丝洞则是一个主打情趣、谈性说爱的平台,人们的聊天就像是深夜的卧谈会,各种隐私话题横飞。

【需求】

每个人都有不能为外人所知的B面需要释放,都希望在某个特定场合放心大胆地去聊平时根本不敢聊的话题;每个人也都喜欢肆意地吐槽八卦,以及偷窥隐私。这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力。

【痛点】

1、Secret和他的模仿者们非常容易变成负面情绪的垃圾场,抑或偷窥黑暗八卦破坏隐私的温床,各种不负责任的大尺度言论在这里横飞。对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也许可以B面释放一时爽,但高潮过后回归“正常”,看到这里的一切又难免头晕恶心不适。

2、既然是匿名平台,那么满足倾吐发泄和窥私欲就好了,用户根本不愿意沉淀身份信息和关系链,这样一来就很难形成归属。“想了就来,用完就走”,难免火一把就死。

四、痛点背后的症结

不论你要异性勾搭,还是寻找商机,抑或吐槽释放,社交平台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人们要发现“感兴趣”的人,阅读感兴趣内容,进行“有效的”互动连接。

“发现和连接”是陌生社交的基本动作。所以我们看一个社交产品是否成功,首先要看他“匹配的高效”和“沟通的有效”,只有这最基础的第一步闭环了,才可以谈后面的持续使用和盈利转化

然而1.0时代的很多产品连这最基础的第一步体验都无法满足,陷入五宗罪:

(一)匹配效率太低

用户想在浩如烟海的人流中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人和内容,不论这个兴趣是阳春白雪还是胸大腿长。然而现实是,“爱么”常常撞上“约么”,想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有意思之人更是难于登天。在一对一随机视频平台上,妹子们想看到帅哥,却因为对面屌丝“掏枪太快”逃之夭夭。

匹配效率要想提高,首先用户得愿意将自己的真实资料和兴趣偏好沉淀在你的平台上,这样才有匹配的依据。然而中国人天生缺乏安全感和信任度,让他们在陌生社交平台上老老实实地沉淀真实信息难于登天。

这是1.0时代的核心问题,也是2.0的主要突围路径,今日头条们的偷袭在这里特别有价值。

(二)互动体验难

好不容易找到了感兴趣的人和内容,接下来呢,TA会理你吗?翻了半天牌子终于配对了,那么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有多少人好不容易熬过了匹配的难关,又倒在了“没法聊起来、聊下去”的坎上,互动的质量无法保障。

中国人的沟通往往含蓄隐晦、“撩术”太差,常常是聊着聊着就不知该说什么了。所以一个社交产品不仅要把大家匹配到一起,还得提供“破冰”的场景和话题。

然而现实是,用了那么多app,依然找不到一个有聊的TA,匹配了那么多次,却聊不好一个人。我们常说“放下你的无效社交”,而这些平台成了无效社交的重灾区。

(三)缺乏持续纵深动力

有粘性的流量才有价值,社交平台无不看重用户的活跃和留存。然而恐怖的腾讯双煞(微信、QQ)已经形成了“规模大网优势”,进而成为所有陌生社交产品的“黑洞”,你发现新的关系可以通过陌生社交app,但是一旦要建立“稳定的连接”,则立刻互加微信号,转投到企鹅的怀抱中。

(四)死于信息噪声

在《生于社交红利、死于信息噪声》一文中笔者已经指出,“兴起于约炮,发展于炫耀,毁于微商”几乎是每个社交平台逃不过的周期律。一个平台爆发了,最核心的KOL和优质女用户们却开始逃离,水军、段子手、微商、直男癌们的垃圾信息让他们不胜骚扰。接着KOL的粉丝们也开始逃离,这就是蒸发冷却效应。

(五)心智倦怠感已经袭来

app太多了,大家已经懒得下了,强烈的倦怠感正在袭来。从陌陌开始,多少社交产品前赴后继,始终讲的都在一个故事:“用我吧,得性福。”结果却是一次次期望落空,用户纯真想约的心灵备受伤害,以致现在都渐渐麻木不相信了。社交产品能约炮成了皇帝新装一般的存在。过去是“狼来了”,现在是“约来了”,你再说这些已经不能撩动他们的心了:“哥不care了,能换点新花样吗?”

五、社交升级的逻辑

社交质量+智能推荐+内容社群+成本优势+快速盈利,这是社交升级的核心逻辑。

让我们像马斯克那样用第一性原理回归原点。对于一个用户来说,他不需要了解你的模式、技术和创新,他的逻辑很简单,晚上就那点时间,我用了你得到什么,投入回报比怎么样?如果撩了半天还是然并卵,那我不如去直播、阅读或者玩王者荣耀

当然,对新中产人群来说“食色性也”依然是最强的社交动机,只是现在他们需要更有品质的方式去满足。简单单薄的匹配已经不能适应多数中国人的“勾搭”需求,上亿内心寂寞的都市白领人群依然无法获得异性社交的有效满足,他们渴望有品质的社交。这是一个被忽视的大金矿。

下面罗列下半场的战略制高点:

(一)打造中国人社交的支付宝

在中国的陌生人社交市场里,缺乏一个可以把握中国用户(尤其女用户)心理的产品,大家只是对美国模式的简单模仿。如果说,“支付宝”解决了电子商务缺乏信任的问题、引发了电商的爆发,那么中国的陌生社交机会还很大,就缺一个“支付宝”,解决信任和尴尬。

(二)差异化创新

要想与微信竞争,关键不是做的比微信好,而是与微信多么“不同”,差异化上最好的竞争力:

1、差异化的功能:比如盘丝洞整合产业链,打造情趣智能硬件,让异地恋者在虚拟场景下实现“灵与肉”的结合。朋友印象的爆款解决了微信没有解决的熟人评价问题。美篇上简单的图文模版组合,就可以做出类似微信公众号的页面。

2、差异化的场景:了解热点和名人动态时,你一定第一时间上微博。想知道对这一问题的深度分析时,你一定上知乎。想知道书或电影怎么样,一定上豆瓣。

3、差异化的关系链:比如知乎基于兴趣和大V的社群关系链,脉脉上基于职场身份的关系链,YY上游戏工会的关系链。

4、差异化的内容调性和社区氛围她社区则主打女性闺蜜社交的氛围,朋友印象主打性格、心理和三观内容,快手则是在真实而逗逼的氛围中上热门、当网红、做生意、赢取主播资格。小红书吸引了大量对海淘购物攻略感兴趣的读者和写手形成了社区。

(三)快速盈利

正如笔者在《如何打造装逼生产力》一文中指出的,消费升级、社交与内容的历史性联姻Cosco大势已成。在这一背景下,社交渠道理应成为消费内容的流通管道、消费用户的触达渠道,只有这样才具有最大的商业价值。

消费升级催生了小红书、Yhouse这样的平台,文化娱乐大发展和主流消费人群的年轻化带来了二次元和网红平台的爆发,直播的风靡为很多社交平台带来了“现金流”,从分答到知乎live,知识交易成为新的赢利点,接下来是狼人杀这样快速盈利的社交游戏。

社交平台不耻于谈钱、巧妙赚钱,从一开始就有稳定的现金,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四)关键是成本效率

说一千道一万,检验新的模式的核心标准,不是故事多新奇、逻辑多严密、设计多漂亮,而是你能够低成本地获取和维持流量,简言之就是单个用户获取成本、留存和活跃,如果取得漂亮的数据需要的成本太高,获得1000万用户要5个亿,这个故事依然玩不转。

而流量成本背后的核心,是内容和关系获取的效率,是用户用你的平台5分钟,能得到什么。如果效率没有了不起的提升,用户凭什么用?所以取得成本优势和流量红利的核心,不是抄袭模仿或者故做噱头,而是洞悉人性的产品创新。

六、可能对标错了

现在通用的说法是,微信是中国Facebook,而QQ是中国的Snapchat,其它的社交几乎没机会了。长期以来这种说法几乎是常识一般的存在,但是仔细想想又不对了,Facebook和微信虽然都是人联网,但性质却完全不同。

Facebook是一个开放网络,更强调的是丰富的个人信息建设和广泛的社交可能,你在上面完全可以搜到隔壁班的妹子,或者哪里的谁谁,看到ta的各种信息,并且留言。

但是微信其实是一个更加封闭、更加强调沟通的熟人网络,如果你没有某人的微信号和QQ号,你几乎不可能找到TA。而微信也根本没有Facebook那样丰富的个人主页,朋友圈一片凌乱。

有没有发现,其实微信更像的才是Snapchat,它和QQ本质相同。而中国版的Facebook呢,好像还有机会——更开放的公共社交平台,更丰富的个人信息建设,更智能化的信息推荐,需求多大另说。

诚如自媒体“道明寺”指出的那样,大公司起步常常在低潮期而非红利期,因为会更关注产品价值和商业模式。对于社交来说,我们确实在这样一个低潮期。

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所幸,难不等于不能,高端局才刚刚开始,让我们寄予厚望。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上海帅醒创始人 张俊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40903.html/feed 0
如研究了陌陌、探探和假装情侣 我终于搞清楚了年轻人怎么玩社交 //www.f-o-p.com/38457.html //www.f-o-p.com/38457.html#respond Thu, 23 Mar 2017 03:47:44 +0000 //www.f-o-p.com/?p=38457 2

腾讯创业选取了三个从2016到2017之间发展情况较好的陌生人社交软件,从以下几个纬度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探寻陌生人社交的秘密:不管是陌陌,探探或者假装情侣,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依然被许多人贴上了色情的标签。

中国互联网社交行业,多年来一直被QQ,微信,微博牢牢占据着霸主地位。如何颠覆中国互联网社交行业巨头林立的现状,成了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诞生了一个看似可行的方法论:“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社交方式,要想在巨头夹缝中走出一条新路,必须摒弃传统社交,找到年轻人的社交逻辑,并且在巨头之前用更神奇的方法抓住年轻人。”

陌生人社交开始逐渐衰落,情色问题让此领域的各家公司头痛不已。

在被称为资本寒冬的2016年,这个行业却悄悄发生了新的变化:“陌陌”公布巨幅盈利消息,“探探”获得3200万美金融资,这个行业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经腾讯创业(微信公众号:qqchuangye)调查发现,陌生人社交的用户量一直在稳步提升,在2016年已经达到了4.9亿,而根据企鹅智酷的数据显示,继QQ空间被95少年占领后,QQ中的社群用户也以95后为主,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未来的陌生人社交行业,95后用户将成为其中的主力在2016年上半年达到了4.5亿,其中95后用户成为了陌生人社交中的主力军。

如今,95后已成为行业主力军时,相比于之前的荷尔蒙驱动社交,这个行业的逻辑依然还是这样吗?

腾讯创业选取了三个从2016到2017之间发展情况较好的陌生人社交软件,从以下几个纬度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探寻陌生人社交的秘密:

1、社交圈的定位

2、添加好友的机制

3、不同的社交玩法

4、他们的共同之处

5、行业反思与未来展望

首先,对本次文章中将会提到的社交软件进行简单的介绍:

 

 

  陌陌:月活跃用户已超5234万

  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2011年成立,总注册用户突破1.48亿,现已上市,转型直播社交后,目前市值59亿美元。

  探探:90后最大社交平台

已累计融资5000万美元,日活跃用户超过250万。总共完成了近5亿次配对。成为中国继微信、QQ、微博之后的,90后最大社交平台。

  假装情侣:APP总用户超过700万,前段时间爆火

产品2016年初上线,三轮获得4300万元人民币融资,主打聊天、社区、多人游戏,已获得清晗基金投资

  01

  社交圈建立之前:是否屏蔽你曾经的好友

 

 

  陌陌的邀请机制,和探探的屏蔽机制

  相比于QQ,微信,微博,的传统社交,陌生人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社交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让现实中的朋友参与到全新的社交环境当中,陌生人社交圈的建立主要分为两种:

  1、LBS社交

基于地理位置定位的LBS社交产品,以微信附近的人,和陌陌作为代表,他们都是通过精确到米的定位,拉近陌生用户之间的距离感,让用户主动的发生社交行为。

  2、随缘式社交

通过系统的匹配完成社交圈的建立,以摇一摇和随机匹配为主。

以上是目前最主流的两种建立社交圈的方法,但是在建立社交圈之前,不同的产品对于建立全新社交圈的定位完全不同。

在完全基于LBS的产品中,陌陌更多的是引导用户添加通讯录好友,形成一个已知朋友+陌生人的社交圈,而探探则希望通过读取通讯录,默认让用户屏蔽通讯录好友,他更希望为用户搭建一个真正的陌生人交友平台,同时希望用户可以在这里建立一个全新社交圈。

在这个全新社交圈里,让更多的人可以摘下生活的伪装,释放自己的本性,和全新的好友进行深度的交流互动,更加放松的同时,不必担心自己的言论会对生活照成怎样的影响,每个人都在能这里做最真实的自己。

 02

  添加好友:主动不是撩人的关键,看脸,比手速同样重要

不同于微博的兴趣关注,微信,QQ等添加好友的方式,三个不同的软件都使用了不同的认识陌生人的方式。陌陌的方式相对简单和传统,直接添加附近用户并发起聊天,而假装情侣,与探探添加好友的方式则相对新颖与有趣。

探探模仿了国外同类产品Tinder,采取了“滑动”来筛选聊天对象。用户进入探探后,首先面对若干用户的照片,向左滑动表示不喜欢,向右滑动表示喜欢。这一步骤是“配对”,必须双方喜欢,才能配对成功、进入下一阶段:聊天。

 

 

  探探中的匹配系统

  假装情侣则是可以通过了两种方式,进行好友匹配,一种是附近的人直接拉取匹配,一种是通过系统随机的匹配。在假装情侣的在线匹配中,用户必须要通过“抢”的方式,更快的和自己心仪的好友达成匹配,达成匹配后便可以进行聊天交友,如果速度过慢,就会发生心仪好友被抢走的情况,从而失去与心仪好友聊天的机会。

而随机匹配则相对简单,通过系统的随机分发形成匹配,形成匹配后便可进行第一步交流。

相对于陌陌,与假装情侣,探探有一个看脸的初筛机制,经过初筛后,因为外貌的认同,好友相互之间会更容易发生交流互动,而假装情侣与陌陌则降低了聊天之间的门槛,更主动的用户便会得到更多的聊天机会。

  03

  不同的社交玩法:陌生人社交并不是只有聊天

在陌生人社交中,用户之间一直存在“4句”把天聊死和“不聊天”的尴尬,为了解决这一尴尬问题,各大平台选择的方法都是添加更多的社交玩法,让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发生进一步的社交行为。

陌陌在早期通过设置聊天室,留言版等一系列方法试图让用户在其平台上发生持续的交流与沟通,如今则转型直播,和短视频让用户产生实时的互动。

探探首先加强了配对之前的系统筛选,在其筛选算法中,会根据用户之间曾经共同经过的地点、兴趣爱好、共同看过的电影,等十几项信息标签,计算并推送与用户匹配的人,在形成配对后,提示用户可以从这几点展开话题。

而主打社群交流的假装情侣则是通过划定不同的兴趣圈子,通过为用户制造话题,同时设置集体小游戏等方法,让用户能在上面更多的互动而不是单纯的聊天。

 

 

  假装情侣中部分游戏截图

  04

  他们的共同点:女性用户影响用户留存

作为新生代的探探和假装情侣,他们相比于一般的陌生人社交软件,整体的设计与运营都更偏向与女性用户,都特别注重女性用户的体验,在其采访报道中,探探CEO王宇提到:探探现在看来更像是一款为女性打造的社交产品,因为其实男性用户基本不用去服务,只要这里女生多,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服务了”,而作为老大哥的代表陌陌的CEO唐岩也曾表示:陌陌在开始之初,“约炮“的诱惑为他们带来许多流量。变相承认了男性用户希望在陌陌上认识更多的女性,而女性用户的多少决定了产品的用户留存率

  05

  不可避免的情色问题

  陌生人社交难道就真的只能走上约炮的终点吗?

不管是陌陌,探探或者假装情侣,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依然被许多人贴上了色情的标签。

作为陌生人社交的老前辈“陌陌“,也从未逃脱“荷尔蒙经济“的质疑,甚至太多用户都抱着不良的心态进入这个平台中,导致女性核心用户不堪骚扰,而女性用户的急剧减少,在经历了2014的高潮和2015的低谷后,转型陌生人直播,随后在2016年强势复苏,但各大专家在复盘陌陌的成功时,依然认为一些露骨的直播是他复苏的重要原因,其成功背后依旧是.”荷尔蒙“的冲动。

而作为新生代的探探,虽然使用了更好的算法推荐机制,和初阶筛选,让用户从陌生人变为初级好友的路上有了不一样的产品体验,但其依然大部分停留在引导异性发生“搭讪”行为的路上,他更像一个引导用户脱单的社交软件,其中“私密真心话”中一些擦边球的隐私话题更是在挑逗着用户的荷尔蒙。

假装情侣除了在名称设立上便带有暗示以外,更是在2017年2月被爆出话题圈子涉黄,在其社团玩法中“啪啪啪那些事”“爆照专区”,有不少用户将较为暴露的自拍照片上传到社团里,并搭配了,充满性挑逗的语言,价格,及联系方式,最后导致假装情侣只能紧急关闭社团入口进行调整处理。

 

 

  假装情侣社区截图

  而面对情色问题,三个公司都一直在积极寻找着解决的办法,例如,探探,假装情侣与陌陌都通过关键词屏蔽,大尺度照片删除等方法控制局面,而探探更是设置了一系列举报措施,和一系列的封号规则,虽然每家公司都积极努力,但是依然还是被不少人贴上了情色的标签。

看到以上的现象,不禁会引发人们的思考,难道陌生人社交的终点就只能是挑起异性的荷尔蒙冲动吗?各大平台为摆脱情色标签所做出的努力都是白费吗?

  06

  行业未来展望

  “约炮”不是社交的本质,95后依然需要一个全新的社交平台

相比于已经开始步入中年的80后,95后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更愿意去接触新鲜事物,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让他们有更多的社交需求,腾讯创业经多方面的调查与采访得到了以下几个观点:

  1、95后更容易接受陌生人社交平台

95后作为手机时代的原住民,和上一代人相比,他们通常接触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年龄段更低,手机作为他们的娱乐设施更长,他们基本上接触了手机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也体验了APP的从陌生到熟悉,而下载一个陌生人社交软件,就如同当年下载微信一样。

  2、完全陌生的社交环境更容易吸引95后用户

在《企鹅智酷对于95后新生代社交网络调查》中,我们发现,95后对社交平台的接受度高,网络社交是他们的日常必需品,但他们会有意识的将不同平台区分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95后开始逐渐面对社会的压力,陌生人社交平台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交圈,让用户可以尽情的展现自己,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

  3、追求认同感的需求并不低于“约炮”需求

95后在网上经常做的行为分别是:点赞,分享,与评论,而目前,腾讯创业在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中发现,许多用户都会在好友圈里发表类似于“心情”的状态,这说明95后更愿意被关注,而陌生人社交软件中应该为用户呈现更多表达自我的渠道,营造一种“被关注”,“被宠爱”的感觉。

  4、玩法决定了用户对你的兴趣

95后虽然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但是同样耐心也相对较低,如果没有较好的特点,或者好玩的内容,难以吸引用户留在其平台上。

 

 

  5、促使用户发生更多的社交行为,探索多样的商业模式

从目前的盈利情况来看,陌陌是唯一一个开始盈利的产品,但陌生人社交中,还可以利用年轻人大胆开放的性格,探索从线上到线下的多样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荷尔蒙会驱动社交行为的发生,但“约炮“与社交的本质其实是格格不入的,而”恋爱“也并未代表社交的全部,更多的发现精神层次上的需求,放大获得认同感的快感,同时让有共同爱好的年轻人互相了解,认识,并为此提供更多好玩有趣的活动内容,让年轻人能更方便的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这也许才是95后真正的社交需求。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38457.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