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Sun, 09 Dec 2018 15:23:4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9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逻辑思维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6个方法,将推广页转化率提升30倍! //www.f-o-p.com/106266.html Wed, 14 Nov 2018 02:26:08 +0000 //www.f-o-p.com/?p=106266

 

我曾服务过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当时为其制作的落地页有16p,通过数据发现最后1p的用户留存率有13%,这证明内容策划得不错,用户也感兴趣,但就是不报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当时,触发报名的按钮只有三个,我们建议添加足够的按钮去引导用户报名,客户却说出于品牌调性的考虑,不想添加太多报名按钮。这就是典型的中间动作走形的案例。

马云曾说过一句话:“只有精细化的过程控制,成功才能复制”,这放在提升转化率这件事中,就是需要精准每一步的转化动作,坚定地执行,不然最终的结果不会好。

接下来我们分三个板块,具体讲一下提高营销转化率的方法:

第一,曝光到成交全流程的拆解

第二,让用户下单的”六要素”

第三,”六要素”使用示例及注意事项

01 曝光到成交全流程的拆解

企业在线上投放,首先要选择渠道,实现展示,然后等待用户来查看,从而产生关系。

主要原因:网页打开的速度太慢。一般来说,打开时间超过三秒,正常的用户就直接关掉网页离开了。

►案例解析:如何将儿童围棋学校的ROI做到102?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如何优化用户购买过程中的每一个指标,来提高总体的转化率。

这些指标分别是:兴趣率、预约率、到场率及到场成交率,只有提高每一步的转化率才能让最终转化率有大幅度提升。

我以前负责了一个针对4-6岁儿童的围棋培训项目。在我负责之前,其招生方式就是让人背着棋盘出去招生,平均20个人中有一人会留下来听你说几句,也就是兴趣率为5%,最后留下号码的是1/3,来上试听课的也是1/3左右,最终进行购买的,好的时候能达到50%。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这个数据还不错,但在我看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于是我建议老板投百度,但他觉得没效果。我就问了一个问题,既然百度没效,为什么竞争对手还天天投百度广告?答案也很简单,就是投百度有效,都赚钱了。

之所以认为投百度没效,是因为没有摸清百度投放的商业规则,没有把百度投放的工具用到极致。老板最后同意了,于是我就开始用自己的方法去提高各项的转化率,最后做到的数据是这样的:

用户打开页面到愿意发起咨询,愿意填表单的兴趣从5%上涨到33%;然后通过话术的调整,让用户在咨询过后愿意预约试听课的转化率从33%提升到74%;再通过流程的改造让用户的到场率从33%提升到80%,最后一步成交率主要影响因素是试听课的质量决定的,所以还是50%左右。

总体的转化率差了30倍以上,怎么做到的?有几个方面:

1、捋清用户离开的每一个原因

首先,明确一个点就是总体转化率是N个转化率相乘的结果,但很多公司就没有去测试每一个点的数据,自然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步流失了用户。通过分析数据,去思考用户在哪流失了,思考流失的原因是他不感兴趣,还是说他感兴趣,但我的内容表达形式不对,导致他离开了。

找出原因后再一步步地优化,提高每一步的转化率,最后的转化率才会出现指数级增长。

2、优化SOP促进整体转化率

1)如何将到场率从33%提高到80%?

还是一个逻辑,先分析用户不来听试听课的原因。

通过调查,原因主要有三个:

  • 价值传达不够,客户觉得学围棋不重要,周末就想在家休息,这很正常。
  • 客户忘了有试听课,忙其他事情去了。
  • 来的路上堵车,算算时间要迟到20分钟以上,就不来了。

原因找到了,接下来就是找解决方法。

第一个,优化话术,传递学围棋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个,提前进行试听课提醒,解决用户忘记听课的问题;

第三个,解决用户迟到的尴尬,在上课前,比如9点的时候打电话询问客户是否已经出发,传递我们会等他的信息。

所以,要提高转化率就不能任由事情自然发生,要去优化这些阶段。

2)如何将预约率从33%提升到74%?

首先还是找原因,家长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围棋?

答案五花八门,但后来我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家长让孩子学围棋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而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举个例子,当一个客户问价格时,特别是价格远高于同行情况下,该怎么回答?以我操盘的儿童围棋项目举例。

如果直接说价格,基本就不会有下一步了,因为:

1、不看价值只看价格,我们价格远高于同行,

2、直接问价格的客户是询价的客户,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不是说价格。而是:

第一步:提供多种选择,避开主要问题。

家长:你们多少钱?

售前客服:家长您好!我们这有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还有3个月、半年、1年、3年的课程,要看孩子适合读哪种班,才知道最终价格。

第二步:用容易回答的问题来筛选目标用户

售前客服:孩子几岁了?

家长:X岁(如果符合4-6岁的适学年龄,继续后面的问,不符合就说不合适,,低于4岁,记下孩子年龄和家长号码,在系统中记录下来,到了适学年龄的前2周再联系家长,超过6岁,就说不适合我们这种班了,委婉拒绝掉。

之所以第二步问年龄是为了快速判断是否属于目标客户,不属于目标客户的迅速解决,挂掉接另外一个电话,售前客户人数有限,需要把时间留给目标客户。

第三步: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遍历一遍+对应的痛点刺激

售前客服:是男孩还是女孩

情况1、

家长:男孩

售前客服:性格是活泼好动还是成熟稳重

情况2、

家长:女孩

售前咨询问:性格是活泼好动还是文静

情况1.1、

家长:男孩子性格活泼好动

售前客服:家长您好!我们北京有12所校区,最大的校区是望京的六佰本校区,有1000多个孩子,绝大部分家长把孩子送过来学围棋就是因为孩子活动好动,太闹了,注意力不集中。我们都知道,注意力不集中,学什么都不行,孩子将来可能是个废才,听孩子的幼儿园老师或一些教育专家和朋友说学围棋能提高注意力,所以把孩子送过来学围棋,锻炼孩子的注意力。

情况2.2、

家长:女孩性格偏文静

售前客服:您还记得您读高中的时候,学空间立体几何和排列组合是不是班里的男生成绩普遍比女生好?

这是个事实,大部分女生比男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要差,现在生了个女儿,将来读高中也要学排列组合和空间立体几何,你说家长是现在花钱送孩子去学习解决问个问题,还是等将来孩子读高中的时候,孩子痛苦,家长也跟着一起痛苦(辅导孩子数学题也是很痛苦的事)

所以你通过把所有的情况都模拟一遍,无论他问什么,你都能回答,并且能刺激痛点+传递产品/服务的价值,你的预约率一定会高很多。

这就是为什么围棋项目网络营销团队经过话术优化之后,预约率能从33%提高到74%。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里面不仅有魔鬼,还有很多钱,全是钱。

让客户下单的“六要素”

之前做过一个小调研,女性在天猫淘宝上买衣服的购物过程很漫长且复杂。先是看眼缘,看上了就点进去看商品详情,看完后基本要刷8页评论,然后再看看有没有差评,如果能接受的就会下单。有的人还会去看有没有优惠券,或者联系客服看能不能拿到折扣。

这些都是正常的用户购买行为。

那我们反过来去思考这些行为,就是用户为什么会选择在这家买,不去另外一家。

答案有很多,总结起来基本上是以下几个:

试想一下,我们自己购物都需要购买理由,那么大家看下自己的产品页面,把理由都展示给顾客了吗?如果都没有,凭什么让顾客购买?

回过头来看客户下单的三个阶段,整个交易环节中最难的就是建立信任。

那我们应该如何控制这三个阶段,让客户快速下单呢?有六个要素需要控制,分别是:

第一步能让客户产生兴趣的点,叫互惠,不是优惠。比如有时候出去吃饭,商家主动给的优惠券就没人要,因为这个不是相互优惠的。

进入建立信任的环节,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是承诺和一致,对于建立信任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相对比较难,后面详细解释。第二个是权威,因为前面的承诺和一致已经与顾客建立了轻度信任,但还不足够,所以需要权威来加码,比如说请名人代言,做一些知名的检查报告等。最后,权威还不够就要用到社会认同,这是最高级的信任,比如一般人买东西会选择销量最高的,或者没有差评的。

最后到下单阶段,到了这步顾客还是没有下单,原因就两个:没有购买能力;没有需求,不着急。我们说没有需求的基本上不用管他,但面对没有需求,不着急但又喜好的顾客,我们就需要营造稀缺性来让他着急起来,就下单了。

►案例解析:如何打造减肥产品的承诺和一致,让客户产生信任?

六要素中最难的就是承诺和一致。接下来用一个减肥药的案例解析操作的具体方法。

假如公司研发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减肥药,能让人在60天内从160斤减到130斤,作为企业的CMO,怎么制定市场策略,怎么做产品的详情页让消费者相信这个药真的有这种效果?

一般来说都会有以下四种想法:

看到上面的几个广告,你会相信这个减肥药真的能在60天内,从160斤减到130斤吗?

即使是找到医生来背书,大部分的人依然是不相信的。

再问一个问题:大家相信科学吗?我想基本上都是相信的。

那我们沿着上面广告三的思路,找全中国最好的医院:协和医院,挂一个特需号(特需号医生比专家医生要厉害,部分还是学术泰斗)问医生怎么减肥。这个医生就说:减肥也很简单,我们中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联合研发了一种药,经过了美国FDA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证,没有任何副作用,懒得动的话就不用动,实在控制不了自己,随便吃也行,也能减下来。就把这个过程录下来,最后贴上减肥前后的对比图。

首先,我们找到了最权威的医院和医生来证明药效,可以说是很科学了吧,但这样的广告还是让人难以相信。

为什么?

因为我们表面上相信科学,骨子里更相信直觉。人原始大脑的话语权是高于后天进化的理性大脑。所以,实现承诺和一致,要先在前文作出承诺,后文则是做出常理上认可的实现承诺的保障措施再加成功案例。为什么上面请到协和医院的医生来证明也不能让消费者相信,就因为不管住嘴迈开腿就可以减肥是不符合常理的,更别说随便吃,不用动,所以消费者就不相信。另外,成功案例一定要放在最后面,放在前面消费者会认为这是造出来的,他就不相信。

这就是取得消费者轻度信任:承诺和一致的实现方法。今天时间不够,主要讲六要素中最难的承诺和一致,其他要素就不一一讲解了。

总的来说,让用户下单的六要素,首先互惠就是为了激发兴趣,承诺和一致就是为了产生轻度的信任,权威则是传递信任,社会认同就是让消费者主动选我,喜好是为了让消费者远离痛苦,稀缺就是为了成交。这其实就是把整个用户购买的行为逻辑都复盘了一次。

大家检查下自己产品的详情页面缺少什么东西,补上去就可以了。

六要素使用示例及注意事项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六要素”如何使用,还有注意事项。

使用示例:如何让一所不知名的学校显得很牛?

这个学校是一所美国的高校,叫索菲亚大学,专业实力很强但不知名。

所以首先就要找到一个能让客户产生兴趣的点,本来想从学校的历史入手,但它成立只有40年。

接下来就从美国高校与中国高校的不同之处下手,项目方就说主要有三点不同:

第一点,中国大学的证书盖章,而美国的证书签字;

第二点,国内毕业有两个证,一个学位证书一个学历证书,而美国则是一个证。

第三点,中国绝大多数的大学归教育部直接管辖,美国的大学归东部、西部、中部三个教育联盟管,索菲亚大学就归西部教育联盟管,而且这家学校对面就是斯坦福大学。

从这三个不同点中,拉出了两个能有大流量的点,就是这家学校它比邻斯坦福大学,并且和加州理工大学,美国空军军官学校和华盛顿大学统归西部教育联盟管。这些牛逼的学校能为不知名的索菲亚大学带来流量和可信度。

注意事项一:做好流量承接

再分享一个事情来解析具体如何做好流量承接,就下面这两张海报图:

上图之前参与的课程的推广海报,这个课邀请了不少牛人来讲,模式是一个月上一个老师的课。

首先第一张海报第一版吸引力不够。比如定位理论实践牛人冯卫东老师,第一版的介绍是:天图资本CEO,但目前天图资本在大众领域的知名度还不够,也不知道它投了周黑鸭、奈雪的茶等知名消费品牌。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周黑鸭的知名度更高,所以我建议把冯卫东老师的简介有天图资本CEO改为周黑鸭、奈雪的茶投资人,这样可以和大家熟悉的事物产生链接。

后来,课程负责人做了每位老师的单人海报,就是右边那张,老师也很配合转发了。但问题是扫我的码的朋友肯定是关注我的课程,而进去看到的是课程所有的内容,前面是讲完的老师,需要滑动好几屏才找到我的课,而且还没开始,所以进来的人多半会选择直接离开。

这就是流量承接的工作没做好。海报发出去了,就应该提前想好如果用户扫了会想看什么,呈现他想看的。

注意事项二:巧用MAT模型:动机-能力-触发

最近腾讯把宇宙第一的广告位给了微视,但效果并不好,原因是什么?

因为微视对于大众来说是陌生的,即使把它放到最好的广告位,大部分人都很少去点它,因为我都不知道你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点,就算点了,也是直接跳转到应用商店去下载,普通用户又不是干互联网的,每个月流量没那么多,我不知道是做什么的,更不会花流量去下载。

更好的做法是按MAT模型,当用户点进去后应该跳出一个页面告诉用户微视是什么,能用微视做什么。然后设置多个手机型号让用户选择,再跳到各手机型号的应用商店进行下载。把下载的能力和触发都提前设计好,下载量就会好很多。

总结

只有提高每一步的转化率才能让最终转化率有大幅度提升,所以大家回去分析一下自己家产品,从广告曝光或者线下的门店,客户从看到你的广告或门店到下单到底分为几步,看还有哪些优化的空间,把每一步都落实,转化率自然就上来了。第二就是要活用六要素去控制一个人的消费过程。

 

作者:陈勇,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CMO训练营(ID:CMOxunlianying)

]]>
最全的文案6大类型,你擅长哪方面? //www.f-o-p.com/106039.html Tue, 13 Nov 2018 02:18:33 +0000 //www.f-o-p.com/?p=106039

 

虽然都是写文案,但类型大有不同,于是用并不算丰厚的经验,归纳了6大文案类型,分别是:标题党文案、深入型文案、产品型文案、总结式文案、TVC文案、情感型文案。看看你是擅长哪方面吧~

PART 1

“一句话”是文案逃不掉的必修课,要求“切中要害”。

常以标题党、推荐语的形式出现,10-20字,短小精悍,不在乎逻辑,但重视吸睛。关于怎么做标题党,网上有不少介绍了:引起围观、带动情绪、有戏剧反转、满足伸手党福利、发布惊天大消息等等都是夺眼球的方式……

同时一句话文案也喜欢往“走心”的方向玩:段子手的开心、丧文化的扎心、友情亲情爱情的暖心……是商业品牌主们爱玩的套路,可以结合歌词场景等文学作品。

关于一句话文案,我平时会把一个主题拆成多个角度来看和思考。然后去全网搜相关的流行词,一通记下来,最后排列组合。同时也建立了热门词汇的清单,如果这次用不着,留着下次可以用。

PART 2

深入型文案常见于新闻媒体,如:南都周刊、凤凰网、36氪等,要求陈述客观事实、提供全面的资料信息、能概括总结。

这类文案也是企业发新闻通稿、写品牌公关的必备,要求专业严谨,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看起来是别人写的,但其实都是自己写的拿去发~)

常见于人物/事件专访,要有一定洞察力,把别人看不到不知道的地方挖掘出来,打磨提炼使之有意义。(比如GAI的这篇,如果写不好,就容易把GAI变成小混混。)

这类文案通常上千字,需要成熟的文字撰写能力,如果作文满分是100分,起码要得80分吧。得通顺、有条理、有逻辑、还要有故事性,让人愿意读下去。(其实还蛮挑战人的,但我很喜欢XD)

前期要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把一个人或品牌的生平履历背景资料甚至第三方评价全部找到。找不到有疑问的,更要去问到答案。做完这些,差不多都能写完一篇稿件,下笔有神了。

如果有机会亲自采访,除了拟好采访提纲,更要预想追问话术,往哪些方面延伸提问,才会符合稿件主题。结束后要整理复盘,割舍一些无用的信息。

危机公关、重大声明基本都会由老板、老大亲自盯着写。但文案要多去了解关注一下写作手法,以防万一。(普遍画风都很严肃,以及最好盖个章)这类事件事发突然,如果你提前准备过,在半小时内就写好交稿,你的领导一定对你好感指数UPUP~~

吐个槽~范冰冰的致歉就很稚嫩,如果是她本人或经纪人不应该是这种水平,所以也成了笑话案例。

PATR3

这类文案一般以长图文的形式,出现在电商等让你掏钱的领域,我觉得能发挥的空间很少,但又很考验人。

首先,产品不是由文案研发的,文案需要从一大堆Word、PPT、Excel、会议报告等别的工作资料中,找亮点。有的不可谓算亮点,文案要把它吹得天花乱坠很有用。

然后,这类文案的字不能特别多。不能像软文那样,前面自由发挥一大段狗血的经历来引入产品。只能提炼总结,用精简洋气或者接地气的词语句子,来介绍产品的特色。

并且还不能挖坑,得要有证据。你想有逼格,写什么“来自于澳大利亚的谷饲安格斯牛肉。”但这货是从隔壁菜市场买的,就只能换个写法。

所以文案需要对行业熟悉。假如你是做餐饮的,你要对食材产地、营养学等有研究;假如你是做科技的,不要写了半天OLED或骁龙处理器,结果连这项技术是什么都不知道…

同时文案还要会写促销的66种不同语言,会计算9*9=81种不同的购买优惠活动,还要想到售后客服……只要你在大脑词典存储上了上千条行业词汇之后,就能够信手拈来了。

一般在网上有大量同质化模板,最简单的方式是多搜集模仿,依葫芦画瓢。如果对人物、产品、行业有自己的洞察和理解,能够游刃有余就是大神级人物啦。

产品文案是必需品,但是是必要非充分条件~货物卖好不好,不能全怪罪于产品文案写得好不好。单靠产品文案(长图文)这类短小概括的内容,很难有那么强的带货能力——往往还需要伴随发布会、UGC/PGC内容生产、名人推荐、软文、营销推广资源等多种形式,才能把货卖起来。

PS:在电商上的“商品名称”基本没有文案润色包装,覆盖到相关搜索词汇才是重点,这类工作也通常由运营来做。

PART 4

这类文案一般出现在:周年庆、年会、节日活动、颁奖典礼、工作总结、收官战报、主持人发言稿、领导发言稿等重大有仪式感的场合中。要求高大上,或者接地气亲民。

关于项目总结,可以多看看热播剧、热播电影的收官战报,看他们是从哪些维度来衡量该阶段的工作的。

关于节日活动庆典,可以从央视、芒果台等卫视的大型晚会节目中看看主持稿开场白~

如果是企业周年庆、年会的话,可以看看类似于阿里巴巴等比较知名高调的企业,他们的领导发言是怎样的思路结构(多亏有直播

关于评优颁奖,可以看看电影、慈善、时尚、感动中国等颁奖典礼,是怎样写关于这个主题和人物褒奖词的~

反正要写什么可以现找,不过平时也要注意下积累惹~

PART 5

主要是指视频广告文案,15秒-5分钟不等~

一种是极度洗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像脑白金、恒源祥这样,可以按照“一句话文案”的套路来。世界杯期间,有3个品牌的广告就因为洗脑大“火”:

旅游之前,先上马蜂窝

旅游之前,为什么要先上马蜂窝

旅游之前,先上马蜂窝

——马蜂窝

你知道吗?

你真的知道吗?

你确定你知道吗?

你真的确定你知道吗?

……

——知乎

找工作

直接跟

老板谈……

——BOSS直聘

还有一种偏向于讲故事:需要有脚本、情节、人物台词,脑洞大开!支付宝花呗的就很有魔性~)

还有一种像是人物自白,自带情怀,也需要你有节奏感、故事感、画面感了。(KEEP的这款算是经典了,句句都是精华!)

TVC文案,基本上每一句都是爆点,每一句都是金句。会排比会押韵,会讲故事或者会讲哲理,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然后画龙点睛,最后一句是关键。

PART 6

任何人都会有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表达,情感是最没有门槛,人人都能聊起来的话题。

很多公众号的定位就是写情感;每个媒体平台几乎都有情感的话题专栏;情感也是众多作词人、作家、编剧发挥的地方。

可以试着从个人日记写起,但要写好很难。虽然是写情感,但写的是:替别人说话和发声。不能自嗨自说自话,要能引发多数人感同身受。哪怕是一篇800多字的文章,每一段都要能说到人心里去,需要很强大的洞察思考、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夸大润色的本领。

一个强大的情感类作者,要以上帝视角来讲故事~做得好了,真的就可以靠出书写剧本来赚钱了~

  1. 文案是无孔不入的

小到线下能看到的商品包装、户外广告;大到上网的APP网页内容;以及专业到文化产业的图书、音乐、影视剧等~

淘宝女装品牌的快递包装:

资讯、视频、音频门户网站都会有文案运营:

靠以写字谋生的作家、编剧等:

(我稀饭他们的才华 如果不爱请不要DISS~)

  1. 并且文案是有影响力的

一个品牌,可能因为文案大火或者被唾骂;一个产品,会因为文案而受欢迎;一个人,也可以因为文案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杜蕾斯的文案和被骂的京东美妆文案:

  1. 文案的入门门槛很低,但要做好很难

需要读很多书,肚子里有墨水,文学类的,商业洞察的,营销传播的…需要对行业/人性深耕;需要看很多案例;需要自己练手,写到键盘都坏掉……

  1. 文案的出路也很广阔

做得专业就纵向发展,投身于文化产业,当个独一无二的作家、编剧、新闻记者媒体人;或者横向发展,致力于成为一个公司的CMO、CCO、COO~

文案想要输出,必须要有更多输入。Stay hungry,Stay foolish,我觉得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强大的文案应该在每一方面都无所畏惧。

 

作者:Tammy ,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Tammy

]]>
干货:讲讲「用户增长」的实操经验! //www.f-o-p.com/104650.html Thu, 01 Nov 2018 06:17:03 +0000 //www.f-o-p.com/?p=104650

 

用户增长(User Growth,后文简称UG)这个概念是美国传来的,从趋势看,以后肯定会是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标配。

但目前真正做过UG的人和公司比较少,所以大部分书和文章还都是摆出国外产品的案例,业内人都知道,国外和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是两回事,看了国外的成功案例除了让你心里爽一下,没别的用。

大家以后可以多关注和研究一下UG,会用的到,这类人才也会很抢手。本文是我对UG的理解,应该是片面的,但终归是从实战中提炼出来的。

身边很多人说,这只是酷的概念,没啥实际意义,本来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增长啊。

没错,在过去20多年里,国内互联网一直在关注增长,从最初的UV、PV,到之后的DAU、GMV,产品每做一次迭代,运营每做一个活动,都是为了提高这些数字,这不就是增长吗?

当然不一样,下面详细说。

要点一:用户增长是一套方法论

有些老板以为UG是密钥,拿到之后就可以打开产品增长的大门,快速看到数据的变化,这个肯定是不对的。

用户增长是一套方法论,就像做产品、做运营一样,不是特效药,不会一针见血。如果只是不成体系的单兵作战,谈不上是用户增长。

简单的说,就是下图中的AARRR模型。无论什么产品,都是在这条主线基础上去做细分的尝试。只有在一次次优化和AB测试后,才能找到更优方案。

从上图可以看到,UG可不只是拉新,还包括留存,甚至是收入的增长。对UG来说,闭环思维是一个很重要的素质,需要更理性、更数字化的方法,关注整个用户的生命周期,直到商业化变现。

假设你做一个app,需要花钱做投放做活动推广,拉来一个新客需要20块。但平均每个用户可以给你带来30块的收入,ROI是正的。

这样就可以随便花钱投放,推广成本是无上限的,能限制你的只是你能获取的用户量。因为你花出去越多的钱,给你赚回的钱越多,这就是闭环思维。

举个极端的例子,有个做两性约会的app,把名字和app的icon一换,同样的东西就复制了几十个,名字都类似「同城XXX」这种。他们的投放费用是无上限的,因为花出去的钱都是能赚回来的,这个闭环模式是跑通了的。

以上就是我对UG的理解,总结如下:

用户生命周期是主线数据是导向用户或收入增长是目标整合产品、运营、技术做执行手段

换一个方式说: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能带动增长,就是对的。

与UG相对应的,是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做法。虽然产品、运营、技术、市场等部门的KPI都是用户量,但大家仔细想想,每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大多不会直接带动增长,而且相互是割裂的,这就引出了第二点。

要点二:用户增长是一种团队协作方式

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分工,都是以产品或业务线为单位划分的,分别对应了产品、运营、研发、设计等角色,而且通常情况下,这也是团队划分的方式,也就是PM是一个team,运营、研发同理。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PM团队内部是很少需要协作的,是远远小于PM与研发的协作。大部分的时候,PM是和研发、设计、交互在一起工作,那为什么让一堆PM组成团队,而不让经常协作的那些人组成团队呢。

可能是有历史原因吧,或者是「一堆PM」组成团队可以找一个更资深的PM去管理他们。不管怎样,现在这个模式已经变得不合理。

更严重的是,因为这样的分工模式,导致公司内出现「筒仓现象」。像一个个青蛙待在各自的井底,只顾抬头等老板发话,而信息共享和协作很差,整个公司都是割裂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有不少公司去打乱传统分工,成立了多个「五脏俱全」的小规模项目组。这样可以通过优化协作,去解决效率的问题,但这样还是不够的。

需要UG团队,去串联公司所有的部门,打破「筒仓现象」,真正的以增长为目标去做点什么。

这么说还是虚,举个例子。一个电商产品希望提升新用户的购买转化,是不是要优化这里或那里,是不是要做一个给力的促销活动?其实都不对,这就是没找到问题的源头,还是在割裂的思考。

按照UG的思路,要做好新用户购买转化,先要分析新用户的来源。把获取用户的几大渠道以此列出,比如:

  1. 广点通
  2. 应用宝
  3. OV商店
  4. 百度SEM

这四个渠道覆盖了新用户的80%,而且每个渠道的投放特点和目标用户群都有差异,所以要逐一分析这四个渠道,拆解为以下问题:

精细化投放策略→获取用户画像→做针对性产品或运营措施→形成成熟方案

  1. 分析渠道的数据和投放策略,是否可以更精准。保证渠道获取的是优质和精准的用户,后续做的留存和转化才有意义。
  2. 获取每个渠道的用户画像和行为特征,这很可能是三不管地带,虽然渠道同学是需要的,但没那么大的动力去推进。
  3. 针对拿到的画像,不同渠道去做对应的转化实验,这是最核心的执行项,具体策略不限于产品或运营端。转化新客的问题,肯定不能全量新客一概而论的。
  4. 形成成熟方案落地,后续维持正常运转。UG不会持续跟进这个项目,一旦成型,就交给对应同事负责。

以上,是UG做这件事的大概思路。可以试想,这事交给PM,肯定是不断梳理产品转化漏斗,重点肯定只是产品端优化;交给运营,估计是不断做精细化的促销活动,利用运营工具去推广,产品端想的就会少。

哪个方法是更合理和彻底的?现在看就很清晰了。这是一个具体案例,但UG和传统业务分工的区别,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具体做法要遵循上图,也就是用户生命周期AARRR模型,再发一次。

在这5步里,重点说前3步:获取、激活和留存。

第4步「变现」属于商业化产品关注的,这部分我平时很少涉及,这里也先绕开。第5步「推荐」是一步延伸,主要依赖产品做得好,再附加给一些激励和刺激,就可以做到了。

以下逐一说具体做法,篇幅所限,只能点到为止。

第一步:获取用户(Acquisition)

就是拉新,说起来也简单,只要是能拉来新用户的方式,都可以。但需要关注这几个指标:新增用户、次日留存、单个用户成本、获取用户ROI。

这几个数其实是告诉你,要看拉新的人数,也要看用户质量,还要看花的钱值不值。

具体方法可分为三类:

1.渠道投放

对于有推广预算的公司来说,这是获客的最重要的方式,这里门道也很多,我并不专业,只从增长角度去谈。

渠道拓展和商务关系维护,这两点暂且不说,单说投放策略就有很多深挖的地方。

①优化投放素材,提升信息流、厂商、商店推广资源的CTR。这是一个持续尝试、沟通、看结果的过程,有相对很多琐碎的工作,尤其是沟通环节。

理想的状态,是用算法策略顶替人工。算法可以千人千面的生成投放素材,并且可以快速更换素材,从而可以提升广告曝光和CTR。这又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分支,我用两句话带过了。

②精细化投放策略,提升ROI。也就是就让投放更合理,想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举个例子,你每天要给10盆花浇水,但每天只有固定的1壶水。你可以平均分配给这10盆花,每盆都浇一点;

你还可以先看一下这10盆花,哪几盆该浇水了,哪几盆不需要浇水,你只需要把这1壶水分给需要浇水的花,或许还可以省下水,以后就可以养15盆花了,而所需的水是不变的。

精细化投放策略就是这个道理,不是通投,而是先分析用户,去制定投放策略,只把钱花在合理的地方。

比如,投放信息流广告,可以选择获取新用户,也可以唤起老用户。对于新用户,可以选择性别年龄地域兴趣等基础信息,尽量圈定适合自己产品的目标人群,做到精细化投放;对于老用户,可以选择投放给非高活用户,例如近30天内未访问的用户,避免对本来每天都会访问的用户进行投放。

再比如,更极端的情况,可以圈定产品无法触达的用户,或已流失用户,通过投放去触达和流失召回。这样的目的性更强,虽说量级可能不大,但策略是合理的。

③资源利用最大化,预装、厂商和第三方商店推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这点是以渠道商务为核心的,需要尽可能多的获取资源方的信息和资源,做好外部资源和内部团队的对接,为增长获取更多的方法。

比如,做了预装的产品,肯定有未激活的存量,利用厂商的推广资源去把存量激活,是快捷高效获取新用户的方式;

再比如,对于安卓各厂商来说,有很多资源和玩法可以去摸索,有的是官方的,有的是私下摸索的。哪怕OV华米这几个大厂商空间很小了,也可以去研究一下相对小的一些品牌,没准有蓝海。

2.任务体系

拼多多的月GMV据说已经400亿了,京东电商做了6年才过100亿,而且日订单量已经超过京东。

趣头条(下图)用了一年半的时间,DAU已经过千万。

趣头条的任务体系

这是目前很受关注的两个产品,具体形态和定位不一样,但都是以「利」为诱饵,让用户去做裂变。

通过任务体系,可以让用户去「收徒」,获取新用户;还可以设置提升留存、评论、分享等行为的任务,用户完成后可获得现金或金币的奖励。产品通过用户行为获得广告收入,去cover奖励给用户的成本,形成闭环。

金币还可以直接兑换成现金,具体汇率是浮动的,这样可以保证ROI的稳定。

这是获取新用户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形式,不是为了让大家都搞「收徒」,而是可以借鉴这种裂变的任务体系。

3.活动

对于活动的定义,有太多不同的解读。比如京东美团的大促是活动,新世相的扔书是活动,网易的传播H5是活动,今日头条的百万英雄也是活动。

但这里我说的活动,完全是以拉新或提升留存为目的的,品牌曝光等收益不在此列。所以,以上提到的活动里,比较典型的UG方向的活动,就是今日头条的百万英雄。

视频答题这个形式,如果不是当时被叫停,估计也快成为标配了。这类活动因为很低的参与门槛、诱人的现金奖励和复活卡的传播机制,为产品带来不错的新增用户。

什么样的活动才能带来用户增长?下一个「百万英雄」是什么?现在不知道,但有途径去探索。

建立一个专注在增长的活动项目组,成员包括活动策划、产品、交互、视觉、前端后端研发等,制定共同的目标,让大家都坐在一起,不断去快速尝试。甚至可以去copy国外已被验证的形式,就像视频答题一样。

4.把握红利

这点有点虚,但确实是一个方向。UG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动向,快速抓住新技术或新玩法的红利,用超强的执行力去落地,为产品获取新用户。

随便举个例子,支付宝发短信领红包(下图),就是一个很好的提升DAU的方式。成本可控,就是短信成本+红包成本;操作简单,复制短信再打开客户端,这个操作之前已经被教育过,很多用户都知道。

这类新奇玩法层出不穷,小到一条短信,大到一个视频答题的模式。UG的同学们必须保持对待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快速执行的能力,才能抢占红利。

第二步:激活用户(Activation)

「激活」这两个字容易有歧义,其实这个阶段要做的就是新用户留存,从某种程度说这是最重要的一环。

因为当你某天获取1万新增用户之后,只能留下1千人,次留是10%。那么流失的9千人的成本是浪费的,而且实际上新增的用户只是1千,不是1万。如果可以把新用户留存提升到20%,每天就可以带来1千人的增量活跃用户,一个月就是3万。

新用户留存是获取新用户和活跃老用户的中间环节,这一步做不好,会造成断流,新用户流失了,也没有积累到老用户,整个大盘就不会增长。

举个例子,你的小饭馆刚开张,大概的思路就是服务好第一批客人,这样他们就可以再次光顾,而且还会带来更多的朋友。做一个app也是一样的,新来的第一批客人得服务好,慢慢老顾客才会越来越多。

具体可以有以下方法:

1.用户访问路径的优化

梳理用户从不同来源访问产品的路径,一步步列出,看看哪些环节是可以优化的。保证新用户使用产品是流畅的、愉快的,留下一个好印象,才会有后续的留存。

摩拜的新用户使用路径为例,下图分别是优化前和优化后的情况。可看出,不仅节省了步骤,还优化了体验(扫码速度)。

需要注意的是,要把用户体验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比如页面加载速度,广告带来的负面体验等。用户在不同机型(尤其是低端机)和不同网络环境下(非WIFI),有可能会出现加载慢或出错的情况,这些都是坐在办公室的PM们很难想象到的,所以必须多测试,多调研,去分析数据漏斗。

2.利益刺激

还是以小饭馆为例,当你第一次光顾时,给你发一张满100减20的券,但只能下次使用,有效期还是在1个月内。这就是用利益刺激的方式,达成新用户留存。

如何定义这个「留存」,其实不只是狭义的「次日留存」,而是能对用户留存有帮助的「指标」。

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新用户中有行为的用户的留存,会远大于没有行为的用户。所以,要做好新用户留存,就是提升这部分新用户的有行为用户占比,这是达成目标的拆解路径。

有点绕,套用案例来说:

  • 社交产品:留下个人资料的用户留存,比没留的高;
  • 互金产品:买过理财产品的用户留存,比没买的用户高;
  • 电商产品:领券用户的留存,比没领的高;
  • 资讯产品:有评论行为的用户,比没有的高;

以上这些案例是怎么做到的,利益刺激是其中一个方法。

美团在几年前补贴大战的时候,通过发券刺激新用户下单。在这个阶段也没办法获取足够的用户画像,所以不知道新用户的喜好,只能是在用户浏览的品类里,发放优惠券。

还有些产品,给新用户发放红包,连续7天,每天都可以领。这就是最直接的利诱,拉动用户前几天的留存。但这种活动要做到成本可控,单个次留或7日留存的成本太高是不合理的,但拉低成本会导致用户对红包无感知。

3.资源倾斜

试想一下,当你发出一条朋友圈之后,你在想什么?是不是期待会有朋友来评论或点赞?如果有,甚至有很多,你会获得快感和满足感;如果没有,就会比较失望。

这种体验,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时也会有。

假设你在知乎、贴吧这样的社区类产品,作为新用户发布一条内容之后,如果能展现在重要的位置,或者快速获得几个回复或点赞,你就会很开心,留下来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这就是为什么做社区运营的小伙伴,会不断刷帖子,看到新人发内容了就马上去回复,就是为了让对方感觉到那种「快感」,认为这里有很多用户在讨论,很热闹的样子。

传言滴滴冷启动时只有很少的司机在用,于是程维让几位员工去打车绕着城区转,这样会让这些使用滴滴的司机觉得这事靠谱,能拉到客人。这个行为带来的效果,其实就是新用户留存。

再回到小饭馆的案例,当老板发现这桌客人是第一次来时,可能会去聊两句,套套近乎,送个水果拼盘什么的。老板这个行为,也是为了做新用户留存。

在以上几个案例里,社区运营去回复新人的帖子、滴滴自己花钱去打车、饭馆老板去套近乎,这些都是有针对性的为新用户投入资源。所以,资源向新用户倾斜,也是提升留存的方式。

第三步:留存用户(Retention)

在获取用户,并有针对性做了留存工作后,留下的用户就进入了「老用户」的池子,不再受到前两步措施的影响,接下来就要对这部分「老用户」做留存。

其实,如果产品本身对产品是有价值的,是能跑起来的闭环,那么本身就可以对老用户达成留存。但实际情况并非那么理想,所以我们还是要做点什么的。

1.激励体系

这是很大的话题,这里不适合展开,只说原则性观点。

不能把激励体系等同于积分、等级、签到、勋章等具体方案,要将用户需求和产品卖点结合,再思考解决方案。而具体的解决方案,也不限于上述几种。

可以看到很多做「签到」产品,都只是把这个功能当成提升留存的工具,但并没有设计完整的闭环,用户并没有什么理由来签到,做这个操作之后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

同理,大部分产品的积分等级都做成摆设了,反而做的比较成功的产品,比如微信公众号、知乎、豆瓣等,都没有这些。

比如下图中,微博等级做的就没啥价值,keep的等级特权比较鸡肋,勋章想打纯精神激励,但感觉也没到位。

微博和keep的用户体系

再看下图中,滴滴的任务和会员,提供了价格优惠和优先派单,这对用户就是有价值的。不知道数据,猜测会比上图的微博和keep要好。

另外一个截图是游戏皇室战争」的任务界面,用户通过任务可能获得用钱才能买到,甚至用钱也买不到的卡牌,这对用户来说也是有价值的。而且多任务的设置,可以保证用户一天多频次的访问,以及发起多个操作。

滴滴和皇室战争的任务

滴滴的用户特权体系

上文中提到趣头条的任务,也是老用户激励体系的一种。通过利诱,刺激老用户的持续访问。

用户体系的建设,务必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去制定解决方案,不能被已有模式束缚,否则就会做出类似微博的等级。要想办法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让用户和产品都受益。

2.用户触达

老用户对产品的品牌有认知,有忠诚度,但还需要适时去「提醒」一下,把用户勾回产品,这就是用户触达。

大概有四种常见形式:push、系统消息、短信、邮件。前两个还可以用,后两个效果在大多数场景下是很差的。

push有以下几个要点:

  • 内容。可选的发布内容数量多、分类多、及时性强,无论全量或个性化push都可以保证效果;
  • 通道。保证push可以触达更多的设备,想办法让更多用户打开手机的push开关。
  • 策略。对哪部分用户发、在什么时间发、每天发几条、push文案是否加图、声音是否可以调整等,都是push策略要做的。

另外,push还要做好管理,保证发布的内容和分类是稳定和合理的。建立每天监控数据效果的报表,及时review每一条的效果,便于尽快调整策略。

这四个触达用户的方式,push是最有效,且难度也是最大的。这里用简单几个要点带过,其他三个也不再赘述。

3.活动

线上活动的主要收益是老用户促活,提升活跃频度,比如活动前是3天来一次,活动后提升到每天都来。反而靠活动去拉新是很难的,从成本角度来说还不如让渠道投放去做。

今日头条在春节期间做的「集生肖」活动(下图),拉新和促活的作用都有,但这里只说促活。

今日头条集生肖活动

想要集齐12生肖,就需要每天都启动app,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励去提升老用户留存。当然,这是个多维收益的活动,可以拉新、社交、绑卡,但成本可控,从第三方数据来看,对今日头条整体DAU也有拉动作用,这就是一个好活动的效果。

说完UG的意义和做法,最后讲讲常见问题,毕竟理论和现实有很大差距,而且这个理念还没有被很广泛的理解,所以缺乏快速生长的土壤。

问题一:数据基础薄弱

大多数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员工,都会觉得自己的产品数据基础薄弱,这个太正常了。

首先,大部分抱怨者都是「用数据」的人,并非「做数据」的。从自己需求角度出发,总是会觉得数据不能让人满意。

其次,小公司没时间、没成本、没必要去重视数据,大公司有很多也不是数据或技术导向的,这是行业现状。

但问题是数据对UG来说是很重要的,不是依赖数据做决定,而是需要数据去验证主观推测,这样就可以快速做大量的AB测试,从而落地最终方案。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公司,每天成百上千个AB测试在线上跑,有成熟的技术平台,完全不依赖客户端发版。

即使数据弱也没关系,只要判断是必要的,就可以一点点去建,哪怕多花一些时间。这种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并非快速见效,但坚持推进去建设,从长远来讲收益是很大的。

问题二:内部协作效率问题

我的感受是,做UG最难的不是业务技能方面的,只要主线清晰,团队给力,不断去推进优化,一定能看到效果。

难点是因为整个公司对UG理解层面不同,导致落地难,重点体现在公司内部协作效率低,沟通不顺畅。

因为产品、运营、研发、渠道、市场等,分属不同部门,被不同的老大管,甚至KPI都不一样。而UG恰巧需要把这几个角色整合到一起做做事,势必会遇到协作的问题,也会与现有业务冲突。

比如从UG角度来讲,需要去优化某个产品模块,但这个需求就与本身在做基础产品的需求冲突,而且最终落地的也不是UG的同学,那这个需求就要有足够的理由被认同,才能被排进去。

有的时候,可能不是「需求」的问题,而是「蛋糕」的问题。UG团队会触及原有团队的利益,合作必然不会顺畅。

解决这个问题,很难,也很简单,必须公司、老板的层面去认可和推动,只有这一条路能从根本上解决。

问题三:缺少人才

一个公司想做UG,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有经验的人。但目前业内真正做过这事,并有些方法论沉淀的人不多,对比需求缺口,差距就更大。

对于人才来讲,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之前做过产品、数据分析这样的同学,转做UG更有优势,至少需要有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很强的沟通和推动能力。

对于公司来讲,能直接找到合适且有经验的人,是最理想的。如果找不到,也可以从内部挖掘,至少执行层团队是比较容易搭建的。难点是需要有一个懂UG的leader,这是个大项目,需要有人掌舵和协调推进。

以上,就是我对UG的理解,问题太大,导致很多分支问题只能点到为止;眼界所限,可能也不算是UG的全貌,但至少是从实战中提炼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作者:韩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韩叙

]]>
如何成为一个牛掰的运营?给你2个方法 //www.f-o-p.com/102357.html Tue, 16 Oct 2018 02:34:46 +0000 //www.f-o-p.com/?p=102357

 

牛掰的运营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都有自己的思维体系,他们的逻辑框架是清晰的。

有方法有套路,总结出来不过是以下2点。

是不是很简单,只要大家不傻,按此方法执行,不出50年,也一定能成为牛掰的运营,这里笔者向大家承诺,如果到时候成不了牛掰的运营,可以来找我茬。

  1. 让脑力活动行成肌肉记忆
  2. 建立自己的逻辑思维框架

一、让脑力活动形成肌肉记忆

1. 肌肉记忆的优点是省时省力

肌肉记忆指的是什么呢?

在没有主动意识的情况下,不由自主的完成某项活动,起作用的就是肌肉记忆。举个例子:早上起来穿衣服,系纽扣这个动作,前前后后做了几千次后,再次系纽扣时,根本不需要过大脑,就可以完成系纽扣的动作。这个时候如果某个扣子掉了,系纽扣的中途出现了状况,才有可能意识到,怎么进行不下去了,才会再次进入脑力活动。

形成肌肉记忆后,通过条件反射就可以完成一系列动作,条件反射我们在学校时就学过,是不受大脑控制的行为,也就是最省心的行为了。比如:足球运动员,当足球滚到脚下时,厉害的球员不过大脑,就能轻松把球踢进球门。如果这个时候再去思考、权衡,早就错过了射门的最佳时机。

2. 肌肉记忆的形成需要持续不断的练习

一旦形成了肌肉记忆,可以大大的提升个人的能力水平。好处这么大,为什么没有多少人愿意掌握呢?

因为这个过程很辛苦的。LOL这个游戏大家都玩过,有没有这种时刻,在很紧要的关头,根本来不及细想,回首一掏,鬼刀一开,看不见,走位走位,这一套犀利的动作就完成了。游戏的练习给人是愉悦的感觉,所以大家可以废寝忘食的去练习各种酷炫屌炸天的技术,而谋生技能的练习就是一种让人生不如死的感受了。

拿足球的肌肉记忆来说,若不是有极大的毅力,对足球有无限的热爱,谁会每天花上个把小时去练习踢球呢。有这个时间还不如躺在沙发上,喝着肥宅快乐水煲剧来的舒服。没有几年或者十几年的训练,像足球这种很微妙的运动,是不可能形成肌肉记忆的。所以你要是说一只白斩鸡能把足球踢好,呵呵呵,严肃点好不好。

3. 脑力活动是可以形成肌肉记忆的

举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大家在电视上有看过速算比赛的节目吧,里面的小屁孩分分钟就把十位以上的数字的加减乘除结果给出来了。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看的目瞪口呆,那么短的时间不要说算出答案,恐怕连题目我们都还没读完。你要说他们算出来是靠的什么呢?答案是肌肉记忆。几乎不用过多思考,因为平时的刻苦训练,当看到题目时,答案自然而然就出现在了眼前。

运营工作里的写软文、做活动方案、数据分析等,做久了也是可以形成肌肉记忆的。比如:数据统计,在什么后台,如何导出数据,如何汇总,如何筛选,这一系列动作在做了几十次后,我反正是不需要动脑了,每次在动脑分析前一看,哎呀,数据已经被整理好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没有的话赶紧去面壁去。

最强的肌肉记忆是,经手过几个项目,对项目的每个环节了如指掌,假如出现了状况,通过肌肉记忆,可以迅速的定位症结所在。

二、建立自己的逻辑思维框架

1. 逻辑思维框架就是你的顶层设计

有个词叫金字塔原理,指的是公司的形态,就像一个金字塔一样,顶部的设计决定了下层建筑。我们自己的逻辑思维框架有点像倒立的金字塔,逻辑思维框架是做事的底层逻辑,是浮在海面冰山之下最核心、最重的一块。因为有底层逻辑在,才可以形成一座座冰山。

逻辑思维框架看不见,摸不着,表现形式是我们产出的内容,做的方案,设计的活动。拿裂变活动来举例,我们看行业内做裂变活动厉害的团队,好像不管操盘什么项目,都能做到刷爆朋友圈。当自己按照别人的套路,照搬过来去做事,发现根本就裂变不了,最终画虎不成反类犬。

原因很简单,别人是在一个正确的逻辑思维框架下做的裂变方案,不论形式如何,底层逻辑是不变的。我们照搬的只是形式,不知道还有底层逻辑这一说,结果可想而知。

2. 逻辑思维框架的有的人天生就有

这里不是吹,像我四岁学会走路,五岁学会说话,六岁就有了逻辑思维能力,这个真的是天生的,么得办法。我最开始做游戏运营时,在没有人教的情况下,一天之内就把游戏里的系统、玩法、成长、商城用树状图画了出来,和策划的原型图一比,简直是如出一辙。这个是因人而异了,有的人天生就有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有这个能力的人并不一定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就好些有些人明明懂的很多,却总感觉自己啥都不懂一样。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学霸,反正我不是,之前有个学霸曾对我们说:这么简单的题,你们怎么都不会呢?

真让人捉急。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是,学霸眼中的哈姆雷特更加饱满。

3. 逻辑思维框架更多的是后天养成

没有先天优势,那怎么办呢?

后天培养咯。为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我曾经创下过一周阅读5本讲逻辑思维能力的书籍,看完之后的感觉是,天好蓝,海真深,银河真大。有一本书叫《思考的快与慢》里面有提到系统1和系统2,和我前面说的肌肉肌肉差不多,大家可以学习下。

后天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除了看书,还有找行业大牛取经。大家仔细听时,会发现大牛在讲课前会先讲大纲,这个大纲就是做事的逻辑了,后面讲的实操都是丰满这个逻辑,就像是先造船的龙骨,然后再搭建细枝末节。逻

辑思维的养成和肌肉记忆的形成有很多相似点,都需要时间、需要练习,都不容易掌握的。

综上

上面两点大家只要能做到,成为一个牛掰的运营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越简单的事情,往往越难做,肌肉记忆和逻辑思维随便一个养成都是按年为单位的,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那么不要说50年,即使500年也成不了牛掰的运营的。

 

作者:老虎,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老虎讲运营

]]>
一个提升运营、营销转化率的万能方法! //www.f-o-p.com/102351.html Tue, 16 Oct 2018 02:16:05 +0000 //www.f-o-p.com/?p=102351  

之前,有分享过说我最喜欢的增长是可复制可持续的增长,它一般都会有三个关键过程:

① 首先是小范围测试,低成本试错,也就是最小可行性验证,让ROI最大化。

② 然后是把测试的最优结果整理为可执行的标准化化流程。前面是样板,这里是形成规范。

③ 最后就是大规模复制,指数级增长。

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出错率低且效果好,不要太好用。

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最小可行性验证,目的是要得到提升转化率最好的方案。

而一说到提升转化率,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想法,比如设计美观、符合用户预期、打折、赠送礼品、限时限量等等,方法很多却不成体系。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更科学精细地提升运营/营销转化率呢?

首先,很多人一说到提升转化率就马上去风风火火的各种改这改那,这肯定不行。

提升转化率需要精细化运营,在我看来,大多数人都是死在这里——碰见问题马上就开干,完全就不分析原因,也不系统的去规划。

还有一些人,在找到一些能提升转化率的可能原因之后,就觉得这就是最优解决方案了,是这样吗?

这一步,又会死掉一批人,因为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根据经验。随便想到一二个导致转化率下降的原因,然后拍着胸脯说肯定是由这个导致的,然后火力全开,大刀阔斧。

这样不经过验证,就很可能导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或者自己把可能性缩小,跑进死胡同里。

所有未经验证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没有验证,一切都是空谈。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提升运营/营销转化率的万能方法,分为4个步骤:

1、确定运营和营销要达到的目标

2、画出用户通往目标的核心流程/关键步骤

3、列出影响每一个步骤的关键影响因素

4、逐个验证并优化关键因素

第一步:确定运营和营销要达到的目标

不管是做运营,还是做营销,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核心目标,这是最基本的,却也是最容易忽视的。

因为人总是喜欢贪多,希望同时达成一堆目的。

想法是好的,但是作为运营/营销人,一定要目标清晰。目标不清晰,转化流程就不清晰,还谈什么提升转化率?你都不知道要提升什么。

说白了,你制定了什么运营/营销目标,那就针对这个目标去提升转化率。

切记,目标明确、目标清晰、目标聚焦。

接下来,才有下一步。

第二步:画出用户转化核心流程/关键步骤

画用户转化核心流程,是我平常最喜欢干的。

可以这么说,画的不是流程,画的是灵感,在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可以玩创意的地方真的很多。

这个环节很简单,又很难。

简单在于你只需要罗列出用户在体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难在你需要足够了解你的产品和服务、足够熟悉用户体验流程、足够洞察用户。

很多人有误解,他觉得自己做营销做运营,对于这个用户转化流程了然于心,其实那只是自己觉得的,有点偏自嗨。

当你自己亲自动手去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像是对你的一项考核,这个画的过程在检验你对产品、服务和用户的理解。而且,一边画,你会一边发现不同的各种问题。

兄dei,别偷懒!

在画出用户通向我们运营/营销目标的核心转化流程之后,你就会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用户的转化走向,他会在哪里开始决策。

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第三步:列出影响每一个步骤的关键影响因素

在用户转化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有一些会影响这个环节转化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列出这些关键影响因素,更能有规划的去掌控全局,通过优化这些影响因素去提高每个环节的用户转化率

在列出每一个环节的关键影响因素过程中,我们可以凭借经验,可以调研用户,可以内部讨论,可以分析竞品。这里重点说一个方法——流程穿越法。

流程穿越就是你需要切换视角,假象自己就是成目标用户,然后走一遍你画的这个转化流程,并且感受每一个用户可能接触的点。

你必须在目标用户的转化流程上,模拟、界定、选择如何影响用户的新内容、新方式和新介质,从而把控转化率。

当然,你走一遍还不够,还要邀请行业大咖、专业人士、目标用户、核心用户等都来一次流程穿越。记录下那些会影响转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最终列出整个用户转化流程上的各个影响因素。

第四步:逐个验证并优化关键因素

经过上一个步骤后,你肯定列出了很多关键影响因素,然后就去投入所有资源开始优化?

不能够,毕竟任何一个团队的人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我们要的是得到提升转化率最好的方案。

所以,这里就回到了文章开头三个关键过程的第一步:

我们要进行小范围测试,低成本试错,也就是最小可行性验证,让ROI最大化。

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验证,找到最能提升转化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然后才是重点优化提升整体转化率。

不能够仅凭感觉或者固有经验不断的做苦力,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实践,如此往复。

总而言之,这几个步骤下来道理很简单,但是这种结构化逻辑思维大家一定得坚持用在实操中。

特别是确定核心目标、画出转化流程、列出影响因素这3个步骤特别重要,我个人一直都要求自己以及其他人要养成这个习惯,看似简单的工作会让很多东西都更加清晰,一目了然,你会知道你下一个重点在哪里。

思维养成,遇事不愁。

 

作者:木木老贼,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木木老贼

]]>
营销拆解:转化率飙升,锚定效应的利用案例和破解方法 //www.f-o-p.com/101545.html Wed, 10 Oct 2018 01:52:07 +0000 //www.f-o-p.com/?p=101545

 

沉锚效应又叫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判断的时候,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那我们要如何利用锚定效应,来实现转化率的提升。

在不少人眼里,营销乍一看像一门玄学,跟变魔术的差不多。

外行之所以形成这么个印象,大抵是被不少鸡汤文、畅销书灌了不少抖机灵但喜闻乐见的营销“技巧”、“效应”、“定律”。诸如阿伦森效应、折中效应、果子效应、7秒定律、马太效应、网络效应、羊群效应……每个理论还配有比故事会还跌宕起伏让人拍案叫绝的案例。

形成以上认知的原因,可以用一个心理学效应来解释,那就是沉锚效应

沉锚效应又叫锚定效应,由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于1974年提出,是指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判断的时候,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这一心理学效应几乎是用户心理学研究以及各大商学院的必修内容,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到营销领域,合理利用沉锚效应,不少场景会让顾客乖得像被操纵了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有不少人甚至包括所谓的营销专家都会把沉锚效应同沉没成本效应相混淆。沉没成本效应是指“人们的实际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心理学效应,但它跟沉锚效应除了都带个沉字,并没有啥实质性的相关性。

接下来,笔者将给大伙儿讲讲沉锚效应的用例以及破解方法。

用例

行为是思想的奴隶,思想的形成有赖于人的所见所闻,而沉锚效应强调的是第一印象和第一信息在诸多信息中享有影响力加权的buff。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这一效应哪都能用。如空气一样,虽然宝贵但由于太普遍往往会让人忽视,因此挑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用例出来就会让大伙儿意识它他的厉害。

(1)在不少快餐店或者早餐店(南昌炒粉,沙县小吃),有不少有经验的服务员在你点单完的时候往往会加一句“你要什么汤?”甚至更具体“莲子猪肚汤,乌鸡汤你想喝什么?”,没经验的就往往会说“你要不要汤?”。

小小的一句推销话术,转化率截然不同,有经验的服务员往往会在你脑子里下个锚预设你要点汤,接下来只是点哪个的问题。而没经验的服务员这么一说,很多人对预期外的信息的直觉就是拒绝,哪怕他有点想喝,另外从要不要再到选品多了一个步骤,消费者决策步骤增多,转化率又会遭折损。

(2)在定价、推销策略上面,先用高价升阶品牌价值,然后用促销的方式满足人们占便宜的心理偏好。这可以很好地让消费者说服自己,便宜也能买到好货。

举个例子:容声净水器下乡做会销,用各种央视报道,水污染怎么导致95%以上疾病等唬人桥段证明水质的重要性后,开始推销产品,先说国外最好的净水器设备十几万一台,画风一转让台下观众猜容声的产品多少钱,在台下一番叽叽喳喳之后,主持人用雷鸣般的声音宣布价格只要4980。

在被下了国外设备几十万的锚之后,大伙儿竟然表现得很镇定(不贵),但心里可能仍旧在打嘀咕不买。

最后还有一招,掌麦的声称响应国家家电下乡号召,有补贴,加上省掉在电视上打广告的费用用来送福利,凭借今晚发放的名片,七天内下单的再享受2000优惠,只要2980。这么一倒腾,抠门的农村消费群体都纷纷缴械,愣是把高单价产品在“低价值”用户群推销了出去。

(3)在线下店铺选址策略中,有不少次一线品牌店铺往往拼命跟一线品牌凑一块,这就是利用了消费者认为大牌旁边往往也是大牌的心理预设,例如:Zara,明明是屌丝品牌却拼命挨着一线奢侈品品牌开店,在纽约,它把店开在第五大道;在巴黎,它选择香榭丽舍大街;在上海,则是南京路。

(4)此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搞暧昧的高手往往会给对方下个锚(预设是男女朋友,甚至夫妻)然后拓展无边无际新的让人兴奋充满憧憬的话题领域。

邀约的时候往往是给选择,例如:去K歌还是去蹦迪,而不是问去不去玩;向老公要礼物,向领导提要求已经在抖音快手都拍成了段子,先狮子大开口打高对方心里预期,再提合理要求,成功率会大大提高,所谓谋其上,得其中,谋其中,得其下。

在辩论或者谈判过程中,沉锚效应也常常用来给人“挖坑”,就是预设某人知道或者拥有某物,实际上他并不拥有,以此来获取破绽。

(5)在全网营销中,洒家时常强调占位,霸屏的重要性,当整个行业的信息充斥的都是你生产的内容的时候,鲜有消费者能逃出你的“魔掌”。极致一点,百科、书籍、行业标准都可以是你组织撰写的。再说一个好玩的例子,很多自称营销人的人,笔者一瞅他朋友圈往往很容易看出他的师承,因为一般人很难走出第一个师傅的影响形成自己的风格。

……

做价值判断做决策人们需要检索自己已有的经验,需要参照系作为判断依据,同时初见的新鲜信息更容易被人存档,并深刻记忆。这就启示我们,尽可能得对顾客信息渠道进行占位铺垫好有利于实现我们商业目标的信息,尽量保证我们的信息成为顾客做判断的“锚”。

沉锚效应能否破解?

有人觉得沉锚效应对所有人都适用,无法完全破解,人们只能尽可能削减其影响,但几乎不能完全摆脱其影响,哪怕是各行各业的专家。

笔者觉着吧,话不能这么说,理论上人脑子里存储的信息不管真假确实会对人产生影响,沉锚虽有加权但是不代表可以决定人最后的价值判断以及伴随而来的行为,只要捎带点反制沉锚效应的意识,最初的印象未必能甚至很多时候都不能决定最后的决策。

如果“沉锚”即第一印象,第一信息已经无法左右人们的最终判断,说其被破解完全成立。

沉锚效应之所以起作用,首先是人的生理记忆机能决定的,即新鲜信息更容易被人存档,并深刻记忆,这也是人年纪越大越觉得日子过得越快的原因,因为年纪越大,经历越丰富往往意味着日后过的大部分都是重复的日子,而重复的事件往往是不被记忆存档的。

其次是,人的思维惯性和注意力分配发散,懒得进行深入分析,不重视。因为人面对的世界是及其复杂的,而精力却是稀缺的,因此很多板块人倾向于马马虎虎不深究地凑合。

理解了沉锚效应其作用的机制,破解方法也就干脆利索:

  1. 获取多维度信息,避免单一信息源,对事物建立尽可能客观的认知模型,防止自己被放锚,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货比三家。
  2. 全方位锤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既要能基于一定的素材进行推理,又要防止在别人故意放置的素材上不由自主德进行自以为是的推理,因为有时候你推理基于的条件都是别人给的,人家就是利用了你自以为是的逻辑思维能力,严格来讲这叫“惯性思维”。
  3. 实质大于形式,如果产品好,价格公道,促销手段没必要过分深究以至于自己寸步难行,得上被害妄想症。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各种心理效应营销技巧确实是好东西,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先搭建起一套完整的网络营销认知体系,以便将各个技能点分门别类以便记忆取用,否则天天觉着自己学了很多,但一问到营销到底长啥样就一脸懵逼没个概念,到头十几年过去了,还是个老菜鸟

 

作者:徐戈,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i黑马

]]>
如何做用户运营?分享5点! //www.f-o-p.com/101451.html Tue, 09 Oct 2018 07:25:46 +0000 //www.f-o-p.com/?p=101451

7月份的时候,我在上海参加了一项跟运营有关的课程。同组的学员中,有一位女士是广告行业出身。

在课上,她问了主讲的老师一个问题:互联网的运营和传统的marketing(营销)有什么区别?

老师是腾讯出身,很规范地给了一个标准答案:运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marketing以营收为导向。

老师说完,女士皱皱眉,没有继续说话。显然,她并不满意这个回答。

我也不满意这个回答,因为前段时间我刚从上家公司裸辞,在寻找下一份工作的面试道路中,有五家以上问了我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运营是什么?

我入行的时候,带我的老师就告诉我,互联网的产品只有两个象限,需求频次和价值。

产品最好的状态是处在第一象限并且以正比(需求频次高、价值高)趋势攀升。

而这张图对我运营方面的启发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营工作想要做好,就一定要满足用户需求。

产品的创造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某个问题,而运营则是嗅探问题所在的雷达。所以当面试官问道我运营是什么时,我的回答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连接用户和产品的桥梁。

然后面试官摇了摇头,说:运营应该以数据分析工具,以结果为导向。

我问,什么结果?

面试官轻轻吐出一个单词,revenue。

在这一刻,我不禁深深怀疑起自己一直以来秉持的信念。任何一个行业,如果以revenue去衡量最终结果,怕是很难形成行业自豪感。

所谓营收,只是我们在追求某项目标时,现阶段的选择、工作和境遇的数字体现,但现在我们却倒果为因,把数字作为目标来追求。

面试过后我想了很久,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初衷,我没办法去拿一串数字当成是工作目标去奋斗。所以在后续的几家面试中,我还是坚持了原先的答案。

其实这篇文章本来是准备讲用户运营的,但我为什么扯这么多呢?无非是想构造一个语境。

现在的大环境是:几乎每家公司都以KPI去衡量工作结果,这也造成了在执行层面员工的急功近利。尤其是数据分析如此盛行,用户本身被分解为一串数据,呈现在屏幕上。运营的工作就是每天盯着数据,去思考它为什么波动,有哪些点去刺激它上升。

我们每天去跟数据打交道,却对用户身为人的属性避而不谈。这种情况下,去做用户运营,能成功才有鬼咧。我当然不是说数据不重要,人类太复杂了,骗起人来连自己都怕,而数据是唯一不会骗人的东西。

但正因人的复杂性,我们才更应该去亲身接触,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搜集行为数据以外的心理数据,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使最终得出的结果准确化。

接下来,我大概会以比较长的幅度去阐述如何搭建用户运营的体系。这个体系适应于产品运营,但新媒体运营的同学其实也可以从中截取所需,毕竟大的范畴是相通的。

一般而言,在一款APP中的,都会存在一个入口:用户反馈。用户反馈是运营贴近用户的最快方式,通过这个入口,运营可以搜集用户对产品的吐槽、建议,甚至能够成为建立社群、发布小范围公告的种子地。但很bug的是,很多产品把这个通道隐藏到二级页面,损失了不少搜集意见的机会。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单项传播效率快,但沟通效果差;双向传播效率慢,但沟通效果强。用户反馈虽然有反馈-回复的机制,但由于跨度较大,其实属于单项传播。

单项传播的好处不单在于效率快,还在于用户敢说真话。我们都知道,人总是喜欢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因为当面时道德感会让其产生羞耻、不好意思等情绪。

当用户通过用户反馈的入口反馈意见时,处在一种“对空言说”的状态下,这种情况下他的羞耻感极大减轻,很多真实的情绪得以表达。用户的每条反馈,运营人员在后台都可以看到,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反馈分门别类,汇集到自己的表格中。

绘制表格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表格的精确度决定了用户意见搜集的价值。有些运营同学,因为处理用户意见的枯燥与无聊,大多一目十行,只求该项工作尽早完成,却凭白浪费了这项工作最大的好处:了解用户。

在运营工作中,谁对用户最了解,谁就最有发言权。新手想要追赶老鸟,最快的方式是建立自己的用户反馈表格。

麦肯锡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曾提出过一个很重要的原则: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分析法。

MECE的中文意思即是:相互独立,完全穷举。在制作用户反馈表格中,要竭力从多维度去分解它,维度之间不能重合,而在各个维度下,要尽量想到多的因素,力求做到无一遗漏。

在创建用户反馈表格中,有三个最基本的元素:时间、问题种类、频次。

时间即按线性顺延,并可按照活动时间、普通时间、异常时间做出颜色标注。问题种类则可粗略划分为技术故障、产品交互和运营策略三方面,各方面下又可划分小的层面,如技术可按照各功能模块进行细分。至于频次,则是各个问题出现的频次,这影响着产品调整的排期和整个运营活动的节奏。

常规的用户意见搜集表格到此就足够了,但如果想要更近一步的话,还可以尝试两个步骤:自我解析与竞品分析

自我解析即根据用户反馈的搜集,从运营的角度给出相应的解决的方法,这实际上是在小组讨论之前提前进行产品思考,培养自己的独立解决能力。当然,自己的解决方法是否可行,就需要竞品分析来检验了。每一个产品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产品总是不断迭代,而头部的产品早已告诉我们解决方法。

但需要主要,在拆分竞品的时候,要弄懂它的产品逻辑,而不是全盘照搬,要去逆推它为什么成功,在自家产品的问题点上,它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如果自己的产品要这么做,需要有哪些改变?

当这一套思维逻辑搭出来以后,再回看自己的解决方案,有哪些不足,又有哪些优点,再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这之间的思维过程,就是自己运营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在小组讨论中让人刮目相看背后的努力路径。

如果说用户反馈表格是数据层面的积累,那么对用户反馈的回答则是与用户建立关系的良好方式。

当我们躲在电脑背后,敲出一个个回复文字时,其实在用户的感知中,我们就是产品本身。

很多运营人员依据模板对用户进行回复,在大批量的工作中,模板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一味地滥用模板,会白白浪费塑造产品形象、提升用户粘性的机会。

我们想象这样一个产品:当你在玩一款棋牌游戏时,你甩出一对王炸,马上要carry全场,突然游戏自动退出了。当你再一次回到游戏时,系统认定你无故退出,扣了你一万金币。于是你义愤填膺地去用户反馈入口,愤怒地打下一连串文字。第二条一早,你收到回复:您的意见已收到,很抱歉给您带来这样的体验,我们会继续改进,谢谢您的支持。

你会不会炸了?

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是的。我会愤怒地卸载游戏,大骂游戏的运营人员,并投身另一个棋牌游戏中去。

对此,运营者一无所知。

因为依据模板回复,该款棋牌游戏在用户的感知中成了一个漠不关心用户体验、机械而教条的存在,最终导致流失。流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用户不是流失到空气中,而是流失到竞争对手那边。

Double 的损失。

如果运营者换一种口吻,以人类而非机械的口吻回复:小伙伴你好,我是小拖,很抱歉给小伙伴带来不好的体验,小拖会催促程序猿小哥哥加紧修复bug的呢。小拖知道小伙伴的伤害已经造成了,但小拖决定从自己的零花钱中抽出1万金币作为补偿,希望小伙伴稍微开心点哦。

或许玩家的怒火会稍微平息一点,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

一般而言,女性化、亲昵化的口吻会让产品形象化,并让玩家生不起谩骂之心和迅速消灭怒火。当然,在遇到用户反馈时,要根据性质进行分类:正面、中性和负面。正面反馈即夸赞、中性一般是建议、负面则是谩骂。对问题进行回复时,要根据不同性质予以回复,并建立相关奖惩机制。

  • 用户有好的建议,则予以激励;
  • 用户出口成脏,则予以惩罚。

一般而言,相关的解决措施有普通回复、虚拟货币激励、深入沟通(手机、微信)、反馈客服等。

这里引入心流(heart flow)的概念。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认为:

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游戏中的任务裂变即心流的实际应用。心流产生之一的因素是有立即回馈,而运营对用户反馈的回复则决定着心流是否能够产生。

用户产生心流,则心情愉悦,下次遇到问题时仍会反馈,从而产生正向激励趋势。当然,用户反馈的收尾仍然是以建立模板为主。模板化不是机械化,而是因时制宜,在实际活动积累中,用生动、贴己的语言去回复用户。

如果实在不知道说什么,不妨想象一下用户就坐在你面前,他怒气冲冲地向你抱怨产品的诸多毛病,如果你没有练过跆拳道的话,想不挨揍,该怎么做呢?

是时候展现我们的求生欲了。

简单回顾一下文章脉络:

  1. 搭建与用户接触的渠道,这个渠道可以是app中的用户意见反馈,也可以是微信公众号的后台评论,甚至是自建的社区、同类竞品的相关渠道。
  2. 整合用户意见表格,这个表格的设置要遵循MECE法则,尽可能多地包含独立的维度。在表格完善以后,要自己先独立思考如何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再从同类竞品中寻找解决方案。
  3. 用对话的口吻撰写回复文案,让用户感受到产品背后-人的真实温度,而非冰冷的机器。同时要实行一定的奖惩机制,让用户陷入心流状态。
  4. 将意见表格和积累的回复文案结合,搭建出属于自己的回复话术模板。

这四步其实已经涵盖了用户运营的基本套路,下一步就该升级成社群运营了。

社群运营是个很奇怪的物种,它虽然名字里带了个运营,但其实根本属性跟产品挂钩。社群运营的火爆起源于小米和逻辑思维,正是由于雷军罗振宇的风生水起,才让一些人惊觉,原来互联网经济要这么玩。但很可惜,这几年社群运营混得好的,屈指可数,而且多数是知识付费、k12教育等领域。

这也难怪,现代人整天抱怨孤独,每个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岛,搞个社交都困难,更别提在群里积极踊跃。所以社群运营这几年的现状就是:一个人在无风的天气里放风筝,刚开始靠奔跑让风筝离地,可很快就跌落在地。

有的人则会以PLC(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认为一个群就像产品一样,从初生到兴盛到衰落,总是这样的过程。

是,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消逝的时候,但消逝时间短至十几天…是在下输了。

咋就不能承认多数的社群运营都是在强行续命?

举个例子:一个卖打火机的厂商,他看到小米那么火,也想去搞社群,于是他成立了一个打火机社群。

我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收集癖,说不定有的人就喜欢收集打火机,他们或许对这个社群很感兴趣。但问题是,这个厂商卖的打火机只是几块钱一个廉价货,而收集癖的社群成员,并不是该款产品的受众。

或许在这个老板耗费心力,投入资源之后,社群建立起来了。然后呢?他怎么去兜售自己的打火机?

社群是为营收服务的,但显然,这位老板给自己挖了个坑,社群真的只是个社群而已。

所以社群的重点是什么?

产品。

如果想要搞社群,产品本身必须具备连接的属性。

小米的火爆,在于它连接了对性价比和发烧有追求的人群;逻辑思维的风行,在于它连接了对现实焦虑,担心上升通道关闭的人群,但最大的产品是人,人也是最好的连接器。

社群运营搞得最好的是哪一波人?

自媒体。有的自媒体靠观点,有的自媒体靠美妆指南,有的是穿衣搭配。很多人觉得,我们关注这些自媒体是因为他们输出干货。不是的,是因为他们有趣吗,不然我们就会去看知网,而不是网红老师;就会去看柳叶刀,而不是丁香医生。

我们总是先喜欢上这个人,才开始爱屋及乌,虽然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乌。

小米、逻辑思维虽然是因为产品,但如果没有雷军和罗振宇,它们在同类中也并不突出。而想新世相十点读书等一批大号,虽然作者迥异,但“新世相”、“十点读书”已经泛化成虚拟人格的符号。换句话说,我们在看它们的文章时,会潜意识把它们当成一个真实的作者:一个叫新世相,一个叫十点读书。

人类信任人类,所以产品越来越假装成人。

上面是我画的渣渣关系图,产品以人为内核,包裹在产品功能、价值等等的外表下,而旁观者第一眼看到的却是人。当用户运营发展到一个阶段时,下一步思考的应该是搭建自己的渠道,还是去做社群运营?

渠道就是工具化的社群,一些裂变手段,常常借着活动的旗号,让用户加入微信群、QQ群,以后则借助这个群去传达一些产品相关的消息。

这样做虽然低效,但也算是拓宽了一条到达用户的道路。它的好处在于当管理者@所有人的时候,它会直接跳到聊天的一级页面,堪比服务号。当然,它还可以在朋友圈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借助群来发布信息,必须掌握好度,发的信息尽量不要带充值之类的信息,它应该更多去带来产品新的动态、能够对用户产生帮助的信息。

社群运营就复杂了,再小的社群也必须有基本的组织架构,如谁是社群的管理者、规则制定者、日常信息发布者、日常话题发起者、活动发起者?如何活跃群里的气氛,并让群中的话题跟产品相关?

这些不是一两篇文章能够说清的,有志于社群运营的同学,推荐去看K.勒温的《拓扑心理学原理》,了解下他开创的群体动力学和场论。本篇文章着重强调的,是渠道和社群的选择问题,自己运营的产品是否具备连接的属性,借助社群是否真的能更好地提升用户留存和粘性?

如果选择了社群运营,那么首先要确定社区属性,以及用户导入路径(产品内部导入、活动外部导入),接着就可以跃入学习的海洋了。

用户运营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撰写用户运营手册。

任何一套实操,如果不能以成体系化的方式输出,说明实操本身是有欠缺的。撰写用户运营手册,既是对自身工作的总结,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

这其实很有趣。

当你在思维导图的正中央敲下“用户运营”这四个大字时,你就必须得思考它的二级脉络。这时候,还原工作中的实际行为,按时间顺序梳理成线。在梳理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的地方可以更好,有更多创意的点子;有的地方则完全可以省略。

某种程度上,撰写手册就是你的工作复盘。而复盘则是你对最大且最忠实的用户-自己的最好回馈。

当然,有的同学从未写过类似手册,心中也没有大体框架,这里就给大家提供几种简单的框架:

第一种:5w模式

所谓5w模式,则是传播学中的基础模式,包括传播者、受传者、渠道、信息和效果反馈。

如果把5w当成二级脉络,传播者篇则可囊括传播主体的行为属性和自然属性,受传者同上。而渠道则可包括传播渠道的特性、性价比等;信息则是文案撰写方面;而效果反馈则包括传播手段、表格整理等。

虽然有些削足适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改,但最重要的是整体的逻辑框架能够自恰。

第二种:用户体验地图

这一种方式是我自己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它的宗旨只有十个字: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

现在,我们想象自己正在打开一款app,当我们点击桌面图标的那刻起,就开始与产品接触了。

接下来,我们开始摸索、注册、使用,而终于有一天,使用出现了障碍,然后我们会怎么做?

吐槽;提建议;甚至卸载。

当终于有一天,你在n次使用之后,把app从手机上卸载了,那么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你而言就到头了。

好,现在回归运营者的状态,你看到了一个用户使用你们产品的“一生”,你掌握着他在各个场景下的不同行为。现在,你需要根据当时的反应给出补救措施。

当你按照各个场景写出补救措施时,用户运营手册的雏形就诞生了。相比那些动辄几十页的标准手册而言,你的手册或许只薄薄一页,但那却是独属于你自己的方法论。

囿于个人经验,用户运营这一块目前只能到此为止了。不过人生漫长,我们总是不断迭代成长着。希望我们共同优化自己的运营手册,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人。

 

作者:善宝橘,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善宝橘

]]>
品牌营销:寻找产品卖点的4个步骤! //www.f-o-p.com/99200.html Mon, 17 Sep 2018 10:13:57 +0000 //www.f-o-p.com/?p=99200

 

所有人都有同样的疑问,产品怎么样才能卖得更好?而买得更好的背后,我们应该先思考好卖什么,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寻找产品的卖点。

很多伟大的产品都是意外的产品,比如:可口可乐

市场上,同类产品那么多,只要有对比,就有优劣之分,你是甘愿成为弱者,还是想寻找另一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

所有人都有同样的疑问,产品怎么样才能卖得更好?而买得更好的背后,我们应该先思考好卖什么。

营销没有缺点,只有卖点

姚明去做矿工,那缺点就是个太高。但是显然在篮球领域,这一缺点就转变无法比拟的优势。

有一个企业叫“雷丁电动”,是做电动车的。他们的电动车时速只能达到50公里,而竞争对手的电动车都能达到时速70公里。很多人都把这一点看作劣势,看作不足,车速慢在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里就是一份缺点。

但这其实是一个卖点。

这个卖点就是“时速控制在50公里”。电动车又称为老年代步车,大部分是老年人驾驶,那么老年人的眼神好还是年轻人的眼神好?老年人的反应速度快还是年轻人的反应速度快?

老年人本身的反应慢,眼神又不好,如果车速再快的话,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大不大?那么时速50公里和时速70公里哪个刹车距离会短?给老年人买电动车,本来是儿女的一片孝心,但是万一出现事故,是不是就会后悔?

这样设计的好处就是降低事故率,提高车辆的安全驾驶性能。目前在电动车领城,大部分的时速都是70公里,而时速能够控制在50公里以内的只有雷丁电动。

所以,营销上没有缺点,只有卖点。

  1. 有一架发电机声音很大的摩托车,后来成为人们眼中代表非常豪漫的雷诺摩托。
  2. 农夫果园当时有一个特点,产品有沉淀,这是所有果汁饮料无法逃避的。其它公司则在瓶子包装上用小字提示,饮料中,如:有沉淀,为果肉,请放心饮用。

农夫果园直接拿出来作为宣传口号,“喝前摇一摇”。摇一摇代表什么,三个字:“俺有货”,暗指“我是三种蔬菜水果榨制而成。”

  • 面膜容易干的,他们说成分易被皮肤吸收,这样才有效。
  • 面膜不容易干的,他们说自己的精华超多,这样才更好。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准自己的卖点?

爱德华博士说:

“凡是一个人,都具有走路、呼吸和对事物的思考能力。思考的方法则因人不同。”

  1. 没优点缺点之分,只有特点;
  2. 头脑风暴产品特点背后的功能;
  3. 寻找市场机会;
  4. 解决可行性问题。

第一,没优缺点之分,只有特点

在产品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要给这个产品下定义,不要找参照我,他只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产物。我们要把产品属性背后的特点罗列出来,比如:速度慢。

第二,头脑风暴产品背后的功能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个属性背后都有一个功能。我们要把这个功能找出出来,比如:速度慢代表着稳重。

第三,寻找市场机会

有功能还不行,我们还要找到功能的使用场景呀。车的速度慢,比较稳重,适合谁呢?

小孩子、老人、弱势群体可能更需要这样的功能,我们进行用户分析,确定了老人反应慢,限制车速,能够更安全会更有市场。

第四,解决可行性问题

找对了发了发力点,我们还要提升可行性的问题。确定目标定位,目标是:“给老人提供更安全的电动车”。

  • 老人要更安全,车速慢是其中一点,那么还有什么要求呢?刹车性能要好?车重要轻?还能够和年轻人手机GPS链接?其他保护性能等。
  • 目标客户是老人,那么车的高低?款式?操作系统是否需要更简易?功能是不是不用那么多?那么价格是不是更便宜?

于是,一个产品就基本成型了。我们不要一开始给产品做角色设定,分析产品特性、找到特性的功能、确定市场机会、提升可行性。

因为生活需要创意点亮,所以营销需要创意燃烧。

如何让自己更有创意?

首先就是打破常规。

水平思考法,是摆脱非此即彼思维方式的思考方法,也是摆脱逻辑思维和线性思维的思考方法。在水平思考中,人们致力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每个不同的看法不是互相推导出来的,而是各自独立产生的。

不要一开始给产品设定角色,擅于发现产品的特性,将产品的用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寻找产品卖点的四个步骤:

  1. 没优点缺点之分,只有特点
  2. 头脑风暴产品特点背后的功能
  3. 寻找市场机会
  4. 解决可行性问题

 

作者:卓志勇,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卓志勇

]]>
从今日头条看10W+的运营方法论 //www.f-o-p.com/99075.html Mon, 17 Sep 2018 01:52:56 +0000 //www.f-o-p.com/?p=99075 运营方法

相信很多做自媒体的人都有这样的一个执念,就是写出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如果用一个数字来表示,那就是10w+。

可以说,写出10w+已经成了做自媒体、写公众号等的人的主要甚至唯一的目标,因为这个目标,众多小编努力着让自己可以凭借达成这个目标而实现逆袭。

但是,很多人其实陷入了这样的误区,“自媒体=公众号”。

因为这个误区,很多人陷入了无效努力的职业陷阱里,无法自拔。

实际上,自媒体不仅仅是公众号,也包括其他平台,比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号等其他内容平台。

在过去,写公众号就可以勉强算做自媒体人,但是现在,可以说一个自媒体人不再是单纯的公众号运营者,而是能够驾驭多个内容平台的综合人才。

换句话讲,能打造自媒体矩阵,才是一个自媒体人需要拥有的核心竞争力。

一、自媒体矩阵的打造

一般来说,自媒体矩阵是需要一个团队来进行打造的,一个人很难打造。

这是因为,每个自媒体平台的特点不一样,内容要求不一样,流量质量不一样,最好的方式就是一个人负责一个自媒体平台的运营

可惜,这样的团队很少,就我的观察,大多数自媒体团队精力都在公众号上(包括小程序),少数会在今日头条上进行运营。

而对一个人来说,想打造自媒体矩阵,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内容分发

这么做的目的最好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总的阅读量,因为只有这个目标才能让你更加专注,不致分心。

总的来说,想要打造自媒体矩阵,必须具备两个能力。

一个是内容的持续输出能力,一个是运营的能力。

如果在这两者间选择一个作为重心的话,内容输出肯定是首选,但也是最难的,因为它是你区别于其他自媒体最重要的标准。

不过,单凭内容肯定是不行的,运营也要跟上,但这就要思考一个问题:

自媒体矩阵运营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获取用户或导流。

那么,在自媒体平台间进行导流,是否合适,也是否值得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是一个团队去做自媒体矩阵的原因之一,也是目的之一。

那要怎么做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拿除微信外另一个有名的内容创作平台–今日头条来举例说明如何进行跨平台的流量获取。

二、今日头条的运营方式

今日头条是一个以算法推荐为主的内容平台,是流量巨头,其公司旗下有很多app,比如著名的抖音、今日头条、悟空问答、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

今日头条产品矩阵

对于以文字为主体的自媒体来说,抖音、西瓜视频等不会是优先选择(除非你的战略有变),只能选择在今日头条上进行内容输出和运营。

对于今日头条上文字方面的内容运营,其实有三个平台要重点把握,分别是:头条号、微头条和悟空问答。

1. 头条号

这是今日头条上最主要的内容输出方式,其运营方式非常简单,就是写文章,尽量写原创文章,或者适当选择一些热文进行转载,我个人建议尽量原创,因为原创会倒逼自己的能力,受益无穷。

关于文章的写作,无外乎两个关键部分,一是如何起好标题,二是如何写好文章的内容。

先说标题,我个人很推崇关于标题的这两点起法:要么颠覆认知,要么关联权威。

颠覆认知,简单说就是你的标题表达的是反常理、反直觉的观点,而人一旦被颠覆认知,就会产生好奇,进而点击浏览你的文章。

颠覆认知型标题

关联权威,也就是和有名的人物、事件、甚至是企业产生关系,这种标题起法其实一般用于追热点,或者和颠覆认知一起使用。

关联权威型标题

对于文章来说,起标题花费的时间几乎占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是打磨文章内容了,而在内容上,很多人容易忽略这一点,即文章框架。

文章其实有多种框架,比较有名的是SCQR,即场景-冲突-疑问-答案,这是一种已经公式化的写法,可以直接套用。

而我个人最喜欢,其实是这两种写作套路:

一是WWH(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二是故事+鸡汤。

微信生态里,故事是非常容易被传播的,因为在《疯传》里,故事就是传播六要素之一,在今日头条上也是如此。

故事鸡汤文的创作非常容易,首先要收集大量故事素材,写的时候进行改编,其次是明确主题,将能与主题契合的故事进行串联。

明白了这点就可以知道咪蒙为什么能成功,除了她的写作经历和团队协作,就是把“故事+鸡汤”的套路流水线化,怪不得大多数自媒体人竞争不过她。

至于WWH的写法,是需要长时间磨练的。

因为这需要对一个问题进行仔细剖析和论证,需要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而如果能长时间坚持这种写法,对于逻辑思维的锻炼也是大有裨益的。

除了标题和结构,文笔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了,这里不做过多说明。

2. 悟空问答

这是今日头条上第二个比家重要的文字平台,其对标的是知乎。

悟空问答有单独的app,其在今日头条上也是会被以算法推荐的方式来获取流量,有非常大的曝光量

很多做头条号的人是图文和问答一起做的,而且,问答向头条号导流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比单纯发图文所获得的粉丝关注量还多。

悟空问答一般会主动邀请头条号作者回答与它研究领域相关的问题,也会邀请回答其他领域的问题,但这一般是在你浏览其他问题时才会发生,毕竟今日头条以算法为主,你的行为会被记录,从而影响问题的邀请和推荐。

所以,一般建议不要关注其他领域的问题,而是专注于所在领域,这样会获得更精准的流量。

对于问答方面的内容运营,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是直接复制已发布的文章,只要主题相近即可;

二是原创答案,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即解决文章创作难持续的问题。

对于想跨平台导流量的人,悟空问答是可以留下微信号的,但单纯这么做效果往往不是很好,最好把引流的诱饵与微信号同时暴露,并进行逻辑引导,这是一个很好的监测导流效果的方式。

3. 微头条

这是另一个文字输出的入口,也是今日头条里一直被忽略的风口。

微头条是今日头条为了社交而设计的产品,可以理解为微博、朋友圈那样的存在,但却有所不同。

因为它也是受算法推荐的,也就是没关注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微头条,当然这些是内容比较好的。

因为微头条被很多自媒体人忽略,所以很少看到运营得好的,其实微头条的运营方式很简单,复制朋友圈的运营方式即可,即文字+图片+转化入口。

文字可以是简短干货、深度观点、鸡汤故事;图片只需匹配文字内容即可,尽量有趣轻松,不要有二维码;转化入口最好是可以留资或卖货的链接,也可以是微信号加诱饵。

比如军武次位面,就是微头条的运营高手,可以好好研究它们的内容以及运营方式。

军武次位面的微头条运营

当然,如果想靠微头条进行跨平台的导流,参考悟空问答的方式即可。

结语

以上就是今日头条的运营方法论,其他自媒体平台的运营思路基本与此相似,只要研究好平台的产品逻辑,相应的运营策略自然而然会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个人经验,但正是靠这些经验实现了千万级阅读量的积累,当然这里有些方法并非正确,只求对有心人有用。

最后想说的是,打造千万级影响力不难,写出10w+也不难,难的是你能否做到这三点,即注重内容、研究平台、制造矩阵,如果可以,你的自媒体也许会有出乎意料的发展,当然,这一切还要靠你自己。

希望每个自媒体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影响力。

 

作者:独孤伤,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独孤伤

]]>
广告落地页该如何设计才能提高转化? //www.f-o-p.com/97325.html Mon, 03 Sep 2018 01:28:56 +0000 //www.f-o-p.com/?p=97325 广告落地页设计

本文作者将从广告设计最大的方向入手,会与你分享不同的产品究竟该如何选择广告的主题。enjoy~

广告落地页是常见的运营工作之一,通过转化率数据复盘落地页效果也是常规操作。由于落地页的内容差别较大,在没有进行AB测试的情况下,有时很难通过数据得出一些有效的结论。往往只是根据落地页的点击率,调整页面的排布等方式在页面表现上进行微调。

我见过很多的落地页效果数据分析报告,往往是立足于数据谈数据。许多的分析师由于几乎没有营销方面的知识储备,导致对数据的解决往往带有一定的猜测性。整体的转化率偏低,可能是由于版头文案不吸引人,卖点不突出等等猜测的结果。这类猜测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没有有力的理论支撑,这类分析报告也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经验不能得到有效的沉淀,导致同类型的错误还会出现。

数据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不重要的。数据能够告诉我们效果的好坏,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差,数据是无法告诉我们的。对这类广告落地页的分析,必须掌握一定的用户心理学、营销学等“虚”一点的东西。所谓“功夫在诗外”,一篇好的落地页分析,需要把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公认有效的营销理论结合,才能准确指出问题,并且有效地传达给团队内部。

广告的设计的设计往往是先确定一个主题,再进行细节的设计。因此本文将从广告设计最大的方向入手,先告诉你不同的产品究竟该如何选择广告的主题。

1.“功能”还是“体验”

在给一个产品设计广告落地页时,内容主题往往会陷入“功能”和“体验”之争。

所谓功能,就是在落地页上罗列出产品的特性,如何使用这款产品等有关产品的信息。

所谓体验,就是传达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感受。

目前,往往是体验派占优。毕竟现在是体验经济时代,用户不再会去对比产品特性之间的区别,而是更加追求体验。我用了什么产品,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做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我们的决策往往是右脑做出的,而右脑是偏感性的。如果你只是传达出产品的功能,那么这些内容都会进入左脑。左脑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分析这个产品的优劣,但是他并不负责决策。就好像一个陪着女朋友逛街的男生,你去说服那个男生,难度要比说服女生高得多,这是因为这个女生往往才是决策者。

很多的运营人员拥有这样的思维,就直接在自家产品上用了。

不过,这样的广告标准并不是完全适合所有的产品。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需要强调体验,甚至有些产品必须强调功能。

这样的方式实际就是广告学中的一个基础,FCB方阵图。

2. 品牌态度

品牌态度是指客户对我们品牌的好恶态度,我们可以用一个2×2的矩阵来进行分类,一个方面是客户购买这个产品的重要程度,另一个方面是购买这个产品的动机。

2.1 重要程度

对于很多便宜的,简单的产品或服务,对于购买者来说并不重要,所以他们不会在广告中寻求辅助决策的信息。比如卫生纸、牙签之类。只要这个产品价格适中,牌子有听过,一般不会进行细致的比对。

但是对于那些复杂的、风险大的产品,对于购买者来说就很重要。他们会去看广告中辅助决策的信息。比如汽车,旅行等。这类消费,客户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对比。

2.2 购买动机

对于有些产品,我们是出于不得不买的目的,动机是消极的。这个和KANO模型中的满意度有些相似,属于必备型需求。(知识都是相通的)。比如感冒药、牙签。这类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会极度不满意,但是即使需求被满足,客户也不会感到满意,仅仅是消除了不满意而已。

还有一类产品,客户是主动购买的,动机是积极的。比如汽车、酒、香烟等。这类就像KANO模型中的魅力型或者期望型需求,没有满足的时候不会感觉到不满意,一旦需求得到满足则会有积极的体验。

上述的两个方面,重要,不重要,积极,消极。这样四种不同的产品形态使用的广告原理是很不同的。有些我们通过过去的经验也有所体会。比如止痒的药膏就会直接了当的告诉你,止痒就用某某某。于是你下一次痒地直挠挠时,就会想起这个产品。类似的还有怕上火。

而积极类的就充满了很多创意,小时候我看到利群的广告,一个人坐着火车,广告语是“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那时的我一直不知道这个广告到底是什么产品,长大以后才豁然开朗。看完下面的内容你一定会觉得这个广告的设计者一定深谙积极产品的品牌态度。

2.3 因人而异

同一个产品或服务,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购买的动机是不同的。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购买人生的第一辆自行车是可能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动机是很积极的。但是对于一个在大城市需要上班通勤的人来说,自行车只是代替堵车的一个代步工具,并谈不上积极的体验。

2.4 因时而异

同一个产品或服务,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段,购买动机也可能是不同的。

在初代iphone发布的2007年,购买一款智能手机的体验是非常积极的。在发售时甚至有人为了更正体验到新手机的魅力,提前好几天排队。

但是到了2018年,智能手机带给我们的积极体验越来越少,越来越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不是显示特立独行身份的一种符号。

3. 不同的广告规则

不同产品适用不同的广告规则,大概的分类方法如下图。

 

3.1 重要/消极动机

这类产品的用户重视理性的诉求,他们被成为思考者。购买决策遵循的模式是:学习-感觉-行动。

  • 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正确描绘与购买动机吻合的情绪,比如愤怒、恐惧、失望、恼火等。
  • 得让客户接受广告的主要意思,但与购买动机积极的产品不同的是,客户不一定要喜欢广告本身。

医院的广告(整形医院可能不同)没必要做的很幽默,这是因为医院往往和疾病联系在一起。那些不孕不育医院往往都会在前半段花大量的时间描绘病人的痛苦。虽然广告勾起了客户的伤心处,用户并不喜欢这个广告,但是客户能记住你的产品或服务。

3.2 不重要/消极动机

这种产品的客户重视购买后的认同,他们被称为行动者。购买决策遵循的模式是:行动-学习-感觉。

  • 使用“问题与解决办法”的简单公式即可。“这个污渍怕是永远都洗不掉了。用这个试试!有汰渍,没污渍!”。“嗓子是不是不舒服?用慢严舒柠。”这类广告单刀直入,简单扼要,一成不变,乏味无聊,但是真的有效。
  • 未必要让客户喜欢你的广告。脑白金就属于这类范畴。对于不少人来说,回家送礼是一个很烦人的事情。“收礼就收脑白金”能够让人解决这件烦人的事,那么广告烦一点也无所谓了。
  • 关于产品的好处,要尽力渲染。“去除99种污渍”,“持续12小时去痛”。解决问题的产品有很多,你必须找出自己的亮点。

3.4 重要/积极动机

这种产品的客户重视情感的打动,他们被称为感觉者。购买决策遵循的模式是:感觉-行动-学习。

  • 广告必须符合目标受众所在群体的情绪状态和生活方式。奔驰车主往往是成功人群,你肯定不能用一个正在奋斗的年轻人作为广告的主角,这不符合用户群体的生活方式。
  • 必须要让人们和广告中的产品联系在一起,产生归属感,仅仅喜欢这个广告还不够。“没有人真正拥有百达翡丽,只不过是为下一代保管而已”,这样的广告词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戴上百达翡丽几十年后的样子。
  • 由于购买行为属于“重要”的范畴,因此也需要提供一些事实信息。
  • 要夸张渲染,不要谦虚。要将你要传达的情感或者品味特性放大。越强烈的情感冲击对于客户的购买决策影响就越大。

3.5 不重要/积极动机

这种产品的客户重视消费者的体验和自我感觉,他们被称为反应者。购买决策遵循的模式是:行动-感觉-学习。

(1)情感的共鸣很重要,也是唯一的决定性利益诉求

这个产品就像你,你用什么样的产品,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想想之前我说的利群的案例,你就能明白。我用这个产品是为了彰显我个人的品味,至于产品本身用户并不特别在意。

酒类广告也是这类的代表:

(2)品牌引发的联想、情感是独特的

百事可乐就是年轻的可乐。最开始用iphone的就是潮人等等。客户希望用这个产品给个人打上一个标签,一个客户希望别人认为我是怎样的人的标签。

(3)目标受众必须喜欢这个广告

性和幽默对于广告有神奇的功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会觉得杜蕾斯的文案那么优秀了,因为作为一款不重要但是积极的产品,他家的产品天然就可以利用性的暗示来宣传。这种做法既有话题性,也不会让人反感。相反其他的产品如果这样做,就很容易让人不舒服。杜蕾斯可以光明正大的讲黄段子,大家自然就容易喜欢。

这几年的汽车广告越来越少看到关于功能的描述,而是越来越多地开始围绕“开这车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变化也表现出了购买汽车的重要性慢慢向不重要靠拢。因为重要/积极产品需要提供一些产品的信息,而不重要/积极产品只需要提供情感的共鸣。

总结

概括来说,重要的产品需要有产品的细节,区别在于消极体验的产品,需要侧重于产品的功能,而积极体验的产品,需要侧重于情感。

不重要的产品则不需要表现产品的细节消极体验的产品要告诉用户能解决什么问题,积极体验的产品要突出用户的自我感受。

很多数据分析师面对落地页分析就会产生无力感,往往就是因为在报告中无法将自己的合理猜测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用数据+理论的结合,那么能够让你的分析报告可信度大大增加。

 

作者:三元方差,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三元方差(sanyuanfangcha)

]]>