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移动互联网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Mon, 12 Nov 2018 10:08:3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6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新浪博客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产品引流方法论:如何找到自己的精准用户? //www.f-o-p.com/105983.html Mon, 12 Nov 2018 10:08:28 +0000 //www.f-o-p.com/?p=105983 产品引流

 

学了很多引流方法却不会引流的,大有人在。

就像小明同学,最近看了好多引流方法,《“视频霸屏引流”技术》、《闲鱼发布物品日引100+》、《兴趣部落日吸引200+男粉》等等。刚开始他看得时候心潮澎湃,恨不得马上操作。

后来仔细想了想,发现这个操作起来很麻烦,那个又操作的人太多,结果就不了了之。这是多数人的真实写照,方法还没操作起来,就被扼杀在思考中。

是引流方法不好吗?

我前段时间做了测试,把喜马拉雅音频引流和影视裂变的实操方法分享给我的好友,里面包括了核心思维,具体步骤还有话术。200多人拿了方法,只有34个人做成。

看了方法难以操作下去,很多人归结于不相信、不执行、不坚持。这种鸡汤化的解释看似非常有道理,但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如果鸡汤有用,世上可能就没有穷人了,毕竟有那么多成功学)。

落实到方法论上,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思考的时候,缺少一个选择引流方法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总体包括了以下3点。

引流的难易程度(自身的能力,资源等能否适配)

该手段的竞争环境 (在同行面前是否有竞争力)

是否适合自己的项目(本文重点)

▼是否适合自己的项目

这个取决于我们的精准用户是谁。凡是能给你带来成交的用户,被统称为精准用户。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信息精准的表达给这些用户。

一个做面膜的客户听说影视粉的流量比较快,就学人家架设影视入口,短时间内确实加了不少的微信号,但是最后转化率低得可怜。

假设我是用户,有一天我看到了你的广告,可以免费领影视资源,于是加了你的微信,但翻了翻你的朋友圈,发现你是一个想成交我的微商。很有可能要到资源后我就直接删掉微信,因为跟我的初衷不符,就更别说花钱买你的面膜了。

用户的动机问题都没有解决,即使做了再多次的推广,又有什么用呢?

以前有句口号是“流量为王”放在今天是漏洞百出。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人会去卖粉。卖粉的唯一原因就是无法变现,而杂而乱的泛流量是很难变现的。

除非是支付宝领红包,淘宝客发优惠券这类普适性极高的低认知参与决策,简单的信息曝光就能给你带来转化。(这也是为什么初期微信淘客如此吃香的原因)

▼解决精准用户的动机问题

解决动机问题的关键在于,与其让用户关注你的产品,不如先让他关注自己本身(人是一个利己动物),通过关注自己而产生了某种需求,从而渴望通过购买产品来解决。

比如有一个卖车载音乐U盘的,他专注于发音乐视频,全部发布在音乐风云这个类目下,他发的全部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给他带来了很多具有成交意愿的精准用户。 (听了音乐觉得不错,发现自己车里的音乐不够好听)

再比如我们走在街上,看到一家蛋糕店的橱窗摆满了各种漂亮的蛋糕,让人垂涎三尺。这种简单的曝光也能带来更多的访客量。 (看到蛋糕嘴巴馋了,想去吃块蛋糕解馋)

同样的道理,可以

用《0-5岁儿童护牙技巧》课程找母婴用品消费者

用四六级,考研资源来找大学生

用免费商品找领券用户(这个比较特殊,重点在培养用户使用习惯)

▼精准用户聚集在哪

这是一张引流的思维导图。

为什么我要提供这个呢,就像我们旅行的地图一样,如果没有地图,我们就困在我们周边,视野就没那么开阔。

解决完地图问题,剩下的就是要明白用户会在地图的哪一个地方,我们可以从用户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入手。 (不清楚的可以做用户画像

比如你是卖减肥产品,你想将产品信息曝光给用户,就要先思考这类用户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或许他们会

关注微博的减肥/健身博主

关注减肥类的公众号

百度搜索如何减肥

会去看一系列瘦身的视频

……

根据用户行为、平台的规则来制定引流计划。

微博付费推广,评论/话题引流

找公众号投放广告

百度付费投放,百家号等百度产品,新浪博客(权重高,容易上首页)

剪辑减肥瘦身视频,投放在各大视频平台

……..

从里面筛选出1-2个适合自己的方法。有钱就做付费推广,会剪辑视频就做视频投放,会写软文就做百度经验。不要去一昧追求最新最前沿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当你将引流框架确定好,剩下的就是不断地优化放大并坚持下去。有时候登山有很多条路,有可能你选的这条路不是最近的,但是如果你坚定走,总比那种你走了一条路,发现不是最近的。说另外一条路近,然后下山再去登那条路,发现又不是最近的,登了一半再下来,总比那种好。

 

作者:俞木木,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俞木木(mumu666y)

]]>
微信公众号为什么不做信息流了? //www.f-o-p.com/92570.html Tue, 31 Jul 2018 03:20:41 +0000 //www.f-o-p.com/?p=92570 微信公众号信息流

 

6月下旬,微信IOS更新了6.7.0版本,一向岿然不动的微信公众号突然变脸搅动行业风云,微信订阅号从原来的折叠式变为类信息流展示,然而7月24日安卓内测版又变回原本的折叠形式,这预示着微信尝试信息流宣告失败。

微信公众号本质上不能也根本不适合做信息流形式内容。

 

一、信息流会磨去微信意见领袖的棱角

意见领袖是内容时代才有的标签,作为注意力经济的始作俑者,KOL一呼百应,制着整个产业和热闻的风向,是新时代产业话语权的控制者。

中国总人口13多亿,而微信则坐拥10亿用户,并且是中国新资产阶级的绝对集散地,而微信公众号无疑是这10亿用户的必读日报、工作日常的精神食粮,大早的头条热闻、午间的休闲八卦、晚间的鸡汤故事,统统源于微信订阅号折叠而成“电子杂志”。

意见领袖即是10亿用户的风向标,掌握着用户、产业、时政等的情绪,而意见领袖也是微信公众号的使命之一,掌控行业话语权,而同样也是微信内容商业化的绝对构成。

微信本身是一个去中心化、精简了、集合化了的折叠式的较为封闭的球形生态,加之其为移动时代腾讯的命脉,其紧凑,极简,但却异常臃肿,因此微信更适合折叠式、集合化的内容形态。

无论是意见领袖的制造需要还是极简生态的基因需求,信息流与微信根本天生水土不适,信息流必然会破坏微信天然的内容生态,磨去意见领袖的棱角,那么微信公众号的价值也必然丧失。

要说天然制造意见领袖生态,让所有内容平台都望而生畏的则是老牌门户新浪旗下的微博,传承新浪博客时代的基因,微博成为移动时代的接棒者。

对标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基因迥然相异,所以微博的意见领袖基因成为微信公众号的心头大患,微信公众号必然无法像微博信息流一样展示,同样基于基因,微信至少要不忘初心才不会在变革之路上栽跟头。

 

二、 信息流让微信公众号沦为同质化的号类媒体,初心全变

信息流是平面媒体,订阅号式折叠媒体则是立体媒体,微信已经战略定型公众号为一个意见领袖者的制造池,鉴于微信的紧凑甚至臃肿的生态,朋友圈小程序、扫一扫、看一看堆积成山,微信公众号唯有立体化内容才是商业生态的最佳布阵。

号字头的媒体愈来愈多,辨识度却极剧下降,大批大批的号字头媒体所展现的形式便是平面媒体,百家号大鱼号、封面号、头条号、快传号,甚至还有腾讯自己的企鹅号,这些媒体本质上还是博客,以信息流展示的平面媒体,此类媒体,唯有信息流才是生路。

微信公众号若为信息流,不但丧失本心,微信商业生态缺失核心一环,而且必然会沦为烂大街的号类媒体中的一员,面目全非,与大批平面媒体相争,有失初心,同质化疑症难解。

在百家号、大鱼号我们根本看不到所谓意见领袖的存在,他们的套路已然是十几年前的门户向移动时代的平行迁移,不同的仅仅是技术的提升改变了媒体的造血能力。纵使更多的个人媒体在造血,内容库指数级暴涨,仍然没有活灵活现、有性格、有精神灵魂的人格化内容和意见领袖可辨别。

此种模式,除了微博的半封闭化社交模式,世间再无第二例,所有号字头媒体都在企图尝试微博模式,头条号的微头条、知乎、网易号的消息动态,却是枉然。同理,微信公众号如果成为信息流就自然无棱无角,平淡无趣。

要说微信的信息流,朋友圈当是,心灵共鸣、燃爆业界的内容无时无刻不再刷新着10亿用户的视野,虽然封闭,但其强社交性天然奏效,内容辐射力、影响力比微博更甚,这是微信生态紧凑、空间密集的天然DNA的映射。

 

三、信息流会使微信的服务和电商架空

微信要做服务,这是微信乃至腾讯从未改变的初衷,要内容干什么,必然是服务的土壤,信息流能孕育的服务掐指可数,但微信则不然,微信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所有商业服务统统必须以内容为轴心才能看穿肉体,窥到灵魂。

球形应该是微信的最佳、最恰到好处的商业形态,内有朋友圈,向外搜一搜、看一看、附近的人依次排序,微信公众号不但作为外缘生态土壤决定着微信生态能否二级跳跃,而且在意见领袖的制造上、话语权的控制上都是绝对的掌门人。

服务和电商是微信公众号所形成的土壤的必然产物,微信的使命是连接人与服务,腾讯也要千方百计借微信之手解开自己心中十几年以来的电商心结,大众点评、美团先后助力服务,小程序更是成为微信下个十年的寄托,腾讯电商还借小程序之力死灰复燃。

但这其中有一个必经通道便是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每一个订阅号均承载着服务和电商需要的流量,在微信公众号所形成的有性格、人格化的大V中,服务和电商水到渠成,信息流形态会因为内容的平铺,流量的不均衡等因素而破坏大V的品牌塑造格局,更完成不了服务和电商的使命。

所以,微信公众号天然不适应信息流,如同微博天然水土不服微信的折叠式生态。

 

作者:倪卫涛,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倪卫涛

]]>
揭秘抖音基因以及抖音达人的流量真假! //www.f-o-p.com/83226.html //www.f-o-p.com/83226.html#respond Mon, 21 May 2018 07:40:54 +0000 //www.f-o-p.com/?p=83226

万物皆有裂缝处,那是光射进来的地方。

果不其然,在BAT的夹击下,今日头条系找到了裂缝,并点起了全民狂欢的烈火。

这种烈火青春,伴随着滋滋咧咧的杂音:火山直播涉黄、内涵段子关停等。

但任何新力量的出现,不都是如此吗?

或许,很多人也没有想到,在资讯端崛起的今日头条,依靠“算法”竟然能在短视频领域,超越美拍秒拍,成为当下最火的APP。

18个月前,今日头条技术总监、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的室友梁汝波领衔主导创立抖音。去年,今日头条系以10亿美元收购了它“模仿”的“北美抖音”——北美音乐短视频社交平台Musical.ly。

而今,“两微一抖”(微信、微博、抖音)成为很多传播研究者口中的标签。而抖音博主,在巨大的流量红利中,有的人不屑一顾,有的收获颇丰,有的不知所措。

那么,抖音是什么?抖音的基因是什么?

这篇文章,作为我个人的研究爱好。我和大家分享下,我的探索过程,以及我的发现。

这是抖音的母亲以及他知名的兄弟姐们,国外的孩子们就不提了。其中特别提到的是内涵段子,这个段子类的APP首先获得成功,今日头条APP的流量很多是内涵段子的功劳。

除了悟空问答之外,其他几个APP都让人有沉浸,这是今日头条算法的成功。

通过今日头条系的发展,大可了解部分抖音的内部基因。

但是在小咖秀、秒拍、美拍、快手等短视频火爆的情况下,抖音如何在18个月内逆袭的呢?

我们先看,抖音是什么?

用一只视频来介绍抖音,那肯定是这支片子。

抖音是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是一个专注年轻人的15秒音乐短视频社区。

而快手,被认为是抖音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两者的关系,与多年前土豆网和优酷网的关系非常类似。

2005年创立的土豆网,口号: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2006年创立的优酷网,口号:世界都在看。

2014年改名的快手,口号:记录生活记录你。

2016年创立的抖音,口号:让崇拜从这里开始。

我刚开始以为,快手更俗、更土、更真实,抖音更酷、更潮、更会演,但在媒体平台上,所有的真实都是选择的真实罢了,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

而今,优酷网slogan改为:这世界很酷,抖音则变为“记录美好生活”。“记录”也成为选择表演或者呈现的部分。而这,本来就是社交的真相。

那抖音是如何一步一步火起来的呢?抖音的流量从哪里来的?

我记忆最深的是爱奇艺出品的《中国有嘻哈》。在我看来,这场亚文化的嘻哈综艺,对于所有的赞助方而言,都是一场豪赌。

让抖音兴奋的是,他们赌赢了,这场综艺无疑是2017最吸引流量的节目。

之后,抖音+综艺的合作,便一幕又一幕展开,快乐大本营、我就是街舞等综艺节目都成为它与年轻人的连接媒介。

除了综艺方面的投入,抖音上岳云鹏的模仿者岳云云,竟然引起了岳云鹏的注意,带来了不少流量。(抖音上岳云云的流量一般。)

今年2月春节期间,抖音爆发,便大举学习新浪博客明星路线,找来了鹿晗、吴亦凡、李易峰等等明星,而春节期间,抖音更是请来了迪力热巴、周冬雨、杨颖、何炅等明星发红包,吸引大批粉丝注册,把抖音流量推向高潮。

其间抖音和网易云音乐摩拜等联合活动,以及“抖动成都”等线下的活动玩儿法,再加上今日头条系主打算法推荐+去中心化+本地化改造的打法,抖音真的越来越让竞争对手颤抖。

抖音的百度指数趋势图

有趣的是,抖音流量最高潮的时候,就是抖音关闭评论的4月初。

那么,抖音是如何激励各方参与的? 

从内容上而言,抖音的玩儿法比较像新浪微博,明星+MCN,通过人吸引流量,通过专业PGC的扶持,提升优质流量。

这与快手去中心化的运营机制不同,抖音会变相通过签约MCN、网红等生产所谓优质的内容,通过广告变现激励。同时,它又通过“算法”打造爆款,激励普通用户更活跃。有网友说,抖音要成为最大的MCN。

但是,一个平台要想成为平台,必须让平台上的玩家获利。无论是微商吸粉还是微博、公号互通,甚至在抖音加入微博、淘链接的方式变现,都成为它激励的一部分了。

再加上各种通过抖音暴富成功的案例,以及商家成功的案例,引来更多用户和企业的参与。

按照今日头条商务人员提供的数据,今日头条日均视频播放量超10亿,日活数百万。

根据七麦数据提供的信息,抖音在这三个月的免费下载榜中,几乎蝉联第一。

抖音APP下载时的宣言是:好玩儿的人都在这里。

那么,抖音的收入怎么样?它又是如何变现的?

按照中国自媒体公司WeMedia旗下媒体bianews的报道抖音日收入3200万元,1个月的收入就达到9.6亿元,按照这个算法,年收入超过100亿元。当然,这并未得到抖音官方的的证实。

而根据今日头套商务人员提供的PPT,抖音是一个热衷创造美感与表达自我的音乐短视频社区。合作方式有以下5种:

在4月份,至少有5位今日头条的商务人员问我,是否要投广告,可见销售的力度之大。而最值得注意的是“达人合作”,这更加证实了抖音的MCN化。

那么,都是谁在玩儿抖音呢?

按照官方媒体南风窗的报道:去年9月,抖音官方曾经透露数据称,85%的抖音用户在24岁以下,主力达人和用户基本都是95后,甚至00后。

再加上潮、酷、炫的风格定位,给人印象是,抖音上的人更富有,更前卫。

这印象,既能够给平台带来价值,又能带来所谓的亚文化群体的参与。毕竟亚文化,就是下一个主流文化,亚文化人群就是下一个主流人群。

我试图接近更年轻的群体,我注册了抖音,名字同样是“阿尚叔”(千万别关注,毕竟很糗)。我很好奇,他们在看什么,在做什么。

在抖音上,什么样的内容才是爆款?

我是在工作一天之后躺在沙发上刷抖音的,我关注的内容大多是美女、美景、宠物、搞笑、酷炫剪辑。

有人总结说,在抖音上,舞蹈、段子、才艺、模仿、励志鸡汤、景色、恶搞、撩妹、撩哥、炫技是最受欢迎的,流量高。

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尝试做抖音,貌似都不怎么样。

那么,这些有趣好玩吊炸天的视频都是谁做的呢?

或许,时代周报 谢洋在《抖音爆款炼成记:五分钟视频需要数十倍时间来完成》找到一部分答案。在这篇文中提到:

至于一般人,如何做抖音,打造办公室小野、代古拉K等红人的洋葱集团给出的十二条军规,或许可以借鉴。如图:

新榜援引洋葱集团联合创始人聂阳德的话说:“以前的视频是秀场经济,观众是‘看’帅哥和‘看’美女,始终是‘看客’。抖音不止赋予用户参与感,甚至让人看完以后有一种对美好生活和人事物的获得感。”

不过,成功真的可以复制吗?流量背后,还有哪些秘密?抖音点赞百万、阅读上亿都是真的吗?

长短相形,有无相生,真假也是一样呀。我们先来看一份刷量的报价单:

如果你想成为100万大V,只需要10000元就行了。

如果想转评赞播成千上万,也就需要选择套餐8,也就是100块就行了

至于评论,你还可以自定义,夸你美、夸你帅、买买买,想评什么买什么。

那如何鉴别抖音达人是否刷量呢?

依旧借鉴我微博的辨别方式(参考:比明星造假更疯狂,揭秘假时尚博主的流量产业链),看二次社交关系。辨别抖音达人,你只能看的是评论,看内容是否类同,看评论中的抖音ID是否有异常。

我花100元刷了一个新注册抖音用户的ID,我通过这个抖音ID溯源,随意找到了一个微博达人,抖音ID是“包文婧”,认证是演员,查资料显示是包贝尔的妻子。

好吧,多有得罪。

那么,包文婧的数据是真的吗?如何判断呢?

1、大家注意下,包文婧这点信息的评论点赞9.7万、评论3867、转发15.5万。这样的比例本身是有问题的,一般转发是很深层次的操作,转发数应当低于点赞数,除非转发能抽奖、有抽奖。

2、不仅如此,我抽查一部分中间的紧挨着的评论,发现抖音ID点赞、关注、粉丝都是0,这点很诡异。难道是都是新注册的号,都在这天评论了她?可疑。

3、评论的抖音ID中,这些可疑的账号,头像模糊。

更关键的是,这是我购买抖音刷量之后,用刷量的数据ID引入到这个账号的。

所以,是否刷量,很容易辨别了。

当然,我不确定是谁刷的数据,但从结果呈现,数据结果是非常可疑的。

还有哪些抖音号在刷量?他们又是如何刷的?

我正在做的《酸梅奖.中国不推荐博主名录》(第二季)正在收录,欢迎更多有抖音达人投放经验、了解内幕的朋友提供线索,与我一起去伪存真!毕竟我逐个辨别,太累眼了。

至于很多朋友给我发的“抖音KOL资源推介表”,我向来不敢对外发布,毕竟在广告投放上,我是一个媒介保守派。

在我看来,大多数的抖音达人投放,购买的是泡沫。为什么这么说呢?

目前,短视频的流量惊人,但是短视频造假的流量也是惊人的,风险太高,找到一个真正的有影响力太难。

什么“几十万一条,十几万一条不含税”,敢投吗?有效果吗?如何评估?就靠一堆表层点评赞数据,值得信任吗?

毕竟文图的投放与视频不同,在移动端、在抖音平台上、15秒广告你应该如何传达才会被关注、被认知,这需要更多的尝试和磨合。

那么,抖音的未来会怎样?抖音应该成为重点吗?

前后快手,后有微视,生产一条内容,三个平台发送,这已经成了很多视频达人的做法。

在我看来,多一个渠道,多一种尝试吧。毕竟,面对未知的处理能力,才能证明你有多成熟。你说呢?

 

本文作者@阿尚叔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
//www.f-o-p.com/83226.html/feed 0
结合《增长黑客》,谈谈18个用户增长的案例 //www.f-o-p.com/75578.html //www.f-o-p.com/75578.html#respond Thu, 15 Mar 2018 10:05:51 +0000 //www.f-o-p.com/?p=75578 2

 

花三天读完了《增长黑客》,去掉煽情部分,砍掉铺垫和转折,捎上18个血里呼啦的有关增长的案例,给大家捞捞干货

第一部分:增长黑客及相关概念

1、增长黑客

“增长黑客”这一说法源于硅谷,指没有强资源和大笔资金加持,而是通过数据驱动,精细化运营,聚焦于用户需求,深挖用户心理,寻找能让用户自发传播的点,发挥创意,绕过限制,四两拨千斤,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快速推动产品实现增长。

例如全球最大的云存储平台Dropbox,便把这一概念玩出了花。

案例1:Dropbox营销:如何缺点众多仍广受欢迎

如果你不想看链接,那我简单讲下,如果你注册Dropbox时,使用的是邀请链接,你和邀请人都能获得额外的250MB空间。或者你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发条动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Dropbox,你又会获得额外的128MB空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但非常典型的增长黑客的案例。

2、AARRR转换漏斗模型

AARRR是一个产品的生命增长周期,描述了不同阶段的用户参与行为的深度,即:Acquisition(获取用户)、Activation(激发活跃)、 Retention(提高留存)、Revenue(增加收入)、Referral(传播推荐)。叫它漏斗模型,是因为它能通过层与层之间用户的转化数,即转换率,来定位问题出在哪?

增长黑客的价值正是基于漏斗模型,通过不断地优化产品策略,来减少这五个环节中不必要的损耗,提高层与层之间的转化效率,从而不断扩大用户群体的数量和质量。——范冰

第二部分:获取用户

1、筛选你的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决定了产品的早期氛围,甚至能左右走向。耐心加小心,在对的渠道找到对的用户。同时警惕垃圾用户,稍有不慎,一是会干扰社区氛围,二是会影响初创团队对目标用户真实需求的判断。

案例2:tinder 早期如何做起来的? 

如果还是不想看链接,那我简单讲下,tinder是一个年轻人交友APP,初期,联合创始人马丁,将tinder的demo,发给了洛杉矶派对圈里最受欢迎的600位熟人,拉拢来了一批年轻貌美的长期在线用户。很快,Tinder每天的配对交互就达到了数万次。再后来,马丁飞往各个大学,先邀请女生联谊会成员使用Tinder,再到兄弟会里拉拢男同胞。不久,tinder的用户数成指数上升。

2、插上社交的翅膀

成熟的社交平台例如微信、微博、Facebook,蕴含丰富的用户信息、关系链及行为信息,特别是像手机里只有一个微信的中老年用户,有着成堆流量尚未被开垦,如果有机会接入第三方社交网络平台,或者在被平台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病毒传播,深挖关系链,那将无疑给增长插上翅膀。

案例3:从微信红包看微信社交关系链

这个案例基于传播到达率打开率以及传播效率,分析了微信中转发、私聊、群聊、分享等几个传播关系。

3、寄生于成熟的爸爸

初创时期,抓取成熟平台上的数据,化为己用,或寄生于成熟产品,截胡流量,都是增长黑客经常用的“小伎俩”。

比如当微软正式宣布终结空间主页服务时,网易博客抢在新浪行动之前,宣布开启“一键搬家”的迁移通道,后来网易博客的搬家服务,还支持搬QQ空间的家、搬新浪博客的家等。

案例4:网易博客的“一键搬家”服务

包括QQ邮箱推出的“第三方邮箱代收服务”;以及抓取唱吧中的女孩头像,作为交友APP冷启动时的机器人头像,从而忽悠男用户,都是典型的“借鸡下蛋”的案例。

4、请说出你的故事

故事是内容营销的核心,将好的故事分发给对的人,吸引流量,培养潜在用户,在适当的时机,通过自然的入口,将潜在用户转为产品的消费者。

这是神州专车在1月刷屏的一份H5,人物、冲突、意外、通俗,该有的都有了,同时在兼顾构成好故事的所有元素之外,还精准地把握到了使用神州专车的这部分用户群体的生活痛点,白领的压力,上班族的辛酸……

案例5:Micheal王今早赶飞机迟到了

所以除了故事的基本要素:人物、冲突、意外、通俗之外,还需要兼顾线上传播的特点:

a.知道你的目标受众是谁

点击率更有意义的是转化率,不要做无谓的传播。

b.打造一台内容持续输出的引擎

形成固定的品牌人设,在进行一两次的病毒传播之后,有助于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留悬念。

c.撰写耸动的标题

进行小范围地A/B测试往往能确定更能吸引人的标题。

d.鼓励受众参与互动

点赞领红包、收藏得奖励、分享看完整故事,甚至留出明显的故事漏洞,让读者吐槽、讨论,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二次传播。

案例6:如何评价招行的广告「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

e.选择合适的发布渠道

选择对的渠道,意味着选择了更投缘的用户群体,也意味你的故事被传播、被喜爱的概率更大。

5、优化你的分发渠道

a.搜索引擎优化

常用的搜索引擎优化方式包括提高关键词的密度和权 重、增加长尾关键词数量、建立外链、优化页面结构等。

一般来说,搭建清晰直观的页面结 构、填充符合主题的高质量内容、维持有规律的更新、尽可能获取高权重网站的链接推荐, 能获得更佳的搜索引擎排名。与搜索引擎优化类似的概念还有搜索引擎营销(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通常会涉及付费收录和购买排名等方式。——范冰

b.应用商店优化

  • 苹果对新上线的 App,或者刚更新的 App 的排名,是会有加权的。有人推测旧 App 需 要 2 万次下载量才能到达榜单第 N 位,新上线的只需要 5000 次就可以。也就是说,要尽量 在上线的头一两天全力推下载量,并且尽量多更新,这有助于排名优化。于是我们设置了新 上线当天星探费加倍的活动。
  • 应用商店中的用户评分虽然很关键,但切忌暴力引导用户,往往会适得其反

新闻资讯客户端Circa引导用户评分的方法很有趣,他们会观察记录用户使用产品的频率,对于那些使用天数达到3 天以上、启动次数超过 10 次的“活跃用户”,才会成为他们引导的对象。他们并没有使用阻断用户正常操作的弹窗,而是在新闻资讯的信息流中温柔地询问这些用户“您是否喜欢本产品?”,以此将打扰降到最低。如果用户选择了“喜欢”,则 Circa 的下一步是询问“是否愿意去 App Store 为我们打分?”;当用户再次点击确认,这才会被引导去 App Store 的下载页面,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就有很大几率留下正面评价。反之,如果在任一环节用户点选了否定,那么 Circa 会邀请用户提交反馈,将使用中的遭遇困惑告诉团队。

  • 提交 App 的时候,App 标题、公司名、关键词,其实都对搜索结果排名有影响。所以这些词要仔细研究,把最热、最相关的词填进去。

  • App Store 中文分词能力不太完善,因此很多 App 都堆砌不相关的热点关键词(如 QQ、 淘宝、大众点评),提高搜索排名。

案例7:如何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为App评论和评分?

6、 扫清产品的下载障碍

在用户有需求的时候,第一时间提供你的产品。预想一切有可能给用户下载带来的障碍,并提前清除它!

  • 浏览器跳转:拿知乎举例子,当在浏览器中看到知乎文章的时候,要检测用户的手机是否装有知乎的客户端,如果有装,则给出跳转入口,如果没有,可以在不影响用户阅读的情况下,给出下载入口。
  • 浏览器搜索:小白用户不会在应用市场下载APP,当有需求的时候,他们会到浏览器中直接搜索,虽然浏览器中也会出现应用商店提供的下载入口,但这些应用商店往往会和你的APP捆绑下载,甚至在没有安装他们的客户端之前,不允许用户下载。所以除了在几个主流应用商店上线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上线自己的主页,并放上APK供用户直接下载安装。

7、饿一饿你的目标用户

国内互联网产品,特别是软件,鲜少有玩饥饿营销的,这与国内的抄袭风气有关,一个APP出来,七七八八同类型的产品会出来一大堆,替代性很强,壁垒不高,所以一旦饥饿营销,用户就跑光了。

而国外例如Mailbox、Robinhood这些软件初期实行的是排队拿号制,填邮箱,注册,拿号,排队。这样做一是给服务器减压,二是增加用户期待值,提高关注度,三是借此向那些不愿等待、乐意付费的用户收费。

但有利就有弊,这样做会大大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抬高了用户对产品的心里预期,所以产品体验稍有缩水,就会给市场带来很大的负反馈和负面声音,弄巧成拙,引火烧身。

案例8:谷歌看好的这家券商,开始在中国饥饿营销了

8、让你的产品入口无处不在

在大流量平台,在合适的页面,恰当的位置,通常是允许用户自发生产内容的博客或是个人主页,放上自己APP或网站的跳转入口,表现形式可以进行A/B测试,也许是一个小挂件,或者一张banner,甚至是一句“还没开始使用 XXX?”的标语,在宣传自己品牌的同时,也不失为一个拉新的好办法。

举一个有意思的小例子,05年之前,全美最大的社交网站是MySpace, 聚集了一大帮十几岁的年轻人,在上面谈天说地,但当时主流的视频网站唯恐其一家独大,不愿为其导流,便把分享到MySpace的接口给禁掉了。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视频网站,冒天下之大不韪,非但不禁止,还鼓励用户将视频分享到MySpace,提供了方便的嵌入代码和一键分享按钮,这一举动在初期为这家视频网站带来了海量的用户和回流,这家视频网站就是YouTube。现在微博上的秒拍、梨视频、看看新闻,大多走的也是这个路子,有流量,才能快速曝光,能曝光,才会产生品牌效应,方能反哺流量,从而带来后续以大流量推动下的种种盈利模式。

9、 到了写宣传报道的时候了

优秀的文案,应当让阅读者有种乘坐滑梯的感觉,即顺着你预先铺设的轨道一路顺畅地滑下 去,走完全程,到达终点。而标题、副标题、题图的所有作用只在于让读者阅读正文的第一 句话;至于正文第一句话的核心价值,则是让读者继续去阅读第二句话,以此类推。在整个阅读中,既要给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量而不嫌冗长,又要让你的读者说“是”,让他们在阅读文案时,因你真诚实在的陈述而产生共鸣。——广告人约瑟夫·休格曼

宣传报道与软文略有不同,软文重在故事,尽可能剥离掉所有的商业和广告味儿,宣传报道重在产品,言简意赅地讲产品满足了用户什么需求,动之以情地讲产品背后的开发故事,晓之以理地介绍优惠活动,最后提供下载的跳转入口。

软文和宣传报道的分发渠道也略有不同,软文多见于各个目标用户的大流量栖息地,用户在哪,故事就在哪讲,例如找文艺青年就去豆瓣上讲故事,找小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就去知乎上;而互联网产品的宣传报道多见于各个科技媒体,例如36kr、爱范儿、知晓程序等。

宣传报道的写作通常有这么两个小tip

  • 头脑风暴:找出全篇讲述的优先级,去粗取精,把多余的内容砍掉,把有噱头的点提炼。
  • 谋篇布局:简要概述→话题事件→痛点和卖点→功能→团队访谈→未来计划→有奖活动→转化引导

案例9:当付费问答遇上微信社交:会比知乎、悟空问答更强劲吗?

这个案例是一个类似分答一样的小程序,他们在知晓程序网站上发了一篇软文,文章颇具可读性,是一篇很典型、很规矩的宣传报道。

10、试试从线下获取用户

除了线上的宣传渠道,某些产品因其目标人群的特点和本地化特征,更适合采用地面推广的方式。初创公司在考虑地推手段时,应综合衡量区域特性、群体渗透、易获得性,用性价比最高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果。

  • 区域特性,例如“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相比四五线城市,对一二线城市更加重要。
  • 群体渗透:例如tinder和探探,相比务工人员和白领,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应该更高。
  • 易获得性,例如发传单推广APP,不如在公共区域的WiFi连接页面做广告,放一个下载入口,来得更简单。

第三部分:激发活跃

1、传播中的双重病毒循环

我们拿LinkedIn的来举例

a、新注册时,向用户好友发送邀请注册的邮件。通过 A/B 测试,发现当邀请数量为4个时,能实现最大程度的邀请转化率。

b、通过插件,导入用户的邮箱联系人。

c、通过用户的现任公司与职位,默认推荐用户公司的其他同事,新注册者只需要简单勾选,就能马上与这些潜在的同事建立连接。通过用户输入的以往公司与职位,默认推荐老同事,并对用户的职业生涯进行简单的时间线梳理。

以上的整个病毒传播的设计,被称为“双重病毒循环”(Double Viral Loop) ——新注册用户源源不断地带来更多用户,同时老用户也会时不时回来看看,处理请求,或者主动发起好友邀请。两个循环同时发生。

2、迭代中的A/B 测试

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团队经常面临选择,红色好还是绿色好,文案A好还是文案B好,传统解决方案是拍脑袋决定,但通常不能代表目标用户在真实场景下的使用习惯。要解决这个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是A/B测试。

所谓 A/B 测试,简单说来就是针对想调研的问题提供两种不同的备选解决方案(比如两个下 单页面),然后让一部分用户使用方案 A,另一部分用户使用方案 B,最终通过数据观察对 比确定最优方案。——范冰

  • 预设评判指标,控制单一变量,找到有代表性的用户群,避开季节性影响:首先确定好团队的核心指标,日活?转化率?获取成本?避开重大节日、热点事件给APP带来除变量之外的影响,确定好有普遍性的两拨用户群,再进行A/B测试,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 APP和网站的不同:网站是即改即用,无需更新、发版这些琐碎的上线流程,所以相比网站来说,APP的A/B测试的局限性更大,2015 Google I/O 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 Google Experiment,向开发者提供了A/B测试的入口。虽然国内Google被墙,但是依然有很多优秀的第三方数据平台提供了A/B测试的服务。当然,通过引入H5,让服务器点对点地对用户下发内容,只把客户端当成容器,来快速便捷地进行A/B测试也是一种方法。
  • 不可迷信A/B测试:一是对初创团队来说,A/B测试所带来的时间成本过于奢侈,对于一个按钮、一个颜色这些微不足道的前端体验来说,更重要的是内容端的夯实、产品运行的稳定,切不可本末倒置。二是有时过于执着于A/B测试,会忽略用户的真实需求,尽信数据,往往会产生产品低俗化、文章标题党的倾向,作为产品设计人员,还是要保留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

案例10:在Airbnb做A/B测试

3、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

用户是懒惰的,是笨的,作为产品人员,要千方百计来保持产品的易得性,降低使用门槛,保证用户的二次使用。

  • 微信:在智能机时代,用户对流量非常敏感,所以微信推出了低流量的语音和视频,只用三分之一的流量便可以发出和talkbox一样品质的语音,只用四分之一流量就可以发出和WhatsApp同样品质的视频。
  • WiFi万能钥匙:由于iOS系统的封闭性,为了获取系统WiFi的热点列表,只能让用户手动输入WiFi热点的名字,这几乎是反人性的用户体验,而WiFi万能钥匙的方式是让用户到这个界面里截张图,然后通过 OCR(光学字符识别) 技术自动读取,从而识别截图中的 WiFi 热点,最终完成连接。这是一个很geek的方法,但降低了用户记忆和手动输入热点名称的门槛。

案例11:7年时间、64次迭代、10亿月活,微信凭什么?

4、给用户一点甜头

补贴的直接作用是拉新,而在更大程度上是在培养用户习惯,建立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当补贴不再的时候,希望建立了品牌认知的用户依然会带着需求来使用这个产品。

补贴有很多种玩法和形式:

  • 消费后返现金、返消费券、返限期使用的优惠券
  • 基于社交关系中的分享红包(小tip:越是没用过产品的,在群里抢到的补贴红包越大,致使这些用户去下载产品、使用产品)

案例12:聊聊O2O电商的补贴策略

在这个案例中,作者从宏观上把补贴分为三种类型,加速型、爆款带动长尾型、生态型。

加速型指那些有着高频需求的产品,通过快速补贴用户来占领市场,培养回头客,改变客户已有的习惯,体会到新产品的便利。加速型不适合低频产品,因为低频就代表着,用户用一次就跑了,下次用不知何年何月了,很有可能会忘掉刚培养的使用习惯。

爆款带动长尾型,这是指通过零利润来兜售一些低成本产品,从而形成爆款,提高用户的信任度,带动用户对店铺中其他冷门、长尾的高价产品的消费。

生态型:通常指在一个供需都还不足或者不均衡的市场,“补贴”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帮助调控市场上的供需平衡,稳定生态。例如,滴滴打车在初期,由于司机量少,就对司机进行补贴,来驱动更多用户加入司机队伍。

5、游戏改变世界——用户的成长体系

产品通过“游戏化”来促活,最直接的表现的就是用户的成长体系。

成长体系是通过数值化用户行为,累加求和后作为用户对平台忠诚度、贡献度的衡量依据,同时可以刺激用户留在平台的一套结构。成长体系是一种运营手段,但很多时候由产品经理负责规划实施。成长体系的形式有很多,无论是最常见的积分、成长值、虚拟币、会员等级,还是成就、勋章,甚至隐藏的条件和限制。

而具体如何设置一个双赢的用户成长体系,能在诱导用户反复使用产品的同时,还能将用户行为分层,确保运营团队的精细化运营。这里推荐两个案例,一个讲游戏,一个讲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成长体系。

案例13:游戏上瘾机制:游戏是怎样让沉迷的?

游戏能让人上瘾,现在最多的说法是游戏让用户产生了心流,当人们达到心流时,人们会感到高度的兴奋感与充实感。而产生心流有三个必要的条件:

  • 清晰可达的目标。
  • 适当的障碍:障碍太高,用户会焦虑,太低,用户会无聊,不高不低的障碍是一个游戏的关键。
  • 即时的反馈:出招的声音,死人的哀嚎都是让用户持续不断继续沉迷的关键。

案例14:史上最全用户成长体系分析,附6大案例

6、我,机器人——脚本自动化运营

产品早期尚未形成稳定的用户来源和社区氛围,想要让人与人之间通过信任建立起对等友善的信号,往往并不那么简单。而一旦达到一定规模,产生羊群效应,则在此基础上再让人们 产生某种行为转化则容易得多。如果用现实社会作对比,我们时常会听到某楼盘开盘时会雇 佣一些群众演员排队,制造销售火爆的假象,从而吸引到真实消费者并且抬高售价,就是这个道理。 产品早期的社区氛围可以通过团队自身的运营来带动。——范冰

在社区、交友类产品中,人来这里就是为了找人和内容,所以初期的冷清无疑让冷启动雪上加霜。交友类产品常规做法是通过一些机器人,或雇佣一些兼职来冒充用户,度过冷清期。所以编写脚本开发“机器人” 自动替运营团队模拟成用户来执行动作,成了惯用伎俩。

而在内容社区中,往往通过资金或关系邀请一些业界大咖,贡献头部内容,继而吸引第二梯队的大咖来消费内容,从而继续贡献内容,最终形成用户簇拥消费、大咖生产内容的供需平衡的局面。

但是用机器人自动运营或虚报用户数要适可而止,不然被识破,往往会极大地缩水用户体验,甚至带来市场上的负面评论,例如:各直播平台人数作假多严重?

第四部分:提高留存

根据美国贝恩公司的调查,在商业社会中 5%的客户留存率增长意味着公司利润 30%的增长, 而把产品卖给老客户的概率是卖给新客户的 3 倍。

真正的用户增长指的是增长与流失的差,用户留存正是相对流失用户或沉睡用户而提出的概念,我们通常将用户流失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种:

  • 存在程序漏洞、性能瓶颈,使用体验差
  • 用户被频繁骚扰,社区氛围差
  • 话题产品的热度减退
  • 有更好的替代品
  • 游戏通关、设备遗失等不可抗因素

而留存率是衡量用户流失多少的常用指标:

  • 次日留存率:可于第一时间发现产品新版本的品质变动和渠道优劣;
  • 7 日留存率:可反映出用户完成一个完整体验周期后的去留状况;
  • 30 日留存率:可反映出一次版本迭代后的稳定性,辅助判断产品的演进方向是否合理。

除了时间维度上的留存率以外,渠道留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运营指标,比较各个渠道获取的用户的留存率,可以发现产品的最佳投放渠道,针对高留存的渠道,重点运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埃里克斯·舒尔茨的经验,如果你正在创办一家电商网站,那么只要留存率维持在 20%~ 30%,基本上就不会活得太糟;如果你是一个社交媒体,而第一批用户的月留存率低于 80%, 那就别指望做大了。至于衡量在 Facebook 平台上新上线的第三方游戏能否获得超过 100 万 DAU(这是决定绝大多数新游戏接下来是否有戏的最低标尺),流传出所谓的“40-20-10” 规则,即如果你想让游戏的 DAU 超过 100 万,那么新用户次日留存率应该大于 40%,7 日留存率和30日留存率得分别大于 20%和 10%。对于移动应用,留存率最高的三种类型分别是资讯阅读、社交沟通和系统工具,在 4 个月后的留存率能稳定在10%左右。

针对提高留存率的具体做法,《增长黑客》一书中提到以下几种:

1、优化产品性能

产品性能是一个产品的内功,是衡量用户需求是否被很好地满足的重要指标。虽然互联网产品讲究人人平等,总统和乞丐用到的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但是由于外界因素,比如基础网络设施的搭建、个人移动设备的差异化、个人所处位置的信号强弱等等,往往会造成产品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的缩水。

  • 第一个解决方案是因地制宜、看人下菜、实地体验,从中找出产品在某些地区或某些用户群体中使用上的不完整性,然后继而改进,比如在印度,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功能机时代,流量少、上网慢,Facebook为了发展印度市场,不但定制化地推出了印度版的Facebook,从图片大小、模块启动的顺序、离线下载等方面优化使用体验,确保印度人民在网络差的条件下,也能很好地使用Facebook,且控制在很少的流量范围内,同时在当地为印度人民推出Express WiFi 服务。

案例15:免费网络被禁止后,Facebook 这回要在印度推出付点小钱的网络服务

  • 第二个解决方案是有损服务,顾名思义是指刻意输出在品质上存在某些损失的服务,目的是以此牺牲换取其他方面(速度、稳定性、成功执行的几率)的优化。比如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必all-in式地加载所有的内容,加载一个是一个,或者有限满足产品的核心功能,特别是在用户使用的高峰时段,服务器拥堵,很有可能面临“Everything or Nothing”的尴尬,所以在发生拥堵问题时,优先保证核心功能的运转,非核心功能不可以影响核心功能,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牺牲的特性越少越好。当然利用各种预加载形式来缩短用户的心理等待时间,不失为一种中立的做法。

案例16:交互基础:关于APP加载状态类型汇总

2、引导新用户快速适应产品

如果确认用户需求真实存在,产品性能稳定。对工具类产品来说,用户上手最大的障碍是不会用,对社区类产品来说,用户最大的障碍在于来了第一时间找不到人和内容,这也是用户最经常流失的时间节点。所以一个好的新人引导可以有效地防止用户流失。

比如刚注册Twitter,官方会根据你的注册资料推荐一批用户,供你关注,以防你的timeline里空无一人,滑不到内容。Twitter 的这一设计策略在许多社区型产品中得到了借鉴。当然,工具类产品在首次启动之后的引导使用同样是非常奏效的方法。

3、设计唤醒机制

唤醒机制通常指产品为了召回流失用户而设计的机制。

在做召回之前,要对用户做特征分析,确定用户特性,尽可能地了解到用户的流失原因,从而根据产品本身的特性以及流失用户的特征,制定出相应的内容,比如知乎的“挽留情书”,京东的优惠券,慧聪网的交易商机等。

而具体的唤醒形式有以下几种:

  • EDM唤醒:基于预留的邮箱,给用户发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通常涉及优惠券补贴、产品更新通知、和产品调性保持一致的精品内容、好友动态等
  • 消息推送通知:对于那些开启了推送权限的用户来说,推送具有强制性,在具有高收益、高唤醒率的同时,也具有高风险,据数据表明,对于那些很长时间没有主动开启客户端的用户来说,在推送到来的时候,卸载率最高。而个性化推送可能是一个稍微稳妥一点的方案: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给合适的用户推送一条合适的内容。
  • 移动网页唤醒应用:我们在浏览器中通常会阅读到一些知乎的在线网页、听到一些网易云音乐的在线音乐,继而在屏幕上方看到“去APP内听歌”或者“打开APP阅读完整内容”的字样,其实这都是通过移动网页来引导用户唤醒应用的举措。
  • 短信唤醒:相对来说,短信唤醒是一种比较过时的唤醒方法,强制到达对用户是一种打扰,甚至会让用户有隐私泄露的感觉,当然,如果能提出一些创新的玩法,短信到达的强制性往往会成为一件利刃。比如交友类APP探探推出了一项服务叫“匿名暗恋短信”,你可以通过探探,给你通讯录里的暗恋对象匿名发送一条表白信,如果对方也暗恋了你,你们俩就能配对成功、互诉衷肠。探探正是借短信的强制到达的特点,再加上人们的猎奇性以及对爱情的悸动,收割了一票用户。

案例17:探探APP的暗恋短信,是噱头还是真有人暗恋你?

第五部分:增加收入

1、免费模式

原《连线》(Wired)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 2009 年出版的《免费》一书中, 对免费模式做出了解释。他宣称,免费模式基于互联网诞生,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卓越能力,这意味着企业的核心服务永远不收费。

为什么免费模式在互联网行业这么受推崇,特别在国内用户,对互联网产品几乎没有付费习惯,这可以归结以下几点原因:

  • 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极低,随着存储和带宽的成本逐年降低,产品一旦开发上线,几乎不会再产生什么额外成本,简单讲就是,一个人用也是用,一亿个人用也是用,这是互联网产品得以免费的基础。所以才会看到那些为了证明自己或者陶冶情操而开发各种工具类APP的个人开发者。
  • 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数一旦达到了一定量级,会进一步摊薄边际成本,也就是说即使付费率很低,最终也总能凭借基数极大的用户量与付费率的乘积,得到一个很大的付费用户数。

让100 万人付费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获得10亿用户规模——印象笔记CEO菲尔·利宾

  • 少数产品的全面免费助长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天然地认为免费=互联网。而从从心理学上解释,用户天然地对“免费”有着难以抗拒的好感,同时对“失去”有着极大的恐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产品的做法是先试用后收费,很巧妙地利用了“免费”对人的吸引力以及人对“失去”的排斥力。
  • “免费”在国内市场更加盛行的原因,大致是因为国内对于版权保护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致使抄袭复制泛滥,一个跑道上,驻扎了成堆的同类产品。一旦产品收费,劣币驱逐良币,用户会倾向于使用同类型的免费产品,即使体验有轻微缩水。

这里推荐一个知乎上关于免费模式的高票回答,这里阐述了一个很经典的理论:一旦当商家为你提供的服务是免费的时候,那你就不是他们的客户了,而是他们的产品。

案例18:对用户来说,「免费」的定价模式真的好吗?

2、免费模式下的盈利方式

  • 增值服务(Freemium):在保证满足了免费用户的基础需求之外,继而通过推出高级服务来收费,用百分之二十付费用户的钱,负担百分之八十对免费用户的服务成本,并实现盈利。典型例子如QQ会员、探探中的超级会员等等。
  • 交叉补贴:游戏免费,道具收费;刀片免费,剃须刀收费;以低成本的爆款产品的免费性来吸引流量,继而通过与之搭配的产品获取利润,交叉补贴的要义在于两个产品的互补性要足够强,才能通过一方的免费来促进另一方产品的大卖。
  • 流量变现:流量本身就是钱,除了最典型的广告之外,比如美丽说的生意就是把流量导给阿里巴巴,促成商品购买,从中间吃回扣,赚佣金。当然,更大的企业下更大的棋,例如腾讯利用微信和QQ中的社交关系,为自家其他产品导流输血,构建更大的生态链。

3、优质服务开始尝试全面收费

罗辑思维得到APP打响了国内知识付费的第一炮,近两年,优质服务、头部内容越来越“敢”收费,而头部用户越来越不排斥收费,在一定程度上,“收费”逐渐成为了一种帮助用户快速鉴别优质和低劣的标签。

提供付费服务的唯一选项,既表明了你对自己产品品质的承诺,也从侧面反映了用户的普遍认可。它用一种静默无声的姿态传达出“我们是能赚钱养活自己”的自信,并且也是在拍着胸脯向愿意缔结付费契约的用户保证:我们能持续为你提供优质的服务。这给人以安全感。当然,敢于掐断免费、仅留付费的前提,在于你的产品足够好到有源源不断的顾客前来光顾并且留下。如果本身误入需求陷阱或者存在品质缺漏,那就等着哭吧。——范冰

4、当线上付费出现漏洞的时候

线上的付费会员或VIP经常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bug,给一些不良商家可乘之机,所以淘宝上经常出现一分钱购百度财富值,一块钱给QQ充钻的服务,漏洞好修复,bug好弥补,但是对购买“非法服务”的假会员用户的处置不当,常常会带来大面积的负面声音。如果简单粗暴的对非法用户全面封号,会招致大量的粉转黑,毕竟这部分人是掏了一些钱的,并对你的增值服务表示了真诚的喜爱。而如果全然对这部分用户的“非法会员”坐之不理,同样会惹怒大量掏真金白银购买会员的付费用户。

2011年的时候,腾讯的QQ会员就遇到了漏洞危机,大量会员在淘宝上被1元钱抛售,当bug被修复,腾讯是这样处理“非法用户的”。

  • 不责备“非法用户”:给“非法用户”定向推送了一张活动页,标题是“拿什么拯救你,我熄灭的会员图标”,活动页上一个红色的爆炸头企鹅,并告诉用户:“由于您没有开通会员,您的会员标记已于什么时间被熄灭了”,企鹅满眼泪花,激起用户的感性思考。
  • 给予合理补偿:对已经到手东西的失去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况且是付了些钱的,而合理的补偿能极大程度上消除这种“失去”带来的负面情绪,“这部分人之所以愿意花 1元钱去淘宝给自己的QQ会员图标“点灯”,说明他们的确喜爱QQ会员服务,而既然价格是影响用户是否购买官方付费服务的主要因素,那么与其封杀不如转化”。腾讯专门为这批“非法用户”提供了八折优惠,以弥补消除他们图标的遗憾,据相关数据表明,活动结束后,有15%的非会员转化成了会员用户。
  • 及时提供转换入口:抓住“非法用户”图标被熄灭的时间节点,迅速推送定向活动页,将优惠信息和原因放在页面上,过期不候,重点是提供明显、易达的重新点亮会员图标的付费入口,尽可能保证付费门槛足够低。

腾讯的这一危机公关,很好地示范了当遇到会员付费漏洞时的解决方案,作为产品人员,要假定用户群体在任何时候都是无辜的,不责怪、善引导是应对bug的不二法门。

 

本文作者@李哲男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5578.html/feed 0
互联网18个最经典的用户增长的运营案例 //www.f-o-p.com/73201.html //www.f-o-p.com/73201.html#respond Wed, 28 Feb 2018 02:20:23 +0000 //www.f-o-p.com/?p=73201 1 (140)

第一部分:增长黑客及相关概念

1、增长黑客

“增长黑客”这一说法源于硅谷,指没有强资源和大笔资金加持,而是通过数据驱动,精细化运营,聚焦于用户需求,深挖用户心理,寻找能让用户自发传播的点,发挥创意,绕过限制,四两拨千斤,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快速推动产品实现增长。

例如全球最大的云存储平台Dropbox,便把这一概念玩出了花。

案例1:Dropbox营销:如何缺点众多仍广受欢迎

如果你不想看链接,那我简单讲下,如果你注册Dropbox时,使用的是邀请链接,你和邀请人都能获得额外的250MB空间。或者你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发条动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Dropbox,你又会获得额外的128MB空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但非常典型的增长黑客的案例。

2、AARRR转换漏斗模型

AARRR是一个产品的生命增长周期,描述了不同阶段的用户参与行为的深度,即:Acquisition(获取用户)、Activation(激发活跃)、 Retention(提高留存)、Revenue(增加收入)、Referral(传播推荐)。叫它漏斗模型,是因为它能通过层与层之间用户的转化数,即转换率,来定位问题出在哪?

增长黑客的价值正是基于漏斗模型,通过不断地优化产品策略,来减少这五个环节中不必要的损耗,提高层与层之间的转化效率,从而不断扩大用户群体的数量和质量。——范冰

第二部分:获取用户 1、筛选你的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决定了产品的早期氛围,甚至能左右走向。耐心加小心,在对的渠道找到对的用户。同时警惕垃圾用户,稍有不慎,一是会干扰社区氛围,二是会影响初创团队对目标用户真实需求的判断。

案例2:tinder 早期如何做起来的?

如果还是不想看链接,那我简单讲下,tinder是一个年轻人交友APP,初期,联合创始人马丁,将tinder的demo,发给了洛杉矶派对圈里最受欢迎的600位熟人,拉拢来了一批年轻貌美的长期在线用户。很快,Tinder每天的配对交互就达到了数万次。再后来,马丁飞往各个大学,先邀请女生联谊会成员使用Tinder,再到兄弟会里拉拢男同胞。不久,tinder的用户数成指数上升。

2、插上社交的翅膀

成熟的社交平台例如微信、微博、Facebook,蕴含丰富的用户信息、关系链及行为信息,特别是像手机里只有一个微信的中老年用户,有着成堆流量尚未被开垦,如果有机会接入第三方社交网络平台,或者在被平台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病毒传播,深挖关系链,那将无疑给增长插上翅膀。

案例3:从微信红包看微信社交关系链

这个案例基于传播到达率打开率以及传播效率,分析了微信中转发、私聊、群聊、分享等几个传播关系。

3、寄生于成熟的爸爸

初创时期,抓取成熟平台上的数据,化为己用,或寄生于成熟产品,截胡流量,都是增长黑客经常用的“小伎俩”。

比如当微软正式宣布终结空间主页服务时,网易博客抢在新浪行动之前,宣布开启“一键搬家”的迁移通道,后来网易博客的搬家服务,还支持搬QQ空间的家、搬新浪博客的家等。

案例4:网易博客的“一键搬家”服务

包括QQ邮箱推出的“第三方邮箱代收服务”;以及抓取唱吧中的女孩头像,作为交友APP冷启动时的机器人头像,从而忽悠男用户,都是典型的“借鸡下蛋”的案例。

4、请说出你的故事

故事是内容营销的核心,将好的故事分发给对的人,吸引流量,培养潜在用户,在适当的时机,通过自然的入口,将潜在用户转为产品的消费者。

这是神州专车在1月刷屏的一份H5,人物、冲突、意外、通俗,该有的都有了,同时在兼顾构成好故事的所有元素之外,还精准地把握到了使用神州专车的这部分用户群体的生活痛点,白领的压力,上班族的辛酸……

案例5:Micheal王今早赶飞机迟到了

所以除了故事的基本要素:人物、冲突、意外、通俗之外,还需要兼顾线上传播的特点:

a.知道你的目标受众是谁

点击率更有意义的是转化率,不要做无谓的传播。

b.打造一台内容持续输出的引擎

形成固定的品牌人设,在进行一两次的病毒传播之后,有助于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留悬念。

c.撰写耸动的标题

进行小范围地A/B测试往往能确定更能吸引人的标题。

d.鼓励受众参与互动

点赞领红包、收藏得奖励、分享看完整故事,甚至留出明显的故事漏洞,让读者吐槽、讨论,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二次传播。

案例6:如何评价招行的广告「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

e.选择合适的发布渠道

选择对的渠道,意味着选择了更投缘的用户群体,也意味你的故事被传播、被喜爱的概率更大。

5、优化你的分发渠道

a.搜索引擎优化

常用的搜索引擎优化方式包括提高关键词的密度和权 重、增加长尾关键词数量、建立外链、优化页面结构等。

一般来说,搭建清晰直观的页面结 构、填充符合主题的高质量内容、维持有规律的更新、尽可能获取高权重网站的链接推荐, 能获得更佳的搜索引擎排名。与搜索引擎优化类似的概念还有搜索引擎营销(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通常会涉及付费收录和购买排名等方式。——范冰

b.应用商店优化

  • 苹果对新上线的 App,或者刚更新的 App 的排名,是会有加权的。有人推测旧 App 需 要 2 万次下载量才能到达榜单第 N 位,新上线的只需要 5000 次就可以。也就是说,要尽量 在上线的头一两天全力推下载量,并且尽量多更新,这有助于排名优化。于是我们设置了新 上线当天星探费加倍的活动。
  • 应用商店中的用户评分虽然很关键,但切忌暴力引导用户,往往会适得其反

新闻资讯客户端Circa引导用户评分的方法很有趣,他们会观察记录用户使用产品的频率,对于那些使用天数达到3 天以上、启动次数超过 10 次的“活跃用户”,才会成为他们引导的对象。他们并没有使用阻断用户正常操作的弹窗,而是在新闻资讯的信息流中温柔地询问这些用户“您是否喜欢本产品?”,以此将打扰降到最低。如果用户选择了“喜欢”,则 Circa 的下一步是询问“是否愿意去 App Store 为我们打分?”;当用户再次点击确认,这才会被引导去 App Store 的下载页面,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就有很大几率留下正面评价。反之,如果在任一环节用户点选了否定,那么 Circa 会邀请用户提交反馈,将使用中的遭遇困惑告诉团队。

  • 提交 App 的时候,App 标题、公司名、关键词,其实都对搜索结果排名有影响。所以这些词要仔细研究,把最热、最相关的词填进去。
  • App Store 中文分词能力不太完善,因此很多 App 都堆砌不相关的热点关键词(如 QQ、 淘宝、大众点评),提高搜索排名。

案例7:如何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为App评论和评分?

6、 扫清产品的下载障碍

在用户有需求的时候,第一时间提供你的产品。预想一切有可能给用户下载带来的障碍,并提前清除它!

  • 浏览器跳转:拿知乎举例子,当在浏览器中看到知乎文章的时候,要检测用户的手机是否装有知乎的客户端,如果有装,则给出跳转入口,如果没有,可以在不影响用户阅读的情况下,给出下载入口。
  • 浏览器搜索:小白用户不会在应用市场下载APP,当有需求的时候,他们会到浏览器中直接搜索,虽然浏览器中也会出现应用商店提供的下载入口,但这些应用商店往往会和你的APP捆绑下载,甚至在没有安装他们的客户端之前,不允许用户下载。所以除了在几个主流应用商店上线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上线自己的主页,并放上APK供用户直接下载安装。

7、饿一饿你的目标用户

国内互联网产品,特别是软件,鲜少有玩饥饿营销的,这与国内的抄袭风气有关,一个APP出来,七七八八同类型的产品会出来一大堆,替代性很强,壁垒不高,所以一旦饥饿营销,用户就跑光了。

而国外例如Mailbox、Robinhood这些软件初期实行的是排队拿号制,填邮箱,注册,拿号,排队。这样做一是给服务器减压,二是增加用户期待值,提高关注度,三是借此向那些不愿等待、乐意付费的用户收费。

但有利就有弊,这样做会大大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抬高了用户对产品的心里预期,所以产品体验稍有缩水,就会给市场带来很大的负反馈和负面声音,弄巧成拙,引火烧身。

案例8:谷歌看好的这家券商,开始在中国饥饿营销了

8、让你的产品入口无处不在

在大流量平台,在合适的页面,恰当的位置,通常是允许用户自发生产内容的博客或是个人主页,放上自己APP或网站的跳转入口,表现形式可以进行A/B测试,也许是一个小挂件,或者一张banner,甚至是一句“还没开始使用 XXX?”的标语,在宣传自己品牌的同时,也不失为一个拉新的好办法。

举一个有意思的小例子,05年之前,全美最大的社交网站是MySpace, 聚集了一大帮十几岁的年轻人,在上面谈天说地,但当时主流的视频网站唯恐其一家独大,不愿为其导流,便把分享到MySpace的接口给禁掉了。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视频网站,冒天下之大不韪,非但不禁止,还鼓励用户将视频分享到MySpace,提供了方便的嵌入代码和一键分享按钮,这一举动在初期为这家视频网站带来了海量的用户和回流,这家视频网站就是YouTube。现在微博上的秒拍、梨视频、看看新闻,大多走的也是这个路子,有流量,才能快速曝光,能曝光,才会产生品牌效应,方能反哺流量,从而带来后续以大流量推动下的种种盈利模式。

9、 到了写宣传报道的时候了

优秀的文案,应当让阅读者有种乘坐滑梯的感觉,即顺着你预先铺设的轨道一路顺畅地滑下 去,走完全程,到达终点。而标题、副标题、题图的所有作用只在于让读者阅读正文的第一 句话;至于正文第一句话的核心价值,则是让读者继续去阅读第二句话,以此类推。在整个阅读中,既要给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量而不嫌冗长,又要让你的读者说“是”,让他们在阅读文案时,因你真诚实在的陈述而产生共鸣。——广告人约瑟夫·休格曼

宣传报道与软文略有不同,软文重在故事,尽可能剥离掉所有的商业和广告味儿,宣传报道重在产品,言简意赅地讲产品满足了用户什么需求,动之以情地讲产品背后的开发故事,晓之以理地介绍优惠活动,最后提供下载的跳转入口。

软文和宣传报道的分发渠道也略有不同,软文多见于各个目标用户的大流量栖息地,用户在哪,故事就在哪讲,例如找文艺青年就去豆瓣上讲故事,找小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就去知乎上;而互联网产品的宣传报道多见于各个科技媒体,例如36kr、爱范儿、知晓程序等。

宣传报道的写作通常有这么两个小tip

  • 头脑风暴:找出全篇讲述的优先级,去粗取精,把多余的内容砍掉,把有噱头的点提炼。
  • 谋篇布局:简要概述→话题事件→痛点和卖点→功能→团队访谈→未来计划→有奖活动→转化引导

案例9:当付费问答遇上微信社交:会比知乎、悟空问答更强劲吗?

这个案例是一个类似分答一样的小程序,他们在知晓程序网站上发了一篇软文,文章颇具可读性,是一篇很典型、很规矩的宣传报道。

10、试试从线下获取用户

除了线上的宣传渠道,某些产品因其目标人群的特点和本地化特征,更适合采用地面推广的方式。初创公司在考虑地推手段时,应综合衡量区域特性、群体渗透、易获得性,用性价比最高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果。

  • 区域特性,例如“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相比四五线城市,对一二线城市更加重要。
  • 群体渗透:例如tinder和探探,相比务工人员和白领,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应该更高。
  • 易获得性,例如发传单推广APP,不如在公共区域的WiFi连接页面做广告,放一个下载入口,来得更简单。

第三部分:激发活跃 1、传播中的双重病毒循环

我们拿LinkedIn的来举例

a、新注册时,向用户好友发送邀请注册的邮件。通过 A/B 测试,发现当邀请数量为4个时,能实现最大程度的邀请转化率。

b、通过插件,导入用户的邮箱联系人。

c、通过用户的现任公司与职位,默认推荐用户公司的其他同事,新注册者只需要简单勾选,就能马上与这些潜在的同事建立连接。通过用户输入的以往公司与职位,默认推荐老同事,并对用户的职业生涯进行简单的时间线梳理。

以上的整个病毒传播的设计,被称为“双重病毒循环”(Double Viral Loop) ——新注册用户源源不断地带来更多用户,同时老用户也会时不时回来看看,处理请求,或者主动发起好友邀请。两个循环同时发生。

2、迭代中的A/B 测试

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团队经常面临选择,红色好还是绿色好,文案A好还是文案B好,传统解决方案是拍脑袋决定,但通常不能代表目标用户在真实场景下的使用习惯。要解决这个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是A/B测试。

所谓 A/B 测试,简单说来就是针对想调研的问题提供两种不同的备选解决方案(比如两个下 单页面),然后让一部分用户使用方案 A,另一部分用户使用方案 B,最终通过数据观察对 比确定最优方案。——范冰

  • 预设评判指标,控制单一变量,找到有代表性的用户群,避开季节性影响:首先确定好团队的核心指标,日活?转化率?获取成本?避开重大节日、热点事件给APP带来除变量之外的影响,确定好有普遍性的两拨用户群,再进行A/B测试,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 APP和网站的不同:网站是即改即用,无需更新、发版这些琐碎的上线流程,所以相比网站来说,APP的A/B测试的局限性更大,2015 Google I/O 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 Google Experiment,向开发者提供了A/B测试的入口。虽然国内Google被墙,但是依然有很多优秀的第三方数据平台提供了A/B测试的服务。当然,通过引入H5,让服务器点对点地对用户下发内容,只把客户端当成容器,来快速便捷地进行A/B测试也是一种方法。
  • 不可迷信A/B测试:一是对初创团队来说,A/B测试所带来的时间成本过于奢侈,对于一个按钮、一个颜色这些微不足道的前端体验来说,更重要的是内容端的夯实、产品运行的稳定,切不可本末倒置。二是有时过于执着于A/B测试,会忽略用户的真实需求,尽信数据,往往会产生产品低俗化、文章标题党的倾向,作为产品设计人员,还是要保留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

案例10:在Airbnb做A/B测试

3、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

用户是懒惰的,是笨的,作为产品人员,要千方百计来保持产品的易得性,降低使用门槛,保证用户的二次使用。

  • 微信:在智能机时代,用户对流量非常敏感,所以微信推出了低流量的语音和视频,只用三分之一的流量便可以发出和talkbox一样品质的语音,只用四分之一流量就可以发出和WhatsApp同样品质的视频。
  • WiFi万能钥匙:由于iOS系统的封闭性,为了获取系统WiFi的热点列表,只能让用户手动输入WiFi热点的名字,这几乎是反人性的用户体验,而WiFi万能钥匙的方式是让用户到这个界面里截张图,然后通过 OCR(光学字符识别) 技术自动读取,从而识别截图中的 WiFi 热点,最终完成连接。这是一个很geek的方法,但降低了用户记忆和手动输入热点名称的门槛。

案例11:7年时间、64次迭代、10亿月活,微信凭什么?

4、给用户一点甜头

补贴的直接作用是拉新,而在更大程度上是在培养用户习惯,建立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当补贴不再的时候,希望建立了品牌认知的用户依然会带着需求来使用这个产品。

补贴有很多种玩法和形式:

  • 消费后返现金、返消费券、返限期使用的优惠券
  • 基于社交关系中的分享红包(小tip:越是没用过产品的,在群里抢到的补贴红包越大,致使这些用户去下载产品、使用产品)

案例12:聊聊O2O电商的补贴策略

在这个案例中,作者从宏观上把补贴分为三种类型,加速型、爆款带动长尾型、生态型。

加速型指那些有着高频需求的产品,通过快速补贴用户来占领市场,培养回头客,改变客户已有的习惯,体会到新产品的便利。加速型不适合低频产品,因为低频就代表着,用户用一次就跑了,下次用不知何年何月了,很有可能会忘掉刚培养的使用习惯。

爆款带动长尾型,这是指通过零利润来兜售一些低成本产品,从而形成爆款,提高用户的信任度,带动用户对店铺中其他冷门、长尾的高价产品的消费。

生态型:通常指在一个供需都还不足或者不均衡的市场,“补贴”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帮助调控市场上的供需平衡,稳定生态。例如,滴滴打车在初期,由于司机量少,就对司机进行补贴,来驱动更多用户加入司机队伍。

5、游戏改变世界——用户的成长体系

产品通过“游戏化”来促活,最直接的表现的就是用户的成长体系。

成长体系是通过数值化用户行为,累加求和后作为用户对平台忠诚度、贡献度的衡量依据,同时可以刺激用户留在平台的一套结构。成长体系是一种运营手段,但很多时候由产品经理负责规划实施。成长体系的形式有很多,无论是最常见的积分、成长值、虚拟币、会员等级,还是成就、勋章,甚至隐藏的条件和限制。

而具体如何设置一个双赢的用户成长体系,能在诱导用户反复使用产品的同时,还能将用户行为分层,确保运营团队的精细化运营。这里推荐两个案例,一个讲游戏,一个讲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成长体系。

案例13:游戏上瘾机制:游戏是怎样让沉迷的?

游戏能让人上瘾,现在最多的说法是游戏让用户产生了心流,当人们达到心流时,人们会感到高度的兴奋感与充实感。而产生心流有三个必要的条件:

  • 清晰可达的目标。
  • 适当的障碍:障碍太高,用户会焦虑,太低,用户会无聊,不高不低的障碍是一个游戏的关键。
  • 即时的反馈:出招的声音,死人的哀嚎都是让用户持续不断继续沉迷的关键。

案例14:史上最全用户成长体系分析,附6大案例

6、我,机器人——脚本自动化运营

产品早期尚未形成稳定的用户来源和社区氛围,想要让人与人之间通过信任建立起对等友善的信号,往往并不那么简单。而一旦达到一定规模,产生羊群效应,则在此基础上再让人们 产生某种行为转化则容易得多。如果用现实社会作对比,我们时常会听到某楼盘开盘时会雇 佣一些群众演员排队,制造销售火爆的假象,从而吸引到真实消费者并且抬高售价,就是这个道理。 产品早期的社区氛围可以通过团队自身的运营来带动。——范冰

在社区、交友类产品中,人来这里就是为了找人和内容,所以初期的冷清无疑让冷启动雪上加霜。交友类产品常规做法是通过一些机器人,或雇佣一些兼职来冒充用户,度过冷清期。所以编写脚本开发“机器人” 自动替运营团队模拟成用户来执行动作,成了惯用伎俩。

而在内容社区中,往往通过资金或关系邀请一些业界大咖,贡献头部内容,继而吸引第二梯队的大咖来消费内容,从而继续贡献内容,最终形成用户簇拥消费、大咖生产内容的供需平衡的局面。

但是用机器人自动运营或虚报用户数要适可而止,不然被识破,往往会极大地缩水用户体验,甚至带来市场上的负面评论,例如:各直播平台人数作假多严重?

第四部分:提高留存

根据美国贝恩公司的调查,在商业社会中 5%的客户留存率增长意味着公司利润 30%的增长, 而把产品卖给老客户的概率是卖给新客户的 3 倍。

真正的用户增长指的是增长与流失的差,用户留存正是相对流失用户或沉睡用户而提出的概念,我们通常将用户流失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种:

  • 存在程序漏洞、性能瓶颈,使用体验差
  • 用户被频繁骚扰,社区氛围差
  • 话题产品的热度减退
  • 有更好的替代品
  • 游戏通关、设备遗失等不可抗因素

而留存率是衡量用户流失多少的常用指标:

  • 次日留存率:可于第一时间发现产品新版本的品质变动和渠道优劣;
  • 7 日留存率:可反映出用户完成一个完整体验周期后的去留状况;
  • 30 日留存率:可反映出一次版本迭代后的稳定性,辅助判断产品的演进方向是否合理。

除了时间维度上的留存率以外,渠道留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运营指标,比较各个渠道获取的用户的留存率,可以发现产品的最佳投放渠道,针对高留存的渠道,重点运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埃里克斯·舒尔茨的经验,如果你正在创办一家电商网站,那么只要留存率维持在 20%~ 30%,基本上就不会活得太糟;如果你是一个社交媒体,而第一批用户的月留存率低于 80%, 那就别指望做大了。至于衡量在 Facebook 平台上新上线的第三方游戏能否获得超过 100 万 DAU(这是决定绝大多数新游戏接下来是否有戏的最低标尺),流传出所谓的“40-20-10” 规则,即如果你想让游戏的 DAU 超过 100 万,那么新用户次日留存率应该大于 40%,7 日留存率和30日留存率得分别大于 20%和 10%。对于移动应用,留存率最高的三种类型分别是资讯阅读、社交沟通和系统工具,在 4 个月后的留存率能稳定在10%左右。

针对提高留存率的具体做法,《增长黑客》一书中提到以下几种:

1、优化产品性能

产品性能是一个产品的内功,是衡量用户需求是否被很好地满足的重要指标。虽然互联网产品讲究人人平等,总统和乞丐用到的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但是由于外界因素,比如基础网络设施的搭建、个人移动设备的差异化、个人所处位置的信号强弱等等,往往会造成产品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的缩水。

  • 第一个解决方案是因地制宜、看人下菜、实地体验,从中找出产品在某些地区或某些用户群体中使用上的不完整性,然后继而改进,比如在印度,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功能机时代,流量少、上网慢,Facebook为了发展印度市场,不但定制化地推出了印度版的Facebook,从图片大小、模块启动的顺序、离线下载等方面优化使用体验,确保印度人民在网络差的条件下,也能很好地使用Facebook,且控制在很少的流量范围内,同时在当地为印度人民推出Express WiFi 服务。

案例15:免费网络被禁止后,Facebook 这回要在印度推出付点小钱的网络服务

  • 第二个解决方案是有损服务,顾名思义是指刻意输出在品质上存在某些损失的服务,目的是以此牺牲换取其他方面(速度、稳定性、成功执行的几率)的优化。比如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必all-in式地加载所有的内容,加载一个是一个,或者有限满足产品的核心功能,特别是在用户使用的高峰时段,服务器拥堵,很有可能面临“Everything or Nothing”的尴尬,所以在发生拥堵问题时,优先保证核心功能的运转,非核心功能不可以影响核心功能,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牺牲的特性越少越好。当然利用各种预加载形式来缩短用户的心理等待时间,不失为一种中立的做法。

案例16:交互基础:关于APP加载状态类型汇总

2、引导新用户快速适应产品

如果确认用户需求真实存在,产品性能稳定。对工具类产品来说,用户上手最大的障碍是不会用,对社区类产品来说,用户最大的障碍在于来了第一时间找不到人和内容,这也是用户最经常流失的时间节点。所以一个好的新人引导可以有效地防止用户流失。

比如刚注册Twitter,官方会根据你的注册资料推荐一批用户,供你关注,以防你的timeline里空无一人,滑不到内容。Twitter 的这一设计策略在许多社区型产品中得到了借鉴。当然,工具类产品在首次启动之后的引导使用同样是非常奏效的方法。

3、设计唤醒机制

唤醒机制通常指产品为了召回流失用户而设计的机制。

在做召回之前,要对用户做特征分析,确定用户特性,尽可能地了解到用户的流失原因,从而根据产品本身的特性以及流失用户的特征,制定出相应的内容,比如知乎的“挽留情书”,京东的优惠券,慧聪网的交易商机等。

而具体的唤醒形式有以下几种:

  • EDM唤醒:基于预留的邮箱,给用户发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通常涉及优惠券补贴、产品更新通知、和产品调性保持一致的精品内容、好友动态等
  • 消息推送通知:对于那些开启了推送权限的用户来说,推送具有强制性,在具有高收益、高唤醒率的同时,也具有高风险,据数据表明,对于那些很长时间没有主动开启客户端的用户来说,在推送到来的时候,卸载率最高。而个性化推送可能是一个稍微稳妥一点的方案: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给合适的用户推送一条合适的内容。
  • 移动网页唤醒应用:我们在浏览器中通常会阅读到一些知乎的在线网页、听到一些网易云音乐的在线音乐,继而在屏幕上方看到“去APP内听歌”或者“打开APP阅读完整内容”的字样,其实这都是通过移动网页来引导用户唤醒应用的举措。
  • 短信唤醒:相对来说,短信唤醒是一种比较过时的唤醒方法,强制到达对用户是一种打扰,甚至会让用户有隐私泄露的感觉,当然,如果能提出一些创新的玩法,短信到达的强制性往往会成为一件利刃。比如交友类APP探探推出了一项服务叫“匿名暗恋短信”,你可以通过探探,给你通讯录里的暗恋对象匿名发送一条表白信,如果对方也暗恋了你,你们俩就能配对成功、互诉衷肠。探探正是借短信的强制到达的特点,再加上人们的猎奇性以及对爱情的悸动,收割了一票用户。

案例17:探探APP的暗恋短信,是噱头还是真有人暗恋你?

第五部分:增加收入

1、免费模式

原《连线》(Wired)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 2009 年出版的《免费》一书中, 对免费模式做出了解释。他宣称,免费模式基于互联网诞生,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卓越能力,这意味着企业的核心服务永远不收费。

为什么免费模式在互联网行业这么受推崇,特别在国内用户,对互联网产品几乎没有付费习惯,这可以归结以下几点原因:

  • 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极低,随着存储和带宽的成本逐年降低,产品一旦开发上线,几乎不会再产生什么额外成本,简单讲就是,一个人用也是用,一亿个人用也是用,这是互联网产品得以免费的基础。所以才会看到那些为了证明自己或者陶冶情操而开发各种工具类APP的个人开发者。
  • 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数一旦达到了一定量级,会进一步摊薄边际成本,也就是说即使付费率很低,最终也总能凭借基数极大的用户量与付费率的乘积,得到一个很大的付费用户数。

让100 万人付费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获得10亿用户规模——印象笔记CEO菲尔·利宾

  • 少数产品的全面免费助长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天然地认为免费=互联网。而从从心理学上解释,用户天然地对“免费”有着难以抗拒的好感,同时对“失去”有着极大的恐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产品的做法是先试用后收费,很巧妙地利用了“免费”对人的吸引力以及人对“失去”的排斥力。
  • “免费”在国内市场更加盛行的原因,大致是因为国内对于版权保护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致使抄袭复制泛滥,一个跑道上,驻扎了成堆的同类产品。一旦产品收费,劣币驱逐良币,用户会倾向于使用同类型的免费产品,即使体验有轻微缩水。

这里推荐一个知乎上关于免费模式的高票回答,这里阐述了一个很经典的理论:一旦当商家为你提供的服务是免费的时候,那你就不是他们的客户了,而是他们的产品。

案例18:对用户来说,「免费」的定价模式真的好吗?

2、免费模式下的盈利方式

  • 增值服务(Freemium):在保证满足了免费用户的基础需求之外,继而通过推出高级服务来收费,用百分之二十付费用户的钱,负担百分之八十对免费用户的服务成本,并实现盈利。典型例子如QQ会员、探探中的超级会员等等。
  • 交叉补贴:游戏免费,道具收费;刀片免费,剃须刀收费;以低成本的爆款产品的免费性来吸引流量,继而通过与之搭配的产品获取利润,交叉补贴的要义在于两个产品的互补性要足够强,才能通过一方的免费来促进另一方产品的大卖。
  • 流量变现:流量本身就是钱,除了最典型的广告之外,比如美丽说的生意就是把流量导给阿里巴巴,促成商品购买,从中间吃回扣,赚佣金。当然,更大的企业下更大的棋,例如腾讯利用微信和QQ中的社交关系,为自家其他产品导流输血,构建更大的生态链。

3、优质服务开始尝试全面收费

罗辑思维得到APP打响了国内知识付费的第一炮,近两年,优质服务、头部内容越来越“敢”收费,而头部用户越来越不排斥收费,在一定程度上,“收费”逐渐成为了一种帮助用户快速鉴别优质和低劣的标签。

提供付费服务的唯一选项,既表明了你对自己产品品质的承诺,也从侧面反映了用户的普遍认可。它用一种静默无声的姿态传达出“我们是能赚钱养活自己”的自信,并且也是在拍着胸脯向愿意缔结付费契约的用户保证:我们能持续为你提供优质的服务。这给人以安全感。当然,敢于掐断免费、仅留付费的前提,在于你的产品足够好到有源源不断的顾客前来光顾并且留下。如果本身误入需求陷阱或者存在品质缺漏,那就等着哭吧。——范冰

4、当线上付费出现漏洞的时候

线上的付费会员或VIP经常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bug,给一些不良商家可乘之机,所以淘宝上经常出现一分钱购百度财富值,一块钱给QQ充钻的服务,漏洞好修复,bug好弥补,但是对购买“非法服务”的假会员用户的处置不当,常常会带来大面积的负面声音。如果简单粗暴的对非法用户全面封号,会招致大量的粉转黑,毕竟这部分人是掏了一些钱的,并对你的增值服务表示了真诚的喜爱。而如果全然对这部分用户的“非法会员”坐之不理,同样会惹怒大量掏真金白银购买会员的付费用户。

2011年的时候,腾讯的QQ会员就遇到了漏洞危机,大量会员在淘宝上被1元钱抛售,当bug被修复,腾讯是这样处理“非法用户的”。

  • 不责备“非法用户”:给“非法用户”定向推送了一张活动页,标题是“拿什么拯救你,我熄灭的会员图标”,活动页上一个红色的爆炸头企鹅,并告诉用户:“由于您没有开通会员,您的会员标记已于什么时间被熄灭了”,企鹅满眼泪花,激起用户的感性思考。
  • 给予合理补偿:对已经到手东西的失去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况且是付了些钱的,而合理的补偿能极大程度上消除这种“失去”带来的负面情绪,“这部分人之所以愿意花 1元钱去淘宝给自己的QQ会员图标“点灯”,说明他们的确喜爱QQ会员服务,而既然价格是影响用户是否购买官方付费服务的主要因素,那么与其封杀不如转化”。腾讯专门为这批“非法用户”提供了八折优惠,以弥补消除他们图标的遗憾,据相关数据表明,活动结束后,有15%的非会员转化成了会员用户。
  • 及时提供转换入口:抓住“非法用户”图标被熄灭的时间节点,迅速推送定向活动页,将优惠信息和原因放在页面上,过期不候,重点是提供明显、易达的重新点亮会员图标的付费入口,尽可能保证付费门槛足够低。

腾讯的这一危机公关,很好地示范了当遇到会员付费漏洞时的解决方案,作为产品人员,要假定用户群体在任何时候都是无辜的,不责怪、善引导是应对bug的不二法门。

 

本文作者@李哲男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3201.html/feed 0
复盘!支付宝发10亿红包的推广套路 //www.f-o-p.com/67906.html //www.f-o-p.com/67906.html#respond Fri, 05 Jan 2018 08:31:13 +0000 //www.f-o-p.com/?p=67906

2 (70)

支付宝红包文案肆虐各大社交平台之后,终于引起了圈外媒体、自媒体的注意,类似《注意!这两天收到这些”支付宝”红包,千万别点开》《听说你有800个方法让我复制口令?》的文章开始刷屏“科普”,至此对绝大部分羊毛党来说支付宝红包项目基本可以说被玩死了,虽然距离这茬羊毛截止时间3月31日还有好一阵子。(有幸看到本文的除外)

 

 
于是对绝大部分羊毛党来说,虽然距离这茬羊毛截止时间3月31日还有好一阵子,但支付宝红包项目基本上被玩死了(有幸看到本文的除外)。
 

基于本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洒家特拎出来给大伙儿解剖一下背后的推广套路,帮助关注本号的朋友在以后碰上有机会撸羊毛的时候出手快准狠。

 

项目概要

 

进入下半年,腾讯和阿里在线下移动支付领域在对掐数回合之后,腾讯支付份额快速上扬,支付宝可能是慌了,连忙推出支付狂月,放出10亿赏金冲击社交流量池……

 

 

支付宝在首屏显著位置用banner提供“发红包赚赏金”活动入口,跟媒体口中的“用户在线下付款时,商家可推荐用户扫码领红包,用户使用后商家则获得相应的赏金。用户领到的红包钱以及商家获得的赏金全部由支付宝承担,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在小商家中普及移动支付”不同的是,在支付宝官方给出的“支付宝发红包-赚钱攻略”里面,重点强调了“选择二维码/微信/QQ等发给朋友”,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有人恼羞成怒不惜重金驱动社交关系要刷足存在感,除了攻城略地占领商户、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考虑,直接杀入对手核心生态,在支付这块业务上先声夺人以攻为守也能缓解心中惶恐

 

 

大仙干仗,为笼络群众,支付宝直接撒钱,只要通APP“发红包赚赏金”入口,点击“立即赚赏金”生成自己的二维码或者支付宝口令,将其分发,如有人通过你的码领了红包(金额随机最高99块,1块以内占绝大多数)并在线下使用,你就能获得一笔支付宝赏金,金额同样随机,最高99块(一般情况受邀人领了多少红包你就能拿多少赏金)。

 

 

最新版本中“X使用了你的红包,你也获得一个哟”已改为“X使用了红包,你的赏金已存入余额”字样,仔细体会下各种差别。

领了红包之后会显示赏金在路上,会有3天有效期,三天内对方使用了红包你便可以获得赏金,直接充入你的支付宝余额,反馈及时,体验非常好,很容易撸上瘾。

听起来挺麻烦,条件有些繁复,除了领还得在线下特定场景使用,但是,支付宝作为国民级应用普及率和使用率十分强势,基本上只要有人领了你的红包,大概率是会拿去用的,红包不用有些人压根睡不着觉。

 

因此该类项目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推广——尽可能地去曝光你的二维码,吱口令并引导别人领红包。

 

推广套路复盘

 

但凡有效的推广一定是找到对的人通过对的方式对的渠道说对的话。

 

涉及这几个要素:推广者、受众(数据or流量)、话术(内容)、渠道,一份推广方案就是由这些要素按照推广逻辑有机组合而来。

 

就羊毛类项目来讲,由于盈利模式的简单明了,推广方案也跟着简单粗暴。

最主要学问集中在受众、话术和渠道上面。

 

就本次的支付宝红包项目来说,推广者自我解剖部分基本可以略过,不是啥长期大项目,一板一眼上大阵仗反而搞笑。

 

受众方面,虽然支付宝群众基础好,使用友好,但是基于本次支付宝红包项目赏金达成要求在线下实体店铺完成支付来看,因此数据最好选择城市用户,农村缺少消费场景。

 

所谓“推广套路”主要地体现在渠道和对应话术上的选择,下面洒家将复盘一些在支付宝红包项目中最裸露的推广方式(同时披露独家原创推广绝招)——

 

1,短信推广

 

短信是自始至终都是羊毛党的核武器,触达率高打开率爆表,理论上只要肯投入信息发送数量无上限,同时一条短信成本最低的能谈到0.03元左右,一般4~5分,而一个支付宝赏金基本都在0.1元起的水平,利差显而易见,因此短信往往成为此类项目推广的先头部队。

 

 

本次支付宝撸羊毛大赛10个大户可能有7个都是短信流。

海量级(1W+)短信发送主要通过第三方短信平台,此处不作推荐,自己稍稍百度下能扒出大把,如果发百十条撸个早餐钱用自己手机群发也成。

 

短信流有个最大的限制在于短信内容需要经过运营商的审核,一般像年底营销高峰期,企业正常短信有时候都发不出,这波有些人命好,赶在运营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当口发了一批,最近大伙儿没收到相关骚扰信息了,说明过不了审了。

数据的话,手机号是不能公开买卖的,但很多淘宝店家手上往往有几万几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数据,有个潜规则就是换数据,另外去八爪鱼买个规则自己采集也不是难事,路子很多。

至于话术,这里给两条经典的案例——

 

 

话术即指令,根据短信这个场景必须在尽可能少的字数内传达明确的指令信息,首先【支付宝红包】很好地蹭了支付宝的背书解决了信任,“复制本条信息打开支付宝”指令简单明确,“领取最高99元现金红包,每天领一次,长期有效”就下了一个饵,同时告知每天都能领,此举能大大提高单个人头的收益率。


美中不足的是,“尊敬的支付宝会员”字眼容易给支付宝官方判定作弊的口实,建议删减,短信直接以【支付宝】开头太嚣张容易被干,虽然官方说取消了800多个账号的收益权,但不太过分,平台大概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规则中也写明了可以用短信,同时支付宝官方话术都带了“支付宝”字样啊,自己拿捏个度别赤裸裸冒充官方即可。

 

 

短信如果能过审核末尾可以加一句“分享信息给好友,可提高中奖额度”“分享该信息给好友,可增加领取机会”,在裂变上尝试做点文章。

话术这东西,看似简单,实则算计稠密,差一个字效果就可能相差天远。

 

真正的重器可能也已经重出江湖,例如猫池伪基站,这类黑科技相当于自己成了运营商,短信想怎么发怎么发不用过审。当然这些东西往往是电信诈骗犯的吃饭家伙,是受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的。

2,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群发扩散

这几个社交平台占据了网民绝大部分网上时间,是流量的沃土,这一流派也容易出赏金大户,不过信息触达量级直接与先前积累的流量挂钩。

这一渠道是继短信之后最主要的推广方式,跟短信相比,生命周期更长。

但社交平台流量维系难度更大,不像一个个手机号,门槛更高,不是谁都能够轻而易举起量。

细分推广方式有——

微信方面:

 

微信群消息、发朋友圈、好友群发,这三个信息流出方式的文案可以共用,支付宝红包项目之所以后来成了段子炫技的素材,很大程度是社交网络的贡献。

贪嗔痴恨爱恶欲,都可以拿来给话术开光,驱使受众行动以达到你的目的,核心就是下饵给好处。

利用好奇心,所谓好奇害死猫,人一旦起了好奇心,非得一探究竟才行,他只要一探究竟打开支付宝你的目的就达到了,但此类话术往往很快失效。

以上两则话术综合利用了好奇心和利诱两点,有的贪红包,鸡贼的想刨根究底,不管哪一款,只要打开了支付宝APP,就都成了猎物。
 

 

愤青盲流的“爱国情怀”也是可以利用的,告诉他有那么一件事不但爱国还能抢红包,还不得热泪盈眶啊,坚持天天领包的最有可能是这批有“信仰”的人士了。

不转不是中国人的风格还有希望带来裂变。

 
当然,拥有十几年历史马化腾生日转发本条信息送Q币送VIP会员的梗变个样子依然是个好段子。
 

 

至于自封秦始皇云云,过了啊,调侃推广者是弱智呢,你还真拿这玩意儿去推?

洒家给个原创版的套路吧,经测试,初期转化率爆表。

 

清新脱俗,气质冷艳不失优雅,有没有……

类似不但吸精还用户体验好的话术只要稍稍有心注意平时积累点社交网络上的小机灵杂交一下,哪怕你是新手也能批量制造“大神级”创意话术。

QQ系推广方式参照微信系。

基于产品特性,微博跟微信、QQ不同的是,热门微博评论区会是不少人的发力点。

 

这位兄弟的套路颇有网赚界老鸟的风范,一看就是钻研过社会工程学的,活脱脱把推广红包强行“解释”成了口令红包,反正普通用户眼里都长差不多。

趁着年底微博大v们给粉丝发福利的热烈氛围,类似的招照样能玩,虽然不少网民被日醒了,但咱们人多啊,哪怕媒体喊破喉咙,作为外行大部分人的脑子都会选择自动屏蔽。

但他的玩法仍旧不够完美,洒家安排人去微博测试结果显示,吱口令在微博评论区会被自动屏蔽,评论下面的评论暂时不会。

要升阶的话涉及一个核心小技术,那就是把吱口令转码成中文口令,就可以完美逃过微博屏蔽。

 

 

借助这一小技巧,制造支付宝赏金红包就是支付宝口令红包假象这一玩法将是下半场的阶段性蓝海级套路。

3,微信公众号推文、网站自媒体平台SEO

微信公众号推文跟微信其他群发显著不同的一点是,可以承载的信息量更大,有粉丝沉淀的话,可以一次性做大面积覆盖。

 

 

常用的推广套路是以粉丝福利的形式推送图文攻略,很多公众号淘客账号可以无缝切入,粉丝抢到红包在某一刹那可能还开心得要死。

再鸡贼一点可以弄个大转盘抽奖嘛,抽iPhoneX,kindle,佳能相机,支付宝随机红包一个,后台设置成100%中支付宝红包……用户体验极大提升。

其他大部分自媒体平台都有审核,赤裸裸发这个,如果就个把独苗账号,就算通过了自己心里都不踏实。对于作案成本低门槛低的平台,倒是可以四处分发做SEO抢搜索流量,例如简书、知乎专栏、新浪博客豆瓣小组等,这类玩法见效没那么明显,属于慢热型,一般情况不建议用来撸羊毛。

 

 

号有富余的话,趁着10000名编辑还没到岗,今日头条还是可以搞一搞的,握草论坛版主三花猫有发一个帖子《今日头条撸支付宝红包,60分钟准备文案,20分钟发布,5天自动盈利6433.41元》大伙儿可以去论坛瞅瞅,取取经。

 

 

避审或者防止被降权,可以转一下中文口令,围绕年底给粉丝发支付宝红包的名头炮制文案。

4,线下推广

 

恕我直言,支付宝红包项目单价较低在线下并不会有很好的收成,你以为办信用卡啊,佣金动不动几十甚至破百。这项目最多本着能多挣一毛是一毛的心态顺手做,例如各商铺自己贴个红包码,顾客付款的时候说一句“先扫个码再付款,可以领红包”

至于去大学城扫楼、摆摊送礼地推不建议。

 

 

印几张出格海报贴人流多的地方倒是可以试试。

5,直播平台推广

首先你得是个主播,

 

 

虎牙斗鱼熊猫、这类有端游直播的平台好点,毕竟手机看直播没法扫码。

大主播不建议做这个项目,有伤IP格调。

6,流量劫持

 

 

不管啥项目,总有人有能耐给玩成黑产。

虽说流量劫持的原因可能是运营商的相关运营人员、网站第三方外包维护的人员、家中的智能路由器被黑客攻击、电脑或手机里的恶意病毒,但不少时候都是某些组织里面的内鬼所谓。

这路子也就这么一说给各位见个新鲜。

总结

每一个捞钱机会最好的上车时机都是在机会来临之前,人生至少要有一次对每一类项目进行深入的复盘并在后续类似项目出现之后不断补充技能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具体场景也许会变,但内核逻辑往往周而复始。

互联网每年都有大把撸羊毛的项目出现,这意味着不知道搞什么的时候就去搞流量,准不会错到哪里去,只要你有足够的数据积累,天上掉馅饼的事确实有。

撸羊毛在整个互联网项目生态中仍旧属于比较初级的项目,玩得再好也发不了大财,练完手,建议多长点本事,往长期性有积累的项目转型。

本文作者@老徐有话说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世纪

78

 
]]>
//www.f-o-p.com/67906.html/feed 0
推广、数据分析,一篇文章洞悉新媒体全局 //www.f-o-p.com/59299.html //www.f-o-p.com/59299.html#respond Thu, 19 Oct 2017 06:29:04 +0000 //www.f-o-p.com/?p=59299 2

本文比较长,从各个角度把新媒体的一些方式都或多或少都说了一遍。全局还没结束,路途还很遥远,本来运营就大,我再用一点时间给大家补上。

  1. 定位(公众号3种类型以及变现方式)
  2. 流量号(营销号的推广变现方式)
  3. ip号(各个垂直行业自媒体变现方式)
  4. 推广思维(部分)
  5. 运营思维数据分析

定位

任何商业都是需要考虑你怎么赚钱,这个第一步自然是:定位

之前写过,我对公众号简单做了个分类:公众号的分类以及盈利点

公众号第一要点定位,定位什么就决定了你最终会去哪。

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微信定位的文章,文章中我把微信划分为三个分类;

  1. 流量号
  2. 细分行业号(IP号)
  3. 企业微信

根据定位不同,分类不同,盈利模式都会不同。

1、流量号变现几种方式:

  • 卖流量(就是所谓的广告)
  • 卖号(一个号养成可能只需要1个月)
  • 薅羊毛(薅广点通广告费)
  • 搞灰产(卖点高客单价的产品,成本低,有需求)

跳转防封的手段比如你不知道需要用第三方页面跳转,直接到这个页面,你的号那就会很快的挂掉。

流量号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会成型,跑完整个产业链,一个号流量号的收益可以到达10万左右。当然这个是一个号的收益,流量号玩家,一般都是几个号,十几个号大批量大批次在玩。(不懂规则的不要玩,不懂跳转防封直接就上,就等着被封把)

2、细分行业号(IP号)

行业号就会有一定的水准了,需要你有行业的深入理解,或者需要你有兴趣分享(核心点就是分享价值),这个典型的模式总结了下面7个核心要点:

  • 薅羊毛(广点通的广告费)
  • 卖流量(卖广告,但是对广告有比较高的质量要求)
  • 卖课程(细分什么卖什么)
  • 社群(社群的定义,一群人有共同的一个话题,共同的一个目标)
  • 卖服务(比如你是做网络推广的,客户因为你的文章找到你,购买你的服务,有个朋友文笔很好,一直也在微信写写文章,客户都主动加到微信,电话。不远万里跑到他面前谈合作,“你服务要多少钱!打完钱再说!”,就这么任性,这个时代你需要这样的发声。就如现在我们的山炮社的目标一样:打造10万网咖)
  • 卖产品(这个就很好理解,比如你的定位是女性粉丝,卖点护肤品,卖点美妆销量也是很不错的。)
  • 卖傲娇(这个其实就是“打赏”,很多号在拿到原创标的时候,之后几天就会被邀请开通文章的打赏功能,这块收入也是比较傲娇的,你喜欢我就买我把!)

3、企业号

这里说的企业号,不是真正意思上微信类型里面的“企业号”,说的是企业级别的微信公众号,类型就会比较多,有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现在还多了个小程序,也是根据定位而来,类型会有不同。

  • 卖产品(这个也是很多企业一上来会做的,因为企业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产品嘛)
  • 卖服务(企业的服务,比如有做客服作用的,智能酒店还能用微信来控制,有售后问题都可以通过这里去解决,餐饮的话也有用这个来下单)
  • 做平台(比如汽车站用来卖车票、餐饮用来排队领号、直接用来嘀嘀打车等)

企业级别的号,变现的方式也是根据他们的自身定位,围绕产品,服务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公众号,这里的例子会有很多就不再累赘了。

流量号(营销号)

我之前也介绍过这种号的玩法,这个可以参考那个回答,以及第二部分今日头条、企鹅自媒体的玩法,模式是一样的,主要就是撸平台广告费用,作为业余收入还是可以做到月入几千的。

流量号却是永远不缺流量的那种,一天几千几万的粉丝流量是再正常不过,但是在内容质量上面几乎为零(做的就是一个搬运工的职责),导致了变现很困难,也很局限。

但是换一个思维就造就了很多靠营销号发家的案例,比如利用文章卡片广告主投放,短期把流量做起来,关注自动回复进行分流到另外的公众号以此降低单个粉丝的成本,最终卖2个号可能就回本了,期间还不包括写文章的流量主收益。

这里就拿两种流量公众号来说

  • 第一类泛流量号
  • 第二类电影流量号

第一类泛流量号

泛流量号举例子:

比如什么什么女人

什么什么姐夫表妹

什么什么女人情歌

流量号引导页截图

公众号的名称就会跟这种性别,女人,让很多人联想到一些偏情欲的名称。(大俗但是不大雅)

情欲是一把大刀,这个一个很容易理解,全球流量最大的网址就是成人网址。

看过之前文章的应该知道,这个名称以及内容都是属于定位层面。

下面说这类泛流量的玩法,这里截图附上,文章的内容主要都是偏向低俗,又有一定大众传播性的文字,视频等,这类的文章更多的是偏向视频以及图片。

内容页截图

这类文章如果你去细心观察,在不同的群里都会有一批人在传播。

文章的标题又是这类文章的标题党套路,这类标题也很好收集,去百度搜索100个标题党的标题,或者去找这类公众号,并关注他们,然后把标题收集起来。

这里举例几个标题:

标题截图

这类号为什么可以有那么多流量,因为满足人性的层面的一些问题,运营者会进很多的群,加很多的人,这类文章就会从这里地方流传,如果大家知道病毒的传播原理,就会明白他们的套路。

接着就是内容的批量复制,文章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一批次几十个这类账号发布统一发布内容。高级一点不同类型的号会发布不同内容,为了后面能够稍微精细一些。

所以的号都会有关联,关联的形式有很多个入口,比如说关注回复语,引导关注到另外一个号里,你从第一个号开始关注,可能一连关注需要十几个号才能关注完毕。最终的导向可能是一个大号。比如下面这个号就是这批号的最终流量导向号。

关注引导页截图

因为微信对诱导关注打击很厉害,从13年开始的粗暴方式,到现在猫抓老鼠的方式,上演的是一场场的猫抓老鼠的游戏,这类号都会在原文阅读里面加入跳转关注链接,在最终的引导关注链接会有一个中转跳转站,在微信的评估机制里面根本没法这样评估诱导关注。

第二类,属于电影类的流量号

大家都明白一部电影的流量有多大,尤其跟爱情动作片类型的流量也是巨大的,今天这个类型的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今天我们主要说说正经一些的电影类账号(对的是正经的电影)。

首先肯定是说如何规避版权问题,这里会用到第三方链接,在链接里面房百度云盘链接,在公众号里面不会出现关于资源的链接。

关于流量来源,懂点流量思维的应该都明白怎么来,比如去百度贴吧,相关热门上映的电影吧,去吸粉。方式也很粗暴,需要看XX电影的留邮箱,在邮件里面埋公众号信息,在电影贴片上留公众号,在文件名称里面留公众号。

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上传资源,不断推广。流量号变现往往是最粗暴的,比如说广告变现。】

流量号最典型的变现看到没,就是平台广告费。随便弄了个之前写的文章中的截图给大家参考。

身边玩这种号的朋友也比较多,下面放上公众号的广告主收益截图。

目前这个号普遍收益在400左右,虽然这个号不是短时间能够达到的,还有偏门可以玩。

下面是玩今日头条的广告主收益截图。

目前还有细分到百度百家、搜狐自媒体、大鱼、视频类的有火山小视频等。

内层的逻辑都是一样,靠的就是流量的生意。

细分垂直号(IP号):

1、为什么要做IP

内容生意越来越大了,其实之前一直没有感觉,今年感觉尤其深,之前一直以为是一门小生意,回想之前刚入互联网,那时候微信还没有这么火,初入互联网想接触网络营销,第一波接触到的是刘克亚,当时他们一直也在做课程。只是近几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没落了。

内容这门生意如果仅限于流量号赚广告费的玩法那就太局限了,它所覆盖的范围已经超过你很多认知。前几天新榜的一篇关于知识经济的一篇文章几个数据很有意思,在9个月内一个技术平台流水接近3.5亿,C端总付费用户250W人。

目前在知识内容领域,主要这两类人,一部分早期自媒体大V和头部IP,这类之前我们测评完几期课程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这类普遍没有很完整的体系给用户做交付,体验往往不是很好。

如今,越来越多教育、出版等正规军入场,为内容付费带来更多新变化,比如更强调内容结构、知识完备性和逻辑是否有递进关系。

但是有一个观点六爷一直跟几个朋友谈起过,就是现在很多在一个领域有真本事的人不善于写,也没有流量思维,有些人连公众号都没有,就算进入了这个领域,如果没有组合拳想盈利也是很难的事情。门槛很高,这个是需要一套互联网运营手段,不仅仅是做一个课程这么简单。

内容之所以在近些年逐渐变成这样的一个大生意,主要是因为现在渠道过于分散,另外一点就是现在整个互联网的流量总得来说已经趋于平稳,整体来说,需要更多更好的内容吸引受众,这个也是为什么新浪之前重金挖几百个知乎大V。

目前各个平台有优质的资源扶持,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内容同质化严重,就像我们很多测评的课程,我们都感觉内容有点大同小异,建议早点加强独一无二性质,其中个人IP的包装,丰富人设。增强服务,把流量沉淀为用户这些都是必行的方向。

为何要将自己打造成IP?

传统昂贵的媒体正在退出舞台,过去我们获取信息都是这些主流渠道,电视,报纸,因为声量大,给市场用户是灌输性的影响,所以为什么可以造就几个经典案例,这个做营销的朋友应该知道。

如今,渠道去中心化,消费者可以去的地方太多,QQ,微信,陌陌,头条,公众号渠道太多,可能电视你一年也就开个一次。

信息过度饱和,很多品牌在这些媒体的影响力很多时候还不如一个KOL,可能这个时候你会跳出来,那六爷杜蕾斯影响力你怎么说,当然杜蕾斯是个例外,不要盯着这个。

自IP这个是目前投资回报最高的输出方式,就像一个朋友远在加拿大做出国留学生意,但是苦于国内市场没有很好的一个流量支持,单纯做广告限制性太严重。找来我做IP服务顾问,目前在知乎的单篇文章已经可以破2000多的点赞,已经有约稿,等各方面的合作找过来。

整个市场需求的改变,现在不是供不应求的时代,为什么很多传统工厂关掉,前10年还过的很滋润,因为缺,大家需求。现在要求的是个性化,就怕跟你一样。亚文化越来越流行,就像你可能不知道一个很小众的电影网站,年利润竟然也过百万美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我要下这个网站去做个研究。

真正赚钱的一定不是那些情怀很高,质量很好的文章,为什么这么说,这个观点之前跟几个朋友的有聊到过,因为本身质量高,大家都不愿分享,我知道圈内几个朋友都有很深的感悟,但是这个是有窄门可以破,大家仔细想想这样一个逻辑,为什么咪蒙做主编这么些年难道她不知道这类文章很没有情怀么?但是为什么大批量去生产?第一因为可以大批量生产,第二形成产业再回过头获得更多资源,再升级自己的内容。

做新媒体这几年看到无数朋友开始写号了,写了一段时间没有坚持下来,因为很多时候内容生产到变现还是很困难的,没有整个后端打法,就算你有内容又如何,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公司签约网红,产销一体,一个朋友一个网红一起直播,几十万的流水。年流水过亿的也还有很多。

目前是信息过载的年代,每个人身边的信息太多可能看都看不过来,比如最近谁谁谁闹离婚,去最他们的微博留言都看不过来,普通内容太多,不要给用户添堵,追热点,应该好好想想你这个人设需要的是什么内容,怎么帮用户节省时间。你的生意赢利点是什么,不要全部都想要,可能最终什么都得不到。贪心不是好事。

如何批量化生产内容,这个可能是现在做内容的一个大问题,前段时间老罗停更在得到上面的专栏,papi酱停掉了付费社区,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内容持续的产出不是不能干,而是不划算,成本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起来是过高的。但是服务又是一个机会所在,因为这个大企业去做并不划算,反而是我们的机会。这里有窄门可入,下次有机会再补上。(很快就会补上哈)

2、做IP的优势自带流量信任

我们谈如何获取种子用户,关于这个话题之前没有谈过,只说过一篇怎么做流量的文章,今天我们说说为什么要做,当然我希望这篇文章看到人越少越好,毕竟他是我的杀手锏。

当然你看到了,暗自开心就好,但凡有点营销功底的这篇能够打消你很多疑问,能够给你涨几年的功力。但是这篇不像往期那种术的文章,这类文章其实很多了,我自愧都不如他们写的犀利,让看客很爽。

可能你看完会觉得说了几句废话,感觉靠!今天说的是什么文章,确实你的功力不到还得多学习啊,测评师都不加入,怎么进步?哈哈~玩笑我们接着继续。

你是不是有过资源的疑问?

为什么那些看着就是骗术的短信电话诈骗,你一看就清楚,居然也有人上当。

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学生竟然会借裸贷。

为什么在新媒体里面有那么多错误,但是很多人就是信而且乐此不疲去追?

如果你有去跟这些人见面聊天,并没有觉得他们智商有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这里你可以想想,原本明星就是靠声誉过活,尤其女星,出个艳照门几乎星路就没了,如果刚好你跟其他人有过关系,如果刚好短信发给你说,你有裸照在我手上,你被诈骗的几率就很大,好像有很多案例,有心可以去找找,这里不点名,毕竟是私事。

很多时候你道理都懂,比如我说现在裂变比较好的方式是积分裂变还有群裂变,并用几个案例告诉你这个案例有多快,测评师群里我记得当时还有朋友实践了,几分钟不是也几千粉吗?为什么很多人就是还是去找方法?不能坚持做呢?很多人看我新媒体做的不错,就羡慕我,可是我做新媒体也是做下面这些事情:

  • 市场挖掘需求
  • 竞争对手内容组成盈利模式
  • 自身内容组成
  • 自身盈利模式
  • 做常规流量源
  • 做裂变做互推

这些东西我们看来已经轻车熟路了,我觉得每个新媒体人应该都可以学会,但为什么不会呢?上来还是一句:六爷我做了个公众号,怎么盈利?我不会技术不知道怎么做裂变!

我告诉各位,很多时候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分析到问题的本质,要么就是敷衍,要么就是真的不知道怎么提问,没有抓到事物的核心。

很多时候你一句话我并不但能给你更多建议,往往给你建议最终也可能会把你带到坑里, 比如你的问题是:我现在有很多学校资源,想做个公众号,怎么利用学校资源做个公众号能够赚到钱?

如果是这样问题就简单了,记得之前有个朋友说过一个案例很有意思,首先拿到一批临期的牛奶,18元价10元拿下,8元用来做礼品。去1688找一些成本很低的礼品,比如戒子、自拍杠。关注之后就能领取,关注之后预存20元,送lomo傻瓜胶卷相机,水下可用版。可不可以?

你把这一排相机、戒指、自拍杆放在那摆一排,买就送,大学生小姑娘会没有兴趣?你的赠品个个都标价25元,买18元的临期奶送25元赠品,预存20元再赠送25元赠品,没有人过来占便宜?

所有占过便宜的人,转发朋友圈可以额外送隔壁蛋糕店的四块蛋糕试吃券,是不是又给蛋糕店引流了?朋友圈的人想领取蛋糕券加你为好友即可,是不是又给自己引流了?

而且这个活不亏钱,赠品的成本+临期奶成本已经拿回来了,你还得到了一批预存的储值,每人20元不多,但你绑定了一批学校用户,给你的公众号加满5000人,卖一些储值还能赚点钱。有5000人的大学生微信关注,5000人给你预存了20元买你的产品,50000流动资金,一个美食街加超市日人流几千的摊位一天也就300元左右而已。

这个复制到10个大学,短期做个几万学生用户,你再去发布一些兼职服务,卖点产品,做点活动,一年赚个几十万有没有问题?

还有个问题就是说不会技术不会裂变,我觉得这个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认知问题,根本问题是认知出现偏差。你自己直接去买一个裂变工具呢?或者直接点赞呢?前几天我朋友圈发布了一条信息,转发了一篇文章+给我来50个赞的文案,10分钟也得到了不低于50次的曝光啊,标题再吸引一点你会不会点进去看?内容再做的吸引一点你会不会参加?

所以各位明白了么,真正的技术根本不是问题,对于做一次裂变活动来说,你没必要追求很多工具,你买了工具,但是没有流量,没有用户进来,你弄再多也没有用。

你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到你的种子用户,如何可以触达这些用户,如何让这些用户参与活动,如何让用户可以转发活动,如何让用户主动邀请朋友参加活动,而做技术本身不是你的专业,这个最终失败的概率太大了。

你说我懂技术么?

懂,但是我真的没别人专业,所以我现在不会吧时间花在这个事情上面,都是直接跟技术的朋友合作,像之前我都把我这个朋友拉进了群里,凯哥你可以找他,技术一流的,黑帽出身,虽然我没有深化技术,但是我很懂流量啊,我懂这个就够了,但是事实证明这些东西到最后都成了关键。

新媒体领域你要做流量,没有听说一个人不会技术而做不起来的,但是你一定听过因为推广,因为没有流量做不起来。

我过去做互联网的很多年中,我唯一的核心是围绕用户来进行,我知道如何获取用户。

我跟很多人区别在于,很多人只会拼命的上工具裂变,拼命烧钱做广告(其实这个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有很多人靠这个赚到钱)

但是我说如果个人要去做互联网,而且很多初创企业要去做互联网,往往你没有那么多成本去烧广告,有钱的土豪公司少之又少。

那么多对于这类型的企业,或者个人来说,在互联网上,掌握用户的能力就变得尤其重要。

目前市面上那种术的文章很多,你看我之前写的文章,很多人几乎只会看后面几篇如何裂变的文章,怎么短期做流量,这些裂变的手段在我看来这个很基本的。做这些之前多少有把最早之前的几篇文章看了,这个我感觉很少。

在你去做这么多裂变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自己去如何掌握用户池子。

我之后会写更多关于如何做SEO,如何做SNS,EDM方面的知识,如果你但凡能看明白的这些方面的知识,不仅仅只能帮你卖货。

这些都是可以大量聚人的方式。

而且这个方法是可以利用在各个领域的,所以跟很多行业聊的时候,我都能答上来应该怎么做流量,怎么做新媒体,因为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你已经养成了习惯思维。

你可能不知道我之前做一个外包项目时候,用户到线下聚会的时候的疯狂。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做这个外包项目最终有多少个群,一场活动都是在这些用户群里引爆的,但是相对来说这个成本会高一点,合作方往往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要费这么大成本去做社群运营,后面做了一场活动,就不说了。

就像现在为什么我放弃帮传统企业代运营,而接了几个自IP的服务,因为企业代运营代价太大,自IP才是未来啊。

很多都会说,现在推广成本很高,给别人送钱做推广,为什么你自己不做流量呢?

可能你到现在都觉得讲的好像没有什么意思:我早就知道了!

好吧这个就是有流量思维的人跟一般玩家的区别。

所以你发现没有我之前说过,我花了很大的时间去写定位去写理论的文章,有心的可以翻到最早的文章,都是枯燥的理论,但是那个时候市面上最受欢迎的往往是那些教方法的,比如日增长10万粉的。但是没有人告诉你内层的目的。

这个思维的养成,之后这些方法,都知识手段技巧而已,这种文章很多,之前我也写过几篇,之后我会补上更详细的操作玩法。这样就会很快。

推广公众号流量思维

从媒介来看无非就三种媒介,吸粉媒介、维护媒介、转化媒介,当然现在很多媒介都已经有交叉,比如拿公众号来说又是吸粉媒介,又是维护媒介,又是转化媒介,跟其它公众号互推大号带小号就属于吸粉,派单就属于转化,做内容也属于维护媒介,边界其实是相对模糊的,自己举一反三的去思考下就变得尤其重要。

吸粉媒介(部分)

1、社区类

知乎、简书豆瓣小组、百度贴吧天涯论坛、新浪微博微信群、QQ群、陌陌、嘎嘎、派派、脉脉、大街、boss直聘

2、音频类

蜻蜓FM、腾讯视频、比如优酷土豆、快手美拍、花椒、映客喜马拉雅、火山视频、抖音最近吸粉的都玩疯了对不对。

3、论坛类

百度贴吧,天涯论坛,华声论坛,网易论坛,新浪论坛,搜狐社区,腾讯论坛,派代网,凯迪社区,淘宝论坛,拍拍论坛,chinaz站长论坛,A5论坛,站帮网,百度产品、自建网站、行业网站、行业论坛、地方论。

4、博客类

新浪博客,网易博客,搜狐博客,和讯博客,天涯博客,博客中国,博客大巴,企博网,博客网,中金博客,卢松松博客,月光博客,点点网

5、科技类网站

艾瑞网,雷锋网,虎嗅网,钛媒体,速途网,36氪i黑马

6、文库类

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巴巴,360doc,IT68文库,文库大全

6、自媒体平台

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自媒体,360自媒体,网易自媒体,百度百家,一点资讯,简书,UC号

7、社交平台

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豆瓣,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知乎

8、行业分类网站

根据你的定位,找行业分类信息网站(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9、 合作类

比如换群或互推。这个现在还是很多人玩不上么,很多咖位差不多的号偶尔也来互推,流量号互推的更多。

10、活动类

免费送课、免费送礼,然后利用群裂变,一次性裂变几百个群是不是很简单。

11、广告类

比如广点通、粉丝通

12、重点平台

今日头条,百度百家,一点资讯,简书,搜狐自媒体,大鱼号,知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梅花网,数英网

上次也只给了两种玩法,很多朋友都在说六爷你这样玩是坑啊,怎么能这么玩呢,但凡你用点心得都会知道这些只是我举例的,当然我说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需要找到适合你的方式。媒介只是告诉你可以去的地方很多,根据自己的特性选择。

再说流量入口,如果你把有流量的地方都理解为入口,那么你的思路就会更打开,一句话:从媒介找入口,用媒介埋入口。这里举例一些入口给你过过瘾。

12种流量入口(部分)

1、采编组合入口

寻找与公众号定位相关的优质内容,整合编辑排版伪原创。金钱成本比较低,人力成本中等,流量效果比较同质化。质量中,成本低。

2、原创内容入口

优质原创内容的持续输出,创作成本相对是比较高的,要求也会比较高。相对门槛比较高,但是有窄门可入,做的好发展很好。流量效果中,成本高。

3、周边搜索入口

通过百度、360、搜狗周边产品,给公众号引流文章做搜索入口引流。这个组合采编,跟原创做好关键词。质量高,成本低。

4、网红入口

网红分两类,娱乐类网红,凭鸡汤文或视频露出微信或者个人公众号,做事件引流,或者做常规内容引流,最近抖音是个风口。商业类网红,凭干货、资源与平台,露出个人微信公众号引流。质量中,成本低。

5、微信广点通入口

成本相对比较高,需要懂后台投放做低价格很关键,跟竞价类似,可以挂的地方很多,图文末尾比较多。质量高,成本高。

6、公众号大号带小号入口

成本相对高,找行业相关大号/KOL推荐或者发软文,需要自己去挖掘沟通,目前没有统一价格,也可以找第三方直接合作派单。质量高,成本高。

数量高,质量高,成本高。

7、线下入口

线下合作分很多种,有跟门店合作,还有哪个地方有活动过去送礼品,看到一个案例去太湖旅游景点,扫码送需要的产品,几乎人手一个。需要跑市场,挖掘渠道,谈合作。成本中,质量中。

8、社群入口

主要人力维护,附带资金投入,比如做活动,做个群裂变最少也要购买裂变工具来裂变。需要人员做简单维护。数量中,质量中,成本中。

9、微信周边硬件入口

简单添加设备,比如有门店资源,利用摇一摇周边,跟微信连wifi,给个简单的诱饵总会关注。数量视资源而定,质量中,成本高。

10、群裂变入口

有需要钱的工具也有不需要钱的工具,做活动前测试好,根据运营需求,成本高低不一。数量高,质量中。

11、积分裂变入口

目前主流的工具有积分宝,任务宝,很多都已经跟商城打通,可以做很好的活动裂变,一个人基本能做。流量大,成本低,质量中。

12、全平台推广入口

参考媒介,借助SEO也好还是SEM也好,内容营销也好总之把网布好,流量大,成本低,质量高。

说完入口如果你还不会选择,那么只能看下面的方法了。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特点很多时候跟互联网传播很多是一样的,下面列举几种推广方法

6种推广法(部分)

1、插入推广法

微信群还有QQ群内推广微信公众号,利用自己的圈子推广,这类关注度比较高,对你以后的宣传和传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一个核心是永远在别人的鱼塘找流量,在其他平台的文章内插入公众号的二维码,吸引读者关注。手上有资源、工具、干货类的知识,可以上传到网盘、资源下载站,在文件里写上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二维码信息。

具体方法:微信群、朋友圈、QQ群发公众号文章和账号;今日头条、简书、搜狐自媒体、知乎、豆瓣等均可在文章内插入微信公众号来吸引粉丝关注。文库上传文章,带上微信信息和二维码。

2、活动推广法

依靠活动本身对读者的诱惑来吸引关注和转发,活动参与门槛要比较低,关注即可拿到小礼品,分享即可领取等;关键点活动奖励要对目标用户有吸引力,比如说是这个奖品正好是他需要的。通常打法是借力打力,联合统一目标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

具体方法:关注分享即可领取;分关注参与投票活动,赢取大奖;关注回复干货即可免费获取干货;关注微信送积分,邀请好友获取资格等。

3、大号KOL互推法

对于大多数初创期的微信公众号来说,口碑很重要。如果在这个领域,能搞定几个有影响力的人士,效果会非常好。方法正确,形式足够顺其自然,让别人帮你说话,帮你传播,最终的效果抵过你自己说一万句。之前关注过一个股票类的公众号,单月破5万关注,找的就是同行的一个大号助推一波。

具体方法:微信文章里推荐其他的公众账号互推,找KOL,找大号付费直接文章中带你。

4、签名推广法

各类网站的签名,都是你的个人品牌背书,qq、微信、豆瓣、知乎、百度问答等各大网站都有签名档,签名在网站内是默认展示比较明显的位置,所以这类推广方法需要注意,实在不行签名栏挂上广告。

具体方法:微信签名写:一句话人设介绍+微信。

5、地推

这类是APP推广常见的推广方法,之前外卖大战的时候最凶,每天写字楼底下一堆地推人员,扫码就送,微信公号也可以尝试这种方式,效果不错,换一个思路,最近去一个景点玩,因为是夜里看灯景,几个人就在门口送灯饰,扫码就送。做本地公众号的是不是就很好,用个人号来加,过几天再通过,你估计也忘记是哪里加的了。之后自然而然。

具体方法:在地铁、景点、在小区门口,扫码关注加好友送礼品;

6、内容营销法

不管用怎么样的推广方法,最终都是要留住用户,所以你的内容要优质或者好玩有趣,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好的内容用户也愿意主动去分享来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比如你在做广点通投放的时候就要考虑最大化优化人群标签,以及落地页的优化,点击进来马上跳出了,这个钱不是浪费了么。

具体方法:在媒介这些平台发布内容,长的漂亮就去直播发个视频,这段时间研究抖音,一个美女号一天也几万的关注。签名栏就是很好的地方。

三段式的推广方式,没有相互分的很开,每一种都可以穿插来用,举一反三消化成自己的内力。一句话:从媒介找入口,在入口用方法。用完上面这些招式,流量指示多少的问题。说完为什么做,因为是时代红利,说完为什么做种子用户,因为自带信任,说完怎么做流量,因为东西再好也需要触达用户。

比如说着其中的群推广之QQ群

QQ群是目标人群最集中以及最聚焦的地方,这个大家应该没有异议吧。

粗暴玩法:

  • 用关键字找你产品、行业相关群
  • 然后用「群发器」群发软件,批量加好友。
  • 加完好友,或者直接临时会话推送文案。

精细玩法:

第一步同样是:加群

加群以后先不要急着批量加好友,先闲聊熟络熟络,然后收集群员在群里闲聊疑问的问题,做成教程,上传到群共享;或发布到公众号再转发到群,以“为群员解决问题”为噱头吸粉。

最核心杀招:

高端点的做法:加两个以上的小号进一个群,一个负责唱,一个负责和,一唱一和然后用上面精细玩法引导到你的公众号去。

这里可以利用群控,这里有之前写的关于微信群控,其实也有QQ群控,模式一样可以借鉴。

运营思维数据分析

很多时候你埋头苦干,却成果很小,经常被自己挖了坑。总想憋大招,搞大新闻,花几周做活动,做功能最终却效果一般,怎么提示拉新效果,新功能上线有哪些可以优化,从那些指标看出可以优化方向?活动结束如何复盘?

也会经常忘记一些必要做的小事情,也经常感叹职位太低,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做点事情,老板总是不能全权给你负责,没有百分百的信任,不肯给预算。缺钱,缺资源。背着压力很大的KPI,很努力的做事情,但是往往用户不买账。

这些问题是不是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出现过,或者目前正在发生?上面说的这几点都是每一个初级运营都可能遇到过的经历,也可能你正在深陷其中。

如何破局?数据分析能力就是其中其一。

数据分析能力

很多时候初级运营与高阶运营能难在一次工作中观察出来,比如老大说这次我们的目标是要做把用户做到日增2000,初级运营往往会很亢奋,这个拉新的方式我知道很多种,可以互推,可以换量,刷流量,找关联商家联合推广,所有的推广渠道全上,百度系列,论坛,贴吧,然后再做一次传播级的活动,刷屏。拉新都不在话下。

高阶运营第一考虑的并不会所有渠道都上,而是考虑能够在最快时间内把稳定数据来源渠道搭建好。

最总的结果就是初级运营每天忙活着,互推,换量,刷流量,找关联商家联合推广,所有的推广渠道,百度系列,论坛,贴吧,做传播级的活动,每一项都付出很大的精力,但是最终日拉新能做到200。

高阶运营每天做数据分析,优化推广方式,优化创意,优化文案,在最有效的推广数据来源逐步加大投入,最终很快日拉新做到了2000。

很多时候初级运营针对任务的时候,往往能有很多想法,以及创意,也能执行,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事情都做了,累了个半死,但是最终效果甚微。

高阶运营在做所有事情,都会做数据的优化动作,从数据中看出最优的推广方式,推广渠道,定向去放大,最终得出最优方案。选择不做什么,比什么都做更重要。

初级运营很多时候比较重的一个思维就是人海战术,所有的效果都是根据人数精力挂钩,拉新的效果根据人数以及精力增量来增值,但是很多时候精力是会达到天花板的,那么就要拼人力的成本了,所有相对来说这个成本是比较高的。

高阶运营的方式是在建立稳定的数据来源渠道,初期投入在渠道开发,以及创意优化,文案优化,数据效果优化的精力会比较多,但是一旦渠道成型,那么之后所花费的精力会很小,数据也能源源不断的进来。成本随着渠道的成型不断降低。

比如现阶段老板给你的指标是提高本月的营业额,营业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因为你们产品的特性,新用户的整体营业额占比只有10%。

从上面的公式来说,笼统的来说,提高营业的因素无非就是三种,第一提高拉新的数量,第二提高转化率,第三提高客单价。

如果这个时候你选择的是拉新,那么这个时候就可能又把你拖死,在新用户的整体营业额只占比在10%的情况下,选择提高客单价,或者对老客户的激活,再来几次复购比拉新效率更高。

对数据的敏感度,以及对数据的分析,是初级运营进阶到高阶运营的必经之路,很多朋友问我如何快速入门新媒体,我说是自己做个公众号,那么如何做个高阶运营,那么最关键的技能首当其冲的数营销数据思维的养成。

本文作为对这一阶段的总结,希望对你有用。

 

本文作者@六爷笔记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信息流广告投放  广告投放平台

78

]]>
//www.f-o-p.com/59299.html/feed 0
B2B行业内容营销,如何生产B2B优质内容? //www.f-o-p.com/57745.html //www.f-o-p.com/57745.html#respond Tue, 03 Oct 2017 11:45:36 +0000 //www.f-o-p.com/?p=57745 本文是内容营销系列的内容生产篇,在接下来的几周,还将陆续推出内容传播、让内容产生销售机会、内容测量及优化。

1

 

76%的B2B营销人认为,内容的质量要比数量重要。但是,好内容犹如带刺的玫瑰,谁都知道好,但想摘的人却总是被刺的痛楚不断。

笔者作为内容营销的实践者也常常感同身受,根据北美调研数据显示,导致2016年B2B内容营销停滞的原因,认为没有足够的内容生产时间占52%,认为是内容生产的挑战占49%,认为是内容策略问题的占49%,笔者觉得第一条与第二条本质是一样的问题,就是如何套路的生产优质内容,这也是本文的希望尝试解答的问题。

(Source:B2B Content Marketing:2017 Benchmarks, Budgets, and Trends—North America)

我们认为,内容生产,要从三个维度着手:产品(要素品牌化内容搭建),用户(受众需求挖掘),写作(内容生产)三个维度同步着手。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1. 如何让产品变成用户的解决方案?
  2. 用户的需求为何,如何对症下药?
  3. 写作者如何生产优质内容?

一、要素品牌化内容搭建

B2B,是对企业做营销,本质对关键决策者的营销,核心是影响企业背负的消费者。怎样的内容,能让B2B企业在影响企业决策者的同时,走向终端消费者呢?

INTEL INSIDE:要素品牌成功故事

1991年, INTEL 当年的市场负责人卡特发起了“INTEL INSIDE”(内置英特尔)合作营销计划,通过电脑生产厂商,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英特尔从处理器销售中,抽出一定比例用做广告基金,返还给电脑生产商,以分担电脑生产商的广告的费用(加入英特尔标志的额外产生的费用)。

增加英特尔标志,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电脑生产商所花的广告费用,另一方面,告诉消费者,这台电脑采用了最前沿的技术。

该计划于1991年7月实施,一直延续到2006年,成为INTEL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营销战役,让身在B2B领域的INTEL,成为全球10大最著名品牌之一,与可口可乐、迪斯尼和麦当劳齐名。

以上便是著名的“要素品牌战略”:如果一家公司能够展示最终产品中某一成分或要素的卓越性能,那么消费者在购买该产品时,就很有可能要求其中包含这一成分或要素。

要素品牌化市场营销的实施,对于许多大型要素型B2B企业而言,能够改变产品无人知晓、容易被替代的窘境,从幕后走向台前。那么B2B企业,从内容营销的角度,该如何配合呢?

1、推式内容与拉式内容

B2B企业的内容营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推式内容,促进生产链条下一阶段购买;拉式内容, 要求最终产品中包含要素,面向终端消费者。

(1)推式内容:促进下一阶段购买

要素生产商,将营销精力集中在推销其产品上,让供应链的下一环节购买这些产品。

内容类型:以专业视角,将产品性能说清楚。如产品说明、专利说明等。

(2)拉式内容:最终产品包含要素,面向终端消费者

要素品牌生产商,越过最终产品生产商,直接向终端消费者营销其产品。在零售层面,创造消费者对该要素的需求,产生需求压力,迫使中间环节试用该要素。

内容类型:从解决问题的实际角度出发,为潜在消费者提供切实解决方案的方法,这套方法可能包含了培训、产品、服务。当然,解决方案里可能也包含了竞争对手的产品,而不仅仅是自己的产品。

 2、 要素品牌化的内容判定

要素的品牌内容营销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为最终产品带来的具体的性能优势,这一点只能最终用户来判定。

具体可以做如下判断:

  • 第一步,界定问题或机会:顾客的动机是什么?
  • 第二步,寻找产品类别或子类别:顾客对产品类别或子类别的印象是什么?
  • 第三步,选择品牌:该类别的关联品牌有哪些?
  • 第四步,选择品牌:哪些能满足其最低需求?
  • 第五步,选择要素品牌:该要素品牌的特殊属性和功能是什么?

二、用户需求挖掘

上文,从产品角度分析内容。接下来,从用户角度出发,考虑给用户带来什么利益,很直接、很简洁地把它提出来。

 1 、受众关系漏斗,确定玩法

受众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泛关系

泛关系,是和品牌没有接触、没有认知的那些人,需要打开他们的信息屏障,让他们寻找和接受我们的信息。可总结两个字“勾搭”。

(2)第二层:弱关系

弱关系层次,是对品牌有认知、有接触、有一定了解,但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粘性的时候,需要创造话题,用同样的话题、同样的兴趣来打通这个品牌的语境,可提炼两个字“玩耍”。

内容不限于图文,社群内容维系弱关系,可以作为内容的一种。

(3)第三层:强关系

就是让消费者感觉到拥有你的品牌,给他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

 2、用户购买旅程,确定提供内容的类型

一般来说,B2B企业的用户生命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Awareness(认知阶段),Consideration(考虑阶段),Preference(偏好阶段)。

(1)第一阶段:认知阶段

内容营销的策略,应该是创造需求,跟用户之间建立品牌及解决方案的认知,并且与用户之间建立持续的互动关系,最大化搜集用户的需求及兴趣点,个性化推送相应的解决方案。

内容类型:

  • 电子书
  • 博客文章
  • 研究数据
  • 有趣的视频
  • 活动信息
  • 信息图表

(2)第二阶段:考虑阶段

内容的营销策略就应该向对方输出产品或者所在行业的解决方案,以及传递信任感,需要持续提供教育性的内容,要传达你解决方案的特点。

内容类型:

  • 购买指南
  • RFP模板
  • ROI计算器
  • 分析报告
  • 第三方报告
  • 品牌内容

(3)第三阶段:偏好阶段

可以尝试将同行业的典型客户的成功案例分享给对方,推动进一步进行购买决策。同时非常具体的指出优惠措施,以便在购买过程中支持买家。

内容类型:

  • 定价
  • 演示
  • 第三方评论
  • 客户案例研究
  • 试用

三、内容生产

1、生产怎样的内容?

内容生产之前,需要让自己保持在一个更高标准的质量水平。重新定义“高质量内容”,可以通过一下三个问题来完成:

  1. 内容的效果会随着时间提高吗?
  2. 有人会为它买单吗?
  3. 有人关心你是否更新吗?

2、 内容生产策略?

(1)杠铃策略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把一篇内容分解成更小的部分或者不同的样式,尽可能多地挖掘其中的价值。

杠铃策略,可以通过3R原则实现:

  • Reorganize:内容再组织,将转换形式提供,如优秀内容编纂成电子书,将白皮书提炼成表格,将电子书做成备忘单
  • Rewrite:内容再加工,匹配产品更新。更改日期,添加新的支撑数字和新趋势,增加新的想法。
  • Retire:内容更新,将用户不再关心、不合时宜、不再精确的内容,及时更新、替换。

(2)讲故事的公式:S.I.R

  • S(situation):客户遇到什么问题
  • I(impact):不解决,业务会受到什么影响
  • R(resolution):问题该怎么解决

①从问题开始,赢得关键的7秒钟

如从产品开始,推荐产品A、B、C,介绍产品功能,由于受众的耐性只有7秒钟,可能,7秒钟之后,用户就离开了。

相反,如果从问题开始,讲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再讲这样的问题在极致情况下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业务会受到什么样的挑战?这个挑战能否被量化?如果我们对他进行量化的话,买家就会有更感性的认识。最后再让用户知道,如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正好有解决方案符合你的要求。

道理很简单,却很难去复制。原因在于,对客户不了解,不懂客户今天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不懂客户今天这样的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不能把这个用非常好的文案把它总结出来。

②关注用户痛点,能否被量化

同时,需要关注:痛点能不能讲到客户痛关键的地方,能不能量化。这直接决定了客户会听下去,还是会离开,会听你的产品的解决方案,会听得很兴奋,希望去了解,还是淡淡地走开,这个依赖于痛点讲的到不到位。

社交上移动上,更多的内容应该专注在前两段,要引流到你的下一个平台,不要一次把所有的故事全部讲完。

整个客户在采购过程当中6个月到一年时间,需要有一些耐心去培养,让他慢慢产生对信息和内容的依赖。可能经常查看致趣百川内容的朋友已经复习到了,这其实也就是SCRM营销自动化的精髓,市场营销不仅要捕鱼,也要养鱼。

讲故事,即在什么样的困境下,遇到了什么样的痛点,最后如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故事可以编的非常有悬念,让用户有兴趣主动来找你,“你能告诉我,到底该怎么办吗”?

(3)PAS(问题-分析-解决)文案公式

这个公式的具体步骤如下:

  • P:提出问题,让读者感知问题,渴望得出解决方案。
  • A:指出问题根本,进行分析
  • S:给出解决方案,并分成一二三列举。

如,“联邦快递”做的一个广告:包裹多久到达?(问题)—公司职员陷入困境(分析煽动)—我早该叫“联邦快递公司”来的!为什么搞得大家团团转?(解决)

(4)内容创作闭环

内容创造闭环:发现用户问题——将问题交给研究员——寻找权威白皮书——将内容落地——撰写、加工——解决用户痛点。

发现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匹配问题背后全球的研究机构最新的研究或内容,用理论去解释问题,然后把内容转制成一种实践中可以去落地执行的方法,再把方法去撰写、加工然后发布。

这样的内容能够触达用户的需求,然后文章又吸引新的用户,让内容生产成为闭环,本身是来源于用户的需求,最终归于用户的需求,解决需求。

(5)内容生产原则:个性化

One Spot《内容营销个性化势在必行》报告中指出,如果品牌不提供个性化的内容,42%的消费者就不会对品牌的产品和服务感兴趣;88%的消费者表示个性化内容改善了对品牌的印象。

那么,该如何做到个性化呢?

要做到个性化,就要像产品经理一样做内容,弄清楚,什么特征具有最高影响力,并构建这种特征。用数据了解这种特征的影响,然后规划管理,进行优先级处理,明确内容重点,将精力放在高影响力的内容方面,逐步强化,内容的个性化就随之而出。

 3、 内容生产流程

从内容的产生而言,需要经历以下过程:

  • 选题:内容创造者,提供一个选题。
  • 分配:编辑审核选题是否通过,以及谁负责完成。
  • 草稿:写作者提供草稿。
  • 编辑:编辑进行反馈,初步编辑。
  • 审核通过:匹配用户类型、用户旅程,确定文章是否通过。
  • 设计排版:设计师优化,优化排版。
  • 发布前终审:听取一线工作人员或者专家的建议,确定文章的价值。并做SEO方面的优化。
  • 发布:文章最终呈现在用户面前。

以下,重点分析选题、创作两个方面

(1)选题

你的选题,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内容人营销认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文章,并非在修辞和文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文章的选题,符合用户的预期,正中红心,想不火都难。

选题要与前文的产品(要素品牌化内容搭建),用户(受众需求挖掘)相呼应。

① 选题要从整个营销计划出发

内容营销,不是为服务而服务,内容营销最终还是整个企业或某个领域的细分市场的营销计划。

内容选题往往与各业务单元(BU)的营销主题、营销项目、营销动作、标题、传播关键信息点、时间、内容营销手段、外部营销手段密切相关。

在每个业务领域里面,营销主题是什么?会出什么营销项目,期待关键的营销动作是什么?如果你来做这个事,你的标题是什么?

为了达到营销主题,希望传递哪些面向客户的营销价值和利益,希望在什么样的时间段来做这个事,可能会用到哪些内容和外部营销手段,综合考虑以上问题,便能有合适的选题推出。

② 内容选题纬度

  • 固定热点:七夕节、苹果手机发布、教师节等固定热点,可以提前准备,做好排期。
  • 突发热点:对于突发热点,追或不追要仔细衡量,追与品牌形象结合密切的,也要坚守底线,远离黄赌毒!
  • 栏目化选题:栏目化的选题,可以长期策划,如季度或半年,有持续性,给大家一个规律感。鉴于社交媒体上不会牢记什么,如果要强调栏目的独特性,就要丛形式上下功夫,比如说语音、视频、信息图专栏。
  • 活动选题:与企业大活动相匹配,利用好时间优势和资源优势,集中火力产出相关度较高的系列内容。
  • 产品推广发现公司内部的已有资料,做好排期,联系作者,修改即可成稿。

③ 选题参考

  1. 观察竞争品牌的做法。在相同的时间节点,他们在做什么,作为内容调整的参考。
  2. 关注之前的内容分析。上周、上月、上季度有哪些内容指数,以此参考,调整下阶段的选题风格。
  3. 关注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是会变的,在保证内容风格一致的基础上,也要有所变化,可以在趣味性上做文章。
  4. 要有自己不可碰触的底线。选题时,也要考虑到维护品牌形象,避免负能量,不能降低自己的格调。

(2)内容创作

创作,就要在标题和内容上下功夫。“标题负责打开,内容负责分享,这是黄金法则。”就是说标题是决定它的打开率,然后文章的质量真正决定了它会不会分享。

① 标题党是必须的,但要与内容有关!

微信推送的文章80%的阅读量是来自朋友圈转发。在信息爆炸的情况下,不得不用标题党,或将标题起得更有爆点,吸引更多的人点进去。因为只有他点进去了,他才知道你的内容好,知道你内容好之后再转发,这是一个闭环的东西。但是标题党一定要跟正文内容相关,没有关系,只会自毁形象!

② 内容要为分享做好准备

内容中的一些好的句子,可以重点标出来,当读者转发时,可以直接粘上去,加上自己的评论,就可以转发了。

能够引发读者分享的内容,大都是有情绪的,要么够新够奇,让他有分享的欲望,要么足够的有逼格,转出去就是自己的社交货币,能够打造自己的个人形象。

③ 为每个论点提供论据。

一篇优质的内容,要有可信性,在提出观点后,可以辅以相应的品牌案例和数据予以支持。

 4、 创作:如何通过刻意练习,实现自己1万小时修炼?

内容生产的难点在于,持续生产的能力,不是一天10万+,而是天天要做。这对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一个内容生产者,该如何通过刻意练习,实现自己1万小时修炼?

(1)长时工作记忆的培养

  • 赋予意义,精细编码:平常阅读时,将自己领域的单词、术语,在存储信息时,采取元认知的加工策略。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保证每天一本书的泛读量是标配。
  • 提取结构:设计模式。
  • 加快速度、增加连结:通过大量重复的刻意练习,增加长时记忆与工作记忆之间的各种通路。大量联系,可以参考1500字/天的保底量。

(2)四个写作原则

  • 原则一:将一个有力的想法简单呈现出来,效果大大胜过将一个薄弱的想法有力地呈现出来。
  • 原则二:完成第15稿,你终于能休息一下。对自己说:“好,挺不错!”然后,撕掉它,再写一遍,你只会越写越好。
  • 原则三:写过多少字的文章,能流畅写出一篇多少字的文章,到今天仍然是衡量写作者创作能力的唯一标准。
  • 原则四:持续创作,时光会帮你消灭99%的对手。

自媒体大V和菜头曾指出,持续创作,时光会帮你消灭99%的对手。

他说:

“一万个人动了想写的念头,真正动笔的不会超过3000人。在动笔的3000人里,能写第二篇的不会超过1500人,能写到第三篇的不会超过750人。所以,哪怕文笔再糟糕,如果你写得足够久,最终也能进入极小的一群写作者中去。时光的伟力会把大多数人冲刷殆尽,留下非常有限的幸存者。”

和菜头本身就是绝佳案例:1997年开始泡网,先后转战过战网、中青在线、金庸客栈、泡网江湖、天涯论坛、凯迪社区等BBS,在blogcn、新浪博客、泡网博客、独立博客也曾笔耕不辍,再之后是推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

好的诗人用偷的,坏的诗人用借的,内容创造落实到笔端,要从产品(要素品牌化内容搭建),用户(受众需求挖掘),写作(内容生产)三个维度同步着手,要靠文字驾驭能力,营销自动化的作用也开始逐步凸现。

 

本文作者@致趣科技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信息流广告投放  广告投放平台

78

]]>
//www.f-o-p.com/57745.html/feed 0
新格局 | 互联网流量“迁移”地图 //www.f-o-p.com/49237.html //www.f-o-p.com/49237.html#respond Thu, 20 Jul 2017 03:19:07 +0000 //www.f-o-p.com/?p=49237 6

京东刘强东曾呼吁传统企业取消电商部门,因为他认为传统企业老板不懂。

这话也许有些偏激,但我们得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这个制造大厂,不管是什么大众消费品,鞋子、衣服、化妆品还是零食水果,基本都处于一种供过于求,同质化且产能严重过剩的阶段,很难说你家做的衣服比别家做的质量有多好。

而不管你通过什么渠道卖,线下实体店、淘宝天猫、微商还是公众号,或者其他平台,流量获取成本越来越高,因为消费者心中早有了一万种可以找到你的替代品,淘宝分分钟就可以做到。

任何产品、服务和人都摆脱不了市场经济的根基,稀缺,供小于求,才好卖。国家的垄断资源,如石油、地皮、电力、燃气,无需多言。

淘宝有个前三页的理论,央视有黄金广告位,超市商场里有货架理论,能占据这些位置,就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占据这些位置,就能在消费者的心智模式里形成品牌印象。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经营流量,流量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而目前中国的BAT已经垄断了互联网流量的入口。从早期的hao123,到百度,阿里巴巴淘宝系,到现在的微信等超级app,自带流量的网红超级Ip,巨头都在为流量入口拼杀,为了获取流量不惜亏损,如360、支付宝,待获取用户后再通过其他产品服务赚取利润。

我们来简单回顾下中国互联网这八年。

为什么只说八年呢,因为这八年具有特别的意义,和前八年的互联网体系完全不一样。实际上,这八年,也是社交网络媒体的八年。

这八年,对于中国未来的互联网和传统企业的发展,不能说有逆天颠覆的影响力,但足以奠定社交网络媒体发展的基本格局,也暗合了流量的走向。

早在2008年前,“中国博客第一人”才女徐静蕾,以千万级流量所受关注无人能比,老徐赚的盆满钵满,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新浪博客,以低廉的成本换来巨大的访问量和点击率

接着猫扑天涯百度贴吧西祠胡同类社区红极一时,网络流行语、陈冠希***事件爆发,360安全浏览器推出,《免费》一书热卖。

2009年全国风靡“偷菜”运动,引爆社交游戏全民“偷窥”。

2010年,中国版“facebook”“人人网”引发了真正的社交元年。

2011年,微博兴起,140个字、强大的传播、大V段子手崛起,娱乐、营销等热点事件异彩纷呈。

2012年,双十一电商大战,京东杀出重围。

2013年进入电竞元年,2014年020补贴大战从打车开始,迅速提升了国人出行质量,同时微商爆发,很多新品牌昙花一现,很多老品牌闷声发财。

2015年自媒体迎来发展的春天,内容创业终于扬眉吐气,知乎今日头条各占一席,滴滴出行、新美大巨头掀起合并热潮。

2016年短视频、网红、vr闪亮登场。

2017年,内容付费爆发,直播进入资本厮杀,共享经济理念大众化。

如图:年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概览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也是有规可循。从最初的拼模式,到拼资本,最后进化到平台和生态。我们发现,在这八年中,历经风口、不缺席、及时转型,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企业,也就是一直在“保持主动进化”的企业。

从这个演变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流量和入口的演绎史。从博客、论坛、到qq空间、人人网、微博微信、网红,流量格局在变化,变化在哪?垂直化、渠道化、移动化、碎片化是主要特征。

首先,流量越来越垂直化。在国外,很多品牌商投放广告,已经从传统媒体彻底转型到意见领袖、网红,未来的流量也越来垂直化、精准化,用户集中在哪里,广告就投向哪里。

其次,流量越来越渠道化。实体店的流量就不用说了,传统电商的流量主要来自淘宝天猫京东,社交媒体流量来自微博微信,能否更好的控制流量渠道资源成为互联网公司运营成功的关键,各个渠道的流量投入产出比也是衡量渠道好坏的标准。

渠道的流量总数是有限的,因为用户的注意力是有限资源,导致竞争对手对于流量的拼杀也是极其惨烈。关于拼杀流量,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赶集网曾请姚晨代言,花了5000万在全国大范围投放,导致当时的58流量下降很大,于是58花了一个亿请杨幂代言,才勉强打了个平手。

再者,流量越来越移动化,碎片化。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做流量,需要策略。需要搞清楚所属行业的用户是谁,用户获取信息的行为,渠道的流量走向,也就是明白这个行业的流量在哪里,哪些流量最优质,整个大盘的流量有多少。

注意力是稀缺资源。

从传统门店的“争夺地理位置”,到电商时代“争夺流量”,现在我们正式进入“争夺用户时间”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战场。

有没有捷径?

有。

于是大家想到了打造个人魅力,自媒体,推网红,找明星代言,讲品牌故事,做事件营销,提高服务体验度。

另辟蹊径做的好的也有,比如海底捞杜蕾斯

还有一种办法,让你的产品变得稀缺!这个就是品牌定位能做的事情了。

举个栗子,当年我的客户当中,有一个福建女老板,专门在互联网卖袜子的。通过调研试穿,我们发现她家的袜子没什么特别,但是有一个卖点可以推。就是她的袜子材质里,棉纺比例与别人不同,有排汗透气的功能。

于是我们帮她定位主打功能型防臭袜。别人家卖好看,卖质量,卖低价,她卖防臭,将这个概念做透,不同的传播,在各个媒介,最后让消费者逐渐取得心理认同,现在是属于闷声发财的品牌企业主。

如何让你的产品和服务达到稀缺?

方法其实挺多的。比如产品功能、地域、时间、趣味性,我们会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提炼。这个也是品牌策划的核心,也即是所谓的品牌定位。

而品牌策划是干什么呢?

就是帮助你做一整套系统的执行方案,其实也是在验证定位的可行性。测试完可行后,接着为产品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定价、产品描述,然后是渠道规划、业务拓展规划。

品牌策划阶段完成后,这些都只是战略规划阶段的事,重要的事你得把这个品牌包装得更值得信赖,传统广告公司会帮你做VI设计,一整套十几万上百万的都有,这个也是传统广告公司定位的品牌策划,其实对很多企业来说,没什么意义。

既然向互联网转型,我们建议您做的就是互联网品牌塑造。

互联网品牌塑造其实就分两部分,一个是内容,一个是投放。

以我们制定的为初创企业服务的套餐为例,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品牌故事、品牌活动、品牌案例、品牌问答等,根据具体需求而定,关键在于内容的专业度和质量。

投放的渠道包括百度系,如百科、问答、文库,门户系,如网易、新浪等,这些关于在于执行的数量和质量,量少很快被淹没,质量不行,排名上不去,不在首页。

互联网品牌塑造是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敲门砖,入门级服务。

它却能起到很好的品牌背书的作用。其实也是变相SEO,每篇文章留下链接联系方式,直接指向销售业绩,比做个网站烧百度竞价一个月好几万要强。

这个活看起来简单,其实真要自己做,就没那么简单了。一是内容的把控,二是资源的把控,有的压根发不出去,有的发出去能存活的少。便宜的供应商不懂内容策划,发了也白搭。

最后简单说下网络营销推广

推广有潜规则的。说白了就是钱、时间和资源。有的人选择花钱买时间,有的人选择花钱交学费。一个道理。

资源方面看你重视媒介驱动还是内容驱动,真相是内容创意和质量要远远大于媒介驱动投放。仅仅依靠媒介,你会发现很多东西花钱做了没效果。

要有好的内容,也要有合适的媒介方案。内容驱动,看起来好简单,企业内部的人似乎都能做,其实和锻炼身体是一样的,需要训练,也需要天份。

推广的方法有很多。

如事件营销,这事先看策划,能不能做。一般高大上的广告公司报价动辄也是几百万预算。适合那些大中型企业,有一定品牌积累,想借机提高知名度。

怎么做?

和上文一样,内容和媒介是关键。具体看内容创意的牛逼程度、事件推进的层次感、媒介运用的技巧。

能保证效果吗?

不能。

大部分做得好的事件营销一部分是运气偶然,一部分是靠钱砸出来的。而数据这东西,其实都可以作假。不可信其有,也不可信其无。

网络营销推广渠道挺多选择的。

百度竞价(网盟),微博粉丝通,腾讯广点通,淘宝店铺直通车等,这几个是定点广告投放

开户免费,充值,先做账户搭建,设置创意,然后投放,监控,做数据分析,很多账户为什么效果不好,因为内容方面不吸引人,投放粗放,转化率低,因此投入回报比低。

新媒体广告到底是怎么回事?

以公众号为例,微信公众号早在2015年底已经突破千万规模,主要玩家集中在自媒体,自媒体账号融资的爆发早已屡见不鲜。

2016年,企业品牌微信公号更是硝烟弥漫,早两年开始运作公众号的商家,都吃到了甜头,导致一大批企业跟风而上。

从企业在微信公众号的投入数据可以看出一二,去年企业对于公众号定制技术开发、H5游戏开发的需求很旺盛,在广告和运营方面投入并不多,至少一半的公众号是没有太多资金预算的。


这一状况的改变是2016年年后,随着其他渠道流量越来越贵,公众号的流量和传播优势开始凸显,企业开始在运营和推广方面加大投入,1-10万左右是平均消费客单价。

企业对于新媒体运营人才的需求也在业内引起了一波波的事件,如万达70万年薪招募新媒体经理,如今市场更是供不应求,真正懂营销懂新媒体的人才十分稀缺!市场缺口极大!

除了企业之外,外企、政府等主体也纷纷“下海”新媒体,就像当年的微商在新媒体赚的盆满钵满,这些金主们也纷纷试水运营新媒体,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就如十年前的淘宝,一个新兴行业给传统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迎来了巨大的机会。


在2016年,公众号运营的流量状况也开始呈现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大号的粉丝越来越容易做,2016年粉丝总量过亿的大号,已经存在。

而小号的粉丝,如果没有突破瓶颈期,那就得经历漫长的煎熬期,而且面临阅读量越来越低的现象,随着今年短视频爆发,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发力,流量越拉越分散、碎片,优质原创作者也在各个平台分流,用户总是追求新鲜的产品,因此原来一条搞笑段子阅读量轻松过万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内容朝着越来越深度、垂直、专业方向发展,小而美,把一个点做精细的优质内容还是有机会的,大而全基本死路一条。

根据CTR媒介智讯的广告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6年上半年传统广告花费排名前15的品牌中,国际品牌从9个降至5个,本土品牌从6个升至10个。

从广告花费角度看,前15个品牌里面,国际品牌的花费占比从2013年上半年的58%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6%,而本土品牌的广告花费占比则是从2013年上半年的42%升至今年上半年的74%。

此外,2013年上半年前15个品牌总计占传统媒体整体广告份额的13.6%,2016年前15品牌总计占传统媒体整体广告份额的15.2%。


问题的根源在哪?将会如何发展?

第一,未来的消费,在升级,在一个什么都生产过剩的年代,大家消费的是精神层面的体验!未来所有产品,消费的都是用户的注意力,即时间!

如图:不论是从日常生活接触媒体的感受上,还是从数据分析上,都不难看出消费者的媒体接触的时间被分散,互联网媒体以及新兴媒体吸引了消费者大量的关注。


第二,未来高端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会成为主流!

大而全必死,小而美能活!这句话在我的文章反复提到,垂直市场在不断细分,让用户越老越细分,每一个个体都是品牌,每一个品牌都将服务每一个用户!

消费者将会越来越欣赏那些独一无二的产品和特性品牌,欣赏价值观与自身更加契合的产品!这种志同道合的属性,将会越来越淋漓尽致体现。

第三,营销将更多元、更新鲜、更好玩!

消费者,不仅是消费者,更是传播者,营销者,生产者!这种跨界和融合,将会俞演俞烈!

网红的威力,只有自己做了网红,投放过网红的广告,尝到过网红的好处的人才知道!

有流量,有粉丝,有内容,才有未来!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对于品牌商来说,靠自身实力,坚持初心,做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真正要坚守的原则。

 

本文作者@唐晓涵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

78

]]>
//www.f-o-p.com/49237.html/feed 0
除了有传播动力的第一波用户,你还需要认识KOL //www.f-o-p.com/44673.html //www.f-o-p.com/44673.html#respond Fri, 09 Jun 2017 01:40:46 +0000 //www.f-o-p.com/?p=44673 1

关键传播者中,除了那些站在山顶手握雪球,有传播动力的第一波用户,我们的产品后期还需要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的关注。想象一下,当初,自信满满的你带着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想法和一帮热血的小伙伴入驻了某个众创空间或者孵化器,在经历了堪比乔布斯车库创业的无数个深夜,偶尔还看到几次凌晨四点的中关村之后,你和你的团队终于把产品给捣鼓出来了,虽然它在外人眼中浑身都是缺点,甚至被早期的用户吐槽抱怨,但是在你眼中,它是一个新生命,一个希望的开始。

之后,又经历了无数次更新、修正、迭代,终于,产品像点样子了,团队急着想把它推向市场,广告费你是花不起的,投资还没进来,连孵化器的租金都是几个元老自掏腰包凑的,但是大家深信,只要产品推出去,肯定有市场。

产品确实不负众望,开始有了一些口碑,这时候你开始不满足于产品仅由那些最早的忠实粉丝推销了,你非常希望可以被媒体关注,这样的话,不单有助于快速打开市场,甚至有可能更容易获得投资人的注意。对于早期创业型公司而言,你要明白的是,你认为的“媒体”到底是科技记者还是某个领域的KOL?这二者非常相似,但仍是有区别的。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目前国内互联网的话语权大多都垄断在科技媒体手上,那么,去排队申请科技媒体的记者采访怎么样?确实,国内有很多科技媒体都提供创业者的报道服务,但是这道流程往往困难重重,想象一下,每天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位创业者像你这样,在科技媒体的官网和邮件上申请采访与报道,而现在国内科技媒体因为压缩成本的问题,往往只有几人的记者团队,并且还经常被派去关注一些业界大佬企业的动向,可想而知,邮件的结果八成是石沉大海,这种结果无疑让人失望,那么早期创业者还有别的选择吗?

除了媒体,你还可以找找KOL。我们怎么来定义KOL呢?KOL其实就是在某一个领域对大家都有影响的意见领袖。当然,这也是自媒体当中的一种。这些人未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是在他们所擅长的话题范围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我们这里说的自媒体特指那种拥有大量科技网站专栏,并且运营公众号粉丝的互联网写手。这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因为让KOL采访我们的话,如果采访的内容有价值,他可以在多家科技媒体的专栏上刊登关于你的内容,而非单独的某家科技媒体。

国内KOL年代记

20世纪60年代时尚大师安迪·沃霍尔说:

“未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名15分钟。”

国内的KOL有一条清晰的演变史,最早的KOL是从博客时代诞生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新浪这家神奇的公司。早在2005年,博客出现。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KOL,还处于名人阶段。时任新浪网副总编辑的侯小强和他带的两名员工为了推广自家的新浪博客,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四处拉名人开博。徐静蕾的新浪博客开通仅112天,点击量突破1000万,被称为“天下第一博”;而韩寒在2010年被中国网民集体投票,送上了美国《时代》杂志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第二名,甚至超过了美国总统奥巴马

虽然大部分博客读者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但博客最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于,创造了让普通人和名人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在过去,名人只存在于电视和报纸杂志上的社会规则被打破了。在这个阶段的后期,出现了很多普通人开设的名博,第一代草根KOL开始逐渐涌现。

2009年,微博出现,新浪团队又把历史重演了一遍,当然,这次邀请名人开微博要顺畅得多。微博经过三年的发展,信息的流通也不再是早年的那种宇宙大爆炸后个体漂浮、流通随机的状态。大V粉丝积水成湖,信息的流通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些大V就是国内相对成熟期的第二代KOL(那时候还叫段子手),随着平台的发展,他们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能覆盖的人群越来越多,而他们自己也开始积极地寻求起了话语权的变现之道。

与博客相比,微博是一个更适合娱乐和八卦的社交工具,对于更加擅长文字表达的KOL来说,这显然让他们不适应,因为当时微博140字的限制太煎熬人了,这让微博更像是一个噪音非常大的舆论广场模型。比如非常有名的专栏作家、自媒体吴晓波就曾经表示,像自己这样一个职业写作者,特别是写财经的人,关注的是细节,需要用事实、用数据、用逻辑推理来讲一件事情,这一切都无法用微博来承载。

紧随其后,微信开始流行,朋友圈和公众号出现了,这改变了博客和微博时代的很多弊病。在微信中,你是处在熟人环境,人们在朋友圈里面获得信息,当你要分享一条信息,当你面对朋友圈时,你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谈,因为这代表你的身份和你的价值观。所以对于微信公众号上的KOL来说,这时严肃写作的要求就会存在。微信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这里的分享更接近Facebook那种朋友社交关系的互动。产生的信息是深层次的个人喜好,具有很强的商业价值。

但是微信最具有革命意义的还不是这一点,而是打开了公众碎片化阅读的阀门,在微信流行的这几年,科技媒体也开始真正蓬勃发展,这两者都需要大量有深度的严肃内容提供,原来的官方编辑和媒体提供内容的体系已经被完全击碎。这时,大部分自媒体人开始逐渐涌现,并且成为各个垂直领域的话语权作者,KOL的发展和变现的黄金时代正式来临。

KOL的结构

和本书一开始介绍的传播金字塔一样,KOL的等级也呈现出金字塔的特征,其构成分为三层。

金字塔尖毫无疑问是由各界名人构成的,这些KOL的资源主要是粉丝经济和相应的社会影响力。比如明星的收入主要是通过广告代言,而社会名人则是活动站台来实现,这一块的成本非常高,请一个明星去发一条微博,或是配合某某大佬来一场营销活动,可能花费数万甚至数十万不等,而且有时,名人还会考虑你是否够格与他们有这种合作,这种KOL的宣传价值和使用成本巨高,比较适合一些实力比较强的公司或者一些大品牌,以产生强强联合的效应。

第二层KOL更需要一般的企业去重视,他们往往拥有较多的粉丝,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力比较强。这一类KOL通常是一些垂直领域的意见领袖,以及较为小众的专业达人,带有一定的草根性,但是在他们所在的领域,是真正说一不二的权威。相比塔尖的顶级KOL,这些人相对来说更容易合作,并且成本相对更低。

在金字塔的基层是一些热衷传播的超级粉丝和广大网民,同时也是整个KOL营销的推动者。

所以第二层是非常关键的,他们既能影响顶端,也能影响最下面的广泛的目标市场。无论你从哪一层级起步,都要知道,你最终需要打动的是金字塔最底端的这些人,你可以通过第一层或第二层来影响他们。

国内KOL的社会构成

如何选择KOL,或者干脆你自己来

很多创业者会说:我们压根就请不起明星,还是等拿了大额融资再考虑吧。这么一来,寻找合适的KOL就成了一门学问。

我们首先需要分析KOL所影响的是哪些人

拿一家互联网公司来举例子,比如说,你是一家OTA(在线旅行社)公司的创业者,现在希望拿一笔预算去寻找KOL宣传你的公司,那么,对于在线旅游类的公司来说,你可能会遇到三种KOL供选择:

  1. 社会名人、大V、直接影响一些酒店地产行业。
  2. 互联网专栏作家与自媒体,这些人分析评述各家OTA的模式,影响公众与投资者。
  3. 豆瓣上的知名游记博主,他们是切切实实的使用者,影响着广泛的文艺青年游客。

那么,作为一名手头不宽裕的创业者,你会怎么去选?有时我们会直接选择最便宜的,比如豆瓣上的游记博主,因为他们直接影响着一大群热爱旅行的文艺青年,但先别着急,我们接下来还要抛出一个全新的筛选项。

再分析一个这个KOL对自己群体的影响力

我们怎么筛选KOL?这里面比较典型的是通过微信或者微博的平台来实现,微信里比较多的是自媒体,微博是相对比较公开的,我们可以看粉丝数、转发数、阅读数以及社交媒体的一些分享数等。这是一个最为基本的选项,大多时候都比较靠谱,但是我们还应该加上一条,就是这个KOL拥有的其他媒体资源。

很多互联网KOL自己并不营造社区,但是热衷于在科技网站上撰写专栏,只做一个安静的作者,这时候,专栏数和他是否拥有强势媒体,就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衡量指标。而这也是相比请一家媒体来采访我们,KOL明显更具有优势的原因之一,他们是很多家媒体的内容提供者。

那么综上所述,我们最终确认,作为一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需要的是早期用户和投资人的青睐,考虑到国内先跑数据后要投资的惯例,用户的关注往往优先于投资人,所以,最适合这家在线旅游初创公司的KOL应该是豆瓣上的知名游记博主。

分析结束,去联系KOL

百度一下,你会发现,几乎国内所有的KOL都是明码标价的,这并不奇怪,因为即使是一些商界领袖,例如巴菲特,吃一顿饭都有具体的价格。而一些科技自媒体几乎在每篇文章后面都留着商业合作的二维码和联系方式,但这一切并不代表他会仅仅因为一点钱就与你合作。

对于KOL来说,影响力是一种资源,而与影响力不足或者产品低劣的企业合作会削弱自己的影响力,所以他们往往更倾向与自己所在领域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并且非常重视合作内容的质量。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考虑价值是否契合,再谈是不是需要付钱的问题。

我比较主张企业或者公关公司的一些同仁培育自己的KOL,包括结交一两个自媒体,使他们可以长久跟你的创业公司或者是公关公司开展合作,把之间的关系培育起来。同时,为了保持合作内容的质量,未来企业都会需要一个内容官,把企业自己变成一个KOL,在尚未找到这个人之前,我觉得,由创业者自己担当这个未来的KOL是比较合适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其实可以参考媒体非常喜爱的创业者雕爷和罗永浩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舍予兄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44673.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