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Sun, 09 Dec 2018 15:23:4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8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慈善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深度解析:用户需求的底层逻辑 //www.f-o-p.com/108597.html Mon, 03 Dec 2018 03:15:02 +0000 //www.f-o-p.com/?p=108597 在商海沉浮的世界里,自嗨、想当然的“用户需求”太多,真正脚踏实地去研究分析的太少太少。这个“少”是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却没有把握好发现的重点,在分析的过程中没有一条准则、没有一套标准的流程方法和模板。因此也就有了这个系列的文章,这是第一篇,enjoy~

引例

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西北地区有一个县城,每年都会被评“贫困县”。原因是这个县有一个小村子特别贫穷,一直在拉后腿。

究其原因,居然是因为超生。于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恶性循环,计生委小组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县长也很无奈,只好勒令镇长去该村做工作,做不好就滚蛋。

王镇长,很是勤奋,跑到该村,挨家挨户的做思想工作。全村跑遍,仍然无果,只好滚了蛋。

李镇长,曾经做过传销,洗脑很有一套,于是,先给村里人集体开会,进行宣讲。然后再逐一去做思想工作。然而,同样没有结果。也滚蛋了。

主角镇长出场,先是在村子里考查了一番,发现这村子真滴穷,竟然还在用煤油灯。看到这种情况,他突然灵光一闪,马上给该村通电,安装电视,还在村中心搭起了一个露天电影,安排人每天晚上来播。

没有做什么计划生育宣传,结果几年下来,村民素质提高了,村子也慢慢富裕起来。

我们再回头看看,为什么只有主角镇长能够做到呢?

并不是因为他“撞大运”,而是因为主角镇长有着极强的用户需求分析能力

  1. 明确了目的:解决村子贫穷问题;并且不调查之前,坚决不自嗨的提出,脱离实际,应付任务的解决方案。
  2. 先做用户群体观察:在村子里考查发现没有通电,在用煤油灯。
  3. 做用户深度访问:询问村子里的人,一天的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4. 得出场景:村子没有电,村民整体没有新鲜事值得关注的,到了傍晚五六点的时候天就黑了,黑了就得回家。
  5. 根据线索进行分析:回家想要省点煤油钱就只能早点睡了。但是这么早就睡了,人的精力根本还很旺盛呢,睡不着怎么办呢?还不就真剩下那唯一的床上运动了嘛,所以这才越穷越生啊。
  6. 发现核心问题:没有电村民闲着没事做。
  7. 解决方案:通电并增加村民晚上的娱乐活动。

同样,在商海沉浮的世界里,自嗨、想当然的“用户需求”太多太多。真正脚踏实地去研究分析的太少太少。

这个“少”不仅仅是因为大家懒,不愿意去仔细分析,也不是因为没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而是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却没有把握好发现的重点,在分析的过程中没有一条准则、没有一套标准的流程方法和模板,也没有同行业相似的案例可以参考。

因此,我们用户需求研究所聚焦在“用户需求”这个主题上,特别推出用户需求研究分析系列文章、思维方法和操作流程,以及上百种的行业分析案例。

第一章 认识用户需求

为了给用户需求一个权威的解释,我们翻阅了几十种文献资料,发现一个问题。

人们常常会把“用户的痛点”“用户的需求”“用户的想法”“用户的问题”“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假设”“自己的需求”“产品的需求”“用户的解决方案”“产品的解决方案”各种的说法混为一谈。

以至于我们在平时谈论“用户需求”的时候,感觉每一个人都能侃侃而谈很多的想法,很多的点子。看起来好像人人都能理解用户需求,但是就是落不了地!

但多数人的理解却像极了前言故事中的王、李镇长,认为村民缺的是素质教育,是计划生育观念引导。但是,我们看完故事会发现,那不是真正的用户需求。真正拥有用户需求分析能力的人少之又少。

那么下面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给大家详细拆解一下什么是用户需求。

家里有孩子的都知道,婴儿爱哭这件事情,很头疼;尤其是夜晚哭闹,定是要闹得全家都不得安宁的。

但是,你能说止哭药是你的需求吗?

如果有卖止哭药的,你可能会买,但是请注意。止哭,这只是你要的一个结果,而不是需求。

假设婴儿是目标用户,那么哭就是用户行为,我们通过这个用户行为看到,他可能存在的三种需求,分别是:要吃了,要拉了,要抱了。

那这三种需求又分别不一样,吃和拉是生理需求,是刚需、不可改变的,他如果没有吃饱拉完是不会止哭的。

而抱抱则不同,抱抱不是刚需,但却可以转化成刚需,要抱抱是一个表层的迷惑需求,转化成真正的需求是安全感。因此除了抱抱,模仿婴儿在羊水里的状态同样也能产生安全感,从而达到止哭的结果。摇篮、摇椅车等产品便是满足婴儿安全感这个需求的

那么我们可以将用户需求定义为:通过对目标用户群体的行为进行观察,或者深度访问,得出的目标用户的群体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用户场景。这种目标用户群体特征和用户场景背后产生的最底层的原因就是真正的用户需求。

想一想:假如,你有一款瘦身产品。你的用户需求是什么?

减肥?

瘦身?

用户买瘦身产品是为了减肥和瘦身,但是减肥和瘦身却只是一个结果,变瘦后的那种美和自信,才是真正需求。

因此真正的用户需求分析,是去挖掘用户产生这个愿望时,其心里是什么在驱动着用户。围绕着用户背后的需求来做产品做内容做服务,你就能有机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也是用户需求分析的意义所在。

第二章 用户需求分析适用人群

  1. 市场调研、市场分析、用户需求分析等前端岗位的从业人员。
  2. 创业者创业者来说,用户需求分析能力是创业的一项必备素质。在项目操作过程中,需要将用户需求分析思维贯穿到每一个环节当中。
  3. 产品经理 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决定产品的研发与更新优化,产品的运营
  4. 公司决策者 根据用户需求分析决定进入或退出某个领域,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适时调整营销策略,改善销售管理、渠道管理和产品功能。

除了以上,还包括政府或者其他机构,在开展任何工作的时候,都需要具备这样的用户需求分析的思维能力。并且将这种思维贯穿到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你会发现一切事务都变得简单高效!

第三章 用户需求分析的目的

对企业来说,做用户需求分析的目的主要是3个:

  1. 评估项目

创业者有很多的点子是灵光一闪或者长期积累得到的,而这个点子是否能被立项则需要用户需求分析做出客观的反馈和评价,用以判断此项目是否可以切入。

  1. 优化产品

产品运营中,企业需要不断的对产品或者内容服务做升级优化,而用户需求则是产品升级重要的参考依据。

  1. 营销增长

营销运营的过程中,根据用户群体特征共性,以及需求的细微变化,采用适合的营销方式,从而达到营销增长的目的。

于个人而言:

用户需求分析的思维方法是一门很难掌握的技术,理解掌握不到位,提到的需求是人人都能想到,故而对用户需求这个岗位都不重视。因此如果能掌握好这门技术,便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为自己创造财富。

第四章 用户需求分析重难点

  1. 找最精准的目标用户

任你有惊世骇俗的点子,再完美的商业模式,如果没有找准目标用户,没有分析清楚当下,每个细分用户的具体需求,就有可能错失良机。

我们曾经拆解过大扑网,创始人王治全最初把目标用户锁定在40岁以上经常坐飞机出差国外的高端女性,认为这个群体的用户购买力极强,最有品位。结果订单却寥寥无几。

当时正值2014年,社交电商的红利期,社群朋友圈成为最大流量入口,几乎所有人都有看微信朋友圈,所有人都发朋友圈。然而,通过研究40岁以上的成功有品位的女性,他们的朋友圈内容更多的是发人生感悟、慈善公益等等高大上的内容。

而另一群人,20-30岁的年轻妈妈,则是最喜爱分享热爱传播生活细节的一群人,她们乐意在朋友圈去分享好用的物件给朋友。大朴网最终及时调整目标用户,最终打开市场。

因此,一个项目能不能成功切入,与目标用户找得是否足够准确有着非常大的关联。

  1. 真伪需求

在前言部分的扶贫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经典的结论,即:方案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在于对用户需求的寻找和把握

你看,

配角镇长找到的是伪需求:脱贫、计划生育、素质教育。

而主角镇长找到的是真需求:空余时间太多,需要有别的事情填充,替代xx活动。

在这里,为了强调重要性,再引用一个经典的案例。

很多人都听过福特汽车的创始故事。

亨利福特说:如果问用户需要什么,用户会说我需要一匹快马,他们脑子里根本没有车这个概念。

在这里,我想请问一下各位。

用户需要“一匹快马”这是一个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究竟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取决于用户需要这匹马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当时真的开发了马的品种,让马更快更有耐力,应该也会有市场,但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让一种更能满足用户需求而非何种形式的产品出现了。所以,更快的马也好,车也好,都是绕不开用户需求的。

除了找准目标用户和判断清晰真伪需求,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维度是需要大家需要去仔细考量的:

  1. 这个需求,除了自己,还有谁需要?家人?朋友?同学?同事?能覆盖的人群是哪些?有多广?
  2. 这个需求在目标用户群体中有多少占比?
  3. 这个需求发生的频次,是不是高频?每日/每周/每月/每年/一辈子?
  4. 这个问题对目标用户的痛点到底有多痛?
  5. 现在做这个项目,时机成熟吗?
  6. 该需求是否符合项目或者产品的定位:会不会影响产品的核心服务,会不会破坏用户体验
  7. 该需求是否能实现:该需求需要具备怎样的基础技术,目前是否有这样的开发条件?
  8. 如果有,又需要哪些资源?哪些成本?最终多久会有收益?最终的收益是如何的?如果做这件事,我最好和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以上维度,任何一个点分析不准确,都给影响最终的结果。

第五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讲到需求,就不得不拿出世界上最经典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出来详细分析。

我们依然举瘦身这个例子:

假如,你是做瘦身产品的,我们根据马斯活需求层次理论一起来分析不同层次的用户分别都会有哪些需求?

  1. 生理需求

我是一名50岁的中年男子,30岁以前都很瘦,从30岁就开始身体就开始发福了,到现在已经180斤了,爬楼梯的时候经常是累得气喘嘘嘘的,感觉到难以呼吸。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了是由于肥胖导致的三高。为了身体健康,我不得不减肥。

  1. 安全需求

我是一名模特,今年22岁,今年刚刚生完孩子,准备下个月就开始重新去工作了。可是发现,肚子上的马甲线不见了,反而多了许多软软的肉。为了保住工作,我必须要减肥。

  1. 归属需求

我喜欢上了一个人,不由自主的,不管有事没事总想要到窜到他工作的地方去看看。

可是,据打听,他是喜欢纤瘦点、小鸟依人的姑娘。于是我照了照镜子,显然不是他喜欢的类型,为了我的精神满足,我决定要减肥。

  1. 尊重需求

我是一个自媒体人,现在聚集的粉丝已经破十万,为了拉近与粉丝间的距离,想在下个月举办一个粉丝见面会。我想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在见面会现场,可是,照照镜子里的我,身体发福,面容憔悴。于是,我准备用这一个月时间好好减减肥,瘦瘦身。

  1. 自我实现需求

我的自控能力极差,每天总是要吃掉非常多垃圾食品,而且还每天坐着不爱运动。我以前也很想控制,但是控制不了。最近看了一本书,自我控制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就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于是我想要通过刻意练习,自我控制能力,就先从最基本的管住嘴,迈开脚开始。为了增加成功率和作为一个仪式感,我可以买一个瘦身的产品,以瘦身之名,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通过瘦身这件事情,提升自控力。

你看,即使是同一款产品,它可能涉及的用户很广,虽然都需要减肥,但是他们每个人的需求却是截然不同的。

知道了这些,那么你在产品定位,用户人群定位上,便可以针对性的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细分领域,同时也因为更懂你的细分用户,而让用户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进而成为你的忠实用户。

第六章 深挖用户需求

传统意义里,包括有些很牛的企业,他们是如何在自己领域找用户需求的呢?

大家也可以对照着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做的,假设要分析耳机的受众人群:

那么首先根据感觉想,用耳机的会有哪些人?

列出来:学生、司机、上班族……

再想想不出来了怎么办?

上网查:百度、知乎、荔枝、豆瓣……

那再然后呢?

再查查大数据:艾瑞、1993T……

想到的、查到的,写出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大家想想看,你们平时做的任何的用户需求是不是类似这个过程?

呵呵,我听到了许多中枪倒地的声音。

大家不要着急,马上为大家揭秘用户需求研究所独创的挖掘用户需求的需求三步法

  1. 场景分析

所谓场景分析,即通过对用户需求场景的描述|分析,包括是什么类型的用户,具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基于什么样的关系和背景,在什么情境之下,产生了什么样的动机,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通过以上一系列场景分析,进而知道你的产品为什么没能打动你的用户。

在这个过程中,切记要用平常心去客观的观察分析问题,不要被自己的思维定势所影响。

世界首席营销大师林斯特龙曾经做过一个case:

为了帮助全球知名的谷物生产商找出在印度市场份额不足的原因,世界首席营销大师走访印度家庭,为了清楚的场景再现,还特别仔细的研究了印度的婆媳关系。

你看,世界首席营销大师研究婆媳关系在用户需求分析过程中,也是一件挺正常的事。

  1. 利益分析

结合场景分析、用户反馈、用户调查、用户访谈以及各种细节观察,暴露出的线索找到群体特征,以及需求场景产生的原因,找出既得的利益和背后的逻辑。

有一个经典的法则,就是要永远和顾客的另一个自我去交流。

因为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往往会经过反复修饰和练习,展示出来的是一个理想的自我,然而却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我们则只有通过去和别人真实的自我交流,才能发现,顾客究竟想要什么。

  1. 欲望分析

通过分析这些原因,找到目标用户情感的缺口。也就是人性层面中的精神上的满足,进而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点。

将上面的信息串联起来去找目标用户的情感缺口,以及这个缺口是如何产生的。还有我们收集来的信息能够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会激发目标用户一种什么情感,也就是一种什么欲望没有被满足.

而个人化的一些情绪、习惯和爱好,却恰恰能在无意间暴露潜在的欲望,没有被满足的欲望,而这些正是真正的用户需求。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想出一个可行的补偿办法,来满足用户未被满足的欲望。

以上,我们依然举瘦身减肥的这个案例,来分析用户需求。

如果一个用户告诉你,我想要快速减肥。

那么,他反应出的场景、利益、欲望分别对应如下需求:

第七章 用户需求的主流变化

  1. 需求流行

需求流行是指毫无征兆的,用户群体突然就对某一项属性表现出特别旺盛的需求,这种就叫需求流行。流行的时间一般较短,通常在一年以内。包括消费流行,渠道流行。比如90年代流行牛仔喇叭裤,18年火起来的抖音,17年的火山小视频

流行趋势的研究需要快速、准确,所以对创始者的商业敏锐度、准确度以执行力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你刚好具备这样一些素质,是很容易抓住一个流行需求的红利期,赚到快钱的。

  1. 需求趋势

需求趋势是指以2-5年作为一个阶段,用户群体需求产生的变化。时间不短也不长,是我们大多数项目在前期切入时需要可重点研究的。不管你是红海蓝海,找准了细分行业用户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样是可以切入的。

这里我们以电商消费的用户需求为例,让大家对需求发展趋势有更直观的认识。

十八年前,那时互联网在国内刚刚兴起,愿意尝试消费者和卖家也不多,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在网上买得到就是一个准需求了。

到了2007年后,淘宝评价语中关键词 “买到假货”“物流慢”出现的频次逐年增多,增速也很快。显然 “真货”“快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企业家刘强东嗅到这个商机,于是采取自营为主,入驻为辅的模式确保货真,全国建仓,自己搭建物流体系提高物流效率。以这两点作为切入点入局电商,最终博得一席之地。

然后到了现在,消费趋势又悄无声息的发生了改变,80后已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越不越不注重品牌,反而更倾向于高效率的寻找锁定自己要购买的商品,对商品的品质感越来越在意,而品牌意识在逐渐减弱,这时网易严选模式就诞生了。

因此,哪怕在看似红海一片的电商市场中,只要能把控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也能找到市场机会切入。

  1. 需求大趋势

需求大趋势是指6-20年的大阶段,整个行业里用户需求的大变化。这个大变化更多是倾向于一种价值观的变化。也因为相隔时长,大趋势的研究相对复杂一些,因为需要参考的历史时代久远。但是我们还有另一种更讨巧的办法。

我们身在中国,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非常快。比如各行各业都在喊的,消费升级,消费升级。只有中国的消费会升级会变化么?

显然不是,人家发达国家已经全都经历过了的。

所以如果我想找到用户需求的大趋势,直接去参考发达国家的历史,看看这个国家在我国现阶段的水平时,之后的5年10年20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哪些行业会兴起?哪些行业消失了?以此作为大方向帮助你做选择。

以上。

下一篇,将会为大家介绍用户需求分析的原则和思维方法,以及各个具体步骤的操作方法,包括部分行业案例。请大家持续关注哦!

 

 

作者:何燕,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螃蟹横着走

]]>
干货!APP推广5大获客模式! //www.f-o-p.com/107666.html Fri, 23 Nov 2018 10:11:08 +0000 //www.f-o-p.com/?p=107666

 

之前我做APP推广的时候经常会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我发现,真正能火起来的APP,都是因为同时满足了功能性(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以及传播性(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所以,在APP推广之前,首要的事情是将APP的功能性和传播性打磨到极致。

比如摩拜单车,功能性就是下载后就能扫码骑车,传播性就是下载了就领免费骑车券;

比如滴滴打车,功能性就是下载后就能网络约车,传播性就是使用后给好友发抵值券;

比如足记,功能性就是可以将照片处理成电影大片,传播性就是传到社交网络上显得有逼格…

总之,先要把APP武装到牙齿,这样才能在推广的时候更有竞争力。现在比较常用的APP推广方式有:

1、异业合作模式

异业合作的本质是流量互换。你有一个粉丝,我也有一个粉丝,我们互相推荐以下,就一人有两个粉丝。

所以,在同等量级的,不形成竞争关系的两个品牌之间,进行流量合作时对双方都有利的方式。比如滴滴打车跟通用电气就玩过异业合作。源头是通用电气做了一个粉红丝带关爱女性健康的慈善活动,当天上海地区的滴滴打车都变成了粉红丝带,通用也利用自己的平台宣传了滴滴的活动。比如uber当年在中国推广的时候,与梦龙、MINI合作做Uber冰激凌日,打uber送冰激凌。

2、付费广告投放

很多老板都要求员工做免费的推广,但是现在流量这么贵,很多看似免费的推广其实浪费非常多的机会成本,根本不划算。其实广告投放做推广,只要将投入产出比做好,就根本无需担心。

广告投放就是用钱换巨头的流量,是比较成熟的计价模式,我用过比较好用的有:朋友圈广告:可以精准投放目标人群,一次展现只要几分钱,只要能击中用户痛点,是非常容易收回成本并盈利的推广方式。

广点通广告\广告投放:同样也是可以精准定位人群。

微博粉丝通:背靠微博大流量平台,人群不用担心,都是比较精准的。

今日头条推广:头条做的最好的就是给人打标签,每个用户喜欢看什么内容,都会在头条的标签中展现。

3、ASO优化

就跟百度竞价一样,现在用户想要搜一个什么应用的时候,会习惯性的到应用商场搜索一下,如果这时候你的APP能排在前面,自然下载量是不用愁的。这也是ASO优化的大致逻辑,要从应用市场出发,对APP的展示和搜索做出优化,以提高曝光和下载。

4、社交网络传播

这是当前大家比较喜欢,也是很多老板想要做成的事。毕竟现在广告这么多,一个广告如果太硬,那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人关注的。但是如果能燥起来一个事件,也许是一个创意,也许是一点小恩小惠,引发人们互相传播,由一个点到一个大面,那品牌很快就能火起来。

比如神州专车就是这么火起来了的,数据统计,神州专车的70%新增用户来源于老用户邀请新用户。说白了,社交网络传播就是让你的老客给你免费当推广员,通过APP的规则设计,让老用户有热情将自己周围的新客拉进来。比如说红包裂变,比如说团购裂变。

拼多多在拼团裂变上做出了令人惊喜的效果,用户在拼多多上发起拼团或者助力之后,将产品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其他社交圈,邀请好友帮忙砍价,或者邀请好友拼团,老客户和新客户均能获得优惠,同时也能达到让新客下载APP的目的。

5、 事件营销模式

看起来跟社交网络传播比较像,但是事件营销更偏向与传播,让更多人知道APP,混个脸熟。比如得到APP的菜场经济学

办展览、搞快闪活动其实是品牌常见的宣传套路了,但是得到这次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把展览搬到了一个菜市场,可以说是拓宽了营销人员对传播媒体的认知了。

其实以前有过思路类似的案例,比如说一条街旧店改造包装之类的品牌推广,但影响力似乎没这次大。

得到这次做的菜市场经济学主题展是为了推广其APP中的一项经济学付费专利及其专栏作者的书。生活中的经济学在菜市场正好可以非常接地气的体现出来,主题和形式的契合度非常高,不会让人产生“只记住了展览却没记住品牌”的营销痛点。

因此可以看出,现在的APP推广方式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更加创业化,不断出现更有效的获客模式,也给了我们更多方向和启发,所以做好APP推广其实不难。比如吸引大型企业的老板(马云李开复这样的)和吸引小学生家长成为你的粉丝。你所花费的成本是不一样的,粉丝的含金量也会影响粉丝的价值。

 

作者:镖狮营销课堂,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镖狮营销课堂

]]>
小程序获客难?他们1个月裂变1000万用户 //www.f-o-p.com/107571.html Fri, 23 Nov 2018 02:55:30 +0000 //www.f-o-p.com/?p=107571 小程序获客

 

很多小程序从业者听到这一消息,都在朋友圈哀嚎“寒冬来了”,因为盒子本是市面上大部分小程序最快速的获客方式,现在被一刀切断,让广告主和流量主日子都不好过。难道,小程序获客真的要凉凉了?

最近小程序的从业者每天都在过水逆。还没从小程序的新规——“小程序跳小程序需要用户多点一步允许”——导致转化流失率嘎嘎升高的二级跳限制中走出来。

又迎来了不少新的暴击,比如上周开始,微信搜索“游戏盒子”、“盒子”等关键词,再也搜不到任何结果。还有人爆料,腾讯将彻底封杀游戏盒子

很多小程序从业者听到这一消息,都在朋友圈哀嚎“寒冬来了”,因为盒子本是市面上大部分小程序最快速的获客方式,现在被一刀切断,让广告主和流量主日子都不好过。

难道,小程序获客真的要凉凉了?

那么,小程序top100榜单上每日uv都在上涨的小程序,又都是怎么来的呢?

于是,我把阿拉丁小程序榜单中的top100都体验了一遍,发现其中有很多小程序,它们自身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包装裂变这个行为。比如”拼””送””换””积””赚”等等,然后去做小程序获客。

我从榜单中挑选了3个比较有“裂变”参考信息的小程序 —— 多多、享物说、try try,把它们的主要裂变方式,做了一个测评整理。

拼    拼多多

众所周知,拼多多仅花了3年时间,就在阿里京东双雄争霸的电商市场中杀出重围,迅速圈了3亿用户成为电商届的奇迹。

拼多多的小程序在阿拉丁的榜单上也是一直名列前茅,靠的就是“拼”这个概念。

拼新人

用我自己的一个体验感受来说,就是:“真的很拼”。

一打开拼多多,我就收到了一个88元的现金红包。

基于送上门的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理,我点开一看,咦,必须转发给4个好友开宝箱才能领?

那我就先不领了。

我继续打开拼多多的商城,结果发现满屏琳琅全是几块钱还包邮的东西。这让一向自诩生活有点品质的我,都忍不住有些小心动,毕竟作为一个勤俭持家的女孩子,如果发现这么便宜还不买,那就是吃亏了

小程序获客要凉凉?他们1个月裂变1000万用户,仅靠这两个玩法

于是被拼多多的低价刺激中多巴胺的我,遵循了“人人都厌恶失去”的人性心理,打开商城一挑我就挑了俩小时,而且丝毫没有考虑去其它平台货比三家。

因为经过它一致鲜红突出低价的不断刺激,已经让我默许了它就是全网的最低价。这一刻的我,总算有点理解爸妈为何如此“偏爱”拼多多了。

认真挑选商品的我,突然看到一个100元的烤箱。这有些超出我对拼多多价格的预期,于是我又想起了一开始的那个“88元新人红包”。

但要转发给4个好友开宝箱才能领?

才4个人嘛,上次我还帮XX点了一个投票,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于是我顺理成章地把红包链接转发到群里,挑完商品发现还不够4个人的时候,又发了一遍,并私聊了好友帮我点。还用安利的方式,给他们截图说了一波拼多多的便宜和高性价比,吸引他们帮我点击。

就这样,不知不觉“我们”都成了拼多多的传播者。

拼单

随便点击一个拼多多的商品,你会发现它都有单独购买和发起拼单两种价格

为了减少用户决策时间,详情页中顺应用户购物习惯把“发起拼团”放置右侧且用两种亮度不同的红色形成价格对比,刺激用户购物欲望。如果该商品不能直接参团时,用户还会主动分享给好友并引导好友拼团下单

在选购购物的时候,我还发现拼多多有个跟传统电商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没有购物车功能,只能直接下单。

刚开始我还觉得很不方便,分享出去才发现,这个设计是为了贴合平台拼单和团购的模式,让点击分享链接的用户可以即选即买。同时营造一种“再不买就没了”的心理压力,降低购买决策成本。

拼人气

相信大家的微信群,都或多或少被这个消息攻陷过…

小程序获客要凉凉?他们1个月裂变1000万用户,仅靠这两个玩法

据说,多多果园年中上线不到15天,用户量就将近4000万,每天超过2亿人使用,累计200万用户收到了水果。

不过现在拼多多小程序中已经没有多多果园的入口了,还好我提前测评了一下它。

一进入果园页面,感觉有点像支付宝的“蚂蚁森林”。相对于“蚂蚁森林”以用户名义做慈善精神奖励的形式,多多果园是赤裸裸的利益诱导(种好后就会收到一箱水果)。

小程序获客要凉凉?他们1个月裂变1000万用户,仅靠这两个玩法

过程大概就是:通过分享、浏览、成单、邀请好友种树等行为能获得果园水滴,积攒到一定水滴种出果树开花后,就会收到实体水果。

小程序获客要凉凉?他们1个月裂变1000万用户,仅靠这两个玩法

拼多多用游戏化的设置,鼓励老用户拉新、增加用户停留时间、刺激用户消费下单以及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和粘性

它沿袭了拼多多一贯的社交玩法,用户分享-新用户加入-再次分享裂变,通过一系列的任务设置,最大化地利用了用户的社交关系,逐渐构建用户增长闭环。

总的来说,拼多多中琳琅满目的红包、宝箱、拼团等,就是把屡见不鲜的任务裂变包装成游戏式运营。满足用户通过自己努力“创造价值”的心理下,结合物质鼓励,刺激用户自发的分享传播。

送  try try

try try 是一个先试后买的精选电商小程序,在几乎没有任何广告渠道的投入下,靠2个裂变玩法完成了1个多月从20万到1000万的用户增长,活动高峰期一天最高访问突破1000万人次

包邮试用

这里要小小骄傲一下,这个裂变玩法是由我们“运营深度精选”和“try try”一起优化引爆的,我们旗下一个小程序渠道就通过这个玩法导了100万笔的支付订单。如果大家有相关的裂变需求,想找我们一起策划(加微信xiguamei03113即可细聊)

言归正传,「trytry试用」算是我用过“最快”的小程序了,从进入页面到最终购买不会超过1分钟。

小程序获客要凉凉?他们1个月裂变1000万用户,仅靠这两个玩法

进入产品领取详情页后,就会提示填写收货地址,支付1分钱就完成抢购。完成支付后再弹出一个简单的分享链接,可以分享给微信好友或微信群,好友点击即可领取试用品。

就是这个小小的送货功能,让活动高峰期一天最高访问突破1000万人次

有人说,trytry的功能太过单一,但有时候聚焦才是王道。低门槛快速体验先试后买的场景,让用户通过极低的费用领取到产品小样,增加用户的粘性和活跃度。这种简单快捷的设计更有利于传播,也便于下沉用户发散穿透力

送红包

送红包是最简单但也是却最有效的套路,trytry当然也不例外。

但它跟别人的红包有点不一样,打开「trytry福利」小程序,会出现3个红包,里面除了可以提现的红包,还包含了平台上试用产品的抵扣红包(捆绑曝光)。

三个红包里只能任开其二,开完两个红包后,就需要通过分享给好友或微信群才能打开第三个红包了(第一次领到红包的我一时兴奋忘了截图,后面就一直一秒内抢光,足以证明他们的日活有多高)。

不要让用户等用户体验流程的关键要素,很多小程序把流程、画面做的特别繁琐甚至炫酷,只会因为时间成本太高浇熄用户的欲望。而流程简化设计可以有效加速决策流程,促使用户快速决策,且更方便用户传播。

trytry极简化的流程设计,让其转化率惊人的高,也更方便地引入下沉用户关系链,引入用户的好友们

换  享物说

享物说上线 5 个月用户超过 600 万,光速融资 1.1 亿美金,在闲鱼和转转占领了大部分二手交易市场份额的情况下,打造了一个强调“不是买卖”的闲置交易平台,而它裂变的关键字就是“换”。

换好物

享物说也有0元拼团跟大牌白拿的功能,基本上原理跟拼多多的差不多,都是召集相应数量的新用户即可拿到奖品

不同的是拼多多需要支付的是邮费,而享物说是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关于小红花,会在下文解释)。其中0元拼团是邀请新会员即可白拿,大牌白拿则是需要召集好友才有机会抢购。

小程序获客要凉凉?他们1个月裂变1000万用户,仅靠这两个玩法

换积分

一进入享物说,就会收到一份新人专享好礼,其中一项就是我幼儿园时期最期待得到的“小红花”。

享物说里的“小红花”是一种虚拟货币,可用于兑换他人的闲置物品,没有“小红花”就意味着无法完成互动和交易。

而小红花,只能通过完成指定的任务,要么你用你的闲置物品换取“小红花”积分,要么你通过发布宝贝、邀请新用户、分享朋友圈等一些分享的操作来获取。

小程序获客要凉凉?他们1个月裂变1000万用户,仅靠这两个玩法(△小红花获得机制)

其实“小红花”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会员积分体系,通过“做任务-赚积分-花积分”的循环,刺激用户持续使用,提升小程序中的留存率与使用频率

另外,我发现享物说一个体验bug:对于新手来说,完全不知道如何设置小红花的数量,翻遍了平台规则,也没发现一条相关的。

其实享物说主打的概念是“物物交换”,虽然小红花的会员体系设计的不错,但是没有合理的估价体系,只会造成用户手里的小红花越来越多,平台可以兑换的东西却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

享物说凭借着类似拼多多的裂变套路,(都是用激励的方式让用户自发的去传播)和独具特色的会员机制,实现了用户大幅增长

它的增长速度证明了其发展方向的可行性,但是在竞争对手相继推出积分功能时,如何面对竞争、维持良好的生态平衡以及打造差异化,也是享物说即将面对的问题。

作者:大雪,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运营深度精选(ID:YYjingxuan365)

]]>
从付费到免费再到补贴:商业模式变迁的底层逻辑 //www.f-o-p.com/106189.html Tue, 13 Nov 2018 09:38:41 +0000 //www.f-o-p.com/?p=106189

 

关于免费,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再普通不过的概念,然而我们今天熟悉的很多互联网或软件产品并非一开始就是免费的,从付费到免费,中间经历了神马?

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免费习以为常的时候,补贴悄然来临,从滴滴趣头条,不仅不收钱还倒贴,这背后的逻辑又是神马?

我们来看几个问题,如果以下问题你不能很自信地完全思路清晰地回答,那么你正是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

  1. 为什么同为操作系统,1991年发布的Windows是收费的而2008年发布的安卓却是免费的?
  2. 为什么电视是免费的而电影却是收费的?
  3. 如果免费的效率真的比收费高,在一个连Windows这种巨无霸软件都已经免费的时代里。单机游戏、Photoshop、电子书等为什么进入互联网时代那么久了依然收费?
  4. 如果免费是互联网的特性,最近成为潮流的知识付费是怎么回事?
  5. 为什么同样做知识付费,罗辑思维在开始是免费的而樊登读书会却从一开始就收费?
  6.  “从付费到免费”和“从免费到补贴”两次变迁的逻辑是一样的么?

梳理这些背后的逻辑对我们充分理解互联网商业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付费到免费的底层逻辑

对于免费,很多人都能理解并脱口而出的逻辑是——

“因为它生产的边际成本基本上为0啊,用户翻十倍成本不会翻十倍,或许只要增加几台服务器而已,所以能做到免费”,这个说法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没错,边际成本为0的确是免费的一个重要前提,它是我们研究免费起点,然而它明显解释不了为什么同样边际成本为0的微软公司Windows在几十年时间里不能免费,复制一张Windows光盘的成本基本上也为0啊!

这时候可能有人又会说,因为Windows的开发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几万顶级工程师一开发就是两三年,微软付不起这么多钱,所以Windows要收费。

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不要忘了谷歌开发搜索引擎和安卓系统、Facebook开发社交网站开发难度一点都不比微软小,为什么它们又能免费呢?

的确,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从宏观上讲,在互联网诞生之前,软件行业的主流商业模式是收费,从微软公司到莲花公司、SUN公司;

而在互联网诞生之后,主流模式变成了免费,从Facebook到谷歌,从腾讯到百度,这背后的原因是神马?到底是神马导致了从付费到免费的变迁呢?请看卫夕下边的剖析:

真正的原因是这样的——互联网未诞生之前,Windows等软件采取收费的方式并不是偶然,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必然,主要因为互联网未诞生之前,软件公司缺乏两个重要的能力而互联网公司则拥有这两个核心能力——

1.触达用户的能力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软件公司和用户之间就是一锤子买卖,当软件卖出之后公司和用户之间的联系就断了,它们和用户并没有建立实时的连接,即公司没有触达用户的能力,而这个触达用户的能力正好就是今天互联网公司的核心能力。

那时候软件公司也占据国民总时间,但那时候占据的时间其实和软件公司没有任何关系。

触达能力非常关键,事实上,在软件时代之前,有一种商业模式一直就是免费的,那就是广播和电视,广播和电视作为一种古老的免费商业模式能存在原因就在于它不仅边际成本为0同时具备触达能力,触达能力是广告这种商业模式能够成立的前提。

互联网不仅让公司具备了触达能力,而且具备了个性化触达的能力,这种能力释放的威力是巨大的,它对于广告而言是一种革命,而软件时代完全不可能,触达都不能实现就更不用说精准触达了。

2.产生“正外部性”的能力

“正外部性”是经济学术语,即个体的行为对系统中的其他个体产生的正向效应,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正外部性。

有一些酒吧会写着一块牌子,“女生免费”,为什么酒吧能对女生免费?就是因为女生在这个系统里能产生正外部性,她们的正外部性就是——吸引付费男生。

在软件时代,公司卖一件产品给用户,交易结束,用户除了给公司贡献营收之外并没有任何正外部性,而互联网时代不同,当增加一个用户的时候,这个用户就会和系统里的其他用户建立联系同时能贡献数据:

1.对于社交网络而言,新用户的正外部性不言而喻,当只有你一个人用微信而你的朋友们都不用的时候,微信对你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而只有你周边有更多的人用的时候,微信的价值才会更大。

我们每一个微信用户对于腾讯而言不是成本而是收益——由于我们微信号的存在,我们的朋友用微信更爽了:他们更容易联系到我们了,她们发新包包、新老公的照片有更多人看了!

2.对于搜索引擎而言,当有更多人使用谷歌、百度的搜索引擎的时候,你的每一次点击都会成为搜索模型的一次数据训练,当你搜索“耐克”这个关键词,然后点击了耐克的天猫旗舰店而没有点击耐克官网的时候,机器就知道了至少有一个用户认为耐克的天猫旗舰店地址比耐克的官网更加有价值。

而这样的数据越来越多的时候,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也会越来越精准,为什么微软的Bing搜索干不过谷歌、搜搜干不过百度,除了本身技术原因之外,用户贡献的数据量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对于网络游戏而言,当有更多人进入游戏之后,游戏的可玩性大大增加,游戏公司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把同水平的玩家进行有效地分组,从而让每一人的体验变得更好。

当用户免费,用户在玩的时候,或是为付费玩家对练的对象,或是为付费玩家的服装道具提供炫耀对象。而软件时代的单机游戏则没有这种外部性,500个用户和500万个用户对于玩家的体验没有任何区别,没有人会在单机游戏《古墓丽影》里给劳拉买一件服装——面对的都是机器人,给谁炫耀呢?

因此,在软件时代,当微软、Adobe公司他们没有这两个能力的时候,他们就没办法从别的地方挣到钱,于是对软件本身收费就变成了他们唯一可行的商业模式。

而互联网公司拥有的触达能力和产生正外部性这两种能力直接对应了他们最主流的两种变现模式——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

正外部性直接对应前向收费——对一部分用户收费,即增值业务,腾讯的各种钻和游戏就是这种业务;

触达能力特别是精准触达能力对应了后向收费——对企业收费,即我们通常说的广告模式,百度、头条就是这类业务。

二、既然免费是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模式,最近流行的知识付费是神马鬼?

很多读者看完了上面的逻辑,大家恍然大明白——正是互联网的这些特性和能力让免费成为可能,但是另一个疑问有诞生了:

这两年流行的知识付费是神马鬼?难道这是一种倒退么?知识付费是反互联网逻辑么?

错,知识付费恰恰是免费时代的一种前向收费的变现手段,原因是前向收费的便利程度大大增加了,它不是一种倒退,而是免费这种商业模式的进化——

付费是收割免费时代的5%,即95%内容免费,5%的内容收费。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知识付费大旗——罗振宇得到APP,这无疑是知识付费时代的标杆案例,在我看来,它的商业模式恰恰是免费。

罗辑思维在得到APP之前的几百期节目完全是免费的,罗胖每天60秒的语音也是免费的,如今“得到”里也有像“李翔商业内参”等大量免费内容。

这些内容质量极高,很显然是有价值的,而正是将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免费使得其总播放量已达到5.1亿,公众号早在17年初就破1000万的粉丝。

试想,如果罗辑思维开始就换另一种思路,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一开始就应该收费,即便收费29元这样低廉的价格,罗辑思维必然获取不到这么多粉丝,“得到”也大概率不会有今天的能量。

知识付费另一座高山——知乎Live,很多人说,你看知乎Live里付费Live才是主流。

然而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知乎那些参与度高的Live无不是知乎粉丝众多的大V而这些大V之所以能积累如此多的粉丝,和他们一直坚持在知乎免费写质量极高的答案是一脉相承。

知识付费另一个典型——喜马拉雅,其2017知识节的营收已经达到2亿元,当然和音频市场爆发有直接关系,但在我看来,其背后的力量依然是免费。

比如喜马拉雅的一些头部IP很多是由于本身的免费节目就大受欢迎,如马东团队制作的《好好说话》,正是因为通过《奇葩说》这个免费节目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会说话的马薇薇、陈铭等知名辩手,大家才会到喜马拉雅买他们的课程,背后的逻辑依然是免费的商业模式。

免费节目《奇葩说》给辩手带来的流量

同理,我们到知识星球去看一看,就会发现星球里边和微信公众号的生态关系及其密切,头部的星球基本上都拥有粉丝众多的公众号——小道消息、曹正等,他们都是经年累月地在微信上输出高质量的典型。

因此,这一轮知识付费热只不过是免费模式大规模前向变现的结果,它本质上依然是免费模式,免费的是其中的95%,付费的是剩下的5%。

我们不能只盯着这付费的5%就判断其付费模式属于反互联网精神,因为前面免费的95%才是前提、关键和本质。

当然,自媒体从“向企业收费、对读者免费”的广告模式向直接“知识付费”模式变迁依然值得关注和思考,它背后的原因有三:

第一,中国经济升级与变幻让更多人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提升;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知识的形态已极其方便的形式在手机上消费,连接变得更加方便;

第三,移动支付的发展让付费这个行为的便捷性变得无与伦比,这三点就是知识付费蹦发的全部内在逻辑。

这时候有人会反驳——你说的不对,你看樊登读书会一开始就是付费的,它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4亿,樊登说: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付费。咦?是啊,这又应该如何解释呢?

卫夕请您接着往下看——

三、推论:一切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都应该免费

樊登说——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付费;而我这个推论——一切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都应该免费;明显是矛盾的,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呢?

反驳樊登的确非常简单,Google有价值吗?免费的;微信有价值吗?免费的;YouTube有价值吗?免费的…….

然而有人会说,反驳卫夕的推论也非常简单——樊登读书会边际成本为0,付费的;单机游戏边际成本为0,付费的;电子书复制成本为0,付费的…….

哈哈,我说的“应该免费”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不存在,而是指“免费”这种商业模式的效率会高于“付费”的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开始就“付费”的商业模式会越来越被边缘化——樊登读书会的确是一开始就是付费的,然而它在整个知识付费领域并非主流,

大胆猜测一下——樊登如果把每年50期高质量内容全部免费,用互联网的方式采取其他的变现模式,能量一定比现在要大得多;

付费的单机游戏作为一个商业模式依然存在,但不要忘了,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游戏公司是以免费游戏著称的腾讯,免费的网络游戏规模是付费的单机游戏的很多倍;

电子书现在的确是收费的,但整个图书出版行业都在走下坡路,而增长迅速赚得盆满钵满的的是阅文集团阿里文学这些以免费为商业模式的公司。

我们再来看一些案例:

1.TED,这个创办于1984年以“技术、娱乐、设计”为主题的论坛在过去很多年一直不温不火,甚至一度经营不下去而卖给了克里斯•安德森,之后安德森在2001年的一个重要举动让事情出现转机——把论坛的视频免费放到互联网上。

从此TED就在互联网上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包括在中国等很多国家TED都积累了众多粉丝,如今的TED每年的大会门票已经高达10000美元还供不应求。

2.英国蒙提·派森飞行马戏团从成立之初一直奉行的就是收费模式,他们的赚钱模式主要靠现场演出及表演DVD的销售,在2008年11月,他们做了一个反常的决定,他们在YouTube上开通了一个免费的频道,把他们极其精彩的表演视频搬了上去。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仅仅过去三个月,在免费视频巨大播放量的推动下,他们DVD的销量上涨了惊人的230倍。

3.数字音乐市场也有着同样的趋势,在中国音乐市场一直就是免费模式,即便是在版权制度森严的美国,Spotify这种免费模式的崛起也在打破iTunes的付费模式的坚冰。

4.影视市场也不例外,电视剧和网络自制节目本身就是免费的,电影之所以收费是因为电影院提供座位这种服务的边际成本并不为0,大部分电影在公映之后上到影视网站也是免费的,冯小刚之前的一些电影就靠植入广告可以收回很多制作成本。

“一切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都应该免费”这个推论准确的说法是“一切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都应该采取免费这种商业模式”,这无关知识产权而有关效率。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1.由于虚拟产品具备触达能力和正外部性,所以它收益可以并不靠直接出售盈利,因此商品经济学基本规律——价格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决定价格在这里就失效了,供给曲线可以是任何一条水平的线,即任何价格都会可以有无限供给(边际成本为0),而用户的需求曲线是不变的。

2.收费是增长的天敌,免费消除了用户的获取成本,一些付费都是超量增长的天敌,超量增长即指数级增长,QQ、WhatsApp在开始都向注册用户收费1块钱,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收费是超量增长的天敌,果断停止了这个行为。

3.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能让AI起作用的大数据变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变量,而只有免费这一策略才可能最大程度上获取足够多的训练数据,如果说AI是科技公司的一匹马,那么数据就是喂这匹马的饲料,别人给你饲料,你说:“不行,我得收你钱你才能给我饲料!”,这不是傻么?!

qq注册曾短暂试行收费制

因此,在未来,一个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占主导地位的伟大公司必然是免费策略,然而小而美的收费模式也肯定不会灭绝,只不过会变得无关紧要而已。

当然,免费不是灵丹妙药,而是一种能力,即免费之后你还能找到收费方式的能力,免费不是目的,是手段,最终的目的依然是盈利。

金山毒霸没有这个能力,而360杀毒有这个能力;以前的Windows没有这个能力,现在的Windows有这个能力;115网盘没这个能力,百度云盘有这个能力;

免费依然会是未来互联网经济的主导力量!

四、关于补贴你需要知道的真相

很多人说,免费的商业模式我可以理解,毕竟边际成本接近0,但补贴是怎么回事,公司倒贴钱难度真的是做慈善?从付费到免费是商业模式上质的重构,那从免费到补贴是不是也是一次重构?

错!补贴并非一种商业模式,它更多的是一种短期市场行为,下边我们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补贴:

1.补贴的本质是一种用“金钱换时间”的短期市场行为

“用金钱换时间”是补贴的本质,在智能手机等基础设施极其完善、微信等传播路径无限发达的背景下,一种新的产品增长速度大大超出过往的水平,这无疑也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同一个赛道上,早发布几个月甚至几周意味着极其明显的优势,这就是“时间窗口”的关键意义,后来的赶超者如果要获得这个赛道的上场资格,补贴就变成一个重要选择,“用金钱换时间”,ofo对阵摩拜、快的对阵滴滴、美团对阵点评莫不如此。

“用金钱换时间”决定了补贴通常是一种短期的市场营销行为,而并非是一种商业模式,实现了赶超和领先,补贴就失去了战略意义,和免费不同,补贴是需要付出真金白银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其不能长期存在。

2.补贴是马太效应背景下的大赛道上的资本游戏

补贴通常是竞争导向,互联网竞争的行业背后往往有赢家通吃的特点,赢家通吃是德州扑克的一个概念,获胜者的人拿走所有筹码,互联网的很多细分领域都存在赢家通吃的概念,第一名拥有80%的份额,第二名10%,剩下所有10%,除非成为第一名,否则就意味着失败或被收购。

市场被赢家垄断

马太效应背景下的赢家通吃让头部的创业选手意识到必须成为第一名,而且要足够快地成为第一名,这时候资本主导的补贴模式就变成了重要选择,很多风险投资在谈某个赛道的创业者的时候都是这么说的——接受我这一笔大钱,不然我立马投资你的竞争对手!

3.补贴是其他获客成本已经高到一定阶段的增长方式

除了资本背后的推动,很多普通创业者也采取补贴这种形式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流量越来越贵的情况下,一个新用户的获客成本已经高到难以承受了。

比如一个新开发的APP,在广告平台比如广点通应用市场等传统渠道,一个获客成本已经50块,那么它换一种方式——拿40块去直接补贴新用户,其获客效率就比原来传统渠道高。

直接现金补贴之所以效率高,其背后的一个原因是在价格敏感的人群中,一个获得现金的用户拥有天然的巨大口碑和传播效应——一位大妈在某个APP获得了20块奖励,她会把这个消息用一切手段告诉所有她认识的大妈,这种天然的传播能量让补贴成为指数级增长的武器。

4.案例:打车补贴背后其实是两家支付巨头的战争

对于补贴,用户感知最为强烈的莫过于滴滴和快的的打车补贴大战,而这背后其实是阿里、腾讯两家巨头的支付战争。

2014年4月,微信推出的红包功能被马云称之为支付领域的“偷袭珍珠港”,移动支付领域的战火从此变得极具火药味,在极大的压力下,支付宝需要突围,微信支付需要破局,打车就变成一个推广移动支付的完美场景——

高频、覆盖广、扩展速度快、简单直接,于是双方几乎在同一时间找到各自的代言人——腾讯投资滴滴、阿里扶持快的,一场史无前例的补贴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朱啸虎说,打车公司补贴烧掉的钱比打一场海湾战争花的还多,美国人打第一次海湾战争也只花了100亿美元,而打车市场总共补贴掉的钱远超这一数目,这背后巨头们窥视的除了出行市场,更重要的是超越万亿、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移动支付市场,补贴就是那个核按钮。

卫夕总结: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商业模式从付费到免费再到补贴的底层逻辑,每一次商业模式变迁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技术、价值转移的背景,只有我们从更本质的层面理解这些进化和变迁,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互联网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位置。

 

作者:卫夕,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卫夕指北(ID:weixizhibei)

]]>
最全的文案6大类型,你擅长哪方面? //www.f-o-p.com/106039.html Tue, 13 Nov 2018 02:18:33 +0000 //www.f-o-p.com/?p=106039

 

虽然都是写文案,但类型大有不同,于是用并不算丰厚的经验,归纳了6大文案类型,分别是:标题党文案、深入型文案、产品型文案、总结式文案、TVC文案、情感型文案。看看你是擅长哪方面吧~

PART 1

“一句话”是文案逃不掉的必修课,要求“切中要害”。

常以标题党、推荐语的形式出现,10-20字,短小精悍,不在乎逻辑,但重视吸睛。关于怎么做标题党,网上有不少介绍了:引起围观、带动情绪、有戏剧反转、满足伸手党福利、发布惊天大消息等等都是夺眼球的方式……

同时一句话文案也喜欢往“走心”的方向玩:段子手的开心、丧文化的扎心、友情亲情爱情的暖心……是商业品牌主们爱玩的套路,可以结合歌词场景等文学作品。

关于一句话文案,我平时会把一个主题拆成多个角度来看和思考。然后去全网搜相关的流行词,一通记下来,最后排列组合。同时也建立了热门词汇的清单,如果这次用不着,留着下次可以用。

PART 2

深入型文案常见于新闻媒体,如:南都周刊、凤凰网、36氪等,要求陈述客观事实、提供全面的资料信息、能概括总结。

这类文案也是企业发新闻通稿、写品牌公关的必备,要求专业严谨,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看起来是别人写的,但其实都是自己写的拿去发~)

常见于人物/事件专访,要有一定洞察力,把别人看不到不知道的地方挖掘出来,打磨提炼使之有意义。(比如GAI的这篇,如果写不好,就容易把GAI变成小混混。)

这类文案通常上千字,需要成熟的文字撰写能力,如果作文满分是100分,起码要得80分吧。得通顺、有条理、有逻辑、还要有故事性,让人愿意读下去。(其实还蛮挑战人的,但我很喜欢XD)

前期要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把一个人或品牌的生平履历背景资料甚至第三方评价全部找到。找不到有疑问的,更要去问到答案。做完这些,差不多都能写完一篇稿件,下笔有神了。

如果有机会亲自采访,除了拟好采访提纲,更要预想追问话术,往哪些方面延伸提问,才会符合稿件主题。结束后要整理复盘,割舍一些无用的信息。

危机公关、重大声明基本都会由老板、老大亲自盯着写。但文案要多去了解关注一下写作手法,以防万一。(普遍画风都很严肃,以及最好盖个章)这类事件事发突然,如果你提前准备过,在半小时内就写好交稿,你的领导一定对你好感指数UPUP~~

吐个槽~范冰冰的致歉就很稚嫩,如果是她本人或经纪人不应该是这种水平,所以也成了笑话案例。

PATR3

这类文案一般以长图文的形式,出现在电商等让你掏钱的领域,我觉得能发挥的空间很少,但又很考验人。

首先,产品不是由文案研发的,文案需要从一大堆Word、PPT、Excel、会议报告等别的工作资料中,找亮点。有的不可谓算亮点,文案要把它吹得天花乱坠很有用。

然后,这类文案的字不能特别多。不能像软文那样,前面自由发挥一大段狗血的经历来引入产品。只能提炼总结,用精简洋气或者接地气的词语句子,来介绍产品的特色。

并且还不能挖坑,得要有证据。你想有逼格,写什么“来自于澳大利亚的谷饲安格斯牛肉。”但这货是从隔壁菜市场买的,就只能换个写法。

所以文案需要对行业熟悉。假如你是做餐饮的,你要对食材产地、营养学等有研究;假如你是做科技的,不要写了半天OLED或骁龙处理器,结果连这项技术是什么都不知道…

同时文案还要会写促销的66种不同语言,会计算9*9=81种不同的购买优惠活动,还要想到售后客服……只要你在大脑词典存储上了上千条行业词汇之后,就能够信手拈来了。

一般在网上有大量同质化模板,最简单的方式是多搜集模仿,依葫芦画瓢。如果对人物、产品、行业有自己的洞察和理解,能够游刃有余就是大神级人物啦。

产品文案是必需品,但是是必要非充分条件~货物卖好不好,不能全怪罪于产品文案写得好不好。单靠产品文案(长图文)这类短小概括的内容,很难有那么强的带货能力——往往还需要伴随发布会、UGC/PGC内容生产、名人推荐、软文、营销推广资源等多种形式,才能把货卖起来。

PS:在电商上的“商品名称”基本没有文案润色包装,覆盖到相关搜索词汇才是重点,这类工作也通常由运营来做。

PART 4

这类文案一般出现在:周年庆、年会、节日活动、颁奖典礼、工作总结、收官战报、主持人发言稿、领导发言稿等重大有仪式感的场合中。要求高大上,或者接地气亲民。

关于项目总结,可以多看看热播剧、热播电影的收官战报,看他们是从哪些维度来衡量该阶段的工作的。

关于节日活动庆典,可以从央视、芒果台等卫视的大型晚会节目中看看主持稿开场白~

如果是企业周年庆、年会的话,可以看看类似于阿里巴巴等比较知名高调的企业,他们的领导发言是怎样的思路结构(多亏有直播

关于评优颁奖,可以看看电影、慈善、时尚、感动中国等颁奖典礼,是怎样写关于这个主题和人物褒奖词的~

反正要写什么可以现找,不过平时也要注意下积累惹~

PART 5

主要是指视频广告文案,15秒-5分钟不等~

一种是极度洗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像脑白金、恒源祥这样,可以按照“一句话文案”的套路来。世界杯期间,有3个品牌的广告就因为洗脑大“火”:

旅游之前,先上马蜂窝

旅游之前,为什么要先上马蜂窝

旅游之前,先上马蜂窝

——马蜂窝

你知道吗?

你真的知道吗?

你确定你知道吗?

你真的确定你知道吗?

……

——知乎

找工作

直接跟

老板谈……

——BOSS直聘

还有一种偏向于讲故事:需要有脚本、情节、人物台词,脑洞大开!支付宝花呗的就很有魔性~)

还有一种像是人物自白,自带情怀,也需要你有节奏感、故事感、画面感了。(KEEP的这款算是经典了,句句都是精华!)

TVC文案,基本上每一句都是爆点,每一句都是金句。会排比会押韵,会讲故事或者会讲哲理,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然后画龙点睛,最后一句是关键。

PART 6

任何人都会有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表达,情感是最没有门槛,人人都能聊起来的话题。

很多公众号的定位就是写情感;每个媒体平台几乎都有情感的话题专栏;情感也是众多作词人、作家、编剧发挥的地方。

可以试着从个人日记写起,但要写好很难。虽然是写情感,但写的是:替别人说话和发声。不能自嗨自说自话,要能引发多数人感同身受。哪怕是一篇800多字的文章,每一段都要能说到人心里去,需要很强大的洞察思考、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夸大润色的本领。

一个强大的情感类作者,要以上帝视角来讲故事~做得好了,真的就可以靠出书写剧本来赚钱了~

  1. 文案是无孔不入的

小到线下能看到的商品包装、户外广告;大到上网的APP网页内容;以及专业到文化产业的图书、音乐、影视剧等~

淘宝女装品牌的快递包装:

资讯、视频、音频门户网站都会有文案运营:

靠以写字谋生的作家、编剧等:

(我稀饭他们的才华 如果不爱请不要DISS~)

  1. 并且文案是有影响力的

一个品牌,可能因为文案大火或者被唾骂;一个产品,会因为文案而受欢迎;一个人,也可以因为文案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杜蕾斯的文案和被骂的京东美妆文案:

  1. 文案的入门门槛很低,但要做好很难

需要读很多书,肚子里有墨水,文学类的,商业洞察的,营销传播的…需要对行业/人性深耕;需要看很多案例;需要自己练手,写到键盘都坏掉……

  1. 文案的出路也很广阔

做得专业就纵向发展,投身于文化产业,当个独一无二的作家、编剧、新闻记者媒体人;或者横向发展,致力于成为一个公司的CMO、CCO、COO~

文案想要输出,必须要有更多输入。Stay hungry,Stay foolish,我觉得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强大的文案应该在每一方面都无所畏惧。

 

作者:Tammy ,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Tammy

]]>
干货丨如何做一场成功的裂变活动? //www.f-o-p.com/105184.html Tue, 06 Nov 2018 03:19:45 +0000 //www.f-o-p.com/?p=105184

 

文章从羊毛党入手,详细聊聊一个成功的裂变活动,到底需要哪些条件。

不久前发了两篇文章,以拼多多、连咖啡等不同层次的品牌为例,讨论了裂变落地时常见的问题。结果一周时间,上百位同仁纷纷回应全盘中招,问我该怎么办。

问题主要集中在羊毛党:这群人来了就撸,撸完就走,平台补贴扑了空,流量质量差到不行。

 

其中,有一位不愿透露任职公司的云集员工表示,他们最近做了一个“0元开店”的社交分销活动,只做了一天就带来了700万用户,全员欢庆的角落里,是运营狗们疯了一样地填坑:

  1. 羊毛党拿着活动无门槛券来买9.9包邮,慈善式的白送没多久就突破了成本防线,于是负责人下令在49元以下的商品上加上了个“2件起售”的限制,导致整个团队被贴上了“骗子”的标签,怨声四起……
  2. 700万新用户,券用完就消失,复购寥寥无几。700万成了虚张声势,实际ROI讳莫如深。

我不太好揣摩这700万数字的目的。只是羊毛党声势如此之大,有人怕它,有人用它,也有人觉得他们甚是有趣,从这群人入手,说不定能摸到“裂变”的命脉,挖出社交流量的精髓。这篇文章,我就从羊毛党入手,详细聊聊一个成功的裂变活动,到底需要哪些条件。

一、天时:裂变风暴中的那些人

1. 被神化的羊毛党

讲起裂变,同事们跟我聊起最多的话题就是:在活动中,怎么屏蔽羊毛党?

我会先想:怎么定义羊毛党?

  • 如果你说的羊毛党,是那些有组织反复刷取的职业玩家,或破解加密码的羊毛黑客,那这个问题应该归技术范畴,应该找开发哥哥聊聊,报警也不为过;
  • 如果你把羊毛党定义为爱占便宜的人,并对其咬牙切齿,我会认为你起码没有做裂变的诚意。裂变本就是拿补贴换取社交流量,爱占便宜是人性,也是裂变基本的驱动力,占你便宜不打紧,关键是占便宜的,是不是对的人;
  • 但如果这些羊毛党,指的是那些热衷贪小便宜、不管三七二十一给几毛钱就帮你转发下载的小市民,那我倒是有些抛砖引玉的意见。

其实,这群让我们闻风丧胆的羊毛党,也是一群普通人。也吃五谷杂粮,也有七情六欲,有收入,也得花钱。不同的是,他们大多居住在三四线城市,经济不一定差,但习惯性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工作清闲或全职家务,有大把的时间,不那么看重社交价值。

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是要买东西的。几块钱的牙刷牙膏、平均下来1块1包的抽纸、几十块的衣服鞋子……牌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价格实惠,质量不能太差。

在哪买?

拼多多、贝贝、蜜芽蘑菇街都卖这个价位的东西。而这些平台,恰好裂变还都做的不错。

这群传播能力极强的羊毛党,就是这些平台的消费者。这样做裂变,能不成功?

羊毛党不是另类,他们只是满足以下3个条件的普通人:

  1. 传播能力强:时间充裕,传播门槛低,不担心过度转发对自身社交价值的损害,付出小量成本就可以促使他们完成大量分享传播行为;
  2. 人群密度大微信生态末线主流人群,基数大,每个人都朋友圈中至少都会有几个这样的人;
  3. 消费需求一致:实惠第一,不在乎品牌,消费需求高度统一指向拼多多一层。

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构成产品裂变的外部条件,是裂变的“天时”,羊毛党是拼多多的“天时”,也是趣头条的“天时”,不同调性的产品会有不一样的“天时”,羊毛党是经典的“天时”,却不是唯一的“天时”。

2. 寻找适合你裂变的“天时”

下面两张图,是微博和微信两种生态中的传播脉络图谱:

可以明显看出,微博中的社交传播,往往会出现有些极为突出的大节点,这些大节点传播能力强,辐射范围大,几乎决定了传播的走向与边际。这些大节点,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见领袖。

而微信的社交传播,节点相对均匀很多,偶尔出现略大的节点也不至于起决定作用。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因为微博是“大喇叭”式的弱关系社交,社交驱动力多源于话题、热点、兴趣,用户们很容易因为局部的热度聚集,20%的KOL掌握了80%的传播权;而微信是“私密耳语”式的强关系社交,社交驱动力更多是亲缘、地缘与现实关系,传播权分散而去中心化,几乎不可能产生一手遮天的传播集权者。

换句话说,想在微信生态中形成完整的裂变链,必须要有足够的传播渗透率。也就是说,起码要保证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两三个人愿意转发你的活动链接。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强调“传播能力强”和“人群密度大”是“天时”的必要条件,因为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才有可能形成引起质变的传播密度。

至于另外一个条件,即“消费需求一致”,应该就很好理解了:你必须有合适的供应能力满足这种消费需求,不然你拿到这些流量做什么呢?比如:拼多多可以满足羊毛党的消费需求,但卖奢侈品的寺库不能,所以寺库的“天时”不是羊毛党,而一定是一群有钱人。

说白了,前两个条件是要找到“好的人”,而“消费需求一致”,则是要找到“对的人”。而大多数平台裂变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羊毛党对他们来说,是“好的人”,却未必是“对的人”。

“好的人”千篇一律,“对的人”却各有各的特点。前文我们讲,羊毛党不是唯一的“天时”,那么我们就再举例介绍几个不同调性的产品裂变所依赖的“天时”。

(1)新世相营销

2018年,一场人尽皆知,或者臭名昭著的裂变案例。

互联网营销界的各位同学,对于“逃离北上广”、“佛系青年”、“丢书大作战”这三场营销无不怀着崇高的敬意,这样的复盘课程一出,无数人春心荡漾,加上“每万人购买涨5元”这样临门一脚的督促,怕是鲜有人能撑过去。

买了课,下载了APP,加了课程群,才发现精彩的不是课程,而是无处不在的“分享海报拉新赚钱”的广告,甚至课程群里的老师,也无时不刻刷屏地催促你。

趋利是人的本性,打着知识互惠的幌子,自己又亲身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营销人对知识的强烈渴求,这钱好像赚得容易又体面,动动手,转发一下吧。于是,互联网人的朋友圈里出现了铺天盖地的新世相海报,加上随时间不断攀升的购买人数和课程价格,无数人在犹豫和焦虑中就了范。

其热度和现象级无可置疑,当然骂声也此起彼伏,有人说其“打着知识的名义搞刷屏”;有人说是“网络传销”;有人骂其“没有吃相的反面教材”。

事实上,新世相的裂变传播刷屏没多久就被封禁,1个半小时的音频课程也成了活动的配角,网友们说得都对,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哪怕此次活动产生的全是浮躁的传销订单,但参与的用户,一定都是有知识付费需求的真实用户——他们因海报而来,入场的初衷是课程,而非赚钱。

总结来看,新世相这次裂变活动的主体人群,完全符合“天时”的三个条件:

  1. 传播能力强:互联网及营销从业者,工作、生活都高度互联网化,深谙微信生态中的传播方式与技巧,圈子较大,传播质量高。
  2. 人群密度大:以同事、同行、朋友等形式密集分布在一、二线城市,朋友圈中渗透率极高。
  3. 消费需求一致:被课程吸引而来,年轻的拼搏者,工作是生活的重心,渴望进步,并怀着知识消费的正义感。

足此三条,新世相的裂变无大忧。

另外一个案例,就是我之前写的有着“社交咖啡”之称的连咖啡,具体玩法上一篇文章有详细描写,不再赘述。

连咖啡亦有一帮人作他的“天时”:

  1. 传播能力强:一线白领阶层,互联网最具话语权与活跃度的一群人,对高质量内容、个性展示、趣味热点等具有极强的兴趣与传播力;
  2. 人群密度大:高度聚集于一线城市,收入较高,趣味相投,圈子较大;
  3. 消费需求一致:咖啡的核心消费人群,且需求上涨空间大。北上广深人均年消费咖啡20杯,而在东京首尔等其他亚洲一线城市,这个数字高达100。

所以,连咖啡的裂变人群,是“好的人”,也是“对的人”。

我只举这些案例,你若有其他案例,可以套套看,看是不是对得上。

案例我们都清楚了,那么拿到一个产品,怎么来求它的“天时“呢?

  • 首先,圈出你的潜在消费人群,就是“消费需求一致”且指向你的一群人;
  • 然后,挖挖看,看这群人是否因强关系而聚集在某个地域,并对于某种裂变驱动力极其敏感。

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所以我才叫它“天时”。

3. 要不要屏蔽羊毛党?

比起摩拳擦掌筹备裂变的人来讲,更多关心这件事的同仁,怕是早已困顿其中。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在问,该怎么屏蔽羊毛党。

就像前文我讲的,羊毛党也是一群普通人,只是因为传播力强,分布密集,且消费倾向一致,因此比较适合参与裂变。

然而这群人也是极为特殊的,他们的传播驱动力如此简单:奢侈品吸引不了程序员,3C数码吸引不了小仙女,营销课吸引不了公务员,咖啡果茶吸引不了清洁工。但是无论什么产品,只要发个红包、给点实惠,就一定有羊毛党愿意不辞辛苦,奔走相告,让你的菩萨心肠遍地生根,他们甚至不在乎你是谁,趣头条就是这么个粗暴模式。

于是乎,很多产品缠绵悱恻的一夜情后,发现自己“睡错了人”,而肇事者,多是羊毛党。

那么,究竟该不该屏蔽羊毛党呢?

我们曾经搞过一个跨境电商的助力砍价活动,也曾因羊毛党而苦恼。于是去找开发哥哥,在发次次数、发起频率及发起白名单上做了些限制,一定程度上将羊毛党拒之门外。没想到的是,改版上线后,羊毛党是少了,活动也凉了,发起数竞跌倒了之前的零头。

苦思冥想,日夜脑爆,仔细研究了行业中所有的助力砍价后,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三四百块客单的跨境电商模仿三四十块客单的拼多多,这个活动一开始就失败了,羊毛党不是我们“对的人”。

但是,败,有败的玩法。

机会点在于:微信强关系社交中,传播是跨阶层跨群体的。

弱关系社交如微博、贴吧等,基于兴趣、行业而产生的社交关系,不同阶层鲜有交集。例如微博中,一个全职主妇很难和一个健身达人有信息交流。而强关系的微信则不一样,基于亲缘和地缘而产生的社交关系,是非常容易跨阶层跨群体的。

一线白领的父母,很可能是小县城的工薪阶层;投资创业的老板,侄女或许是个不谙世事的大学生……

换句话说,来撸你羊毛的那群人,或许没有关于你的消费需求,但他们的朋友圈中,一定有你想找的人。

想到这一点,我们果断又做了一次改版:一方面,适当提高砍价难度,将成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另一方面,建立大量砍价群,把能拉的羊毛党都拉进来,并鼓励他们自发拉砍价群,以便利其反复参与。

羊毛党喜欢玩,那就圈在一起尽情玩。常规的砍价玩法,每人每天只能帮砍三次,但想要免费砍成功至少也要上百次。这就意味着一定会有大量曝光溢出这些砍价群,覆盖到更多不同群体的人。

最终,这个活动的首要导向从转化变成了传播,活动ROI也得到了控制。

二、地利:平台自己心里那点数儿

1. 咖啡的裂变“基因”

几天前有幸和连咖啡运营负责人当面交流,了解到咖啡这个行业的一些情况。咖啡的制造成本很低,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有多低,估计会出乎诸位意料。

售出一杯咖啡的成本=包装费用+配送费用,也就是说,咖啡物料与加工成本在规模化以后,几乎可忽略不计。其毛利之高,以至于相对其他行业,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做很多事情,比如:裂变。

一杯咖啡的标价是27元,附带包装的生产成本在3~5元,扩张初期,每单平均配送成本为8~10元。这样算来,一杯咖啡配送到用户手中,成本不会超过15元,毛利空间在40%~50%。

在连咖啡的裂变体系中,新客进入首单最低可6元(1元+5元配送)拿到一杯咖啡,初期复购在优惠券、咖啡库的支持下,平均每杯的成交价格在8~13元,稳定复购发生在口袋咖啡馆,每杯比标价低10元,也就是17元。

由此来看,连咖啡的裂变折扣虽然看起来非常诱人,但补贴上也没有放多少血,起码不至于卖一单赔一单,得一人亏一人,复购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也能很快覆盖掉成本。从负责人那里得知,连咖啡目前确实也基本达成了盈亏平衡。这在互联网行业前期烧钱扩张的的当下,是非常难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现磨咖啡是一个强品牌溢价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主动挑起价格战无异于找死。也正因此,哪怕瑞幸携带着10亿巨资中途入场,大家补贴也做得小心翼翼。咖啡依旧是咖啡,平均十几元一杯,没有贱卖成白水。这也是这个行业天然的成本防线,得天独厚的裂变基因。

2. 裂变的用户来了,你接得住么

很多朋友做裂变,用户因为补贴下了第一单,往后一追没复购,就会咬牙切齿:这是来撸羊毛的。

你自降身价请来的用户,人家刚进门你就要求平起平坐,实在很过分。但凡以付费转化为目标的裂变,都绕不过“补贴”二字,拼多多做的露骨,连咖啡做的体面,但都给足了实惠。

逐利是人的本性,用“利”作为裂变驱动力,是智慧的。但这这种方法吸引来的用户,都被你无形中加了一个低价的锚点。他们或许有消费需求,但未必有消费能力,他们或许能接受你正常的价格,却未必能在占了一单便宜后立刻接受。

所以,哪怕你已占据“天时”,没有拿到裂变后理想的复购率也是正常的。你可以为这些用户设立一个价格缓冲带,使他们尽可能地成长为一个健康的用户。

比如:连咖啡,用户花6元下单了第一杯咖啡后,不会被直接逼迫接受27元的标准价,而可以通过福袋、咖啡券、口袋咖啡馆等玩法买到均价8~17元的咖啡。当用户逐渐产生购买习惯了,也就慢慢能接受更高的价格了。

用户因为喜欢购买,却也会因为频繁地购买而喜欢。

再看拼多多。拼团裂变活动五花八门,裂变来的用户首单象征性地付个几毛钱就能拿到包邮商品,这种用户几乎是空手套白狼来的,复购留存问题想想都头疼。好在拼多多供应链足够强大,变着法儿地送红包优惠券,9.9包邮做成频道且每天不重样儿地上商品,这阵势就像是备足了羊毛给你撸。

羊毛党撸着撸着,对平台逐渐产生了信任感,慢慢开始买打折的、买便宜的,再往后,就买什么都上拼多多了。

拼多多当下做的B2C品牌入驻,类似当年淘宝天猫,这种品牌升级,做的就是类似上面温水煮青蛙的事情。

3. 做裂变,你占据地利吗?

说了这么多,干货就两条:

  • 做裂变,你要有足够的毛利做支撑,毛利所能让步的空间,就是裂变核心的吸引力;
  • 用补贴吸引来的用户,与正常用户还有很远距离。这将是一个难熬的过程,你必须有持续不断的补贴,或者足够多的优惠商品来做缓冲。从裂变到消费,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之前搞跨境电商,因为是平台,毛利只有5个点左右,因为客单价偏高,也很难拿出足够的低价包邮商品来做过渡。结果就是裂变订单成本高、复购率低、复购带来的利润又很难覆盖成本。以至于整个活动的ROI并不好看。

所以,供应链就是裂变的“地利”,具有裂变属性的供应链拥有高毛利,多层次的特点,可以提供充足的让利作为裂变驱动力,又能搭建完整的“优惠矩阵”来承接裂变新客。满足这些特性,裂变的投入产出比才能有保证。

当然,如果品牌处于扩张期,投资人粑粑给了你烧不完的钱,ROI没有指标,那你不用考虑“地利”。不过,以当下的互联网融资环境,这种冒头的产品怕是找不出几个。

三、人和:打造星火燎原的裂变驱动力

1. 撬开用户的钱包

用户为什么参与裂变?裂变的驱动力是什么?

从长期搜集的案例来看,我大概说出这么几个:个性展示(趣味测试)、荣耀攀比(小游戏排名)、利益互惠(赠一得一、瓜分红包)、价值分享(好文转发)。

但是翻阅下近年的案例,很容易发现,传播裂变的驱动力多种多样,但以付费转化为目的的裂变,都绕不开“补贴”二字。

原因很简单:传播和转化,压根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儿。

  • 传播,即转发分享,行为门槛低,代价小,撬动情感中的点,就很容易进行;
  • 转化,即付费购买,决策门槛高,涉及到需求、场景、价格等各方面因素,是一个大课题。

我对你的商品有需求吗?我对你了解并信任吗?我对你的价格满意吗?你的竞争对手表现如何?我是不是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考虑?

你必须在信息触达用户的一瞬间回答所有问题,才有可能让消费者产生下单的念头。

如果想普适地回答这些问题,以保证裂变密度达到质变的阈值,用常规手段几乎是无法完成的。行业探索出唯一可行的办法是:用夸张的优惠和补贴,把交易变成一场白送。

像“1元吃水果”、“1元喝咖啡”,用户象征性地付一点钱,就能深度体验产品和服务,同时又做出了激活、注册、下单等行为,给运营者留下了后续触达的路径。虽然这不是一次对等的交易行为,但不得不承认,产品获得了付费的新客。

所以,当“转化”成为裂变闭环中被寄予厚望的一环时,“利益”变成了无法回避的核心驱动力。

2. 要给足便宜,也要给得体面

但是单有“利益”,也不一定能撬动用户参与。

不久前和一位做母婴微商的朋友讨论,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按理说分销是一种强“利”导向的裂变,但是他们招揽妈妈做微商代理的口号不是“赚钱”,而是“让更多宝宝用上安全放心的好产品”。

除了马云,应该没有人对赚钱不感兴趣,但是如果赚钱要伴随着伤害社交价值、损害自我社交形象的代价,怕是很多人就犹豫了。

当然,我们发现拼多多、趣头条这类末线产品,利益驱动做的是非常赤裸的。因为他们的目标用户本是一群不在乎社交价值的人,他们喜欢简单粗暴地占小便宜,任何修饰对他们都会成为信息传达的阻碍。所以类似“转发到3个不同的群有97%的概率0元拿”这种裸露的提示文案,无处不在地撩拨着用户的心,成为裂变的助推器。

而当你的目标用户是年轻、体面、经济状况良好的一二线人群时,这套东西就不灵了。他们并非对你给的利益无动于衷,他们想要,但又不想被人知道自己是为此而来,他们需要一个体面的噱头,在能够声称品味、趣味与积极态度的同时,暗度陈仓地拿到自己想要的实惠。

就像连咖啡的福袋和口袋咖啡馆,用户为展现个性、声称品味而转发,同时又拿到了远低于市场价的咖啡。像新世相的营销课,用户看似因积极好学,知识利他而转发,实则也拿到了课程分销的提成。

3. 裂变闭环中的三个力

转化裂变的驱动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力:

  1. 吸引力:吸引用户点击链接的力量;
  2. 传播力:驱动用户转发链接的力量;
  3. 转化力:促使用户支付下单的力量。

这三个力不同的排兵布阵,决定了裂变的侧重和效果。从目前手上有限的案例来看,此三力的排布大概有以下几个套路:

第一种:三力合一,“羊毛”贯穿全局

比如每日优鲜的“0元吃水果”:看到链接文案“0元吃马奶提”而点击进入,这是吸引力;为了免费吃到马奶提而“转发到三个不同的群”,这是传播力;花10元运费免费吃到马奶提,这是转化力。

拼多多系玩法大多都是这个套路,“羊毛”贯穿整个裂变闭环,是裂变核心的、唯一的驱动力。这种模式主转化,利益点粗暴,适合针对社交价值不敏感的人群。传播的强度主要依赖用户反复发起,当利益点转化最终因难度过大无法兑现,用户将失去对这个活动的信任,传播也很难蔓延开来。

第二种:传播闭环基础上,“转化”成为附加价值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连咖啡。如果删除掉口袋咖啡馆可以“卖咖啡”的功能,其“猎奇”的吸引力、“自我展现”的传播力已经构成闭环,成为一个类似趣味测试的传播性裂变。

也就是说,哪怕这个活动的转化环节做得不够好,没有人在咖啡馆下单,整个活动也能够不受影响地持续裂变,为品牌不断获得曝光。这种玩法把转化和传播剥离开,对于强品牌溢价、需要委婉体面传递“羊毛”价值的产品来说,是比较合适的。

最后一种:吸引力与传播力相互独立,主客态分明

因吸引力而点击链接,通过层层漏斗并完成转化的,称作客态;客态用户将链接转发分享给其他用户,则转变为主态。主客态分离,不将转发作为转化的前提,不强迫转发分享,从而在吸引转化和传播两个层面上,都可以进行更精准、更友好的设计。

比如:新世相营销课,将吸引力独立出来,用一张单纯卖课的海报作为展示终端,用户完全以消费者的心态扫码进入,因而流量精准可控。用户完成付费后,才会看到转发赚钱的提示,这种提示是鼓励,而非置于既得利益之上的威胁,因此体验友好,用户积极性高。

新世相的这种逻辑在很多社群裂变中都有运用,从吸引到转化再到分享,是一个完整的漏斗,三力之间不相互牵制,有利于拓宽各层漏斗的宽度,获得更大的流量。

拼多多助力砍价也是这种逻辑,不同的是,它的吸引力层面最高目标不是精准,而是流量最大化。帮砍的人大多是因为强关系而参与,而拼多多用户大多不介意利用强关系换取优惠,因此,以“帮我砍价”作为客态入场的吸引力,对这个人群是极为契合的。

这种模式有更多设计的空间,但是因为不以传播作为转化的前提,所以对于成本要求相对较高,毕竟转化一单,就要出一单的补贴啊。

初级玩家套模板,高级玩家DIY。正所谓三生万物,以这三个驱动力作为裂变闭环设计的出发点,相信会有很多更加巧妙的创意。

四、总结

 

作者:吕晨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运营狗Oliver

]]>
青瓜早报:小米、乐视等被财政部点名逃税避税;滴滴:从未有明确IPO计划… //www.f-o-p.com/104199.html Tue, 30 Oct 2018 01:19:07 +0000 //www.f-o-p.com/?p=104199

 

早安,朋友们,一起来看今天的早报

一、头条:小米、乐视等被财政部点名逃税避税

1.互联网企业跨境转移利润、逃税避税,小米、乐视等被财政部点名

财政部在2017年度会计执法检查中发现,互联网行业呈现轻资产运营、股权与债权投资相互交织、管理架构与法人实体分离、业务运营无疆域限制等突出特点。部分企业跨境转移利润、逃避缴纳税收等问题比较突出。小米、苏宁易购、乐视网、二三四五、三七互娱被点名。(上证报)

@救生圈:要是都按章纳税,你认为他们能活下来吗?

@满天飞:什么季节了频繁山体滑坡,小心大地震

@硬石头:割麦子的时候到了

@天马:所有大型企业集团都违规违法才会有独大的行成,所谓巨大利益背后一定是血腥的。

二、国内新闻

2.消息称滴滴IPO计划暂时搁浅,滴滴回应从未有过明确的IPO计划

 

从多位消息人士处获悉,目前滴滴原本已经提上日程的IPO计划暂时搁浅,外卖业务暂停(国内),共享单车业务缓慢推进。滴滴官方表示:“滴滴从未有过明确的IPO计划,目前全力All in 安全,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和服务。”(凤凰网科技)

3.茅台史上第二次跌停,半日蒸发近800亿市值

贵州茅台开盘出现罕见的跌停,封单金额超10亿元,报549元,以上周五收盘价610.10元计算,贵州茅台一天市值蒸发768.73亿元,引发市场巨大反响和讨论热潮。此前发布的三季度贵州茅台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报告显示,1-9月公司营收为522.4亿元,同比增长23.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7.3亿元,同比增长23.77%,整体财务数据大幅低于预期。

4.中国平安拟启动回购不超10%股票,耗资或达千亿

 

中国平安10月29日晚间公告,拟酌情及适时回购公开发行的境内、境外股份,回购总额不超过总股本的10%。中国平安是此轮“回购潮”中的首家金融类上市公司。截至今日收盘,中国平安总市值1.13万亿元。若按照10%上限计算,未来将有近1100亿元的回购资金注入市场。平安的回购资金将包括自有资金及符合监管政策法规要求的资金。(证券时报)

5.多原因致苹果在华零售增长停滞,将被迫重新定位

据AppleInsider报道,据悉,苹果正在“重新定位”其门店,以瞄准城市本地人与来自较小地区的游客,而不是试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连锁店。据悉,影响苹果公司的因素之一是OPPO、小米和华为等国内本土智能手机品牌的崛起。此外,苹果利用学生进行返校促销活动以及员工在维修iPhone时窃取零件翻新外售等的行为被质疑为大规模欺诈活动。(新浪科技)

6.IDC:华为手机全球份额已超苹果

 

来自市场调研公司IDC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华为在全球范围的销量首次超越美国苹果,成为仅次于韩国三星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供应商。三星、华为、苹果于今年第二季度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20.9%、15.8%以及12.1%,同比分别下降2个百分点,增长4.8个百分点以及增长0.3个百分点。(时代周报)

7.消息称腾讯音乐11月15日赴美上市,回应称不予置评

 

10月29日下午消息,针对有媒体报道称,腾讯音乐或将于11月15日赴美上市,腾讯音乐回应称,不予置评。腾讯音乐招股书于10月初曝光,而此前有外媒消息称,腾讯音乐将于本月上市,IPO规模约30-40亿美元。(新浪科技)

8.ofo被曝退押金周期再延长

 

ofo被曝退押金周期再延长,由原来1-10个工作日延长至1-15个工作日。网友喊话“赶紧还钱”,戴威能不能带领ofo走出泥潭开始没有了悬念,ofo本身也是资本催生的一个商业模型,在这一波挤泡沫中,ofo和戴威都成了被牺牲的样品,最可怜的是用户,要退押金的要趁早。

9.ofo将进军电单车,传已申请专利,解决车辆突然加速问题

10月29日消息,据新京报报道,ofo小黄车的国内运营主体东峡大通(北京)已完成了电单车专利申请。据悉,该专利名称为“电单车的车速控制方法、系统及电单车”,于2018年4月28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10月19日专利被公布。

资料显示,东峡大通(北京)的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单车的车速控制方法、系统及电单车,属于自动控制技术领域,解决了因电单车误操作造成车辆突然加速的问题。(新京报)

10.美媒:滴滴估值降至最低500亿美元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滴滴出行的部分股票在私下交易中易主,交易的价格显示公司的估值大约在500亿美元到520亿美元之间。与公司在2017年底的估值相比,现在的估值明显下降。当时,滴滴出行曾以560亿美元估值从日本软银等投资者手中获得40亿美元融资。监管文件显示,一些投资基金已经在最近几个月中减记了他们持有的滴滴股份的价值。(新浪科技)

11.传同程艺龙拟通过IPO募资不超10亿美元,官方不予置评

 

10月29日,有消息称,同程艺龙已就上市计划开始评估香港IPO需求。知情人士称,在线旅游公司同程艺龙上市申请预计近期获批,计划筹资8至10亿美元。同程艺龙方面对此表示“不予置评”。(蓝鲸财经)

12.饿了么被指挪用商户执照,发现即下线所涉店铺

 

10月29日,由于大部分中小店主不太善于用互联网,因此,这些店主将营业执照等店铺信息交给饿了么辖区市场经理代为注册,但此后不少店主发现自己的信息被其他店铺冒用,一旦此事被投诉,换来的结果便是所涉店铺一起下线。此前,有消息称部分在饿了么商户通过中介形式取得食品营业执照,且在饿了么平台中存有大量实际信息与披露的营业信息不符的情况,饿了么立即下线了所涉店铺。(投资者报)

13.乐视网:由于股票质押违约,贾跃亭所持500万股解质押

 

乐视网公告称:公司大股东贾跃亭所持公司的500万股于10月26日进行解质押,本次解质押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0.1253%。根据邮件回复,贾跃亭本次股票解质押为其个人股票质押业务违约导致的法院司法执行操作。截至10月26日,贾跃亭所持有公司股票被全部冻结、轮候冻结。

14.乐视网:前三季度净亏损14.89亿元

 

乐视网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乐视网第三季度营收3.64亿元,同比下降34.24%,净亏损3.86亿元,同比增长62.01%;前三季度营收13.48亿元,同比下降77.88%,净亏损14.89亿元,同比增长9.82%。

15.顾颖琼正式公开道歉,贾跃亭:是非曲直,自有日月

贾跃亭诉顾颖琼诽谤一案近日尘埃落定。据悉,华盛顿州国王郡高级法院向顾颖琼下达了一项永久性禁令,将永久禁止顾颖琼发布任何针对贾跃亭及其家人的虚假言论,并禁止其联络包括但不限于LeEco和FF等与贾跃亭有关公司的员工及债权人。

此前的23日,顾颖琼已在其个人自媒体平台上刊登声明,承认其之前文章所述的“贾跃亭在美国为家人设立信托基金”“贾跃亭被美国政府调查”等内容纯属“虚假言论”,并正式公开道歉。10月29日,贾跃亭在朋友圈转发诉顾颖琼诽谤案胜诉的新闻,并评论道:“是非曲直,自有日月”。

16.红牛中国回应北京工厂停产:系例行检修,渠道暂未受影响

 

对于红牛中国北京生产基地现已停产多时的消息,红牛中国回应称,红牛工厂每年10月都会进入检修状态,并不影响渠道端。关于停产一事,一切以声明内容为主。该声明指10月23日夜间严彬之女严丹骅授权律师事务所所发布的红牛中国投资事实情况。(界面)

17.融创近63亿人民币收购万达文化管理

融创昨晚宣布,斥62.81亿元向万达及其大股东王健林收购其文化旅游管理公司等75%股权,并终止原有的商业安排。融创表示,与王健林、大连万达及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订立协议,包括以44.94亿元向王健林收购成都万达主题文化旅游管理75%股权;以15亿元(以等值港币交付)向万达收购万达文化旅游创意集团全部股权;并与万达商管集团终止原本的商业安排,代价约2.87亿元。交易完成后,融创将持有万达文化管理100%股权。

18.拜腾回应IPO传闻:暂无计划,已启动C轮融资

 

拜腾汽车内部人士表示:“拜腾已经启动C轮融资, 目前相关进展顺利。我们目前没有具体的上市计划。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拜腾会把上市作为支持业务长远发展的融资途径来考虑。我们会适时和媒体朋友沟通拜腾融资方面的相关进展。”(每日经济新闻)

19.链家回应华平投资退出链家融资称不予置评

 

针对华平投资退出链家新一轮融资的传闻 ,今天下午,链家方面表示,对未经证实的传言不予置评。根据之前报道,华平投资此前一直在与链家沟通投资5亿美元的事宜。链家希望能够以130亿美元估值融资20亿美元。有知情人士称,华平投资决定不参与链家融资计划的原因是认为链家的估值过高。(新京报)

20.南非媒体人专访马云:马云无比激励人心但又无比谦卑

 

10月26日,马云受南非总统拉马福萨邀请出席南非首届投资大会,后接受南非传奇媒体人沙农•伊布拉欣的专访,刊登题为《愿我们都像马云一样谦卑》的文章。两人在专访中就创业、退休、人生等话题进行了探讨。马云谈到了19年来的创业感悟,也回应了为什么宣布退休,他表示,“我不是为钱工作,也不是为名工作,而是为了快乐而工作,做正确的事,同时开心。”(新浪科技)

21.美的集团暴跌:东方红内部分歧大,林鹏减持王延飞增持

 

10月29日消息,美的集团复牌,盘中跌停,截止午盘跌9.6%。证金汇金、陆港通资金、公私募机构等损失巨大。根据基金三季报,同样是东方红旗下4只产品,对美的集团股票,两只增持,两只减持。增持的产品,基金经理分别为王延飞和韩冬,减持的产品基金经理都是林鹏。(新浪财经

22.调查显示超10%的网友工资未按5000元免征额扣除

 

新个税法已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个税免征额由3500元上升至5000元。但调查发现,并非所有劳动者都享受到5000元的免征额扣除。在10月25日-28日,参与调查的近2000名网友中,87.9%的9月工资已按照新标准5000元免征额进行扣除,但仍有12.1%的9月工资没有按照5000元免征额扣除。他们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劳动者所在单位的疏忽。(网易财经)

@喜欢野蛮的你: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坚决支持。

@心如止水梦:很不错,我要努力加班,争取下月工资可以达到5000

@ :很不错的政策啊,我这月工资多拿了0.90元

三、国际新闻

23.IBM CEO为330亿美元收购红帽辩护:63%溢价合理

 

IBM公司董事长兼CEO罗睿兰(Ginni Rometty)周一坚称,IBM为收购Linux系统经销商红帽公司而支付的逾60%溢价是一个“合理价格”。她表示,支付这么多的溢价是一笔“公平的买卖”,红帽CEO吉姆·怀特赫斯特已打造了一家“高增长”、“高利润”的优质公司。(凤凰科技)

24.红帽员工对IBM收购一事深表忧虑,更希望被微软收购

 

10月29日,当彭博社曝出IBM收购红帽一事,该公司的员工们感到不知所措。许多人对于IBM收购全球最大的Linux和开源机构心生担忧。在收购消息曝出后的第一个小时内,一些红帽员工表示“我无法想象更大的文化冲突会是什么样子”、“我打算去另一家开源公司就职”、“作为红帽的员工,几乎所有人都更愿意是由微软来收购我们”。(新浪科技)

25.奔驰中美召回门齐发酵,最高或致1亿美元处罚

 

近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称,已就奔驰在过去18个月召回140万辆汽车过程中,是否遵守联邦法律以及是否存在执行过失展开调查。同时,该机构表示如果奔驰不提供或逾期提供信息,最高或将面临1.05亿美元的处罚。与此同时,奔驰在国内又因为硬件“可能未安装”不得已实施召回,总数高达5559辆。(证券日报)

26.消息称法拉第未来高级副总裁Peter Savagian离职

据外媒报道,两位消息人士透露,电动汽车先驱彼得·萨瓦吉安(Peter Savagian)已辞去法拉第未来高级副总裁一职,萨瓦吉安曾是通用汽车集团电动车总负责人。(腾讯科技

27.德国戴姆勒称未来不排除与美国特斯拉合作

 

路透社消息,德国戴姆勒董事会主席蔡澈向一波兰报纸表示,该公司未来不排除与美国特斯拉合作,尽管戴姆勒已经出售了特斯拉的持股。蔡澈表示,他认为没有再次买进特斯拉股票的理由,蔡澈将于5月离开现职。(路透中文网)

28.分析师称iPhone XR首周末全球销量900万部,不及预期

 

罗森布拉特证券公司(Rosenblatt Securities)分析师张军(Jun Zhang,音译)发布报告称,iPhone XR首个周末的全球销量约为900万部,好于iPhone 8,但比他的预期整整少了100万部。他相信,苹果将从11月和12月开始把iPhone XS和iPhone XR的产量总计削减600万部。(凤凰科技)

29.苹果亚马逊惩罚彭博社:撤销广告,禁止参加发布会

 

不久前,美国彭博社报道称苹果、亚马逊等许多科技公司的服务器中,暗藏着所谓“来自中国的间谍芯片”。亚马逊、苹果、超微公司对这则假新闻予以谴责,均要求彭博社正式撤销这一虚假报道。目前,彭博社尚未撤销报道。据国外媒体报道,亚马逊已经取消了四季度在彭博社网站购买广告位的计划。另外,苹果公司决定封杀彭博社,禁止其参加本周在美国纽约市举办的非手机硬件发布会。(腾讯科技)

30.亚马逊通过Amazon Smile慈善项目捐款逾1亿美元

 

“Amazon Smile”慈善项目是指在不额外增加消费者负担的情况下,把消费者购物额(扣除运费、包装费、服务费和税)的0.5%捐赠给消费者指定的慈善机构。自2013年以来亚马逊通过此项目进行的捐款数量已经超过1亿美元。目前,该慈善项目涵盖美国、英国和德国。

31.三星掌门李在镕出狱后第七次出访,寻找潜在并购交易

 

北京时间10月29日消息,三星电子副董事长李在镕将从10月30日起展开为期三天的越南之行,视察三星当地业务运营情况。李在镕此行据称也是为三星新的增长引擎寻找潜在并购交易。期间,李在镕预计将会见越南总理阮春福,讨论三星在该国的伙伴关系。自今年2月份被释放以来,李在镕已经进行了6次海外旅行,包括到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印度以及部分欧洲国家。(凤凰科技)

32.星巴克正逐步削减欧洲市场的业务

 

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报道,10月下旬,星巴克正逐步削减欧洲市场的业务,包括将83家位于法国与荷兰的门店业务卖给合作伙伴Alsea;关闭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办公室,将运营重心转移至英国伦敦。荷兰将保留一家星巴克自有的烘焙工厂,员工在80人左右;而荷兰约有186名现有职员将遭到解雇、或被鼓励申请伦敦的空余岗位。(亿欧)

33.Facebook聘英前副首相任全球事务负责人,年薪或400万英镑

 

10月29日电,据欧联网援引欧联通讯社报道,日前,社交媒体Facebook宣布,将聘请英国前副首相尼克·克莱格担任该公司全球事务及通讯部门的负责人。业内消息人士称,克莱格年薪可能高达400万镑。(中国新闻网)

今日思想

生活总是起起伏伏,谁都难免遇到低谷,然而决定一个人能达到什么高度的,恰恰是他身处低谷时的态度。放纵自己简单,跨越低谷很难,想要行至高处时展翅飞翔,必须懂得在低处积蓄力量。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作者:静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i黑马

]]>
流量思维:一个公式让你“玩转”微信裂变活动 //www.f-o-p.com/103931.html Fri, 26 Oct 2018 03:26:28 +0000 //www.f-o-p.com/?p=103931

 

一、裂变的基本要素

“裂变传播”并不是万能灵药,创投圈充斥着所谓的“幸存者偏差”,我们看见的往往都是最终成功刷屏的案例,而大多数无疾而终的,则根本来不及进入我们的视线。

下面,就让我们做一个“工具箱”,让你自由拼盘。

总结了一个工具,简称为5w1h1t公式,具体就是what、who、where、when、why、how、tool。

再具体点就是:

“裂变=易传对象+传播渠道+传播动机(诱饵、催化剂)+时间节奏+传播主体(超级节点)+玩法+工具”

1. 易传对象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在互联网上裂变。

就像《引爆点》一书中说的:

流行的事物首先本身要有很强的“附着力”,才能很容易得到传播。

试想:如果今天你做一个政府高精尖且非主流领域的大工程,想要在网上裂变传播,这可能吗?

仅仅让人们弄明白这是什么都需要巨大的成本,更何况根本上与他们的兴趣和直接利益无关。

在网上裂变的东西都有如下特征:

  1. 本身有炒作点。新世相课程的刷屏,首先是因为新世相确实是一个多次刷屏自我证明的公司。拼多多的拼团爆发,首先是因为总能推出让人根本抗拒不了的低价诱惑。和传统互联网理念一样,产品本身过硬,自带流量和气场,永远是第一位的。
  2. 社交属性强。传播过程能融入人们的社交互动中,自然而然毫不违和。礼物说的小程序、连咖啡的福袋、成长咖啡,本身类似朋友之间随手送出的红包,朋友印象的群印象、熬夜王者、朋友星座小程序,都是朋友之间互相撩拨社交心理g点引发分享高潮,而拼多多的拼团,更像是举家带口一起互动游戏的活动。
  3. 形态轻,执行成本低。如果一个裂变发出去,执行起来居然要极高的履约成本,那火爆的那一天,也就是发起者噩梦的开始。如果中间不凑巧被张小龙爸爸疯了,那就等着一堆官司跑上门吧。好的裂变一定要非常轻,边际成本无限压低,最好不存在。

基于以上几点,实际上已经跑通的有:

  • 知识付费卖课程,比如:网易精选课、新世相营销课。
  • 聚合平台卖会员(优惠券),比如:三联中读会员、知乎读书会会员。
  • 连锁平台卖标品(网红爆品),比如:抖音火起来的答案茶和小猪佩奇。
  • 连锁平台高产能,比如:连咖啡以“咖啡车间”模式降维打击,咖啡车间的边际成本远远低于咖啡门店,很容易低成本规模扩张,在占据成本优势的同时已经开始盈利,这就确保了足量的产能。毕竟作为创业公司,他们不可能砸钱铺门店、烧钱做广告,以星巴克模式打星巴克无异于人傻钱多死得快。

2. 裂变玩法

我们常说,这世界上最赚钱的办法,都写在刑法里。那么在社交网络中最容易收割流量的方法,一般都写在微信的禁令中,尤其是张小龙爸爸深恶痛绝的“诱导分享”那里。

最常见的打法有:

  1. 拼团:这个看拼多多就行了,不赘述。
  2. 分销:这个稍微走歪一点就能扣上“传销”的骂名,基本的手段看那些刷屏课程就明白了:你买我的课程,生成一张二维码海报,别人通过你的海报购买了,你获得提成。
  3. 求助:抢火车票,请朋友帮忙加速。游戏玩死了,请朋友帮忙复活。
  4. 测试:这也是张小龙深恶痛绝的,测一测我的心理属性、测一测我像哪个动物、测一测我人生的关键词,测成了生成一个逼格海报,当然要放到朋友圈显显了。
  5. 创作:裂变的发起者制造一个创作的工具,让用户自由发挥,精心制作的作品肯定要发朋友圈了。从足记的大片模式,到风靡一时的大字,到最近流行的“我的卧室画”,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一定要记得作品上加二维码了。
  6. 打卡:另一种装逼模式,今天为我又读了几本书,今天我又背了多少单词。
  7. 逗趣:适合朋友间逗乐、整蛊的一切,最好是能赚点零花钱的。趣拍卖,拍卖一下我的晚餐时间。匿名聊聊,你有什么悄悄话想偷偷对我说?
  8. 礼物红包:前面说过,礼物说的礼物金、连咖啡送出来的万能福袋,都是典型的礼物模式。还记得一段时间刷屏的支付宝口令红包吗?
  9. 认领养成:让用户认领一个宠物或其他独特的东西,在养成的过程中,用户倾注了感情和心血,也会把相关的一切都发到朋友圈。旅行青蛙恋与制作人,甚至蚂蚁森林,都是异曲同工,当年刷屏的腾讯公益画也是这个道理。前朋友印象产品经理创业做的猫卡小程序,就是用这个模式裂变, 2 个月拿到祥峰和经纬的高额融资
  10. 福利任务:有个牛逼课程免费领,不过你要完成任务:先关注一下,发个海报。
  11. 抽奖寻宝:分享后出现一个抽奖转盘是最初的形态,而集五福这样的“寻宝收集”,更可以激发持续地使用。
  12. 投票拉票:这是求助的变种,还记得那些微信群里求投票的好友吗?
  13. 立场表达:我是陶渊明,你是菊外人!

3. 催化剂

仅仅设计一个机制还不行,还需要通过一些“催化剂”让事情尽快发酵。

比如:

  1. 增加外在压力:限时特价、浮动价格。
  2. 增加内在动力:建立kol比赛机制,随时排名评比、追加奖励,或者利用朋友之间的嫉妒和好胜,比如:朋友猜猜里“谁最懂我”排行榜,就让男生们争相证明自己是和女神最灵魂契合的人。
  3. 蹭名人热点:利用近期发生的名人热点,把握受众的情绪波动。
  4. 利用形势变化:比如:今天的星巴克已经不再是小资们显逼格的第三空间,天天嘈杂吵闹如茶话会。挑战者连咖啡们开始玩外卖模式,把逼格转移到办公室里。

4. 诱饵的设计

所有的模式,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别人凭什么帮你传播,一定要有诱饵。

(1)钱,一定是钱

要么,一个牛逼的产品限时免费。要么,一个看起来很贵的产品忽然又了惊人的低价。要么,就是分销分成惊人,卖出去两三次就回本了。

案例:参与过网易刷屏课的kol们,一定都记得当天打开微信,满眼都是“收钱进账”的推送,这种赚翻了的即时反馈很容易打鸡血。

(2)名,虚荣心

就是所谓的“社交货币”,发出去立刻有了逼格,发晚了就落后了。

比如:用知乎新青年h5 做了次测试,生成一张图,感觉太像自己了,感觉自己逼格太高了,立刻就发朋友圈。

(3)好玩,好奇别人的反应

前面说的逗趣、礼物等,都是给用户更丰富的工具去社交,去带给别人更多的惊喜好玩。

还记得那些整蛊玩具吗,匿名聊聊、群印象、求告白信……

(4)关系,增进和别人的交流沟通

其实你只是给了个由头,他想撩她很久了,正好。

前段时间的求告白、看看谁和我最配小程序,都是典型。

(5)产品本身过硬

这是最基础的前提,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如果产品本身不行,营销大于产品,就会引发恶评,结果用户会因为惧怕变成朋友圈“传销者”而不便参与。

比如:连咖啡的福袋,背后是丰富的sku,白天咖啡厅晚上小酒馆,从咖啡到莫吉托都有,这样就充分满足了用户不同场景的需求,以需求为中心,你送出去他用得上。

5. 流量汇集的路径

如果流量爆发而来,应该汇集到什么位置,用什么姿势收割流量呢?

  1. 购买页:这个打法最直接,直接拉用户去下单,流量迅速变销量成现金。这种打法简单粗暴,发起者显然也没计划做长期的流量留存
  2. 微信群:用户参与之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群二维码”。这里的目的就是建无数个垂直群,把流量收拢在你的群矩阵里。缺点有两个:群容易死,也容易引发不满用户撺掇大家群起闹事,新世相里一堆群求退款就是先例。
  3. 公众号或app:这是常见的打法,你买了张伟的课程,下一步马上是提示你下载“新世相读书会”获取。你买了十大视频网站会员权益只要几十元,结果提示你去下一个app。
  4. 个人号:这是一种非主流的打法,注册一堆机器人号,每个号都加满好友,这样也能形成流量体系。

6. 常见工具

眼下这类工具很多,玩的很6,老老实实地写爆文收流量已经是老黄历了,现在流行黑科技。

  1. 自己研发的小程序或h5,足够牛逼你就自己做呗,一切按需定制。
  2. 群工具,各种建群软件、群控saas、群机器人、群互动插件,帮你玩转社群
  3. 基于目标任务的裂变工具,各种某某宝、某某分销、某某裂变,帮你把分销、拉人之类的流程模版化。
  4. 知识付费工具。比如某某通、某某微课,都会有很多分销裂变的赚钱插件。
  5. 个人号机器人工具。比如某某工具,可以帮你规模生成和控制一堆机器人号,对话、拉群样样精通。

如果说,产品能够形成长期流量,是因为实用抓住了高频刚需,或者娱乐内容令人上瘾。那么利用裂变做流量,则是脉冲式、运动式的,一次次运营活动的驱动,最后最好还是能找到一个实用或娱乐功能一起托底。

假使,你已经把上述裂变的机制设计完成,各个要素均已经具备。是不是接下来就等着登上人生巅峰,躺着也能赚钱了?

没那么简单。

张俊,微信公众号:阿辩论(ID:bianlunlove),上海帅醒科技创始人兼CEO,专注TMT领域产品开发和商业分析,运营争鸣辩论(全国大学生)组织和sns lab社群,事件营销操盘。

二、裂变的挑战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裂变”这条赛道,玩起增长黑客的时候,问题也渐渐开始显现。

1. 与微信赛跑

大多数刷屏都发生在微信、特别是朋友圈,而这明显是张小龙最不能容忍的。微信狠起来,连自己人都疯,更别说你们这些想要火中取栗、与虎谋皮的流量党了。

  • 涉及诱导分享,封了!
  • 涉及测试类,封了!
  • 涉及不良敏感信息,封了!
  • 朋友圈访问量突破阈值,封了!

微信要封你,需要理由吗,怎样都能封。

所以当一个裂变火了的时候,他也大概率要被微信封杀,带头的更是可能被盯上而特别照顾。从裂变发起的那一刻起,你就得做好和微信赛跑的心理准备,要做预案。万一被封了,轻则通路阻断,重则粉丝清零,最糟糕的、由于和用户切断联系而引发履约困难,造成公共事件。到时候叫你焦头烂额!

前段时间,小游戏的分享复活很活,结果一段时间内小游戏在各个群泛滥成灾,记得张小龙爸爸怎么做的了?

直接取消了分享回调数据的功能。

2. 微商污名化

有人说,小中产们总是嘲笑微商low,可轮到课程分享刷屏的时候,自己还是争先恐后地参与进去。这句话道出了裂变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容易“污名化”,使参与者看起来像“微商”一样。

一次两次图个新鲜、装个逼格,搞得多了就显得low了,一做就像微商,最后人们碍于面子不敢参加了怎么办?

3. 用户阈值的提升

刷屏刷屏,刷来刷去套路就那么多了,如果用户逐渐免疫、失去敏感,怎么办?

4. 先发渠道的价格高企

一次成功的刷屏事件,速度、节奏和能量辐射的范围,都深受“先发渠道”的影响,这些先发渠道往往是社交网络的大号、kol和各种撺掇群组资源的“超级节点”们。问题在于:这些渠道都明码标价,且价格越来越高。

比如:你找某咖做一次投放,说分销可以赚钱。可是即便他发起一次分销,最终可能也就赚到2000,而他的投放费用已经3000,实在不划算。这样做还容易留一个“我是微商眼里只有钱”的恶名,怎么看都是得不偿失。最终撬动这些点的成本,都会逐步提升。

发起裂变的渠道成本不断提升、同类型活动的泛滥、用户敏感度和参与热情逐渐下降、微信阴晴不定的达摩克利斯封杀之剑……四者的合力让一次成功的裂变变得越来越难,再也不是只要我裂变就包打天下。

现在心也凉凉了,该怎么办呢?

三、关键的细节

任何一场裂变活动,本质上都是在和微信的规则作博弈,都是和张小龙的耐心赛跑,同时也都是和用户们喜新厌旧的本性、天然的不信任感作斗争,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几个细节不可不看:

1. 出新

无论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有不停创新才能一次次突破封锁。

规则永远是滞后的,你无论如何合理利用规则、寻找漏洞,一旦引爆刷屏,最终都是难免会被封掉。关键在于:你要减缓微信方的反应时间,只有巧妙包装的新模式才能迷惑监管。

另一个角度说,也只有新的模式,才能不断刺激用户,避免他们的审美疲劳。

在这里,mvp永远是正确的,如果没有把握,你就在小范围内测试,测试全新的游戏规则,测试全新的压力模式和激励模式,测试全新的设计范儿。

2. 产品设计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用户对“设计感”的追求几无止境,所以你必须根据不同的用户调性、设计让他们眼前一亮的海报页。

如果一上来他们的目光就被深深吸引,那么不信任感也会被“颜值”自然消解。

3. 渠道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次精心策划的裂变活动需要系统设计和漫长积累。

你要建立社群,把“易感人群”聚集到一个地方,这样活动一开始就可以很快引爆。比如:鉴峰团队推的网易刷屏课,一上来就在运营人的社群中传播。

你要组建关键人的投放渠道,这些关键人可以是kol,可以是权威专家,可以是超级节点,甚至可以是帅哥美女。最先动员关键人的力量,抓住他们的诉求,“投放”他们的朋友圈,一定是最重要的。

社群和kol投放非常关键,设计再好的方案,没有这样的冷启动,也只能不温不火、等待机缘巧合某一刻突然火了。

4. 时势把握

做好菜要火候,环境的剧变往往会成为病毒爆发的契机。

  • 一方面,你可以直接“蹭热点”,围绕最火的事件和情绪直接引爆。
  • 另一方面,你要控制传播的节奏,以确保每个用户社交网络中的“传播密度”,要通过实时数据、集中放榜等形式,制造“大家都在参与”的紧迫感。

5. 及时止损做预案

前面说过,一次大规模的传播裂变,几乎必然遭遇微信的封杀。那么你必须得准备plan B。

如果微信封了你怎么办?付费的用户是不是就没法获得服务了,如果引发大规模的投诉怎么办?

6. 找一个微信不好动的“靠山”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你不会被微信封杀。比如:成为拼多多、摩拜、朋友印象这样腾讯投资的“亲儿子”,不过你还是得小心,毕竟微信狠起来自己人都干。

或者背靠某个政府公益活动,大腿粗到让微信投鼠忌器。

四、增长黑客是“黑客”

大公司不是慈善家,对于微信来说,无论公众号还是小程序,首先是帮助他丰富生态体系、巩固战略纵深、拓宽使用场景和粘性的。否则,他凭什么把流量开放给你?

更何况,国家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趋向严格,也使微信有更多的“名义”下手,他可能只是整治某一类现象,顺手就把看着不顺眼的你给灭了。

所以,增长黑客确实是“黑客”,病毒传播也确实是“病毒”,从一开始就在和平台方进行一场猫鼠游戏,你得有这个自觉。

不过这有什么,有什么比“玩流量”更让这个不安分的群体刺激兴奋呢?

当然,如果你不想沦为一个纯粹的公关公司,产品还是要过硬,一次次地流量引爆,最终还是要有一个自己的平台去“托底”,去聚拢所有的流量、构筑宏大的事业。如果只是沉醉在“增长黑客”的炫技中,你赢得多少流量,最后都是要还回去的。

拼多多在微信端爆发之后,黄峥已经开始发力app端,以之作为流量承接的主阵地。在中老年中火爆的美篇,已经转战小程序。而allin且发誓要做 40 个小程序矩阵的朋友印象,则要通过各种方式把流量印象朋友印象母体小程序,app则是辅助。

利用一次次刷屏完成裂变的鉴锋团队,猜想未来可能走上打造知识内容付费平台的道路。

总之,从现象级传播,到战略级产品,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说到底,互联网生意就是基于流量的规模生意,app、小程序或者公众号,本质都是流量汇聚和转化的手段。过去大家看好app,因为它是边际成本最低的流量汇聚转化手段。现在app的红利不在了,你的微信流量矩阵或许也可以成为新的利器,“裂变”的魅力在于边际成本的无限压低。

 

作者:张俊,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阿辩论(bianlunlove)

]]>
商业模式变迁逻辑:从付费到免费再到补贴 //www.f-o-p.com/103847.html Fri, 26 Oct 2018 02:05:43 +0000 //www.f-o-p.com/?p=103847

 

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商业模式从付费到免费再到补贴的底层逻辑,每一次商业模式变迁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技术、价值转移的背景,只有我们从更本质的层面理解这些进化和变迁,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互联网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位置。

关于免费,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再普通不过的概念,然而我们今天熟悉的很多互联网或软件产品并非一开始就是免费的,从付费到免费,中间经历了神马?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免费习以为常的时候,补贴悄然来临,从滴滴趣头条,不仅不收钱还倒贴,这背后的逻辑又是神马?

我们来看几个问题,如果以下问题你不能很自信地完全思路清晰地回答,那么你正是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

  1. 为什么同为操作系统,1991年发布的Windows是收费的而2008年发布的安卓却是免费的?
  2. 为什么电视是免费的而电影却是收费的?
  3. 如果免费的效率真的比收费高,在一个连Windows这种巨无霸软件都已经免费的时代里。单机游戏、Photoshop、电子书等为什么进入互联网时代那么久了依然收费?
  4. 如果免费是互联网的特性,最近成为潮流的知识付费是怎么回事?
  5. 为什么同样做知识付费,罗辑思维在开始是免费的而樊登读书会却从一开始就收费?
  6. “从付费到免费”和“从免费到补贴”两次变迁的逻辑是一样的么?

梳理这些背后的逻辑,对我们充分理解互联网商业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付费到免费的底层逻辑

对于免费,很多人都能理解并脱口而出的逻辑是——“因为它生产的边际成本基本上为0啊,用户翻十倍成本不会翻十倍,或许只要增加几台服务器而已,所以能做到免费”,这个说法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没错,边际成本为0的确是免费的一个重要前提,它是我们研究免费起点,然而它明显解释不了为什么同样边际成本为0的微软公司Windows在几十年时间里不能免费,复制一张Windows光盘的成本基本上也为0啊!

这时候可能有人又会说,因为Windows的开发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几万顶级工程师一开发就是两三年,微软付不起这么多钱,所以Windows要收费。

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不要忘了谷歌开发搜索引擎和安卓系统、Facebook开发社交网站开发难度一点都不比微软小,为什么它们又能免费呢?

的确,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从宏观上讲,在互联网诞生之前,软件行业的主流商业模式是收费,从微软公司到莲花公司、SUN公司。

而在互联网诞生之后,主流模式变成了免费,从Facebook到谷歌,从腾讯到百度,这背后的原因是神马?到底是神马导致了从付费到免费的变迁呢?

请看笔者下边的剖析:

真正的原因是这样的——互联网未诞生之前,Windows等软件采取收费的方式并不是偶然,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必然,主要因为互联网未诞生之前,软件公司缺乏两个重要的能力而互联网公司则拥有这两个核心能力:

(1)触达用户的能力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软件公司和用户之间就是一锤子买卖,当软件卖出之后公司和用户之间的联系就断了,它们和用户并没有建立实时的连接,即公司没有触达用户的能力,而这个触达用户的能力正好就是今天互联网公司的核心能力。

那时候软件公司也占据国民总时间,但那时候占据的时间其实和软件公司没有任何关系。

触达能力非常关键,事实上,在软件时代之前,有一种商业模式一直就是免费的,那就是广播和电视,广播和电视作为一种古老的免费商业模式能存在原因就在于它不仅边际成本为0同时具备触达能力,触达能力是广告这种商业模式能够成立的前提。

互联网不仅让公司具备了触达能力,而且具备了个性化触达的能力,这种能力释放的威力是巨大的,它对于广告而言是一种革命,而软件时代完全不可能,触达都不能实现就更不用说精准触达了。

(2)产生“正外部性”的能力

“正外部性”是经济学术语,即个体的行为对系统中的其他个体产生的正向效应,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正外部性。

有一些酒吧会写着一块牌子,“女生免费”,为什么酒吧能对女生免费?就是因为女生在这个系统里能产生正外部性,她们的正外部性就是——吸引付费男生。

在软件时代,公司卖一件产品给用户,交易结束,用户除了给公司贡献营收之外并没有任何正外部性,而互联网时代不同,当增加一个用户的时候,这个用户就会和系统里的其他用户建立联系同时能贡献数据:

1)对于社交网络而言,新用户的正外部性不言而喻,当只有你一个人用微信而你的朋友们都不用的时候,微信对你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而只有你周边有更多的人用的时候,微信的价值才会更大。

我们每一个微信用户对于腾讯而言不是成本而是收益——由于我们微信号的存在,我们的朋友用微信更爽了:他们更容易联系到我们了,她们发新包包、新老公的照片有更多人看了!

2)对于搜索引擎而言,当有更多人使用谷歌、百度的搜索引擎的时候,你的每一次点击都会成为搜索模型的一次数据训练。当你搜索“耐克”这个关键词,然后点击了耐克的天猫旗舰店而没有点击耐克官网的时候,机器就知道了至少有一个用户认为耐克的天猫旗舰店地址比耐克的官网更加有价值。

而这样的数据越来越多的时候,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也会越来越精准,为什么微软的Bing搜索干不过谷歌、搜搜干不过百度,除了本身技术原因之外,用户贡献的数据量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对于网络游戏而言,当有更多人进入游戏之后,游戏的可玩性大大增加,游戏公司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把同水平的玩家进行有效地分组,从而让每一人的体验变得更好。

当用户免费用户在玩的时候,或是为付费玩家对练的对象,或是为付费玩家的服装道具提供炫耀对象。而软件时代的单机游戏则没有这种外部性,500个用户和500万个用户对于玩家的体验没有任何区别,没有人会在单机游戏《古墓丽影》里给劳拉买一件服装——面对的都是机器人,给谁炫耀呢?

因此,在软件时代,当微软、Adobe公司他们没有这两个能力的时候,他们就没办法从别的地方挣到钱,于是对软件本身收费就变成了他们唯一可行的商业模式。

而互联网公司拥有的触达能力和产生正外部性这两种能力直接对应了他们最主流的两种变现模式——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

正外部性直接对应前向收费——对一部分用户收费,即增值业务,腾讯的各种钻和游戏就是这种业务;而触达能力特别是精准触达能力对应了后向收费——对企业收费,即我们通常说的广告模式,百度、头条就是这类业务。

二、既然免费是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模式,最近流行的知识付费是神马鬼?

很多读者看完了上面的逻辑,大家恍然大明白——正是互联网的这些特性和能力让免费成为可能,但是另一个疑问有诞生了:这两年流行的知识付费是神马鬼?难道这是一种倒退么?知识付费是反互联网逻辑么?

错,知识付费恰恰是免费时代的一种前向收费的变现手段,原因是前向收费的便利程度大大增加了,它不是一种倒退,而是免费这种商业模式的进化——付费是收割免费时代的5%,即95%内容免费,5%的内容收费。

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1)知识付费大旗——罗振宇得到APP,这无疑是知识付费时代的标杆案例,在我看来,它的商业模式恰恰是免费。

罗辑思维在得到APP之前的几百期节目完全是免费的,罗胖每天60秒的语音也是免费的,如今“得到”里也有像“李翔商业内参”等大量免费内容。这些内容质量极高,很显然是有价值的,而正是将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免费使得其总播放量已达到5.1亿,公众号早在17年初就破1000万的粉丝。

试想,如果罗辑思维开始就换另一种思路,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一开始就应该收费,即便收费29元这样低廉的价格,罗辑思维必然获取不到这么多粉丝,“得到”也大概率不会有今天的能量。

(2)知识付费另一座高山——知乎Live,很多人说,你看知乎Live里付费Live才是主流。

然而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知乎那些参与度高的Live无不是知乎粉丝众多的大V而这些大V之所以能积累如此多的粉丝,和他们一直坚持在知乎免费写质量极高的答案是一脉相承。

知识付费另一个典型——喜马拉雅,其2017知识节的营收已经达到2亿元,当然和音频市场爆发有直接关系,但在我看来,其背后的力量依然是免费。

比如:喜马拉雅的一些头部IP很多是由于本身的免费节目就大受欢迎,如马东团队制作的《好好说话》,正是因为通过《奇葩说》这个免费节目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会说话的马薇薇、陈铭等知名辩手,大家才会到喜马拉雅买他们的课程,背后的逻辑依然是免费的商业模式

免费节目《奇葩说》给辩手带来的流量

同理,我们到知识星球去看一看,就会发现星球里边和微信公众号的生态关系及其密切,头部的星球基本上都拥有粉丝众多的公众号——小道消息、曹正等,他们都是经年累月地在微信上输出高质量的典型。

因此,这一轮知识付费热只不过是免费模式大规模前向变现的结果,它本质上依然是免费模式,免费的是其中的95%,付费的是剩下的5%。

我们不能只盯着这付费的5%就判断其付费模式属于反互联网精神,因为前面免费的95%才是前提、关键和本质。

当然,自媒体从“向企业收费、对读者免费”的广告模式向直接“知识付费”模式变迁依然值得关注和思考,它背后的原因有三:

  • 第一,中国经济升级与变幻让更多人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提升;
  •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知识的形态已极其方便的形式在手机上消费,连接变得更加方便;
  • 第三,移动支付的发展让付费这个行为的便捷性变得无与伦比,这三点就是知识付费蹦发的全部内在逻辑。

这时候有人会反驳——你说的不对,你看樊登读书会一开始就是付费的,它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4亿,樊登说: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付费。咦?是啊,这又应该如何解释呢?

三、推论:一切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都应该免费

樊登说: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付费;而我这个推论——一切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都应该免费;明显是矛盾的,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呢?

反驳樊登的确非常简单,Google有价值吗?免费的;微信有价值吗?免费的;YouTube有价值吗?免费的…….

然而有人会说,反驳笔者的推论也非常简单——樊登读书会边际成本为0,付费的;单机游戏边际成本为0,付费的;电子书复制成本为0,付费的…….

哈哈,我说的“应该免费”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不存在,而是指“免费”这种商业模式的效率会高于“付费”的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开始就“付费”的商业模式会越来越被边缘化——樊登读书会的确是一开始就是付费的,然而它在整个知识付费领域并非主流,

大胆猜测一下:樊登如果把每年50期高质量内容全部免费,用互联网的方式采取其他的变现模式,能量一定比现在要大得多。

付费的单机游戏作为一个商业模式依然存在,但不要忘了,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游戏公司是以免费游戏著称的腾讯,免费的网络游戏规模是付费的单机游戏的很多倍。电子书现在的确是收费的,但整个图书出版行业都在走下坡路,而增长迅速赚得盆满钵满的的是阅文集团阿里文学这些以免费为商业模式的公司。

我们再来看一些案例:

(1)TED,这个创办于1984年以“技术、娱乐、设计”为主题的论坛,在过去很多年一直不温不火,甚至一度经营不下去而卖给了克里斯•安德森,之后安德森在2001年的一个重要举动让事情出现转机——把论坛的视频免费放到互联网上。

从此TED就在互联网上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包括在中国等很多国家TED都积累了众多粉丝,如今的TED每年的大会门票已经高达10000美元还供不应求。

(2)英国蒙提·派森飞行马戏团从成立之初一直奉行的就是收费模式,他们的赚钱模式主要靠现场演出及表演DVD的销售。在2008年11月,他们做了一个反常的决定,他们在YouTube上开通了一个免费的频道,把他们极其精彩的表演视频搬了上去。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仅仅过去三个月,在免费视频巨大播放量的推动下,他们DVD的销量上涨了惊人的230倍。

(3)数字音乐市场也有着同样的趋势,在中国音乐市场一直就是免费模式,即便是在版权制度森严的美国,Spotify这种免费模式的崛起也在打破iTunes的付费模式的坚冰。

(4)影视市场也不例外,电视剧和网络自制节目本身就是免费的,电影之所以收费是因为电影院提供座位这种服务的边际成本并不为0,大部分电影在公映之后上到影视网站也是免费的,冯小刚之前的一些电影就靠植入广告可以收回很多制作成本。

“一切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都应该免费”这个推论准确的说法是“一切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都应该采取免费这种商业模式”,这无关知识产权而有关效率。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1. 由于虚拟产品具备触达能力和正外部性,所以它收益可以并不靠直接出售盈利,因此商品经济学基本规律——价格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决定价格在这里就失效了,供给曲线可以是任何一条水平的线,即任何价格都会可以有无限供给(边际成本为0),而用户的需求曲线是不变的。
  2. 收费是增长的天敌,免费消除了用户的获取成本,一些付费都是超量增长的天敌,超量增长即指数级增长,QQ、WhatsApp在开始都向注册用户收费1块钱,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收费是超量增长的天敌,果断停止了这个行为。
  3. 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能让AI起作用的大数据变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变量,而只有免费这一策略才可能最大程度上获取足够多的训练数据,如果说AI是科技公司的一匹马,那么数据就是喂这匹马的饲料,别人给你饲料,你说:“不行,我得收你钱你才能给我饲料!”,这不是傻么?!

qq注册曾短暂试行收费制因此,在未来,一个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占主导地位的伟大公司必然是免费策略,然而小而美的收费模式也肯定不会灭绝,只不过会变得无关紧要而已。当然,免费不是灵丹妙药,而是一种能力,即免费之后你还能找到收费方式的能力,免费不是目的,是手段,最终的目的依然是盈利。

金山毒霸没有这个能力,而360杀毒有这个能力;以前的Windows没有这个能力,现在的Windows有这个能力;115网盘没这个能力,百度云盘有这个能力。

免费依然会是未来互联网经济的主导力量!

四、关于补贴你需要知道的真相

很多人说,免费的商业模式我可以理解,毕竟边际成本接近0,但补贴是怎么回事,公司倒贴钱难度真的是做慈善?从付费到免费是商业模式上质的重构,那从免费到补贴是不是也是一次重构?

错!补贴并非一种商业模式,它更多的是一种短期市场行为,下边我们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补贴:

(1)补贴的本质是一种用“金钱换时间”的短期市场行为

“用金钱换时间”是补贴的本质,在智能手机等基础设施极其完善、微信等传播路径无限发达的背景下,一种新的产品增长速度大大超出过往的水平,这无疑也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同一个赛道上,早发布几个月甚至几周意味着极其明显的优势,这就是“时间窗口”的关键意义,后来的赶超者如果要获得这个赛道的上场资格,补贴就变成一个重要选择,“用金钱换时间”,ofo对阵摩拜、快的对阵滴滴、美团对阵点评莫不如此。

“用金钱换时间”决定了补贴通常是一种短期的市场营销行为,而并非是一种商业模式,实现了赶超和领先,补贴就失去了战略意义,和免费不同,补贴是需要付出真金白银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其不能长期存在。

(2)补贴是马太效应背景下的大赛道上的资本游戏

补贴通常是竞争导向,互联网竞争的行业背后往往有赢家通吃的特点,赢家通吃是德州扑克的一个概念,获胜者的人拿走所有筹码,互联网的很多细分领域都存在赢家通吃的概念,第一名拥有80%的份额,第二名10%,剩下所有10%,除非成为第一名,否则就意味着失败或被收购。

市场被赢家垄断马太效应背景下的赢家通吃让头部的创业选手意识到必须成为第一名,而且要足够快地成为第一名,这时候资本主导的补贴模式就变成了重要选择,很多风险投资在谈某个赛道的创业者的时候都是这么说的——接受我这一笔大钱,不然我立马投资你的竞争对手!

(3)补贴是其他获客成本已经高到一定阶段的增长方式

除了资本背后的推动,很多普通创业者也采取补贴这种形式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流量越来越贵的情况下,一个新用户的获客成本已经高到难以承受了。

比如:一个新开发的APP,在广告平台,比如广点通应用市场等传统渠道,一个获客成本已经50块,那么它换一种方式——拿40块去直接补贴新用户,其获客效率就比原来传统渠道高。

直接现金补贴之所以效率高,其背后的一个原因是在价格敏感的人群中,一个获得现金的用户拥有天然的巨大口碑和传播效应——一位大妈在某个APP获得了20块奖励,她会把这个消息用一切手段告诉所有她认识的大妈,这种天然的传播能量让补贴成为指数级增长的武器。

(4)案例:打车补贴背后其实是两家支付巨头的战争

对于补贴,用户感知最为强烈的莫过于滴滴和快的的打车补贴大战,而这背后其实是阿里、腾讯两家巨头的支付战争。

2014年4月,微信推出的红包功能被马云称之为支付领域的“偷袭珍珠港”,移动支付领域的战火从此变得极具火药味,在极大的压力下,支付宝需要突围,微信支付需要破局,打车就变成一个推广移动支付的完美场景——

高频、覆盖广、扩展速度快、简单直接,于是双方几乎在同一时间找到各自的代言人——腾讯投资滴滴、阿里扶持快的,一场史无前例的补贴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朱啸虎说,打车公司补贴烧掉的钱比打一场海湾战争花的还多,美国人打第一次海湾战争也只花了100亿美元,而打车市场总共补贴掉的钱远超这一数目,这背后巨头们窥视的除了出行市场,更重要的是超越万亿、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移动支付市场,补贴就是那个核按钮。

总结

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商业模式从付费到免费再到补贴的底层逻辑,每一次商业模式变迁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技术、价值转移的背景,只有我们从更本质的层面理解这些进化和变迁,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互联网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位置。

 

作者:卫夕,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卫夕指北(weixiads)

]]>
25个能不断撬开你脑洞的营销运营经验(上) //www.f-o-p.com/103485.html Wed, 24 Oct 2018 02:56:39 +0000 //www.f-o-p.com/?p=103485

 

营销运营总是没有标准化的完美解决方案,但是,生活、工作中,总会有一些知识点或者经验,让你一下茅塞顿开,灵感爆棚。所以,本文给大家提供了25个能够撬开你脑洞的营销运营经验,这是上篇,一起来看看~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不到,只是我们没看到,等看到的时候,往往能够做得更好。有些问题,我总是喜欢经常拿出来翻看翻看,整理整理,再细细琢磨一下。而每次,也总有一些收获和启发!

这样的感觉对我来说真的是非常美妙,就是那种脑袋里面跟开灯一样灵光一闪的感觉。

下面就是一些非常棒的经验和案例,蕴含了巨大的能量和启发感。细细看过去,一不小心大脑就被激活了。类似的文章,我之前是有发过的,这次再次增加了更多的知识点、经验和案例,在自我启发的同时,也给大家抛砖引玉。

1. 同样的优惠不同的选择

4000元一个的沙发,你觉得是降价20%诱人,还是说立减800元比来劲?

我会选立减800元,我感觉自己赚了不少。

那50元一个的水杯,你觉得是降价20%吸引人,还是说立减10元比较好?

这个我又会选择立减20%,因为我这个时候又感觉“降价20%”好像降得更多。

不同的产品,虽然都是减了相同的优惠数额,但是2种说法的确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在我看来:对高价产品,在降价促销的时候,用实际优惠金额来展示比较好;而对低价产品,用百分比折扣来展示可能更好。

甚至关于促销降价文案写法有一种说法:当你的原价高于100时,就应该用实际优惠金额展示折扣。而当你的原价低于100时,就应该用百分比折扣来展示。

2. 矿泉水也能跨界拯救纸媒

日本《每日新闻》是一家传统纸媒,为了重新提升自己报纸的影响力,《每日新闻》将自己的内容印刷在了一批矿泉水瓶子上,摆在超市货架里进行销售。

在定价层面上,这批被命名为New Bottle的矿泉水价格是其它矿泉水品牌价格的一半左右,外加上包装是报纸的真实内容,一下引发了购买热潮。而借此机会,《每日新闻》在瓶身上放置了二维码,用户可以用手机扫码来阅读新闻。通过这招,《每日新闻》赢回了本来抛弃纸媒的用户。

在发现New Bottle的市场潜能后,《每日新闻》再次推出了捐款水,并告知用户这批水的利润将用于不同的慈善项目,比如日本大地震灾后重建基金。这个策略获得了大量用户喜爱,又扩大了New Bottle和《每日新闻》的影响力。

可以看看《总有一个贱人,是同行的晴天霹雳,是用户的天大惊喜》一文。

3. 大烤面包机还是小烤面包机?

美国旧金山的威廉斯-索诺马公司首次推出家用烤面包机(售价275美元)的时候,多数消费者是对它不感兴趣的。

那个时候,大家会觉得:家用烤面包机到底是个什么鬼?我们真的需要在家里烤面包吗?家里有小孩会危险吗?烤出的面包好吃吗?总之,对待新东西,所有人总是有很多疑问的。

果不其然,当时这个烤面包机业绩非常糟糕,然后他们就求助了一家专业的营销调研公司。

最终这家公司的方案是:再推出一个新型号的面包机,不仅个头比现在的要大,价格也要比现有的型号高出一半左右。

本来威廉斯-索诺马公司是对这个方案完全不看好的,但还是决定试一下。结果,大烤面包机推出后,果然无人问津,可让他们振奋的是,原烤面包机的销量开始上升了。

这家专业营销调研公司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当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新鲜事物时,会有很多的顾虑,而这些顾虑都无从对比,因此难以做出购买决策。

所以说,他们的这个方案其实一种对于“诱饵效应”的利用。通过一个不合理选项,让自己的目标选项显得更合理,甚至我们可以把竞品做成自己的诱饵。

很多商店,会放一个价格超贵、看上去很豪华的产品,基本没啥销量,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其它产品看上去不那么贵,有超直感。

4. 乔布斯的牛逼桥段

有一个非常有趣而经典的商业故事,乔布斯当年说服百事总裁加入苹果公司的时候,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很多人都从这短短的一句话里,看到了乔布斯极具说服力的口才。

“你想继续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我一起改变世界?”

这句话其实很有意思,乔布斯大神这哪是说服,完全就是实施降维打击,他比较的品牌维度完全 不一样。

乔布斯说苹果公司的时候,用的是品牌理念的维度:改变世界。而他说百事的时候,用的是最基础的产品事实维度:糖水

其实苹果和百事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公司,做着同样有意义的事情。一个是创新改变世界,一个是坚持年轻无极限。

但是乔大爷一句话,完全就不一样了。其实大伙想想,如果用同一个维度去说,那就完全不一样:

“你想继续卖糖水,还是跟我一起卖电脑?”

5. 德国创意公司玩爆厕所

德国有一家经营免费公厕的公司,每年收入2.2亿人民币,还打败了奔驰和宝马,成为德国最具创意的公司!苹果、香奈儿等大品牌都是排队求合作。起因是,1990年,德国柏林市公共厕所经营权拍卖会上,一个青年人对政府说:你把这个厕所包给我,我承诺免费提供。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人疯了,竞争者替他算了一笔账,即便是按每人每次0.5欧元的高价收费经营模式来计算,一年下来,这个年轻人也得赔100万欧元!但是,这个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厕所大王”的年轻人,打破常规,跳出大家的定式思维。

他要求政府把公共厕所的广告经营权一并交给他,然后丝毫不理会人们对他的非议,只是埋头苦干建起一座又一座公共厕所。

他花重金聘请了日本和意大利的专业设计师,将动漫、模特、电影游戏等多种元素融入其中,保证所有公厕都逼格满满又趣味性十足。于是,瓦尔便把柏林的很多厕所外墙设计成了广告展板。

甚至,他考虑到德国人有如厕时看书的习惯,还将文学作品、数独等印在厕纸上供人阅读,还在每座公厕外都安装了公用电话,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

如此一来,瓦尔公厕便成为了超强大的流量入口,原来瓦尔要建的根本不是公共厕所,而是一张高密度的广告展示网络。

6. 一个实用标题简单技巧

说一千道一万,文章内容再好,标题也直接决定用户是否会点开你的文章。

我们知道标题需要吸引眼球、产生好奇、激发兴趣、刺激欲望、情绪共鸣、引导行动、制造传播等等。

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一个标题,大脑是不会去做复杂分析的,仅仅根据一些最基本的信息、欲望等马上就会选择是否点击。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提炼出一个或多个兴奋点关键词直观呈现在标题中,一下就能击中用户。我称之为标题引爆词。

而一个,这个快速引爆你标题点击率的技巧就是:拆分你标题的各个关键词,去掉无用辅助词以及副词,看留下来的关键词是否能够直击眼球,促使点击。

比如:“放弃了高薪、娇妻、大House,跑去深山当野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这个标题拆分出来是:“放弃高薪、娇妻、大House、去深山、野人”,在我看来这都是引爆词,全部都是为了制造冲突,引发好奇。

7. 先有具体场景才有品牌

一个品牌要占领顾客心智,必须要先有一个明确的场景或任务,这也叫做品牌/产品进入点。每一个消费者每天都有很多不同的任务和场景,需要买不同的产品来为他们解决这些任务,这就是这个品类或品牌的进入点。比如:吃火锅的时候,才想到王老吉;加班或累了,想到先准备几瓶红牛。

哈佛大学市场营销教授 Tehdore Levitt 也曾说:人们其实不想买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头,他们只想要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洞!

我们不是创造消费者的新的认知,而是去占领一个认知。没有什么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它只是被迁移了。

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当消费者在某一个任务或场景下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

8. 你是否也因为怕拿错瓶子而丢掉了水?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集体活动中,由于同一品牌的矿泉水瓶长相类似,难免忘记自己刚刚拧开的是那一瓶,为了卫生起见,不得已只有再打开一瓶新的,所以之前没有喝完的那瓶只能白白浪费。

那么,如何有效降低这种不必要的浪费?阿尔山矿泉特别做出一种附带可刮涂层的环保手写瓶。

在原有瓶贴的基础上,增加刮刮卡的特殊油墨涂层,消费者只要动动手指,即可在瓶身上留下自己的专属标志,如文字或涂鸦等。以此与他人的矿泉水区别,轻松地找到自己的那一瓶。

所以你看,产品的创新除了本身的工艺,还可以从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上切入。一个小小的改变,动动手指就可以快速地找到自己的那瓶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9. 好内容本质上都为解决焦虑

我们做内容产品、写文章的关键是什么?

应该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而焦虑感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可忽视的超级大问题了,谁能解决,谁也就能获得用户的青睐!

每个人对于内容的需求都有很多种,但是有3种内容基本是所有人都需求的:

  1. 所有人都是需要技能指导、实用类的内容。
  2. 所有人都需要有一些能提供慰藉、缓解压力或者帮助表达,甚至发泄情绪的内容。
  3. 第三个就是新闻热点,行业资讯。

总结起来就是用户存在“知识焦虑、情感焦虑、资讯焦虑“,而且非常焦虑。

我们的内容主要就是在符合自己定位的基础上,帮用户解决这3种焦虑问题。提供实用技能指导、帮助心灵慰藉、缓解资讯焦虑。

这样的内容可能更容易生存,也更能获得用户青睐。所以,好内容没有秘密,本质上都为解决焦虑而生。

10. 薄荷牙膏是怎么来的?

早晚刷牙已经成了当代人的生活习惯,清新的薄荷香气也成了口腔清洁的标志。但是,早期刚推出的牙膏,是没有任何的味道的,这之间发生了什么呢?

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刷牙的习惯,更没有购买牙膏并使用的习惯,所以同期的很多家牙膏卖得其实并不好。一位聪明的商人霍普金斯在做自己牙膏「白速得」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改进:在牙膏成分中加入了柠檬酸、薄荷油等物质,产生了一个特别的效果,在刷完牙之后会有一种特别清新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认为口腔变得更干净了。

这个改进带来了神奇的效应,人们觉得口腔不干净的时候,便会想去刷牙,从而获得清新干净的感觉。所以不管晚上多晚多累,闭着眼睛都要把牙刷完。牙膏的销量,自然越来越好。

虽然这种清新的感觉对于清洁口腔起不到多大作用,但却为牙膏带来了强化其清洁功能的「附加价值」。这样一个小小的改进,促进了地球人一个习惯的产生。

11. 公众号文章开头的8个技巧

如何去写好公众号文章开头呢?这里和大家分享几点我的思考:

(1)与“我”有关

人们永远都会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在乎你讲的其他内容。所以,要想你的文章内容马上吸引他,“与他相关”肯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2)浓缩精华

如果你的文章比较长,或者没有那么容易理解,再或者读起来并没有那么激动人心,那么可以在文章开头就对文章核心点进行简要概括。

(3)描述读者痛点,戳中读者要害

文章开头就抛出广大人民的痛点,激发兴趣,然后给出建议或者解决方法。

(4)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

这应该是见过最多的文章开头形式了,就是一开始制造悬念,激发好奇心,勾起读者的兴趣。要是一个事情你勾起了我的兴趣,但只告诉我一半,那我肯定会浑身难受。

(5)金句开头,引发共鸣

金句开头,也是一个文章开头的不错方法,因为一开始它就能给整个文章定调,而且很容易就引起读者共鸣,调动情绪。

金句可以是改编名言,可以是段子,可以是笑话。不过,所以说,金句是可遇不可求,如果不能一语中的,还是别写了。

(6)讲个故事,男女通杀

我们对于故事的喜爱,貌似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没有丝毫衰减。好像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听各种故事,男女通杀。

(7)开门见山,表明观点

其实现在很多自媒体号写文章,没以前那么多弯弯绕了。很多都会在文章开头就有事说事,开门见山的告诉大家:我遇到了什么事、今天我要说什么、我的观点是什么、对XXX事件我的看法……等等。

(8)引入一个新闻或事件

新闻也是读者最能接受的内容形式之一了,特别是现在的内容创业,少不了要追热点,而绝大多数热点都是基于一个大新闻或大事件而来的。

所以,一般这样的热点文章开头前都会简单引入一下这个大新闻或大事件。

12. 成功案例 and失败案例

想学营销,想学运营,我们都喜欢看“成功案例”,但更应该复盘一下“失败案例”。

特别是这个年代,成功的契机千千万万,大家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刷屏案例。

可能你看到一个成功案例,连连称好;又看到一个,惊叹其创意;再看到一个,又拍案叫绝,我们可以参考的确实挺多。但是成功的时候,一切都好像是对的,所有人都在喝彩,而这,反而隐藏了其中一些危机。

想想看,失败案例,他们也有高级的营销策略、也有让人惊叹的创意,也有强大的背景,可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这是重点。

以上。

 

作者:木木老贼,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木木老贼(ID:mumus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