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人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Mon, 02 Nov 2020 06:41:1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0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小黄人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心理学效应:基于用户增长的游戏化策略 //www.f-o-p.com/107847.html Mon, 26 Nov 2018 09:26:20 +0000 //www.f-o-p.com/?p=107847

 

通过心理学理论探究的游戏用户增长方案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而非利用用户的心理谋取私利;游戏化的用户增长只是一种手段,帮助产品更好的与用户建立桥梁,更高效率的与用户互动,建立联系,更全面的将产品的功能展示给用户才是目的。

引言

笔者最近在负责公司游戏化用户增长策略体系的搭建,涉及多条业务线,包括前端,服务后台,内容管理平台,第三方开发开放平台以及api接口的相应规划工作。

同时,涉及的角色包括用户端、平台端、游戏开发者端、(第三方)运营端、广告主端以及公司服务组件的对接人等。

从一个对游戏完全一窍不通的人,到可以参与设计与规划游戏相关的业务平台与产品,这中间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对游戏产品的底层逻辑进行学习;调研了市场上很多的热门游戏并对不同模块进行拆解,体验了很多的案例,也看了很多相关的书籍。

其中《游戏改变世界》,这本强烈推荐。

游戏能够让人如此沉迷,一定有它自身独特的设计与魅力

游戏满足了现实世界无法满足的真实人类需求,带来了现实世界提供不了的奖励,它们以现实世界做不到的方式教育我们、鼓励我们、打动我们;以现实世界实现不了的方式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我们很“饥渴”,游戏填饱了我们,对更满意工作的饥渴,对强烈族群感的饥渴以及对更有意义的人生的饥渴。

不难看出,上述对游戏对人的价值的表述中,无一不在影响并撼动,甚至控制人的心理。

它洞察并满足了人的需求与欲望,抓住了人的痛点与弱点,激励了人的无力与挫败感。而游戏对人内心的影响与控制,真的毫无方法论吗?

除了八角行为分析法(详见我的上篇文章:http://www.woshipm.com/operate/1305575.html),还有其他的成型的方法论吗?除了应用在游戏原有体系内本身,还可以应用到游戏化用户增长相关的策略及领域上吗?

本文的写作目的正是为了解答上面的这些问题,通过列举并介绍5种大众心理学理论,以及它在用户增长策略中的具体应用,以便让大家理解市场上经常见到的游戏化增长策略,它的底层逻辑以及用户需求的判断与利用技巧。

只有明白了底层逻辑与本质,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游刃有余的应用于用户增长的相关策略中,万变不离其宗。

一、首因效应

  1. 理论定义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1. 理论解读

首因效应非常好理解。

通俗来讲:就是第一印象,先入为主。

逻辑上讲:虽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与牢固的。我们总是讲面试时要注意自己的仪态与表达,本质上就是首因效应的一种体现。“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1. 应用案例

首因效应在游戏化用户增长策略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画面吸引用户

一个H5页面或者营销活动,最先给用户第一印象冲击的就是画面。

创新的文案越来越难以打动用户,最直接的还是风格化明显的画面与交互设计。

豆瓣的“我的精神角落”为主题,通过密室寻宝的形式,来表达豆瓣引导了无数用户的阅读和观影习惯,占据了很多人的精神一角。

在豆瓣上,看过的零零碎碎、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千奇百怪,而想看的,还有更多未知和精彩,等着去探索和开启。设计上,有点蒙太奇的感觉,沃红土背景,一颗绿豆瓣张开是一个带血色的眼睛,寻找钥匙的密室,拟物化布置,错落自然。

(2)与成熟的IP合作

第一个案例的思路是在用户与产品接触的第一个环节,画面触达上做文章。

第二个案例的思路则是利用那些已经给用户带来良好第一印象的IP和产品,与现有产品做融合与联动。利用人们的兴趣迁移,“爱屋及乌”的心理,将其他产品的“首因”良好的嫁接到自己的产品品牌塑造与拉新上。

最好的案例是ofo与小黄人的品牌合作,小黄人标志性的形象与黄色为基调的ofo小黄车可谓天作之合。具体到H5页面的设计上,ofo团队也很花心思的做了一套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H5页面的游戏,用户可以亲自参与到小黄车的制作过程,可以说将精美画面+成熟IP+参与感完美结合。

二、登门槛效应

  1. 理论定义

Skips threshold effect/Foot In The Door Effect 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1. 理论解读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

通俗点讲,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样。

如果你答应了一个人的一个小要求,但之后他逐渐将要求升级,而你也逐渐的能够容忍他的过分需求。任何事情,只要开了一个口子,就有可能在以后的时间里完全破开。

  1. 应用案例

登门槛在游戏化用户增长策略中的应用在于两方面:

  1. 设立初始门槛;
  2. 设计跨门槛梯度。

(1)设立初始门槛

这里举一个淘宝双11活动,组团PK赢能量的营销活动的例子。

双11期间,这个活动非常火爆,身边很多朋友沉迷其中;但其实也有很多人没有参与,他们没有参与主要在于对活动本身的抱怨:

为什么这个活动这么复杂,感觉玩不明白啊,就不能做个简单发券领奖的活动吗?

这其实就体现了设立初始门槛的作用。

目前营销类活动,或者目标应用于用户增长的活动,都在有逐渐提升活动玩法难度,拉长活动周期,多条线活动并行的趋势。当前的用户增长思路,追求的不再是简单的参与用户的人数增长,而在于“增长质量”与“增长效率”。

用户增长的核心是,产品目标用户的增长,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

如果某些用户在设定的初始门槛都无法跨越(这里指的是学习拼团PK赢能量的玩法),那之后的战队组队,频道页签到赢能量,以及其他新增任务,他们依然无法有效参与,无法为该活动创造价值,这也是对运营资源的浪费。

另外一方面,这些能够跨过初始门槛的用户,往往是能够为平台做出更大贡献与价值的用户,因为他们对活动有认知,同时也对荣耀与奖励更看重。

(2)设计跨门槛梯度

正如刚才讲到的,登门槛效应一方面是要建立初始门槛,另外一方面是要构建平滑,自然的门槛梯度。

就像人上台阶一样,如果有其中某个台阶过高或过低,人必然会摔跟头,应用到游戏化用户增长策略里也是一样。

我们通过设立初始门槛筛选出的这些“种子用户”,应该通过多个阶梯的设置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价值。

正如下图所示:这些种子用户首先需要付出一点行动成本去参与活动,接着还需要关系成本去赢取能量,建立对能量的认知后,还要通过多种梯度逐渐上升的任务挖掘更多的用户价值。

门槛顶层的10%高度投入的种子用户,所能爆发的价值会远大于那些被初始门槛“淘汰”掉的用户的总和。

三、鸟笼效应

  1. 理论定义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又称“鸟笼逻辑”,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 ,其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

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实际上,在我们的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些什么东西。

“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鸟笼效应: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1. 理论解读

原因是这样的:即使这个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每次来访的客人都会很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情,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每次如此。

终于他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相配。“鸟笼效应”也会造成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

根据这种心理应用的案例非常多,比如《征途》游戏中,官方会在任务中给用户发放一些宝箱,宝箱本身是免费的,但是开启宝箱的钥匙需要充值购买。

再比如爱奇艺、QQ视频、微信读书中给用户免费赠送的一个月体验卡,会员体验券等等。一旦用户选择接受,使用了一段时间后选择退订往往很麻烦,还不如选择继续选择服务。

  1. 应用案例

首先我们先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

王者荣耀的铭文抽奖中,第一次抽奖是免费的,几乎所有用户都会选择这次免费抽奖。但当第一次免费抽奖之后,用户获得了奖励,虚荣心和占便宜心理的驱动下,以及“再买5次,必出精品符文”文案的诱惑下,用户往往还会再次购买五次的选项。

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单纯第一次抽奖免费的设计,而在于“再买5次,必出4-5级铭文”的文案设置。

因为用户在通过第一次免费抽奖之后,得到的结果可能有两种:用户得到了想要的奖励,或者没有得到想要的奖励。

如果用户得到了想要的奖励,看到了这句文案,因为尝到了甜头,人的贪婪的心理还会驱使用户去尝试买五次。

如果用户没有得到想要的奖励,人的虚荣心理会驱使用户去尝试买五次得到想要的奖励。游戏化增长的很多玩法,很多都是应用了闭环的思维。

腾讯大王卡的案例非常典型,是应用“鸟笼效应”最彻底的案例。

即使现在流量比较便宜,WiFi也比较普遍,但如果玩大型游戏或者通过邮件发送附件等场景,流量的壁垒依然存在。

腾讯系的产品有100款,无论你是不是腾讯产品的忠实用户,你也总会用到微信、王者荣耀等几款主流app。大王卡的意义在鸟笼效应里,就相当于这个“鸟笼”,以往你很喜欢玩王者荣耀、吃鸡,但是流量有限。

现在我给你一个可以无限玩的“鸟笼”,相当于给了你一个最优的选择去摆脱你流量不够用的借口。同样的,因为应用这个鸟笼,用户可能就不会选择其他竞品的app了。

四、紫格尼克记忆效应

  1. 理论定义

你不妨试一下:一笔画个圆圈,在交接处有意留出一小段空白。回头再瞧一下这个圆吧,此刻你脑子里必定会闪现出要填补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

因为你总有一种出于未完成感的心态,竭力寻求终结途径,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有一位叫布鲁玛·紫格尼克的心理学家,她给128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她让孩子们完成一部份作业,另一部份则令其中途停顿,一小时后测试结果。

110个孩子对中途停顿的作业记忆犹新;紫格尼克的结论是:人们对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对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这就是所谓的“紫格尼克效应”。

  1. 理论解读

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本书等,这就叫“心理张力”。研究还指出,任何人都企图满足自己的需要,完成动作;其中既有先天的需要(饥、渴等),也有半需要(迫切的趋向)。

在勒温看来:个人能动性的源泉是多元的,形形色色的。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受,当某件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完,心理总是悬着,做其他事也没精力。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产生一个张力系统,决定着个人行为的倾向、心理的基调和特点。

如果中断了满足需要的过程或解决某项任务的进程而产生了张力系统,就可以使一个人采取达到目标的行动。

勒温认为:没有完成的任务使得没有解决的张力系统永远存在,当任务完成之后,与之并存的张力系统也将随之消失。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理张力”系统,是产生“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

  1. 应用案例

无论是在游戏中,还是在微信中,类似小红点引导和提示用户重要信息的方式比比皆是,这也是紫格尼克记忆效应的最常见的应用,当你看到这些提醒信息或者小红点,就知道你遗漏了一些信息或者事情没有做,或者有新的内容还没有看。

这些小红点或者提醒信息具有醒目的提示,不但将重要信息标注了出来,让玩家有效的获得了资讯和信息,也起到了聚焦的作用,引起了人的注意力。

我们刚刚说到的都是app里的例子,那么在公众号或者其他渠道上,怎么活用这个小红点呢?

拼多多的公众号菜单栏的设计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拼多多app是游戏化增长思维应用的最广泛,也是最好的产品。这次拿一个比较难发现的细节来讲下紫格尼克记忆效应的应用,我们看一下“砍价免费拿”这个菜单栏,前面特殊加了一个红点。

这里的文字设计,就是为了迎合微信生态中用户对浅灰色按钮栏上面的红点的基础认知和行为惯性——有新内容,我要去点开看看。可以说,这个案例向我们证明有时候不需要故意去制造紫格尼克记忆效应,也可以利用人们惯常习惯的已有认知去做。

另外,我们在各种营销活动中经常看见的集卡游戏,其实也是在在设计中运用该效应,起到诱导玩家收集全部卡片,持续参与活动的目的。

这些集卡活动或者集玩偶的活动中,部分卡片或者道具只能通过转发活动、充值,或者完成某种任务获得,或者只能通过抽奖等开箱子的形式获得。

有些时候这些营销类的集卡活动,并不是完全利用诱惑力的奖品来吸引用户,而是在应用人们的“完成欲”。这种设计其实就是利用了紫格尼克效应所带来的未完成某件事的收集和完成欲望,来间接诱导玩家进行转发行为或完成某些任务的。

五、禀赋效应

  1. 理论定义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它是由Richard Thaler(1980)提出的。

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

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因为禀赋效应的关系,大多数人往往会对自己曾经拥有的东西赋予过高的价值,如果扔掉,就会觉得可惜。此外由于沉没成本的缘故,扔掉自己辛苦积累多时的资源,甚至有时候,并不是积累了很多的资源,如果丢掉,同样也会导致人患得患失。

  1. 理论解读

这个效应其实很好理解,也是很多市场营销战略对用户心理进行操纵的关键策略。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很容易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投入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从情感上还是时间上都容易产生很强的依赖感与边际成本。比如养了多年的宠物,珍藏的信件,玩了很长时间的游戏。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当这个物品将要失去,或者用户决定抛弃掉它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产生风险逃避的意识,选择继续留下或者继续使用。这样的心理被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应用在用户选择卸载或者不再使用时,制定相应的诱导用户留存的设计。

根据精心设计的挽留文案,以及直观数据的推送,利用人的禀赋效应让用户不再卸载产品,选择留存

  1. 应用案例

禀赋效应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前置禀赋效应和后置禀赋效应

前置禀赋效应指的是:当用户选择离开时,将用户在该平台所付出的所有沉没成本进行清算并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示给用户,比如在知乎投入的回答数,在keep上学习的课程,在探探上结识的妹子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让用户意识到之前自己投入的沉没成本数量,从而产生风险逃避意识进行留存。

后置禀赋效应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为用户增加新的沉没成本或具有一定隐含价值的物品,让本来选择离开的用户不仅留存下来,甚至产生转化。用户对该介质之前并无感知也没有成本投入,是平台侧之后发给用户并引导用户建立感知的。

后置禀赋效应:比如用户花99元买了一门线上课程,从购买那刻起,这99元就属于用户的沉没成本。

作为企业,如何对冲用户的沉没成本,让用户觉得物超所值,或让他觉得占了便宜,可能就可促销销量,同时也提高企业信任感。

比如,用户购买99元课程,赠送纸质讲义,且免费包邮;同时,学习过程中,辅以各种服务:课前提醒、课中交流、课后答疑、课后作业等;最后,再赠送免费的每日一练。

对企业而言,纸质讲义、学习服务、每日一练均属于对冲用户的99元沉没成本,既利于促销,又可提高用户对企业的信任感。

对用户而言,虽然花了99元购买课程,但还赠送这么多东西,肯定觉得物超所值,感觉自己是占了便宜的。

前置禀赋效应:以拼多多的一分抽好礼为例,当用户在分享位置选择离开页面时,会有二次确认弹窗以文案、颜色处理等形式鼓励用户继续停留在该页面,确认离开后返回活动页,再次离开该页面仍会有类似形式的二次弹窗出现。

这个是简单的营销活动的禀赋效应的应用,用户付出的沉没成本是参与到活动中的流程操作,当用户产生流失意识时,对流程操作的成本进行提示——“还剩最后一步”,激发用户的“损失”意识,鼓励用户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同样的沉没成本还可以有很多,上面也提到过,无非是用户投入的操作、时间、金钱、内容等等。

下面是笔者总结的根据用户沉没成本的不同分类,相对应的一些用以作为用户召回与留存提示的一些文案,方便大家做理解。

小结

做产品就是在做人心。

产品运营初期希望尽快引起用户注意,会采用一些夸张的手段或者促销区吸引用户,但是一旦用户量级上升,核心的还是在于产品是否能够为用户提供匹配的服务,是否能够稳定持续,是否能够及时满足用户的延伸出的新需求。

游戏化的用户增长只是一种手段,帮助产品更好的与用户建立桥梁,更高效率的与用户互动,建立联系,更全面的将产品的功能展示给用户才是目的。只有在短时间内快速与种子用户建立连接与情感,一款产品才能在产品运营初期站稳脚跟,在竞品中建立优势。

而这,正是游戏化用户增长要做的事情。

科技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产品本身也是如此。

如何在监管机制下保障用户的网络环境,维护用户的心理健康,是当下要做的事,在网络络环境的健康、用户心理需要的适应、产品盈利模式的合理合法之间维持平衡是互联网产品人要做的事。

通过心理学理论探究的游戏化用户增长方案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而非利用用户的心理谋取私利,这是我们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

 

作者:基诺,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chinoslab

]]>
跨界营销,到底在跨什么? //www.f-o-p.com/107390.html Wed, 21 Nov 2018 09:28:50 +0000 //www.f-o-p.com/?p=107390

 

如今,年轻人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主要人群。为了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各大品牌营销使出浑身解数,玩儿法层出不穷,甚至不惜“妖魔化”,只为“搏君一笑”。当然,除了在自身阵地做营销,很多品牌开始扩展边界,玩儿起了“跨界营销”。

“跨界“本身在品牌营销中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能发挥不同类别品牌的协同效应。但有些品牌误认为跨界联合就是造个噱头,出个联名款,圈圈消费者的注意力,并没有将合作双方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结果活生生把一个人的自嗨变成了两个的狂欢。

有人说,玩儿social不就是通过话题事件去引发些自传播吗?是,没错。但是噱头造得再足,和核心想要表达的东西无关,那只能是作秀。跨界联合也得考虑是否适配核心诉求,你难道想要我在喝鸡尾酒的同时想起昨夜那只被熏死的蚊子也喝了同样的液体?之前王兴在接受访谈时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虽然是说运营层面,但放在营销同样适用。“跨界是必须的,但太多人关注边界,而忽视了核心也同样重要”。意思是你看我做产品四处跨界,但实际上是有一个insight在里面的,能用一根绳串联起来。

对于跨界营销来说,什么是核心?

这就要回归到我们为什么要跨界的问题。

我不太喜欢现在很多文章都在提什么IP跨界、渠道跨界、产品跨界、资源跨界等概念,其实这都是手段。手段千千万,理解起来太混乱。

跨界营销的本质是在解决品牌现阶段的问题,可能是品牌年轻化的问题,可能是用户量的问题,也可能是应用场景不足的问题。当一个品牌或产品难以满足客户的闭环需求,就需要引入跨界合作伙伴提升用户体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用户。

按“跨”的动机不同,跨界营销大致可以分为这四类:跨品牌的界、跨用户的界、跨场景的界、跨产品利益点的界。

每次跨界营销,一定会有一种诉求作为主导,其他只是辅助。而检验跨界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是看是否满足跨界开始时的诉求。比如,你一开始跨界就是想拉产品销量,结果跨完了用户关注度是较高,但月销量为5,还都是差评。这就不是一次成功的跨界。

跨界营销,到底在跨什么?


1、跨品牌的界

为什么要跨品牌的界?

因为企业现阶段需要强化或优化某一个品牌形象,需要借其他品牌之力去产生形象溢价。

跨界合作后必须让原有品牌形象有所加强或改善,这是核心诉求。

比如蒙牛作为乳制品供应商,为何选择成为2018 FIFA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中国航天事业战略合作伙伴、NBA中国官方市场合作伙伴?因为这些跨界合作能让它“专注于研发生产适合国人的乳制品”、“打造国家品牌”“品质、品牌、创新、健康”等品牌发展目标更加深入人心。

2017年6月,“小黄人工厂”的H5刷爆朋友圈。这是一次ofo和小黄人IP的跨界营销。此前,ofo品牌升级从“ofo共享单车”更名为“ofo小黄车”,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便捷、更快乐、更轻松的骑行体验,打造年轻、好玩的品牌形象。

鉴于强化这一品牌形象,在《神偷奶爸 3》上映前夕,共享单车 ofo 联合环球影业推出了这款“小黄人”定制款单车“ofo 大眼车”,还请了搞怪的大张伟站台。毋庸置疑, “小黄人”调皮捣蛋的形象为ofo品牌锦上添花,拉足了年轻人的好感。

跨界营销,到底在跨什么?

近一两年,很多传统品牌开始尝试“跨品牌的界”这一玩儿法。

面对主导市场的年轻消费群体,如何年轻化,打破消费者原有的刻板认知成为众多传统品牌头疼的一件事。

而与年轻品牌做Co-branding似乎成为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也许是因为还处于初步探索期,大部分传统品牌只算得上“有点想法”。我比较钦佩的是“故宫”的各种跨界营销,简直是“博物院”这三个字盘活了,是“跨品牌的界”的典型。

你也许会想,故宫跨界各种品牌应该是想拉新用户吧?有这种想法的人大可能是没去过故宫。故宫什么时候缺过流量?故宫可是每年接待游客超千万的博物馆,不信你问问来北京的亲戚朋友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那么,是什么让“故宫突然很忙”?

事实上,故宫在很多年轻人眼里是一种严肃、古板的形象,而突破这种刻板印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和年轻人爱玩儿的品牌“在一起”。无论是与腾讯 NEXT IDEA、QQ 音乐携手打造音乐创新大赛还是与网易新闻推出“奉旨看球”的H5、还是与抖音联合推出的“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既增加了故宫自身在年轻人的影响力,又顺势推广了故宫藏品。

跨界营销,到底在跨什么?

2、跨用户的界

所谓跨用户的界,就是想通过合作方的粉丝群体、渠道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用户。

手段可以体现为跨一个比较火的KOL,比如工商银行跨界Papi酱;跨一个比较火的娱乐IP,比如丝芙兰携手漫威推出系列合作款潮流美物以及当下比较流行的各式各样的影视剧植入等;或者跨合作方的渠道,比如网易云音乐和农夫山泉推出“乐瓶”等,其实手段多种多样,但核心是——“圈粉”

“乐瓶”跨界营销为例,这是网易云音乐宣布品牌升级为“音乐的力量”后所做的首次大规模营销。面对QQ音乐背后有腾讯,虾米音乐背后有阿里的危机感下,网易云音乐此次跨界妇孺皆知的快消品牌农夫山泉,使其快速渗透到了农夫山泉的线上线下渠道。音乐的力量蔓延了农夫山泉庞大的用户群体。

跨界营销,到底在跨什么?

近些年还有一个酒店行业的品牌也“比较忙”——亚朵酒店。它致力于创造一个住宿品牌并形成一种生活方式。面对汉庭如家们的围堵,如何拓宽中端酒店拓宽盈利渠道?亚朵创始人耶律胤曾经说过,“现如今的经济型快捷酒店已经无法满足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IP化可以让整体酒店增值。”但酒店终归玩儿的还是客流量,IP跨界背后隐藏的是对流量的渴求。在这一诉求下,亚朵一口气联合同道大叔果壳网、穷游、网易漫画、腾讯QQ超级会员、虎扑、FlowerPlus、日食记、差评等众多一线超级IP打造“亚朵奇妙夜”主题快闪房。要明白,每一个房间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体。


3、跨场景的界

对于跨场景的界,核心就是看跨界后能否延伸或强化用户使用场景记忆。

如之前腾讯视频跨界吉野家。因为很多人喜欢在用餐时看剧。腾讯视频洞察到这一用户习惯后,在京、津、冀、东北地区300多家吉野家线下门店,打造“在吉野家,看腾讯视频”场景记忆点,并提供“嗨乐季专属手机支架”服务用户。

相信大家还记得今年得到App跨界三源里菜市场推出的#菜市场遇见经济学#。当时是得到为推广薛兆丰老师的新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而做的新书发布会。把菜市场中像鸡鸭鱼肉讨价还价之间的具体场景与书本中的经济学巧妙的结合起来,让得到用户有了更强的场景记忆,深入感受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

跨界营销,到底在跨什么?


4、跨产品利益点的界

什么是跨产品利益点的界?

简言之,就是通过跨界合作能放大产品功能点。

如荣耀品牌牵手游泳健将孙杨,将其作为“速度特使”。孙杨用惊人的速度打破一项项纪录,荣耀则用技术革新用户的畅快体验。速度是二者之间最直接的共同点,荣耀手机等产品通过与孙杨的合作,放大“快”的优势。此外,Uber“一键呼叫系列”体验营销也是将产品利益点放大的跨界营销,如一键呼叫舞狮队、一键呼叫佟大为、一键呼叫 CEO、一键呼叫直升机、一键呼叫冰淇淋等。

跨界营销,到底在跨什么?

除了明确这些诉求,在跨界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要注意的是跨界双方“门当户对”。

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企业体量要有匹配,调性也要相符。不然对于实力强的一方来说,会拉低自己在公众中的品牌形象。对于实力弱的一方来说,很容易就沦为实力强的一方的嫁衣。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企业愿意望自己脸上“贴金”。

其次,要主要找准双方的核心共通点。

比如ofo和小黄人除了“黄”色的基因天然匹配,年轻、好玩、有趣也是合体的共通点。网易云音乐和农夫山泉的品牌跨界当时也有一句话阐释了农夫山泉与音乐故事的关联,“创造宇宙生命的,不仅是水,还有故事。有水的星球不孤独,有故事的星球才完整”。双方只有找到了核心点共通点,才能基于各自的诉求,通过创意最大程度上吸引用户眼球,创造双赢。

此外,跨界营销是品牌的“毒液”。

操盘者一定要有风险预估能力,时刻明确跨界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如果顺利,能达到1+1>2的效果,但与诉求点不匹配的合作方或创意表现,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得品牌陷入泥潭。

最后,我要提醒的是,没有一种跨界营销能一劳永逸。

无论是广告还是公关,都是对品牌的长期投资。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跨界营销的原因,其实就是解决现阶段的企业问题。通过一个跨界合作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企业只有通过长期定向地、成体系地去做,才能让用户感受到立体感、纵深感,最终让品牌及产品焕发生命力,解决营销诉求,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客户。

 

作者:西蒙书生,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西蒙书生

]]>
ofo的四个营销行为:品牌、流量、内容和用户 //www.f-o-p.com/107343.html Wed, 21 Nov 2018 03:55:49 +0000 //www.f-o-p.com/?p=107343

 

昨天,小黄车官方微信头条是这样的。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确认了几遍,确实是蜂蜜广告,不是什么公益活动。不管是不是手滑,小黄车这波操作是很致命的。一方面可能伤害到读者和用户,另一方面更是在散着一种可怕的信号。

让人不得不猜测,小黄车真的要黄了吗?这一切都交给时间吧。

抛开其他,不谈商业、资本和变现等等。今天,单纯聊一聊广告营销

一个校园的「共享计划」,光速成长为行业的「独角兽」,小黄车的广告是功不可没。

在所有的营销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只有四件。而这四个营销行为,正好分别指向了品牌流量,内容和用户。

名字

在聊之前,先说说小黄车的名字。

最开始,叫做ofo共享单车。因为ofo的主视觉是黄色的,大家就顺口叫它小黄车。官方就顺其自然顺水推舟,正式更名叫做ofo小黄车

作为一个新品牌,ofo小黄车拥有了两样东西中的一样。

  1. 视觉的锤子。
  2. 语言的钉子。

视觉对新品牌的建立,非常重要。可以更快速传递讯息,更容易让消费记忆品牌。

无论是名字还是颜色,小黄车都很好地降低了记忆和识别成本,形成了很好的视觉锤。

后来,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开始抢占颜色。小黄车ofo占据了黄色、摩拜单车占据了橙色、小蓝单车占据了蓝色……

就出现过这么一个段子,留给共享单车的颜色不多了。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虽然我个人喜好蓝色,但是就共享单车来说,黄色更为优秀。一方面是暖色系给人亲近感,另一方面这本身代表着年轻的青春活力。

品牌

2017年4月份,小黄车推出了首支品牌广告,其背后的广告代理LxU。这个TVC给小黄车定了一个很好的基调。

当车轮开始转动,就有了风。

你穿过城市,骑过弄堂,拐入小径,游刃有余。

风经过你,经过脸庞,吹散发梢,不留痕迹。

你像一只黄色的飞鸟,越过街道。

车轮将你带向目的地,又或是漫无目的。

在车上,真正置身于城市中,就更真切地感受到微风。

光影邂逅风景,你不拥有它,你却无时无刻不拥有它。

不必等风来,向前自有微风迎面。

#骑ofo,感受城市微风#

这支广告受到很多好评,给人一种很轻松的骑行松感受。最重要的是,很好地阐述了人与车的关系。

不单单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里,一样可以微风徐来。

并在这个“微风”的主题下,还出了一组cinemagraphic的形式海报,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风。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暂时把客户的意见

老板的要求

早上要开的会

都变作耳旁风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谁说兜风是年轻的特权?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天气刚好

咖啡和单车都不能少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放下千篇一律的逛街和电影

去城市里吹吹风

丰富了更多的骑行场景,除了山下班,还有兜风,约会……

也扩大了消费对象群体,除了年轻人,还有老板,阿姨……

从这时候起,青春活力的小黄车,不再是以共享单车的形式,而是以一种休闲和流行,走进大街小巷,走进公司和家的路上。

流量

2017年5月,ofo小黄车迎来了一位新代言人:鹿晗

这位超人气的偶像,将带来宇宙级别的流量。这次背后的广告代理商是O2LAB新鲜空气。

先说一说明星代言,小黄车牵手鹿晗是个不错的策略。从气质匹配度来说,都是鲜艳明亮有活力的。而且在那个时候,鹿晗应该是最大的流量偶像。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出行,就这么简单

 

年轻,就这么轻松

前行,世界跟你前进

从轻出发,轻松骑行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小黄车把明星效应最大化,流量最大化。

不仅在市场宣传、品牌形象打造、明星话题、粉丝互动等方面合作,而且通过代言人传递ofo青春时尚的形象,在鹿晗的带领下又掀起一轮骑行ofo小黄车城市出行的新浪潮。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有了巨大的粉丝流量加持,小黄车可以说领先了。但这只是一脚油门,领先是暂时的,真正的“骑行”是稳定持续有力的。

但不管怎么说,小黄车是行业第一个采用明星代言的。在流量话题上,占据了天大的优势。其他品牌再走明星代言的路,效果没那么好。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目标策略上完成度非常好。

在我看来,这次鹿晗代言算是一次全面进攻号角。如果之前只是试探步,那么接下来就是大步流星往前冲鸭。

内容

2017年6月,在《神偷奶爸3》上映前,小黄车+小黄人组成了史上最黄的CP。

其背后的广告代理是GOODZILLA意类广告,策划了一起“小黄人造小黄车”的事件。

小黄车X小黄人,简直是天作之合。这次的内容,个人认为,是天衣无缝的,是无懈可击的。

一方面,小黄人是造物专家,顺理成章成为ofo小黄车的工人,也很好地推出小黄车符合人体工程学轻便好骑这个讯息。

并且采用新闻头条的方式去展示,形象有趣贴切。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另一方面,开启了IP跨界合作之路。第一批小黄人定制车下线了,开始投入市场。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萌萌的大眼睛,给小黄车赋予了品牌生命和个性。同样是共享单车,但这样的小黄车让人更加偏爱,老夫的少女心是快不行了。

更为重要的是,小黄车打开了新内容视野,连接越来越多的IP。通过IP联合,打造更多的有趣内容,满足双方粉丝和用户的个性需求。

比如,ofo小黄车携手同道大叔推出了十二星座车。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再比如,ofo小黄车和熊部长在一起啦。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还有公主车、肌肉车、皮卡丘车等等。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小黄车完成了形态上的进化,成为一个集轻便、偏爱、有趣、个性于一身的小黄车。在满足产品本身功能的前提下,小黄车通过不断的内容表达和呈现,还会以一种偏爱陪伴在我们身边。

最终的结果就是,骑ofo小黄车没理由。或许是好骑,或许是好玩,或许是某种说不来的联系。

用户

2017年8月,小黄车推出了一个爆炸的活动——1块钱畅骑30天。

促销是效果肉眼可见的广告方式,免费是最好的催化剂。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很快就进入到全民单车的时代了。

对用户来说,可以简单算一算。每天挤公交和地铁,每月花去好几百巨款,还得忍受早晚高峰。

而小黄车呢,「全民1块骑30天」,成了最佳的出行方式。对新用户来说,更是有「免押金」、「免费骑」等优惠。

欢迎骑ofo小黄车,也欢迎小黄车来到烧钱补贴的战场。用户不断地攀升,日订单不断地暴涨……

这种粗蛮的方式,让小黄车疯狂野蛮生长。这也意味着,以后要规范起来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小黄车太关注用户了,反而忽略了自己。一来把部分用户给惯坏了,二来没有及时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小黄车没有看待和处理好和用户的关系,溺爱往往导致悲剧。「快乐」「轻松」在小黄车身上逐渐消失,慢慢变成了「拥堵」「破损」。

个人认为,在培养和获取用户之间,应该要有一个度。在大成本获取用户的同时,也应该积极耐心培养。

用钱和用心带来的用户,区别大着呢,后者他们会一直陪伴着你。

最后,再聊一聊变现吧。

小黄车在变现上做过一些尝试,可能都不太成功,但有些参考和启发性。

1、在车身上打广告。这种算是比较传统的做法,每一辆小黄车都是行走的广告牌。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2、上线短视频广告业务。在解锁车辆的同时,播放5 秒品牌广告视频。ofo小黄车的日订单巨大,带来的曝光量很大。

小黄车这波操作有毒吧

不管怎么说,小黄车在广告营销上真的是步步为营。

在品牌上,首先占据“城市微风”这个心智点。在代言上,先拿下宇宙级别的流量明星。在内容上更是出奇致胜,组成了最黄CP。

在某种意义上,小黄车做到了该做的。只是结果怎么样,顺应天命,交给时间吧。我个人希望,小黄车能健康生长着。

在城市里静静感受着微风,是一件很舒服的事。

 

]]>
文案很扎心,就是不卖货? //www.f-o-p.com/107103.html Tue, 20 Nov 2018 03:15:41 +0000 //www.f-o-p.com/?p=107103 卖货文案

 

文案充满销售力需要完成三个步骤:第一建立联想桥梁,促发了消费者的想象力,让消费者更容易记住你的产品;第二代入购买场景,将产品与消费者需要用到该产品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为消费者购买该产品寻找恰当的购买理由;第三提供紧迫性,提醒消费者立即购买。

是,你写的文案把心扎出了血。

“200个日夜的封闭研发,7大产品铸就的磐石系统,只为打通汽后供应链,为转型加速”,“祖龙20年,用龙匠精神把游戏雕琢成艺术”,匠心文案你手到擒来,一串数字做背书,胸怀天下消费者,情怀满满;

“精选西瓜、葡萄、柚子,满满一杯敲开心”、“这么胖还不减肥,心里没点逼数吗?”,网络流行语文案说来就来,和潮流接轨了呀;

“喜欢她就要告诉她呀,你不说,你让人家怎么拒绝你?”、“朋友说,时间就像乳沟,一躺就没了,但是我不躺也没有”、“她被甩了,因为,他比较紧”、“看星星是件特别浪漫的事,特别是有流星雨的夜晚,就是一个人晚上太冷”,自嘲型的丧文案轻松写就,满分的负能量让消费者感同身受。

这样的“扎心”文案,扎得人流泪,流血,流汗,也扎得人心有戚戚点头称是。

但是——

我写的这么好,客户啊BOSS啊供应商啊合伙人啊都一致赞美,转化率始终无法提升。

奇怪,扎心的文案什么都扎进了,为什么就是扎不进“钱包”?

WHY?

因为文案扎心只是促进销售的第一步——你通过走心文案、匠心文案、自嘲文案、自黑文案,或者你通过节假日热点、嘻哈风潮、丧文化包装文案,这些只是让你的消费者集中注意力,聚焦在你的产品上,你写的文案出色的完成了第一步的工作。

但如果你没有因势利导做好接下来的工作,消费者仍有很大可能不买账——“是的,这文案写的很有共鸣感,说出了我的心声,但这和产品有什么关系?”、“文案写的很好,但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很感动,但是这样的产品不能解决我当下的问题。”

根据海英兹·姆·戈得曼的爱达公式,销售步骤分为四步:

大家看到没有,之前提到的“文案”只是完成“吸引注意力,引起消费者认同(共鸣感)”的工作,为销售助力的使命还没有达成。

那怎么样让扎心的文案更有销售力呢?怎么样写出真正的卖货文案呢?

射哥认为,还需要完成以下三步:

第一步:建立联想桥梁

先看两组文案:

第一组

第二组

哪组文案更好呢?

我想大多数人会认为第二组更好。

好在哪里?

好在第二组文案建立了认知联想,促发了消费者的想象力,让人们更容易记住。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知道,人类有两个大脑:初级大脑、原始大脑。

初级大脑是负责数字运算、逻辑推理,以及处理抽象的文字和语言。

原始大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负责人类的欲望、情绪等生物本能,喜欢具体形象、视觉化的表达,而且非常懒惰。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认为第二组更好,因为具有想象力和画面感的充满的表达唤醒了人类的原始大脑,几乎不需要消耗任何精力。相反,第一组文案抽象晦涩,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人们更容易忘记。

那怎么让文案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想的桥梁呢?

  1. 比喻联想

形象化的比喻,引入参考对象,将未知的产品转化为已知的产品,方便消费者快速理解,加深消费者的记忆,触发消费者的代入感;比如以下这组文案,耳机比喻美妙的音乐节,凸显耳机音质出色让人产生愉悦体验;饿了么APP比喻成妈妈,说明饿了吗外卖就像妈妈做的一样好吃。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比喻联想的一个前提是由深入浅,即引入的比喻对象是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事物,而不是更抽象或更难理解的事物。

  1. 行动联想

射哥在《好文案都是看不出来的抄袭》推文中提到,优秀的文案都有一根笔直的脊梁骨,这根脊梁骨叫作动词。

相比天花乱坠般的形容词或者自嗨般的最高级,动词的运用能让你的文案更容易产生画面感,也更容易激发消费者进行下一步动作的欲望。比如下面这组文案:“放倒”、“走”、“来”、再来”、“拆散”,通过这些动词描绘出产品的功能及效果,更能唤起消费者想要立刻使用的冲动。

  1. 生活联想

这其实是第一点“比喻联想”的补充,生活联想调用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人、事、物作为参照物,让消费者形成“原来说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东西呀”的认知,降低大家对产品的理解难度,冲入消费者的心智。

比如滴滴的“车门”和“家门”都是消费者熟知的事物,从车门到家门彰显滴滴的快捷和搞笑的产品特点;台湾全联超市的“名模”也是人们熟知的职业,衣着光鲜走路带风,对应普通人也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只要你来“全联”

  1. 歧义联想

尽管歧义会让人产生认知错觉,但如果这样的歧义能突出产品特点,能够让消费者快速理解并记住,这样的“歧义”文案就是能增强消费动机的文案。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宝马MINI的文案,手动党与共CHan党,形式责任与刑事责任,早高峰与山的高峰,都在凸显MINI独特的品牌内涵——性能强悍,无所禁忌。

第二步:代入购买场景

建立认知联想后,消费者记住了你的产品,对你的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要完成整个销售,但这样还不够,需要文案人继续将产品与人们需要用到该产品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为消费者购买该产品寻找购买理由。

为什么我一定要买这么薄的笔记本电脑?

理由是上班挤公交车人太多能够节省空间防止被压坏,而不是仅仅因为轻薄所以携带方便。买电脑与挤公交的场景结合起来,解决了这部分特定人群在挤公交过程中的难题,更能触发购买动机。

同样的,为什么我一定要买这个插座呢?

理由是花一样的电费,你的IPHONE手机能多充1小时电,而不是仅仅因为插座质量好。将买插座与充手机电的场景结合起来,为人们找到合适的购买理由,一样的电费还能多充1小时电,谁不愿意呢?

其他像针对有点小饿小困的人推出的香飘飘奶茶,需要熬夜的年轻人推出的东鹏特饮,吃完喝完的人推出的益达口香糖,处于亲密状态的恋人们推出的绿箭口香糖,处在喉咙痛感冒(不是发烧感冒,也不是流鼻涕的感冒)的人推出的金迪感冒药等等,都是将产品放在某个特定环境或者使用场景中呈现。

我在这个场景中如果遇到这个问题,那么我需要购买这个产品,因为它一定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那为什么能解决呢?因为我看到过他们家的产品文案,有这么一句话。

总之模拟消费者的使用场景,能大大增强消费者的购买行动力。

第三步:提供紧迫性

除了以上两步以外,如果你的文案能够体现紧迫性,传递“现在再不买以后没有机会”的紧迫感,那会让你的文案销售力更上一层楼,最终促使消费者立即买单。

射哥认为文案的紧迫性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对比冲动

运用产品购买前和购买后的对比,强化产品特性,将购买冲动转化为购买行动。例如一款嫩肤的化妆品,没有使用的人看上去年老5岁,使用的人看上去年轻5岁,通过前后对比提醒消费者现在再不使用XX化妆品会更显老。

再比如一款松下的坐便器和普通的坐便器,松下的坐便器一年能省下将近2000元的水费,提醒消费者如果你不想继续浪费,那么现在就来买吧。

  1. 价格优惠冲动

价格优惠很好理解了,即促销降价,比如携程之前推出的“春季期间99元住五星级酒店”、“现在购买第二盒产品降价30%”、“限量30名,0元儿童摄影,无任何隐形消费”、“本月内1元爱奇艺免费一个月会员”等等,都是提醒消费者现在是一个花更少钱享受同等服务的最佳时机,刺激消费者立刻现在购买。

  1. 明星限量版冲动

利用明星或网红的光环效应,来刺激消费者立刻行动,比如之前肯德基推出的“现在购买59元肯德基套餐,免费获得小黄人公仔”、小米推出的“初音限量版小米手机,只要1699元”、保时捷推出的“新款特装911,全球仅10辆”等等,进一步强化消费者马上购买的决心。

总结一下,扎心文案与卖货文案有本质区别。

让文案充满销售力需要完成三个步骤:第一建立联想桥梁,促发了消费者的想象力,让消费者更容易记住你的产品;第二代入购买场景,将产品与消费者需要用到该产品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为消费者购买该产品寻找恰当的购买理由;第三提供紧迫性,提醒消费者立即购买。

以上即是全部内容,希望带给文案人一点启发。

 

作者:文案公She,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文案公She

]]>
抖音营销该怎么做? //www.f-o-p.com/105074.html Mon, 05 Nov 2018 08:49:21 +0000 //www.f-o-p.com/?p=105074

 

这段时间,抖音很火,大家都很忙!

个人:工作累工作苦,成名的机会这么容易,要不把老板炒了专门玩抖音去!

店铺:答案茶、coco奶茶说火就火,火得这么一塌糊涂,我们要不要也试试!

品牌:11年错过微博、13年错过微信、18年的抖音红利,我们可不能再错过了!

广告公司:是个客户爸爸都要问我能不能做抖音、怎么做抖音?……

即便近期面对着网络大力整顿、腾讯准备砸30亿做微视,也挡不住抖音火爆的势头。

那么,在又一新媒体强势崛起的时代变革前,品牌该不该做抖音营销,抖音营销又该如何做呢?

一、抖音营销该不该做?

刷了2个多月的抖音和快手,也研究过不少相关数据报告,写之前我也将近期各家的抖音营销观刷了个遍。

抖音营销俨然已成为营销界的一大热门话题,“双微一抖”营销模式已得到多数营销人支持。当然,也有不少类似二毛的给抖音浇点凉水的观点。

在“品牌该不该做抖音营销”的这个问题上,我没有标新立异的观点,我的建议就是:“胆大”、“心细”。

1、策略——胆大

网易、宝洁等营销巨头都成立了自己的广告部门,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更快突击每一波社会热点,而作为广告公司、或者说从事这个行业的我们来说,任何一个新媒体、新技术的诞生,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研究去尝试、去为品牌营销寻找更多可能。

而当前正火的抖音营销已有Adidas neo、小米手机等品牌的入驻,且不论他们做的好与不好。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成为了不管是品牌主,还是各种抖音营销研究文章中举世瞩目的对象,一言一行都受极大的关注,就曝光度而言,它们已经狠狠赢了一把。

但抖音营销仍没有一条成熟的道路,也因此品牌主们在做不做抖音营销上徘徊不前。

那么做还是不做呢?

我的答案是:大胆去做,浑水才能摸鱼,要是等到抖音营销商业模式逐渐成型,红利也就随之分发完成了,占先机者得天下!

2、执行——心细

追热点是必须的,但盲目追热是绝对的禁区。当下随着抖音营销的爆火,个别企业的市场部、品牌部不考虑品牌调性,一味迎合抖音市场而做出影响自己品牌形象的营销。

这种不经系统化战略性的布局的做饭,虽能在短期而言或许是多了一些品牌/产品曝光,但最终只会事与愿违。

所以,我很认同二毛的观点,浇浇凉水吧。

因此,抖音营销要做,但要心细,要保持自己的调性!保持优雅的姿态去追公交,不要让自己狼狈不堪。

二、为什么喜欢看抖音?

如果你问一个经常刷抖音的人:“你为什么看这个?”

他十有八九会回答你:好玩or搞笑or有漂亮的小姐姐小哥哥or新鲜……

这一切,都是杀时间的重要元素。这也决定了用户上抖音的状态,是放松的,随机的,无意识的。这种状态下,非常容易接收到广告主希望植入给他们的信息。

之所以可以让用户达到这种无意识放松状态,是由于抖音的这些特点:

1、抖音是15秒小视频

视频是文案、视觉、声音、动态的多重刺激,他更容易刺激到用户的感官,引发用户的情绪。且15秒时间不长,只要会拍,用户打开后基本上都能看到结尾。

2、简单的切镜头、特效、滤镜效果

别小看这些效果,这些本来需要专业后期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靠抖音就能简单粗暴的完成(不用指望比专业的做得好,但已经足够用了),这降低了录制难度,同时增加了视频的可观性。

而这些效果带来的新鲜感,让视频不那么沉闷,更有节奏感。会玩的人还可以利用切镜头做出蒙太奇效果及各种特效。

3、草根化

抖音鼓励用手机录制小视频。如果你做得很精致,用户会惊叹,如果你做得粗糙,用户也不会嫌弃。

甚至,用户更喜欢看到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中的小亮点,他们会感觉更亲切,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也因此会更相信视频传达的信息。

4、当下感

抖音的录制条件决定了他的小视频具有一股浓浓的“当下感”:大部分视频都好像临时起意,突发奇想……这种当下感,让用户感觉更真实,如同亲眼所见。

所以,一个让用户感到很真实,同时又有趣、不拖沓的15秒的小视频,不占用用户太多的时间,同时制作又很方便。

这一切特质,都激发了抖音用户极高的参与感,而对于一些想要通过抖音带货的品牌方而言,你只需策划到位,你的视频就很容易让人不自觉的看上一遍又一遍——这就是抖音的“魔性”。

而用户在刷抖音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接收着来自视频制作者的信息。哪怕你是在卖货,只要够有趣,够吸引人,用户也会甘之如饴的服下你这枚安利。

三、抖音营销该怎么做?

抖音的基因,决定了它拥有录制出“魔性”小视频的能力,但我们也看到,大部分小视频,依然处在用户没看完就划掉的水平线以下。

所以,并不是选了抖音你就一定会成功,你更需要知道抖音营销该怎么做?

1、很多品牌还在纠结是否官方入驻

官方可以带给用户更有归属、更为正统的认知,作为又一新兴社媒,抖音可以给品牌带来更碎片化、更具视觉化的品牌内容输出,填补了微信、微博端的空白区。

正如微博里的杜蕾斯、微信里的支付宝,没火之前,你可能永远不知道品牌还能和用户这么玩。

2、小心求证,大胆尝新

作为短视频这种新形式,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包括当前支付宝、Adidas neo、小米手机等,我相信没有谁敢打保票说它们当前的方式就是最好、最有用的。

所以细心思考运营抖音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自己品牌适合什么内容?打什么调性能圈存用户……然后,大胆投入人力物力去尝试更多新方式吧,抖音的营销方式的空白区绝对巨大。

3、内容尽量是:统一下的多元化

无论是支付宝的运营部日常这种,还是联想的网红介绍产品这种,品牌想做抖音,确定好做什么方向后,就朝着单一的方向,去开拓多元化的内容,围绕核心圈存粉丝。

方向多了杂了,最终只会是粉丝流失、社群松散。这点上,大家可以参考微博的某电器品牌的曾经与现在。

4、填补抖音当前极度稀缺的高价值内容池

即便拥有“今日头条”的超级算法,但抖音高度同质化的内容仍是当前一大缺陷,相信有刷抖音的朋友都能感觉的到。

例如:抖音指数前茅的某校园团队,其作品创意老套陈旧常见、演技也普通,但人家就是这么火,足见抖音的内容池目前是多么稀缺。

又例如:papi酱在抖音凭借7个作品就收获了600多万的粉丝,一禅小和尚每天十几秒的动画小故事也是收拢了1000万粉丝。

高价值内容无论何时是受欢迎的,所以,结合自身品牌/产品特性,抢占某块内容阵地的高地,足以让你品牌在抖音立下一席之地。

5、我认为的抖音营销内容三要素:故事化、可互动、易模仿

抖音“霸主”刘二豆让很多人以为猫真的会说话;一碗“摔碗酒”引发无法抖友奔往西安;一段海草舞让很多完全不跳舞的人染上了一种爱跳舞的病……

有别于微博、微信,更碎片化、视频化的抖音,支撑的起更具故事化的内容、也能更为高效直接的与粉丝互动,好的内容也更能引起模仿。

6、音频非常重要

抖音抖音,“音”占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还在“抖”。即便抖音是个短视频平台,但别忘了,它自称“音乐短视频平台”。

无论是“确认过眼神,遇上对的人”等流行音乐,还是“你记得你的病的那一年”、“老公老公抱抱”等网络音频,都已然成为大众传播的洗脑“神曲”。

所以音频/音乐的空白区也是非常巨大的,和视频内容一样,有趣易传播的音乐,值得深挖。

7、评论区的社群建立与运营

微信打强社交关系、微博打弱社交关系、抖音目前几乎为零关系。

也许是抖音产品运营机制上的天然不足,目前抖音内部用户与大V、大V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几乎为零。

外部上,最大的社交端口——分享到微信/QQ,又惨遭腾讯封杀。

目前的抖音,在社交机制上应该也是举步维艰。但前面我说的“入乡随俗”,无论怎样抖音始终都是个大流量平台,它改不改变我们无法决定,但我们能尝试适应它。

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在抖音评论区里,有趣接地气的评论很容易上前,也能看看赤赤大队、江西总队等“组织”。所以,品牌在与用户沟通时,评论区的运营,可以大做文章。

网易新闻”、“网易云音乐”在这块的成功,相信会是个很好的例子。

8、多尝试跨界合作/跨界撩

融入了新元素的产品能给用户带来新的产品感知,也让双方拥有更多面的品牌形象,实现了更多的用户曝光。

作为剧情化的载体,抖音比起微博微信具备更强的剧情转折性和媒介互动性,所以也必将能给品牌跨界合作带来更多形式和创意。跨界的方式非常多:

例如:某饮料+某啤酒的产品跨界结合。

例如:汽车品牌发起挑战@其他竞品参与的,或者其他媒介的跨界如农夫山泉&网易云音乐、小黄车&小黄人……完全都可以搬到抖音上的。

9、少投硬广,多找KOL植入

抖音的硬广与常规视频仅仅是那蓝色的“广告”2字的区分,但价格和效果却差异巨大。

从抖音评论&数据报告来看:目前抖音上绝大多数“广告”不得用户欢心、转化率也不高。而抖音的著名案例“讯飞输入法”、近日的papi酱“英文咖啡”等也好,这种通过KOL的产品植入。

既最大化的保证在不被用户反感的同时增加产品的曝光,也能结合KOL的特色让产品更具特征性的被记住、被选择。

10、运营上,多账号布局,团队全力投入

一旦决定做,请务必配一支专门的运营团队,请务必配一支专门的运营团队,请务必配一支专门的运营团队。

最后,极短时间做到爆的这么优秀的抖音团队,很难想象下一步会如何打磨这款“产品”;同时,腾讯30亿抢市场、快手庞大用户基数等激烈竞争和国家大力整顿的社会背景下,抖音下一步是怎样的升级与大变,静待结局。

 

点评:

美国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提出的广告3B原则。

Beauty(美女)、Baby(婴儿)、Beast动物(动物),即广告(尤其当时流行的电视、平面户外图片广告),凡符合3B原则之一,便能吸引消费者注意,进而刺激购买。

而半个世纪过去了,年轻人对于视频内容的喜好也没有完全脱离3B原则。

对此,个人认为,还需在融入5派原则。创意流、段子手、搞笑派、博同情、模仿秀。基于已上几种原则创作策划,你的作品也会被众人666的。

当然了,还有装X款、晒风景等。不过这样的派系不太会引起众人的共鸣。反而因为小小的嫉妒而受到排斥。除非能装X开火箭,飞到火星拍地球。

最后,一定要有耐心。

好比经营企业,谁也不是一夜暴富的,也是踏踏实实,坚持到底,所以不要想一两个作品就能火,拿出耐性与恒心。

 

作者:马海祥,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马海祥

]]>
以“腾讯游戏管家”为例,谈谈用户增长 //www.f-o-p.com/98466.html Tue, 11 Sep 2018 09:13:15 +0000 //www.f-o-p.com/?p=98466 用户增长

 

本文以“腾讯游戏管家”为例,谈谈用户增长需要思考的三个方面,包括市场背景、产品分析用户增长策略

一、市场背景

通过思考和分析市场局势,来检测自有产品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寻求适合发展的增长点。

1.1 大屏生态布局

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成熟的同时,大屏已成为新的商业突破口,大屏广告、大屏游戏、大屏购物等都逐步成为新的商业增长点,即从流行小屏发展到大小屏多屏互动的时代。

2018年3月21日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2018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研究报告》显示:

2017年中国手机游戏用户规模达5.44亿人,2018年预计将突破5.5亿人。

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等现象级游戏在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单个游戏产品就能衍生出多条产业链,以王者荣耀为例,衍生出电竞赛事(如王者荣耀冠军杯国际邀请赛、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的表演赛项目之一)、职业选手(头部选手年收入超百万元)、电竞内容媒体(视频、游戏主播等)、周边产品(外设硬件等)、有偿服务(代练攻略、打法排位技巧等)等。

二、产品分析

了解大环境后,更应梳理自身的产品结构,便于下一步输出对应的用户增长策略。

2.1 产品定位

腾讯游戏管家提供手机、手柄、电脑、键鼠互连的游戏体验,主打“在电视上玩游戏的软件”,定义为客厅游戏娱乐平台。(但产品定位可不限于“客厅”)

2.2 需求来源

  • 手机+手柄:优化操纵体验
  • 手柄+电视:提供大屏体验兼优化操纵
  • 手机+电视:提供大屏体验
  • 手机+键鼠:优化操纵体验

大屏体验适合强调操纵且画面放大后不会造成视觉上较大干扰的游戏,但热门游戏也会对非手机端做限制。

  • 体育竞速:足球(如FIFA足球世界)、篮球(如最强NBA)、羽毛球(如羽毛球高高手)、赛车(如QQ飞车)
  • 射击游戏:吃鸡(如绝地求生)
  • 街机游戏:如拳皇命运、魂斗罗、俄罗斯方块
  • 经营策略:MOBA多人在线竞技战术竞技游戏(如王者荣耀)、战争策略
  • 动作冒险:跑酷(如神偷奶爸小黄人快跑)
  • 休闲益智:休闲竞技(如贪吃蛇大作战、弓箭手大作战)

2.3 用户分层

  • 手机+手柄:此类用户群符合以下一个或多个条件,对游戏有一定了解和狂热,重视游戏体验,愿意为游戏体验花钱,有一定经济基础来支撑游戏设备的费用,熟悉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使用方法。
  • 手柄+电视:C端如平均年龄较年轻的家庭人群,B端例如民宿、游戏主题店。
  • 手机+电视:与第二类相似,但可能对手柄的了解不足或并不愿意在游戏外设中付出额外花销。
  • 手机+键鼠:电竞类玩家以及办公场景用户。

中国独立数字广告公司Hylink的执行合伙人何汉麟(Humphrey Ho)表示:

从全球来看:电子竞技迷偏向年轻男性,其中一半年龄在21到35岁之间,男性占71%。大部分电子竞技迷拥有全职工作、高收入。而且电子竞技迷以网络原住民为主,更喜欢在线购买内容和商品。

电竞高端玩家伴随电竞迷,手机+键鼠的模式有利于开拓电竞迷市场,强化普通玩家也能参与电竞的述求,打造全民电竞热潮。

四类用户的共同点是重视游戏体验,不单纯满足于小屏指尖所触及的游戏体验,愿意为有趣、更好的体验花钱花时间。在手机基础上叠加的手柄、电视或键鼠,都是可拓展的使用场景。

2.4 盈利模式

自营商城:手机、手柄、电视、键鼠都是硬件,但所需的购买力则有区别,对于腾讯游戏管家,围绕手柄、键鼠等购买门槛和阻力相对较小的商品作为盈利突破点更为合理。

向优质靠谱的手柄供应商采购,通过让利吸引用户在自有商城购买手柄、键鼠等,赚取差价。围绕手柄,还有手柄贴纸、手柄摇杆保护帽、手柄手机支架等。

如后续拓展会员体系,积分兑换商城可通过积分兑换自营商城内的商品,可再一次实现闭环。

游戏推广通过适配更多类型的手游,在增加用户流量的同时增加游戏推荐的露出,获取广告费用。

2.5 竞品分析

自游戏手柄厂商配套的游戏厅APP:例如飞智黑武士X8 Pro双模式体感手柄对应的“飞智游戏厅”APP。这类应用的优势比较明显,只需按自有产品线对软硬件做适配,复杂度相对降低,引入的游戏种类更多且更快。相比此类应用,腾讯游戏管家的优势在于企业资源以及自营商城的丰富性更高,可满足更多类型的游戏玩家。

家用游戏机和掌上游戏机:例如支持电视、桌上、手提三种玩法的任天堂Switch,附有可拆分可合并、可直握可横握的控制器,以及主机,优势在于电子游戏行业经验丰富,产品体验极致,已铺开全球市场,但劣势是依赖主机减弱便携性、依赖游戏卡增强游戏仪式感的同时减弱购买的便捷性。

2.6 企业资源

  1. 腾讯跟游戏相关的:企鹅电竞、腾讯游戏助手、QQ游戏、腾讯NOW直播(游戏直播)、腾讯视频(游戏板块)等,一是这些都能成为腾讯游戏管家的游戏来源,二是可提供对应的推广资源。
  2. 腾讯跟游戏不相关的:腾讯手机管家、腾讯WiFi管家、腾讯体育等,一是可向这些产品提供互补的营销资源和产品功能,二是这些产品的官网能互设入口,有利于SEO建设。
  3. 硬件:腾讯游戏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游戏研发和发行平台,预期可与具有终端技术优势的电视、游戏手柄等制作商达成合作,致力于流畅、清晰、细腻的高端大屏互动体验。
  4. 参展:通过线下用户较密集的场合增加公众曝光,如201首届国际武汉斗鱼直播节,腾讯游戏管家设立了展台,主要推广方式包括知名的游戏主播和人气美女主播现场演示大屏游戏、围观群众现场体验等。

三、用户增长策略

3.1 增长价值观

青山资本在《WhatsApp:10亿用户背后的增长逻辑》提出:

  • 真正有用的产品 ,这才能真正推动增长。
  • 用一种不仅价格更实惠,而且更可靠和功能更强的服务来打破已建立的市场。
  • 专注于产品本身,为WhatsApp的口碑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产生的丰富的用户体验和快捷注册。

3.2 产品方向

产品结构分为功能、服务、营销三个板块:

功能:

①软硬件适配:研发团队需加快完成对软硬件快速适配的技术方案,解决部分硬件未适配问题,使平台能快速引入适合大屏体验的游戏种类。

②游戏选品:可尝试加入亲子互动类的游戏,增加家庭的使用场景;可根据不同的节庆或者社会热点,推出限时推荐的游戏。

③用户挖掘:当用户以及游戏数量逐步上升,更需深挖用户数据,了解他们是哪几种不同使用习惯的用户,进行游戏以及硬件商品的个性化推荐。

服务:见本文3.3推广方向。

营销:见本文3.3推广方向。

3.3 推广方向

概念运营

①个人群体:全民电竞,普通玩家也能享受的电竞体验

②企业群体: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中文娱活动方式或工具之一

③家庭群体:把家变成游戏的乐园

内容运营

精琢爆品,设计联名定制款硬件,选定手柄行业中不同层次且具有爆品潜力或特质的手柄,与硬件制作商推出联名定制款,增强腾讯游戏管家与硬件之间的联系,突出腾讯游戏管家聚合的优势。

同时通过送礼需求可在小红书淘宝网易严选京东、火球买手、礼物说等电商或自带内容社区的电商途径,以送礼的需求切入点进行铺开。

渠道运营:

①与手机、电视等硬件制作商形成合作方案,通过“极致游戏体验”的卖点吸引B端终端设备方将腾讯游戏管家列入Rom预安装的APP列表内,将大屏游戏、极致操纵的体验普及到更大范围的用户群中,激活需求。

②SEO建设:完善百度百科词条、官网的TKD等信息,有利于产品关键词搜索优化以及增强用户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和信心。

③通过流量分成策略,与大小型游戏工作室合作,在游戏发布初期/生命周期初始阶段,大屏就能成为游戏的培养皿之一,大屏设备与游戏之间是相辅相成,互获用户的良性关系。

社区运营:

①对社群用户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和反馈,总结问题,并应用于实际产品优化需求池内。

②用户群内培养社群KOL,每款爆品游戏有对应的活跃玩家,通过他们提供的游戏攻略、玩家看法等来带动其他沉默观望、潜在未被激发的用户。

活动运营

①游戏奖励礼包作为活动卖点和资源吸引参与。

②通过让利等途径,根据节庆和热点,推出手柄、键鼠优惠购活动。

③线下游戏主题展览活动设立展台,设计现场互动环节。

④营造全民电竞节,建立限时pk排行赛。

⑤线下开拓企业型联谊pk赛,植入B端使用场景。

 

作者:婉盈不是这个莹,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婉盈不是这个莹

]]>
裂变指南:何为流量池思维? //www.f-o-p.com/97355.html Mon, 03 Sep 2018 02:41:50 +0000 //www.f-o-p.com/?p=97355 裂变

 

流量池思维”最核心的思想就一句话,存量找增量,高频带高频,这句话是非常适合运营工作的。

一本《流量池》,打开了每个运营人对于流量的关注,也捧火了另一个和“增长黑客”相提并论的概念——“流量池思维”。

流量池思维是《流量池》这本书的精髓,而它能被人们所接受,除了书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写这本书的人的营销经验。最好的证明,就是最近风靡的“小蓝杯”luckincoffee,它的流量获取、转化、裂变,采用的就是《流量池》里的流量池思维。

不过,流量池思维确实应该被每个运营人重视,但里面的操作方法并非都能使用,尤其是运营人没接触过的流量渠道。那么,“流量池思维”该如何知道运营人进行流量的运营?如何提高运营层面的获客和转化?

其实,“流量池思维”最核心的思想就一句话,存量找增量,高频带高频,这句话是非常适合运营工作的。所以,我们只要牢牢掌握并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核心,每个人都可以打造自己的流量池。

那要具体怎么做?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品牌、裂变和转化。

一、品牌

品牌是最稳定的流量池,这是对品牌作用最准确的描述,那么,品牌是如何成为稳定流量池的?

答案有很多,一般包含三个方面:定位、符号、场景。

对于运营人来说,符号和场景更加适合营销人,而运营人可以尝试的是——定位。

不过,在谈定位之前,需要知道一个词——战略。对于品牌来说就是品牌战略,这是一个企业高层需要确定,对运营人有何意义?

因为它能帮助你找好定位。

在现今时代,有效的品牌战略,其实有三个,而流量池思维里,对于定位,也有三种犀利有效的方法,恰好的是,它们可以一一对应上。

1. 逆向品牌战略:对立性定位

所谓逆向品牌战略,本质是减少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用一个流行的词就是“做减法”。比如:谷歌的极简搜索页面,在其他搜索引擎不断增加各种服务的时候,它反其道而行之,以光秃秃的页面扭转竞争格局。

而在这个战略指导下的定位方式,是对立性定位,也就是找到与对手有显著差异的地方,简单来说,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文案上,可以用“更、比、没有、增加、不是······而是······”等字词,用来体现对比优势。有一点要记住:一定用一句话或几个字说清楚定位,简单、好懂。

案例: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百度更懂中文,瓜子二手车直卖网没中间商赚差价。

2. 敌意品牌战略:USP定位

敌意品牌战略,本质是不以传统方式营销,甚至是与用户对着干的反营销,其中的一种是强调产品的功能特点和特殊功效。而这在定位上,叫做USP定位,即物理型定位。

原则上,产品的功能要非常不错,甚至独一无二,文案上一般用用“为······就用······”的句式,形成场景型口号。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结合产品的功能点进行概念包装,多用动词和描述效果的词语。

案例:甲壳虫的Mini Cooper,困了累了喝红牛,农夫山泉有点甜,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3. 超越行业品牌战略:升维定位

这是和前两种思路相反的战略和定位,就是不和对手在同一概念下竞争,而是升级到更高维度,本质是彻底忽视既有的类别定义,把用户从习惯性消费节奏里拉出来。

原则是:要以用户需求导向,创造新的需求、新的品类、新的领域,适合创新型产品。文案上常用“xxx行业开创者、重新定义xxx、xxx革命”等字眼,有吸睛作用。

案例:锐澳的预调酒概念,小米等的互联网电视概念。

以上是比较有效的适合运营人的定位手段,但一定要用户需求为导向,产品质量要过硬,避免假大空。

二、裂变

裂变,是目前成本较低的获客方式,而很多人喜欢把它和“增长黑客”、“流量池思维”划等号。这是不对的,裂变只是一种获客手段或模式,不过其对流量池的构建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裂变的方法论,我不在这里详细阐述(请查看专栏以往文章),只对裂变做较为系统的分类。

1. 按动力分类

让用户参与裂变是需要动力的,而最根本的动力则来自用户的需求,根据这一点,可以把裂变分为三类:

  1. 口碑裂变:用户因为需要或影响而体验产品、使用产品,当产品或服务超出预期时,用户会自发推荐,产生口碑。
  2. 社交裂变用户因好奇心参加有趣、创意十足的活动,当活动满足社交需要时,用户会自发传播,以满足炫耀等心理。
  3. 利益裂变:用户因为一些诱人的利益,比如:红包、优惠等,被迫地或主动地分享,已满足欲望。

以上有很多案例,比如教育行业的口碑获客,比如连咖啡的口袋咖啡馆,比如饿了吗等的裂变红包。

2. 按模式分类

除了动力,裂变也有不同的模式,而之所以会有不同模式,是在于分享者和被分享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据此可以分为五种:

(1)转介裂变:即分享后得福利。

此裂变方式适用于单次体验成本较高的产品,尤其是虚拟产品,比如:知识付费产品、线上教育课程等。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分享免费听课,通过分享来抵消实际价格,同时触达更多潜在用户。

案例:有书社群裂变,喜马拉雅的分享免费听。

(2)邀请裂变:即邀请者和被邀请者同时得福利

拉新是裂变的本质,而要老用户愿意拉新人,见效最快的就是给老用户拉新奖励,同时也给新用户奖励,这已经是标配玩法,尤其适合app和微信公众号

案例:神州专车的邀请有礼,瑞幸咖啡的赠一得一。

(3)拼团裂变:即邀请者与被分享者组团享福利

这已经是比较基本的玩法,用户发起拼团,利用社交网络让好友和自己以低价购买产品,从而起到裂变效果,基本逻辑是通过分享获得让利。

案例:拼多多、千聊电商或知识付费平台。

(4)分销裂变:即发展下线赚取佣金

这是目前很火爆的玩法,本质是直销的二级复利,用户只要推荐了好友或者好友的好友购买,推荐者即可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即佣金,而某些平台的推广员模式、裂变海报模式皆属分销裂变。

分销和邀请不太一样,后是付费用户邀请付费用户且均获利,后者则不一定是付费用户进行邀请,且只有邀请者获利。

案例:新世相、网易、三联周刊等刷屏的知识付费课程。

(5)众筹裂变:即邀请好友帮助得利

众筹也是比较流行的玩法,主要是利用好友间的情绪认同,加上福利的外在形式来实现,这个福利主要是优惠、产品等。

案例:社交电商的砍价活动,各类小程序的助力解锁。

3. 按平台分类

有时候,多数人会认为裂变只发生在微信上,其实不然,任何平台都可以做裂变,不过,按照此分类的裂变主要有三种:

  1. APP裂变:一切裂变手段基于APP实现,目的是推动APP的下载量,分享渠道是微信、QQ、微博等平台。
  2. 微信裂变:目前多数裂变都在这个平台进行,已经出现较为完善的裂变产业链,工具主要有公众号微信群、个人号和小程序。
  3. 产品裂变:线下裂变的主要形式,很少有人关注,既可以与线上结合,也可以做纯的线下促销,比如:集瓶盖、集瓶身、集纸卡等,而比较有名的案例则是ofo的小黄人车。

三、转化

品牌解决了“用户是谁”的问题,裂变解决了“用户怎么来”的问题,转化则是要解决用户付费的问题。转化的形式其实有很多,我个人分为投放、合作、直播、优惠、续费。合作更多是BD职责,需要比较复杂的活动策划与人员分配。

直播、优惠、续费,往往是一些知识类产品的必备要素,而在具体设计上要有一些营销思维,这里不做详细阐述。而且, 以上这些都可以在“投放”这里实现,因为投放是一种合作方式,而投放的内容也会涉及到直播、优惠等内容。

在《流量池》里,投放是比较有效但成本较高的转化方式,对于运营人来说,涉及到的投放要属公众号投放了。

公众号投放有两个部分比较重要,一是软文,二是落地页,两者除了展示方式不同,在文案的设计逻辑上几乎是一致的,而要投放一个有转化效果的软文或落地页,必须具备如下六个要素:

  1. 用户思维:软文的撰写及落地页的介绍要符合用户逻辑,让用户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 卖点:梳理核心卖点、品牌、活动信息,展示在突出位置,画面要简短,话术要直白。
  3. 从众心理:善于利用从众心理,使用xxx用户已注册使用、已有xxx用户下单等语句。
  4. 核心价值:告诉用户产品能带来什么服务,有什么价值,有怎样的效果,有多大的优惠等信息。
  5. 权威证言:展示权威认证和客户证言,降低用户使用的心理门槛,提升信任度。
  6. 转化入口:提供用户能留下有效信息的入口,比如二维码,留资不要过多,只要最关键的即可。

只要做好这六个要素,一个有转化效果的软文或落地页就诞生了,所以,务必要仔细思考这六点。

总的来说,流量池思维不是什么新式的思维,但它却足够系统且有效,如果能好好掌握,就可以把无论是庞大还是珍贵的流量做成一个可以自生长的池子。

流量是珍贵的,流量池更加珍贵,如果要做选择,我一定选后者。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流量池思维的理解,下方附一张图进行形象化的说明,希望这可以成为每个运营人的流量裂变指南。

 

作者:独孤伤,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独孤伤

]]>
如何打造爆款内容?分享7字真言! //www.f-o-p.com/95033.html Thu, 16 Aug 2018 02:50:39 +0000 //www.f-o-p.com/?p=95033 爆款内容

 

美、燃、萌、暖、牛、搞、干,这是送给你的打造爆款内容的7字真言。

凡事必有套路。

万维钢在他的《万万没想到》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对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高低在于掌握的套路有多少。

对于一个自媒体人、营销人来说,永远要记得去研究、分析、总结那些成功的爆款内容背后的道理和方法论,而不是将其视为偶然,视为幸运,或者某一品牌、某一个人的专利。不去思考,不去总结,一味只是看别人的成功、听别人的分享,即使经验再丰富也是泯然众人矣的。

关于爆款内容打造,我只有7个字要讲:

1. 美

美是第一生产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今天在抖音上最火的一类就是小姐姐们唱唱跳跳的视频,从代古拉到莉哥,温婉一条车库跳舞视频点赞量就能超过1400万,照此估算播放量的话预计达到2亿。

其真实长相不论,至少在这首《Gucci Prada》里,温婉的颜还是视频能火的核心要素。

自从网红餐厅兴起,消费者就养成了动筷子之前先动手机的习惯。对于餐厅来说,第一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摆盘、造型、就餐环境,能不能让消费者产生拍照、拍视频发票圈的习惯,这才是今天网红餐厅的逻辑。

一方面是打卡文化成为主流,一方面是朋友圈变得日趋高冷。这时候还靠什么朋友圈集20个赞送小米粥送拍黄瓜,早就为人所鄙夷。重点是让消费者产生主动打卡、拍照的兴趣。

故对于今天的餐厅来说,要做好一道菜不仅要学习烹饪学、营养学,还要学习建筑学、园艺学、景观设计学、色彩搭配学、装逼心理学,乃至玻璃陶瓷、金石研究。

对了,还要懂得利用干冰、液氮、火焰喷枪等制作各种特效,能拍短视频那种。

 

 

我跟我一位做景观设计的朋友开玩笑说,叫她去给餐厅开培训课,如何把一盘菜变成一个微景观,一个装置艺术,肯定火爆。

美人、美景、美物,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得到了空前放大。如果你的产品和内容设计,不能给消费者以惊艳之感,那么你就永远失去了他们的心。

2. 燃

消费者最喜欢的故事有两类:

  • 一是看高高在上的明星跌落神坛,被众人踩在脚下,比如各种明星八卦、名人丑闻的盛行;
  • 二是看底层的小人物逆袭封神,成为强者,成为芸芸众生崇拜的偶像。

2018年6月16日晚,第一次进世界杯的冰岛队逼平夺冠热门阿根廷。第二天就诞生了46篇10W+,2498篇文章。

其实当天晚上,我就知道第二天冰岛要刷屏。你要问我为什么知道?很简单,2017年10月冰岛晋级世界杯决赛圈时就刷过一次屏了。内容如出一辙。

总人口只有33万的冰岛,去掉女人17万,去掉18岁以下35岁以上男人12万,太胖太瘦的2万,捕鲸来不了的788人,监视火山走不开的321人,剪羊毛的2856人,缺胳膊少腿的189人,队医厨师按摩师3人,教练1人,竟然凑齐了23个人打世界杯,竟然战平了总身价达到5.29亿欧元的阿根廷队。

这个段子在世界杯期间广为流传,人们为什么喜欢它?因为这是一个大卫击败歌利亚的故事,一个丑小鸭成为白天鹅的故事。

它是戍卒陈胜吴广的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它是简爱的心声,你以为我贫穷、卑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

前不久,河北女孩王心仪以707分的成绩考入北大中文系,出身农村的她写文称“谢谢你,贫穷”。在网上引发热议,无数人表示非常感动。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感到燃,就是因为简单的四个字:屌丝逆袭。

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每个平凡人缺乏光彩的人生。某种程度上,它激起了我们奋发努力的雄心,至少,让我们在乏善可陈的生活中看到了一丝希望。

广告史上不朽的经典,艾维斯租车的“艾维斯在租车业不过是第二,为什么还要租我们的车?”,难道它的成功真的是像某些专家分析得将自己定位成第二名?

你是第二我就要租你的车?为什么我不租第一呢?

因为我们更努力(如果你不是老大,就必须如此)。

事实上,当1962年艾维斯租车找到创意大师伯恩巴克创作这系列广告时,当时的艾维斯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他们离市场份额第二差得远呢。

但是当艾维斯这一系列广告刊出后,艾维斯就咸鱼大翻身了。

看到广告的读者纷纷写信给艾维斯公司索取“我们更努力”(WE TRY HARDER)胸章,创造了一次未曾预期到的巨大二次传播。

人们索取的是“我们更努力”,而不是“我们是第二”。

它唤起的是消费者对弱者的同情,对一个努力做到更好的小人物的认同。

这就是很燃的屌丝逆袭。

3. 萌

广告里有一个3B法则:Beauty美女、Beast野兽、Baby婴儿,这三者最能吸引人的视觉注意力、并且唤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当然,Beast野兽我们要区分一下,一类是凶猛富于攻击性的野兽,一类则是可爱的小动物,比如猫狗兔等。

在抖音上面,小动物、婴儿的视频,也是非常火的一大类。

为什么会火呢?因为萌。

 

萌是ACGN用语, 约在2003年发轫于东京秋叶原,随后成为全日本第一新潮用语,年轻人们言必称萌,萌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在日本商界,找民众的“萌点”被视为一条基本原则,萌产业、萌经济、萌股票、萌法律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就算日本政治家选举、日本自卫队招募新兵都用萌来宣传。

最初,萌仅用来形容动漫中那些单纯可爱、犹如萌芽般的小萝莉,以表达对二次元美少女角色的类似恋爱的喜爱之情。

后来萌从虚拟走向现实,又被用来形容真人、小动物、物品等。日本有大型电器公司就在开发“萌家电”,将电视、风扇、空调、音响等拟人化,使“主人”一到家便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爱意。

萌系角色的性格特征,核心是一个娇字:娇气、撒娇、傲娇、娇蛮、温柔、害羞、治愈、天然呆。也就是说,它唤起的是人们一种怜爱和保护之情,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感情。

 

比如最近朋友圈开始流行的这只鸭子,它把我们日常口语中的语气助词“呀”变成“鸭”,再把它变成一个卡通形象,升华成一个IP。

无论你表达任何情感和语气,都像是在撒娇了。于是,就给人很萌的感觉。

不过随着萌文化的盛行,现在的萌系角色越来越公式化,活力开始衰退。在今天,要制造很萌的感觉,最好是做反差——反差萌。

2016年百度糯米推广电影《大眼萌》策划了一个促销活动,买电影票送香蕉。为了炒作声势,他们首先策划了一个事件——小黄人卖香蕉遭城管执法。

结果很快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并被众多媒介转载报道。在小黄人和城管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萌效果。

有很多品牌做活动做展览都会请模特站台,这非常司空见惯。2015年,北京一个网红甜品请了几十位外籍男模,穿上斯巴达服装,浩浩荡荡走上街头给消费者派送产品。

其实这很常见嘛,没有什么好稀奇的,但是斯巴达们被城管放倒了,于是立刻引发轰动效应。

“天朝第一军种!!!”“最强重步兵”“国之重器”“斯巴达三百勇士入侵北京被城管完虐”,斯巴达外模只是美好肉体,被城管按在地上就成了萌点。

2017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播放了一段乘坐无人驾驶汽车在北京五环行驶的视频,结果就被交警盯上了,还收到了一张罚单。

李彦宏无人驾驶上五环,被北京交警查了。

很快就开始刷屏,一边是高大上的代表未来出行的高科技,一边是残酷而无情的现实,这种反差就形成了萌点。

4. 暖

暖,是生活里的小确幸。

是那些让人产生归属感、安全感,产生爱和信任的事物,是那些能够与内心建立联结的事情。

最能体现暖的,就是情。亲情、爱情、友情、乡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同情。

招商银行的一条番茄炒蛋视频,2017年11月刷屏。

它讲的就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一位留学海外的年轻人,因为朋友聚会每人要做一道菜。他不会做番茄炒蛋,很焦急的情况下就通过手机求助远隔重洋的老妈。然后老妈在家里现做了一盘番茄炒蛋,一边做一边讲解,让老爸拍成视频发给儿子。

儿子做的番茄炒蛋很成功,但直到他和朋友们在一起聊到时差,他才突然意识到由于时差的关系,老爸老妈是凌晨三点起床,到厨房给他越洋现做了一盘番茄炒蛋。

就是这一盘番茄炒蛋,微信指数当天暴涨68倍,达到2445万,远超王者荣耀

一个月后,999感冒灵的视频广告《总有人偷偷爱着你》腾空出世,接力刷屏。它讲述的则是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也许你感受不到,甚至是产生了误解,但却被一些陌生人悄悄的关心与帮助,这条片也被誉为年度最暖心的短片。

对于刷屏这件事来说,刷屏的本质是网民们情绪的狂欢。传递什么信息不重要,事实不重要,重点是你在表达什么样的情绪,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而在所有情绪里面,让人心生温暖的正面情绪最能触动人心,让人产生长久的感动。

5. 牛

雷军有一个打造互联网产品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其实打造内容也是一样。

你专注于一件事,然后把这件事做到极致,极致就能带来口碑,口碑在今天这个互联时代就能带来快速扩散,形成广泛影响力。

表现在抖音、表现在电视综艺节目就是各种绝活。

湖南长沙的一位保安大叔崔聚国,他本来是一名货车司机,因为路上经常碰到堵车,为了打发时间,他有一次突发奇想,就开始玩立鸡蛋的游戏

他最开始在地上练习立鸡蛋,成功后转移到筷子、铅笔尖上,最后移到针尖上。在练习这一绝活6年之后,崔大叔可以1分钟在针尖上立起三个鸡蛋。然后他就被邀请参加各种综艺节目,来表演绝活。并且成为针尖立蛋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保持者。

什么叫吉尼斯纪录,不就是做一些在他人看来没有意义、闲得蛋疼的事情,并且反复练习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吗?然后,大家都跑过来围观,感叹“太牛了!”“绝了!”。

这个立鸡蛋的视频放到抖音,我觉得百万赞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它真的做到了极致,极致就会创造口碑,快速扩散。

Levi’s 501也做过一条类似的病毒视频,片中人物就是尝试各种高难度手段穿上裤子,给人感觉非常牛逼。视频被扔上youtube,立刻换来上千万占击,并且无数消费者开始模仿,且拍成视频上传。

我们有一句俗话,一招鲜,吃遍天。只要你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会被他人所关注到,并扩散出去。卖油翁说了,无他,惟手熟尔。

6. 搞

后现代社会的一条重要精神就是解构。

对经典进行模仿、恶搞、解构、重新解读,诞生于1995年电影《大话西游》,就是对经典名著《西游记》的一次解构,将取经故事重新解读为爱情。

在中国有了互联网之后,大陆掀起一股大话西游热,《大话西游》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初的内容爆款,不仅网友都在看、都在讨论,就连学术界也写了一箩筐一箩筐的论文来解读它,至尊宝和紫霞成为经典的内容IP。

 

在今天的抖音上,非常活跃的一类就是各种恶搞、模仿经典类的视频,比如各种妖孽版的《新白娘子传奇》。

1992年,有香港四大才子之称的著名广告人朱家鼎,为铁达时创作了一条广告片《天长地久》,周润发、吴倩莲代言,片中广告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广为流传,成为著名广告金句。

后来,台湾远传电信改编了这句经典广告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能打多久。

不管永远有多远,只想这一刻能一直跟你打电话聊下去。虽然搞笑,但一样传神,这句广告语也获了台湾广告金句大奖。

所以要想做出爆款的内容,也可以想想去恶搞一些经典的内容,运用逆向思维,来制造一些反差,创造一些新意。

7. 干

今天人心浮躁,没有几个人还愿意埋起头来,踏踏实实得学习、提高,大家都想着速成、走捷径。三天学会某某某,七步搞懂XXX,什么什么速成指南……

一句话,大家需要干货

看看今天的公众号文章标题就行了,《七步搞懂炼钢》《一周教你学会打铁》云云,当然本文也是哈哈哈。另外,干货类的小视频,抖音也很常见。

干货跟一般知识帖的区别在哪里呢?

首先干货得有明确的目标,它为解决什么问题而存在。它不是泛泛地分享知识,而一定是针对某项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其次,干货不能空谈道理,它必须得能落地执行,有切实的行动步骤和方案。

不过呢,有太多干货貌似能解决问题,也给出了行动步骤,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卵用。各位可以按这个标准测试一下本文是不是。

王尔德说过,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真实的生活,更多是平淡无奇的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昨天和今天没什么两样,去年和今年没多大不同。它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什么精彩和惊喜。

就像兰波说的,生活在别处。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是没有生活的。所以生活需要模仿艺术,我们需要给生活注入一些戏剧性、仪式感和意义感。

所以我们要给大家一点高于生活的、平常看不到、经历不到的内容艺术,一些很美、很燃、很萌、很暖、很牛、很搞、很干的东西。

这样才能激起大家关注、评论、转发的兴趣。

美、燃、萌、暖、牛、搞、干,这是送给你的打造爆款内容的7字真言。

 

作者:空手,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空手(ID:firesteal13)

]]>
如何借力Apple Store 推广自家App? //www.f-o-p.com/93356.html Mon, 06 Aug 2018 01:41:38 +0000 //www.f-o-p.com/?p=93356 App Store

 

除了交付一个好的产品之外,如何借力使用Apple store给自家App助力呢?本文将从Apple store商店描述&评分设置两个方面及列举其中的优秀案例进行说明。

Apple store商店描述

一般商店描述以图文介绍+版本更新+App描述+评分组成,不过随着视频技术的发展,预览视频领域也愈发的被重视,不容小视。

宣传视频

市面上面的宣传视频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场景化视频例如得到,此类的好处是比较有代入感能让用户清晰的知道App的使用场景,不过由于现在苹果对宣传视频的审核日益严格此类视频基本均被封杀;另一类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类是录屏视频代表案例有:QQ阅读、抖音、百度、优酷、美团,录屏一般会选取App主要的界面和功能,也会在开头和结尾处做些品牌宣传也算是一个小广告位吧。

尺寸和格式要求:

  • 尺寸要求:1920×886,886×1920 = iphone x1334x750, 750×1334 = 4.7屏幕iPhone6   2208×1242,1920×1080=5.5屏幕iphone6P
  • 格式要求:App 预览必须为 M4V、MP4 或 MOV 格式,且不能超过 500 MB。
  • 要制作个预览图片

tips:如果对视频内容没有十足的信心建议先做竖屏版,因为横屏版放上去的话图文介绍的位置就隐藏了,当视频没有吸引到用户时就有些可惜了。

图文介绍

如果宣传视频是各家需要取舍,量力而行的话,图文介绍则是一个必要条件了。

纵观各家的制作模式大概可以得出以下套路:

  1. 有代言明星或有独家爆品内容通常会放在首屏(活动期间除外);
  2. 基本构成为价值点+功能特点【重点功能】,多数会把价值点放在首位;
  3. 图一和图二组成拼图为主流趋势【iPhoneX机型暂不适用】,图片背景沿用同一个模板或色调较为常见;
  4. 如果有获奖记录当然也不要忘记放在上面啊。

经典案例:

版本更新

因为各家的重视程度不同,这部分既有很随意的bug修复,也有费尽心机的各种套路:

(1)逗逼版:案例:YY

老板要求我们写一个既富有创意又寓意清晰又发 人深省又清新脱俗的更新文案,用户大佬爷们不 满意决不罢休(不给年终),不勒个是吧,该怎么写啊,这年头还有什么人在看更新文案啊?! 坑啊!

  1. 前段产品团队脑洞大开,设计了很多直播间玩法,受邀上了快乐大本营何炅谢娜玩得不亦乐 乎。美丽可爱的产品小姐姐在发现页面将玩法做成了游乐园,一起玩大厅(欢乐篮球、表情消消 乐、欢乐抓娃娃、吃货脸萌),玩游戏送皮皮虾,还能去直播间找各种可爱的小哥哥小姐姐愉快玩耍打赏,大佬爷们还满意不?
  2. 最近天气越来越冷,是不是觉得冬夜里缺少温暖?语音有温度、视频更暖心,陪我给各位大佬们推出了 1v1暖心私密专属陪伴,让你佳人相伴过暖冬!
  3. 么么哒&戳一下,直播间惊喜玩法,触不及防的惊喜,一定是你们从未体验过的直播互动新触感!快去探索吧大佬爷们!
  4. 什么枪?哪个人?谁吃鸡?我们特意在游戏模板中增加看回放功能,30秒回放精彩瞬间不错过,还有紧张刺激的决赛圈
  5. 为了让你能够快速开播享乐趣,YY团队做了一系列的优化。你的开播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哦,笔芯

用户大佬爷们,请一定要满意啊,产品团队&研发 团队&设计团队&测试团队&项目团队在这里给各位用户大大们请安了,YY新版本,有不爽的吐槽 请加入YY群:80456,你们的意见就是我们不断 前行的动力,干杯,友谊万岁!请让我们也温暖地度过一个寒冬,嗯,不说太多了,搬砖去了。

(2)温情版:案例:ofo  

小黄人们大家好〜

大家都陆续拿到录取通知书了吧,小黄真心替你们骄傲,来到新环境,见到老朋友小黄,会不会 让你觉得亲切呢?新大学生们,骑小黄持续免押金哦〜

另外,对于热爱骑行的你,知道累计骑行多少次 了吗〜现在,骑行结束后就能查看,快来更新炫耀一下〜

(3)傲娇版:案例:摩拜

上版本优化后,有人来问本汪:

-为什么不能秒开app?

-地图上找车为什么还要等?

-为什么时不时的就管我要个权限?

-为什么……为什么……

大家的槽永远是本汪的关注点,这次全部优〜化 〜啦。

感谢各位的建议〜你们吐来的槽就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感恩笔芯〜

具体使用哪个版本还是要看自家App的目标受众人群,不要为了追求文案效果而与用户群体不符,那也是得不偿失噢~

tips:最好要保持固定的格式,不然会以为你家App太随意;还有部分聪明boy在版本更新里面引入帮助与反馈概念,多少能挽回一些直接给差评的用户吧~

App描述

这块儿蛮考验文案功底的,因为留给你的介绍区域只有三行,最大支持的是66个字符,当然也有聪明人故意描述不全引导用户去打开详情这也不失为是一种方法。

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有四种套路:卖萌体、文艺范、炫耀式、标准版;其中标准版为主流趋势。

(1)卖萌体:案例:爱奇艺 

男神都被爱奇艺承包了!《生逢灿烂的日子》痞帅张嘉译圈粉无数!《海上牧云记》黄轩竟是半人半魅?《三个院子》林更新画风清奇等你撩

(2)标准版:案例:喜马拉雅 

听书、听课、听段子,4.5亿用户的选择!

《吐槽大会》、郭德纲、马东、吴晓波,尽在耳边!

通勤、堵车、失眠,好无聊?快点听点有料的!

(3)文艺范:案例:POLY

POLY一按下快门,复刻回忆现在,你无须拥有一台相机,也可以拍出怀旧胶片感的照片

(4)炫耀式:火山小视频

《爸爸去哪儿》第五季独家短视频平台;下载火山小视频,看萌娃 Jasper、嗯哼、小泡英、 Neinei,小山竹初来乍到萌翻灿友!

套路就介绍这么多,如何选择以及如何编辑一定要记得结合自家App特性噢~

评分设置

当你在Apple store搜索到一款App时最重要的参考依据是啥?想必评分、排名和评论这三个功能不能忽视吧,那么排除灰色手段如何靠App魅力能够优化评分呢~

说起评分少不了一个功能叫求好评弹窗,关于这个功能的具体设计想必之前很多文章都已聊过具体细节不再赘述了,今天只聊下如何使用苹果自带的弹窗提高评分。

好吧,就是长成上面的那个样子,虽然UI式样比自家UI同学设计的差了很多,但近期做增长黑客的都发现合理的使用这个弹窗获得的评分提升的更快。

为什么说要合理使用呢?苹果为了照顾自家体验,这个弹窗每年只允许出现3次,对,只有三次,所以奉劝各位在设置它出现的时机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大时机:个人认为在App进行重大改版的时候不适合引入这一环节,虽然每次改版都被产品同学寄予厚望,但会涉及到用户习惯&学习成本等问题,在改版的初期最容易出现用户的不稳定性,所以在首页大改动或者卡片位转feed流等环节时就先观察下用户反馈,耐住性子噢。在版本稳定1-2月后的小优化版本后它就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了。

小细节:一定不要在用户使用功能中出现,当然更不要在用户刚下载完成第一次打开时就送个开门礼,虽然你担心用户留存但这个环节真的很容易被用户所忽视。我们一直强调用户的爽点、痒点和痛点,在这里选择用户的爽点是再好不过的了:例如微信读书购买或读完一本书后、购物App成功下单后、内容类型App发表完评论后都是比较适宜的时机。也要切记不要和其他功能功能弹窗相冲突不然几连弹真的会吓跑用户的~

关于用户分群出弹窗,这个自己还没有试过效果在这里也不过多介绍, 有时间测试后再来和各位分享吧~

以上是日常工作中总结的一些规律以及踩过的坑,希望能够对各位有所帮助。

 

作者:静陌,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静陌

]]>
一条玩创意的万能文案公式:创造力=复制+转化+结合 //www.f-o-p.com/92380.html Mon, 30 Jul 2018 02:58:14 +0000 //www.f-o-p.com/?p=92380

记得之前说过:

创意这个东西,让人捉摸不透。

它既科学,又很玄妙。

它既理性,又很感性。

它既是思维发散,又是思维聚焦。

它有很多方法论,有时又要抛开全部方法论。

有人说创意没方法,就是要多读书、看音乐剧、看电影、看艺术展、去旅游,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等等。

这些不就是方法吗?

看似创意毫无方法,但恰恰这些“毫无方法的方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几千年来都存在的巨大方法。

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

创作的本源,一切都是混搭!

先提出一个词——REMIX。

什么意思呢?

就是将现有的素材组合或编辑,创作出新的作品。

Remix常见于音乐、电影的创作,很多音乐以及电影都是借用老的素材进行重新创作。比如老调重弹,老歌重唱、老剧本重拍、老剧情模仿等等。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国内现在的综艺节目比以前做得好,但实质上基本都源自国外,经过Remix后在国内发展,异常火爆。

还有明星的Remix,就女神赫本的模仿我就看到过几十个。

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叫《创作的本源,一切都是混搭》,影片指出:

随着时代发展,信息传递越来越方便。Remix已经成为平民艺术,任何人都能做到,只需要搜集、转化、组合素材就可以。

其中甚至有说到:“Everything is a Remix(万物皆Remix)”。

这与韦伯杨“创意就是旧元素新组合”的观点不谋而合。

也引出一条万能创意创新公式:creativity=copy+transform+combine。

也即:创造力=复制+转化+结合。

我们首先靠复制(Copy)来学习,获取大量的信息,直到熟练掌握前,我们是没办法创造新的东西的,而这个过程是通过不断学习复制来完成,复制为我们打下根基。

比如,几乎所有歌手都是靠模仿前人来渡过成长期。

这就是为什么要多读书、看音乐剧、看艺术展、去旅游,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等等。就是为了能“复制”更多的东西。

然后,及时站在前人肩膀上进行转化(Transform)洞察其本质并转化成自己熟知的东西或形式。

最后,就是进行结合(Combine),可以结合你的产品/服务/用户,也可以结合新的东西,还可以结合任何你在学习“复制”过程中发现的新元素。

这样,新创意就此诞生。

比如ofo和小黄人结合,就出了个ofo小黄车,这是最简单的结合,但是爆火。

乔布斯当年将智能和手机结合,然后就生产出了iphone智能手机,改变了世界。

其实这样的Remix生活工作中无处不在,每次一个东西火了,马上相关的东西就会集中井喷式的爆发。

比如现在新媒体,一个类型的文章火了,马上类似的文章就会如雨后春笋一样出来;一个抖音视频火了,马上同样模式的视频也会刷屏出现。

因为我们都会进入到这个模式:复制——转化——结合。而那些转化更好的,结合更好的,往往能创造又一个热点,我们称之为“有创意”。

一切逃不过Remix!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看到“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广告(Copy)。

然后我思考一下,它的逻辑是这样的:怕XXX,XXXX(Transform)。

最终我得到:怕长痘,用祛痘灵(Combine)。

有人说创意不应该一定是得原创吗?

好吧,我是悲观的,或者说我是现实的。

就算原创你也得不断的去复制学习,达到创作临界点,没人一开始就能无中生有。

况且,除了上帝谁真正原创过?

你说,那这不就是模仿?

你也可以这么理解,但这是进化型的模仿,它更多的在于转化和组合,它的目的在于进步。

如果你问创意有没有方法?我会说有,读书看电影甚至刷抖音都是。

如果你问创意有没有捷径?额~~如果非要我说的话,那就是模仿/REMIX。

很多发明创造、科技的进步、重大的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复制-转化-结合”。

包括文化的传递也是如此,人类不是一步走向文明,新观念总是会从旧的演化而来,现在也还在继续……

我并没有发明什么东西。我只是把几个世纪以来其他人构思的发明,组合成了一辆汽车

——亨利·福特

几十年前,广告教父奥格威创作出他的广告代表作:

这辆劳斯莱斯以60英里的速度行驶时,最大的噪音来自电子钟。

这也许是他最著名的汽车广告文案,直到现在都一直被津津乐道。但奥格威自己也坦白说:

当我接受劳斯莱斯时,我花了三周时间大量阅读汽车资料,看到这句:在时速60公里的车上,最大的声音来自电子钟。

没错,这个文案是奥格威看来的。

事实就是如此,这个伟大的创意实际上99%来自学习/复制,而仅仅只有1%在转化和结合。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伟大,也不影响奥格威的才干。

再回到20多年前,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bpell)创造出他的神话故事叙述框架模型,并著书《千面英雄》。

这个框架直接影响了整个电影行业,也拉开了英雄故事电影的新篇章,成就了今天绝大部分经典故事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特别是漫威。

这个英雄故事框架,约瑟夫·坎贝尔以召唤→启程→历险→归返为基本架构,在此基础上又渐次开展英雄历险的各个层面。

你会发现,无论是《黑客帝国》、《星球大战》系列、还是《钢铁侠》、《绿巨人》、《黑豹》、《美国队长》等漫威系列电影,背后都有这个叙事框架的影子……

这些电影不是约瑟夫·坎贝去拍的,也不是他写的剧本。

而是大量的导演、编剧在“复制”他的英雄叙事框架,然后转化创造出更多的新版本、新创意,最后结合起来。

也确实不错。

可以肯定的是,这条创意公式是绝对可行的,而且会一直存在。

复制(copy)是一切的基础,转化(transform)是改造、是想法的关联,而结合(combine)是创意的形成。

(1)复制 copy 

我们首先需要大量的看、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记录、大量的观察生活,不停的积累自己的“复制库”。

准备一个便签,把你看到的每一个有趣的事物、案例、段子、一段影片、一条对话、一个灵感都记录下来,分门别类,这可能 就是你将来的创意库。

只有量变才能产生质变。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要创意,别人能高效而你只能死想,最后推脱于“创意是需要时间的”。

因为别人早就建好了自己庞大的创意库,只需要去找灵感转化结合,而你只能想破脑袋或者一个一个去临时找案例。

绝大多数创意不是要艺术,也没听过哪个创业家是凭空造出产品,不要想着无中生有, 那可能是上帝该干的活。

(2)转化 transform 

然后,我们需要去转化这些收集来的东西,去归纳它们的形式、提炼逻辑,总结规律、挖掘本质,把它们转化成自己可以用的东西。并且进行关联拓展。

平常可以多做这方面的思维训练,比如:

进行主题联想发散,给自己定一个主题,然后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围绕主题进行无限拓展。类似于九宫格思考。

可以玩罗生门思考法,就是站在不同人的立场去看同一个问题。同一件事,不同人,不同角度,阿猫阿狗的叙述方式和心理感受都不一样。

还可以玩功能发散,就是选择一件生活中随意可见的常用物品或产品,如杯子,尽可能多地说出这个东西的用途。

……

(3)结合 combine 

最后,就是和现有东西的结合。

如果是结合你的产品,没有彻彻底底了解你的产品之前,不要轻易结合;如果是结合你的目标用户,没有足够的了解他们之前,也不要轻易结合。

创意这个东西,让人捉摸不透。

但是,REMIX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至少,它能帮你造出大量的idea。

还有比想不出点子更糟的吗?

 

作者:木木老贼,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木木老贼(ID:mumus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